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64】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缺乏自律性怎麼辦?如何勾起內在動機,不要整天罵自己,這是沒用的方式!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疏離」一詞是本書的關鍵。指責、要挾、責備、金錢誘惑、地位、職稱,都能夠帶來疏離的感覺。
轉念和改變認知讓你的內在動機,是自發性的、有興趣的沉浸在一件事情上,發自內心覺得做這件事情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這樣就會讓自己有前進的動力,目前在經營自媒體的心境,正是如此。
早期周杰倫,為台灣世界展望會唱過的「蝸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小小的天流過的淚和汗, 總有一天我有屬於我的天』
這首歌能看出周杰倫,早期很渴望可以有自己的天,他沉浸在音樂的道路上,打從骨子裡對音樂的狂熱,時自今日,周杰倫一步一步的到達了屬於他的天。
什麼叫疏離呢?
就是你看一個人就覺得,他好像狀態不對。你看一個人就覺得,他好像心不在焉。你看到一個人雖然很努力,但你會覺得他很痛苦。這種感覺就叫作疏離。
疏離是你沒有沉浸在當下生活的一種感受。與疏離相對應的是沉浸。如果一個人做事是自主的、是真實的,那麼這種狀況叫作沉浸。如果一個人無論順從還是反抗,他都是與周圍的環境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這種狀態叫作疏離。
如果你做事情是來自於內在動機,你很容易出現沉浸的狀態。你是完整的,別人能夠感受到你在這兒。但是,如果你是由外在動機驅動去做一件事情,大家就能夠感受到你並不在。這是本書開篇就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所以,今後我們所要研究的話題逐漸地要發生一個轉變。過去人們在談到動機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提問總是:如何才能夠激勵他人。這是過去的問題。
這個問題提錯了。我們不能夠整天去研究我們應該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去研究另外一個話題,叫作人們怎樣創造條件讓他人自己激勵自己。
我們的目標,不是用外在的物質、外在的名譽、外在的社會地位去激勵別人做什麼事。我們應該想到的,是怎麼樣創造一個條件,讓他能夠理解這件事情對他的意義,讓他能夠自己內在地產生一股力量去做事情。所以,動機研究的核心主題在今天變成了,如何促使人們從疏離中負起責任來。
讓對方選擇
比如作者說,他的朋友有一個不愛吃藥的姑媽——你知道老年病患不按照醫囑吃藥,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大量的醫生頭疼於這些患者好倔。這種狀況之下,很多醫生用很強制的手法,告訴他們家的監護人說,必須讓他每天晚飯以後吃這個藥、吃多少顆。
這個姑媽就是不吃,後來換了一個大夫。這個大夫只做了一件事,這個姑媽就按時吃藥了。什麼事呢?這個大夫說,你在一天里邊喜歡什麼時候吃藥,你可以隨便選。什麼時候吃藥這件事情,對於這個藥的療效影響根本不大,所以,這個醫生就把這點權利交給了患者——說你選一個你喜歡吃藥的時間,選好了以後你就在那個時間自己吃藥就好了。
他就輕描淡寫地把它解決掉了。她覺得,這是我自己選的,然後吃藥的比例就高了很多。這就是我們說,第一個能夠帶來增強內在動機的東西,就是選擇。你只要給對方選擇的空間,允許他參與,他的態度就不一樣。
正確獎賞非控制
作者的朋友及其團隊專門用一個兒童藝術項目的研究說,支持自主和設定規則之間,是可以共存的。
這個兒童藝術項目是要用泥巴的。所以,你想想看,如果孩子沒有任何規矩的話,那個現場就一定會亂糟糟的。所以,有一種方法就是控制,說如果搞得亂糟糟的,會有什麼樣的懲罰,或者如果不搞得亂糟糟的,會有什麼樣的獎勵。
你看,這都是控制的手法。這種手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界限,一定的要求。這是很多家長經常做的。大家最擔心的,是如果你給他過度的寬鬆。你讓他自己來選擇,那肯定做得亂糟糟的呀。他不會把那個地方搞得很整齊。
後來,另外一組的老師用的方法,就是問: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把這個地方保持得很乾凈嗎?因為我們後面的小朋友還要用。所以,這是我們學畫畫的人所需要學會的一個能力。要保護環境,照顧其他的人。這是咱們團隊所要達成的目標。
你看,這是用正向引導的方法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選擇,我們沒有懲罰的措施,但是我們希望你們能夠保持乾凈。
最終的結果非常令人欣喜,就是這麼一群學兒童藝術的小孩,他竟然能夠在沒有要挾、沒有獎勵的情況下,把這個環境保持得相當好。
正確外部激勵
如果你必須要用到外部激勵——因為我們覺得生活中,你不可能沒有外部激勵。假如你必須要用到外部激勵的話,怎麼才能讓外部激勵變得有效呢?有這麼幾個方法。
第一個,就是最好要讓被激勵者理解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系。比如說,我們畫完了畫,要把這個工作台收拾得乾凈,原因是什麼?原因不是因為有人要懲罰,這不是一個自然的結果。原因是因為下一個人過來還要用。這就是叫作理解行為和結果的關系。
第二個,就是激發對方的勝任感。要讓對方自己覺得自己能幹這個事。各位,知道勝任感多重要——勝任感是人類非常底層的一個需求。
在《自卑與超越》那本書里邊,阿德勒所講的,人最本質的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勝任感其實就是價值感。
內攝和自我捲入
比如,有時候有的公務員,他為了能夠升一級,有多麼痛苦。他跟周圍的人拼命地鬥爭,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難道他不知道非法的手段帶來的結果更惡劣嗎?
沒辦法,他被那個職位自我捲入了。他迷失了自己的自我。他認為,自我就是職位,自我就是財富,自我就是身材,自我就是聲望。這叫作自我捲入。
同樣的道理,你看蘇東坡,他就是一個你讓我貶到黃州,我也有自尊,你讓我貶到海南島,我也有自尊的人。我有自己樂於乾的事,我有自己要去做的發明創造,要去寫的詩等等。他的自尊不是一個有條件的自尊,而是一個真正的自尊。
你知道孔夫子說,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嗎?現在我們再重新來理解四十不惑這句話你就知道了。四十歲不惑於外物,不再被外在的這些名譽、金錢、地位,名利權情的東西所牽絆。這就是尋找真正自尊的一個過程。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應該開始理解這件事。
真正的自主
是要學會對他人負責的。所以,一個成年人,要能夠學會自主地承擔很多重要但無趣的事。很多事情不是因為有趣你才做,而是因為它重要。這是你自己主動願意去承擔的一份責任。這是代表一個人真正成長、成熟的過程。
即便是去做“掃除道”,是去掃公共廁所,你都能夠帶著一份喜悅,都能夠帶著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你能夠感受到自己跟這個社會的聯結。這就是我們說為什麼人際連結在尋找自主感這件事上,非常重要的原因。
正確的認知
比如說,有多少人想要戒酒,有多少人想要戒煙,有多少人想要減肥。這都是常見的人們想去做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做不到,有很多人做到一半就放棄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知道不對,我們整天自責,但是卻無效。這里邊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作者說,自責往往會使得這件事情繼續。他不斷地自責說,我不行,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喜歡晚上吃冰淇淋,我就是喜歡喝點酒,沒辦法。你越是做這樣的自責,你越不會改。
所以,你想要成功地改變行為,要從自己的動機產生真正的興趣開始。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要問問他們自己:為什麼要改變,坦誠地思考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大家都生活在這個世界里,公平的。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過度地自我捲入,活著不是為了外在的這些指標,活著不是為了面子,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地位這些東西;那你就不會把周圍發生的事情視作是一種侵犯,視作是一種威脅。你就容易變得很淡定。而這種很淡定,就帶來了重新思考情緒的機會。所以,你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自主性來自於控制情緒。控制情緒來自於不要過度地捲入
你看,孔子為什麼都無所謂呢?有人威脅到他的官位,沒關係;有人說他學術說得不對,沒關係;有人說他纍纍若喪家之狗,沒關係。
為什麼?因為他的自我尊嚴,他人生的目標是道,是想要完成自己天人合一的過程。他要追求的是理解真理,他根本不在意外部的這些評價。所以,他就不會那麼敏感,不會那麼恐懼,不會那麼擔心。他有著超強的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
所以,這是我們說,你要想在控制的環境當中做到自主的感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得具備控制情緒的核心能力。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樊登
#2份心得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周杰倫
#蝸牛
#自卑與超越
#人際連結
#控制情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7pOrQEnc3c
周杰倫 Jay Chou【蝸牛 Snail】Official MV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讀完本文約需35分鐘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很薄,但是分量很重。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跟每一個人都有關系。這本書叫作《內在動機》。
它的推薦人是我非常尊敬的清華大學的彭凱平教授。彭凱平教授說,“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這是他寫這本書序言當中的標題。
我們看一下這本書的封面,你就知道它在講什麼。我們說,每本書都會有一個使命。這本書的使命,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永遠帶著樂趣和好奇心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我們怎麼樣能夠做到自主?我們怎麼樣能夠做到是自己願意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外在的東西所強迫?同時,我們要知道,被外在的東西所強迫去做一些事情和自主自發去做一些事情,究竟有多大的差別?這就是這本書所要研究的主題。
首先,我們說,為什麼自主和控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這里邊有一個詞,對我很有啟發,叫作疏離。
什麼叫疏離呢?就是你看一個人就覺得,他好像狀態不對。你看一個人就覺得,他好像心不在焉。你看到一個人雖然很努力,但你會覺得他很痛苦。這種感覺就叫作疏離。
疏離是你沒有沉浸在當下生活的一種感受。與疏離相對應的是沉浸。如果一個人做事是自主的、是真實的,那麼這種狀況叫作沉浸。如果一個人無論順從還是反抗,他都是與周圍的環境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這種狀態叫作疏離。
我每次演講的時候,就會有明顯的感受。就是我做完一次演講之後,講得好不好,我心中非常清楚。我甚至能夠從我的喉嚨痛不痛判斷得出來。因為如果我今天是沉浸式的演講,我是完全享受那個演講的過程,講三個小時下來,嗓子不會疼。我會覺得跟平常說話一樣,很舒服。但是,假如我今天在臺上,我在努力地取悅觀眾,我在使勁地想名言警句,我在仔細地想怎麼樣調動全場的氛圍,不超過一個小時,嗓子就沒聲了。因為這種狀況就是疏離的。
我們還會看到一些人在家裡邊生活,“身在曹營心在漢”。你雖然人在這個地方,但你的魂並不在。這種疏離的感覺,人們是能夠有感受的。這就是由於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不同。
如果你做事情是來自於內在動機,你很容易出現沉浸的狀態。你是完整的,別人能夠感受到你在這兒。但是,如果你是由外在動機驅動去做一件事情,大家就能夠感受到你並不在。這是本書開篇就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所以,今後我們所要研究的話題逐漸地要發生一個轉變。過去人們在談到動機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提問總是:如何才能夠激勵他人。這是過去的問題。
這個問題提錯了。我們不能夠整天去研究我們應該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去研究另外一個話題,叫作人們怎樣創造條件讓他人自己激勵自己。
我們的目標,不是用外在的物質、外在的名譽、外在的社會地位去激勵別人做什麼事。我們應該想到的,是怎麼樣創造一個條件,讓他能夠理解這件事情對他的意義,讓他能夠自己內在地產生一股力量去做事情。所以,動機研究的核心主題在今天變成了,如何促使人們從疏離中負起責任來。
我相信疏離這種狀態大家都不陌生。比如說,你不想加班,然後你的老闆站在身後,你必須不得已在那兒敲代碼,這就是疏離的狀態。你絕對不可能寫出天才的代碼。在那一刻,你要想到,這就是疏離的狀態。
那麼,我們怎麼從這麼多疏離的狀態當中去負起責任,去做我們自己人生的主人翁?你想,這本書的主題是不是足夠重要?
這個作者在1969年的時候,就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作索瑪拼圖實驗。索瑪拼圖是什麼呢?就是很多小方塊,然後把它們組合,能夠拼出一些小狗、小兔子的形狀。這是一種益智游戲。這種游戲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會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別適合拿來做心理學的實驗。
索瑪實驗怎麼做的呢?他找來兩組實驗者,然後給了不同的條件。
左邊這一組說:你們只要拼出一個圖形,就獎勵一塊錢(美元)。你想,1969年,那一塊錢可相當值錢了。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是很貴的一個獎勵。
右邊這一組說:你們就只要拼就好了,我們沒有獎勵,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歡這個拼圖。大家拼,沒有任何獎勵。
等他們拼了一段時間以後,研究者說,我們休息一下,我們需要整理一下現場——讓他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里邊放著雜志、放著一些書,還放著索瑪拼圖。
這也就是說,他們在休息室的這8分鐘時間里邊,既可以選擇去看雜志、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非常明顯的結果:給一塊錢獎勵的那一組,在休息時間(更多人)不會去碰那個拼圖。原因是他把這個拼圖當作了任務、當作了工作,是外部的激勵。所以,這件事情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果——金錢會帶來疏離。
如果你客觀上定義了你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需要給錢我才能做,那麼一旦可以不做的時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但是另外那些沒有給錢的被研究者,他們在這8分鐘時間里邊,繼續玩那個拼圖,就覺得很好玩,多有趣,接著拼。
後來,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把錢換成威脅,比如說,你如果拼不出來的話,我們會扣你多少分這樣的威脅。結果一樣。或者換成競爭,說看你能不能夠贏得了對方,一樣,就是威脅也好,競爭也好,都會讓參與者把專註度不再放在拼圖上,而是放在贏這件事上。
所以,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一個著名的畫家說,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那幅畫。大家記不記得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他說,一幅畫畫出來的時候,這個藝術就已經結束了。所以畫一幅畫的過程是最重要的目的——享受這個過程。畫完以後,那個畫本身並不是目的。因此,大量的因素都會使得我們做這件事情本身產生異化,給你帶來疏離的感覺。
所以,這個作者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角度來研究——什麼呢?就是哪些因素能夠增強人們的內在動機?減少我們內在動機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指責、要挾、責備、金錢誘惑、地位、職稱,都能夠帶來疏離的感覺。
那麼,我們不如去想想看,怎麼樣能夠增強內在動機?這個可能更容易研究一點,這里邊第一個有效的方案,就是讓參與者自己進行選擇。只需要加入一點點選擇的空間,你就會發現,這個參與者的主動積極性高了很多。
比如作者說,他的朋友有一個不愛吃藥的姑媽——你知道老年病患不按照醫囑吃藥,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大量的醫生頭疼於這些患者好倔。這種狀況之下,很多醫生用很強制的手法,告訴他們家的監護人說,必須讓他每天晚飯以後吃這個藥、吃多少顆。
這個姑媽就是不吃,後來換了一個大夫。這個大夫只做了一件事,這個姑媽就按時吃藥了。什麼事呢?這個大夫說,你在一天里邊喜歡什麼時候吃藥,你可以隨便選。什麼時候吃藥這件事情,對於這個藥的療效影響根本不大,所以,這個醫生就把這點權利交給了患者——說你選一個你喜歡吃藥的時間,選好了以後你就在那個時間自己吃藥就好了。
他就輕描淡寫地把它解決掉了。她覺得,這是我自己選的,然後吃藥的比例就高了很多。這就是我們說,第一個能夠帶來增強內在動機的東西,就是選擇。你只要給對方選擇的空間,允許他參與,他的態度就不一樣。
接下來,我們還會研究到,你要學會區分獎賞和控制。
比如說,你這次成績考到前三名,我獎勵你一個自行車。如果你考不到,不給。你去區分一下哪個是獎賞,哪個是控制?
如果你用這個東西作為要挾、作為條件、作為交換,那麼,這就是控制。什麼是獎賞?獎賞是發自內心的開心、發自內心的感激、發自內心的高興。
當你給他這個禮物是為了表達你的開心、喜悅,那這時候叫作獎賞。但是,當你給這個禮物 是為了控制他——如果做不到什麼,你就不能得到這個禮物等等,這時候就是控制。
我這麼講,大家可能覺得很難區分。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就立刻理解了。有一個6歲的小姑娘拉小提琴覺得很痛苦,她就歪著脖子拉小提琴。她不願意上這個課。
後來,找到了一個小提琴老師。小提琴老師就給這個小姑娘一個獎勵——說只要你完成了這個曲子、一次上課,比如一個小時上課完成了,我就給你一個“珍寶”。珍寶是打引號的一個珍寶,總之是小孩子的一種玩具。然後每次會攢一個。這個媽媽一下子就發現,孩子變了,每天都特別著急去上課。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她拉得很快,她很急於結束這一個小時。她特別希望早點結束今天的練習。她的心思,其實根本就不在這個曲子上。她就是希望能夠得到那個“珍寶”。
有一天,當她在家裡邊拉琴的時候,她的爸爸突然觀察到女兒怎麼亂拉呢。怎麼拉得都不成調了。就是她在那兒使勁拉——我參與了,我就是為了能夠結束這個訓練,我要得到那個“珍寶”。
她的爸爸叫停,說:“你別拉了。”
女兒說:“不行,我必須得拉。我要得到我的‘珍寶’”。
這個爸爸說:“你不用拉,你今天不用拉,爸爸也會給你這個‘珍寶’”。就是他完全打破了這個老師的規矩。
為什麼呢?你會發現那個老師的方法,把孩子拉入到這樣的一個積分體系裡去,孩子很容易被控制。
孩子一旦遇到這樣的“珍寶”,他是沒有抵抗能力的。他就特別想得到那個東西,但是孩子根本不愛拉小提琴,根本就不享受那個音樂的美妙。所以,這個爸爸說,不需要考慮那個“珍寶”,給你,滿足你。你應該愛這個曲子,你應該去體會那個音樂的美好。這個爸爸做的就是一件正確的事情。這個叫作獎賞而不是控制。
所以,這里邊我們家長們,或者是老師們,最難拿捏的東西是什麼呢?他們說,那如果我都沒有這樣的規矩,沒有這樣控制,那會不會亂成一鍋粥了?會不會沒有邊界,最後變成了縱容?
不是。作者的朋友及其團隊專門用一個兒童藝術項目的研究說,支持自主和設定規則之間,是可以共存的。
這個兒童藝術項目是要用泥巴的。所以,你想想看,如果孩子沒有任何規矩的話,那個現場就一定會亂糟糟的。所以,有一種方法就是控制,說如果搞得亂糟糟的,會有什麼樣的懲罰,或者如果不搞得亂糟糟的,會有什麼樣的獎勵。
你看,這都是控制的手法。這種手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界限,一定的要求。這是很多家長經常做的。大家最擔心的,是如果你給他過度的寬松。你讓他自己來選擇,那肯定做得亂糟糟的呀。他不會把那個地方搞得很整齊。
後來,另外一組的老師用的方法,就是問: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把這個地方保持得很乾凈嗎?因為我們後面的小朋友還要用。所以,這是我們學畫畫的人所需要學會的一個能力。要保護環境,照顧其他的人。這是咱們團隊所要達成的目標。
你看,這是用正向引導的方法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選擇,我們沒有懲罰的措施,但是我們希望你們能夠保持乾凈。
最終的結果非常令人欣喜,就是這麼一群學兒童藝術的小孩,他竟然能夠在沒有要挾、沒有獎勵的情況下,把這個環境保持得相當好。
這個作者說:“令人鼓舞的是,從我們不斷積累的研究成果來看,結果是戲劇性的。即使發出指令的措辭出現了這些簡單的變化,但也產生了影響。支持自主的情形對兒童似乎有解放的作用,而控制的情形削弱了兒童的內在動機。和受到限制的孩子相比,那些感到大人至少能理解他們的孩子,更加富有內在的動力和熱情。這就像你可以從這本書里看到的那樣,在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中,制定規則既有好處也有危險,究竟是好是壞,取決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取決於處於優勢地位的人是最大限度地強化還是抑制人們的體驗。”
如果你是一個不懂得激勵他人的人,不懂得讓別人產生內在動力的人,你會更傾向於控制,更傾向於誘惑,更傾向於交換這樣的手法。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孩子,就算是保持了現場的乾凈整潔,但是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破壞。因為對他來講,這是交換來的。
但是,如果你讓這個孩子理解了為什麼要保持乾凈整潔,並且對他保持了足夠的尊重,然後讓他去探索這個邊界;那麼,即便他有時候偶爾不小心把周圍弄臟了,他很快也會改正。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責任。
所以,這個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就是它打消了我們很多的顧慮。也就是說,我平常在生活當中,經常會看到很多來自和睦的家庭,對孩子親切友好的家庭的孩子,反而出來以後顯得很有規矩。
但是,你會發現,那個大喊大叫的、不顧周圍人感受的孩子,他往往會有一個非常焦慮的,追在他屁股後邊不斷地嘮叨他,甚至揍他的這麼一個父母。
並不是你越嚴格,孩子就越有規矩。這是完全超乎我們自己的感受的。所以,知道這個結論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對孩子保持尊重,需要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去選擇,同時你也可以幫他建立界限感和設定規則。
另外一個實驗,是關於考試的。他們找來了兩組學生。
學什麼呢?學一個非常難的學科叫神經生理學。他們對其中一組學生說:下周要考試,你們趕緊學,學完了下周就考這章內容。
而對另外一組學生沒有提考試的事,說你們趕緊學這個,咱們下周要給一組年輕人講這個道理。咱們要去參加一個支教的活動,要給他們講神經生理學的課程。你們學會了,到時候好給他們教。
你看,一組有強迫、有考核,一組沒有。一組只是告訴你,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然後其他人需要用這個東西。
結果學完以後一周,考試。這個對於那組沒有通知考試的人來講,應該是不公平的吧。因為沒有人通知他要考試,結果突然就考了。然後另一組準備好了,開始考。
考完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要去講這個課程的那一組的成績,遠遠高於那個死記硬背組的。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旦你說要考試,這些人的死記硬背的能力,就被快速地調動。他能記住很多名詞解釋,他能記住很多圖,記住很多這樣的概念,但是只要這個考題深入到從全局的角度理解,深入到這個東西的應用,深入到更深層次的探討,不考試的那一組的學生的成績就大幅地上升。因為他是發自內心地想搞懂這些東西。而那個準備應付考試的人,更多地調動了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這個東西有一個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快。這個叫短時記憶。短時記憶我們太熟悉不過了。因為我們只要參加過考試。我們都知道,考前背最重要,考完以後立刻就忘記。這就是死記硬背的結果。
所以,我們說,我們學習和教育,究竟是在追求體驗還是在追求結果?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用考試來衡量所有的結果的話,那麼參與學習的這些人,往往都會變得被動,沒有興趣,不願意深入理解,只希望得到高分,只希望快速地記憶,快速地忘記。
但是,假如不拿考試作為目標,而以應用作為目標,我們學這個東西是為了講,學這個東西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能夠理解,你現在參加樊登讀書聽我講書,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甚至有時候,比你們過去在大學里邊考試學的東西要更容易記得住。
為什麼呢?沒有外部的壓力,沒有人要考你。我們雖然每本書後面會有一個測試題——那個測試題只是為了幫你,沒有人會因為你那個測試題答得不好,去扣你的學分。所以,這是激發內在動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這讓我們知道,調動內在動力學習比通過外部的考核來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那麼,外部控制會有哪些風險?如果我們在一個組織或者家庭當中,整天只強調外部控制,風險是什麼?
第一個風險,叫作一旦開始不能輕易回頭。
一旦這個家庭,這個父親,或者這個母親習慣於用獎勵的方法來誘惑孩子彈鋼琴、拉小提琴,學習,背單詞停不下來了,今後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再加上,如果你不學習,感受不到這個東西的問題的話,你更不會改。這個家庭會形成一個非常糟糕的氛圍並一直延續下去。做什麼事都要談條件,做什麼事都要說——你讓我玩多長時間的平板電腦,你讓我玩多長時間的游戲。
第二個風險,如果你用外部控制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或者員工,人們很可能會走捷徑。
這個作者在小時候遇到過一個老師。他們教室後邊有個書架,那個老師為了鼓勵大家能夠多讀書,她的辦法就是你去取一本書的時候就要登記,比如記上詹姆斯取了一本書。然後哪天還了,接著哪天又取了一本書。
後來,他們就發現,老師會按照取書的次數發點小的筆記本之類的東西獎勵大家多讀書。
你說,從這個老師的角度,是不是一個好的事?老師肯定想做好事,希望孩子們多閱讀。但是,當這個規則被孩子們發現了以後——這個作者就每天不斷地取書,登記,到了下午趕緊還回去,再取一本再登記。
後來,如願以償,他拿到了老師的獎勵,但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空虛。因為他只是登記了那麼多的名字。他根本就沒有讀那些書。我們並沒有實現多讀書的這個目標,但是我得了獎。因為一旦你用了外部控制,對方就會想要走捷徑。
第三個風險,就是外部控制會帶來更多的關於公平性的問題。你會發現我們花了大量的力氣討論公平不公平——你這樣不合理,你沒有看到我做的那件事情,那為什麼你獎勵他,不獎勵我?
所以,這里邊有一個對績效工資的反思。就是我們過去天然地認為,績效工資很重要,做多少事給你多少錢,做到什麼業績,給你百分之多少的獎勵。但是現在逐漸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反思績效工資這件事情。你不要小看那10%或者20%的獎勵,它一下子讓這個人的行為變形,讓這個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
本來大家應該努力把公司的事做得更好,但是因為我考慮到這件事情到底怎麼分、算誰的業績,乾脆還是我乾我自己該乾的那攤,他的事我不參與。這導致整個公司的績效下降,並且花了大量的力氣去思考關於如何分配利益的問題,產生很多這樣的矛盾和糾纏。這就是我們說,如果你過度地依賴外部控制,會產生最顯而易見的三個結果。
如果你必須要用到外部激勵——因為我們覺得生活中,你不可能沒有外部激勵。假如你必須要用到外部激勵的話,怎麼才能讓外部激勵變得有效呢?有這麼幾個方法。
第一個,就是最好要讓被激勵者理解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系。比如說,我們畫完了畫,要把這個工作台收拾得乾凈,原因是什麼?原因不是因為有人要懲罰,這不是一個自然的結果。原因是因為下一個人過來還要用。這就是叫作理解行為和結果的關系。
第二個,就是激發對方的勝任感。要讓對方自己覺得自己能乾這個事。各位,知道勝任感多重要——勝任感是人類非常底層的一個需求。
在《自卑與超越》那本書里邊,阿德勒所講的,人最本質的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勝任感其實就是價值感。
勝任加自主等於幸福,這是一個公式。如果你在生活當中想要感受到幸福,你必須得感受到,你在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情,你所承擔的角色,你能夠勝任所做的工作。同時是自主的,你願意這麼做。這兩件事只要加在一起就等於幸福。你想想看,勝任感多重要。
所以,要想讓對方獲得勝任感,我們需要有學會非控制性的贊美。我們在領導力里邊,專門講過二級反饋——表揚他並且說為什麼。這叫作非控制性的贊美。
什麼叫控制性的贊美?就是如果你下次再這樣繼續的話就更好了,媽媽會更高興。如果你能夠做得好,我給你一個什麼樣的獎勵。這個就是控制性的贊美。
非控制性的贊美就是你今天做的這件事情讓我很感動,我覺得你長大了。你看,這是非控制性的贊美,就是真心地表達你所感受到的東西。這種外部的激勵能夠有效地提升對方的勝任感,讓對方更加願意產生由內而外的動力。
第三個,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你不能說生活中不能有批評,肯定會有批評。但是,批評要用支持自主的方式。這個說起來有點難。
有一個案例:有一個護士在去給患者輸液的時候,結果忘把那個針管里的空氣排出來。幸好被旁邊的一個老護士發現了,及時制止。及時制止了以後,大家就討論說: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樣給這個護士做反饋?
有一個專家馬上站起來說,這個很容易,你要告訴她,這樣進去的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種後果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最後對你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所以,你要小心。
有道理嗎?肯定有道理,就是告訴她醫學的後果,在工作當中的後果和對你本人的後果。所以,你要註意。
但是真的夠嗎?作者說,我們能不能夠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假如你問一下這個護士:你覺得如果今天沒發現這個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難道這個護士不知道這一切嗎?就是專家所說的這些東西,這個護士可能都能說得出來。
所以,為什麼不先問她一下,讓她總結一下,讓她想想以後會怎麼辦。這就叫作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不是說我要控制你,你以後不能再這麼做,而是我想聽聽你打算怎麼做,你有什麼樣的想法。這叫作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
別忘了那個姑媽是怎麼吃藥的,給他一個選擇的空間。這時候他就更容易找到內部的動力去改善。
前面我們講的這些東西,都是理論上的準備,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自主很重要。因為自主能夠給我們帶來沉浸的感覺,而外部的控制,給我們帶來疏離的感覺。沒有人願意疏離地生活,我們都希望沉浸地生活。
接下來,我們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人際聯結是多麼的重要。人不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一定是跟他人之間產生了聯結,才能夠找到幸福感。
為什麼我們身邊消極的人那麼多,生活中大量的人,都不是我們所說的沉浸式的生活,大量的人都是被逼的,被逼著讀書、被逼著工作等等。甚至有人被逼著教育孩子——我不想承擔這個責任,我不想這麼復雜地去學怎麼當一個父母,我覺得很痛苦。但是沒辦法,這是社會責任逼迫的,我只能這麼做。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這麼多人都生活得這麼疏離?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暴露在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消極環境當中。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控制的消極環境太普遍了。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邊。
有兩種最主要的糟糕環境:
一種就是無動機。什麼叫無動機?這個在中國比較少見,但是你到美國去,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你看到很多年輕人站在大街上面無表情,然後是游離的狀態,從街的這邊走到街那邊晃來晃去,沒有任何的目標。這種狀況就是無動機。
這個糟糕的狀況,是完全缺乏教育,完全缺乏社會給他帶來的影響,社會給他帶來的信息是混亂的。他的價值觀沒有建立,所以完全混亂,無動機。這是來自於缺乏教育。
另外一種,在我們身邊很多。你會看到,有很多人像一個自動機器一樣。自動機器,就是每天拼命地乾活,每天拼命地加班,每天不斷地掙錢。然後掙很多的錢放在那兒,也不知道乾什麼用。每天這樣叫自動機器。這種自動機器的狀況,往往是來自於教育過度。
所以,你現在知道,孔夫子為什麼了不起?孔夫子說,過猶不及。這兩頭都不行,你完全不教育和教育過度所帶來的結果,一個是沒有動力,不知道該乾什麼,沒有事可做;一個是天天忙得停不下來,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但是我就是不斷地忙。這兩種狀況都是疏離的,都是消極的狀態。
那怎麼樣去獲得我們前面所講的勝任感和自主感?這里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感知很重要。這個勝任感和自主感不是別人定義的。
比如,別人過來跟你說:“樊登,我覺得你很勝任講書這件事,你也很有自主性。”
你憑什麼這麼說我呢?你怎麼知道我心中怎麼想的呢?你必須得想辦法能夠讓對方自己感受到他勝任,自己感受到這是他的選擇,他是自主的。這時候他才能夠過得幸福。如果沒有這種感知,結果呢?就是僵硬,缺乏自然的活力。
你去看孔子——這是梁漱溟先生講的,孔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活潑。他所做的所有的這些事,是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的。他不是因為有一個人要求他這樣做,所以才這樣做,所以你會發現他活活潑潑地、開開心心地,每天樂天知命地這麼生活。
所以,仁是什麼?孔子老講仁。仁就是感受力,就是你能不能夠明確地感受到這些幸福。感受到自己的勝任和自主,這是由我們自己的內心來決定的。
第三個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聯結。人要真的達到完整自由,你需要的是勝任、自主和聯結。你能夠跟他人之間建立起來聯系,未必不獨立——就是有聯結,未必等於你不能夠獨立。
這個書里邊,作者有一個朋友,他每個月都要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出海。一個人出海,跟周圍的人完全沒有聯系。你想,出海沒有信號,駕一艘小船,“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個人到海上去漂流一個星期,釣魚什麼的,過自己獨立的生活。一個星期以後,回到家裡。他並沒有討厭這個家,他並沒有厭棄這個生活,所以作者說,他跟家庭完全有聯結,跟社會完全有聯結,但是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這就是我們說,獨立和聯結之間並不矛盾。
這里邊有一個新的概念,這個是這本書里邊,對我啟發最大的一個概念——就是社會價值觀的內化,是有兩種方式的。
什麼叫社會價值觀的內化?就是你逐漸度過了青春期,走到了成人社會以後,你接受了很多社會價值觀。你覺得靠譜很重要,你覺得負責任很重要,你覺得為社會創造價值很重要,你覺得誠實守信很重要。你看,這就是社會價值觀,但是這個東西被你接受,有兩種不同的內化方式。
其中一種內化方式叫作內攝。“攝”就是攝影的“攝”,內攝。
內攝是什麼呢?就是你把這個價值觀全盤吞下了。
你說:“我記住了,爸爸教育我,做人要靠譜、要誠實。”你把它內攝進來。內攝進來了以後,你會逐漸地形成一個虛假的自我。
什麼叫虛假的自我?就是我不得不這麼做。
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男人的責任,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這是什麼什麼,這都是內攝的結果,你並沒有接納它,你只是被強迫。而這種被強迫的虛假的自我,往往來自於從小所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和尊重——如果你不靠譜,我就不愛你。如果你不誠實守信,我就不愛你,我就不尊重你,你就得不到你該得到的東西。外部的人是用這樣的方法,向你灌輸價值觀的。
導致的結果,就是你會把它全部納入體內,但其實你並不熱愛它。大家要想理解這個感覺,你就去看那些大片里的大反派,只要拍得好一點的大片,那個大反派一定是不得不的。他就會覺得我是被逼的,我必須得承擔這樣的責任。我之所以做這樣的壞事,就是因為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把它內攝了,沒有理解,只是內攝了吞下了。
這里邊有一個詞,叫作自我捲入。什麼叫自我捲入?比如說,你認為財富是很重要的。是衡量你價值的一個指標。自我捲入之後,你把你的自我跟財富融為一體了。你覺得,我能不能夠活得好,就取決於我到底掙多少錢。這叫自我捲入。
再比如說,有人被身材自我捲入,說我是不是幸福,我是不是成功,就是看我的身材。所以,只要我胖了一點點,只要我今天沒有那麼好,我立刻就沮喪,立刻就痛苦。還有人被聲望、名譽、地位、職稱這樣的東西自我捲入。
比如,有時候有的公務員,他為了能夠升一級,有多麼痛苦。他跟周圍的人拼命地鬥爭,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難道他不知道非法的手段帶來的結果更惡劣嗎?
沒辦法,他被那個職位自我捲入了。他迷失了自己的自我。他認為,自我就是職位,自我就是財富,自我就是身材,自我就是聲望。這叫作自我捲入。
一旦你是內攝的價值觀,你就很容易出現自我捲入的狀況。而自我捲入的狀況帶來的結果,就是你只有一個有條件的自尊。你的自尊水平,完全來自於你是否成功,你是否打敗了別人。
同樣的道理,你看蘇東坡,他就是一個你讓我貶到黃州,我也有自尊,你讓我貶到海南島,我也有自尊的人。我有自己樂於乾的事,我有自己要去做的發明創造,要去寫的詩等等。他的自尊不是一個有條件的自尊,而是一個真正的自尊。
所以,作者在這里深刻地反思了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代價。美國這麼多年來,都是一個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所謂的美國夢,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大家覺得,你能夠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買一個豪宅,能夠獲得聲望,被報紙採訪,成功了。你的美國夢實現了。
這種物質主義的價值觀導向,導致的惡果是什麼呢?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人們的幸福感變得越來越低。有錢人、沒錢人都不愉快。有錢的人也特別痛苦,沒錢的人更加痛苦。這就是物質主義價值觀所帶來的代價。
所以,作者說,個人主義絕不等於自主。你以為你說:“我都是為了我自己,我有自私自利的權利,我可以為我自己打算。”這就叫作真的自主嗎?你只是被自我捲入得厲害了一點。
當你被自我捲入的時候,你以為是你在做主,其實只是那些外在的欲望在做主。念一段書里的原話,他說:“真正的自尊與自由和責任相伴相隨。”
“真正的自尊並不等同於認為自己不會犯錯,擁有真正的自尊的人知道行為是對是錯,因為它伴隨著整合的價值觀和規則。這些人會評估自己的行為,但他們的價值感並不依賴於這些評估。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類型的自尊,它不太穩定且在根本價值感方面缺乏安全感。這種自尊在某些情況下是存在的,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就消失了,它使人精疲力竭,自我貶低。這是有條件的自尊……事實上,自我捲入能控制人們,是因為他伴隨著有條件的自尊。”
如果你的人生的所有成就,都是依賴於外部的條件——這里邊非常復雜,就是外部的條件,不僅僅是我們剛剛說的,金錢、名譽、外貌、身材這樣的東西,還包括家庭、他人。
我見過有的女性朋友說,我跟我的老公離婚,我崩潰。我沒法再生活了。因為我所有的支柱全部都倒塌了。
你是自我捲入了。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格,你有完整獨立的自尊體系。但是你被他人決定了。
書中還談到了關於親密關系。他說:“最成熟和令人滿意的關系的特徵是,一個人的真實自我與另一個的真實自我相關聯。每個人都依賴對方,但每個人都保持著他的自主、完整,以及自我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自主的,有真正的選擇意識,這樣的關系將是健康的,伴侶雙方都能夠回應彼此的真實自我,並且支持彼此的個性和特質。”
念起來很簡單,要做到真的很難。因為你會發現自我捲入,是一個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們經常會把外在的物質當成是我們內心的目標。但實際上,你是被它捲入進去,你放棄了自己真正的自尊,而是尋找了一個有條件的自尊。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就是就算你得到了那個東西,你依然不快樂。
所以,你知道孔夫子說,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嗎?現在我們再重新來理解四十不惑這句話你就知道了。四十歲不惑於外物,不再被外在的這些名譽、金錢、地位,名利權情的東西所牽絆。這就是尋找真正自尊的一個過程。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應該開始理解這件事。
真正的自主,是要學會對他人負責的。所以,一個成年人,要能夠學會自主地承擔很多重要但無趣的事。很多事情不是因為有趣你才做,而是因為它重要。這是你自己主動願意去承擔的一份責任。這是代表一個人真正成長、成熟的過程。
即便是去做“掃除道”,是去掃公共廁所,你都能夠帶著一份喜悅,都能夠帶著發自內心的責任感。你能夠感受到自己跟這個社會的聯結。這就是我們說為什麼人際聯結在尋找自主感這件事上,非常重要的原因。
你得知道你和他人之間,是有著一份責任的,是有著聯結的關系的。所以,這里有兩句話很重要:
第一句話:支持自主不等於縱容。我們前面講了支持孩子自主、支持護士自主、支持員工自主,不等於縱容。
第二句話:設定界限不等於苛責。反過來,苛責未必能真的設定出界限來。所以,這是我們說,人際聯結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們到實操的階段——如何促進自主?
首先我們說,你怎麼去促進別人的自主?我想這是很多人願意學習的。你怎麼促進孩子的自主?怎麼促進員工的自主?
這里的方法,就是你要做很多支持自主的行為。
第一,提供選擇,就是前面講過了。讓孩子參與決定、讓員工參與決定。
比如,有時候,我兒子會晚上不想寫作業了。
他說:“我打算明天早上起來寫。”
沒問題,只要你願意明天早上起來寫,你可以這樣做。這就是我們允許孩子做這樣的嘗試。他就會覺得自己有自主性。
但是,如果家長認為,必須現在寫完,現在寫不完不許睡覺。這時候,孩子的抗拒心理就馬上出來了。他認為,這個生活根本不是他自己安排。
所以,我兒子在試了幾次早上起來寫作業以後,我就問他說:“困不困?”
他說:“還是起得早有點困。”
我說:“那你自己掌握好時間。”
他現在慢慢地就變成晚上把作業寫完了。你根本不需要在這事上跟他較勁。讓他自己探索一下,讓他體會一下。他有了自己的選擇空間,他就能夠自主了。
第二,我們說,要學會幫助對方設定支持自主的界限。這個設定支持自主的界限,就是你要讓他意識到選擇代表著責任。你有這樣的權利去做這樣的選擇,就代表著你有這樣的責任去承擔這樣的後果。這無論是誰,都是一定要能夠感受得到我們天生是自由的,但無往不在規則之中。
然後讓界限盡可能地寬松。我們不需要把那個界限變得非常嚴苛。寬松一點,給對方一個適應的空間。
接著分清楚後果和懲罰。孩子沒做到,或者員工沒做到,他應該承擔後果。但是,不是莫名其妙的懲罰。不能夠拉一件不相乾的事來懲罰他。
那有人說,你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不再信任你了。請問:不信任,是後果還是懲罰呢?這個思考題可以大家想想看。不信任到底是後果還是懲罰?
反正從我的角度講,我覺得,孩子無論做錯什麼,作為父母,永遠都要保持對他的信任。所以,信任是不能夠拿來作為後果懲罰他的。
對員工也是一樣,如果信任沒有了,當然就應該解除合作了。所以,既然保持著合作,就代表著你應該對他保持信任。
所以,不信任,我個人認為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懲罰,不能夠拿不信任來做懲罰。但是,你可以告訴他,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你會失去大家對你的信任,你會失去普遍的信任。這個是後果。我會繼續給你機會,我會繼續信任你,但是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障礙,是別人可能會不信任你。這個叫作後果。
所以,它不是拿來做威脅的,而是跟他做情景的推演。這個是需要我們去把握的度,確實沒有那麼簡單。
第三,支持自主的行為,還包括幫他確立目標,經常性地跟他做績效的回顧,並且給予獎勵和認可。
給予獎勵和認可,記得我們前面講過了——不要用控制的手法獎勵和認可,是為了支持正向的行為,而不是為了控制他。這一部分,大家要去聽一下《可復制的領導力》關於二級反饋的內容就懂了。
第四,事先識別障礙。識別障礙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我預先地想到,預先地去做鋪墊,然後把它解決掉。
第五,幫助對方去探索自我動機,是讓他產生改變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
比如說,有多少人想要戒酒,有多少人想要戒煙,有多少人想要減肥。這都是常見的人們想去做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做不到,有很多人做到一半就放棄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知道不對,我們整天自責,但是卻無效。這里邊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作者說,自責往往會使得這件事情繼續。他不斷地自責說,我不行,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喜歡晚上吃冰淇淋,我就是喜歡喝點酒,沒辦法。你越是做這樣的自責,你越不會改。
原因很簡單,作者說:“酗酒、吸煙和暴飲暴食都是有目的的。他們與焦慮捆綁在一起,是一種逃避壓力的方式,給人帶來安慰。例如,喝酒可以減輕人們的孤獨感;吃東西能讓人們不再害怕被拒絕;吸煙可以幫助人們忍受在社交場合遇到一群人時的緊張情緒。這些行為中的每一種,都可以服務於眾多不同目的,使得人們不願意摒棄它們。”
所以,如果你只是簡單地自責,你只是很痛苦,然後給自己制定一個又一個的計劃,你沒有探究到根上。你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抽煙、喝酒,吃大量的東西。
你下定一個決心,這是脆弱的。這只能持續到那些不舒服的感覺再次出現的時候。當你下一次抑鬱,下一次遇到社交恐懼,下一次感受到被拒絕的時候,你立刻又會把這些工具拿出來用了。
所以,你想要成功地改變行為,要從自己的動機產生真正的興趣開始。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要問問他們自己:為什麼要改變,坦誠地思考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他們想到的原因,是別人給他們施加了壓力,或者認為為了活得更久而應該改變,或者想要維持某種形象,那麼,這樣的開始是十分糟糕的。這些理由不是很有說服力,而且不太可能激發有意義的改變……因為他們缺乏個人支持。”
其實最簡單的是什麼?“做出改變是一項只能由個人為自己做出的決定。”這句話很有力量,
你得知道,戒煙、戒酒、戒掉暴飲暴食、戒掉亂發脾氣這些事情,只能是個人為自己所做出的一個決定。所以,講到這兒你就理解,為什麼我們講《這書能讓你戒煙》。那本書真的能讓很多人戒煙。
原因很簡單,它告訴你,這是你的決定,這是你自己做出的一個選擇。所以,就像脫掉了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一樣,你沒有什麼好難受的。因為你真正地認識到了,抽煙不好。所以,你發自內心地產生了這個動機。
對於所有想要戒煙的人,有一個小竅門:別人在給你遞煙的時候,千萬不要說“我在戒煙”。當你說“我在戒煙”時,意味著是外部的動力,是來自於壓力——我不能再抽了。因為我在戒煙。
不行,你應該說:我不抽煙。你把“我在戒煙”改成“我不抽煙”。這個戒煙的成功率就會高很多。
其實,我也能理解為什麼我不酗酒,我不抽煙,我也沒有暴飲暴食的習慣,可能就是因為我沒有遇到那些痛苦,沒有遇到那麼多高強度的焦慮。所以,你就不需要有那個動機。
我們應該理解,有些人真的很難做出這樣的改變。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根上。根上在於需求,你理解了那個需求,才能夠探索到他真正的自我動機。
一旦找到這個東西,才能夠發生改變。所以,這一部分是說,我們如何促進別人自主。
接下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怎麼自主?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會有一些控制。我們都生活在控制的環境當中。所以,作者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逆境當中,依然有那麼多人成功?
他舉了林肯的例子,舉了其他各種偉人的例子。從小到大被人打、被人控制、被人罵,但是最後,他能夠成為一個很積極、很主動,能夠為大家做出貢獻的人。
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每個人的心理特徵很獨特。人跟人的心理特徵不一樣。
第二個原因,這些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遇到某一個人物會給他帶來影響。比如說,有人遇到了一個好的籃球教練,有人遇到了一個好的人生導師,有人遇到了一個特別會給他講道理的人。或者有人遇到了一個人真心愛他,都有可能會給他帶來影響,扭轉他的觀念。
第三個原因,是每個人對外在環境的解釋不一樣。如果你對外在的環境解釋在於,我恨他們,他們欺負我,我現在忍著,我以後要欺負別人。
《自卑與超越》講得很清楚,那你就會變成一個給別人帶來更大的痛苦和壓力的人。但如果你的解釋是,他們也是為了我好,我能夠理解他們的苦心;那麼,我來反思一下,怎麼能夠做得更好。這就是不同的解釋。
所以,在逆境當中,永遠都會有人依然成功。
那麼,這個動機是有不同的個體差異的。如果你能夠在自己的動機當中做出調整。比如說,你的自主導向能力提升,進而你的自尊水平就會上升,你的自我實現的能力就會上升。
所以,這一章如果你真的聽進心裡去了,你願意回去做一些改善,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你的人生會發生非常巨大的改變。
有一句話送給大家: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比強大的——周圍的環境,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你知道,人卻可以改變這一切。外部的環境,就算你爸媽的教育方式是錯的,學校的教育方式是錯的,公司的教育方式是錯的,但是你依然可以改變這一切。
所以,與其坐等這個世界發生改變,不如我們更為主動地去做一些事。這個道理講到這兒,其實就講明白了。
你想想看,與其被逼著做那些事,不如你主動去做一些事。這就好像老闆要求你加班,在要求加班的過程當中,你怎麼理解這件事情,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假如你的理解方式是說,我太倒霉了,遇到這麼一個愛加班的老闆,我以後找到機會,我肯定要離開這個地方,那你就是被動在加班。但是,加班這件事並沒有改變。你其實還是很痛苦地在那兒加班。
但如果你能夠轉念一想:最近這段時間進步也蠻快的。我也算是跟大家一塊兒拼搏過。我用這麼多的時間努力地做這件事,我一定會成為專家。
這時候,就是這麼一點點的改變,你做這件事的方式、方法、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你會像那個不被規定要考試的小學生一樣,把那個東西真正學到手,能夠記得更久。所以,有時候改變就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一個想法。
那怎麼才能夠獲得這種轉變的能力呢?就是為什麼你可以這樣想,而我不是這樣想呢?這里的核心能力有幾個。
第一個,就是來自於控制情緒的能力。根在這兒,就是我們為什麼那麼多人對老闆那麼恨,或者對老師那麼不喜歡,覺得被逼?這是因為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你的憤怒、你的傷心、你的難過,痛苦這種感覺掌控了你的時候,你沒法有更正確的思路。
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為了最重要的一個能力。控制情緒不是壓抑和麻木,說我假裝不生氣,我故作笑容。不是,這不叫控制情緒,這是壓抑情緒,會使得這個情緒變得更加強烈。終有一天,它會“砰”地一下爆發出來。
控制情緒在於接納,而接納的前提在於放鬆。我們應該學會重新理解外部的威脅。
各位知道外部的威脅是怎麼來的呢?來自於自我捲入。
所謂的控制情緒,是一個重新評估的過程。我覺得,這句話在這本書里太精彩了。控制情緒是一個重新評估的過程。
什麼叫重新評估?就是你要知道一個自我捲入的人,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威脅。比如說,我把財富視為一切,那麼,這時候,如果我看到有人在挑戰我的財富,我立刻就要反應。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一切,你讓我很生氣。
假如我把官職視作是我的一切,我自我捲入在那個官職里邊,那麼,誰如果影響到我升職,我跟他拼了。他就特別容易受到外部的威脅。所以,他的情緒就特別容易激動。
各位知道,我們之前還講過《感受愛》,里邊說,恐懼來自哪兒?恐懼來自敏感化。一個老鼠從旁邊跑過,那個老鼠對你有什麼影響?其實,那老鼠沒有什麼影響,那老鼠就算不小心踩了你的腳跑過去,也沒對你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你會突然跳起來——哇,不得了,嚇死我了。
為什麼呢?敏感。過度的敏感會帶來過度的恐懼。但如果你能夠有點鈍感力,你不那麼敏感,老鼠跑就跑嘍,怕什麼呢?
大家都生活在這個世界里,公平的。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過度地自我捲入,活著不是為了外在的這些指標,活著不是為了面子,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地位這些東西;那你就不會把周圍發生的事情視作是一種侵犯,視作是一種威脅。你就容易變得很淡定。而這種很淡定,就帶來了重新思考情緒的機會。所以,你才能夠掌控好自己的情緒。
我覺得這個道理講到這個份上,真算是講透了。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它讓我們知道,自主性來自於控制情緒。控制情緒來自於不要過度地捲入。
你看,孔子為什麼都無所謂呢?有人威脅到他的官位,沒關系;有人說他學術說得不對,沒關系;有人說他纍纍若喪家之狗,沒關系。
為什麼?因為他的自我尊嚴,他人生的目標是道,是想要完成自己天人合一的過程。他要追求的是理解真理,他根本不在意外部的這些評價。所以,他就不會那麼敏感,不會那麼恐懼,不會那麼擔心。他有著超強的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
所以,這是我們說,你要想在控制的環境當中做到自主的感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得具備控制情緒的核心能力。
第二個能力,就是調節靈活性。如果你的價值觀全部是內攝來的,來自於囫圇吞棗地把外部的價值觀留在體內——說我爸爸告訴我,做爸爸就要這樣,我爸爸告訴我,做工作就要這樣。你完全內攝進來的話,它會帶來死板而非靈活。
但是,如果你是像孔子一樣,理解了這些東西,知道來龍去脈,知道所有的東西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不是被人強迫地要負責任,而是我知道負責任對於我是有利的,負責任對於整個世界的運轉是有利的。這時候,你才能夠靈活性地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講過一本書叫《彈性》記得嗎?這本書就是講關於心理靈活度的。所以,你能夠控制情緒,又能夠具備心理的靈活度,你就能夠重新思考在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一切。
不把它們視作“沒辦法、不得不、我只能、別逼我”這樣的詞。而是把它視作“我自願、我樂意、我喜歡做這樣的東西、這是我的責任”。這就是我們說,在控制當中做到自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你的價值觀。從價值觀改變情緒,從情緒來重新認識周圍的威脅,然後變得有選擇。從沒選擇變成有選擇。
所以,所有改變的起點在哪兒呢?在於接納你自己。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講過很多本書,我還做過《我有一個問題》回答大家很多提問。很多人的問題都是:我為什麼改不了?我總是這樣,但是我改不了。
我的回答總是說:別老批評自己,越批評自己越改不了。因為你的自尊水平在不斷地下降。你已經耗費了大量的力氣在批評自己這件事上,所以,你就沒有力氣去改變了。
你要真的想改變,第一步,接納。雖然我是一個有缺點的人,雖然我是一個犯過錯的人,雖然我是一個曾經傷害過別人的人,但是我依然愛自己,我願意接納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你看,當你接納了自己以後,你才能夠產生自主的情緒,才能夠有自我的選擇。有了自我的選擇,才能夠把事一步一步地做好,所以,這里邊說改變的起點,是接納自己。
最後,我們說,追求自主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知道,這個社會上大多人都在追求個人目標的自由。
什麼叫個人目標的自由?我要追求財富自由,我要追求買房自由,我要追求買公司自由,各種各樣的個人目標的自由,無窮無盡。甚至你有幾千億,幾萬億的人,還老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還需要更多的錢。這種個人目標的自由,導致我們放棄了大部分的個人自由。
這話聽起來像繞口令一樣——因為你需要追求很多個人目標,所以導致你放棄了很多個人自由。你去做了很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
而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最後這一篇就跟我們在討論,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我覺得,這個話題很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一下。
作者說:“自由意味著真正的自主。它意味著以一種不受內攝、僵化的內部體系、使人麻痹的自我批評,以及否認限制的力量的約束而行事。自由意味著有自主的意願,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這就是他對於自由的定義。
社會環境的確會造成很多約束,會影響人們個人自由的這種程度。但是,它不能夠決定自由的程度,就是社會環境只能夠影響我們的自由度,但是它不能夠決定我們的自由度。
怎麼樣能夠評判一個人是不是自由?你看,“假如某個人進入某一情境並立即開始指揮周圍的人,那他就不是自主的。”
“因為真正的自主與聯結相伴相隨,還涉及尊重他人。那些一開始就對身邊的人發號施令的人們,無疑是感受到了來自內部或外部的壓力,從而試圖控制他人,這只是壓力的一種表現。如果一個人是自主的,他會首先接納環境,然後立即嘗試改變它。”
所以,作者說,真正自由的人是不會一到一個地方就馬上指手畫腳去“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他應該首先是觀察,然後接納,融入。接著,大家相互保持尊重,一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想用控制的方法。
極大的控制欲,代表著極強的不安全感。他沒有找到自主的感覺。自主的感覺是發自內心的。
這本書的每一篇真的值得大家好好讀一讀。雖然這麼薄,但是這是心理學上的經典書。
最後,因為我知道你們聽完這本書,會覺得挺難的。這個道理我現在聽懂了,覺得自主真的很重要,讓孩子自主也很重要,但是我還是想控制,我覺得很難。這種話說多了,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
所以,作者在最後說:“與此同時,人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並且能從本質上限制人的自由,存在主義的立場給我們每個人都帶來了重大挑戰。它告訴我們,我們確實要對自己負責,它要求我們接受這一責任,而不是屈服於混亂和控制的力量。
作者能夠理解大家的不容易,能夠理解人性的弱點,能夠理解我們特別容易去控制,特別想要去控制別人。但是,你得相信,雖然外部的世界有這麼多的混亂和控制,但是我們自己必須得承擔起我們的責任。我們得自己做出自主的選擇,得重新理解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夠改變我們自己,進而影響我們的孩子,影響我們周圍身邊的人。
希望這本書能夠提醒大家,內部動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生活在心流之中。你每天至少得有那麼幾次處在心流的感受當中,能夠感受到自己沉浸地和周圍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疏離地、痛苦地生活。
這本書里有幾個詞,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內攝是不好的,自我捲入是不好的,疏離是不好的。那什麼是好的呢?整合是好的,真實是好的,自主是好的。希望大家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今天的互動話題中,我希望,大家可以在留言區寫下,自己打算重新思考對哪些事情的看法。
我覺得,如果你讀完一本書之後能夠有這樣的反思,那麼,這本書在你的生活當中,一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留言給我。謝謝大家,我們下周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