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55】

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

一條修復後的新橋,把破敗的巴黎轉型成時尚之都

 

20210811.jpg

 

 

作者是若昂德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法國歷史與文化專家。著有《時尚的精隨》等十本著作。

 

法國巴黎=時尚+浪漫的代名詞。

 

從本書得知「時尚+浪漫」非去不可的6個景點:新橋、孚日廣場、瑪萊區、聖路易島、林蔭大道、杜樂麗公園。

 

法國的「新橋」,帶動巴黎一系列轉型的開端,我們逮丸郎也不能夠,「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我們淡江大橋完工後,也將成為全世界最長的「單塔斜張橋」,這也將會帶動淡水的整體發展;「鐵道事務所」說的精闢又專業,我雙膝都跪下了。

 

很多女孩子嚮往著法國式的浪漫,但在之前妳必須要先腦補一下,巴黎這段重要的歷史,屆使如有法國的異國戀時,能侃侃而談這段歷史,能加個幾分,就看妳的臨場表現了!

 

 

 

大綱

 

前言

新橋開啟現代的街道生活

孚日廣場

瑪萊區

聖路易島

投石黨運動

太陽王路易十四

林蔭大道

杜樂麗公園

光和速度的城市

點亮工程

時髦金融浪漫之都

 

 

 

前言

 

我們講了很多城市的歷史,但這本書其實不是巴黎的歷史。如果你要講巴黎的歷史,肯定充滿了戰爭、充滿了政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鬥爭。

 

但這本書不是城市歷史書。這本書只從巴黎的整個歷史當中截取了一個小小的片段,也就是從亨利四世到路易十三、路易十四。

 

他們把巴黎從一個破敗的中世紀城市,變成了一個世界時尚之都。這是一個奇跡。

 

因為你們要知道,在17世紀初的時候,巴黎是一個典型的破敗的中世紀城市。

 

破敗到什麼程度呢?在巴黎的市中心還經常可以見到野狼,也就是很多野生動物會出沒在城市當中。

 

沒有人在城市裡走路,因為城市裡邊全是泥巴。你們如果看過一部法國電影,叫作《香水》,你就會知道那個時候的巴黎有多臟。遍地全是污穢,到處都有死人、有酒鬼,然後在大街上經常發生犯罪行為。

 

貴族從來腳不沾地,他們絕對不會在路上走路,他們都是坐馬車。

 

所以,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時候,巴黎跟其它所有的城市一樣破敗,不適合人類居住。

 

但就是這短短的100年的時間,經歷這三代皇帝以後,巴黎一下子變得光鮮亮麗,成為了全世界時尚的核心。

 

你知道在法語當中有一個詞叫“時髦”,它在法國的字典里怎麼定義呢?“時髦”就是外國人到巴黎來學習怎麼穿衣服。

 

樊登覺得這一段歷史特別有助於今天中國的城市發展。所有的城市都在進行城市化的轉型,大量的建設在不斷地發生。

 

哪些事做對了會使得一個城市蓬勃出各種各樣的生機,並且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定位,還能夠持續下來?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講給我們所有的建設者,以及我們每一個創業者聽一聽。

 

實際上,這本書相當於巴黎的轉型創業史。最重要的是聽完之後,我相信你們都想去巴黎看一看。

 

 

 

新橋開啟現代的街道生活

 

故事從17世紀初講起。巴黎並不是一直在做法國的首都。因為你們讀過《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話,你會知道達·芬奇最後跟法國國王在一起。

 

他們並不是在巴黎,而是在盧瓦爾河谷。因為那時候整個法國在打仗,巴黎並不是法國的中心,而是法國的邊界。

 

巴黎有大量的城牆,國王看守不下去了,就跑到盧瓦爾河谷去執政。所以,達·芬奇後來是死在了盧瓦爾河谷,法國國王的懷里。

 

公元987年,巴黎成為了首都。經歷了百年戰爭和法國宗教戰爭以後,1415年國王放棄了巴黎,整個16世紀,他都是在盧瓦爾河谷執政。

 

在1589年的時候,亨利三世遭到暗殺,這時候代表著瓦盧瓦王朝覆滅。瓦盧瓦王朝覆滅之後,登基的亨利四世,開創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最有名的波旁王朝,並在1594年回到了巴黎。

 

他的兒子就是路易十三。他的孫子,就是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

 

在那段時間里,人們形容巴黎說:“整個巴黎遍地都是建築工人,一場大的建設在巴黎開展。因為整個國力在慢慢地恢復,加上連續三代國王都非常具有建設性,所以他們立志要把巴黎建成世界之都。”

 

我們可以先找到一些證據,就是巴黎到底有沒有成為世界之都。這里有一段描述得特別好。

 

一百多年以後,也就是這三代皇帝進行了建設之後,古斯塔夫·福樓拜筆下的艾瑪·包法利——大家知道有一本書叫《包法利夫人》——更好地驗證了這一點。

 

這位文學主人公如此相信夢想,她說:“巴黎是怎樣的?無法衡量的名聲!她低聲重復著‘巴黎’,只是因為重復讓她自得其樂。

 

這個聲音就像教堂的鐘聲,回蕩在她的耳邊,就像眼前的一束光芒。”這個夫人每天沒事的時候就念“巴黎,巴黎”,只要念“巴黎”,就覺得心情好很多。

 

190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到,早在踏足巴黎之前,他就被巴黎的魅力深深吸引。他說:“巴黎許多年來都是我的嚮往,踏在這座城市的路面上。

 

帶給我的幸福感讓我覺得,我的其他欲望也會得到滿足。”對這個在現代世界看到夢的力量的人來說,巴黎是最終的夢幻。

 

100年以後,巴黎就具備了這樣的地位。那麼在這100年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首先看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就是亨利四世修了一座新橋。為什麼改變一個城市從修一座新橋開始?

 

這個新橋的特點是什麼?書里講新橋是現代城市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築,因為它與以往的橋梁截然不同。

 

新橋不是木橋,而是一座石橋。這座橋能防火,註定要歷經時間的考驗。

 

事實上這座橋是巴黎最古老的橋梁,它還是塞納河上的第一座單跨橋。它的長度也不同尋常,約為1000英尺;它的寬度也不同尋常,有75英尺,比任何一條城市的街道還寬闊。

 

我前一段時間去了佛羅倫薩,我們去看佛羅倫薩的老橋。佛羅倫薩老橋的特點是什麼呢?

 

就是窄窄的一條橋,兩邊全是建築物。因為橋上是人們經常走的地方,這個地方人流量大,所以貴族們不會放棄這個地方的利益,他一定在兩邊建商鋪。

 

這時候你發現老橋的兩邊全是商鋪,賣各種各樣的奢侈品。這就是中世紀橋的特點。

 

你知道亨利四世做了一個多麼了不起的設計。他在新橋的兩邊沒有加蓋任何房子,這就是一座現代化的橋梁,這就是一座屬於人民的橋梁。

 

如果你加蓋房子,人民在那個橋上根本沒法走,因為那個橋和路沒有區別。人們走這個橋只是為了過馬路,只是為了過河。

 

但是亨利四世說不要蓋房子,要把兩邊寬闊的塞納河的景緻留給大家看。所以你想75英尺寬、1000英尺長的一個寬大的橋梁,上面全部鋪著鵝卵石

 

當時巴黎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泥巴,它全部鋪上巨大的鵝卵石以後,走起來就很舒服、很乾凈,而且毫無遮擋。人們走在這個橋上,可以遠眺周圍的風景。

 

這時候人們就會願意留在新橋上。這就是現代化的橋梁設計和中世紀橋梁設計的本質區別。所以,首先它兩側沒有房屋,可以看風景。

 

下一個革命性的動作是什麼呢?它竟然有了人行道。這是一個發明,也就是人車分流,你的馬車可以走在底下。

 

那人行道是怎麼規劃出來的呢?它把人行道抬高了大概半英尺這麼高,就跟我們今天城市邊上的人行道是一樣的。不要小看這個設計,這個設計代表了對人民的尊重。人可以在路上走,走在人行道上,不用擔心被馬車撞。

 

所以你想想看,這個設計帶來的連鎖效應是什麼呢?就是會有大量的人在新橋上徘徊,會有大量的人在橋上走,然後站在那兒看風景。

 

甚至在新橋上,現在你們去看應該都能夠看得到,竟然建設出了一個像陽台一樣的觀景台。它鼓勵人們在新橋上站住,然後停下來,站在那兒觀景。

 

後來有人形容說,你根本不必去全世界旅行看風景,你只要站在新橋上朝兩邊看就夠了。因為兩邊是寬闊的塞納河的景緻,這個地方快速地成為了城市的心臟。

 

那修這個新橋的錢從哪兒來的呢?從紅酒的稅里邊來,也就是富人和酒鬼為這座橋買單。

 

要麼你特別有錢,你天天喝酒,那你要交稅;要麼就是你是個酒鬼,你天天喝酒要交稅。所以富人和酒鬼的錢建造了這個城市,它是從紅酒稅里來的。

 

在1603年6月份,新橋臨近竣工的時候——就是橋還沒有修好、還有點晃晃悠悠的時候——亨利四世決定要率先過橋。

 

他說“我要從那橋上走一遍”,結果其他人說“別,太危險,要不然我們先過一下”。前面走了五六個人,全都掉到河裡去了。

 

然後亨利四世說:“那是因為他們不是國王!”這是亨利四世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然後他真的就從那個橋上安全地走了過去,留下這句話“那是因為他們不是國王”。

 

而且,這座橋的規劃絕不僅僅是這麼一座橋,還包括了一條多菲娜大街,從城外一直連到這個橋上。這樣一來,整個橋就成為了巴黎的一個主乾道。

 

在1614年的時候,在橋的中間豎立起來了亨利四世的雕像。這個騎著馬的雕塑出來了以後,雕塑附近成為了巴黎人約會的一個地方。

 

你跟別人約會,你說在哪兒見面,對方說我們在銅馬見。所以銅馬成了巴黎人聚會的一個地。

 

為什麼修這麼一座橋如此重要,會帶來整個社會的變革呢?給大家剖析一下:第一個原因就是這座橋又寬又長又漂亮,成為了巴黎的公共娛樂空間。

 

我們去看歐洲的城市,只要帶你去中世紀的舊建築,那兒一定沒有陽光,一定是狹窄的。兩邊高高的樓,人在里邊覺得特別渺小、特別壓抑,上不來氣的那種感覺。

 

但是它一打開以後,人們擁有了公共娛樂空間,甚至在這個橋上能夠看到很多皇室成員在玩。皇室成員也受不了老在宮殿里待著,他們也願意到這個開闊的地方來玩。

 

比如說,有人曾經見到過旺多姆公爵在橋上跟人打雪仗,大量的貴婦穿著那些美麗的裙子走在大街上。

 

你知道,如果老百姓永遠都看不到貴族,老百姓怎麼知道什麼叫時尚,老百姓怎麼會去買更多好看的衣服?

 

所以,當人們看到了不同階層的交流,人們在這兒可以看到有錢人,可以看到沒錢人,可以看到各種好玩的東西的時候,整個城市的消費也活躍了起來。

 

然後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也產生了連通。所以,它首先是一個公共娛樂空間。

 

在橋下,人們很自然地以這個橋為中心,左邊男的洗澡,右邊女的洗澡。

 

沐浴和日光浴,都在這個橋下發生。你們今天到塞納河去看,你都經常能夠看到很多人,脫得一絲不掛,躺在那兒曬太陽。

 

這是中國人特別害怕的那種場景,但是在歐洲,德國、法國都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在那個時候,警察經常要驅趕那些完全不穿衣服的人,他們不能有傷風化。但是老百姓可以在這兒洗澡,可以在這兒曬太陽。

 

然後不同階層的人在這兒聊天、接觸,陌生人之間信息的傳遞開始發生。

 

人車分流的步行道出現,馬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為你知道,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馬車。我們在電影上看,好像歐洲的王室有特別多的馬車。只要一齣城,就好多馬車跑過去。

 

但你要分年份。在新橋竣工的那一陣,巴黎整座城市的馬車不超過十輛,就連國王本人也只有一輛而已。

 

然而在1700年,就是整個17世紀過去了,到18世紀初的時候,布裡斯新出版的旅行指南指出,馬車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兩萬輛。

 

巴黎在17世紀下半葉新增了許多街道,而一些舊有的道路則得到拓寬和延長,城市的總路面面積增加了。然而這一切努力,並沒有抵消車輛交通的劇增效應。

 

我記得我在中央台主持節目的時候,做過一期交通的節目。兩邊兩個不同陣營的人在辯論什麼呢?

 

是應該先有足夠多的車,再去修馬路;還是應該先修了足夠寬的馬路,才會有足夠多的車?

 

通過這個歷史來看,是先要修足夠寬的馬路,才會有足夠多的車。在1700年左右,巴黎成為了擁堵的城市。堵什麼呢?堵馬車。不是今天堵汽車,變成了堵馬車。

 

在新橋上有了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交流之後,再一步出現的就是媒體。因為人都集中在一起,所以信息傳遞得特別快。

 

所以,新橋上是信息傳遞最快的地方。巴黎有一句俗語叫作“像新橋一樣無人不知”,就是你有一個消息被很多人知道,要說“像新橋一樣無人不知”。

什麼消息只要丟到新橋上,馬上就有很多人知道。

 

緊接著在1611年催生了法國的報紙,叫作《法國信使》,1631年出現了《法國公報》。

 

也就是說,當人們有了階級之間的交流和流動的時候,信息開始大範圍傳播的時候,人們對於媒體有了需求。

 

進而我們可以這樣講,是新橋促使了1648年的投石黨革命。我們後面會講到投石黨革命,也就是法國第一次的大革命。

 

法國這一次大革命和之前所有的戰爭都不一樣。在歐洲,之前的戰爭基本上都是皇室的、宗教的,而投石黨革命是第一次人們因為賦稅的問題、吃不飽飯的問題,而在巴黎鬧起了革命。

 

所以,如果你沒有營造這樣的公共空間,人們沒有這種公民的意識,人們沒有互相的交流、沒有站起來演講的地方、沒有散發傳單的地方,整個城市不可能引發革命的思潮。所以你就知道,建這麼一座新橋是多麼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附帶效應呢?首先是音樂產業,有大量的人在橋上唱歌、擺攤。

 

你們今天到法國去,你會看到特別多的街頭藝人在那兒表演。這就是音樂產業的發端,所以有“新橋歌手”。

 

第二個是戲劇中心。那時候沒有人在劇院里演戲,人們在橋上演戲。在橋上演戲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文學家、表演藝術家,還有賣狗皮膏藥的。

 

有很多人在那兒表演,像中國賣大力丸一樣的賣狗皮膏藥,然後賣書、賣畫。

 

這里能夠堅持到今天,跟當年幾乎沒有變化的,就是塞納河邊賣書的人。當年人們說,新橋提供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

 

雖然我們現在沒法準確地知道法國人當年的識字率,但是巴黎的識字率一定是相當高的。因為在新橋開通以後,有特別多的人用小車推著一車一車的書在新橋上販售。

 

你今天到塞納河去看,塞納河兩邊全是書攤,賣書賣畫的特別多。所以這就是整個橋帶給社會的一種攪動。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什麼呢?如果你讀過《巴黎聖母院》的話,你會知道巴黎那個時候的小偷特別多。小偷主要偷什麼?很好玩,偷斗篷。

 

他們被叫作“偷斗篷的賊”。偷斗篷的賊有多厲害呢?只要你從橋這邊走到那邊,基本上斗篷就沒有了。

 

而且基本上都是男士穿的斗篷,因為女士的那些裝飾品、絲巾什麼的不值錢。

 

這樣的話,有錢人怎麼辦呢?有錢人雇一個保鏢,跟在身後。

 

這個保鏢的任務不是保護這個人,是保護那個斗篷,所以“偷斗篷的賊”也成為了整個巴黎的一道風景線。

 

這是亨利四世的第一個建設,建設了新橋,給了公眾一個行走的空間。

 

接下來你會發現他們的方向很清晰了。當他們看到了街上變得熱鬧,老百姓願意走出來,連貴族都願意下了馬車跟老百姓一塊兒走的時候,這個城市的生機迸發出來了。於是緊接著第二個建設,就是孚日廣場。

 

 

 

孚日廣場

 

孚日廣場當年叫作皇家廣場。為什麼亨利四世要修這個皇家廣場呢?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絲綢業特別興盛,大家聽過絲綢之路就知道,歐洲人特別喜歡東方的絲綢。

 

當時義大利人率先偷了東方的絲綢技術,所以歐洲人開始買很多義大利的絲綢,花很多錢。所以亨利四世講,我們法國為什麼不能夠發展絲綢業?

 

那時候的絲綢業可能相當於咱們今天的晶元行業,這是最流行的、最賺錢的、最值錢的、有科技含量的一個行業。

 

所以亨利四世說,我開闢一個廣場給你們。他找了一塊地——就是今天我們說瑪萊區的那個地方——說如果你們能夠引進絲綢業的工人,我們就把這個地方建成一個絲綢業的聚集地。

 

於是就有很多富人和官員開始出錢,他們希望絲綢業在這個地方能夠興盛起來。

 

他的目標,也就是皇家廣場的目標,就是能夠美化巴黎,能夠提供一個公共慶典的地方,然後給市民休閑提供場所。

 

這個皇帝其實蠻開明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舉辦公共慶典的空間,而廣場是非常重要的。

 

結果沒想到,這個皇家廣場建立好了以後,絲綢業並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慢慢地,絲綢業開始從這個廣場退出,進來的依然是富人、銀行家和貴族。

 

所以很快,孚日廣場周圍的地都被這些貴族們買下來了,那是巴黎最早的新貴們所居住的地方。

 

亨利四世選的這個地方在哪兒呢?他選了一處優勢明顯的位置。

 

城市的主要入口是聖安托萬大門,這座大門位於公車底獄前方,原本用於防禦,游客們會順著巴黎最寬闊的聖安托萬路前進,進入這座新建的廣場。

 

進入廣場十分方便,而且廣場亦不受車水馬龍的干擾,因為車進不了廣場。

 

而那個時候的孚日廣場是開放的,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在廣場上走來走去。廣場進行慶典的時候,真是萬人空巷。

 

那個廣場上一次性能夠容納6萬人,還不包括廣場周邊房頂上的人。有人爬上房頂,就是為了能夠看這個廣場上所發生的巨集大的慶典。

 

國王決定使用一些現有的商業建築作為廣場的一邊,而另外三邊則是塔樓建築,每邊九座。在巴黎,每一座住著什麼人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因為他們都是老貴族,一代一代住下來。

 

這些建築的第一層用於商業,出售那些新的產品,裡面有一條拱廊——歐洲很多那種拱廊型的商業街——專門供游客躲風避雨,建築的上面幾層樓用於住宿。這些土地對絲綢的投資者,以及皇室的擁護者免收租金。

 

在1607年4月,國王放棄了原有的計劃,並且同意對建築做重大的調整。拆除項目最初的作坊,另外增加九座塔樓。亨利四世還獎勵那些進度領先的人。

 

你知道亨利四世腦子里發生了什麼轉變嗎?他發現做絲綢還是不如做房地產來得快。改成房地產以後,塔樓變成很好的住宿的地方,被賣給那些貴族,這本身就很賺錢。

 

廣場最早的居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經濟能力各不相同。一開始大家希望所有人都來,但是到最後他們全都變成有錢人。

 

在設計上,新的廣場原本打算徹底告別更早的城市廣場模式,比如古典風格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的廣場。

 

這些早期設計通常是矩形的,用來展示個人的紀念碑、教堂市政廳或者中心雕像。

 

你要想看這種中世紀時候的廣場,就去佛羅倫薩、羅馬這些地方,你能看得很清楚。皇家廣場實質上是正方形的,邊長是450英尺。

 

廣場的中心一直是空的,直到1639年才豎起了路易十三的雕像。這座史上最早的現代廣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居民的建築上。巴黎這個名字,後來一直和前衛居住建築緊密相連,這座廣場功不可沒。

 

各位理解那個轉型期了嗎?這個皇家廣場不是為教堂建的,它是為老百姓建的,它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參與慶典,為讓老百姓能夠在上面散步。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皇家廣場”這個名稱特指的是任何在中心設有君王雕像的廣場。

 

凡是中間豎著一個皇家雕像的,都可以叫作皇家廣場。這位太陽王,分別在1686年和17世紀90年代,增加了勝利廣場和路易大帝廣場,今天我們叫旺多姆廣場。

 

各位知道旺多姆廣場中間站的是誰?旺多姆廣場的中心是拿破侖的雕像。之後法國的各大城市出現了更多的廣場,這是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建築。

 

 

 

瑪萊區

 

在1800年的時候,皇家廣場正式更名為“孚日廣場”,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孚日廣場。這個孚日廣場催生了瑪萊區。

 

什麼叫瑪萊區?也就是沼澤區的意思。原來那個地方是一片沼澤,是很糟糕的地方,現在的瑪萊區代表的是一種青年文化

 

你說北京什麼地方代表青年文化?朝陽區、三里屯、朝陽公園這樣的地方。

 

當時因為瑪萊區可以步行,這個地方建立這樣的廣場,又有了新橋,所以很多年輕人可以出門社交、可以步行,於是巴黎開始變得浪漫。

 

其中有一個女孩,在跟別人的書信集里就寫到“我至少有2000名追隨者”。也就是有2000個男孩追她一個人,她非常享受這種生活。這個地方是巴黎非常有趣的地區,一旦人們到來就不想離開。

 

這是很多人在記憶當中所寫到的,“只要你走到瑪萊區,你就不想離開”。還有一個在世界各地旅行的人到巴黎去玩,轉了一圈以後發現巴黎除了大也沒什麼好玩的。

 

直到他轉到瑪萊區,在那裡待了好幾天。這個地方可以步行、可以喝咖啡,這是一個真正像現代城市的地方。

 

 

 

聖路易島

 

接下來一個著名的地方,就是聖路易島。今天你可以到聖路易島上去看,跟當年剛建設出來的幾乎一模一樣,沒有任何變化。原因是什麼?因為它是個島,而且是個人工島

 

巴黎的整個格局,大家看就能夠看得很清楚。塞納河流過來分成兩邊,這邊是左岸,這邊是右岸。我們經常說“左岸公社”,那是在左岸那邊活動的那些人。

 

這邊是右岸,中間有一個島叫作希提島,巴黎聖母院就在希提島上。新橋貫通左岸右岸,是連著希提島的一座橋。

 

這中間還有幾個小小的島嶼。當時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叫馬利耶。馬利耶這個人為什麼厲害?在1608年3月份的時候,馬利耶的一項大膽舉動獲得了亨利四世的賞識。

 

他主動提出一個國王盼望已久的計劃,且不需要皇室承擔費用。他計劃修建一座跨過塞納河的木橋,橋上能通過各種貨物:從現代加農炮,到更大更沉的四輪馬車。

 

馬利耶開出條件,要求獲得過橋者的收費權,他因此被任命為本國所有重要橋梁的總承包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修路方式,就是MBO(管理層收購)。你先花錢自己修,修完了讓你來收費。

 

當年馬利耶提出了這麼一個革命性的想法,亨利四世一聽,說這太好了。

 

我不用投錢,還能把這地方修了,他收租金就收唄,沒關系。1609年的下半年,馬利耶建議建造另一座橋,同樣自費,不過這次使用了後來廣泛使用的石塊作為材料。

 

你知道,有了石塊就能留到今天了,所以他的第二座橋今天仍在使用。這座馬利耶橋,仍然使用著開發者的名字。

 

因為馬利耶的技術得到了很高的提升,然後他又具備這樣的金融能力,所以當時亨利四世說,那不行就再給你點地,你看中什麼地方?他說,我看中塞納河中間那幾個小島。

 

那個小島原來的名字叫作聖母院島。皇帝說那就給你了,然後他們就用人工填島的方式,把那個地方填出了一塊聖路易島。所以,聖路易島的地圖是非常規整的菱形的樣子。

 

而且聖路易島為什麼好看,原因就在於設計師根據他對於美感的想象,畫得非常筆直、非常漂亮。

 

連外牆立面的那些顏色,全部都是一致的,你想想看這個多漂亮。於是馬利耶就在聖路易島上準備開工。

 

結果這個過程當中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在1610年5月份的時候,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這麼好一個皇帝,被人堵在馬車里拿刀捅死。亨利四世去世以後整個工程都停下來了。然後一直到1614年4月19號,馬利耶再次跟路易十三簽約,就是跟亨利四世的兒子重新簽約再次修橋。

 

盡管設計新穎、規劃細致,這些寬敞的新街道並沒有吸引大批人前來安家。

 

各位能夠理解嗎?樊登算是北京的老人了,我在北京開始買房子的時候,世紀城剛開始建。

 

世紀城當時賣4000塊錢一平,我們說太偏不去,我們認為世紀城太遠,不去。所以你想想看,要想打造一座新城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他們在聖路易島上做了那麼漂亮的設計,覺得這個地未來是黃金地段,在左岸右岸中間,又有橋又可以坐船,多方便。結果有錢人都不去,覺得地太偏。

 

最早在聖路易島定居的是巴黎的工薪階層、商人和手藝人。在1618年,石匠夏爾·孔泰斯和裁縫讓·吉勒買下了最早的兩塊地,占地面積都比較小。

 

第二年,鎖匠艾蒂安·步森戈以及屋頂工匠克勞德·謝弗羅也搬進此地。你想那地方就完全成了工匠們居住的地方。

 

直到1620年,一些社會精英才開始對這里表示興趣。那年,路易十三的顧問皮埃爾·德弗頓,開始在聖路易島上的主幹道邊上蓋起了房子。

 

1623年9月16日,路易十三判定馬利耶和他的合作者無法按期完成合同規定的項目,因此亨利四世的兒子將這座島嶼轉給了另一個親密助手讓·德·拉格朗日。

 

這人就花錢把聖路易島買斷了。買斷了以後,他們發現咱們幾個雖然有錢,但乾不了這事,還是把馬利耶叫回來吧。於是又把馬利耶叫回來。

 

他們認為,雖然你不是我們的股東,但你可以修這個橋,於是他們繼續合作,把這個聖路易島修起來。

 

在馬利耶的監督下,以他命名的馬利耶橋於17世紀30年代竣工。1633年8月,投資者終於迎來了第一筆大交易,島上130塊地中位置最顯眼、占地也最多的一塊售出。

 

很快,這座建島工程變成了現代巴黎的第三大奇跡。對見證者來說,這個速度是魔幻的。

 

你知道那個島上最無敵的是風景。這里有過一個記述,說有一個貴族請他的朋友到島上的別墅去住。

 

到了那兒以後,他覺得非常失落。為什麼呢?沒有一個朋友欣賞他們的園林、家中的擺設和那些雕塑什麼的。

 

他們都不看,全都趴在視窗看景色。因為它建在塞納河中間,所以兩邊通透,全是大陽台。那些人都在陽臺上看景色,沒有人看他們家的裝修。這就是聖路易島的魅力。

 

直到今天,如果你去到聖路易島,你依然能夠看到和當年一模一樣的樣子。後來買島上地的那些貴族的錢都來自哪兒呢?大部分是金融家。

 

這些金融家發的全是戰爭財,就是法國三十年戰爭的利息。

 

國王打仗沒有錢,所以就只能向有錢人借錢,然後許以高息。這些人很快地通過利滾利,就掙了國王的錢。所以這一批金融家開始登場,把聖路易島整個包起來。

 

到今天,它的特點就是整齊、全石材、風格統一、景色好。在法國,人們說“該島”。

 

當人們說“該島”的時候,你不用問他是哪個島,說的就是聖路易島,所以我們足以看到聖路易島是多麼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建築。這是巴黎的一個奇跡。

 

 

 

投石黨運動

 

講完了這三大建築之後,巴黎要陷入一個谷底了,就是投石黨運動的開始。什麼叫投石黨運動?就是1648年的時候,整個建設戛然而止。

 

原因是那個時候當權的人是攝政皇太后,也就是一個女人當權。這個攝政皇太后所用到的一個樞機,也就是我們說的宰相,叫馬薩林。

 

這個馬薩林特別不得人心,老百姓整天抗議,要求把馬薩林換掉。但是這個攝政皇太后就是不換馬薩林,她跟馬薩林關系特別好。她可以答應你其它所有的條件,但是馬薩林不能換。

 

為了顯示皇家的權威,有一天慶典結束之後,他們把當時反對派的一個大法官抓了。

 

抓捕了以後,整個巴黎人都知道了這件事。你想想看,如果沒有新橋的話是做不到的,就因為有了新橋,大家在橋上喊。然後很多人拿起武器,開始進攻皇宮,就是真的打起仗來了。

 

你們看過《悲慘世界》里,法國一鬧革命的時候,很多小孩都站出來扔石頭。

 

所以為什麼要體現那個扔石頭的動作,因為他們當年叫作“投石黨”。當時整個巴黎有50萬人口,拿起武器來反對皇家的達到5到10萬人,老百姓全部都上街了。

 

這一次革命是為了賦稅之爭,這跟以往的都不一樣。1648年,三十年戰爭浩劫進入尾聲,最後的法國幾近破產。

 

打了那麼多年戰爭,前面又是百年戰爭,又是什麼宗教戰爭,然後三十年戰爭,皇室決定提高稅收,但是遭到各方的反對。

 

當時的收成不好,飢荒四處蔓延,法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而且皇室試圖對巴黎高等法院成員增收遺產稅,導致巴黎高等法院決定武裝起義,民怨日益加深。

 

到了7月30號,當時的攝政女王奧地利的安妮——就是這個攝政女王的名字,大家稱呼她叫奧地利的安妮——她前去巴黎,表示要在稅收問題上讓步。

 

她的一位隨從發現,隊伍走在街頭時,人們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歡呼“國王萬歲”,說明皇室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糟糕了。皇室一看這麼多人懲罰他們,沒辦法,皇室逃跑了。

 

1649年的1月6號,這個女王離開巴黎。女王離開巴黎絕不代表著妥協,反而開始了對老百姓的懲罰。

 

女王懲罰巴黎的方式不是屠殺,而是圍城。就是她把整個巴黎圍起來,說你們如果不妥協的話就餓死了。然後這個城裡的人就開始鬧革命。

 

1649年1月12日,女王剛走一個禮拜,人民就攻陷了公車底獄,之前被抓的法官成為了公車底獄的主管。

 

這個過程極大地促生了現代媒體的誕生。因為有這樣的革命,所以那個時候信息流通極快,傳媒、報紙、尤其是歌曲。

 

人們唱各種各樣的歌曲來諷刺挖苦、來傳遞信息,用歌曲來凝聚戰鬥的人們。還有版畫。

 

藝術的這種發展,當時的印刷商甚至出了一期特刊,這個特刊的標題叫作《印刷商致謝馬薩林樞機》。意思就是要不是有你這麼壞的人,我們這印刷商早就賠本了。

 

因為有了你,我們全發了,然後大家都在拼命地印報紙。當時報紙的發行量能夠高達5000到6000冊。

 

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很小,因為在鬧革命之前,一份報紙能夠發行三五百份就很好了,但是一鬧革命,直接上升到5000冊。

 

這段時間對於整個巴黎的打擊還是挺大的,所有的工程建設全部停了下來。

 

一直到什麼時候才漸漸平息呢?就是1652年的時候。你想這鬧了好幾年的時間,1652年10月份的時候,14歲的路易十四返回了巴黎。那為什麼會有攝政女王奧地利的安妮?

 

 

 

太陽王路易十四

 

是因為路易十四太小,所以讓他的媽媽來攝政。等到路易十四14歲了,他被稱作太陽王。

 

這個稱號可不是白來的,他14歲的時候就已經打了很多仗了,並且打贏了。路易十四又會打仗、聲望又高、人長得又帥,然後他非常自信地回到了巴黎。

 

路易十四回到巴黎的時候,巴黎人開始歡迎他。因為巴黎人也覺得沒有皇室不行,老這麼亂、老沒飯吃、老打仗,這樣生活也沒法繼續,所以人們歡迎了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為了讓大家忘記那段不愉快的投石黨運動,在1660年的時候,他娶了西班牙公主,然後在巴黎舉行了盛大的慶典。

 

這種盛大的慶典非常有助於緩和矛盾,之前鬧得那麼糟糕,咱們高興一下,咱們一塊兒開心,所以這一個偉大的慶典讓路易十四重新回到了巴黎。

 

投石黨運動實際上是法國的第一次大革命,它跟後邊的第二次大革命和第三次大革命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

 

投石黨運動可以說直接催生了啟蒙運動,我們後邊看到伏爾泰、拿破侖這些人,都是跟當年的啟蒙是有關系的。

 

有人說路易十四絕不會忘記巴黎人曾對他的反對,因此把精力全部投在了凡爾賽宮上。

 

也就是路易十四回去就開始建凡爾賽宮,他花了大量的錢去修建,所以人們還說他是不是不愛巴黎,他覺得巴黎傷了他的心,所以搬到郊區去了。

 

實際上,這個說法忽視了巴黎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也就是1660年以後的12年到15年。

 

從那時起,這位太陽王和由王公大臣以及公務員組成的卓越團隊,一起啟動了一些大膽的計劃,其中包括兩項巴黎的特色工程:林蔭大道和明亮燈火。這是我最欣賞的部分。

 

一個城市要想變得特別了不起,這個城市的統領者的胸懷是非常重要的。

 

路易十四做了什麼呢?路易十四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巴黎的城牆給拆掉了。你到義大利去看,義大利的城牆都在,因為它們要保護這個城市。

 

路易十四打了那麼多場勝仗以後,巴黎已經不再是法國的邊界,成了法國的核心。他把邊界拓展得非常遠,然後開始在邊界上修城牆。

 

大家不要小看在法國邊界修城牆這件事。在法國邊界修了這一圈城牆所花費的錢,相當於整個凡爾賽宮和路易十四時期巴黎所有建設總和的四倍

 

他花了那麼多的錢,把法國搞得非常安全。他說巴黎不可能打仗,沒有人會進攻到巴黎,要城牆一點用都沒有,所以路易十四說把整個城牆全部拆掉。

 

全部拆掉以後,他把圍繞巴黎一圈的城牆遺跡修成巨大的寬闊的林蔭大道。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上街,讓更多的人走。

 

巴黎有城牆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我覺得跟北京當年有城牆其實是一樣。北京有城牆的時候,城裡和城外是兩個世界。

 

巴黎也是一樣。所有的垃圾看都不看,巴黎市民就把它們從城牆上扔出去,因為他們覺得城牆外邊就是外邊了。

 

垃圾、糞水都從那個城牆潑出去,根本不認為外邊有人。當年巴黎為了拆這個城牆,首先清理垃圾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在1669年和1670年的時候,這位國王用平行排列的榆樹替代了堡壘,這被他稱為環繞城市邊緣的樹木堡壘。

 

這堵綠色的牆很快有了新的任務,那就是用作寬闊的步行道或者散步空間,寬度超過120英尺。如一位設計建築師形容,沿著直線延伸,一眼望不到盡頭。

 

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城市如此專註於打造這類空間,服務於民眾的日常消遣。

 

中世紀的時候,所有的國王腦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怎麼樣更安全,我怎麼樣更舒適,我怎樣剝削這些老百姓。

 

各位知道原因嗎?因為人不重要。那個時候人們也沒有識字的能力,你如果聽過我們講《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你就能夠完全理解這一段時間。

 

之所以有文藝復興,之所以有後來的啟蒙運動,是因為印刷機的發明。印刷機的發明,導致解釋《聖經》的權力從宗教人員到了老百姓手裡,所以人的價值得到了提升,人們更看中人而不是來世。

 

過去人們都說你要上天堂,你這輩子遭再多的罪都沒關系,所以人們不認為人命很重要。

 

 

 

林蔭大道

 

但這時候連皇帝都開始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了,於是開始為市民修建這樣的林蔭大道。亨利四世只為巴黎增加了幾條街,而這些街道並沒有服務到更大範圍的巴黎。

 

他的孫子,也就是路易十四下令建造了一個個都市單元,使巴黎從中世紀城市轉型為現代城市。

 

每一道御令都專門設計一條街。官方認為太狹窄、寬窄不均、不夠筆直的街道,都被他的御令改掉。

 

這個街要改,那個街要改,巴黎上下一條條街道被打通,調整為同一寬度。你這個路這麼寬,走到這兒你不能突然收窄,路必須都是一樣寬的。

 

所以你到巴黎去看,為什麼人們喜歡俯拍巴黎,尤其是巴黎的左岸那邊的老建築?

 

因為整齊劃一。整個道路都是非常漂亮、非常整齊筆直的,不同街道互相連接到一起,新的街道形成軸線,保證城市兩方向能夠同時通過車輛,以此緩解擁堵。

 

在那些能夠促進商業和物資運輸的新街道上,新的工程正開展著,方便巴黎人的生活,促進城市商業。拿破侖的侄子叫拿破侖三世,他們啟動的叫第二次大改造,那次改造的口碑不好,城市造成了全面的破壞。

 

也許17世紀這次城市大改造過程中,最令人贊賞的是沒有帶來類似的破壞。

 

17世紀巴黎的建築師有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對這座人口眾多、年代悠久的首都,他們不需要像19世紀的同仁那樣以現代化和都市重生的名義摧毀再建。

 

相反,多數情況下,他們能夠在空地上新建房屋。不過,即使一些建築阻礙了他們執行規劃,他們也會再三考慮,盡可能採取兩全其美的措施。

 

也就是說不要為了建設一個新城市,讓那些老百姓的房子都拆走、讓老百姓都搬遷。這對老百姓的休養生息影響很大。

 

碰上必須拆除公共建築的情形,巴黎當時的建築師會仔細研究,以確定這些工程的建築亮點。因此,聖安托萬大門的雙大門上有16世紀著名的雕塑家讓·古戎創作的精美的淺浮雕。

 

其中一座拱門上有獨特的設計,布隆德爾決定拆除一座,保留另一座,這種新舊結合得到了廣泛的贊譽。一位18世紀的巴黎城市史學家認為這是巴黎最成功的大門。

 

我為什麼要把這一段留下來呢?就是它對於我們今天的建設是有借鑒意義的。

 

我們肯定不能夠不做建設,但是我們不能夠把過去的全部推翻,這時候你會發現,整個城市就沒有了一個延續。

 

 

 

杜樂麗公園

 

這個過程當中是需要創意、需要設計、需要美感的,所以林蔭大道的形成,然後再加上17世紀60年代的杜樂麗公園的擴建,都對城市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杜樂麗公園在今天都是巴黎市民們散步的一個地方。它是太陽王建造的,還包括杜樂麗大街。

 

杜樂麗大街在1709年的時候,改名叫香榭麗舍大街,就是我們今天所聽到的這個名字。這里建造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行走路線。

 

到了1707年,布裡斯的游客指南告訴讀者:路易十四的綠色城牆毫無間斷地圍繞巴黎延伸了半圈,供人散步。

 

人們可以從位於聖路易島對面的河岸出發,然後經過公車底獄,觀賞左邊的皇家廣場;也可以沿著瑪萊區,靠近旺多姆廣場,然後到達聖奧諾雷大門,通向香榭麗舍大街。這條美好的步行道至今仍然在用。

 

如果大家去巴黎,拿上這一段,走一下,試試看。杜樂麗大街是法國第一座公共花園,這個公共花園帶來的效應是什麼?首先是潮流,所有人穿著最時髦的衣服走在這個公園里。

 

法國人特別有意思,就是再窮的人都要穿好看的衣服,他們會一定想辦法去找到得體的、漂亮的衣服。而且還有人有一個疑問,說法國人為什麼怎麼吃都不胖,都特別瘦?

 

男的女的都那麼瘦,身材都那麼好,一頓飯吃四個小時還吃不胖。這麼一個奇怪的民族,他們都喜歡在那個地方聚集。

 

第二個就是社交。大量的人在那個地方可以聊天、可以互相認識。第三個流傳最多的就是緋聞。法國人天性浪漫,他們看到了這麼多陌生的男士女士可以聊天。

 

這本書里有很多這樣的圖片,那些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在大街上走,在那個花園里邊坐著,她一天到晚沒有別的事可乾。他們在那兒也不自拍,就一起聊天,然後等著周圍有人過來跟她搭訕。

 

最重要的是外國人到了巴黎以後,全傻眼了。他們說怎麼巴黎這麼多貴族,滿大街都是貴族,但實際上法國人知道,那都是平民穿著貴族的衣服。

 

在歐洲別的國家不可能這樣,別的國家的老百姓不會那樣穿,但是法國的普通人也會學著貴族的打扮。所有貴族宮廷的打扮,都會成為最時尚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巴黎變成了一座敞開之城。就是因為有了龐大的公園,有了林蔭大道。

 

 

 

光和速度的城市

 

接下來就是光和速度。光和速度是兩樣東西,都是市政服務。這個速度是什麼呢,就是快遞。當時的法國人在1653年8月份開通了城市郵政服務。

 

那個郵政服務跟我小時候看到的80年代的郵政服務幾乎沒有區別,就是在大街上放郵筒,然後你可以把信投進去,上面貼一個小紙片,寫著“郵資已付”,那就是郵票。

 

那個郵筒一天開三次——上午開一次,中午開一次,下午開一次,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

 

從17世紀到20世紀,人類都在用著同樣的郵政系統,這樣一來城市兩端的兩個人,可以一天通三四次信,甚至不停地通信。大家發現寫信是一個特別高的需求,社交變得越來越豐富。

 

17世紀50年代末開始推行公共交通系統,就是公共馬車。因為有了這麼多寬闊的馬路,有了這麼多美好的地方,老百姓也想去郊區走一走,也想到這個郊外看一看。

 

沒有馬車,走過去太遠了。所以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帕斯卡爾,一個是羅阿內茲公爵。

 

帕斯卡爾是法國非常著名的大數學家,我們聽說過“帕斯卡定律”,對吧?他和羅阿內茲公爵兩個人著手設計了公共交通系統——叫作“五蘇的馬車”。坐這個馬車不管你去哪兒,只要五蘇,很便宜的一個價格。

 

你坐在這個馬車上沿途走,就可以跟很多陌生人坐在一起——尤其是可以跟很多陌生的女性坐在一起,法國人又受不了了。然後法國出現了一個戲劇,名為《五蘇馬車的誘惑》。

 

講的什麼故事呢?說一個太太,發現她老公最近很興奮,每天早早地跑出去,很晚才回來。她老公也沒什麼工作,每天出去幹嗎?

 

然後他太太就戴著一個面具——因為那時候法國有很多女孩上街是戴面具的,有半遮臉的面具、有全遮臉的面具,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女孩全遮臉,你不要害怕,那是人家當時的美感裝飾。

 

太太戴了一個全遮臉的面具,跟隨她老公上去。後來發現她老公就拿著五蘇的錢不斷地坐馬車,在馬車上跟那些女士們搭訕,搞浪漫約會。然後這個太太坐在馬車上,戴著面具。

 

這個老公竟然就開始撩他太太,太太把那個面具一揭開——原來是他老婆。

 

這個劇結尾怎麼說呢?既然我可以愛上這個人兩次,那麼我可能終生都會愛這個人——兩次都被她徵服了,所以是大團圓的結局。這叫《五蘇馬車的誘惑》。這就證明馬車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的領域。

 

因為在過去只有貴族、有錢人才能坐馬車,老百姓坐不了,現在老百姓能坐馬車,當然很開心。而且在馬車上能夠跟各種不同階層的人聊天,多愉快!

 

你看你們現在每天坐那麼長時間的地鐵、公交車,都浪費了,都沒有像巴黎人那麼浪漫,在上面跟人交流聊天、互留電話什麼的。

 

但是這個五蘇馬車後來很快帶來了問題。就因為它太便宜,五蘇就能夠坐。然後這些有錢人也不想用自己的馬車——用自己的馬車更貴,就像咱們今天養一輛車更貴,租車便宜。

 

有錢人動了壞心思,就把一輛公共馬車變成了一個私家馬車,比他自己養馬車便宜得多。這下子把老百姓氣壞了,然後法國政府馬上出台規定:絕對不允許這樣做,絕對不允許你一個人包整個車,你就得跟其他人坐在一起。

 

貴族又抗議說有些人身上有味、有些人很臟、有的人那個身上拿著武器,覺得不安全所以不行。

 

後來政府又妥協說:那這樣吧,規定以下幾類人不許坐馬車:乾某些工作的、凡是身上有味的人不許坐馬車。這惹出更大的麻煩:當馬車開過去的時候,很多人拿石頭砸那個馬車,“噼里啪啦”砸碎,最後就變成了混戰。

 

法國政府終於妥協,算了還是坐吧,大家都一塊兒坐。這就是整個城市從蒙昧,開始慢慢地走上現代的一個過程。

 

法國那時候晚上一到天黑,偷鬥篷的人就出來了。很多偷鬥篷的賊、搶劫的人,這是有生命危險的。所以當時的有錢人,需要一項公共服務:晚上我在別的地兒吃飯吃晚了,或者看了一個演出看晚了,要回家,天黑很害怕,怎麼辦?

 

政府出台了政策。在1662年10月份推出了一項服務叫“火炬手服務”——花錢雇一個人給你打著火炬,把送你回家,按15分鐘為單位收錢。因為在法國當時那個面積,基本15分鐘哪兒都走到了。

 

15分鐘花兩蘇或者三蘇,一個人打著火把給你送到家。這件事出來了以後,你會發現有錢人的晚上得到了保障——有錢人可以雇這些人,沒錢的人還是不行。在1667年9月2號的時候,法國進行了“點亮工程”,這是樊登特別欣賞的一個動作。

 

 

 

點亮工程

 

自1667年起,蠟燭於每年11月1日,到次年3月1日之間的晚上點亮。很快巴黎人派出代表,請求市長延長時間。

 

自此夜間照明便從每年10月15日到次年3月30日,然後慢慢延長,到了17、18世紀之交,每年街道照明的時間延長至九個月。各位想想多不容易,這個城市是一點一點點亮的。

 

另一個問題則是每日的時間表,每日提醒點燈的響鈴時間很快。10月的點燈時間確定為下午六點,11月是下午五點三十分,12月和1月是下午五點,2月是下午六點,3月是下午六點三十分。為什麼搞這麼麻煩?

 

你們可能想不明白——蠟燭賊貴。那時候的蠟燭是非常奢侈的東西,而且他們點燈不是說像今天這樣,市政拉個閘,全亮了。他們點燈是每家每戶自己點燈。

 

政府給你發粗蠟燭,然後你放在門口把它點著。到了點,那個響鈴在整個城市“叮”一響,每家每戶把它放下來,點亮,然後再拉起來。是家家戶戶照亮了這個城市。

 

錢從哪兒來的呢?這個叫作“照明稅”。老百姓交稅,交了稅以後政府買蠟燭,然後發給街道把它點起來。在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巴黎是912條街,2736盞燈,一盞一盞數得清清楚楚,到最後變得越來越多。

 

這個稅種是巴黎唯一的、老百姓主動要求加稅的稅種。老百姓第二年開會的時候,跑去找政府說我們願意多交稅,乾嗎?全點亮。

 

到最後巴黎變成了一年四季都點亮。在16、17世紀沒有電的那個時候,你晚上到了巴黎,發現如同白晝,這是讓所有歐洲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倫敦和巴黎的差別,就在於倫敦夜裡一片漆黑,巴黎的夜裡一片白晝。巴黎人晚上全出來活動,甚至有很多人玩什麼呢?就是在街上看蠟燭,就是走、看,覺得這光明就是舒服,整個城市的治安大幅提升。

 

政府就應該幹這樣的事,政府就應該增加老百姓的福利,讓老百姓覺得安全。所以整個城市裡的安全度大幅提高。

 

你再想想接下來是什麼呢?商品銷售會翻倍。晚上商鋪也可以開門,很多店鋪都是通宵,可以開到半夜兩點三點。娛樂業開始發達,餐飲業開始發達,演出業開始發達。

 

時裝不但白天穿,晚上也可以穿,還可以中間換裝穿。你想想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由此就得到了大幅提高。

 

夜間娛樂得到提升,於是景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里總結一下,這座城市的三個形象逐漸呈現,並且組合成這座趣味與情調之城。巴黎是歐洲最時髦的都城。

 

第一,其市民穿著之考究屬歐洲大陸之最;第二,巴黎是都市的中心,城裡一夜暴富的新貴高調炫耀著巨大的財富,其財富主導著城市的規則;第三,巴黎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到處可見美艷的巴黎女人。

 

你看這個城市的三個特點:好看、時尚、有錢,源於整個金融業的發達和娛樂業的發達。

 

 

 

時髦金融浪漫之都

 

而且法國人後來慢慢發現,奢侈品真的太賺錢。接下來我們就說這個時髦之都。法國是最早擁有現代的百貨商場的地方。

 

而且你知道路易十四這個人多時髦,他自己創辦了一份時尚雜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Cosmo》(《時尚》)這樣的雜志,最早的一份叫作《風流信使》,是由路易十四親自監督發行的。

 

這個《風流信使》的內容是什麼呢?每一頁上都登出來最好看的服裝的樣式,就把皇室的公主啊、駿馬啊,把這些人的穿衣服的樣子畫出來。

 

所以大量的人去買衣服都是拿著雜志去看的。雖然是畫的雜志,但拿這個雜志能夠看到樣子。

 

更重要的是,他們出現了今天的百貨商店。你今天到義大利、到英國,還能看到這樣的遺跡。

 

他們賣東西是一個長長的走廊,然後擺了一點東西,顧客只能夠站在櫃台外面,不能夠走進去,沒有空間,因為它是一條走廊。

 

巴黎開始有大型的百貨商場,顧客可以在里邊轉,可以跟那些賣衣服的漂亮姑娘打情罵俏。所以有大量的人喜歡到巴黎逛商場,覺得這太有意思了。

 

巴黎當年的百貨商場有一個特點,它是最早開始實行自己定價,不允許議價的地方。咱們中國古代你記得嗎?

 

是拿個手套在袖子里邊掐,或者說暗語,總之你要給我便宜點。但是有了這個時尚之都以後,人們穿衣服不是為了滿足溫飽,人們穿衣服是為了面子,是為了像貴族。

 

所以你都已經像貴族了,你還能夠討價還價嗎?不行。所以,時尚的用品就越賣越貴。當時倫敦的人反應過來,說怎麼巴黎人突然賺這麼多的錢?

 

巴黎這樣賺錢不是靠戰爭,不是靠過去那樣打仗搶回來土地。巴黎人就靠賣絲綢、賣衣服,把我們的錢竟然賺完了!

 

那時候有馬車旅行。我們就在這兒講過《莫扎特傳》,莫扎特的爸爸就是駕著馬車帶著他從奧地利一直跑到巴黎、倫敦。

 

那時候駕著馬車是可以完成整個歐洲旅行的,所以巴黎成為了整個歐洲的時尚之都。

 

而且巴黎沒有高聲叫賣的人,倫敦那個時候還處在叫賣的時候,人們背著東西走街串巷地叫賣,巴黎已經完全發展成百貨商場。這就是整個時髦之都誕生的過程。

 

各位知道我們去商店裡買的叫作高級成衣。就算你買的是古馳、普拉達這些東西,那也叫高級成衣,那都是做好了給你的,再貴不算多貴。

 

真正的時裝是什麼,那一定是有人在你身上剪出來的,劃線、定製出來的。

 

所以你看巴黎當時多奢侈——做成衣的、賣成品的只有300個商人,做服裝的有1500個女裁縫,經營高檔時裝男裝店的有2000多家,而專門定製和替換玻璃的工匠只有80位。

 

法國的時尚工場不分晝夜地運作,大量產出一種又一種的時尚。多虧了街道照明,巴黎的商店可以運營到晚上10點甚至11點。時尚也像這座現代之都一樣,入夜不寐。這就是整個城市的改造過程。

 

最後巴黎是浪漫之都,這里我們要引用巴爾扎克的一段話。巴爾扎克看樣子很明顯是在浪漫之都受了傷。

 

巴爾扎克在1835年的時候聲稱:“巴黎的愛情不同於任何一種愛情”,隨後他補充道,“那裡的愛情是欺騙,愛情稍縱即逝,卻留下一片毀滅的痕跡來標記它的逝去”。

 

巴爾扎克覺得巴黎人特別風流,“公開調情”“毫不掩飾”。巴黎太開放了,包括皇室也很開放。皇室還創造了這麼多讓你調情的機會,很多人在大街上公開調情。

 

風流女士的文學作品,還有戲劇大量的爆發,出現了很多獵富者等等。這就是巴黎浪漫之都的得名。

 

直到今天,我們說整個巴黎都依然維持著時尚之都的地位。我們去了巴黎就會覺得:怎麼這樣的人穿得都這麼好看。

 

雖然沒機會在巴黎發生一場浪漫的愛情,但我們最起碼可以作為遊客去觀賞一下杜樂麗公園,走一下林蔭大道,看一看引發革命的新橋。

 

這時候你再去巴黎旅行,我相信會跟你沒有學過這本書是完全不一樣的。

 

樊登去過幾次巴黎,基本上都是購物,除了拿著護照去購物、退稅,整天搞這個之外,巴黎沒有給我留下任何更美好的印象。

 

埃菲爾鐵塔打個卡、到什麼宮殿打個卡……但是你讀了巴黎的歷史——當然它不算巴黎完全的歷史——你知道了巴黎的城市轉換的過程,你瞭解這個城市怎麼從一個遍地都是野狼的樣子變成了今天的樣貌。

 

我相信大家去旅行的時候,我們的心理豐富度是不一樣的。

 

最後,這本書作者用了大量的繪畫作品。他的整個依據是來自於16世紀到19世紀的那些繪畫,包括當時的城市規劃圖、當時的風景畫。

 

巴黎最早的繪畫一次次地告訴我們:這座城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系列大建築的集合,也遠不止是一個商貿中心。

 

巴黎是一座新的首都,一座城市結構能夠鼓勵居民走出家門,在街上享受的首都。在巴黎,無論來自哪裡的人都能夠自由融合。

 

你們沒發現有的城市太大,以至於不是一個步行城市嗎?人們就是沒法走,沒法放鬆。如果你不出北京二環,是可以行走的。

 

你住在衚衕里邊,走到這兒走到那兒,看著林蔭道,會覺得很愜意。但是在今天,你一年有幾次能夠在北京二環里邊走一走?

 

所以當一座城市失去了讓人們走上街的感覺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反思,我們能不能夠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對世界各地的人來說,今天的巴黎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書本、電影、博客以及網站都在用相似的詞語定義巴黎的魅力。

 

讀者們總能一次次地讀到,巴黎建築立面有著其它城市無法企及的整齊和統一。

 

巴黎的公園和花園,似乎為浪漫的散步活動而生;巴黎的橋梁以及廣場,則是其魅力的秘訣,尤其是孚日廣場的拱廊。

 

在林蔭大道上散步,在塞納河邊散步,以及晚間漫步這座燈火之城,尤其是聖路易島的街道,都是這種浪漫的核心。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

#若昂德讓

#像新橋一樣無人不知

#五蘇的馬車坐這個馬車不管你去哪兒只要五蘇

#新橋開啟現代的街道生活

#孚日廣場

#瑪萊區

#聖路易島

#林蔭大道

#杜樂麗公園

#單塔斜張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uHcdNjbDA

淡水天天塞車終於有救了❤️淡江大橋完工時間曝光!總算不再淪為「選舉浮橋」? │ 鐵道事務所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

 

 

 

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

  台灣世界展望會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洪雪珍斜槓班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請實在的說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像新橋一樣無人不知

五蘇的馬車坐這個馬車不管你去哪兒只要五蘇

新橋開啟現代的街道生活

孚日廣場

瑪萊區

聖路易島

林蔭大道

杜樂麗公園

單塔斜張橋

 

 

 

 

取自:樊登讀書,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

 

 

 

各位好,我們今天是在北京的樊登書店旗艦店,為大家講解本周的新書。這本書好漂亮,叫作《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我們講了很多城市的歷史,但這本書其實不是巴黎的歷史。如果你要講巴黎的歷史,肯定充滿了戰爭、充滿了政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鬥爭。

 

 

但這本書不是城市歷史書。這本書只從巴黎的整個歷史當中截取了一個小小的片段,也就是從亨利四世到路易十三、路易十四。他們乾嗎呢?他們把巴黎從一個破敗的中世紀城市,變成了一個世界時尚之都。這是一個奇跡。

 

 

因為你們要知道,在17世紀初的時候,巴黎是一個典型的破敗的中世紀城市。破敗到什麼程度呢?在巴黎的市中心還經常可以見到野狼,也就是很多野生動物會出沒在城市當中。沒有人在城市裡走路,因為城市裡邊全是泥巴。你們如果看過一部法國電影,叫作《香水》,你就會知道那個時候的巴黎有多臟。遍地全是污穢,到處都有死人、有酒鬼,然後在大街上經常發生犯罪行為。貴族從來腳不沾地,他們絕對不會在路上走路,他們都是坐馬車。

 

 

 

所以,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時候,巴黎跟其它所有的城市一樣破敗,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就是這短短的100年的時間,經歷這三代皇帝以後,巴黎一下子變得光鮮亮麗,成為了全世界時尚的核心。你知道在法語當中有一個詞叫“時髦”,它在法國的字典里怎麼定義呢?“時髦”就是外國人到巴黎來學習怎麼穿衣服。

 

 

 

我覺得這一段歷史特別有助於今天中國的城市發展。所有的城市都在進行城市化的轉型,大量的建設在不斷地發生。哪些事做對了會使得一個城市蓬勃出各種各樣的生機,並且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定位,還能夠持續下來?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講給我們所有的建設者,以及我們每一個創業者聽一聽。實際上,這本書相當於巴黎的轉型創業史。最重要的是聽完之後,我相信你們都想去巴黎看一看。

 

 

 

故事從17世紀初講起。巴黎並不是一直在做法國的首都。因為你們讀過《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話,你會知道達·芬奇最後跟法國國王在一起。他們並不是在巴黎,而是在盧瓦爾河谷。因為那時候整個法國在打仗,巴黎並不是法國的中心,而是法國的邊界。巴黎有大量的城牆,國王看守不下去了,就跑到盧瓦爾河谷去執政。所以,達·芬奇後來是死在了盧瓦爾河谷,法國國王的懷里。

 

 

 

公元987年,巴黎成為了首都。經歷了百年戰爭和法國宗教戰爭以後,1415年國王放棄了巴黎,整個16世紀,他都是在盧瓦爾河谷執政。在1589年的時候,亨利三世遭到暗殺,這時候代表著瓦盧瓦王朝覆滅。瓦盧瓦王朝覆滅之後,登基的亨利四世,開創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最有名的波旁王朝,並在1594年回到了巴黎。

 

 

 

他的兒子就是路易十三。他的孫子,就是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那段時間里,人們形容巴黎說:“整個巴黎遍地都是建築工人,一場大的建設在巴黎開展。因為整個國力在慢慢地恢復,加上連續三代國王都非常具有建設性,所以他們立志要把巴黎建成世界之都。”

 

 

 

我們可以先找到一些證據,就是巴黎到底有沒有成為世界之都。這里有一段描述得特別好。一百多年以後,也就是這三代皇帝進行了建設之後,古斯塔夫·福樓拜筆下的艾瑪·包法利——大家知道有一本書叫《包法利夫人》——更好地驗證了這一點。這位文學主人公如此相信夢想,她說:“巴黎是怎樣的?無法衡量的名聲!她低聲重復著‘巴黎’,只是因為重復讓她自得其樂。這個聲音就像教堂的鐘聲,回蕩在她的耳邊,就像眼前的一束光芒。”這個夫人每天沒事的時候就念“巴黎,巴黎”,只要念“巴黎”,就覺得心情好很多。

 

 

 

190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到,早在踏足巴黎之前,他就被巴黎的魅力深深吸引。他說:“巴黎許多年來都是我的嚮往,踏在這座城市的路面上。帶給我的幸福感讓我覺得,我的其他欲望也會得到滿足。”對這個在現代世界看到夢的力量的人來說,巴黎是最終的夢幻。

 

 

 

100年以後,巴黎就具備了這樣的地位。那麼在這100年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首先看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就是亨利四世修了一座新橋。為什麼改變一個城市從修一座新橋開始?這個新橋的特點是什麼?書里講新橋是現代城市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築,因為它與以往的橋梁截然不同。新橋不是木橋,而是一座石橋。這座橋能防火,註定要歷經時間的考驗。

 

 

 

事實上這座橋是巴黎最古老的橋梁,它還是塞納河上的第一座單跨橋。它的長度也不同尋常,約為1000英尺;它的寬度也不同尋常,有75英尺,比任何一條城市的街道還寬闊。我前一段時間去了佛羅倫薩,我們去看佛羅倫薩的老橋。佛羅倫薩老橋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窄窄的一條橋,兩邊全是建築物。因為橋上是人們經常走的地方,這個地方人流量大,所以貴族們不會放棄這個地方的利益,他一定在兩邊建商鋪。這時候你發現老橋的兩邊全是商鋪,賣各種各樣的奢侈品。這就是中世紀橋的特點。

 

 

 

你知道亨利四世做了一個多麼了不起的設計。他在新橋的兩邊沒有加蓋任何房子,這就是一座現代化的橋梁,這就是一座屬於人民的橋梁。如果你加蓋房子,人民在那個橋上根本沒法走,因為那個橋和路沒有區別。人們走這個橋只是為了過馬路,只是為了過河。

 

 

 

但是亨利四世說不要蓋房子,要把兩邊寬闊的塞納河的景緻留給大家看。所以你想75英尺寬、1000英尺長的一個寬大的橋梁,上面全部鋪著鵝卵石。當時巴黎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泥巴,它全部鋪上巨大的鵝卵石以後,走起來就很舒服、很乾凈,而且毫無遮擋。人們走在這個橋上,可以遠眺周圍的風景。這時候人們就會願意留在新橋上。這就是現代化的橋梁設計和中世紀橋梁設計的本質區別。所以,首先它兩側沒有房屋,可以看風景。

 

 

 

下一個革命性的動作是什麼呢?它竟然有了人行道。這是一個發明,也就是人車分流,你的馬車可以走在底下。那人行道是怎麼規劃出來的呢?它把人行道抬高了大概半英尺這麼高,就跟我們今天城市邊上的人行道是一樣的。不要小看這個設計,這個設計代表了對人民的尊重。人可以在路上走,走在人行道上,不用擔心被馬車撞。所以你想想看,這個設計帶來的連鎖效應是什麼呢?就是會有大量的人在新橋上徘徊,會有大量的人在橋上走,然後站在那兒看風景。

 

 

 

甚至在新橋上,現在你們去看應該都能夠看得到,竟然建設出了一個像陽台一樣的觀景台。它鼓勵人們在新橋上站住,然後停下來,站在那兒觀景。後來有人形容說,你根本不必去全世界旅行看風景,你只要站在新橋上朝兩邊看就夠了。因為兩邊是寬闊的塞納河的景緻,這個地方快速地成為了城市的心臟。

 

 

 

那修這個新橋的錢從哪兒來的呢?從紅酒的稅里邊來,也就是富人和酒鬼為這座橋買單。要麼你特別有錢,你天天喝酒,那你要交稅;要麼就是你是個酒鬼,你天天喝酒要交稅。所以富人和酒鬼的錢建造了這個城市,它是從紅酒稅里來的。

 

 

 

在1603年6月份,新橋臨近竣工的時候——就是橋還沒有修好、還有點晃晃悠悠的時候——亨利四世決定要率先過橋。他說“我要從那橋上走一遍”,結果其他人說“別,太危險,要不然我們先過一下”。前面走了五六個人,全都掉到河裡去了。然後亨利四世說:“那是因為他們不是國王!”這是亨利四世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然後他真的就從那個橋上安全地走了過去,留下這句話“那是因為他們不是國王”。

 

 

 

而且,這座橋的規劃絕不僅僅是這麼一座橋,還包括了一條多菲娜大街,從城外一直連到這個橋上。這樣一來,整個橋就成為了巴黎的一個主乾道。在1614年的時候,在橋的中間豎立起來了亨利四世的雕像。這個騎著馬的雕塑出來了以後,雕塑附近成為了巴黎人約會的一個地方。你跟別人約會,你說在哪兒見面,對方說我們在銅馬見。所以銅馬成了巴黎人聚會的一個地。

 

 

 

為什麼修這麼一座橋如此重要,會帶來整個社會的變革呢?給大家剖析一下:第一個原因就是這座橋又寬又長又漂亮,成為了巴黎的公共娛樂空間。我們去看歐洲的城市,只要帶你去中世紀的舊建築,那兒一定沒有陽光,一定是狹窄的。兩邊高高的樓,人在里邊覺得特別渺小、特別壓抑,上不來氣的那種感覺。

 

 

 

但是它一打開以後,人們擁有了公共娛樂空間,甚至在這個橋上能夠看到很多皇室成員在玩。皇室成員也受不了老在宮殿里待著,他們也願意到這個開闊的地方來玩。比如說,有人曾經見到過旺多姆公爵在橋上跟人打雪仗,大量的貴婦穿著那些美麗的裙子走在大街上。

 

 

 

你知道,如果老百姓永遠都看不到貴族,老百姓怎麼知道什麼叫時尚,老百姓怎麼會去買更多好看的衣服?所以,當人們看到了不同階層的交流,人們在這兒可以看到有錢人,可以看到沒錢人,可以看到各種好玩的東西的時候,整個城市的消費也活躍了起來。然後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也產生了連通。所以,它首先是一個公共娛樂空間。

 

 

 

在橋下,人們很自然地以這個橋為中心,左邊男的洗澡,右邊女的洗澡。沐浴和日光浴,都在這個橋下發生。你們今天到塞納河去看,你都經常能夠看到很多人,脫得一絲不掛,躺在那兒曬太陽。這是中國人特別害怕的那種場景,但是在歐洲,德國、法國都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在那個時候,警察經常要驅趕那些完全不穿衣服的人,他們不能有傷風化。但是老百姓可以在這兒洗澡,可以在這兒曬太陽。

 

 

 

然後不同階層的人在這兒聊天、接觸,陌生人之間信息的傳遞開始發生。人車分流的步行道出現,馬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為你知道,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馬車。我們在電影上看,好像歐洲的王室有特別多的馬車。只要一齣城,就好多馬車跑過去。

 

 

 

但你要分年份。在新橋竣工的那一陣,巴黎整座城市的馬車不超過十輛,就連國王本人也只有一輛而已。然而在1700年,就是整個17世紀過去了,到18世紀初的時候,布裡斯新出版的旅行指南指出,馬車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兩萬輛。巴黎在17世紀下半葉新增了許多街道,而一些舊有的道路則得到拓寬和延長,城市的總路面面積增加了。然而這一切努力,並沒有抵消車輛交通的劇增效應。

 

 

 

我記得我在中央台主持節目的時候,做過一期交通的節目。兩邊兩個不同陣營的人在辯論什麼呢?是應該先有足夠多的車,再去修馬路;還是應該先修了足夠寬的馬路,才會有足夠多的車?通過這個歷史來看,是先要修足夠寬的馬路,才會有足夠多的車。在1700年左右,巴黎成為了擁堵的城市。堵什麼呢?堵馬車。不是今天堵汽車,變成了堵馬車。

 

 

 

在新橋上有了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交流之後,再一步出現的就是媒體。因為人都集中在一起,所以信息傳遞得特別快。所以,新橋上是信息傳遞最快的地方。巴黎有一句俗語叫作“像新橋一樣無人不知”,就是你有一個消息被很多人知道,要說“像新橋一樣無人不知”。什麼消息只要丟到新橋上,馬上就有很多人知道。

 

 

 

緊接著在1611年催生了法國的報紙,叫作《法國信使》,1631年出現了《法國公報》。也就是說,當人們有了階級之間的交流和流動的時候,信息開始大範圍傳播的時候,人們對於媒體有了需求。進而我們可以這樣講,是新橋促使了1648年的投石黨革命。我們後面會講到投石黨革命,也就是法國第一次的大革命。

 

 

 

法國這一次大革命和之前所有的戰爭都不一樣。在歐洲,之前的戰爭基本上都是皇室的、宗教的,而投石黨革命是第一次人們因為賦稅的問題、吃不飽飯的問題,而在巴黎鬧起了革命。所以,如果你沒有營造這樣的公共空間,人們沒有這種公民的意識,人們沒有互相的交流、沒有站起來演講的地方、沒有散發傳單的地方,整個城市不可能引發革命的思潮。所以你就知道,建這麼一座新橋是多麼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附帶效應呢?首先是音樂產業,有大量的人在橋上唱歌、擺攤。你們今天到法國去,你會看到特別多的街頭藝人在那兒表演。這就是音樂產業的發端,所以有“新橋歌手”。

 

 

 

第二個是戲劇中心。那時候沒有人在劇院里演戲,人們在橋上演戲。在橋上演戲的過程中,培養了大量的文學家、表演藝術家,還有賣狗皮膏藥的。有很多人在那兒表演,像中國賣大力丸一樣的賣狗皮膏藥,然後賣書、賣畫。

 

 

 

這里能夠堅持到今天,跟當年幾乎沒有變化的,就是塞納河邊賣書的人。當年人們說,新橋提供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雖然我們現在沒法準確地知道法國人當年的識字率,但是巴黎的識字率一定是相當高的。因為在新橋開通以後,有特別多的人用小車推著一車一車的書在新橋上販售。你今天到塞納河去看,塞納河兩邊全是書攤,賣書賣畫的特別多。所以這就是整個橋帶給社會的一種攪動。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什麼呢?如果你讀過《巴黎聖母院》的話,你會知道巴黎那個時候的小偷特別多。小偷主要偷什麼?很好玩,偷鬥篷。他們被叫作“偷鬥篷的賊”。偷鬥篷的賊有多厲害呢?只要你從橋這邊走到那邊,基本上鬥篷就沒有了。而且基本上都是男士穿的鬥篷,因為女士的那些裝飾品、絲巾什麼的不值錢。

 

 

 

這樣的話,有錢人怎麼辦呢?有錢人雇一個保鏢,跟在身後。這個保鏢的任務不是保護這個人,是保護那個鬥篷,所以“偷鬥篷的賊”也成為了整個巴黎的一道風景線。這是亨利四世的第一個建設,建設了新橋,給了公眾一個行走的空間。

 

 

 

接下來你會發現他們的方向很清晰了。當他們看到了街上變得熱鬧,老百姓願意走出來,連貴族都願意下了馬車跟老百姓一塊兒走的時候,這個城市的生機迸發出來了。於是緊接著第二個建設,就是孚日廣場。

 

 

 

孚日廣場當年叫作皇家廣場。為什麼亨利四世要修這個皇家廣場呢?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絲綢業特別興盛,大家聽過絲綢之路就知道,歐洲人特別喜歡東方的絲綢。當時義大利人率先偷了東方的絲綢技術,所以歐洲人開始買很多義大利的絲綢,花很多錢。所以亨利四世講,我們法國為什麼不能夠發展絲綢業?那時候的絲綢業可能相當於咱們今天的晶元行業,這是最流行的、最賺錢的、最值錢的、有科技含量的一個行業。所以亨利四世說,我開闢一個廣場給你們。他找了一塊地——就是今天我們說瑪萊區的那個地方——說如果你們能夠引進絲綢業的工人,我們就把這個地方建成一個絲綢業的聚集地。

 

 

 

於是就有很多富人和官員開始出錢,他們希望絲綢業在這個地方能夠興盛起來。他的目標,也就是皇家廣場的目標,就是能夠美化巴黎,能夠提供一個公共慶典的地方,然後給市民休閑提供場所。這個皇帝其實蠻開明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舉辦公共慶典的空間,而廣場是非常重要的。

 

 

 

結果沒想到,這個皇家廣場建立好了以後,絲綢業並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慢慢地,絲綢業開始從這個廣場退出,進來的依然是富人、銀行家和貴族。所以很快,孚日廣場周圍的地都被這些貴族們買下來了,那是巴黎最早的新貴們所居住的地方。

 

 

 

亨利四世選的這個地方在哪兒呢?他選了一處優勢明顯的位置。城市的主要入口是聖安托萬大門,這座大門位於公車底獄前方,原本用於防禦,游客們會順著巴黎最寬闊的聖安托萬路前進,進入這座新建的廣場。進入廣場十分方便,而且廣場亦不受車水馬龍的乾擾,因為車進不了廣場。

 

 

 

而那個時候的孚日廣場是開放的,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在廣場上走來走去。廣場進行慶典的時候,真是萬人空巷。那個廣場上一次性能夠容納6萬人,還不包括廣場周邊房頂上的人。有人爬上房頂,就是為了能夠看這個廣場上所發生的巨集大的慶典。

 

 

 

國王決定使用一些現有的商業建築作為廣場的一邊,而另外三邊則是塔樓建築,每邊九座。在巴黎,每一座住著什麼人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因為他們都是老貴族,一代一代住下來。這些建築的第一層用於商業,出售那些新的產品,裡面有一條拱廊——歐洲很多那種拱廊型的商業街——專門供游客躲風避雨,建築的上面幾層樓用於住宿。這些土地對絲綢的投資者,以及皇室的擁護者免收租金。

 

 

 

在1607年4月,國王放棄了原有的計劃,並且同意對建築做重大的調整。拆除項目最初的作坊,另外增加九座塔樓。亨利四世還獎勵那些進度領先的人。你知道亨利四世腦子里發生了什麼轉變嗎?他發現做絲綢還是不如做房地產來得快。改成房地產以後,塔樓變成很好的住宿的地方,被賣給那些貴族,這本身就很賺錢。廣場最早的居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經濟能力各不相同。一開始大家希望所有人都來,但是到最後他們全都變成有錢人。

 

 

 

在設計上,新的廣場原本打算徹底告別更早的城市廣場模式,比如古典風格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的廣場。這些早期設計通常是矩形的,用來展示個人的紀念碑、教堂市政廳或者中心雕像。你要想看這種中世紀時候的廣場,就去佛羅倫薩、羅馬這些地方,你能看得很清楚。皇家廣場實質上是正方形的,邊長是450英尺。

 

 

 

廣場的中心一直是空的,直到1639年才豎起了路易十三的雕像。這座史上最早的現代廣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居民的建築上。巴黎這個名字,後來一直和前衛居住建築緊密相連,這座廣場功不可沒。各位理解那個轉型期了嗎?這個皇家廣場不是為教堂建的,它是為老百姓建的,它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參與慶典,為讓老百姓能夠在上面散步。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皇家廣場”這個名稱特指的是任何在中心設有君王雕像的廣場。凡是中間豎著一個皇家雕像的,都可以叫作皇家廣場。這位太陽王,分別在1686年和17世紀90年代,增加了勝利廣場和路易大帝廣場,今天我們叫旺多姆廣場。各位知道旺多姆廣場中間站的是誰?旺多姆廣場的中心是拿破侖的雕像。之後法國的各大城市出現了更多的廣場,這是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建築。

 

 

 

在1800年的時候,皇家廣場正式更名為“孚日廣場”,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孚日廣場。這個孚日廣場催生了瑪萊區。什麼叫瑪萊區?也就是沼澤區的意思。原來那個地方是一片沼澤,是很糟糕的地方,現在的瑪萊區代表的是一種青年文化。你說北京什麼地方代表青年文化?朝陽區、三里屯、朝陽公園這樣的地方。當時因為瑪萊區可以步行,這個地方建立這樣的廣場,又有了新橋,所以很多年輕人可以出門社交、可以步行,於是巴黎開始變得浪漫。

 

 

 

其中有一個女孩,在跟別人的書信集里就寫到“我至少有2000名追隨者”。也就是有2000個男孩追她一個人,她非常享受這種生活。這個地方是巴黎非常有趣的地區,一旦人們到來就不想離開。這是很多人在記憶當中所寫到的,“只要你走到瑪萊區,你就不想離開”。還有一個在世界各地旅行的人到巴黎去玩,轉了一圈以後發現巴黎除了大也沒什麼好玩的。直到他轉到瑪萊區,在那裡待了好幾天。這個地方可以步行、可以喝咖啡,這是一個真正像現代城市的地方。

 

 

 

接下來一個著名的地方,就是聖路易島。今天你可以到聖路易島上去看,跟當年剛建設出來的幾乎一模一樣,沒有任何變化。原因是什麼?因為它是個島,而且是個人工島。巴黎的整個格局,大家看就能夠看得很清楚。塞納河流過來分成兩邊,這邊是左岸,這邊是右岸。我們經常說“左岸公社”,那是在左岸那邊活動的那些人。這邊是右岸,中間有一個島叫作希提島,巴黎聖母院就在希提島上。新橋貫通左岸右岸,是連著希提島的一座橋。

 

 

 

這中間還有幾個小小的島嶼。當時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叫馬利耶。馬利耶這個人為什麼厲害?在1608年3月份的時候,馬利耶的一項大膽舉動獲得了亨利四世的賞識。他主動提出一個國王盼望已久的計劃,且不需要皇室承擔費用。他計劃修建一座跨過塞納河的木橋,橋上能通過各種貨物:從現代加農炮,到更大更沉的四輪馬車。馬利耶開出條件,要求獲得過橋者的收費權,他因此被任命為本國所有重要橋梁的總承包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修路方式,就是MBO(管理層收購)。你先花錢自己修,修完了讓你來收費。

 

 

 

當年馬利耶提出了這麼一個革命性的想法,亨利四世一聽,說這太好了。我不用投錢,還能把這地方修了,他收租金就收唄,沒關系。1609年的下半年,馬利耶建議建造另一座橋,同樣自費,不過這次使用了後來廣泛使用的石塊作為材料。你知道,有了石塊就能留到今天了,所以他的第二座橋今天仍在使用。這座馬利耶橋,仍然使用著開發者的名字。

 

 

 

因為馬利耶的技術得到了很高的提升,然後他又具備這樣的金融能力,所以當時亨利四世說,那不行就再給你點地,你看中什麼地方?他說,我看中塞納河中間那幾個小島。那個小島原來的名字叫作聖母院島。皇帝說那就給你了,然後他們就用人工填島的方式,把那個地方填出了一塊聖路易島。所以,聖路易島的地圖是非常規整的菱形的樣子。

 

 

 

而且聖路易島為什麼好看,原因就在於設計師根據他對於美感的想象,畫得非常筆直、非常漂亮。連外牆立面的那些顏色,全部都是一致的,你想想看這個多漂亮。於是馬利耶就在聖路易島上準備開工。

 

 

 

結果這個過程當中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在1610年5月份的時候,亨利四世遇刺身亡。這麼好一個皇帝,被人堵在馬車里拿刀捅死。亨利四世去世以後整個工程都停下來了。然後一直到1614年4月19號,馬利耶再次跟路易十三簽約,就是跟亨利四世的兒子重新簽約再次修橋。盡管設計新穎、規劃細致,這些寬敞的新街道並沒有吸引大批人前來安家。

 

 

 

各位能夠理解嗎?我算是北京的老人了,我在北京開始買房子的時候,世紀城剛開始建。世紀城當時賣4000塊錢一平,我們說太偏不去,我們認為世紀城太遠,不去。所以你想想看,要想打造一座新城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他們在聖路易島上做了那麼漂亮的設計,覺得這個地未來是黃金地段,在左岸右岸中間,又有橋又可以坐船,多方便。結果有錢人都不去,覺得地太偏。

 

 

 

最早在聖路易島定居的是巴黎的工薪階層、商人和手藝人。在1618年,石匠夏爾·孔泰斯和裁縫讓·吉勒買下了最早的兩塊地,占地面積都比較小。第二年,鎖匠艾蒂安·步森戈以及屋頂工匠克勞德·謝弗羅也搬進此地。你想那地方就完全成了工匠們居住的地方。

 

 

 

直到1620年,一些社會精英才開始對這里表示興趣。那年,路易十三的顧問皮埃爾·德弗頓,開始在聖路易島上的主乾道邊上蓋起了房子。1623年9月16日,路易十三判定馬利耶和他的合作者無法按期完成合同規定的項目,因此亨利四世的兒子將這座島嶼轉給了另一個親密助手讓·德·拉格朗日。這人就花錢把聖路易島買斷了。買斷了以後,他們發現咱們幾個雖然有錢,但乾不了這事,還是把馬利耶叫回來吧。於是又把馬利耶叫回來。他們認為,雖然你不是我們的股東,但你可以修這個橋,於是他們繼續合作,把這個聖路易島修起來。

 

 

 

在馬利耶的監督下,以他命名的馬利耶橋於17世紀30年代竣工。1633年8月,投資者終於迎來了第一筆大交易,島上130塊地中位置最顯眼、占地也最多的一塊售出。很快,這座建島工程變成了現代巴黎的第三大奇跡。對見證者來說,這個速度是魔幻的。

 

 

 

你知道那個島上最無敵的是風景。這里有過一個記述,說有一個貴族請他的朋友到島上的別墅去住。到了那兒以後,他覺得非常失落。為什麼呢?沒有一個朋友欣賞他們的園林、家中的擺設和那些雕塑什麼的。他們都不看,全都趴在視窗看景色。因為它建在塞納河中間,所以兩邊通透,全是大陽台。那些人都在陽臺上看景色,沒有人看他們家的裝修。這就是聖路易島的魅力。

 

 

 

直到今天,如果你去到聖路易島,你依然能夠看到和當年一模一樣的樣子。後來買島上地的那些貴族的錢都來自哪兒呢?大部分是金融家。這些金融家發的全是戰爭財,就是法國三十年戰爭的利息。國王打仗沒有錢,所以就只能向有錢人借錢,然後許以高息。這些人很快地通過利滾利,就掙了國王的錢。所以這一批金融家開始登場,把聖路易島整個包起來。

 

 

 

到今天,它的特點就是整齊、全石材、風格統一、景色好。在法國,人們說“該島”。當人們說“該島”的時候,你不用問他是哪個島,說的就是聖路易島,所以我們足以看到聖路易島是多麼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建築。這是巴黎的一個奇跡。

 

 

 

講完了這三大建築之後,巴黎要陷入一個谷底了,就是投石黨運動的開始。什麼叫投石黨運動?就是1648年的時候,整個建設戛然而止。原因是那個時候當權的人是攝政皇太后,也就是一個女人當權。這個攝政皇太后所用到的一個樞機,也就是我們說的宰相,叫馬薩林。這個馬薩林特別不得人心,老百姓整天抗議,要求把馬薩林換掉。但是這個攝政皇太后就是不換馬薩林,她跟馬薩林關系特別好。她可以答應你其它所有的條件,但是馬薩林不能換。

 

 

 

為了顯示皇家的權威,有一天慶典結束之後,他們把當時反對派的一個大法官抓了。抓捕了以後,整個巴黎人都知道了這件事。你想想看,如果沒有新橋的話是做不到的,就因為有了新橋,大家在橋上喊。然後很多人拿起武器,開始進攻皇宮,就是真的打起仗來了。

 

 

 

你們看過《悲慘世界》里,法國一鬧革命的時候,很多小孩都站出來扔石頭。所以為什麼要體現那個扔石頭的動作,因為他們當年叫作“投石黨”。當時整個巴黎有50萬人口,拿起武器來反對皇家的達到5到10萬人,老百姓全部都上街了。

 

 

 

這一次革命是為了賦稅之爭,這跟以往的都不一樣。1648年,三十年戰爭浩劫進入尾聲,最後的法國幾近破產。打了那麼多年戰爭,前面又是百年戰爭,又是什麼宗教戰爭,然後三十年戰爭,皇室決定提高稅收,但是遭到各方的反對。當時的收成不好,飢荒四處蔓延,法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而且皇室試圖對巴黎高等法院成員增收遺產稅,導致巴黎高等法院決定武裝起義,民怨日益加深。

 

 

 

到了7月30號,當時的攝政女王奧地利的安妮——就是這個攝政女王的名字,大家稱呼她叫奧地利的安妮——她前去巴黎,表示要在稅收問題上讓步。她的一位隨從發現,隊伍走在街頭時,人們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歡呼“國王萬歲”,說明皇室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糟糕了。皇室一看這麼多人懲罰他們,沒辦法,皇室逃跑了。

 

 

 

1649年的1月6號,這個女王離開巴黎。女王離開巴黎絕不代表著妥協,反而開始了對老百姓的懲罰。女王懲罰巴黎的方式不是屠殺,而是圍城。就是她把整個巴黎圍起來,說你們如果不妥協的話就餓死了。然後這個城裡的人就開始鬧革命。1649年1月12日,女王剛走一個禮拜,人民就攻陷了公車底獄,之前被抓的法官成為了公車底獄的主管。

 

 

 

這個過程極大地促生了現代媒體的誕生。因為有這樣的革命,所以那個時候信息流通極快,傳媒、報紙、尤其是歌曲。人們唱各種各樣的歌曲來諷刺挖苦、來傳遞信息,用歌曲來凝聚戰鬥的人們。還有版畫。

 

 

 

藝術的這種發展,當時的印刷商甚至出了一期特刊,這個特刊的標題叫作《印刷商致謝馬薩林樞機》。意思就是要不是有你這麼壞的人,我們這印刷商早就賠本了。因為有了你,我們全發了,然後大家都在拼命地印報紙。當時報紙的發行量能夠高達5000到6000冊。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很小,因為在鬧革命之前,一份報紙能夠發行三五百份就很好了,但是一鬧革命,直接上升到5000冊。這段時間對於整個巴黎的打擊還是挺大的,所有的工程建設全部停了下來。

 

 

 

一直到什麼時候才漸漸平息呢?就是1652年的時候。你想這鬧了好幾年的時間,1652年10月份的時候,14歲的路易十四返回了巴黎。那為什麼會有攝政女王奧地利的安妮?是因為路易十四太小,所以讓他的媽媽來攝政。等到路易十四14歲了,他被稱作太陽王。這個稱號可不是白來的,他14歲的時候就已經打了很多仗了,並且打贏了。路易十四又會打仗、聲望又高、人長得又帥,然後他非常自信地回到了巴黎。

 

 

 

路易十四回到巴黎的時候,巴黎人開始歡迎他。因為巴黎人也覺得沒有皇室不行,老這麼亂、老沒飯吃、老打仗,這樣生活也沒法繼續,所以人們歡迎了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為了讓大家忘記那段不愉快的投石黨運動,在1660年的時候,他娶了西班牙公主,然後在巴黎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這種盛大的慶典非常有助於緩和矛盾,之前鬧得那麼糟糕,咱們高興一下,咱們一塊兒開心,所以這一個偉大的慶典讓路易十四重新回到了巴黎。

 

 

 

投石黨運動實際上是法國的第一次大革命,它跟後邊的第二次大革命和第三次大革命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投石黨運動可以說直接催生了啟蒙運動,我們後邊看到伏爾泰、拿破侖這些人,都是跟當年的啟蒙是有關系的。

 

 

 

有人說路易十四絕不會忘記巴黎人曾對他的反對,因此把精力全部投在了凡爾賽宮上。也就是路易十四回去就開始建凡爾賽宮,他花了大量的錢去修建,所以人們還說他是不是不愛巴黎,他覺得巴黎傷了他的心,所以搬到郊區去了。

 

 

 

實際上,這個說法忽視了巴黎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也就是1660年以後的12年到15年。從那時起,這位太陽王和由王公大臣以及公務員組成的卓越團隊,一起啟動了一些大膽的計劃,其中包括兩項巴黎的特色工程:林蔭大道和明亮燈火。這是我最欣賞的部分。一個城市要想變得特別了不起,這個城市的統領者的胸懷是非常重要的。

 

 

 

路易十四做了什麼呢?路易十四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巴黎的城牆給拆掉了。你到義大利去看,義大利的城牆都在,因為它們要保護這個城市。路易十四打了那麼多場勝仗以後,巴黎已經不再是法國的邊界,成了法國的核心。他把邊界拓展得非常遠,然後開始在邊界上修城牆。

 

 

 

大家不要小看在法國邊界修城牆這件事。在法國邊界修了這一圈城牆所花費的錢,相當於整個凡爾賽宮和路易十四時期巴黎所有建設總和的四倍。他花了那麼多的錢,把法國搞得非常安全。他說巴黎不可能打仗,沒有人會進攻到巴黎,要城牆一點用都沒有,所以路易十四說把整個城牆全部拆掉。全部拆掉以後,他把圍繞巴黎一圈的城牆遺跡修成巨大的寬闊的林蔭大道。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上街,讓更多的人走。

 

 

 

巴黎有城牆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呢?我覺得跟北京當年有城牆其實是一樣。北京有城牆的時候,城裡和城外是兩個世界。巴黎也是一樣。所有的垃圾看都不看,巴黎市民就把它們從城牆上扔出去,因為他們覺得城牆外邊就是外邊了。垃圾、糞水都從那個城牆潑出去,根本不認為外邊有人。當年巴黎為了拆這個城牆,首先清理垃圾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在1669年和1670年的時候,這位國王用平行排列的榆樹替代了堡壘,這被他稱為環繞城市邊緣的樹木堡壘。這堵綠色的牆很快有了新的任務,那就是用作寬闊的步行道或者散步空間,寬度超過120英尺。如一位設計建築師形容,沿著直線延伸,一眼望不到盡頭。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城市如此專註於打造這類空間,服務於民眾的日常消遣。

 

 

 

中世紀的時候,所有的國王腦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怎麼樣更安全,我怎麼樣更舒適,我怎樣剝削這些老百姓。各位知道原因嗎?因為人不重要。那個時候人們也沒有識字的能力,你如果聽過我們講《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你就能夠完全理解這一段時間。之所以有文藝復興,之所以有後來的啟蒙運動,是因為印刷機的發明。印刷機的發明,導致解釋《聖經》的權力從宗教人員到了老百姓手裡,所以人的價值得到了提升,人們更看中人而不是來世。

 

 

 

過去人們都說你要上天堂,你這輩子遭再多的罪都沒關系,所以人們不認為人命很重要。但這時候連皇帝都開始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了,於是開始為市民修建這樣的林蔭大道。亨利四世只為巴黎增加了幾條街,而這些街道並沒有服務到更大範圍的巴黎。他的孫子,也就是路易十四下令建造了一個個都市單元,使巴黎從中世紀城市轉型為現代城市。

 

 

 

每一道御令都專門設計一條街。官方認為太狹窄、寬窄不均、不夠筆直的街道,都被他的御令改掉。這個街要改,那個街要改,巴黎上下一條條街道被打通,調整為同一寬度。你這個路這麼寬,走到這兒你不能突然收窄,路必須都是一樣寬的。所以你到巴黎去看,為什麼人們喜歡俯拍巴黎,尤其是巴黎的左岸那邊的老建築?因為整齊劃一。整個道路都是非常漂亮、非常整齊筆直的,不同街道互相連接到一起,新的街道形成軸線,保證城市兩方向能夠同時通過車輛,以此緩解擁堵。

 

 

 

在那些能夠促進商業和物資運輸的新街道上,新的工程正開展著,方便巴黎人的生活,促進城市商業。拿破侖的侄子叫拿破侖三世,他們啟動的叫第二次大改造,那次改造的口碑不好,城市造成了全面的破壞。也許17世紀這次城市大改造過程中,最令人贊賞的是沒有帶來類似的破壞。

 

 

 

17世紀巴黎的建築師有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對這座人口眾多、年代悠久的首都,他們不需要像19世紀的同仁那樣以現代化和都市重生的名義摧毀再建。相反,多數情況下,他們能夠在空地上新建房屋。不過,即使一些建築阻礙了他們執行規劃,他們也會再三考慮,盡可能採取兩全其美的措施。也就是說不要為了建設一個新城市,讓那些老百姓的房子都拆走、讓老百姓都搬遷。這對老百姓的休養生息影響很大。

 

 

 

碰上必須拆除公共建築的情形,巴黎當時的建築師會仔細研究,以確定這些工程的建築亮點。因此,聖安托萬大門的雙大門上有16世紀著名的雕塑家讓·古戎創作的精美的淺浮雕。其中一座拱門上有獨特的設計,布隆德爾決定拆除一座,保留另一座,這種新舊結合得到了廣泛的贊譽。一位18世紀的巴黎城市史學家認為這是巴黎最成功的大門。

 

 

 

我為什麼要把這一段留下來呢?就是它對於我們今天的建設是有借鑒意義的。我們肯定不能夠不做建設,但是我們不能夠把過去的全部推翻,這時候你會發現,整個城市就沒有了一個延續。這個過程當中是需要創意、需要設計、需要美感的,所以林蔭大道的形成,然後再加上17世紀60年代的杜樂麗公園的擴建,都對城市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杜樂麗公園在今天都是巴黎市民們散步的一個地方。它是太陽王建造的,還包括杜樂麗大街。杜樂麗大街在1709年的時候,改名叫香榭麗舍大街,就是我們今天所聽到的這個名字。這里建造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行走路線。到了1707年,布裡斯的游客指南告訴讀者:路易十四的綠色城牆毫無間斷地圍繞巴黎延伸了半圈,供人散步。人們可以從位於聖路易島對面的河岸出發,然後經過公車底獄,觀賞左邊的皇家廣場;也可以沿著瑪萊區,靠近旺多姆廣場,然後到達聖奧諾雷大門,通向香榭麗舍大街。這條美好的步行道至今仍然在用。

 

 

 

如果大家去巴黎,拿上這一段,走一下,試試看。杜樂麗大街是法國第一座公共花園,這個公共花園帶來的效應是什麼?首先是潮流,所有人穿著最時髦的衣服走在這個公園里。法國人特別有意思,就是再窮的人都要穿好看的衣服,他們會一定想辦法去找到得體的、漂亮的衣服。而且還有人有一個疑問,說法國人為什麼怎麼吃都不胖,都特別瘦?男的女的都那麼瘦,身材都那麼好,一頓飯吃四個小時還吃不胖。這麼一個奇怪的民族,他們都喜歡在那個地方聚集。

 

 

 

第二個就是社交。大量的人在那個地方可以聊天、可以互相認識。第三個流傳最多的就是緋聞。法國人天性浪漫,他們看到了這麼多陌生的男士女士可以聊天。這本書里有很多這樣的圖片,那些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在大街上走,在那個花園里邊坐著,她一天到晚沒有別的事可乾。他們在那兒也不自拍,就一起聊天,然後等著周圍有人過來跟她搭訕。

 

 

 

最重要的是外國人到了巴黎以後,全傻眼了。他們說怎麼巴黎這麼多貴族,滿大街都是貴族,但實際上法國人知道,那都是平民穿著貴族的衣服。在歐洲別的國家不可能這樣,別的國家的老百姓不會那樣穿,但是法國的普通人也會學著貴族的打扮。所有貴族宮廷的打扮,都會成為最時尚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巴黎變成了一座敞開之城。就是因為有了龐大的公園,有了林蔭大道。

 

 

 

接下來就是光和速度。光和速度是兩樣東西,都是市政服務。這個速度是什麼呢,就是快遞。當時的法國人在1653年8月份開通了城市郵政服務。那個郵政服務跟我小時候看到的80年代的郵政服務幾乎沒有區別,就是在大街上放郵筒,然後你可以把信投進去,上面貼一個小紙片,寫著“郵資已付”,那就是郵票。那個郵筒一天開三次——上午開一次,中午開一次,下午開一次,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從17世紀到20世紀,人類都在用著同樣的郵政系統,這樣一來城市兩端的兩個人,可以一天通三四次信,甚至不停地通信。大家發現寫信是一個特別高的需求,社交變得越來越豐富。

 

 

 

17世紀50年代末開始推行公共交通系統,就是公共馬車。因為有了這麼多寬闊的馬路,有了這麼多美好的地方,老百姓也想去郊區走一走,也想到這個郊外看一看。沒有馬車,走過去太遠了。所以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帕斯卡爾,一個是羅阿內茲公爵。帕斯卡爾是法國非常著名的大數學家,我們聽說過“帕斯卡定律”,對吧?他和羅阿內茲公爵兩個人著手設計了公共交通系統——叫作“五蘇的馬車”。坐這個馬車不管你去哪兒,只要五蘇,很便宜的一個價格。

 

 

 

你坐在這個馬車上沿途走,就可以跟很多陌生人坐在一起——尤其是可以跟很多陌生的女性坐在一起,法國人又受不了了。然後法國出現了一個戲劇,名為《五蘇馬車的誘惑》。講的什麼故事呢?說一個太太,發現她老公最近很興奮,每天早早地跑出去,很晚才回來。她老公也沒什麼工作,每天出去乾嗎?然後他太太就戴著一個面具——因為那時候法國有很多女孩上街是戴面具的,有半遮臉的面具、有全遮臉的面具,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女孩全遮臉,你不要害怕,那是人家當時的美感裝飾。

 

 

 

太太戴了一個全遮臉的面具,跟隨她老公上去。後來發現她老公就拿著五蘇的錢不斷地坐馬車,在馬車上跟那些女士們搭訕,搞浪漫約會。然後這個太太坐在馬車上,戴著面具。這個老公竟然就開始撩他太太,太太把那個面具一揭開——原來是他老婆。

 

 

 

這個劇結尾怎麼說呢?既然我可以愛上這個人兩次,那麼我可能終生都會愛這個人——兩次都被她徵服了,所以是大團圓的結局。這叫《五蘇馬車的誘惑》。這就證明馬車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的領域。因為在過去只有貴族、有錢人才能坐馬車,老百姓坐不了,現在老百姓能坐馬車,當然很開心。而且在馬車上能夠跟各種不同階層的人聊天,多愉快!你看你們現在每天坐那麼長時間的地鐵、公交車,都浪費了,都沒有像巴黎人那麼浪漫,在上面跟人交流聊天、互留電話什麼的。

 

 

 

但是這個五蘇馬車後來很快帶來了問題。就因為它太便宜,五蘇就能夠坐。然後這些有錢人也不想用自己的馬車——用自己的馬車更貴,就像咱們今天養一輛車更貴,租車便宜。有錢人動了壞心思,就把一輛公共馬車變成了一個私家馬車,比他自己養馬車便宜得多。這下子把老百姓氣壞了,然後法國政府馬上出台規定:絕對不允許這樣做,絕對不允許你一個人包整個車,你就得跟其他人坐在一起。貴族又抗議說有些人身上有味、有些人很臟、有的人那個身上拿著武器,覺得不安全所以不行。後來政府又妥協說:那這樣吧,規定以下幾類人不許坐馬車:乾某些工作的、凡是身上有味的人不許坐馬車。這惹出更大的麻煩:當馬車開過去的時候,很多人拿石頭砸那個馬車,“噼里啪啦”砸碎,最後就變成了混戰。法國政府終於妥協,算了還是坐吧,大家都一塊兒坐。這就是整個城市從蒙昧,開始慢慢地走上現代的一個過程。

 

 

 

法國那時候晚上一到天黑,偷鬥篷的人就出來了。很多偷鬥篷的賊、搶劫的人,這是有生命危險的。所以當時的有錢人,需要一項公共服務:晚上我在別的地兒吃飯吃晚了,或者看了一個演出看晚了,要回家,天黑很害怕,怎麼辦?政府出台了政策。在1662年10月份推出了一項服務叫“火炬手服務”——花錢雇一個人給你打著火炬,把送你回家,按15分鐘為單位收錢。因為在法國當時那個面積,基本15分鐘哪兒都走到了。

 

 

 

15分鐘花兩蘇或者三蘇,一個人打著火把給你送到家。這件事出來了以後,你會發現有錢人的晚上得到了保障——有錢人可以雇這些人,沒錢的人還是不行。在1667年9月2號的時候,法國進行了“點亮工程”,這是我特別欣賞的一個動作。自1667年起,蠟燭於每年11月1日,到次年3月1日之間的晚上點亮。很快巴黎人派出代表,請求市長延長時間。自此夜間照明便從每年10月15日到次年3月30日,然後慢慢延長,到了17、18世紀之交,每年街道照明的時間延長至九個月。各位想想多不容易,這個城市是一點一點點亮的。

 

 

 

另一個問題則是每日的時間表,每日提醒點燈的響鈴時間很快。10月的點燈時間確定為下午六點,11月是下午五點三十分,12月和1月是下午五點,2月是下午六點,3月是下午六點三十分。為什麼搞這麼麻煩?你們可能想不明白——蠟燭賊貴。那時候的蠟燭是非常奢侈的東西,而且他們點燈不是說像今天這樣,市政拉個閘,全亮了。他們點燈是每家每戶自己點燈。政府給你發粗蠟燭,然後你放在門口把它點著。到了點,那個響鈴在整個城市“叮”一響,每家每戶把它放下來,點亮,然後再拉起來。是家家戶戶照亮了這個城市。

 

 

 

錢從哪兒來的呢?這個叫作“照明稅”。老百姓交稅,交了稅以後政府買蠟燭,然後發給街道把它點起來。在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巴黎是912條街,2736盞燈,一盞一盞數得清清楚楚,到最後變得越來越多。這個稅種是巴黎唯一的、老百姓主動要求加稅的稅種。老百姓第二年開會的時候,跑去找政府說我們願意多交稅,乾嗎?全點亮。

 

 

 

到最後巴黎變成了一年四季都點亮。在16、17世紀沒有電的那個時候,你晚上到了巴黎,發現如同白晝,這是讓所有歐洲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倫敦和巴黎的差別,就在於倫敦夜裡一片漆黑,巴黎的夜裡一片白晝。巴黎人晚上全出來活動,甚至有很多人玩什麼呢?就是在街上看蠟燭,就是走、看,覺得這光明就是舒服,整個城市的治安大幅提升。政府就應該乾這樣的事,政府就應該增加老百姓的福利,讓老百姓覺得安全。所以整個城市裡的安全度大幅提高。

 

 

 

你再想想接下來是什麼呢?商品銷售會翻倍。晚上商鋪也可以開門,很多店鋪都是通宵,可以開到半夜兩點三點。娛樂業開始發達,餐飲業開始發達,演出業開始發達。時裝不但白天穿,晚上也可以穿,還可以中間換裝穿。你想想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由此就得到了大幅提高。

 

 

 

夜間娛樂得到提升,於是景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里總結一下,這座城市的三個形象逐漸呈現,並且組合成這座趣味與情調之城。巴黎是歐洲最時髦的都城。第一,其市民穿著之考究屬歐洲大陸之最;第二,巴黎是都市的中心,城裡一夜暴富的新貴高調炫耀著巨大的財富,其財富主導著城市的規則;第三,巴黎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到處可見美艷的巴黎女人。你看這個城市的三個特點:好看、時尚、有錢,源於整個金融業的發達和娛樂業的發達。

 

 

 

而且法國人後來慢慢發現,奢侈品真的太賺錢。接下來我們就說這個時髦之都。法國是最早擁有現代的百貨商場的地方。而且你知道路易十四這個人多時髦,他自己創辦了一份時尚雜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Cosmo》(《時尚》)這樣的雜志,最早的一份叫作《風流信使》,是由路易十四親自監督發行的。這個《風流信使》的內容是什麼呢?每一頁上都登出來最好看的服裝的樣式,就把皇室的公主啊、駿馬啊,把這些人的穿衣服的樣子畫出來。所以大量的人去買衣服都是拿著雜志去看的。雖然是畫的雜志,但拿這個雜志能夠看到樣子。

 

 

 

更重要的是,他們出現了今天的百貨商店。你今天到義大利、到英國,還能看到這樣的遺跡。他們賣東西是一個長長的走廊,然後擺了一點東西,顧客只能夠站在櫃台外面,不能夠走進去,沒有空間,因為它是一條走廊。巴黎開始有大型的百貨商場,顧客可以在里邊轉,可以跟那些賣衣服的漂亮姑娘打情罵俏。所以有大量的人喜歡到巴黎逛商場,覺得這太有意思了。

 

 

 

巴黎當年的百貨商場有一個特點,它是最早開始實行自己定價,不允許議價的地方。咱們中國古代你記得嗎?是拿個手套在袖子里邊掐,或者說暗語,總之你要給我便宜點。但是有了這個時尚之都以後,人們穿衣服不是為了滿足溫飽,人們穿衣服是為了面子,是為了像貴族。所以你都已經像貴族了,你還能夠討價還價嗎?不行。所以,時尚的用品就越賣越貴。當時倫敦的人反應過來,說怎麼巴黎人突然賺這麼多的錢?巴黎這樣賺錢不是靠戰爭,不是靠過去那樣打仗搶回來土地。巴黎人就靠賣絲綢、賣衣服,把我們的錢竟然賺完了!

 

 

 

那時候有馬車旅行。我們就在這兒講過《莫扎特傳》,莫扎特的爸爸就是駕著馬車帶著他從奧地利一直跑到巴黎、倫敦。那時候駕著馬車是可以完成整個歐洲旅行的,所以巴黎成為了整個歐洲的時尚之都。而且巴黎沒有高聲叫賣的人,倫敦那個時候還處在叫賣的時候,人們背著東西走街串巷地叫賣,巴黎已經完全發展成百貨商場。這就是整個時髦之都誕生的過程。

 

 

 

各位知道我們去商店裡買的叫作高級成衣。就算你買的是古馳、普拉達這些東西,那也叫高級成衣,那都是做好了給你的,再貴不算多貴。真正的時裝是什麼,那一定是有人在你身上剪出來的,劃線、定製出來的。所以你看巴黎當時多奢侈——做成衣的、賣成品的只有300個商人,做服裝的有1500個女裁縫,經營高檔時裝男裝店的有2000多家,而專門定製和替換玻璃的工匠只有80位。法國的時尚工場不分晝夜地運作,大量產出一種又一種的時尚。多虧了街道照明,巴黎的商店可以運營到晚上10點甚至11點。時尚也像這座現代之都一樣,入夜不寐。這就是整個城市的改造過程。

 

 

 

最後巴黎是浪漫之都,這里我們要引用巴爾扎克的一段話。巴爾扎克看樣子很明顯是在浪漫之都受了傷。巴爾扎克在1835年的時候聲稱:“巴黎的愛情不同於任何一種愛情”,隨後他補充道,“那裡的愛情是欺騙,愛情稍縱即逝,卻留下一片毀滅的痕跡來標記它的逝去”。巴爾扎克覺得巴黎人特別風流,“公開調情”“毫不掩飾”。巴黎太開放了,包括皇室也很開放。皇室還創造了這麼多讓你調情的機會,很多人在大街上公開調情。風流女士的文學作品,還有戲劇大量的爆發,出現了很多獵富者等等。這就是巴黎浪漫之都的得名。

 

 

 

直到今天,我們說整個巴黎都依然維持著時尚之都的地位。我們去了巴黎就會覺得:怎麼這樣的人穿得都這麼好看。雖然沒機會在巴黎發生一場浪漫的愛情,但我們最起碼可以作為游客去觀賞一下杜樂麗公園,走一下林蔭大道,看一看引發革命的新橋。這時候你再去巴黎旅行,我相信會跟你沒有學過這本書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去過幾次巴黎,基本上都是購物,除了拿著護照去購物、退稅,整天搞這個之外,巴黎沒有給我留下任何更美好的印象。埃菲爾鐵塔打個卡、到什麼宮殿打個卡……但是你讀了巴黎的歷史——當然它不算巴黎完全的歷史——你知道了巴黎的城市轉換的過程,你瞭解這個城市怎麼從一個遍地都是野狼的樣子變成了今天的樣貌。我相信大家去旅行的時候,我們的心理豐富度是不一樣的。

 

 

 

最後,這本書作者用了大量的繪畫作品。他的整個依據是來自於16世紀到19世紀的那些繪畫,包括當時的城市規劃圖、當時的風景畫。巴黎最早的繪畫一次次地告訴我們:這座城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系列大建築的集合,也遠不止是一個商貿中心。巴黎是一座新的首都,一座城市結構能夠鼓勵居民走出家門,在街上享受的首都。在巴黎,無論來自哪裡的人都能夠自由融合。

 

 

 

你們沒發現有的城市太大,以至於不是一個步行城市嗎?人們就是沒法走,沒法放鬆。如果你不出北京二環,是可以行走的。你住在衚衕里邊,走到這兒走到那兒,看著林蔭道,會覺得很愜意。但是在今天,你一年有幾次能夠在北京二環里邊走一走?所以當一座城市失去了讓人們走上街的感覺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反思,我們能不能夠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對世界各地的人來說,今天的巴黎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書本、電影、博客以及網站都在用相似的詞語定義巴黎的魅力。讀者們總能一次次地讀到,巴黎建築立面有著其它城市無法企及的整齊和統一。巴黎的公園和花園,似乎為浪漫的散步活動而生;巴黎的橋梁以及廣場,則是其魅力的秘訣,尤其是孚日廣場的拱廊。在林蔭大道上散步,在塞納河邊散步,以及晚間漫步這座燈火之城,尤其是聖路易島的街道,都是這種浪漫的核心。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懷抱著對這些城市的瞭解,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希望大家能夠開闊眼界,找到更加豐富的體會。最後用我們上海世博會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