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98】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這是生活應用手冊,會讓你解憂

 

20210614.pn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領悟這些實用大道理,再實踐。讓你個人、人際關係、婚姻、養育孩子...等方面都會受益。

 

這邊提到不開心怎麼辦?最快就是嗅覺,因為有一個情緒加工的中心,叫作杏仁核,杏仁核就在我們鼻子後面。就是聞你喜歡東西的味道。

 

【83】幸福的方法。幸福的能力就是對快樂的感知力

 

所以,不開心時,這看這篇。據說這是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每年選修人數超過1600人,而且他們都帶著爺爺奶奶、父母親一塊聽。

 

幸福的第四象限。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你在為未來打拼,你在不斷地努力為未來打拼。但你能夠感受到什麼?此刻的快樂。

 

【81】感受愛。現代人壓力大,有兩個快速減壓的方法。

  1. 找自己最信任又能夠傾聽你,想法的人
  2. 學會正念。這會讓自己當下念頭偏離兩側極端,呈現淡定的狀態。

 

有婚姻和感情問題要了解,社會呼救、多巴胺、催產素(愛的激素)。

碰到問題不要死撐著,懂得示弱,讓對方發揮雄雌性動物的本能,想保護對方,讓對方有強烈存在感的價值。

 

激情只能短時間的幸福快樂(多巴胺);想要長時間幸福快樂,彼此要有愛的連結(愛的激素)。

 

「所以,是一本實用的書籍,現學現用,立即讓你在生活裡,得到好處。」眼神堅定,握緊右拳說。

 

 

 

到底什麼是幸福

 

彭凱平:幸福已經有差不多上千個概念,在字典上、學術上都有很多的討論。

 

我把幸福定義為意義的快樂。為什麼呢?就是說,快樂我們都知道的對不對,但是這個快樂要有意義。

 

就是我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肯定很快樂。因為我們人有這樣的一種反應,好的東西肯定愛吃。

 

但是如果你突然意識到你已經是250斤了,那你肯定就產生不了快樂。這就是我們講,幸福它是有意義的快樂。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普遍不快樂

 

彭凱平:對,我覺得有多層原因,有社會的原因,有文化的原因,還有自我的原因。

 

社會的原因。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我們一直關注物質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沒有用心去欣賞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

 

我們很多人的工作是因為它對於事業發展有利,對於家庭養家糊口有幫助,對我們的收入有提升,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和價值。

 

有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這個工作能不能讓自己活得很開心、活得很幸福,這個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有一些太匆忙變化沒跟得上。

 

再一個就是我們也做過調查,就發現我們中國人不幸福的原因,其實還包括我們的這種人際關係、社會關係。

 

我們有太多的競爭、太多的比較、太多的攀比,我們老想上北大清華。其實沒必要的,我們可以有一個很好的職業,只要自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聰明智慧的愛學習的人。

 

但是,有這樣的一種社會壓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有點瞧不起幸福這個概念。

 

 

 

如何正確地跟別人比

 

彭凱平:這就是要有一種心態的自由度。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可以選擇怎麼比,什麼時候跟誰比。這就根據你的目的,根據你的功能,根據你的需要。

 

樊登:您比如說您跟馬雲比。

 

彭凱平:對,你就沒有必要。因為我跟馬雲不一樣。我們追求的方向不一樣,我們的價值理念不一樣,我們的人生閱歷也不一樣,這個就沒必要。

 

樊登:這個和魯迅先生寫的阿Q的精神是一回事嗎?

 

彭凱平:不太一樣。阿Q的精神它有一個否定現實的前提在裡。所有的積極心理學的比,他是知道自己什麼樣子,只不過參照標準不一樣,參照的方向不一樣,參照的群體不一樣。

 

樊登:彭教授這書裡寫了一個案例,他說大家都羡慕李嘉誠,李嘉誠那麼多錢。

 

問你願不願意跟李嘉誠交換生命?就會有很多年輕人突然不過腦子說,當然可以了,幾千個億我還不換嗎?一換九十歲了。

 

彭凱平:對,玩也玩不動,吃也吃不了,對不對?跑也跑不行,對,沒必要的。

 

樊登:所以人需要從多個維度來認識自己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盯著別人的一個點。他們家孩子上清華了,我的孩子沒上,所以我受不了,就這個。

 

彭凱平:就是人有一種認知誤差。你也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2002年就提出來。

 

這個認知誤差叫作鮮明性思維誤區。就是我們比的時候,往往比的是人家的那個鮮明特性,那個閃光特性。

 

換句話說,我們比別人,往往比的人家的那個優勢、優點,他沒有比人家的整體情況,你也不瞭解別人的整體情況。

 

你跟馬雲比,你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優點——有錢,但是你沒有想到他的缺點。

 

樊登:關鍵我是覺得他壓力大。他承擔的事,他面對的對手,那肯定是我們這個層面完全不能想象的。

 

彭凱平:一念之差,上億的人民幣消失,這個壓力太大了。

 

樊登:所以要學會用彈性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找豐富的維度。

 

彭凱平:還有一個主觀積極性,就是說很重要。心態積極,其實選擇的目標、方向、群體都是可以隨時變化的。

 

 

 

並不是多就好

 

有一個心理學家其實做過一個研究,她發現越多讓人越不開心。

 

她是一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一個教授,希娜·艾揚格,她是一個盲人,很有意思的少數幾個著名的盲人心理學家。

 

她給人一堆果醬讓你挑,一個桌上是3瓶果醬,一個桌上是12瓶果醬,你挑哪一個?很有意思。

 

就是當你面對12瓶果醬的時候,你出現了選擇煩惱。太多了,我挑什麼呀,對不對?最後他就不挑了。

 

 

彭凱平:愛情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書裡頭也談到這個。

 

在某種意義上研究也發現,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大家戀愛結婚的欲望下降,因為看到的美女太多了。

 

以前遇到的就這麼幾個,他一定是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所以說很容易得到幸福滿足感。

 

 

 

樹立一個正確的幸福觀

 

彭凱平:對,要走出幸福的誤區。什麼意思呢?就是好多錯誤的想法其實限制了我們的幸福感,你要有科學的幸福觀呢,你就可以得到更加幸福的體驗。

 

樊登:那您說要拯救不開心,要調動自己積極的力量。人真的想積極就能積極嗎?

 

彭凱平:有科學方法,這個就是我們心理學很有趣的發現。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具身認知。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以前老以為概念就在大腦裡,存在海馬系統裡。

 

其實它是以神經元的方式在全身激蕩,它產生了一種生物電的反應。所以說知行合一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具身認知。

 

所以你如果做出這樣的行動,你可以得到這樣的一種反應,它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它是相通的。

 

 

現在不開心了應該做些什麼事

 

彭凱平:最快的就是嗅覺,我們人類的嗅覺它是不通過大腦就產生作用的。

 

因為有一個情緒加工的中心,叫作杏仁核,杏仁核就在我們鼻子後面。

 

樊登:杏仁核在這兒。

 

彭凱平:在這個後面,鼻子後面。

 

所有的其他感官都要經過大腦。

 

比如說你聽到一個聲音很開心對不對,但你得想想是誰,為什麼。但這個嗅覺很奇怪的,它是直接產生反應。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聞到臭豆腐,我湖南人愛吃臭豆腐,即使我智慧上知道很香,愛吃,對不對,但是我聞起來還是臭。

 

所以這就是我們經常講,聞香可能是調整情緒的最快的方法,因為它立馬產生作用。

 

所以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君子佩香。

 

就是你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積極向上的君子的話,你得佩點香。

 

所以家裡準備點精油、香油、香皂,心情不好洗個乾乾凈凈的澡,換上新衣服,聞一聞清新的空氣,其實會讓自己很開心。所以說這是最快的,而且立馬解決問題。

 

樊登:怪不得有時候拿剛洗過的衣服聞一下,會很有幸福感。

 

 

 

 

社會呼救讓夫妻關係變好

 

樊登:所以沒必要完全抵抗這些不快樂的心情。

 

彭凱平:而且抵抗不了,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

 

我們說傷心,傷心其實有保護作用的。你傷心的話,有人來關心你,有人來支持你,是一種社會呼救。

 

你有困難,你都不表現出來,還得裝樂,那你就得不到幫助。

 

所以能夠示弱,其實對夫妻關係也很重要的。

 

我們談到了就是,如果夫妻之間真的有一種柔軟的感覺,那這個愛心就油然而生。

 

為什麼徐志摩說,最愛你一低頭的溫柔,這時候我就有愛心了。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永遠快樂、永遠積極就是好事,一定是有個度,有個比例的。

 

 

 

選擇的重要性

 

彭凱平:對,是不太一樣。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一句名言,就是很多時候不是這個事情本身,是我們怎麼想這個事情對我們造成巨大的影響。

 

樊登:所以你也很喜歡斯多葛學派。

 

彭凱平:對,我覺得這個是在某程度上,也是我們積極心理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源泉。

 

 

樊登:就是控制你能夠控制的這部分,然後找到它的意義去理解它。

 

《活出生命的意義》那本書裡,他就是在集中營,你想那是要死的地,就每天覺得都不行了那種感覺。

 

他突然有一天想什麼呢?他說,這是非常好的素材,將來我在國際心理學論壇上,我演講,我講這段,他們其他人都不行。

 

我覺得這個真好,他一下子發現了這麼苦難的一件事背後所富含的那個意義。

 

彭凱平:你看他就把一個痛苦的體驗,變成了一個積極的感受。

 

樊登: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換工作,你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如果你不會游泳的話,怎麼換游泳池都沒有用,核心其實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覺得不愛跟他們社交但是又難受又孤獨這種怎麼解決

 

 

彭凱平:這個時候就是你得改變,就是費斯廷格的方法,你得做三件事情。

 

第一個你得改變你對他們的認識。

 

你不願意跟他們來往,是你覺得他們不配,不好,不值得。

改變認識,這是第一條。你可以發現他們的優點,你發現他們的特長,你找到一個可以喜歡的人,也可以混進去。

 

第二個改變自己。這也可以對不對?有的時候就是,也許我得改變我的性格,也許我改變我的行為習慣。

 

特別是就是行為習慣是可以改的,性格很難改,但是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是可以改,特別是聰明的人、智慧的人、有自控能力的人。

 

所以說,改變他人,改變自己,改變場景。

 

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群體我融不進去,總有群體融得進去,我換一個地方,換一撥人這都可以的。

 

這就是費斯廷格,他有一個叫作認知失調理論。就是凡是出現我的欲望或者行動有矛盾的時候,肯定產生認知失調,這個時候我就改變它,改變我,改變場景。

 

 

 

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婚姻變得更好嗎

 

樊登:這就需要我們研究一下,就是我們為什麼結婚。

 

有一個心理學家叫海倫·費希爾,她提出來婚姻提供給我們三個特別重要的需要滿足,這是真的需要的。

 

一個是性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安全的性生活,肯定夫妻之間是最安全的。

 

第二個就是依戀的感受,我們這種相依為命的社交的滿足。

 

第三個就是人真的需要,有一種愛的需要。

 

但這個愛的感受它有個問題,就是它有幾個激素,一個叫多巴胺,一個叫催產素。

 

多巴胺是欲望的這個原因,快樂。所以說一開始談戀愛的時候,這個欲望很強烈,睡不著覺,有一種迷戀,一種瘋狂,一種燥熱,這是愛到極致的時候一種很自然的反應。

 

但多巴胺有一個問題,它叫作適應性,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產生同樣的興奮和快樂感受的那個量,它必須增強。

 

但是同樣一個人,它沒法增強,它就消退了。所以這種激情的消退,是婚姻很自然的現象,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很自然的,不要緊張。

 

有一個很重要的激素,也是愛的體現,叫作愛的激素。英文叫催產素,我們把它翻譯成催產素是不科學的,它是愛的激素。

 

它讓我們永遠產生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激動的感覺。所以說催產素它沒有適應現象,它可以一直讓你歷久彌新,時間越長,陪伴越久,催產素越多。

 

為什麼陪伴,做備胎總有轉正的機會,就是因為老在一起,這個催產素慢慢就來了,日久生情就是因為催產素的作用。所以夫妻之間其實是可以利用催產素,而不是利用多巴胺。

 

但是很多不懂科學的人,他就以為我沒這個激情我就不愛了。

 

 

 

大量的家長來傾訴都是講孩子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孩子

 

彭凱平:就是我們第一個還是要把孩子看作是愛情的結晶,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相親相愛的證據和憑證。在我們心理咨詢中間就發現,就是夫妻之間離婚,勸阻他們離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孩子。

 

講兩人的感情、道德其實都沒有用的,但是你們相親相愛,產生了這麼一個孩子,為孩子的好,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夫妻之間相守在一起的概率提高很多。

 

所以說第一個很重要的認識,這是愛的結晶。如果這個孩子不是愛的結晶,一般來講這個關系就很難維持。所以能夠意識到這個孩子是我們聯系兩個人的紐帶。

 

第二條就是,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我們未來幸福特別重要的保障。

 

小的時候孩子帶來的煩惱是多一些的,確實是這樣。他要哭,要鬧,你得陪著,你得照顧,甚至影響夫妻之間的夫妻關系,還有家庭的經濟負擔等等。但是其實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他會有自己的自主性、獨立性,他有自己的愛好,他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會越來越多。

 

所以說對於年輕父母來講,這樣的一種長期發展觀念,瞭解兒童的成熟成長的心理學,其實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學會創造一個愛的環境。家庭其實是一個愛的環境,孩子在裡可以扮演很重要的作用。

 

這個環境在的話,其實你回家,就感到很溫馨,很快樂,很幸福。

 

現在我們沒有這樣的一個愛的環境,我們把家當作休息的地方、放鬆的地方、承擔做父母照顧孩子責任的地方,這個時候你這個愛的感受就沒有了。

 

千里在外,其實家是我們愛的歸宿,這個概念其實很重要的。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要增加一些技巧和方法。

 

這個方法就包括,一定要保證自己足夠的休息。第二條一定要有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夫妻之間要討論一些問題,要分享一些困難。

 

別老自己扛著,扛著扛著受不了了就責備對方,他有一定的這種抱怨,有一定的這種責任的分享,其實也很重要的。所以有一些小的技巧,值得我們去探索,值得我們去實踐。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兩份心得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彭凱平

#到底什麼是幸福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普遍不快樂

#如何正確地跟別人比

#樹立一個正確的幸福觀

#現在不開心了應該做些什麼事

#社會呼救讓夫妻關係變好

#覺得不愛跟他們社交但是又難受又孤獨這種怎麼解決

#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婚姻變得更好嗎

#大量的家長來傾訴都是講孩子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孩子

 

 

 

 

取自:樊登讀書,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讀完本文約需39分鐘

 

 

 

樊登:各位好,今天我們要講一本讓大家特別開心的書,叫作《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我們為大家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社科學院的院長彭凱平教授,歡迎您,彭教授。

 

 

 

彭凱平:樊老師您好,謝謝。

 

 

 

樊登:這書名是您起的?

 

 

 

彭凱平:是的。

 

 

 

樊登:為什麼叫這麼誇張的一個名呢?心花怒放的人生。

 

 

 

彭凱平:因為我們心理學有個概念,叫作心花怒放。那是一個英文單詞,原意是像花朵一樣燦爛。我覺得用心花怒放來描述,非常準確地表達了這個積極向上的、朝氣蓬勃、生機旺盛的狀態。

 

 

 

樊登:我覺得作為一個讀者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第一個就是,有必要活得那麼心花怒放嗎?第二個疑問就是,真的能活得心花怒放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您是覺得人就能活成這樣嗎?

 

 

 

彭凱平:是的,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證明,這樣的一種狀態它對我們生活、工作、健康都特別有意義,同時這個狀態有科學的方法去實現。所以我們認為是可以做到的,也應該做到的,所以才提出這樣的一個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樊登:您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把積極心理學在中國不斷地推廣,我相信也聽到過很多質疑。說積極心理學就是讓你高興唄,這還用學嗎?所以很多人把積極心理學等同於心靈雞湯,他覺得這東西沒什麼學術價值。您今天跟大家講講,積極心理學到底需不需要研究,需不需要科學?

 

 

 

彭凱平:其實對積極心理學的質疑,其實不光是積極心理學,所有的心理學我們覺得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活動,我們思想上也思考,我們還討論,我們還分析,我們還有很多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介紹人的心理是什麼樣子。所以這種自以為是的說法、想法、做法很多很多。

 

 

 

所以心理學它是一個具有慈悲心腸。就是說這些說的、想的、做的到底對不對,有沒有證據,有沒有方法,有沒有邏輯。所以幸福、積極、快樂其實也是一樣的問題。就是它是有科學方法去證明,也有很多的結論能夠證明這種狀態是存在的。它有生理的基礎,它有身心的反應,它有具體的後果,它能讓你健康,多活10年,它可以多賺錢,它也可以讓你愛情關系更加完美,它讓你的孩子更加健康。所以它是有一些依據,我們才說這樣的方法是可以做到的,也應該去追求。所以不難的,我們以前是不知道。

 

 

 

樊登:我讀了一下這本書,這本書很實用,它不是一個學術書,它是一個積極心理學在生活當中的應用手冊。

 

 

 

彭凱平:是,某種意義上是這樣。

 

 

 

樊登:是吧?是可以這樣講。

 

 

 

彭凱平:是的。

 

 

 

樊登:就是在各個層面上怎麼應用積極心理學。那咱們先界定這件事,就是到底什麼是幸福。

 

 

 

彭凱平:幸福已經有差不多上千個概念,在字典上、學術上都有很多的討論。我把幸福定義為有意義的快樂。為什麼呢?就是說,快樂我們都知道的對不對,但是這個快樂要有意義。就是我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肯定很快樂。因為我們人有這樣的一種反應,好的東西肯定愛吃。但是如果你突然意識到你已經是250斤了,那你肯定就產生不了快樂。這就是我們講,幸福它是有意義的快樂。

 

 

 

這反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把快樂和幸福用了兩個不同的概念來表述。英文其實不如我們的,happy就是快樂和幸福,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要做中國人,理解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這是我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的定義。

 

 

 

樊登:您在開篇的序言里邊就講到,中國社會上有很多人普遍不快樂。然後您分析了一下原因,我覺得這個讓我讀了以後收獲很大。為什麼我們很多人普遍不快樂?

 

 

 

彭凱平:對,我覺得有多層原因,有社會的原因,有文化的原因,還有自我的原因。

 

 

 

社會的原因。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我們一直關註物質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沒有用心去欣賞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們很多人的工作是因為它對於事業發展有利,對於家庭養家糊口有幫助,對我們的收入有提升,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和價值。有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這個工作能不能讓自己活得很開心、活得很幸福,這個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有一些太匆忙變化沒跟得上。

 

 

 

再一個就是我們也做過調查,就發現我們中國人不幸福的原因,其實還包括我們的這種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我們有太多的競爭、太多的比較、太多的攀比,我們老想上北大清華。其實沒必要的,我們可以有一個很好的職業,只要自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聰明智慧的愛學習的人。但是,有這樣的一種社會壓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有點瞧不起幸福這個概念。

 

 

 

樊登:瞧不起幸福的概念?

 

 

 

彭凱平:我們覺得別人談幸福就是那種心靈雞湯、假大空,虛偽、無聊對不對?所以中央電視台曾經做過調查,詢問我們中國老百姓:你幸福嗎?一堆神一樣的回答。所以我們不瞭解它,我們也不關心它,我們也鄙視它。所以這個時候你就很難說我很幸福,因為他不知道。

 

 

 

樊登:你不能輕視這件事。

 

 

 

彭凱平:絕對不能輕視的。幸福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狀態,也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甚至可以度量的,有很多的科學方法。比如說我們就知道,快樂的時候、幸福的時候,有四種神經化學遞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的話你開心不起來。一個就是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內啡肽,對我們的身心狀態的愉悅感受特別重要。所以它不是虛的,空虛是因為你不知道。

 

 

 

樊登:順便在這兒咱們要普及一個知識。就是什麼是心靈雞湯,什麼是科學的研究,這里邊怎麼界定。

 

 

 

彭凱平:我覺得心靈雞湯最大的問題,它是建立在沒有證據,沒有證偽,就是我無法說明它對還是不對。比如說“生活是美好的”,這種概念我們沒法去證明。為什麼呢?因為你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它很好,我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它不好,誰對誰錯我們說不了,做不了。

 

 

 

但是說“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我可以證明它(對)不對。為什麼有人在那兒很快樂,但是他達不到幸福的境界,你就可以證明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是科學家庫恩提出來的辨別科學和觀點的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它的可證偽性。再一個就是它的邏輯一致性。就是科學它是講邏輯一致的,而這種心靈雞湯經常有一些這種前後矛盾的地方,對不對。

 

 

 

樊登:我覺得丹尼爾·卡尼曼說得特別對,就是大量的都是來自於押韻,就只要它押韻你就信。然後另外一句話觀點完全不同,也押韻你也信,這沒辦法。

 

 

 

彭凱平:對,英文這樣,中文也是這樣。中文就是越具有成語的性質,越讓你覺得信。還有一個就是,越是古人說的你越信,反正無法驗證對不對。

 

 

 

樊登:咱倆是第一次碰這個話題,但是我以前跟別人解釋心靈雞湯這件事,我說的幾乎跟您一樣。我說的是心靈雞湯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做過任何研究,沒有科學依據,也不可證偽。就突然給你一個號召,告訴你做人一定要放下,老闆放下,公司重生,就為什麼呀。給你舉七八個例子,全是案例教育,沒用。

 

 

 

您這第一章我覺得特逗,《幸福的陷阱:驅除心靈霧霾》。如何正確地跟別人比?因為您前面說了,人喜歡比容易不幸福,但是要真不比也很難做得到。你說一個人活得跟別人都不比,不可能,那怎麼正確地比呢?

 

 

 

彭凱平:這就是要有一種心態的自由度。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可以選擇怎麼比,什麼時候跟誰比。這就根據你的目的,根據你的功能,根據你的需要。

 

 

 

樊登:您比如說您跟馬雲比比。

 

 

 

彭凱平:對,你就沒有必要。因為我跟馬雲不一樣。我們追求的方向不一樣,我們的價值理念不一樣,我們的人生閱歷也不一樣,這個就沒必要。

 

 

 

樊登:這個和魯迅先生寫的阿Q的精神是一回事嗎?

 

 

 

彭凱平:不太一樣。阿Q的精神它有一個否定現實的前提在里頭。所有的積極心理學的比,他是知道自己什麼樣子,只不過參照標準不一樣,參照的方向不一樣,參照的群體不一樣。

 

 

 

樊登:彭教授這書里邊寫了一個案例,他說大家都羡慕李嘉誠,李嘉誠那麼多錢。問你願不願意跟李嘉誠交換生命?就會有很多年輕人突然不過腦子說,當然可以了,幾千個億我還不換嗎?一換九十歲了。

 

 

 

彭凱平:對,沒必要。

 

 

 

樊登:你一換換成九十多歲一個老人家,你要那麼多錢乾嗎?

 

 

 

彭凱平:對,玩也玩不動,吃也吃不了,對不對?跑也跑不行,對,沒必要的。

 

 

 

樊登:所以人需要從多個維度來認識自己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盯著別人的一個點。他們家孩子上清華了,我的孩子沒上,所以我受不了,就這個。

 

 

 

彭凱平:就是人有一種認知誤差。你也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2002年就提出來。這個認知誤差叫作鮮明性思維誤區。就是我們比的時候,往往比的是人家的那個鮮明特性,那個閃光特性。換句話說,我們比別人,往往比的人家的那個優勢、優點,他沒有比人家的整體情況,你也不瞭解別人的整體情況。你跟馬雲比,你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優點——有錢,但是你沒有想到他的缺點。

 

 

 

樊登:關鍵我是覺得他壓力大。他承擔的事,他面對的對手,那肯定是我們這個層面完全不能想象的。

 

 

 

彭凱平:一念之差,上億的人民幣消失,這個壓力太大了。

 

 

 

樊登:所以要學會用彈性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找豐富的維度。

 

 

 

彭凱平:還有一個主觀積極性,就是說很重要。心態積極,其實選擇的目標、方向、群體都是可以隨時變化的。

 

 

 

樊登:您為什麼在書里邊強調“渴望”不等於“喜歡”呢?

 

 

 

彭凱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發現。我們現在發現就是,我們喜歡一件事情,和我們渴望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神經通道。我們以前老以為,我喜歡的是我渴望的。就是說英文就是一個需要和渴望,是不一樣的。

 

 

 

渴望就是我們喜歡、追求的一件事情,往往它不一定是我們生活中間需要的。你想想,有些事情你真的需要嗎?比如說那麼多錢,你需要嗎?你也不需要。但它變成了我們的欲望,我們就覺得一定要得到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需要的是感情,對不對?健康、愉悅、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定程度的社會認可,這是很重要的,對於人來講,這樣的需要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

 

 

 

但是很多欲望它可能是社會塑造的、文化強加的,甚至有可能是別人誤導的。你一定要有蘭博基尼,這就是這些廣告商他誤導我們要有這樣的東西。甚至我們人類一定要喝甜的飲料。從進化的角度來講,人類是不需要糖的,活下來不需要糖。但是因為這麼多年,我們都覺得糖好,糖讓我們覺得有力量,它就慢慢變成了我們的需要,其實它是渴望變成需要,所以這兩個是不太一樣。正確地區分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必須有什麼,其實還是很重要的。

 

 

 

樊登:這個做減法的過程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彭凱平:是很不容易。

 

 

 

樊登:因為你都已經樹立目標了。你說我想要個大房子,已經定了這個目標,朝那個方向去了。這時候一旦有這麼一個剛性的目標以後,我就發現,房奴就出現了。所謂的房奴,所謂的孩奴,這些名校的奴,他其實就是因為有了一個極其剛性的渴望這樣的東西。

 

 

 

彭凱平:而這一渴望是社會文化強加的。

 

 

 

樊登:但實際上未必需要。

 

 

 

彭凱平:不需要。有人說得很好,我只要一個床,我就可以睡覺;我只要一本書,我就可以安心。你看,這就說明什麼?並不是多就好。

 

 

 

有一個心理學家其實做過一個研究,她發現越多讓人越不開心。她是一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一個教授,希娜·艾揚格,她是一個盲人,很有意思的少數幾個著名的盲人心理學家。她給人一堆果醬讓你挑,一個桌上是3瓶果醬,一個桌上是12瓶果醬,你挑哪一個?很有意思。就是當你面對12瓶果醬的時候,你出現了選擇煩惱。太多了,我挑什麼呀,對不對?最後他就不挑了。

 

 

 

樊登:甚至不買了。

 

 

 

彭凱平:就是不買了。所以很多商家其實不太懂得,並不是越多越好。其實小而精,人的生活質量提高得更多一些。

 

 

 

樊登:我們做樊登讀書也是,我們一周就一本書。然後很多人說,別人都是一天一本,別人好多成千上萬本。成千上萬本的,他不選了。因為選都選不出來。你乾脆一周一本就行了,這樣你簡單點,別對我有太高期望,不一定每本都喜歡,一年喜歡十本就夠了。

 

 

 

彭凱平:愛情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書里頭也談到這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也發現,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大家戀愛結婚的欲望下降,因為看到的美女太多了。以前遇到的就這麼幾個,他一定是挑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所以說很容易得到幸福滿足感。

 

 

 

樊登:我有一次有一個感受特別深。我跑到河南去出差,出差回來的飛機上,他們就送我好多東西。河南的人特別熱情,唐三彩、什麼高粱、小米,然後都看起來挺貴重的樣子,所以我也捨不得丟,我就全大包小包拎著。結果走到那個機艙中間,那麼多的人,我要從那裡邊橫著走過去。然後就突然有一種感覺,我說我太貪心了。就是我對於這些東西放不下,就導致我這一路都艱難。後來我回來以後,我就到我們家,我就覺得這東西誰要,拿走。誰到我們家做客,我都送東西。覺得這好,拿走,不要了,拿走。就是我覺得東西減少一點,你心裡面反倒覺得舒服很多。

 

 

 

彭凱平:小孩玩玩具也是一樣。我們現在也有研究發現,就是你給小孩很多的玩具,結果他玩玩具的時間反而少,對玩具的熱愛也下降。

 

 

 

樊登:多則惑。

 

 

 

彭凱平:你給他一個玩具,他特別珍愛,而且玩得很久,得到的滿足感也高一些。

 

 

 

樊登:所以第一章其實核心就是,讓我們樹立一個正確的幸福觀。

 

 

 

彭凱平:對,要走出幸福的誤區。什麼意思呢?就是好多錯誤的想法其實限制了我們的幸福感,你要有科學的幸福觀呢,你就可以得到更加幸福的體驗。

 

 

 

樊登:那您說要拯救不開心,要調動自己積極的力量。人真的想積極就能積極嗎?

 

 

 

彭凱平:有科學方法,這個就是我們心理學很有趣的發現。有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具身認知。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以前老以為概念就在大腦里頭,存在海馬系統里頭。其實它是以神經元的方式在全身激蕩,它產生了一種生物電的反應。所以說知行合一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具身認知。所以你如果做出這樣的行動,你可以得到這樣的一種反應,它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它是相通的。

 

 

 

樊登:不光是在大腦?

 

 

 

彭凱平:不光大腦,它是全身活動。

 

 

 

樊登:全身都能活動。

 

 

 

彭凱平:對,達爾文就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作肌肉反饋理論。他一百多年前就發現了,就是你裝出一種肌肉的一種體現,你的大腦會解讀,你會開心。這就是為什麼演員他能夠哭,能夠笑,能夠瘋,能夠鬧,就是因為他知道了一些肌肉具體控制方法。所以他的形體表演、情緒調動,都是因為能夠調動自己的身心狀態,產生相對應的體驗。

 

 

 

樊登:這有點像我原來聽過的一個概念,叫作導入效應。導入效應就是我們過去都認為是我們的想法在指揮我們的行動,但是導入效應這個研究告訴你,你的行動會反過來影響你的想法

 

 

 

彭凱平:是的。上面影響到下麵,下麵影響到上面,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所以我們講,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可以做些事情讓你開心,而這個做的效果就是一種積極愉悅幸福體驗。

 

 

 

樊登:那比如說呢?就是比如說現在不開心了,他應該做些什麼事。

 

 

 

彭凱平:最快的就是嗅覺,我們人類的嗅覺它是不通過大腦就產生作用的。因為有一個情緒加工的中心,叫作杏仁核,杏仁核就在我們鼻子後面。

 

 

 

樊登:杏仁核在這兒。

 

 

 

彭凱平:在這個後面,鼻子後面。所有的其他感官都要經過大腦。比如說你聽到一個聲音很開心對不對,但你得想想是誰,為什麼。但這個嗅覺很奇怪的,它是直接產生反應。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聞到臭豆腐,我湖南人愛吃臭豆腐,即使我智慧上知道很香,愛吃,對不對,但是我聞起來還是臭。所以這就是我們經常講,聞香可能是調整情緒的最快的方法,因為它立馬產生作用。

 

 

 

所以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君子佩香。就是你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積極向上的君子的話,你得佩點香。所以家裡準備點精油、香油、香皂,心情不好洗個乾乾凈凈的澡,換上新衣服,聞一聞清新的空氣,其實會讓自己很開心。所以說這是最快的,而且立馬解決問題。

 

 

 

樊登:怪不得有時候拿剛洗過的衣服聞一下,會很有幸福感。

 

 

 

彭凱平:很有幸福感。特別是母親聞著孩子的體香,對不對,戀愛的伴侶搞一次浪漫的燭光晚餐,都有香氣的。所以廟為什麼要焚香,教堂為什麼要擺玫瑰花,英語為什麼要說“停一停,聞一聞玫瑰的芬芳”,都是因為香氣有這麼大的作用。

 

 

 

還有一個就是深呼吸。就是我們人類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一個是讓我們激動興奮,一個是讓我們安靜。那麼當我們副交感神經激活的時候,人心情變得很好。所以你生氣的時候,一股怒氣膽邊生,猛吸一口氣,那麼也可以安靜下來,都是解決情緒的方法。所以有一些科學方法,以前我們都沒有研究,也不知道,所以說大家就靠自己的經驗、道聽途說的說法來讓自己開心。

 

 

 

樊登:有那種課,就是讓你,你一定要高興,然後你要不斷地告訴自己要高興,每天早上出門你要在上面寫一個“我今天要高興”這種,這種方法會有用嗎?

 

 

 

彭凱平:這種方法其實不太好,為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人類的所有心理活動,都是進化選擇出來的保護機制。都有道理的,而且有必要的。就比如說焦慮其實有必要的,如果明天就考試了,你一點緊張焦慮都沒有,你肯定考不好的。一定要有簡單的深層的智慧,而這個智慧都是進化選擇出來的保護機制,所以負面情緒其實是必要的,而且是第一要求。這叫作,我經常講就是,不開心讓你活下來,但是開心讓你活得好。

 

 

 

樊登:所以沒必要完全抵抗這些不快樂的心情。

 

 

 

彭凱平:而且抵抗不了,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我們說傷心,傷心其實有保護作用的。你傷心的話,有人來關心你,有人來支持你,是一種社會呼救。你有困難,你都不表現出來,還得裝樂,那你就得不到幫助。所以能夠示弱,其實對夫妻關系也很重要的。我們談到了就是,如果夫妻之間真的有一種柔軟的感覺,那這個愛心就油然而生。為什麼徐志摩說,最愛你一低頭的溫柔,這時候我就有愛心了。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永遠快樂、永遠積極就是好事,一定是有個度,有個比例的。

 

 

 

樊登:那這里邊接下來我看就是各個生活層面的應用,首先是職場。現在大家在職場當中,普遍有一種焦慮感。一方面很多工作在消失,人工智慧在不斷地替代人類。另外一方面經濟的壓力挑戰也很大。很多人把工作當作一種生活的必要之惡,就我為了養家糊口,我沒辦法,我忍著,這八個小時我就這樣了。那怎麼能夠在職場當中找到那種幸福的心花怒放的感覺?

 

 

 

彭凱平:我覺得就是一定要意識到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說工作其實除了養家糊口之外,除了賺錢之外,其實還有一個讓自己活得開心、活得積極,讓自己看到前途和目標。所以我經常講就是說一個特別重要的職場訓練,就是要知道自己工作除了收入之外還有什麼別的意義,這個很重要的。就是這個工作讓我有好的團隊關系,這很重要。工資不高,但是我的團隊成員對我很好,或者說這個工作讓我有一種社會的尊重。我在這個企業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這個企業是國家的重點企業,它能夠為國爭光,它能夠為民造福,這樣的意義感也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以前我們中國的工人階級雖然工作很苦,但他覺得我的公司是國企,是國家的重要的支柱。

 

 

 

樊登:您說這個,我有個案例特別好。我有個師弟大學畢業以後,進了一個上海的大國企,然後派到國外去,在什麼印度、孟加拉國就賣那些中國的電器設備,每年賣幾十個億美金。然後回來以後我們就問他,有多少提成?

 

 

 

彭凱平: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樊登:他說了一句話,給我眼淚都快說出來了。他說:“總得有人為國家做點事情吧。”我當時覺得肅然起敬。

 

 

 

彭凱平:對,這就是意義感,他找到了。就是說,我們還真的要相信意義對人的重要性。我們以前老把它看扁了,看低了,是因為你沒感受到這個意義,所以人要活出工作的意義出來。所以知道它的價值,知道它的意義,知道它對我自己的幫助、對國家的幫助,其實是很重要的工作的幸福。這是第一條,就是一定要找到工作的意義,這是很重要。

 

 

 

第二個要找到成長的路徑。就是我們人其實要想一想,你將來會退休,你將來會變老,這個工作它有沒有前途,它有沒有對我自己終身的價值,其實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找一些能夠長期做下去的事情。現在有些行業賺快錢,坑蒙拐騙,可能一下子讓你賺很多錢,但是一旦這個公司垮了,你就沒有前途了。你那個閱歷,你的簡歷都不好意思拿出去,我跟這個公司工作過,那你就沒有必要。所以說人一定還是要放長遠。

 

 

 

樊登:這個會不會也跟心理學里邊講的延遲滿足感是有關系的。

 

 

 

彭凱平:對,叫自控能力。第三個就是我剛才說的這種自控,自我的心態調整也很重要的。有的時候其實磨煉自己,對自己的幸福感也是特別重要。我們以前老以為就是那種忍的人活得很苦,現在發現忍的人其實未來活得更幸福。為什麼呢?他的社會地位更高,他的工作收入更好,這個對他將來的影響也很大的,所以要有一種自我控制能力。延遲滿足,就是一種自我控制。

 

 

 

樊登:就是其實如果你能夠把職場當中所受的這些磨煉視作是一種練習,感覺就不一樣。此時正是修煉時,馬上不一樣。

 

 

 

彭凱平:對,是不太一樣。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一句名言,就是很多時候不是這個事情本身,是我們怎麼想這個事情對我們造成巨大的影響。

 

 

 

樊登:所以你也很喜歡斯多葛學派。

 

 

 

彭凱平:對,我覺得這個是在某程度上,也是我們積極心理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源泉。

 

 

 

樊登:就是控制你能夠控制的這部分,然後找到它的意義去理解它。《活出生命的意義》那本書里邊,他就是在集中營,你想那是要死的地,就每天覺得都不行了那種感覺。他突然有一天想什麼呢?他說,這是非常好的素材,將來我在國際心理學論壇上,我演講,我講這段,他們其他人都不行。我覺得這個真好,他一下子發現了這麼苦難的一件事背後所富含的那個意義。

 

 

 

彭凱平:你看他就把一個痛苦的體驗,變成了一個積極的感受。

 

 

 

樊登: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換工作,你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如果你不會游泳的話,怎麼換游泳池都沒有用,核心其實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特別是科學,它是講大道理。我們以前老以為大道理沒用,以為那些方法有用。其實很多方法它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其實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真正有用的一定是大道,所以積極心理學,甚至心理學本身,它是講道理。所以讀積極心理學,它是給你講大道理,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樊登:這里邊有個概念,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叫虛假疲憊,說你可能是虛假疲憊。什麼叫虛假疲憊?

 

 

 

彭凱平:虛假疲憊就是,實際上是不開心、不愉悅。它不是真正的疲勞,它是一種心理上的一種疲勞。

 

 

 

樊登:是你自己喪,根本不是你乾的活累。

 

 

 

彭凱平:比如說我們有的時候叫閑得無聊。說明什麼意思,就是一點都不忙,一點都沒事乾,但是很無聊,那時候覺得很累。你看,你無聊的時候,你是又想睡覺又沒勁,什麼都乾不了。為什麼?其實這是一種虛假疲勞,是由於自己的心理狀態造成了一種身心的一種反應。

 

 

 

樊登:你看我們家裡人很關心我,就經常說你太累了,你看你多累。

 

 

 

彭凱平:時間排那麼緊,對。

 

 

 

樊登:然後我就問他們,我說,你說我累還是送快遞那小哥累,是我累還是挖礦的那個大哥累。那他肯定比我累多了,他那個體力活乾得,乾成那個樣子。那我所做的事你要簡單點講,就是坐在沙發上或者站起來轉轉,或者跟這個人聊聊天,跟那個人聊聊天。有什麼可累的呀,住在空調房子里邊。就是人沒必要自己給自己增加很多疲勞感。

 

 

 

彭凱平:還有一個我們的錯誤認識的,是把時間長度作為累的標準。就是你一天工作18個小時,你肯定很累。但是有的時候你開心的時候,這18個小時一晃就過去了,所以說心理學強調就是主觀感受、心理感受。但是我們很多人比較實在,要看錢多少、時間多長,他把這個來定義我們的累還是不累,其實心累才是真正的累。

 

 

 

樊登:您肯定有這樣的方法。我的辦法就是,很多工作你是沒法拒絕的,你要去的,你就要想辦法把它轉化成一件可以享受的事,很美好,很快樂。

 

 

 

彭凱平:這就是我特別喜歡這個電影,《讓子彈飛》是吧,我都忘了名字叫什麼。薑文說的,就是站著也把錢掙了,人不能低三下四,就一定要有一種堂堂正正,大大方方,這個時候你賺錢也很開心。

 

 

 

樊登:其實核心是你的看法,是你看待事物的能力,而不是那個事本身,那個事本身並不帶有什麼獨特的性質。

 

 

 

彭凱平:你的朋友不給你打電話,這是個不好的事情。但是你想起來,可能是他出什麼事了,你就會去關心他。你的朋友不給你打電話,你認為他不理你了,那你的態度、你的感受就很不好。所以你看同一件事情,想法不一樣,心態完全不一樣。

 

 

 

樊登:接下來這章叫作,如何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人需要成為萬人迷嗎?誰都喜歡你。

 

 

 

彭凱平:這個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感受。人理論上來講是不需要的,但你感覺人人愛你的話這感覺很好,所以它是個心理需求,誰都不喜歡被拒絕、被拋棄。你可以想一想,如果大家開會偏偏不叫你,朋友們吃飯不帶你去玩,這個時候你感覺很難受的,甚至會產生一些生理上的一些問題,所以會全身發抖、發冷、氣粗、氣結等等。

 

 

 

樊登: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做這個,我還玩過這個,特好玩。就一屋子咱們幾個人拋球,我拋給你,你拋給我,拋給他。拋著拋著突然不給他拋了,然後就我們倆自己拋,站這兒這個人就特別難受。其實你說乾啥了呢?啥也沒乾,只不過沒給你拋球,他就已經怒了,已經開始生氣了。

 

 

 

彭凱平:這就是因為社會需求是人類的天性。幾千萬年的進化歷史,那種離群索居的人被動物吃掉了,剩下來的是扎堆抱團的人。所以我們人類的基因,是互惠互利的基因,就單打獨鬥、自私自利其實是被淘汰的,互惠互利才能夠讓我們活下來,所以我們天性是要互惠互利。凡是違背這個天性我們就很別扭,我們就很傷心,但是符合這個天性,我們就很快樂,很積極。

 

 

 

樊登:那有的人就覺得,他融不到別人那個圈子裡去,就是他覺得不愛跟他們社交,但是又難受,又孤獨,這種怎麼解決?

 

 

 

彭凱平:這個時候就是你得改變,就是費斯廷格的方法,你得做三件事情。第一個你得改變你對他們的認識。你不願意跟他們來往,是你覺得他們不配,不好,不值得。改變認識,這是第一條。你可以發現他們的優點,你發現他們的特長,你找到一個可以喜歡的人,也可以混進去。

 

 

 

第二個改變自己。這也可以對不對?有的時候就是,也許我得改變我的性格,也許我改變我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就是行為習慣是可以改的,性格很難改,但是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是可以改,特別是聰明的人、智慧的人、有自控能力的人。

 

 

 

所以說,改變他人,改變自己,改變場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群體我融不進去,總有群體融得進去,我換一個地方,換一撥人這都可以的。這就是費斯廷格,他有一個叫作認知失調理論。就是凡是出現我的欲望或者行動有矛盾的時候,肯定產生認知失調,這個時候我就改變它,改變我,改變場景。

 

 

 

樊登:認知失調是人們難以接受的一個東西。

 

 

 

彭凱平:對,他失調嘛。

 

 

 

樊登:就像狐狸說那個葡萄是酸的,其實就是認知失調,它想要而得不到。

 

 

 

彭凱平:得不到,它就只好說它酸的。

 

 

 

樊登:我現在經常覺得,很多媽媽罵孩子也是這樣。就是媽媽罵孩子說你這個笨蛋,你不聽話,其實是為瞭解決她的認知失調。

 

 

 

彭凱平:是的,是她的問題。

 

 

 

樊登:她覺得我這麼好的媽媽,我怎麼會培養這麼一個孩子,不能夠接受,乾脆就罵你吧。

 

 

 

彭凱平:對,很多人的這種謾罵、責備,其實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所以說他才有那樣的一種失調的一種過度反應。

 

 

 

樊登:其實每個人都對社交有多多少少的恐懼。我見過很多人很羡慕別人,你看人家都是派對狂,人都特別善於社交。其實我說沒有人天生的是派對狂,大部分的人在社交之前都會有點緊張。你看我,大家會覺得我好像很願意社交,其實我很不喜歡去參加社交。但是後來我慢慢怎麼說服自己,就是覺得,你去了那兒,你也可以做你自己。你不用跟每個人都認識,你也可以只跟一兩個人說話,但是今天晚上就會有收獲。所以慢慢地做一做,你就沒那麼緊張。

 

 

 

彭凱平:對,就是行為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很多時候我們老以為是性格決定的,其實是行為決定的。皮特森教授他就發現,就是我們老以為內向不好,尤其在美國社會,都是鼓勵多說、多講、多跑、多走,就是那種外向行為,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外向有優勢。但他發現,真正做大事業做成功的人,其實是能夠選擇孤獨的人。就是他能夠在繁忙中間,找到自己安寧的心底、心境,他能夠在人群中間讀書,這樣的人其實他有優勢。就是說內向其實也是可以改變的,就是你可以選擇做不內向的事情。

 

 

 

樊登:您剛說那句話特別重要,就是我們都以為是性格,其實是行為。如果你認為他是性格,那他就不動了。我們中國人講,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太可怕了,這句話使得所有人停留在原地動不了了。但是如果您今天聽到彭教授講,其實是行為,只要你改變你的行為。

 

 

 

彭凱平:你就改變了你的心境。

 

 

 

樊登:慢慢就變了。接下來一章講婚姻的,就是尋找真愛。理想中的他只能來自星星嗎?

 

 

 

彭凱平:這是個玩笑。

 

 

 

樊登:找對象是個很難的事。

 

 

 

彭凱平:這是來自於一個有趣的科學論文。有一個英國心理學家叫巴(克)斯,他曾經發現一個現象就說,他都三十多了,而且是一個大學教授,居然沒有女朋友,所以他就找原因。他是個數學家,他就把一個方程式引過來,這個方程式是一個天文學的方程式,就是人類尋找外星生命的概率有多大,很低。結果他就根據這個方程式,他去做了一項前提假定,就說我要找25到35歲的,我要找大學的,我要找就是她也喜歡我的,就有幾個限定(條件)。然後他算出來就是在倫敦找到他的女朋友的概率,比在太空中間找到外星人的概率還要低。所以那篇文章一下子轟動全世界,因為是個數學家搞出來那麼個公式。

 

 

 

但他犯了兩個基本錯誤。一個錯誤就是,我們人類找對象,都不是像外星人那樣被動地,我們都要做主動的。你一定要去見人,你不是一個人,你不是漂流在漫漫星空中的一個黑暗的星球,你一定是主動去接觸的、主動去追尋的。第二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人類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叫作社交網路。我們一齣生就生活在一個社交網路里頭,或者叫社會網路,比如說你出生就有家庭,你有親戚,你還有同學,這個社交網路讓你能夠找到很多人。所以我算出來根本不是找不著,每6000個就有一個適合他的人。

 

 

 

樊登:您還幫他算了一下。

 

 

 

彭凱平:我覺得他這個數學家不懂心理學,就是搞出來的假設就不對。所以我認真算了一下,每6000個就有一個適合你的好配偶。所以,這給天下的夫妻一個建議,就是你得感恩那個娶的人、嫁的人。為什麼?他可以嫁別人、娶別人,所以能夠組合在一起,就是中國人說緣分。每個人可以選擇的最佳配偶,比你想象的多得多,能夠走在一起真的就是緣分。

 

 

 

但是我們心理學發現就是,離婚多了不好。就是第二次婚姻一般來講,比第一次婚姻可能要好一些,因為有經驗了,被調教過了,所以說第二次婚姻通常比第一次婚姻要幸福。就如果你是老離婚,那肯定是不幸福。

 

 

 

樊登:這1/6000這怎麼找啊?

 

 

 

彭凱平:這就需要幫助。就是人其實要靠自己去找,其實有點難。我們現在發現,人和人的相識往往不需要五個人,有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兩個人。所以很多的婚姻,基本就只隔了一個人,就是兩度分離。所以隔兩度分離的,說明中間要有一個人。所以這個人很重要的,可以是父母親,中國古代是媒婆,現在生活中就是朋友,這些是很重要的。

 

 

 

樊登:這一章里邊我覺得核心其實是,怎麼樣讓愛在婚姻當中能夠延續。

 

 

 

彭凱平:是的。

 

 

 

樊登:有的人愛著愛著就愛無能了,就沒感覺了,這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婚姻變得更好嗎?

 

 

 

樊登:這就需要我們研究一下,就是我們為什麼結婚。有一個心理學家叫海倫·費希爾,她提出來婚姻提供給我們三個特別重要的需要滿足,這是真的需要的。一個是性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安全的性生活,肯定夫妻之間是最安全的。第二個就是依戀的感受,我們這種相依為命的社交的滿足。第三個就是人真的需要,有一種愛的需要。

 

 

 

就是我們以前老以為,愛的需要和性的需要是一回事。尤其是弗洛伊德,就把人的愛的需要等同為性的需要,現在科學發現,這是兩個不同的需要。所以愛的腦區和性的腦區是獨立的,但實際上現在發現,就是愛的需要要勝過性的需要。普天之下沒有誰因為性生活得不到把自己自殺的,沒有,你想想,絕對沒有。但是普天之下有很多人,因為愛得不到自殺的,叫殉情自殺,對不對。特別是15歲到35歲的年輕人,自殺的第一原因是殉情,就是得不到愛,我活不下去了。所以說明什麼,說明人類的愛的需要極其重要的。所以我們經常講就夫妻之間,這種愛的感受特別重要。

 

 

 

但這個愛的感受它有個問題,就是它有幾個激素,一個叫多巴胺,一個叫催產素。多巴胺是欲望的這個原因,快樂。所以說一開始談戀愛的時候,這個欲望很強烈,睡不著覺,有一種迷戀,一種瘋狂,一種燥熱,這是愛到極致的時候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但多巴胺有一個問題,它叫作適應性,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我產生同樣的興奮和快樂感受的那個量,它必須增強。但是同樣一個人,它沒法增強,它就消退了。所以這種激情的消退,是婚姻很自然的現象,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很自然的,不要緊張。

 

 

 

就是以前看到太太、丈夫,心跳加快,面紅耳赤,手心出汗,結婚一年之後沒這個感覺了,不要以為不愛他了,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老這樣才不正常,那就叫作變態,對不對。結婚七八年了,看著還像小孩一樣的那種激動,那我無法安靜下來,無法追求自己的事業,特別是無法照顧孩子,因為照顧孩子,也需要這樣的感覺。所以說從進化的角度來講,有了孩子之後,對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喪失這種激情是很自然的,是人類的一種設計。這個設計是讓我們更愛孩子,要不然的話我們老是倆人在一起,這個孩子就沒法得到愛。

 

 

 

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激素,也是愛的體現,叫作愛的激素。英文叫催產素,我們把它翻譯成催產素是不科學的,它是愛的激素。它讓我們永遠產生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激動的感覺。所以說催產素它沒有適應現象,它可以一直讓你歷久彌新,時間越長,陪伴越久,催產素越多。為什麼陪伴,做備胎總有轉正的機會,就是因為老在一起,這個催產素慢慢就來了,日久生情就是因為催產素的作用。所以夫妻之間其實是可以利用催產素,而不是利用多巴胺。但是很多不懂科學的人,他就以為我沒這個激情我就不愛了。

 

 

 

樊登:多巴胺可以一年來個兩三次,大家一塊兒刺激一下去旅游,搞個什麼這種家庭儀式,但日常過日子你要靠催產素。

 

 

 

彭凱平:中國人早就知道,小別勝新婚。就是分離一下,立馬多巴胺又來了。

 

 

 

樊登:我專門講過一本書,關於如何獲得催產素的,那本書名字叫《感受愛》。其實愛是需要你去感受才能夠有的,就是如果你不能夠感受到那種對別人的感激,對他的關懷的這種回饋,你就不會分泌催產素。所以有的人為什麼說,這人像白眼狼,怎麼喂都這樣,就是因為他自己覺得理所應當,反倒他不幸福。

 

 

 

彭凱平:是。就是這種催產素的分泌,它包括要陪伴,要花時間在一起,要握著手,要盯著眼睛看。你說這些技巧,其實我們生活中間用的話,可以增加很長的感受。所以我建議就是我們的讀者,今天晚上就可以做一件簡單的心理學練習,主動擁抱自己的親人5分鐘,看你什麼感覺。如果擁抱的時候全身發熱,慢慢地嗓子發緊,最後眼淚快流出來,祝賀你,你們是相親相愛的。如果抱著抱著你全身發抖,全身發冷,麻煩了,你們家肯定出了些問題。所以說,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我們愛的感受。

 

 

 

樊登:這個應該放到民政部門,來離婚的,抱一下,5分鐘,5分鐘以後渾身發冷的離。

 

 

 

彭凱平:你別說,有一個心理學家就做了這個實驗。你可以當心理學家,你是天生的心理學家。他是阿倫,阿倫教授他做過有趣的實驗。他就把陌生男女請到心理學實驗室,讓他們做一個心理學練習,叫作自我表露。就是我把自己的一些優點、缺點、問題、擔憂甚至一些隱私說出來,然後兩個人握著手,互相握著手,盯著對方看4分鐘,結果讓他們產生感情了,據說後面有很多結婚的人。但是引起爭議了,就是我們心理學家要不要扮演愛的天使,這個在理論上來講是有些問題。

 

 

 

樊登:最後這個我覺得特有意思,就是關於孩子這塊。您說要為孩子註入王者基因。這聽著有點太激勵了,怎麼為孩子註入王者基因?

 

 

 

彭凱平:對,這是因為我們的研究就發現,就是在21世紀信息革命時代——人工智慧時代有三個能力,是人工智慧取代不了。一個叫審美的能力,叫美感。第二個是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這個取代不了。第三個叫同理心。用英文的首字母組合在一起就是“ACE”,ACE正好是王者,尖兒,就是最大的。所以它是來自於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並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任意創造出來的勵志的概念。它是ACE,就是審美、創造和同理,而這個是機器取代不了,到現在為止機器取代不了。所以我們把它叫作,培養這樣的一種能力,如果用普通話來講,就是說培養人工智慧取代不了的能力。

 

 

 

樊登:孩子幾乎承包了家裡邊一大半的快樂,同時也承包了家裡邊一大半的煩惱。就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後,開始考慮上學,痛苦,報班,孩子跟別人比,大量的家長來傾訴都是講孩子。那怎麼能夠正確地對待培養孩子這件事,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孩子?

 

 

 

彭凱平:就是我們第一個還是要把孩子看作是愛情的結晶,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相親相愛的證據和憑證。在我們心理咨詢中間就發現,就是夫妻之間離婚,勸阻他們離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孩子。講兩人的感情、道德其實都沒有用的,但是你們相親相愛,產生了這麼一個孩子,為孩子的好,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夫妻之間相守在一起的概率提高很多。所以說第一個很重要的認識,這是愛的結晶。如果這個孩子不是愛的結晶,一般來講這個關系就很難維持。所以能夠意識到這個孩子是我們聯系兩個人的紐帶,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就是,孩子的成長其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我們未來幸福特別重要的保障。小的時候孩子帶來的煩惱是多一些的,確實是這樣。他要哭,要鬧,你得陪著,你得照顧,甚至影響夫妻之間的夫妻關系,還有家庭的經濟負擔等等。但是其實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他會有自己的自主性、獨立性,他有自己的愛好,他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會越來越多。所以說對於年輕父母來講,這樣的一種長期發展觀念,瞭解兒童的成熟成長的心理學,其實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學會創造一個愛的環境。家庭其實是一個愛的環境,孩子在里頭可以扮演很重要的作用。這個環境在的話,其實你回家,就感到很溫馨,很快樂,很幸福。現在我們沒有這樣的一個愛的環境,我們把家當作休息的地方、放鬆的地方、承擔做父母照顧孩子責任的地方,這個時候你這個愛的感受就沒有了。千里在外,其實家是我們愛的歸宿,這個概念其實很重要的。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要增加一些技巧和方法。這個方法就包括,一定要保證自己足夠的休息。第二條一定要有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夫妻之間要討論一些問題,要分享一些困難。別老自己扛著,扛著扛著受不了了就責備對方,他有一定的這種抱怨,有一定的這種責任的分享,其實也很重要的。所以有一些小的技巧,值得我們去探索,值得我們去實踐。

 

 

 

樊登:父母把寶全押在孩子身上,希望這個孩子將來有出息,考試成績一定要高。這種狀況會造成孩子變得壓力巨大,然後整個家庭就天天為這個分數吵架,對於這種家庭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彭凱平:對,就這種家庭就是我剛才說的,就是沒有把孩子當作愛的結晶,把孩子當作自我超越的工具。這是很危險的,孩子是孩子他不是工具,我們很多人把自己的所有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出人頭地,為自己爭口氣。

 

 

 

樊登: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把孩子當作了自我超越的工具。就是我之前沒實現,我全賭在你身上了。

 

 

 

彭凱平:我們現在發現就是很可悲的,就是很多中國父母親,自己不愛讀書,打牌、放鬆、放縱,就讓孩子們好好讀書,這怎麼做得到。言傳身教,你在那兒睡覺,你在那兒打牌,你讓孩子讀書,這做不到的。我們還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是孩子一定要上清華、北大,你自己連一般的學校都沒有上過,你就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是你愛的寄托。你讓他活得好、活得開心、活得快樂、活得健康,其實這就是給你自己帶來最大的幸福。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思想調整。

 

 

 

還有一個就是,千萬別跟別的孩子比。就是我們很多父母親有點,說好聽的叫見賢思齊,說得不好聽就是社會攀比。就是人家的孩子門門考試得100分,我的孩子門門考試得60分,覺得壓力很大。其實你的孩子也許有別的天賦,他不一定能夠好好讀書,但他將來會賺錢,那也行。

 

 

 

樊登:將來雇那個門門100分的就行。

 

 

 

彭凱平:太多這樣的例子,對不對。或者就是他長得漂亮。我們以前老以為漂亮不好,其實美是一種競爭優勢的。他就是長得漂亮,將來對社會有貢獻。所以我的意思就是,人人活出自己的天賦,人人活出自己的優勢。

 

 

 

樊登:讓孩子也慢慢地心花怒放。

 

 

 

彭凱平:對,然後你全家心花怒放。這個時候健康、長壽、快樂、幸福,甚至成功、財富都可以得到。

 

 

 

樊登:彭老師今天在節目開始之前,講了一段話我印象特別深。他說一個人只要願意拿起求助電話,其實心理的病就已經好了一半了。您是做了一個求助熱線,是嗎當時?

 

 

 

彭凱平:對。就是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我們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和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一起做了一個,叫作心理危機乾預熱線。主要是給那些受心理疾病影響的人,需要求助的話,可以找我們打電話。那麼這個熱線也工作了120天,因為是危機期間。那麼現在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意義的現象。就是只要是求助了,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包括138個特別嚴重的,我們出動了醫院、警察來救的人,只要他打了電話,基本上都救過來了,沒有問題。

 

 

 

我們意外地發現就是,同時間還有很多人不打電話,結果出了很大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心理學很重要的現象,就是說你有這種求助的希望、求助的動機和行動,基本上你這個病就會好,所以說我們可以救人的。

 

 

 

樊登:為什麼我覺得這個東西,拿來做咱們今天這個節目的結尾特別重要呢。就像您一開始講的,很多人對於幸福這件事根本就不敬畏,不當回事,進而不瞭解。不瞭解,不學習,最後不求助。不求助的結果,就是自己直到出了事,形成了抑鬱症,形成了各種自殺的嘗試等等,造成悲劇。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去講這些書,推動這些書,其實是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這是一門科學,這是一個可以求助的對象。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相信和瞭解心理學,尤其是積極心理學,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改變。願意伸手去拿起電話求助,本身就已經治愈了一半了。總之我是覺得您這個書,是一個向大眾介紹積極心理學的使用方法的一個非常好的書籍。

 

 

 

彭凱平:接地氣。

 

 

 

樊登:然後你在這里邊就能夠查到相應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做,那個問題有什麼樣的建議。而且我覺得您給的答案都是,超過我的想象,就是直接給到理論層面,然後從理論層面說,你會發現不需要說實操,你把理論的事想明白了,實操就會了,實操是你自己的事。

 

 

 

彭凱平: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師父領進門,造化在個人”。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就知道,真正的知識永遠是大道理,為什麼呢?因為要靠你去領悟,要靠你去實踐。再好的方法你不學,你不信,一點作用都沒有的。所以這本書確實是一個人生的伴侶,也是一個行動的指南。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著急一口氣看完,就是有閑的時候、有空的時候、有需要的時候看一看,然後慢慢地看,永遠是你的枕邊書。所以我們這個書的名字叫作,推薦給中國青年的幸福枕邊書。李清照說得很好,就是說“枕上詩書閑處好”。什麼意思,就是枕上的書有閑的時候看是最好。

 

 

 

樊登:謝謝,謝謝彭凱平教授帶來這麼好的書給大家。感謝您把積極心理學在中國不遺餘力地推動,然後頂著很多的質疑,因為誰都能插上一嘴,說這樣的東西。我覺得咱們一塊兒努力,讓更多的人能夠知道積極心理學,能夠活得更加陽光和積極。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