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95】
原生家庭
了解七種問題父母模式,學會方法處理,會讓你減少苦難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84】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提到人生是苦難的,所以要有成熟的性格,才能降低苦難。
這27個問題當中,如果你有1/3以上的,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麼你很有可能是遇到了問題父母。在下方留言處。
成熟=自律+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
自律的定義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就是當一個人能夠學會自律,能夠學會主動地要求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的時候,你就距離成熟更近了。
作者給真正的愛,給出一個定義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這本書是在臉書廣告看到的,業者說,這本書刷新了他的三觀,可能可以幫助你改變人生(大略。剛好在樊登讀書有說過,這業者真是推了本好書。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聽過她說有一位,當時60多歲的女子,母親80多歲,很抑鬱不快樂,沒結婚也沒出國過。
母親在她年輕時候,要出國或離開家裡好幾天,就說「如果妳敢出國,我就死給妳看。」很強烈的情緒勒索。
這母親就是很沒安全感,不希望女兒離開她身邊,但母親用錯方式在訴求她的沒安全感。如果我是她,那我會想要有解決這問題的能力,這是雙贏的局面,這也是社會的痛點。
有問題的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苦難之一。了解問題父母七種模式,再加上作者的解決方法,就是積極的承受痛苦,解決問題。如果狀況太嚴重,找諮商心理師治療吧!
「所以,花個1個小時認真看完它,絕對不會浪費你這寶貴人生的1個小時。」當下拍胸口3下,誠懇和肯定說。
作者重要觀念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車禍,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這本書的作者強調說,一勞永逸地解決剋服(面對)父母時的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父母對峙。」
「當你可以更好地把握過去和現在的父母的關係時,你會發現,你和其他人的關係,尤其是和自己的關係,會得到極大的改善,或許是平生第一次,你將擁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改變生活的九件事
一,你要成為一個獨立於父母的個體。
二,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你的父母不是完人,有很多人會為問題型父母辯護,都會覺得父母特別好。尤其是在父母去世以後,他們會神聖化去世的父母。
三,是面對童年的事實
四,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係。
五,勇敢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六,面對並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無論他們是否健在。
七,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的時候,改變自己的行為。
八,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愈內心的童年創傷。
九,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七種典型的問題父母的模式
第一種叫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是他永遠是正確的,他永遠都是為了你好。
這其中有一個案例,就是有一個叫桑迪的女孩,她有特別強烈的這種恐懼症。這種什麼焦慮症、驚恐發作等等,好多問題,人際關係也處得很糟糕,來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就說為什麼會這樣,就開始問起她跟她父母的關係。她一開始講我父母很好,我父母都對我特別好怎麼怎麼樣,然後當醫生問到她說,她父母有沒有傷害過她的時候,她開始流眼淚,開始哭。
這個小姑娘在青春期的時候,曾經未婚先孕,就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高中生懷孕了。
懷孕了以後,因為她的父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她的父母採用的方法就是天天咒罵她,不停地咒罵她,認為她給整個家庭抹黑,認為她給宗教也抹黑,認為她怎麼怎麼樣,就天天罵她。
而且這件事一直罵到她長大,就是只要她長大出現任何事,她的父母都會提起來說,要不是你當時出現那個事,你就不至於怎麼怎麼樣。所以這個女孩,對她的家人充滿了內疚感,就是她始終都覺得,是她對不起她的父母。
但實際上你現在反過來想想看,就是醫生就問這個桑迪,說那麼現在假設,這兒坐著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現在16歲懷孕了,她來向你求助,你應該怎麼辦?這個桑迪馬上就講,那我肯定會幫她,我會安慰她,我會跟她一塊兒共渡難關,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她說,那你的父母做得對嗎?問回她的時候,她說,但他們是為了我好。
你看,就是當這個人自己被那麼錯誤地對待以後,叫作雙方都會採用否定模式。就是雙方都否認,家長也會覺得,我們是為了她好。然後孩子也會覺得,他們是為了我好。
所以,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種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這個人長大以後,出現大量的心理問題,不會跟別人交往,然後緊張 焦慮、整天自責。
因為你想,她一輩子生活在責怪和自責當中,所以長大以後做出任何好的貢獻、升職、加薪都不會開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模式,叫作不稱職的父母。
有一個叫萊斯的人是個工作狂,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只要他不工作,他就覺得不對勁,哪怕去度假也要拿著手機,在那兒不斷地工作。
他也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他這樣做跟孩子,跟家人的親情都淡漠了。但是他只要不工作,他的內心就會覺得特別痛苦。工作狂,真正的工作狂。
後來跑去看大夫,又問起來童年的這個生活,就發現這個萊斯,大概在10歲左右的時候,就是家裡的小大人。
就是他的爸爸整天不回家,他的媽媽整天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然後這個萊斯負責照顧他的媽媽,他從小就是被他的父母長期控制。
那這種父母叫什麼呢?就是不稱職的父母,他壓根沒有履行過父母應該的責任。
父母最起碼的責任是什麼?這個作者告訴我們說,作為一個父母,我們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事,是以下幾點:
第一個,父母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就你得讓他活下來。然後父母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然後父母必須滿足孩子的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讓他覺得有人愛他。父母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情感上的傷害。
父母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這是作為一個父母,對於孩子最起碼的,應該做到的這麼幾點。
但是這個萊斯的父親,因為長期不在家,他的媽媽長期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需要萊斯照顧她。
所以萊斯從很小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小大人。因此就不難理解,他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工作狂。因為他永遠都處在高壓之下,他總想再為別人做點事。
這裡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叫作共依存現象。
什麼叫共依存現象呢?如果一個人特別喜歡用照顧別人的方式取悅別人,他往往會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對象。這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互相共依存。
然後那個永遠喜歡被別人照顧的人心安理得,因為他就喜歡別人照顧他。而那個整天照顧別人,取悅他的人,會覺得只要我這樣照顧了你,你就不會離開我。
所以,兩個人形成共依存。你讓他們誰改,他們都不願意改,這種現象在很多人的人格上是能夠出現的。
還有一種叫作強迫性重複,就是如果父母不負責任的話,孩子將來找對象的時候,很容易找到一個不負責任的對象,很容易培養出來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這個叫作強迫性重複。
因為你把孩子已經塑造成了這麼一個共依存的人,他就是喜歡通過奉獻的方法來取悅別人。
所以他長大後,跟別人的合作關係都是這種關係。就導致他的工作單位,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就可能會成為一個共依存的對象,成為一個強迫性重複的對象。這是第二類,叫不稱職的父母。
第三類,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喜歡維持孩子的無力感。
就是我永遠告訴你,你離了我是不行的。你只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告訴你。
還有一種叫巧妙控制,巧妙控制的方法,就是我不需要天天說,你要不聽我的,我就去死,不行,我就自殺,我死給你看。不需要這樣。
他的辦法就是總是來幫忙,總是想辦法幫你,然後讓你產生內疚感。你們去玩吧,沒關係,我們自己在家看春節聯歡晚會就可以。就是他一定要想辦法讓你產生內疚。
所以用內疚感,用幫忙的方法。
還包括逝者的控制,就是這種操控型的人會延續到死去以後。他依然會帶來很強的控制,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往往有兩種情況。
一種叫投降,一種叫叛逆。像我剛說的那個家庭的孩子,就是投降了。就是反正我也逃不出我媽的手掌心,所以我就這樣了吧。
叛逆會出現一種叫作適得其反的叛逆。
什麼叫適得其反的叛逆?看起來你是在叛逆,你實際上還是跟他在一起。就是你越是這樣不斷地叛逆,你越被你的父母控制得嚴厲。
因為你的叛逆的方法是不跟別人合作,是我跟你們對著幹。
但實際上你沒必要這樣對著幹的,你這樣對著幹的原因,只是為了證明,我跟我的媽媽已經分割開了,核心原因都是因為孩子,沒有獨立的身份,孩子始終被父母操控著。
第四種叫酗酒型的父母。酗酒型的父母,就像客廳里邊有一個大恐龍,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家裡邊,有人酗酒,很嚴重,但是大家都認為很正常。
甚至他的配偶會替他打掩護,會說他就喜歡喝一點,不嚴重。但實際上他經常喝酒,喝完酒之後打人。
我那天見到一個朋友,跟我講他的童年經歷,我覺得簡直是太慘痛了。他現在能夠笑對這些事情,然後跟我們講他的故事,像講一個別人的故事一樣,我覺得他真的好堅強。
他的爸爸是每天晚上喝完酒打人,打到什麼程度呢,把他哥哥打到殘疾,家裡的雞不聽話,把雞摔死,就是使勁摔,摔死,把狗 打死了七八隻狗。
然後他和他姐姐在家裡邊吃飯的時候,只要一看到他爸爸開始擰酒瓶,他們倆就快速地吃,互相給個眼色就快速地吃,快速地吃完趕緊跑,就跑出去。就是酗酒型的家庭,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結果,有1/4的孩子也會產生酗酒的行為。
而且強迫性重複非常多,就是很多父母酗酒的人,找對象的時候,都會找一個酗酒的人。
因為什麼呢?他的潛意識認為說我可以改造他,我沒有改造我爸爸,但我可以改造他。然後導致婚姻的不幸。
然後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這一生當中,對他人缺乏信任感。
為什麼呢?因為父母是我們最可以依賴的人,父母是最不應該騙我們的人,不應該打我們的人。
父母是我信任感的來源。我如果要對這個世界產生信心,我一定是首先相信我的父母,不會背棄我,但是當一個父親喝完酒以後,就開始亂打人的時候,那麼這個信任感就會崩塌掉。
父親是靠不住的,而媽媽也靠不住,因為當父親打他的時候,媽媽並沒有出手,媽媽不會幫他。我這個朋友,跟我講的特別慘痛的是等他18歲了以後,有一天,他的爸爸打他的媽媽。
他已經18歲了,長大了。他過去一把把他的爸爸抱住,從背後把他爸爸抱住,說你要再打我媽媽,我就打你。然後他的媽媽撲過來打他,他的媽媽說,你是個畜生,你竟然敢打你爸。
就這樣。就這個孩子內心一下子覺得說,天吶,我的媽媽,我是保護她,我是在做這樣的事,竟然在她的眼前我成了畜生。
你就能夠理解,那一對夫妻是什麼關系,看出來了吧?共依存的關係。就是那個媽媽忍受了爸爸一輩子的家庭暴力,但她依然深深地愛著那個男人,依然願意為那個男人奉獻。
她藉助為這個男人奉獻,來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所以當她看到這個孩子竟然敢反抗的時候,他們完全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就是你被你爸打是應該的,你看到你爸打我也是應該的,誰讓你是孩子呢。
就這樣的家庭環境,你想想看會對這個人的心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所以,它會破壞掉信任感,它會讓孩子成為替罪羊。
第五種模式,身體虐待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孩子會產生抑鬱和恐懼症。抑鬱症和恐懼症基本上來自於虐待。
虐待裡有幾類。第一類虐待就是純粹的惡魔。有一些父母生下來孩子,就是用來虐待的。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很少見。比比皆是。
我小時候,我們家樓上住著一個大姐,比我大概大個四五歲的一個小女孩,每天晚上慘叫。她爸爸是個教授,每天出門的時候就是有點像那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邊那個人。
就是所有、全校的人都知道那個人是個好人。就那個人跟誰都溫文爾雅,和和氣氣的。看起來特別文氣的一個教授,每天晚上在家裡邊打他的女兒。
就是打到全樓都捂著耳朵慘叫,那時候也沒人報警,也沒人管。那個姐姐現在不知道乾什麼的,反正每天晚上是全樓(能聽見)的慘叫聲。沒法看電視,每天晚上都叫,就打。
這是第一類型的,就是惡魔型。這種父母生孩子就是打。他就覺得通過虐待這個孩子,他能夠找到快感,找到自己的樂趣,找到人生的價值或者找到什麼。他把孩子完全當作一個發泄的對象。這是第一類家庭暴力。
第二類,是沒長大。就是父母沒長大,當父母沒長大的時候,你發現父母看到小孩子做錯事,他會覺得你是在挑釁我,然後他照樣會跟這個孩子鬥爭。
他是用打架的方式來鬥爭。他不是——你像我如果看到嘟嘟犯了錯,我覺得好好笑,好玩,你看這小孩就犯這樣的錯。
你長大了,你是個大人,你會覺得小孩子很好笑。但如果這個大人並沒有長大,他也是小孩子,你敢動我,我打你。所以沒長大的父母也是一類。
第三類,就是簡單的模式重複。這個可能更多——模式重複。就是我從小就是這麼長大的,我不長得也挺好的嗎。所以我用這樣的方法接著教育你。
這樣一代一代地重複下去。這三類都是我們說身體虐待型的來源。
這裡有一段,需要給大家念一下:對於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
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成年後我們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系的基礎。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樣方式對待我們。
這種正面的期待使我們在成人的關系中更為坦誠,而且內心柔軟。
所以,我那個朋友已經很成功了,但是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生活。
他就是想辦法讓自己更累。更痛苦,壓力更大,就算賺了很多的錢,沒用。
他在內心當中,不接受自己是一個輕安喜樂的人。他接受自己是一個負重前行的人。他用特別多的巨大的壓力來壓在自己身上。
我們在生活中見過,很多企業家都是這種人格。然後你如果看到這個人特別喜歡吃苦,吃苦到離譜,你去問他的童年,基本上就是這種狀況。就是會被身體虐待。
模式六叫作言語虐待型父母
有一次,他們做了一個心理治療的工作坊,然後有一個人就站起來講說,我多麼希望我是被身體虐待。
為什麼呢?因為身體虐待起碼別人能看見,別人能看到這孩子受傷,能知道他被打了。我沒有,我的父母從小到大一直侮辱我,一直罵我。
就是我見過很多父母,包括我們家很多親戚,很多父母罵孩子那個話就沒法聽,就罵到極其難聽。
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喜歡以罵人的方式過日子,每天就是不停地罵、不停地罵。這種言語虐待會導致孩子極度缺乏自信。
就這種和那種暴打的反應還不一樣,它的特點是缺乏自信。
然後這裡父母的原因是什麼呢?就它很容易出現一種叫爭強好勝的父母。爭強好勝的父母,就是他見不得孩子比他好,見不得孩子比他強。
尤其是在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經常會受到來自媽媽的攻擊,不停地指責她,會導致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自卑。那這種人還會容易導致3P的心理結構。
什麼叫3P呢?三個P字開頭的狀況。第一個就是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第二個叫作拖延(Procrastination),第三個叫心理癱瘓(Paralysis)。
拖延症跟完美主義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大家都知道。
我們如果聽過拖延症那本書,你就知道,但是它最後會導致的嚴重結果,是心理癱瘓,心理癱瘓就是算了,做不了了,就這樣吧。
這就是我們說3P的人格,對成功心懷恐懼,然後甚至心理產生扭曲、變態、婚姻出問題,這是被長期言語虐待的結果。
這裡最殘酷的一句話,就是父母罵孩子的時候最殘酷的,會讓孩子產生最嚴重心理影響的,就是我真希望從未生過你,我真希望沒有生過你。你幹嗎不去死?就這種話是很多家庭裡,長期出現的話。
我們在這兒講會覺得很突兀,怎麼會說這樣的話——你幹嗎不去死。在很多家裡邊是常見的,是每天都能聽得到這樣的聲音。
第七類叫性虐待。性虐待大家可能會覺得說,這個肯定不多,尤其是在我們中國很少。統計數字顯示比例真的不低。
性虐待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它會產生3D效應,就是骯臟(Dirty),傷害(Damaged),異類(Different)。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骯臟,讓孩子受到心理傷害,並且孩子長大以後,老覺得自己是個怪人,老覺得自己是個異類。
大量的父母不是這樣的,這種父母肯定不是絕大多數,絕大多數的父母沒有嚴重到變成一個有毒的父母,或者一個問題父母這種情況。
如果你真的受過這麼嚴重的傷害,那麼,你應該分清楚責任,這不怪你,這不是你的問題,你不需要承擔所有的後果。
你只有把它釋放出來,說明白了,搞清楚了,你才能夠談到愛和原諒這樣的事。所以這是第一個叫原諒的陷阱。
然後我們需要學會擺脫和父母的糾纏。我們從觀念、感受、行為這三個層面上要學會擺脫。
否則的話,無論你是對抗還是順從,你都沒有擺脫你父母的影響。
這裡給大家念一段,緊密糾纏的親子關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孩子為了安撫父母,而不斷地屈服,無論孩子自身有何種需求和期待,他們永遠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另一種的表現截然相反,當孩子大吼大叫、威脅父母,或者(與)父母完全形同陌路的時候,其實他們和父母的關系仍然密不可分。
這種類型雖然看起來不同,但實質上,父母仍然緊緊控制著孩子的感受和行為。
只要你對父母的情感很強烈,無論順從或者抵觸,你就仍然賦予了他們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使得他們可以繼續控制你。
我們一般春節回家都是這樣,就是剛回去的前兩天很愉快,然後第三天以後開始吵架,到最後乾脆收拾行李我就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就完了。
就是你必須得能夠冷靜地處理和家庭、和父母的關係。
學會情感的獨立。註意,情感的獨立不是離家出走,情感的獨立不是說,我跟你們沒關系了。
像蘇明玉那種就不叫情感的獨立,她只是離家出走,我今後不跟你們打交道了。
情感的獨立是你要學會擁有選擇的權利,以及質疑他們的自由。
你的父母不是完人,你的父母也可能會做錯事,所以你可以認為,他們有些事做得不對,這就是獨立的情感,獨立的人格。
教給大家,很管用,下次春節回家就用上了,叫作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舉個例子,什麼叫反應?這個治療師扮演母親,罵這個女兒說,你自私,你忘恩負義。
你看,媽媽罵女兒的一句話,女兒怎麼說呢?女兒說,不,我沒有,我總是為別人著想,我總是為你著想,我盡我所能地避免傷害到你和父親。
不管多累,我都會帶你們出去逛街、購物,請你和父親到家裡吃飯,難道不是嗎?不管我為你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這個叫什麼?這個就叫作反應。
這反應代表什麼呢?反應代表著你被激怒了,你被控制了,你的情緒因為你母親的一句話,就開始翻騰起來了。
所以,這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你要減少點這種東西,不要有那麼強的反應,你要學會回應。
什麼叫回應呢?聽這個心理醫生說,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你真是個自私又忘恩負義的人。
就這父母非得搬到他們家來住,他們不願意,美國人特別不喜歡父母過來住。說你忘恩負義,然後什麼是回應,說,哎呀,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有意思。
然後這個媽媽接著說,我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居然建議我們去住賓館,我簡直不敢相信。女兒說,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搬過去住?”
“我得考慮一下。”
“我要你的答復,小姐。”,
“我知道媽媽,但我需要考慮一下”
這個叫作回應。甚至嗯、啊、哦、是嗎,唉呦好玩,這些東西叫作回應。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多一些回應,少一些反應,我們的情緒不容易被激怒。
你的媽媽也能夠感覺到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她不能夠再輕易地讓你發作,不能夠輕易地讓你哭,讓你生氣,讓你內疚。所以這個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還可以跟一張空椅子對話。就是把那個空椅子當作你的父母,你跟它說話,你把你對他的憤怒、委屈,你可以全部都講出來。因為往往出現這種狀況的人,就是不能夠跟父母去直面的人。所以你需要拿一張空椅子做這種空椅子實驗去處理。
還有處理自己的憤怒和悲傷。在處理自己悲傷和憤怒的時候,也有一些方法。比如說,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與父母對峙的時候有四個基本要求
第一個是你必須堅強得足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或其他任何由對峙引發的消極情緒。你要預想到他可能會打你,摔東西,再也不見你了。
然後你必須有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你度過從期待對峙、對峙本身到對峙的後果出現,這三個不同的階段。
就要人家幫你,有醫生或者有朋友。然後你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成信件或加以演練,必須練習使用非辯護性回應。你得練,你不能吵起來了,對峙最後變成爭吵,你得把自己那套東西練好。
第四個,你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受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那為什麼要讓人們做這麼艱難的對峙呢?
因為有一個原理,就是凡是沒有歸還的,就一定會轉移。
你像我那個朋友,被他的父親從小那麼打的那個人,他沒有機會把這個東西歸還給他的父親。
他到現在講起他的父親,都依然是恐懼、緊張,他就只好把它轉移到別的地方,他用大量的體力勞動,用大量的艱苦生活轉移。
有的人更慘是轉移給自己的孩子。就是我這個能量,我這個憤怒沒法發泄,我委屈,打他。
所以凡是沒有歸還的,就會轉移。我們需要通過對峙的方法來歸還它。方法兩種。第一招寫信,第二招面談。
第二段是我當時的感受,我害怕、屈辱、迷茫。
第三段是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我作為人的尊嚴,被這樣遭到無情的踐踏。許多男人曾殘忍粗暴地對待我,而我卻總覺得這都是我自己的錯。
自從被漢克打過了之後,我甚至還寫信跟他道歉。我極度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既無能也無價值。
第四段是我對你的要求,我希望你為你自己(是)這樣一個殘忍齷齪的父親而道歉。
寫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四大類問題要寫清楚
第一類問題是,你曾經對我做過些什麼。你得先把事實寫出來,你曾經對我做過些什麼。
第二段,我當時的感受。我當時嚇壞了,我在哭,我很難過,我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愛我了等等。
第三段,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我到現在都是什麼什麼樣。
第四段,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面談
第二種方法就是面談。面談的壓力就要大很多,這個醫生經常陪伴子女去面談。就是那個家長一來說,怎麼有個大夫坐在這兒,就開始生氣了。
有時候會有激烈的衝突,有時候會有沉默的衝突,有時候會談得很好,會抱頭痛哭等等,都會有。
但是最後有一個結論,就是不存在失敗的對峙。
她說,只要你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去做了這樣的對峙,你的心靈就成長了,你就已經比過去變得更加堅定,更加勇敢,你不會怕他了。
因為大量的父母,其實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依然讓孩子覺得恐懼,我相信很多家裡邊都有這樣的陰影。
最後有一章很重要,我需要強調一下,就是有很多創傷需要專業心理治療。
就如果你的創傷嚴重到比如說有長期嚴重的家庭暴力、有性虐待這樣的狀況存在,那可能需要找專業的諮商心理師。
你不要自己讀完這本書就去做了。這有點危險。如果沒那麼嚴重的話,你可以嘗試著寫寫信、跟空椅子對話、用照片跟自己的童年講講話,然後擺脫父母給你造成的陰影。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原生家庭
#改變生活的九件事
#七種典型的問題父母的模式
#與父母對峙的時候有四個基本要求
#我們需要通過對峙的方法來歸還它第一招寫信第二招面談
#寫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四大類問題要寫清楚
#如果狀況太嚴重找諮商心理師治療吧
#花個1個小時認真看完它絕對不會浪費你這寶貴人生的1個小時
取自:樊登讀書,原生家庭
讀完本文約需45分鐘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叫作《原生家庭》,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個概念都不陌生,就是說我們自己的很多性格缺陷,很多行為習慣,可能都跟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養是有關系的。也有對原生家庭的反思,很多人說這個對父母的要求太高了。你在讀完了這本書以後,你才能夠知道,所謂的原生家庭有問題,那些父母真的是,犯的是相當嚴重的錯誤。
比如說長期的虐待和毆打、性侵犯,然後長期語言上的這種虐待等等。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其實更過分,叫作《有毒的父母》。因為咱們中國,我們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你如果真的瞭解了,這些所謂有毒父母的行為,你也會覺得這些人真的是有毒。就他根本沒有真正地做到,一個家長所應該做的事,而是給孩子增加了無盡的創傷和苦難。甚至很多人回憶起自己童年的生活,都覺得不堪迴首的那種感覺。那你把他稱作有毒的父母,我覺得也是情有可原的。
那咱們在這兒,照顧到更多人的情緒,我們改一下,不要叫有毒的父母,我們在今天講述的過程當中,叫問題父母,問題父母聽起來就要好一點。
大家最近看過一個電視劇,叫《都挺好》。那裡邊的蘇明玉,最後的結局當然很好了。蘇明玉跟她的爸爸也和解了,跟她的媽媽也和解了,但那個是電視劇,在電視劇當中,她可能會因為那麼一個觸動,甚至連她的媽媽她都原諒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很多人,這一輩子都沒能達到這個和解呢?如果他沒能達到這個和解的話,那麼像蘇明玉那樣的,心靈上的傷害,就可能是長期的創傷。它是非常難以撫平的。
什麼樣的父母是問題父母?這里邊有幾個特徵。第一個是持續性、反復性、嚴重性。就是父母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是長期的,而且很嚴重,不斷地反復的這麼一個過程。比如長期的謾罵、虐待,長期的不負責任,長期的酗酒等等。
還有就是中毒的子女非常容易產生內疚,原因是所有的父母,在欺負這個孩子的時候,都會振振有詞,要不是你怎麼怎麼樣,我才怎麼怎麼樣。他有很多這樣的說辭在這個地方,所以會導致這個孩子產生巨大的內疚感。他會認為他是不稱職的子女。所以,很多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往往責怪的不是他的父母,甚至到了成年以後,他們會講說,其實我的父母也是為我好,我的父母也不容易,這都怪我當時怎麼怎麼樣。他會長期地產生內疚。
所以,在這兒要想知道你的家庭是不是屬於問題的家庭,你的父母是不是問題父母,大家敢不敢跟我做一個自測題?
這個自測題當中,我會問很多的現象,如果你覺得是,你就回答是是,如果不是就不是,在心裡邊回答就好了。
第一組問題是,關於童年時期你和父母的關系:
父母說過你很糟糕,或者一無是處之類的話嗎?他們罵過你嗎?總是訓斥你嗎?第一個。
第二個,父母體罰過你嗎?他們用皮帶、刷子,或是別的東西打過你嗎?
第三,父母曾經酗酒或者吸毒嗎?你對此感到過迷惘、不安、恐懼、傷心或羞愧嗎?
父母曾因情感問題,或身心疾病而情緒嚴重低迷,或者對你不聞不問嗎?
你曾經因為父母出現狀況,而反過來照顧他們嗎?
父母曾對你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事嗎?你是否曾經受過性騷擾,不論是何種形式的?
你是否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父母心懷畏懼?
你是否不敢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憤怒?
第二類,是成年後你的生活:
你覺得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具有傷害性或者毀滅性嗎?
你相信如果你與別人過於親密,他們就會傷害你或者拋棄你,或者傷害你之後再拋棄你嗎?
你覺得人們,會用最糟糕的方式對待你嗎?生活中也總是遇上倒霉事嗎?
你覺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願望很難嗎?
你是否擔心人們瞭解真實的你之後,就不再喜歡你了?
取得成功時,你是否會焦慮,害怕有人揭發你是個騙子?
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憤怒和傷心嗎?
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你覺得放鬆下來盡情玩樂很難嗎?
你是否覺得有時自己明明出於好意,行事卻與你的父母如出一轍?
第三類,是成年後你和父母的關系:
父母還把你當成孩子對待嗎?
你人生中重大決定,大多需要先徵得父母的首肯嗎?
與父母在一起,或者僅僅想到與父母一起共度時光,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嗎?
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會讓你害怕嗎?
父母會用威脅,或者令你內疚的手段來操控你嗎?
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你覺得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嗎?如果他們不高興,你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嗎?你覺得哄他們開心是你的職責嗎?
你是否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總是對父母有所虧欠?
你是否覺得,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變好?
以上這大概一共是27個問題,這27個問題當中,如果你有1/3以上的,問題的答案都是是,那麼你很有可能是遇到了問題父母。就是你的父母,在對待你的方法上有很多偏差,而且是持續的,而且你知道,就算是父母去世,這個控制也依然在。
你們看那個蘇明玉,跟她爸爸在派出所里邊吵架的時候,吵得特別凶,然後她爸爸突然站到沙發上喊,說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在那一刻,蘇明玉一下子明白,她成為了她最討厭的那個人。就她恨她的媽媽,但是她最後變成了她的媽媽。這就是一個去世的父母,依然會控制一個小孩子。
我有一個朋友的妻子,她的爸爸就是小時候對她特別嚴厲,導致的結果是她爸爸已經去世了,但是她現在完全用她爸爸小時候對待她的方法在對待她的女兒。就是那個嚴厲的程度,周圍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說這太過分了,小孩子,不至於。但是不行,她錶面上看起來,她對她的孩子,她覺得願意為孩子去死,但是在一些學習的問題上,生活細節問題上 ,你做不到就是不行。所以,她一方面為孩子去死,一方面她把孩子整得想要死,這就是沒辦法。這就是一個已經去世的人,帶給你的影響。
很多人會覺得說,我們不是學影響圈和關註圈嗎?我們自己改變自己是影響圈,責怪父母是關註圈,所以我們不要責怪父母了,我們就搞好自己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意識不到,你需要調整你和你父母關系的話,你僅靠自己負責是不行的。有時候你會發現,你越使勁狀況越糟糕,因為你找錯方向了。你沒有找到那個真正產生問題的點,這是要命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問題父母的一共有七大模式,七種典型的問題父母的模式。
第一種叫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是他永遠是正確的,他永遠都是為了你好。這其中有一個案例,就是有一個叫桑迪的女孩,她有特別強烈的這種恐懼症。這種什麼焦慮症、驚恐發作等等,好多問題,人際關系也處得很糟糕,來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就說為什麼會這樣,就開始問起她跟她父母的關系。她一開始講我父母很好,我父母都對我特別好怎麼怎麼樣,然後當醫生問到她說,她父母有沒有傷害過她的時候,她開始流眼淚,開始哭。
這個小姑娘在青春期的時候,曾經未婚先孕,就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高中生懷孕了。懷孕了以後,因為她的父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所以她的父母採用的方法就是天天咒罵她,不停地咒罵她,認為她給整個家庭抹黑,認為她給宗教也抹黑,認為她怎麼怎麼樣,就天天罵她。而且這件事一直罵到她長大,就是只要她長大出現任何事,她的父母都會提起來說,要不是你當時出現那個事,你就不至於怎麼怎麼樣。所以這個女孩,對她的家人充滿了內疚感,就是她始終都覺得,是她對不起她的父母。
但實際上你現在反過來想想看,就是醫生就問這個桑迪,說那麼現在假設,這兒坐著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現在16歲懷孕了,她來向你求助,你應該怎麼辦?這個桑迪馬上就講,那我肯定會幫她,我會安慰她,我會跟她一塊兒共渡難關,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她說,那你的父母做得對嗎?問回她的時候,她說,但他們是為了我好。
你看,就是當這個人自己被那麼錯誤地對待以後,叫作雙方都會採用否定模式。就是雙方都否認,家長也會覺得,我們是為了她好。然後孩子也會覺得,他們是為了我好。所以,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種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這個人長大以後,出現大量的心理問題,不會跟別人交往,然後緊張 焦慮、整天自責。因為你想,她一輩子生活在責怪和自責當中,所以長大以後做出任何好的貢獻、升職、加薪都不會開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模式,叫作不稱職的父母。有一個叫萊斯的人是個工作狂,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只要他不工作,他就覺得不對勁,哪怕去度假也要拿著手機,在那兒不斷地工作。他也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他這樣做跟孩子,跟家人的親情都淡漠了。但是他只要不工作,他的內心就會覺得特別痛苦。工作狂,真正的工作狂。
後來跑去看大夫,又問起來童年的這個生活,就發現這個萊斯,大概在10歲左右的時候,就是家裡的小大人。就是他的爸爸整天不回家,他的媽媽整天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然後這個萊斯負責照顧他的媽媽,他從小就是被他的父母長期控制。
那這種父母叫什麼呢?就是不稱職的父母,他壓根沒有履行過父母應該的責任。父母最起碼的責任是什麼?這個作者告訴我們說,作為一個父母,我們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事,是以下幾點:
第一個,父母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就你得讓他活下來。然後父母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然後父母必須滿足孩子的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讓他覺得有人愛他。父母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情感上的傷害。父母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這是作為一個父母,對於孩子最起碼的,應該做到的這麼幾點。
但是這個萊斯的父親,因為長期不在家,他的媽媽長期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需要萊斯照顧她。所以萊斯從很小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小大人。因此就不難理解,他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工作狂。因為他永遠都處在高壓之下,他總想再為別人做點事。
這里邊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叫作共依存現象。什麼叫共依存現象呢?如果一個人特別喜歡用照顧別人的方式取悅別人,他往往會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對象。這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互相共依存。然後那個永遠喜歡被別人照顧的人心安理得,因為他就喜歡別人照顧他。而那個整天照顧別人,取悅他的人,會覺得只要我這樣照顧了你,你就不會離開我。所以,兩個人形成共依存。你讓他們誰改,他們都不願意改,這種現象在很多人的人格上是能夠出現的。
還有一種叫作強迫性重復,就是如果父母不負責任的話,孩子將來找對象的時候,很容易找到一個不負責任的對象,很容易培養出來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這個叫作強迫性重復。因為你把孩子已經塑造成了這麼一個共依存的人,他就是喜歡通過奉獻的方法來取悅別人。所以他長大後,跟別人的合作關系都是這種關系。就導致他的工作單位,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就可能會成為一個共依存的對象,成為一個強迫性重復的對象。這是第二類,叫不稱職的父母。
第三類,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喜歡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就是我永遠告訴你,你離了我是不行的。你只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告訴你。
我見過有一個家庭,真的是,那個媽媽對孩子的照顧,簡直叫作無微不至。就是連孩子坐地鐵她都不允許。她覺得地鐵危險。就是這樣一種照顧。孩子很優秀,上了很好的大學,出國留學什麼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孩子很難發展自己的事業,甚至連談戀愛都做不到。條件極好,談戀愛做不到。因為你跟他只要一互動,你就會發現,他的媽媽永遠沖在第一線。他的媽媽永遠沖在那個孩子的前面。然後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替孩子選所有的人,替孩子說該分手了。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現在媽媽就特著急,說怎麼還沒談戀愛,怎麼還沒找到好工作,怎麼還沒怎麼樣。就這個孩子只能夠做學生,只能夠被爸媽照顧,然後媽媽就長期地一直這麼照顧他。我現在看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她的潛意識當中,不希望這個孩子離開。她就只是希望他能夠維持在我身邊,她需要維持你的無力感。因為我需要你,這是一種直接性的控制。凡是這種直接性控制的家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婆媳關系不和。就是因為兒媳婦是要把這個孩子奪走的,然後那個媽媽就會跟兒媳婦不斷地爭鬥,所以這是直接控制。
還有一種叫巧妙控制,巧妙控制的方法,就是我不需要天天說,你要不聽我的,我就去死,不行,我就自殺,我死給你看。不需要這樣。他的辦法就是總是來幫忙,總是想辦法幫你,然後讓你產生內疚感。你們去玩吧,沒關系,我們自己在家看春節聯歡晚會就可以。就是他一定要想辦法讓你產生內疚。所以用內疚感,用幫忙的方法。
還包括逝者的控制,就是這種操控型的人會延續到死去以後。他依然會帶來很強的控制,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叫投降,一種叫叛逆。像我剛說的那個家庭的孩子,就是投降了。就是反正我也逃不出我媽的手掌心,所以我就這樣了吧。
叛逆會出現一種叫作適得其反的叛逆。什麼叫適得其反的叛逆?看起來你是在叛逆,你實際上還是跟他在一起。就是你越是這樣不斷地叛逆,你越被你的父母控制得嚴厲。因為你的叛逆的方法是不跟別人合作,是我跟你們對著乾。但實際上你沒必要這樣對著乾的,你這樣對著乾的原因,只是為了證明,我跟我的媽媽已經分割開了,核心原因都是因為孩子,沒有獨立的身份,孩子始終被父母操控著。這是第三種問題型父母。
第四種叫酗酒型的父母。酗酒型的父母,就像客廳里邊有一個大恐龍,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家裡邊,有人酗酒,很嚴重,但是大家都認為很正常。甚至他的配偶會替他打掩護,會說他就喜歡喝一點,不嚴重。但實際上他經常喝酒,喝完酒之後打人。
我那天見到一個朋友,跟我講他的童年經歷,我覺得簡直是太慘痛了。他現在能夠笑對這些事情,然後跟我們講他的故事,像講一個別人的故事一樣,我覺得他真的好堅強。他的爸爸是每天晚上喝完酒打人,打到什麼程度呢,把他哥哥打到殘疾,家裡的雞不聽話,把雞摔死,就是使勁摔,摔死,把狗 打死了七八隻狗。
然後他和他姐姐在家裡邊吃飯的時候,只要一看到他爸爸開始擰酒瓶,他們倆就快速地吃,互相給個眼色就快速地吃,快速地吃完趕緊跑,就跑出去。就是酗酒型的家庭,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結果,有1/4的孩子也會產生酗酒的行為。而且強迫性重復非常多,就是很多父母酗酒的人,找對象的時候,都會找一個酗酒的人。因為什麼呢?他的潛意識認為說我可以改造他,我沒有改造我爸爸,但我可以改造他。然後導致婚姻的不幸。
然後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這一生當中,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為什麼呢?因為父母是我們最可以依賴的人,父母是最不應該騙我們的人,不應該打我們的人。父母是我信任感的來源。我如果要對這個世界產生信心,我一定是首先相信我的父母,不會背棄我,但是當一個父親喝完酒以後,就開始亂打人的時候,那麼這個信任感就會崩塌掉。父親是靠不住的,而媽媽也靠不住,因為當父親打他的時候,媽媽並沒有出手,媽媽不會幫他。我這個朋友,跟我講的特別慘痛的是等他18歲了以後,有一天,他的爸爸打他的媽媽。他已經18歲了,長大了。他過去一把把他的爸爸抱住,從背後把他爸爸抱住,說你要再打我媽媽,我就打你。然後他的媽媽撲過來打他,他的媽媽說,你是個畜生,你竟然敢打你爸。就這樣。就這個孩子內心一下子覺得說,天吶,我的媽媽,我是保護她,我是在做這樣的事,竟然在她的眼前我成了畜生。
你就能夠理解,那一對夫妻是什麼關系,看出來了吧?共依存的關系。就是那個媽媽忍受了爸爸一輩子的家庭暴力,但她依然深深地愛著那個男人,依然願意為那個男人奉獻。她藉助為這個男人奉獻,來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所以當她看到這個孩子竟然敢反抗的時候,他們完全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就是你被你爸打是應該的,你看到你爸打我也是應該的,誰讓你是孩子呢。
就這樣的家庭環境,你想想看會對這個人的心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所以,它會破壞掉信任感,它會讓孩子成為替罪羊。這是第四種叫酗酒型父母。
第五種模式,身體虐待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孩子會產生抑鬱和恐懼症。抑鬱症和恐懼症基本上來自於虐待。
虐待里邊有幾類。第一類虐待就是純粹的惡魔。有一些父母生下來孩子,就是用來虐待的。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很少見。比比皆是。我小時候,我們家樓上住著一個大姐,比我大概大個四五歲的一個小女孩,每天晚上慘叫。她爸爸是個教授,每天出門的時候就是有點像那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邊那個人。就是所有、全校的人都知道那個人是個好人。就那個人跟誰都溫文爾雅,和和氣氣的。看起來特別文氣的一個教授,每天晚上在家裡邊打他的女兒。就是打到全樓都捂著耳朵慘叫,那時候也沒人報警,也沒人管。那個姐姐現在不知道乾什麼的,反正每天晚上是全樓(能聽見)的慘叫聲。沒法看電視,每天晚上都叫,就打。這是第一類型的,就是惡魔型。這種父母生孩子就是打。他就覺得通過虐待這個孩子,他能夠找到快感,找到自己的樂趣,找到人生的價值或者找到什麼。他把孩子完全當作一個發泄的對象。這是第一類家庭暴力。
第二類,是沒長大。就是父母沒長大,當父母沒長大的時候,你發現父母看到小孩子做錯事,他會覺得你是在挑釁我,然後他照樣會跟這個孩子鬥爭。他是用打架的方式來鬥爭。他不是——你像我如果看到嘟嘟犯了錯,我覺得好好笑,好玩,你看這小孩就犯這樣的錯。你長大了,你是個大人,你會覺得小孩子很好笑。但如果這個大人並沒有長大,他也是小孩子,你敢動我,我打你。所以沒長大的父母也是一類。
第三類,就是簡單的模式重復。這個可能更多——模式重復。就是我從小就是這麼長大的,我不長得也挺好的嗎。所以我用這樣的方法接著教育你。這樣一代一代地重復下去。這三類都是我們說身體虐待型的來源。
這里邊有一段,需要給大家念一下:對於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成年後我們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系的基礎。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樣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期待使我們在成人的關系中更為坦誠,而且內心柔軟。
而像剛剛我們案例中,談到的那些狀況,他的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這些情緒慢慢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所以它對孩子長大以後的狀態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小孩子是沒法抵抗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的詆毀和侮辱的。就是你像我們如果長大了,你罵我說,你這個人沒有任何價值。可能我會預防,我會覺得我有價值,我怎麼沒價值。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小孩子,你會發現,你說什麼,他就信什麼。而且長期地這樣說,長期地這樣打,這個孩子慢慢地就會覺得,我沒有價值,我是一個壞人,我是一個壞孩子,我不配獲得美好的生活。這些人共同的特點,就是他(覺得)不配快樂,他在生活中不能夠接受簡單、單純、美好的快樂。只要有快樂,他就一定會想辦法,把自己搞得再累一點,再累一點,再焦慮一點,壓力再大一點。
所以,我那個朋友已經很成功了,但是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生活。他就是想辦法讓自己更累。更痛苦,壓力更大,就算賺了很多的錢,沒用。他在內心當中,不接受自己是一個輕安喜樂的人。他接受自己是一個負重前行的人。他用特別多的巨大的壓力來壓在自己身上。
我們在生活中見過,很多企業家都是這種人格。然後你如果看到這個人特別喜歡吃苦,吃苦到離譜,你去問他的童年,基本上就是這種狀況。就是會被身體虐待。
然後,模式六叫作言語虐待型父母。大家會覺得,言語虐待型可能還好點。就是罵你唄。
有一次,他們做了一個心理治療的工作坊,然後有一個人就站起來講說,我多麼希望我是被身體虐待。為什麼呢?因為身體虐待起碼別人能看見,別人能看到這孩子受傷,能知道他被打了。我沒有,我的父母從小到大一直侮辱我,一直罵我。
就是我見過很多父母,包括我們家很多親戚,很多父母罵孩子那個話就沒法聽,就罵到極其難聽。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喜歡以罵人的方式過日子,每天就是不停地罵、不停地罵。這種言語虐待會導致孩子極度缺乏自信。就這種和那種暴打的反應還不一樣,它的特點是缺乏自信。
然後這里邊父母的原因是什麼呢?就它很容易出現一種叫爭強好勝的父母。爭強好勝的父母,就是他見不得孩子比他好,見不得孩子比他強。尤其是在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經常會受到來自媽媽的攻擊,不停地指責她,會導致這個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自卑。那這種人還會容易導致3P的心理結構。什麼叫3P呢?三個P字開頭的狀況。第一個就是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第二個叫作拖延(Procrastination),第三個叫心理癱瘓(Paralysis)。
拖延症跟完美主義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大家都知道。我們如果聽過拖延症那本書,你就知道,但是它最後會導致的嚴重結果,是心理癱瘓,心理癱瘓就是算了,做不了了,就這樣吧。這就是我們說3P的人格,對成功心懷恐懼,然後甚至心理產生扭曲、變態、婚姻出問題,這是被長期言語虐待的結果。
這里邊最殘酷的一句話,就是父母罵孩子的時候最殘酷的,會讓孩子產生最嚴重心理影響的,就是我真希望從未生過你,我真希望沒有生過你。你乾嗎不去死?就這種話是很多家庭里邊,長期出現的話。我們在這兒講會覺得很突兀,怎麼會說這樣的話——你乾嗎不去死。在很多家裡邊是常見的,是每天都能聽得到這樣的聲音。所以這種叫作言語虐待型父母。
第七類叫性虐待。性虐待大家可能會覺得說,這個肯定不多,尤其是在我們中國很少。統計數字顯示比例真的不低。性虐待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它會產生3D效應,就是骯臟(Dirty),傷害(Damaged),異類(Different)。就是讓孩子覺得自己骯臟,讓孩子受到心理傷害,並且孩子長大以後,老覺得自己是個怪人,老覺得自己是個異類。這部分我們不展開講那些狀況。總之是很糟糕。
以上這七種是常見的問題父母的模式。那麼還有一種值得我們警惕的,叫作有毒的家庭體系。就是整個家庭當中,存在著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會導致我們會有如下的評價:比如說我沒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別人關心;我永遠都不會成功。你註意這三條,是你判斷自己是不是被侵害過的最重要的標準。你是不是心中經常會想起這三件事。
那麼記住,你的父母也有父母。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形成的感受、規則、交流和觀念。在所有的感受、規則、交流和觀念當中,都有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
說出口的就是我們經常會強調的,會說的。未說出口的是不用說,大家心知肚明的。你比如說重男輕女這件事,很少有家庭里邊會貼個標語說,我們家重男輕女,或者說我就是重男輕女。不會。但是在他每天做各種事的時候,都反映出來,我們都知道,這個家裡邊是重男輕女的,就那種感覺,就完全不同的待遇。所以這一種東西就屬於未說出口的這種文化。
你比如說有的家庭里的觀念里邊,有這樣的觀念:無論怎樣,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須按我說的做,否則就是錯的;孩子就應該安安靜靜地待在那兒。你看,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但是就是這麼做的。如果孩子鬧騰,如果孩子好奇,如果孩子喜歡乾什麼,就要被責怪。如果孩子跟父母頂嘴,不問青紅皂白就要被打一頓。這就屬於是未說出口的一些觀念。
還包括未說出口的規矩,比如說不許比爸爸更成功,不許你比媽媽更快樂,不許你過自己的生活,你必須永遠需要我,你必須不能拋棄我等等。這就是我們說那個控制型的家庭,經常會出現的這種規則。所以不管是說出口的,還是未說出口的,這個有毒的家庭體系,都會給我們造成傷害。
然後盲目地順從,就是整個家庭的洪流,從上往下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大部分的人會盲目地順從。他們會認為不同就是不好,就是只要跟之前的不一樣,可能就是不好,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地保持這個家庭的平衡。你知道很多家後來出問題,比如說離婚或者出現大的動蕩,往往就是有一件事打破平衡。甚至是搬家或者裝修,分了房子,這樣的事,就會打破平衡,導致家庭里邊出現大量的矛盾暴露。
在之前沒有打破這個平衡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按部就班,假裝沒事一樣,看不到客廳里的那個恐龍,就這樣慢慢地持續下去。
在應對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家裡邊會矢口否認。就你說我的這個問題沒有,我們家沒有,我們挺好的,第二個,推諉指責,說那不怪我,那是你爸,那是他,那是你把我逼的。你看,會推卸責任。第三個,強行阻撓。就是要發生了變動,要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強行阻撓。第四個是三角關系。就是父親、母親、孩子形成一個三角關系,三國對立,把孩子成為戰鬥的一個武器。這是非常糟糕的家庭模式。還有需要有人保守秘密。如果咱們家是這樣的話,不能跟別人說,家裡邊有人打人,有人喝酒,有人性虐待,不能告訴別人。告訴別人就會受到詛咒,就會被打或者怎麼樣。這些都是有毒的家庭模式。
那接下來我們陽光一點,我們看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要談到原諒的陷阱。好多人覺得只有寬恕,只有原諒你的父母,因為父母就是父母,你只能原諒他,你才能夠怎麼怎麼樣。在另外一套家庭體系裡邊,像我們講過類似於《這不是你的錯》這樣的書,那裡邊也不倡導孩子能夠原諒父母。那個里邊的講法是說,孩子沒有資格原諒自己的父母。你原諒你的父母,意味著你並沒有得到愛。你想,你本來就沒得到愛,你現在還要原諒他,你不是更少了嗎?沒有愛,所以沒有愛的時候,你不可能再有愛給別人。因此我們不能夠用原諒這樣的詞對待父母。
在這本書里邊作者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沒有理清楚之前的情緒和責任,你就不要談原諒這件事。而且原諒,只有在父母努力求得原諒的時候,才有意義。你的父母覺得我做錯了,我之前確實做得不好,這時候你原諒他才會有意義。只有釋放內心的痛楚和憤怒,讓應該負責的人負責,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當然,大量的父母不是這樣的,這種父母肯定不是絕大多數,絕大多數的父母沒有嚴重到變成一個有毒的父母,或者一個問題父母這種情況。如果你真的受過這麼嚴重的傷害,那麼,你應該分清楚責任,這不怪你,這不是你的問題,你不需要承擔所有的後果。你只有把它釋放出來,說明白了,搞清楚了,你才能夠談到愛和原諒這樣的事。所以這是第一個叫原諒的陷阱。
然後我們需要學會擺脫和父母的糾纏。我們從觀念、感受、行為這三個層面上要學會擺脫。否則的話,無論你是對抗還是順從,你都沒有擺脫你父母的影響。
這里邊給大家念一段,緊密糾纏的親子關系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孩子為了安撫父母,而不斷地屈服,無論孩子自身有何種需求和期待,他們永遠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另一種的表現截然相反,當孩子大吼大叫、威脅父母,或者(與)父母完全形同陌路的時候,其實他們和父母的關系仍然密不可分。這種類型雖然看起來不同,但實質上,父母仍然緊緊控制著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只要你對父母的情感很強烈,無論順從或者抵觸,你就仍然賦予了他們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使得他們可以繼續控制你。
記得蘇明玉嗎?就是不提她家的時候她好好的,努力地遠離這個家,家裡的事跟我沒關系,你們那些事跟我沒關系。但你發現只要她爸爸一齣點問題,她就生氣。你知道,這就叫作糾纏。就他能夠非常快地撩動你的情緒,那就證明你依然在跟你的父母不斷地糾纏。所以我們要學會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避免接觸(父母),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你的想法和判斷會出現大量的偏差。我們得慢慢地讓自己的情緒開始舒緩,在提到自己父母的時候,或者回家的時候。
我們一般春節回家都是這樣,就是剛回去的前兩天很愉快,然後第三天以後開始吵架,到最後乾脆收拾行李我就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就完了。就是你必須得能夠冷靜地處理和家庭、和父母的關系。
學會情感的獨立。註意,情感的獨立不是離家出走,情感的獨立不是說,我跟你們沒關系了。像蘇明玉那種就不叫情感的獨立,她只是離家出走,我今後不跟你們打交道了。情感的獨立是你要學會擁有選擇的權利,以及質疑他們的自由。你的父母不是完人,你的父母也可能會做錯事,所以你可以認為,他們有些事做得不對,這就是獨立的情感,獨立的人格。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教育到說,父母做任何事你都只能說對,只能說是,那你的情感就永遠不會獨立。所以你可以跟他討論這些問題。
然後這里邊有一招,教給大家,很管用,下次春節回家就用上了,叫作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舉個例子,什麼叫反應?這個治療師扮演母親,罵這個女兒說,你自私,你忘恩負義。你看,媽媽罵女兒的一句話,女兒怎麼說呢?女兒說,不,我沒有,我總是為別人著想,我總是為你著想,我盡我所能地避免傷害到你和父親。不管多累,我都會帶你們出去逛街、購物,請你和父親到家裡吃飯,難道不是嗎?不管我為你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這個叫什麼?這個就叫作反應。這反應代表什麼呢?反應代表著你被激怒了,你被控制了,你的情緒因為你母親的一句話,就開始翻騰起來了。所以,這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你要減少點這種東西,不要有那麼強的反應,你要學會回應。
什麼叫回應呢?聽這個心理醫生說,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你真是個自私又忘恩負義的人。就這父母非得搬到他們家來住,他們不願意,美國人特別不喜歡父母過來住。說你忘恩負義,然後什麼是回應,說,哎呀,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有意思。然後這個媽媽接著說,我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居然建議我們去住賓館,我簡直不敢相信。女兒說,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搬過去住?”
“我得考慮一下。”
“我要你的答復,小姐。”,
“我知道媽媽,但我需要考慮一下”
這個叫作回應。甚至嗯、啊、哦、是嗎,唉呦好玩,這些東西叫作回應。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多一些回應,少一些反應,我們的情緒不容易被激怒。你的媽媽也能夠感覺到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她不能夠再輕易地讓你發作,不能夠輕易地讓你哭,讓你生氣,讓你內疚。所以這個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然後要學會非辯護性回應。什麼叫非辯護性回應呢?比如說,哦,我明白了。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很遺憾,我不贊同你這一點。讓我想想,很抱歉讓你傷心了,很抱歉讓你失望了,我也很難過。這都是非辯護性的回應。就是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冷靜、理智地跟父母對話,你應該學會這些詞,而不是在父母面前不斷地辯解,不斷地爭吵,不斷地說我沒錯。那代表著你依然被他控制,這是第一個小招。
接下來,我們要學會不再自我懲罰。什麼叫不再自我懲罰?這里邊要學會一個非常專業的心理學的方法,就是你要找到那個觀察性自我。觀察性自我就是你得跳出來看你的生活,尤其是看你的童年。你現在想想桑迪,就之前那個未婚先孕的小姑娘。看,這兒坐著一個小姑娘,你會怎麼對待她?這就是抽離出來。
然後誰能夠照顧你那個童年的自己呢?就是你自己。所以你可以嘗試著拿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找一張你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然後跟那個照片說一說話,因為這個是我們說,心理受到這麼嚴重傷害的人,你一定需要一些治療的方法。說什麼呢?說你不需要為什麼什麼負責。那個什麼什麼那部分,就是父母對你所造成的傷害。比如說,你不需要為他們虐待你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忽視你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讓你覺得自己沒人愛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殘忍而冷漠的嘲笑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對你的侮辱稱呼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的不快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自己的問題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選擇,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酗酒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酗酒後的暴行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對你的毆打負責。你不需要為他們對你的猥褻負責。
就是這個童年的孩子,需要得到安慰,你需要跟他討論這件事,告訴他,那不是你的錯,你是個孩子, 你沒有錯,是他們錯了。所以誰來做這件事,你自己做就好了。你自己只要拿張照片跟他講就好了。
還可以跟一張空椅子對話。就是把那個空椅子當作你的父母,你跟它說話,你把你對他的憤怒、委屈,你可以全部都講出來。因為往往出現這種狀況的人,就是不能夠跟父母去直面的人。所以你需要拿一張空椅子做這種空椅子實驗去處理。
還有處理自己的憤怒和悲傷。在處理自己悲傷和憤怒的時候,也有一些方法。比如說,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憤怒其實是一種力量,你把它釋放出來,慢慢地也就好了。第二個是表達自己的憤怒,用力地捶打枕頭。然後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以去舒緩憤怒。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就不要恨自己,很多人憤怒起來以後,最後的結論都是恨自己,都怪我。然後把憤怒轉化成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就是比如說,我很氣憤,因為我爸從來不讓我過自己的生活,把它變成我再也不會允許我爸爸控制我、貶低我。你看,這就轉化了。就是把過去的那種深深的自責,轉化成了我要去做些什麼事。這是對憤怒的一個很好的轉化。
然後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就是只有你自己能夠改變你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得能夠學會對自己負責。什麼叫作一個成年人能夠學會對自己負責?這個需要界定一下,有這麼幾件事。
第一個是你要成為一個獨立於父母的個體。第二個,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你的父母不是完人,有很多人會為問題型父母辯護,都會覺得父母特別好。尤其是在父母去世以後,他們會神聖化去世的父母。然後第三個是面對童年的事實,第四個,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系。第五個,勇敢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六,面對並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無論他們是否健在。七,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的時候,改變自己的行為。八,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愈內心的童年創傷。九,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好了,這些都是鋪墊。前面講的這些不要自我懲罰、學會回應、不要反應等等,這都是鋪墊。鋪墊什麼呢,用來做最後一關,就是與父母對峙。
這本書的作者強調說,一勞永逸地解決剋服(面對)父母時的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父母對峙。
當你說這個話的時候,很多人說,我永遠都不會,我絕對做不到。她說,往往我看到的第一反應都是絕對做不到,但是慢慢地他會說,可能吧,將來哪一天等準備好了。這是第二種。第三種就是說什麼時候開始。就人們會有這種動力。
與父母對峙的時候,你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學會直面恐懼。你要知道,與父母對峙不是要報復他們,不是懲罰他們,不是讓他們收斂,不是向他們發泄你的憤怒,也不是從他們身上尋找些補償。這些都不對。你不要指望通過與父母對峙,把他們改變了,這很難。
與父母對峙的目的是為了直面他們,徹底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為你們此後的關系定位。就事實上 ,與父母對峙不是為了改變父母,而是為了改變你,為了對你產生療愈的效果。所以有四個基本要求。就是與父母對峙的時候,有四個基本要求。
第一個是你必須堅強得足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或其他任何由對峙引發的消極情緒。你要預想到他可能會打你,摔東西,再也不見你了。然後你必須有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你度過從期待對峙、對峙本身到對峙的後果出現,這三個不同的階段。就要人家幫你,有醫生或者有朋友。然後你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成信件或加以演練,必須練習使用非辯護性回應。你得練,你不能吵起來了,對峙最後變成爭吵,你得把自己那套東西練好。第四個,你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受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那為什麼要讓人們做這麼艱難的對峙呢?因為有一個原理,就是凡是沒有歸還的,就一定會轉移。你像我那個朋友,被他的父親從小那麼打的那個人,他沒有機會把這個東西歸還給他的父親。他到現在講起他的父親,都依然是恐懼、緊張,他就只好把它轉移到別的地方,他用大量的體力勞動,用大量的艱苦生活轉移。有的人更慘是轉移給自己的孩子。就是我這個能量,我這個憤怒沒法發泄,我委屈,打他。
很多父母為什麼在孩子寫作業,寫不出來的時候,父母就急了呢,就罵孩子呢?一陪孩子寫作業就變後媽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之前的那個憤怒,沒有解決m沒有歸還回去,所以轉發給孩子,實際上你對孩子發脾氣,根本無助於他寫作業,但是忍不住,莫名其妙,一股火。就是因為那個能量,是你爸爸媽媽給你的,你只好給到他。所以凡是沒有歸還的,就會轉移。我們需要通過對峙的方法來歸還它。方法兩種。第一招寫信,第二招面談。
寫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四大類問題要寫清楚。第一類問題是,你曾經對我做過些什麼。你得先把事實寫出來,你曾經對我做過些什麼。第一段。第二段,我當時的感受。我當時嚇壞了,我在哭,我很難過,我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愛我了等等。第三段,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我到現在都是什麼什麼樣。第四段,我現在對你的要求,這是最重要的四大段。
那我給大家念一段,一個孩子給她的父親寫的信。她說,親愛的爸爸,我想要說些以前從沒對你說過的事情。首先我想告訴你,過去的幾個月里,我沒有同你和媽媽過多相處的原因。這或許會讓你感到驚訝或煩擾。我不想見你,是因為我怕你,我怕見到你之後又感到無助,怕被你奚落,怕自己又一次在依賴你之後被棄之不顧。讓我來解釋給你聽。
接下來第一段,是你對我的所作所為,我們就不念了。因為一大段,她的父親是怎麼罵她的。第二段是我當時的感受,我害怕、屈辱、迷茫。
第三段是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我作為人的尊嚴,被這樣遭到無情的踐踏。許多男人曾殘忍粗暴地對待我,而我卻總覺得這都是我自己的錯。自從被漢克打過了之後,我甚至還寫信跟他道歉。我極度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既無能也無價值。
第四段是我對你的要求,我希望你為你自己(是)這樣一個殘忍齷齪的父親而道歉。我希望你承認你對我造成的傷害,讓我身心倍受摧殘。我希望你不要再對我惡語相向,你最後一次罵我,我還是在鮑勃家,當時我為了生意上的事情,徵求你的意見,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沖我咆哮。我討厭這樣,卻還是屈服了,但是今後我再也不會了。我想讓你知道,從今往後,我不會允許這種事情再發生。我想要你承認好父親不會不懷好意地審視自己的女兒,也不會侮辱貶損自己的女兒。他們只會將女兒保護得很好。
最後一段說,很遺憾我們沒能保持正常的父女關系。我很想去愛我的父親,卻又無法給他愛,這是我生命中的缺憾。我還是會給你寄賀卡和禮物,因為這會讓我心裡好過些。但是如果要見面的話,你必須接受我的基本規則。我並不瞭解你,我不知道你有什麼痛苦或恐懼。我很感激你曾經努力工作,讓一家人生活舒適,也感謝你曾帶我度過美好的假期。我還記得你教會我好多東西,大樹和小鳥,人和政治,體育和地理,野營和滑冰。我記得那時候你常常開懷大笑。
我現在生活好得多了,知道這一點,你可能也會覺得高興吧,我不會再讓男人打我了,我有很好的,很支持我的朋友,有不錯的工作和疼愛的兒子。收到我的信後,請回信告知。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重新開始。
這就是一封寫給父親的療愈的信件,這就是用信件的方式在對峙。這個女孩因為長期被她的父親辱罵、 奚落、嘲笑。所以導致她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家庭暴力的男人。
第二種方法就是面談。面談的壓力就要大很多,這個醫生經常陪伴子女去面談。就是那個家長一來說,怎麼有個大夫坐在這兒,就開始生氣了。有時候會有激烈的沖突,有時候會有沉默的沖突,有時候會談得很好,會抱頭痛哭等等,都會有。
但是最後有一個結論,就是不存在失敗的對峙。她說,只要你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去做了這樣的對峙,你的心靈就成長了,你就已經比過去變得更加堅定,更加勇敢,你不會怕他了。因為大量的父母,其實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依然讓孩子覺得恐懼,我相信很多家裡邊都有這樣的陰影。
最後有一章很重要,我需要強調一下,就是有很多創傷需要專業心理治療。就如果你的創傷嚴重到比如說有長期嚴重的家庭暴力、有性虐待這樣的狀況存在,那可能需要找專業的大夫。你不要自己讀完這本書就去做了。這有點危險。如果沒那麼嚴重的話,你可以嘗試著寫寫信、跟空椅子對話、用照片跟自己的童年講講話,然後擺脫父母給你造成的陰影。
結束的時候,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知道,就是我能夠保護好我的孩子,因為往往最好的治愈是孩子。就當你能夠把父母給你的那些負面的東西轉化,還回去,或者把它想辦法解決掉的時候,你應該在孩子身上得到療愈。所以,我們要努力地把愛、把安全感給到我們的孩子,讓孩子能夠獲得一個美好的童年。這個是對這件事情最好的療愈。
最後,我覺得書里的結束語說得非常好。它說,什麼是真正的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並不是那麼簡單。你會經歷一個艱難而疲憊的過程,準備好應對挫折和失誤,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從里到外地磨練自己。焦慮 恐懼 內疚 困惑,對任何人來說都無可避免,但這些魔鬼將再也無法控制你,這才是關鍵。
當你可以更好地把握過去和現在的父母的關系時,你會發現,你和其他人的關系,尤其是和自己的關系,會得到極大的改善,或許是平生第一次,你將擁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這就是這本書希望帶給我們的東西,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在我們今天的互動話題當中,希望大家能夠在留言區寫一寫,你的一些童年經歷。假如你能夠穿越回去見到童年時的你,你會對他說些什麼?我們從這兒開始安慰自己吧。
謝謝,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