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10】

放棄的藝術

作者向5566致敬,教你如何正確的放棄

 

20210626.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我難過的是、放棄你、放棄愛

放棄的夢被打碎、忍住悲哀

我以為、是成全

你卻說你更不愉快

 

【84】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提到人生是苦難的,所以要加點,

幽默、愛、幸福、快樂…等元素,來讓苦難的人生,有個平衡。

 

你可能是被標題黨,勾起你的好奇心,瞧瞧作者如何致敬5566,或是想看我如何Do-Re-Mi...。

 

當你看到這裡時,有會心一笑,嘴角有一抹的微笑,呵呵呵的笑了一下,我很高興;我也做了件功德的事。(呵呵呵

 

本書的3大架構

1.喜歡堅持的原因

2.放棄的各種形式

3.如何達成目標脫離

 

人生中有很多的決策,做為一個有主見的成年人,都會堅持自己的作法和想法,但這個堅持有無盲點?該不該放棄?

 

在新三國(三國演義),劉備在夷陵之戰,當時酷暑難耐,把幾十萬大軍進駐山林裡,馬良做為一個專業的軍師,提醒劉老闆,這個不妥之類的話,再來把諸葛亮這個神主牌都壓上去,老闆你是否要聽諸神的高見。

 

話才剛落下,劉老闆不以為然地噴馬良說:「你當我黃口小兒,不會帶兵?」。

 

馬良最後肯定的說,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時劉老闆才放下固執己見,那你就去問問諸神的高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劉老闆很有主見,但卻是固執的在幹蠢事,和書中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會過高地估計自己,兩相呼應。

 

所以,人要有主見,但也要有接納和整合別人意見的能力,減少盲點產生,才是上上之策。

 

半途而廢是件好事。

 

《從A到A+》這本書提到的刺蝟策略,就是成功的公司或成功人士;做一件事情想要有成就,必須都有天賦+熱情+價值(意義),

缺一不可。

這個框架能讓你參考,當下做的這件事情,有無堅持的意義。

 

如果沒有賺錢的需要做為目標,很有熱情的在做一件事,一直堅持的做,自己覺得爽爽的,這無所謂;但如果有賺錢的需要,那就思索,有無堅持的意義(時間成本)。

 

好書就是會拆解出一個道理,給你實際可靠的例子,讓你可複製,讓你會有當下頓悟和啟發的港覺。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籍,適用職場、婚姻生活、育兒方面,都能給你很好的指引思路」。

眼神像關二哥炯炯有神般,振臂一呼說。

 

 

 

近在咫尺的勝利

 

第一個叫近在咫尺的勝利呢?我們每個人都會過高地估計自己,你知道嗎?就比如說你去問所有的人,你說你開車的水平在全人類當中能夠排在前百分之多少?

 

最後的統計結果是70%的人都認為自己排在前50%,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很好笑,因為不可能,但事實上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過高的估計自己。

 

所以當事情出現了稍微有一點好的苗頭的時候,你立刻就會覺得有機會了,我一定能夠成功,我可能就是那個能夠成功的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老虎機,老虎機這個東西事實上就是概率是一樣的,它不可能因為你換了一個人,所以概率就變得不同了。

 

但是心理學家去監測那些玩老虎機的人的大腦,他們發現當那個老虎機出現了只差一個就賺錢或者只差兩個就賺錢的時候,他大腦當中那個興奮的區域就會亮起來。

 

因為他看到了希望,這個叫作近在咫尺的勝利。這個現象會讓我們總是誤判,我們總以為自己馬上就要成功了。

 

 

可得性啟發

 

第二個狀況叫作可得性啟發,這都很學術化的名詞。就是你聽說別人成功過,你聽說別人做這事厲害了。

 

所以你看浙江一帶他們做生意,基本上都是整個村就幹一件事,這個村就是賣家紡,那個村就是搞快遞,那個村就是搞印刷,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聽說過這個村有人做這個事成功過。所以當你聽成功的故事聽得很多的時候,你也很容易被引導到那個方向上去,就不斷地堅持,因為人家沒有放棄,所以我也不應該放棄。

 

比如說愛迪生、賈伯斯這些故事,這些人的確是萬中無一,所以他們的故事要簡單地復制給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其實是個非常難的過程,這是第二個喜歡堅持的原因。

 

 

間斷強化

 

第三個原因叫作間斷強化,這個特有意思,是我新學會的。

 

間斷強化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他找老鼠來把這個老鼠關在籠子,這個老鼠只要一按這個開關就會掉一個吃的下來,一按那開關就掉一個東西出來,很確定。

 

第三隻老鼠是怎麼按那個開關都沒吃的,那裡邊什麼都沒有,然後中間這只老鼠是按這個開關,有時候有吃的,有時候沒有,就一會掉個東西出來,一會兒再按又沒有了。

 

你們猜哪個老鼠最愛按開關?好多人會覺得說那可能第一隻,因為它只要按就有,不對。

 

第一隻很淡定,第一隻一會兒該吃的就吃一下,不該吃的就玩去了。第三隻壓根就不玩了,因為它知道沒有。只有第二只死死的盯著那個口,不停地按那個按鈕。

 

間斷強化還表現在哪兒呢?比如說在公司裡,你的老闆對你很壞,偶爾表揚你一下,你突然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對嗎?

 

因為你的工作一直缺乏成就感,偶爾帶來了一點點成就感,間斷強化的效果出現了。

 

 

承諾升級

 

第四個原因就是承諾升級,承諾升級的意思就是我們講的叫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你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把目標設得更高。

 

這是一個很壞的習慣,用這種習慣你會發現人們總是在一條線上不斷地掙扎,因為你不能夠提出更低的目標,或者你不能夠放棄這個目標。

 

但你要想想看,如果你總是不放棄一個目標,你怎麼才能夠開啟下一個目標?所以放棄是一種智慧。

 

 

韓國有一家公司,很有名的一個韓國的大央企,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叫super excellent,就是超級優秀,所以他們所有的目標一定要定到你能夠實現的目標的三倍以上。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沒有人在乎那個目標,每個人都是在這邊瞎混,這就是我們說叫作承諾升級。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叫沉沒成本。你已經在這個事上投入了很多的錢,你已經投入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多的感情,所以這時候你要把它放棄掉,你捨不得。

 

但問題就是如果你不放棄,你就要繼續投入更多的錢,更多的時間。

 

樊登經驗,我在前兩年開過一個麵館,就是這種感覺。

 

你們說樊老師還有開麵館?是,我是陝西人,喜歡吃麵,那時候還沒有講《穀物大腦》,所以我就傻呵呵的開了個麵館。

 

我自己用商鋪,又弄了很多錢,帶了很多朋友一塊加入,飯又做得很好吃。

 

結果沒想到那個地方就是不火,始終沒有人去,每個月就把錢往裡面砸,先把這錢投光了。這時候其實理智一點,就說你不是幹這行的,你別幹了,你把它關掉,該解散的解散,止損。

 

但是你就覺得已經投入這麼多的精力,這麼多的人,那麼多的這些人在裡,錢在裡面,挺投入的越多,最後我就把它果斷地關掉了,這個就是沉沒成本

 

綜合以上這麼多的原因才導致我們大家特別執著於堅持,而很難放棄。

 

因此你會知道佛教講說放棄是一種智慧,你要真的能夠學會放下,這是一種智慧,這是很難做到的。

 

 

目標脫離

 

真正的目標脫離,就是一個專業的放棄者所做的事,他不是錯誤的放棄,他是有藝術的、專業的放棄。

 

有一個與放棄有關的心理學術語叫作目標脫離,它包括一系列相關聯的步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能夠放棄的人實際上比不能放棄的人更幸福,對自己的生活也更滿意,相比生活不幸福的人,生活幸福之人更加實際。

 

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學習的是,怎麼樣能夠做到真正的目標脫離,而不是錯誤的放棄?

 

在學習目標脫離之前,你們可以想一想,你們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事,你們認為其實是應該放棄的,但你一直在堅持?給你兩秒鐘想一下。

 

想好這件事,再來跟著我們的解讀,來學習一下怎麼樣對它實行目標脫離。是某一個人,還是某一個工作?還是某一個夢想、一個目標?

 

我們先來講錯誤的放棄方式,錯誤的放棄方式非常多。

 

 

逃避式

 

第一個叫逃避式,這種就是我們平常鄙視的那種放棄,就是他突然就不幹了,就是沒有任何責任感。

 

他不認為自己的放棄對別人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他經常就說,這事我不幹了,這事我放棄了,很輕易。

 

這個叫作逃避式,他壓根就沒有做過理性的思考,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責任,輕易的放棄,這是我們所長期反對那種放棄的方式。

 

 

對決式放棄

 

第二種叫作對決式放棄,就是他會給放棄找一個理由,他說我為什麼不幹這個工作了?因為我瞧不起他們的那種做派,我為什麼不幹這個工作?因為我不認同他們的價值觀。

 

你看,聽起來義正詞嚴。但是請問這種放棄是你出自本心的嗎?

 

是你真的不想幹這個事了,還是因為那個人逼著你不想幹這事,我們太輕易地被別人做決定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給別人做出對決式的放棄。

 

因為這跟你的目標沒有任何關係的一個東西,所以我這樣。

 

我聽過很多很有意思的這種放棄一個事的理由,因為我最近學了什麼東西,所以我放棄了,因為那個人是一個壞人,所以我放棄了。

 

如果你希望萬事俱備,你才能把這個事做下去的話,那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能夠堅持得了的,對嗎?

 

總能找到一個理由給你帶來對決式的放棄,這是孩子氣,這是不對的。

 

 

假裝式放棄

 

第三種叫假裝式放棄。假裝式放棄就是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放棄了,但實際上藕斷絲連,這個特別常見於家庭當中。

 

就是人際關係,你跟男朋友分手了,分手了但是還經常沒事微信互動,有時候周末還去看個電影什麼的,過兩天又說我們分手了,又分手了,對吧?假裝是,實際上你特別糾結,根本就放棄不了。

 

 

威脅式

 

第四種叫威脅式。這跟對決式不一樣是什麼呢?對決式是你真的已經放棄了,威脅式放棄是你提條件,如果你不怎麼樣我就放棄。

 

如果你不怎麼樣,我就不怎麼樣,這種東西會帶來消極的對抗,這也不是一個成熟的人所應該放棄的方法。

 

 

無故失蹤式

 

第五種叫叫作無故失蹤式。就是出了門突然這人就消失了,再也不回來了,那種叫無故失蹤,我見過這樣的人,就突然之間關了手機,關了電話,找他也找不著,對吧?就沒了。

 

這種人是不負責任的。

 

 

爆發式放棄

 

第六種最糟糕的一種放棄方法叫爆發式放棄。

 

就是忍耐了很久,從來也不說,也不溝通,也不解決,突然有一天炸,大鬧一場,然後放棄掉。

 

爆發式放棄會造成大量的誤傷,爆發式放棄會造成大量的不冷靜。

 

事實上,有可能這個放棄給你帶來很多的傷害,讓你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你根本沒有考慮清楚,你就決定放棄了,因為你爆發了。

 

 

貌合神離式的放棄

 

第七種叫作貌合神離式的放棄,這個特有意思,貌合神離式的放棄是假裝很努力,我假裝沒放棄,我還在這不斷地幹,我嘴上跟你講非常棒,但我實際上內心當中已經放棄了。

 

最重要的是這些類型的放棄,不能有效地抵制所有讓我們堅持下去的慣性思維。

 

 

正確放棄的觀念

 

你的內心當中其實還是跟著堅持的慣性行為在走的,而你在行為上強迫自己放棄了,這時候你內心會特別糾結。

 

錯誤的放棄所帶來的最大的麻煩是你內心的糾結,有的人甚至會糾結很長時間。

 

面試的時候,有的人在講他三年前那個雇主的錯誤,他就不斷的說那個雇主怎麼對不起我,他還活在三年之前。

 

尤其是你談戀愛的時候,你發現這個女朋友如果老跟你說前男友對不起她,那她就沒出來,她還在那段糟糕的經歷當中沉浸,所以她會讓我們糾結於那些煩擾而又無法控制的想法。

 

這些類型的放棄實際上讓我們以某種方式固步自封,不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對於解決衝突毫無幫助,看出區別了嗎?

 

我們要學習的這些正確的放棄方法和這些錯誤的放棄方法之中有著天壤之別。

 

正確的放棄之後,你會奔向新的目標,而且你內心當中幾乎可以做到心無掛礙,就是很開心地朝下一個方向走,你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規劃的人。

 

 

接近型和迴避型目標

 

我們把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就是接近型目標,一類就是迴避型目標。這兩種目標類型在一個人身上都非常的固定,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果你從小就是一個接近型目標的人,你這一輩子可能經常都是一個接近型目標,很難改變。而

 

如果你從小就是一個迴避型目標的人,你這輩子都是為了避免倒霉才去做事的。

 

因此如果一個人是用迴避型的目標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很難有自己的底線和操守,他就會覺得因為我的目標是養家糊口。

 

我的目標並不是把這本書講好,所以這本書如果講得不好也能夠賣錢,那我就講的不好就賣錢了,因為我的目標是賣錢。

 

但如果是接近型目標,我這本書雖然能賣錢,但對不起,我是要把這書講好,這就是區別。

 

那麼你到底是接近型還是迴避型,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童年的時候你的父母是怎麼對待你的。

 

你看,好玩吧?講放棄的事竟然講到了孩子教育的問題上。

 

就是如果一個小孩子在小時候被父母關愛,能夠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跟父母能夠良好地溝通,那麼他很容易就變成一個接近型。

 

而如果這個孩子總是被父母威脅,總是父母告訴他說你不行你就只能去要飯了,他就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迴避型的。

 

樊登之前在我們分會去做演講的時候,有一位家長就跟我講,他很沉痛,他說他把他孩子揍到了一個很有名的大學,國內的一所著名的大學,就是揍,又揍又罵又威脅,總之把這孩子送去了這個大學。

 

送到大學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孩子就被學校退學了,神經衰弱,而且打遊戲打得神志不清,一天到晚打遊戲,然後就被退學了。

 

你想著爸爸心裡邊多心酸,然後帶著孩子,就到學校去接孩子回家,學校通知你,你得回來領孩子回家。去年還高高興興地送過去,今年又去捲了鋪蓋捲領回家了。

 

這個爸爸就跟這孩子講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呢?

 

你怎麼上了這麼好的學校你還打遊戲打成這個樣子?那個孩子就一句話,這老爸立刻啞口無言,這孩子說你不是說我考上大學你就不管我了嗎?

 

我考上了,所以你為什麼管我呢?這老爸立刻沒話說,把孩子接回家,他把孩子就變成了一個迴避型目標的人。

 

那你說這兩種目標有沒有優缺點呢?

 

其實也是有的,迴避型目標也不是完全不好,迴避型目標能夠幫助個體生存。

 

想到什麼了?有沒有想到我們說的《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原始人到農業社會當中最重要的其實是生存,你只要能活下來,這事就算成功了。

 

因此在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很多迴避型目標的話,你不天馬行空,你不到處亂闖,你就能夠活得好好的,所以在那個時候迴避型目標是有效的。

 

但是現在生存不是我們的第一要務了,沒有人會突然被餓死,沒有這樣的,但是我們依然停留在迴避型目標的這個地方,我們整天擔心說如果那樣該怎麼辦。

 

所以知道接近型目標的好處是什麼嗎?接近型目標的好處就是促進個體的成長。

 

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先把這兩個目標講清楚呢?

 

就是你後面所學的所有放棄的過程,前提都是你要搞清楚目標是你的迴避型目標,還是你的接近型目標。

 

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選擇、堅持那些接近型的目標,而不是整天被那些迴避型的目標所束縛,我們從小到大在接近型目標方面被打擊的實在是太厲害。

 

你講出你的夢想、想法的時候,總會有人告訴你不切實際,說學那個有什麼用?

 

還有很多人以死相逼,不讓你學什麼專業,很多這樣的。因此我在這兒下大力氣講這個,你自己首先判斷一下,你要放棄的目標是一個接近型目標,還是一個迴避型目標?

 

 

認知脫離

 

我們來看四步脫離法,目標脫離四步,第一步叫認知脫離,什麼是認知脫離呢?就是你腦子裡老想著粉紅色的大象,雖然不做那個事了,你已經不決定幹那事,你腦子還想,你還在想那個事,這時候怎麼辦呢?

 

認知脫離,你首先得找到另外一個東西來替代它。

 

所以心理學家的辦法是什麼呢?說你不是老在想那個粉紅色大象嗎?

 

好,現在我告訴你想紅色的大眾汽車,我一把這個詞說出來,好了,粉紅色大象不見,因為腦子里出現了一個紅色的大眾汽車,這就是用另外一個目標來替代過去的目標。

 

在這一步裡最有效的辦法是制定計劃,你拿出筆來認真地寫一下你為新目標所做的計劃,這個是非常有效的認知脫離的過程,讓你把注意力從過去的你已經決定要放棄的目標,回到你現在所看到的目標,這是一個新的目標。

 

所以要制定計劃,通過制定計劃來讓大眾汽車替代那個粉紅色大象。

 

 

情感脫離

 

第二步叫情感脫離。就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

 

你知道很多人他內心當中很糾結,很痛苦,他錶面上假裝沒事,他越是錶面上假裝沒事,他就變得無所謂,那小問題,沒事的。

 

你越是這樣說,你其實越脫離不了,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去找個肩膀哭一下,我真的很難過,我放棄了我這麼多年,難過,哭完反倒有可能能夠把這個情感放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你要正視你的感受。

 

正視你的感受和哭一下還不一樣,它更高級,做自己感受的觀察者。

 

你觀察自己的感受,我此刻似乎又在懷念那個過去的她了,當你盯住那個感覺看的時候,這個感覺就會逐漸地減少。

 

此處請參看我們叫《正念的奇跡》,盯住它,盯著那個感受看,這個感受就會逐漸地降低。

 

 

動機脫離

 

第三步叫動機脫離。動機脫離就是你要從動機出發,選擇放棄。

 

認真地想一想,我做這個事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做這個事是一個接近性的目標,還是一個迴避性的目標。

 

如果我認定了說這是一個迴避性的目標,我把它換掉,換成一個我現在所找的接近性的目標。

 

從動機上審視自己到底是為什麼做這件事情,是我們跟它徹底say goodbye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

 

 

行為脫離

 

第四部叫作行為脫離。行為脫離什麼意思呢?你要在新的這個目標上安排足夠的時間去做事兒,所以叫作不斷地實踐,然後開始你的新生活。

 

這就是目標脫離的四個步驟,首先做認知脫離,找到新的目標,重復一遍,做情感脫離,接納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

 

做動機脫離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要脫離或者為什麼不脫離,最後行為脫離,安排一些事兒來做這個事情。

 

 

抓住放棄的時機

 

第一個要抓住放棄的時機,當你不知道放棄的時候,你抓不到放棄時機的時候,你就會錯過很多的機會,你要去判斷機會,我現在該不該換一個方向?

 

所有勇於放棄的人,其實是勇於規劃自己人生的人,放棄絕不意味著失敗,而是這個目標到這兒了,我去做下一件事。

 

 

評估自己的能力

 

第二個是要評估自己的能力,你要評估自己說我是一個焦慮依戀型的孩子,還是一個安全依戀型的孩子?

 

還記得我們前面講的迴避型和接近型嗎?童年的影響是怎麼產生的呢?一種孩子是安全依戀型,就他喜歡他的爸爸、媽媽,是因為他跟他們在一起安全,所以他願意跟他們在一起,很開心。

 

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他也不會焦慮,他知道爸爸媽媽愛他,這叫作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這些孩子就比較容易變成接近型目標的人。

 

另外一種孩子從小焦慮依戀型的,就是爸爸媽媽不回家,他就焦慮,媽媽你在哪兒?

 

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他焦慮,他跟媽媽在一起是因為害怕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叫作焦慮依戀型的孩子。

 

這種焦慮依戀型的孩子將來長大了,就容易被那些迴避型目標所束縛。

 

在這我要提醒你們,除了你們自己要反思自己是哪個類型之外,你們要想想你們怎麼對待你們的孩子?

 

怎麼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他安全的屏障,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安全依戀型的人,這個非常的重要,關乎他今後一生當中的幸福。

 

 

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盲目堅持

 

第三個,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盲目堅持。很多人堅持就是因為覺得怕被別人說是失敗,實際上誰說你有什麼用呢?

 

我那時候離開中央電視台的時候,我這輩子放棄了不少事,到現在為止所有人見了我,不太熟的人都問,中央電視台那麼好的工作,你怎麼能放棄呢?我觀察了這麼多放棄中央電視台工作的人都挺好的。

 

當你決定要放棄這個東西的時候,你面臨的壓力就是來自於家人、朋友、親戚,他們都會問你是不是出什麼問題了?

 

我們在談論一個辭職的人的時候,似乎那人是一個失敗者。

 

但實際上他有可能走上了他人生輝煌的方向,如果任正非當年不辭職,會有華為嗎?

 

如果侯為貴不離職,他能成為中興通訊嗎?所以放棄跟失敗不失敗沒有關系,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還是我們講的心理學,你的內心要足夠的強大,行所當行,王陽明說的世間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別人覺得考不上很丟臉,我是覺得考不上,如果動心被你們這麼一說我就難過,這才叫丟人。

 

所以這是鍛煉我們放棄的能力的第三步,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盲目堅持。

 

 

判斷清楚你是行動導向型的人還是狀態導向型的人

 

第四個就是要判斷清楚你是行動導向型的人還是狀態導向型的人?什麼叫行動導向型的人?

 

什麼叫狀態導向型的人?這理有著一個定義,行動導向指的是當感覺到壓力的時候,這個人能夠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振作精神,形成積極而明確的自我形象。

 

果斷而不依賴外部刺激,在目標確定和目標脫離兩方面都能產生效果,這叫作行動導向型。

 

狀態導向型是指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在壓力條件下主導其行為的方式,他被狀態主導了,所以存在壓力或衝突的時候。

 

也就是所謂的危機時刻,狀態導向型的人會被消極的感受所淹沒,而且不由自主在壓力之下就必須選擇一條路徑的時候,他們往往猶豫不決,左思右想,對外部刺激很敏感。

 

他會依據最後的期限做決定,而往往遲遲不採取行動,他們難以持續關注自己的感受,不容易做到目標脫離。

 

 

佛法的高級放棄

 

佛法其實就是教我們要學會放棄的藝術,比如說六度,叫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六個東西都是在教你放棄,佈施是教你放棄對財物的貪戀,這些沒用的東西我可以不要。

 

持戒是放棄散亂的生活,要做有戒律的生活,要過有規律的生活,保護。忍辱是放棄我執,放棄對自我的驕傲。

 

精進是放棄懶惰,放棄躺在沙發裡看電視,你要精進。

 

禪定是放棄散亂。般若,是放棄痛苦,然後活得更加智慧。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放棄的藝術

#5566

#中庸之道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目標脫離就是一個專業的放棄者所做的事

#近在咫尺的勝利

#接近型和迴避型目標

#所學的所有放棄的過程前提都是你要搞清楚目標是你的迴避型目標還是你的接近型目標

#四步脫離法

#判斷清楚你是行動導向型的人還是狀態導向型的人

#真心大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LfHEwEXXw

5566 - 我難過 I'm Sad MV [HQ]

 

 

 

 

取自:樊登讀書,放棄的藝術

 

 

讀完本文約需25分鐘

 

 

在這個時候我覺得特別需要給大家講這本書,叫作《放棄的藝術》。這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家,他們就認為說人們對於堅持這件事的偏執的程度,造成了我們在生活中大量的浪費,造成了我們生活中大量的挫折以及人生規劃的走偏。

 

 

 

我爸爸退休了以後,有一天跟我反思,他說他這一輩子什麼都沒做,我說你不是當了個教授嗎?他說我就是因為要當這個教授,所以我這一輩子什麼都沒做。他這一輩子從頭到尾的目標就一件事,就是一定要當上教授。40歲當上了副教授,50多歲當上了教授,他就覺得這一輩子目標再也沒有了,然後就一直堅持把教授當完。

 

他說我覺得你們現在的生活挺豐富,可以乾這麼多的事,但是我那時候就因為這一個事就把我綁定。

 

 

 

那為什麼我們人這麼喜歡堅持呢?我們從小教孩子也是不要放棄,然後堅持就是勝利,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動力?這是來自於幾個心理學的原因,第一個是叫作近在咫尺的勝利。

 

 

 

什麼叫近在咫尺的勝利呢?我們每個人都會過高地估計自己,你知道嗎?就比如說你去問所有的人,你說你開車的水平在全人類當中能夠排在前百分之多少?最後的統計結果是70%的人都認為自己排在前50%,這個數字聽起來就很好笑,因為不可能,但事實上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過高的估計自己。所以當事情出現了稍微有一點好的苗頭的時候,你立刻就會覺得有機會了,我一定能夠成功,我可能就是那個能夠成功的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老虎機,老虎機這個東西事實上就是概率是一樣的,它不可能因為你換了一個人,所以概率就變得不同了。但是心理學家去監測那些玩老虎機的人的大腦,他們發現當那個老虎機出現了只差一個就賺錢或者只差兩個就賺錢的時候,他大腦當中那個興奮的區域就會亮起來,因為他看到了希望,這個叫作近在咫尺的勝利。這個現象會讓我們總是誤判,我們總以為自己馬上就要成功了。

 

 

第二個狀況叫作可得性啟發,這都很學術化的名詞。心理學家寫這本書,這本書真的挺難講的,因為它非常學術,正常人讀不下去,我是使勁地把它讀了幾遍,把它整理成咱們能聽懂的話。

 

 

 

這個可得性啟發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聽說別人成功過,你聽說別人做這事厲害了。所以你看浙江一帶他們做生意,基本上都是整個村就乾一件事,這個村就是賣家紡,那個村就是搞快遞,那個村就是搞印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說過這個村有人做這個事成功過。所以當你聽成功的故事聽得很多的時候,你也很容易被引導到那個方向上去,就不斷地堅持,因為人家沒有放棄,所以我也不應該放棄。

 

 

 

比如說愛迪生、喬布斯這些故事,這些人的確是萬中無一,所以他們的故事要簡單地復制給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其實是個非常難的過程,這是第二個喜歡堅持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叫作間斷強化,這個特有意思,是我新學會的。間斷強化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他找老鼠來把這個老鼠關在籠子,這個老鼠只要一摁這個開關就會掉一個吃的下來,一摁那開關就掉一個東西出來,很確定。第三隻老鼠是怎麼按那個開關都沒吃的,那裡邊什麼都沒有,然後中間這只老鼠是摁這個開關,有時候有吃的,有時候沒有,就一會掉個東西出來,一會兒再摁又沒有了。

 

 

 

你們猜哪個老鼠最愛摁開關?好多人會覺得說那可能第一隻,因為它只要摁就有,不對。第一隻很淡定,第一隻一會兒該吃的就吃一下,不該吃的就玩去了。第三隻壓根就不玩了,因為它知道沒有。只有第二只死死的盯著那個口,不停地摁那個摁鈕。

 

 

 

像不像我們人玩老虎機,有時候有獎勵,有時候沒獎勵,這個叫作間斷強化。間斷強化害死了很多人,你把它稍微延伸一下,各位你們有沒有記得有一個電視劇叫作《欲望都市》。那裡邊有一個女主人公,那個作家,女主人公的男朋友很神秘,是一個很有錢長得又很帥的一個中年男人,但是這個男的對這個女主人公的愛情是一會有一會沒有的。過幾集突然出現了,跟她約會一次,就興奮地要命。結果她被人家死死的綁定,越是這種間斷強化的方式,你越會對這件事更加地沉迷。

 

 

 

所以你們有沒有聽過那些很壞的那些秘籍,告訴你怎麼樣去撩妹的那些,他說你要間斷強化,他沒說這個詞,他說你要對她好一點,過兩天你再把她忘記,一會像個浪子一樣又出現,你看這個女孩就對你著迷了。你一天到晚站在她窗戶底下不斷地彈吉他,她就往上潑洗腳水,所以這就是不同的方法。

 

 

 

間斷強化還表現在哪兒呢?比如說在公司里邊,你的老闆對你很壞,偶爾表揚你一下,你突然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對嗎?因為你的工作一直缺乏成就感,偶爾帶來了一點點成就感,間斷強化的效果出現了。

 

 

 

所以我們經常會對一些給我們造成傷害的東西,或者我們根本不擅長的東西特別的執迷。因為你得到了間斷強化,你偶爾會得到一個肯定,這個比那個長期都能夠得到強化的人還要執著於這件事,這很有意思。

 

 

 

第四個原因就是承諾升級,承諾升級的意思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叫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你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把目標設得更高。這是一個很壞的習慣,用這種習慣你會發現人們總是在一條線上不斷地掙扎,因為你不能夠提出更低的目標,或者你不能夠放棄這個目標。但你要想想看,如果你總是不放棄一個目標,你怎麼才能夠開啟下一個目標?所以放棄是一種智慧。

 

 

韓國有一家公司,很有名的一個韓國的大央企,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叫super excellent,就是超級優秀,所以他們所有的目標一定要定到你能夠實現的目標的三倍以上。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沒有人在乎那個目標,每個人都是在這邊瞎混,這就是我們說叫作承諾升級。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叫沉沒成本。你已經在這個事上投入了很多的錢,你已經投入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多的感情,所以這時候你要把它放棄掉,你捨不得。但問題就是如果你不放棄,你就要繼續投入更多的錢,更多的時間。

 

 

 

我在前兩年開過一個面館,就是這種感覺。你們說樊老師還有開面館?是,我是陝西人,喜歡吃面,那時候還沒有講《穀物大腦》,所以我就傻呵呵的開了個面館。我自己用商鋪,又弄了很多錢,帶了很多朋友一塊加入,飯又做得很好吃。

 

 

 

結果沒想到那個地方就是不火,始終沒有人去,每個月就把錢往裡面砸,先把這錢投光了。這時候其實理智一點,就說你不是乾這行的,你別乾了,你把它關掉,該解散的解散,止損。但是你就覺得已經投入這麼多的精力,這麼多的人,那麼多的這些人在里邊,錢在里邊,挺投入的越多,最後我就把它果斷地關掉了,這個就是沉沒成本。

 

 

 

還有很多人不願意離婚,原因是什麼呢?有孩子,有孩子就是沉沒成本。因為我們已經都有了孩子了,要離婚,我們的付出會很多,損失會很大,這就是沉沒成本。但是如果你跟一個渣男一直生活下去,你會發現對孩子其實也不好。沒有人規定了說離了婚的孩子就一定會怎麼樣。

 

 

 

那天鮑鵬山先生我覺得做了一個特別正義的發言,有一個所謂的專家在電視上接受採訪,說一個小孩在學校里邊暴打別人,專家張口第一句話就說這孩子是單親家庭的。因為這孩子是單親家庭,所以他會怎麼樣。

 

 

 

鮑鵬山先生很生氣,他就發了一個微信,說你知不知道孔子也是單親家庭?你知不知道孟子也是單親家庭?你憑什麼說這孩子是單親家庭的,所以他就打人?因為中國現在離婚率很高,百分之幾十的離婚率,你想想看,當你下這樣的結論的時候,那麼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怎麼自處?還有那麼多應該離婚的人,他不敢離婚,怎麼回事?就是因為我們給予單親家庭一個特別糟糕的標簽。

 

 

 

這就是我們解釋的沉默成本的這個方向,你投入太多了,所以你越投入越多,然後難以自拔。

 

 

 

還有一個心理是因為我們損失厭惡心理,就是人們都不喜歡失去,人們不喜歡損失,人們可以不要一個東西。但是如果我要了,我就不希望失去它,這是在講營銷的時候經常會講到的東西。所以當我們看似手中擁有了一個東西以後,我們就不願意再失去它。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忘不了我們的目標,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忘記不了那個一定要忘記的東西。比如說我跟你講,說大家現在不要去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不要去想。大象什麼顏色的?粉紅色的,就是你越是強迫自己不要去想那個粉紅色的大象,那個大象就永遠在你面前出現,粉紅色大象。

 

 

 

綜合以上這麼多的原因才導致我們大家特別執著於堅持,而很難放棄。因此你會知道佛教講說放棄是一種智慧,你要真的能夠學會放下,這是一種智慧,這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們這本書給大家講的方法,不是簡單的放棄,而是有藝術的放棄,你得學會放棄。放棄的學術名詞叫什麼?這個特別棒,顯得格調很高的感覺,叫目標脫離,咱不叫放棄,咱叫目標脫離。

 

 

 

什麼叫目標脫離呢?真正的目標脫離,就是一個專業的放棄者所做的事,他不是錯誤的放棄,他是有藝術的、專業的放棄。有一個與放棄有關的心理學術語叫作目標脫離,它包括一系列相關聯的步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能夠放棄的人實際上比不能放棄的人更幸福,對自己的生活也更滿意,相比生活不幸福的人,生活幸福之人更加實際。

 

 

 

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學習的是,怎麼樣能夠做到真正的目標脫離,而不是錯誤的放棄?在學習目標脫離之前,你們可以想一想,你們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事,你們認為其實是應該放棄的,但你一直在堅持?給你兩秒鐘想一下。

 

 

 

想好這件事,再來跟著我們的解讀,來學習一下怎麼樣對它實行目標脫離。是某一個人,還是某一個工作?還是某一個夢想、一個目標?想想看。我們先來講錯誤的放棄方式,錯誤的放棄方式非常多,第一個叫逃避式,這種就是我們平常鄙視的那種放棄,就是他突然就不乾了,就是沒有任何責任感。他不認為自己的放棄對別人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他經常就說,這事我不乾了,這事我放棄了,很輕易。這個叫作逃避式,他壓根就沒有做過理性的思考,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責任,輕易的放棄,這是我們所長期反對那種放棄的方式。

 

 

 

第二種叫作對決式放棄,什麼叫對決式放棄呢?就是他會給放棄找一個理由,他說我為什麼不乾這個工作了?因為我瞧不起他們的那種做派,我為什麼不乾這個工作?因為我不認同他們的價值觀。你看,聽起來義正詞嚴。但是請問這種放棄是你出自本心的嗎?是你真的不想乾這個事了,還是因為那個人逼著你不想乾這事,我們太輕易地被別人做決定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給別人做出對決式的放棄。

 

 

 

因為這跟你的目標沒有任何關系的一個東西,所以我這樣。我聽過很多很有意思的這種放棄一個事的理由,因為我最近學了什麼東西,所以我放棄了,因為那個人是一個壞人,所以我放棄了。如果你希望萬事俱備,你才能把這個事做下去的話,那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能夠堅持得了的,對嗎?總能找到一個理由給你帶來對決式的放棄,這是孩子氣,這是不對的。

 

 

 

第三種叫假裝式放棄,假裝式放棄就是錶面上看起來似乎放棄了,但實際上藕斷絲連,這個特別常見於家庭當中。就是人際關系,你跟男朋友分手了,分手了但是還經常沒事微信互動,有時候周末還去看個電影什麼的,過兩天又說我們分手了,又分手了,對吧?假裝是,實際上你特別糾結,根本就放棄不了。

 

 

 

第四種叫威脅式。這跟對決式不一樣是什麼呢?對決式是你真的已經放棄了,威脅式放棄是你提條件,如果你不怎麼樣我就放棄。如果你不怎麼樣,我就不怎麼樣,這種東西會帶來消極的對抗,這也不是一個成熟的人所應該放棄的方法。

 

 

 

還有一種叫作無故失蹤式。就是出了門突然這人就消失了,再也不回來了,那種叫無故失蹤,我見過這樣的人,就突然之間關了手機,關了電話,找他也找不著,對吧?就沒了。這種人是不負責任的。

 

 

 

最糟糕的一種放棄方法叫爆發式放棄。就是忍耐了很久,從來也不說,也不溝通,也不解決,突然有一天炸,大鬧一場,然後放棄掉。爆發式放棄會造成大量的誤傷,爆發式放棄會造成大量的不冷靜。事實上,有可能這個放棄給你帶來很多的傷害,讓你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你根本沒有考慮清楚,你就決定放棄了,因為你爆發了。

 

 

還有一種叫作貌合神離式的放棄,這個特有意思,貌合神離式的放棄是假裝很努力,我假裝沒放棄,我還在這不斷地乾,我嘴上跟你講非常棒,但我實際上內心當中已經放棄了。你看電視劇你能看到,比如說《北平無戰事》你們看過嗎?《北平無戰事》那裡邊所有的那些國民黨軍官,其實他們當時就是貌合神離式的放棄,這些東西都不是目標脫離。

 

 

 

那為什麼所有的這些東西都不能夠被稱作是目標脫離呢?這里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所有以上的這些我們說錯誤的放棄方式,他們只是錶面上終止了對目標的追求,但會伴隨著讓人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堅持下去的心理活動,不會讓人朝著創建新目標的方向前進,這是最根本的區別。

 

 

 

最重要的是這些類型的放棄,不能有效地抵制所有讓我們堅持下去的慣性思維。你的內心當中其實還是跟著堅持的慣性行為在走的,而你在行為上強迫自己放棄了,這時候你內心會特別糾結。錯誤的放棄所帶來的最大的麻煩是你內心的糾結,有的人甚至會糾結很長時間。

 

 

 

面試的時候,有的人在講他三年前那個雇主的錯誤,他就不斷的說那個雇主怎麼對不起我,他還活在三年之前。尤其是你談戀愛的時候,你發現這個女朋友如果老跟你說前男友對不起她,那她就沒出來,她還在那段糟糕的經歷當中沉浸,所以她會讓我們糾結於那些煩擾而又無法控制的想法。這些類型的放棄實際上讓我們以某種方式固步自封,不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對於解決沖突毫無幫助,看出區別了嗎?

 

 

 

我們要學習的這些正確的放棄方法和這些錯誤的放棄方法之中有著天壤之別。正確的放棄之後,你會奔向新的目標,而且你內心當中幾乎可以做到心無掛礙,就是很開心地朝下一個方向走,你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規劃的人。

 

 

 

而錯誤的放棄是你帶來了大量的傷痕,即損傷了你的信譽,也損傷了你自己的動力,然後你會沉迷在過去的目標當中沒法自拔。

 

 

 

那麼科學放棄的第一步是什麼呢?在這本書里邊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認清目標,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什麼叫認清目標?目標有兩種,一種目標叫接近型目標,一種目標叫迴避型目標。什麼叫接近性目標呢?就是你設定這個目標是為了實現它,這個叫接近型目標。什麼叫作迴避型目標呢?就是我因為不想發生什麼事,所以我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叫迴避型目標。

 

 

 

最典型的就是你想結婚和你媽媽想讓你結婚的目標可能就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想結婚是為了能夠獲得一個幸福的生活,這是接近型目標,你要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所以你慢挑細選,看看這個也不行,看看那個也不行。但是你媽為什麼老催著你趕緊嫁了呢?因為你媽讓你結婚的目標是讓你別嫁不出去,你可別砸在手裡了,你別嫁不出去,所以趕緊相親,趕緊找個人嫁了。這就是迴避型目標和接近型目標的一個根本區別。

 

 

 

因此你看到兩個都想結婚的人,比如說你們去談戀愛、相親,兩個都想結婚的人一談都想結婚,咱們定日子結婚。結果一個人是為了幸福而結婚,一個人是為了將來不單身而結婚,這兩個人過不下去。因為兩個人如果都是為了不單身而結婚,那能過下去,就湊合唄,大家都可以湊合,反正都不想離婚,就別單身。如果兩個人都是為了追求幸福,也可以,因為大家可以不斷地包容,可以不斷地摸索、不斷地進步,然後尋找幸福。但是如果兩個人的目標的動力根本不一樣,你會發現你們在價值觀上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雙方愛對方的程度都不一樣。

 

 

 

所以我們把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就是接近型目標,一類就是迴避型目標。這兩種目標類型在一個人身上都非常的固定,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從小就是一個接近型目標的人,你這一輩子可能經常都是一個接近型目標,很難改變。而如果你從小就是一個迴避型目標的人,你這輩子都是為了避免倒霉才去做事的。

 

 

因此如果一個人是用迴避型的目標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很難有自己的底線和操守,他就會覺得因為我的目標是養家糊口,我的目標並不是把這本書講好,所以這本書如果講得不好也能夠賣錢,那我就講的不好就賣錢了,因為我的目標是賣錢。但如果是接近型目標,我這本書雖然能賣錢,但對不起,我是要把這書講好,這就是區別。

 

 

 

那麼你到底是接近型還是迴避型,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童年的時候你的父母是怎麼對待你的。你看,好玩吧?講放棄的事竟然講到了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就是如果一個小孩子在小時候被父母關愛,能夠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跟父母能夠良好地溝通,那麼他很容易就變成一個接近型。而如果這個孩子總是被父母威脅,總是父母告訴他說你不行你就只能去要飯了,他就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迴避型的。

 

 

我之前在我們分會去做演講的時候,有一位家長就跟我講,他很沉痛,他說他把他孩子揍到了一個很有名的大學,國內的一所著名的大學,就是揍,又揍又罵又威脅,總之把這孩子送去了這個大學。

 

 

 

送到大學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孩子就被學校退學了,神經衰弱,而且打游戲打得神志不清,一天到晚打游戲,然後就被退學了。你想著爸爸心裡邊多心酸,然後帶著孩子,就到學校去接孩子回家,學校通知你,你得回來領孩子回家。去年還高高興興地送過去,今年又去捲了鋪蓋捲領回家了。

 

 

 

這個爸爸就跟這孩子講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呢?你怎麼上了這麼好的學校你還打游戲打成這個樣子?那個孩子就一句話,這老爸立刻啞口無言,這孩子說你不是說我考上大學你就不管我了嗎?我考上了,所以你為什麼管我呢?這老爸立刻沒話說,把孩子接回家,他把孩子就變成了一個迴避型目標的人。

 

 

 

那你說這兩種目標有沒有優缺點呢?其實也是有的,迴避型目標也不是完全不好,迴避型目標能夠幫助個體生存。想到什麼了?有沒有想到我們說的《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原始人到農業社會當中最重要的其實是生存,你只要能活下來,這事就算成功了。因此在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很多迴避型目標的話,你不天馬行空,你不到處亂闖,你就能夠活得好好的,所以在那個時候迴避型目標是有效的。

 

 

 

但是現在生存不是我們的第一要務了,沒有人會突然被餓死,沒有這樣的,但是我們依然停留在迴避型目標的這個地方,我們整天擔心說如果那樣該怎麼辦。所以知道接近型目標的好處是什麼嗎?接近型目標的好處就是促進個體的成長。

 

 

你們看過《瘋狂原始人》那個電影吧?很好玩,《瘋狂原始人》那裡邊的主人公,那個小男孩就是不斷地開拓、不斷地進取、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明,那麼一個人就代表的是一個現代人。事實上在原始社會真正能夠活下來的是那個女孩的爸爸,就是反派那個爸爸,說不要去,老實點,待在洞里,不要往前跑,這種人活得更長。而那個在原始社會不斷往前沖的那個人早就死了,他是先驅,所以迴避型目標能讓你活下來,但是接近型目標能讓你成長。

 

 

 

為什麼我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先把這兩個目標講清楚呢?就是你後面所學的所有放棄的過程,前提都是你要搞清楚目標是你的迴避型目標,還是你的接近型目標。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選擇、堅持那些接近型的目標,而不是整天被那些迴避型的目標所束縛,我們從小到大在接近型目標方面被打擊的實在是太厲害。

 

 

 

你講出你的夢想、想法的時候,總會有人告訴你不切實際,說學那個有什麼用?還有很多人以死相逼,不讓你學什麼專業,很多這樣的。因此我在這兒下大力氣講這個,你自己首先判斷一下,你要放棄的目標是一個接近型目標,還是一個迴避型目標?

 

 

我們來看四步脫離法,目標脫離四步,第一步叫認知脫離,什麼是認知脫離呢?就是你腦子里邊老想著粉紅色的大象,雖然不做那個事了,你已經不決定乾那事,你腦子還想,你還在想那個事,這時候怎麼辦呢?認知脫離,你首先得找到另外一個東西來替代它。

 

 

 

所以心理學家的辦法是什麼呢?說你不是老在想那個粉紅色大象嗎?好,現在我告訴你想紅色的大眾汽車,我一把這個詞說出來,好了,粉紅色大象不見,因為腦子里出現了一個紅色的大眾汽車,這就是用另外一個目標來替代過去的目標。

 

 

在這一步里邊最有效的辦法是制定計劃,你拿出筆來認真地寫一下你為新目標所做的計劃,這個是非常有效的認知脫離的過程,讓你把註意力從過去的你已經決定要放棄的目標,回到你現在所看到的目標,這是一個新的目標。所以要制定計劃,通過制定計劃來讓大眾汽車替代那個粉紅色大象。這是第一步,很簡單,認知脫離。

 

 

 

第二步叫情感脫離。什麼叫情感脫離呢?就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你知道很多人他內心當中很糾結,很痛苦,他錶面上假裝沒事,他越是錶面上假裝沒事,他就變得無所謂,那小問題,沒事的。你越是這樣說,你其實越脫離不了,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去找個肩膀哭一下,我真的很難過,我放棄了我這麼多年,難過,哭完反倒有可能能夠把這個情感放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你要正視你的感受。

 

 

 

正視你的感受和哭一下還不一樣,它更高級,做自己感受的觀察者。你觀察自己的感受,我此刻似乎又在懷念那個過去的她了,當你盯住那個感覺看的時候,這個感覺就會逐漸地減少。此處請參看我們叫《正念的奇跡》,盯住它,盯著那個感受看,這個感受就會逐漸地降低,這是第二步叫情感脫離。

 

 

 

認知脫離掉了,情感脫離掉了,第三步叫動機脫離。動機脫離就是你要從動機出發,選擇放棄。認真地想一想,我做這個事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做這個事是一個接近性的目標,還是一個迴避性的目標。

 

 

 

如果我認定了說這是一個迴避性的目標,我把它換掉,換成一個我現在所找的接近性的目標。從動機上審視自己到底是為什麼做這件事情,是我們跟它徹底say goodbye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

 

 

最後一步叫作行為脫離。行為脫離什麼意思呢?你要在新的這個目標上安排足夠的時間去做事兒,所以叫作不斷地實踐,然後開始你的新生活。

 

 

 

這就是目標脫離的四個步驟,首先做認知脫離,找到新的目標,重復一遍,做情感脫離,接納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做動機脫離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要脫離或者為什麼不脫離,最後行為脫離,安排一些事兒來做這個事情。

 

 

 

在這本書里邊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實驗,很多人喜歡高估自己的能力。我在微信里邊曾經寫過這個,說問了很多女生,如果你在面試的時候,那個考官突然問你很多性騷擾的問題,涉嫌性騷擾的問題,你會不會反擊?62%的女性認為自己會對這名考官表示不滿,要麼當面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問,要麼告訴他這樣的問題不禮貌。

 

 

 

在這些人當中還有28%的人說,她們要麼不滿地離開,要麼勇敢地面對這名考官,68%的人表明他們會拒絕回答其中至少一個問題。在你問這個人的時候,這個人是這樣回答的,後來他們就真的做了一個模擬的面試,那個面試模擬的非常像,請了很多女生來面試。

 

 

那個考官就問了那幾個之前調查的時候所問的那些涉嫌性騷擾的問題,你猜結果怎麼樣?在真正面試開始了以後,最後的結果是沒有一個人中途離開,甚至沒有人當面挑戰過這個考官,只有36%的女士確實問過說為什麼他們會提這樣的問題?而這些人當中80%都是在面試結束以後出來才問的,幾乎沒有人那麼勇敢地表現。

 

 

 

那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傾向於過於簡單化和過高地估計自己,對一個未來的假設的情形會做出的反應。我們對自己如何行動和會有何感覺的想象,往往與設想的情況出現時真實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高估自己了,跟我們前面講開車那事是一樣的,我們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除了過高地估計未來事件對生活的影響之外,人們對自己的情感反應會持續多長時間的預測,也不準,綜合考慮研究人員把這個現象叫作影響偏差。

 

 

 

壞的一面是人們高估了他們非常渴望的目標達成後,他們能夠快樂的時間。人們高估了說我評上了處長以後,我能夠高興多少天,高估了,但是好的一面是什麼呢?人們也高估了一件可怕的事,會讓他們不快樂的時間。

 

 

 

事物都是兩面的,所以當你決定要離職的時候,你可能過高的估計了自己面對離職以後的那種心情。你說我沒問題,我肯定沒問題。我媽那時候退休之前老說,我退休這一點問題都沒有,你放心我肯定能夠很好的退休,我就瞧不上那些退了休還一天到晚哼哼唧唧的人。

 

 

 

我媽真的退休了,焦慮,退休以後竟然得了焦慮症,她之前過高的估計了自己面對那個狀況。但是好事就是因為我們估計的不準,所以我們也會過高的估計那個痛苦。你看中庸之道又出現了,過猶不及,就是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但是也不要過低的估計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

 

 

 

所以在面對脫離目標的時候,你一定會面臨風浪,一定會面臨糾結、痛苦。但是你要勇敢一點,你要知道未來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壞,有這個勇氣你才能夠好好地去脫離。

 

 

 

怎麼樣培養自己放棄的能力呢?這里邊包含了這麼幾個層面,第一個,就是你要學會抓住放棄的時機。各位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想像喬丹打籃球打到80歲,永遠不放棄,永遠打籃球打到80歲,在球場上被人一撞,撞一屁股蹲,多慘的一件事。

 

 

 

當你不知道放棄的時候,你抓不到放棄時機的時候,你就會錯過很多的機會,你要去判斷機會,我現在該不該換一個方向?所有勇於放棄的人,其實是勇於規劃自己人生的人,放棄絕不意味著失敗,而是這個目標到這兒了,我去做下一件事。因此第一個要抓住放棄的時機,要懂得這個。

 

 

 

第二個是要評估自己的能力,你要評估自己說我是一個焦慮依戀型的孩子,還是一個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還記得我們前面講的迴避型和接近型嗎?童年的影響是怎麼產生的呢?一種孩子是安全依戀型,就他喜歡他的爸爸、媽媽,是因為他跟他們在一起安全,所以他願意跟他們在一起,很開心。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他也不會焦慮,他知道爸爸媽媽愛他,這叫作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這些孩子就比較容易變成接近型目標的人。

 

 

另外一種孩子從小焦慮依戀型的,就是爸爸媽媽不回家,他就焦慮,媽媽你在哪兒?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他焦慮,他跟媽媽在一起是因為害怕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叫作焦慮依戀型的孩子。這種焦慮依戀型的孩子將來長大了,就容易被那些迴避型目標所束縛。

 

 

 

在這我要提醒你們,除了你們自己要反思自己是哪個類型之外,你們要想想你們怎麼對待你們的孩子?怎麼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他安全的屏障,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安全依戀型的人,這個非常的重要,關乎他今後一生當中的幸福。

 

 

 

第三個,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盲目堅持。很多人堅持就是因為覺得怕被別人說是失敗,實際上誰說你有什麼用呢?我那時候離開中央電視台的時候,我這輩子放棄了不少事,到現在為止所有人見了我,不太熟的人都問,中央電視台那麼好的工作,你怎麼能放棄呢?我觀察了這麼多放棄中央電視台工作的人都挺好的。

 

 

 

當你決定要放棄這個東西的時候,你面臨的壓力就是來自於家人、朋友、親戚,他們都會問你是不是出什麼問題了?我們在談論一個辭職的人的時候,似乎那人是一個失敗者。

 

 

 

但實際上他有可能走上了他人生輝煌的方向,如果任正非當年不辭職,會有華為嗎?如果侯為貴不離職,他能成為中興通訊嗎?所以放棄跟失敗不失敗沒有關系,不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

 

 

 

還是我們講的心學,你的內心要足夠的強大,行所當行,王陽明說的世間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別人覺得考不上很丟臉,我是覺得考不上,如果動心被你們這麼一說我就難過,這才叫丟人。所以這是鍛煉我們放棄的能力的第三步,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盲目堅持。

 

 

 

第四個就是要判斷清楚你是行動導向型的人還是狀態導向型的人?什麼叫行動導向型的人?什麼叫狀態導向型的人?這里邊有著一個定義,行動導向指的是當感覺到壓力的時候,這個人能夠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振作精神,形成積極而明確的自我形象,果斷而不依賴外部刺激,在目標確定和目標脫離兩方面都能產生效果,這叫作行動導向型。

 

 

 

狀態導向型是指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在壓力條件下主導其行為的方式,他被狀態主導了,所以存在壓力或沖突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危機時刻,狀態導向型的人會被消極的感受所淹沒,而且不由自主在壓力之下就必須選擇一條路徑的時候,他們往往猶豫不決,左思右想,對外部刺激很敏感。他會依據最後的期限做決定,而往往遲遲不採取行動,他們難以持續關註自己的感受,不容易做到目標脫離。

 

 

什麼叫作行動導向型的人?越是大戰越是有壓力的時候,他發揮越好,他覺得很帶勁,這個從哪來判斷?罰點球。你看罰點球的時候,你們記不記得羅伯托·巴喬,有個小辮子的羅伯托·巴喬,義大利隊去決戰,那是我們的男神,我們那時候特別喜歡他,一腳踢出去,高射炮踢飛了,成為義大利的千古罪人,這就屬於心理素質有問題,所以這就叫作狀態導向型的人。

 

 

 

而實際上喬丹,你看為什麼喬丹總是投壓哨三分?因為他越是在那個時候,他的眼睛當中只有籃筐,他腦子里邊只有行動,他只有籃筐,只有說我怎麼把它投進去,他不會想說萬一投不進去怎麼辦,這個壓力多大,這麼多人都看著我。你看當你腦子里不斷的想這麼多人都看著我,我做壞了怎麼辦?你就變成了一個狀態導向型的人。

 

 

 

所以這兩種人1:1,心理學家統計在這個世界上一半一半,所以你在挑隊員去罰點球的時候,你最好對他們做一個心理的測試,你要知道他們是狀態導向型的,還是行動導向型。

 

 

我覺得我過去是有點狀態導向,我們第一次參加辯論賽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在上海比賽,站在那說話的時候好緊張,但是通過了這麼長時間的訓練之後,經常比賽,包括我現在經常講書,動不動就要面對1000人的大場。我們現在出去做演講,到任何一個地,哪怕是很小的一個城市,也是1000多人在底下聽我講話,這時候你就發現我逐漸地變成了一個行動導向型的人,底下人越多,我可能越興奮,我會覺得很帶勁,今天又要能幫助這麼多的人。

 

 

 

所以為什麼我們講演講的時候,要讓你用送禮物的心態來跟對方演講,這其實就是幫你從狀態導向變成行動導向,你把註意力放在行動這件事上,而不是把註意力放在憂患得失上。

 

 

 

所以這里邊主要講了兩個知識點,一個是四步脫離法,一個是培養你的放棄的能力。最終我們要講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你到底怎麼樣判斷這個目標你該堅持還是該放棄?僅僅靠接近型目標和迴避型目標也很難區分,因為很多接近型目標也未必是你一定要非得堅持下去。你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你一直堅持下去也很糟糕。

 

 

 

在這個時候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作心流體驗,福樂狀態,也有人翻譯成福樂狀態。

 

 

 

這個心流體驗是什麼?有時候你做一件事情,你會做到心無旁騖,你會突然沉浸在這個事當中覺得好美好,我今天狀態神勇真的太棒了,這種感覺就叫作心流。有很多家庭主婦在洗碗的時候會出現心流的狀況,她在正在洗碗,看到孩子在那兒玩,老公在那陪著孩子追追打打玩,幸福感涌上心頭,這種洗碗的過程福樂出現了。

 

 

 

所以人們其實選擇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最重要的是你所做的這個事能不能夠經常的給你帶來福樂的狀態,我講書就經常出現這個狀態。雖然有時候做線下演講的時候也會講完了覺得自己不在狀態那個就是講的不好,但是大量的時候我是覺得投入地講進去我根本都忘了時間了,覺得好棒,我覺得今天太開心了,跟大家的互動。那種時候就叫作福樂的狀態出現,像我現在講書就是福樂的狀態,我覺得很愉快,這本書特別好,所以就很愉快地講。

 

 

當一個工作或者一個目標能夠經常給你帶來福樂的狀態的時候,這就是你應該去堅持的東西。而如果它不能夠給你帶來這個東西了,好了,你的人生可以開啟下一個徵程,未必是放棄了就沒有了。我就算是把這個事放棄了,這也是我人生的一個收獲,我可以把獎杯放在我的那個桌子上,我做到了,我換下一個了。你不能永遠比賽,永遠比賽的結果就是最終一定會輸。

 

 

 

所以做運動員,他們說最悲慘的地方就在於你最後總要有一場失敗來告別賽場。創業也是一樣,如果創業你只知道堅持,不知道放棄的話,那麼最終的結果就一定是一個失敗做收尾。所以說企業家是註定失敗的人,這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當你能夠學會止,知止,斯大林批評希特勒說他知道how to start,但是他不知道how to stop。他知道怎麼開始,但他不知道怎麼停止,我們每一個人也要學會知道怎麼樣停止。

 

 

 

所以最後我覺得佛法其實就是教我們要學會放棄的藝術,比如說六度,叫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東西都是在教你放棄,佈施是教你放棄對財物的貪戀,這些沒用的東西我可以不要。持戒是放棄散亂的生活,要做有戒律的生活,要過有規律的生活,保護。忍辱是放棄我執,放棄對自我的驕傲。精進是放棄懶惰,放棄躺在沙發里邊看電視,你要精進。禪定是放棄散亂。般若,是放棄痛苦,然後活得更加智慧。

 

 

 

所以當你能夠學會這些高級放棄的方法的時候,對於你學佛也好,對於你去修煉自己的身心,學王陽明也好,學哲學也好,都會有幫助。

 

 

最後有一個小知識點,我還是忍不住想講一下,很多人之所以選擇產生困難,是因為後悔,動不動就後悔,關於後悔這件事情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你們覺得人是因為做過一些事後悔的多,還是因為不做一些事後悔的多?比如說你在上海從來沒有買房子,然後你到現在沒有房子,這是一種狀況。你留著買房子的那個一百多萬,你本來打了一百多萬打算買房子的,結果你一直沒有買,然後到現在你手上有這一百多萬的存存款,放了利息等等,這是一種狀態。

 

 

 

第二種狀態是你在2001年的時候買了一個房子,只花了幾十萬,很開心買了個房子,結果到2002年的時候突然漲到一百多萬了,你心裡邊一熱我就賣了,賣了以後你掙了一百多萬,然後到現在。

 

 

 

請問這兩個人誰更後悔,我想你們猜得出來,就是那個買了又賣得更後悔。結果一樣,結果是他們倆現在都沒房子,都有100多萬,但是那個買了又賣的人會比那個沒有買的人後悔的多,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就是我們說的丹尼爾卡尼曼做的,《思考快與慢》的那個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做的這個實驗證明什麼呢?人們更容易為那些自己採取了行動的事後悔,因為你採取了行動你就要負責任,你沒有採取行動你不用負責任,所以你只能說就這樣。買股票更是這樣,股票的操作那後悔簡直是半生的,所以這個結論很明顯。

 

 

 

但是後來有一個人又做了一個實驗,他就問這些人說你這一輩子最後悔的事是什麼?一統計發現大量的人最後悔的是我應該向她求婚,我應該牽起她的手,我當時應該去應聘這份工作,我應該去做宇航員,你看人們都在為沒做過的事後悔。

 

 

 

這個實驗完全挑戰了丹尼爾·卡尼曼的實驗,那到底人們是更多的會為做了的事後悔,還是更多的為沒做的事後悔呢?結論是這樣,人們在短時間內更容易為做了的事後悔,但是人們在長時間之內更容易為沒做的事後悔。

 

 

 

因為當人做了一個動作以後,時間一放長,他會不斷地去合理化這個動作。比如說我就做過這樣的傻事,我把北京那套房子賣掉了,從50多萬漲到300多萬,我覺得賺夠了,就賣,賣了以後,現在漲到1000萬,就那房子,所以你就覺得好後悔。

 

 

 

但是你會合理化這個事,怎麼合理化呢?你會說我拿那個錢乾別的了,當時已經賺夠了,錢已經夠了,收租金萬一惹出別的麻煩,甚至還有人講說那不是你的錢就不是你的,那不是你的財,所以就各掙一段就夠了,你會合理化這個行為。

 

 

 

但是你20多年前沒有牽起一個女孩的手,你沒做這個動作,對不起,你沒法合理化這個行為。因為你沒做,所以沒法合理化,所以導致你會長期的後悔。所以要想應對放棄這件事,你要瞭解後悔的動機。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決策的時候稍微勇敢一點,做一些自己應該去做的事,跟隨你的心流,跟隨你的福樂意識去尋找自己人生真正應該獲得的東西。

 

 

 

在這個地方我想推薦大家讀一下我們講過的那本叫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把那本書和這本書結合起來,你會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加地容易。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