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45】

流放的老國王

作者父親的親歷,會讓你深刻了解阿爾茲海默症

 

20210731.jpg

 

 

作者阿爾諾·蓋格爾,奧地利的作家,得過一系列的文學獎項。

 

護理老年痴呆症

 

第一個是一定要盡量預防卧床不起,能夠讓老人通過物理的訓練、能夠走路、能夠晚一天坐輪椅或者晚一天癱瘓,都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就是要注意飲食和營養,就是對於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

 

第三個就是要注意老人的日常衛生習慣,還有就是情緒的護理。

 

【109】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121】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141】穀物大腦

【142】每個人的戰爭

【144】終結阿爾茲海默病

 

每個人都希望活得快樂又健康,上面五本書能幫上你;重點是要實踐。

 

故事很真實和深刻,更重要是要預防勝於治療;萬一碰到了,這裡的經驗會有參考價值。

 

 

 

大綱

 

前言

老年痴呆症得症狀

老國王的故事

護理老年痴呆症

作者的結論

 

 

前言

 

作者寫的這本書的名字叫《流放的老國王》,記錄的是他的父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以後的那一段生活。

 

我們以往講書講的都是工具類的東西,就是怎麼樣解決某一個問題。

 

那為什麼會挑選這麼一本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來講,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內心當中的一根心弦。

 

樊登的爺爺也是得阿爾茨海默症,後來離開我們。而他的所有表現跟蓋格爾的爸爸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西方的老人和東方的老人在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以後的反應是很接近的。

 

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借著這本書把關於阿爾茨海默症、關於人老了以後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和生活講出來,然後給我們預先做一個瞭解。

 

因為在每個人的家庭當中都有老人,我們每個人若乾年後都會成為老人,所以我們需要瞭解這個世界。

 

封面上寫的這句話就特別感人,他說因為父親再也無法從橋那頭走到我的世界來,因此我必須走到他那裡去。這段不平常的日子,我們一直在一起。

 

這個孩子呢,他覺得父親已經回不來了,所以在整個的書里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說照顧一個老人和照顧一個孩子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會講說人老了像老小孩一樣,老了像小孩。但實際上老人跟小孩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因為小孩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過得更好。小孩每天都在獲得新的知識,每天都在學會的技能。

 

所以在帶孩子過程當中是越帶越有希望,越帶越開心越帶越輕鬆,然後充滿了成就感。

 

而老年人是一個失去的過程,生活中不斷地失去各種各樣的能力,然後你再怎麼樣努力,他都只能夠是一個失去的過程。

 

米蘭·昆德拉把這個過程叫做潰敗,他說我們稱之為生命的無可迴避的潰敗。在它面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就是你除了理解老人們,也就是這個作者所講的我得走到他的那個世界里去之外,你沒有別的辦法。

 

所以樊登會把這本書的脈絡治療老年痴呆症的整個的我們查閱的學術資料結合起來來講解這本書。

 

 

 

老年痴呆症得症狀

 

阿爾茨海默症簡稱叫AD,這個是老年痴呆症當中的一種。他並不是老年痴呆症的全部,老年痴呆症還有很多別的因素可以導致

 

所以阿爾茨海默症只是更多的一種表現的方式,是一種原發性退行性疾病。退行性疾病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你們聽我們講《穀物大腦》會經常提到這個詞。

 

【141】《穀物大腦》的作者就是退行性疾病的權威。整個的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一種障礙。它表現在首先是記憶、思維、分析、判斷,是空間辨認以及情緒上的障礙。

 

然後大腦皮層萎縮、神經纖維纏結、記憶性神經元數目的不斷減少,還包括老年斑的出現,這些都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些表現特徵。

 

那麼在早期的時候,有哪些症狀呢?第一個症狀就是出現記憶衰退,經常會丟三落四,說完就忘,反復地提問,訴說一些重復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家有一位親戚,老人家老了,老了之後就會不斷地給孩子打電話,說一件事。剛說完電話掛掉,又打過來還是剛才那件事,就不停地打。一天同一件事能說至少6遍,孩子已經覺得要崩潰了。

 

因為你想這麼一個人老跟你說同樣的話,但是孩子不能夠表現出來。

 

孩子只能夠聽,然後哦,好,我知道了,我記住了。你跟他說你別說了,你跟我說過,你已經跟我說過好幾次了。甚至你沖他發脾氣,他可能也會覺得很尷尬。

 

這本書里就寫到說每當他們指出父親的錯誤的時候,父親就會顯得特別尷尬和無助,那種感覺是蠻失落的,但是沒用。

 

過不了多久他又會再來一遍,因為不是故意的,是他的大腦已經功能在喪失。所以他會經常地重復,然後忘記各種各樣的事,很多東西是說完就忘的。

 

比如說這個書里作者的日常生活,他早上起來把爸爸叫起來,他說你要不要起床。

 

我很友善地問他,為了製造一點輕鬆的氛圍,我還會說我們的生活多好。他跟他爸爸講,希望鼓勵爸爸能夠開心地生活。

 

父親滿臉疑慮地掙扎著起來說,對你來說或許是這樣,對你來說生活是很美好,他自己不覺得美好。

 

然後我把襪子遞給他,他仔細地看了襪子,過了一下說第三隻在哪兒。就是正常人是不會去找第三隻襪子的。

 

但是父親會問他說第三隻襪子在哪兒。這都是早期老年痴呆症的表現,記憶衰退、丟三落四等等。

 

接下來,有人會出現輕度的語言功能受損,就是詞不達意,說一句話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詞。然後老年人會出現空話連篇,就他反反復復跟你說的都是一樣的事。

 

我在我爺爺90多歲以後,回老家去看望他的時候,見到我就跟我講,他當年去過北京,他得首先很努力才能認出我來,因為我已經長得好大了。

 

我爺爺總是把我當成我三叔,他管我叫我三叔的名字。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不是,我說我是樊登。我知道,就問你在哪兒呢?我說我在北京,他說北京我去過。

 

實際上我爺爺去北京是我安排的,我當年買了第一輛車的時候,我就專門開車回西安把我爸爸跟我爺爺接著一路開車拉回北京,我想讓他逛一下北京。

 

這件事情在老人的腦海當中,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刺激。所以他每次跟我嘮嗑的時候,講的都是他去過北京,而且他忘了是我帶他去。

 

他說的是他當年年輕的時候,做生意到北京,實際上他年輕時候沒來過。

 

所以老年人在這個時候,他的語言受損以後他會空話連篇。他會過一會兒就說一句,哎,老了老了。

 

他就老說這樣的話。這個作者的父親也是經常就會說,唉呀,沒意思,我沒用,我生活沒勁。就這種話,他不是說真的發這樣的感慨,而是過一會兒就說過一會兒就說,他就只剩下這麼點話在不停地說。

 

還有嘮嘮叨叨,就是嘴裡邊一直嘮嘮叨叨。還有一個症狀,這本書裡面也寫到,也包括我們在生活中也見到,很多人老了以後他會唱歌。

 

他會一直在哼一首歌,一直在哼。很多年輕人也有這樣的習慣,這可能是兩回事。但是很多老年人,他原來沒有這個哼歌的習慣,但是現在變得整天就使勁地哼歌。這是輕度語言功能受損的一種表現。

 

然後還有一種就是判斷能力差,注意力開始下降理解能力也開始下降。就有時候一碗飯放在面前,他都不知道怎麼去吃。

 

這個書里邊有一段,他把早餐端過來給爸爸吃,爸爸看著這個早餐就發愁,兒子說爸爸你怎麼了,他說我如果知道該怎麼辦就好了,兒子說你就吃它呀,你就只要把它吃到嘴裡,吃它就行了。

 

爸爸說,沒有你說的那麼簡單,就他看著一個熟悉的食物,他肯定是知道這個東西跟他是有什麼關系。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這個食物,不知道把它放到嘴裡邊嚼,咽下去就行了。

 

不會,所以這個判斷能力、注意力和理解力都在不斷地下降。

 

還有一個就是迷路,大量的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之後都會迷路,甚至最嚴重的迷路是發生在自己家裡的。不是說走出門以後迷路了找不回來了,這種當然是很危險的。

 

更多讓人心酸的是在自己的房間里迷路。晚上起來從卧室出來上廁所,上完廁所找不到卧室,然後就在家裡邊亂轉,這個是非常常見的。

 

我們現在聽起來覺得匪夷所思,說怎麼會有這麼誇張,房子就那麼大,不是特別大的房間。但是老人已經找不到回家的這個路線。

 

還有就是會出現精神障礙,比如說有的人會出現憂鬱的症狀,有的人性格會發生改變,有的人情緒會失控,會經常發脾氣,還有就是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開始失去興趣,就是原來年輕的時候,有興趣的事現在沒興趣。

 

你知道為什麼這本書的名字叫《流放的老國王》?很多子女在父母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後,都會不接受。樊登爸爸在對待樊登爺爺得老年痴呆症這件事上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為樊登不是我爺爺帶大的,所以我爺爺在我面前沒有老國王那樣的權威。所以我就跟我爸講,他發脾氣,你不用理他。他是糊塗了,他現在老年痴呆症糊塗了,你乾嘛跟他較勁。

 

但是我爸就說不行,這些子女們會把父母的話看得特別認真。他覺得這個人從小到大在家裡都是說一不二。

 

因為他們從小都是聽他的安排長大,所以即便他老了糊塗了以後,他依然具備著國王般的這種權威。這就是流放的老國王的含義。

 

 

 

老國王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的作者的父親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直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因為奧地利人是被德國統治的,所以他是代表納粹德國去打仗的。

 

結果一上戰場就受傷了。受傷之後就被蘇聯俘虜,最受苦的日子是在戰後。戰後蘇聯人就讓他們去搬東西,做苦力。

 

說有一天這個老爺子餓得——當時是年輕人——餓得實在受不了了,看到一個骨頭,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個骨頭,他就拿起來放到嘴裡就嚼,因為餓得已經實在不行了。

 

嚼完了那個不知道哪來的骨頭之後,這個老人家就得了嚴重的痢疾,瘦得皮包骨頭。沒有人管他還要乾活,這多麼痛苦的一件事。

 

後來他們逃亡,從集中營里逃出來,然後想辦法找到當地的人幫忙,一路流亡,想辦法回到了奧地利,屬於是九死一生過來的這麼一個人,在家裡也不太說話,跟全家人似乎都是作對的那個角色。

 

因為老派的父母一般都會這樣,對孩子的管束比較嚴格,跟自己的妻子關系也不是很好。到後來他的妻子在他晚年的時候離開了他,就是作者的媽媽,離家出走了,就不回來了。

 

所以這件事情,對於這個老人家的打擊是很大的。因此他從那件事以後精神受到了挫傷,然後一蹶不振,開始逐漸地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

 

一開始孩子們完全不理解,比如說作者有一天要接受電視台的採訪,因為他是個作家,電視台採訪他,他是跟全家人都交代好了說待會兒要錄像,你們大家別發出聲音,你們安靜一點。

 

結果這個老人家在開始以後,就開始拿這個錘子去隔壁敲,砸東西,當當當砸。這兒子就非常生氣,又覺得沒面子,說這家裡人這麼不配合,這邊在採訪了,他的爸爸竟然在旁邊敲。

 

然後衝過去跟他爸爸吵架,他爸也跟他吵架,最後就是他會覺得他爸爸怎麼這麼不近情理,怎麼這麼欺負他。

 

但實際上後來他意識到在那個時候,他的爸爸已經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前期症狀,就是這件事明顯是不合常理的,但是他始終要做。

 

所以像我爸爸看待我爺爺做了很多事的時候,我爺爺發脾氣或者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時候,我爸爸都會特別緊張特別認真。然後老覺得這是壓力巨大的一個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而實際上,如果像我們這樣離得稍微隔一代遠一點的距離看,我們就只要表示理解。

 

所以這個作者跟他的爸爸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磨合之後,他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無論他爸爸說什麼。

 

如果從他們這兒表現出了贊同的感覺,他的爸爸就會覺得很開心,就會覺得心安理得,就覺得自己腦子是清楚的。

 

過一會兒,他如果再犯了這樣的糊塗,再做這樣的錯事,你還同意他一次,讓他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糊塗,他的自信心會更好一點。那幾天里他犯的錯反倒會更少。

 

而如果人們不斷地糾正他,說不是,比如說這個老人家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他每天一到傍晚他就要回家,那這有什麼問題呢?他就在自己家裡坐著。

 

那個房子就是他親手蓋的,他這一輩子辛辛苦苦營造了這麼一個家。他自己一磚一木地把這個房子蓋起來,他不認識了。他不認識這個家了,然後他就跟他的孩子講,我要回家,我不敢再坐了。

 

然後他的孩子很納悶,說這就是你家呀,這哪兒不是你家。他說我覺得這不是,就要出去。然後就鬧著非得出去不可。

 

我為什麼看這個特別心酸,樊登爺爺那時候90多歲以後,他先住在西安,我們一直都生長在西安。

 

我爺爺晚年就鬧著不在西安住,就非得回山西老家去。他說我要回山西老家去,天天鬧,吵得很凶。

 

在西安人多、親戚多能照顧,但是他鬧得太厲害,就一定要回山西老家。後來沒辦法,山西老家也有親戚,我們就把他送回山西老家,然後有人照顧他。

 

結果他回到山西老家,他就天天鬧著還要回山西老家。你說這有什麼辦法,就他人已經在山西老家了,已經坐在自己的大院子里,他長大的那個熟悉的地方。

 

但是他還是天天鬧說我要回山西。然後旁邊的人就笑他,說那你現在在哪兒呢?他說我不知道,他說不出自己在哪兒。但是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想法,他要回家。

 

我就在想咱們沒有到老年人的那個世界里去探索過,就很有可能這個是來自於特別強烈的不安全感。當我們大家在生活中覺得不安全感的時候,我們也會選擇說想要回家。

 

所以當老人在這個環境之下,在他所營造的這個家庭的環境下,他不熟悉了以後他不安全,所以他總是要回家。

 

子女費了很大的力氣,比如說有一天白天,這兒子就帶著老爸出來逛街。

 

然後走了一圈來到他們家門口,說認識這個門牌號?他爸說認識,咱家門牌號是多少,(他爸說)咱們號是多少,你看這兩個一樣嗎?他爸說一樣,那這是不是咱家?

 

他爸說不是,然後他兒子說為啥門牌號都一樣,你說為啥不是咱家?

 

他爸爸說可能是有人偷了咱家的門牌號,這老爺子特別堅定地相信這不是他家。有人偷了他們家的門牌號,然後就是整天鬧著要回家。

 

所以流放的老國王是一種特別貼切,但是又憂傷的比喻。這是一家之主,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一家之主在家裡原來都是最核心的、我們要依賴的這麼一個人,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喪失了所有能力的人。

 

這時候你會發現一開始子女會手足無措,子女會天天跟他吵架、跟他較勁。甚至表現不耐煩,但是到後來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在早期的時候,還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就是在作者的哥哥婚禮慶典上。他爸爸就突然吃東西變得狼吞虎咽,沒個準,其他人你吃飽了就算了。

 

但是這個老爺子就不停地吃,不停地吃。因為他那時候年紀已經挺大的了,然後吃到最後他大概吃掉了10塊或者15塊蛋糕。

 

深夜裡他吃力地拖著腳步回家,肚子痛得要死,在家裡躺了兩天,他以為自己要死了。然後全家沒有人同情他,因為大家都覺得他罪有應得。說他怎麼會自己突然吃那麼多東西,神經病。

 

當大家把他狼吞虎咽地吃很多東西,吃到肚子痛,視作是一個特別奇怪的行為,或者是嘴饞這樣一個解釋的時候,他們沒有意識到阿爾茨海默症正在侵蝕著這個老人的大腦。

 

喪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他判斷不準確這個東西到底吃多少是合適的。所以這都是早期出現的這種蛛絲馬跡,而這些東西子女們感受不到。

 

因為子女們還以為父母是那個具備權威的國王,這個國王已經逐漸地要被流放要去到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孤獨的領域當中去。

 

所以這一部分,我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得到在阿爾茨海默症早期的時候,我們應該註意的一些信號,比如說丟三落四、啰嗦、丟東西。

 

還有一個大夫曾經跟樊登講,說很多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以後,喜歡藏東西,尤其是藏吃的。比如說藏錢還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老人會把饅頭或者是一塊肉一個餃子藏在一個地方。

 

不知道為什麼,這可能都是跟早年的人生經歷過的這些傷痕是有關系的。

 

那麼接下來到了中後期以後,就會出現很多更加嚴重的狀況比如說忘記人,就是他認不出這些人來。作者的爸爸經常認不出作者來,然後作者每次需要跟他做一個自我介紹。

 

有一次他為了跟他爸爸表示親熱,他就拿手使勁地握了一下他爸爸的手,就是在握手的時候使勁,用勁握了一下他爸爸的手。

 

他爸爸特別奇怪地看著他說,你幹嘛使勁,你握我幹嘛。他說我是為了表示喜歡你,他爸爸說你怎麼會喜歡我,你為啥喜歡我,他爸爸認不出來他是誰。

 

所以像我爺爺在最後的時候,對我們幾乎都是叫錯名字的,就首先要很尷尬地識別半天這個人是誰,因為子孫比較多,然後要先搞清楚,所以忘記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他不能夠獨立生活,就是不會吃東西,吞咽都會遇到困難,甚至要依靠輪椅才能夠走路。還有就是他們會做出很多危險的事,不能夠獨立生活。

 

然後就是會非常依賴別人,比如說做飯、打掃衛生、購物、上廁所、穿衣服這些都是,說話變得越來越困難。然後會出現無目的的游蕩,偶爾會出現特別多的幻覺。

 

書中的作者他爸爸有一天會突然跟他說,我死了。他活著的時候,他會突然跟他的孩子說我死了,他覺得自己現在那個感覺是已經死了。

 

他的孩子跟他說,你沒死,你現在好好的。樊登爺爺當年也說過這樣的話,臨終前一個月的時候,他會突然跟陪著他的我姑姑就說,唉,我死了

 

然後我姑姑說你別胡說,你現在活得好好的,他說死啦死啦死啦,老人會出現走入另外一個世界的這種幻覺。

 

這里邊有一段特別溫馨的文字,這個兒子為了幫助爸爸恢復他的記憶,他還在不斷地努力,他帶著爸爸去看他們家做的那個矮牆,就是周圍的矮牆。

 

他說爸爸你看這是你院子的矮牆是你親手砌的。然後他爸爸說對,我要把它帶走。然後這個兒子說,矮牆你是沒法帶走的呀。爸爸說那還不容易,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唉呀肯定是行不通的,爸爸。

 

然後他爸說我會弄給你看,就去動了,就真去搬那個矮牆了。

 

然後他兒子說,唉,可是爸爸不行的,我還想聽你解釋,你已經在家了,要怎麼回家呢。就是他兒子始終在糾結說你已經都在家了,你還怎麼去回家,你給我解釋一下這個事。

 

他爸爸說我也不知道,然後他兒子說你現在在家,你還想回家。當一個人已經在家的時候,他可是沒法回家的。

 

他爸爸說理是這麼個理,然後兒子想引導他做出一個結論,他爸說我對這一切不感興趣,至少不像你那麼感興趣。

 

後來這個作者就逐漸地發現了和他爸爸對話之間的樂趣,他發現他爸爸所說的話,經常會出現在米蘭·昆德拉或者是卡夫卡這樣的高手寫的文學作品當中,就是跟你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對話。

 

但是這里蘊含著特別多的幽默感,就是人生的這種幽默感,還有愛。

 

封底上這句話就特別好,他說有時候當我毫無準備的時候,父親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柔,用他的手撫摸我的臉,有時候用手心,多數的時候用手背。

 

於是我明白了,我不會有比此刻與他更親近的時候。用手背撫摸孩子的臉,我相信很多父親都喜歡這樣,我也會。

 

就是會用手背去撫摸孩子那個柔嫩的臉,然後到了晚年以後,80歲或者90歲的時候,自己糊塗了,孩子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大人。

 

這個父親會突然那一刻可能明白,這是我的孩子,然後他伸出手來去撫摸這個孩子的臉頰。

 

在那一刻,其實你不需要再去想父親是不是離自己更遠了,或者父親是不是有什麼病癥,你就好好地感受那一刻就好了,好好地感受那一刻。

 

這就是我跟父親離得最近的那一刻。所以在中後期以後,我們需要教大家的,或者我們從這本書里邊需要能夠學會的,就是這個作者開始慢慢地學會跟父親和平相處。

 

他不再去努力地改變父親,不再去努力地跟他講道理、去訓練他,還希望通過聊天能夠讓他認識到說你不用再找家了,你就在這個家裡邊坐著。

 

他就是去肯定父親,然後好好地跟父親交流,開心地散步聊天。比如說在散步的時候,他帶著他爸爸在他們村子周圍轉。

 

然後轉的時候他爸爸很高興說這兒風景真好看,實際上這是他生活了一輩子的地,他爸爸說這地方的風景真好看。

 

他爸爸問作者說,你常到這兒散步嗎?有些人只為了欣賞這兒的風景就來這兒散步。

 

就跟他兒子說,兒子覺得很奇怪,說我不是為了看風景來這兒的,我就在這兒長大的。然後父親看來有些驚訝,做了個鬼臉說,哦,是這樣。

 

這時候孩子問他爸爸說,爸爸,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誰?這個問題讓他的爸爸有點尷尬。

 

然後他轉頭看他的兒媳婦,開玩笑地指向他的兒子說,好像這事有那麼有趣似的。

 

這個爸爸到最後也會出現很多很有趣的狀況,包括他會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比如說他的爸爸永遠算不清楚自己有多大,就總覺得自己只有大概70多歲。

 

所以在中後期的時候,我們需要把享受的心態慢慢地調整齣來,讓我們知道即便是這樣的一個父親也同樣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樂趣,會讓我們覺得這就是親情在。

 

所以這里有一段對話,說爸爸你一生里什麼時候最幸福?爸爸說孩子們還小的時候,作者問說是說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嗎?

 

爸爸說不,說的是我的孩子。這個爸爸雖然在一生當中管理他們的時候,好像都是他們的敵人,整天在與他們為敵,跟他們鬥爭。

 

但是這個爸爸認為人生當中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孩子還小的時候。

 

作者的父親在後來有一段時間,出現了特別多的嚴重的幻覺。比如說他在看電視的時候,覺得很害怕,他說汽車怎麼開到這兒來了,就是他會覺得這個電視里的汽車是真的。

 

然後最嚴重的時候是聖誕節的時候,他們全家人都發現父親端了一盤點心去給電視機里的人吃,他說來嘗一嘗。他把電視機里的人,非常禮貌地請人家吃點心。

 

然後他發現那些播音員都不理他,還在那兒繼續說話的時候,這個父親有點惱怒。這個過程在孩子們看來有點滑稽,但是也讓大家非常吃驚。就是人到了中後期以後,這個症狀會變得特別多。

 

什麼樣的護工更適合於照顧阿爾茨海默症,這個作者在他們的家裡用過很多的護工。

 

他就發現他的爸爸跟有的護工處得非常好,就是不會鬧事兒,也不會摔東西也不會發脾氣,每天開開心心地在一塊兒。

 

而且甚至他對某些護工都產生了依賴的心理,只要那個護工來,他會覺得比自己的孩子在身邊,好像還要安心一樣。

 

但是跟大部分的護工就處不到一塊兒,那這里的區別是什麼?他們說有一個叫做丹尼·艾拉的一個護工,這個人就特別好,他跟他的父親處得特別好,他說和你爸爸相處根本不是什麼問題,為什麼?

 

他說我們需要的只是耐心,如果他不想起床,我可以等,等一會兒就行了。

 

如果你爸爸不願意刮鬍子,這也沒關系,半小時以後,他就會忘了自己不願意,我們最起碼有24個小時可以等。

 

如果一個護工,不強迫老人非得做什麼,按照他的節奏,以我的滿意度,我這時候要幹什麼為節奏的話,老人可以跟護工處得不錯的。

 

那麼其他的護工會跟父親相處不來,當他拒絕配合的時候,他們會神經緊張。

 

而父親的嗅覺對於神經緊張靈敏得很,他能夠馬上感覺到這樣的時候,就一點也不知道尊重人家對他的照顧,對他的好意了,不少令人沮喪的事件發生後,雙方的不滿就累積得越來越多。

 

雖然在這種時候,家裡會加強人力來照顧父親,不過麻煩的日子越來越多。

 

一天下來,大家都弄得可以進瘋人院。我自己也曾經即使在沖澡時,也還是覺得自己在跑動,把所有人都折騰得特別要命。

 

因為一個這樣神智不太清楚的阿爾茨海默症的病人,他還很有力氣,他還能夠大喊大叫,會給全家人構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所以請到一個護理人員要非常懂得老人的心理,能夠尊重老人的需求是特別重要的。

 

那麼在中後期以後,常見的護理誤區有哪些?第一種護理誤區,好多人認為人老了是正常現象,老糊塗了這是正常現象。

 

所以不用太在意這個,不對,為什麼?因為只有20%的人會得老年痴呆症。

 

就80歲以上的人當中,只有20%的人會得阿爾茨海默症,所以實際上不是所有的人老了都一定會糊塗。有的人直到最後都是非常清醒的。所以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這是一種病,要想辦法去看病。

 

第二個是很多人認為這事不可逆。藥物的角度講是很難,就是現在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研製出一個特別有效的藥能夠讓老人的大腦恢復過來。

 

但是護理是有效的,就是護理能夠減少老年代謝性的問題,還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以及腦積水所引起的老年痴呆的狀況。

 

所以如果能夠做到良好的護理、經常跟他說說話、帶他看看不同的風景、跟他玩一些遊戲。讓他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時候就會對老人會好很多。

 

我們在講《最好的告別》那本書的時候,曾經舉到過一個案例還記得嗎?就是一個老人院要幫助老年人延長壽命。

 

他們所用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給每個老人發了一隻小動物,有的人領了一隻鳥,有的人領了一個鴨子,有的人領了一隻雞,然後你要負責喂它。

 

當給老人這麼一個任務,讓他要負責喂這個鳥或者喂這個鴨子的時候,這些老人的平均壽命都延長了很多。

 

他們重新喚回了生活的願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了意義和價值。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二個誤區,良好的護理是有效的。

 

還有就是很多人會覺得束手無策,這事實在是沒辦法,無助了。那麼這時候你應該去求助,你應該去想辦法學習,然後去找醫生、找護理的地方咨詢。

 

還有人認為老年痴呆症反正不會致命,所以不要緊。事實上,老年痴呆症是老人的十大死亡病因之一,而且老年痴呆症會帶來呼吸系統、血壓、皮膚以及感覺系統的很多的疾病。所以它是能夠致命的,一定要重視。

 

還有人認為,晚期的老年痴呆症是不能治的,我們前面說了即便不能夠用藥物治療,也應該想辦法用護理的方法來維護他。

 

還有就是有人會忽視心理治療,我們見過很多子女處理老年痴呆的問題,就是把他放到老人院里,然後就不再管他了,就覺得好像能夠養活他吃喝就好了。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老人院。

 

我去看過老人院,如果那個老人院管理得特別不好的話。老人的生活真的是挺悲慘的。

 

好多老人就動不了了,那個護工們對他們的態度就好像喂養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一樣,缺少足夠的尊重、缺少私人空間。

 

這個書里的作者,後來也把他的父親送到老人院里。因為他的父親跟很多護工都處不來,所以他說決定讓親人住進養老院,按照傳統的習慣,我們應該覺得歉疚、也會令人非常不安。

 

不過他們去了那個老人院以後,發現還蠻好的。為什麼?老人院里邊有特別多長壽的老人,他們之間還能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

 

他有一次去看他的爸爸,他發現他的爸爸在跟別人掰手腕,就是在玩掰手腕這個動作,然後掰完手腕以後,他說爸爸你真厲害。

 

他爸爸說他是紙老虎,不過我也差不多了,我的勁也差不多快用完了。在這個時候顯示出了孩子的那種對於游戲的那種喜歡。

 

但是把老人送進老人院,不意味著子女就可以放手,而爸爸在老人院里邊其實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兒子去看他。

 

當兒子看他的時候,兩個人會非常愉快地輓著手在老人院周圍散步、聊天。

 

他們說起了很多過往的事情,包括他爸爸在戰爭當中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事都是在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後,開始跟他的兒子溝通交流,讓兒子知道。

 

所以如果沒有這一段兩個人可以經常輓著胳膊在村裡邊散步,然後促膝談心的這個過程,兒子甚至不能夠知道老人的一生當中還有這麼多他難以忘記的故事。

 

你發現人老了以後,他記不住眼前的東西。但是他能夠記住很遠的東西就是好早以前的事,他雖然說得顛三倒四的,但是他能夠說出來,就是眼下的事說完就忘。

 

比如說他們倆在老人院里邊散步的時候,他們會聊什麼,他的爸爸會突然問他說這是什麼?

 

指著一棵樹問他這是什麼,然後他說這是樹。他爸爸揚起眉毛說,給人的印象不像是樹,就是老人的那種感覺。

 

“然後我們倆到了花園里坐在長椅子上,我在一本老的學生練習簿上記錄著一些東西”——因為他是個作家——“然後他饒有興趣地看著我寫,他怕本子滑落,用手幫我扶著本子。

 

他問,你整天在紙上寫東西,日子過得好不好?然後我回答說,我寫字總是過得很好的,他說我也很好。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配搭狀況,我所給予他的他把握不住,他所給予我的我盡一切力量去把握。

 

這樣的時刻會拉得比較長,讓我有時間註意許多事,這時候難得有什麼事逃過我的觀察,我非常清醒也很機智、也很留神,一切事物非常清晰地通向我,好似忽然之間有一道強光在我周遭閃現。”

 

作者寫這本書他最後告訴我們說,我想對世界敞開心扉,說說我和父親之間的某些東西,人們一般都在背地裡議論說阿爾茨海默症會切斷人與外界的聯系

 

而我和父親之間存在著恰恰與此相反的聯系。當我們所有的希望破滅以後,我們才開始活過來。幸福的感覺在於死亡靠近時變得特別明顯,幸福不在我們期待的地方出現。

 

當他能夠正視這個阿爾茨海默症給父親帶來的剝奪,開始非常珍惜跟父親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候。

 

他連父親用手給他扶著那個作業本,這個細節他都能夠記住並且寫在文章里邊,就說明這個人是真的活在了正念當中。

 

他是每一時每一刻都在體察著父親所帶給他的那種感受和關愛。這時候其實把愛拉長了,把這種親情延續在了病痛的折磨當中。

 

這書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會有特別多的人給它打特別高的分。原因就在於它讓我們重新地認識了疾病這件事情。最後他說,我常在今天這位已經失去了正常認知能力的可憐人身上見到以前的父親。

 

當他用清澈的目光看著我,對我微笑,我便知道對於他來說,我的來訪是件值得高興的事。還真是不錯 ,這樣的時刻不少,他經常顯得好像什麼也不知道,然而什麼都理解。

 

有一次我到養老院看望他,同他握手時,他憐惜我的手冷。我說我來時外面下著雨,有點冷。

 

他兩手握住我的手說,你們可以做你們該做的事,我可是要暖暖這只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溫情。

 

當老人最後連自己的記憶力和意志都已經喪失的時候,他還是沒有忘記要幫著孩子去暖一暖他的手

 

 

 

護理老年痴呆症

 

在準備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查了很多的資料,希望能夠找到護理老年痴呆症的最佳的方法。

 

那麼總結了一下專家給出的建議有這麼幾條,第一個是一定要盡量預防卧床不起,能夠讓老人通過物理的訓練、能夠走路、能夠晚一天坐輪椅或者晚一天癱瘓,都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就是要注意飲食和營養,就是對於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資料上講,不用過多控制,這個和我們所講的《穀物大腦》是一致的。

 

《穀物大腦》當中就是說,蛋白質和脂肪是對大腦有好處的,大腦是需要大量的脂肪的。

 

而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攝入大量的穀物形成的麩質和血糖,這些多餘的血糖會傷害到我們的腦白質,進而會產生阿爾茨海默症。

 

第三個就是要注意老人的日常衛生習慣,還有就是情緒的護理。

 

我們前面講到的不要總是呵斥他,不要總是說他不對,讓他開開心心的,讓他覺得自己說的方法並不離譜、不要嘲笑他。

 

然後綜合能力的一個訓練和護理,還有必要的疾病護理,預防感染。

 

最重要一條是如果卧床的話,要防止褥瘡,褥瘡會高發於臀部、肋骨這些地方。所以每隔兩個小時要翻一次身、擦洗一下身體,每個人的生命都要走向老年。

 

盡管我們講《未來簡史》說人可能會永生,但畢竟目前還沒有發生,所以我們要做好面對老年的準備。

 

 

 

作者的結論

 

父母在年老以後,依然肩負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在我們小時候教我們認字、教我們走路、教我們學做人、教我們說話。老了以後,父母教我們的方法是用他的衰老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衰老,什麼是人生必然的經歷。

 

所以就好像阿甘的媽媽跟阿甘說,It’s my time.(我的時間到了)。這是一個生命的周期。父母用最後的身體力行讓我們認識老年,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珍貴。

 

所以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動,你內心當中柔軟的部分,然後對身邊的每一個老人都有更多的理解,都有更多的關愛,然後讓他們能夠生活得更加幸福。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流浪的老國王
#阿爾諾·蓋格爾

#老年痴呆症

#阿爾茲海默症

#如果卧床的話,要防止褥瘡,褥瘡會高發於臀部、肋骨這些地方。所以每隔兩個小時要翻一次身、擦洗一下身體

#第一個是一定要盡量預防卧床不起,能夠讓老人通過物理的訓練、能夠走路、能夠晚一天坐輪椅或者晚一天癱瘓,都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就是要注意飲食和營養,就是對於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

#第三個就是要注意老人的日常衛生習慣,還有就是情緒的護理。

#每個老人發一隻小動物會延長老人壽命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流浪的老國王

 

今天我們講的這本書跟我們以往的風格都不太一樣,它是一本非虛構類的文學作品。作者是奧地利的作家,叫做阿爾諾·蓋格爾。

 

 

 

他寫的這本書的名字叫《流放的老國王》,記錄的是他的父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以後的那一段生活。我們以往講書講的都是工具類的東西,就是怎麼樣解決某一個問題。那為什麼會挑選這麼一本紀實性的文學作品來講,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內心當中的一根心弦。

 

 

 

我的爺爺也是得阿爾茨海默症,後來離開我們。而他的所有表現跟蓋格爾的爸爸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西方的老人和東方的老人在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以後的反應是很接近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借著這本書把關於阿爾茨海默症、關於人老了以後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和生活講出來,然後給我們預先做一個瞭解。

 

 

 

因為在每個人的家庭當中都有老人,我們每個人若乾年後都會成為老人,所以我們需要瞭解這個世界。封面上寫的這句話就特別感人,他說因為父親再也無法從橋那頭走到我的世界來,因此我必須走到他那裡去。這段不平常的日子,我們一直在一起。

 

 

 

這個孩子呢,他覺得父親已經回不來了,所以在整個的書里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說照顧一個老人和照顧一個孩子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會講說人老了像老小孩一樣,老了像小孩。但實際上老人跟小孩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因為小孩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過得更好。小孩每天都在獲得新的知識,每天都在學會新的技能。所以在帶孩子過程當中是越帶越有希望,越帶越開心越帶越輕松,然後充滿了成就感。而老年人是一個失去的過程,生活中不斷地失去各種各樣的能力,然後你再怎麼樣努力,他都只能夠是一個失去的過程。

 

 

 

米蘭·昆德拉把這個過程叫做潰敗,他說我們稱之為生命的無可迴避的潰敗。在它面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就是你除了理解老人們,也就是這個作者所講的我得走到他的那個世界里去之外,你沒有別的辦法。所以我會把這本書的脈絡和治療老年痴呆症的整個的我們查閱的學術資料結合起來來講解這本書。

 

 

 

阿爾茨海默症簡稱叫AD,這個是老年痴呆症當中的一種。他並不是老年痴呆症的全部,老年痴呆症還有很多別的因素可以導致。所以阿爾茨海默症只是更多的一種表現的方式,是一種原發性退行性疾病。退行性疾病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你們聽我們講《穀物大腦》會經常提到這個詞。《穀物大腦》的作者就是退行性疾病的權威。整個的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一種障礙。它表現在首先是記憶、思維、分析、判斷,是空間辨認以及情緒上的障礙。然後大腦皮層萎縮、神經纖維纏結、記憶性神經元數目的不斷減少,還包括老年斑的出現,這些都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些表現特徵。

 

 

 

那麼在早期的時候,有哪些症狀呢?第一個症狀就是出現記憶衰退,經常會丟三落四,說完就忘,反復地提問,訴說一些重復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家有一位親戚,老人家老了,老了之後就會不斷地給孩子打電話,說一件事。剛說完電話掛掉,又打過來還是剛才那件事,就不停地打。一天同一件事能說至少6遍,孩子已經覺得要崩潰了。

 

 

 

因為你想這麼一個人老跟你說同樣的話,但是孩子不能夠表現出來。孩子只能夠聽,然後哦,好,我知道了,我記住了。你跟他說你別說了,你跟我說過,你已經跟我說過好幾次了。甚至你沖他發脾氣,他可能也會覺得很尷尬。

 

 

 

這本書里就寫到說每當他們指出父親的錯誤的時候,父親就會顯得特別尷尬和無助,那種感覺是蠻失落的,但是沒用。過不了多久他又會再來一遍,因為不是故意的,是他的大腦已經功能在喪失。所以他會經常地重復,然後忘記各種各樣的事,很多東西是說完就忘的。

 

 

 

比如說這個書里作者的日常生活,他早上起來把爸爸叫起來,他說你要不要起床。我很友善地問他,為了製造一點輕松的氛圍,我還會說我們的生活多好。他跟他爸爸講,希望鼓勵爸爸能夠開心地生活。父親滿臉疑慮地掙扎著起來說,對你來說或許是這樣,對你來說生活是很美好,他自己不覺得美好。

 

 

 

然後我把襪子遞給他,他仔細地看了襪子,過了一下說第三隻在哪兒。就是正常人是不會去找第三隻襪子的。但是父親會問他說第三隻襪子在哪兒。這都是早期老年痴呆症的表現,記憶衰退、丟三落四等等。

 

 

 

接下來,有人會出現輕度的語言功能受損,就是詞不達意,說一句話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詞。然後老年人會出現空話連篇,就他反反復復跟你說的都是一樣的事。我在我爺爺90多歲以後,回老家去看望他的時候,見到我就跟我講,他當年去過北京,他得首先很努力才能認出我來,因為我已經長得好大了。我爺爺總是把我當成我三叔,他管我叫我三叔的名字。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不是,我說我是樊登。我知道,就問你在哪兒呢?我說我在北京,他說北京我去過。

 

 

 

實際上我爺爺去北京是我安排的,我當年買了第一輛車的時候,我就專門開車回西安把我爸爸跟我爺爺接著一路開車拉回北京,我想讓他逛一下北京。這件事情在老人的腦海當中,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刺激。所以他每次跟我嘮嗑的時候,講的都是他去過北京,而且他忘了是我帶他去。他說的是他當年年輕的時候,做生意到北京,實際上他年輕時候沒來過。

 

 

 

所以老年人在這個時候,他的語言受損以後他會空話連篇。他會過一會兒就說一句,哎,老了老了。他就老說這樣的話。這個作者的父親也是經常就會說,唉呀,沒意思,我沒用,我生活沒勁。就這種話,他不是說真的發這樣的感慨,而是過一會兒就說過一會兒就說,他就只剩下這麼點話在不停地說。

 

 

 

還有嘮嘮叨叨,就是嘴裡邊一直嘮嘮叨叨。還有一個症狀,這本書裡面也寫到,也包括我們在生活中也見到,很多人老了以後他會唱歌。他會一直在哼一首歌,一直在哼。很多年輕人也有這樣的習慣,這可能是兩回事。但是很多老年人,他原來沒有這個哼歌的習慣,但是現在變得整天就使勁地哼歌。這是輕度語言功能受損的一種表現。

 

 

 

然後還有一種就是判斷能力差,註意力開始下降,理解能力也開始下降。就有時候一碗飯放在面前,他都不知道怎麼去吃。這個書里邊有一段,他把早餐端過來給爸爸吃,爸爸看著這個早餐就發愁,兒子說爸爸你怎麼了,他說我如果知道該怎麼辦就好了,兒子說你就吃它呀,你就只要把它吃到嘴裡,吃它就行了。爸爸說,沒有你說的那麼簡單,就他看著一個熟悉的食物,他肯定是知道這個東西跟他是有什麼關系。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去處理這個食物,不知道把它放到嘴裡邊嚼,咽下去就行了。不會,所以這個判斷能力、註意力和理解力都在不斷地下降。

 

 

 

還有一個就是迷路,大量的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之後都會迷路,甚至最嚴重的迷路是發生在自己家裡的。不是說走出門以後迷路了找不回來了,這種當然是很危險的。更多讓人心酸的是在自己的房間里迷路。晚上起來從卧室出來上廁所,上完廁所找不到卧室,然後就在家裡邊亂轉,這個是非常常見的。我們現在聽起來覺得匪夷所思,說怎麼會有這麼誇張,房子就那麼大,不是特別大的房間。但是老人已經找不到回家的這個路線。

 

 

 

還有就是會出現精神障礙,比如說有的人會出現憂鬱的症狀,有的人性格會發生改變,有的人情緒會失控,會經常發脾氣,還有就是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開始失去興趣,就是原來年輕的時候,有興趣的事現在沒興趣。

 

 

 

你知道為什麼這本書的名字叫《流放的老國王》?很多子女在父母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後,都會不接受。你看我和我爸爸在對待我爺爺得老年痴呆症這件事上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不是我爺爺帶大的,所以我爺爺在我面前沒有老國王那樣的權威。所以我就跟我爸講,他發脾氣,你不用理他。他是糊塗了,他現在老年痴呆症糊塗了,你乾嘛跟他較勁。

 

 

 

但是我爸就說不行,這些子女們會把父母的話看得特別認真。他覺得這個人從小到大在家裡都是說一不二。因為他們從小都是聽他的安排長大,所以即便他老了糊塗了以後,他依然具備著國王般的這種權威。這就是流放的老國王的含義。

 

 

 

在這本書中的作者的父親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直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因為奧地利人是被德國統治的,所以他是代表納粹德國去打仗的。結果一上戰場就受傷了。受傷之後就被蘇聯俘虜,最受苦的日子是在戰後。戰後蘇聯人就讓他們去搬東西,做苦力。說有一天這個老爺子餓得——當時是年輕人——餓得實在受不了了,看到一個骨頭,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個骨頭,他就拿起來放到嘴裡就嚼,因為餓得已經實在不行了。嚼完了那個不知道哪來的骨頭之後,這個老人家就得了嚴重的痢疾,瘦得皮包骨頭。沒有人管他還要乾活,這多麼痛苦的一件事。

 

 

 

後來他們逃亡,從集中營里逃出來,然後想辦法找到當地的人幫忙,一路流亡,想辦法回到了奧地利,屬於是九死一生過來的這麼一個人,在家裡也不太說話,跟全家人似乎都是作對的那個角色。

 

 

 

因為老派的父母一般都會這樣,對孩子的管束比較嚴格,跟自己的妻子關系也不是很好。到後來他的妻子在他晚年的時候離開了他,就是作者的媽媽,離家出走了,就不回來了。所以這件事情,對於這個老人家的打擊是很大的。因此他從那件事以後精神受到了挫傷,然後一蹶不振,開始逐漸地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

 

 

 

一開始孩子們完全不理解,比如說作者有一天要接受電視台的採訪,因為他是個作家,電視台採訪他,他是跟全家人都交代好了說待會兒要錄像,你們大家別發出聲音,你們安靜一點。結果這個老人家在開始以後,就開始拿這個錘子去隔壁敲,砸東西,當當當砸。這兒子就非常生氣,又覺得沒面子,說這家裡人這麼不配合,這邊在採訪了,他的爸爸竟然在旁邊敲。

 

 

 

然後沖過去跟他爸爸吵架,他爸也跟他吵架,最後就是他會覺得他爸爸怎麼這麼不近情理,怎麼這麼欺負他。但實際上後來他意識到在那個時候,他的爸爸已經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症的前期症狀,就是這件事明顯是不合常理的,但是他始終要做。所以像我爸爸看待我爺爺做了很多事的時候,我爺爺發脾氣或者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時候,我爸爸都會特別緊張特別認真。然後老覺得這是壓力巨大的一個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而實際上,如果像我們這樣離得稍微隔一代遠一點的距離看,我們就只要表示理解。所以這個作者跟他的爸爸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磨合之後,他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無論他爸爸說什麼。如果從他們這兒表現出了贊同的感覺,他的爸爸就會覺得很開心,就會覺得心安理得,就覺得自己腦子是清楚的。

 

 

 

過一會兒,他如果再犯了這樣的糊塗,再做這樣的錯事,你還同意他一次,讓他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糊塗,他的自信心會更好一點。那幾天里他犯的錯反倒會更少。

 

 

 

而如果人們不斷地糾正他,說不是,比如說這個老人家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他每天一到傍晚他就要回家,那這有什麼問題呢?他就在自己家裡坐著。那個房子就是他親手蓋的,他這一輩子辛辛苦苦營造了這麼一個家。他自己一磚一木地把這個房子蓋起來,他不認識了。他不認識這個家了,然後他就跟他的孩子講,我要回家,我不敢再坐了。然後他的孩子很納悶,說這就是你家呀,這哪兒不是你家。他說我覺得這不是,就要出去。然後就鬧著非得出去不可。

 

 

 

我為什麼看這個特別心酸,我爺爺那時候90多歲以後,他先住在西安,我們一直都生長在西安。我爺爺晚年就鬧著不在西安住,就非得回山西老家去。他說我要回山西老家去,天天鬧,吵得很凶。在西安人多、親戚多能照顧,但是他鬧得太厲害,就一定要回山西老家。後來沒辦法,山西老家也有親戚,我們就把他送回山西老家,然後有人照顧他。

 

 

 

結果他回到山西老家,他就天天鬧著還要回山西老家。你說這有什麼辦法,就他人已經在山西老家了,已經坐在自己的大院子里,他長大的那個熟悉的地方。但是他還是天天鬧說我要回山西。然後旁邊的人就笑他,說那你現在在哪兒呢?他說我不知道,他說不出自己在哪兒。但是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想法,他要回家。

 

 

 

我就在想咱們沒有到老年人的那個世界里去探索過,就很有可能這個是來自於特別強烈的不安全感。當我們大家在生活中覺得不安全感的時候,我們也會選擇說想要回家。所以當老人在這個環境之下,在他所營造的這個家庭的環境下,他不熟悉了以後他不安全,所以他總是要回家。

 

 

 

子女費了很大的力氣,比如說有一天白天,這兒子就帶著老爸出來逛街。然後走了一圈來到他們家門口,說認識這個門牌號?他爸說認識,咱家門牌號是多少,(他爸說)咱們號是多少,你看這兩個一樣嗎?他爸說一樣,那這是不是咱家?他爸說不是,然後他兒子說為啥門牌號都一樣,你說為啥不是咱家?他爸爸說可能是有人偷了咱家的門牌號,這老爺子特別堅定地相信這不是他家。有人偷了他們家的門牌號,然後就是整天鬧著要回家。

 

 

 

所以流放的老國王是一種特別貼切,但是又憂傷的比喻。這是一家之主,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一家之主在家裡原來都是最核心的、我們要依賴的這麼一個人,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喪失了所有能力的人。這時候你會發現一開始子女會手足無措,子女會天天跟他吵架、跟他較勁。甚至表現不耐煩,但是到後來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在早期的時候,還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就是在作者的哥哥婚禮慶典上。他爸爸就突然吃東西變得狼吞虎咽,沒個準,其他人你吃飽了就算了。但是這個老爺子就不停地吃,不停地吃。因為他那時候年紀已經挺大的了,然後吃到最後他大概吃掉了10塊或者15塊蛋糕。深夜裡他吃力地拖著腳步回家,肚子痛得要死,在家裡躺了兩天,他以為自己要死了。然後全家沒有人同情他,因為大家都覺得他罪有應得。說他怎麼會自己突然吃那麼多東西,神經病。

 

 

 

當大家把他狼吞虎咽地吃很多東西,吃到肚子痛,視作是一個特別奇怪的行為,或者是嘴饞這樣一個解釋的時候,他們沒有意識到阿爾茨海默症正在侵蝕著這個老人的大腦。他喪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他判斷不準確這個東西到底吃多少是合適的。所以這都是早期出現的這種蛛絲馬跡,而這些東西子女們感受不到。

 

 

 

因為子女們還以為父母是那個具備權威的國王,這個國王已經逐漸地要被流放要去到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孤獨的領域當中去。所以這一部分,我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得到在阿爾茨海默症早期的時候,我們應該註意的一些信號,比如說丟三落四、啰嗦、丟東西。

 

 

 

還有一個大夫曾經跟我講,說很多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以後,喜歡藏東西,尤其是藏吃的。比如說藏錢還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老人會把饅頭或者是一塊肉一個餃子藏在一個地方。不知道為什麼,這可能都是跟早年的人生經歷過的這些傷痕是有關系的。

 

 

 

那麼接下來到了中後期以後,就會出現很多更加嚴重的狀況比如說忘記人,就是他認不出這些人來。作者的爸爸經常認不出作者來,然後作者每次需要跟他做一個自我介紹。有一次他為了跟他爸爸表示親熱,他就拿手使勁地握了一下他爸爸的手,就是在握手的時候使勁,用勁握了一下他爸爸的手。他爸爸特別奇怪地看著他說,你乾嘛使勁,你握我乾嘛。他說我是為了表示喜歡你,他爸爸說你怎麼會喜歡我,你為啥喜歡我,他爸爸認不出來他是誰。

 

 

 

所以像我爺爺在最後的時候,對我們幾乎都是叫錯名字的,就首先要很尷尬地識別半天這個人是誰,因為子孫比較多,然後要先搞清楚,所以忘記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他不能夠獨立生活,就是不會吃東西,吞咽都會遇到困難,甚至要依靠輪椅才能夠走路。還有就是他們會做出很多危險的事,不能夠獨立生活。然後就是會非常依賴別人,比如說做飯、打掃衛生、購物、上廁所、穿衣服這些都是,說話變得越來越困難。然後會出現無目的的游蕩,偶爾會出現特別多的幻覺。

 

 

 

書中的作者他爸爸有一天會突然跟他說,我死了。他活著的時候,他會突然跟他的孩子說我死了,他覺得自己現在那個感覺是已經死了。他的孩子跟他說,你沒死,你現在好好的。我爺爺當年也說過這樣的話,臨終前一個月的時候,他會突然跟陪著他的我姑姑就說,唉,我死了。然後我姑姑說你別胡說,你現在活得好好的,他說死啦死啦死啦,老人會出現走入另外一個世界的這種幻覺。

 

 

 

這里邊有一段特別溫馨的文字,這個兒子為了幫助爸爸恢復他的記憶,他還在不斷地努力,他帶著爸爸去看他們家做的那個矮牆,就是周圍的矮牆。他說爸爸你看這是你院子的矮牆是你親手砌的。然後他爸爸說對,我要把它帶走。然後這個兒子說,矮牆你是沒法帶走的呀。爸爸說那還不容易,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唉呀肯定是行不通的,爸爸。

 

 

 

然後他爸說我會弄給你看,就去動了,就真去搬那個矮牆了。然後他兒子說,唉,可是爸爸不行的,我還想聽你解釋,你已經在家了,要怎麼回家呢。就是他兒子始終在糾結說你已經都在家了,你還怎麼去回家,你給我解釋一下這個事。他爸爸說我也不知道,然後他兒子說你現在在家,你還想回家。當一個人已經在家的時候,他可是沒法回家的。他爸爸說理是這麼個理,然後兒子想引導他做出一個結論,他爸說我對這一切不感興趣,至少不像你那麼感興趣。

 

 

 

後來這個作者就逐漸地發現了和他爸爸對話之間的樂趣,他發現他爸爸所說的話,經常會出現在米蘭·昆德拉或者是卡夫卡這樣的高手寫的文學作品當中,就是跟你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對話。但是這里蘊含著特別多的幽默感,就是人生的這種幽默感,還有愛。

 

 

 

封底上這句話就特別好,他說有時候當我毫無準備的時候,父親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柔,用他的手撫摸我的臉,有時候用手心,多數的時候用手背。於是我明白了,我不會有比此刻與他更親近的時候。用手背撫摸孩子的臉,我相信很多父親都喜歡這樣,我也會。就是會用手背去撫摸孩子那個柔嫩的臉,然後到了晚年以後,80歲或者90歲的時候,自己糊塗了,孩子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大人。這個父親會突然那一刻可能明白,這是我的孩子,然後他伸出手來去撫摸這個孩子的臉頰。

 

 

 

在那一刻,其實你不需要再去想父親是不是離自己更遠了,或者父親是不是有什麼病癥,你就好好地感受那一刻就好了,好好地感受那一刻。這就是我跟父親離得最近的那一刻。所以在中後期以後,我們需要教大家的,或者我們從這本書里邊需要能夠學會的,就是這個作者開始慢慢地學會跟父親和平相處。他不再去努力地改變父親,不再去努力地跟他講道理、去訓練他,還希望通過聊天能夠讓他認識到說你不用再找家了,你就在這個家裡邊坐著。

 

 

 

他就是去肯定父親,然後好好地跟父親交流,開心地散步聊天。比如說在散步的時候,他帶著他爸爸在他們村子周圍轉。然後轉的時候他爸爸很高興說這兒風景真好看,實際上這是他生活了一輩子的地,他爸爸說這地方的風景真好看。他爸爸問作者說,你常到這兒散步嗎?有些人只為了欣賞這兒的風景就來這兒散步。就跟他兒子說,兒子覺得很奇怪,說我不是為了看風景來這兒的,我就在這兒長大的。然後父親看來有些驚訝,做了個鬼臉說,哦,是這樣。

 

 

 

這時候孩子問他爸爸說,爸爸,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誰?這個問題讓他的爸爸有點尷尬。然後他轉頭看他的兒媳婦,開玩笑地指向他的兒子說,好像這事有那麼有趣似的。這個爸爸到最後也會出現很多很有趣的狀況,包括他會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比如說他的爸爸永遠算不清楚自己有多大,就總覺得自己只有大概70多歲。

 

 

 

我爺爺那時候我們去看他,我爺爺就跟人感慨說,唉,老啦,現在老啦,80啦。然後旁邊的人糾正說你92啦,我爺爺說,啊92了,唉呀,老了老了。然後過一會兒又說,唉呀80了,80了。就是老人家的年齡他記不準了。他覺得80歲就已經是他能夠想象的老的一個極致。

 

 

 

所以在中後期的時候,我們需要把享受的心態慢慢地調整齣來,讓我們知道即便是這樣的一個父親也同樣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樂趣,會讓我們覺得這就是親情在。

 

 

 

所以這里有一段對話,說爸爸你一生里什麼時候最幸福?爸爸說孩子們還小的時候,作者問說是說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嗎?爸爸說不,說的是我的孩子。這個爸爸雖然在一生當中管理他們的時候,好像都是他們的敵人,整天在與他們為敵,跟他們鬥爭。但是這個爸爸認為人生當中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孩子還小的時候。

 

 

 

作者的父親在後來有一段時間,出現了特別多的嚴重的幻覺。比如說他在看電視的時候,覺得很害怕,他說汽車怎麼開到這兒來了,就是他會覺得這個電視里的汽車是真的。然後最嚴重的時候是聖誕節的時候,他們全家人都發現父親端了一盤點心去給電視機里的人吃,他說來嘗一嘗。他把電視機里的人,非常禮貌地請人家吃點心。然後他發現那些播音員都不理他,還在那兒繼續說話的時候,這個父親有點惱怒。這個過程在孩子們看來有點滑稽,但是也讓大家非常吃驚。就是人到了中後期以後,這個症狀會變得特別多。

 

 

 

什麼樣的護工更適合於照顧阿爾茨海默症,這個作者在他們的家裡用過很多的護工。他就發現他的爸爸跟有的護工處得非常好,就是不會鬧事兒,也不會摔東西也不會發脾氣,每天開開心心地在一塊兒。而且甚至他對某些護工都產生了依賴的心理,只要那個護工來,他會覺得比自己的孩子在身邊,好像還要安心一樣。

 

 

 

但是跟大部分的護工就處不到一塊兒,那這里的區別是什麼?他們說有一個叫做丹尼·艾拉的一個護工,這個人就特別好,他跟他的父親處得特別好,他說和你爸爸相處根本不是什麼問題,為什麼?他說我們需要的只是耐心,如果他不想起床,我可以等,等一會兒就行了。如果你爸爸不願意刮鬍子,這也沒關系,半小時以後,他就會忘了自己不願意,我們最起碼有24個小時可以等。如果一個護工,不強迫老人非得做什麼,按照他的節奏,以我的滿意度,我這時候要乾什麼為節奏的話,老人可以跟護工處得不錯的。

 

 

 

那麼其他的護工會跟父親相處不來,當他拒絕配合的時候,他們會神經緊張。而父親的嗅覺對於神經緊張靈敏得很,他能夠馬上感覺到這樣的時候,就一點也不知道尊重人家對他的照顧,對他的好意了,不少令人沮喪的事件發生後,雙方的不滿就累積得越來越多。雖然在這種時候,家裡會加強人力來照顧父親,不過麻煩的日子越來越多。一天下來,大家都弄得可以進瘋人院。我自己也曾經即使在沖澡時,也還是覺得自己在跑動,把所有人都折騰得特別要命。

 

 

 

因為一個這樣神智不太清楚的阿爾茨海默症的病人,他還很有力氣,他還能夠大喊大叫,會給全家人構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所以請到一個護理人員要非常懂得老人的心理,能夠尊重老人的需求是特別重要的。

 

 

 

那麼在中後期以後,常見的護理誤區有哪些?第一種護理誤區,好多人認為人老了是正常現象,老糊塗了這是正常現象。所以不用太在意這個,不對,為什麼?因為只有20%的人會得老年痴呆症。就80歲以上的人當中,只有20%的人會得阿爾茨海默症,所以實際上不是所有的人老了都一定會糊塗。有的人直到最後都是非常清醒的。所以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這是一種病,要想辦法去看病。

 

 

 

第二個是很多人認為這事不可逆。藥物的角度講是很難,就是現在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研製出一個特別有效的藥能夠讓老人的大腦恢復過來。但是護理是有效的,就是護理能夠減少老年代謝性的問題,還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以及腦積水所引起的老年痴呆的狀況。所以如果能夠做到良好的護理、經常跟他說說話、帶他看看不同的風景、跟他玩一些游戲。讓他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時候就會對老人會好很多。

 

 

 

我們在講《最好的告別》那本書的時候,曾經舉到過一個案例還記得嗎?就是一個老人院要幫助老年人延長壽命。他們所用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給每個老人發了一隻小動物,有的人領了一隻鳥,有的人領了一個鴨子,有的人領了一隻雞,然後你要負責喂它。當給老人這麼一個任務,讓他要負責喂這個鳥或者喂這個鴨子的時候,這些老人的平均壽命都延長了很多。他們重新喚回了生活的願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了意義和價值。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二個誤區,良好的護理是有效的。

 

 

 

還有就是很多人會覺得束手無策,這事實在是沒辦法,無助了。那麼這時候你應該去求助,你應該去想辦法學習,然後去找醫生、找護理的地方咨詢。還有人認為老年痴呆症反正不會致命,所以不要緊。事實上,老年痴呆症是老人的十大死亡病因之一,而且老年痴呆症會帶來呼吸系統、血壓、皮膚以及感覺系統的很多的疾病。所以它是能夠致命的,一定要重視。

 

 

 

還有人認為,晚期的老年痴呆症是不能治的,我們前面說了即便不能夠用藥物治療,也應該想辦法用護理的方法來維護他。還有就是有人會忽視心理治療,我們見過很多子女處理老年痴呆的問題,就是把他放到老人院里,然後就不再管他了,就覺得好像能夠養活他吃喝就好了。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老人院。

 

 

 

我去看過老人院,如果那個老人院管理得特別不好的話。老人的生活真的是挺悲慘的。好多老人就動不了了,那個護工們對他們的態度就好像喂養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一樣,缺少足夠的尊重、缺少私人空間。

 

 

 

這個書里的作者,後來也把他的父親送到老人院里。因為他的父親跟很多護工都處不來,所以他說決定讓親人住進養老院,按照傳統的習慣,我們應該覺得歉疚、也會令人非常不安。不過他們去了那個老人院以後,發現還蠻好的。為什麼?老人院里邊有特別多長壽的老人,他們之間還能找到一些共同的話題。

 

 

 

他有一次去看他的爸爸,他發現他的爸爸在跟別人掰手腕,就是在玩掰手腕這個動作,然後掰完手腕以後,他說爸爸你真厲害。他爸爸說他是紙老虎,不過我也差不多了,我的勁也差不多快用完了。在這個時候顯示出了孩子的那種對於游戲的那種喜歡。

 

 

 

但是把老人送進老人院,不意味著子女就可以放手,而爸爸在老人院里邊其實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兒子去看他。當兒子看他的時候,兩個人會非常愉快地輓著手在老人院周圍散步、聊天。他們說起了很多過往的事情,包括他爸爸在戰爭當中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事都是在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後,開始跟他的兒子溝通交流,讓兒子知道。

 

 

 

所以如果沒有這一段兩個人可以經常輓著胳膊在村裡邊散步,然後促膝談心的這個過程,兒子甚至不能夠知道老人的一生當中還有這麼多他難以忘記的故事。你發現人老了以後,他記不住眼前的東西。但是他能夠記住很遠的東西就是好早以前的事,他雖然說得顛三倒四的,但是他能夠說出來,就是眼下的事說完就忘。比如說他們倆在老人院里邊散步的時候,他們會聊什麼,他的爸爸會突然問他說這是什麼?指著一棵樹問他這是什麼,然後他說這是樹。他爸爸揚起眉毛說,給人的印象不像是樹,就是老人的那種感覺。

 

 

 

“然後我們倆到了花園里坐在長椅子上,我在一本老的學生練習簿上記錄著一些東西”——因為他是個作家——“然後他饒有興趣地看著我寫,他怕本子滑落,用手幫我扶著本子。他問,你整天在紙上寫東西,日子過得好不好?然後我回答說,我寫字總是過得很好的,他說我也很好。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配搭狀況,我所給予他的他把握不住,他所給予我的我盡一切力量去把握。這樣的時刻會拉得比較長,讓我有時間註意許多事,這時候難得有什麼事逃過我的觀察,我非常清醒也很機智、也很留神,一切事物非常清晰地通向我,好似忽然之間有一道強光在我周遭閃現。”

 

 

 

作者寫這本書他最後告訴我們說,我想對世界敞開心扉,說說我和父親之間的某些東西,人們一般都在背地裡議論說阿爾茨海默症會切斷人與外界的聯系。而我和父親之間存在著恰恰與此相反的聯系。當我們所有的希望破滅以後,我們才開始活過來。幸福的感覺在於死亡靠近時變得特別明顯,幸福不在我們期待的地方出現。

 

 

 

當他能夠正視這個阿爾茨海默症給父親帶來的剝奪,開始非常珍惜跟父親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候。他連父親用手給他扶著那個作業本,這個細節他都能夠記住並且寫在文章里邊,就說明這個人是真的活在了正念當中。他是每一時每一刻都在體察著父親所帶給他的那種感受和關愛。這時候其實把愛拉長了,把這種親情延續在了病痛的折磨當中。

 

 

 

這書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會有特別多的人給它打特別高的分。原因就在於它讓我們重新地認識了疾病這件事情。最後他說,我常在今天這位已經失去了正常認知能力的可憐人身上見到以前的父親。當他用清澈的目光看著我,對我微笑,我便知道對於他來說,我的來訪是件值得高興的事。還真是不錯 ,這樣的時刻不少,他經常顯得好像什麼也不知道,然而什麼都理解。

 

 

 

有一次我到養老院看望他,同他握手時,他憐惜我的手冷。我說我來時外面下著雨,有點冷。他兩手握住我的手說,你們可以做你們該做的事,我可是要暖暖這只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溫情。當老人最後連自己的記憶力和意志都已經喪失的時候,他還是沒有忘記要幫著孩子去暖一暖他的手。

 

 

 

在準備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查了很多的資料,希望能夠找到護理老年痴呆症的最佳的方法。那麼總結了一下專家給出的建議有這麼幾條,第一個是一定要盡量預防卧床不起,能夠讓老人通過物理的訓練、能夠走路、能夠晚一天坐輪椅或者晚一天癱瘓,都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就是要註意飲食和營養,就是對於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資料上講,不用過多控制,這個和我們所講的《穀物大腦》是一致的。《穀物大腦》當中就是說,蛋白質和脂肪是對大腦有好處的,大腦是需要大量的脂肪的。而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攝入大量的穀物形成的麩質和血糖,這些多餘的血糖會傷害到我們的腦白質,進而會產生阿爾茨海默症。

 

 

 

第三個就是要註意老人的日常衛生習慣,還有就是情緒的護理。我們前面講到的不要總是呵斥他,不要總是說他不對,讓他開開心心的,讓他覺得自己說的方法並不離譜、不要嘲笑他。

 

 

 

然後綜合能力的一個訓練和護理,還有必要的疾病護理,預防感染。

 

 

 

最重要一條是如果卧床的話,要防止褥瘡,褥瘡會高發於臀部、肋骨這些地方。所以每隔兩個小時要翻一次身、擦洗一下身體,每個人的生命都要走向老年。盡管我們講《未來簡史》說人可能會永生,但畢竟目前還沒有發生,所以我們要做好面對老年的準備。

 

 

 

這個作者在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我那天讀完這本書之後忍不住就在微信上分享。然後很多網友跟帖說講得特別好,是什麼呢?父母在年老以後,依然肩負著教育子女的責任,在我們小時候教我們認字、教我們走路、教我們學做人、教我們說話。老了以後,父母教我們的方法是用他的衰老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衰老,什麼是人生必然的經歷。所以就好像阿甘的媽媽跟阿甘說,It’s my time.(我的時間到了)。這是一個生命的周期。父母用最後的身體力行讓我們認識老年,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珍貴。

 

 

 

所以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動,你內心當中柔軟的部分,然後對身邊的每一個老人都有更多的理解,都有更多的關愛,然後讓他們能夠生活得更加幸福。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