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26】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教你正確思維方式,會讓你提高解決根源問題能力

 

20210712.jpg

 

 

作者丹尼爾伯勒斯,科技發展領域的諮詢大師,為世界500強企業的CEO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發現創新機會、解決經營難題。

 

書中提到的剝洋蔥法,是很棒的工具。我們碰到事情急於解決問題,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問題的根源會沒被解決。

 

就是很多事情,表面上看到是A部位問題,事實是問題在B部位。

 

例:表面是急性闌尾炎,實際上是牙髓炎引起的;表面是中暑,實際上是急性腸胃炎。這治療錯誤會有很大風險。

【104】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

 

書中提到的小孩成績問題,剝洋蔥法剝到最後,發現是親子關係,可能是父母脾氣暴躁,經常沒原則的狗幹小孩、常欺騙沒兌現承諾。

 

所以了解過程、解決問題根源,才是真正解決問題。

 

【125】離經叛道+【101】彈性+第五個原則反其道而行之

把這三個本書看懂,你將會了解創新的真理。

 

嬰兒潮人口步入老年,醫療需求增加,這是硬趨勢,因為人口數據固定。預計醫護人員短缺,這是軟趨勢,因為可以採取行動改變。

 

這本書的核心,未來趨勢要從硬趨勢方向尋找,未來哪些事情不會變,這是尋找商機的務實方向。

 

「所以,好書就是不說空話和太多奇怪的名詞。」

我握緊沙包大的右拳說。

 

 

未來的7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從確定性開始

 

第二個原則洞察先機

 

第三個原則要接受變革

 

第四個原則跳出你所面臨的問題

 

第五個原則反其道而行之

 

第六個原則叫作重新定義和再創造

 

第七個原則主導未來

 

 

剝洋蔥法

 

那怎麼才能跳出這個視覺窄化呢?就是當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不要著急上手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要去剝這個皮,問實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看到了下一層,再問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能不能夠再解決一層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小孩成績不好,這是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大量的家長根本不剝洋蔥,大量的家長說,你成績不好直接報班,多簡單。數學不好報數學,語文不好報語文,就這麼簡單。

 

那假如你能夠好好地剝一下這個洋蔥,去思考一下:為什麼成績不好,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多大,是不是成績不好就不行,一點點剝,剝到最後很有可能是親子關系,很有可能是你們家的家庭氛圍,或者這個孩子可能有別的特長,能夠幹別的事,都有可能。

 

但是我們面對問題,好多人的特點就是迎難而上,第一時間衝上去先解決問題,根本不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後到底是什麼東西。

 

 

甚至我們不說親子關系吧,就有可能是這個孩子的某個知識點不牢,導致他後來一系列東西學不會。

 

那你如果真的能夠剝到那個知識點上,把那個東西補上就好了。

 

但是我們就用題海戰術,不斷地在那兒刷,甚至罵他,讓這個孩子喪失對學習的信心。這就是家長思維不夠深入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整個家庭都跟著一塊兒變得更累。

 

 

對未來的預測,建立在對確定性的追求之上

 

這本書的核心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去預見未來,怎麼樣去讓自己變得更靈活,然後怎麼樣能夠對未來有那麼一絲絲的把握。

 

比如,貝佐斯曾經說過,每天都有人說,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那為什麼沒有人問問,未來哪些事情不會變。我們要做生意,就要把生意建立在那些未來不會變的、確定的事物之上。

 

比如貝佐斯認為,不會變的事,是人們總喜歡買便宜的好東西,物美價廉。這個是人們一定要追求的。所以,他把他的生意的邏輯,建立在這件事情之上。他用這樣的方法來預測了未來。

 

所以,我覺得,遠見力這個東西,不管能不能夠得到,我們總得努力,總得瞭解一下。

 

孔夫子也說了,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雖然不用對預測未來那麼痴迷,但是我們最起碼,讓自己變得稍微有一點點遠見,也有可能會有好處。

 

 

第一個原則從確定性開始

 

這個作者,有一次被一個企業家請到堪薩斯去調節他們的勞資糾紛,就是工人們罷工了。這個作者去了以後,發現雙方關系很僵。一進去,他說,咱們能不能說點確定的事。

 

你看,所有人擔心的,是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不確定的事太多,那麼我們先說說,哪些事是確定的事。

 

確定的事,是你們不願意失業,你們很多人不願意去很遠的地方。你們覺得,這個代價有多大?這個老闆願意出多少成本?

 

當他把所有這些已經確定的、要發生的事列舉出來的時候,現場的氣氛莫名其妙地就變得緩和了。就是大家覺得,這些事情是不會改變的。當你把不會改變的事情找到了更多,就找到了這個事情更接近本源的那個實質。最後,很容易就達成了一致。

 

所以,對於不確定性的過度關注,導致我們會對未來產生很多錯誤的預判。但是要找出確定性也不容易。

 

關於確定性,他說,變化分兩類:

 

一類叫作周期性變化。比如說,四季的更替。你看,確定的。天氣、植物的生長、動物的遷徙、經濟周期,還有每年打折季、聖誕季、放假,像中國咱們的高考、春運,這些事情叫作周期性的變化。

 

你應該能夠預見得到。因為它一定會發生,但是很多企業還會手忙腳亂,當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

 

另一類叫作線性變化。線性變化就是它朝著一個方向,單方向發生的。

 

巴菲特做投資,其實核心就是跟這些周期和線性變化打交道。他說,我要學會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你看,這就是周期性的變化。

 

別人恐懼的時候,是說股市已經跌到底了,不行了,這太危險了,沒人敢持有股票,全拋掉,於是你貪婪,買進。

 

然後,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覺得六千點太好了,趕緊追,要到一萬點,於是你恐懼,然後趕緊拋掉。說起來很簡單,做到很難。

 

那哪些東西是單方向的線性變化呢?這里邊列舉出來了包括人的衰老。人是會老的,這是一個單方向的線性變化。

 

然後還有全球人口的增長,數據、信息、知識的增長,全球識字率的增長,專利和新發明數目的增長,電腦運算速度的加快,功能特色的整合以及全球化。

 

而即便是這些線性的發展,也要理解,它還分為硬趨勢和軟趨勢。

 

什麼叫硬趨勢呢?硬趨勢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就是這些東西誰也改變不了。

 

軟趨勢是現在看起來很像,但是未來很有可能會發生變化的東西。概率再高,也不一定是定局。

 

貓王謬誤是說,1977年貓王去世以後,全(美)國有很多人模仿這個貓王參加電視節目。

 

後來人們就統計說,每年模仿貓王的人數都在不斷地遞增,那你假如把模仿貓王的趨勢擬合成一條曲線。你會發現說,這是一個趨勢:這麼多人都在不斷地模仿貓王。

 

假如根據這個線條一直往下走,走到2000年,那麼全美國三分之一的人都在模仿這個貓王。

 

這是一個很荒謬的結論,事實上,根本沒有發生。但是在剛開始的頭幾年看起來,似乎大家都在模仿貓王,越來越多。

 

如果我們把一個軟趨勢當作了一個硬趨勢,我們就會出現貓王謬誤。我們會認為說,它一定會出現,但是它往往會給我們造成誤判。

 

那反過來什麼是硬趨勢呢?

 

比如說摩爾定律。就是當人們發現說,這個計算機的晶元會變得越來越快以後,這就是一個硬趨勢。然後它就在不斷地變快,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變快。

 

還包括最精彩的一個案例,就是嬰兒潮。嬰兒潮是什麼呢?就是二戰以後,大量計程車兵回到本土,然後和平來臨,這時候生了大量的孩子。那個時候是嬰兒潮。

 

這個不光是美國,中國也有這樣的嬰兒潮。而這個嬰兒潮一次一次地給社會造成衝擊,但是似乎總是預測不到。

 

在美國,2008年1月1日零點一過,嬰兒潮一代第一次有人滿了62歲。這代表什麼?他們可以開始領社會福利金了。

 

當年約有320萬人滿62歲,大約每小時就有365人。現在社會安全局已經有5000萬份申請。

 

到2030年,人數將達到8400萬人。美國聯邦醫療保險的受益人數將從4400萬增至7900萬。屆時,每兩個工作人口,就必須養活一個退休人口。這個比例在1945年是45比1。

 

你想想看,1945年的時候,是45個工作人口養1個人,而在2030年的時候,是兩個工作人口養1個人。

 

這就是一個硬趨勢,這是一定會發生的。因為嬰兒潮的人已經出生了,並且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變得越來越老,這個你應該能夠預見得到。但是很多統計部門,很多做這些工作的人預測不到。

 

然後7800萬嬰兒潮人口,在50年代的時候,讓幼兒園措手不及,就是沒有準備足夠多的幼兒園。在60年代的時候,讓大學措手不及。

 

如今同一批人湧入醫療體系,醫療體系無法招架。再不理會這股趨勢,10年後,醫生、護士絕對不夠。同時,美國的退休金計劃、聯邦醫院保險、醫療保健和社會安全局的經費都少得可憐,資金缺口如何填補?

 

嬰兒潮人口步入老年,醫療需求增加,這是硬趨勢,因為人口數據固定。預計醫護人員短缺,這是軟趨勢,因為可以採取行動改變。

 

你看,就是他雖然提到了醫生和護理人員,可能會不夠用,但是你注意,這是一個軟趨勢。

 

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努力,開始培養,開始引進,那很有可能是夠用的。它未必一定會發生。但是嬰兒潮的這些人變老了,這是一個一定會發生的事。根據這些東西,容易找到這些硬趨勢

 

比如說,這個作者曾經在1993年的時候,就預言說,一定會出現一家網路書店,而且可能是一家獨大的,就是讓所有人在網上買書。那時候,還沒有當當、亞馬遜這樣的機構。

 

但是他就看到這個趨勢說,書是特別容易在網上賣的,而這個技術能力一定會實現。這就是來自於對於科技的認知,然後加上人口,你就能夠判斷出很多硬趨勢來。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從確定性開始理解未來。

 

 

第二個原則洞察先機

 

舉了一個例子說,2004年12月26號印度洋海嘯的時候——大家知道那次很厲害,死了很多人。

 

結果這次災難發生的時候,竟然有三個地點傷亡很小,幾乎沒有死人,全都撤走了。沒有人預告,沒有人通知。大家收到的新聞是一樣的。但他們竟然撤走了。

 

原因是這個地方有人觀測到了海水突然往後退。就是海嘯之前,海水會退回海裡,就唰一下退到海裡。沒有經驗的人跑去撿貝殼了,很多沒有經驗的游客,小孩子,哇,那麼多的魚,快撿。

 

你想,海水猛地退,那不都是魚嗎?!魚和那個貝殼在海岸上,去撿。這些人全死了。

 

這些有經驗的當地漁民,一看到海水全部退走,說快撤,然後帶著大家就往高處跑,全活下來了。

 

這就是洞察先機,是一種能力。就是如果你具備一些洞察先機的能力,你就可能會少很多的損失。所以,生活不只是處理危機,更應該學會的是把握契機。

 

把握契機的方法是停、看、聽。比如,你過那個紅綠燈道口的時候,你能先停一下,看一看,聽一聽聲音。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要經常性地能夠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吸取一點信息,留下一點時間。

 

做一些對未來的思考和判斷,而不要悶著頭一直做事,根本不看任何周圍的狀況和端倪。

 

 

未來標桿學習法

 

有一個方法推薦給大家,叫作未來標桿學習法。作者說,不要學習標桿。

 

比如說,你是一個造汽車的人,你要學習豐田汽車。完了,等你學會了,豐田汽車已經不是這樣了。所以,你永遠跟不上,永遠被人甩在背後。所以標桿學習法,他認為不靠譜。

 

應該用的方法是什麼呢?未來標桿學習法,就是你既然想學豐田,好了,你問問自己,五年以後,豐田會是什麼樣,然後發動大家去研究資料,討論,最後頭腦風暴,得出說,四到五年以後,豐田會怎麼做這樣的結論。

 

這時候,就是我們在做那個停、看、聽的工作。你在認真地為未來進行思考,所以,針對你的行業當中最先進的那一家,你去思考它五六年以後在做些什麼,很有可能給你帶來超越性的方法。

 

這里邊,作者提出來一些在未來,他認為應該會發生的一些趨勢。比如說,去物質化。去物質化就是各種各樣的東西,將來可能會變得更小,更輕,甚至消失。

 

你看我們現在一部手機,已經讓多少東西消失了。過去我們常用的那些指南針、收音機、錄音機、BB機都沒有了,都消失了。所以,更小,更輕,進而消失,這可能是一個趨勢。

 

將來很有可能,手機就在手肘這個地方,點一下皮膚或者都不用舉手,拿耳朵直接聽就可以,這是一個方式。

 

 

虛擬化

 

第二個叫虛擬化,就是模擬,甚至人們可以去享受這個虛擬的環境。你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們所獲得的很多享受,跟我們大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大人不能夠理解孩子給手機遊戲充值。

 

你看,我們就不能理解說,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充了幾千塊進去。我說,你買啥,買什麼東西呢?他說,買個皮膚。

 

啥叫皮膚啊?就是我在里邊那個樣子,我看著好看一點,或者我有輛車,然後那個車變得不一樣。

 

我說,那有啥用呢,跑得更快嗎?他說,也不是跑得更快,就是酷。這就是追求那種虛擬的享受。

 

所以,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追求虛擬的享受,追求那種模擬的生活,第二人生這樣的東西。你可能會生活在另外一個虛幻的空間當中,去獲得這樣的滿足感,這是他認為的一個趨勢。

 

 

移動化

 

甚至那天,一個很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老闆宣佈說,別上班了,你們就在家待著。很大的一個公司說,你就別來了,我覺得你們在家待著效率挺高的,而且還省了很多錢,把辦公室租掉就完了。

 

這就是我們說,移動化的這種辦公。無線技術的發展會帶來的這種趨勢。

 

那各位可以延伸下去想一想:如果真的移動化會是一個趨勢的話,會催生哪些服務呢?

 

這些人不去上班了,在家裡邊待著辦公,那麼他需要些什麼呢?他可能會願意買些什麼東西呢?不要只想到外賣,可能還有別的東西。總之,會有很多相應的改變。

 

那省出這麼多的時間能幹些什麼呢?他不需要通勤了,不需要花那麼多的力氣走在路上了。他能夠拿這些時間,來再做些什麼東西呢?這都有可能是未來創新的基點。

 

 

產品的智能化

 

然後是產品的智能化,就是更多的傳感器所形成的物聯網的狀況。另外,還有網路化、互動化、全球化、匯聚化、光子革命、量子計算機這些東西,都是在我們能夠看得到的時代,一定會出現的東西。

 

這個作者,最後總結說,有三大數字化油門。就是你要理解數字化對世界的改變,三大油門持續在那兒踩著的、往前加速的東西。

 

第一個,就是運算處理能力的速度。因為晶元在不斷地變得更強,所以,運算的處理能力就是會越來越快,是指數性的增長。

 

第二個,帶寬會指數性的增長。

 

第三個,存儲容量。

 

就是這些東西,我們當年如果攢過電腦的話,你就會知道這三個東西是電腦里邊最貴的那三樣,今後就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厲害。

 

這是洞察先機這一章,我們得知道說,世界上在發生些什麼事。所以,大家沒事可以去多聽點科技的講座,多去瞭解一些科技的前沿在研究些什麼東西。

 

有些科技可能能夠成為應用,有些不會,有些是失敗的。但是沒關系,我們得知道說,大概的那個方向在哪兒。

 

 

第三個原則要接受變革

 

變革是什麼呢?變革是徹底的或者巨大的改變。一個組織如果沒有變革,或者一個人如果沒有變革的話,那一定是有生命周期,繼而就衰退了。

 

像蘋果在1996年的時候,所有的雜志刊登出來蘋果的大幅照片,標題基本上就是蘋果大勢已去,說這公司已經沒戲了,這個公司越來越糟糕了等等。所有人都對蘋果的未來根本不看好。

 

但是2001年的時候,喬布斯突然拿出了iPod,這就是變革。如果不去做這樣巨大的變革,這家公司可能就隨著這個生命周期,就不行了。所以,在很多變革的時期,不要去期待復甦。

 

因為歷史只會前進,因為歷史永遠都是突跳的。歷史不是緩慢地前進,歷史的變化都是隨著黑天鵝事件,一次跳一個台階,一次跳一個台階這樣跳過去的。

 

所以,你能夠做的事情,不是等待復甦,而是跟著往前走,趕緊前進,趕緊換你的方式。

 

接著想辦法,讓你適應下一步的科技環境,下一步人們的生活習慣、時間分配等等。然後對根本性的變革,需要有一些預期,就是確定哪些是根本性的變革。

 

我們講過一本書,收聽量不大,我覺得很可惜,但其實那本書很好,是里夫金的一本關於未來的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

 

那本書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你憑什麼說現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呢?你得考慮能源問題,你得考慮物流問題,你得考慮信息流的問題和生產方式的問題,就是這四個東西的特徵,決定著你的工業時代的特點。

 

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都是在這四件事上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所以,現在我們要去看,這個根本性的變革。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能源問題,就是人類究竟該怎麼樣解決能源問題?人們究竟是用太陽能、用風能、核能、潮汐能,到底是用什麼東西來解決我們未來的能源問題?

 

 

我個人讀了里夫金的書以後,我會覺得更大概率可能是太陽能,就是太陽能潔凈能源。大家說,太陽能其實也很貴,太陽能面板也會有污染等等,一系列這樣的問題。

 

但是你知道它符合摩爾定律,就是它在不斷地變得更便宜,不斷地變得更環保。科技性的東西的好處就在這兒。它的成本會變得越來越低。這是我們說能源。

 

還有醫療、智能醫療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到的未來,就是人工智慧一定會參與到醫療當中來。我已經親眼見過,人工智慧給人看腦部預判你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那些演算法

 

不是看片子,不是我們說,拍一個非常清晰的片子這麼去看,而是人工智慧會根據你的血管走向,去判斷你的什麼地方出現什麼樣的障礙。

 

然後預防性醫療、生物識別,還有輔助醫療等等,這些東西都會慢慢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逐漸地改變我們的人生。

 

你今後去醫院看病,可能根本不需要拿病歷,就是你的手往那兒一放,就知道你是誰,就知道你過往所有的病,一個大數據跟著你。這就是未來的醫院的變化。

 

而我們將進入Web 4.0的時代。什麼叫Web 4.0?

 

這個要先普及一下什麼叫Web 1.0?Web 1.0的關鍵活動是搜索。它的體驗是訪問信息,就是我們當年在用谷歌,最早的是用楊致遠做的雅虎搜索。

 

Web 2.0是內容共用、社交網路,這叫Web 2.0。

 

Web 3.0是沉浸式體驗、3D體驗,就是你能夠帶上那個眼鏡,沉浸在這里邊有3D感覺的這種東西。

 

什麼叫Web 4.0?Web 4.0是智能化和個人助理,就是跟鋼鐵俠一樣,你只要說賈維斯,我要吃飯,它給你訂來盒飯這樣。這就是未來會出現的狀況。

 

比如,孩子輔導作業,它肯定全會。然後你找路,你要乾什麼,不用跟著你,沒有東西,去物質化的。

 

它就是一個軟體,可能在你的手機里,可能在你的身上,某一個晶元里邊帶著。想問什麼就只管問它,它就幫你做了。這就是我們說未來可能會出現的,這種根本性變革的一些預期。

 

 

兩條黃金法則

 

第一條,只要有可能,必將會實現。第二條,叫作你不去做的,別人就會做。

 

所以,你在預測未來的時候,這兩條原則可能會給你帶來影響,大家可以自己判斷。

 

 

第四個原則跳出你所面臨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解決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答案一定不在這個問題的層面,就是你必須得上升到另外一個層面,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而解決一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使它不再成為一個問題。這就叫作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不理解,我問你,丟自行車是不是一個問題?我們過去——我在中央電視台的時候,經常會收到很多人寫過來的信,說我發明瞭一種防盜鎖。

 

這個防盜鎖有多高級,多厲害,這個能夠徹底解決丟自行車的問題。你看,當一個發明人執著於解決丟自行車問題的時候,他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研究這個鎖子怎麼變得更厲害。

 

但是有了共用單車以後,你隨便拉一輛車就走,就騎,就行了,就這樣。這就是讓一個問題不再成為問題,解決了它。

 

所以,愛因斯坦解決科學問題,就是給我們整個上了一個層次,讓你發現,原來重力的問題,是可以這樣理解的,就完了。

 

所以,我們要想對未來的很多問題得到解決,就得能夠學會跳出這個問題。

 

禮來制藥在1999年的時候,面臨過一個問題,就是它們的一款爆款要到期了。

 

專利到期對於醫藥公司來講,是斷崖式的災難,就是它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收百憂解這款藥的專利費。這就意味著一年幾十億美金的收入會突然之間消失。

 

你想,對一個公司來講,幾十億美金的收入突然消失,多可怕的一件事。

 

然後,他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就開始花了大量的力氣投資研究新藥,研究新配方,攻克那個新配方的東西,結果效果不甚顯著,就是始終研製不出來新藥能夠替代這個百憂解。

 

後來,這一幫管理層突然之間靈光乍現,把這個問題放在了一邊,說我們自己的科研人員,估計研究不出來。

 

這太難了怎麼辦呢?懸賞,就是面向全球懸賞,說誰能夠幫我們解決哪些分子的問題,我們就獎勵他多少多少錢。

 

結果很快找到答案,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這就是完全換了一種思路,而且這個方法被大量的藥廠後來模仿和學習。

 

就是用這種眾包的方式,用全世界的人一塊兒來做的方式,更有可能攻克那些意外的難題。

 

我們在競爭當中,是什麼使得我們特別專注一些鑽牛角尖的問題,就是當這個世界上是靠融資時,投資人要看項目,然後拿很多項目在一起對比,大家在一塊兒競爭導致視覺窄化

 

 

最後的終點線

 

然後使得我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焦點性的問題,但實際上很有可能你放手以後,覺得這個問題並不重要。你不跟他們去競爭,你做另外一件事情,能夠起到一個更好的效果。

 

甚至我們還可以直接跳到終點線。什麼叫直接跳到終點線?這個作者,有一次給自己放了一個大假。他說,我要去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然後決定到非洲大草原上去玩。

 

一路上那個導游,帶著他拿著刀砍那個叢林鑽過去。他覺得這次真是夠荒蠻了,終於到了無人的地方。

 

結果走出來以後,豁然開朗,一個大草原。草原上有馬賽人,他說,誒,原始部落,準備跟那馬賽人拍照。

 

拍完照以後,馬賽人從口袋掏出個手機說,幫我也拍一個——馬賽人也帶著手機,幫我也拍一個。他一下子覺得說,怎麼這兒還有手機呢。

 

人家馬賽人就屬於跳過了你所有的中間的階段——什麼電話、傳呼機,什麼都沒有,我就直接上手機。

 

因為已經有運營公司把基站架到了非洲草原上,就是用那種微型基站。這就叫作一步邁到了最後的終點線。

 

 

遺留系統的詛咒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小心的是叫作遺留系統的詛咒。什麼叫作遺留系統的詛咒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倫敦你覺得應該算是工業革命最早的發祥地,但是倫敦在整個歐洲,是最晚用上電燈的城市——大城市裡面最晚用上電燈的。

 

為什麼呢?因為倫敦最早擁有了燃氣燈系統,倫敦它有錢,它比別的城市發達,有錢了以後花了大價錢,給全市裝上了燃氣燈系統,家家戶戶門口都有燃氣。嘭,打開,晚上燈就亮了。

 

所以,當巴黎被電燈點亮的時候,當羅馬被電燈點亮的時候,倫敦不為所動,說我們有燃氣燈系統,不用這個。

 

要想理解清楚這個東西,你一定要去聽我們講另外一本書,叫作《創新者的窘境》,里邊說,老系統會對新系統進行絞殺

 

因為你會影響我繼續的生命力,我還要獲利,我們要小心這個東西。

 

 

稀缺性的思維定勢

 

那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就具有後發優勢。我們沒有前面那麼多的阻礙,我們有可能一下子進入信息化的時代。

 

所以,中國在網際網路的應用方面,你現在在全世界各地旅游,沒有中國這麼方便。這就是我們叫作後發優勢。

 

而我們在生活當中,往往會容易陷入到稀缺性的思維定勢,就是當你執著於某一個問題時,你就會陷入到稀缺性的思維定勢。你覺得我必須得贏,我得跟他爭這個東西,爭不下來的話,就代表著輸。

 

但實際上,如果你能夠打破稀缺,你能夠用富足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的話,很多時候合作創造的價值,要比競爭創造的價值大得多。

 

所以,當你能夠拋開你所擁有的這個問題,跳出你的視覺窄化,不是就執著於那麼幾件事,非得盯著它,跟它死扛。

 

很有可能這個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累那麼難,這就是你輕鬆的地方。

 

 

第五個原則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別人都這麼做,我試試看不這麼做。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應對未來的方法。這個作者,有一次跑到公立學校。這個公立學校特別缺少經費,那他被請去了以後,都跟他抱怨,說重視不足,不給錢,沒有經費。

 

你知道,公立學校的思維定勢是什麼呢?就是申請經費。因為我們是公立學校,所以我們就申請,申請,使勁申請,上面就是不給。

 

這個作者就問他們說,咱們有什麼資源呢?說我們能有什麼資源,我們不就是教室、破電腦,這些東西有什麼用?!

 

這個作者說,咱們那可不是破電腦,咱們學校幾千台電腦,能不能拿出來掙錢呢?

 

然後這幫老師就開始群策群力地想,後來想到了一點什麼?他們附近有一大藥廠,你知道藥廠,在研究一個分子的時候,是需要極高的算力,要租很多的運算空間,然後他們就把這個電腦租給藥廠。

 

你想,孩子用電腦的時間很短,孩子只要不上課的時候,幾千台電腦全部聯網,交給那個藥廠,由藥廠來運用他們的空間計算那個分子,等於把這些電腦拿出來掙錢,就彌補了一大塊經費的缺失。

 

這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能夠幫他去解決公立學校經費不足的問題。

 

他這里邊舉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創新這個事確實是很有趣的話題。

 

像卡駱馳,我們用的Crocs那種鞋,弄很多窟窿眼,還漏水,結果竟然能夠賣得那麼火。

 

還有一家公司我特別喜歡,叫作zappos。zappos也是一個電商公司。這公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兒呢?我們平常招人的時候,我們都生怕別人不來,我們招完了人,都跟他講這公司很好,你要留下來什麼的。

 

這個zappos招人,讓你來實習一個月。實習一個月以後說,你現在可以選擇不來,你如果不來的話,我給你發2000美元,就是你要不來,我獎勵你2000塊錢,你要不要走。就會有人動心,說那我拿錢了,真拿錢走了。

 

但是這時候你發現,能夠拒絕2000塊錢再進來的人,完全不一樣,這個很有創意。

 

他竟然用這種趕別人走的方式,拿錢誘惑別人走的方式,來篩選最想來幹工作的人。這就是與眾不同的方法。

 

這一章做了一個總結,他說,怎麼能夠做到跟你的競爭對手不同?

 

第一,列出你的競爭對手正在做的所有事,逐一檢視,自問:我怎樣才能反其道而行,可以搶占先機?別人都在這麼做,我試試看,能不能不做,

 

第二,你所在的行業的主流思想是什麼?反向思考,尋找機會,跟它不一樣。

 

第三,將目標細分,審視各部分,問自己: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將其中的一個步驟、一個部分,或者一個因素反其道而行來取得優勢?

 

第四,列出你所在的領域里所有人都在從事的關鍵要素或步驟,逐一檢查是否有創新的方式,有沒有辦法做與其他人完全相反的事?

 

第五,合作能創造更大的蛋糕。看看你現在的工作,問問自己:有沒有方法可以與其他人合作,讓工作變得更有成效。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則。

 

 

第六個原則叫作重新定義和再創造

 

變革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因為這個世界變是唯一的不變,然後重塑自己再創造,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作者不斷地在跟別人上課,強調這件事情的時候,有一天,底下有一個人站起來發言說,您老講創新,講得這麼熱鬧,我們是個賣空調的,空調就是空調,這有什麼好創新的?

 

你看,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為什麼像格力電器、海爾這樣的公司,股票相對穩定得多?!我跟很多研究這些經濟的人討論,說因為他們做白色家電。

 

白色家電的特點就是替代得緩慢,你很少會冒出一個白色家電的品牌,突然之間把海爾和格力都顛覆。

 

手機不行,手機這玩意替代得特別快,就是不知道哪一個人突然冒出來說造手機,這個手機就顛覆了。所以,他說空調就是空調,有什麼好創新的呢?!

 

那這個作者就問說,那你說酒店是不是酒店呢?酒店也是酒店哪,但是為什麼會有Airbnb(愛彼迎)這樣的東西,徹底地顛覆了酒店。那出租車是不是就是出租車,交通就是交通?

 

為什麼會有滴滴、會有Uber。然後電影院就是電影院,那為什麼會有Netflix(奈飛)這樣的公司?!

 

甚至你說讀書,不就是讀書嗎?印刷,出版,幾百年的行業了,為什麼我們會聽書,為什麼會創造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

 

這都是因為帶寬在發生變化,計算速度在發生變化,傳輸的效率在發生變化。

 

這些大的背景的科技在發生改變,才提供了這樣產生巨大變革的可能性。所以,任何一個行業,總有創新的機會。

 

然後也要去想想,能不能創造一些不去競爭的思維

 

比如說,有一個全世界很著名的老牌書店叫巴諾。巴諾書店在一開始的時候是統治性的,就是它是最大的書店。結果,當亞馬遜起來以後,大家說巴諾書店完蛋了,巴諾書店肯定要倒閉的,這個亞馬遜賣書的量那麼大。

 

你說,如果巴諾書店非要跟亞馬遜競爭賣書,我估計是贏不了,因為它成本太高了,它有線下店,有裝修。後來,巴諾書店整個轉型。

 

我現在去國外,經常可以看到巴諾書店活得很好。它給自己重新定位,變成了一個看書的地方。

 

所以,它重視裝修,做了很多的座椅,讓你很舒服地坐著拿起一本書,可以看一天,可以喝咖啡,可以吃東西。

 

這時候整個書店的性質,從過去的倉庫式的,讓大家選書、買書的這麼一個結算性的地方,變成了像休閑的咖啡館一樣的地方,完成了轉型。

 

我們做樊登書店,我們的口號就是一間樊登書店,點亮一個社區。我們不把樊登書店開在最貴的、奢華的地方。

 

我們就是放在社區里邊,讓你能夠去上自習、讀書,然後聊聊天、交朋友、聽聽課,變成一個社區的學習中心。這就是不用去競爭。

 

你不用去爭那個最繁華的地方,不用去爭那個最貴的租金,換一種不去競爭的思維。

 

創新一定要能夠打破稀缺思維。稀缺思維就會導致我們特別喜歡競爭,但是有富足(分享、共贏)的心態,你才能夠發現說,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找到很多的方法解決很多過去看起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有一個醫院就發現,護士工作整天被人打斷。後來大家去觀察,就發現打斷護士的是什麼人呢?

 

就是那些患者家屬。患者家屬一會兒過來問,這個該不該換啦,那個該不該到期啦,那個怎麼怎麼樣,就是一個勁兒地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後來,大家說,這怎麼解決呢?有人發明瞭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給這些患者家屬發一個BB機就完事了。

 

發一個BB機放在那兒,然後響了你就來,沒響就沒事,就解決了。就像我們現在去很多地方吃飯,給你發一個震動器。

 

震動器吱一響,過來端飯,又不用排隊,不用生氣,你可以享受很好的環境。

 

 

沿著你的核心優勢去進行創新是有效的

 

認清楚你的核心優勢,沿著你的核心優勢去進行創新是有效的。這里邊有一個例子,小朋友們會很喜歡。

 

1889年的時候,京都企業家山內房治郎創立了一家公司,出售精湛的手工製作的日本傳統紙牌“花札”。

 

1929年,他光榮退休,業務傳給了後代來運營。他的孫子叫山內溥,在20世紀50年代訪問美國,成功拿到了授權,讓他能夠把迪士尼人物放在紙牌上。

 

60年代,他開始進一步嘗試組建了出租車公司、連鎖酒店、生產方便米飯的公司和電視台,但都無疾而終。他不停地嘗試,最後轉到玩具市場。

 

1977年,他聘請了一位叫作宮本茂的年輕學生,幫他開發一些新產品。如果你不熟悉這個名字,可以問問你的孩子。宮本日後研發了許多暢銷的游戲,包括《超級馬利奧兄弟》《大金剛》和《塞爾達傳說》等等。

 

如今山內溥是日本最富有的人。他的公司擁有超過850億美元的市值。這家公司叫作任天堂。

 

任天堂早期是生產紙牌的。這麼一個紙牌公司,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呢?娛樂(基於經典角色的遊戲)。

 

它其實一直在給大家提供娛樂,然後到最後這個娛樂逐漸地變成了遊戲,就是這麼來的。這是沿著核心優勢去創新的一種思路。

 

 

一對美國夫婦

 

還有一個,就是你要能夠打造出來自己的與眾不同。這里邊這個案例讓我覺得很震撼,說有一對美國夫婦,是那種二手房中介,就是替人看房子,然後賣房子的這麼一個中介。

 

夫妻兩個人一年銷量5億美金,就是一年的房子成交量是5億美金。那平均算一下,就是說他一年要產生250單。一年才只有365天,賣房子要成交250單,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數據。

 

後來,大家就研究說,這倆人怎麼做到的?都是房產中介,別人一年開10單、20單就不錯了,你搞幾百單,怎麼做到的?這個莉蓮說,很容易,我們就是替客戶著想。

 

怎麼替客戶著想呢?這個莉蓮,有一次到英國旅游,發現有一種出租車——大家見過嗎,是那種大個的出租車,有點像越野車,但不是越野車;兩廂的,里邊的那個座位,是面對面坐的。

 

她一進到那個出租車里邊,立刻產生一個創意,說這個出租車用來賣房子太合適了。

 

因為你知道,如果你坐普通的轎車賣房子的話,中介一般是坐在前排,後邊是客戶,你得這樣扭頭跟他們說話。

 

不舒服,話也會變少。所以,她就專門買了一臺英國出租車,拉回美國,停在他們的社區里邊。

 

第一個,只要來了客人,上車坐她對面,她倒著坐,坐在那裡邊,然後跟人家解釋。客戶的體驗馬上覺得不一樣,覺得有意思,這個中介是這樣的。這是第一個與眾不同。

 

第二個,她觀察很多人買房子,都是中產階級要改善住房,包括很多這個全世界各地的人去那兒買房子,是要孩子上學。然後她就把所有她賣的房子周圍的學校全部都打通了,認識入學的各種條件什麼的。

 

然後看房子的同時,跟他介紹附近的學校,哪個學校能乾嗎,我怎麼幫你入學,打消了大量買房的人的顧慮。

 

第三個,很多人不買房的原因是怕麻煩,搬家費勁。她說,搬家的事你根本不用管,你買完了房子我替你搬家。她組建了一個小小的搬家團隊,負責替人處理搬家問題。

 

搬家問題解決了,上學問題解決了,這兩個人還這麼靠譜,所有的她的那個個人空間,網站上,全部是世界各國的語言,你都可以選:英文、中文、阿拉伯語、義大利語,你都能夠看得到。所以,非常國際化。

 

 

第七個原則主導未來

 

主導未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得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來,你首先得知道你的夢想是什麼。有點像參加選秀節目。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夢想是什麼,預測未來對你來講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作者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特別有說服力,他說,即便是同一支股票,每天都有人買,有人賣。

 

你說,大家判斷準確不準確,同一支股票,你覺得,哇,終於抄到了,這股票太好了,到底了,我來買。

 

你怎麼能買著呢?你買著的原因是因為有人賣,就是這麼一個東西,有人判斷它好,有人判斷它不好,核心原因就在於,我們對於未來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待未來的眼光是不同的。

 

作者有一個朋友出車禍,然後就是癱瘓了。癱瘓了以後,大家都很難過,去安慰他,說你這個不容易。

 

結果,這個朋友就講了一句話,他說,其實沒什麼,因為我原來未來可能有10000種可能,現在減少了大概1000種,我還有9000多種可能。9000多種可能你要想都實現,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雖然我癱瘓了,我不要整天只盯著我那1000個不可能的事,我要盯著我還有9000個可能的事。這就是我們看待未來的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你的教育願景、你的工作願景、你的家庭願景,你如果不能夠把這些事想明白,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想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樣的貢獻,想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當中,如果你不清晰的話。

 

那麼,預測未來跟你無關。我們只能夠期待任何一種未來的發生。

 

如果你確定了這些願景以後,就是要學會快速失敗,然後合作,信任,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工作。

 

 

每周一小時的明日實驗室

 

就是你每周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思考一下關於未來的事情就好了。

 

思考你未來的人生,思考你未來的工作。你的工作還能夠怎麼樣做得更好,或者有沒有更多創意的可能性?不要多,每周只需要一個小時,做做這樣的事情。

 

起碼能夠做到停、看、聽這三招,能夠找到先機。當你看到海水退去的時候,你能夠告訴自己說,是不是海嘯,這叫洞察先機的能力。

 

所以,可以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想一下未來的事,而不要整天陷入在生活的各種問題當中,無法自拔。當你整天陷在問題里的時候,你只能夠被它引誘得視覺窄化去處理那些問題。

 

實際上,很多問題的答案,根本就不在這個問題之內。跳開這個問題,可能更廣闊,更輕鬆地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答案。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人工智慧給人看腦部預判你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那些演算法

#剝洋蔥法

#第一個原則從確定性開始

#第二個原則洞察先機

#第三個原則要接受變革

#第四個原則跳出你所面臨的問題

#第五個原則反其道而行之

#第六個原則叫作重新定義和再創造

#第七個原則主導未來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讀完本文約需35分鐘

 

 

 

各位好,我們今天為大家錄制本期的新書,叫作《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我其實不太相信一個人可以預見未來。預測能力是一種後來的解釋。比如,很多人說,我預測了這個,預測了那個。他把自己所有預測錯的事就不管了,然後預測對的那麼幾件事,能說一輩子。這往往是我們說,那些所謂預見未來的大師的特點。所以,我一般不太喜歡讀關於預見力的書。

 

 

 

這本書的核心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去預見未來,怎麼樣去讓自己變得更靈活,然後怎麼樣能夠對未來有那麼一絲絲的把握。其中,最打動我的第一個點,就是它說,你要把對未來的預測,建立在對確定性的追求之上。這句話讓我覺得它還挺靠譜的。

 

 

 

比如,貝索斯曾經說過,每天都有人說,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那為什麼沒有人問問,未來哪些事情不會變。我們要做生意,就要把生意建立在那些未來不會變的、確定的事物之上。

 

 

 

比如貝索斯認為,不會變的事,是人們總喜歡買便宜的好東西,物美價廉。這個是人們一定要追求的。所以,他把他的生意的邏輯,建立在這件事情之上。他用這樣的方法來預測了未來。

 

 

 

所以,我覺得,遠見力這個東西,不管能不能夠得到,我們總得努力,總得瞭解一下。因此,我就打算講這本書。

 

 

 

孔夫子也說了,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雖然不用對預測未來那麼痴迷,但是我們最起碼,讓自己變得稍微有一點點遠見,也有可能會有好處。

 

 

 

第一個原則,叫作從確定性開始。

 

 

 

這個作者,有一次被一個企業家請到堪薩斯去調節他們的勞資糾紛,就是工人們罷工了。這個作者去了以後,發現雙方關系很僵。一進去,他說,咱們能不能說點確定的事。

 

 

 

你看,所有人擔心的,是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不確定的事太多,那麼我們先說說,哪些事是確定的事。

 

 

 

確定的事,是你們不願意失業,你們很多人不願意去很遠的地方。你們覺得,這個代價有多大?這個老闆願意出多少成本?當他把所有這些已經確定的、要發生的事列舉出來的時候,現場的氣氛莫名其妙地就變得緩和了。就是大家覺得,這些事情是不會改變的。當你把不會改變的事情找到了更多,就找到了這個事情更接近本源的那個實質。最後,很容易就達成了一致。

 

 

 

所以,對於不確定性的過度關註,導致我們會對未來產生很多錯誤的預判。但是要找出確定性也不容易。

 

 

 

關於確定性,他說,變化分兩類:

 

 

 

一類叫作周期性變化。比如說,四季的更替。你看,確定的。天氣、植物的生長、動物的遷徙、經濟周期,還有每年打折季、聖誕季、放假,像中國咱們的高考、春運,這些事情叫作周期性的變化。你應該能夠預見得到。因為它一定會發生,但是很多企業還會手忙腳亂,當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

 

 

 

另一類叫作線性變化。線性變化就是它朝著一個方向,單方向發生的。

 

 

 

巴菲特做投資,其實核心就是跟這些周期和線性變化打交道。他說,我要學會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你看,這就是周期性的變化。別人恐懼的時候,是說股市已經跌到底了,不行了,這太危險了,沒人敢持有股票,全拋掉,於是你貪婪,買進。然後,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覺得六千點太好了,趕緊追,要到一萬點,於是你恐懼,然後趕緊拋掉。說起來很簡單,做到很難。

 

 

 

那哪些東西是單方向的線性變化呢?這里邊列舉出來了包括人的衰老。人是會老的,這是一個單方向的線性變化。然後還有全球人口的增長,數據、信息、知識的增長,全球識字率的增長,專利和新發明數目的增長,電腦運算速度的加快,功能特色的整合以及全球化。就是在他看來說,這些東西就是線性的。它是朝著一個方向去發展的。

 

 

 

而即便是這些線性的發展,也要理解,它還分為硬趨勢和軟趨勢。

 

 

 

什麼叫硬趨勢呢?硬趨勢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就是這些東西誰也改變不了。

 

 

 

軟趨勢是現在看起來很像,但是未來很有可能會發生變化的東西。概率再高,也不一定是定局。

 

 

 

比如說,什麼叫貓王謬誤?貓王謬誤是說,1977年貓王去世以後,全(美)國有很多人模仿這個貓王參加電視節目。後來人們就統計說,每年模仿貓王的人數都在不斷地遞增,那你假如把模仿貓王的趨勢擬合成一條曲線。你會發現說,這是一個趨勢:這麼多人都在不斷地模仿貓王。

 

 

 

假如根據這個線條一直往下走,走到2000年,那麼全美國三分之一的人都在模仿這個貓王。這是一個很荒謬的結論,事實上,根本沒有發生。但是在剛開始的頭幾年看起來,似乎大家都在模仿貓王,越來越多。這叫作貓王謬誤。

 

 

 

如果我們把一個軟趨勢當作了一個硬趨勢,我們就會出現貓王謬誤。我們會認為說,它一定會出現,但是它往往會給我們造成誤判。

 

 

 

那反過來什麼是硬趨勢呢?

 

 

 

比如說摩爾定律。就是當人們發現說,這個計算機的晶元會變得越來越快以後,這就是一個硬趨勢。然後它就在不斷地變快,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變快。

 

 

 

還包括最精彩的一個案例,就是嬰兒潮。嬰兒潮是什麼呢?就是二戰以後,大量計程車兵回到本土,然後和平來臨,這時候生了大量的孩子。那個時候是嬰兒潮。這個不光是美國,中國也有這樣的嬰兒潮。而這個嬰兒潮一次一次地給社會造成沖擊,但是似乎總是預測不到。

 

 

 

在美國,2008年1月1日零點一過,嬰兒潮一代第一次有人滿了62歲。這代表什麼?他們可以開始領社會福利金了。當年約有320萬人滿62歲,大約每小時就有365人。現在社會安全局已經有5000萬份申請。到2030年,人數將達到8400萬人。美國聯邦醫療保險的受益人數將從4400萬增至7900萬。屆時,每兩個工作人口,就必須養活一個退休人口。這個比例在1945年是45比1。

 

 

 

你想想看,1945年的時候,是45個工作人口養1個人,而在2030年的時候,是兩個工作人口養1個人。這就是一個硬趨勢,這是一定會發生的。因為嬰兒潮的人已經出生了,並且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變得越來越老,這個你應該能夠預見得到。但是很多統計部門,很多做這些工作的人預測不到。

 

 

 

然後7800萬嬰兒潮人口,在50年代的時候,讓幼兒園措手不及,就是沒有準備足夠多的幼兒園。在60年代的時候,讓大學措手不及。

 

 

 

如今同一批人涌入醫療體系,醫療體系無法招架。再不理會這股趨勢,10年後,醫生、護士絕對不夠。同時,美國的退休金計劃、聯邦醫院保險、醫療保健和社會安全局的經費都少得可憐,資金缺口如何填補?

 

 

 

嬰兒潮人口步入老年,醫療需求增加,這是硬趨勢,因為人口數據固定。預計醫護人員短缺,這是軟趨勢,因為可以採取行動改變。

 

 

 

你看,就是他雖然提到了醫生和護理人員,可能會不夠用,但是你註意,這是一個軟趨勢。

 

 

 

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努力,開始培養,開始引進,那很有可能是夠用的。它未必一定會發生。但是嬰兒潮的這些人變老了,這是一個一定會發生的事。根據這些東西,容易找到這些硬趨勢。

 

 

 

比如說,這個作者曾經在1993年的時候,就預言說,一定會出現一家網路書店,而且可能是一家獨大的,就是讓所有人在網上買書。那時候,還沒有當當、亞馬遜這樣的機構。但是他就看到這個趨勢說,書是特別容易在網上賣的,而這個技術能力一定會實現。這就是來自於對於科技的認知,然後加上人口,你就能夠判斷出很多硬趨勢來。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從確定性開始理解未來。

 

 

 

第二個原則叫洞察先機。

 

 

 

舉了一個例子說,2004年12月26號印度洋海嘯的時候——大家知道那次很厲害,死了很多人。

 

 

 

結果這次災難發生的時候,竟然有三個地點傷亡很小,幾乎沒有死人,全都撤走了。沒有人預告,沒有人通知。大家收到的新聞是一樣的。但他們竟然撤走了。原因是這個地方有人觀測到了海水突然往後退。就是海嘯之前,海水會退回海裡,就唰一下退到海裡。沒有經驗的人跑去撿貝殼了,很多沒有經驗的游客,小孩子,哇,那麼多的魚,快撿。你想,海水猛地退,那不都是魚嗎?!魚和那個貝殼在海岸上,去撿。這些人全死了。

 

 

 

這些有經驗的當地漁民,一看到海水全部退走,說快撤,然後帶著大家就往高處跑,全活下來了。這就是洞察先機,是一種能力。就是如果你具備一些洞察先機的能力,你就可能會少很多的損失。所以,生活不只是處理危機,更應該學會的是把握契機。

 

 

 

把握契機的方法是停、看、聽。比如,你過那個紅綠燈道口的時候,你能先停一下,看一看,聽一聽聲音。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要經常性地能夠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吸取一點信息,留下一點時間,做一些對未來的思考和判斷,而不要悶著頭一直做事,根本不看任何周圍的狀況和端倪。

 

 

 

有一個方法推薦給大家,叫作未來標桿學習法。作者說,不要學習標桿。

 

 

 

比如說,你是一個造汽車的人,你要學習豐田汽車。完了,等你學會了,豐田汽車已經不是這樣了。所以,你永遠跟不上,永遠被人甩在背後。所以標桿學習法,他認為不靠譜。

 

 

 

應該用的方法是什麼呢?未來標桿學習法,就是你既然想學豐田,好了,你問問自己,五年以後,豐田會是什麼樣,然後發動大家去研究資料,討論,最後頭腦風暴,得出說,四到五年以後,豐田會怎麼做這樣的結論。這時候,就是我們在做那個停、看、聽的工作。你在認真地為未來進行思考,所以,針對你的行業當中最先進的那一家,你去思考它五六年以後在做些什麼,很有可能給你帶來超越性的方法。

 

 

 

這里邊,作者提出來一些在未來,他認為應該會發生的一些趨勢。比如說,去物質化。去物質化就是各種各樣的東西,將來可能會變得更小,更輕,甚至消失。

 

 

 

你看我們現在一部手機,已經讓多少東西消失了。過去我們常用的那些指南針、收音機、錄音機、BB機都沒有了,都消失了。所以,更小,更輕,進而消失,這可能是一個趨勢。將來很有可能,手機就在手肘這個地方,點一下皮膚或者都不用舉手,拿耳朵直接聽就可以,這是一個方式。

 

 

 

第二個叫虛擬化,就是模擬,甚至人們可以去享受這個虛擬的環境。你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們所獲得的很多享受,跟我們大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是大人不能夠理解孩子給手機游戲充值。

 

 

 

你看,我們就不能理解說,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充了幾千塊進去。我說,你買啥,買什麼東西呢?他說,買個皮膚。

 

 

 

啥叫皮膚啊?就是我在里邊那個樣子,我看著好看一點,或者我有輛車,然後那個車變得不一樣。

 

 

 

我說,那有啥用呢,跑得更快嗎?他說,也不是跑得更快,就是酷。這就是追求那種虛擬的享受。所以,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追求虛擬的享受,追求那種模擬的生活,第二人生這樣的東西。你可能會生活在另外一個虛幻的空間當中,去獲得這樣的滿足感,這是他認為的一個趨勢。

 

 

 

還有一個叫作移動化。甚至那天,一個很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老闆宣佈說,別上班了,你們就在家待著。很大的一個公司說,你就別來了,我覺得你們在家待著效率挺高的,而且還省了很多錢,把辦公室租掉就完了。這就是我們說,移動化的這種辦公。無線技術的發展會帶來的這種趨勢。

 

 

 

那各位可以延伸下去想一想:如果真的移動化會是一個趨勢的話,會催生哪些服務呢?這些人不去上班了,在家裡邊待著辦公,那麼他需要些什麼呢?他可能會願意買些什麼東西呢?不要只想到外賣,可能還有別的東西。總之,會有很多相應的改變。

 

 

 

那省出這麼多的時間能乾些什麼呢?他不需要通勤了,不需要花那麼多的力氣走在路上了。他能夠拿這些時間,來再做些什麼東西呢?這都有可能是未來創新的基點。

 

 

 

然後是產品的智能化,就是更多的傳感器所形成的物聯網的狀況。另外,還有網路化、互動化、全球化、匯聚化、光子革命、量子計算機這些東西,都是在我們能夠看得到的時代,一定會出現的東西。

 

 

 

這個作者,最後總結說,有三大數字化油門。就是你要理解數字化對世界的改變,三大油門持續在那兒踩著的、往前加速的東西。

 

 

 

第一個,就是運算處理能力的速度。因為晶元在不斷地變得更強,所以,運算的處理能力就是會越來越快,是指數性的增長。

 

 

 

第二個,帶寬會指數性的增長。

 

 

 

第三個,存儲容量。

 

 

 

就是這些東西,我們當年如果攢過電腦的話,你就會知道這三個東西是電腦里邊最貴的那三樣,今後就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厲害。這是洞察先機這一章,我們得知道說,世界上在發生些什麼事。所以,大家沒事可以去多聽點科技的講座,多去瞭解一些科技的前沿在研究些什麼東西。有些科技可能能夠成為應用,有些不會,有些是失敗的。但是沒關系,我們得知道說,大概的那個方向在哪兒。

 

 

 

第三個原則,就是要接受變革。

 

 

 

變革是什麼呢?變革是徹底的或者巨大的改變。一個組織如果沒有變革,或者一個人如果沒有變革的話,那一定是有生命周期,繼而就衰退了。

 

 

 

像蘋果在1996年的時候,所有的雜志刊登出來蘋果的大幅照片,標題基本上就是蘋果大勢已去,說這公司已經沒戲了,這個公司越來越糟糕了等等。所有人都對蘋果的未來根本不看好。

 

 

 

但是2001年的時候,喬布斯突然拿出了iPod,這就是變革。如果不去做這樣巨大的變革,這家公司可能就隨著這個生命周期,就不行了。所以,在很多變革的時期,不要去期待復蘇。因為歷史只會前進,因為歷史永遠都是突跳的。歷史不是緩慢地前進,歷史的變化都是隨著黑天鵝事件,一次跳一個台階,一次跳一個台階這樣跳過去的。

 

 

 

所以,你能夠做的事情,不是等待復蘇,而是跟著往前走,趕緊前進,趕緊換你的方式。接著想辦法,讓你適應下一步的科技環境,下一步人們的生活習慣、時間分配等等。然後對根本性的變革,需要有一些預期,就是確定哪些是根本性的變革。

 

 

 

我們講過一本書,收聽量不大,我覺得很可惜,但其實那本書很好,是里夫金的一本關於未來的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

 

 

 

那本書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你憑什麼說現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呢?你得考慮能源問題,你得考慮物流問題,你得考慮信息流的問題和生產方式的問題,就是這四個東西的特徵,決定著你的工業時代的特點。無論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都是在這四件事上發生了本質的改變。所以,現在我們要去看,這個根本性的變革。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能源問題,就是人類究竟該怎麼樣解決能源問題?人們究竟是用太陽能、用風能、核能、潮汐能,到底是用什麼東西來解決我們未來的能源問題?

 

 

 

我個人讀了里夫金的書以後,我會覺得更大概率可能是太陽能,就是太陽能潔凈能源。大家說,太陽能其實也很貴,太陽能面板也會有污染等等,一系列這樣的問題。但是你知道它符合摩爾定律,就是它在不斷地變得更便宜,不斷地變得更環保。科技性的東西的好處就在這兒。它的成本會變得越來越低。這是我們說能源。

 

 

 

還有醫療、智能醫療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到的未來,就是人工智慧一定會參與到醫療當中來。我已經親眼見過,人工智慧給人看腦部預判你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那些演算法。不是看片子,不是我們說,拍一個非常清晰的片子這麼去看,而是人工智慧會根據你的血管走向,去判斷你的什麼地方出現什麼樣的障礙。

 

 

 

然後預防性醫療、生物識別,還有輔助醫療等等,這些東西都會慢慢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逐漸地改變我們的人生。

 

 

 

你今後去醫院看病,可能根本不需要拿病歷,就是你的手往那兒一放,就知道你是誰,就知道你過往所有的病,一個大數據跟著你。這就是未來的醫院的變化。

 

 

 

而我們將進入Web 4.0的時代。什麼叫Web 4.0?

 

 

 

這個要先普及一下什麼叫Web 1.0?Web 1.0的關鍵活動是搜索。它的體驗是訪問信息,就是我們當年在用谷歌,最早的是用楊致遠做的雅虎搜索。

 

 

 

Web 2.0是內容共用、社交網路,這叫Web 2.0。

 

 

 

Web 3.0是沉浸式體驗、3D體驗,就是你能夠帶上那個眼鏡,沉浸在這里邊有3D感覺的這種東西。

 

 

 

什麼叫Web 4.0?Web 4.0是智能化和個人助理,就是跟鋼鐵俠一樣,你只要說賈維斯,我要吃飯,它給你訂來盒飯這樣。這就是未來會出現的狀況。

 

 

 

我前一段時間,不是跟李彥巨集做了一個直播嘛。然後我們就聊起了人工智慧的話題。李彥巨集說,未來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東西,有可能是小度,有可能是別的什麼人工智慧品牌。你只要叫它,它能給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比如,孩子輔導作業,它肯定全會。然後你找路,你要乾什麼,不用跟著你,沒有東西,去物質化的。它就是一個軟體,可能在你的手機里,可能在你的身上,某一個晶元里邊帶著。想問什麼就只管問它,它就幫你做了。這就是我們說未來可能會出現的,這種根本性變革的一些預期。

 

 

 

這個作者講,這里邊有兩條黃金法則。我沒太理解,我不知道他這兩個黃金法則的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是聽起來很酷。

 

 

 

他說,第一條,只要有可能,必將會實現。第二條,叫作你不去做的,別人就會做。

 

 

 

所以,你在預測未來的時候,這兩條原則可能會給你帶來影響,大家可以自己判斷。

 

 

 

第四個原則,叫作跳出你所面臨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解決一個高難度的問題,答案一定不在這個問題的層面,就是你必須得上升到另外一個層面,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而解決一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使它不再成為一個問題。這就叫作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不理解,我問你,丟自行車是不是一個問題?我們過去——我在中央電視台的時候,經常會收到很多人寫過來的信,說我發明瞭一種防盜鎖。這個防盜鎖有多高級,多厲害,這個能夠徹底解決丟自行車的問題。你看,當一個發明人執著於解決丟自行車問題的時候,他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研究這個鎖子怎麼變得更厲害。但是有了共用單車以後,你隨便拉一輛車就走,就騎,就行了,就這樣。這就是讓一個問題不再成為問題,解決了它。

 

 

 

所以,愛因斯坦解決科學問題,就是給我們整個上了一個層次,讓你發現,原來重力的問題,是可以這樣理解的,就完了。

 

 

 

所以,我們要想對未來的很多問題得到解決,就得能夠學會跳出這個問題。

 

 

 

比如說,1865年的時候,英國有個學者叫傑文斯,這個人是很有名的學者。他做了一個預測性的研究,寫了一本書當時轟動一時,叫作《煤炭問題》。因為你知道,推動工業革命的是煤炭,天天燒煤。然後傑文斯,就簡單地算了一下這個耗煤量,說完了,要不了多久,地球上的煤就完了,就採光了,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全部回到蠻荒時代。然後這本書造成了極大的恐慌,煤價也跟著瘋漲,就是大家覺得這個煤肯定不夠用。結果現在你看看,大家改了汽油,這就叫作這個問題本身不再是問題了。所以,我們得能夠學會跳出問題來看待。

 

 

 

禮來制藥在1999年的時候,面臨過一個問題,就是它們的一款爆款要到期了。專利到期對於醫藥公司來講,是斷崖式的災難,就是它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收百憂解這款藥的專利費。這就意味著一年幾十億美金的收入會突然之間消失。

 

 

 

你想,對一個公司來講,幾十億美金的收入突然消失,多可怕的一件事。然後,他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就開始花了大量的力氣投資研究新藥,研究新配方,攻剋那個新配方的東西,結果效果不甚顯著,就是始終研製不出來新藥能夠替代這個百憂解。

 

 

 

後來,這一幫管理層突然之間靈光乍現,把這個問題放在了一邊,說我們自己的科研人員,估計研究不出來。這太難了怎麼辦呢?懸賞,就是面向全球懸賞,說誰能夠幫我們解決哪些分子的問題,我們就獎勵他多少多少錢。

 

 

 

結果很快找到答案,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這就是完全換了一種思路,而且這個方法被大量的藥廠後來模仿和學習。就是用這種眾包的方式,用全世界的人一塊兒來做的方式,更有可能攻剋那些意外的難題。

 

 

 

我們在競爭當中,是什麼使得我們特別專註一些鑽牛角尖的問題,就是當這個世界上是靠融資時,投資人要看項目,然後拿很多項目在一起對比,大家在一塊兒競爭導致視覺窄化。然後使得我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焦點性的問題,但實際上很有可能你放手以後,覺得這個問題並不重要。你不跟他們去競爭,你做另外一件事情,能夠起到一個更好的效果。

 

 

 

那怎麼才能跳出這個視覺窄化呢?有一個工具給大家,叫作剝洋蔥法。

 

 

 

剝洋蔥法,就是當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不要著急上手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要去剝這個皮,問實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看到了下一層,再問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能不能夠再解決一層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小孩成績不好,這是很多人都關註的話題。大量的家長根本不剝洋蔥,大量的家長說,你成績不好直接報班,多簡單。數學不好報數學,語文不好報語文,就這麼簡單。

 

 

 

那假如你能夠好好地剝一下這個洋蔥,去思考一下:為什麼成績不好,原因是什麼,影響有多大,是不是成績不好就不行,一點點剝,剝到最後很有可能是親子關系,很有可能是你們家的家庭氛圍,或者這個孩子可能有別的特長,能夠乾別的事,都有可能。但是我們面對問題,好多人的特點就是迎難而上,第一時間沖上去先解決問題,根本不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後到底是什麼東西。

 

 

 

甚至我們不說親子關系吧,就有可能是這個孩子的某個知識點不牢,導致他後來一系列東西學不會。那你如果真的能夠剝到那個知識點上,把那個東西補上就好了。但是我們就用題海戰術,不斷地在那兒刷,甚至罵他,讓這個孩子喪失對學習的信心。這就是家長思維不夠深入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整個家庭都跟著一塊兒變得更累。

 

 

 

甚至我們還可以直接跳到終點線。什麼叫直接跳到終點線?這個作者,有一次給自己放了一個大假。他說,我要去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然後決定到非洲大草原上去玩。一路上那個導游,帶著他拿著刀砍那個叢林鑽過去。他覺得這次真是夠荒蠻了,終於到了無人的地方。

 

 

 

結果走出來以後,豁然開朗,一個大草原。草原上有馬賽人,他說,誒,原始部落,準備跟那馬賽人拍照。拍完照以後,馬賽人從口袋掏出個手機說,幫我也拍一個——馬賽人也帶著手機,幫我也拍一個。他一下子覺得說,怎麼這兒還有手機呢。

 

 

 

人家馬賽人就屬於跳過了你所有的中間的階段——什麼電話、傳呼機,什麼都沒有,我就直接上手機。因為已經有運營公司把基站架到了非洲草原上,就是用那種微型基站。這就叫作一步邁到了最後的終點線。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小心的是叫作遺留系統的詛咒。什麼叫作遺留系統的詛咒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倫敦你覺得應該算是工業革命最早的發祥地,但是倫敦在整個歐洲,是最晚用上電燈的城市——大城市裡面最晚用上電燈的。為什麼呢?因為倫敦最早擁有了燃氣燈系統,倫敦它有錢,它比別的城市發達,有錢了以後花了大價錢,給全市裝上了燃氣燈系統,家家戶戶門口都有燃氣。嘭,打開,晚上燈就亮了。

 

 

 

所以,當巴黎被電燈點亮的時候,當羅馬被電燈點亮的時候,倫敦不為所動,說我們有燃氣燈系統,不用這個。這就叫作遺留系統的詛咒。

 

 

 

要想理解清楚這個東西,你一定要去聽我們講另外一本書,叫作《創新者的窘境》,里邊說,老系統會對新系統進行絞殺。因為你會影響我繼續的生命力,我還要獲利,我們要小心這個東西。

 

 

 

那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就具有後發優勢。我們沒有前面那麼多的阻礙,我們有可能一下子進入信息化的時代。

 

 

 

所以,中國在網際網路的應用方面,你現在在全世界各地旅游,沒有中國這麼方便。這就是我們叫作後發優勢。

 

 

 

而我們在生活當中,往往會容易陷入到稀缺性的思維定勢,就是當你執著於某一個問題時,你就會陷入到稀缺性的思維定勢。你覺得我必須得贏,我得跟他爭這個東西,爭不下來的話,就代表著輸。

 

 

 

但實際上,如果你能夠打破稀缺,你能夠用富足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的話,很多時候合作創造的價值,要比競爭創造的價值大得多。

 

 

 

所以,當你能夠拋開你所擁有的這個問題,跳出你的視覺窄化,不是就執著於那麼幾件事,非得盯著它,跟它死扛。很有可能這個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累那麼難,這就是你輕松的地方。

 

 

 

第五個原則,叫作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別人都這麼做,我試試看不這麼做。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應對未來的方法。這個作者,有一次跑到公立學校。這個公立學校特別缺少經費,那他被請去了以後,都跟他抱怨,說重視不足,不給錢,沒有經費。你知道,公立學校的思維定勢是什麼呢?就是申請經費。因為我們是公立學校,所以我們就申請,申請,使勁申請,上面就是不給。

 

 

 

這個作者就問他們說,咱們有什麼資源呢?說我們能有什麼資源,我們不就是教室、破電腦,這些東西有什麼用?!

 

 

 

這個作者說,咱們那可不是破電腦,咱們學校幾千台電腦,能不能拿出來掙錢呢?然後這幫老師就開始群策群力地想,後來想到了一點什麼?他們附近有一大藥廠,你知道藥廠,在研究一個分子的時候,是需要極高的算力,要租很多的運算空間,然後他們就把這個電腦租給藥廠。

 

 

 

你想,孩子用電腦的時間很短,孩子只要不上課的時候,幾千台電腦全部聯網,交給那個藥廠,由藥廠來運用他們的空間計算那個分子,等於把這些電腦拿出來掙錢,就彌補了一大塊經費的缺失。這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能夠幫他去解決公立學校經費不足的問題。

 

 

 

他這里邊舉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創新這個事確實是很有趣的話題。

 

 

 

像卡駱馳,我們用的Crocs那種鞋,弄很多窟窿眼,還漏水,結果竟然能夠賣得那麼火。

 

 

 

還有一家公司我特別喜歡,叫作zappos。zappos也是一個電商公司。這公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兒呢?我們平常招人的時候,我們都生怕別人不來,我們招完了人,都跟他講這公司很好,你要留下來什麼的。這個zappos招人,讓你來實習一個月。實習一個月以後說,你現在可以選擇不來,你如果不來的話,我給你發2000美元,就是你要不來,我獎勵你2000塊錢,你要不要走。就會有人動心,說那我拿錢了,真拿錢走了。

 

 

 

但是這時候你發現,能夠拒絕2000塊錢再進來的人,完全不一樣,這個很有創意。他竟然用這種趕別人走的方式,拿錢誘惑別人走的方式,來篩選最想來乾工作的人。這就是與眾不同的方法。

 

 

 

這一章做了一個總結,他說,怎麼能夠做到跟你的競爭對手不同?

 

 

 

第一,列出你的競爭對手正在做的所有事,逐一檢視,自問:我怎樣才能反其道而行,可以搶占先機?別人都在這麼做,我試試看,能不能不做,

 

 

 

第二,你所在的行業的主流思想是什麼?反向思考,尋找機會,跟它不一樣。

 

 

 

第三,將目標細分,審視各部分,問自己: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將其中的一個步驟、一個部分,或者一個因素反其道而行來取得優勢?

 

 

 

第四,列出你所在的領域里所有人都在從事的關鍵要素或步驟,逐一檢查是否有創新的方式,有沒有辦法做與其他人完全相反的事?

 

 

 

第五,合作能創造更大的蛋糕。看看你現在的工作,問問自己:有沒有方法可以與其他人合作,讓工作變得更有成效。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則。

 

 

 

第六個原則,叫作重新定義和再創造。

 

 

 

變革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因為這個世界變是唯一的不變,然後重塑自己再創造,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當作者不斷地在跟別人上課,強調這件事情的時候,有一天,底下有一個人站起來發言說,您老講創新,講得這麼熱鬧,我們是個賣空調的,空調就是空調,這有什麼好創新的?

 

 

 

你看,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為什麼像格力電器、海爾這樣的公司,股票相對穩定得多?!我跟很多研究這些經濟的人討論,說因為他們做白色家電。白色家電的特點就是替代得緩慢,你很少會冒出一個白色家電的品牌,突然之間把海爾和格力都顛覆。

 

 

 

手機不行,手機這玩意替代得特別快,就是不知道哪一個人突然冒出來說造手機,這個手機就顛覆了。所以,他說空調就是空調,有什麼好創新的呢?!

 

 

 

那這個作者就問說,那你說酒店是不是酒店呢?酒店也是酒店哪,但是為什麼會有Airbnb(愛彼迎)這樣的東西,徹底地顛覆了酒店。那出租車是不是就是出租車,交通就是交通?為什麼會有滴滴、會有Uber。然後電影院就是電影院,那為什麼會有Netflix(奈飛)這樣的公司?!

 

 

 

甚至你說讀書,不就是讀書嗎?印刷,出版,幾百年的行業了,為什麼我們會聽書,為什麼會創造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這都是因為帶寬在發生變化,計算速度在發生變化,傳輸的效率在發生變化。

 

 

 

這些大的背景的科技在發生改變,才提供了這樣產生巨大變革的可能性。所以,任何一個行業,總有創新的機會。

 

 

 

然後也要去想想,能不能創造一些不去競爭的思維。

 

 

 

比如說,有一個全世界很著名的老牌書店叫巴諾。巴諾書店在一開始的時候是統治性的,就是它是最大的書店。結果,當亞馬遜起來以後,大家說巴諾書店完蛋了,巴諾書店肯定要倒閉的,這個亞馬遜賣書的量那麼大。

 

 

 

你說,如果巴諾書店非要跟亞馬遜競爭賣書,我估計是贏不了,因為它成本太高了,它有線下店,有裝修。後來,巴諾書店整個轉型。

 

 

 

我現在去國外,經常可以看到巴諾書店活得很好。它給自己重新定位,變成了一個看書的地方。所以,它重視裝修,做了很多的座椅,讓你很舒服地坐著拿起一本書,可以看一天,可以喝咖啡,可以吃東西。這時候整個書店的性質,從過去的倉庫式的,讓大家選書、買書的這麼一個結算性的地方,變成了像休閑的咖啡館一樣的地方,完成了轉型。

 

 

 

我們做樊登書店,我們的口號就是一間樊登書店,點亮一個社區。我們不把樊登書店開在最貴的、奢華的地方。我們就是放在社區里邊,讓你能夠去上自習、讀書,然後聊聊天、交朋友、聽聽課,變成一個社區的學習中心。這就是不用去競爭。你不用去爭那個最繁華的地方,不用去爭那個最貴的租金,換一種不去競爭的思維。

 

 

 

創新一定要能夠打破稀缺思維。稀缺思維就會導致我們特別喜歡競爭,但是有富足(分享、共贏)的心態,你才能夠發現說,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找到很多的方法解決很多過去看起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有一個醫院就發現,護士工作整天被人打斷。後來大家去觀察,就發現打斷護士的是什麼人呢?就是那些患者家屬。患者家屬一會兒過來問,這個該不該換啦,那個該不該到期啦,那個怎麼怎麼樣,就是一個勁兒地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後來,大家說,這怎麼解決呢?有人發明瞭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給這些患者家屬發一個BB機就完事了。發一個BB機放在那兒,然後響了你就來,沒響就沒事,就解決了。就像我們現在去很多地方吃飯,給你發一個震動器。震動器吱一響,過來端飯,又不用排隊,不用生氣,你可以享受很好的環境。

 

 

 

所以,只需要有那麼一點點變化,就可能解決了過去的老大難的問題。

 

 

 

認清楚你的核心優勢,沿著你的核心優勢去進行創新是有效的。這里邊有一個例子,小朋友們會很喜歡。

 

 

 

1889年的時候,京都企業家山內房治郎創立了一家公司,出售精湛的手工製作的日本傳統紙牌“花札”。

 

 

 

1929年,他光榮退休,業務傳給了後代來運營。他的孫子叫山內溥,在20世紀50年代訪問美國,成功拿到了授權,讓他能夠把迪士尼人物放在紙牌上。

 

 

 

60年代,他開始進一步嘗試組建了出租車公司、連鎖酒店、生產方便米飯的公司和電視台,但都無疾而終。他不停地嘗試,最後轉到玩具市場。

 

 

 

1977年,他聘請了一位叫作宮本茂的年輕學生,幫他開發一些新產品。如果你不熟悉這個名字,可以問問你的孩子。宮本日後研發了許多暢銷的游戲,包括《超級馬利奧兄弟》《大金剛》和《塞爾達傳說》等等。

 

 

 

如今山內溥是日本最富有的人。他的公司擁有超過850億美元的市值。這家公司叫作任天堂。

 

 

 

任天堂早期是生產紙牌的。這麼一個紙牌公司,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呢?娛樂(基於經典角色的游戲)。它其實一直在給大家提供娛樂,然後到最後這個娛樂逐漸地變成了游戲,就是這麼來的。這是沿著核心優勢去創新的一種思路。

 

 

 

還有一個,就是你要能夠打造出來自己的與眾不同。這里邊這個案例讓我覺得很震撼,說有一對美國夫婦,是那種二手房中介,就是替人看房子,然後賣房子的這麼一個中介。夫妻兩個人一年銷量5億美金,就是一年的房子成交量是5億美金。那平均算一下,就是說他一年要產生250單。一年才只有365天,賣房子要成交250單,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數據。

 

 

 

後來,大家就研究說,這倆人怎麼做到的?都是房產中介,別人一年開10單、20單就不錯了,你搞幾百單,怎麼做到的?這個莉蓮說,很容易,我們就是替客戶著想。

 

 

 

怎麼替客戶著想呢?這個莉蓮,有一次到英國旅游,發現有一種出租車——大家見過嗎,是那種大個的出租車,有點像越野車,但不是越野車;兩廂的,里邊的那個座位,是面對面坐的。她一進到那個出租車里邊,立刻產生一個創意,說這個出租車用來賣房子太合適了。

 

 

 

因為你知道,如果你坐普通的轎車賣房子的話,中介一般是坐在前排,後邊是客戶,你得這樣扭頭跟他們說話。不舒服,話也會變少。所以,她就專門買了一臺英國出租車,拉回美國,停在他們的社區里邊。只要來了客人,上車坐她對面,她倒著坐,坐在那裡邊,然後跟人家解釋。客戶的體驗馬上覺得不一樣,覺得有意思,這個中介是這樣的。這是第一個與眾不同。

 

 

 

第二個,她觀察很多人買房子,都是中產階級要改善住房,包括很多這個全世界各地的人去那兒買房子,是要孩子上學。然後她就把所有她賣的房子周圍的學校全部都打通了,認識入學的各種條件什麼的。然後看房子的同時,跟他介紹附近的學校,哪個學校能乾嗎,我怎麼幫你入學,打消了大量買房的人的顧慮。

 

 

 

第三個,很多人不買房的原因是怕麻煩,搬家費勁。她說,搬家的事你根本不用管,你買完了房子我替你搬家。她組建了一個小小的搬家團隊,負責替人處理搬家問題。

 

 

 

搬家問題解決了,上學問題解決了,這兩個人還這麼靠譜,所有的她的那個個人空間,網站上,全部是世界各國的語言,你都可以選:英文、中文、阿拉伯語、義大利語,你都能夠看得到。所以,非常國際化。

 

 

 

你看,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工作,就是一個房產中介,它能夠一年做到5億美金的營業額。夫妻兩個人,就是夫妻店。

 

 

 

所以,我有一個預測。基於這本書,我們預測說,未來個人的力量將變得越來越大,就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超級個體。因為科技,網際網路給個人賦能太厲害了,讓每一個個人能夠得到不斷地復制。像這樣的房產中介,一年賣5個億的——它這是美元,相當於幾十個億的人民幣的成交額的,會變得越來越多。

 

 

 

所以,大家可以努力做一個這樣的超級個體,這是第六個原則。

 

 

 

第七個原則,叫作主導未來。

 

 

 

主導未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得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來,你首先得知道你的夢想是什麼。有點像參加選秀節目。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夢想是什麼,預測未來對你來講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作者說了一句話,我覺得特別有說服力,他說,即便是同一支股票,每天都有人買,有人賣。你說,大家判斷準確不準確,同一支股票,你覺得,哇,終於抄到了,這股票太好了,到底了,我來買。

 

 

 

你怎麼能買著呢?你買著的原因是因為有人賣,就是這麼一個東西,有人判斷它好,有人判斷它不好,核心原因就在於,我們對於未來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待未來的眼光是不同的。

 

 

 

作者有一個朋友出車禍,然後就是癱瘓了。癱瘓了以後,大家都很難過,去安慰他,說你這個不容易。結果,這個朋友就講了一句話,他說,其實沒什麼,因為我原來未來可能有10000種可能,現在減少了大概1000種,我還有9000多種可能。9000多種可能你要想都實現,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雖然我癱瘓了,我不要整天只盯著我那1000個不可能的事,我要盯著我還有9000個可能的事。這就是我們看待未來的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你的教育願景、你的工作願景、你的家庭願景,你如果不能夠把這些事想明白,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想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樣的貢獻,想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當中,如果你不清晰的話,那麼,預測未來跟你無關。我們只能夠期待任何一種未來的發生。

 

 

 

如果你確定了這些願景以後,就是要學會快速失敗,然後合作,信任,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工作。

 

 

 

最後有一個建議,我覺得挺有道理的,大家有機會可以試一下,叫作每周一小時的明日實驗室。

 

 

 

什麼叫每周一小時的明日實驗室呢?就是你每周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思考一下關於未來的事情就好了。

 

 

 

思考你未來的人生,思考你未來的工作。你的工作還能夠怎麼樣做得更好,或者有沒有更多創意的可能性?不要多,每周只需要一個小時,做做這樣的事情。

 

 

 

最起碼能夠做到停、看、聽這三招,能夠找到先機。當你看到海水退去的時候,你能夠告訴自己說,是不是海嘯,這叫洞察先機的能力。

 

 

 

所以,我們號召大家,可以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想一下未來的事,而不要整天陷入在生活的各種問題當中,無法自拔。當你整天陷在問題里的時候,你只能夠被它引誘得視覺窄化去處理那些問題。

 

 

 

實際上,很多問題的答案,根本就不在這個問題之內。跳開這個問題,可能更廣闊,更輕松地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答案。

 

 

 

對於未來的預測這件事情,我們能夠把它概括成七個原則,實際上有可能是過度地簡化了。所以我要再次強調,未來非常難以預測,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測之上,不要去相信很多的預測未來的大師。但是不排除,我們可以對未來進行思考,我們可以更多地去瞭解未來。

 

 

 

所以,這7個理解未來的原則,對我們來講只是參考,絕對不是金科玉律,希望大家能夠自己把握自己的未來。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