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57】
愛因斯坦傳
帶你瞭解歷史至今最頂尖的科學家
作者叫做于爾根‧奈佛,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事記者20年。
建立普朗克學會駐首都辦公室,擔任辦公室主任。
狹義相對論
所解決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下的相對狀況;火車之類的都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廣義相對論
現實生活當中充滿著加速的狀況,比如說重力,就是一個典型的加速的狀況。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講愛因斯坦這樣的書?我會無言以對,因為我覺得這種問題真的沒法回答。」樊登疑惑說。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聯強杜書伍總裁,專業說。
每個人都有盲點存在,樊登沒法回答的問題,我找了台灣這世代和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同等級又可靠的企業家,聯強杜總來專業回答。
「意義療法」教會我們凡事要找到意義。打開好奇心,廣泛吸收知識的意義,讓個人成為一個好聊天、有趣、有料的人,盡可能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才,成為別人的「腦友」;能提升人際關係。
強如愛因斯坦在數學是個罩門,找老朋友格羅斯曼解決他的數學方面難題,進而讓他的相對論,能再推到凡人看不到的視角;這說明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下面那句話非常好,就當是最後完美的結論吧!
愛因斯坦說:荒謬的定義是持續不斷以同一個方法,去做同一件事,但是想得到不同的結果。
大綱
前言
成長與青春
奇蹟年的前後
家庭悲劇
1919年廣義相對論
紛擾的政治生涯
在美國的最後時光
前言
各位好,我現在是在維也納的市政廳錄制今天的書籍,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海外錄書,今天我選擇的書是《愛因斯坦傳》。
那為什麼要在維也納錄《愛因斯坦傳》呢?首先是因為愛因斯坦來過維也納,並且在維也納居住過長達四年的時間,至今他的故居還依然被完好地保留著。
更重要的一件事是維也納有很多他的很多好朋友,比如說對他有非常大啟發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還有跟他經常有書信往來並且深入地探討了很多人性問題的弗洛伊德,都居住在維也納。
在1921年的時候,愛因斯坦來到維也納發表了一次演講,就在金色大廳里邊,有3000多人坐在現場。
我讀完《愛因斯坦傳》以後特別心潮澎湃,所以非常想把這本書講好。
尤其是如果我們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聽到愛因斯坦的成長經歷和過程,那麼在他們心中可能就會埋下一顆探求真理的種子,所以今天這本書,我真的非常推薦。
我們要講《愛因斯坦傳》,首先從愛因斯坦的離世開始講起。他是在1955年的4月18號去世的,去世以後,愛因斯坦的屍體被送去做屍檢,他的屍檢醫生是托馬斯·哈維。
哈維給愛因斯坦做了屍體解剖,發現了愛因斯坦的死亡原因——因為這件事全世界都非常關心——愛因斯坦是死於腹部的動脈瘤破裂。
哈維突然靈機一動,他認為:我應該留下愛因斯坦的大腦。於是他在沒有跟任何人做匯報、沒有經過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用鋸子鋸開,把那個完整的大腦拿回家。
更神奇的一件事是,愛因斯坦的眼科大夫在愛因斯坦去世以後,手腳非常利索地把他的兩個眼睛偷走了,作為自己的私人藏品保留了起來。
你去問這些人,為什麼你要保留愛因斯坦身體的一部分呢?因為大家已經把他當作聖人看待,愛因斯坦被人們用這種特別不科學的方法推上科學的聖壇,這也的確是一個非常具有反諷性的事情。
那麼愛因斯坦為什麼這麼了不起?這里邊最重要的一個年份是1919年。
1919年是愛因斯坦的“第二次誕生年”,人們說這一年是愛因斯坦的第二次誕生。他是出生在1879年的,所以在1919年的時候他40歲。那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愛因斯坦在1905年的時候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然後再過了幾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當中,他有一個預言,他說我們不是因為引力才站在這個地球上的,而是由於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所產生的周圍力場、光線、時間的扭曲,所以才導致我們每個人都沿著一個曲面幾何當中的短程線去運動。
你可以想象,因為太陽的質量非常大,導致太陽周圍的空間產生了扭曲,形成了一個像盆子一樣的東西,當然沒有那個實際的盆子,那是一個力場。
而這些星星是沿著那個盆子邊在轉,這就是為什麼它們不會突然被太陽吸過去撞在上面的原因。
我們過去聽到引力的時候,就覺得很神奇,說如果月亮和地球之間有引力,那麼如果月亮稍微被碰一下、撞一下,這個引力失衡,它就一定會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地運動。
因為距離越來越近,引力越來越大,然後如果朝那邊碰,它就會越來越遠,就會跑掉了。那為什麼它不會這樣?
愛因斯坦說根本不是因為引力,他證明沒有引力存在,而這一切東西是因為時空的扭曲。
那怎麼來證明這件事呢?這件事你說出來挺玄乎的,別人聽不懂。愛因斯坦說,如果我說的是對的,那麼所有通過太陽的光線,一定都會發生扭曲,發生的這個扭曲的弧度是多少呢?
愛因斯坦在紙上算出來,說1.7弧秒,但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件事。一直到1919年,那一年出現了日全食,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觀測愛因斯坦所說的預言。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幫了愛因斯坦大忙的,是阿瑟·愛丁頓。
他出發去探測從太陽周邊過來的光線的偏差角度,觀測出來的結果和愛因斯坦在草稿紙上演算的幾乎一模一樣,這一下子讓愛因斯坦走上了聖壇,所以1919年,40歲的愛因斯坦的人生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愛因斯坦怎麼會想出這麼奇怪的理論,而且還是對的?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成長的。
成長與青春
愛因斯坦在1879年的3月14號出生在德國的烏爾姆市,愛因斯坦小時候說話特別晚,他說話有一個特徵,我相信你們在家裡邊觀察很多不同的小孩,你會發現有的孩子說話是學會一句就說一句,想說什麼就說,說出來的話都是不完整的。
愛因斯坦不是,愛因斯坦是一定要把這句話在嘴裡邊完整地描述出來,自己光動嘴不出聲,把話說全了,然後才張口說話。
我見過有的孩子就是這樣,他不會說那些小孩話,不會說只言片語,他永遠都是要把那個話在嘴裡邊咕噥半天,然後才能說出來,所以他說話確實很晚。
我們過去聽過很多傳說,說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什麼的,這種傳說可能也跟這個特徵有關。
但愛因斯坦真的一點都不笨,他小時候非常聰明,他學習成績極好,脾氣特別差,4歲到7歲期間,經常把他的保姆的頭都打破了。
他是一個極其倔強的、特別有個性的一個小孩,其他的孩子不喜歡跟他玩,因為覺得他太容易出神、太怪。
愛因斯坦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喜歡讀書,喜歡一個人啃那些別人都不看的書。你知道他在什麼時候讀康德的書嗎?
就是《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我到今天都沒有勇氣把它讀下去,這是特別難的一本書。
愛因斯坦在13歲的時候已經把它讀完了,而正是因為愛因斯坦讀完了這些哲學的書,才指導了他後期不斷地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一定要去較那個真,他一定要講究邏輯的自洽、他洽等等。
他非常有一套做科研的方法,尤其是他特別擅長做物理學,骨子裡邊存在著好奇心。
一個成年人長大了以後是不會關心星星的,你們現在關心的都是股市,都是怎麼賺錢、怎麼創業。
但是愛因斯坦說,我小時候很關心星星,我長大了以後還是很關心星星,我就想明白那些星星到底是怎麼運轉的,這個宇宙的規律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始終保持著一個孩子的、童真的那種感覺。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可以反映出愛因斯坦真的從來沒有長大。
他和他妻子的關系處理得相當糟糕,就是他完全不會處理婚姻關系,也不會跟自己的孩子相處,所以我們能夠感覺到這個人真的沒有長大,卻保持著少年一樣的好奇心。
所以只有把他精湛的物理能力和好奇心結合起來,才產生了愛因斯坦這麼一個人。
有人說這肯定是天分。我們在《刻意練習》和《認知天性》里邊都講過,這不是天分,這再次證明瞭一個小孩子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是多麼重要
。各位知道愛因斯坦的父母是做什麼的嗎?愛因斯坦的爸爸和他的叔叔,經營了一家叫作愛因斯坦的公司。
後來愛因斯坦在做物理研究的時候,為什麼像麥克斯韋、洛倫茲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因為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工程師的環境之中,他的父親和叔叔,包括舅舅,都是喜歡科研的人,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商人。
愛因斯坦上中學的時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學生。他總是挑戰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說因為你的存在,我在這個班上應有的尊嚴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
愛因斯坦很討厭那個學校,他覺得那種軍事化管理的學校實在是不利於個性的成長。他跟老師商量,說我身體不好,我要休學。那老師一聽,說太好了,趕緊給你簽字,讓你走。
愛因斯坦提前從中學畢業,畢業以後去考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沒考上。
但是那個學校的物理學教授說,你可以隨時來我的課堂上聽課,因為沒有見過一個高中生的物理有這麼好的。
後來愛因斯坦又復讀了一年,考上了,在1896年10月份入讀了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在這個地方遇到了他後來的妻子,也是同班同學米列娃。
米列娃其實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因為當時,你想有幾個女生能夠上大學,尤其是上這種理工科名校?然後兩個人墜入愛河,愛因斯坦寫了特別多的情書。
愛因斯坦去世以後,他的所有信件都成了文物,歷史學家、物理學家都在走遍愛因斯坦走過的角角落落,把他認識的所有人所收集的愛因斯坦的信件全部都拿出來作為資料研究。
他一開始追米列娃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炙熱,特別會寫情書,寫得你都不好意思讀。他的父母極其反對這種婚姻,覺得不合適。
但是愛因斯坦堅持要結婚,甚至他們在結婚以前都已經生了一個孩子——生了一個女兒,後來這個女兒不知所蹤,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有可能是夭折了,也有可能是寄存在別人家去生活,這是一個謎。
愛因斯坦求職相當不利,沒有獲得進展的時候,他猜到有一個他得罪過的老教授在背後搗鬼,他說:“如果不是韋伯耍弄這種陰險的花招和我作對,我恐怕早就可以得到這樣的職位了。”
後來一直發展到沒辦法,最後是在瑞士的專利局獲得了一份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時,每周工作六天,這是相當累的一份工作。
但是你知道這份工作給愛因斯坦帶來了什麼?我們過去一直覺得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是屈才了,好像他白天在混日子,然後晚上去搞科研。
不是,這八個小時里邊,愛因斯坦看遍了所有新的科技發明,他每天在閱讀大量的文件,閱讀大量的新發現、很多人申報專利的各種各樣的東西。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在專利局的這份工作是沒用的,這份工作給了愛因斯坦特別多的支持和學習機會。
後來因為在伯爾尼做專利員的時候他貼了一份求職信,那封求職信現在還能查得到,他說,我想我會教物理學,我願意給大家補課。
結果這封求職信沒有幫他招來學生,沒有人雇他去做這個工作,卻招來了兩個朋友。這兩個朋友是愛因斯坦終身的朋友,一個叫作索洛文,一個叫作哈比希特。
這兩個人都是在伯爾尼求學的大學生,因為看到愛因斯坦貼了一個廣告,說他喜歡物理學、喜歡研究,所以這兩個人說,那咱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所以他們三個人就整天在一塊兒,搞了一個讀書會,一天到晚地學習、研究、討論問題。
而且這三個人當時的口氣好大,我懷疑很有可能是愛因斯坦的主意,他說咱們仨搞個科學院。
這科學院的名字叫作“奧林匹亞科學院”,一直到他們三個人去世才解散,而且自始至終就只有他們三個人,這是多麼棒的一種友誼。
他們成立了一個讀書會,這個讀書會主要讀什麼書呢?恩斯特·馬赫的書,馬赫寫過《感覺的分析》,除了馬赫的著作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大衛·休謨和亨利·龐加萊,這都是當年非常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還有一些世界文學的名著也納入其內,包括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愛因斯坦一直都在努力地做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愛因斯坦一直研究到自己最後去世。
他始終都在不斷地向科學的高峰發起衝鋒,他沒有想過自己的名聲,他從來不擔心自己的名聲,不擔心自己會不會遇到挫折,不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所以文學作品對於一個人的養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奇蹟年的前後
在1905年的時候,大家可以算一下,愛因斯坦多大?26歲。1905年愛因斯坦26歲的時候,他還在專利局工作的那一年,被稱作愛因斯坦的“奇蹟年”。
因為在這一年裡,他發表了21篇物理學論文,在這21篇論文當中有5篇非常重要的論文,其中就包括《狹義相對論》,還包括了量子力學的雛形,還解釋了光電效應。
他後來得諾貝爾獎不是因為《狹義相對論》,而是因為《解釋光電效應》這篇文章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愛因斯坦在奇跡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在這兒就要進入到非常重要的本書的核心——什麼是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意思就是相對,這個相對是誰提出來的?很簡單,牛頓三定律是它的來源。
牛頓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現這一切的。那個巨人,我們大部分人認為就是伽利略。
伽利略認為物體是相對的,這個咱們中學都學過,比如說火車以6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開過來,這邊以4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開過去,那麼它們的相對速度是多少呢,就是100(公裡每小時),這是相對運動,這個是沒問題的。
相對運動是相對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
那麼另外一根支柱是什麼呢?就是光速不變,光速是最快的速度。
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發現衛星的投射有時差,所以根據這個時差,人們開始測算光速,最後居然相當精確地測算到了30萬公裡每秒。
這個速度是一個最高速度,就是我們說宇宙里邊最大的一個速度,而且光速恆定。這兩根支柱放在這,作為普通人來講,我們就會覺得背了兩條規律,第一條規律是相對,第二條規律是光速恆定。
但是愛因斯坦,因為他學過哲學,他有前面那麼多的積累,他就有一個問題:如果一束光以70%光速的速度過來,這邊有60%光速的光的一個東西過來,那麼它們倆的相對速度是多少?130%。
它們倆的相對速度是130%的光速。那好了,誰錯了?要麼就是光速不恆定,要麼就是相對運動無效。普通人看到這兒,就覺得無解,這事兒別問了,人家就這麼規定的。
愛因斯坦說不行,說這很奇怪,這樣的話這個大廈就坍塌了,因為我們的基石不穩,我們這兩個基石是矛盾的,這怎麼可能呢?然後他就開始琢磨這件事。
結果在1905年的一天,那天據說天氣好極了,然後愛因斯坦說我突然明白了。愛因斯坦他想明白的是什麼?
那時候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就沒有比火車更快的東西了,所以那時候科學家都是用火車舉例子。
他說你們想象一個人在火車上拍籃球,咚咚咚地拍籃球,那麼這個籃球的線是不是直上直下的線?這個籃球所在這個時間里邊所走過的路程,就是直上直下的路程。
那麼假如你站在火車下邊看這個人拍籃球,這時候火車是相對你運動過去的,你看這個人拍籃球,請問你看到的這個籃球的運動軌跡是什麼?是不是鋸齒形的?
一定是鋸齒形的。鋸齒形的長度要比那個直上直下的長度長得多,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它肯定是要比它長得多。
所以這個籃球在底下的人的眼中,要比在火車上拍的那個人眼中,運動的軌跡要長得多,但是時間一樣。
這個籃球都是這麼一個時間,都是這麼一個速度在那不斷地被拍,怎麼解釋呢?同樣的一個籃球怎麼可能既走得短又走得長呢?最後愛因斯坦說,這個現象叫作“時間的膨脹”。
什麼叫時間的膨脹?就是在那個開著的火車上,時鐘變慢了。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叫“相對論”,它是跟“絕對”所對應的。
牛頓的力學當中有兩樣東西是絕對的,牛頓說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兩樣東西,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無論你物理怎麼變,時間都是做勻速直線運動慢慢過來的,對每個人來講都一樣,二十四小時;空間一樣,就算你這東西都沒了,你的物質全部消失了,這個空間也還在。這是牛頓力學的一個基礎。
但是愛因斯坦說,如果你要想把“相對性”和“光速不變”這兩件事協調起來搞明白,想想看一定是因為時間變了,一定是因為時間是相對的。
所以在高速運動的那個車上,時間被拉長了,就是時鐘變慢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太陽,我要提醒大家,我們看到的是8分鐘以前的太陽。
因為距離很遠,那個光線從太陽射到地球上就需要8分鐘。我們所看到的星星,可能那個星星已經沒有了,所以你已經回到過去,你看到的是過去的事。
時間和空間是可以轉換的。所以愛因斯坦所做的這個狹義相對論最重要的突破點,各位現在能理解了嗎?你想一想火車上拍籃球那個事你就理解了。
在火車上拍的那個籃球很明顯要比我在火車上看到的那個籃球走的路程要遠。
如果那個速度再高一點呢?當你高到光速的時候時間就停止了,這里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
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第四維。假如我們手裡邊有個三維空間,有一隻螞蟻,這個螞蟻在這個三維空間里邊爬。
請註意,假設這個螞蟻所爬的總里程是一定的,比如說這個螞蟻一共要爬一米,那麼如果這個螞蟻在豎著的維度上多爬了半米,那麼它在平面這個維度上就會怎麼樣?
一定會少爬半米。你把這個事想明白了以後,我們再加入一個第四維,就是時間維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我們在時間的維度上多跑了一些,我們在距離的維度上就會少跑一些。
相應地,如果你在距離的維度上——空間維度上多跑一些呢?時間上就會短一些。這個就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結論。
咱們現在坐在這不動,你身上唯一流逝的是哪一個維度?對,你們此刻坐在這兒,唯一流逝的就是時間的維度。你在以勻速的方式變老,你在根據牛頓的那個說法不斷地變老。
假如你能夠出去跑一跑的話,可能能夠年輕一點。但是你要跑得足夠快,你才能夠體會到那種年輕。假如你能夠坐上火箭,以1/3光速飛出去,那你就能夠看到我們快速地變老,然後你就可以保持年輕。
這就是狹義相對論在當時提出來以後的意義。“愛因斯坦以最簡單的運動學觀察為基礎,改變了我們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想象。因為時間在任何一種物理學理論中都起作用,所以他的某些同行說他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盒子。
也就是說所有這些理論都必須與相對論相洽,愛因斯坦藉助時空開拓了一片新大陸,其他人跟隨其後,並在這片新大陸里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
後來愛因斯坦緊隨其後,提出了他的那個公式,叫E=mc²。這個公式為什麼了不起呢?他用如此優雅簡潔的五個符號,就給我們揭示了質量和能量之間的關系。
所以在寫完這個公式以後,愛因斯坦說過一句特別著名的話,他說這個宇宙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他竟然有了這麼簡單又優美的一種公式,就能夠揭示出來這樣的關系。
E=mc²是一個導火索,它描述了核裂變無比巨大的潛能,一直到後來原子彈的爆炸。
我們現在看到的一盞白熾燈,如果功率是100瓦的話,100年所消耗的質量還不到3‰克,等於是一點點質量的消耗換來了那麼多光的能量。跟這個相對的一個數據就很震撼了——太陽。
你們知道太陽要為我們燒多少東西嗎?“太陽每天為我們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質能轉換的範例,在這個炙熱的火球中,每一秒鐘都有數百萬噸的物質變成巨大的輻射能,這才能使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
太陽在不斷地燃燒,很多的物質變成能量輻射過來。
所以在1905年的7月20號,愛因斯坦夫婦喝得酩酊大醉,這是愛因斯坦唯一一次喝酒過量的情況。愛因斯坦的那個院士朋友,叫康德拉·哈比希特,收到了一張具有歷史價值的明信片。
這明信片上寫的是:“遺憾的是,兩個醉得一塌糊塗的人全都鑽到了桌子底下,我可憐的尾椎骨和太太。”從此以後愛因斯坦開始走上學術道路,最後他是在1909年的秋天獲得了教授頭銜。
在這之前,愛因斯坦還曾經在伯爾尼大學做過一段時間的無薪講師。我不明白還有這樣的職位,就是你來講課可以,但是我不給你發錢。
愛因斯坦去了,教室里邊坐著他的朋友,講了大概幾個月,來了一個大學生。後來朋友不來了,愛因斯坦說那我也不去了,就不教這課了,這是特別失敗的一個老師。
因為他在一開始試講的時候會緊張,所以有時候會講得不好。
但是愛因斯坦開闢了一個新的講課方法——他講完課之後總是帶著學生去咖啡館繼續討論。他們是真愛物理學,他不像我們的教授,上完課以後就走了,為了考試而上課。
他是覺得這個問題一定要跟你說清楚。很快愛因斯坦就成了炙手可熱的明星,因為伯樂出現了,最早出來力挺愛因斯坦的人就是普朗克,普朗克是真正能夠看得懂愛因斯坦論文的人,說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索爾維會議值得跟大家講一下。比利時的一個工業家,叫恩內斯特·索爾維,當時特別有錢,他就邀請全世界最棒的物理學家舉行一次高端會議,探討一些最迫切的科學問題。
第一次會議是1911年的10月末舉行的,從此以後就形成了舉辦索爾維會議的傳統,愛因斯坦與同行中的一些最偉大的人聚在了一起。雖然那次會議並沒有得出什麼偉大的科學結論,但是愛因斯坦走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圈子。
你們知道索爾維會議參加的人都有誰嗎?有一個被稱作“活著的藝術品”的荷蘭人,這是愛因斯坦最崇拜的人,愛因斯坦說我愛他,這個人叫洛倫茲,就是研究電磁學的專家洛倫茲。
除了愛因斯坦之外,在會上發言和討論的還有馬克斯·普朗克、瑪麗·居裡,就是我們知道的居裡夫人,還有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的盧瑟福,還有亨利·龐加萊。
所以,“這次會議標志著一次決定性的突破,愛因斯坦以32歲的年紀登上了物理學的奧林匹斯山,躋身於科學界的眾神之列,這里沒有國界,全世界可能再也找不出這樣一群科學家,能夠在最高水平上進行探討和交談。”
後來柏林人發現愛因斯坦很重要,於是就給他一個特別優厚的待遇:12000馬克。你到德國來,並且擔任我們院士。
最重要的條件是,你不需要有任何工作量的承諾——你想幹啥就幹啥,愛研究就研究,不愛研究就不要研究,沒關系。
這麼一份沒法拒絕的條款,還讓他當院士,讓他到柏林來。愛因斯坦想了想,決定接受這份邀請,到了柏林。
他給別人寫信,說他們給了我一個像木乃伊一樣的職位,就是那份工作什麼都不用幹。我覺得這事實在是沒法拒絕。
說到這我想多說一句,對於科學家、大教授,我們所應該有的態度,其實就是要給他足夠的尊重和空間。因為他們在想什麼、研究什麼,普通人是沒法規定、沒法決策的。
我們今天之所以大家覺得大學教授出產的東西質量不高,是因為它們都是量的堆砌,就是什麼樣的論文發表多少篇,帶多少個學生、多少分這樣掙下來。
所以教授們的自尊水平也得不到足夠的體現和保證,教授們的辦法就是我湊夠就好了,我湊夠了再去做別的事,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應付這些條條框框上。
而愛因斯坦當時所受到的待遇是什麼都不用做,你來就好,上課的事兒跟你商量,願意上課就上一節,不願意上課一節都不上也沒事。
就這樣,愛因斯坦搬到了柏林。這個時候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基本算明確了,直到愛因斯坦最後一次轉換工作,就是到了美國普林斯頓的那一次。
家庭悲劇
到了柏林以後,我們要談一談愛因斯坦的家庭悲劇了。因為愛因斯坦待在柏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遇到了他的表姐愛爾莎。
愛因斯坦的表姐愛爾莎跟他青梅竹馬,小時候關系就很好,後來嫁到了柏林,還有兩個女兒。
愛因斯坦到了柏林以後跟她的表姐舊情復燃,然後兩個人就特別好,好得不得了,也給她的表姐寫了特別多的情書。這個時候他就看他的老婆非常不順眼,他老婆帶著兩個兒子到柏林,天天吵架,吵得不得了。
他跟他兒子的關系也非常不好,他的大兒子非常普通,二兒子愛德華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一直在精神病院里生活。所以愛因斯坦基本上沒有什麼親近的人。
不過在他們鬧離婚官司的時候,有一個細節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愛因斯坦給他的妻子米列娃寫信,他說除了我給你的這個撫恤金之外,我還可以把我的諾貝爾獎金全部都給你。
這有什麼好笑的?最好笑的地方在於,那個時候他根本沒有得諾貝爾獎。在他根本沒有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竟然敢把諾貝爾獎拿出來作為離婚財產的一部分送給他的妻子。
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見過這麼自信的人,他堅信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就告訴你,諾貝爾獎金我可以給你。
後來他果然得了諾貝爾獎,他也遵守這個承諾,把諾貝爾獎金給了他的妻子米列娃。
所以愛因斯坦一生當中因為錢財的問題、因為別的女人的問題,充滿著跟自己孩子的矛盾、跟妻子的矛盾,總之是鬧得不可開交。
他去柏林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表姐,他自己在信里邊寫得很清楚,他說我就是想在那跟表姐在一起,還有和表姐的兩個女兒都在一起。這是小插曲,接下來我們說怎麼進入到廣義相對論。
1919年廣義相對論
什麼叫“狹義相對論”?什麼叫“廣義相對論”?這兩個的區別是什麼?“狹義相對論”所解決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下的相對狀況,你看他講的火車之類的都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充滿著加速的狀況,比如說重力,就是一個典型的加速的狀況。
把一個炮彈扔出去,它是加速的狀況。所以愛因斯坦就說,我想研究一下在加速環境之下的相對運動到底是怎麼回事。
根據過去牛頓的方法,用加速運動的公式就能夠看到地球上加速運動的這些現象。所以我們說,在我們的肉眼可視範圍之內,牛頓的理論基本上都是正確的。但是一旦上升到宇宙的層面,牛頓的東西就不太對。
比如這里邊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牛頓的bug,就是水星近日點的軌跡。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的狀況:按照牛頓的公式所算出來的金木水火土的軌道都是對的,只有天王星的位置不對。
天王星的位置跟牛頓算出來的不一樣,但是因為牛頓太偉大了,所以沒有人懷疑牛頓錯了,所有的人都懷疑是天王星錯。
所以大家就拿望遠鏡在那使勁觀測、使勁找,後來在遙遠的地方找到了一顆藍色的星星,就是海王星。海王星的出現就證明牛頓沒有錯,因為它把那個力場拉開了,所以導致天王星的位置不對。
所以牛頓不會錯,你看,這都是對的。但是水星近日點的軌道牛頓就是算得不對,大家依然認為肯定是沒觀測到,再找、使勁找,找來找去找不到,就是水星近日點那個地方永遠都找不到,牛頓的這個演算法就是沒法解釋那個問題。
所以愛因斯坦說,我得研究加速運動。因為星星都是加速運動,它在這兒轉的速度不是勻速的。
然後愛因斯坦就研究這件事情。這時候普朗克提醒他,你不要做,做了別人也看不懂。愛因斯坦說我一定要做。
怎麼做呢?愛因斯坦所用的最重要的東西,第一個支柱叫作“等效原理”。什麼是等效原理?
這個我有必要給大家念一下:“在牛頓死後200年的時間里邊,誰也沒能夠解釋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精確一致到底是怎麼回事,終於有一個人對這種偶然提出了懷疑,就是愛因斯坦。”
在牛頓的理論當中,有一點愛因斯坦始終是不能夠理解、不能夠接受的:引力是怎麼傳遞的?
因為光是最快的,但是引力的傳遞似乎比光還快,快到沒有時間、沒有實質,沒有實質就能夠把兩個原來不挨在一塊的物體連接起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
所以愛因斯坦始終不能夠理解,說不可能有東西比光還快,但這個力是怎麼傳遞過去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愛因斯坦從這一點開始切入,去做深入的思考。
他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思想實驗:如果一個人看不到任何參照物,然後從天上掉下來,做垂直下降的自由落體運動,他會有什麼感受?
你們現在想到的都是往下掉,那是因為你旁邊有參照物,你能夠看到樓房在往兩邊快速地往上爬,地面在快速地貼近你,所以你會尖叫。但是如果你沒有這些參照物會怎麼樣?
愛因斯坦就想象了一個場景,他說如果一個人被關在一個封閉的電梯里邊,這個電梯沒有窗戶,然後隨著這個電梯一起自由落體運動,往下掉,他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這叫作思想實驗,愛因斯坦的很多實驗都是在大腦當中自己完成的。他想到了這個場景,他說這個人一定會漂浮在半空當中,他不會感受到自己在往下掉。
如果這個人手裡恰好抓了一支筆,或者抓了一根羽毛,他松開手會怎樣呢?愛因斯坦當時用腦子想出來的,他說這些筆和羽毛都會像他一樣飄浮在空中不動。
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天上所看到的失重,就是當宇航員在空中失重的時候,那麼高的速度在那轉,他的感覺就是這樣,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所謂的引力存在。
所以愛因斯坦大膽地宣佈,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引力。大家今天坐在這兒,你會覺得是引力把你吸在了這個凳子上,愛因斯坦說沒有引力這回事,根本不是。
如果真的是有引力這回事的話,那麼一個重的物體和一個輕的物體落地的時間就應該不一樣,但是為什麼一樣呢?
因為它們走的是一個短程線。這個“短程線”的概念是哪來的?大家聽過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特別著名的黎曼猜想,黎曼最大的貢獻是做了黎曼幾何,黎曼幾何是研究曲面幾何。
在黎曼之前還有一個偉大的數學王子叫高斯,高斯也研究曲面幾何。
高斯和黎曼所研究的曲面幾何告訴我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不是直線,是曲面上的那個短程線,這才是最短的距離,因為曲面上不存在這個直線。
所以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個地方,是由於地球這個強大的質量所造成的曲面的力場,導致我們沿著短程線的方向運動。
如果底下沒有地的話,我們就會繼續往下運動,這是這條線決定的,但現在有這個地承載著我們。
太陽是一個很大質量的物體,是離地球最近的大質量物體,那跟它更遠一點的就是更大質量的一些星體,包括後來我們所說的黑洞等等,這些大質量的物體會引起光線的扭曲。
那關於光線的扭曲這件事,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出來的?他又做了一個思想實驗。
在這個思想實驗中,他讓一道光線通過一個小孔橫著穿過一臺自由下落的電梯,因為電梯繼續向下運動,這道光落在對面牆上時。
不僅會高一點,而且由於是加速運動,這道光線還會越來越快地被電梯甩開,於是在下降的電梯里的觀察者看來,光線變成了彎曲的。
既然加速度和引力是等效的,那麼引力必然對光產生相同的作用,這樣一來,廣義相對論在其完成最終表述之前很久便已經認可了另一個預測:巨大的質量會使光線發生偏折。
在找到正確的公式之前,愛因斯坦還無法給出光線彎曲的精確數值。我們講1919年愛因斯坦封神,就是因為他算出了那個光線從太陽射過來以後的那個偏折的角。
但是現在最大的難題出現了,就是愛因斯坦一遍一遍地演算、一次一次地跟教授們宣佈說,我發現了,結果講出來的幾乎都是錯的。
數學不行。愛因斯坦這時候發現他的數學受到了限制,然後給他的老朋友格羅斯曼寫了一封信,說你一定要救救我,我已經陷入到了泥潭當中,我知道物理學是怎麼回事,但是我根本算不出來。
格羅斯曼跟他一起研究相對論,所以他們在發表廣義相對論論文的時候,兩個人的名字一起署在了上面。
愛因斯坦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叫作《廣義相對論綱要》,這篇論文走偏了,它的計算是有問題、有錯誤的,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公式並不完備,他如果去觀察,一定不能夠驗證這件事情。
“愛因斯坦用他的廣義相對論輕而易舉地取締了宇宙中所有現象裡面最神秘的現象之一:重力。
我們現在知道不存在重力這件事,不存在任何讓兩個物體通過它們的質量相互發生作用的力。
就像自打牛頓以來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除了由時空中所包含的規定引力場之形式的質量所確定的時空曲率之外,引力不會產生任何其他作用。
與此同時,引力場的形式又告訴了我們質量應當如何運動。”就是因為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周圍空間磁場,整個的曲率發生了變化。
愛因斯坦做這個的過程跟牛頓不一樣。牛頓的辦法是重新發明瞭微積分,他自己發明瞭一套數學工具。
愛因斯坦因為他的數學工具掌握得並不多,所以他用的就是麥克斯韋和洛倫茲的那些場力的公式。
他用電磁場的公式來計算整個宇宙的場力的分佈,然後算出來太陽周圍的軌道的樣子,這時候他完美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
科學家就是這樣,他解釋的就是對的,大家一觀測,跟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
“質量也就是能量,它們聚集改變著時空幾何,所有的物體全都沿著短程線穿過時空運動,它們在最短的道路上遵循各自的曲律和螺旋線行進,除非有外力作用於它們。”比如說火箭發動機就是外力作用。
“或者在自由落體狀態下被地球錶面所阻擋,唯有時空結構預先規定的運動方向,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什麼。”
大家現在要習慣一個沒有重力的世界,你們不是因為重力才在這個地方待著的,而是因為短程線。
“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自由落體狀態下物體的質量不起作用,為什麼它們會像伽利略所發現的那樣以相同的速度落向地面。因為曲率對所有東西都是一致的。”跟你的質量無關。“這種關系在失重的情況下表現得非常清楚。
如果一位宇航員離開圍繞地球運行軌道上‘嗖嗖’飛行的空間站,盡管他的重量相對飛船來說小得多得多,但他也會在飛船旁邊,在對於二者均起著支配作用的短程線上與飛船比翼齊飛。
”也就是說根據重力公式,你身體質量輕,你和那個重的飛船飛行速度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因為是短程線的問題,哪怕是一根羽毛速度都是一樣的。
這就是愛因斯坦對這個世界做出了一個完美的解答。
那麼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我知道大家就想瞭解這有什麼用呢,研究這些東西對我們整個世界有什麼用呢?
我告訴大家它有哪些用處。我們過去認為光是波,咱們上中學學過光是波,這個波要傳播。那你知道水波是怎麼傳播嗎?水波傳播是因為有水。聲波怎麼傳播呢?
因為有空氣。那光怎麼傳播呢,真空狀態下光也可以傳播。所以最後人們發明瞭一個詞,叫“以太”。什麼是以太呢?
不知道。以太就是充斥著這個空間的物質,光是藉助以太來傳播的。聽起來非常高大上。愛因斯坦說根本不存在這個東西,沒有人曾經捕捉到過以太這個東西。
愛因斯坦還提出了引力波的問題,那是在很早以前。“1916年的時候愛因斯坦就曾經斷言過難以置信的事情,僅僅根據他的場方程就可以證明引力也可以產生波,質量的極度變化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重力場的變化。
自那以後,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捕捉到這種宇宙的震顫,後來捕捉到了。
”引力波現在是物理學非常熱門的話題,最近這幾年人們才發現引力波的預言是對的。這都是愛因斯坦在一九一幾年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來的預言。
愛因斯坦做完了廣義相對論以後,他的地位就進一步地提高。
因為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學者是單獨一個人跑馬拉松,他第一棒馬拉松跑完了以後,就應該交給下一棒,然後再接著研究。
愛因斯坦第一棒狹義相對論,跑完一看沒人接棒,自己又跑了第二棒。他自己在不停地研究新的挑戰和巔峰。
紛擾的政治生涯
後來因為他成為了一個名人,逐漸地開始出現了政治的因素。但是這時候有不和諧的音符開始出現,有特別多的人攻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一方面是因為科學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很多都是對於猶太人的反對,所以德國國內的環境變得越來越緊迫。後來他的一個好朋友,當時是德國的外交大臣,因為是一個猶太人被人槍殺。還有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叫哈伯。
哈伯是很有名的化學家,跟愛因斯坦關系也很好,但是哈伯就覺得他應該能夠在主流社會混下去。
他的辦法是幫一戰時期的德國研究化學武器,他覺得我都為國家做了這麼大的貢獻了,他的化學武器在戰場上得到了應用,的確殺死了很多敵人,而且他放棄了猶太教,改信了基督教。
即便是這樣,最後納粹德國依然把他逐出了國門。
愛因斯坦特別反感他們欺負猶太人,因此他的後半生整個就致力於人類的公平、致力於和平主義。
愛因斯坦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他甚至發表了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演講,就是如果有2%的人拒絕服兵役,這個世界就會和平了。
他自己通過推算算出來,只要有2%的人拒絕服兵役,這個世界就會怎麼樣。他受到了很多的抨擊,後來就流亡到了美國。
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參與了很多政治活動。他在政治方面非常敏感,看起來他是一個孩子,看起來他非常天真,他對自己的妻子都搞不定,但是愛因斯坦在政治上非常成熟。
當時有特別多德國人都以為希特勒是救世主,但是愛因斯坦很早就看出來,說只要這個人上臺,我們一定全完蛋。
因此他始終處在反對希特勒、反對納粹黨的立場上,而這一點使得他成為猶太人的敵人。你
很難想象,愛因斯坦在美國不斷地抨擊納粹政府,導致猶太人在國內不斷地罵愛因斯坦。他們的理由是,因為你,我們才受到了這樣的迫害,就是因為你不跟德國政府搞好關系,所以我們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美國的時候,愛因斯坦從來沒有參加過原子彈的研發,但是愛因斯坦因為這件事非常內疚。原因是什麼呢?
有一次愛因斯坦在家裡接待了幾個來訪的科學家,告訴他們,德國人正在抓緊時間研究原子彈,愛因斯坦特別怕德國人研究原子彈成功,因為他知道原子彈的威力。
所以他給羅斯福總統寫了一封信,敦促羅斯福總統加快研究原子彈的步伐。這封信據愛因斯坦後來講,我只是簽了個名,但實際上應該是愛因斯坦參與草擬的。
所以這封信寫出去了以後,愛因斯坦認為原子彈的爆炸跟他有極大的關系。實際上他並沒有能夠進入到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的陣營里邊。
為什麼呢?因為美國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間諜,所以愛因斯坦根本沒機會進入到原子彈研究的核心陣營當中去,而他的朋友奧本海默是領頭人。
但最可怕的是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時候,奧本海默也遭到了監禁和調查,然後愛因斯坦就聯合了特別多的名人,一起寫信聲援奧本海默,希望大家能夠出面。
當他跟他研究所的成員說咱們一塊寫信營救奧本海默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一塊兒簽字。麥卡錫主義當時在美國非常盛行,他們迫害共產黨人和他們認為可能是共產黨人的人,甚至有兩位科學家因此坐電椅被處死。
這在當時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愛因斯坦在美國其實沒能夠做出特別多的貢獻,也跟他的生存環境是有關系的。
在美國的最後時光
但是愛因斯坦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一線的科研工作。
還有另外一段需要解釋的問題,就是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關系。愛因斯坦的《解釋光電效應》里邊說,他認為光是位於空間點上的能量子,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發端,然後用它來解釋光電效應、黑體輻射這些現象。
這個東西對後來的啟發包括什麼呢?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微電子、移動通訊、電子攝影、計算機、網際網路、超導、納米、現代化學、激光,幾乎全都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之上。
愛因斯坦講“波粒二象性”,就是光波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我們知道普朗克公式,是E=h×v,H是普朗克常數,v是頻率,愛因斯坦的公式E=mc²,m是質量,c是光速。
你把這兩個公式結合在一起,就會發現是hv=mc²,這邊是頻率,這邊是質量,波粒二象性。所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是既有波又有粒子。
量子力學不斷地發展,人們發現愛因斯坦遭到了一個挑戰,什麼挑戰呢?就是因果論被推翻了。
愛因斯坦認為這個世界再離奇再複雜,你都應該能夠用因果來解釋,因為有這個所以推導出這個,它一定是有連續的變化。
但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沒有因果,有很多東西是完全隨機的、完全不知道的。
薛定諤為瞭解釋這個現象,就提出了“薛定諤的貓”來聲援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說“薛定諤的貓”這個反駁特別有力。
他說一個貓在這個屋子裡邊待著,然後從外頭投射過來一個東西,隨著半衰期的變化——它可能是粒子也可能是波,如果它是粒子的話,就會釋放毒氣,這個貓就死了;如果是波的話,這個貓就死不了。
然後問你這個貓到底會不會死?這個怎麼答?答案就是看你要不要觀察它。因為在你不觀察它的時候,它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
愛因斯坦說這個例子舉得非常好,所以愛因斯坦當時提出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口號,叫作“上帝不擲骰子”。“上帝擲骰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這事怎麼弄?
隨便。上帝擲個骰子,然後這個東西會產生突變。愛因斯坦說怎麼可能,這不是瞎說嗎?
所以愛因斯坦就堅決反對波爾和其他量子力學家不斷地深入研究量子力學。那個時候波爾曾經跟愛因斯坦進行過一次高手的對決,就好像歐陽鋒和洪七公最後的對決一樣。
最後的結果是,幾乎每次都是波爾勝。波爾每次都會獲勝,愛因斯坦每次都落敗。
波爾也曾經飽含深情地講過一句話,說我們含著熱淚反對愛因斯坦,因為愛因斯坦是提出量子力學的人,愛因斯坦打開了這扇大門,給我們做了奠基,但是愛因斯坦現在沒有那麼勇敢。愛因斯坦不敢接受這麼離奇的量子世界。
量子世界離奇到“量子糾纏”這樣的事我們是沒法解釋的。
就是當他把一個粒子分開成兩個粒子以後,這個粒子放在多瑙河的這一側,那個粒子放在多瑙河的那一側,相隔了幾百米,然後你發現這邊的粒子怎麼樣變化,那邊的粒子相應就會動。
不可能啊,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這是怎麼傳遞過去的?是光?是引力?是什麼?怎麼會完全不相關的兩個粒子就會一起動呢?這種東西的發生,導致愛因斯坦認為它完全違背了因果律。
愛因斯坦說上帝絕不擲骰子,一定是有連續的、確定的因果。所以最後愛因斯坦也講過一句話,挺有感觸的,他說可能是因為我年輕時候對於權威的不恭,命運把我變成了一個權威。
就是當他到了晚年以後,他也成為了一個權威的形象,來反對年輕人不斷地進步。
愛因斯坦在晚年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寶貴的遺產,就是和平。
因為他影響力巨大,他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跨國界人士,又不是一個典型的政治符號。
首先他參與了猶太復國運動,他一直反對猶太人自己建國,但是當他看到猶太人在德國遭受了希特勒的迫害之後,他轉而支持猶太的復國運動。
他和第一任的以色列總統魏茨曼是好朋友,後來在魏茨曼去世以後,以色列人邀請愛因斯坦擔任他們的總統,愛因斯坦婉言謝絕了。
因為那個時候其實愛因斯坦已經只有兩三年的壽命了,他已經很老了,也不願意去,覺得自己也不適合當總統。
其次就是他不斷地推動平權,在美國推動黑人權利的提高,然後還反對原子彈的擴張。
“在愛因斯坦去世前一個星期,他在他的政治遺囑上簽了名,他同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一起警告政府和世界人民,要強烈提防原子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不能排除一場氫彈戰爭很有可能毀滅全人類。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為隨後的50年爭取和平的鬥爭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反對核戰爭、防止核武器擴散的帕格沃什運動就是以這一宣言的發表地命名的,這一運動通過不懈的努力。
為以後冷戰只是保持了冷戰而沒有變為熱核戰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活著的這些人都應該感謝愛因斯坦在晚年所做出的這些努力,給全世界限制核武器作出的這麼一個基礎性的宣言。
最後,人的晚年總是會有一份凄涼在的。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1934年他的女兒伊爾莎去世。
伊爾莎是他的繼女,就是他的妻子和前夫所生的那個女兒,這是他非常喜愛的一個女兒,一直做他的秘書。
1936年的時候,愛爾莎去世。說到愛爾莎去世的時候,你就能理解愛因斯坦當時豁達到什麼程度。他的朋友說,對於愛因斯坦來講,痛苦和喜悅只有一個分號的距離。這個是怎麼寫的呢?
他在給馬克思·波恩的這個信里邊體現出來愉快和悲痛之間只是一個分號。
他的妻子快死了,躺在病床上,他的信是這樣寫的:“可惜我的夫人病得很厲害;(分號)我本人在這里覺得非常幸福,我終於可以過真正平靜的日子了,這樣一種享受無法言表。”
愛因斯坦就是這麼直言不諱的一個人,但是也有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你會看到愛因斯坦是非常豁達的。
他在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他會認為每個人應該獨自地走上平靜的、最後的那段路。
他自己去世前一兩天的時候,在醫院里邊碰到他的熟人,依然談笑風生,依然在跟別人開玩笑,在跟命運開玩笑。所以他有完全豁達的人生觀。
對愛因斯坦打擊最大的其實還不是家人的去世,而是在1935年3月15號,他的好朋友也是物理學家貝索的去世。
他長期跟貝索通信,這個人在他鬧家庭離婚的時候給了他很大的支持,在他研究出現困難的時候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
這些人的去世讓愛因斯坦覺得越來越孤獨,在1955年的4月18號,愛因斯坦去世。
之後就是他的大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用這麼野蠻的方式紀念一個給我們帶來文明的人。
最後我們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作為我們這本書的結語,愛因斯坦給他的後人,包括我們在內的後人們,寫了這樣的話:“親愛的後人,如果你們不能比我們更有正義感、更熱愛和平、更加理智,那麼魔鬼就會附身。
我懷著深深的敬意,在這里向你們表達我真誠的希望,你們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就是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遺囑。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講愛因斯坦這樣的書?我會無言以對,因為我覺得這種問題真的沒法回答。
愛因斯坦這麼重要的人、這麼了不起的一個人、這麼純粹的一個人,心地這麼乾凈的一個人,他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欺壓過任何人——當然,跟他妻子的矛盾例外——他這一輩子在政治上永遠是站在弱者的一方,永遠在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最重要的是他不斷地探索著人類智力的極限,探索著宇宙的邊界,幾乎可以說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瞭解愛因斯坦,能夠瞭解科學的精神,能夠進一步為這個社會創造真、創造善、創造美。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愛因斯坦傳
#于爾根奈佛
#愛因斯坦說:荒謬的定義是持續不斷以同一個方法,去做同一件事,但是想得到不同的結果。
#成長與青春
#奇蹟年的前後
#家庭悲劇
#1919年廣義相對論
#紛擾的政治生涯
#在美國的最後時光
#杜書伍
#意義療法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愛因斯坦傳
取自:樊登讀書,愛因斯坦傳
各位好,我現在是在維也納的市政廳錄制今天的書籍,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海外錄書,今天我選擇的書是《愛因斯坦傳》。
那為什麼要在維也納錄《愛因斯坦傳》呢?首先是因為愛因斯坦來過維也納,並且在維也納居住過長達四年的時間,至今他的故居還依然被完好地保留著。更重要的一件事是維也納有很多他的很多好朋友,比如說對他有非常大啟發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還有跟他經常有書信往來並且深入地探討了很多人性問題的弗洛伊德,都居住在維也納。在1921年的時候,愛因斯坦來到維也納發表了一次演講,就在金色大廳里邊,有3000多人坐在現場。
我讀完《愛因斯坦傳》以後特別心潮澎湃,所以非常想把這本書講好。尤其是如果我們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聽到愛因斯坦的成長經歷和過程,那麼在他們心中可能就會埋下一顆探求真理的種子,所以今天這本書,我真的非常推薦。
我們要講《愛因斯坦傳》,首先從愛因斯坦的離世開始講起。他是在1955年的4月18號去世的,去世以後,愛因斯坦的屍體被送去做屍檢,他的屍檢醫生是托馬斯·哈維。哈維給愛因斯坦做了屍體解剖,發現了愛因斯坦的死亡原因——因為這件事全世界都非常關心——愛因斯坦是死於腹部的動脈瘤破裂。哈維突然靈機一動,他認為:我應該留下愛因斯坦的大腦。於是他在沒有跟任何人做匯報、沒有經過任何審批手續的情況下,用鋸子鋸開,把那個完整的大腦拿回家。更神奇的一件事是,愛因斯坦的眼科大夫在愛因斯坦去世以後,手腳非常利索地把他的兩個眼睛偷走了,作為自己的私人藏品保留了起來。你去問這些人,為什麼你要保留愛因斯坦身體的一部分呢?因為大家已經把他當作聖人看待,愛因斯坦被人們用這種特別不科學的方法推上科學的聖壇,這也的確是一個非常具有反諷性的事情。
那麼愛因斯坦為什麼這麼了不起?這里邊最重要的一個年份是1919年。1919年是愛因斯坦的“第二次誕生年”,人們說這一年是愛因斯坦的第二次誕生。他是出生在1879年的,所以在1919年的時候他40歲。那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愛因斯坦在1905年的時候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然後再過了幾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當中,他有一個預言,他說我們不是因為引力才站在這個地球上的,而是由於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所產生的周圍力場、光線、時間的扭曲,所以才導致我們每個人都沿著一個曲面幾何當中的短程線去運動。
你可以想象,因為太陽的質量非常大,導致太陽周圍的空間產生了扭曲,形成了一個像盆子一樣的東西,當然沒有那個實際的盆子,那是一個力場。而這些星星是沿著那個盆子邊在轉,這就是為什麼它們不會突然被太陽吸過去撞在上面的原因。我們過去聽到引力的時候,就覺得很神奇,說如果月亮和地球之間有引力,那麼如果月亮稍微被碰一下、撞一下,這個引力失衡,它就一定會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地運動。因為距離越來越近,引力越來越大,然後如果朝那邊碰,它就會越來越遠,就會跑掉了。那為什麼它不會這樣?愛因斯坦說根本不是因為引力,他證明沒有引力存在,而這一切東西是因為時空的扭曲。
那怎麼來證明這件事呢?這件事你說出來挺玄乎的,別人聽不懂。愛因斯坦說,如果我說的是對的,那麼所有通過太陽的光線,一定都會發生扭曲,發生的這個扭曲的弧度是多少呢?愛因斯坦在紙上算出來,說1.7弧秒,但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件事。一直到1919年,那一年出現了日全食,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觀測愛因斯坦所說的預言。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幫了愛因斯坦大忙的,是阿瑟·愛丁頓。他出發去探測從太陽周邊過來的光線的偏差角度,觀測出來的結果和愛因斯坦在草稿紙上演算的幾乎一模一樣,這一下子讓愛因斯坦走上了聖壇,所以1919年,40歲的愛因斯坦的人生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愛因斯坦怎麼會想出這麼奇怪的理論,而且還是對的?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成長的。
愛因斯坦在1879年的3月14號出生在德國的烏爾姆市,愛因斯坦小時候說話特別晚,他說話有一個特徵,我相信你們在家裡邊觀察很多不同的小孩,你會發現有的孩子說話是學會一句就說一句,想說什麼就說,說出來的話都是不完整的。愛因斯坦不是,愛因斯坦是一定要把這句話在嘴裡邊完整地描述出來,自己光動嘴不出聲,把話說全了,然後才張口說話。我見過有的孩子就是這樣,他不會說那些小孩話,不會說只言片語,他永遠都是要把那個話在嘴裡邊咕噥半天,然後才能說出來,所以他說話確實很晚。我們過去聽過很多傳說,說愛因斯坦小時候很笨什麼的,這種傳說可能也跟這個特徵有關。
但愛因斯坦真的一點都不笨,他小時候非常聰明,他學習成績極好,脾氣特別差,4歲到7歲期間,經常把他的保姆的頭都打破了。他是一個極其倔強的、特別有個性的一個小孩,其他的孩子不喜歡跟他玩,因為覺得他太容易出神、太怪。
愛因斯坦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喜歡讀書,喜歡一個人啃那些別人都不看的書。你知道他在什麼時候讀康德的書嗎?就是《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我到今天都沒有勇氣把它讀下去,這是特別難的一本書。愛因斯坦在13歲的時候已經把它讀完了,而正是因為愛因斯坦讀完了這些哲學的書,才指導了他後期不斷地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一定要去較那個真,他一定要講究邏輯的自洽、他洽等等。
他非常有一套做科研的方法,尤其是他特別擅長做物理學,骨子裡邊存在著好奇心。一個成年人長大了以後是不會關心星星的,你們現在關心的都是股市,都是怎麼賺錢、怎麼創業。但是愛因斯坦說,我小時候很關心星星,我長大了以後還是很關心星星,我就想明白那些星星到底是怎麼運轉的,這個宇宙的規律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始終保持著一個孩子的、童真的那種感覺。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可以反映出愛因斯坦真的從來沒有長大。他和他妻子的關系處理得相當糟糕,就是他完全不會處理婚姻關系,也不會跟自己的孩子相處,所以我們能夠感覺到這個人真的沒有長大,卻保持著少年一樣的好奇心。所以只有把他精湛的物理能力和好奇心結合起來,才產生了愛因斯坦這麼一個人。
有人說這肯定是天分。我們在《刻意練習》和《認知天性》里邊都講過,這不是天分,這再次證明瞭一個小孩子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是多麼重要。各位知道愛因斯坦的父母是做什麼的嗎?愛因斯坦的爸爸和他的叔叔,經營了一家叫作愛因斯坦的公司。後來愛因斯坦在做物理研究的時候,為什麼像麥克斯韋、洛倫茲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因為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工程師的環境之中,他的父親和叔叔,包括舅舅,都是喜歡科研的人,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商人。
愛因斯坦上中學的時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學生。他總是挑戰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說因為你的存在,我在這個班上應有的尊嚴沒有得到足夠的體現。愛因斯坦很討厭那個學校,他覺得那種軍事化管理的學校實在是不利於個性的成長。他跟老師商量,說我身體不好,我要休學。那老師一聽,說太好了,趕緊給你簽字,讓你走。
愛因斯坦提前從中學畢業,畢業以後去考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沒考上。但是那個學校的物理學教授說,你可以隨時來我的課堂上聽課,因為沒有見過一個高中生的物理有這麼好的。後來愛因斯坦又復讀了一年,考上了,在1896年10月份入讀了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在這個地方遇到了他後來的妻子,也是同班同學米列娃。
米列娃其實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因為當時,你想有幾個女生能夠上大學,尤其是上這種理工科名校?然後兩個人墜入愛河,愛因斯坦寫了特別多的情書。愛因斯坦去世以後,他的所有信件都成了文物,歷史學家、物理學家都在走遍愛因斯坦走過的角角落落,把他認識的所有人所收集的愛因斯坦的信件全部都拿出來作為資料研究。他一開始追米列娃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炙熱,特別會寫情書,寫得你都不好意思讀。他的父母極其反對這種婚姻,覺得不合適。但是愛因斯坦堅持要結婚,甚至他們在結婚以前都已經生了一個孩子——生了一個女兒,後來這個女兒不知所蹤,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有可能是夭折了,也有可能是寄存在別人家去生活,這是一個謎。
愛因斯坦求職相當不利,沒有獲得進展的時候,他猜到有一個他得罪過的老教授在背後搗鬼,他說:“如果不是韋伯耍弄這種陰險的花招和我作對,我恐怕早就可以得到這樣的職位了。”後來一直發展到沒辦法,最後是在瑞士的專利局獲得了一份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時,每周工作六天,這是相當累的一份工作。
但是你知道這份工作給愛因斯坦帶來了什麼?我們過去一直覺得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是屈才了,好像他白天在混日子,然後晚上去搞科研。不是,這八個小時里邊,愛因斯坦看遍了所有新的科技發明,他每天在閱讀大量的文件,閱讀大量的新發現、很多人申報專利的各種各樣的東西。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在專利局的這份工作是沒用的,這份工作給了愛因斯坦特別多的支持和學習機會。
後來因為在伯爾尼做專利員的時候他貼了一份求職信,那封求職信現在還能查得到,他說,我想我會教物理學,我願意給大家補課。結果這封求職信沒有幫他招來學生,沒有人雇他去做這個工作,卻招來了兩個朋友。這兩個朋友是愛因斯坦終身的朋友,一個叫作索洛文,一個叫作哈比希特。這兩個人都是在伯爾尼求學的大學生,因為看到愛因斯坦貼了一個廣告,說他喜歡物理學、喜歡研究,所以這兩個人說,那咱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所以他們三個人就整天在一塊兒,搞了一個讀書會,一天到晚地學習、研究、討論問題。而且這三個人當時的口氣好大,我懷疑很有可能是愛因斯坦的主意,他說咱們仨搞個科學院。這科學院的名字叫作“奧林匹亞科學院”,一直到他們三個人去世才解散,而且自始至終就只有他們三個人,這是多麼棒的一種友誼。
他們成立了一個讀書會,這個讀書會主要讀什麼書呢?恩斯特·馬赫的書,馬赫寫過《感覺的分析》,除了馬赫的著作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大衛·休謨和亨利·龐加萊,這都是當年非常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還有一些世界文學的名著也納入其內,包括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愛因斯坦一直都在努力地做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愛因斯坦一直研究到自己最後去世。他始終都在不斷地向科學的高峰發起沖鋒,他沒有想過自己的名聲,他從來不擔心自己的名聲,不擔心自己會不會遇到挫折,不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所以文學作品對於一個人的養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1905年的時候,大家可以算一下,愛因斯坦多大?26歲。1905年愛因斯坦26歲的時候,他還在專利局工作的那一年,被稱作愛因斯坦的“奇跡年”,為什麼是奇跡年?因為在這一年裡,他發表了21篇物理學論文,在這21篇論文當中有5篇非常重要的論文,其中就包括《狹義相對論》,還包括了量子力學的雛形,還解釋了光電效應。他後來得諾貝爾獎不是因為《狹義相對論》,而是因為《解釋光電效應》這篇文章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愛因斯坦在奇跡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在這兒就要進入到非常重要的本書的核心——什麼是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意思就是相對,這個相對是誰提出來的?很簡單,牛頓三定律是它的來源。牛頓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現這一切的。那個巨人,我們大部分人認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認為物體是相對的,這個咱們中學都學過,比如說火車以6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開過來,這邊以4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開過去,那麼它們的相對速度是多少呢,就是100(公裡每小時),這是相對運動,這個是沒問題的。相對運動是相對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
那麼另外一根支柱是什麼呢?就是光速不變,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發現衛星的投射有時差,所以根據這個時差,人們開始測算光速,最後居然相當精確地測算到了30萬公裡每秒。這個速度是一個最高速度,就是我們說宇宙里邊最大的一個速度,而且光速恆定。這兩根支柱放在這,作為普通人來講,我們就會覺得背了兩條規律,第一條規律是相對,第二條規律是光速恆定。
但是愛因斯坦,因為他學過哲學,他有前面那麼多的積累,他就有一個問題:如果一束光以70%光速的速度過來,這邊有60%光速的光的一個東西過來,那麼它們倆的相對速度是多少?130%。它們倆的相對速度是130%的光速。那好了,誰錯了?要麼就是光速不恆定,要麼就是相對運動無效。普通人看到這兒,就覺得無解,這事兒別問了,人家就這麼規定的。愛因斯坦說不行,說這很奇怪,這樣的話這個大廈就坍塌了,因為我們的基石不穩,我們這兩個基石是矛盾的,這怎麼可能呢?然後他就開始琢磨這件事。
結果在1905年的一天,那天據說天氣好極了,然後愛因斯坦說我突然明白了。愛因斯坦他想明白的是什麼?那時候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就沒有比火車更快的東西了,所以那時候科學家都是用火車舉例子。他說你們想象一個人在火車上拍籃球,咚咚咚地拍籃球,那麼這個籃球的線是不是直上直下的線?這個籃球所在這個時間里邊所走過的路程,就是直上直下的路程。那麼假如你站在火車下邊看這個人拍籃球,這時候火車是相對你運動過去的,你看這個人拍籃球,請問你看到的這個籃球的運動軌跡是什麼?是不是鋸齒形的?一定是鋸齒形的。鋸齒形的長度要比那個直上直下的長度長得多,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它肯定是要比它長得多。所以這個籃球在底下的人的眼中,要比在火車上拍的那個人眼中,運動的軌跡要長得多,但是時間一樣。
這個籃球都是這麼一個時間,都是這麼一個速度在那不斷地被拍,怎麼解釋呢?同樣的一個籃球怎麼可能既走得短又走得長呢?最後愛因斯坦說,這個現象叫作“時間的膨脹”。什麼叫時間的膨脹?就是在那個開著的火車上,時鐘變慢了。這就是為什麼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叫“相對論”,它是跟“絕對”所對應的。牛頓的力學當中有兩樣東西是絕對的,牛頓說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兩樣東西,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無論你物理怎麼變,時間都是做勻速直線運動慢慢過來的,對每個人來講都一樣,二十四小時;空間一樣,就算你這東西都沒了,你的物質全部消失了,這個空間也還在。這是牛頓力學的一個基礎。
但是愛因斯坦說,如果你要想把“相對性”和“光速不變”這兩件事協調起來搞明白,想想看一定是因為時間變了,一定是因為時間是相對的。所以在高速運動的那個車上,時間被拉長了,就是時鐘變慢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太陽,我要提醒大家,我們看到的是8分鐘以前的太陽。因為距離很遠,那個光線從太陽射到地球上就需要8分鐘。我們所看到的星星,可能那個星星已經沒有了,所以你已經回到過去,你看到的是過去的事。時間和空間是可以轉換的。所以愛因斯坦所做的這個狹義相對論最重要的突破點,各位現在能理解了嗎?你想一想火車上拍籃球那個事你就理解了。在火車上拍的那個籃球很明顯要比我在火車上看到的那個籃球走的路程要遠。
如果那個速度再高一點呢?當你高到光速的時候時間就停止了,這里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第四維。假如我們手裡邊有個三維空間,有一隻螞蟻,這個螞蟻在這個三維空間里邊爬。請註意,假設這個螞蟻所爬的總里程是一定的,比如說這個螞蟻一共要爬一米,那麼如果這個螞蟻在豎著的維度上多爬了半米,那麼它在平面這個維度上就會怎麼樣?一定會少爬半米。你把這個事想明白了以後,我們再加入一個第四維,就是時間維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我們在時間的維度上多跑了一些,我們在距離的維度上就會少跑一些。相應地,如果你在距離的維度上——空間維度上多跑一些呢?時間上就會短一些。這個就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結論。
咱們現在坐在這不動,你身上唯一流逝的是哪一個維度?對,你們此刻坐在這兒,唯一流逝的就是時間的維度。你在以勻速的方式變老,你在根據牛頓的那個說法不斷地變老。假如你能夠出去跑一跑的話,可能能夠年輕一點。但是你要跑得足夠快,你才能夠體會到那種年輕。假如你能夠坐上火箭,以1/3光速飛出去,那你就能夠看到我們快速地變老,然後你就可以保持年輕。
這就是狹義相對論在當時提出來以後的意義。“愛因斯坦以最簡單的運動學觀察為基礎,改變了我們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想象。因為時間在任何一種物理學理論中都起作用,所以他的某些同行說他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盒子。也就是說所有這些理論都必須與相對論相洽,愛因斯坦藉助時空開拓了一片新大陸,其他人跟隨其後,並在這片新大陸里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
後來愛因斯坦緊隨其後,提出了他的那個公式,叫E=mc²。這個公式為什麼了不起呢?他用如此優雅簡潔的五個符號,就給我們揭示了質量和能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寫完這個公式以後,愛因斯坦說過一句特別著名的話,他說這個宇宙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他竟然有了這麼簡單又優美的一種公式,就能夠揭示出來這樣的關系。
E=mc²是一個導火索,它描述了核裂變無比巨大的潛能,一直到後來原子彈的爆炸。我們現在看到的一盞白熾燈,如果功率是100瓦的話,100年所消耗的質量還不到3‰克,等於是一點點質量的消耗換來了那麼多光的能量。跟這個相對的一個數據就很震撼了——太陽。你們知道太陽要為我們燒多少東西嗎?“太陽每天為我們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質能轉換的範例,在這個炙熱的火球中,每一秒鐘都有數百萬噸的物質變成巨大的輻射能,這才能使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太陽在不斷地燃燒,很多的物質變成能量輻射過來。
所以在1905年的7月20號,愛因斯坦夫婦喝得酩酊大醉,這是愛因斯坦唯一一次喝酒過量的情況。愛因斯坦的那個院士朋友,叫康德拉·哈比希特,收到了一張具有歷史價值的明信片。這明信片上寫的是:“遺憾的是,兩個醉得一塌糊塗的人全都鑽到了桌子底下,我可憐的尾椎骨和太太。”從此以後愛因斯坦開始走上學術道路,最後他是在1909年的秋天獲得了教授頭銜。
在這之前,愛因斯坦還曾經在伯爾尼大學做過一段時間的無薪講師。我不明白還有這樣的職位,就是你來講課可以,但是我不給你發錢。愛因斯坦去了,教室里邊坐著他的朋友,講了大概幾個月,來了一個大學生。後來朋友不來了,愛因斯坦說那我也不去了,就不教這課了,這是特別失敗的一個老師。因為他在一開始試講的時候會緊張,所以有時候會講得不好。但是愛因斯坦開闢了一個新的講課方法——他講完課之後總是帶著學生去咖啡館繼續討論。他們是真愛物理學,他不像我們的教授,上完課以後就走了,為了考試而上課。他是覺得這個問題一定要跟你說清楚。很快愛因斯坦就成了炙手可熱的明星,因為伯樂出現了,最早出來力挺愛因斯坦的人就是普朗克,普朗克是真正能夠看得懂愛因斯坦論文的人,說這個人太了不起了。
索爾維會議值得跟大家講一下。比利時的一個工業家,叫恩內斯特·索爾維,當時特別有錢,他就邀請全世界最棒的物理學家舉行一次高端會議,探討一些最迫切的科學問題。第一次會議是1911年的10月末舉行的,從此以後就形成了舉辦索爾維會議的傳統,愛因斯坦與同行中的一些最偉大的人聚在了一起。雖然那次會議並沒有得出什麼偉大的科學結論,但是愛因斯坦走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圈子。
你們知道索爾維會議參加的人都有誰嗎?有一個被稱作“活著的藝術品”的荷蘭人,這是愛因斯坦最崇拜的人,愛因斯坦說我愛他,這個人叫洛倫茲,就是研究電磁學的專家洛倫茲。除了愛因斯坦之外,在會上發言和討論的還有馬克斯·普朗克、瑪麗·居裡,就是我們知道的居裡夫人,還有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的盧瑟福,還有亨利·龐加萊。所以,“這次會議標志著一次決定性的突破,愛因斯坦以32歲的年紀登上了物理學的奧林匹斯山,躋身於科學界的眾神之列,這里沒有國界,全世界可能再也找不出這樣一群科學家,能夠在最高水平上進行探討和交談。”
後來柏林人發現愛因斯坦很重要,於是就給他一個特別優厚的待遇:12000馬克。你到德國來,並且擔任我們院士。最重要的條件是,你不需要有任何工作量的承諾——你想乾啥就乾啥,愛研究就研究,不愛研究就不要研究,沒關系。這麼一份沒法拒絕的條款,還讓他當院士,讓他到柏林來。愛因斯坦想了想,決定接受這份邀請,到了柏林。他給別人寫信,說他們給了我一個像木乃伊一樣的職位,就是那份工作什麼都不用乾。我覺得這事實在是沒法拒絕。
說到這我想多說一句,對於科學家、大教授,我們所應該有的態度,其實就是要給他足夠的尊重和空間。因為他們在想什麼、研究什麼,普通人是沒法規定、沒法決策的。我們今天之所以大家覺得大學教授出產的東西質量不高,是因為它們都是量的堆砌,就是什麼樣的論文發表多少篇,帶多少個學生、多少分這樣掙下來。所以教授們的自尊水平也得不到足夠的體現和保證,教授們的辦法就是我湊夠就好了,我湊夠了再去做別的事,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應付這些條條框框上。而愛因斯坦當時所受到的待遇是什麼都不用做,你來就好,上課的事兒跟你商量,願意上課就上一節,不願意上課一節都不上也沒事。就這樣,愛因斯坦搬到了柏林。這個時候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基本算明確了,直到愛因斯坦最後一次轉換工作,就是到了美國普林斯頓的那一次。
到了柏林以後,我們要談一談愛因斯坦的家庭悲劇了。因為愛因斯坦待在柏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遇到了他的表姐愛爾莎。愛因斯坦的表姐愛爾莎跟他青梅竹馬,小時候關系就很好,後來嫁到了柏林,還有兩個女兒。愛因斯坦到了柏林以後跟她的表姐舊情復燃,然後兩個人就特別好,好得不得了,也給她的表姐寫了特別多的情書。這個時候他就看他的老婆非常不順眼,他老婆帶著兩個兒子到柏林,天天吵架,吵得不得了。他跟他兒子的關系也非常不好,他的大兒子非常普通,二兒子愛德華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一直在精神病院里生活。所以愛因斯坦基本上沒有什麼親近的人。
不過在他們鬧離婚官司的時候,有一個細節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愛因斯坦給他的妻子米列娃寫信,他說除了我給你的這個撫恤金之外,我還可以把我的諾貝爾獎金全部都給你。這有什麼好笑的?最好笑的地方在於,那個時候他根本沒有得諾貝爾獎。在他根本沒有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竟然敢把諾貝爾獎拿出來作為離婚財產的一部分送給他的妻子。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見過這麼自信的人,他堅信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就告訴你,諾貝爾獎金我可以給你。
後來他果然得了諾貝爾獎,他也遵守這個承諾,把諾貝爾獎金給了他的妻子米列娃。所以愛因斯坦一生當中因為錢財的問題、因為別的女人的問題,充滿著跟自己孩子的矛盾、跟妻子的矛盾,總之是鬧得不可開交。他去柏林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表姐,他自己在信里邊寫得很清楚,他說我就是想在那跟表姐在一起,還有和表姐的兩個女兒都在一起。這是小插曲,接下來我們說怎麼進入到廣義相對論。
什麼叫“狹義相對論”?什麼叫“廣義相對論”?這兩個的區別是什麼?“狹義相對論”所解決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下的相對狀況,你看他講的火車之類的都是做勻速直線運動。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充滿著加速的狀況,比如說重力,就是一個典型的加速的狀況。把一個炮彈扔出去,它是加速的狀況。所以愛因斯坦就說,我想研究一下在加速環境之下的相對運動到底是怎麼回事。根據過去牛頓的方法,用加速運動的公式就能夠看到地球上加速運動的這些現象。所以我們說,在我們的肉眼可視範圍之內,牛頓的理論基本上都是正確的。但是一旦上升到宇宙的層面,牛頓的東西就不太對。
比如這里邊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牛頓的bug,就是水星近日點的軌跡。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的狀況:按照牛頓的公式所算出來的金木水火土的軌道都是對的,只有天王星的位置不對。天王星的位置跟牛頓算出來的不一樣,但是因為牛頓太偉大了,所以沒有人懷疑牛頓錯了,所有的人都懷疑是天王星錯。所以大家就拿望遠鏡在那使勁觀測、使勁找,後來在遙遠的地方找到了一顆藍色的星星,就是海王星。海王星的出現就證明牛頓沒有錯,因為它把那個力場拉開了,所以導致天王星的位置不對。所以牛頓不會錯,你看,這都是對的。但是水星近日點的軌道牛頓就是算得不對,大家依然認為肯定是沒觀測到,再找、使勁找,找來找去找不到,就是水星近日點那個地方永遠都找不到,牛頓的這個演算法就是沒法解釋那個問題。
所以愛因斯坦說,我得研究加速運動。因為星星都是加速運動,它在這兒轉的速度不是勻速的。然後愛因斯坦就研究這件事情。這時候普朗克提醒他,你不要做,做了別人也看不懂。愛因斯坦說我一定要做。怎麼做呢?愛因斯坦所用的最重要的東西,第一個支柱叫作“等效原理”。什麼是等效原理?這個我有必要給大家念一下:“在牛頓死後200年的時間里邊,誰也沒能夠解釋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精確一致到底是怎麼回事,終於有一個人對這種偶然提出了懷疑,就是愛因斯坦。”
在牛頓的理論當中,有一點愛因斯坦始終是不能夠理解、不能夠接受的:引力是怎麼傳遞的?因為光是最快的,但是引力的傳遞似乎比光還快,快到沒有時間、沒有實質,沒有實質就能夠把兩個原來不挨在一塊的物體連接起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所以愛因斯坦始終不能夠理解,說不可能有東西比光還快,但這個力是怎麼傳遞過去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愛因斯坦從這一點開始切入,去做深入的思考。
他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思想實驗:如果一個人看不到任何參照物,然後從天上掉下來,做垂直下降的自由落體運動,他會有什麼感受?你們現在想到的都是往下掉,那是因為你旁邊有參照物,你能夠看到樓房在往兩邊快速地往上爬,地面在快速地貼近你,所以你會尖叫。但是如果你沒有這些參照物會怎麼樣?愛因斯坦就想象了一個場景,他說如果一個人被關在一個封閉的電梯里邊,這個電梯沒有窗戶,然後隨著這個電梯一起自由落體運動,往下掉,他會是什麼樣的狀態?這叫作思想實驗,愛因斯坦的很多實驗都是在大腦當中自己完成的。他想到了這個場景,他說這個人一定會漂浮在半空當中,他不會感受到自己在往下掉。如果這個人手裡恰好抓了一支筆,或者抓了一根羽毛,他松開手會怎樣呢?愛因斯坦當時用腦子想出來的,他說這些筆和羽毛都會像他一樣飄浮在空中不動。
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天上所看到的失重,就是當宇航員在空中失重的時候,那麼高的速度在那轉,他的感覺就是這樣,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所謂的引力存在。所以愛因斯坦大膽地宣佈,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引力。大家今天坐在這兒,你會覺得是引力把你吸在了這個凳子上,愛因斯坦說沒有引力這回事,根本不是。如果真的是有引力這回事的話,那麼一個重的物體和一個輕的物體落地的時間就應該不一樣,但是為什麼一樣呢?
因為它們走的是一個短程線。這個“短程線”的概念是哪來的?大家聽過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特別著名的黎曼猜想,黎曼最大的貢獻是做了黎曼幾何,黎曼幾何是研究曲面幾何。在黎曼之前還有一個偉大的數學王子叫高斯,高斯也研究曲面幾何。高斯和黎曼所研究的曲面幾何告訴我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不是直線,是曲面上的那個短程線,這才是最短的距離,因為曲面上不存在這個直線。所以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個地方,是由於地球這個強大的質量所造成的曲面的力場,導致我們沿著短程線的方向運動。如果底下沒有地的話,我們就會繼續往下運動,這是這條線決定的,但現在有這個地承載著我們。太陽是一個很大質量的物體,是離地球最近的大質量物體,那跟它更遠一點的就是更大質量的一些星體,包括後來我們所說的黑洞等等,這些大質量的物體會引起光線的扭曲。
那關於光線的扭曲這件事,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出來的?他又做了一個思想實驗。在這個思想實驗中,他讓一道光線通過一個小孔橫著穿過一臺自由下落的電梯,因為電梯繼續向下運動,這道光落在對面牆上時,不僅會高一點,而且由於是加速運動,這道光線還會越來越快地被電梯甩開,於是在下降的電梯里的觀察者看來,光線變成了彎曲的。既然加速度和引力是等效的,那麼引力必然對光產生相同的作用,這樣一來,廣義相對論在其完成最終表述之前很久便已經認可了另一個預測:巨大的質量會使光線發生偏折。在找到正確的公式之前,愛因斯坦還無法給出光線彎曲的精確數值。我們講1919年愛因斯坦封神,就是因為他算出了那個光線從太陽射過來以後的那個偏折的角。
但是現在最大的難題出現了,就是愛因斯坦一遍一遍地演算、一次一次地跟教授們宣佈說,我發現了,結果講出來的幾乎都是錯的。為什麼呢?數學不行。愛因斯坦這時候發現他的數學受到了限制,然後給他的老朋友格羅斯曼寫了一封信,說你一定要救救我,我已經陷入到了泥潭當中,我知道物理學是怎麼回事,但是我根本算不出來。格羅斯曼跟他一起研究相對論,所以他們在發表廣義相對論論文的時候,兩個人的名字一起署在了上面。愛因斯坦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叫作《廣義相對論綱要》,這篇論文走偏了,它的計算是有問題、有錯誤的,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公式並不完備,他如果去觀察,一定不能夠驗證這件事情。
“愛因斯坦用他的廣義相對論輕而易舉地取締了宇宙中所有現象裡面最神秘的現象之一:重力。我們現在知道不存在重力這件事,不存在任何讓兩個物體通過它們的質量相互發生作用的力。就像自打牛頓以來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除了由時空中所包含的規定引力場之形式的質量所確定的時空曲率之外,引力不會產生任何其他作用。與此同時,引力場的形式又告訴了我們質量應當如何運動。”就是因為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周圍空間磁場,整個的曲率發生了變化。
愛因斯坦做這個的過程跟牛頓不一樣。牛頓的辦法是重新發明瞭微積分,他自己發明瞭一套數學工具。愛因斯坦因為他的數學工具掌握得並不多,所以他用的就是麥克斯韋和洛倫茲的那些場力的公式。他用電磁場的公式來計算整個宇宙的場力的分佈,然後算出來太陽周圍的軌道的樣子,這時候他完美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科學家就是這樣,他解釋的就是對的,大家一觀測,跟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質量也就是能量,它們聚集改變著時空幾何,所有的物體全都沿著短程線穿過時空運動,它們在最短的道路上遵循各自的曲律和螺旋線行進,除非有外力作用於它們。”比如說火箭發動機就是外力作用。“或者在自由落體狀態下被地球錶面所阻擋,唯有時空結構預先規定的運動方向,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什麼。”
大家現在要習慣一個沒有重力的世界,你們不是因為重力才在這個地方待著的,而是因為短程線。“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自由落體狀態下物體的質量不起作用,為什麼它們會像伽利略所發現的那樣以相同的速度落向地面。因為曲率對所有東西都是一致的。”跟你的質量無關。“這種關系在失重的情況下表現得非常清楚。如果一位宇航員離開圍繞地球運行軌道上‘嗖嗖’飛行的空間站,盡管他的重量相對飛船來說小得多得多,但他也會在飛船旁邊,在對於二者均起著支配作用的短程線上與飛船比翼齊飛。”也就是說根據重力公式,你身體質量輕,你和那個重的飛船飛行速度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因為是短程線的問題,哪怕是一根羽毛速度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愛因斯坦對這個世界做出了一個完美的解答。
那麼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我知道大家就想瞭解這有什麼用呢,研究這些東西對我們整個世界有什麼用呢?我告訴大家它有哪些用處。我們過去認為光是波,咱們上中學學過光是波,這個波要傳播。那你知道水波是怎麼傳播嗎?水波傳播是因為有水。聲波怎麼傳播呢?因為有空氣。那光怎麼傳播呢,真空狀態下光也可以傳播。所以最後人們發明瞭一個詞,叫“以太”。什麼是以太呢?不知道。以太就是充斥著這個空間的物質,光是藉助以太來傳播的。聽起來非常高大上。愛因斯坦說根本不存在這個東西,沒有人曾經捕捉到過以太這個東西。
愛因斯坦還提出了引力波的問題,那是在很早以前。“1916年的時候愛因斯坦就曾經斷言過難以置信的事情,僅僅根據他的場方程就可以證明引力也可以產生波,質量的極度變化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重力場的變化。自那以後,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捕捉到這種宇宙的震顫,後來捕捉到了。”引力波現在是物理學非常熱門的話題,最近這幾年人們才發現引力波的預言是對的。這都是愛因斯坦在一九一幾年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來的預言。
愛因斯坦做完了廣義相對論以後,他的地位就進一步地提高。因為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學者是單獨一個人跑馬拉松,他第一棒馬拉松跑完了以後,就應該交給下一棒,然後再接著研究。愛因斯坦第一棒狹義相對論,跑完一看沒人接棒,自己又跑了第二棒。他自己在不停地研究新的挑戰和巔峰。
後來因為他成為了一個名人,逐漸地開始出現了政治的因素。但是這時候有不和諧的音符開始出現,有特別多的人攻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方面是因為科學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很多都是對於猶太人的反對,所以德國國內的環境變得越來越緊迫。後來他的一個好朋友,當時是德國的外交大臣,因為是一個猶太人被人槍殺。還有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叫哈伯。哈伯是很有名的化學家,跟愛因斯坦關系也很好,但是哈伯就覺得他應該能夠在主流社會混下去。他的辦法是幫一戰時期的德國研究化學武器,他覺得我都為國家做了這麼大的貢獻了,他的化學武器在戰場上得到了應用,的確殺死了很多敵人,而且他放棄了猶太教,改信了基督教。即便是這樣,最後納粹德國依然把他逐出了國門。
愛因斯坦特別反感他們欺負猶太人,因此他的後半生整個就致力於人類的公平、致力於和平主義。愛因斯坦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他甚至發表了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演講,就是如果有2%的人拒絕服兵役,這個世界就會和平了。他自己通過推算算出來,只要有2%的人拒絕服兵役,這個世界就會怎麼樣。他受到了很多的抨擊,後來就流亡到了美國。
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參與了很多政治活動。他在政治方面非常敏感,看起來他是一個孩子,看起來他非常天真,他對自己的妻子都搞不定,但是愛因斯坦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當時有特別多德國人都以為希特勒是救世主,但是愛因斯坦很早就看出來,說只要這個人上臺,我們一定全完蛋。因此他始終處在反對希特勒、反對納粹黨的立場上,而這一點使得他成為猶太人的敵人。你很難想象,愛因斯坦在美國不斷地抨擊納粹政府,導致猶太人在國內不斷地罵愛因斯坦。他們的理由是,因為你,我們才受到了這樣的迫害,就是因為你不跟德國政府搞好關系,所以我們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美國的時候,愛因斯坦從來沒有參加過原子彈的研發,但是愛因斯坦因為這件事非常內疚。原因是什麼呢?有一次愛因斯坦在家裡接待了幾個來訪的科學家,告訴他們,德國人正在抓緊時間研究原子彈,愛因斯坦特別怕德國人研究原子彈成功,因為他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所以他給羅斯福總統寫了一封信,敦促羅斯福總統加快研究原子彈的步伐。這封信據愛因斯坦後來講,我只是簽了個名,但實際上應該是愛因斯坦參與草擬的。所以這封信寫出去了以後,愛因斯坦認為原子彈的爆炸跟他有極大的關系。實際上他並沒有能夠進入到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的陣營里邊。為什麼呢?因為美國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間諜,所以愛因斯坦根本沒機會進入到原子彈研究的核心陣營當中去,而他的朋友奧本海默是領頭人。
但最可怕的是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時候,奧本海默也遭到了監禁和調查,然後愛因斯坦就聯合了特別多的名人,一起寫信聲援奧本海默,希望大家能夠出面。當他跟他研究所的成員說咱們一塊寫信營救奧本海默的時候,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一塊兒簽字。麥卡錫主義當時在美國非常盛行,他們迫害共產黨人和他們認為可能是共產黨人的人,甚至有兩位科學家因此坐電椅被處死。這在當時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愛因斯坦在美國其實沒能夠做出特別多的貢獻,也跟他的生存環境是有關系的。但是愛因斯坦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一線的科研工作。
還有另外一段需要解釋的問題,就是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的關系。愛因斯坦的《解釋光電效應》里邊說,他認為光是位於空間點上的能量子,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發端,然後用它來解釋光電效應、黑體輻射這些現象。這個東西對後來的啟發包括什麼呢?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微電子、移動通訊、電子攝影、計算機、網際網路、超導、納米、現代化學、激光,幾乎全都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之上。愛因斯坦講“波粒二象性”,就是光波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我們知道普朗克公式,是E=h×v,H是普朗克常數,v是頻率,愛因斯坦的公式E=mc²,m是質量,c是光速。你把這兩個公式結合在一起,就會發現是hv=mc²,這邊是頻率,這邊是質量,波粒二象性。所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就是既有波又有粒子。
量子力學不斷地發展,人們發現愛因斯坦遭到了一個挑戰,什麼挑戰呢?就是因果論被推翻了。愛因斯坦認為這個世界再離奇再復雜,你都應該能夠用因果來解釋,因為有這個所以推導出這個,它一定是有連續的變化。但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沒有因果,有很多東西是完全隨機的、完全不知道的。
薛定諤為瞭解釋這個現象,就提出了“薛定諤的貓”來聲援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說“薛定諤的貓”這個反駁特別有力。他說一個貓在這個屋子裡邊待著,然後從外頭投射過來一個東西,隨著半衰期的變化——它可能是粒子也可能是波,如果它是粒子的話,就會釋放毒氣,這個貓就死了;如果是波的話,這個貓就死不了。然後問你這個貓到底會不會死?這個怎麼答?答案就是看你要不要觀察它。因為在你不觀察它的時候,它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愛因斯坦說這個例子舉得非常好,所以愛因斯坦當時提出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口號,叫作“上帝不擲骰子”。“上帝擲骰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這事怎麼弄?隨便。上帝擲個骰子,然後這個東西會產生突變。愛因斯坦說怎麼可能,這不是瞎說嗎?
所以愛因斯坦就堅決反對波爾和其他量子力學家不斷地深入研究量子力學。那個時候波爾曾經跟愛因斯坦進行過一次高手的對決,就好像歐陽鋒和洪七公最後的對決一樣。最後的結果是,幾乎每次都是波爾勝。波爾每次都會獲勝,愛因斯坦每次都落敗。波爾也曾經飽含深情地講過一句話,說我們含著熱淚反對愛因斯坦,因為愛因斯坦是提出量子力學的人,愛因斯坦打開了這扇大門,給我們做了奠基,但是愛因斯坦現在沒有那麼勇敢。愛因斯坦不敢接受這麼離奇的量子世界。
量子世界離奇到“量子糾纏”這樣的事我們是沒法解釋的。就是當他把一個粒子分開成兩個粒子以後,這個粒子放在多瑙河的這一側,那個粒子放在多瑙河的那一側,相隔了幾百米,然後你發現這邊的粒子怎麼樣變化,那邊的粒子相應就會動。不可能啊,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這是怎麼傳遞過去的?是光?是引力?是什麼?怎麼會完全不相關的兩個粒子就會一起動呢?這種東西的發生,導致愛因斯坦認為它完全違背了因果律。愛因斯坦說上帝絕不擲骰子,一定是有連續的、確定的因果。所以最後愛因斯坦也講過一句話,挺有感觸的,他說可能是因為我年輕時候對於權威的不恭,命運把我變成了一個權威。就是當他到了晚年以後,他也成為了一個權威的形象,來反對年輕人不斷地進步。
愛因斯坦在晚年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寶貴的遺產,就是和平。因為他影響力巨大,他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跨國界人士,又不是一個典型的政治符號。首先他參與了猶太復國運動,他一直反對猶太人自己建國,但是當他看到猶太人在德國遭受了希特勒的迫害之後,他轉而支持猶太的復國運動。他和第一任的以色列總統魏茨曼是好朋友,後來在魏茨曼去世以後,以色列人邀請愛因斯坦擔任他們的總統,愛因斯坦婉言謝絕了。因為那個時候其實愛因斯坦已經只有兩三年的壽命了,他已經很老了,也不願意去,覺得自己也不適合當總統。
其次就是他不斷地推動平權,在美國推動黑人權利的提高,然後還反對原子彈的擴張。“在愛因斯坦去世前一個星期,他在他的政治遺囑上簽了名,他同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一起警告政府和世界人民,要強烈提防原子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不能排除一場氫彈戰爭很有可能毀滅全人類。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為隨後的50年爭取和平的鬥爭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反對核戰爭、防止核武器擴散的帕格沃什運動就是以這一宣言的發表地命名的,這一運動通過不懈的努力,為以後冷戰只是保持了冷戰而沒有變為熱核戰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活著的這些人都應該感謝愛因斯坦在晚年所做出的這些努力,給全世界限制核武器作出的這麼一個基礎性的宣言。
最後,人的晚年總是會有一份凄涼在的。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1934年他的女兒伊爾莎去世。伊爾莎是他的繼女,就是他的妻子和前夫所生的那個女兒,這是他非常喜愛的一個女兒,一直做他的秘書。1936年的時候,愛爾莎去世。說到愛爾莎去世的時候,你就能理解愛因斯坦當時豁達到什麼程度。他的朋友說,對於愛因斯坦來講,痛苦和喜悅只有一個分號的距離。這個是怎麼寫的呢?他在給馬克思·波恩的這個信里邊體現出來愉快和悲痛之間只是一個分號。他的妻子快死了,躺在病床上,他的信是這樣寫的:“可惜我的夫人病得很厲害;(分號)我本人在這里覺得非常幸福,我終於可以過真正平靜的日子了,這樣一種享受無法言表。”
愛因斯坦就是這麼直言不諱的一個人,但是也有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你會看到愛因斯坦是非常豁達的。他在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他會認為每個人應該獨自地走上平靜的、最後的那段路。他自己去世前一兩天的時候,在醫院里邊碰到他的熟人,依然談笑風生,依然在跟別人開玩笑,在跟命運開玩笑。所以他有完全豁達的人生觀。
對愛因斯坦打擊最大的其實還不是家人的去世,而是在1935年3月15號,他的好朋友也是物理學家貝索的去世。他長期跟貝索通信,這個人在他鬧家庭離婚的時候給了他很大的支持,在他研究出現困難的時候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這些人的去世讓愛因斯坦覺得越來越孤獨,在1955年的4月18號,愛因斯坦去世。之後就是他的大腦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用這麼野蠻的方式紀念一個給我們帶來文明的人。
最後我們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作為我們這本書的結語,愛因斯坦給他的後人,包括我們在內的後人們,寫了這樣的話:“親愛的後人,如果你們不能比我們更有正義感、更熱愛和平、更加理智,那麼魔鬼就會附身。我懷著深深的敬意,在這里向你們表達我真誠的希望,你們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就是愛因斯坦留給我們的遺囑。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講愛因斯坦這樣的書?我會無言以對,因為我覺得這種問題真的沒法回答。愛因斯坦這麼重要的人、這麼了不起的一個人、這麼純粹的一個人,心地這麼乾凈的一個人,他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欺壓過任何人——當然,跟他妻子的矛盾例外——他這一輩子在政治上永遠是站在弱者的一方,永遠在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最重要的是他不斷地探索著人類智力的極限,探索著宇宙的邊界,幾乎可以說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瞭解愛因斯坦,能夠瞭解科學的精神,能夠進一步為這個社會創造真、創造善、創造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