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05】

百歲人生

什麼是未來趨勢?了解未來需求,會讓你找到商機

 

20210621.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每個人都會受限在自我,有限的認知框架裡,會有見樹不見林的框架;甚至有些人連樹都看不到。

 

所以,多看一些可靠的趨勢書籍,就是讓你盡可能看到林(系統)。讓你了解未來可能會面對到什麼事?我能做什麼事?

 

【91】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作者是比爾蓋茲。

 

讓你了解,電力儲存方面:抽水儲能、熱能存儲、存儲氫氣、碳捕獲。這些都是未來的商機,相關從業人員,看到這些專有名詞,我想眼睛就發亮了吧!

 

這裡有兩個重點名詞,獨立生產者和終生學習。不斷地透過生產、學習、創造,才能夠學以致用。

 

娛樂業和再創造業是兩個商機,內文65歲婚姻商機,我覺得是有趣的例子,在台灣離婚率越來越高,但人始終是怕寂寞、孤獨的動物。

 

未來可能會因為現實經濟因素和寂寞需求,想要老來伴的人變多,婚姻仲介公司可以往這邊佈局藍海市場。

 

人生是一段不斷拭錯的過程,當你可以戰勝人性的弱點(好逸惡勞),就是能不斷學習、挑戰的心態,基本上萬事皆可成(理論)。

 

樊登說書的經驗是,通常我們有時候要解決的問題,不在該領域裡。

 

也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有無一本書,看完就能發大財或是解決該領域所有事情;如果有,那就是當娛樂看看就好。

 

【73】知識大遷移裡五分之一效應,就是詐騙的老招一直在用,為什麼都還是有用,就是多離譜的鬼話,都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相信!

 

所以,知識就是力量,少被騙和了解趨勢就是力量,這人生就會走得相對穩健。

 

 

 

過去三階段人生

 

因此基本上,從這本書的研究結果來講,這本書是非常嚴謹的一本學術著作。

 

然後有很多人對它贊譽有加,說它真的充滿著洞察。從這本書的研究結果來看,我們這群人,基本上要工作到80歲。

 

就是我們一直至少要工作到80歲,我們的人生才是平衡的。

 

 

但是這也未必見得是一個壞事,為什麼?實際上它挑戰的只是我們過去的一個習慣,我們過去的習慣叫三段式人生。

 

25歲以前這叫求學的階段,然後求學階段之後工作階段,漫長的工作階段,一直從25歲,一直工作到60歲或者65歲,然後退休階段。這是我們過去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個三段論的結果。但是各位你知道嗎?

 

這個三段論的結果,也是人類奮鬥的結果。人類在過去不是這樣三段論的。

 

 

未來趨勢

 

後來隨著人類的不斷的進步,隨著社會的文明化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發明瞭3個8小時的這種時間規劃的工作習慣,一周能夠休息一天,後來一周慢慢地變得能夠休息兩天。

 

我記得我小時候,還有過工作五天半,也就是周六還要上半天班,然後再休息半天等等,就這麼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我們多出了兩個人生階段。

 

哪兩個呢?就是我們多出了青少年這個時期,以及離退休的這個時期。就是我們在未成年和成人之間,多了一段青春期,然後在退休以後多了一段退休的生活。

 

這是我們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實際上這個習慣即將遭到挑戰,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很有可能三階段並不夠。

 

我們需要再增加一個三點五,四階段或者五階段,這就是我們需要去適應的東西。

 

大量的年輕人涌入城市的核心,而不是住在郊外。今後在CBD這樣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東西是自行車。

 

就是大家寧願租一個小小的房子,租一個loft(復式住宅工作空間),租一個既可以工作也可以住宿的這麼一個地方,提高效率,一起創業,這是未來很有可能出現的就業的狀況。

 

所以背景是城市變得越來越大。

 

然後失業的未來。就是哪些工作更容易失業?

 

這里邊有一個名詞,叫作工作的中空化,什麼叫工作的中空化。就是兩頭的工作需求在不斷地增加,中間的工作需求在不斷地減少。

 

什麼是兩頭?你比如說你要招一個年薪50萬以上的人,你要招一個CEO,招一個營銷總監,招一個首席技術官,好難,招的人好難,招不到。

 

因為這些人特別稀缺,這種工作要求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人越來越少。

 

在未來會有一個趨勢,就是我們一定要去專注無價之物。

 

就是現在我們專注的資產,我們認為房子、汽車、存款、股票,這些是我們的資產;但是無價的資產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說友誼、知識、健康。

 

這裡這個作者一再地強調,知識將變得越來越貴。就是今後大量的生產資料都是來自於知識。

 

就是你必須得好學,你必須得不斷地進步,否則的話你沒法完成那個技能的更迭。

 

 

轉型資產

 

就是你能不能夠快速地轉換一個崗位,你能不能夠適應一個新工作。

 

各位有沒有看過羅伯特·德尼羅演過的一個電影,叫作《實習生》?那個電影特別有意思,他和安妮·海瑟薇演的。

 

安妮·海瑟薇是我很喜歡的女演員,她演一個創業的公司的CEO,然後羅伯特·德尼羅是一個70歲退休的老頭。

 

這老頭在家閑著沒事,就跑出來找工作,到她們那兒給她做實習生找工作,一個70歲的老人家去適應一家創業的網際網路公司做實習生,所以充滿了戲劇性。

 

在我們過去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會覺得是喜劇,它是好玩的,但是未來這是常態。

 

未來我們經常會接到七八十歲的人來應聘,說我來做實習生,我要做一份新的工作,這個叫轉型。

 

那麼轉型資產是什麼?有兩類轉型資產最重要的一塊叫自我認知。

 

就是你是不是對自己足夠了解,你是不是知道自己的盲點,你是不是知道自己該由哪些方向進行學習和改變?很多人沒有這個意識,很多人覺得自己很棒,覺得自己的技能不會衰退。

 

然後第二類叫多元網路,什麼叫多元網路?能夠幫助你轉型的,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並不是你的親朋好友,給你帶來足夠多的改變和機會的是那些剛剛認識不久的人,是那些在偶爾一次讀書會上認識的人(弱連結)。

 

當你擁有著足夠豐富的多元網路,有你的社交體系的時候,你發現你的轉型要比別人容易得多。

 

 

四階段的人生

 

那麼還有一種是四階段的人生,什麼叫四階段人生呢?求學、工作、創業、退休。

 

就是他會在工作和退休之間,加入一個成為企業家的過程。

 

就是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你總得試試為自己打拼一次,有沒有可能會創業成功一次。

 

那這個在這本書裡,就是那個70後的人就這樣做,他到最後去努力地創業,然後獲得了一份自己的事業。然後把這個事業賣掉,賺了一筆錢退休,這是四階段的方式。

 

那麼對於90後或者00後的人,他們很有可能所經歷的是,五階段、六階段的人生,為什麼呢?你看求學,求學到快要工作的時候,不工作,探險。

 

就是在求學到工作之間,加入了一個階段是環遊世界。然後這個書中的小女孩,作者給她安排得很有意思,就是到南美洲去玩。

 

玩完了以後發現,她特別喜歡南美洲的那些文化。然後她決定把南美洲的這些文化,推廣到英語地區。

 

然後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生意。所以這是她的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就是游歷,冒險,然後接下來工作創業,最後退休。

 

這工作和創業之間,可能能夠經歷好幾個輪次,創業失敗,再來一次等等。

 

這是未來我們的人生規劃。就是你將要面臨的是更多的不確定性,更多的起伏跌宕,咱們講過《思考,快與慢》,講過《反脆弱》,這里邊都曾經提到過。如

 

果你要是一個聰明人的話,你必須得學會和不確定性共舞。就是當你能夠熱愛不確定性,喜歡不確定性,從不確定當中去受益的時候,你才真正地能夠符合五個階段的人生。

 

我在我們公司開年以後,我去開會我就說你們任何一個部門,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作是完成這個工作任務的人。

 

你們的工作是創造,你們的工作是盤它,盤這工作,讓它好玩,讓它發光,讓它有趣,這就是即興發揮。

 

所以每一個人,將把工作視作玩樂和即興發揮。然後不斷地嘗試新事物,把苦難當作歷練。

 

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好了,我們的醫療保障變得越來越好了,這個社會上每個人的生存,逐漸地變得沒有那麼緊迫感。

 

 

獨立生產者

 

你們可以成為獨立生產者。就是我為我自己生產,我跟別人合作,你在網上開一個小店,你搞一個小的輔導班,你教教別人一些東西,都可以為生。

 

就現在你會發現,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有跟別人不一樣的這些技能或者知識都可以變現,就是當你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生產者的時候,你的生活可能會變得很好。

 

而且最重要的很有趣,你可以不斷即興發揮。

 

莊子講,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你知道的東西越多,你發現你不知道的那個邊界越大,你永遠覺得我還不夠知道,我知道的不夠多。

 

然後你永遠都處在學生的那個階段,你不可能真正地學會一件事。

 

所以你要真的想學會一件事,我聽過最有力量的書友,給我的回饋是什麼呢?說樊老師365塊錢,我就聽了一本書我就值了。一本書聽了改變了,值了,這才是有力量的人。

 

所以我們要能夠學會通過生產來學習。就是我們可以學習,但是不要停止了生產,你必須得不斷地去創造,這時候你才能夠學以致用。

 

所以當你能夠學會通過生產來學習,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做一個獨立生產者。

 

關於投資

 

然後每個人都得學會投資,學會投資成為人生的必修課。這是我們未來的必修課,你就必須得學會理財,得學會投資,得合理地配置你的資產。

 

然後在時間分配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呢?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叫替代效應,什麼叫替代效應?

 

1979年的時候,只有15%的有錢人——我們所謂的有錢人就是收入在所有的人當中,排前20%的人——只有15%的有錢人,工作超過50個小時一周。

 

而到了2006年的時候,這個數字上升到27%。就是越來越多的有錢人,工作的時間超過50個小時。

 

替代效應就是,當他的每小時工作所換來的錢,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就越來越捨不得去休閑,他覺得休閒太貴。

 

所以有錢的人工作會變得越來越忙,而沒錢的人會擁有大量富餘的時間。

 

 

娛樂業和再創造業

 

那麼我們的時間分配,基本上會分成三類,一類叫職業時間,一類叫再創造時間,一類叫娛樂時間。

 

所以各位能夠看出一個趨勢嗎?娛樂業和再創造業,將變得越來越發達。

 

而且養寵物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多。就是我們過去覺得養寵物是一個奢侈品,因為你沒那麼多時間。但是未來你時間大把,你又空虛寂寞,所以休閒業將會變得越來越發達。

 

然後就是再創造,什麼叫再創造的這個行業呢?就是你幫別人提供轉型的可能,提供培訓、提供知識、提供教育、提供中介服務,提供這麼多信息交流的平臺,組織這些交流聚會,這些都叫作再創造,這些行業將會變得越來越發達。

 

因為這沒法不是這樣,因為人的時間就變得越來越多,就大量的人需要把這個時間消耗掉。所以這些行業在不斷地增長。

 

但是還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就是再婚也會增加。

 

就是未來結婚最多的人群,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是65歲以上的人口。

 

65歲以上的人口去婚姻登記處登記的可能性高得多,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也忍受不了長期的孤獨和寂寞。還有就是結婚能夠省很多錢。

 

從經濟學上你算這個帳,一個老人家養活房租,還什麼房貸,然後再生火做飯,燃氣費,太貴了,兩個人分擔一下,互相給對方當保姆,挺好這樣。慢慢地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會再走到一起。

 

然後再婚的社會歧視會變得越來越少,我們大家覺得這事很包容。因為大家都要活那麼長時間,大家的人生可能會有更多的交疊。

 

然後孩子們會負擔很重,孩子們不但要面對父母,要面對繼父繼母,還有可能會面對繼祖父和繼祖母。就是兩頭的老人家,都是離過婚的在一塊兒,家庭關系將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就是每一個年輕人上面所面臨的親戚,變得越來越交疊。就是很多各種關系的人生活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大家庭。

 

 

實踐的角度

 

我們自己應該去完成自我認知,就是知道我是要活到一百歲的人。

 

就我們現在很少這樣想,我們現在想法還是按照那個節奏,好像六十五歲我要退休,環遊世界,不是了。

 

你看我要活到一百歲的人,我要活到一百歲的人,那麼如何重新界定你的身份,如何開始你的計劃和實驗?

 

因為你要多階段人生,你需要擴展不同的生意方式,你需要成為一個獨立生產者,然後逐漸地去精通更多的東西。

 

就是你的技能可以學新的,你從現在開始學義大利語都來得及,這事一定能夠做得到的。這就是我們說身份,計劃和實驗,以及精通更多的技能。

 

然後從教育的角度講,將面臨的改變就是網路教育和終生學習將會是一個趨勢。

 

我現在想想,樊登讀書這幾年能夠發展得這麼快,其實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趨勢。

 

就是我們暗合了這個人人都在學習的這個時代的趨勢,這是太重要的一件事。

 

然後對於公司來講,假如你運營一間公司,這個要求比較多。第一你要重新平衡有形和無形資產,就是公司也需要看重你的無形資產,你的轉型資產,你的聲譽等等。

 

然後你要支持並且認可員工的轉型,你要多替員工著想,要想想看他們也要活到八十歲,你得給他們更多轉型的機會、學習的機會,並且讓他們轉崗,讓他們學習其他的技能。

 

甚至他們離職你要支持他,他們兼職你要支持他,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百歲人生

#過去三階段人生

#未來趨勢

#轉型資產

#四階段的人生

#獨立生產者

#關於投資

#娛樂業和再創造業

#實踐的角度

#五分之一效應

 

 

取自:樊登讀書,百歲人生

 

 

讀完本文約需27分鐘

 

 

 

 

 

各位好,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叫作《百歲人生》。其實這本書已經放在我書架上很長時間了,後來有一天我突然翻出來一看,發現它原來竟然不是講養生的。這本書徹底地改變了我們所有談話的背景,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我們過去在做所有的人生規劃,然後互相討論問題、計劃旅行,或者計劃我們的婚姻生活等等,我們有一個潛在的背景,就是我們大概活個80歲左右。

 

 

 

所以我們的人生規劃是在早一點的話50歲退休,或者55歲、60歲、65歲退休,然後後半段我要去享受人生等等。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說,有一個巨大的背景改變。就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壽命會被拉長。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在過去的這兩百多年當中,每隔十年,大概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增長兩歲。所以你算一下,每隔十年大概增長兩歲。

 

 

 

那麼慢慢地增長起來,到最近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大家這個研究的結論:如果你現在20歲的話那麼你是差不多快00後了,那麼你50%的可能性會超過100歲。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基本上都會超過100歲。如果你今年40歲的話,那麼50%以上的概率,你可能會超過95歲。假如你今年60歲,那麼50%以上的概率你會超過90歲。

 

 

 

所以你發現我們身邊的老年人的壽命變得越來越長。過去我們會覺得,遇到一個百歲老人是一個非常稀奇的事。比如說日本在戰後有一個習慣,因為日本是一個長壽國家,他們有一個習慣,就是如果出現了一個百歲老人,政府就給他發一個銀制的清酒的碗,銀制的,很漂亮。說這個代表您是人瑞,我們我尊敬你,發一個銀碗。

 

 

 

後來慢慢地就越發越多,發到最近,日本政府已經悄悄地取消了這個政策,因為發不過來了,就幾乎人手都得發一個這樣的銀碗。人變得越來越長壽以後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自己開心這件事,你說我能活得很長,你有沒有算過你攢的錢夠不夠?

 

 

 

這里邊西方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寓言,是一個法國故事,它叫作溫迪妮詛咒。什麼叫溫迪妮詛咒呢?有個仙女叫溫迪妮,有一天,仙女突然發現她的丈夫對她不忠。然後趁著她丈夫打鼾的時候,就給他施了一個魔咒,這個魔咒是什麼呢?說他醒過來以後,只要他醒著,他就能活,只要他一睡著他就死,就給了這麼一個惡毒的魔咒。

 

 

 

這個魔咒出來了以後,這個男的醒來了。然後仙女告訴他,你現在是這麼一套規則,你猜他會怎麼做?終身忙碌。就是他不可能停,因為只要他一停下來,他就會死。所以他就不停地乾活,不停地乾活,不停地乾活,讓自己一直活下去,後來這個現象被叫作溫迪妮詛咒,形容什麼呢?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一樣,一刻不停地在忙亂,就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工作。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規劃好我們的人生的話,那麼活到一百歲,可能會陷入溫迪妮詛咒,也就是我們會終身忙碌,甚至後半生生活在貧窮當中。並不是所有人,能夠在50歲退休的時候,就攢夠了足夠自己生活一輩子的錢,而很多人都是要依靠退休金生活的。但是我要告訴你,你知道到2050年的時候,最可怕的老齡化國家就是日本,他們的工作人口和老人之間的比率是多少呢?是10比7。也就是說10個工作的人,靠他交的稅靠他乾嗎,要養7個老人,要養7個不乾活的人,要天天拿錢的這些人,所以這個錢是肯定不夠用的。

 

 

 

因此基本上,從這本書的研究結果來講,這本書是非常嚴謹的一本學術著作。然後有很多人對它贊譽有加,說它真的充滿著洞察。從這本書的研究結果來看,我們這群人,基本上要工作到80歲。就是我們一直至少要工作到80歲,我們的人生才是平衡的。

 

 

 

但是這也未必見得是一個壞事,為什麼?實際上它挑戰的只是我們過去的一個習慣,我們過去的習慣叫三段式人生。25歲以前這叫求學的階段,然後求學階段之後工作階段,漫長的工作階段,一直從25歲,一直工作到60歲或者65歲,然後退休階段。這是我們過去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個三段論的結果。但是各位你知道嗎?這個三段論的結果,也是人類奮鬥的結果。人類在過去不是這樣三段論的。

 

 

 

過去的人只分兩種,一種是小孩,一種是成年人。你看你爺爺、外公外婆,或者是祖爺爺他們那一代的照片,你會發現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的照片,已經完全像一個成年人。就是他特別嚴肅,特別認真,我看我爸爸的照片就是這樣,他那時候上大學,但是看著那個樣子就非常成年化的感覺。

 

 

 

在過去的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十六七歲的孩子一旦一成年,他就立刻成為了一個成年人,他結婚,生孩子,肩負整個家庭的重擔,一直到老死的那一刻,他都在不停地工作。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成年的生活沒有容易可談,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所以他一直是從成年以後,就工作到最後。然後就是小孩子,你沒長大。人生就分兩段。

 

 

 

後來隨著人類的不斷的進步,隨著社會的文明化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發明瞭3個8小時的這種時間規劃的工作習慣,一周能夠休息一天,後來一周慢慢地變得能夠休息兩天。我記得我小時候,還有過工作五天半,也就是周六還要上半天班,然後再休息半天等等,就這麼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我們多出了兩個人生階段。哪兩個呢?就是我們多出了青少年這個時期,以及離退休的這個時期。就是我們在未成年和成人之間,多了一段青春期,然後在退休以後多了一段退休的生活。

 

 

 

這是我們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實際上這個習慣即將遭到挑戰,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很有可能三階段並不夠,我們需要再增加一個三點五,四階段或者五階段,這就是我們需要去適應的東西。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首先是財務問題的挑戰。當我們大家都普遍地活得更長了以後,工作技能在不斷地遭到挑戰。因為我們的工作階段被拉長,這個時候你會預期到的是什麼?並不是你做秘書的這份工作能夠一直做50年。因為在這個拉長的工作階段當中,你會發現我們遇到足夠多的技能挑戰,也就是工作技能變化變得越來越快。

 

 

 

在過去一個卡車司機,可能這一輩子會開卡車,夠了;或者一個理發的技師,他這一輩子會剪頭發,夠了。但是假如你要工作到80歲,你會發現每隔5到10年,你的工作就會遇到一次挑戰。

 

 

 

昨天我一個朋友,做人工智慧的,到我們家來。然後我就問他,我說你們的人工智慧能乾什麼?他們現在正在做的是巡店系統。就是過去我們很多商家做了促銷,做完促銷以後每個店面會做陳列,但是你不知道這些做陳列的人,有沒有給你做陳列,他有沒有可能把你這個錢給黑掉了,或者做得不到位。所以過去就需要雇很多人,然後走很多地方到處去看陳列的狀況,那當然費勁了。現在不需要了,現在加入人工智慧以後,只要商場的攝像頭掃過這個地方,一掃馬上數據全部出來,哪個地方擺得對,哪個地方擺得不對,銷售量怎麼樣,整個報表都出來,根本不需要人。你想想看,有多少人的工作會被替代。

 

 

 

這只是我們隨口這麼一講,你們如果聽我們講過李開復先生的《AI·未來》,還有我們講《未來簡史》等等,你就會理解。就是技能對我們帶來的挑戰將會每隔3到5年發生一次。

 

 

 

然後接下來我們說,活力和樂趣的挑戰。什麼叫活力和樂趣的挑戰?我記得我姐姐在退休之前,那段時間就是在數著指頭過日子,她就說,還有三年退休,我忍著點還有三年,還有兩年退休,還有一年,還有一個月——那種興奮的感覺,就終於可以提前辦理退休了,高興得要命,覺得人生自由了。那是因為她工作的時間足夠短,但是假如我們真的要工作到80歲,她現在才50歲,到80歲還有30年的時間,你還能不能夠有這個耐心,還能不能夠忍受得下去。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二個,叫作活力和樂趣。

 

 

 

第三個是人際關系的質量的老化。就是我們周圍的人都慢慢地變老,我們的那群老哥們兒都越來越老,我們和底下的年輕人之間的隔膜變得越來越大,然後你的人際關系的老化帶來你整個信息的閉塞、技能的退化。所以會給我們後期的人生變得更多的挑戰,這都是我們所說的造成我們財務問題的很多原因。然後我們必須從三階段的人生規劃,然後到達多階段的人生規劃,這是這本書的一個大背景。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未來的這個就業形勢,將會出現什麼樣的一些趨勢。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有特別多人討論,說我們是應該留在大城市還是應該逃離北上廣?這種話題永遠爭論不完,就有特別多的人做各種各樣的實踐和探索。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說,以後不用爭論,未來我們更多的人大部分一定會涌向大城市。

 

 

 

為什麼一定會涌向大城市呢?就是我們過去都有一個理想,說我們掙了足夠多的錢以後,我們待在這個鄉村,待在鄉村然後你要工作就遠程工作,不是網際網路嗎現在?我遠程寫點東西,發個什麼東西就工作了。不可能,為什麼?這個效應叫作智慧城市效應。

 

 

 

什麼叫智慧城市效應?就是未來的城市都是圍繞著智慧在構建。也就是說北京之所以有活力,是因為北京有中關村科技園,北京有國貿,北京有北大、有清華,那舊金山之所以繁華,是因為舊金山有矽谷,倫敦有倫敦的學校,上海有復旦大學、有交通大學。所以大量的城市都將圍繞著智慧,圍繞著提供智慧的源泉,然後不斷地擴張不斷地擴張。所有的人只有聚集在一起,才會產生大量的信息的涌動。

 

 

 

智慧城市效應將會使得我們整個地球上的發展,都是圍繞著大城市展開的,就城市會變得越來越大。你看我們現在北京,然後這邊雄安,這邊天津,環渤海經濟區等等,一大堆的城市集群集合在一起,城市將會變得越來越大。

 

 

 

然後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婚姻將更多的出現選型交配現象。這個用社會學的術語叫選型交配現象,就是我們過去講門當戶對。就是你一定會跟更接近自己的人結婚,跟自己更相像的人結婚,跟自己有著共同的志趣的人結婚。

 

 

 

然後大量的年輕人涌入城市的核心,而不是住在郊外。今後在CBD這樣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東西是自行車。就是大家寧願租一個小小的房子,租一個loft(復式住宅工作空間),租一個既可以工作也可以住宿的這麼一個地方,提高效率,一起創業,這是未來很有可能出現的就業的狀況。所以背景是城市變得越來越大。

 

 

 

然後失業的未來。就是哪些工作更容易失業?這里邊有一個名詞,叫作工作的中空化,什麼叫工作的中空化。就是兩頭的工作需求在不斷地增加,中間的工作需求在不斷地減少。什麼是兩頭?你比如說你要招一個年薪50萬以上的人,你要招一個CEO,招一個營銷總監,招一個首席技術官,好難,招的人好難,招不到。因為這些人特別稀缺,這種工作要求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人越來越少。

 

 

 

還包括那些跟機器對話的人,就是他能夠將來通過他的代碼,去指揮機器的那些人,這些人都變得越來越緊俏。還有一頭就是跑腿的、出體力的、搬家公司的、月嫂這些服務人員,你會發現非常難招。因為願意乾的人不多,而且這些人吃苦,壓力大。那被替代的是坐辦公室的一些人。只要你的工作屬於常規任務工作,就大量的流程性的常規任務工作,你將被替代。這個替代的比率有多高呢?這個數字我講出來真的是有點嚇人,大概47%現在的工作崗位將會面臨挑戰,就是將近一半的工作崗位將會面臨挑戰。

 

 

 

而未來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價值在於創新而非製造。這里邊有一個數字,就是富士康給蘋果做代工。我們知道蘋果手機基本上都是富士康生產的。但是富士康的人均產值,就是每一個人每年所做的貢獻,2000美元。就是體力勞動密集型,每人每年2000美元,而蘋果公司呢?每人每年是64萬美元。所以未來的價值一定在於創新。

 

 

 

這里邊也有人說不對,說人工智慧沒法替代所有的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工智慧沒法替代,為什麼呢?這里邊有一個效應叫作波拉尼悖論。什麼叫波拉尼悖論?它說我們知道的比我們可言說的,要多很多。你就比如說我們這位書友,會剪發。會剪頭發然後讓你去教你兒子剪發,這樣教教教,你能夠講出來的動作,你能夠講出來的標準,絕對不是你下手那一瞬間的感覺,那個感覺是找不到的,講不出來。那個感覺只能靠你兒子的悟性、天分,他將來能不能夠剪得到那個水平,所以沒法準確地傳遞出來你到底心裡邊有哪些東西。

 

 

 

所以這個波拉尼悖論呢,就告訴我們說別害怕別害怕,那個人工智慧替代不了我們所有的人。因為感覺不同,調一杯咖啡感覺不同,喝茶感覺不同。

 

 

 

其實這個故事誰曾經講過,莊子。《莊子》里邊有一段故事,特別有意思。說有一天這個王正在上邊看書,然後底下的有一個人在那兒做輪子,這個王也比較親民,跟做輪子的人在一塊兒。後來那個做輪子人就問這個王說,你乾嗎呢?他說我看書,我看古人的書。然後那做輪子的就笑他,他說你看這玩意一點用都沒有。這個王說你敢嘲笑我?你說不出道理來,我就把你殺了。

 

 

 

這個做輪子的說我跟你說道理,你看,我做輪子做了這麼長時間,然後我特別試圖教會我兒子做這個輪子,我就跟他們講這樣那樣那樣,講了特別多的規則,但是他們學不會。他們做出來的輪子就比我差很多,為什麼呢?因為有很多東西你沒法說出來,連我這麼一個做輪子的人想要教我的兒子,我都沒法完全說出來,你看那本書,那個人跟你有什麼關系?那個人都沒有那麼想教你,而且那個人只是寫,他都不能說,不能面對面地講,那裡邊的信息都不知道丟到哪兒去了。

 

 

 

你看這做輪子的人多有智慧。他說你讀那本書,你是沒法學會前人的那些想法,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叫波拉尼悖論。所以這個波拉尼悖論就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所以依然會留下來一批我們是可以讓人去工作的這種工作。

 

 

 

還有人講,說你看不要那麼悲觀,那過去工業革命的時候,很多人去砸那個紡織機,說:完了,紡織機出來了以後,我們全都要餓死了,就砸紡織機。結果砸完以後你沒發現,紡織機整個替代了過去的那些紡織工人,那我們的工作不是變得更多了嗎?我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工作。並不是只要技術先進了,工作就減少了,這是叫作彌補工作崗位的這麼一種想法。

 

 

 

但是各位你知道,這一次真的有可能不一樣。因為那時候紡織機出來的時候,人類的發展速度其實還在指數型曲線的這個位置,就不算太快,後邊還有那麼多需要發明的東西。但是這一次搞了整個人工智慧的替代以後,你會發現,舉個例子,Facebook收購WhatsApp,花了190億美金,花了190億美金收購了WhatsApp這個公司。多少個人呢?55個人,也就是說55個人,所創造的總價值相當於190億美金,什麼概念呢?190億美金,相當於14萬人的索尼公司。也就是說我們在工業時代,發展到索尼這麼大的階段,14萬員工,人家今天的公司55個人乾到。

 

 

 

就是未來是越來越少的人,就可以創造出越來越大的價值,這就是說彌補的工作崗位。很有可能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高、那麼多,這是我們講一個就業形勢的背景。大家不要越聽越悲觀,這只是現實,這只是背景。但是有可能是一個好消息,就是它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饋贈,我們待會兒來看看,我們怎麼樣應對它可以使它變成一個饋贈,接下來我們來看我們的資產。

 

 

 

在未來會有一個趨勢,就是我們一定要去專註無價之物。就是現在我們專註的資產,我們認為房子、汽車、存款、股票,這些是我們的資產;但是無價的資產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說友誼、知識、健康。這里邊這個作者一再地強調,知識將變得越來越貴。就是今後大量的生產資料都是來自於知識。就是你必須得好學,你必須得不斷地進步,否則的話你沒法完成那個技能的更迭。

 

 

 

我們的資產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就是我們的無形資產,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叫生產資產,第二類叫活力資產,第三類叫轉型資產。什麼叫生產資產,就比如說你的技能,你的知識,你的聲譽、技能、知識、聲譽甚至外貌,都算是你的生產資產。然後接下來第二個叫活力資產,什麼是活力資產呢?你的精神狀態、你的友誼、你的健康、你周圍的人際社交這些關系,這些是活力資產,讓你充滿活力,讓你能夠不斷健康地生活下去。

 

 

 

對了,這一次的長壽浪潮襲來有一個最大的好消息。就是我們不會像我們的爺爺他們那一輩一樣,雖然活得長,但是活得不好。就是七八十歲以後開始糊塗,開始忘事,開始老年痴呆等等。老年痴呆症會成為未來人類的第一大殺手,就是阿爾茨海默症,但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阿爾茨海默症的應對方法。

 

 

 

我們講了一本書叫作《終結阿爾茨海默病》。這本書就告訴我們說,阿爾茨海默症是有機會有可能能夠對付的。所以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可能還會很好用,我們會健康地活到九十歲以上,這是好消息。所以我們才要去保持我們的活力資產,讓我們的精神,友誼和健康延續下去。

 

 

 

第三個非常重要的叫作轉型資產,轉型資產是什麼呢?就是你能不能夠快速地轉換一個崗位,你能不能夠適應一個新工作。各位有沒有看過羅伯特·德尼羅演過的一個電影,叫作《實習生》?那個電影特別有意思,他和安妮·海瑟薇演的。安妮·海瑟薇是我很喜歡的女演員,她演一個創業的公司的CEO,然後羅伯特·德尼羅是一個70歲退休的老頭。這老頭在家閑著沒事,就跑出來找工作,到她們那兒給她做實習生找工作,一個70歲的老人家去適應一家創業的網際網路公司做實習生,所以充滿了戲劇性。

 

 

 

在我們過去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會覺得是喜劇,它是好玩的,但是未來這是常態。未來我們經常會接到七八十歲的人來應聘,說我來做實習生,我要做一份新的工作,這個叫轉型。那麼轉型資產是什麼?有兩類轉型資產最重要的一塊叫自我認知。就是你是不是對自己足夠瞭解,你是不是知道自己的盲點,你是不是知道自己該由哪些方向進行學習和改變?很多人沒有這個意識,很多人覺得自己很棒,覺得自己的技能不會衰退。

 

 

 

然後第二類叫多元網路,什麼叫多元網路?能夠幫助你轉型的,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並不是你的親朋好友,給你帶來足夠多的改變和機會的是那些剛剛認識不久的人,是那些在偶爾一次讀書會上認識的人。偶爾一次聚會,大家互相換了個名片,然後QQ上聊了兩句,最後發現我去你那兒看看吧,然後大量的人因此產生了新的商業機會,完成了生意的轉型,模式的轉型等等。這就是我們說的叫作多元網路。當你擁有著足夠豐富的多元網路,有你的社交體系的時候,你發現你的轉型要比別人容易得多。

 

 

 

那麼人生的階段,從過去的三階段有可能會變成什麼階段呢?比如說這個書里邊舉了三個人的例子,一個人是60後,一個人是70後,一個人是90後。那這三個人他就分別模擬這三個人大概是什麼樣,一步一步發展下去。這里邊我們不能夠假設一個人,一創業就成功了,然後公司上市賺了幾個億,這個對大家沒有任何借鑒意義。我們只能假定這個人是一個普通人,創業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這個人打工,不會一上來就年薪百萬,他可能慢慢地攢錢,慢慢地攢錢,然後攢到最後夠自己生活。

 

 

 

所以他用這三種人不停地模擬他們的這個人生發展的階段,最後得出了這麼幾種可能,比如說有一個60後,他最後選擇的叫三點五階段,什麼叫三點五階段呢?60歲退休了以後,經濟上出現了壓力和危機。因為你知道退休以後入不敷出,我們是坐吃山空的,而且各位不要忘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通貨膨脹。就是我們手上看起來攢了足夠多的錢,能夠讓我們生活到80歲,但是因為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通貨膨脹會讓我們手裡攢的錢變得越來越少。

 

 

 

所以老年人到了晚年,很少有覺得自己手頭特別寬裕的。所以這個60後退休以後,發現錢越來越不夠用了,怎麼辦呢?他過去的技能不足以支撐他再找一份這樣的工作,因為大家更希望年輕人來做。他認識了一個朋友,那個朋友說你過去所做那份工作其實可以做成一門課,你到我們的社區大學來上課吧。然後他轉型成為了一個講師。然後年紀也大,也看起來比較有資歷的這種感覺到社區大學去給別人講課,賺這個講課費,能夠掙到過去年薪的一半以上。然後用這種方式一直工作到了大概80歲左右,這個叫作三點五階段的人生。

 

 

 

那麼還有一種是四階段的人生,什麼叫四階段人生呢?求學、工作、創業、退休。就是他會在工作和退休之間,加入一個成為企業家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你總得試試為自己打拼一次,有沒有可能會創業成功一次。那這個在這本書里邊,就是那個70後的人就這樣做,他到最後去努力地創業,然後獲得了一份自己的事業。然後把這個事業賣掉,賺了一筆錢退休,這是四階段的方式。

 

 

 

那麼對於90後或者00後的人,他們很有可能所經歷的是,五階段、六階段的人生,為什麼呢?你看求學,求學到快要工作的時候,不工作,探險。就是在求學到工作之間,加入了一個階段是環游世界。然後這個書中的小女孩,作者給她安排得很有意思,就是到南美洲去玩。玩完了以後發現,她特別喜歡南美洲的那些文化。然後她決定把南美洲的這些文化,推廣到英語地區。然後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生意。所以這是她的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就是游歷,冒險,然後接下來工作創業,最後退休。這工作和創業之間,可能能夠經歷好幾個輪次,創業失敗,再來一次等等。

 

 

 

這是未來我們的人生規劃。就是你將要面臨的是更多的不確定性,更多的起伏跌宕,咱們講過《思考,快與慢》,講過《反脆弱》,這里邊都曾經提到過。如果你要是一個聰明人的話,你必須得學會和不確定性共舞。就是當你能夠熱愛不確定性,喜歡不確定性,從不確定當中去受益的時候,你才真正地能夠符合五個階段的人生。所以這是我們說對於資產的理解。

 

 

 

然後我們未來會準備接受三點五,四或者五階段人生,我把我的人生這麼整理一下,我覺得我現在都七八段人生。就是不停地在換工作,不停地在換創業項目,在折騰各種各樣的事,很好玩,我未來還要當作家。所以今後我們每一個人手上,有一個手藝根本就不夠,你會剪發不行,你還要學會做假發,都學會,美容,全會。因為你的技能會不斷地得到提高,你有大量充足的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是未來我們的人生規劃。

 

 

 

那麼怎麼給人生當中添加新模塊?我剛剛前面我們講了,我們之前是從兒童、成人、兩階段的劃分方法,變成了兒童、青少年、成人,退休這樣的劃分方法,那麼在未來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作青春再來。什麼叫青春再來呢?可以這樣理解,叫作青春期的延長。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過去認為說,20歲青春期結束了,現在不是。現在你的青春期大概要延長到65或者75歲,這個階段都叫作青春期的時間。這個在生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幼態持續。什麼叫幼態持續?咱們首先說什麼叫幼態,幼態就是保持著青少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咱們今天40歲的人還玩呢,50歲還老小孩呢,60歲還騎自行車環游中國呢,這個叫作幼態持續。

 

 

 

這種幼態持續的狀況,將會在我們這一代和我們下一代的身上持續地發酵,到最後你會發現,七八十歲的人去參加個馬拉松,什麼游泳、爬珠峰,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他們要保持青少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我們過去的人社會上大致上分成的三類,學生,工作的人,退休的人,我們過去的社會人為地用固定的退休時間,把這三類人給割裂。割裂了以後,甚至你會發現這三類人是對立的。就是學生跟家長是一對矛盾,你們跟你們退休的父母是一對矛盾,到現在還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大家不是同一類人,聊不到一塊兒,只要你邁入了退休的那個階層,好了,去廣場上跳舞,你跟他們是一夥人,然後你們可以聊在一塊兒。你大學畢業工作了,你跟工作的人聊在一塊兒。三堆人,互不挨著,互相對立。

 

 

 

未來不會這樣,未來是大融合的階段。就是因為幼態持續的過程變得很長,我們每個人都在試圖保持著青春期的那個活力,都是在不斷地追求不確定性追求變化,追求自己的健康,追求興奮。所以這里邊你會發現,玩樂和即興發揮將成為工作的主題。

 

 

 

即興發揮是一個專門的詞,就是告訴我們說,工作就像爵士樂一樣,就你需要調配,你需要自己去發揮出來,有那種創造的感覺,這時候就好了。大家看過《大長今》嗎?《大長今》是我很喜歡的一個電視劇,《大長今》里邊,那個大長今的師父,就告訴大長今說做飯是什麼呢?做飯就是用你的愛,把那個味道畫出來,就你對這個人有多麼的愛,你就把那個愛放在這碗飯里邊畫出來,這就叫作即興發揮。

 

 

 

我在我們公司開年以後,我去開會我就說你們任何一個部門,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作是完成這個工作任務的人。你們的工作是創造,你們的工作是盤它,盤這工作,讓它好玩,讓它發光,讓它有趣,這就是即興發揮。所以每一個人,將把工作視作玩樂和即興發揮。然後不斷地嘗試新事物,把苦難當作歷練。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好了,我們的醫療保障變得越來越好了,這個社會上每個人的生存,逐漸地變得沒有那麼緊迫感。

 

 

 

因為我們過去經常會擔心自己餓死或者擔心自己有病沒人管,但是隨著未來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完備以後,這種擔心在逐漸地減弱,那麼你可以把苦難當作是歷練。就是我這次創業失敗了,但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能夠從每一次的工作和創業當中學到新的東西,這就是人生成長的過程。

 

 

 

然後人人都要成為獨立生產者,括號不是企業家。就是如果我要求你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企業家,這不切實際。因為企業家的任務是什麼呢?是要創造一個企業,讓這個企業持續運營,讓這個企業在我不在的時候,它還能夠擁有它的價值,這叫企業家。這個對於大部分人來講,要求太高了,但是你們可以成為獨立生產者。就是我為我自己生產,我跟別人合作,你在網上開一個小店,你搞一個小的輔導班,你教教別人一些東西,都可以為生。

 

 

 

就現在你會發現,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有跟別人不一樣的這些技能或者知識都可以變現,就是當你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生產者的時候,你的生活可能會變得很好。而且最重要的很有趣,你可以不斷即興發揮。

 

 

 

然後記住這個原則,叫作通過生產來學習。我太喜歡這句話了。就是我聽過很多,我們的書友整天跟我反饋,說樊老師,那個我聽了你的書,我聽了好多遍了,為什麼我帶孩子還沒有變得更好?你能不能再多講幾本育兒的書?二十多本育兒的書,都沒法把你教好,那證明什麼?證明你根本就沒有用,就你只是把聽書當作了一種心理按摩的過程,就是把能聽的課全聽。老覺得自己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你老希望你什麼都會,你才能去創造,去乾活,那我告訴你,最不應該乾活的人就是我,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會的東西太多了。

 

 

 

莊子講,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是你知道的東西越多,你發現你不知道的那個邊界越大,你永遠覺得我還不夠知道,我知道的不夠多。然後你永遠都處在學生的那個階段,你不可能真正地學會一件事。所以你要真的想學會一件事,我聽過最有力量的書友,給我的回饋是什麼呢?說樊老師365塊錢,我就聽了一本書我就值了。一本書聽了改變了,值了,這才是有力量的人。

 

 

 

所以我們要能夠學會通過生產來學習。就是我們可以學習,但是不要停止了生產,你必須得不斷地去創造,這時候你才能夠學以致用。所以當你能夠學會通過生產來學習,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做一個獨立生產者。

 

 

 

然後輕裝上陣。輕裝上陣就是我們不需要像過去的創業者那樣擁有一切,我才創業。然後創造你的創造力集群,什麼叫創造力集群?你身邊得有一群人,你得經常性的能和別人溝通交流,千萬不要自己孤獨地鎖在一個房子里邊悄悄創造,沒有人交流,沒有人矯正,沒有人跟你討論。所以你需要創造自己的創造力集群,這樣一來你的效率不斷地提高。

 

 

 

然後很多人會身兼多職。就是未來我們的工作,可能會從五天工作制逐漸地變成四天工作制,這個不代表官方宣佈,這是我自己的預測。這個書里邊講的,說現在是五天工作制,你想我們原來是不可能想象五天工作制的,這簡直是大進步。但是未來因為機器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我們可以一周工作四天。這就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一個表現。

 

 

 

然後這時候,你還有那麼多富裕的時間乾嗎呢?當我們的人生富裕出了很多的休閑時間以後乾嗎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問。所以這時候你會發現充電和轉型將成為常態,你很有可能四天上班,兩天兼職,一天休息。就是你會讓你的人生變得非常充實,不是只有什麼都不乾才叫作休息,換一個轉型學習充電的事來乾,也是休息的一種方式。所以這個將成為我們未來學習的常態。

 

 

 

然後每個人都得學會投資,學會投資成為人生的必修課。這是我們未來的必修課,你就必須得學會理財,得學會投資,得合理地配置你的資產。

 

 

 

然後在時間分配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呢?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叫替代效應,什麼叫替代效應?1979年的時候,只有15%的有錢人——我們所謂的有錢人就是收入在所有的人當中,排前20%的人——只有15%的有錢人,工作超過50個小時一周。而到了2006年的時候,這個數字上升到27%。就是越來越多的有錢人,工作的時間超過50個小時。替代效應就是,當他的每小時工作所換來的錢,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就越來越捨不得去休閑,他覺得休閑太貴。所以有錢的人工作會變得越來越忙,而沒錢的人會擁有大量富餘的時間。

 

 

 

那麼我們的時間分配,基本上會分成三類,一類叫職業時間,一類叫再創造時間,一類叫娛樂時間。所以各位能夠看出一個趨勢嗎?娛樂業和再創造業,將變得越來越發達。而且養寵物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多。就是我們過去覺得養寵物是一個奢侈品,因為你沒那麼多時間。但是未來你時間大把,你又空虛寂寞,所以休閑業將會變得越來越發達。

 

 

 

然後就是再創造,什麼叫再創造的這個行業呢?就是你幫別人提供轉型的可能,提供培訓、提供知識、提供教育、提供中介服務,提供這麼多信息交流的平臺,組織這些交流聚會,這些都叫作再創造,這些行業將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因為這沒法不是這樣,因為人的時間就變得越來越多,就大量的人需要把這個時間消耗掉。所以這些行業在不斷地增長。

 

 

 

那麼最後,我們會談到私生活的改變。就是當我們的壽命變得越來越長以後,離婚的風險將變得越來越大,為什麼呢?沒那個耐心了。就是過去我們到了個五六十歲,六七十歲,覺得旁邊這人怎麼那麼討厭。後來你想想看,離婚損失一半的財產,然後給家裡邊造成一個動蕩,還要吵架,頭疼,再熬個十年死了算了,就得了。就你會發現,你沒有那麼多時間需要熬,你就能夠熬得下去。但現在一想還有50年,天吶。所以你會發現離婚的風險變大。

 

 

 

但是還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就是再婚也會增加。就是未來結婚最多的人群,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是65歲以上的人口。65歲以上的人口去婚姻登記處登記的可能性高得多,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也忍受不了長期的孤獨和寂寞。還有就是結婚能夠省很多錢。從經濟學上你算這個賬,一個老人家養活房租,還什麼房貸,然後再生火做飯,燃氣費,太貴了,兩個人分擔一下,互相給對方當保姆,挺好這樣。慢慢地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會再走到一起。

 

 

 

然後再婚的社會歧視會變得越來越少,我們大家覺得這事很包容。因為大家都要活那麼長時間,大家的人生可能會有更多的交疊。然後孩子們會負擔很重,孩子們不但要面對父母,要面對繼父繼母,還有可能會面對繼祖父和繼祖母。就是兩頭的老人家,都是離過婚的在一塊兒,家庭關系將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就是每一個年輕人上面所面臨的親戚,變得越來越交疊。就是很多各種關系的人生活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大家庭。

 

 

 

然後人生孩子將會變得越來越晚。就是過去人們都是二十歲三十歲就生了,但是幼態持續,記得嗎?我還沒玩夠,我還年輕,這都會成為常見的現象。

 

 

 

還有一個狀況就是忘年交會增加。你們知道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每個人和你的朋友之間的年齡差距大概是多少,沒算過吧?72%的人和他的朋友之間的平均年齡差小於八歲。就是大部分的人都只認識,或者只習慣於交往這些差不多的人,小於八歲。但是在未來如果,你是這樣一種狀況的話,你就是一個過時的人,你沒有新的技能輸入。你應該像羅伯特·德尼羅一樣,去一家年輕的公司去應聘,去認識安妮·海瑟薇這樣的年輕人,年齡差距五十歲,或者六十歲這都有可能,會成為大量的忘年交,而且人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好。

 

 

 

最後我們說,把這些東西都講完了,我們瞭解了未來的百歲生活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們能做些什麼?從實踐的角度講,我們自己應該去完成自我認知,就是知道我是要活到一百歲的人。就我們現在很少這樣想,我們現在想法還是按照那個節奏,好像六十五歲我要退休,環游世界,不是了。你看我要活到一百歲的人,我要活到一百歲的人,那麼如何重新界定你的身份,如何開始你的計劃和實驗?因為你要多階段人生,你需要擴展不同的生意方式,你需要成為一個獨立生產者,然後逐漸地去精通更多的東西。

 

 

 

就是你的技能可以學新的,你從現在開始學義大利語都來得及,這事一定能夠做得到的。這就是我們說身份,計劃和實驗,以及精通更多的技能。然後從教育的角度講,將面臨的改變就是網路教育和終身學習將會是一個趨勢。

 

 

 

我現在想想,樊登讀書這幾年能夠發展得這麼快,其實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趨勢。就是我們暗合了這個人人都在學習的這個時代的趨勢,這是太重要的一件事。然後對於公司來講,假如你運營一間公司,這個要求比較多。第一你要重新平衡有形和無形資產,就是公司也需要看重你的無形資產,你的轉型資產,你的聲譽等等。然後你要支持並且認可員工的轉型,你要多替員工著想,要想想看他們也要活到八十歲,你得給他們更多轉型的機會、學習的機會,並且讓他們轉崗,讓他們學習其他的技能。甚至他們離職你要支持他,他們兼職你要支持他,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後第三個就是多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我們在給員工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就是變成了多階段的規劃,而不是單一的。然後家庭對工作的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大,還有就是,我們要改變對年齡的態度。就是我們過去認為,咱們HR(人事)招聘的時候說,大哥你多大了?大哥說我60,60我們不能招了。就是我們毫無原因地,我們就會認為60歲的人我們不能招了,我們不去看他的素質,不去看他的能力,而是說實在太老了。所以這個對於年齡的態度要轉變,因為我們也會老,我們老了以後我們也可能會找工作,所以這是公司要做的事。

 

 

 

還有就是準備接受並且理解實驗。就是接受和理解實驗的過程,因為人生是多階段發展的。最後我們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就是年齡變長了,我們能夠活得更久、更健康,這究竟是一個禮物,還是一個詛咒,這個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選擇。你的選擇將決定著你的長壽是一份禮物,還是一份溫迪妮詛咒。

 

 

 

那麼在最後我們希望跟大家有一個互動,在我們的留言區里邊,大家可以趁著剛剛聽完書,發表一下你的感慨,說你打算聽完這本書之後,做些什麼實驗,做些哪方面的探索,這本書給你的生活會帶來哪方面的影響。我們在留言區里邊可以寫下來。然後大家互相借鑒,看看這本書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好嗎?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小凱分享知識 的頭像
    蘇小凱分享知識

    蘇小凱 分享實用知識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