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63】

陪孩子終身成長

 

學會教養孩子3根支柱,不再感到痛苦或煩惱孩子為何不好教!

20210509.pn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前兩個心得,父母的語言、正面管教和這本的心得有看通透和實踐,你就是一個會帶孩子的優質父母;這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很長遠的影響。

 

近十年觀察,越來越多孩子長大後到40多歲,都還在啃老,當靠爸靠媽族,這就是太過於溺愛;導致價值觀扭曲,父母不給他錢,就是不對的事情,有了口角會暴力相向,甚至是親手殺了父母或家人,這比例是往上跑的。

 

不幸的小燈泡事件,王景玉(牲畜)就是啃老族。

 

當一個孩子就像一棵樹,從小就必須正確灌溉他,長歪了要扶正,讓他知道問題在哪裡,引導並一同解決問題,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才不會作出偏離社會的錯誤行為。

 

這本書是樊登集100本育兒書籍的經驗,所寫出來的一本書,文很長,裡面的故事都是寶,慢慢挖吧!

 

3根支柱

無條件的愛

 

就是一個人內在的能量,是來自於愛。就是你為什麼願意為這個社會做事,你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願意探索,願意解決很多的問題,願意創業,或者願意從政,願意當官?原因是因為你愛這個社會,你對這個社會想盡一份力量。

 

但是你想,當一個人開始不愛自己,不愛社會的時候,他不會有動力去創造一些東西。

 

無條件的愛能夠帶來什麼?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這些東西全都是來自於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

 

當一個父母喜歡用威脅的方法對待孩子時,孩子在不斷地跟你學習。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所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對待這個孩子的方法有多麼的簡單粗暴,多麼容易搞定他,你就會收獲一個多麼殘酷的青春期。

 

就這麼簡單。因為他在跟你學習。他在跟你學習所有處理問題的方法——哦,原來處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推出去,就是把門一摔,就是離家出走。

 

所以,等他過了青春期有了這樣的能力以後,他會把所有從你身上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部首先應用在你的身上。而且用這種威脅和交換的方法,會讓孩子對於本來應該從事的那些學習,鍛煉這樣的事情產生逆反心理。

 

在批評他之前,你要先闡明無條件的愛。因為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所以,我要告訴你,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因為爸爸媽媽是最關心你的,所以,我要堅決制止你做這樣的事情。

 

講完了之後,你可以說得很嚴厲,講完了之後,還要告訴他說,你看,今天爸爸雖然批評了你,但是怎麼樣——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你的。你得不斷地強調這件事情,他才能夠知道說,哦,原來爸媽向我提意見,批評我,是真的為了我好。

 

價值感

 

三歲以前是幫孩子建立價值觀,建立行為習慣,建立情感類詞匯最重要的時間點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里邊講說,一個人這一輩子尋找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兩樣,一樣叫作歸屬感,一樣叫作價值感。無條件的愛可以帶來歸屬感,他知道我屬於這個家。那麼第二根(支柱)價值感,就需要我們的父母為孩子建立。

 

塑造一個孩子的行為最有效的時機,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而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

 

怎麼建立價值感呢?就是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價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決很多問題的,他的自尊水平才會高,這個就叫作價值感的建立。

 

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種叫習慣性打擊。就是孩子無論表現得好還是不好,父母都負責打擊他。表現得好,說你翹尾巴,表現得不好,說你看你,你比別人差多少。然後父母只要出現,永遠不允許孩子得意,永遠不允許孩子高興,不允許孩子驕傲。

 

這種習慣性的打擊導致的結果是:我們在一天到晚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但是你要知道,一個人的自尊水平決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強,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尊水平低,他覺得我做什麼事都不行,做不了,那麼他的自律性也會差。一有空看手機,一有空看電視,晚上開著電視不睡覺一直看,就這樣。

 

 

要想提高你本人的自律性,減少你的拖延症,減少各種各樣的問題,你要想辦法去做一些小事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比如說好好打掃你的房間。當你能夠把房間好好打掃一下時,你今天一天的工作效率都會比以往高。為什麼呢?原因是你的自尊水平提高了。

 

那麼,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孩子身上,為什麼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機來就玩命?你就不能給他手機,只要給他就一直玩不放手,直到父母把它搶走。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平極低,他覺得我反正管不了我自己,我這個人沒法管自己。因為父母整天說你管不住自己。

 

孩子會逐漸地長成父母嘴裡描述的樣子。就是你天天怎麼說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慢慢地就長成那個樣子。原因是孩子相信父母說的話。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然後父母天天說你是個笨蛋,天天說你沒有自律性,你看你將來怎麼辦,那孩子慢慢就長成那個樣子了。

 

所以,我們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我們需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立刻站出來告訴他,你剛剛這件事情做得對,原因是什麼什麼什麼。表揚他,並且說為什麼。把這個為什麼說清楚以後,孩子通過做了這麼一件正確的事,學會了一輩子堅持這個正確的事。

 

你比如說,有一次,我在嘟嘟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早上起來發現他一個人彈鋼琴。然後我就表揚他,我不是表揚他鋼琴彈得好聽,我也不是表揚他愛鋼琴什麼的。我說嘟嘟,你知道嗎,你今天早上的這個行為,爸爸很高興。你說高興,他就開心嘛。

 

他說為什麼高興,我說你今天這個行為叫作自律。他說什麼叫自律,我說自律就是自己能夠管住自己。一個人自己能夠管住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有了這個能力,你學什麼東西都能夠學得會,你都能夠堅持得下去,特別棒。

 

你看,你表揚的不是彈鋼琴這麼一件小事,你表揚的是這件事背後所帶來的,那個你能夠看到的這個孩子有自己的自主能力。

 

所以,從那件事以後,他就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自律性的人。他特別喜歡把自己的自律性調動出來。

 

終身成長的心態

 

就是一個人這一輩子就算有愛,有價值感,他也很難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丟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麼他永遠不可能繼續迭代。那真正能夠讓他不斷地向前邁進的,就是終身成長的心態。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視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我見過很多父母,是為了讓孩子表現得有舉止,就是瞪他,呵斥他,大聲喊。假的,這個只是為了父母的面子,但這個孩子根本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所以,我把終身成長叫作“美德背後的美德”。就是所有我們在生活當中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美德,背後一定是有一個成長型心態在起作用。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不要給孩子貼大量的標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比別人差在哪兒,你看看別人多強。當父母整天拿孩子跟別人比較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會發現說,維護我的自尊體系的,最重要的東西是贏過別人,比過別人。

 

 

所以,他永遠處在一種跟別人比的那個體系當中。這時候你發現,他哪敢去接受什麼大的挑戰。他只想追求贏的感覺。贏的感覺是虛幻的。因為人這一輩子,並不跟任何人作鬥爭,人這一輩子並不跟任何人做比較,人這一輩子只跟自己比賽。就是你最終有沒有跑過自己,有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強。

 

所以,在培養孩子終身成長的心態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能夠做到的是:你有沒有容錯率,你是不是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你在肯定一個孩子的行為的時候,你肯定的是這個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還是這個行為背後的那個動機。

 

肯定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因為這件事,所以做出了這個結果,結果是暫時的,但是這個動力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終身成長。

 

所以,我們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講說,寶貝你真棒,寶貝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這樣的話。這種話都只會讓孩子愛慕虛榮,讓孩子愛慕那個贏的感覺。

 

真正有效的是跟孩子分析說,這次我們為什麼能夠贏,這次我們做對了什麼,之前那個努力的練習所帶來的回報大家現在看到了,讓他能夠感受到練習的過程,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挫折本身是帶來體驗感的,帶來美好回憶的這麼一個過程。這時候才能夠幫孩子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

 

陶行知三顆糖

 

陶行知有一天,看見學校里邊孩子打架,他說別打了,別打了,分開。分開以後,就跟那個大小孩講,說你去我的辦公室等我,被校長叫到辦公室了,都嚇死了,然後大小孩兒站那兒等著。

 

陶行知進來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兒。他拿一顆糖,給你顆糖。他說為什麼,說獎勵你,我讓你到辦公室來等我,你就來等我,說明你心中有我這個校長,懂得尊敬師長,很好,拿著。拿著一顆糖,然後那孩子說謝謝校長。然後校長接著問,說再獎勵一顆糖。

 

為什麼?說我剛剛去調查了一下,你為什麼打那個小家夥呢,因為他欺負女同學。所以,你這個行為叫見義勇為。見義勇為值得獎勵,來,拿著這顆糖。

 

然後那孩子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我不應該動手打同學,校長我錯了,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特別好,來,再來一顆糖。

 

為什麼?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改了就好。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行了,去上課吧。

 

三顆糖,各位你想想看,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這輩子會不會忘記這件事?就是你跟孩子打架,然後被校長叫去。陶行知先生用這三顆糖,幫助孩子塑造了哪三個行為呢?

 

第一個行為叫作尊敬師長,第二個行為叫作見義勇為,第三個行為叫作知錯能改。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被父母不斷地糾錯的結果——那天我看了一本書特別有意思,說我們從小被父母揍,被父母打,導致的結果,根本不是我們變得更乖,而是我們學得更狡猾。就是我再也不要被你發現。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陪孩子終身成長

#三根支柱

#無條件的愛

#價值感

#終身成長的心態

#陶行知三顆糖

#啃老族

#自律性

#減少你的拖延症

#好好打掃你的房間

#樊登

#2份心得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331/672596.htm

「啃老族」1年奪8命 「王景玉們」成恐怖未爆彈

 

 

 

 

取自: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

 

 

讀完本文約需33分鐘



各位好,我們今天為大家講述本周的新書,叫作《陪孩子終身成長》。



我平常講了有大概十幾二十本親子類的書了。我在講完這麼多的親子類圖書以後發現,其實核心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孩子究竟是一個機械體,還是一個生命體。這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學問,叫作簡單的科學,有一種學問叫作復雜的科學。簡單的科學是說,每一個事物可以分成很多個步驟,可以分成很多個部分,它的各個步驟和部分之間的因果關系清晰,可追溯。符合這種條件的就叫作簡單科學。



比如說我們要造一輛汽車,或者我們要造一個火箭。你看,火箭這玩意兒,聽起來已經非常復雜了,但是對不起,它依然是一個簡單體系。因為它的每一個模塊和模塊之間,每一個零件,每一個軟體,它都是因果關系清晰,可以追溯的。



但是,另外一種學問叫作復雜科學,就是混沌的,因果關系不明確。它是沒法切割成一個一個的部分,然後把這每一個部分做好以後拼湊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結果的。



比如說天氣,比如說整個市場的經濟,比如說計算機網路,或者我們一個人的成長和生命。



所以,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他是更像一個簡單的機械體,還是更像一個復雜的生命體,我相信大家都能夠有判斷。



用類比來講的話,就是你覺得你的孩子,更像是一輛汽車,還是更像是一座花園?



如果我們要打造一部汽車,那我們所需要用的手段,一定是非常明確的、復雜的、有步驟的。



請註意,這里邊會造成混淆。簡單體系,需要用復雜的手段來打造。復雜體系,需要用簡單的規則去驅動。這就是我認為最玄妙、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



什麼意思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萬物這麼復雜的這麼一個宇宙,這個體系,都是由最早的那三行代碼不斷地迭代,最後到今天。



所以,如果我們把孩子視作是像汽車一樣的一個機器,那麼我們用的手段一定極其復雜,就像那個豐田生產模式一樣,每一個步驟不斷地擰螺絲。孩子既然是一個機器,那我們來看:語文、數學、英語、跳繩,它就分成這麼幾個模塊。



那語文不行就補語文,數學不行就補數學,英語不行補英語,晚上再陪你下樓跳繩。最後這個孩子,你會發現,他語文也可以,數學也可以,英語也可以,跳繩也跳得不錯,但是,這個孩子壓根就不愛學習,覺得很痛苦,硬被你這樣塞到了一個盒子里邊,扔進了大學。等他大學畢業以後,頹廢。他開始覺得沒意思,乾什麼都沒勁。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這麼一個富有生命的一個人,非得變成一個善於考試的機器。這就是我們用錯了手段。我們用了簡單體系的手段,在對付一個生命體的孩子。



那反過來你看,一個花園的一個發展,你不需要像一個造汽車的工程師那麼使勁。你只需要陽光、雨露、水,坐那兒喝杯咖啡欣賞它。它自己有生機,它會長出來。它最後可能長成森林,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樣,但是它會有自己的命運,它會有自己的生命力。這就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復雜體系的特點。



所有的復雜體系都是靠簡單的規則在驅動。就好像我們講過很多次螞蟻,講過很多次沙丁魚。沙丁魚在海裡邊游泳,第一條,緊跟前面的魚;第二條,和兩邊的魚保持等距離;第三條,前後保持等距離。就這麼三條規則。把這三條規則輸入到一個沙丁魚的頭腦當中——基因當中寫定的,那麼在海裡邊沙丁魚就會形成夢幻一樣的整個魚群。



你說這些魚都沒有智商,怎麼能夠游得那麼漂亮,沒有脫隊的。然後這時候一個鯊魚過來咬它們,自動讓開,非常完美。不會發生踩踏事故就讓開了。



靠什麼?後來計算機專家在模擬的過程當中發現,就是給那些小箭頭(沙丁魚)輸入這三條指令,然後把第一個箭頭推一下,整個沙丁魚群就活動起來了。這就是我們說復雜體系的更迭進步,靠的是簡單規則的驅動。



我們人類從一個大分子一路進化過來,到今天這麼復雜的一個社會體系,靠的是什麼?三條簡單的規則:



第一個規則叫作遺傳,就是父親提供一半的基因,母親提供一半的基因。



第二個規則叫作變異,找幾個點變異一下,變得跟父母有點不一樣。



第三個規則叫作選擇,變得好的,適合這個世界的就留下來了,不適合的慢慢被淘汰。



你想人類進化這麼復雜的一件事,都是靠這麼簡單的三個規則:遺傳,變異,選擇在驅動。



所以有人問那個元胞計算機專家——我們在《復雜》那本書裡面講過這一段,說你能告訴我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嗎?那個元胞計算機專家就講說,我不知道宇宙的發端到底是什麼,但如果有的話,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想跟大家討論,教養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那最重要的三行代碼到底是什麼,那最重要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麼。找到了這三根支柱以後,你會發現,孩子富有了生命力,他才能夠不斷地迭代。



因為我們替孩子操再多的心,你能陪他到什麼時候呢?!他如果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如果沒有能夠保護自己的能力,父母再使勁,沒有用。



所以,我們如果用機械體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想要把他打造成一個聽話的機器,結果就是你特別費勁,孩子特別痛苦,你們倆的關系特別緊張。這就是目前生活當中所看到的大量的現狀。日常生活當中,幾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處在這樣的痛苦之中。



我們來看寫作業這麼一件事,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來。就是大量的家長,在孩子上一年級以後開始緊張,說怎麼能夠幫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很多人就出餿主意,說一年級是最重要的時候,一定要盯住他,幫他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等他學會了寫作業就好啦。



然後從一年級開始盯他寫作業。糟了,這一盯他寫作業,一下子就要盯到高三,都這樣。因為只要你不盯,這孩子就開始放鬆。



孩子慢慢地學會什麼呢?就是我是一個需要被盯的人,沒有人盯我,我寫不了作業。然後很多家長特別奇怪,說平常都父慈子孝的,都特別開心,為什麼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一寫作業就生氣。一股莫名的怒火就從後腦勺冒上來。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莫名其妙這件事。你所做的所有莫名其妙的行為,背後一定是因為潛意識在起作用。



所以,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做錯了題,你現在想想看,一個孩子不會做一道數學題,這是一件值得生氣的事嗎?這是一件很萌的事,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你問他2加2等於幾,等於5。因為大人不會犯這樣的錯,只有小孩才會犯這樣的錯。這才是正常的心態。但是問題是別人家的孩子做錯了,我覺得好萌,很好玩,我的孩子做錯了,我覺得太生氣了,怎麼可能這樣。



然後我就再問這些家長,你生氣,你發脾氣,你罵他,對他學這道應用題有幫助嗎?家長其實很清楚,說沒幫助。



為什麼呢?你試試看你學開車的時候,你老公坐在你旁邊天天罵你,有助於你學開車嗎?!肯定無助於學。你越開越沒信心,最後乾脆說,我以後不學了。



我們知道大喊大叫對於孩子寫作業沒有任何幫助,但是,很多父母就是忍不住大喊大叫,還心臟病發作送醫院等等。搞出很多問題來。



原因在哪兒呢?潛意識。這個行為就叫作投射。



所以,我在這本書開篇就是說,有很多人現在在質疑說,親子關系對一個人的一生到底有沒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個決定性的作用是需要定義的。



這個很難講,有一本書專門講說,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夥伴,其次是老師,然後最次才是父母。這是一派的觀點,但是我看完那本書,它並沒有說服我。



就算我們不說親子關系對我們一生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至少應該承認,親子關系對我們的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說你的孩子做錯作業,你會生氣。這就是因為你在小時候,因為這件事情,曾經受過打擊和委屈。這種莫名其妙的憤怒叫作投射,就是你把當年所受的那個痛苦,那個壓力,放在心裡邊。



然後,此刻投射在這個孩子身上,說我以前遭受過這樣的屈辱,今天我可不能再承受了。



這不是我的錯,所以你聽到很多媽媽在罵孩子的時候,最常說的話就是這麼一句,說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



你說這個話的潛台詞是什麼呢?潛台詞就是這事不怪我,這事怪你。我們在跟孩子分清責任。



你跟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分清這個責任有什麼好處?只是證明你在發飆的那一刻,你也回歸到了一個七八歲的小孩的狀態。這就是投射的作用。



所以,親子關系對於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體內的激素水平,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需要瞭解這個過程,然後找到建立一個孩子內在動力的那三根支柱。



找到它,這個孩子成為了一個為自己負責的人。他會自己迭代,他會往前跑。



比如說,我們講過《愛因斯坦傳》,我們講過埃隆·馬斯克,我們講過孔子,我們講過很多包括達·芬奇這樣的人。有哪個人是靠被逼著上各種各樣的班,然後成為一個學霸,然後最後一步一步成為科學家的?沒有。



但是當這個孩子內心當中,存在著生命力,你抑制不住他。他就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尋,不斷地自己找書去讀。這才是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展最重要的那個來源和力量。



但是我們今天完全做反了。我們的辦法是:老師和家長變得無比焦慮。我們特別希望這個孩子像一部汽車一樣,有一個開關一摁,考上大學了。這就最簡單。



但是這個孩子自己想去哪兒,不知道。他沒有內在的GPS,他沒有自己成長的動力。



所以,我們如果理解清楚了復雜體系和簡單體系的區別,也就是知道了生物體和機械體的區別,我們就知道,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你使勁特別大,感覺特別累,孩子也特別痛苦,那麼一定是因為方法錯了。



我們沒法把一個孩子拆割成很多不同的指標,然後硬性地拼湊在一起,讓他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霸。我們正確的做法是:把他當作一個人,然後讓他的內在產生動力,讓他愛自己,愛這個社會,讓他充滿好奇心,喜歡探索,遇到了挫折能夠自己解決。這時候你發現,你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好了。你管好你自己就好了。把你自己的內心調理得更順暢,讓你變得更陽光,更健康,你會反過來,給孩子帶來更良好的人格影響。然後孩子自己會成長。



好消息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在人生當中能夠發現,即便父母的很多管教行為錯了,這個孩子都有可能慢慢長得好。因為一個孩子的生命力是無比強大的。



你看你過去跟你家裡邊的人鬧別扭,青春期離家出走,跟家裡邊人吵架,過了三十歲以後浪子回頭,又回歸家庭,又跟自己的父母關系還處得不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說人是有生命力的。人是具備彈性的力量的。



所以,之前你就算給他施加了很多的錯誤的影響,他最後也依然要過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們要對孩子的成長有信心的地方所在。



所以,每一個家長,如果真心地把這本書讀懂,並且願意過上輕松美好又愉快的這種生活,你孩子都會好。



那麼具體來講,一個人成長過程當中的這三根支柱,或者說,最早的三行代碼到底是什麼?這是我自己總結的。我把這些書讀完之後總結出來的,未必一定對,但是我覺得,這三個方向基本上是靠譜的。



第一個叫作無條件的愛。就是一個人內在的能量,是來自於愛。就是你為什麼願意為這個社會做事,你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願意探索,願意解決很多的問題,願意創業,或者願意從政,願意當官?原因是因為你愛這個社會,你對這個社會想盡一份力量。但是你想,當一個人開始不愛自己,不愛社會的時候,他不會有動力去創造一些東西。



所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



無條件的愛能夠帶來什麼?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這些東西全都是來自於無條件的愛。



那你說這個東西容易嗎?最難就是這個。因為雖然每一個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說,我是最愛他的。我很少聽說哪個父母恨自己的孩子,當然也有這樣父母,不多,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要真的建立無條件的愛,這是一個技術活。



為什麼呢?我們得需要和兩樣東西做鬥爭:一個東西叫作交換,一個東西叫作威脅。



那天我們家來了一個嘟嘟的小夥伴,就跟我講說,我媽一旦生起氣來,除了頭不打,哪兒都打,渾身上下到處拍,還有一次把我推到門外,關起門來,讓我在外邊待著,說不要我啦。



孩子現在回憶這些事,都覺得很好玩。因為孩子都已經過來了,他沒關系,覺得很好玩。但實際上,你要知道,這些傷害是已經進入到了他的激素水平了。



所以,當你用這種暴力的方法,用這種說我不要你的方法,我把你推出去這種方法來對待孩子的話,你一定能夠看到,這個孩子哭起來是歇斯底裡的。這個孩子一旦鬧起別扭來,他會大喊大叫,他會極其瘋狂。



為什麼?他的激素水平高,他跟父母在不斷地爭鬥的過程當中,他的激素水平已經比其他人高了。他處在不安全感之中,你看起來不打他的時候挺好的,一旦發生矛盾,你就能夠見真章了。



所以,當一個父母喜歡用威脅的方法對待孩子時,孩子在不斷地跟你學習。我們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所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對待這個孩子的方法有多麼的簡單粗暴,多麼容易搞定他,你就會收獲一個多麼殘酷的青春期。就這麼簡單。因為他在跟你學習。他在跟你學習所有處理問題的方法——哦,原來處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推出去,就是把門一摔,就是離家出走。



所以,等他過了青春期有了這樣的能力以後,他會把所有從你身上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部首先應用在你的身上。而且用這種威脅和交換的方法,會讓孩子對於本來應該從事的那些學習,鍛煉這樣的事情產生逆反心理。



為什麼呢?如果學習不是一件糟糕的事,你為什麼要用自行車跟我換?就是很多父母形成的習慣是孩子無論要什麼,父母都說,那你給我考個第幾名,那你給我讀幾遍英語,你給我做個什麼什麼事。你總是用這樣交換的方法在跟孩子溝通,最後孩子會感受不到學任何一個東西的樂趣。這就是交換和威脅的誘惑。



那你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這個?而且我觀察到更多的狀況是往往爸爸們喜歡交換,媽媽們喜歡威脅,很管用,只要一威脅孩子就聽話。核心原因是因為孩子愛我們,要遠勝過我們愛孩子。孩子愛我們遠勝過我們愛孩子,也就是你把你孩子揍一頓,打完了,過二十分鐘,孩子就跟你好了,還主動過來跟你講,媽媽,我錯了。你看,對你多好,你換個方式,你想你兒子把你打一頓,你過二十分鐘跟他好嗎?!夠嗆吧。



所以,孩子不能夠離開這個家庭。因此,當父母一旦用威脅的手法對待他時,他老實了,但問題是他內心當中的那個愛被破壞掉了。他從來不會覺得,父母對他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很清楚,我如果不乖,父母就不愛我。我如果成績不好,父母就不愛我。



有很多父母說,今年如果成績考得好,帶你去旅游。等到年底成績一拿過來說,就這成績還想旅游,我都沒臉去,取消。當父母說取消旅游的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識到你愛的是誰?你愛的根本不是我,你愛的就是我們班那成績好的,你愛的是那個成績。



所以,我們用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跟孩子之間沒法建立無條件的愛。當你沒法建立無條件的愛時,好了,孩子內心就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他會花一輩子的力氣去追尋安全感,或為了追尋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價。你就看為什麼那麼多名校畢業的學生,畢業了以後,非得去找一份,一個月掙幾千塊錢的普通工作。你問他為什麼?安全,這鐵飯碗,這個能乾很長時間。



實際上,他學那麼多的知識,他考了那麼多的試,他為什麼不能夠去嘗試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呢?!沒有,安全感被破壞掉了。這就是我們說無條件的愛,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原因。



那麼,很多父母不理解,說無條件的愛,那就是乾啥都行唄。乾啥我都同意,都不管,能行嗎?不對,如果乾啥都行,都不管,那個叫作忽視。那個會給孩子造成另外的傷害。你可以去聽一本書叫作《被忽視的孩子》。



管孩子最高的境界,叫作溫柔但是有邊界,就是孩子做錯了事,一定有人指出來,一定有人要指出,要糾正他,這個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他會知道,我的爸媽是關心我的,我如果做錯了事,他們會指出來。但是你要知道,無條件的愛不代表溺愛。無條件的愛是可以批評的。



但你要註意,在批評他之前,你要先闡明無條件的愛。因為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所以,我要告訴你,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因為爸爸媽媽是最關心你的,所以,我要堅決制止你做這樣的事情。講完了之後,你可以說得很嚴厲,講完了之後,還要告訴他說,你看,今天爸爸雖然批評了你,但是怎麼樣——爸爸媽媽永遠是愛你的。你得不斷地強調這件事情,他才能夠知道說,哦,原來爸媽向我提意見,批評我,是真的為了我好。



我在家裡邊,跟我的兒子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就積攢了大量這樣的經驗,就能夠明顯地體會到,你按照書上說的方法來做,是有效的,根本不費勁。



你比如說,我們見到很多家長在公共場合糾正孩子的行為,博物館里邊說,你別動,那孩子就說,我就動。



為什麼呢,為什麼你越糾正他,他越不聽呢?實際上,就是這個孩子,在不斷地試探你的底線,他覺得你可能不愛我了,你這個表現你是不喜歡我,那我再摸一下,我再做得更過分一點,我看看你的反應。到最後被揍一頓,說你看,真的不愛了。然後再重新修復。就是這麼一個不斷地試探底線,然後最後失望,難過,打一頓,回歸正常,這麼一個過程。



越來越費勁,原因是孩子根本不確定,你是不是愛他。他在這件事上消耗了大量的心力。



那我跟我兒子去博物館逛的時候,他也很興奮,想要跑。我說,噓。我就只要這麼一個動作,然後他就很認真地看著我,點頭,跟我老老實實逛幾個小時。



為什麼呢?就是他從來沒有懷疑過爸爸會愛他這件事,所以,爸爸如果說這事不好,那他一定要考慮,他一定會認真地去思考說,爸爸的意見。



所以,這就是我們說,當你跟孩子之間建立了無條件的愛的關系的時候,你所說的所有的話,在孩子那兒才會有用,才會起到效果。否則的話,你們倆之間是博弈的關系。



你想想看,很多孩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跟父母產生大量的博弈關系。父母說的話不會執行,除非你打我,或者除非你給我東西。你不給我東西,也不打我,我就不執行。這就是我們說,當無條件的愛被破壞了以後,管教會變得更加困難的一個原因。



怎麼解決呢?解決的辦法是重新建立無條件的愛。你得不斷地跟他闡明咱倆之間的關系,然後我是愛你的,媽媽是愛你的,全家人都是愛你的。愛要放在前面,然後因為是愛你的,所以,我們要告訴你這樣做為什麼不行。把道理跟他講明白,然後希望他能夠為自己的未來做更多的思考。這就是要從小到大做的一個功課。最容易做的時候是三歲以前。



三歲以前是幫孩子建立價值觀,建立行為習慣,建立情感類詞匯最重要的時間點。



所以,第一根支柱叫作無條件的愛。最終的目標是實現溫柔,但是有邊界。因為邊界也代表著愛,溫柔更是代表著愛。如果能夠把這個東西建立起來,你會發現,你跟孩子即便在青春期的時候,會出現一些摩擦,出現一些不同的意見,你們的心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你們不會相互懷疑,不會相互欺負,不會刻意地做權力的爭奪等等。



有的家庭會產生這種親子關系的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就是這個孩子會用一生的犧牲,用一生的錯誤來證明父母的錯。我就見過一個人跟自己不愛的人結婚了。



為什麼呢?我媽讓我跟他結婚的,我就跟他結婚。我就看看這事有多糟。然後生活變得越來越糟,她沉浸在這里邊,每次只要一吵架,就把這事拿出來講——當初是你讓我結婚的,當初你讓我嫁給他的。



你看,她明明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她為什麼不改變呢?因為她需要證明父母錯了。這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間產生了一種強烈博弈關系的結果。



我們跟孩子不是博弈的關系,我們是相互愛的關系。所以,好好愛他,然後給他建立一個行為的邊界。往往有無條件的愛的孩子,舉止更得體,更有行為的邊界,更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就是家庭教養的表現。這種教養的表現,絕不來自於父母的呵斥。



我見過很多父母,是為了讓孩子表現得有舉止,就是瞪他,呵斥他,大聲喊。假的,這個只是為了父母的面子,但這個孩子根本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所以,我們看到孩子的狀態,基本上就能夠猜測到父母的那個狀態。



有一次,我在一個寺廟里邊,看到一個媽媽沖兩個孩子發脾氣,看得我真的心疼。她大聲地罵那個孩子,你給我出去,站在門口。然後她發現,那孩子站在門口又去玩,她追出來在門口接著罵那個孩子。



我能夠理解這個媽媽,是特別希望在所有人面前表現得她是一個有家教的媽媽,她是一個對孩子負責的媽媽,能夠讓孩子舉止得體的媽媽,但問題是她的舉止特別不得體。這是我們說第一根支柱,首先要建立無條件的愛。



第二根支柱叫作價值感。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里邊講說,一個人這一輩子尋找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兩樣,一樣叫作歸屬感,一樣叫作價值感。無條件的愛可以帶來歸屬感,他知道我屬於這個家。那麼第二根(支柱)價值感,就需要我們的父母為孩子建立。



怎麼建立價值感呢?就是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價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決很多問題的,他的自尊水平才會高,這個就叫作價值感的建立。



要想理解價值感怎麼建立的核心,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那裡邊用到的一個方法,叫作情感引導。情感引導的方法,就是能夠最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價值感的方法。也就是說,塑造一個孩子的行為最有效的時機,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而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



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種叫習慣性打擊。就是孩子無論表現得好還是不好,父母都負責打擊他。表現得好,說你翹尾巴,表現得不好,說你看你,你比別人差多少。然後父母只要出現,永遠不允許孩子得意,永遠不允許孩子高興,不允許孩子驕傲。這種習慣性的打擊導致的結果是:我們在一天到晚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但是你要知道,一個人的自尊水平決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強,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尊水平低,他覺得我做什麼事都不行,做不了,那麼他的自律性也會差。一有空看手機,一有空看電視,晚上開著電視不睡覺一直看,就這樣。



要想提高你本人的自律性,減少你的拖延症,減少各種各樣的問題,你要想辦法去做一些小事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比如說好好打掃你的房間。當你能夠把房間好好打掃一下時,你今天一天的工作效率都會比以往高。為什麼呢?原因是你的自尊水平提高了。



那麼,同樣的道理,在一個孩子身上,為什麼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機來就玩命?你就不能給他手機,只要給他就一直玩不放手,直到父母把它搶走。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平極低,他覺得我反正管不了我自己,我這個人沒法管自己。因為父母整天說你管不住自己。



孩子會逐漸地長成父母嘴裡描述的樣子。就是你天天怎麼說這個孩子,這個孩子慢慢地就長成那個樣子。原因是孩子相信父母說的話。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然後父母天天說你是個笨蛋,天天說你沒有自律性,你看你將來怎麼辦,那孩子慢慢就長成那個樣子了。



所以,我們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我們需要在孩子做對事的時候,立刻站出來告訴他,你剛剛這件事情做得對,原因是什麼什麼什麼。表揚他,並且說為什麼。把這個為什麼說清楚以後,孩子通過做了這麼一件正確的事,學會了一輩子堅持這個正確的事。



你比如說,有一次,我在嘟嘟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早上起來發現他一個人彈鋼琴。然後我就表揚他,我不是表揚他鋼琴彈得好聽,我也不是表揚他愛鋼琴什麼的。我說嘟嘟,你知道嗎,你今天早上的這個行為,爸爸很高興。你說高興,他就開心嘛。他說為什麼高興,我說你今天這個行為叫作自律。他說什麼叫自律,我說自律就是自己能夠管住自己。一個人自己能夠管住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有了這個能力,你學什麼東西都能夠學得會,你都能夠堅持得下去,特別棒。



你看,你表揚的不是彈鋼琴這麼一件小事,你表揚的是這件事背後所帶來的,那個你能夠看到的這個孩子有自己的自主能力。



所以,從那件事以後,他就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自律性的人。他特別喜歡把自己的自律性調動出來。



所以,在我們家,他很小的時候就有手機。然後他自己設定手機上網的時間,到點提醒,就停了。他自己設置了一個軟體,我都不會用那軟體,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把那個軟體設置好,到二十分鐘,停了。然後這個到多少分鐘停了,自己管自己。



所以,不用陪他寫作業,不用檢查他的作業,不用問他考試怎麼樣,完全不用做。因為他自己從一年級開始,就會慢慢地學會了自己管自己。他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最後能夠讓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那個人,是他自己,而不是爸爸媽媽替他打造一條什麼樣的通道。



包括很多人會問我說,樊老師,你將來希望孩子去國外讀書,還是留在國內讀書。我說這事不歸我管,這事是他的事。那我的責任,就是讓他看一看國外什麼樣,國內什麼樣,給他創造更多的機會,接觸更多的教育方式。他選,他自己有了自己的方向,他一定會自己去做。



這就是我們認為孩子的價值感需要提升,當我們提高了他的價值感以後,他的自尊水平提高,他的自律性才能夠相應地提高,從而為自己負責。這就是第二根支柱。



所以,我們希望家長們改變自己的教育思路。我們要在生活當中,不斷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對的事情上,有很多事看起來做得不對,但是背後也有可能有對的那個動機。這才是我們需要去發掘的東西。



那為什麼我們大量的家長,特別喜歡看孩子做錯的地方呢?原因也很簡單,這就是來自於我們原始的本能。我們原始的本能,從原始社會一直發展到今天,都是靠焦慮在維續的。



一個人必須得有一定的焦慮感,你才能夠過馬路小心車,你才能夠下臺階,小心看著點台階,別瘋。這個東西是保護我們從原始社會,一直到今天的一個東西。我們內心有強大的焦慮感,我們才能夠小心各種各樣的事。但是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上沒有那麼多老虎,沒有那麼多洪水猛獸。



所以,能夠給我們帶來焦慮感的那些外在的生命威脅變少了以後,我們體內的焦慮情緒依然那麼多,無處安放,導致的結果是我們關心誰,就在誰身上使用這個焦慮感。所以,我們對老人焦慮,對孩子焦慮,對愛人焦慮,就這麼來的。



所以,你的焦慮感只是你的本能。如果一個人僅憑本能做事,那你只能適應農業時代的生活。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帶領一支團隊,你也不需要教育那麼多孩子去讀書,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認識字沒關系,每天種地就行,整個社會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



那這時候焦慮就夠了,你不需要領導力,不需要帶團隊,不需要激勵別人,但是教育恰好跟我們內在的原始本能是相反的,克己復禮為仁就是這個道理。就是你怎麼樣能夠異於禽獸,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你怎麼能夠跟禽獸越來越不像,這就是你跟你的原始本能對抗的一個過程。



所以,你要想能夠提高孩子的價值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對抗你內在的原始本能,不要整天為孩子擔心,為孩子焦慮,看到任何一個事都想到壞的方向。你要慢慢地換一副眼光,誒,這事也不錯,這個有前途,這個有什麼樣的一個背後的原因。



這里邊我最喜歡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個案例。陶行知有一天,看見學校里邊孩子打架,他說別打了,別打了,分開。分開以後,就跟那個大小孩講,說你去我的辦公室等我,被校長叫到辦公室了,都嚇死了,然後大小孩兒站那兒等著。



陶行知進來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兒。他拿一顆糖,給你顆糖。他說為什麼,說獎勵你,我讓你到辦公室來等我,你就來等我,說明你心中有我這個校長,懂得尊敬師長,很好,拿著。拿著一顆糖,然後那孩子說謝謝校長。然後校長接著問,說再獎勵一顆糖。



為什麼?說我剛剛去調查了一下,你為什麼打那個小家夥呢,因為他欺負女同學。所以,你這個行為叫見義勇為。見義勇為值得獎勵,來,拿著這顆糖。



然後那孩子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我不應該動手打同學,校長我錯了,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特別好,來,再來一顆糖。



為什麼?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改了就好。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行了,去上課吧。



三顆糖,各位你想想看,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這輩子會不會忘記這件事?就是你跟孩子打架,然後被校長叫去。陶行知先生用這三顆糖,幫助孩子塑造了哪三個行為呢?



第一個行為叫作尊敬師長,第二個行為叫作見義勇為,第三個行為叫作知錯能改。你註意,這才是價值觀,這才是價值觀層面最重要的東西。而反過來,如果我們處理打架的事件,在學校里處理不完,小打小鬧,整天就叫家長,你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價值觀?你教會了他什麼東西?沒有,他下次可能能夠學會說,避開你到牆外邊去打架,就僅此而已。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被父母不斷地糾錯的結果——那天我看了一本書特別有意思,說我們從小被父母揍,被父母打,導致的結果,根本不是我們變得更乖,而是我們學得更狡猾。就是我再也不要被你發現。



我反正回顧了一下我的人生基本上就是這樣。就是沒改,我只是讓你發現不了這件事而已,而真正能夠有效地幫這個孩子扭轉的,是發現他的亮點。像陶行知這樣的人是說,在孩子已經明顯做錯事的時候,他依然能夠發現這個背後的亮點,去塑造他的行為,這就是偉大的教育家。



所以,提高孩子的價值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根支柱。



第三根支柱叫作終身成長的心態。就是一個人這一輩子就算有愛,有價值感,他也很難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丟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麼他永遠不可能繼續迭代。那真正能夠讓他不斷地向前邁進的,就是終身成長的心態。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視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所以,我把終身成長叫作“美德背後的美德”。就是所有我們在生活當中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美德,背後一定是有一個成長型心態在起作用。



我們講過一本書叫《終身成長》,大家有機會可以參考那本書再聽一下。



一個人為什麼謙虛?因為他覺得日子還長,我現在所取得的這點成就根本不算什麼。所以我謙虛,並不是假裝的,這是美德背後的美德。



一個人為什麼誠信?因為他知道這一次交易,只是這一次,我們以後日子還長,我們還需要建立更好的信用系統。所以他誠信。



一個人為什麼努力?一個人為什麼勇於嘗試?一個人為什麼勇於接受挑戰?你去考察背後的心態一定都是來自於終身成長。我可以不斷地改變,我可以不斷地進步。



但如果一個人是固定型的心態,覺得我可不能丟臉,我都混到這個份上了,要失去這一切可怎麼辦?!當你不斷地想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你變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閉塞,然後越來越固步自封。



那怎麼才能夠幫助孩子去建立美德背後的美德呢?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不要給孩子貼大量的標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比別人差在哪兒,你看看別人多強。當父母整天拿孩子跟別人比較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會發現說,維護我的自尊體系的,最重要的東西是贏過別人,比過別人。



所以,他永遠處在一種跟別人比的那個體系當中。這時候你發現,他哪敢去接受什麼大的挑戰。他只想追求贏的感覺。贏的感覺是虛幻的。因為人這一輩子,並不跟任何人作鬥爭,人這一輩子並不跟任何人做比較,人這一輩子只跟自己比賽。就是你最終有沒有跑過自己,有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強。



所以,在培養孩子終身成長的心態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能夠做到的是:你有沒有容錯率,你是不是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你在肯定一個孩子的行為的時候,你肯定的是這個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還是這個行為背後的那個動機。肯定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是因為這件事,所以做出了這個結果,結果是暫時的,但是這個動力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終身成長。



所以,我們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講說,寶貝你真棒,寶貝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這樣的話。這種話都只會讓孩子愛慕虛榮,讓孩子愛慕那個贏的感覺。真正有效的是跟孩子分析說,這次我們為什麼能夠贏,這次我們做對了什麼,之前那個努力的練習所帶來的回報大家現在看到了,讓他能夠感受到練習的過程,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挫折本身是帶來體驗感的,帶來美好回憶的這麼一個過程。這時候才能夠幫孩子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



好了,現在我們想想看,一個孩子內心有無條件的愛,父母很愛他,他愛這個社會;然後自尊水平很高,他的價值感很強,他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同時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難,他能夠用終身成長的心態不斷地迭代,不斷地進步。



把這三根支柱放到一個孩子體內,什麼感覺呢?我相信這個人一定會自我不斷地迭代。因為人是一個復雜體,真正能夠讓這個復雜體發生作用的,只有他真正的內在動力。內在動力如果足夠足,生命力旺盛,有愛,他才能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能夠自己去開路,去架橋的這麼一個人,而不是我們天天在旁邊輔導著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個舉措。



那在這本書當中,除了這三個支柱之外,還加入了一些很有趣的內容,包括如何去應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如何去修復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我覺得這個主題加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好多父母聽完這個課以後說,唉呀,我現在聽了,我明白了,但是我自己跟我的父母有很多的問題,我現在內心有很多的傷,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好了,怎麼處理跟自己父母的關系呢?最有效的方法是你理解了這些理論以後,你重新認識你和你父母的關系,你能夠知道,他們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已經努力地做到了他們所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東西。因為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所以,他在他的認知局限之內做了很多錯誤的事,但是那個是他已經能夠做的最大努力。



所以,我們只有感謝他。只有感謝我們的父母,才能夠獲得來自父母的愛,進而改變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互動關系。如果你說,我學完了以後,認為說我的父母錯了,唉呀,我很恨他們。他們怎麼能這樣對我,導致我今天這個樣子,那麼你沒有真的讀懂這本書,你沒有真的知道說,愛是需要拿感謝來交換的。愛甚至不是拿愛來交換的。



你的父母愛你,然後他給了你生命,這是最重要的東西。你沒法把生命給到父母,愛不是用來交換的。他把生命給了你,你唯一能給他的是感謝,謝謝他就好了。然後你把生命給到你的孩子,這個愛就傳遞下去了,這才是一個流通的,一個暢通的生命體系。



所以,在這本書里邊,還有一個新的設計,就是在每一章的背後,都有一個綜合運用的版塊。這個綜合運用的版塊,就是很多家長的提問——我們做了一個節目,叫《我有一個問題》。我們把《我有一個問題》里邊提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親子關系的問題列在這里,然後把我的解答也列在了這里,跟大家產生了很多的互動。



為了能夠把這個復雜體系講明白,讓孩子是一個生命體的這個概念,讓大家都聽懂,我們專門做了一門課程,專門放在樊登讀書APP里邊,有一個叫智行學院(精品課程)的版塊下邊,叫作《對孩子好一點》。這是我的真心話,我是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夠對孩子好一點。因為你知道,只要我們對孩子好一點,這個世界就會和平很多。大量的生活中的大反派,就是因為沒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沒有愛,沒有價值感,才會去做很多危害這個社會的事。



所以,希望我們通過改善親子關系來改善整個社會,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謝謝大家,我們下周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小凱分享知識 的頭像
    蘇小凱分享知識

    蘇小凱 分享實用知識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