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40】
杜甫傳
唐朝人712~770詩聖杜甫,這是耳熟能詳的頭銜,簡略的描述杜甫一生就是【顛沛流離】。出生投對胎,出生官宦世家,原本是那種衣食無憂的公子哥,家裡又能給於無限銀彈供給,過著四處趴趴照的快活人生。爾後因政局不穩定,公子哥變成落魄詩人,過著四處逃難的人生,也因為悲慘的人生,才讓杜甫的詩,再開1個檔次以上,從詩人進階詩聖的頭銜;這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這和蘇東坡相似之處是,有了窮苦潦倒的生活,才能讓作品,因困苦的人生淬鍊,從A級提高到A++的層級,所以如果你想要有頂尖的成就,就必須有慘痛的生活歷練(打錯。
杜甫也是個心善之人,在中期安史之亂轉折點,多數文章都是寫小老百姓的生活寫照,在晚年奉節高級官員柏茂琳給他一塊40畝地,被膝下無子女的老太太,時常偷家裡種的棗子樹,他裝沒看到;後來他把房子借給了朋友,朋友不讓婦人偷棗子,而寫了首詩念了這位朋友。這故事告訴你不能得罪詩人!
童年時期
公子哥杜甫,7歲就作了鳳凰詩,展現了寫詩的天賦.,九歲在書法上也寫得不錯;過著無憂無慮且物質富足的童年生活。
青年時期
當時沒有九年義務教育,家裡有錢又讓他四處趴趴照,開始十年壯遊,就沿著隋煬帝修通的運河,往南遊歷;這一趟壯遊有3年多時間,到735年,年23歲要考進士,回家考試卻名落孫山。
【做什麼都不出色,寫詩寫到詩聖的境界】。像杜甫把一個技能弄到頂尖,就會流芳千年!好比你只有一種球種,不要氣餒,像MLB職棒前洋基終結者李維拉,靠著一種球路(卡特球),能拿到652次救援成功,這數據是前無古人了,個人主觀是後無來者。23歲考試落榜,成了落榜書生,繼續四處遊歷的快活日子。
落榜後,公子哥繼續遊玩,【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是杜甫在形容他當時候的生活狀態。
744年碰到詩仙李白,李白已經44歲,當時李白學劍多年,身上都會配帶一把劍,標準俠客的形象。杜甫碰李白首先就給他寫《贈李白》,兩人相互交流了一段時間,臨別時李白也給杜甫寫一首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這一別,兩大詩人就沒再碰過面了。
野無遺賢
747年杜甫參加全國考試,那一場無人有上榜,全部都落榜的怪異現象。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和皇帝說,老大!這代表國運是處在盛世的高峰,全國的優秀人才都在本朝內了,能任用的都任用了,所以才會都沒人上榜。這種鬼話,當時的智能不足的皇帝居然相信了,有這種智商的皇帝也代表這朝代會很抖!
《大禮賦》
他父親過世後,是杜甫生命的一個轉折。一位公子哥沒有工作,就到山上採藥,賣給富家子弟作為維生的方式,也靠著他的才華寫詩,寫給大人物看,把自己處境,寫得很慘的情況,就希望給他一個工作機會。
在祭祀大典時,杜甫寫了三篇《大禮賦》,就是在寫祭祀的重要性;結果唐玄宗看了眼睛為之一亮。就把杜甫叫來”待制集賢院”,就是等著分派官職給你。但碰到大魔王李林甫,被他搞得無待制就是無官職。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沒有官職這段期間,每天關注百姓的生活在寫詩,原先拒絕了徵兵的官職,這和他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衝突,因為他反對戰爭;後來答應作個管鑰使倉庫的職務,回家要見老婆時,看到路上的慘況,有感而發地寫出這一首很有名的朱有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流亡歲月
755年11月安史之亂就安祿山造反開端,763年1月史思明兒子自殺而結束。這是杜甫倒楣最重要的因素,國家動盪不安,潼關被破,舉家開始逃亡,逃亡過程中被胡人俘虜回長安,好在他當時只是個小官,胡人都不理會他,沒有像貴族都被屠殺。這時創作了明詩《月夜》,這是愛情詩表達對妻子和兒女的思念;另一首《春望》是在描述當時戰亂讓他很焦慮不安和痛苦。
左拾遺
當時杜甫投奔肅宗,肅宗給他左拾遺的八品小官,是跟隨在皇帝身旁的諫官,但因不諳政治,做三個月就被罷官。後來肅宗打下長安後,繼續在長安當官,也和一些詩人一起寫詩歌喝酒,但安逸的生活,杜甫寫的詩都不怎麼樣。
被貶華州
洛陽到華州的路上,當時候打仗還是打很兇
杜甫寫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垂老別》《新婚別》《無家別》。反戰立場的他,也轉念想要戰爭平定安史之亂,百姓才能有好生活,這時使得他的文學在上升一個境界。
秦州到成都
759年帶著妻小,從劍門關翻山越嶺到成都,這是很艱難的一年;光想像我就頭皮炸裂,真是天將降大任於杜甫也…。到了成都有和尚收留他,他也開了草堂,在那平靜的生活裡,杜甫創作了很多【花】的詩,描述花的優雅和細膩到達一個極致的詩意,後來很多花的詩都有杜甫的影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是國中時,在國文課本碰到得著名詩,杜甫在慶祝安史戰亂結束後,心情很興奮寫下的一首詩,但都沒辦法回洛陽,因為各地都還是有戰亂。
765~770年
當時杜甫待的成都,成都有人造反,被迫沿長江往東一路逃難到夔州,耗時約4個月,好奇如我,Google地圖顯示730公里...。我自己想像一下,我如果50多歲了,身體狀況如杜甫(當時一身病),要走這麼遠,這真是很艱辛的逃難旅程。在奉節縣待了兩年多,在弟弟來找他後,決心要回老家洛陽(落葉歸根),北歸預估路途經荊州、河南最後洛陽。一路碰到宮廷歌手李龜年(當時的頂尖音樂家)、超級粉絲蘇渙、耒陽縣令,後面兩個貴人解決他溫飽問題。最後在湘江的舟上病逝,最後創作一首詩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
臉書粉專的可靠標籤
Really凱呷看麥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請實在的說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杜甫傳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杜甫傳
讀完本文約需30分鐘
各位好,今天要講的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杜甫。我手上拿的這本書叫作《杜甫傳》。那天我在三聯書店講書的時候,順手買了這本書。我一看,就覺得這個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竟然印成一個模糊的重影。結果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錯版,就是只有我拿的這本是重影,正常的書沒有這個重影。
這讓我引發了一個聯想:我們對於杜甫的認知可能就是模糊的。他的詩被人們稱作詩史,似乎他是活在他的那個詩里,寫的都是他的人生,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杜甫並不像他詩里所描述的那樣生活。因為他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句當中肯定也有很多這種誇張的表達。那怎麼樣能夠讓我們更加接近杜甫的心境呢?我覺得馮至先生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好。
馮至先生是西南聯大的教授,他曾經有一句詩:“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那時候,他跟隨著西南聯大顛沛流離,帶著自己的孩子躲避戰亂,很像杜甫流亡的感覺。所以他才能夠感受到,杜少陵(杜甫字少陵)寫的每一個字都是飽含血淚的。
杜甫這個人的一生,我們今天用一句流行的話來總結,叫作“乾啥啥不行,寫詩第一名”,就是他基本上沒有做什麼像樣的工作。他一輩子在體制內、在皇帝身邊乾活的時間,整個加在一起不到三年,大概兩年半左右。剩下大量的時間要麼在逃亡,要麼在隱居,要麼在接受朋友的接濟。杜甫一生中過得最好的那段日子,在皇帝身邊、跟很多大臣每天一起上班的時候,寫的詩都相當平淡無奇。但是他在顛沛流離的過程當中,我們待會兒看他的一生,你就能夠知道那麼多名句是怎麼寫出來的。
杜甫的人生可以被分成幾個階段,首先第一個就是童年。童年階段,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但是杜甫經常自稱是“京兆人”,“京兆”就是我們西安。杜甫的祖上是晉代的名將,叫杜預,他是杜預的第十三代孫。他的祖父叫杜審言,《唐詩三百首》里也有他的詩句,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他的爸爸叫杜閑,杜閑曾經做過奉天縣令。奉天在哪兒呢?就是我們今天的陝西乾縣乾陵那個地方。
杜甫是公元712年出生的,公元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他們家一直就有寫詩的傳統,所以杜甫曾經跟他的孩子們講說“詩是吾家事”——寫詩這種事是咱們家自己的事,所以子孫一定要愛寫詩。杜甫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爸爸在外邊為官,他是跟著他洛陽的姑媽長大的。他長大了以後聽說,他小的時候有一次和姑媽的孩子同時生病了,最後姑媽保了杜甫的命,自己的孩子死了,所以杜甫對他的姑媽是非常感恩的。
六歲的時候,杜甫就在大街上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什麼叫作“舞劍器”?就是當時有一種叫“劍器渾脫舞”,用舞劍的方式來表達戰場上的那種感覺。公孫大娘和她的弟子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劍器渾脫舞的表演藝術家。那個時候杜甫就見過公孫大娘的表演。據說草聖張旭寫草書,就是受到了公孫大娘舞劍器的啟發。
七歲的時候,杜甫就作了鳳凰詩,說明這孩子很小就已經開蒙會寫詩了。然後杜甫九歲的時候,書法已經練得相當不錯了。有一首上樹詩特別有意思,我們一想到杜甫就覺得是體弱多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的樣子,但其實杜甫年輕的時候是相當有動力的一個人。你看他這首詩說:“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他晚年回憶自己十四五歲的時候,一天上樹能上一千多次,你說這人多誇張,但是這證明他那時候身體其實是很好的。
大家知道,唐朝有長安還有洛陽。724年前後,唐玄宗、大臣們都在洛陽待著,所以洛陽有很多名士。那時候杜甫因為家裡也是當官的,所以他跟著別人進出岐王李範的宅子,去玄宗寵臣崔滌,也就是崔九的家裡。然後他在那個地方還見過著名的歌唱藝術家叫李龜年。各位都想起來我要說哪句詩了:“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咱們在這只說這前半段,我們待會兒講這後半段怎麼回事,就變成一個辛酸的故事。所以杜甫在小時候是見過世面的,因為他是官宦家的孩子,在洛陽待的時間很多。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叫青年壯游的時期。什麼叫“壯游”呢?那時候的孩子沒有九年制義務教育,所以有很多人大量的時間都在走四方,就是到處走、到處看。李白就是典型的仗劍天涯。那個時候剛好趕上開元盛世,你看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就是那時候社會治安也很好,到處都很有錢。所以開元盛世的時候,大家就出去漫游,不上學,到處走。
他的第一次壯游就是沿著運河往下走。因為大家知道是隋煬帝修通了運河,運河一修通,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高鐵通了。他沿著這個運河一路下去,到淮陰、揚州,然後到江南那些富庶的地方去看。他還去了天姥山,就是李白寫的“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那天姥山看樣子是當時非常熱門的一個景點。他還到了南京,“舊時王謝堂前燕”,到南京去看一看。這是杜甫人生當中唯一一次到江南去壯游的過程。
然後這一趟玩多長時間呢?現在的孩子肯定特別羡慕。一趟走出去,三四年的時間。三四年以後,到735年,因為他要考進士,所以就回到鞏縣,結果一考就落榜了。他也不在乎,因為他覺得人生還有大把的光陰可以揮霍,自己有才,不要緊,總有一天能夠考得上。這是第一次落榜。
他落榜以後都沒停,落榜以後就立刻出去玩了。他後來寫了一首詩,就是回憶自己年輕時候壯游。有一句名言,叫作“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就是他在齊、趙之間到處放蕩,到處玩,因為他有錢,是富二代,所以沒關系。杜甫二十八九歲的時候,寫了《望岳》詩。我要把這首詩全詩給大家念一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最後一句最有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看杜甫在那個時候是有氣魄的,他在二十八九歲的時候,就突然抒發了這麼龐大的氣魄。
因為那時候杜甫的生活很好,他的爸爸在做兗州司馬。他那時候“騎胡馬、挾長弓,箭不虛發”,就是杜甫能文能武,那個弓是非常長的,拉起來需要使很大的勁,所以他力氣很大,能夠箭不虛發地射鳥,那時候就是玩。然後與此同時,因為玄宗創造了開元盛世,有了特別多錢以後,他就有點狂了,開始到處發動戰爭。所以當時整個國家處於這樣一種用武力去不斷拓展的氛圍當中。
再好的經濟也經不起打仗。在這個氛圍之下,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整個國勢開始往下走,杜甫的命運也開始發生轉變。在十年壯游以後,杜甫回到了首陽山下。他在首陽山下的住處叫“屍鄉土室”,挖了幾個窯洞,在這個地方住了下來。住在屍鄉土室的這一段時間里,他結婚了。具體的結婚時間不可考,但是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結婚建立了家庭,結束了十年漫游。這個過程當中的亮點,是744年的時候遇見李白。
杜甫遇見李白的時候,李白已經四十四歲了。李白比杜甫大個十來歲,是非常瀟灑的一個人。他學劍學了很多年,拿著一把劍,《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那種感覺。然後李白帶著杜甫整天折騰什麼呢?就是尋道、求仙。杜甫給李白寫了特別多的詩,整天兩個人游獵、訪道、飲酒、作詩、感懷,其實也就是抱怨時事,當時有特別多戰爭發生。杜甫其實早就應該遇到李白,但是杜甫漫游吳越的時候,李白經過太原到齊魯。然後杜甫游齊趙的時候,李白又在江南。隨後杜甫回到洛陽,李白在742年才從剡中北上長安。
李白跟杜甫相見以後,杜甫給李白寫的《贈李白》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多有名的詩句。他說“未就丹砂愧葛洪”,就是跟李白講說,我學道一直沒學好。後來杜甫要西去長安,李白要準備重游江東,兩個人在兗州城東的石門分手,這一別就是終身。其實他們倆就是一塊兒壯游了這麼一段時間,後來就分手了。
臨別的時候,李白給杜甫寫了一首詩,名字叫作《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這個詩當然寫得很好了,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以後你們跟別人告別的時候,就用最後這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白毫無牽掛,李白對杜甫沒什麼感情,當然這是咱們的感覺。李白整天向孟浩然表達自己對他的喜愛,“吾愛孟夫子”,就是特別深的感情,但是對杜甫其實一般。杜甫這一輩子就放不下李白,經常思李白、想李白,想李白今天在哪兒,甚至後來他以為李白死了,還寫了很多悼亡詩來紀念李白。
在那一段時間里這兩個人都未封神,就是一個不是詩仙,另外一個也不是詩聖。那時候,杜甫甚至只把李白比作南朝的詩人陰鏗,就是你大概相當於南朝那大詩人陰鏗。結果越往後,他越覺得李白厲害。在長安的時候,他就寫過“白也詩無敵”,李白寫詩無敵的。然後到秦州的時候,他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都是杜甫對於李白的稱贊。在成都的時候,他說“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這都是對李白的種種懷念。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覺得杜甫十年壯游,除了跟李白交往,留下了這些詩句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作為。當然他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還得去奔自己的前程。所以接下來的叫“長安十年”,就是杜甫的人生到了第三個十年,長安十年。那個時候皇帝迷信,唐玄宗經歷了一段輝煌的開元盛世之後,他開始追求自己的長生不老,走上了漢武帝的老路,開始到處尋方問藥,整天沉迷在後宮酒色當中無法自拔。誰專權呢?李林甫。大家知道有一個成語形容李林甫,叫“口蜜腹劍”,就是這個人嘴上跟你說得特別好,心裡比刀子還要狠。
李林甫當權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特別離譜的事。就是公元747年,說要全國選拔人才,所有的人才都來報名參加考試。杜甫一聽特別高興,就跑去了。但是李林甫特別討厭這些知識分子,覺得知識分子只會提意見,一天到晚指出我這不對、那不對。所以你猜這次發生了什麼事呢?所有人去參加選拔考試,一個人都沒有選。就是一個考試,你劃及格線應該是按平均數來劃,總有一些人能及格吧。沒有,一個都沒有。
然後皇帝就問,這次考試怎麼一個人都沒選拔呢?李林甫說,這說明您這個開元盛世真的太偉大了。為什麼呢?野無遺賢。就是除了咱們宮廷里這些人之外,能任用的人我們都任用了,沒有一個有能力的人沒被我們任用。皇帝一聽,說這有道理呀,就說明我們之前的人事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野無遺賢”一句話,直接把大量青年才俊的人生命運扼殺了,所以杜甫非常生氣。
這個過程當中,杜甫的家境也開始逆轉,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原來多少算個富二代、官二代,他爸爸至少是個縣令。但是杜甫父親去世了以後,杜甫沒有工作,又身無長物,一下子生活變得非常糟糕。這時候杜甫曾經寫過“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句子,“賣藥都市”,就是杜甫可能懂點藥材,所以他就去山裡採一點藥,採點藥以後就賣給那些有錢人家。因為他過去交往過很多有錢人家,這些人他都認識。
有錢人家的人倒也不煩他,因為杜甫可以跟大家一塊兒吃飯、喝酒、寫詩,等於是替人家整個飯局湊樂子的這麼一個人。但是別人不能給你錢,別人不能說,你既然來吃飯了給你點錢,你回去吧。怎麼辦呢?杜甫就去山裡面採點藥,拿點藥賣給大家,說:“您看,這是我採的藥,給您。”然後這些有錢有勢的人就給他點錢。杜甫就過著這麼一種生活。所以他說,“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就是他在長安度過的特別艱苦的歲月。
他為什麼把自己寫得這麼慘呢?這些非常慘的詩都是寫給大人物看的。就是他給人寫信,寫一封信過去說,我已經慘到不行了,我已經沒錢開張了,希望你能夠給我一個機會。他寫了大量的自白詩,告訴大家“我的生活真的很窘迫”。這時候來了一次機會,就是皇帝要進行一個祭祀的大典。然後杜甫冒險去往延恩匭里投了三篇賦。大家記得延恩匭嗎?我講《武曌》那本書的時候說,延恩匭是武則天那時候發明的,這個匭負責舉報,那個匭負責自薦,搞了好幾個這樣不同的匭,大家可以直接上書投過去讓皇帝看。
杜甫洋洋灑灑寫了三篇《大禮賦》。這個《大禮賦》就是講祭祀的重要性等等,咱們今天就不讀它了,因為它跟杜甫的詩歌比起來沒有那麼美好。結果這三篇《大禮賦》被玄宗看中了。玄宗一看,說這篇賦寫得非常好,於是就把杜甫叫來。叫來以後,給他“待制集賢院”,就是放在集賢院里。集賢院里都是賢人。“待制”,就是等著分發,給你安排一個官職。誰來負責分發呢?李林甫。
然後杜甫在這兒待了很長時間,叫“永無分發”,就是一直待制,沒有給他任何官職。所以杜甫覺得一下子被皇帝都看到了,在朝中的名聲突然涌起來了,很多文人都認識他、瞭解他了,但是沒有任何官職,生活窮透了。
他接著給別人寫自白詩,其中有一句叫作“君不見空牆日色晚,此老無聲淚垂血”,就是他說“此老”,他把自己叫作“此老”。你想那時候,他四十多歲,就是我這個年紀,在古代絕對算老頭了,這就是“此老”。你看那個賈政管賈寶玉,我們覺得賈政是老頭的樣子,其實他也就三四十歲而已。
所以,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依然毫無功名、沒有官職,每天跟別人乞討一樣地生活,混在富人圈子裡看別人的眉高眼低,確實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在長安這幾年,他最大的收獲是交了幾個好朋友,比如說高適、岑參、鄭虔,這些都是他非常好的朋友。
然後由於他的生活特別不如意,他開始把註意力從自己的生活轉入到民間,開始觀察老百姓的生活。所以這時候出現了杜甫人生當中一首具有轉折性意義的詩,《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就是我們小時候背《兵車行》的時候就覺得說要打仗、戰亂。這是杜甫的第一首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的詩詞。
所以在他四十歲前,大概留下來的詩也就是五十多首。但是在四十歲以後,他開始關註現實主義的生活以後,他的詩變得越來越多。而且更多的是跟老百姓的生活有關的,像這個《兵車行》最後說:“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唐玄宗太愛打仗,這個對老百姓是極大的折磨。因為要打仗就得死人,大家根本不管有多少青壯年死在青海頭,根本回不來。
《兵車行》是一個轉折,同時還寫了《麗人行》。《麗人行》是直接痛斥當時的楊家姐妹,就是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她們姐妹,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我們今天在看《麗人行》這樣的詩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美好,尤其是我們西安人會覺得,曲江就是當年麗人們出來踏青的地方。
從我們西安的興慶宮公園出門,踏過我們今天交大的那個原址——交大過去只有一片草地、麥田——踏過去,一直走到曲江,這麼一路游玩。他描寫的那個細膩、奢華的程度,會讓你覺得皇室的生活太美好了。但是與此所對照的是,老百姓連命都保不住。你要知道杜甫當時寫這個詩的時候,心中是多麼憤懣。這就是杜甫詩歌從《兵車行》和《麗人行》開始的最重要的轉折。
他在曲江找了一個地方住下來,自號杜少陵。754年春天,他的家人才搬過來。你想,他的家人以前一直都在洛陽那邊住。然後755年十月有人給了他一個崗位,就是可能是他給誰寫的自白詩起到了作用,給他任命做河西縣尉。
結果杜甫竟然不去,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縣尉是一個極其痛苦的工作,就是假如你這個人沒有良心,你可以做縣尉。你每天需要拿著鞭子、刀槍棍棒,到處去徵民夫,到處去徵稅。杜甫根本不忍心做這樣的事,你從他寫的詩里看到,他不能做這樣的事。因為他反對戰爭,反對橫徵暴斂。所以杜甫被授予河西縣尉時他不去,拒絕了。
你不去怎麼辦呢?這樣吧,給你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崗位。這個崗位是乾什麼的呢?看倉庫的,就是管鑰匙。杜甫願意乾這事兒,這事兒不殺人,也不用打人,所以他決定接受這個崗位。在此之前,他要回去看一下妻子。在見妻子的路上,他看到了民生的艱難,寫下了那句非常有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在回老家的路上寫下來的。這首詩叫《赴奉先詠懷》。
然後他到奉先見到他的家人的時候,還沒有進家門,就聽見一片號啕的聲音。家裡發生什麼事呢?未滿周歲的嬰兒剛剛餓死,就是杜甫自己的孩子剛剛餓死,這是他苦難命運的開始。長安十年,最後就得了這麼一個小官職,其實也沒有什麼作為。但是他開始轉向關註老百姓,開始轉向現實主義,往“詩史”的方向在發展。
接下來是他的流亡歲月,流亡歲月的核心是因為安史之亂發生了。大家知道,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叛亂。這段時間怎麼界定呢?就是公元755年十一月這個時候,安祿山在範陽起兵。範陽是哪兒?就是北京附近。從北京附近起兵,這個算安史之亂的發端。然後到763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殺身亡,算安史之亂的結束。你想這個時間跨度有七年零三個月。
安祿山、史思明兩個人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他們都是兒子背叛了老子。然後這麼亂打,打下來的。這就是杜甫之所以那麼倒霉的一個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時代造成了他的悲劇。他處在安史之亂當中,那個時候安祿山從範陽起兵以後,大家覺得其實沒什麼。為什麼呢?因為有哥舒翰把守著潼關。潼關是天險,日本侵略者打中國都沒有過潼關,所以所有人都覺得很樂觀,沒問題,有哥舒翰。結果沒想到哥舒翰大意失潼關,潼關很快被安祿山攻破了。
杜甫開始“白水流亡”,他那時候在白水,帶著家人就趕緊逃跑。大家如果瞭解陝西的地形,就會知道,潼關一過,就到渭南、白水,然後很快就到長安了。在流落的過程當中,杜甫的表侄騎著馬,帶著他們全家跑。跑著跑著,突然發現杜甫不見了,然後就撥馬回頭,在亂軍叢中,杜甫已經摔倒在泥潭裡,暈得起不來。他的表侄把他拽出來,拿著刀一路帶著他突破重圍。
在難民營里逃命的過程當中,他走到了他的一個老朋友孫宰家。孫宰家不是流民,而是他們在逃難的過程當中路過的田園之家。孫宰給他殺雞烹鴨地做了一頓飯,杜甫在那個地方寫了一首詩,叫作《彭衙行》。這首詩就是描述他在孫宰家所受到的熱情招待。所以有時候我們看杜甫的詩,你分不清這是什麼時候寫的,有的詩寫得非常美好,但其實他是身處在顛沛流離當中。
讀完了杜甫的傳記以後,你會發現,詩句對人是莫大的安慰。假如沒有這些詩的力量支撐,可能有的人就已經自殺了,或者已經意志崩潰死掉了,失去了求生的意志。但是在顛沛流離之中,這個詩人竟然還能夠有心思寫詩。這就是詩句的力量,就是文學和藝術的力量。這個叫作“白水流亡”。
然後七月十三日,肅宗李亨登基,開始跟安祿山打游擊戰。那一段時間胡人和唐人之間的戰鬥是此消彼長的,就是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已經攻入了長安,但是唐朝的軍隊也在不斷地騷擾,一會兒說打贏了,一會兒說打輸了。結果在逃亡的路上,杜甫很不幸地被胡人俘虜了。胡人俘虜了杜甫之後,直接把他帶回了長安。好在杜甫當時沒有當什麼太大的官,長安被殺最多的是皇室的王孫,那些貴族真是屍橫遍野。像杜甫這樣一個小人物,人家不管他,甚至沒有人看押他,他就在長安這個地方自己待著。
757年,安祿山被殺。在這個過程當中,杜甫寫過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很多人還因為這首詩批評杜甫,說杜甫寫詩香艷,說杜甫懷念自己的老婆表達太過直白。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首詩,叫作《月夜》。他在月夜下懷念自己的妻子,因為他和妻子在顛沛流離中跑散了。他說:“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在我們看來是這是一首很溫情、美好的愛情詩,他懷念自己的妻子和一對不明世事的小兒女。實際上那個時候他在長安做俘虜,時時刻刻都有喪命的可能。
還有一首就更有名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是他在長安做俘虜的時候寫的詩。後來,757年安祿山被殺以後,杜甫找到了一次機會。用他自己的話講,叫“竄至鳳翔”。那時候肅宗在鳳翔形成了一個流亡政府,大量的官員都集中在肅宗身邊,搞了一個小政府。鳳翔離長安其實挺遠的,而且一路上充滿了戰亂,你想除了有胡人的兵之外,還有很多不知道哪兒來的武裝力量。
所以杜甫一路跑到肅宗身邊的時候,肅宗相當感動。那時候患難見真情,這人還要過來報效國家,肅宗就特別高興,就給了杜甫一個職位叫左拾遺。這是杜甫人生當中的高光時刻,他終於在皇帝身邊工作了,而且得到了一個左拾遺的崗位。什麼叫左拾遺呢?拾遺補闕這個詞是這麼來的。左邊叫拾遺,右邊叫補闕,這是兩個崗位,沒啥具體的工作,級別是從八品上。八品是很小的官了,從八品上就是官職很低,但是位置很重要。因為你天天跟皇帝待在一塊兒,你要為皇帝拾遺補缺,實際上相當於是一個諫官,就是要去進諫的這麼一個人。
在跑到鳳翔的時候,杜甫還寫過兩句詩“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就是這一路上無數次死亡的機會竟然能夠活下來。結果他在左拾遺的崗位上只乾了三個月時間。為什麼呢?沒當過官。一個沒當過官的人怎麼能夠懂得皇帝身邊的政治鬥爭呢?那時候的宰相房琯跟杜甫的關系不錯,後來房琯因為一些事情讓肅宗很不高興,肅宗就要懲治房琯。
結果杜甫站出來直言進諫,為房琯說好話。肅宗說“查他”,就立刻讓人查杜甫。杜甫命都快丟掉了,因為那時候搞不好要丟命的。結果後來那些查杜甫的人查了一下說,這個人雖然說話有點放蕩不羈,但是最起碼還是諫官的本分,所以不要深責了。但是肅宗不喜歡他,就把他趕走了,說你回家吧,你回家去看看。
杜甫只要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詩性就發了。你看,工作的時候,他就寫不出來什麼東西。但是他一走到回家的路上,就寫了一首《北徵》,描寫當時顛沛流離的戰爭場面。然後757年,肅宗還京——回長安,肅宗把長安收復了。回長安以後,杜甫就回到長安來當官。那段時間可能是杜甫人生中過得最舒服的一段時間。
757年的十一月到758年六月,是杜甫在長安最後一次居留。他雖然自稱京兆人,但其實在長安沒待多長時間。他仍舊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這時候賈至任中書舍人,王維任太子中允,岑參任右補闕——你看,左拾遺,右補闕——年才三十二歲的嚴武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嚴武這個人對於杜甫是非常重要的,杜甫後來在成都能夠有一個草堂好好地住著,就是因為嚴武一直罩著他。
這些人並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時也常常寫詩傳遞,過著閑散的官吏生活。因為要值夜班,值夜班的時候,這幫大詩人沒事乾就互相寫詩,我寫首詩給你,你寫首詩給我,留下了很多詩文。但是那些唱和詩和朝謁詩在杜甫的詩集里毫無光彩,事實上也不能有什麼光彩,里邊充滿了初唐以來的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
你看,杜甫不能過好日子。杜甫一過好日子,詩性就沒有了,寫的都是非常無聊的東西。758年六月那段時間,所有剛剛我們說的這些人,就是房琯一派,都被皇帝貶走了,就各自都貶到外地去。皇帝看他們不順眼,貶走了。他給了杜甫一個工作,在華州,就是華縣,華山腳下的那個地方,他在那裡做文教工作,叫司功參軍,也是一個小官吏。然後杜甫在去華州做司功參軍的時候,他說我回趟家,回洛陽看一趟家人。
然後從洛陽到華州的路上,杜甫寫下了我最愛的一首詩,叫《贈衛八處士》。大家聽過這首詩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最感人的是“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我們樊登讀書的總編慕老師和我是同學,過去我們做學生的時候,一塊兒到廣州、深圳、香港訪問校友的時候,慕老師會書法,就抄這個《贈衛八處士》。抄完送給校友。
每次校友只要看到這首詩,就說要請我們吃飯,就是因為這里邊講:“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就是我們當年在一起的時候都還沒結婚,都是小年輕,現在突然之間兒女忽成行。“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這詩寫得太棒了,也很長。大家有機會要背一背這個《贈衛八處士》,我覺得這是非常美好的詩,是我特別喜歡的杜甫的詩作。
然後從洛陽到華州的路上,因為那時候打仗打得凶,雖然肅宗收復了長安,但是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還在不斷地打仗。杜甫寫了“三吏三別”,“三吏”就是《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就是《垂老別》《新婚別》《無家別》。杜甫能夠被稱作詩史,就是他寫的詩像歷史一樣,跟這幾首詩有著莫大的關系。
我小學一年級參加詩歌朗誦比賽得獎,靠的就是《石壕吏》。那時候我的個子還沒有桌子高,站在那兒把話筒扳下來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非常感慨。
你會發現“三吏三別”和之前寫的《兵車行》和《麗人行》又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呢?《兵車行》和《麗人行》的時候,杜甫是反戰的。他所寫的幾乎全是抱怨的,是不高興的。但是在寫“三吏三別”的時候,他充滿著矛盾。就是雖然這家裡的人都死光了,但是這個老太太說“我可以去”,“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因為你不同仇敵愾,你不平定安史之亂,這個國家沒法恢復,所以在這詩里充滿著矛盾:一方面覺得老百姓生活得真可憐,一方面覺得必須打仗,這個仗不打完是不行的。所以,“三吏三別“這一組詩讓杜甫的文學境界上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然後接下來就是杜甫到了秦州了,在秦州待著。秦州是哪兒?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他穿過了大半個陝西,到了甘肅天水,留下了120多首詩。就是那段時間可能相對比較穩定,寫了很多秦州詩,寫景、寫人,在那個時候他以為李白死了,然後寫了悼念李白的詩。怎麼寫的?“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這個叫《夢李白》。
實際上李白那時候還沒有死,李白只是被抓了。李白跟著永王李璘瞎造反,其實是不是造反今天看來都不一定,但是被人定性為造反。李白被人定性為造反以後,那他是一個攛掇李璘的人,抓起來,一塊兒殺頭。結果後來是郭子儀救了李白,李白才活了下來。
然後在這兒的時候出了一個特別奇怪的事,就是同谷縣有一個人不知道是誰,杜甫寫下了“同谷佳主人”,“佳”,就是很美好,說同谷有一個大好人,這個大好人給杜甫寫信,說:“你來我這兒吧,秦州也不容易。我這兒保證你有吃有喝,來吧。”杜甫習慣了投靠別人,所以“同谷佳主人”一給他寫信,他就去了,就真的跑到同谷縣去了。這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把杜甫忽悠去了。杜甫去了以後,生活更糟糕。後來沒辦法,他就一路往劍門關走,要去成都。
這就是他整個跋涉的過程,從長安出來到華州,華州到洛陽,洛陽再回華州,華州不行到秦州,然後秦州到同谷,同谷一看沒飯吃,穿山越嶺去成都。這一路上真的就是翻山,沒有路,而且帶著孩子、妻子這麼一塊兒走。759年的紀行詩就是在喪亂的過程當中寫的。759年應該是杜甫人生最艱苦的時候,就是咱們今天徒步行走,你背著裝備,拿著乾糧,帶著速食麵,你都會覺得無比辛苦。那時候是一群食不果腹的人,走在沒有路的山間,爬山越嶺,帶著妻兒老小這麼往前走,分分鐘都會遇到要命的事,所以是非常艱難地走。
一直到759年歲末,他們終於走過劍門關,來到了成都。到了成都以後,他首先寄住在浣花溪的寺廟里。當地的和尚收留了他,就住在這個寺廟里待著。浣花溪的景色是非常好的,杜甫在那兒建了杜甫草堂。其實杜甫草堂的生活還蠻優越的,有人專門考證過杜甫草堂,它的占地面積很大,可以養雞、養鴨,有很多的動物,然後還有很多花。《江畔獨步尋花》都是在那個地方寫的。
在這兒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捲我屋上三重茅。”就是在成都寫的。還寫了一系列《江畔獨步尋花》。後來我看江弱水教授寫的一本書叫作《指花扯蕊》,其中有一段專門講杜甫的,他就說,在杜甫之後,所有寫花的詩幾乎沒有一個不受到杜甫影響的,除非寫海棠,因為杜甫沒有寫過海棠。所以大家聽我講那個《蘇東坡傳》的時候,記得嗎?蘇東坡在黃州遇到一個歌妓叫李琪,要離開黃州的時候,東坡給李琪寫詩,說我在黃州住了這麼多年,竟然沒有聽說過李琪這個人。就好像當年杜甫在成都,從來不寫海棠花,就是這麼一個典故。
然後《江畔獨步尋花》里說“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就是名句。杜甫在成都的時候,精神很明顯是放鬆下來了,寫了特別多描述美好生活的詩。馮至先生說,杜甫寫《田舍》說“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你看,隨口一齣來,你就覺得多美好。
寫眼前的蟲鳥,說“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寫春夜的雨,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講夜晚的幽靜,說 “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然後他可以細微到寫“嫩蕊商量細細開”,一個大男人,一個經歷了安史之亂,看過那麼多死人的一個男人,竟然能夠寫“嫩蕊商量細細開”。然後描寫輕盈的時候,說“自在嬌鶯恰恰啼”。我覺得這人的心簡直是細膩、美好,對於生活的那種感知力到了極致。
所以你會覺得杜甫在成都的這段生活真的是相當安靜。但是生活的著落從哪兒來呢?老辦法,還是參加飯局。就是那時候成都也不是一個太平的地方,比長安可能太平一點,但是也沒多太平,軍閥混戰,一會兒這個人當權,一會兒那個人當權。比如說有一首詩叫《贈花卿》,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首詩的後兩句,我一念你就知道這個講的是什麼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全詩是:“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是給誰寫的呢?寫給一個當時的軍閥叫花敬定。花敬定收復了綿州,他認為自己很有功,所以他縱使自己的兵士搶劫,看到一個婦女手上戴著鐲子,手砍掉,鐲子拿走,他就是這麼殘暴的軍閥。杜甫因為要跟他們混在一塊兒,所以還寫了《贈花卿》,給花敬定寫這樣的詩。事後就有人說,杜甫你太沒骨氣了,你為了活下去,寫這樣的詩,丟人不丟人。
有人替杜甫解釋說,這是杜甫在諷刺花敬定。為什麼呢?花敬定在宴會上用的音樂都是皇帝的音樂,他僭越了。就跟孔夫子講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樣,他是用皇帝的音樂在給自己伴奏,還覺得挺開心,天上人間一樣的感覺。然後杜甫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花敬定怎麼能用這樣的曲子呢?當然,這是愛杜甫的人替杜甫講的。但我們更能理解,就是杜甫你得活下去,你得有人給你發錢。所以他天天應和,跟這些人待在一起。
這時候罩著他最多的就是嚴武,就是當年跟他一塊兒在朝中為官的嚴武,當時在管成都。嚴武是一個性子非常暴烈的人,曾經把自己的一個愛將、副官活活打死,只是因為一點小事沒有做到。整天跟這樣的人待在一塊兒,精神也是難免會緊張。後來嚴武被調回長安,徐知道又在成都發動叛亂——因為那個時候亂了,所以誰手中有兵,誰手中有刀,誰就敢於發動叛亂。然後杜甫在成都待不下去,就跑到了梓州。
在去梓州的路上,杜甫又寫了詩,這是非常精彩的一段。761年三月,史朝義與他的部下合謀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史思明。第二年十月,代宗的長子李適為兵馬大元帥,仰仗回紇的兵力克復了洛陽。763年正月,史朝義自殺,他的將領田承嗣、李懷仙紛紛投降,轟動一時的安史之亂才算勉強告了結束。所以在他往梓州跑的過程當中,安史之亂結束了。
這時候大家知道他要寫哪首詩了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就是老頭從來沒有這麼興奮過。那麼多年來,都壓抑著自己的情感。然後最後一句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因為戰亂跑了這麼多年,我可以回洛陽了。
我們當年小時候讀完這首詩,就覺得杜甫肯定是出門了,你要回洛陽了嘛。但是杜甫從來沒有回過洛陽,因為他準備走的時候,發現根本走不了。雖然洛陽被收復了,但是一路上都在打仗,到處都是戰亂,所以他根本沒法回洛陽。他從梓州出發,然後764年帶著妻子到了閬州,三月又回到了成都,在這兒寫了《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我見過一個書法家給人提字,總是寫這四句。後來我就問這大書法家,我說您為什麼老寫這四句呢?他說這是絕句呀。我說這是絕句,但為什麼總是這個絕句呢?為什麼不寫別的絕句?他說這個絕句最絕。沒有一個字不對仗,沒有一個字有錯,所以叫絕句,絕了。這是在第二次回到成都的時候寫的。
回到成都,嚴武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做幕僚。幕僚不好做,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幕僚是地位很高的人,每天站在身後出點主意就能掙錢。幕僚是要按時上班的,每天天沒亮就要去上班。然後在這個幕府里還充滿著大量的鬥爭,你說我不好,我說你不好,然後再加上嚴武那麼暴的脾氣,在他身邊隨時有生命危險。同時,杜甫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那段時間杜甫寫了很多詩,都是跟嚴武講:“我完了,我身體不行了,我現在已經受不了了。”
次年正月,嚴武終於同意杜甫辭職了。辭職後的這段時間里,花果凋零。王維、李白、房琯、鄭虔、蘇源明,這些都是杜甫的好朋友,相繼死去。然後765年的時候,高適也去世了。四月的時候,嚴武去世了。就等於你在成都的唯一的依靠,罩著你的地方官嚴武也去世了。然後這時候杜甫乘舟東下,待不下去了,成都沒法待了。
杜甫從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築草堂,到這時也只有五年半的歲月。再減去梓州和閬州的一年零九個月,他在草堂居留還不滿四年,但他卻使得這一片地方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從這里產生了不少的傳說,據說每逢四月十八日,成都的住民都要到草堂游覽,年年在那天都是晴天,從來遇不到下雨的天氣。並且浣花溪的水也總是那樣潔凈,後來女詩人薛濤就在這個地方用浣花溪的水製作她的花箋。
所以我們的書友里邊有很多四川的、成都的、重慶的,離得那麼近,沒事就可以去杜甫草堂喝喝茶。我是每次去成都都要去草堂坐一坐。草堂里邊有那種壩壩茶可以喝,坐在那個大樹下邊,一杯茶才10塊錢、5塊錢,可以喝一天,多愉快,體會一下杜甫的生活。
然後杜甫在765年五月沿著樂山、宜賓、重慶、忠縣,然後到龍興寺,這整個就是一路漂泊下去,大概兩個多月的時間,九月份到了夔州。這個過程當中他寫下了另外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旅夜書懷》。大家聽說過這首詩嗎?“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就是一輩子了,到現在已經765年了,杜甫已經五十多歲了。他其實沒當多長時間官,“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帶著一身的病,然後隨著船沿著大江漂流。這時候他還寫了很多詩來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
766年,杜甫在奉節居住。奉節這個地方有一個官員叫柏茂琳,在當時那個地方做都督。他給了杜甫四十畝柑林,杜甫一下子闊了起來。有很多人考證,算這四十畝柑林值多少錢,然後杜甫能夠雇多少個傭人。他的詩里經常出現傭人的名字,至少三四個傭人,所以杜甫這段生活過得還挺富的。在這段時間里他寫了大量的詩詞,就是日子好過,寫了很多回憶年輕時候的詩詞,還有《八哀詩》這一系列的詩歌。
這里有一個小故事就是,你看他在夔州的時候,身體已經開始越來越不好了,所以他寫了一首詩:“我多長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公孫城就是夔州,長卿病就是糖尿病,就是消渴症。他說自己有糖尿病,每天渴得要命。杜甫在夔州時身體時好時壞,有什麼病呢?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這些病痛整天纏繞著他,最後牙齒脫落了一半,耳朵也聾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在這個情形下,他在兩年之內寫了四百三十餘篇詩,占有他全集詩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長篇詩,有很多可以跟他在同谷的時候寫的《同谷七歌》相媲美。
你比如說很多人做演講的時候喜歡摘這些詩句,我們那時候搞辯論賽老用這一首《登高》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盃。“這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足以封神了。
杜甫是一個很有人文情懷的人,他在夔州住的時候,因為他的家境稍微好了一點,隔壁有一個無兒無女的老太太,整天到他這兒來偷棗。他們家種了一棵棗樹,老太太就來撲很多棗回去吃,杜甫從來不管。後來他把這房子就借給別人住了。他住到別的地方去了以後,那個人就老趕那個婦人,不讓她偷棗。
結果杜甫專門為這事給他的這個朋友寫了一首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就是他說,一個人如果不是無兒無女、走投無路,怎麼會來撲你的棗?你就能不能高抬貴手,讓她撲點,怕什麼呢?潛台詞是:你這屋子都是我給你住的,你還跟她計較這個。所以杜甫是一個相當有愛心的人。
他那時候其實日子也已經不是很好過了。你知道,人老了以後是非常可憐的,尤其他身體不好,又無人照顧,這個是很糟糕的一件事。這時候他的弟弟——因為他的母親死得早,他的弟弟都是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這些弟弟跟他的關系都不錯。他的弟弟就是勸他說“你出峽,然後你去荊州”。荊州是一個水陸轉運的中轉站,所以你說為什麼古代講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水路、陸路,這個地方都是集散地。
從荊州你就可以進河南,然後北歸回洛陽。因為大家都想落葉歸根,他也覺得自己老了,就往荊州走。那段時間里,只要一上路,日子就不好過了。他寫過一句詩叫“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鰓”,他把自己形容成搖尾乞憐的狗,和那個張著鰓的魚,就是我一天到晚為了活下去,常“苦搖求食尾”,找別人要錢、要飯。
戰亂使得他的路線不斷地更改,他只好選擇從荊州到公安,從公安到岳州,從岳州到衡陽。大家聽到湖南這些地方的時候,就知道杜甫的生命快走到盡頭了,他最後死在這個地方。在這個路上怎麼為生呢?在漁市擺攤賣藥。因為你坐船,岸邊的市場就是漁市——賣魚的地方。
杜甫這一輩子除了寫詩之外,還有一招就是採點草藥。過去的草藥還能賣上價錢,賣給那些王孫公子,實際上是面子錢。但你到這兒來了以後,沒有人為這個面子買單,他也去採點藥,擺個攤,在那個地方賣,好心酸。
結果在這個地方,他碰到了一個同樣賣藝唱歌的人,這個人叫李龜年。你想杜甫這首詩的跨度有多大。《江南逢李龜年》傳唱至今,所有人在抒發對人生的感懷、感嘆,抒發飽含著驚喜的意外,但是又有一些困頓的感情的時候,都會用到這首詩。前面兩句我們講過了,“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然後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就是在這個770年的落花時節,他遇到了同樣漂泊的李龜年。
李龜年是一個宮廷歌手,帕瓦羅蒂這樣的人,最後淪落到賣藝求生。就是因為戰亂,兩個人變成這樣。所以在戰亂年代,最不值錢的就是詩文、文藝。那時候最有效的方法是打仗,就是你要是能打仗,跟郭子儀一樣,你就能封侯拜將。但是你會寫詩、唱歌、舞劍器,這玩意沒用。所以,《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誕生在770年,杜甫就是770年去世的。
杜甫在潭州漁市擺攤的時候,竟然遇到了一個大粉絲。有一個人聽說杜甫在這兒,瘋一樣地跑來,帶了好多魚、肉過來跟杜甫聊。杜甫是一個沒有人拿正眼瞧他的老頭,是一個得了糖尿病、麻痹之症,一個胳膊動不了、耳朵也聽不見的老頭,竟然來了一個崇拜者叫蘇渙。蘇渙就喜歡杜甫的詩,跑來跟杜甫談論詩詞,給杜甫帶來了莫大的安慰。
後來潭州大亂,他們正在一起聊得開心的時候,潭州又打起來了,杜甫趕緊跑。蘇渙會功夫,他原來是個強盜,後來改造成為詩人了。據說蘇渙是拿著一張弓,帶著這群人逃難,從潭州跑出來。等他到了耒陽的時候,出了一個對杜甫有幫助的人,叫耒陽縣令。耒陽縣令知道杜甫的文名,因為他在京城裡面當過官,詩也寫得很好,他給杜甫送來了很多的酒肉。
民間有傳說,說杜甫怎麼死的,就是耒陽縣令送來的酒肉太多了撐死的。就跟民間說
李白為了撲月亮跳到河裡面淹死是一樣的,這是老百姓瞎說的,杜甫吃完了也沒死。但是第二天,耒陽縣令再來找杜甫的時候,杜甫不見了,船開走了。耒陽縣令當時就哭了,就覺得完了,這人肯定是因為喪亂死了,這個船也不見了,特別難過。
他給杜甫建了一個空的墓冢,說“紀念杜甫”,就建在這兒。所以人們流傳說,杜甫吃耒陽縣令的飯撐死了。實際上他是駕著船又接著往下走了。由於長期的水上生活,風痹病轉劇,他卧倒在船中,寫出了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叫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這是他最後一篇作品。
在這首詩中,他寫他從舟中看到的凄慘景物說:“故國悲寒望,群雲慘歲陰。水鄉霾白屋,楓岸疊青岑。鬱鬱冬炎瘴,濛濛雨滯淫。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鴞禽。”人生的最後一首詩會是什麼樣呢?就可能是這樣平平淡淡地寫景,他已經沒有力量去抒發感情,沒有力量去奔走呼號,就是寫了這麼一首詩。
然後這首詩寫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去世了。這是公元770年冬天,這一年杜甫五十九歲。在這之前,他還寫過《登岳陽樓》,就是我們說的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你看這時候是有生命力的,就雖然他在抱怨這件事,但他還是有力量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就是一個老頭拖著病體,登上了岳陽樓,還在“憑軒涕泗流”。他五十九歲了,生命走到了盡頭,已經回不去了。
家人無法安葬他,家人也沒有力量了。他的老婆孩子也沒錢,也沒辦法,就把他草草地安葬在當地。然後四十三年以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才從岳州,把杜甫的屍骨請回了老家河南偃師,葬回到他的爺爺、爸爸的身邊,回到了故土。
然後在遷墳的途中,遇到了著名的大詩人元稹。元稹是非常認可杜甫的水平的,所以他給杜甫寫了墓誌銘。大家知道杜甫在剛剛去世的時候其實名聲並不旺,他的詩就是流傳在他走過的這些地方,成都、湖南這一帶,也就是到大概四五十年以後,白居易開始推行新樂府運動的時候,杜甫才越來越被大家看重,直到最後被我們封為“詩聖”,說他寫的詩都是“詩史”。
我覺得我們其實根本沒必要去評判杜甫,沒必要說他這兒做得好,那兒做得不好,他能乾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是感謝他用他的生命,用他的一生為我們留下瞭如此巨大的文化遺產。
好了,在今天的互動環節當中,我希望大家能夠在我們的留言區里,留下您最喜歡的杜甫的詩句,對詩人表示紀念。然後如果您覺得這本書講得還不錯,對你有觸動的話,我們現在有免費贈送整本書的權益給大家,每個月可以送給15個朋友,他們都可以免費領取。我建議您一對一地贈送,這樣他們會更加重視。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