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91】

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

 

比爾蓋茲教你科學技術,會讓你掌握未來商機

 

20210607.pn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電力儲存方面:抽水儲能、熱能存儲、存儲氫氣、碳捕獲,這些科學技術是未來的商機

 

了解溫室效應加劇,碳排放在哪裡、未來有哪些用電的技術,才能知道個人、企業、政府單位可以做些什麼。

 

近十年來極端氣候越來越有感,夏天冷氣都必須要開啟,各位漸漸重視這個問題,不能當作這個和我沒關係了。

 

數據對於相關從業人員,也許就是個商機

例:

1.目前全球大概還有8.6億人沒有可靠的電力

2.全世界現在還有10億人沒有廁所

3.取暖或製冷的設備換成了地源熱泵的話
 目前就已經可以省20%的錢

 

比爾蓋茲跟各國的政府進行了很多次的交流之後,總結出來政府應該做的七件事。這個對政府單位或相關從業合作人員,會看到方向減少摸索的時間。

 

凡事以事實作為依據,看事情就會很客觀,抓到正確方向。數據告訴我們種樹,對於減少碳排放的比例是很低的。

 

經過計算,需要在熱帶地區種植大約50英畝的樹,才能夠吸收掉一個普通美國人一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50英畝抵一個人,按照這個數字乘以美國人口,需要種植160億英畝的樹,約合2500萬平方英里,相當於世界陸地總面積的一半。

 

浪費食物碳排放居然占了33億噸,這是我們可以盡量做的事情。

 

所以,這是一本可以打開眼界和看到商機的好書。

 

 

 

這五大類共510億噸的碳排放

 

圖上的排行說得非常清楚:源於人類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占比,排第一位的是生產和製造,包括水泥、鋼和塑料,這裡不包含發電的部分,就光是最典型的這三類材料的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就占到31%,這是對全球挑戰最大的一個領域。

 

排第二位的是電力生產與儲存,電力生產的占比是27%。但是好在如果發電方式改變了,它會相應地影響到前面的生產和製造,所以電力領域的改變將是重中之重。

 

排在第三位的是種植和養殖,這是最令人意外的東西。種植和養殖包括植物和動物。其中最要命的是牛,因為牛的身體構造導致牛喜歡打嗝和放屁。

 

比爾·蓋茲在書裡面講,說他的家人提醒過他,不要老用放屁這樣的詞,顯得不文明,尤其是你在國際大會上發言時,老說放屁放屁的,這不合適。但是比爾·蓋茲說,沒有別的詞來代替,這就是放屁。

 

牛的打嗝和放屁所產生的大量的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這個排在第三位,占到19%

 

排在第四位的才是交通運輸,包括飛機、卡車、貨船還有私家車,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占到16%。

 

最後一小塊就是我們的城市生活,包括取暖和製冷。我們用的暖氣、空調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占到7%

 

這五大類加在一起,一年一共510億噸的碳排放。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把它一步一步地降低到0。我們來看看希望在哪兒?比爾·蓋茲是一個相當樂觀的人,他覺得這是能夠做到的。

 

 

 

 

兩個碳排放很高的化石燃料

 

那麼目前發電量的占比大概是什麼情況呢?這個要帶大家瞭解一下。煤炭所帶來的電量占到36%,天然氣23%,這兩個都叫作碳排放很高的化石燃料。水電占到16%,核能10%,可再生能源11%,石油3%,其他的1%。看起來是很艱巨的。

 

 

 

抽水儲能

 

電力儲存方面,除了我們說的電池之外,現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新技術。比如有人在研究抽水儲能:德國6月不是有特別多的電嗎?用多餘的電把水抽到山上去,到了12月,電不夠的時候,再把水從山上沖下來。

 

這個技術已經有人在嘗試實施了,但是還沒有大規模地應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確定性。

 

後來有人說不抽水也行,抽石頭,用電能把鵝卵石、大塊的石頭輸送到山上去,到了淡季再把它放下來,研究人員的想象力真豐富。

 

 

 

 

熱能存儲

 

就是能不能把這些電變成熱,把電存下來,然後再從熱變成電來供應。

 

 

 

 

存儲氫氣

 

現在看來很有希望的一種技術是存儲氫氣。用多餘的電生產和製造廉價氫氣,把這些氫氣儲存起來以後,到時候只要燃燒氫氣,就能夠把它變回電能再重新使用。

 

這都是目前人們在嘗試的關於電力儲存的方法。你想,現在各處都在大力建設光伏、風電,建設出來以後,就會導致發電高峰期大量的浪費,而電的能量不足時又不夠用,所以儲存這些能量是很重要的。

 

 

 

碳捕獲

 

關於發電的其他創新,比爾·蓋茲還談到了碳捕獲。

 

他說這個技術看起來很有希望,但是難度也很大。

 

什麼叫碳捕獲呢?發電站還是在燒石油或煤炭,但是在排風口的地方加裝一個高科技的設備,從排風的地方把二氧化碳收回去,這就是碳捕獲技術。

 

碳捕獲技術目前的效率還不是很高,而且成本很高。

 

一個發電廠要裝這樣的設備去做碳捕獲的話,需要花很多錢,他們會覺得不劃算。而且這個錢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成為綠色溢價。如果你要使用碳捕獲技術發的電,那你的電費可能就會更高。

 

 

 

 

減少碳排放三個階段

 

所以這三種不同的材料,分別經歷這樣三個階段。那麼怎麼減少碳排放呢?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第一,有人現在開始嘗試用回收的二氧化碳注入水泥。

 

因為水泥的主要成分中是有碳的,它在生產的過程中會排放二氧化碳,人們可以將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回來,重新注入到水泥當中。

 

目前這個技術能夠將生產水泥時的碳排放降低10%,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但是做這個研究的人在努力使它能夠降到33%,也就是說1/3的水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得到減少。

 

第二,利用海水和發電廠捕獲的二氧化碳來生產水泥。我們前面講了發電廠會進行碳捕獲,人們可以把那些捕獲到的二氧化碳注入到水泥當中去。

 

第三,電氣化煉鋼。我們現在煉鋼用的都是化石燃料,如果我們能夠用電來煉鋼,只要電的來源變成了更環保、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那鋼的問題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決。

 

還有一個很有希望的東西是塑料將來會變成碳匯。什麼叫碳匯?

 

比如說你去種了多少棵樹,我給你發多少個碳匯,你用這個碳匯可以扔多少垃圾,這就是我們精打細算的使用碳匯的方法。現在各個國家之間都有這種碳匯的交易。

 

牛的身體結構會導致牛反芻、打嗝、放屁、消化不良,這種消化不良所產生的氣體,是溫室效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來源。

 

 

 

 

地源熱泵

 

有一個技術需要重視,就是地源熱泵。空調的原理就是利用能量差使溫度上升或下降,這跟地源熱泵是一樣的。因為地底下有能量差,這個能量差能帶來溫度交換。

 

如果你們家把取暖或製冷的設備換成了地源熱泵的話,目前就已經可以省20%的錢,現在就是劃算的。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做這樣的事呢?這裡有很多法律的問題,政府也沒有號召這件事情,或者很多住這所房子的人並不是業主,那他就沒有動力去進行改造。

 

還有人就說,我本來就是工薪階層,連第一筆投資都沒有,捉襟見肘,你還讓我投幾萬或者幾十萬塊錢,去換一個這樣的地源熱泵,我覺得不劃算,所以沒有人大力推動和倡導這件事情。

 

但實際上如果你算清楚,這是你的房子,你會住很長時間;或者你跟你的房東商量,能夠換成這樣的技術的話,立刻就能夠降低碳排放。

 

電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把發電這個環節徹底解決的話,其他的東西基本上都順理成章地就解決了,因為生產水泥、鋼鐵也需要用電。

 

然後再加上碳捕獲的技術,再加上電池存儲的技術,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可以實現的。

 

 

 

政府能夠做什麼

 

第一,彌補投資缺口。碳捕獲這樣的技術,高能儲存電池這樣的技術,或者是把電變成氫儲存起來這樣的技術,在短期之內很有可能是賠錢的。

 

如果讓一個私營的企業去做這樣的研究,它很有可能撐不住,所以需要政府來彌補投資缺口。

 

第二,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要讓各式各樣的創新者,都有機會讓他們的創新得到應用,而不是設置過高的門檻,使很多應用沒法被別人知道。

 

政府可以適當地運用自己的採購權來實現這一點。政府採購的時候,要看到哪些材料更環保,哪些技術的碳排放更低,政府用採購權來調解。

 

第三,破除非市場壁壘。不要人為地構築很多壁壘造成壟斷,因為壟斷會導致技術的停滯。

 

第四,緊跟時代步伐,隨時調整。因為目前的變化會越來越快,尤其是碳排放這件事情帶來的緊迫感。

 

第五,規劃“公正轉型”。這一點很重要。什麼叫“公正轉型”?就是要實現碳排放的減少,一定會導致很多人失業。

 

比如說底特律那些生產汽車的公司,因為大家現在都去生產電動車了,那過去那些燃油車的銷量就會大幅下降,這會造成很多人失業,而新的電動車的生產過程不需要人,那麼這麼多因此而失業的人怎麼辦?

 

政府需要考慮轉移支付的問題,需要考慮怎樣使這些受到碳沖擊的人得到很好的教育、獲得新的機會,或者出台相應的福利政策。

 

第六,迎難而上。政府最應該沖在前面,因為它具備最強大的實力。

 

第七,技術、政策、市場三管齊下。

 

 

 

 

作為普通人能夠做什麼

 

第一,我們應該學會關心這件事。過去我們聽到碳足跡、碳排放、碳匯這樣的詞,我們都覺得好奇怪,怎麼量化?我只知道錢,不知道碳匯。以後我們要懂得關心這件事情。

 

你關心這件事情,就能夠帶來客觀上的改變。因為如果一個消費者開始關心一座房子的碳排放、一輛車的碳排放、一件衣服的碳排放,那麼生產廠家就會考慮這件事情。

 

所以你的關心,就可以使碳排放量下降。

 

第二,節能、綠色用電。我們要學會省著點用電,別用得太嗨了。雖然你能花得起錢,但這不是錢的問題。中國古人有句話講得特別好:“不是惜財,這是惜福。”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福分,我們應該為這個地球保有更多的機會。

 

第三,減少家庭的碳排放。你們家能不能想一些辦法去減少碳排放?能不能不把空調開那麼涼?開得涼還容易感冒,感冒還得治病,要花更多的錢。

 

怎樣能夠不浪費食物?倒掉食物看著覺得很痛快,但是食物的發酵和降解會產生碳排放。

 

第四就是用電動車。當然不是非得讓你現在立刻去把你的車就扔了,等你下次換車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電動車。

 

現在我們國產電動車的聲音、舒適感都很不錯,我們也給國產電動車打個廣告,就是大家可以多用一些電動的設備。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

#政府能夠做什麼

#作為普通人能夠做什麼

#地源熱泵

#抽水儲能

#熱能存儲

#存儲氫氣

#碳捕獲

#浪費食物碳排放居然占了33億噸

#這五大類共510億噸的碳排放

#比爾蓋茲

 

 

 

 

取自:樊登讀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

 

 

 

讀完本文約需35分鐘

 

 

 

 

今天我們來講一本比爾·蓋茨的新書,叫作《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這本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國家鄭重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項為全世界負責的大國舉策。所以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追求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會成為我們的一項國策。

 

 

 

有一次我跟國內兩個非常著名的企業家吃飯,他們問我能不能找到一本書,給大家講明白碳達峰跟碳中和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的狀況如何、有哪些新技術。後來我就收到了這本書。我發現比爾·蓋茨在這方面做了很長時間的跟蹤和研究,他確實掌握了很多一手的信息和技術。

 

 

 

什麼叫碳達峰?就是到2030年的時候,我們的碳排放達到一個峰值,過了峰值後就應該開始下降了。到2060年的時候我們要實現碳中和,就是我們整個國家對外的凈排碳量要降低到0。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數字,叫510億噸每年。現在每年要排放510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到空氣當中(二氧化碳當量是指一種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為了統一度量整體溫室效應的結果,又因為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因此,規定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我們不能每次都用溫室氣體這樣的詞,我們就用“碳”這樣一個代表性的名詞來指代它,實際上這裡麵包含了甲烷、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等。

 

 

 

什麼是溫室氣體呢?地球有溫室氣體,人類才能夠生存。如果地球沒有溫室氣體,晝夜的溫度差距將會大到沒法想象。我們就跟在月球上一樣,很快就凍死或者熱死了。

 

 

 

氧氣、氫氣、氮氣,這樣兩個完全一樣的原子所構成的分子,是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效應的,光和熱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這個分子。而如果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或者甲烷這樣由兩個不同的原子組成的分子,當熱能通過這個分子時,分子就會振動,這種振動會導致熱量被捕獲。

 

 

 

溫室氣體的好處是給地球做了一個恆溫計,所以地球夏天、冬天太陽照射的時候,還有晚上沒有太陽照射的時候,它的溫度差別沒有那麼大,我們就能夠生存。

 

 

 

但是隨著溫室氣體變得越來越多,就會產生問題。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還有其他的一些氣體,包括水蒸氣。水蒸氣也是一種溫室氣體,比如澡堂里煙霧繚繞,裡面的溫度就容易保持、容易升高,這也是因為水蒸氣是兩種不同的原子組成的溫室氣體。

 

 

 

那麼溫室氣體帶來的地球溫度上升到底有什麼問題呢?18世紀以前,整個地球是平衡的,因為那時候沒有工業革命,大家很少使用化石燃料。過去我們的老祖宗砍點木頭、燒柴做飯,使用水車等,這時我們所產生的碳排放,和每年地球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所減少的碳的量是均衡的。

 

 

 

工業革命以後,溫室氣體被排放得越來越多,地球的溫度逐漸上升。我們經常會講到,如果不加限制的話,地球的溫度可能會升高多少度。很多人不明白,升高一度、兩度,有什麼了不起呢?溫度每天不是都在變化嗎?要註意,這是平均溫度。平均溫度可怕在哪兒呢?大家看過《冰河世紀》那部電影,上一個冰河時代,全球處在冰凍過程當中的溫度,比今天的平均溫度只低6度。

 

 

 

那麼它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海平面上升。大家現在去北極,會發現那裡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一片白雪皚皚,而是陸地、草原、草甸,越來越多的陸地開始浮現出來。大家都見過很多北極熊趴在冰面上的照片,冰變得越來越小,這些動物都無處棲身。

 

 

 

全球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很多陸地會消失;還會產生極端天氣,包括卡特裡娜颶風等等。為什麼我們最近看到的颶風變得越來越嚴重呢,這就是極端天氣。極端天氣會導致“窮的窮死,富的富死”:需要水的地方會長期大旱,而洪水泛濫的地方很難遇到晴天,這就是極端天氣所導致的結果。

 

 

 

除此之外,炎熱天氣會不斷地增加。這種炎熱天氣下,受損最大的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也就是受天氣影響巨大的人,其實是這個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少的人。造成碳排放量最多的是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最富裕的16%的人口,產生了全球40%的碳排放,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要對氣候惡化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的汽車、建築非常耗能。

 

 

 

但是像印度、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人,有的地方連電都用不上,他們的碳排放量其實是非常非常低的,但是受到氣溫升高影響最大的,恰好是這些最沒有抵禦能力的人。對我們來說,可以用空調來抵禦溫度的上升——其實這種行為增加了碳排放,使這個地球變得越來越熱——但是那些露宿街頭的人無法獲得空調的保護。

 

 

 

當溫度上升以後,火山的爆發頻率會比以前高,山火的出現也會比以前更多,動植物出現死亡,因為棲息地變得越來越少。書里還提到了中國,如果我們的地球溫度上升的話,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會出現極端乾旱的狀況。

 

 

 

所以如果不對碳排放加以控制,到世紀末會產生大批的死亡人數,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把碳排放降到0的一個原因。如果全世界不設定一個0的目標,我們根本就沒法將地球溫度控制下來。

 

 

 

那麼目前的困難是什麼呢?困難當然很大了,首先就是大家對於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到2060年的時候,全世界的建築存量將會翻一倍,這讓我非常震驚。在我們看來,這個世界還需要蓋那麼多樓嗎,不是到處都已經蓋好了嗎?但是到2060年,全世界的建築存量還要再翻一倍,有很多地方會被開發。這意味著今後的40年裡,地球上每個月會多一個像紐約這麼大的城市,這就是未來的建築增長。

 

 

 

還有一個苦惱就是技術的更迭沒有IT(信息技術)領域快。我曾經講過一本比較樂觀的里夫金寫的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那本書里講到,太陽能的研發會和摩爾定律一樣。摩爾定律是用在晶元上的:每隔一定時間,它的面積就會小一半,效率就會提高一倍。摩爾定律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存在的,都是起作用的。所以我們希望高科技——比如太陽能光伏——也會跟晶元一樣高速地演進。但事實上,光伏產業雖然進步得也比較快,但是和IT領域的進步沒法比。這是第一個問題,它沒有摩爾定律這種指數型的進步。

 

 

 

第二是法律嚴重過時。現在很多地方關於空氣的法律都是20世紀70年代時建立的,七八十年代時沒有溫室效應這個概念,所以大量的法律是跟它不匹配的。

 

 

 

第三就是人類缺乏一個基本的共識。這方面最典型的事件,就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竟然退出了《巴黎協定》。好在拜登上臺了以後,立刻又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巴黎協定》就是全球的國家一起討論,怎樣讓地球的升溫速度放慢,怎樣在全球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這些事情,都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巨大的困難。想想看,我們對於碳的依賴有多強。我們坐在這兒,拿手在演播室里指一指,我們用的電,我們製造這些東西所用的原料,我們用的鋼鐵、塑料這些東西,全都和消耗化石燃料有關,因為我們需要用它們來發電。

 

 

 

書里有一張關於碳排放的圖,顯示了讓我們特別意外的占比。很多人不理解碳排放都是從哪兒來的,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汽車尾氣,認為汽車尾氣會排很多的碳。這個絕對不是最大的碳排放。圖上的排行說得非常清楚:源於人類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占比,排第一位的是生產和製造,包括水泥、鋼和塑料,這里不包含發電的部分,就光是最典型的這三類材料的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就占到31%,這是對全球挑戰最大的一個領域。

 

 

 

排第二位的是電力生產與儲存,電力生產的占比是27%。但是好在如果發電方式改變了,它會相應地影響到前面的生產和製造,所以電力領域的改變將是重中之重。

 

 

 

排在第三位的是種植和養殖,這是最令人意外的東西。種植和養殖包括植物和動物。其中最要命的是牛,因為牛的身體構造導致牛喜歡打嗝和放屁。比爾·蓋茨在書裡面講,說他的家人提醒過他,不要老用放屁這樣的詞,顯得不文明,尤其是你在國際大會上發言時,老說放屁放屁的,這不合適。但是比爾·蓋茨說,沒有別的詞來代替,這就是放屁。牛的打嗝和放屁所產生的大量的甲烷,是造成溫室效應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這個排在第三位,占到19%。

 

 

 

排在第四位的才是交通運輸,包括飛機、卡車、貨船還有私家車,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占到16%。

 

 

 

最後一小塊就是我們的城市生活,包括取暖和製冷。我們用的暖氣、空調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占到7%。

 

 

 

這五大類加在一起,一年一共510億噸的碳排放。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把它一步一步地降低到0。我們來看看希望在哪兒?比爾·蓋茨是一個相當樂觀的人,他覺得這是能夠做到的。

 

 

 

我們首先來看電能,因為電能是最核心的抓手。電能占到27%的碳排放,而且它“牽一發動全身”,如果電能改變了,交通出行也改變了。有一個數字來衡量電能,叫作吉瓦(GW),1吉瓦等於10億瓦特。全球的用電量太大,要用這樣一個天文數字作為單位。全球每年的用電量大概是5000吉瓦,美國占到1000吉瓦,即全球20%的用電量。紐約耗電12吉瓦,但紐約不是耗電量最多的城市,東京的吉瓦數是23,到夏天能達到50吉瓦。

 

 

 

我去日本,尤其是到東京,發現除了那些做體力勞動的人可能穿短袖,剩下的上班族全是穿西裝、打領帶、穿皮鞋。所以他們到了辦公室以後,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在辦公室里都穿得很厚,然後把空調開得極冷。晚上很多大樓不熄燈,燈火通明,看起來很漂亮。包括紐約也有這樣的習慣。這就造成用電量的高峰。

 

 

 

大家現在都聽說過核能、水電、風能、太陽能,不同發電方式的空間需求是不一樣的。通過衡量每平方米土地或者水域所能夠產生的功率,你就知道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沒那麼容易了。

 

 

 

煤、石油、天然氣都叫作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功率是每平方米500~10000瓦特,這是最高的;核能是每平方米500~1000瓦特,也還不錯;太陽能每平方米5~20瓦特;水能,每平方米5~50瓦特;風能每平方米1~2瓦特。風力發電機大家都見過,在山上、草原上、海上,都有這樣的風力發電機,它占地面積很大,但是產生的能量非常有限。然後還有木材及其他生物質能,每平方米大概只有1瓦特。這就是化石燃料難以被替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唯一能夠跟它匹敵的可能就是核能,但是人們依然在努力地推進太陽能和風能等能源。

 

 

 

現在有人用綠色燃料——用植物造出來的燃料,而不是地里開採的石油。比如比爾·蓋茨說自己的私人飛機加的是綠色燃料,它的碳排放很低,但是會產生綠色溢價:這種高科技的植物來源的燃料會比化石燃料貴很多,比原來貴的那部分就叫綠色溢價。

 

 

 

所以我們在考慮能不能用一種能源替代另外一種能源的時候,我們是要算賬的,就是這個綠色溢價有沒有人願意買單。比如說你把你們家的電全部換成太陽能,你到底是省錢了呢,還是多花錢了?很多人說那當然省錢了,因為這是我家自己裝的太陽能面板,這不要錢。發電是不要錢,裝面板它可是要錢的,電池可是要錢的,面板和電池一旦壞了要換,都需要花錢,這就會造成你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這個成本你願不願意接受?

 

 

 

比爾·蓋茨用的綠色航空燃油溢價是多少呢?每加侖普通的航空燃油是2.22美元,綠色的航空燃油是5.35美元,翻一倍還要多。也就是你如果想要用這種綠色燃油來驅動自己的飛機,就要多花一倍多的錢。

 

 

 

目前全球大概還有8.6億人沒有可靠的電力,所以我們不能夠把電量降下來,因為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大量的電量。

 

 

 

那麼目前發電量的占比大概是什麼情況呢?這個要帶大家瞭解一下。煤炭所帶來的電量占到36%,天然氣23%,這兩個都叫作碳排放很高的化石燃料。水電占到16%,核能10%,可再生能源11%,石油3%,其他的1%。看起來是很艱巨的。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不同發電方式的優劣。首先大家很關心陽光和風,太陽能、風電這不是最環保的嗎?太陽能和風電最大的問題是間歇性問題,就是風大的時候電量多,用不完,風小的時候沒有電。所以用風電、太陽能的這些地方,都要再接入到電網當中去。

 

 

 

比如德國大力發展太陽能,發放了很多補貼,所以我們去德國會看到家家戶戶都有大面積的太陽能面板。政府做的工作確實讓很多地方用上了太陽能發的電,但是德國在2018年6月和12月做了一個統計,發現6月的發電量是12月的10倍,因為12月太陽少了,這時就會對電網造成很大的沖擊。而且德國把用不完的電輸送給了歐洲其他國家,後來其他國家抗議,說你給我們的輸電線路造成了很大負擔,因為你的電量忽上忽下的,我們受不了,還會造成設備的破壞等等。

 

 

 

所以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需要解決電池的問題,要研究怎麼把這些電儲存下來,而現在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這就是這兩種能源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問題。所以能不能使電池的成本下降,能不能使儲電量變得更大,這都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問題。

 

 

 

然後在核電方面,法國是走在最前面的。法國的核電量占到整個國家用電量的70%,美國只有20%。大家對於核電最大的擔心是什麼呢?大家會擔心發生福島核電站、切爾諾貝利這樣的事件,擔心發生核泄漏、核輻射。

 

 

 

但實際上我們來看一個數字,你就會知道核電很有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答案。書里有張表,顯示了各類能源每太瓦時造成的死亡人數,就是生產一定量的能源會有多少人死亡。排在第一位的是煤炭,每太瓦時要死掉24.6人,這是煤炭的危險。石油每太瓦時要死亡18.4個人。你想,採石油是有風險的,運輸石油也有風險,石油的運轉過程中也有風險,燃燒時也有風險。

 

 

 

然後生物質能每太瓦時4.6個人死亡,天然氣每太瓦時2.8個人死亡,這已經降低很多了。而核能每太瓦時是0.07個人死亡,也就是說從目前的統計數字上來看,核能其實是這些能源當中死亡人數最低的。

 

 

 

還有一種能量叫地熱,地熱是可以發電的,有能源差就可以發電。地熱的問題是能量密度低,所以它不能夠供給太大面積的用電量。

 

 

 

電力儲存方面,除了我們說的電池之外,現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新技術。比如有人在研究抽水儲能:德國6月不是有特別多的電嗎?用多餘的電把水抽到山上去,到了12月,電不夠的時候,再把水從山上沖下來。這個技術已經有人在嘗試實施了,但是還沒有大規模地應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確定性。後來有人說不抽水也行,抽石頭,用電能把鵝卵石、大塊的石頭輸送到山上去,到了淡季再把它放下來,研究人員的想象力真豐富。

 

 

 

然後是熱能存儲,就是能不能把這些電變成熱,把電存下來,然後再從熱變成電來供應。

 

 

 

現在看來很有希望的一種技術是存儲氫氣。用多餘的電生產和製造廉價氫氣,把這些氫氣儲存起來以後,到時候只要燃燒氫氣,就能夠把它變回電能再重新使用。這都是目前人們在嘗試的關於電力儲存的方法。你想,現在各處都在大力建設光伏、風電,建設出來以後,就會導致發電高峰期大量的浪費,而電的能量不足時又不夠用,所以儲存這些能量是很重要的。

 

 

 

關於發電的其他創新,比爾·蓋茨還談到了碳捕獲。他說這個技術看起來很有希望,但是難度也很大。什麼叫碳捕獲呢?發電站還是在燒石油或煤炭,但是在排風口的地方加裝一個高科技的設備,從排風的地方把二氧化碳收回去,這就是碳捕獲技術。

 

 

 

碳捕獲技術目前的效率還不是很高,而且成本很高。一個發電廠要裝這樣的設備去做碳捕獲的話,需要花很多錢,他們會覺得不劃算。而且這個錢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成為綠色溢價。如果你要使用碳捕獲技術發的電,那你的電費可能就會更高。

 

 

 

還有就是採用各種各樣的節電措施。比如說,白天是用電高峰期,你們家的洗衣機如果能夠自動設定半夜2點自己洗,那就可以錯過用電高峰期,政府可以給你一個更低的電價。晚上12點以後電價降低了,你可以在半夜做一些用電量大的事,這就是錯峰用電的方法。所以節電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這是關於電能的部分,雖然比爾·蓋茨沒有明說,但是我讀下來的感受是核電站也許是一個方向。

 

 

 

接下來是生產和製造,這占到了31%。首先講鋼,我是學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就是怎麼把鐵變成鋼。把鐵變成鋼就是在鐵裡加入碳元素,根據加的碳元素量的多少,會分成各種各樣不同級別的鋼材。但是在加碳的過程當中會產生脫碳的效應,碳會排放到空氣中去。

 

 

 

鋼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了。到2050年的時候,人類大概還需要生產28億噸粗鋼。因為要建那麼多城市、大樓,肯定需要鋼材。而這28億噸粗鋼會往空氣中排放50億噸二氧化碳。水泥到2050年大概會造成的碳排放是40億噸左右,跟今天基本持平。接下來是塑料,塑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降解,所以它往空氣中產生的碳排放不多。比爾·蓋茨說,要計算材料的綠色溢價,首先得瞭解產品製造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哪裡。在他看來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利用化石燃料為工廠提供其運營所需的電力時。發電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那第一步就解決了。

 

 

 

第二,利用化石燃料為不同的製造流程提供熱能時,比如鋼鐵生產中的鐵礦石熔化。

 

 

 

第三,真正製造這些材料時,比如水泥的生產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二氧化碳。

 

 

 

所以這三種不同的材料,分別經歷這樣三個階段。那麼怎麼減少碳排放呢?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第一,有人現在開始嘗試用回收的二氧化碳註入水泥。因為水泥的主要成分中是有碳的,它在生產的過程中會排放二氧化碳,人們可以將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回來,重新註入到水泥當中。目前這個技術能夠將生產水泥時的碳排放降低10%,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但是做這個研究的人在努力使它能夠降到33%,也就是說1/3的水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得到減少。

 

 

 

第二,利用海水和發電廠捕獲的二氧化碳來生產水泥。我們前面講了發電廠會進行碳捕獲,人們可以把那些捕獲到的二氧化碳註入到水泥當中去。

 

 

 

第三,電氣化煉鋼。我們現在煉鋼用的都是化石燃料,如果我們能夠用電來煉鋼,只要電的來源變成了更環保、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那鋼的問題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決。

 

 

 

還有一個很有希望的東西是塑料將來會變成碳匯。什麼叫碳匯?比如說你去種了多少棵樹,我給你發多少個碳匯,你用這個碳匯可以扔多少垃圾,這就是我們精打細算的使用碳匯的方法。現在各個國家之間都有這種碳匯的交易。

 

 

 

我那天見到一個企業家,他建立了一家專門做地源熱泵的公司。他們每建一臺地源熱泵的設備,政府就會給他們發一定量的碳匯,因為它替代了過去的鍋爐,你就能夠得到這些相當於碳的使用券。

 

 

 

那麼塑料為什麼會變成碳匯呢?這里有一個技術在背後起作用。如果人們能夠消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且提取碳——不過這是一個成本高昂的工藝流程——或者從植物中獲取碳,多家公司已經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最後我們需要一個“零碳”的熱能來源,這同樣可能是清潔電力、氫或配有碳捕獲裝置的天然氣。

 

 

 

用這些東西去生產塑料,這個塑料就會換來碳匯。因為塑料會替代別的材料,用這種不產生碳排放的材料替代別的產生高碳排放的材料,那你就是為這個地球做出了貢獻。就像我說的,用地源熱泵替代了過去傳統的鍋爐來制暖的時候,你就能夠得到碳匯。

 

 

 

所以說不定將來有一天,塑料能夠成為環保的東西。塑料的生產過程如果更加科學,它所用的電、原材料發生了變化的時候,塑料就變成了環保的方向,它能夠減少碳排放。這是第二大部分,就是生產和製造的領域。

 

 

 

第三,關於種植和養殖的問題。咱先不說營養的問題,為什麼說吃植物比吃動物更環保呢?動物有一個能量轉換的比例,比如說你要吃雞肉,雞要吃掉2卡路里的糧食,才能夠產生1卡路里的熱量,1:2。如果是豬呢,是1:3,豬的轉化率比雞再低一點,就是要吃3卡路里的飼料,才能夠產生1卡路里的豬肉的熱量。牛的轉化率是1:6,也就是說吃牛肉其實挺不環保的,牛要吃6卡路里的飼料,才能夠產生1卡路里的熱量。

 

 

 

而且牛的身體結構會導致牛反芻、打嗝、放屁、消化不良,這種消化不良所產生的氣體,是溫室效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來源。

 

 

 

那怎麼辦呢?有人倡議過全世界停止吃牛肉。比爾·蓋茨說這個估計做不到,比如在法國,吃牛排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了,不能為了這件事,使得大家的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當然,如果你願意這樣做當然沒問題,但是你不能要求別人不能吃。

 

 

 

第一個應對方法,就是嘗試改良品種。非洲的牛打嗝、放屁要比亞洲的牛嚴重得多,如果能替換牛的品種,讓這些打嗝、放屁少的牛變得更多,這樣就可以減少碳排放。這是第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慢一點。

 

 

 

第二個方法就是做人造肉,就是用植物造出來的肉。人造肉口感上幾乎接近漢堡包的肉餡,——剁碎了的肉糜,但是它要比普通的漢堡貴86%。

 

 

 

但最貴的是細胞培養肉。前面說的人造肉是用植物做出來的,是假的,細胞培養的肉可是真的。它是用一個放在培養皿里的牛的細胞,長出來的牛排。

 

 

 

大概兩三年前,我看到用細胞培養肉做的漢堡的價格是幾十萬美金。但是科學發展會讓價格冪次指數地下降,比如最早做基因檢測是很貴的,但現在已經很便宜了。所以用細胞培養肉做的漢堡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便宜。

 

 

 

但是細胞培養肉比較變態的地方就在於,它是自己從實驗室里長出來的,而不是從牛身上來的。它所面臨的是法律的問題,還有成本的問題。法律上怎麼界定,這東西能不能上市,算不算是可以吃的食物?這都是未來需要考慮的。

 

 

 

還有一個就是減少食物的浪費。我們剩了一點飯菜覺得沒關系,剩菜剩飯又不污染,它埋在土裡慢慢就降解掉了,或者被動物吃了。但我們現在所談論的溫室效應,和我們過去所理解的塑料帶來的污染是兩回事。那些殘羹剩飯在降解的過程中會發生化學反應,排放出二氧化碳。我們把那些泔水拉回去漚肥或者喂豬,或者埋在土地里降解掉,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其實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每年浪費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是33億噸。我們一共才需要減少510億噸,光浪費食物這一項就有33億噸,反過來還有那麼多人吃不飽。所以勸大家,就算你能夠打包回家,也盡量不要多點。我們經常會安慰自己,說我打包了,沒浪費。你打包回家真的吃了嗎?你回家往往是扔到垃圾筐里去了。你說你會垃圾分類,雖然放在食物殘渣的垃圾筐里確實是合法的,但問題是它會降解,降解的過程當中會產生碳排放。

 

 

 

還有就是化肥。化肥對人類肯定是極有幫助的,沒有化肥的話,農業根本養活不了這麼多的人。但當化肥施到土壤里去時,碳排放會增加。

 

 

 

森林的砍伐也會導致碳排放增加,因為森林本身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碳。但是因為人們需要更多地方養牛、種糧食,所以砍伐森林,導致碳的吸收能力下降。有人說那多種點樹不就行了嗎?我雖然浪費,但是我多種樹不就補回來了嗎?比爾·蓋茨在這兒算了一筆賬,說明要通過種樹來解決碳排放的問題,需要多高的成本。

 

 

 

經過計算,需要在熱帶地區種植大約50英畝的樹,才能夠吸收掉一個普通美國人一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50英畝抵一個人,按照這個數字乘以美國人口,需要種植160億英畝的樹,約合2500萬平方英里,相當於世界陸地總面積的一半。

 

 

 

也就是說只是把全部美國人的碳排放通過種樹的方式來解決掉,就得在地球一半以上的陸地全部種上樹。而且得是新種的,才能夠抵消掉那些東西。所以簡單地通過種樹來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夠的。不是說不要種,而是說不夠。

 

 

 

最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來自於科學技術,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碳捕獲、碳回收、電池儲存等,這些東西一旦產生了突破,比種樹吸收碳排放要來得快得多。這是占到19%的碳排放的種植業、養殖業。

 

 

 

接下來是跟我們生活非常相關的交通運輸,這大概占到整體碳排放的16%。首先有一點我們要知道,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汽油都比水便宜。基本上礦泉水、飲料,都比石油要貴。

 

 

 

雖然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來自於生產製造,但是不同的地區也有差異。在美國,造成碳排放第一的就是交通運輸。這里跟大家普及一下多種交通工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占比情況。小汽車、運動型多用途汽車和摩托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這些車占到47%,因為量大。垃圾運輸車、公交車和18輪的大型貨車等用來乾活的車占30%。貨船和游輪占10%。飛機占10%。航空和航海的碳排放是差不多的。剩下的其他占3%。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最大的責任就是管好自己的車。這里的方法基本上是清晰的,首先就是推行電動車。電動車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電力來源,因為現在的電動車已經能夠做到純電,就是完全不用石油,靠電來推動。雖然電動車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沒有排放,但是電池以及發電所帶來的碳排放是沒法減少的。所以首先用電動車是對的,但是要解決來源的問題。

 

 

 

比爾·蓋茨說中國的動作很快,深圳的公交車已經全部實現了電氣化。其實我們看到北京的大部分公交車也都是用純電的方式驅動的。

 

 

 

但是電池不適用於載重卡車,因為它要承載的重量非常大,需要極大的動力。巴菲特曾經問過比爾·蓋茨:為什麼飛機不能使用電池?現在能夠看到的所謂的電池能源的飛機,最多坐兩個人,很輕,然後才可以飛。但客機或者運輸機不同,如果要換成電池的話,會比原來的油箱重36倍,根本飛不起來。載重卡車和飛機沒法簡單地通過電池來解決,它們對於能量的要求很大,所以電池提供不了,這是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事,第一是減少交通。這一次疫情使我們大家看到了在家辦公的希望,大家發現不見面也能解決問題,用網際網路多開一些會,能減少很多次出行。如果我們能夠學會用虛擬現實的方法更好地解決見面的需求,那麼就能減少交通次數、減少碳排放。

 

 

 

還有就是生產過程中換材料。生產汽車、載重卡車等,嘗試用更環保的材料來替代現有的鋼材。

 

 

 

還有提高燃料的效率,這也是技術。雖然目前我們暫時使用石油,但是我們要想辦法提高發動機的使用效率,讓這個發動機的排放變小、使用率變高。

 

 

 

還有就是電動車和替代燃料的問題,這個路徑很清晰,就等著發電方式改變。假如我們百分之七八十的電,都是來自於核能或者太陽能,那我們開電動車就會更加舒暢。這是第四塊。

 

 

 

接下來最後一塊,就是我們的製冷和取暖,這大概占到7%的排放量。目前全世界有16億台空調,這意味著有大量的人還沒有空調。現在空調銷售最多地方是印度、中國,因為有很多地方在進行城鎮化改造,需要很多空調。

 

 

 

比爾·蓋茨說,我們不能夠因為它會造成溫室效應,就不讓印度人裝空調,因為那是他們的權利。更重要的是他裝了空調,也比一個美國人的碳排放低得多,但是他裝空調可以救命。熱浪來襲的時候,沒有空調就是會死人的。

 

 

 

但是使用空調的結果就是,家裡越涼爽,外邊就越炎熱。你試試看夏天在小區里散步,家家戶戶空調外都有一個外掛機不斷地排熱風,戶外的溫度會變得越來越高。為什麼城市比山裡熱那麼多?這就是熱島效應。城市裡住的人多,碳排放大,溫室效應強,甚至直接把熱量交換到室外,所以城裡氣溫高個幾度是非常正常的。

 

 

 

這里有一個技術需要重視,就是地源熱泵。空調的原理就是利用能量差使溫度上升或下降,這跟地源熱泵是一樣的。因為地底下有能量差,這個能量差能帶來溫度交換。如果你們家把取暖或製冷的設備換成了地源熱泵的話,目前就已經可以省20%的錢,現在就是劃算的。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做這樣的事呢?這里有很多法律的問題,政府也沒有號召這件事情,或者很多住這所房子的人並不是業主,那他就沒有動力去進行改造。還有人就說,我本來就是工薪階層,連第一筆投資都沒有,捉襟見肘,你還讓我投幾萬或者幾十萬塊錢,去換一個這樣的地源熱泵,我覺得不劃算,所以沒有人大力推動和倡導這件事情。但實際上如果你算清楚,這是你的房子,你會住很長時間;或者你跟你的房東商量,能夠換成這樣的技術的話,立刻就能夠降低碳排放。

 

 

 

還有一個就是智能建築。我在2008年的時候,去德國拍過一個關於建築的節目,那時就已經看到了這種智能建築。當時那個智能建築上面全都是太陽能面板,有一個回收的裝置,把每一滴滴在這棟房子上的雨水收回來。更有趣的是,做飯等活動產生的熱量在排出這個屋子之前,會被轉化成電能儲存在電池裡。外面的熱量要進入這棟屋子時,會被轉化成電能存儲在電池裡,然後再把涼風送進來。我當時很震驚,覺得這太酷了。那個屋子的能耗是負的,它自己產生的能量用不完,還會回輸一些給電網。

 

 

 

在西雅圖有一個西雅圖布利特中心,這是他目前認為非常節能的一個建築,有時它產生的能源比其消耗的能源要多60%。這就比我在2008年看到的那個房子更先進了。

 

 

 

這棟建築包括什麼呢?超密閉圍護結構設計,使得能量不外泄。盡量隔絕室內外的空氣交換,同時使用高品質的保溫隔熱材料,三層玻璃窗和節能門。我對裝有智能玻璃的窗戶也很感興趣,這種玻璃會按照室溫要求自動變色,若室內溫度過高,它就會變暗;若室內溫度過低,它就會變亮。新的建築規範有助於推廣這些節能理念,進而擴大相關產品的市場,並推動其成本下降,我們可以建造很多高效能的建築物。

 

 

 

我前兩天見到一個項目,就是做雙層玻璃。我們未來如果要做節能建築的話,一定要在玻璃上下功夫。玻璃會隔熱,如果你做成雙層玻璃,中間抽真空,這時它的隔熱效果一定會更好、更節能。現在把隔熱的雙層玻璃抽真空的時間可能是以小時計的,我見過一個技術,15分鐘就能夠把一整塊雙層玻璃抽真空抽乾凈。這就是我們現在需要去關註的,能夠帶來節能環保的項目的發展趨勢。所以這7%,目前看來是有機會能夠省下來的。

 

 

 

總體來講,電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把發電這個環節徹底解決的話,其他的東西基本上都順理成章地就解決了,因為生產水泥、鋼鐵也需要用電。然後再加上碳捕獲的技術,再加上電池存儲的技術,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可以實現的。

 

 

 

除了關註這些降低碳排放的技術之外,我們還需要瞭解的一件事就是如何適應暖化的世界。目前地球溫度在緩慢上升,就算上升半度、一度,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比爾·蓋茨說,我們應該幫助農民應對越來越惡劣的天氣和風險。他們到非洲、南美洲考察很多農民的生活,發現農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因為天氣變得不可控。所以政府、慈善機構、大的企業和公司應該考慮到,怎樣幫助農民做更多的預防措施、保險措施,幫助他們採用更新的技術,減少惡劣天氣的影響。

 

 

 

還有重點關註最弱勢的群體。每年熱浪來襲,我們都聽說印度街頭死了多少人,他們就是最弱勢的群體。最弱勢的群體不光沒有空調,連電、廁所都沒有。大家可能很難想象,全世界現在還有10億人沒有廁所。我們在減少碳排放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去關註這些人。

 

 

 

另外一個就是,將氣候變化納入政策決策。這一點中國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什麼現在中國的企業家們都在關註這件事呢?千萬不要覺得我今天講的這本書跟你的生活沒有關系,關系太大了。因為這是國策,國策一旦定下來,我們所有的政策杠桿都會朝這個方向傾斜,而你所在的那個產業,或多或少一定會受到類似的影響。所以將氣候變化納入到政府的政策決策當中來,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還有就是城市也需要做好準備。對於一個城市來講,最大的挑戰是飲用水,我們怎麼樣保證城市的飲用水能夠持續地供給。然後我們的自然生態怎樣能夠維護得更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絕對不要把它當作一句比喻來看待,從現實意義的角度講一點都沒有錯。因為沒有綠水青山,你連喝的水都沒有,那麼城市的房價立刻就會下降,你的錢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這不是一句空話,這是現實意義上的原則。

 

 

 

然後比爾·蓋茨講到紅樹林。他說很多地方修防洪堤壩,不如去種植紅樹林。大家到三亞、陵水那些地方,能看到大片的紅樹林。紅樹林有著非常好的減少碳排放的功能,同時有非常好的減緩自然災害的功能。我們過去把很多濕地都變成了農田,這導致整個城市的儲水能力、空氣質量改善能力的下降。這一章是說我們應該適應暖化的世界。

 

 

 

最後有一章,比爾·蓋茨專門講到政府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能夠做什麼呢?第一,彌補投資缺口。碳捕獲這樣的技術,高能儲存電池這樣的技術,或者是把電變成氫儲存起來這樣的技術,在短期之內很有可能是賠錢的。如果讓一個私營的企業去做這樣的研究,它很有可能撐不住,所以需要政府來彌補投資缺口。

 

 

 

第二,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要讓各式各樣的創新者,都有機會讓他們的創新得到應用,而不是設置過高的門檻,使很多應用沒法被別人知道。政府可以適當地運用自己的採購權來實現這一點。政府採購的時候,要看到哪些材料更環保,哪些技術的碳排放更低,政府用採購權來調解。

 

 

 

第三,破除非市場壁壘。不要人為地構築很多壁壘造成壟斷,因為壟斷會導致技術的停滯。

 

 

 

第四,緊跟時代步伐,隨時調整。因為目前的變化會越來越快,尤其是碳排放這件事情帶來的緊迫感。

 

 

 

第五,規劃“公正轉型”。這一點很重要。什麼叫“公正轉型”?就是要實現碳排放的減少,一定會導致很多人失業。比如說底特律那些生產汽車的公司,因為大家現在都去生產電動車了,那過去那些燃油車的銷量就會大幅下降,這會造成很多人失業,而新的電動車的生產過程不需要人,那麼這麼多因此而失業的人怎麼辦?政府需要考慮轉移支付的問題,需要考慮怎樣使這些受到碳沖擊的人得到很好的教育、獲得新的機會,或者出台相應的福利政策。

 

 

 

第六,迎難而上。政府最應該沖在前面,因為它具備最強大的實力。

 

 

 

第七,技術、政策、市場三管齊下。

 

 

 

這是比爾·蓋茨跟各國的政府進行了很多次的交流之後,總結出來政府應該做的七件事。

 

 

 

那我們作為普通人,能夠做什麼?

 

 

 

第一,我們應該學會關心這件事。過去我們聽到碳足跡、碳排放、碳匯這樣的詞,我們都覺得好奇怪,怎麼量化?我只知道錢,不知道碳匯。以後我們要懂得關心這件事情。你關心這件事情,就能夠帶來客觀上的改變。因為如果一個消費者開始關心一座房子的碳排放、一輛車的碳排放、一件衣服的碳排放,那麼生產廠家就會考慮這件事情。所以你的關心,就可以使碳排放量下降。

 

 

 

第二,節能、綠色用電。我們要學會省著點用電,別用得太嗨了。雖然你能花得起錢,但這不是錢的問題。中國古人有句話講得特別好:“不是惜財,這是惜福。”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福分,我們應該為這個地球保有更多的機會。

 

 

 

第三,減少家庭的碳排放。你們家能不能想一些辦法去減少碳排放?能不能不把空調開那麼涼?開得涼還容易感冒,感冒還得治病,要花更多的錢。怎樣能夠不浪費食物?倒掉食物看著覺得很痛快,但是食物的發酵和降解會產生碳排放。

 

 

 

第四就是用電動車。當然不是非得讓你現在立刻去把你的車就扔了,等你下次換車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電動車。現在我們國產電動車的聲音、舒適感都很不錯,我們也給國產電動車打個廣告,就是大家可以多用一些電動的設備。

 

 

 

然後少吃牛肉,這真的是比爾·蓋茨在書裡面提出來的。你替代成魚肉、雞肉,都比吃牛肉所帶來的碳排放要小得多。

 

 

 

最後一個很有意思,叫作做早期採用者。我們很多人意識不到自身的力量。什麼叫早期採用者呢?如果有了一項新技術,做了一些產品出來,它最發愁的其實是沒人用。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持觀望態度,都在旁邊考慮安全性、價格等等,它很有可能就被淘汰了,因為沒人用它。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熱心地做一個早期使用者,哪怕稍微貴一點點,你能夠承受的時候就去買來試試,你就能夠很好地支持到這些新技術的發展。

 

 

 

我們最後的結語,用比爾·蓋茨在書中的原話來講:“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因為我知道技術的力量,也因為我知道人類的力量。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我為我所見的熱情而備感鼓舞,特別是年輕人身上的熱情。如果我們繼續著眼於零排放這個巨集大目標,並為實現這個目標而認真制定計劃,那麼我們是可以避免氣候災難的,我們可以讓氣候維持在人人都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幫助數億貧困人口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可以為子孫後代保護好這個星球。”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