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92】

好的經濟學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 埃斯特迪弗洛,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20210608.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好的經濟學更多地進行實地的研究,更多地用數字說話,更多地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從而給決策者和執行者提供很多的工具和幫助。」作者眼神肯定,語氣鏗鏘有力說。

 

「這就是有企業家+科學家的精神。」我點點頭,模仿作者說。

 

「作者是個有接地氣的經濟學家,一輩子在關注窮人的生活狀況,了解宏觀經濟同時,想辦法提出對窮人有利的社會政策。」我眼神崇拜的說。

 

「不要只盯著國內生產總值去看,我們需要更多地考慮人的效用、人的使用、人的尊嚴感,這是好的經濟學家所發出的這種警告。」作者有著關二哥般威儀,大聲喝斥的說。

 

作者有著淵博的經濟學知識,加上有柔軟的心,關心著這社會最弱勢的族群,宏觀的看到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況,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

 

電視或網路看到各國政治人物都喊,今年我GDP要多少多少的,小老百姓的我總覺得干我屁事,這能吃嗎?好空泛、冷冰冰的數字。

 

作者有提到關於地球升溫的問題。剛好在92】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作者是比爾蓋茲2021年3月出版。

 

有提到510億噸碳排放,分布在那些地方,有哪些技術是趨勢,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要了解的事,對於相關從業人員更有感,因為有商機,還有提供經驗和方法。

 

「所以,作者提到的例子就像是鄰家的叔叔、阿姨般的熟悉和親切。會讓小老百姓的你,覺得和你有關係。」

我聳聳肩,吃著瓜子說。

 

 

 

 

 

關於貿易

 

經濟學家叫作托帕洛娃。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作粘性經濟。

 

認為人是理性人,所以當他發現,這個貿易產生了不平衡以後,人員就會流動,生產資料就會流動,錢就會流動。

 

但是,托帕洛娃觀察了特別多的地方,包括印度、中國、南非等發達的、不發達的國家,她發現,當經濟出現了落差以後,這些人、生產資料、錢都不流動。

 

在進行貿易的研究的時候,作者說:“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有技術和資本在國內某個地方以非常高的效率生產大部分產品。

 

此外,它們也有足夠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吸收眾多部門的大量工廠以適當規模生產出來的產品。

 

如果不進行國際貿易,它們的損失相對較小。”這也就是說,你評判一個國家受到貿易的影響,跟這個國家的經濟體量是有關系的。

 

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它的國內貿易環境是能夠自給自足的,所以它們受到的影響相對會小很多。真正受損最大的是那些小國

 

那貿易戰到底可行不可行?經濟學家們進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說:“那麼,重拾保護主義關稅有用嗎?”答案是沒有

 

 

 

關於是否達到經濟增長極限的問題

 

過去,你知道二戰以後,有一個輝煌的30年。這個輝煌的30年,全世界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得到了高速的增長,但是從1973年以後,似乎停滯了。

 

所以,很多經濟學家就認為,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增長的極限,是不是經濟會沒有發展了。

 

那事實上,就在這兒,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是: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國內生產總值。

 

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當中,引入幸福和快樂這樣的收益,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增長依然在繼續。

 

如果我們在看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候,都只是經濟數字,那很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瓶頸,但是假如我們重新看待了幸福和快樂帶給我們的效用,那麼這個數字就會產生變化。

 

然後在進行經濟增長的過程當中,有人提出說,對富人減稅是不是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因為富人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他要負責投資,那你對他稅收更多,他就不願意投資,從而導致經濟的下滑。

 

通過數字的調研發現,對富人減稅,產生的經濟刺激效果無效,也就是說,我們用大腦最基本的邏輯想象的東西,從經濟學的統計驗證來看並不存在。

 

 

可能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刺激經濟可能有效的方法,第一,是向生產率高的國家輸出資本。第二,竭力避免惡性的通貨膨脹。第三,優化資源的配置。這些是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可能性。

 

 

 

關於地球升溫

 

地球的溫度在不斷地升高這件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警鐘。

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應該怎麼樣去衡量嗎?這裡有一個比例特別有意思,說“你的收入只要上升10%,你的碳排放量就會增長9%。”

 

所以富人應該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負更重要的責任。

 

然而,地球的升溫對於窮國的影響會更大。

 

窮國的人,因為地球升溫死亡的人數會更多。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空調。窮國的空調普及率就不夠高,富國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調的房間裡,但是空調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溫。

 

而這個地球升溫,都是由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買單。這就是地球升溫帶來的結果。

 

經濟學家通過經濟研究,通過碳排放的詳細的測算,希望能夠讓各國政要有觸動,進而去行動。這是關於地球升溫的話題。你看,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面對的真實的世界。

 

 

 

 

自動鋼琴

 

過去曾經有人描述過,未來鋼琴是自動的,沒有人彈。它那個琴鍵梆啷梆啷就動,然後就響起來了。

 

現在,你去各大機場,或者去餐廳大堂看一看,就是這樣。我們見過特別多的鋼琴,就是沒有人,那個琴鍵在那兒自己動,像恐怖片一樣在那兒動。這又節省了雇樂手的成本。

 

你想想看,那個樂手本來是要靠彈琴賺錢的,而現在人家只要安裝一個小程式,而且顧客還覺得很新鮮,還會圍著拍照,還會發小視頻看。

 

所以,商家們都用了這種自動鋼琴來替代樂手。

 

 

比爾蓋茲提出來說,要向機器人徵稅,就是你擁有多少機器人,根據你擁有的機器人的人頭數交錢。機器人徵稅,是因為你省了錢,所以你要徵稅。

 

在美國,有人提出來說,我們應該實行“全民基本收入”,這個“全民基本收入”不是低保,不是一個月給你1000塊錢,給你發點食品券,讓你能夠餓不死。

 

不是這個。“全民基本收入”是相當高的一個數字,就像瑞士當年曾經提過,每個人每個月發兩萬吧,相當於我們人民幣兩萬塊錢,這個錢夠生活了。

 

這在瑞士可以生活得很好了,就是人家的這個要求是工作是為了自我實現,所以給全民一人發兩萬塊錢。這樣的話,叫實現了“全民基本收入”。

 

這時候機器人再多,那對於人類都是好處,所以沒有人會因此而遭損。

 

但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證,就是沒有地方敢去真的實現這件事情。

 

從2012年到現在2020年,這八年時間的發展速度會更快。

 

現在,很多地方喜歡搞那些大的現代化的工廠,我們去參觀過那種工廠,整個車間那麼大一片,除了我們這些參觀者之外沒有人。全部是機器手,就使一輛車生產出來了。

 

這個導致的結果,會成為贏家通吃的局面,就是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原因很簡單:富人可以省更多的錢,富人有機會去雇傭機器人,就算你為機器人徵稅,他們可能也願意出這筆錢。

 

但是窮人喪失了工作的機會,那麼怎麼辦呢?這裡的建議是什麼?

 

就是20世紀80年代,我們小時候的里根和撒切爾革命。

 

那時候,美國總統是里根,英國是鐵娘子撒切爾,這兩個人非常痴迷於經濟的增長,從而造成了持續的損害。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眼光全都盯在國內生產總值這一件事上。

 

 

這背後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各國政府可能都需要反思我們的經濟政策。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里根、撒切爾學派的人,你是一個只專注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人,那你肯定歡迎那些大企業、大公司,不管它是不是自動化。

 

但是,假如我們能夠調整一下思路,我們能夠更加重視人、更加重視有沒有人的收入得到了提升,那可能就跟過去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含義,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集體,如果現在不設法採取行動,設計能夠幫助人們在這個不平等的世界中生存並保持尊嚴的政策,那麼公民對社會應對該問題的能力的信心,則可能會被永遠破壞。

 

這使設計有效的社會政策並提供充足資金顯得更加緊迫。

 

你看,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說,不要只盯著國內生產總值去看,我們需要更多地考慮人的效用、人的使用、人的尊嚴感,這是好的經濟學家所發出的這種警告。

 

 

 

墨西哥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

 

比如說,你要領一筆救濟金,你不能夠告訴我說因為你窮,所以就領這筆救濟金。

 

你得把你的孩子送進學校,或者讓你的孩子接種牛痘,這是政府需要達成的目標。因為你知道接種牛痘這樣的事對於扶貧作用太大了。

 

政府應該致力於設計更加科學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這個是這兩位作者的本行,他們就在研究怎麼樣去幫助那些窮人走出貧窮的陷阱。

 

比如說,現在很多國家流行發食品券,就是給窮人發食品券。

 

你拿這個食品券去購物,你不能拿它當錢用,你只能拿它買食品,而且只能買這個食品券對應的那些食品。

 

它會帶來的問題是什麼呢?尷尬。它會讓窮人的尊嚴受到損傷。

 

在超市裡邊支付的時候,那些窮人都要等周圍沒有人,才會拿出那個食品券來。拿出食品券還要面對那個收銀員,甚至你在付這個食品券的時候,背後有人會講說,不客氣。

 

為什麼喊不客氣呢?你花的是我的錢,你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這個導致窮人的尊嚴感不斷下降。

 

 

 

丹麥的彈性保障制度

 

丹麥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是一個高福利國家。這個彈性保護制度是什麼呢?

 

就是丹麥的政府告訴企業,你們可以輕易地解雇任何一個人,沒關係,他不會找你鬧事。這樣一來,企業敢於雇傭更多的人。

 

失業的人怎麼辦呢?政府來給補貼,就是你被解雇了你不用跟老闆鬧,你來找政府,政府給你發放失業補貼,政府給你進行失業的救助,給你進行失業的培訓。

 

用這個方法能夠同時讓企業和個人受益。

 

但是政府需要收更多的稅,政府需要來為此買單。這就是丹麥所做的嘗試,叫作彈性保障制度。

 

這個與經濟學家們條件反射式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讓市場發揮作用,同時為那些弱勢群體提供保障。

 

我們並不認為彈性保障制度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失業帶來的所有問題。其原因正如我們之前討論過的,失業顯然比收入損失的危害大得多。失業常常意味著,一個人從一個固定的生活日程和美好的生活願景中被強行推了出來。

 

 

 

第四世界的概念

 

他認為,“極端貧困不是一群人自卑,或者能力不足的結果,而是系統性排斥的結果。”

 

你想想看,假如你在這兒開了一個店,然後門口有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滿身臟兮兮的,然後跑來應聘,你的反應是什麼?我們很多人甚至——給你點錢,你就快走吧,不要來。

 

這個叫作系統性的排斥。整個社會的系統性排斥,才是他們就業最大的困難。

 

排斥和誤解是相互依存的,極度貧困的人被剝奪尊嚴和能力,他們獲得的教導,是要懂得對幫助心存感激,即便他們並不是特別需要這種幫助時也是如此。

 

一旦失去了尊嚴,他們就很容易起疑心,這種疑心,會被視為忘恩負義和固執己見,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所陷入的陷阱。

 

在法國一個雇傭了不到12個極端貧困者、生存艱難的小公司,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首先,在適當的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份工作並使自己變得富有成效

 

當他們從事這個最簡單的工作的時候,他的尊嚴感開始提升了,他開始找到回歸社會的感覺了。

 

其次,失業者不一定非要在所有其他問題得到解決,做好各項準備之後才能參加工作。

 

我們過去認為,那你得先幫他把病治好,你得先幫他解決了住宿的問題,你得先幫他找到親人,然後再怎麼怎麼樣。不是。為什麼呢?

 

“因為工作可以是信心恢復過程的一部分”,就是做這個簡單的工作,本身就是治療的過程,這才能夠相互依存。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好的經濟學

#關於貿易

#關於是否達到經濟增長極限的問題

#關於地球升溫

#自動鋼琴

#墨西哥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

#丹麥的彈性保障制度

#第四世界的概念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碳排放

#比爾蓋茲

 

 

 

取自:樊登讀書,好的經濟學

 

 

讀完本文約需35分鐘

 

 

各位好,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是《好的經濟學》。

 

這本書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新作,因為兩個人一直致力於扶貧工作,研究整個全世界最貧窮人口的生活習慣。

 

他們為什麼要寫一本叫《好的經濟學》的書呢?其實一句話就已經概括了,作者說:“經濟學實在是太重要了,不能僅僅把它留給經濟學家。”

 

 

 

那什麼是好的經濟學,什麼是壞的經濟學?我們從後往前更容易從這本書里邊找到答案。

 

 

 

作者說,好的經濟學,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戰勝了無知和意識形態,確保在非洲正確地發放蚊帳,減少死亡,創造機會的這一類經濟學。好的經濟學更多地進行實地的研究,更多地用數字說話,更多地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從而給決策者和執行者提供很多的工具和幫助。這就是好的經濟學,它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那什麼是壞的經濟學呢?所謂壞的經濟學,就是宣揚國家無能、腐敗、指責窮人懶惰,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然後增加社會憤怒和對抗情緒,最後讓整個社會形成僵局。就是你看那個壞的經濟學家的演講和研究,就會覺得無助,沒希望,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實際上,經濟學是一個行動的科學,就是教我們怎麼去解決問題的。

 

 

 

所以,在這本書當中列舉了很多個如何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經濟學的手段。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第一個話題,是我們大家都很關註的移民問題。

 

 

 

現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社會,都在面臨著所謂的移民潮。大家對於移民潮的恐慌,基本上來自這麼幾個點:第一個就是移民的人口眾多。第二個是移民帶來的犯罪率高,然後導致了本地人的就業下滑。因此,在歐洲、在美國,很多人在不斷地抗議移民潮,但是作者說,這里邊有多少是理性的成分,有多少是真實的數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義大利,實際上移民所占的人口是10%,但是民意調查,你去問大家,你們感覺移民大概占到多少,平均數是26%。你告訴他移民沒有那麼多,但是人們就覺得移民是那麼多。因為人的這種感受你沒法控制它。

 

 

 

事實上,目前的歐洲根本沒有形成移民潮:“2017年,國際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致與1960年或1990年相同,為3%。歐盟每年平均接收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非歐盟移民人數,在150萬到250萬人之間。250萬人不到歐盟人口的0.5%,並且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就業和投靠親人的合法途徑獲得移民資格的。2015年到2016年,歐盟涌入了大量的難民,這很罕見。等到2018年,向歐盟尋求庇護的人數,已經回落到63.8萬,只有38%的申請獲得了批準,相當於每2500名歐盟居民中,僅有一名難民,這種情況很難被稱為難民潮。”這是事實和數據,但是人們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外,你要知道工資的差異與移民幾乎沒有關系。我們大家用腦子隨便想一下,我們會覺得,那怎麼會沒關系呢?!你移民來了以後人多了,他們要的錢又少,那肯定工資收入就低了。這就是經濟學里邊最簡單的需求和供給的那條曲線,大家只想到這一根曲線。但事實上,移民的到來會使得這個曲線上移。上移以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工資差異和移民之間並沒有特別大的關系。

 

 

 

那真正離開家鄉的移民都是些什麼人?這個作者提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那麼多有條件移民的人沒有移民?他們就願意待在他的老家,待在非洲、待在中東、待在南亞這些地方,他們並沒有在能夠移民的時候選擇移民,而往往移民都發生在產生了戰亂,產生了飢荒這樣的時候。

 

 

 

所以,這里邊有一首詩,我要念給大家聽。這是索馬利亞裔的一個詩人寫的詩。索馬裡人因為遭遇了戰亂和飢荒,所以有很多人離開了他的家鄉。

 

 

 

他說:“沒人會離開家園,除非,家園變成鯊魚的血盆大口,你只能奔向邊境。當你看到整個城市也在奔跑,你的鄰居跑得比你更快,喉嚨里透著血腥味兒,過去和你一起上學的男孩,曾在舊錫廠後面吻得你天旋地轉,此時正舉著一桿比他還高的槍,你只能離開家園,如果它不讓你留下……”

 

 

 

並不是一個人好端端地只要覺得那個國家有錢,我就一定會移民到那個地方去。事實上,就是這些不得已而離開家鄉的人,來到了這些更發達的地區以後,他們所帶來的是本地人總體就業水平的提升。

 

 

 

然後本地人做什麼呢?大量的本地人因為移民的到來產生了升值。

 

 

 

低技術移民不會損害本地人的工資和就業的原因,第一,比如說,你這兒來了一些非洲的移民,或者是中東地區的移民。到了這個地方以後,他因為語言不通,所以他只能乾最基本、最普通的活。所以,本地的那些至少能夠說本地語言的人升成了領班。他可以成為更高級的工作者,然後促進了生產。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移民也需要消費。本地人已經有房子了,已經裝修好了住在里邊,每個月的消費就是吃飯、穿衣服這點事。但是,一個移民來了以後,他需要有房子,需要租房子,需要買傢具,需要買更多的東西,所以消費會得到增加。

 

 

 

第三,移民的到來減緩了機械化。如果移民不來的話,老闆們只需要多買幾個機器,就把這些人替代掉了。這才是引發失業的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但是移民到來了以後,工資收入水平下降,他要求很低,老闆們減緩了機械化的過程,然後重組了生活方式。所以,本地人可以乾更有產出的工作。

 

 

 

第四,移民還會去從事很多本地人不願意乾的工作,就是原本這些事大家不想乾。你在北京你去問一下,北京開早餐攤的什麼人?基本沒有老北京,開早餐辛苦啊,所以外地來的人更容易願意乾這些事。

 

 

 

此外,還有移民更富有創業精神。我們在各個地方,都能夠看到這樣的狀況:就是本地的居民待的時間長了以後,他就安逸了。他有房子,他收房租,他可以有很低的生活需求,一個月掙幾千塊錢就夠了。但是,外來的移民更具有創業和創新的精神,甚至他們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這里邊舉了一些例子,他說:“2017年,財富500強中的美國企業,43%是由移民或者移民後代創立或共同創立的。此外,前25強企業中,由移民創辦的占52%,前35強中占57%,13個最有價值品牌中的9個是由移民創立的。亨利·福特是愛爾蘭移民的兒子,史蒂芬·喬布斯的親生父親來自敘利亞,謝爾蓋·布林出生自俄羅斯,傑夫·貝索斯的名字來自他的繼父,古巴移民麥克·貝索斯。”這些大名鼎鼎的創業家全是移民。

 

 

 

所以,我們過去從腦海當中憑直覺、憑最粗淺的對經濟學的瞭解,我們認為,移民一定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經濟學的實地研究告訴我們,事實上沒有。低技術移民不會損害本地人的工資和就業。

 

 

 

但是,你註意,技術移民更容易拉低本地人的工資。真正移民過來以後,使得本地的白領收入下降的,是來自於那些技術移民。但是,還要註意,技術移民對於當地援助貧困人口有利,因為他使得服務費用降低了。

 

 

 

大量的人不願移民的核心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缺乏人際關系。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讓我現在搬到美國去住,我不願意去。誰都不認識,你在那兒每天乾嗎?好山好水好寂寞。

 

 

 

第二個原因,是家庭的舒適。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就是我在家裡邊待著,我再窮、再苦,只要餓不死,最起碼是舒適的。這是家庭所帶來的獨有的東西。

 

 

 

第三個原因,是你在當地會有家庭的紐帶。

 

 

 

第四個原因,是人們對移民的系統性風險的偏見。作者研究過尼泊爾,說尼泊爾只要發生一起在外國死亡的勞工事件,當年的勞務輸出就會大幅地下降。

 

 

 

事實上,發生了一起,並不是很多,但是人們普遍是不看統計數字的,人們是看顯著性,就是我聽說那誰家的誰,在國外出事了。所以,這種系統性的偏見導致人們其實根本不願意去。人們的固執超過了經濟學家的預期。人們對於移民的偏見,對於這件事情的擔憂,你跟他講再多的數字,就像你跟義大利人說,你們這兒的移民人口根本沒有26%,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人們極其固執。

 

 

 

事實上,給經濟造成更大威脅的,是人員的不流動。當一個地方人太過穩固時,這個經濟沒有產生人的流動,才會遭受巨大的挑戰。

 

 

 

你看,我這麼講完,大家會覺得說,原來需要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才知道移民這麼大的問題。那如果牽扯到移民政策的話,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討論,應該怎麼樣制定?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做的工作。

 

 

 

第二個大家很關註的話題,就是關於貿易。這一章叫作貿易之痛。

 

 

 

你知道,關於美國加徵關稅能否提升美國人的福利,這有一項調查。這個調查,在給到普通老百姓的時候,出來的結果形形色色,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是在給到美國頂級經濟學家的時候,不管他是什麼學派,不管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也不管他的研究出身,只要他是美國著名的頂級經濟學家,那麼投票的結果,是100%不贊同這個觀點。就是100%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加徵關稅根本不利於美國人福利的提升。

 

 

 

為什麼人們之間要有貿易?這里邊就要提到最早的大衛·李嘉圖的學說,他說,貿易使得兩國專註於各自擅長的領域,然後大家交換,交換了以後的結果,是所有國家的總收入得到了增長。這個叫作比較優勢理論。所以,在很早以前,當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的時候,人們認為貿易一定是非常好的。

 

 

 

但是,後來“薩繆爾森警告說,至少在富裕國家,貿易可能以犧牲工人的利益為代價。”就是貿易對這個國家肯定有好處,犧牲誰的利益呢?犧牲的是工人的利益,就是貿易越發達,導致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越大,也就是說白領的收入變得越高,而藍領的收入變得越低。這就是薩繆爾森當年所做的警告。

 

 

 

後來有一個經濟學家叫作托帕洛娃。這個經濟學家在研究各種貿易現象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作粘性經濟。她說,粘性經濟會導致粘性陷阱。這個學說提出來以後,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排斥。他們認為這個不符合經濟學的假設。

 

 

 

那什麼是粘性經濟?就是經濟學的假設,認為人是理性人,所以當他發現,這個貿易產生了不平衡以後,人員就會流動,生產資料就會流動,錢就會流動。但是,托帕洛娃觀察了特別多的地方,包括印度、中國、南非等發達的、不發達的國家,她發現,當經濟出現了落差以後,這些人、生產資料、錢都不流動。

 

 

 

比如說,印度很多銀行,當這個地方的某一個產業受到了貿易的沖擊,已經喪失了活力的時候,它們依然寧願把錢貸款給過去的那些老牌的工廠,也不願意貸款給那些新興的產業。按理說,如果人是理性的,如果這個社會像經濟學家所預期的那樣,能夠快速地調配生產資料的話,那就應該趕緊把錢貸給那些更有效率的新興產業。不是,它是滯後的,這種滯後導致這個錢放出去了以後,甚至收不回來,這就叫作粘性陷阱。

 

 

 

當一個地區進入到粘性陷阱以後,像美國有一些小城市,由於那個工業被進口替代了,這些人竟然能夠在失業後就待在那個地方,拿著最低的生活保障,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你說,你可以去更大的城市打工,你可以學一門新手藝,你可以乾點別的什麼事。不去,人們的轉變沒有那麼快。所以,貧窮的發生,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這種粘性的陷阱。

 

 

 

所以,在進行貿易的研究的時候,作者說:“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有技術和資本在國內某個地方以非常高的效率生產大部分產品。此外,它們也有足夠巨大的國內市場可以吸收眾多部門的大量工廠以適當規模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不進行國際貿易,它們的損失相對較小。”這也就是說,你評判一個國家受到貿易的影響,跟這個國家的經濟體量是有關系的。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國家,它的國內貿易環境是能夠自給自足的,所以它們受到的影響相對會小很多。真正受損最大的是那些小國。

 

 

 

那貿易戰到底可行不可行?經濟學家們進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說:“那麼,重拾保護主義關稅有用嗎?”答案是沒有。

 

 

 

“現在重新引入關稅,對大多數美國人沒有幫助。原因很簡單: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論點之一,是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轉型問題。許多因行業衰退而被辭退的人,從未真正振作,因為粘性經濟意味著他們無法進入新行業,或是搬遷到新的地區重新站穩腳跟,因此資源也無法流向他們。”

 

 

 

粘性經濟的發現,對於解決貿易問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就是我們過去,把貿易問題都視作是理性假設,似乎像玩游戲一樣很簡單,這邊的指標下降了,那邊的指標就上升。粘性經濟告訴我們,沒有那麼容易,很多地方的就業指標下降了以後,這些人不流動、不學新手藝、不願意去別的地方做別的行業,所以這些人未必能夠受益。

 

 

 

接著作者說:“現在切斷與中國的貿易會顯然造成一波新的失業潮。新涌現的失敗者中會有很多來自我們沒有聽說過的地區。我們之所以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說過這些地區,只是因為他們現在過得還不錯。”

 

 

 

因此,通過經濟學家的這些論證、研究、數字,告訴我們用貿易戰的方式來解決美國國內的矛盾,完全不是一個好的方法。這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的論題。

 

 

 

接下來他還用偏好理論,解釋了偏見和歧視,這部分我們打算用另外一本書來認真地講。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作《偏見》,還有一本書就是這個作者寫的,叫作《貧窮的本質》,都是跟這個話題有關的。我們在這兒不展開了。

 

 

 

第三個話題,是關於是否達到經濟增長極限的問題。

 

 

 

過去,你知道二戰以後,有一個輝煌的30年。這個輝煌的30年,全世界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得到了高速的增長,但是從1973年以後,似乎停滯了。所以,很多經濟學家就認為,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增長的極限,是不是經濟會沒有發展了。

 

 

 

那事實上,就在這兒,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是: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國內生產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當中,引入幸福和快樂這樣的收益,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增長依然在繼續。如果我們在看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候,都只是經濟數字,那很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瓶頸,但是假如我們重新看待了幸福和快樂帶給我們的效用,那麼這個數字就會產生變化。

 

 

 

然後在進行經濟增長的過程當中,有人提出說,對富人減稅是不是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因為富人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他要負責投資,那你對他稅收更多,他就不願意投資,從而導致經濟的下滑。通過數字的調研發現,對富人減稅,產生的經濟刺激效果無效,也就是說,我們用大腦最基本的邏輯想象的東西,從經濟學的統計驗證來看並不存在。

 

 

 

可能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刺激經濟可能有效的方法,第一,是向生產率高的國家輸出資本。第二,竭力避免惡性的通貨膨脹。第三,優化資源的配置。這些是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可能性。

 

 

 

同時,要註意一點,這一點在全球目前達成了共識:就是不要為了增長去犧牲窮人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警告。

 

 

 

第四個話題,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覺得它是一個經濟話題,但是經濟學家要研究這樣的話題,就是關於地球升溫。

 

 

 

地球的溫度在不斷地升高這件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警鐘。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應該怎麼樣去衡量嗎?這里邊有一個比例特別有意思,說“你的收入只要上升10%,你的碳排放量就會增長9%。”所以富人應該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負更重要的責任。

 

 

 

“在接下來的100年時間里邊,地球是會變暖的。地球溫度升高1.5攝氏度或者2攝氏度,甚至更多,導致的氣候變化的代價會大不相同。2018年10月的報告,如果地球溫度升高1.5攝氏度,將有70%的珊瑚礁消失;如果升高2攝氏度,這個比例將變成99%,也就是說珊瑚礁將幾乎全部消失,受海平面上升和耕地沙漠化直接影響的人數也將大不相同。”

 

 

 

“為了將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減少25%”,就是與2010年相比的話,要減少25%。“到2070年要達到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0,我的天哪。然後如果你希望“地球的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那麼“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降低45%,到2050年則要降到0。”

 

 

 

如果我們把排放的歸因放在消費發生地,就是這里邊爭吵得很激烈——每次聯合國開這種關於碳排放的大會,一定吵架。西方人站起來說,印度、中國你們人口眾多,你們消耗了多少碳排放,然後印度人站起來拍桌子說,你要平均到人,你要看看你們有多少人。

 

 

 

如果我們將排放歸因發生於消費發生地,就是雖然是中國生產了這個衣服,但這個衣服誰穿的呢?美國人穿了這個衣服,這叫作消費發生地。

 

 

 

那麼,數據顯示:北美人均每年消費22.5噸二氧化碳當量,就是北美這個消費量是最大的。你到美國去看,你就會發現,美國就沒有小的兩廂車,你很少見得到,美國都是大皮卡、越野車,而且還有一個很壞的習慣,辦公樓從來不關燈,那個中央商務區永遠是亮的,然後空調開得特別冷。為什麼呢?他們很多人上班喜歡夏天穿著毛衣坐在辦公室里邊,覺得很舒服。非得把空調開那麼冷,然後穿毛衣上班,男的就穿西裝打領帶,這個實在是巨大的浪費。但是他們的碳排放量就是這麼高,22.5噸。

 

 

 

西歐人13.1噸,你別忘了它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所以西歐人的收入要比我們高,所以他們13.1噸。中國人平均6噸,南亞人只有2.2噸,就是他們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他們就能夠生存下去。這就是事實上,碳排放分配的大概比例。

 

 

 

然而,地球的升溫對於窮國的影響會更大。窮國的人,因為地球升溫死亡的人數會更多。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空調。窮國的空調普及率就不夠高,富國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調的房間里邊,但是空調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溫。而這個地球升溫,都是由那些沒有空調的人來買單。這就是地球升溫帶來的結果。

 

 

 

樂觀的人認為,不要緊。我們原來講過一本書,叫作《零邊際成本社會》。那本書里邊里夫金就說,你放心,很快就會出現清潔能源的技術,但是悲觀的人認為,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過程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這件事情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減少的是能源消耗成癮症。

 

 

 

包括我,我們大家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應該減少的,是我們的能源消耗成癮。比如,你坐在辦公室里邊,你乾嗎非得把它搞得那麼寒?!貪涼對身體也沒什麼好處。空氣污染和高溫,真的是會造成大量的死亡的。所以,你的能源消耗成癮會是別人的死亡。你想想這一點,就應該去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再比如,法國為什麼“黃背心”要上街游行?就是因為地球升溫的問題。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然、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黃背心上街最重要的觸發點,就是來自於法國要收汽油稅,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收汽油稅。你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你交更多的錢,那就是鼓勵你們少開車,多坐地鐵、多乘用公交。

 

 

 

這有什麼問題呢?上街游行的都是郊區的窮人。為什麼?郊區的窮人說,你們玩這個環保游戲,因為你們住在城裡邊,你們可以很方便地坐地鐵,我們那兒連地鐵都沒有,我怎麼坐地鐵,你不讓我開車怎麼辦?!所以,我必須得開車。那開車就要燒汽油,燒汽油就要交更多的稅。所以,它所牽扯到的是非常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的問題。

 

 

 

那這里邊,經濟學家提出了什麼樣的方案呢?有一些建議,作者說:“我們很清楚,防止氣候變化以及適應已經在進行的舉措將花費甚巨。我們必須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並對那些生活受到影響的人進行有意義的再分配。在貧窮國家,可以花錢採取對未來威脅較小的方式,幫助普通公民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有鑒於窮人的消耗並不多,因此幫助世界上的窮人增加一些消耗,並不需要花很多錢。”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盡量地幫助窮人普及空調,你要讓窮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里邊。因為他們就算裝上了空調,他們的碳排放量依然是很低的。

 

 

 

接著作者說:“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好的空氣,減少排放。以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富足程度來說,它們可以輕松地為此買單。

 

 

 

“問題在於,要找到一種不將窮國的窮人與富國的窮人相提並論的討論方式。將稅收和法規相結合,以遏制富裕國家的排放,並為窮國實現向環保過渡買單,很可能會降低富國的經濟增長……

 

 

 

“在印度的德里、美國華盛頓和其他一些地方,決策者以增長的名義,拒絕制定或執行有關污染的法規。沒有人能夠從事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受益。”

 

 

 

就是如果我們現在各國的政要因為現有的蛋糕已經被富人們瓜分了,大家陷入這樣的一個僵局當中,不願意去做這樣的行動,那麼未來我們將要面對的那個地球,就一定是一個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甚至超過三度,極端氣候變得越來越多的狀況。因為地球升溫,帶來極端氣候會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遭受著狂風暴雨,或者是烈日的烘烤。

 

 

 

所以,經濟學家通過經濟研究,通過碳排放的詳細的測算,希望能夠讓各國政要有觸動,進而去行動。這是關於地球升溫的話題。你看,這就是好的經濟學所需要去面對的真實的世界。

 

 

 

接下來,第五個話題也非常重要,就是人工智慧的問題。作者把這一章叫作《自動鋼琴》。

 

 

 

過去曾經有人描述過,未來鋼琴是自動的,沒有人彈。它那個琴鍵梆啷梆啷就動,然後就響起來了。現在,你去各大機場,或者去餐廳大堂看一看,就是這樣。我們見過特別多的鋼琴,就是沒有人,那個琴鍵在那兒自己動,像恐怖片一樣在那兒動。這又節省了雇樂手的成本。

 

 

 

你想想看,那個樂手本來是要靠彈琴賺錢的,而現在人家只要安裝一個小程式,而且顧客還覺得很新鮮,還會圍著拍照,還會發小視頻看。所以,商家們都用了這種自動鋼琴來替代樂手。

 

 

 

在這里邊牽扯到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就業的話題。人們把那些在工業革命時期,破壞紡織機的那種人,叫作路德分子。這群人去把紡織機砸壞,說因為紡織機導致我們沒法工作。

 

 

 

後來,有很多人嘲笑路德分子說,你看,目光不夠遠,你雖然砸紡織機砸了半天,但是過後你沒發現,別的就業增加了嗎?所以紡織工人的人數下降,這是短期的,慢慢地會有別的新工作產生。你看,很樂觀,所以在過去,包括我個人的認知當中,我們都覺得路德分子的目光是短淺的,路德分子的暴躁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個作者告訴我們說,路德分子真的錯得很離譜嗎?這里邊有很多細節的數據,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他說:“路德主義者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錯得厲害。在工業革命中,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他許多工匠的工作都消失了。人們總是說,從長遠來看一切都很好,但這里的長遠真的非常遙遠。英國藍領的實際工資,在1755年至1802年之間,幾乎減少了一半。然後直到65年之後的1820年,才恢復到1755年的水平。”這也就是說,你說未來很美好,這是我們事後過了一兩百年,我們這樣看覺得未來很美好,那65年怎麼過,那65年是兩三代人的時間,他們真的是沒有工作。

 

 

 

而這一次人工智慧的到來所能乾的事,要遠遠多過紡織機。一個機器人可以替代六個工人的工作。你看,現在我們去上海或者去廣州,你去住酒店,你會發現,往房間送東西的全都變成了機器人,肚子一打開,然後什麼東西就給你。這本來是一個人得到的一份工作,而這個工作被替代掉了。

 

 

 

所以,人們就在研究,這里邊起到重大作用的是經濟學家。因為這是個趨勢,你沒法遏止。大量的企業就是喜歡用機器人,機器人確實便宜,還沒有勞務糾紛。它不聽話,把電源拔了就沒事了。而稅的問題才是本質問題,就是機器人就算是不如人,就算是機器人做這份工作沒有人做得好,企業也願意換機器人。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解雇的成本太高了。你雇來一個人,你說這人乾得不好,解雇他,賠錢,解雇就賠錢。所以老闆覺得,終於有一個可以不用談錢的對象了,所以就算是機器人不如人,企業也會換,所以有時候,政策制定真的並不是初衷好所達到的結果就一定好。

 

 

 

比爾·蓋茨提出來說,要向機器人徵稅,就是你擁有多少機器人,根據你擁有的機器人的人頭數交錢。機器人徵稅,是因為你省了錢,所以你要徵稅。

 

 

 

還有另外一種解決方案,在美國,有人提出來說,我們應該實行“全民基本收入”,這個“全民基本收入”不是低保,不是一個月給你1000塊錢,給你發點食品券,讓你能夠餓不死。不是這個。“全民基本收入”是相當高的一個數字,就像瑞士當年曾經提過,每個人每個月發兩萬吧,相當於我們人民幣兩萬塊錢,這個錢夠生活了。這在瑞士可以生活得很好了,就是人家的這個要求是工作是為了自我實現,所以給全民一人發兩萬塊錢。這樣的話,叫實現了“全民基本收入”。這時候機器人再多,那對於人類都是好處,所以沒有人會因此而遭損。但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證,就是沒有地方敢去真的實現這件事情。

 

 

 

這里邊有一個數字,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在製造業當中,1982年的時候,幾乎有50%的銷售額用於支付工人工資。”比如,那些造汽車的、造車床的這些製造行業,50%的銷售額用來支付工人工資。“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10%左右。”你想想看,多可怕。

 

 

 

從2012年到現在2020年,這八年時間的發展速度會更快。現在,很多地方喜歡搞那些大的現代化的工廠,我們去參觀過那種工廠,整個車間那麼大一片,除了我們這些參觀者之外沒有人。全部是機器手,就使一輛車生產出來了。這個導致的結果,會成為贏家通吃的局面,就是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原因很簡單:富人可以省更多的錢,富人有機會去雇傭機器人,就算你為機器人徵稅,他們可能也願意出這筆錢。但是窮人喪失了工作的機會,那麼怎麼辦呢?這里邊的建議是什麼?

 

 

 

先說普通人的絕望情緒,他說:“無論如何,當今美國的絕望情緒正在上升”你看,我們假如隨便說這麼一句話,沒有數字的論證,一定會有人噴你,你憑什麼這麼說人家——“並且已經變得致命,文化程度較低的中年白人的死亡率空前上升,預期壽命也在下降。2015年、2016年、2017年,所有美國人的預期壽命連續下降。死亡率的增加,是由美國中年白人男女‘絕望致死’”——就是有一部戲,各位記得嗎,叫《絕望的主婦》,“例如,因酒精或者藥物中毒自殺、酒精性肝損傷,還有肝硬化導致的死亡逐步增加,加上解決其他致死問題(包括心臟病)的進展放緩所導致的。”這個不是我們瞎說,這是拿著統計數字在看。

 

 

 

那怎麼辦?這背後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各國政府可能都需要反思我們的經濟政策。大家知道,對我們今天各國的經濟政策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人?就是20世紀80年代,我們小時候的里根和撒切爾革命。那時候,美國總統是里根,英國是鐵娘子撒切爾,這兩個人非常痴迷於經濟的增長,從而造成了持續的損害。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大量的發展中國家,眼光全都盯在國內生產總值這一件事上。所以,如果你是一個里根、撒切爾學派的人,你是一個只專註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人,那你肯定歡迎那些大企業、大公司,不管它是不是自動化。但是,假如我們能夠調整一下思路,我們能夠更加重視人、更加重視有沒有人的收入得到了提升,那可能就跟過去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視角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含義,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集體,如果現在不設法採取行動,設計能夠幫助人們在這個不平等的世界中生存並保持尊嚴的政策,那麼公民對社會應對該問題的能力的信心,則可能會被永遠破壞。這使設計有效的社會政策並提供充足資金顯得更加緊迫。”

 

 

 

你看,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說,不要只盯著國內生產總值去看,我們需要更多地考慮人的效用、人的使用、人的尊嚴感,這是好的經濟學家所發出的這種警告。

 

 

 

接下來這一章,第六個話題,叫作被認可的政府。作者首先提出來說,市場絕對不是萬靈的,它一定需要政府的乾預。就是我們過去聽說亞當·斯密講“看不見的手”,說只要這個看不見的手完全自由,你不用管,這個市場就一定能夠有效地配置。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事實上,你會發現,市場上充滿著大量的不理性,就像股市崩盤的時候,網際網路泡沫被擠兌的時候,銀行遭遇到擠兌要倒閉的時候。這時候,哪有那個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人們的情緒一旦瘋狂起來,這時候一定需要政府出來給大家信心,需要政府來穩定這一切。所以,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一支經濟調節的力量。

 

 

 

政府獲得資源最重要的手段是收稅,所以,有人就提出來說,稅收不能太高。為什麼?稅收如果太高的話,人們就會停止工作。瑞士的稅收在全世界都算是相對非常高的,但是當經濟學家在瑞士進行了大量的調查以後發現,瑞士的稅收那麼高,並沒有減少瑞士人就業的欲望。這也就是說,如果瑞士人不工作,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可以過著相當懶散的生活,可以曬太陽,可以有東西吃,甚至可以參加娛樂活動,但是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有一大群懶漢出現。因為大量的人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人們的工作的核心,是為了找到自我價值。你得是一個有價值,能乾的人。

 

 

 

作者認為,政府提高稅收的比例進行轉移支付,去照顧更多需要照顧的窮人,去制定更多需要花錢的政策,例如減少碳排放、改善窮人的生活環境、提高整個社會的安全度,這個事情是應該做的。所以,他認為高稅收並不會降低人們工作的欲望。

 

 

 

那一個政府應該如何取信於老百姓呢?怎麼樣讓老百姓信任這個政府,第一件事是提高透明度,就是當政府的各種決策、各種採購、各種競標活動都能夠在老百姓的關註之下進行的話,會提高很多。

 

 

 

還有一條很重要:不要過度地詆毀政治人物。這個作者說,這種詆毀會導致人們對於政府的下意識反對,就是沒來由地,反正只要你說我就反對。因為我每天聽到的都是關於政府壞的消息和笑話。而且這種調侃和抨擊,會阻礙優秀的人才進入政府機構,就是政府機構負責的是全社會最重要的事,應該讓很多聰明的、能乾的、有抱負的年輕人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當你把政客全部描繪成很糟糕的人的時候,很多年輕人不願意乾了。這個阻礙了人才的進入。

 

 

 

同時,它也會在潛意識當中影響到官員的行為,就是官員也會產生認同投射:你老這樣說我,慢慢地,政客就變得越來越老姦巨猾,越來越講究政治手腕。所以,他說一個社會不應該過度地詆毀政治人物。

 

 

 

此外,對腐敗的執念,反倒導致成本的上升,就是實際上你給予這個官員一點點的信任,會使得他們辦事效率變得更高。

 

 

 

政府需要做的,是其他的組織和個人無法替代的事情,比如說窮人的保障扶貧、社會治安的維護,更加科學和有效的轉移支付等。

 

 

 

比如說,墨西哥一項計劃選擇的是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什麼叫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呢?比如說,你要領一筆救濟金,你不能夠告訴我說因為你窮,所以就領這筆救濟金。你得把你的孩子送進學校,或者讓你的孩子接種牛痘,這是政府需要達成的目標。因為你知道接種牛痘這樣的事對於扶貧作用太大了。

 

 

 

所以,你要求這些人做一些這樣的動作,叫“有條件”,然後我再給你進行轉移支付。這就是政府需要通過經濟學的手段不斷地去研究的這些事情,這些事會提升整個政府的可信度。一個國家的政府被認可,成為一個可信任的政府,對於整個國家來講,都是一個好消息,這是福祉。

 

 

 

最後,政府應該致力於設計更加科學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這個是這兩位作者的本行,他們就在研究怎麼樣去幫助那些窮人走出貧窮的陷阱。

 

 

 

比如說,現在很多國家流行發食品券,就是給窮人發食品券。你拿這個食品券去購物,你不能拿它當錢用,你只能拿它買食品,而且只能買這個食品券對應的那些食品。

 

 

 

它會帶來的問題是什麼呢?尷尬。它會讓窮人的尊嚴受到損傷。在超市裡邊支付的時候,那些窮人都要等周圍沒有人,才會拿出那個食品券來。拿出食品券還要面對那個收銀員,甚至你在付這個食品券的時候,背後有人會講說,不客氣。為什麼喊不客氣呢?你花的是我的錢,你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這個導致窮人的尊嚴感不斷下降。

 

 

 

那如何去合理地設定有條件現金轉移的門檻,這個是需要全社會去認真研究的話題。然後是不是可以進行全民超級基本收入計劃,這個計劃會不會影響整個就業的比例,這些東西都需要經濟學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地方說,我們真的做了一個超級基本收入計劃。那就意味著,這個地方的人完全可以不工作,但你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這個才叫作超級基本收入計劃。

 

 

 

這里邊有一個國家的舉措,值得我們大家研究,因為它很獨特,是丹麥的彈性保障制度。丹麥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是一個高福利國家。這個彈性保護制度是什麼呢?就是丹麥的政府告訴企業,你們可以輕易地解雇任何一個人,沒關系,他不會找你鬧事。這樣一來,企業敢於雇傭更多的人。

 

 

 

失業的人怎麼辦呢?政府來給補貼,就是你被解雇了你不用跟老闆鬧,你來找政府,政府給你發放失業補貼,政府給你進行失業的救助,給你進行失業的培訓。用這個方法能夠同時讓企業和個人受益。但是政府需要收更多的稅,政府需要來為此買單。這就是丹麥所做的嘗試,叫作彈性保障制度。這個與經濟學家們條件反射式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讓市場發揮作用,同時為那些弱勢群體提供保障。

 

 

 

你看,就是允許他開人,這個是讓市場發揮作用,然後政府幫助那些弱勢群體。這個是提供保障。

 

 

 

盡管如此,我們並不認為彈性保障制度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失業帶來的所有問題。其原因正如我們之前討論過的,失業顯然比收入損失的危害大得多。失業常常意味著,一個人從一個固定的生活日程和美好的生活願景中被強行推了出來。

 

 

 

為什麼有很多人到中年以後,失業會覺得壓力巨大,甚至還會引發像自殺,或者抑鬱症這樣嚴重的後果?原因就是他的價值感被破壞了。他從過去的生活當中,一下子被推了出來。不是錢的問題,不是福利保障的問題,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才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

 

 

 

所以,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舉了一個社會公司的例子。這個社會公司叫作“一起工作與學習”。這個公司致力於幫助極端貧困人口走出貧窮的陷阱。它的辦法就是雇傭了12個極端貧困者。這個極端貧困者,一般極端到什麼程度?比如說,酒精成癮,坐在那兒手都發抖,比如,無家可歸,經常在大街上露宿。雇傭這樣的人。他們的勞動能力相當低下。這家公司幫助這些人做一些極其簡單的工作,收獲一點點的收入。就像我們小時候家裡邊,可能你會看到有人糊紙盒、折披薩盒子這樣的一個簡單的工作——教會這些人慢慢地做,獲取一點點的收入。

 

 

 

這樣的做法的好處是什麼呢?作者說,“一起工作與學習”公司的精神,很好地反映了其創辦者的理念。這個創辦者發起的一個運動叫作“第四世界扶貧運動”的組織,提出了第四世界的概念。他認為,“極端貧困不是一群人自卑,或者能力不足的結果,而是系統性排斥的結果。”你想想看,假如你在這兒開了一個店,然後門口有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滿身臟兮兮的,然後跑來應聘,你的反應是什麼?我們很多人甚至——給你點錢,你就快走吧,不要來。這個叫作系統性的排斥。整個社會的系統性排斥,才是他們就業最大的困難。

 

 

 

“排斥和誤解是相互依存的,極度貧困的人被剝奪尊嚴和能力,他們獲得的教導,是要懂得對幫助心存感激,即便他們並不是特別需要這種幫助時也是如此。一旦失去了尊嚴,他們就很容易起疑心,這種疑心,會被視為忘恩負義和固執己見,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所陷入的陷阱。

 

 

 

“在法國一個雇傭了不到12個極端貧困者、生存艱難的小公司,能夠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首先,在適當的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份工作並使自己變得富有成效。”

 

 

 

當他們從事這個最簡單的工作的時候,他的尊嚴感開始提升了,他開始找到回歸社會的感覺了。

 

 

 

“其次,失業者不一定非要在所有其他問題得到解決,做好各項準備之後才能參加工作。”

 

 

 

我們過去認為,那你得先幫他把病治好,你得先幫他解決了住宿的問題,你得先幫他找到親人,然後再怎麼怎麼樣。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工作可以是信心恢復過程的一部分”,就是做這個簡單的工作,本身就是治療的過程,這才能夠相互依存。

 

 

 

你知道,在歐洲曾經有一個典故:有一個國王,看到收成不好。怎麼辦呢?他就讓民工白天修一個宮殿,修宮殿他就給人發錢,發完錢以後,晚上把宮殿拆了,然後讓貴族們悄悄地來乾這些事——就是貴族們很好面子,你讓貴族們去出面跟民工一樣去乾活,貴族不乾,但是讓貴族趁著夜色來乾這種事貴族願意,然後給他們發點錢,就是貴族也沒錢了。

 

 

 

所以,這時候這個國王,就用城堡拆了蓋,蓋了拆的方法。其實,它沒有產生任何的建設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它維持著人們的勞動,維持人們的尊嚴。他用這樣的方式給大家發錢,給大家轉移支付。這種方式是一種治愈的過程。

 

 

 

最後,作者說:“在社會保護制度中,對窮人尊嚴的嚴重漠視是普遍存在的。”雖然你會看到,窮人能夠獲得很多的救濟,但是他們的尊嚴受到損害,這個會導致他們長期無法走出極度貧窮的陷阱。這個作者一輩子就在研究這件事,所以他說,首先從尊重窮人做起。

 

 

 

我相信講到這兒,很多人會覺得說,這是經濟學的書嗎?!經濟學竟然研究這些話題?

 

 

 

在過去,我們小時候讀經濟學的書的時候,比如薩繆爾森的書、曼昆的書,到斯蒂格利茨的書,我們甚至都認為經濟學是數學,是一條一條的曲線、冰冷的數字、人是理性的等等。但事實上,真正好的經濟學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好的經濟學是經世濟用的,是能夠在社會生活當中給人們註入理性、註入溫暖、註入關懷,是能夠讓我們更加科學地用數字來看待這些人的。同時,它讓我們知道這些人具有粘性,具有惰性,知道這些人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改變。這才是經濟學家所應該做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從經濟學的假設當中走出來,讓經濟學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好的政策,是建立在好的經濟學的肩膀之上。所以,我們選擇好的還是選擇壞的,取決於我們的認知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希望大家能夠重新看待經濟學,能夠認識到經濟學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重要性,推薦大家讀這本《好的經濟學》。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