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00】

思維的囚徒

這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進階版,會讓你更深刻應用在生活中

 

20210616.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作者覺得意義療法對他有巨大的啟發。就是我們要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到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具體可以執行的手段。

 

弗蘭克爾聽了以後特別高興,就告訴這兩個年輕人,你們一定要把這本書寫好。

 

所以這本書相當於我們對於《活出生命的意義》那本書的一個闡釋,它講了七個原則,遵循這七個原則,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

 

作者寫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當然也了解人性,太多會讓人燒腦,背離人性不喜歡思考的原始動物本能,會有排斥感。

 

很窩心的把七大招式,濃縮為3大招式。讓人會立即得到啟發和得到好處,更能影響到別人,能實踐於生活中,這個知識才有知識的價值。

 

同樣道理,我就都把重點擺前面,有些人看了,覺得很滿足,覺得這樣就夠了,我很高興;有些人看了重點,有燃起了小宇宙,想要了解更多,一路看到底,我依然很高興。

 

因為每個人當下的環境、狀況不同,會有不同需求,覺得想看多或看少,只要有啟發,我都很高興。

 

萬一都沒啟發怎麼辦?就是持續看,總有一天會有啟發。不然就是底下留言,我願和你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很高興,這是第100篇有意義的po文。

 

 

 

濃縮成了三個方法叫作OPA

 

第一個叫作O(Others),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你看我們前面講的,找到每一個細節當下的意義,把他人視作目的而不是工具,這都是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第二個,對從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Purpose),就是無論你做什麼,你不要只想著錢,不要只想著職稱,不要只想著自己,能不能登上雜誌、報紙。

 

得想想這個事更崇高的意義是什麼,你想的境界越高,你的天花板就越高

 

第三個A(Attitude),叫作用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你永遠可以選擇更積極的態度來擁抱生活。

 

 

作者把人分了一個十字象限,這個十字象限很管用。橫軸是從失敗到成功,有的人的生活很失敗,有的人很成功;然後縱軸是從絕望到意義,就是沒有意義、絕望、抑鬱、痛苦,有意義、富有力量、正義感。

 

這樣一來你會發現,我們人可以分成4類,有一類人又成功又有意義。

 

又成功又有意義這樣的人,比如說孟子,王陽明,在當魯國大司寇時候的孔子,弟子三千時候的孔子等等。

 

這個就是我們說在事業上有成功,生活也很好,然後生活又有意義,這種人我們把它叫作“富而好禮者”。

 

各位知道《論語》當中,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所以在孔子看來,“貧而樂”和“富而好禮”是兩種非常棒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們把又成功又有意義的這個象限叫富而好禮,我希望我們的書友當中,有更多的人是富而好禮。

 

 

 

第一個原則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這一條如果您讀過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就一定會明白。

 

每一個人這一輩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終極的自由,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人可以剝奪得掉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因為隨時隨地,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發現,同樣在惡劣的環境之下,人性朝著兩個極端發展:有一些人變得特別卑鄙,特別無恥,去幫納粹做打手,去出賣別人,去搶別人的東西;有一些人變得特別神聖,努力地幫助別人,把僅有的麵包分給孩子們吃,然後鼓舞大家一塊兒唱歌,一塊兒讓大家活下去。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分別?那些變得卑劣的人,他們會說,我沒有辦法,因為周圍的環境就這樣,我為了活下去 我只能這麼做。

 

你看,他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

 

但是弗蘭克爾從那些神聖的人身上明白,我們依然可以作出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甚至馬上就要引頸就戮的時候,依然可以表現出高尚和慈悲,表現出對人性的信任。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

 

 

 

第二個原則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我們很多人都把目標和欲望混為一談:我想要一個iPhone手機,我想買一個房子,我如果把裝修做完了就好了,我要買一部車……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物質的,只是房子、車子、票子、孩子這樣的事,你會發現你這輩子永遠都滿足不了,因為沒有人能夠通過外在的物質獲得一切。

 

所以如果我們把所有外在的享樂當作是我們的目標的話,你這輩子都不會開心,這是一定的,我們需要能夠學會去發現意義。

 

但是人會陷入到意義迷宮當中,這里有一個專用詞匯叫“意義迷宮”,就是你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兒。

 

弗蘭克爾講過一個特別讓我感到震撼的說法,他說,那個被用來做醫療實驗的猴子,死了,被人解剖了,它的生命有沒有意義呢?在我們人類看來,這個猴子的生命很有意義,它為我們找到了藥,它救治了很多的人,但是這個猴子不知道。

 

這個猴子雖然不知道,但是它有沒有意義呢?有。所以我們在人生當中有很多時候所面對的,就是一座又一座意義迷宮,我們不知道我們所做的這個事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是你要相信一定有意義。

 

我們講《悲劇的誕生》的時候,周國平先生曾經說過,人生很有可能沒有意義,但是尋找人生的意義,本身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

 

一樣的道理,我們走出這個意義迷宮的過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所以第二個原則,叫作實現有意義的目標,而不要整天光盯著物質的目標。

 

 

 

第三個原則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到第三個原則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到了實操層面了。就是怎麼樣能夠走出意義迷宮呢?你只要能夠學會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就好。

 

比如說慢下來,欣賞意義。

 

大家在林蔭大道上走的時候,看到那個落葉從樹上嘩嘩嘩嘩地飄下來,你有沒有認真地欣賞過那個落葉飄落的身姿:怎麼飄的,走什麼樣的動線,飄下來以後什麼樣的狀態……

 

當你能夠去感受落葉之美,體會到生命的更迭,進而聯想到我們人類的生命的轉換,我覺得這場散步就會舒服很多,因為它找到了人文的背景和底色。

 

所以我們要能夠慢下來,欣賞我們周圍每時每刻存在的意義。

 

 

 

第四個原則千萬別做違心的事

 

這個作者就講,說他在大學裡面當教授,好不容易被提拔成了教研室主任,結果聽說上級要來檢查任務,他一下子就興奮,他覺得這是他自己揚名立萬、做出一番貢獻的時機。

 

於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試圖能夠讓上級的檢查完成得更好。但是就是因為他自己努力地想要迎合上級的檢查,導致的結果是所有的同事和員工都對他不滿。

 

有一個詞叫作矛盾意向,你越想獲得這個職稱,越想獲得觀眾的好評,越想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大獎,導致你的行為扭曲,你離這個東西反而變得越來越遠。

 

但是如果你理解了這件事,如果你理解了矛盾意向給我們所帶來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矛盾意向的方法去治療很多恐懼。

 

當你能夠把糟糕的東西暴露出來的時候,這個叫作矛盾意向療法。

 

就是我們刻意地誇大這個恐懼,可以使得我們更加直面這個恐懼。比如說有一個人每次一緊張就出汗,腋下出很多汗,他覺得很丟臉。你想啊,夏天的時候別人都正常,你這底下一大片汗濕的東西,所以他覺得很丟臉。

 

他就很內向,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話。後來心理醫生就教他說,你去會議室,一見到別人你就說,我這兒又下雨了,又開始下雨了,你看我渾身都是汗。

 

先把滿胳肢窩全是汗這事告訴大家,反正你也沒治了,先說完渾身是汗這件事以後,再說別的。然後就沒事了,這事就過去了。

 

美國不讓闖黃燈,有一個人因為闖黃燈被警察攔下來警告。

 

警告以後,這個人因為學過意向矛盾法,所以馬上說,我錯了,罰我吧,我真的不對,我確實太糟糕了,我怎麼能夠闖黃燈呢,太危險了這事……你看,你把所有最糟糕的狀況暴露出來,你把你心中所擔心所恐懼的事情講出來。

 

那個警察一看,這人反應這麼大,說了句“下次注意”就放走了。

 

 

 

第五個原則從遠處審視自己

 

我們在前面的一本書,叫作《幸福的陷阱》裡,曾經講過這個心理學的方法,叫作解離

 

就是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幽默,拉開和生活的距離,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自嘲並不是否認痛苦,而是超越痛苦。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因為平常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出現集中營,所有的人都緊張得要命,每天都是馬上就要去死亡的那個狀態。

 

但是弗蘭克爾說,你可能很難想象在集中營裡,經常會有笑話表演,就是大家一群人生一堆火站在中間。今天的活幹完了,一塊兒幹嗎呢?講笑話,你講一個笑話,我講一個笑話。

 

幾乎所有的笑話都跟離開集中營以後的生活有關,還有很多人講的笑話都跟吃的東西有關。他說有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笑話,就是有一個人講昨天晚上做夢,夢見從集中營裡出去了,他們家的鄰居給做飯讓他吃。

 

盛湯的時候,他就跟他講:“從底下撈!”從底下撈,你知道這什麼意思,這是集中營裡的術語。

 

那個湯本身就沒什麼菜,你從底下撈可能撈出一兩片菜葉什麼的。所以他夢見自己出了集中營以後,還跟別人不斷地講從底下撈。

 

這就是這些人在集中營里邊依然能夠找到樂趣,依然能夠找到自嘲的這種動力。

 

這裡有一個練習,叫作“自我分離技巧”。怎麼去練習,這種自我分離技巧呢?弗蘭克爾有一天在集中營勞動的時候,他腳下的鞋子破掉了。

 

你知道在集中營裡如果鞋子破掉了,這個人基本就快死了,因為鞋破了你走路就會慢,走路會慢就會被人拖過來槍斃,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他覺得完了,鞋子破了,然後腳特別疼,渾身充滿了疲憊,沒有人給他水喝,烈日炎炎之下在那兒不斷地乾活。他說今天死定了,今天可能活不下去了。

 

然後就在那一刻,他突然之間產生了自我分離的練習。為什麼呢?他說:“我在那麼堅持不下去,快要死掉的那一刻,我腦子里邊突然產生了一個畫面,我在出席一個國際心理學論壇,然後穿著西裝筆挺的衣服,在國際心理學論壇上,我在給大家發言,講的就是我今天勞動的場景。”

 

 你看,就是當他開始人格自我分離,去觀察自己的時候,他眼前所遭受的這段痛苦變成了他人生的素材。

 

他在想,我到時候跟別人再講這段生活,那這段生活真是太有意義了。

 

然後他就開始體會那種痛苦,我到時候怎麼說,這兒還有什麼細節,那兒還有什麼細節,幫助他度過了這段最困難的生活。

 

 

 

第六個原則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就是想想別的事。有一個白領失業了,本來是一個高級白領 ,失業了以後找不著工作,結果去高爾夫球場找到了一份做球童的工作。

 

你想想他這個人生,本來是打高爾夫球的那個人,現在變成了給別人背桿的那個人,整天給人家指球路,解決這些問題。結果他去當了這個球童以後,他慢慢地開始尋找做球童的樂趣。

 

你看,換一個方向想想,你別老想著自己特委屈,別老想著說我以前都打球的,現在當球童,怎麼想都別扭。

 

你現在找找當球童的樂趣。有什麼樂趣呢,他說以前都是我給別人小費,現在別人給我小費。你看,很愉快。所以我現在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到這些打球人的心態,我給他們提供了服務以後,他們很高興,我從很高興的這些人身上找到了我的快樂。

 

只要你給人服務得好,這也是一份蠻不錯的工作,而且可以聽這些成功人士聊天,一路上找到另外一個角度,不再成為聊天的參與者,而成為一個純然的傾聽者,這個收獲跟過去完全不一樣。所以想想別的事,轉移一下這種注意力,改變人生關注的焦點,這是我們的能力。

 

叫作每一個問題,總有三個以上的觀察視角,甚至三個都不止,五個都有可能。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一定能夠找到完全不同的觀察視角來看待它。

 

但是這個需要的是思維的彈性,假如你陷入在思維的囚牢當中,你成為了思維的囚徒,你會發現沒用,做不到,只能這樣。

 

所以讓我們的思維保持彈性,面對衝突的時候不要過度地執著於自我,不要總是想著生氣和反抗,而是想想看,這個問題的別的視角在哪兒。

 

精神旅行。就是你人坐在這兒,你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去瑞士、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周圍滑雪那種體會。

 

當你能夠意識到你的精神生活是可以超越於現實的,你就自由了很多,這是人們尋找自由的一個方法。

 

所以當我們用減反省法改變我們生活當中的關注焦點,我們才不會被現在這個當下困住,總是跟痛苦搏鬥。

 

要知道,所有的問題都至少有三個以上的視覺觀點。

 

 

 

 

第七個原則要敢於超越自己

 

什麼叫超越自己?你知道我們的眼球為什麼能夠看到這麼清晰的世界嗎,就是因為眼球看不到它自身。當我們的眼球能夠看到自身的時候,你的眼睛就出了問題。

 

就是有的人患眼底白斑,白內障,各種病的時候,只有你的眼球有病,你的眼球才能看到它自己——有一個影像在你的面前出現了。

 

但是沒有病的時候,眼球是超越自己的,它看不到自己,它能夠看到整個的世界。

 

這是一個隱喻,所以我們大量的人的生活狀態是關注自己,自私自利,當我們能夠走出自我,開始服務別人的時候,你才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太寬廣了。

 

那天我看一本書講孔子的書裡說道,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誤解,就是人們以為自私可以帶來自利。

 

自利其實是對的,但是自私決不帶來自利。反過來,如果你自私,可能會導致你的人生變得更困難,更焦慮,更痛苦,所以自私並不帶來自利。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有一個看守,他們一開始都很恨那個看守,覺得那個看守是欺負他們的德國人。

 

結果後來,在他們從集中營裡面出來了以後才知道,那個看守為了能夠讓他們當中很多人活下來,自己花錢去買了很多藥品,然後發給這些猶太人,實際上他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他是一個希望能夠讓這些猶太人活下來的人。但是因為他是德國軍官,所以他要履行自己的那些職責。

 

所以弗蘭克爾就說,我們不能夠輕易地通過外在就判斷這個人,這個人很有可能跟我們想像得不一樣。

 

 

202106161.jpg

圖取材自:樊登讀書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思維的囚徒

#濃縮成了三個方法叫作OPA

#第一個原則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

#第二個原則實現有意義的目標

#第三個原則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第四個原則千萬別做違心的事

#第五個原則從遠處審視自己

#第六個原則改變你的關注焦點

#第七個原則要敢於超越自己

#矛盾意向療法

#精神旅行

 

 

 

 

取自:樊登讀書,思維的囚徒

 

 

讀完本文約需28分鐘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作《思維的囚徒》,這本書是對維克多·弗蘭克爾的一個繼承。

 

 

 

大家知道我們曾經講過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叫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很多書友都特別喜歡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叫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心理學意義療法的奠基人。弗蘭克爾是在1997年的9月2日去世的,但是在他去世之前,這本書的作者找到了他,等於是他的追隨者。他們告訴弗蘭克爾,他們打算寫一本書,把意義療法的抓手給寫出來。就是我們要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到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具體可以執行的手段。弗蘭克爾聽了以後特別高興,就告訴這兩個年輕人,你們一定要把這本書寫好。所以這本書相當於我們對於《活出生命的意義》那本書的一個闡釋,它講了七個原則,遵循這七個原則,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

 

 

 

首先要講一下弗蘭克爾這個人的生平,以前都沒有介紹過。維克多·弗蘭克爾,是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心理學家。他是1905年3月26日出生的,這一天為什麼要強調呢?因為這一天是貝多芬去世的當天①。所以弗蘭克爾經常跟他的同學們開玩笑說:“真是禍不單行,貝多芬去世了,我出生了。”他是在自嘲。

 

 

 

弗蘭克爾16歲的時候就發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演講,叫作“生命的意義”。你想想看,一個孩子16歲,竟然能夠用“生命的意義”作為主題進行演講,並且他這一輩子都在從事著幫助人們和他自己來探索生命意義的工作,我覺得這真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他的高中畢業論文寫的就是《談哲學思想心理學》,所以這是一個相當有天分的心理學家。

 

 

 

在弗蘭克爾19歲的時候,他就應弗洛伊德的邀請,在非常重要的雜志——《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上發表了他的心理學的文章。同年他又認識了阿德勒,就是《自卑與超越》的作者。在阿德勒所推薦的《國際個體心理學雜志》上,他又發表了一篇重頭文章。在21歲的時候,他提出了心理學的意義療法。在意義療法當中,他用到了logo這個詞:LOGO。我們今天都知道,logo代表的是標志、圖形。這個標志和圖形,實際上它的詞根是來自於希臘語,古希臘語當中,logo代表的是“意義”。我們今天給一個公司設計一個logo,其實就是為了能夠提煉出這個公司存在的意義,所以這是心理學意義療法的開始。21歲的時候,在1938年,弗蘭克爾開了自己的心理學診所,慢慢地跟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開始分道揚鑣——因為大家對於心理學的解釋方向是不一樣的。

 

 

 

但是很遺憾,在二戰爆發以後,弗蘭克爾於1942年9月被捕,因為他是猶太人,被捕進入了集中營。他曾經在達豪和奧斯威辛都被關押過,整整三年多的時間,忍受著非常巨大的痛苦。他的父母、妻子、弟弟都在集中營當中喪生,但是他自己憑借著堅強的信念和對意義的追尋,竟然活了下來,並且把他的體會寫成了一本書,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本名著,叫作《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進入到集中營的時候,弗蘭克爾帶著一本厚厚的手稿,就是他自己寫的一部書,叫作《醫生和靈魂》這個手稿,結果進去以後你變成了犯人,所以納粹就直接把他那個書沒收,給燒掉了或者丟掉了,總之是找不著了。但是弗蘭克爾認為他一定要把這本書重新寫出來,所以他在集中營里邊,只要找到時間他就回憶那本書的內容,只要找到紙他就去寫這本書,他認為是對這個手稿不斷地救贖、在不斷地回憶手稿的過程當中,他被賦予了在集中營當中能夠活下去的動力。所以一個人只要心中有動力,有願望,有目標,有意義,他就能夠挺過集中營里邊非常痛苦的生活。這其實就是尼採曾經講過的,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可以忍受生命加諸給他的一切。

 

 

 

前兩天我又看了一遍李安導演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船上有一隻老虎,一個少年派,兩個人求生。到最後少年派說,如果不是這只恐怖的老虎在我的船上,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生命。因為他有著一個信念,他要活下去,他不要被這個老虎吃掉,那他就得養活這只老虎。所以他花了大量的力氣去喂養這只老虎,使得他在海上漂泊了那麼長的時間,竟然能夠不絕望,活下來,這就是意義之於我們人生的意義。

 

 

 

讀完了《思維的囚徒》這本書以後,我有一個特別大的收獲,就是我們平常整天講“正能量”,“生活充滿了正能量”,什麼叫作正能量?其實正能量就是當你和意義連接時候的感受。同樣一件事情,吃一碗飯,你覺得完全沒有任何意義,覺得很無趣。但是如果吃這一碗飯給你帶來了回憶,給你帶來了感受,讓你體會到了親情,體會到了關懷,它有了意義,這種吃飯的感覺就變成正能量。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既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負能量,核心就在於你能不能夠跟意義相連接。

 

 

 

這本書的作者所總結出了尋找生命意義的七個抓手,也就是七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叫作“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這一條如果您讀過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就一定會明白。每一個人這一輩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終極的自由,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人可以剝奪得掉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因為隨時隨地,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邊發現,同樣在惡劣的環境之下,人性朝著兩個極端發展:有一些人變得特別卑鄙,特別無恥,去幫納粹做打手,去出賣別人,去搶別人的東西;有一些人變得特別神聖,努力地幫助別人,把僅有的麵包分給孩子們吃,然後鼓舞大家一塊兒唱歌,一塊兒讓大家活下去。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分別?那些變得卑劣的人,他們會說,我沒有辦法,因為周圍的環境就這樣,我為了活下去 我只能這麼做。你看,他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弗蘭克爾從那些神聖的人身上明白,我們依然可以作出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甚至馬上就要引頸就戮的時候,依然可以表現出高尚和慈悲,表現出對人性的信任。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

 

 

 

那為什麼人們會進入到思維的囚牢當中去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人天生是習慣的動物。人們其實並不喜歡思考,人的大腦不是一個喜歡思考的機制,因為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你的大腦思考得越多,耗能越多,而且耽誤打獵,所以人們依賴習慣。那天我看到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說好多人自以為是思考,其實是重新整理了一遍自己的偏見。我們腦海當中有偏見,我們不斷地加強它,不斷地豐富它,認為我們這個偏見越來越正確。然後每一次認真地梳理一遍,認真地思考一遍,加強自己的偏見。然後跟別人解決不了的矛盾,依然還是解決不了,找不到一個靈活性的出路。

 

 

 

所以當我們陷入到這種慣性當中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會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潛力——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講《第3選擇》,為什麼講《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些書,核心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既有改變的空間,對方也有改變的空間。所以如果你有作出選擇的權利和空間,其他人也一樣。當你不去忽視自己跟他人的潛力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找到我們思維的彈性,從而走出思維的囚牢。所有的思維的囚徒典型的特點就是每天抱怨、憎恨,他們常說的話是“我習慣了這樣做”或者“這樣肯定不行”。你跟他提一個建議,他總說“這樣肯定不行”,“你這樣沒戲”,“我試過很多次,不管用。”總之他對於各種變化、各種新的選擇方向是拒絕和排斥的。

 

 

 

那什麼是真正的樂觀主義呢?我們來看一下弗蘭克爾是怎麼做的,弗蘭克爾有一個“應對格言”。他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我即將被當場處死,我就不可能在這個集中營度過我的餘生。” 你看,這是邏輯,假如說我現在馬上就要死,那就不可能度過餘生。“如果沒有任何這樣的可能,我就要從現在起為我的生活負責。不管將來我被押送到哪個集中營,不管我會遇到怎樣的重重危險,只要有任何生存的機會,我都要充分利用。可以說這是一種應對態度,但不是一種應對機制,它是我當時選擇信奉的一句應對格言。” 你看,進了集中營,要麼就是死,要麼就是活,如果死的話你不用擔心,因為立刻就死了,你不會在集中營裡面住;如果死不了,你就要一直活下去,一直活下去,你就要做自己的主人,你就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要成為那個不斷抱怨、不斷痛苦的那個人。弗蘭克爾所說的應對格言,是指一套幫助他戰勝可怕挑戰的重要的基本原則或行為準則,他事先做出了負責任的選擇和切實承諾,堅持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生活態度,所以他自信滿滿,堅信能夠應對困難,在集中營每多活一天,就過好這一天。

 

 

 

我記得虛雲老和尚在年譜當中寫道,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個日本兵,那個日本兵拿出槍來說,你怕不怕我今天開槍殺了你,虛雲老和尚說了跟上面那段幾乎一模一樣的一段話。他說:“如果命中註定我要被你殺掉,那有什麼可怕的?因為命中都註定了。如果命中註定你不會殺我,那更不用怕了,所以不用怕。”這就是他們的應對格言。

 

 

 

那麼基於這樣的應對格言,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真正的樂觀主義。第一,能夠預見自己的態度和選擇帶來的後果,以及各種應對的可能。就是真正的樂觀主義不是凡事都往好處想,只要你想得積極一點就好了,不是。你首先要知道,你的選擇會對應著不同的結果。第二,更為重要的是,要有採取行動把可能變成現實的熱情。就是你有這樣的選擇的可能性,你要有這種行動的動力,有這種動力去做事,才能夠使得這個選擇實現。那麼基於此,實際上我們做了三個選擇:第一,我們選擇了積極的態度來應對當前的情況;第二,我們選擇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創造性地進行設想;第三,我們選擇的態度激發了我們採取行動的熱情,將可能變成現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得能夠知道,你永遠都能夠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這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有一個美國人叫沃爾多,這個人寫了一本書,這個書名你聽了會覺得特別神奇,叫作《我的第一個一百年》。因為他寫這本書的時候104歲,104歲的老人家寫了一本書,不是叫《我的一生》,或者《我的自傳》,他寫的是《我的第一個一百年》,這意思就是還打算再活個一百年。然後到107歲,他去世了。當然他沒有活到200歲,但是這種樂觀主義的精神讓我們能夠看到,在你104歲的時候,你依然可以選擇用如此快樂的心情,寫一個《我的第一個一百年》這樣的書。

 

 

 

書里還有一個練習來幫助我們學會選擇的彈性,叫作“十大積極結果練習”。比如說,你每天特別擔心自己會失業,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所以搞得你每天憂心忡忡,你被失業的這個幻想困住,陷入在這個囚牢當中出不來了。怎麼辦呢?回家找一張白紙,上面列出來:假如我今天失業了會有的十個好處,寫十個好處。你如果看過特別多的好電影的話,你會發現大量電影的特點,就是一開始這個主人公遭遇了一個特別糟糕的事,結果到後來他發現這是生命的饋贈 。

 

 

 

咱們這是隨便想想,假如你失業了,第一你有更多的時間,你原來沒時間休息,現在可以休息了;第二,你可以停下來,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有沒有什麼事是自己特別想做的而一直沒有去做;然後第三,借這個機會做一下反思,想想自己以前哪兒做得不對;第四,有沒有可能找到掙錢更多的十倍好的方法呢?為什麼社會上那麼多人掙錢都是你的十倍和百倍,而你只想一個月就掙那麼點工資呢?第五,有時間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聊聊天,陪陪他。你看,我們隨手一想,可以想出很多個不同的積極理由。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練習,而且我相信你做過之後應該會豁然開朗,因為你知道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這是原則一,就是自由地選擇你對生活的態度。

 

 

 

第二個原則叫作“實現有意義的目標”。我們很多人都把目標和欲望混為一談:我想要一個iPhone手機,我想買一個房子,我如果把裝修做完了就好了,我要買一部車……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物質的,只是房子、車子、票子、孩子這樣的事,你會發現你這輩子永遠都滿足不了,因為沒有人能夠通過外在的物質獲得一切。所以如果我們把所有外在的享樂當作是我們的目標的話,你這輩子都不會開心,這是一定的,我們需要能夠學會去發現意義。

 

 

 

但是人會陷入到意義迷宮當中,這里有一個專用詞匯叫“意義迷宮”,就是你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兒。弗蘭克爾講過一個特別讓我感到震撼的說法,他說,那個被用來做醫療實驗的猴子,死了,被人解剖了,它的生命有沒有意義呢?在我們人類看來,這個猴子的生命很有意義,它為我們找到了藥,它救治了很多的人,但是這個猴子不知道。這個猴子雖然不知道,但是它有沒有意義呢?有。所以我們在人生當中有很多時候所面對的,就是一座又一座意義迷宮,我們不知道我們所做的這個事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是你要相信一定有意義。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們自己不斷地去發現意義。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叫作“不知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 就是如果我們每天只是生活在KPI指標當中,自己給自己定的很多物質的KPI指標,去一個一個地實現,這叫作不知反省的生活,你沒有去走出意義的迷宮。

 

 

 

而這本書告訴我們,意義不能夠創造,意義是尋找出來的。我記得《活出生命的意義》里邊講到一個老人家來找弗蘭克爾咨詢,說,我的太太去世了,我們倆生活了一輩子,現在都八十多歲了,太太去世了,我覺得沒有意義,我覺得我活不下去,生活太沒有意思。我就是為她而活的,但是她現在死了,我也想死。然後弗蘭克爾就問他說,那你想想看,假如是你先死了,你的太太還在,她會怎麼樣。這個老人家說,那當然她也會很痛苦,她會像我一樣痛苦,因為她很愛我。弗蘭克爾說,你看,這就是你活著的意義。你活的時間更長,你替她承擔了這些痛苦,她就沒有這樣的痛苦了。所以很多意義需要我們發現,我們只是缺乏發現意義的能力,才導致我們整天陷入在意義迷宮當中走不出來。這是人生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當你能夠發現你人生所做的事的意義的時候,你就立刻找到了我們前面所說的那種正能量。

 

 

 

我們講《悲劇的誕生》的時候,周國平先生曾經說過,人生很有可能沒有意義,但是尋找人生的意義,本身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一樣的道理,我們走出這個意義迷宮的過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所以第二個原則,叫作實現有意義的目標,而不要整天光盯著物質的目標。

 

 

 

第三個原則,叫作“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你看,到第三個原則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到了實操層面了。就是怎麼樣能夠走出意義迷宮呢?你只要能夠學會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就好。比如說慢下來,欣賞意義。大家在林蔭大道上走的時候,看到那個落葉從樹上嘩嘩嘩嘩地飄下來,你有沒有認真地欣賞過那個落葉飄落的身姿:怎麼飄的,走什麼樣的動線,飄下來以後什麼樣的狀態……當你能夠去感受落葉之美,體會到生命的更迭,進而聯想到我們人類的生命的轉換,我覺得這場散步就會舒服很多,因為它找到了人文的背景和底色。所以我們要能夠慢下來,欣賞我們周圍每時每刻存在的意義。

 

 

 

而我們現代人所用的方法是,找不到意義,我們就用忙碌來替代。每天讓自己不要閑下來,只要足夠忙,我就不需要思考意義這件事。只要一有空,趕緊看手機,趕緊看短視頻。其實我們應該有大量的空隙去體會,去思考,去感知,這就是發現瞬間的意義。

 

 

 

這里邊有一個練習,叫作“存在意義的挖掘練習”。這個大家可以回去試一下,只要你處於某種特別具有挑戰的環境,或者你認為它是你個人生活或工作十分重要的時刻,你就可以問自己下麵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找到這一個時刻的意義。第一,你是如何應對當時的情境或生活的?你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去回憶。第二,你當時有何感受?產生了哪些情緒?第三,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新知識和技巧?態度有了什麼變化?第四,你將如何從經歷中成長?你將如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特別是對自己的主要認識,應用到個人的成長當中?也就是說,發掘意義的方法是反思這些問題,就是當我們經歷了一件可能很痛苦、壓力很大,或者可能相當喜悅的一件事情之後,你問問自己:我從這件事情當中學到了什麼?我是怎麼處理的?我有哪些地方可以處理得更好?這個積攢的過程,就是我們在不斷地找到意義,並且把握它的過程。所以在這兒有一句話很重要,意義不是所謂重要的事情,而是與自己的核心本質或者真實本性達成的共鳴。意義是你與自己的真實本性或者核心本質達成共鳴的那種感覺,這個叫作有意義,而不是那個事情本身。

 

 

 

所以生命不僅僅是任務,還是使命,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任務,你必須走完這一趟,別人都走完你也得走,而是你有一個使命。什麼叫使命,你打算把這條命使在什麼事上,這就叫使命。所以給大家佈置一個練習的作業,構思一下你的自傳標題。假設你要給自己寫一個自傳,你的這個自傳的題目到底是什麼,你將怎麼稱呼自己,這個可能就是與你使命有關的東西,這是第三個細節的方法,叫作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

 

 

 

第四個原則,叫作千萬別做違心的事,這個作者就講,說他在大學裡面當教授,好不容易被提拔成了教研室主任,結果聽說上級要來檢查任務,他一下子就興奮,他覺得這是他自己揚名立萬、做出一番貢獻的時機。於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試圖能夠讓上級的檢查完成得更好。但是就是因為他自己努力地想要迎合上級的檢查,導致的結果是所有的同事和員工都對他不滿。我覺得大家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我當年在大學里邊評職稱,就是特別想評上一個教授、副教授這樣的職稱,然後就去看人家的那個要求,只要有要求,我們就有應對:要發什麼級別的文章多少篇,要出什麼樣的書,出什麼樣的書能夠抵一篇文章。現在回頭想想好丟臉,這就是你在做違心的事,就是這件事情根本不是你本心想要的東西,但是因為你被欲望所驅使,你覺得自己特別想要得到那個東西,導致的結果是你做了違心的事。做了違心的事的結果就是,你反而跟意義離得越來越遠,事後再看它的時候,你會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生命。我們想通過完美的表現和高效的工作取悅別人,而往往在我們最想取悅他人的時候,我們會讓自己處於不利境地,我們會因為過於重視最後的結果,而忽視了追求的真正目標。就是你所做的工作不在於取悅某一個人,而在於它跟你的意義需要產生連接。

 

 

 

所以這里邊有一個詞叫作矛盾意向,矛盾意向就是剛才我念的,你越想獲得這個職稱,越想獲得觀眾的好評,越想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大獎,導致你的行為扭曲,你離這個東西反而變得越來越遠。不信的話你們可以試一下,下次找一個千人演講的場合,你站上去,然後你說今天我一定要成名立腕,我一定要大家都喜歡我,我的人生就決定於今天的演講了……你越是這樣想,你越容易動作變形,你在這個演講當中所表達的越不是你想要說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理解了這件事,如果你理解了矛盾意向給我們所帶來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矛盾意向的方法去治療很多恐懼。

 

 

 

大家記不記得我們請古典老師來講過一本書叫《躍遷》。在《躍遷》那本書裡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他說一個女孩老不敢跟人談戀愛,是因為她牙縫特別大,她只要一張嘴一笑,那個牙縫特別大,然後大家就笑她,所以她每次跟人說話都捂著嘴。她喜歡辦公室里邊一個男孩,不敢表達。後來古典老師給她出主意,說反正你也不想表達,你也追不上人家,乾脆破罐子破摔:這男的我不要了。怎麼著呢?你拿牙縫的水嗞他。你知道牙縫大了可以嗞水出來,所以含一口水在嘴裡邊,然後見到那個男的,把水嗞到那男的臉上。然後這女的說,這樣做行嗎?古典老師說,反正你也不追他了,你也跟他不能在一塊兒了,你就當哥們這麼處唄。然後這女的第二天上班,就一口水嗞地嗞到那個男的臉上……後來倆人結婚了。

 

 

 

當你能夠把糟糕的東西暴露出來的時候,這個叫作矛盾意向療法。就是我們刻意地誇大這個恐懼,可以使得我們更加直面這個恐懼。比如說有一個人每次一緊張就出汗,腋下出很多汗,他覺得很丟臉。你想啊,夏天的時候別人都正常,你這底下一大片汗濕的東西,所以他覺得很丟臉。他就很內向,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話。後來心理醫生就教他說,你去會議室,一見到別人你就說,我這兒又下雨了,又開始下雨了,你看我渾身都是汗。先把滿胳肢窩全是汗這事告訴大家,反正你也沒治了,先說完渾身是汗這件事以後,再說別的。然後就沒事了,這事就過去了。然後還有一個醫生特別逗,我們都說醫生寫字潦草,醫生寫字特別容易讓別人認不出來。有一個醫生就老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太潦草,老怕別人看不懂,後來就形成心理疾病,每次寫完都不自信,不敢給人寫,不敢讓人看。後來心理醫生就跟他說,你這樣,你今天就立一個志向,說我今天非得寫一個最潦草的給你看。然後就努力地寫,努力地往潦草里畫,畫得越亂越好。結果這麼寫完了以後交出去,別人還能看得懂,這醫生放心了。就是你把最糟糕的東西暴露出來了。

 

 

 

美國不讓闖黃燈,有一個人因為闖黃燈被警察攔下來警告。警告以後,這個人因為學過意向矛盾法,所以馬上說,我錯了,罰我吧,我真的不對,我確實太糟糕了,我怎麼能夠闖黃燈呢,太危險了這事……你看,你把所有最糟糕的狀況暴露出來,你把你心中所擔心所恐懼的事情講出來。那個警察一看,這人反應這麼大,說了句“下次註意”就放走了。你看,如果你不裝,如果你不過度地保護自己,你能夠知道這個矛盾意向是可以用來治療的,把它的恐怖暴露出來,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更容易解決這個問題。

 

 

 

那這個跟我們第四個原則“千萬別做違心的事”有什麼關系呢?就是我們在做違心的事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迴避恐懼和矛盾,我們盡量不提那個事,我們假裝自己一切都好,所以這時候你做得越來越不自然。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面對那些恐懼,我們就不再做違心的事,我們就在直面我們所遇到的困難。我們心中的擔心,我們願意暴露我們會出汗、我們會犯錯這樣的問題,這時候你會過得更從容。

 

 

 

這是第四個原則,就是千萬別做違心的事,千萬不要為了那麼一點利益,就像當年的我一樣,為了能夠評一個職稱,然後就想盡量發表一些沒有用的文章,最後也沒有幫到我。所以原則四,叫作千萬別做違心的事。這個原則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人際關系的意義。你要理解人的尊嚴,人的尊嚴不在於工具,人不是工具化的。我們跟別人交往,我們和他人之間有各種各樣的連接,你得尊重他,他是個人,他有他的尊嚴。但是如果你內心有特別強烈的欲望,想要去實現一些事,你把他當作實現這個事的工具和目標,反而你們的關系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們會做很多違心的事,就這麼來的。所以學會安守本分,守著初心。初心是破解官僚主義、破解思維的牢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你當初為什麼做這件事,你作為一個老師,你為什麼選擇做老師這個職業。你如果說我做一個老師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評一個職稱,那你已經違反了初心了,你已經跟初心不一樣了。做一個老師是因為你願意做研究,是因為你願意帶學生,你願意講課。你守住你做研究、講課、帶學生這樣的事,這叫初心。但是你為了去迎合那個考核的指標,去評職稱,去努力地附會一些根本有的沒的這些文章,那就跑偏了,就離開了初心。所以我們要知道人不是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

 

 

 

第五個原則叫作“從遠處審視自己”。我們在前面的一本書,叫作《幸福的陷阱》里邊,曾經講過這個心理學的方法,叫作解離。就是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幽默,拉開和生活的距離,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自嘲並不是否認痛苦,而是超越痛苦。大家可能很難想象,因為平常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出現集中營,所有的人都緊張得要命,每天都是馬上就要去死亡的那個狀態。但是弗蘭克爾說,你可能很難想象在集中營里邊,經常會有笑話表演,就是大家一群人生一堆火站在中間。今天的活乾完了,一塊兒乾嗎呢?講笑話,你講一個笑話,我講一個笑話。幾乎所有的笑話都跟離開集中營以後的生活有關,還有很多人講的笑話都跟吃的東西有關。他說有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笑話,就是有一個人講昨天晚上做夢,夢見從集中營里出去了,他們家的鄰居給做飯讓他吃。盛湯的時候,他就跟他講:“從底下撈!”從底下撈,你知道這什麼意思,這是集中營里的術語。那個湯本身就沒什麼菜,你從底下撈可能撈出一兩片菜葉什麼的。所以他夢見自己出了集中營以後,還跟別人不斷地講從底下撈。這就是這些人在集中營里邊依然能夠找到樂趣,依然能夠找到自嘲的這種動力。

 

 

 

柏拉圖說過一句話:要心存善念,因為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打一場生命的硬仗。這個話說得真的相當有道理。為什麼這句話和我們說從遠處審視自己有關呢?就是你對自己在打一場硬仗要心裡有數,如果你能夠從遠處看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否則的話你是孤軍奮戰。但是當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生活,關懷自己、愛惜自己的時候,你的心情就會好很多。

 

 

 

這里邊有一個練習,叫作“自我分離技巧”。怎麼去練習,這種自我分離技巧呢?弗蘭克爾有一天在集中營勞動的時候,他腳下的鞋子破掉了。你知道在集中營里邊如果鞋子破掉了,這個人基本就快死了,因為鞋破了你走路就會慢,走路會慢就會被人拖過來槍斃,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他覺得完了,鞋子破了,然後腳特別疼,渾身充滿了疲憊,沒有人給他水喝,烈日炎炎之下在那兒不斷地乾活。他說今天死定了,今天可能活不下去了。然後就在那一刻,他突然之間產生了自我分離的練習。為什麼呢?他說:“我在那麼堅持不下去,快要死掉的那一刻,我腦子里邊突然產生了一個畫面,我在出席一個國際心理學論壇,然後穿著西裝筆挺的衣服,在國際心理學論壇上,我在給大家發言,講的就是我今天勞動的場景。” 你看,就是當他開始人格自我分離,去觀察自己的時候,他眼前所遭受的這段痛苦變成了他人生的素材。他在想,我到時候跟別人再講這段生活,那這段生活真是太有意義了。然後他就開始體會那種痛苦,我到時候怎麼說,這兒還有什麼細節,那兒還有什麼細節,幫助他度過了這段最困難的生活。很多人過不去,集中營里邊有人鞋帶斷了就放聲痛哭,然後別人一看說,這人應該活不下去了,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求生的動力。但是當你能夠把它當做你人生的素材,你知道終有一天,這些悲慘的遭遇會成為你人生的財富,可以成為你演講的素材,那就厲害了。

 

 

 

我曾經遇到過有書友在《我有一個問題》里邊向我提問,說遇到過奇葩的親戚,很難搞。我通常會有一個建議是把他們寫進小說里,你要知道你生活中遇到了這麼奇葩的人,這太難得了,別人都沒有這樣的素材,別人想寫一篇生動的人物小傳寫不出來,而你直接寫他就行了,這就是給你送錢。

 

 

 

當你能夠讓自己從你的生活當中分離出來,叫作自我分離的練習,經常做一做,你會發現你能夠學會從遠處審視自己。自嘲是非常好的方法,承認錯誤也是非常好的方法,你能夠主動地把它講出來。《吐槽大會》里邊有一句名言——我是聽《吐槽大會》里邊那幾個人跟我講的,他說,我們有一個習慣,叫“說破不傷”。就是這事說開了,我就這麼吐槽了,反倒大家覺得更好了。這個其實用的就是解離的方法,當你能夠從遠處審視自己,來說自己的缺點的時候,大家更容易接受你。所以第五個原則,叫作學會從遠處來審視自己。不要只活在自己的體內,你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牆上的攝像頭,來看自己的生活。這時候你可以關懷自己,可以理解自己,也可以給自己找明方向。當局者迷就這個道理,所以你自己可以跳出來,不再成為那個當局者。這是原則五。

 

 

 

第六個原則叫作“改變你的關註焦點”,就是想想別的事。有一個白領失業了,本來是一個高級白領 ,失業了以後找不著工作,結果去高爾夫球場找到了一份做球童的工作。你想想他這個人生,本來是打高爾夫球的那個人,現在變成了給別人背桿的那個人,整天給人家指球路,解決這些問題。結果他去當了這個球童以後,他慢慢地開始尋找做球童的樂趣。你看,換一個方向想想,你別老想著自己特委屈,別老想著說我以前都打球的,現在當球童,怎麼想都別扭。你現在找找當球童的樂趣。有什麼樂趣呢,他說以前都是我給別人小費,現在別人給我小費。你看,很愉快。所以我現在能夠更清楚地瞭解到這些打球人的心態,我給他們提供了服務以後,他們很高興,我從很高興的這些人身上找到了我的快樂。只要你給人服務得好,這也是一份蠻不錯的工作,而且可以聽這些成功人士聊天,一路上找到另外一個角度,不再成為聊天的參與者,而成為一個純然的傾聽者,這個收獲跟過去完全不一樣。所以想想別的事,轉移一下這種註意力,改變人生關註的焦點,這是我們的能力。

 

 

 

這里邊有一個原則,叫作每一個問題,總有三個以上的觀察視角,甚至三個都不止,五個都有可能。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一定能夠找到完全不同的觀察視角來看待它。但是這個需要的是思維的彈性,假如你陷入在思維的囚牢當中,你成為了思維的囚徒,你會發現沒用,做不到,只能這樣。所以讓我們的思維保持彈性,面對沖突的時候不要過度地執著於自我,不要總是想著生氣和反抗,而是想想看,這個問題的別的視角在哪兒。這里邊有一個名詞,我覺得這個書翻譯得有點奇怪,叫作減反省法,因為我沒有看到英文原版,我不知道這個減反省是什麼意思。

 

 

 

這個減反省法,其實就是創造性地轉移註意力,這里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的導演貝尼尼拍的《美麗人生》。父親跟孩子被抓到了集中營里邊,然後父親跟孩子講說,這是一場游戲,誰最後能夠獲勝,誰能得到一輛坦克。你看,這特別了不起。然後那個小孩子看到父親一直在被那些德國人呼來喝去,甚至毆打折磨,這個孩子都認為爸爸玩得真厲害,爸爸進入到高階了吧……看得你心裡邊很難過。那個片子拍完了以後,國際上有很多人,尤其是猶太人,有很多人批評貝尼尼,說你在用這種戲劇的手法,用誇張的手法美化這段歷史,把那麼痛苦的事,竟然能夠拍成這麼一個荒誕的游戲,你是對這個歷史的背叛。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貝尼尼所拍攝的《美麗人生》這個電影,就是基於他的父親在集中營里的生活改編的,這是一個真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你進到了集中營這樣的地方,你都可以把它視作一場游戲,你都可以轉換視角,讓一個孩子能夠活下來,能夠樂觀地存活下來,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夠轉換視角的。所以學會轉換視角,用減反省法去重新看待我們所面對的困難。

 

 

 

這里邊有一個練習,大家回家可以做一下,叫作“精神旅行”。就是你人坐在這兒,你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去瑞士、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周圍滑雪那種體會。當你能夠意識到你的精神生活是可以超越於現實的,你就自由了很多,這是人們尋找自由的一個方法。所以當我們用減反省法改變我們生活當中的關註焦點,我們才不會被現在這個當下困住,總是跟痛苦搏鬥。要知道,所有的問題都至少有三個以上的視覺觀點。

 

 

 

最後一個原則,第七個原則叫作“要敢於超越自己”。什麼叫超越自己?你知道我們的眼球為什麼能夠看到這麼清晰的世界嗎,就是因為眼球看不到它自身。當我們的眼球能夠看到自身的時候,你的眼睛就出了問題。就是有的人患眼底白斑,白內障,各種病的時候,只有你的眼球有病,你的眼球才能看到它自己——有一個影像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但是沒有病的時候,眼球是超越自己的,它看不到自己,它能夠看到整個的世界。這是一個隱喻,所以我們大量的人的生活狀態是關註自己,自私自利,當我們能夠走出自我,開始服務別人的時候,你才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太寬廣了。

 

 

 

那天我看一本書講孔子的書里說道,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誤解,就是人們以為自私可以帶來自利。自利其實是對的,但是自私決不帶來自利。反過來,如果你自私,可能會導致你的人生變得更困難,更焦慮,更痛苦,所以自私並不帶來自利。只有全人類都知道自私不能夠帶來自利,人類的困境才能夠得到解決。但是現在知道的人太少,所以我們大家得借用這樣的好書,讓我們能夠知道超越自我,就是不要做任何事都想我好不好,我能夠得到什麼、失去什麼。要想到Big Picture,一個更大的圖。我們這個公司會怎麼樣,我們這個行業會怎麼樣,我們這個國家會怎麼樣,甚至於這樣做對地球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時候你會發現,你所執著和痛苦的事就變得少了很多。孔子講的“仁者不憂”就這個道理。如果你心中沒有那麼多的自我,你能夠超越它,這時候你沒有太多的憂愁,我們過度的憂愁就在於我們總是思考自己的這個身體。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邊有一個看守,他們一開始都很恨那個看守,覺得那個看守是欺負他們的德國人。結果後來,在他們從集中營裡面出來了以後才知道,那個看守為了能夠讓他們當中很多人活下來,自己花錢去買了很多藥品,然後發給這些猶太人,實際上他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他是一個希望能夠讓這些猶太人活下來的人。但是因為他是德國軍官,所以他要履行自己的那些職責。所以弗蘭克爾就說,我們不能夠輕易地通過外在就判斷這個人,這個人很有可能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我們講過《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他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一個心理學家,就是因為他作為一個猶太的小孩,那時候13歲,走在馬路上,已經過了宵禁的時間,迎面走過來一個德國軍官。他說,完蛋了,今天死定了,結果那個德國軍官竟然沒有抓他,那個德國軍官問他家住在哪兒,然後給他拿了巧克力,並且把照片打開給他看,說我也有一個孩子跟你一樣大,然後把他送回了家。他突然覺得人性的復雜,在猶太人看來,德國軍官簡直都是魔鬼,但是竟然還有這麼一個好人,能夠這樣對待他。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人性的的復雜,我們才能夠學會寬恕他人,超越自我,所以這時候我們才能夠找到和我們的終極意義相連接的方法。以上7條就是這本書為《活出生命的意義》所做的解讀,用這7個方法,能夠幫我們盡快地走出意義的迷宮。

 

 

 

但是大家還是擔心,7個方法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再濃縮一點?所以這個作者再後來又把它濃縮成了三個方法,叫作OPA。OPA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說7個方法我可能記不住,那麼記住三個就夠了。

 

 

 

第一個叫作O(Others),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你看我們前面講的,找到每一個細節當下的意義,把他人視作目的而不是工具,這都是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第二個,對從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Purpose),就是無論你做什麼,你不要只想著錢,不要只想著職稱,不要只想著自己,能不能登上雜志、報紙。得想想這個事更崇高的意義是什麼,你想的境界越高,你的天花板就越高;第三個A(Attitude),叫作用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你永遠可以選擇更積極的態度來擁抱生活。

 

 

 

作者把人分了一個十字象限,這個十字象限很管用。橫軸是從失敗到成功,有的人的生活很失敗,有的人很成功;然後縱軸是從絕望到意義,就是沒有意義、絕望、抑鬱、痛苦,有意義、富有力量、正義感。這樣一來你會發現,我們人可以分成4類,有一類人又成功又有意義。又成功又有意義這樣的人,比如說孟子,王陽明,在當魯國大司寇時候的孔子,弟子三千時候的孔子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說在事業上有成功,生活也很好,然後生活又有意義,這種人我們把它叫作“富而好禮者”。各位知道《論語》當中,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所以在孔子看來,“貧而樂”和“富而好禮”是兩種非常棒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把又成功又有意義的這個象限叫富而好禮,我希望我們的書友當中,有更多的人是富而好禮。

 

 

 

然後我的生活並不是很成功,失敗,但是我的人生有意義,這種人我們叫貧而樂。就像顏回 的貧而樂:每天“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大家都覺得你活不下去了,但是顏回每天都那麼開心,雖然窮,但是人生會有意義,這個象限我們把它叫貧而樂。所以這上邊的兩種,我認為都是我們可以追求的方向。雖然我們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如果你願意扭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意義連接的話,你很有可能一夜成為一個心中有意義、有目的的人。這叫作貧而樂、富而好禮兩個象限。

 

 

 

再下邊你會發現,有一些人生活和工作很失敗,同時又很絕望,沒有任何的意義,這個我們把它叫作“咸魚象限”。就是周星馳講過一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活得沒有夢想,那跟咸魚又有什麼區別。就是大家講咸魚要翻身,我希望大家從這個象限當中翻身,這是一個咸魚象限,就是沒有夢想,沒有意義,我也生活得很絕望,底層在這兒。然後另外一塊,叫作成功但是沒有意義,很絕望。我相信大家也見過這樣的人,我們把它叫土豪象限,就是很土豪,很有錢,除了錢之外別的什麼都沒有。每天賭博,打牌,搞些亂七八糟的事,但是精神空虛、痛苦。

 

 

 

我們希望大家對照這四個象限,你就會立刻看到,其實決定我們生活愉快不愉快的分界線,並不在成功和失敗這個分界線,而在於這個橫軸,就是你能不能夠找到人生的意義。能夠找到人生的意義,你可以成為一個貧而樂或者富而好禮的人。那找到這個人生意義的方法,就是我們要能夠學會用OPA,就是我們能夠跟他人之間建立有意義的連接,我們能夠給工作尋找一個更高的意義,然後我們能夠用積極的態度來擁抱我們所有的生活。

 

 

 

這本書的最後兩章,就是講一個叫工作中的OPA。你知道這個世界上只有30%的人敬業,說不定這個數字都說大了,就所謂能夠敬業的人,能夠認真工作的人,不到30%。大量的人在工作當中都是混,都是痛苦,承受生命中必然承受之惡:我是用這個痛苦換了錢,來養活我的全家,沒辦法。那其實如果我們能夠讓這70%的人,跟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接關系,而不是把他人視作工具的連接關系,能夠給工作找到更高的意義,那我覺得解決了70%的人,就解決了全世界的人的問題,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個就是社會中的OPA,就是我們大家在整個社會當中生活,我們看到社會上的很多新聞,很多亂象,很多人壓力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壞消息出現,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它,我們能不能夠跟整個社會建有意義的連接,我們能不能夠讓自己在社會當中去找到一個更高的目標,我們能否為這個社會做一些事。為什麼我們做樊登讀書的這些工作人員,大家生活得那麼愉快,就是我們能夠看到,我們所做的工作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改變。有大量的人,因為我們傳播這些書籍,哪一本書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漣漪,讓他整個的人生產生了波動,變成了不一樣的一個人生。這時候你會發現,快樂根本不是來自於獎金,而是來自於這種意義感。

 

 

 

所以假如我們能夠在社會當中把愛傳出去,就會有“回聲效應”。在山谷里邊你試試看,你要罵那個山谷,過個幾秒鐘那山谷就罵回來;你要愛那個山谷,過個幾秒鐘那個山谷就愛回來了,這個叫作回聲效應。社會當中的回聲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我們大家在社會當中使用OPA,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這時候才能夠改善他人的生活,進而轉回頭來,改善我們自己的生活。

 

 

 

弗蘭克爾在去世以後,他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遺產。有人把他的生平拍成了電影,在維也納還有弗蘭克爾的的博物館,還有大量的跟意義療法相關的書籍。史蒂芬·柯維為《思維的囚徒》這本書專門寫了推薦序,雖然史蒂芬·柯維也去世了,但是史蒂芬·柯維受弗蘭克爾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這個書里邊,史蒂芬·柯維講:“如果只學不做等於沒學,光知道不做等於不知道。”這就是《論語》當中,孔子在開篇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就是我們學到的這些東西,我們要努力地去實踐,只有實踐、使用的過程,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找到意義,找到快樂和開心。

 

 

 

所以希望在今天這本書的留言當中,每個人可以嘗試著寫一下,如果你給自己寫自傳的話,你的自傳的名稱打算用什麼。不要那麼著急寫,不要去搶什麼沙發這樣的東西,慢點寫,思考好了再寫下來,這有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跟自己的意義相連接的過程。

 

 

 

謝謝大家,我們下本書再見。

 

 

 

註:①貝多芬去世於1827年3月26日,弗蘭克爾的出生和他去世的年份不同,只是月和日相同。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