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75】

認知天性

 

學習找不到方法怎麼辦?學者教你3步驟,會讓你打通任督二脈

20210522.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編碼、鞏固、檢索這3步驟,會讓學習過程變得更有挑戰,有挑戰大腦時,印象會更深刻!

 

這本書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榜首,11位認知心理學家耗費10年的時間,透過統計研究的心血結晶。被樊登稱為「刻意練習」升級版。

 

心理學家說的話相對可靠和我品牌形象一樣,相比「傳說拔到獅子的鬃毛,掉落的頭髮就能長出來」這種沒根據的說法還可靠。

 

李小龍創立截拳道前,把各門地武術都學得通透,整合後創立截拳道。學習知識也要有李小龍的精神。

 

推薦各位認識可靠的企業家,聯強總裁杜書伍,說到杜總很多人可能不認識他,簡單地說就是和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同等級的企業家,是我們台灣這個世代的「能人」(台語)。

 

印象中,這是阿嬤形容有能力人的說詞。

 

杜總臉書貼文【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這是另一種閱讀學習的方式,關於學習這個主題,有很多門派的學習方式,我們就是多了解,最終整合一套知識架構。

 

也可以和葉問一樣,就學一套拳法。向人介紹江湖頭銜會說,佛山永春師承陳華順,人生有把一件事做好,其實也是有智慧人的一種類型。而李小龍是另一類有智慧的人!

 

 

 

本書的精神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在那兒不停地背書,一遍又一遍地背,拿筆一遍又一遍地畫,甚至是一遍又一遍抄的那些人,只是看起來很勤奮。

 

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的學習過程是很輕鬆的,他沒有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個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給我們的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

 

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複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於把那個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

 

捋來捋去也記不住,沒有成結。然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考一次試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這是這本書裡最重要的洞見,我們知道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編碼

 

編碼就是你需要把你看到的東西,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看到那些人在沙地上打滾,做那個PLF的動作的時候,你需要在心裡邊給這些動作編碼。

 

這些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時候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這是第一步叫作編碼,你得首先知道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

 

 

鞏固

 

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再考試,再練習不斷地被挑戰,這個過程當中把它鞏固下來,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徵 ,形成我們不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這個叫作鞏固的過程。

 

 

 

檢索

 

這是人學任何一個複雜的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的。那麼,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有可能你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比如說,你是一個開拖拉機的人,你每次開拖拉機一上去就是掛檔,咔咔咔就走了。

 

現在讓你突然學了開小汽車,你發現學會開拖拉機的人開小汽車特別困難,因為他有很多錯誤的習慣,這就是沒有遺忘。

 

 

 

心智模型

 

就是你把這個鞏固的記憶最後形成了像米婭一樣,跳傘的時候能夠自動自發就把它做出來。

 

 

 

舉一反三

 

達·文西就是一個特別善於舉一反三的人。

 

他看到鳥在天上飛,他就琢磨鳥在天上飛和魚在水裡邊游到底有什麼共同之處,為什麼魚在水裡游那個敏捷的程度明明有水做阻力,但是看起來比鳥還要快。

 

為什麼?不明白,後來他就慢慢地搞出了流體力學,所以實際上達·文西是最早研究流體力學的人之一。

 

他去看一個人頭髮的旋轉,他就要思考這個和漩渦的那個旋轉有什麼共同之處,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是什麼,所以它能夠用非常細膩的筆觸去畫水的漩渦,畫人頭髮的漩渦,這就叫舉一反三的能力。

 

 

 

構建概念

 

構建概念就是你能夠深刻理解這個東西叫什麼?它為什麼是這樣稱呼的?它們之間是什麼樣的聯系?

 

 

 

學習遷移

 

學習遷移就是你在樊登讀書所學到的這個東西能夠遷移到你的生活當中去,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腦消化系統這篇文,有詳細的說明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記得按讚、留言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認知天性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

#有智慧的人

#刻意練習

#學習

#閱讀

#腦消化系統

#編碼

#鞏固

#檢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18YKxRgVU

學會這三步驟,改變你的成績!《認知天性》|【閱說書78】|【閱部客】   

 

https://m.facebook.com/SYNNEXTU/photos/a.185042598359479/587827941414274/?type=3&locale2=zh_CN

【連結閱讀才能學以致用】聯強總裁杜書伍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1127393760791020/

【好好檢視你的「腦消化系統」】聯強總裁杜書伍

 

 

 

取自:樊登讀書,認知天性

 

 

讀完本文約需20分鐘

 

 

 

很多書友經常問我說,樊老師你讀那麼多書還能夠記住,還能夠講出來,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也莫名其妙,因為我說,我沒使什麼勁。他問我每本書讀多少遍,我說讀一遍。他說,讀一遍就能記得住?

 

 

 

我說,不是讀一遍記得住,是讀一遍以後我就把它放在一邊了,我就不管它。然後等到我要錄這本書之前,我會大概再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拿出一張白紙,把這本書的腦圖給畫下來,就這麼一個學習的過程。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記住這麼多東西,結果我讀完了這本書,叫《認知天性》之後。我發現我竟然誤打誤撞做對了,我所做的這個學習的方法,竟然在這本書里告訴我們是經過了很多心理學家研究測試、統計之後所得出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咱們瞭解這本書,要看他的英文名字,中文翻譯叫《認知天性》,有點模糊,不知道說什麼的。英文叫Make It Stick,就是你學什麼東西能夠把它記住,怎麼樣能夠把一個東西記牢?副標題是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就是成功學習的科學。

 

 

所以,我讀完這本書以後,理解了很多問題。比如說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被我們的同學抱怨,我們班很多女生讀的那個書真叫整齊,每本書上畫漂漂亮亮的筆記,然後各種熒光筆,我相信很多人喜歡拿熒光筆畫,畫完以後那個書色彩繽紛的,就覺得下了好大的功夫。

 

 

 

然後我的書拿出來都不好意思給人看,跟新的一模一樣,就是完全是一本新書,所有的書拿出來嶄新的。因為從來不在書上畫任何東西,結果一考試我比他們分數高好多,他們就說,你不公平,你就是腦子好。

 

 

 

但事實證明,不是我腦子好,而是我的學習方法對。這本書里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所以,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我們多重復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

 

 

事實上不是,事實上我們可能並不瞭解整個學習的這個過程,所以,我說這本書一定要講。因為這本書能夠解決孩子們學習的問題,就是他如果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解決記不住的問題,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科學,並且能夠很快地掌握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大幅地提高成績。我覺得這個對所有的人來講,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我把它定義為叫《刻意練習》的升級版。我們之前講過《刻意練習》,一萬小時的原理或者接近一萬小時的時間,用3F原則不斷地去練習一個東西,你就可以變得很厲害。這本書更加細致地研究了刻意練習,提出了很多對刻意練習的挑戰,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學習。

 

 

 

那麼,整個學習先從一個故事開始,有一個叫作馬特·布朗的駕駛員。他駕駛什麼呢?駕駛飛機,結果飛機飛在空中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一個引擎熄火了。在這個引擎熄火了以後,飛機立刻開始傾斜,因為有一邊沒有力了,這個時候他的大腦當中就快速地回憶起了非常多的知識。

 

 

 

他需要算今天這個飛機上有多重的貨物。這麼重的貨物我用單個的引擎夠不夠?我需不需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如果重新啟動可以起來的話,會是什麼樣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來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問題?他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然後最後把這個飛機安全迫降在了機場上。

 

 

這個過程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當你真的坐在飛機上開這個飛機的時候,是沒有時間讓你去查谷歌,甚至連查操作手冊的時間都不夠,你只能夠靠你大腦當中所擁有的知識快速地運算。所以,僅僅在腦海當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夠讓它自動地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後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

 

 

 

那麼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這里邊第一個挑戰我們的也就是最讓我們大跌眼鏡的事情,就是心理學家經過了很多的實驗、統計和測試以後發現,反復的閱讀對於我們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因為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錯覺,產生什麼錯覺呢?

 

 

 

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尤其是你在那個本子上拿筆畫,畫各種彩色的線條,畫完了以後你就覺得自己似乎已經記住了,這個跟我們講過的谷歌效應是一回事。當你能夠在谷歌上,很容易地搜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就記不住了,你就不願意記它了。因為它給你產生了錯覺,這里邊有一個例子,叫作重復閱讀測試。

 

 

 

教育工作者配合心理學家做了反復的測試,第一組人就是不停地讀,不停地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後,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他們的結果就發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記憶的成績高很多。那麼比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麼呢?考他一次。

 

 

 

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考試,這麼一個小小的考試,就能夠大幅提高記憶的效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因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作元認知,就是你對於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判斷,這個東西叫作元認知。

 

 

 

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記筆記、拼命地畫下劃線、拼命地用熒光筆、拼命地反復閱讀。

 

 

 

這個心理學家就講,為什麼很多孩子喜歡這樣不斷地重復呢?就是因為這種東西不會帶來挑戰。什麼東西會帶來挑戰?就像我這樣拿一張白紙,你要把這本書重新寫出來這很挑戰,就在寫這個東西的過程當中,你的大腦要經歷痛苦,要經歷那些想不起來的部分。想不起來怎麼辦?想不起來使勁想想,使勁想想的過程當中,可能想出來了,可能沒想出來,這都有助於你重新理解這件事情。前提是你得先不看書,先不看書在那仔細地檢索,這個過程在這本書里有一個名詞叫作檢索。

 

 

 

為什麼大量的老師跟學生都反感檢索,就是因為檢索會帶來痛苦。當然是個學生就不喜歡考試,原因是因為我們每次考試都給你好大的壓力,讓你排行、讓你請家長、讓你覺得丟臉等等,這些東西你可以拋去在一邊。但是考試本身,對於我們記住東西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只要你稍微地加入一點點挑戰你腦力的機會,讓你自己主動地檢索一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苦,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這里有一個實驗的案例,是發生在伊利諾伊州的哥倫比亞市一所中學里。實驗人員安排八年級的學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測驗,同時安排反饋。反饋就是你測驗完了以後,我要告訴你哪個對,哪個不對。然後內容是科學課上的部分小知識點,小測驗成績只占三個學分,另一部分知識點不會出現在小測驗當中,但是會安排學生復習三遍。你註意,這叫對照組,對照組就是這一組知識是要考的,那一組知識,我讓你用老辦法,復習三遍。然後一個月的大考的時候,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呢?

 

 

 

在大考里邊,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復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從A-C+,這是很大的一個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所以,在這里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叫作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在那兒不停地背書,一遍又一遍地背,拿筆一遍又一遍地畫,甚至是一遍又一遍抄的那些人,只是看起來很勤奮。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的學習過程是很輕松的,他沒有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個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給我們的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復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於把那個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捋來捋去也記不住,沒有成結。然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考一次試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這是這本書里最重要的洞見,我們知道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什麼叫作後刻意練習?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比《刻意練習》會有進步的地方。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說兩組人練習投沙包,這個沙包要投到三英尺遠的一個筐里邊,其中一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一直站在三英尺,因為將來考試考的是三英尺,所以就站在三英尺的這個位置上練習投那個沙包;然後另外一組人,從來不讓他們投三英尺的位置,就讓他們投兩英尺、四英尺,兩英尺、四英尺,就是在兩英尺的地方練一會兒,在四英寸的地方練一會兒,不讓他們練三英尺的地方,然後整整練了12周,這個實驗還真是下功夫。12周的練習以後,對兩組人馬進行測試。你們猜哪一組投三英尺的成績高?

 

 

 

根據我們在《刻意練習》那本書裡面所學到的東西,你會發現《刻意練習》所倡導的focusfeedbackfix it,就是不停地練同一個動作,不停地練,請專業人士不停地練發球的動作。但是這本書的作者群,因為這是一群作者一塊兒寫的,他們所做的研究發現投兩英尺、四英尺,最後去考試考三英尺的成績要高過那個一直投三英尺的隊伍。為什麼?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當你的大腦其實已經不動了,你已經練那個練到麻木了,你覺得一齣手就中,一齣手就中。你練到麻木的時候,你所產生的只是短期記憶,而只有給我們的練習當中加入了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靈活,才能夠把它記得更牢。

 

 

 

那什麼叫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這里有一個例子,就是醫學院里邊要教會這些醫生學會縫合毛細血管,要把這些細小的血管重新縫合起來,這個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很要命也很難。在給這些醫生訓練的時候,半數的醫生在一天之內就上完了全部的四節課,正常的在職培訓就是這樣安排的;另外一半醫生也上完了同樣的四節課,不過每節課之間有一周的間隔時間,就是說你上一天課回去工作一周,下周再來上,然後再工作一周再來上,分了四次把這四天的課上完了。

 

 

 

最後,在課程結束一個月以後,對所有的實驗對象進行測試。無論在哪個評估環節,完成手術的時間、手部移動的次數以及重新連接血管的成功率、小老鼠的主動脈搏動的情況,那些每節課之間有一周間隔的醫生都表現得要超越另外一組醫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節課的醫生當中,有16%的人損傷了實驗白鼠的其它血管,未能完成手術。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為有效?大概是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系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所以,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這就是原因。如果我們在這當中,加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的活動,我們的效果就要好很多。這就是我們所講為什麼這本書是後刻意練習的一個原因。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學習一個復雜狀況的一個過程。大家說什麼東西學起來壓力最大,就是學不好會死怎麼樣?如果這個東西學不好,你會死,我相信這肯定是一件必須得學好的東西,所以這本書裡面舉了一個例子,就是跳傘。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電影,我推薦大家都可以看一下叫《無問西東》。《無問西東》里王力巨集所演的那個角色就學習跳傘,而我在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發現王力巨集學習跳傘的過程,跟今天人們教授跳傘的方法幾乎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這件事情錯不得而且不能夠一上來就讓你去跳,所以它一定是有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須得科學,能夠讓你真的學會跳傘。怎麼做呢?

 

 

 

我相信大家也很好奇,盡管你可能不會去跳傘,但你也應該知道跳傘是怎麼學的。學跳傘的這個人還是一個女孩,叫作米婭。她是一個非常強壯的女士,曾經得過他們州的舉重冠軍,後來報名參加了海軍陸戰隊,要去學習跳傘的科目。在進行跳傘培訓過程當中,第一個原則是學生不允許帶筆記本,也不允許做筆記,你只需要傾聽、觀察、在心裡演練以及執行。

 

 

 

在跳傘學校這個地方,測驗是最主要的授課工具,而且測驗時刻都在進行。簡單點講,就是乾不好就離開,你如果測驗通不過,你就不要再往下走了,你就離開好了,永遠用測驗來推動學習。這個翻滾式跳傘著陸,在軍事術語里邊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觸地,你可以朝六個方向翻滾,左前、左後、右前、右後,然後這個取決於你飄落的方位、地形、風向以及你在觸地的時候是否擺動等等瞬間的條件。

 

 

 

一開始的時候,教官會讓你站在一個沙坑裡,有人給你解釋並且演示這個PLF的動作,然後輪到你嘗試的時候,你就不停地翻滾。一周以後難度加大,你要從離地兩英尺高的平臺上往下跳,這時候你就算學不好,你也摔不死就跳下去。再往後,測驗會變得更加困難,你要攀到離地數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頭頂的T型把手,劃到降落地點。然後在那個時候鬆手、落地、完成翻滾。

 

 

 

同樣是在練翻滾的過程,再往後,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臺上,那就已經有點嚇人了。在那個地方,你要練習穿戴背帶和戰友相互檢查裝備,並且從一扇模型機艙門中跳出來,和真正的跳傘一樣身上還有提拉的帶子等等,然後沿著滑索懸空下滑。最後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開滑索讓你從兩三英尺的高度落下來,這時候你就可以隨機練習翻滾涉及各個方位。

 

 

 

再接下來,你要爬到三十四英尺高的跳傘塔上,然後練習從飛機上跳出來的所有動作,體會從高空滑降是什麼感覺,如何處理設備失靈,如何攜帶沉重的作戰裝備傘降。

 

 

 

因為這時候已經模擬得相當像了,就是到了跳傘塔上,三十四英尺高的跳傘塔上,然後一點一點取得進步,並且這些東西都已經練成了心理模式,已經形成你的心智模式的時候,你將以一名傘兵的身份登機加入由三十人組成的隊伍,在空投區上空進行大規模傘降。

 

 

 

即便這樣,米婭在第一次跳傘的時候,還是出現了狀況,她砰地一跳下去,她感覺到自己的傘打開了,但她的身體並沒有被拉起來,很奇怪。為什麼?因為她跳到了別人的傘上,就是她跳出來以後,直接跳到了前面那個隊友的傘上,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況。因為很有可能兩個傘攪在一起,大家就全都下去了。這時候幸好之前的訓練已經充分完備,他們完全模擬過跳在別人傘上的感覺,所以她就趴下來游出了那個傘。當你跳在了別人的傘上以後,你要用游泳的動作從對方的傘上游出去,然後你的傘會帶著你往下走。

 

 

 

那麼,剖析這麼一個跳傘的過程目的是什麼?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學習東西的過程,即便是跳傘這麼復雜、這麼危險的一個東西,實際上它也是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編碼。編碼就是你需要把你看到的東西,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看到那些人在沙地上打滾,做那個PLF的動作的時候,你需要在心裡邊給這些動作編碼。這些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時候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這是第一步叫作編碼,你得首先知道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

 

 

 

第二步叫作鞏固。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再考試,再練習不斷地被挑戰,這個過程當中把它鞏固下來,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徵 ,形成我們不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這個叫作鞏固的過程。

 

 

 

最後一個過程,叫檢索。所以編碼、鞏固和檢索,這是人學任何一個復雜的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的。那麼,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有可能你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比如說,你是一個開拖拉機的人,你每次開拖拉機一上去就是掛檔,咔咔咔就走了。現在讓你突然學了開小汽車,你發現學會開拖拉機的人開小汽車特別困難,因為他有很多錯誤的習慣,這就是沒有遺忘。

 

 

 

當你能夠把之前的那些東西遺忘掉的時候,你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的知識,遺忘並不是徹底地忘掉了。遺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潛意識當中去,就只是你暫時不去調用它而已。

 

 

 

這里有一個非常詩意的案例,大家知道普魯斯特寫過一本書叫《追憶似水年華》,這是所有文藝青年必讀的書。雖然很少有人讀完過,因為特別厚,《追憶似水年華》里的開頭是說,當他聞到了酸檸花茶所浸泡的蛋糕的味道的時候,他就一下子回憶起來了童年的時候跟叔叔跟嬸嬸一起生活的那段歲月。你看,這就是潛意識被重新調動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得理解整個學習的一個過程,我們遺忘了舊知識把它放在潛意識當中,我們的新知識才能夠逐漸地進來,然後越容易檢索的事情越不容易記住。因此,在學習中,我們必須得做一些努力。如果你希望能夠把它學得好,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講完的書後邊有測試題,那個測試題你聽完之後不要做,過一周來做。你過一周的時間把我們那十道測試題做一下,這就是檢索。

 

 

 

所以,我們說學習中必須得努力,這個過程是第一個要鞏固記憶。鞏固記憶通過檢索、通過考試、通過不斷的挑戰。

 

 

 

第二個,叫打造心智模型,就是你把這個鞏固的記憶最後形成了像米婭一樣,跳傘的時候能夠自動自發就把它做出來,這個叫心智模型。

 

 

 

然後學會舉一反三,我最近在看《達·芬奇傳》,達·芬奇就是一個特別善於舉一反三的人。他看到鳥在天上飛,他就琢磨鳥在天上飛和魚在水裡邊游到底有什麼共同之處,為什麼魚在水裡游那個敏捷的程度明明有水做阻力,但是看起來比鳥還要快。為什麼?不明白,後來他就慢慢地搞出了流體力學,所以實際上達·芬奇是最早研究流體力學的人之一。

 

 

 

他去看一個人頭發的旋轉,他就要思考這個和漩渦的那個旋轉有什麼共同之處,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是什麼,所以它能夠用非常細膩的筆觸去畫水的漩渦,畫人頭發的漩渦,這就叫舉一反三的能力。

 

 

 

接下來,你要學會構建概念。構建概念就是你能夠深刻理解這個東西叫什麼?它為什麼是這樣稱呼的?它們之間是什麼樣的聯系?

 

 

 

最後,學習遷移。學習遷移就是你在樊登讀書所學到的這個東西能夠遷移到你的生活當中去,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我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今後可以幫我回答無數人的提問。我每次去任何地方演講,大家問我的幾乎都是學習方法的問題,辦法就在這本書里邊。

 

 

 

還有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是良性的乾擾能夠提升學習的效果。什麼叫良性的乾擾呢?就是有一些人發現教委發下來的這個書質量不好,文字的頁面經常有模糊,有的還有被水泡過的痕跡,還有地方有錯別字。很多人說,這個太糟糕了,你們印下來書怎麼這樣呢?結果過了一個學期考試發現,凡是發的這些破書的學生,成績都高一點。手裡拿著這些印刷得模糊的、有錯別字、有漏字的這些書的學生,考試成績好過那些整齊的學生。為什麼?

 

 

 

後來,他們就做了測試,原因是當頁面文本稍有模糊或者字體略微有些難以辨認的時候,人們能夠更好地回憶起文章的內容。事實證明,當教學大綱的編排順序不同於課本內容時,學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課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樣的東西對應起來,這可以讓他們更好回憶內容。

 

 

 

另外一個讓人意外的例子是,當一段文字中有單詞缺少字母,需要讀者自行補齊的時候,閱讀速度就會放慢,但記憶會更加牢固。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改變正常的表達形式會帶來困難,乾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這種困難會讓學習者更努力地構建一種合理的解讀。整個的過程都是為了增強我們的乾擾,叫良性乾擾。

 

 

 

這些良性乾擾能夠提升我們學習的效果,但是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如果難得離譜,完全不能讓人理解其中的意思或者根本無法剋服困難,那對學習是毫無幫助的。比如說,難到一個字都不認識,或者難到什麼都看不清,這時候你發現這是徒增煩惱。比如說,我現在突然要學拉丁語那真的是有點難度,我可能學個每日一句拉丁語可能還有機會,但如果現在就讓我挑戰看拉丁文的文章,那就可能會讓我的學習效率會低下來很多。

 

 

 

然後還要小心一件事,就是有很多教育的流派目前在提倡說,把學習的節奏交給孩子,說孩子們一定會知道他們該怎麼學習,孩子會有自己的羅盤,自己的方向感,這個想法是危險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系統一和系統二會產生矛盾——又談到了丹尼爾·卡尼曼。這本書里也用到了丹尼爾·卡尼曼的理論,就是系統一是我們的直覺,是我們的感受,系統二是理性,是我們要有工具要去查資料,要去計算的東西。

 

 

 

那為什麼系統一會影響我們學習?

 

 

 

有一個案例,在1985年的時候,中華航空就是台灣的一個航空公司的飛機,從臺北飛洛杉磯,飛的過程當中也是出現了事故,有一個引擎失靈了。這時候,他們就要決定說要重啟引擎,但是機組人員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飛機的機頭沖下開始朝底下飛,但是機組人員沒有感覺,這個叫作空間定向障礙。

 

 

 

有很多飛機失事的原因都是因為空間定向障礙,就是機組人員沒覺得飛機在往下飛,但是他發現他操作了很多次都沒反應。怎麼回事?一看那個高度表在不斷下降,機組人員當時的反應是相信了自己的系統一。因為他覺得飛機在平飛,他相信了自己的系統一,他看到高度表下降,他說高度表壞了,他的第一反應是高度表壞了。

 

 

 

當這個飛機高速地沖下了雲層那一刻,所有的機組人員看見了地面,才意識到飛機是朝下飛的,在那一刻急速地拉起反向力,竟然被他們拉起來了。那架飛機在接觸地面之前又重新往天上飛起來。但是後果是什麼?起落架的蓋子都被甩出去了。你想那個力量有多大,起落架的那些罩子全部被甩飛,然後飛機最後迫降下來的時候,翅膀已經折回去,無法修復了,就是俯沖下去猛地上來,我們只能感嘆飛機質量真好。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什麼?在這麼危急情況之下的時候,即便像航空公司飛行員這些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素養的人,他都被自己的系統一給帶走,就是系統一覺得是這樣,但事實上並不是。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產生大量的記憶扭曲。你知道這個記憶扭曲有多嚴重?

 

 

 

有一個女的中午在家裡邊待著,結果突然闖進來的一個人非禮她,後來警察就說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這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女的就開始描述這個人的樣子。描述完了以後這些警察上街準備找這個強姦犯,結果就看到了一個叫湯姆森的人走在大街上,說這個人怎麼跟這女孩描述的一模一樣,穿的衣服、發型都一模一樣,抓他,就把這人抓了。

 

 

 

抓回來以後就審訊,湯姆森說,“不可能是我,剛才這段時間我在電視台直播,我是電視台的嘉賓,我正在電視台直播,怎麼可能是我?”最後證明他真的在電視里邊直播。

 

 

 

那為什麼這個女的描述出來的人竟然跟他一模一樣?因為那個女的在被打昏之前,正在看湯姆森的直播,就是她的眼睛在看這個人的直播,她的腦海當中認為可能是這個人侵犯了她,就把這個東西整個講出來,這就叫作記憶的扭曲。所以這些記憶的扭曲所帶來我們學習上的問題的原因就在這兒。

 

 

 

所以,如果我們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孩子,把學習的節奏整個讓孩子自己來把握,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有這些叫認知上的扭曲。時間上的扭曲,或者對自己過度過高的評價等等都會產生。那麼怎麼才能夠知道我們自己學習的程度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實踐和測驗,就是你要經常去跟高手過招,為什麼跟高手過招很有效?你跟有經驗的這些高技能的人進行過招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差距,減少你系統一對自己的誤判。

 

 

 

還有一條,就是要盡量模擬真實的環境。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不容易。有一個案例,就是警察要教奪槍,警察必須得學一招叫奪槍。就當犯罪嫌疑人拿槍對著你的時候,他那個動作是猛擊他的手腕,啪,猛擊他的手腕一扭,把那個槍拿過來放在手上。

 

 

 

這個動作你要反復練,一般在警校里邊就是兩個警察互相練,他們練的過程是這樣,你拿槍指著我,我“啪”一打槍奪過來,奪過來以後還給你,然後你再弄,然後我再打,再還給你,兩個人都這樣打完了就奪。結果有一次,有個警察上街,真的遇到匪徒,匪徒拿出槍,警察非常快的動作就把那個槍奪下來,一奪下來立刻還給匪徒。匪徒當時就呆住了:怎麼回事?然後警察立刻又奪回來,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就是因為在平常練習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模模擬實的狀況,因為真實的狀況是不可能把這個槍再還給對手的,他把那個還給對手的動作,練太多遍,練得水到渠成,搶下來就還給對方,所以要小心我們的系統一。

 

 

 

系統一在我們的學習過程當中,真的有時候會添亂,很有意思。那麼,這本書還講到了關於智力這件事,就是很多人覺得我學不好是因為我的智商不夠,大家知道智商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在哪兒?智商不是一個絕對值,智商是一個相對值。

 

 

 

比如說,你現在的智商是120,你和10年前那個智商是120的人的智商並不一樣。智商是120的意思是你在現在這群人當中的排名是計算出來的在前百分之多少,所以你的智商是120分。而那個時候的人在那個時候的排名是多少,他是120分,這兩個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

 

 

 

所以,人們對於智商的瞭解和測試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間,現在甚至有人說,我們現在的很多低幼的兒童所玩的那個小小的智力游戲,在可能20年前,都是當時的奧林匹克競賽的題目。人的智商在不斷地提高,同時相應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的人智商測試總是不高,但是生活技能很強。所以,智商這個東西不用過度去緊張,因為人有很多種層面的智力,現在的比較科學的智商分配方式是說,有分析型、創新型和實踐型三種不同的智商。

 

 

 

分析型是什麼呢?

 

 

 

你的學習能力,就像我們這樣學東西、考試這種需要的是分析型的能力 。

 

 

 

創新型的能力可能就不適合參加考試,他就適合去創造。像達芬奇從來沒說自己上過什麼學,達芬奇沒有進過拉丁文學校,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怎麼受過教育的人,但他的創新型能力極強。

 

 

 

第三種就是實戰型,就是我在實際生活當中,處理問題的能力變得很強。

 

 

 

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智力,那麼在針對智力這件事情上,本書的作者建議大家採用動態測試而不是靜態測試。

 

 

 

什麼叫靜態測試?靜態測試容易引發固定性思維。我測了你的智商,你今後的標簽你的智商是75,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因為人會變,所以我們需要做動態測試。

 

 

 

什麼叫動態測試呢?測試完你的整個智商結構以後,告訴你哪些指標你還可以進步,甚至告訴你進步的方向和方法。這時候每做一次動態的智商測試 ,你就知道自己有缺點有需要進步的地方,回去以後不斷努力,下一次就變了。所以,動態測試,你可以過一段時間做一次,並且知道自己這段時間有沒有進步,然後把你所擁有的知識用搭積木一樣的方式構建成一個知識結構。

 

 

 

構建知識結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好多人說讀了書以後不知道這書放在哪兒,不知道這本書在人生當中的位置在哪兒,所以你就記不住,你就不知道怎麼應用它。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構建一套完整的知識架構,這個知識架構像搭樂高一樣,就是一塊一塊地穩固下來,一塊一塊地拼接起來,最後形成自己的一座知識大廈,這就是關於智力的一些話題。

 

 

 

最後,我們建議大家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為什麼人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呢?各位你知道人的大腦有多麼可怕嗎?人在出生的時候,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被稱作神經元。

 

 

 

連接神經元的叫作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來傳遞信號。在出生前後很短的一段時間里,人會經歷一段大腦突觸形成爆發時期 ,在這段時期大腦會自行發展 ,神經元會長出細小的分支,也就是軸突。它們向外伸張尋找其他神經元上的小突起,就是樹突。當軸突和樹突碰撞,突觸就形成了。這三個詞要記住軸突,樹突,軸突碰到樹突形成一個突觸。突觸形成就相當於我們在大腦上有了一個驛站,有了一個站點。

 

 

 

人在一歲到兩歲的時候,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峰比成年後的平均水平大約高出50%。之後突觸數量增長會比較平穩直到青春期前後,經過了青春期的爆發增長以後,大腦有一段時間會去除突觸,因為突觸增長的速度開始減緩。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突觸達到驚人的數量,大約150萬億個連接。所以你會發現青春期的很多孩子大腦特別活躍,學東西也快,那個時候他大腦是最發達的。但是他們缺少條理、缺少整理、缺少像樂高的一個知識架構,因為他的突觸鏈接可能太多,太多的結果就是興奮但是沒有條理。

 

 

 

隨著我們不斷長大,可能有些突觸就慢慢地斷掉了,慢慢地形成合理的鏈接。這時候人變得冷靜、理智、成熟,這是整個人大腦的一個成長的過程 。我們的智力、記憶能力、學習能力既取決於基因也取決於環境、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條件都會對我們的學習有影響。

 

 

 

這里要註意的就是基因決定了一個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環境能夠滿足他的好奇心,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比其他孩子聰明許多。反著看這條理論,既然無法快速提高智商,那麼有沒有策略或者做法可以當做認知的乘數,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

 

 

 

的確有。抱有一種成長的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這三個方法就能夠幫助我們有乘數效應。什麼意思?就是基因對我們的決定是相當微小的,除非你有疾病,你的大腦有障礙,除此之外人們的在基因上的這個智商差別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外部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只要做雙胞胎實驗你就知道了。

 

 

 

你會看到很多同卵雙胞胎,因為被放在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當中,他們的智力發展、性格、學習能力都出現了天差地別的變化,所以外部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那麼我們既不能抱怨基因,更不能抱怨外部環境,那都是別人的事。我們自己能夠做的事什麼,就是要像專家一樣地思考,什麼叫作像專家一樣地思考?米開朗琪羅在畫完了西斯廷大教堂頂上的400多個人物以後,所有人都贊嘆說畫得真好,真是天才。

 

 

 

這時候米開朗琪羅說了一句話特別有意思,他說:“如果讓人們知道,我為了練成這個技能耗費了多大的精力,這件事情就顯得沒有那麼美妙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太希望自己是個天才,當我們覺得被別人稱作不努力不使勁也能夠學得很好的人的那種時候,你會覺得這個光榮要比這人真勤奮,好不容易得了個第一要好很多。

 

 

 

但事實上就是連米開朗琪羅、達·芬奇這樣的人,他們是通過刻意的練習,通過成長型思維不斷成長起來的。所以這本書應該和《刻意練習》以及《終身成長》這三本書打一個包,全國的中小學生和老師們都應該讀一下,太重要了。因為把這三本書搞明白以後,你會發現原來學習是通過成長型思維、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挑戰、刻意練習、反復訓練再加上《認知天性》,用科學的方法給大腦一些小小的挑戰,才能夠學得更加牢固,這就是學習的方法。

 

 

 

最後,這本書總結了兩條,一個是學習策略的小結。學習策略是給所有要學習的人包括我們、我們的孩子,第一要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別老一遍一遍地讀,要回憶,要挑戰自己。

 

 

 

第二,有間隔地安排檢索練習。別剛學完就考試,過一段時間再考,有間隔,然後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學了語文、學數學、學英語、學體育穿插著來。

 

 

 

還有一條是給教師的建議,當你是一個教師,你要去教會學生學習的時候,第一個,要做的事是解釋學習的過程。你要讓孩子知道這個記憶在他的大腦當中是怎麼留下來的,把我們這本書講的內容告訴孩子們。第二個,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就是要把學習的方法告訴孩子。

 

 

 

第三個叫作創造合意困難。什麼叫合意困難?適度有效的困難,不要難到學生已經絕望得要死,不要那麼難。就是創造合適的困難,能夠給他創造學習機會。

 

 

 

最後一個叫作保證透明度。保證透明度就是你每次做完了這些考試之後,你要給大家反饋,你要告訴大家: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這個設計?讓學生更多地瞭解老師是怎麼想的,會有助於學生更加尊敬老師、信任老師、形成尊敬和信任,整個班級才會具有領導力。

 

 

 

所以,以上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我相信,如果你能夠讓孩子聽這本書,他就一定能夠煥發起學習未知東西的興趣,因為孩子不怕挑戰,孩子只是怕無聊、怕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你的孩子帶來好的學習方法,讓整個家庭能夠變得更加積極向上、充滿進取精神。我們下周見。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