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85】

心流

 

如果有無聊的困擾,一個方法就能解決

 

20210601.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就是認真把這本書看明白,尋找屬於你的「心流」,讓自己能不斷的成長,這個方法能解決各位無聊的困擾!

 

心流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85】少有人走的路,提到人生是苦難的,要找到幸福,就能增加行動力。

 

在過程中讓自己有心流狀態,為了未來奮鬥,過程是幸福快樂的,在得到成就後也是幸福快樂,有一個正向的循環,就是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

 

能力是可以靠想像培養的,在我的摘要最後面。

 

這個故事很有趣,也開了我的眼界,原來在自己興趣中不斷想像,也能創造心流,讓自己不斷成長,算是刻意練習的概念。

 

這真是一本會讓你覺得很有趣的書,如果沒感受到,歡迎下方留言挑戰我(打錯),是留言鼓勵我...

 

 

 

 

 

熵是什麼

 

幸福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秩序,所以在這裡他引入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物理學概念,叫作熵。

 

熵是度量混亂程度的一個單位,比如說這個屋子在沒有進入人之前,它的熵值是很低的。

 

隨著我們進來了這麼多的人,在這錄像擺了這個東西,放了那個東西,水又打翻了等等。

 

你會發現等這些人經歷過了在這個房間的工作之後,這個房間變得更亂了。也就是說這個房間的環境熵增了,所有的自發的物理過程,它都是走向熵增的。

 

唯獨只有一個反面,就是生命現象是一個例外,就比如說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就是把混亂的陽光、空氣、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作用,變成有秩序的營養,這就是一個反熵的行為。

 

人在生活當中很容易情緒熵增,因此作者米哈里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精神熵

 

就是我們精神的混亂程度和我們人生的痛苦程度是相關的。

 

這個精神熵怎麼定義?米哈里認為,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這就是精神熵。他說精神熵是常態,好可怕。在他看來,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也就是他稱之為心流的東西。

 

 

 

 

心流是如何發現

 

這裡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給很多人發了類似於BB機那樣的東西就是呼叫器。

 

每天不定時的呼叫他們八次,想起來了就呼叫一次,反正每個人每天隨機地呼叫八次,只要你被這個呼叫機喚醒了,你就立刻記錄下來你此刻的感覺。

 

然後根據你的這個感受打分,我此刻感受特別好,我特別糟糕,我覺得一般,我覺得很普通等等,就把它打分打下來,並且記錄此刻自己在做些什麼。

 

作者下了一個很長的苦功夫,整整收集了十萬份這樣的材料,也就是說每天發八次,那就是一個人一天的時間能夠得到八份這樣的問卷。

 

他一共收集了十萬份這樣的問卷。然後通過這十萬份的筆記,他找到了其中有一些人在最高峰時期的體驗,有一個共同的描述就是太棒了,那個時候感覺特別好的時候。

 

他說有一股洪流帶領著我的那種感覺,就是米哈里所總結出來的flow的感覺,心流的感覺。

 

各位你們有沒有曾經試過小時候在路邊看一個老人家下棋,聽著像神話故事。你看,慢慢天就黑了,你不知道怎麼回事天黑了,像我小時候跟同伴打乒乓球,打到天黑了還不想回去,就覺得連天黑了我都能看得見,都開心。

 

還有時候高中解一道數學題,非常困難,但是你非常投入地在解那道數學題,解著解著時間慢慢地流逝,你絲毫沒有感覺到內心的痛苦、批評、糾結,我要不要去看電視這樣的感覺,完全渾然忘我,把這道數學題完美地解了出來。

 

這種感受就叫作心流的體驗。甚至有很多家庭主婦會說,她們在煮菜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心流。

 

就是當她非常從容地在煮著一家人的飯菜,回過頭去,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沙發那邊玩。那種溫暖的場景會給她帶來heart flow,就是內心當中心流的感受。

 

 

 

工作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痛苦

 

54%的心流狀況是發生在工作當中的,18%的心流狀況發生在休閑當中。

 

而事實上就是,那些沒有質量、純粹放任的或者是讓你的精神不斷熵增的休閑方式,是沒法給你帶來心流體驗的。

 

就好像你終於有了一個時間可以蹲在那兒不停地刷手機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刷手機刷到一定的時候,你會對自己這個行為好厭惡,會覺得我怎麼放不下來這個手機,好煩,沒意思,翻來覆去就這點兒事兒,所以這讓人很意外。

 

事實上就是,工作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識別並且想辦法去創造更多的心流體驗的話,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工作的時機都轉換成沉醉的時刻。

 

 

 

 

心流體驗有兩個特徵

 

這是一個攀岩專家。他發現自己的心流體驗都是發生在攀岩,攀過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岩石之後的那種心流,那心裡激動的感覺。

 

而這個感覺,你可以完全把它平移在下了一場棋,完成了一個艱難的談判或者和員工進行談話或者打了一場漂亮的籃球等等,感受是一樣的。就是這種心流帶動的完美的體驗的感受。

 

所以我們從攀岩專家的這段話當中可以總結出來所有的心流體驗有兩個特徵,一個叫作獨特性,一個叫作複雜性

 

獨特性是指你在這個活動當中,體會到了自我的價值,感受到了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那個部分。

 

複雜性就是這個任務,絕對不能太過簡單,這個任務一定要有一個整合的過程,讓你覺得經歷了挑戰的感覺。

 

所以當把獨特性跟複雜性兩者結合起來以後,你會發現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東西叫作成長。

 

就是一次心流體驗過後,你的人生一定會得到某一個層面上的成長,這種感覺就是心流帶給我們的體會。

 

 

那麼構成心流的要素有如下幾點,第一個就是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包括攀岩、下象棋。去做一個複雜的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千人進行演講,這都是挑戰性的活動。

 

第二個就是知行合一、全情投入。所有人無論是在做哪一項工作的時候,你的精力是集中的。

 

 

這書中有一個案例是,我們說心流絕對不是只有那些高大上的職位才能夠出現的。

 

有一個生產線的工人,他每天就做著簡單的動作。但是他把它做成了完美的感覺,就是其他人真的沒有他做得那麼漂亮,而且他非常投入喜歡做這份工作,因此他是以此為樂的。

 

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節目,就經常有人開著鏟車去起啤酒瓶蓋那種職業的挑戰。

 

任何一個行業裡的人,都可以做成真正的頂級高手。當你在完成那個高手的挑戰的時候,你會很容易達到知行合一,全情投入的感覺。

 

 

 

明確的目標和及時回饋

 

第三個要素就是明確的目標和及時回饋。你比如說在醫院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當有人去問那些外科大夫,你願不願意轉到內科去做大夫,收入可能會提高?

 

大量的外科大夫都會拒絕這件事情,尤其是拒絕去精神科當大夫,為什麼?不是因為這有什麼高低之分,而是因為外科的大夫更容易獲得回饋。

 

外科的大夫今天集中精力地做完一場手術之後,拯救了一個生命的感覺就立刻出現了。

 

而內科大夫慢慢開藥,什麼時候治好了,沒治好,說不準。時間更長的是精神科大夫,花個幾年,十幾年的時間,陪著一個病人是非常常見的事,所以他產生成就感、產生心流的機會就要少。

 

而外科大夫他因為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及時的回饋,他做一場完美的手術,那種感覺是能夠帶來心流的,這是第三個特徵。

 

 

 

掌控自如

 

第四個是掌控自如,所有處在心流當中的人,不是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的人。如果他被那個東西壓垮了,那種痛苦的感覺,那就不是心流了。

 

但是他能夠掌控自如,他覺得自己在這裡發揮得特別好那種感受。如果你經歷過體育運動的話,你一定會找到投籃,今天手風特別順的那一天,這就是心流的體驗。

 

 

 

生活當中獲得心流

 

我們首先要知道心流的關鍵詞叫作成長。這個成長應該怎麼理解?心流是帶來一種新發現,一種創造感,把當事人帶入新的現實,它促使一個人有更好的表現,使意識到達過去連做夢也想不到的境界。

 

簡單地說,它把自我變得更複雜,自我因而成長,這就是心流活動的關鍵。

 

如果你每天所做的事都太簡單都沒意思,就是蓋章,送過去,蓋章,送過去,這種簡單的文書工作,你會覺得好沒勁,厭煩。

 

但是如果在這條線上邊,就是我們的挑戰程度要遠遠大於我們的技巧,我應付不來了,太難了,對手太厲害了,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叫焦慮,就你應付不了這麼多的事,你覺得很痛苦。

 

那在這中間,你會發現在焦慮和厭煩中間有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就叫作心流渠道。

 

這個心流渠道就是我們的人生,我把它叫作成長的臨界點,就是我們經常去尋找我們人生成長的臨界點。

 

如果你今天說我要立刻成為馬雲,我要賺錢,我要成為中國首富,你可能會變得非常焦慮,因為離你太遠了。

 

但是如果你說,我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當然那個小目標可能不是一個億,太多了,一百萬或者是五十萬。這時候你會發現,你去找到那個心靈成長的臨界點,這時候就有可能把你帶入到那個心流通道當中去。

 

 

哪些東西跟尋找這種成長的感覺有關?文化是有關的,比如說這里提到了一個叫作工作的悖論。

 

我們前面講了54%的心流體驗是發生在工作當中的,但是有一個悖論是什麼?當作者去問這些人,你們現在願不願意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看電視的時候,大部分工作當中的人都說願意。

 

 

很奇怪,就是即便他們是在心流當中,覺得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但他甚至當人問起他要不要放下工作去休閒的時候,他會選擇去休閒。為什麼,明明休閑更無聊而工作更美好?

 

米哈里的解釋是說,這就是文化的慣性,尤其是西方的文化。在聖經當中,這個亞當是為什麼去幹活的?因為他犯了錯,所以上帝懲罰他,讓他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工作,靠工作養活不了自己等等那種感覺。

 

 

 

能力是可以靠想像培養的

 

有一個案例我特別喜歡,這可以拍成電影,有一個人在監獄關了大概有十幾年的時間,然後監獄關完了十幾年以後,釋放出來的當天,他一齣監獄就跟他的朋友們講,我要去打高爾夫球。

 

他的朋友說為什麼要去打高爾夫球?他說我現在就要去打高爾夫球,我要驗證一下我的練習有沒有效果。

 

他的朋友說你在監獄裡,還能打高爾夫球呢?沒有,他在監獄里邊不能做任何事,他每天就幻想自己打高爾夫球,而且在腦海當中想像出一個完整的十八洞的感覺,真的不是那種練習場,想象出的是十八洞的感覺。

 

在那個監室當中,一個人手拿著空的,桿都沒有,就那樣揮桿,然後還矯正自己的動作,說這樣揮桿不行,去想像風速,想象各種各樣的東西,練習了十幾年。

 

十幾年的時間,在監獄里邊天天練習幻想的高爾夫球。出了監獄以後,他的朋友帶他去打高爾夫球,真的是高手,就他的水平一下子比其他人高了好多。

 

就證明那十幾年的牢獄生涯當中,他依然通過打高爾夫球這件事情,獲得了自己的心流體驗,讓自己的高爾夫球技術提高了。打高爾夫球這個是真事,所以囚犯在監獄當中,都可以去體會人生的高潮。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心流

#熵是度量混亂程度的一個單位

#精神熵就是我們精神的混亂程度和我們人生的痛苦程度是相關的

#焦慮和厭煩中間有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就叫作心流渠道

#54%的心流體驗是發生在工作

#能力是可以靠想像培養的

#心流是如何發現

#生活當中獲得心流

#心流體驗有兩個特徵

#明確的目標和及時回饋

#掌控自如

 

 

 

 

取自:樊登讀書,感受愛

 

 

讀完本文約需26分鐘

 

 

 

每一項復雜的學術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瞭解決一個簡單的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我拿到的這本大部頭的著作叫作《心流》。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這個每個人都會問出來的問題。

 

 

 

這本書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我們過去講過的很多本書都是基於心流的研究而寫出來的,比如說大家聽過的《幸福的方法》、《思考,快與慢》、《少有人走的路》。這些書的作者都是參考了《心流》的研究結果,才得出了他們的學術結論的。

 

 

 

這本書的作者叫作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之所以說它是一個科學的著作,是因為他用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解決心理學始終無法定義的幸福問題。

 

 

 

這本書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我認為是在前半部分鄭也夫先生所寫的序當中。因為鄭也夫先生和我有一個同樣的感覺,就覺得這個作者有點啰嗦,寫的東西特別復雜、特別多,涵蓋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所以他就把它簡單地提煉出來,做了一個非常認真的序。

 

 

 

我很少見到鄭也夫先生寫這麼長的序,把這個續讀完,基本上就已經對這本書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了。事實上就是所有人都希望知道什麼才是人生最終極的幸福?怎麼才能夠讓人過得更幸福?但是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幸福沒法度量。怎麼樣去衡量你的幸福感?只能通過問捲,你此刻幸福不幸福。

 

 

 

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通過了一種實證的研究方法,幫我們定義了幸福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秩序這麼一個結論。

 

 

 

幸福是源自於我們內心的秩序,所以在這里邊他引入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物理學概念,叫作熵。各位知道火字邊一個商,這個熵是什麼?

 

 

 

熵是度量混亂程度的一個單位,比如說這個屋子在沒有進入人之前,它的熵值是很低的。隨著我們進來了這麼多的人,在這錄像擺了這個東西,放了那個東西,水又打翻了等等。你會發現等這些人經歷過了在這個房間的工作之後,這個房間變得更亂了。也就是說這個房間的環境熵增了,所有的自發的物理過程,它都是走向熵增的。

 

 

 

唯獨只有一個反面,就是生命現象是一個例外,就比如說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就是把混亂的陽光、空氣、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作用,變成有秩序的營養,這就是一個反熵的行為。人在生活當中很容易情緒熵增,因此作者米哈里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精神熵,就是我們精神的混亂程度和我們人生的痛苦程度是相關的。

 

 

 

這個精神熵怎麼定義?米哈里認為,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這就是精神熵。他說精神熵是常態,好可怕。在他看來,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也就是他稱之為心流的東西。

 

 

 

那麼這個心流是如何發現的呢?這里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給很多人發了類似於BB機那樣的東西就是呼叫器。每天不定時的呼叫他們八次,想起來了就呼叫一次,反正每個人每天隨機地呼叫八次,只要你被這個呼叫機喚醒了,你就立刻記錄下來你此刻的感覺。然後根據你的這個感受打分,我此刻感受特別好,我特別糟糕,我覺得一般,我覺得很普通等等,就把它打分打下來,並且記錄此刻自己在做些什麼。

 

 

 

作者下了一個很長的苦功夫,整整收集了十萬份這樣的材料,也就是說每天發八次,那就是一個人一天的時間能夠得到八份這樣的問捲。他一共收集了十萬份這樣的問捲。然後通過這十萬份的筆記,他找到了其中有一些人在最高峰時期的體驗,有一個共同的描述就是太棒了,那個時候感覺特別好的時候。他說有一股洪流帶領著我的那種感覺,就是米哈里所總結出來的flow的感覺,心流的感覺。

 

 

 

這種感受怎麼描述呢?就是各位你們有沒有曾經試過小時候在路邊看一個老人家下棋,聽著像神話故事。你看,慢慢天就黑了,你不知道怎麼回事天黑了,像我小時候跟同伴打乒乓球,打到天黑了還不想回去,就覺得連天黑了我都能看得見,都開心。

 

 

 

還有時候高中解一道數學題,非常困難,但是你非常投入地在解那道數學題,解著解著時間慢慢地流逝,你絲毫沒有感覺到內心的痛苦、批評、糾結,我要不要去看電視這樣的感覺,完全渾然忘我,把這道數學題完美地解了出來。這種感受就叫作心流的體驗。甚至有很多家庭主婦會說,她們在煮菜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心流。就是當她非常從容地在煮著一家人的飯菜,回過頭去,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沙發那邊玩。那種溫暖的場景會給她帶來heart flow,就是內心當中心流的感受。

 

 

 

這種心流的感受出現是真正的幸福。從生理學上和心理學上,能夠共同驗證的所謂真正的幸福。而我們人生所追求的就是讓自己更多地生活在心流當中,這就是這本書的核心主旨。

 

 

 

所以,你要讓鄭也夫先生來講這本書的話,到這兒差不多就講完了。但是沒有那麼簡單。大家知道更多的心流現象發生在什麼時候呢?鄭也夫先生說,一個好的社會調查,它的特點是之前對結果毫無把握,但是調查以後,發現了令人驚訝的事實。

 

 

 

確實是這樣,我們大學也做過論文,經常模仿別人,也要做一個市場問捲調查。經常是自己先設定好了結果,我認為這個調查的結果應該是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然後開始去湊那個問捲,去發相應的人群,到最後果不出其然,跟我的想法是一樣的。這樣好寫論文,這種就是劣質的社會調查。

 

 

 

而好的調查是我真的不知道,我很想瞭解,所以調查之前一無所知。調查之後發現,竟然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一個漂亮的調查。所以米哈里他們做所有的這些問捲收集之後,他們來分析更多的心流出現在工作當中,還是出現在休閑生活當中。大家可以設想一下你的心流狀況更多的是出現在你回到家以後,癱坐在沙發上,然後拿出遙控器打開電視看《甄嬛傳》這種時候,還是你在一個專註的工作、學習當中,在背英語單詞的時候,會突然背出心流的感覺?答案是18%對54%。

 

 

 

當然還有一些在其它的時候,54%的心流狀況是發生在工作當中的,18%的心流狀況發生在休閑當中。而事實上就是,那些沒有質量、純粹放任的或者是讓你的精神不斷熵增的休閑方式,是沒法給你帶來心流體驗的。就好像你終於有了一個時間可以蹲在那兒不停地刷手機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刷手機刷到一定的時候,你會對自己這個行為好厭惡,會覺得我怎麼放不下來這個手機,好煩,沒意思,翻來覆去就這點兒事兒,所以這讓人很意外。

 

 

 

事實上就是,工作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識別並且想辦法去創造更多的心流體驗的話,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工作的時機都轉換成沉醉的時刻。

 

 

 

這里邊最讓鄭也夫先生,同樣也包括我們在內感動的是米哈里所引用的一個例子,竟然是《莊子》當中的故事,大家能想到是哪一篇嗎?我說到《莊子》,大家想到《心流》能夠跟哪一篇對應起來?《庖丁解牛》就是當這個庖丁拿著一把刀去,切開那個牛的身體的時候,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庖丁跟國王解釋他這個行為的時候說,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米哈里說以神遇的這個“遇”字,就是一股洪流帶領的結果。他根本就不是拿眼睛看這個牛,他是用自己的全副身心去感受那個牛,讓自己的刀和那個牛融為一體,然後快速地切割。別人的刀用上半年就損壞了,臣這個刀用了十年光潔如新,這種感受就是心流的體驗,還包括我們讀過《賣油翁》。

 

 

 

《賣油翁》說那個人拿一個銅錢,放在瓶嘴上把油倒進去,沒有一滴能夠濺出來。旁邊的人看說 怎麼做到的?賣油翁:唯手熟爾。他沉浸在這件事情當中,已經成為了這里邊完全的一種享受的狀態,這就是心流。

 

 

 

所以這個書的封面上寫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對,他說心流不是雞湯。這個不是一個心靈雞湯,號召你,你要去尋找心流等等。不是,而是讓你保持專註、高效、幸福感翻倍的科學。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心流的一些原理,知道心流是怎麼發生的並且知道怎麼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心流的話,我們的人生會活得更加的淡定、從容、充滿幸福感。

 

 

 

我們講過《匠人精神》那本書,我相信秋山利輝在做他的木工活的時候,就能夠進入到心流的狀態。我個人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感受,我每次出去演講,在千人的演講舞臺上,每周大概要講這麼一次,我能夠很明顯地分辨我今天是在心流的狀態,還是不在心流的狀態。

 

 

 

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呢?如果你是在心流的狀態之下,進行了兩個小時的演講,你一點都不累。而且你不會看表,你根本不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了,反正大概這麼一講完,你看別人提醒你了,時間差不多到了,非常輕松,嗓子也不疼。

 

 

 

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在狀態,你的腦子里邊經常會出現批評你的聲音,提醒你的那個聲音,說為什麼有的觀眾不註意這種聲音,你分心了。你不是投入地在演講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嗓子很快就會累,大概講到半個小時嗓子就開始緊了。

 

 

 

這種感受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別人可能會不知道,別人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覺得樊老師今天講得不錯,但我內心會感受到我沒有處在心流的狀態當中,我分心了。

 

 

 

所以心流是一個切切實實可以找得到的感覺。接下來我們就來深入地瞭解怎麼樣去獲得心流?

 

 

 

首先有一個前提就是幸福是不容易得到的事情,為什麼呢?這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邊,應該提到過,因為地球不是為人類設計的。老子講上天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自然不是為我們人類設計的,所以大自然絕對不會考慮我要不要讓人類過得更舒服,我想辦法讓人類不要遭受磨難。我們的祖先所生活的這個地球是一個洪荒之地,動不動就凍死了、熱死了,一會火山爆發了、地震了等等,所以人類是跟大自然不斷地搏鬥當中生存下來的,所以外部環境導致的整個自然是混沌的。

 

 

 

第二個就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問題,我們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昨天我跟嘟嘟在家裡打乒乓球的時候,我還說起這個話題,我說你記不記得你當年剛剛學打和平球的時候,只要能夠連續打五六個回合,你就會覺得好開心,覺得真棒。

 

 

 

但是今天你的水平已經比過去高很多了,但你依然會因為打不過爸爸而哭、難過、生氣。那為什麼我們的技術不斷地上升,我們反倒更加沮喪和難過?嘟嘟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說這不著急,這是一個人生的長期命題,慢慢地去體會它。

 

 

 

但這就是人的欲望,沒有止境的一個表現。我們的欲望總是會隨著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不斷地膨脹,這也是幸福難以達到的一個原因。

 

 

 

還有就是我們特別容易缺失內在的秩序,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種身心合一的感覺,有一件事只要一發生,馬上你的心就被牽走了。所以內在的失序要比反熵增的行為要容易得多。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能試的方法大部分人都試過了,有的人會試著把精力全部放在掙錢上,擁有更多的財富。有的人試圖通過鍛煉身體來逃避熵增,就是我們的肉體就是在不斷地熵增。你看如果你見到十八歲的我,你會發現根本沒有這麼多贅肉,非常結實,渾身是緊綳綳的。那種感覺就是一個非常有秩序的感覺。

 

 

 

但是隨著你的年齡增長,你身體的脂肪變多皮膚變得鬆弛,你的整個身體作為一個系統,也是一個熵增的過程。所以有人試圖通過鍛煉身體來改變,有人試圖通過美容來改變,吃各種保健品來改變,做美圖秀秀來改變,這都是騙人的。包括有的人說,我想辦法能夠擁有更好的事業,我能夠出名,我能夠擁有更大的權力。像秦皇漢武這樣的人,他們都試圖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來讓自己的生命達到反熵增的效果。

 

 

 

這些方法都失效了,所以傳統這些試過的這些方法,有效的不多,這就是幸福為什麼不容易的一個原因。那麼我們來看看一個精神熵是怎麼樣膨脹的?

 

 

 

有一個美國的工人叫胡里歐,他的一個汽車輪胎開始撒氣了,但是他的錢不夠去補胎,他要想補胎,必須得等到發下個月的工資。在這還有幾天的時間里怎麼辦,他每天在家裡把這個輪胎打滿了氣以後,一口氣地開到公司。然後希望這個車在下班之前還能夠有點氣,讓他能夠開回到半路上,再去打一次氣,再開回家。

 

 

 

他每天在乾活的時候,腦子里邊就開始想,那個氣會不會跑得越來越厲害。大家知道輪胎跑氣會越跑越厲害的,所以他不斷地分心,連自己的活也乾不好,後來被主管批評,甚至有可能會被開除。這就是一件小事所引發的精神熵的膨脹。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像胡里歐的這種一個輪胎撒氣這樣的事情,很常見吧,比這種事更嚴重的事情會更多。所以我們中國古代人曾經講過一句話說,人最怕的並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失意忘形。

 

 

 

什麼叫失意忘形?就是一個打擊來了之後,接著又一個打擊,這個打擊一個帶一個越來越厲害,這個就是精神上不斷熵增的過程。這個系統在不斷地熵增、不斷地崩潰,你的精神變得越來越混亂。所以基本的流程就是外界的資訊發生,比如說輪胎開始撒氣、孩子開始搗亂、孩子進了醫院等等發生了,影響到你對於意識當中的那個目標產生了威脅。你覺得我要做的事可能做不到,然後產生內在的失序,最後達成自我的解體。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體內一個熵增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精神熵開始泛濫的過程,而最優體驗就是它的反面。讓這一切回歸到完整,回歸到反熵增,註意力集中而不會被外在的資訊帶走。

 

 

 

什麼是最優體驗的感受,他說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控制產生一種痛快的感覺,你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的極限,直到全身隱隱作痛。你會滿懷敬畏地回顧自我,回顧你所做的一切,那種佩服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它帶給你一種狂喜,一種自我滿足。只要在這種戰役中戰勝過自己,人生其他戰場的挑戰也就變得容易多了。

 

 

 

各位聽起來覺得這個人像是乾嘛呢,這是一個攀岩專家。他發現自己的心流體驗都是發生在攀岩,攀過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岩石之後的那種心流,那心裡激動的感覺。而這個感覺,你可以完全把它平移在下了一場棋,完成了一個艱難的談判或者和員工進行談話或者打了一場漂亮的籃球等等,感受是一樣的。就是這種心流帶動的完美的體驗的感受。

 

 

 

所以我們從攀岩專家的這段話當中可以總結出來所有的心流體驗有兩個特徵,一個叫作獨特性,一個叫作復雜性。

 

 

 

獨特性是指你在這個活動當中,體會到了自我的價值,感受到了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那個部分。復雜性就是這個任務,絕對不能太過簡單,這個任務一定要有一個整合的過程,讓你覺得經歷了挑戰的感覺。所以當把獨特性跟復雜性兩者結合起來以後,你會發現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東西叫作成長。就是一次心流體驗過後,你的人生一定會得到某一個層面上的成長,這種感覺就是心流帶給我們的體會。

 

 

 

那麼構成心流的要素有如下幾點,第一個就是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包括攀岩、下象棋。去做一個復雜的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千人進行演講,這都是挑戰性的活動。第二個就是知行合一、全情投入。所有人無論是在做哪一項工作的時候,你的精力是集中的。

 

 

 

這書中有一個案例是,我們說心流絕對不是只有那些高大上的職位才能夠出現的。有一個生產線的工人,他每天就做著簡單的動作。但是他把它做成了完美的感覺,就是其他人真的沒有他做得那麼漂亮,而且他非常投入喜歡做這份工作,因此他是以此為樂的。

 

 

 

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節目,就經常有人開著鏟車去起啤酒瓶蓋那種職業的挑戰。任何一個行業里的人,都可以做成真正的頂級高手。當你在完成那個高手的挑戰的時候,你會很容易達到知行合一,全情投入的感覺。

 

 

 

第三個要素就是明確的目標和及時回饋。你比如說在醫院里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當有人去問那些外科大夫,你願不願意轉到內科去做大夫,收入可能會提高?

 

 

 

大量的外科大夫都會拒絕這件事情,尤其是拒絕去精神科當大夫,為什麼?不是因為這有什麼高低之分,而是因為外科的大夫更容易獲得回饋。外科的大夫今天集中精力地做完一場手術之後,拯救了一個生命的感覺就立刻出現了。而內科大夫慢慢開藥,什麼時候治好了,沒治好,說不準。時間更長的是精神科大夫,花個幾年,十幾年的時間,陪著一個病人是非常常見的事,所以他產生成就感、產生心流的機會就要少。而外科大夫他因為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及時的回饋,他做一場完美的手術,那種感覺是能夠帶來心流的,這是第三個特徵。

 

 

 

第四個是掌控自如,所有處在心流當中的人,不是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的人。如果他被那個東西壓垮了,那種痛苦的感覺,那就不是心流了。但是他能夠掌控自如,他覺得自己在這里發揮得特別好那種感受。如果你經歷過體育運動的話,你一定會找到投籃,今天手風特別順的那一天,這就是心流的體驗。

 

 

 

但這里邊有一個例外,就是米哈里說賭博不算。有很多賭徒在賭場里邊會有這種感覺,他會覺得今天掌控,我今天太棒了,一押一個準,押這個就這個,押那個就那個。那種感覺我們在賭場里,有時候能夠看到有的人非常興奮,好大的力氣去押,覺得很有信心的感覺。他說那個是假像,賭場的那種體驗絕對算不上是心流體驗,那個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假象,以為自己有掌控。

 

 

 

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渾然忘我,渾然忘我的這種體驗是非常難得的。我聽過一個最有意思的渾然忘我的體驗是金惟純先生告訴我的,台灣《商業周刊》的創始人。金惟純先生跟我講,他有一次吃面吃進去了。什麼叫吃面吃進去了?就是他把那個面條夾起來了以後,一口嚼到嘴裡邊,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味蕾整個被打開,然後完全進入到一個不同的世界當中。用他的話講就是吃面吃得入定了,然後周圍發生了什麼事,他心裡很清楚能夠聽得到,也知道女兒回來了,也知道有人在說話等等,但是他都沒法從那個吃面的感覺當中出來,他說那種感受太美妙了。

 

 

 

所以我們後邊會講到,這種包括吃東西的這種體驗,這種感官都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心流的體驗。這就是孔夫子講的我們見過了那麼多喜歡吃東西的人,沒有見過一個能夠嘗出味道的人,就是這個道理。大量的人吃就是吃了,吃過以後就是付錢走人。但是他沒有感受到那個食物真正的美妙,這就是全情投入。

 

 

 

還有時間的異常感,就是時間的長短變化了,相對論出現了。明明在那兒待了兩個小時,但你會覺得是一瞬間的事。這種狀況我相信每個人都一定體驗過,所以你知道瞭解心流有個什麼好處?你瞭解了心流以後,你會發現過程本身就是幸福,絕不來自於下這局棋一定要贏了對方,我才是幸福。而是在那個過程當中,在那個渾然忘我的具有掌控力又有挑戰性的過程當中,你就已經得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東西。

 

 

 

所以目標並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我們自己內心對於這個過程的把控和體驗,這是心流的要素。

 

 

 

那麼,如何在生活當中獲得心流?我們首先要知道心流的關鍵詞叫作成長。這個成長應該怎麼理解?心流是帶來一種新發現,一種創造感,把當事人帶入新的現實,它促使一個人有更好的表現,使意識到達過去連做夢也想不到的境界。

 

 

 

簡單地說,它把自我變得更復雜,自我因而成長,這就是心流活動的關鍵。這麼說可能聽不懂,我們來看這張圖,在我們的圖文當中也會有這張圖,橫軸是我們的技巧,縱軸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你會發現有兩條線,這條線很明顯就是我的技巧很厲害,但是我的挑戰不足夠。當你的技巧足以對付你所面臨的挑戰的時候,這種感受叫作厭煩。

 

 

 

如果你每天所做的事都太簡單都沒意思,就是蓋章,送過去,蓋章,送過去,這種簡單的文書工作,你會覺得好沒勁,厭煩。但是如果在這條線上邊,就是我們的挑戰程度要遠遠大於我們的技巧,我應付不來了,太難了,對手太厲害了,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叫焦慮,就你應付不了這麼多的事,你覺得很痛苦。

 

 

 

那在這中間,你會發現在焦慮和厭煩中間有一條通道,這條通道就叫作心流渠道。這個心流渠道就是我們的人生,我把它叫作成長的臨界點,就是我們經常去尋找我們人生成長的臨界點。如果你今天說我要立刻成為馬雲,我要賺錢,我要成為中國首富,你可能會變得非常焦慮,因為離你太遠了。但是如果你說,我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當然那個小目標可能不是一個億,太多了,一百萬或者是五十萬。這時候你會發現,你去找到那個心靈成長的臨界點,這時候就有可能把你帶入到那個心流通道當中去。

 

 

 

既不是讓自己厭煩地重復,也不是讓自己焦慮地受壓,而能夠去尋找到可以帶來成長機會的那些心流通道當中去。這就是獲得心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成長這個詞。

 

 

 

哪些東西跟尋找這種成長的感覺有關?文化是有關的,比如說這里提到了一個叫作工作的悖論。我們前面講了54%的心流體驗是發生在工作當中的,但是有一個悖論是什麼?當作者去問這些人,你們現在願不願意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看電視的時候,大部分工作當中的人都說願意。

 

 

 

很奇怪,就是即便他們是在心流當中,覺得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但他甚至當人問起他要不要放下工作去休閑的時候,他會選擇去休閑。為什麼,明明休閑更無聊而工作更美好?

 

 

 

米哈里的解釋是說,這就是文化的慣性,尤其是西方的文化。在聖經當中,這個亞當是為什麼去乾活的?因為他犯了錯,所以上帝懲罰他,讓他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工作,靠工作養活不了自己等等那種感覺。

 

 

 

所以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從古至今就有一種傾向認為,工作就是受苦的,工作就是累的。所以當你在這麼一種文化環境當中成長的時候,那難怪一下班誰都不要管我,你看西方人下班特別逗,那個大弔車弔著鋼梁,弔到一半,打鈴了,二話不說,拉閘,走了,他也不怕那鋼梁掉下去,說走就走。外國小孩下課鈴聲一打,老師還說話呢,轉身就跑。

 

 

 

因為在他們的文化當中,就把它定義為了這是亞當贖罪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受的是東方的教育,如果我們學的是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這種感受。那你對於心流體驗的感覺和西方人就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文化是很重要的。

 

 

 

性格也很重要,我們從小到大所養成的性格,性格來自哪兒呢?性格可能跟我們的遺傳有關,可能跟我們的家庭環境有關。比如說如果你從小到大生長的過程當中,你的父母跟你談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看你排了第幾名,班上有沒有人比你成績更好,你拿到證書了沒有。

 

 

 

如果家裡人只看重結論的話,你也不會養成一個去體驗過程的習慣。這就是我們說的文化、性格,包括物質條件、家庭、遺傳、環境等等都會影響到一個人對於心流的體驗。

 

 

 

但是你要知道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有一個案例我特別喜歡,這可以拍成電影,有一個人在監獄里邊關了很多年,大概有十幾年的時間,然後監獄關完了十幾年以後,釋放出來的當天,他一齣監獄就跟他的朋友們講,我要去打高爾夫球。他的朋友說為什麼要去打高爾夫球?他說我現在就要去打高爾夫球,我要驗證一下我的練習有沒有效果。

 

 

 

他的朋友說你在監獄里,還能打高爾夫球呢?沒有,他在監獄里邊不能做任何事,他每天就幻想自己打高爾夫球,而且在腦海當中想象出一個完整的十八洞的感覺,真的不是那種練習場,想象出的是十八洞的感覺。在那個監室當中,一個人手拿著空的,桿都沒有,就那樣揮桿,然後還矯正自己的動作,說這樣揮桿不行,去想象風速,想象各種各樣的東西,練習了十幾年。

 

 

 

 

十幾年的時間,在監獄里邊天天練習幻想的高爾夫球。出了監獄以後,他的朋友帶他去打高爾夫球,真的是高手,就他的水平一下子比其他人高了好多。就證明那十幾年的牢獄生涯當中,他依然通過打高爾夫球這件事情,獲得了自己的心流體驗,讓自己的高爾夫球技術提高了。打高爾夫球這個是真事,所以囚犯在監獄當中,都可以去體會人生的高潮。

 

 

 

還有一個很感人的案例,是在匈牙利當年,有一個監獄關的全是知識分子。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被關在這個監獄里邊,而且是勞動改造。他們需要乾非常繁重的工作,這時候怎麼辦?這些匈牙利的知識分子發明瞭一個辦法,他們在監獄里邊搞譯詩比賽,就是看誰翻譯一首詩翻譯得最好。

 

 

 

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不被允許的。他沒法把大家號召起來說咱們搞個譯詩比賽宣佈一下,不行,都是通過暗語,通過悄悄的方式來傳遞的。光是選擇出來哪首詩要翻譯,就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傳遞。因為你要讓這些不能說話的,不同監室的人都能夠知道我們要翻譯哪首詩。太棒了,這部分我給大家念一下,他們為了設計這個譯詩比賽,整整忙碌了一年多。

 

 

 

首先他們必須選一首值得翻譯的詩,光是把名單傳到每一間牢房就花了好幾個月。最後他們選擇了惠特曼的那首詩叫作《噢!船長!我的船長!》,把這首詩譯成匈牙利文。部分也是因為這首詩是大多數犯人都能記得全的英文詩,就是大家沒有紙,只能靠大家都記得全的英文詩來進行翻譯。

 

 

 

現在最主要的工作開始了,每個人都忙著翻譯這首詩,由於沒有紙也沒有筆。於是這個蒂博爾就是組織者,在鞋底抹了一層肥皂,用牙簽把字母刻在上面,等他記熟了一行就再塗抹一層新的肥皂,每譯完一個章節,譯者就把它先背下來,然後再傳給鄰室。

 

 

 

不久這首詩就有十來個不同的版本在監獄當中流傳,並且由每個犯人加以評估和票選。惠特曼的譯詩比賽結束後,接著翻譯了一首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所以就是在這種困頓的環境之下,你已經被剝奪了工作的機會,不能夠去展示自己的文學才華的時候,這群詩人待在一起竟然用在鞋底上寫字的方法組織了譯詩比賽,並且達到了高潮。

 

 

 

這里邊還有一個高手叫索爾仁尼琴,這是俄羅斯國寶級的作家。他寫過《古拉格群島》,這是很有名的反專制題材的小說。

 

 

 

在索爾仁尼琴的描述當中,他說有時跟一群絕望的犯人站在一起,周圍環伺著荷機關槍叫囂的警衛,我感到一陣節奏和意象洶涌顯現,仿佛把我拖上了半空。這個時候我覺得非常自由而幸福,有的犯人會設法沖破鐵絲網逃脫。對我而言,鐵絲網根本不存在,犯人的總數並沒有減少,但我已經飛到遠方去了。

 

 

 

一個善於去尋找心流體驗的人就算是在監獄當中,他也能夠獲得這種人生的高潮體驗。所以我們剛剛瞭解到要想獲得心流體驗,最重要的是成長這個關鍵詞,並且他跟你所處的環境,跟你所信奉的文化,跟你的性格都是有關系。

 

 

 

那麼我們來看生活的不同側面,首先感官能夠帶來的樂趣,我們說感官能夠帶來心靈的樂趣,比如說散步就可以給你帶來心流的體驗。但這不意味著只要你走就好了,所有的感官能夠帶來樂趣的最重要的公式是行動加心靈。

 

 

 

你要讓你在做這個事,體會這個東西的過程當中,調動你的感官的過程當中,註入心靈,當你的心靈能夠投入在這里邊的時候,你會發現那種體驗就出現了。所以在步行的時候你可以設定目標並且控制過程,給自己提出一點小小的要求。要求自己能夠跟昨天不一樣,有所進步。並且能夠全程的記錄,這時候你會發現走路會比過去有趣得多。

 

 

 

我有一個朋友跑馬拉松就跑到心流體驗,他現在覺得不跑個幾十公裡,就沒法達到那種快樂的感覺,我相信有跑步經驗的人都會有感覺。

 

 

 

我最近也在開始跑步,每次就發現比過去的體能在不斷地進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夠步行、跑步、舞蹈都可以。舞蹈是天然能夠帶來心流體驗的行為。當一個人能夠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渾然忘我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各位知道瑜伽這個詞的本來含義是什麼?叫作結合。就是用人和神結合起來,所以做瑜伽是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心流的。

 

 

 

在這里邊作者說,在控制身體與體能這方面,西方和東方比起來簡直太幼稚。當他去瞭解東方的太極拳,瞭解東方的瑜伽活動,瞭解東方的合氣道等等這些行為的時候,他會發現這就是把意志、精神和身體完美結合的方法。而西方人經常是割裂的,西方人只是相信體育運動,只是相信物理行為,而把精神投入的部分看得太輕了,還包括武術、欣賞一幅畫作。

 

 

 

我原來和一個北大的教授聊天,就說去看畫展。他說真正看畫展的人,是站在盧浮宮的一幅畫跟前看一天的,走進去後看到一幅畫,沉浸進去一天,這才能夠看出心流體驗。而我們大部分人是走馬觀花,拿著手機全部拍一遍,然後就走了。根本拍不完,一天四個小時也拍不完。

 

 

 

聽音樂、吃東西,如果你真的能夠吃到《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那種感覺。那就是真的算你吃進去了,這是感官的體驗。

 

 

 

我們在生活當中,會經常使用到我們的感官,但是我們很少會調動感官去體驗心流。

 

 

 

思維的樂趣,大家都聽過賈島的故事,賈島說到底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然後就走著走著竟然沖撞了韓愈的馬隊。這就說明賈島在去思考這個文字的游戲的時候,他已經完全沉浸在這里邊了,那時候肯定是進入到了心流的體驗當中。

 

 

 

所以我們的記憶、思考,我們對於文字的把控,還有歷史、科學、哲學都能夠給我們帶來思維的樂趣。

 

 

 

牛頓有一次做實驗的時候,他要拿一個鍋煮雞蛋,然後拿一個表,掐表計時。結果他腦子里邊在不斷地思考那個科學的推論過程,竟然把手錶放在鍋里邊煮,手裡拿了一個雞蛋在那不斷地掐表,所以這就是完全沉浸在這里邊。所以思維的樂趣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心流體驗的。

 

 

 

希望大家可以去找到一些這樣的興趣愛好,然後想辦法把它發揚光大,做到專業的水準。當然,不是說所有的心流體驗,都只能夠出現在專業的水準上,業餘的人也同樣可以獲得心流的體驗。因為不要忘了心流是自己的成長過程。

 

 

 

所以一個業餘的人也可能打籃球,能夠打到自己達到了心流的狀態。雖然他的水平並沒有達到NBA的水準,這個是不妨礙的。我們只是在找到那個成長的通道去不斷地挑戰自己就好了。

 

 

 

雖然我們說西方人認為工作是亞當受罰的一個過程,是生活的必然之惡。但是我們也聽過弗洛伊德說過這樣的話,快樂的秘訣在於工作與愛。所以工作是人生最有樂趣的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重新看待工作的話,你會發現工作能夠給我們帶來最多的心流體驗,所以要能夠學會像玩游戲一樣地工作。

 

 

 

這當然說起來沒有那麼容易,它取決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於工作的設計。如果我們在設計這份工作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對這個人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給他設定一定的挑戰,那就會更容易接近於心流。但是只有工作的設計也沒用,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自我的心態。如果你自己天然就非得認為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那麼別人怎麼樣去重新設計這個工作都沒有用。

 

 

 

所以如果我們自己能夠像賣油翁、像庖丁一樣,重新認識我們做的這份工作。你看我整天去演講,大家都會問我樊老師你累不累,我就覺得我得解釋好多次,跟他們講我真的不累,我覺得挺好的。很有意思,大家都不相信,大家覺得演講怎麼會不累?自我安慰。

 

 

 

其實如果你真的把演講當作溝通,你把它當作另外一種交朋友的方式,反正你喜歡跟別人說話,現在說話還能賺到錢,你說這多開心。這時候你重新看待這個事的時候,就變得不一樣了。所以要打破我們關於工作的文化的悖論,要重新認識我們的工作。

 

 

 

在工作之餘就是閑暇的時光,如何閑暇將是決定著一個人生活水平的高低,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這里邊有一段話,我希望念給所有的孩子們聽一聽,尤其是小孩子們,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他說除非一個人能夠自行控制工作與閑暇,否則註定會感到失望。大多數的工作與休閑活動,尤其是消極接受大眾傳媒的方式,都不是為使人變得更快樂、更強有力而設計的,它們只是某些人賺錢的工具。一方面,如果我們聽任它們得逞,他們就會吸乾我們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殼。另一方面,工作與閑暇正如同人生,可以應我們的需求發揮作用。學會從工作中發掘樂趣,不浪費閑暇的人會覺得人生越發的有價值。

 

 

 

布萊特·比爾寫道,未來不僅屬於受過教育的人,更屬於那些善於閑暇的人,什麼意思?

 

 

 

我們平常在用手機玩游戲的時候,那個手機游戲其實不是為了你的成長而設計的。那個手機游戲是為了綁住你而設計的,所以它所有的那些引誘的點,我們講過那本書叫《上癮》,它所有的那些點都只是為了達成一個目標,就是讓你花更多的時間在它上面,包括看電視也是這樣。

 

 

 

前兩天有人問我咱們樊登讀書會要不要在APP里邊設計一些游戲的動作?讓大家打開樊登讀書會這個APP以後也會停不下來,會翻來覆去地看這個看那個,在這個APP上花更多的時間。我說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因為你看大家衡量一個APP最主要的就是看停留時間等等,資本所看重的這些數字。我說,但這不是我們看中的東西,我不希望我的用戶打開樊登讀書會的APP以後就放不下來了,就不停地看,在上面流連忘返。

 

 

 

這樣做的結果是跟我們的初衷相違背的。我們的初衷是你打開這個APP 聽完書就關上去乾自己該乾的事,你的生活有許多事是要做的,你要投入在你的生活當中去的。而不是我們要用各種各樣的心機和技術把人們的時間浪費在這個APP上。

 

 

 

這就是發心的不同,這就是我們說做產品的人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非常沉迷在一個電視劇當中,甚至電視劇的情節都是重復老套的,然後沉迷在吃雞游戲當中,沉迷在各種各樣的游戲當中的時候,實際上你的精神熵是在不斷地增加的。你並沒有學會成長,並沒有變得更加專註。

 

 

 

所以如何使用閑暇的時間,在閑暇的時候是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集中、有力量,還是任憑自己鬆散放縱,這個將決定著一個人這一生當中的成就。

 

 

 

所以我特別希望我們的年輕人、小孩子們,聽到我們講這一段的時候去想想,我們應該怎麼樣度過這個閑暇的時光。

 

 

 

我們在深度工作里邊曾經講過,我們要把下班以後的那十六個小時當作一天當中的另一天來對待。因為我們的大腦是不會疲倦的,我們的大腦只要想著不同的問題,它就已經休息了。所以有那麼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那麼多能夠給我們帶來高峰的這種心流體驗的東西我們都沒有接觸過,美好的文學、美好的詩歌、歷史的常識、故事、邏輯學、哲學、科學、生物學都等著我們去探索。我覺得讀書會講的書越多,我渴望講的書就變得越多,這種感受才是真正讓你覺得充滿了力量的美好感覺,這是來自於工作之樂。

 

 

 

還有一塊能夠帶來心流體驗的就是人際關系之樂。你知道為什麼我們在人際關系的時候,好多人都特別怕孤獨?孤獨是一個特別痛苦的感覺,大量的人怕孤獨是因為在孤獨的時候,內在維持心靈的秩序變得更加困難。

 

 

 

當你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你的精神註意力會很容易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比如此刻我在這兒講書,我的註意力就集中在講書這個事情當中,我的目光盯著攝像機,這時候你很難產生大量的精神熵,因為你不渙散。但是如果這些人都走掉了,我突然一個人坐在這個屋子裡沒事乾了的時候,這時候你會發現精神熵開始增加,然後你開始變得不知所措,所以學習獨處是我們人際關系之樂當中的一個基本功。

 

 

 

這里有一段建議說,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在童年時期就很重要。十來歲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單,成年後就沒有資格擔負需要鄭重其事準備的工作。很多青少年放學回家,丟下書、吃些點心,就立刻抓起電話跟朋友聯絡。如果電話沒什麼好聊的,他就打開音響或電視,即使看書也不會看太久,做功課代表把註意力集中在相當困難的資訊模式上。甚至最能自律的人早晚也會丟開書本,去尋求更愉快的意念。

 

 

 

但快樂的意念並不是呼之即來的,相反我們的心靈更容易被陰森的夢魘所侵占。於是青少年開始煩惱自己的外表,受人歡迎的程度以及前程,為了免於遭受打擾,他們就必須把心靈填滿,讀書並不能發揮這種功能,因為它太難了。青少年為了逃避混沌的黑暗,幾乎什麼事情都願意做,只要無需消耗太多精神能量即可,聽音樂、看電視、找朋友打發時間都是最常見的行為,甚至有的人會去嘗試吸毒或者是參加各種各樣的幫派等等。

 

 

 

因為能夠kill time(消磨時間)讓自己減少一點面對孤獨的時間,所以如果你不能夠去體會孤獨,不能夠在孤獨當中去尋找心流體驗。你這輩子可能很難去承受那種具有重壓的、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這一點我要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放任自己,總是讓自己再放縱一點,讓自己再輕松一點。你要知道再放縱一點、再輕松一點就是一個熵增不斷膨脹的過程。當你能夠學會在孤獨當中去整頓自己的註意力,這個詞叫整頓自己的註意力,讓自己產生一些反熵行為。這時候你會發現在親情、友情、同事之間的關系當中都能夠找到人際的快樂。

 

 

 

跟一個人面對面的談話,也是可以談出高潮、談出心流體驗的。你真的傾盡註意在傾聽對方的話,這時候雙方的交流會達到那種默契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非常難得的體會。我希望大家有機會去跟別人談話的時候,嘗試做一件事情就是認真地傾聽,不要輕易反駁,不要著急說出自己的建議。只要你認真地傾聽,讓他感受到你對他足夠重視和尊重,就會找到心流的體驗。

 

 

 

我在別的書里曾經講過,我原來陪嘟嘟寫作業的時候,我幫他聽寫,我是一邊看書一邊幫他聽寫,嘟嘟竟然都哭了。他說,爸爸如果你實在不想幫我聽寫的話,你就不要做了。因為他覺得你根本就不在這兒。

 

 

 

我現在能夠理解那種感受就是我沒有全情投入,使得她感覺到變成了負擔和累贅。所以我們在人際關系交往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真心關註對方。這就很容易去獲得交流上的成長,也就是達到一個新的心流體驗的高度。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說挫折當中的心流,苦難是人生成長的契機。

 

 

 

這里邊有一本書,我雖然不打算講它,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叫作《與神對話》。我不講它是因為我覺得這有點太過唯心,但它里講那個故事是很有意思的。《與神對話》的作者是一個中產階級,每天在上班,有一天等他回到家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己生了病。這個病嚴重到他沒法工作,所以他很快丟了工作。

 

 

 

丟了工作沒過多久,他的妻子又跟他離婚,因為受不了他的身體這麼糟糕。離婚以後,把房子判給了妻子,因為孩子要跟著妻子,所以房子也給了妻子,他自己開著車凈身出戶。當他開著車去找他的朋友的時候,到樓上去敲他朋友的門,發現朋友不在家已經搬走了,下樓發現車被偷了就這麼簡單。

 

 

 

這個人突然變得一無所有,他原來是一個中產階級,有自己的房子、家庭,但是現在突然變得連車都沒有了。一個人孑然一身,加上他還有病,怎麼辦呢?

 

 

 

他就睡在紐約的公園里邊,他在公園里邊徘徊了好幾年的時間,成為了一個homeless(無家可歸)。就在他頹廢下去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如果我們相信上帝的話,上帝是不會做一件不利於我們的安排的,所以上帝所安排的這一切一定都有它的道理。他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上帝安排我突然失去了一切,到底是讓我乾什麼呢?

 

 

 

在那時候他開始思考人生,後來寫了一本書叫《與神對話》,後來連著出了三本,賣了好多冊。他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富人,就是從過去潦倒的一個流浪漢一下子變成了精神領袖,變成了暢銷書作家等等,還到全世界各地去演講。

 

 

 

這就是我們說從挫折當中去成長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心流才是我們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重要的體驗的話,那麼挫折也很有可能能夠給我們帶來獲得心流的機會。

 

 

 

大家經常可以想起來在監獄里邊舉辦譯詩比賽的那群人,可以經常想起來在紐約的公園上躺著的那個哲學家,還包括在囚室里邊不斷地練習打高爾夫球的那個人。

 

 

 

總而言之,我們說心流的核心含義就是要能夠學會追尋人生的意義,所以結論就是進化掌握在我們的手中。當一個人能夠學會不僅僅去追求物質,不僅僅追求安全感、社會地位的時候,其實我們的人生就已經在開始進化了。

 

 

 

這個進化權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上,我們可以選擇是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做自己的主人,是讓自己的精神不斷地熵增變得越來越混亂難以掌控,還是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翁,經常能夠體會到活在心流當中的感受。

 

 

 

如果你真的能夠時時刻刻活在心流當中,那就是我們經常在佛經里邊看到的入定的感覺。你能夠時時刻刻開開心心,並且能夠體會到此刻所在的意義保持正念。

 

 

 

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點點的啟發,讓我們從每一件小事當中進入到里邊去尋找那種成長的感覺,找到減少精神熵的方法。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