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53】
東京傳
從江戶到現代的歷史,會讓你更瞭解東京
作者斯蒂芬‧曼斯菲爾德,旅居日本的英國作家,攝影記者,作品刊載於全球60多種報紙和期刊。
在流傳的故事中,有人問這三位:如果你養的杜鵑鳥不叫,你會怎麼辦?
織田信長說:杜鵑鳥不叫,就把它殺掉。
豐臣秀吉說:杜鵑鳥不叫,那就想辦法讓它叫。
德川家康說:杜鵑鳥不叫,那就等它叫。
德川家康的性格告訴我們,「耐心」是成大事重要的要素。
日本是靠「模仿」成功的國家。
1853.7.8美國的黑船事件後,美國靠著船堅砲利直接開進日本的江戶灣,當時的日本沒有太大反擊能力,最終簽下「神奈川條約」。
痛定思痛的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就是讓官員們,出訪世界各國學習,回來後,靠著「模仿」爾後邊走邊學邊修正的發展,
在短短20幾年,從封閉鎖國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的強權。
知名演講家「戴爾卡內基」也是靠著「模仿」成功的人士。
在一次的演講裡,守舊派的人士,想發動嘴砲的實力,攻擊卡內基,只會像鸚鵡「模仿」別人說話。
卡內基淡定的演講上說,「正確,我的書籍裡沒什麼創見,因為我所有的知識,都是從上帝、先賢、智者的書籍學來的。
希望這些有用的知識和技巧能幫助到更多人,乃至整個社會會更好,我的書籍就是不厭其煩的宣傳推廣出去,再結合自身的經驗做更平易近人的說服罷了。難道有人會認為他們所說的話,是錯誤又毫無道理嗎?」
語畢,迎來全場熱烈的掌聲,這些守舊派人士的「臉」直接被打腫得像「麵龜」。
而小的我,靠著模仿智者「樊登」。
「分享知識是種美德,當我們不斷的分享知識給這個社會,這社會將會變得更美好」樊登誠摯說。
我的「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文章,就是擷取樊登說書的演講智慧,希望能讓各位快速得到「實用知識」,再加上個人生命的經驗,希望各位可以成為更有「智慧」的人。
「所以,我找到了,分享實用知識的意義和價值了。」
我模仿卡內基,眼神堅定不移,淡定兼自信說。
大綱
前言
幕府統治時期
明治時代
大正時代
昭和時代
平成時代
多元化的東京
前言
我們去過那個城市,假如你不瞭解這個城市的歷史,你會發現這一趟走下來,除了購物、吃飯之外,好像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但其實每一個城市的歷史,如果縱深地切入進去的話,就是一部國家史或者是世界歷史的連接。所以我打算把城市的歷史,講成一個系列。
雖然我們大家未必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去到全世界所有那些著名的了不起的城市,但是我們應該能夠通過讀書,神游那個地方。另外如果你真的去了那個城市,你讀過一本書和沒有讀過這本書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樊登現在選擇了幾本很棒的傳記,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包括《伊斯坦布爾三城記》,包括這本《東京傳》,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傳》。
樊登曾經去過很多次東京,但是讀完這本書之後,覺得真應該帶著這本書去,才能夠對東京有一個深切的瞭解。
而且我希望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應該瞭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原因是只有當你瞭解了這個城市的歷史以後,你才會知道,世界和平是多麼的珍貴。
所以我們必須得知道人類共同的命運,整個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通過研究這些城市能夠有更深刻的瞭解。
好了,這本《東京傳》從哪兒開始講起呢?其實東京是一個新的城市,雖然說之前的遠古時代,也有一些原始人在東京出現,但那時候東京不算是城市。
東京位於日本關東土壤層,這個地方經常噴發火山,所以大量的火山灰構成了它的基礎的地基。它是三條河流的匯集地,包括我們說的隅田川、荒川和江戶川。
各位記得嗎?“我是江戶川柯南。”就是指江戶川。這是三條河流的沖積平原,它們在東京灣入海,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平地。無數的災難造就了這個城市。
在公元628年的時候,歷史上竟然詳細到3月18日這一天。這個作者也很奇怪,說那個時候怎麼可能詳細到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天,有漁民在河裡發現了一尊觀音像。然後他們很害怕,說怎麼漂下來一個觀音像?就把那個觀音像又扔回到河裡去,結果一會兒又漂上來了。
所以這些漁民覺得很驚恐,說這個觀音像怎麼會在河裡沉不下去?就把觀音像拖上來。後來就在發現觀音像的地方,公元645年,建立了淺草觀音寺。
我們現在去東京,經常第一站會去淺草寺。淺草寺的那個地方所建築的這個觀音寺,就是東京最早的有記載的建築。
然後有一個叫作太田道灌的人,他有一天晚上收到女神的啟示,女神啟示他要在江戶這個地方建一座堡壘。
於是他就在江戶自己修了一個小堡壘,其實相當於一個有著一定防護措施的小漁村。這個堡壘的位置,就在今天皇居的外花園之上,就是市中心的那個跑步聖地,堡壘就在皇居那個地方。
幕府統治時期
真正能夠談得上這個城市的發端,是在1590年。1590年的時候,德川家康占領了關東。他和豐臣秀吉兩個人一塊兒撒尿,據說這兩個人在撒尿的時候商量好了勢力劃分。
豐臣秀吉當時是大的將軍,德川家康是正在崛起的一個年輕的將軍。後來豐臣秀吉就跟德川家康說,你去關東,關東這個地方分給你了,你在那裡重新建立你的地盤。然後德川家康非常高興就同意了。
這兩個人想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豐臣秀吉看來,那個地方荒無人煙,是入海處,在那麼一個地方,你就算是完了。
因為你已經被邊緣化了,遠離了京都的權力中心,你說你還有什麼希望。所以把他貶到了東京這個位置,也就是當時江戶的那個堡壘。
但是德川家康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德川家康說,這里有三條大河,運輸特別方便,出海也方便,所以將來無論是做貿易,還是乾什麼,比如用水,都特別好。
這個城市一點都不缺水,而且出海也方便,做貿易好。德川家康的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個蓬勃興起的城市。所以從這兩個將軍撒尿時所做的決定,帶來了整個東京的開始建立。
所以你想,這個比我們中國的西安,或者是北京,都要晚得多。它是在1590年,就是16世紀的末期才建立的。
在1600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去世了以後,德川家康在一系列的戰爭當中獲得了勝利,他成了當時的幕府將軍。一旦他成為幕府將軍以後,整個京都就變得有名無實了,因為天皇被架空了。
德川家康一個人在這個東京待著。各位知道東京有幾個地名,比如說原宿、新宿,它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德川家康在東京待著的時候,所有的這些大名,就是所謂的那些貴族將軍們,都得來德川家康這里匯報工作。
匯報工作的時候一開始住的那個地方,就是原來的宿舍,叫原宿。後來這個原宿住不下了,還帶了很多的朋友、親戚都來定居,所以就有了新宿。這些地名是這麼來的。
有兩種大名,其中176位大名叫作譜代大名。什麼叫譜代大名呢?
就是那些在德川家康舉事的時候支持他,立場鮮明地說我就支持德川家康的人。這些人叫自己人,叫譜代大名。還有86名叫外樣大名,就是你當時態度很含混,雖然你是大名,但你是外樣大名。
德川家康因為所在位置偏遠,他在東京這邊,而皇都在京都那邊,他為了能夠控制這些大名們就開始想辦法。
我們知道德川家康也是從大名起家造反的,那如果這些人也造反的話,是不行的。他的辦法是什麼呢?他用了一個制度,叫作參勤交代。
這個參勤交代制度特別有意思,它使得財富快速地聚集在了東京這個地方。
“這種制度要求所有的大名,都要有兩處居所:一處在江戶;另外一處在他們領地所在的州郡。”中國古代其實也是這樣,就是你在封地和你在國都,有兩處房子。
“他們必須在江戶的居所住上一年,之後的一年返回到領地居住。同時,一半的外樣大名必須在每年3月回到江戶,而另一半在同一時間返回原籍。”大家互相交換,保持一半一半。
“這一規定強化了家康分而治之的策略。
譜代大名則在每年8月進行一次輪換。大名們離去歸來的儀仗隊伍要能顯示排場和炫耀財富,而這些都花銷不菲。家康進一步為大名設限,要求將他們的配偶、子嗣和法定繼承人永久性留在江戶的居所,作為防止他們造反的保證。
為了保險起見,幕府在通向江戶的主要路線上樹立起屏障,嚴格執行‘女不得出,兵不得入’的規定。”女人別想出去,士兵別想進來,因為我要保護江戶的安全。
“為了確保大名們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武器和發動叛亂,幕府還強迫大名在江戶時過紙醉金迷的生活,供養數量龐大的扈從與隨員,並且居所的修建風格也得體現早前桃山時代更尚奢華的審美。
在最行之有效的傳統——威脅——的作用下,參勤交代的真實目的從未被公開道明。然而,所有人都對家康的意圖心知肚明。
這套系統把江戶牢固確立為國家事實上的王都,與帝國的都城京都遙遙相對,從而這座軍事城堡變得無懈可擊。”
就是他不讓你們手裡有錢,你們手裡有錢,都得給我花在江戶,都在這蓋房子,然後搞得特別奢侈,養很多的人。
那你想這個城市很快就發達起來了,因為所有人賺了錢都得花在這個地方,這是德川家康當時所用的政治手段。
這個江戶城在建立的時候,他們講究風水,在城市的東北角建一個寬永寺,東南角建一個增上寺,都是為了防止邪氣迸發之類的。這個咱們不詳細講。
但你會知道整個東京城的構造,就跟咱們中國古代的那個太極圖是一樣的。兩個角上有兩個寺廟控制著,然後這邊黑的那個地方叫目黑,白的那個地方叫目白。
今天東京你坐地鐵還有這兩站,這兩個地方都是傳統的貴族們居住的。這就是整個東京開始興起的過程。
然後德川家康修建了引水系統、交通系統。你知道那個城市裡的土地是怎麼分配的嗎?
大名們都分很多土地,因為他們剛剛得到這個江山。
大名和武士占有70%的土地;然後寺廟和神社——日本有兩種宗教,一種是佛教,一種是神道教——占14%的土地;所有的老百姓加在一塊兒,只有16%的土地。就等於這個城市裡的老百姓,是沒地方住的。
所以那個時候日本人的居住情況,是很差的。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住小房子,你知道嗎?
你今天到日本去,你看到日本人的住房,基本上十幾平 、20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房子。一個年輕人能夠住30平的房子,大家說好寬敞。
30平就覺得好寬敞,因為他們從那個時候,老百姓就是住很小很小的房子,擠在一起。所以那個時候疾病就特別多,很多疾病盛行,比如說腳氣。腳氣有一個日本的名字,叫江戶病。
1616年的時候,德川家康去世。在他去世的時候,大概17世紀50年代,日本這個江戶就有了50萬人口,那是相當密集的一個人口。
但是這個城市這麼多的人擠在一起,又是木質結構的住房,就很容易發生火災。而每一次火災的發生,都使得這個城市煥然一新,因為重新劃分格局了。之前的誰分什麼土地不作數了,燒完以後重新來。
在1657年1月18日,發生了明歷大火。這個明歷大火特別邪,它又被稱作振袖大火。就是日本女士穿的那個和服,其中的一種叫作振袖。
有一個女孩,穿一個很漂亮的和服,穿完以後就死了,死了之後那個和服捨不得扔,就又給下一個女孩穿,下一個女孩穿了沒幾天也死了,然後再給下一個女孩穿,也死了,連著死了三個女孩。
後來大家說不行,這個衣服肯定有問題,他們就到本妙寺讓和尚們作法驅邪,說把這個衣服乾脆燒了算了。
作法驅邪搞了以後,燒了振袖的這個衣服,結果一燒,那個衣服的火花飄起來,落在本妙寺的房頂,嘩著起來。這個火燒得有多大呢?
“肆虐了兩日的烈火夷平了930座大名的宅邸、350座寺廟和神社、1200座商人住宅和61座橋梁。火災的受害者據估計在10.8萬人左右,而當時整個江戶的人口不超過30萬。
冬日燃起的這場大火將人們逼上了絕境,災後的第二天下了大雪,在天寒地凍中,幕府立刻從糧倉調撥了救濟糧進行發放,但仍然有許多人死於飢餓和低溫症。”
這里邊最慘的是監獄里的人。監獄里關了很多犯人,因為那個地方總是著火,這些犯人跟監獄有一個協議,如果著火,你要把門打開,讓我們跑出去,然後等火滅了,我們再回來。
結果振袖大火的時候,沒有人開監獄的門,整整在那個監獄里燒死了2萬人。你想想多可怕的一場大火災。
大火實際上經常給當時的東京帶來我們說的“反脆弱”的那種活力(“反脆弱”是塔勒布的理論,指在不確定性中獲益)。
日本人甚至給東京的大火,起了一個愛稱,叫作“江戶之花”。當他們說“江戶之花”的時候,就指那個房頂上躥著的火苗。
隨著大火一次一次地焚燒,這個城市變得更大,活力變得更強,因為原來的那個劃分體系會產生改變。
在日本的城市起來了以後,因為幕府希望大家都生活得比較奢靡,所以他們就有一種叫作游郭的地方。
什麼是游郭呢?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紅燈區。紅燈區帶來了更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願意到這個城市裡混,後來游郭慢慢地遷到了東北部,就是淺草的那個地方。
然後這時候疾病和死亡開始慢慢在這個城市裡蔓延。因為你想,那種游郭都沒有什麼防護措施的。
這里有一段我覺得我們應該為這些死去的小姑娘們念一念。因為在游郭裡面流行著很多的疾病,所以很多小女孩根本活不到太大的年紀。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對待這些女生的嗎?
“大多數低級的游女死去的時候不過20歲出頭,沒有人會為她們哀悼。位於三輪的凈閑寺里,埋葬著超過1.1萬具年輕女人的屍骸。她們在城中的煙花柳巷綻放、凋零,最後腐朽於同一座平凡而未刻名姓的墳墓中。”
“妓院的傭工將屍首從寺院的圍牆上投入寺中,以至於凈閑寺擁有一個更有名的稱呼——投入寺。”這個寺廟叫投入寺,因為每天都有人往裡邊扔死屍。
“傭工們相信這些游女的亡魂會回來纏著對她們屍體不敬的人,於是屍體在被扔過寺牆前有一條草席裹身,盡管同樣的習俗也被用在死去的牲畜身上。”
大量的人在這個城市不斷進化和迭代的過程當中,在這個城市裡邊生存死亡,所以這個作者說,疾病和死亡是一個平等主義者。
隨著這個城市的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帶來了新的戲劇、圖書、繪畫、詩歌的發展。
當時江戶的識字率,在全世界的城市裡都算是非常高的。因為你從他們印刷的出版物銷售的那個量,就能夠看得出來,當時的人是很喜歡讀書的。
這時候我們要介紹一個非常著名的俳句的詩人。日本人寫的那種短的詩歌叫俳句。俳句的詩人最有名的是誰呢?松尾芭蕉。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日本俳句名人的話,那一定就是松尾芭蕉,他是相當於中國的李白這樣的人。
“1680年的冬季,這位詩人的一個門徒在隅田川的東岸為他蓋了一幢簡陋的茅草屋。……當地沒有自然泉眼和含水土層,只能用船運來淡水。
詩人的筆名取自其弟子所贈的芭蕉,他曾這樣寫道,在他的印象中,芭蕉之葉‘或大半吹折如鳳尾,或全葉破敗似青扇’……” 你看那個芭蕉的葉子那種感覺,就是這樣。
“(芭蕉)似乎正應了他本人簡潔質樸的美學。此外,他指出芭蕉是木而非材,並補充道,‘餘獨敬芭蕉之無用’。這位俳諧大師將自己的茅草屋命名為‘芭蕉庵’。”這就是松尾芭蕉的生活狀態。
然後有一次江戶著大火的時候,把他那個芭蕉庵給燒了,燒了以後松尾芭蕉一個人跳到河裡才逃回一條命來。
我們念一句他的俳句,讓大家理解日本的俳句是什麼。比如說這麼一句詩:“舟櫓打浪聲,冰凝愁腸寒夜淚。”這就是一首俳句。
然後還有一首很有名的,叫作“扇攜富士風,送禮回江戶”。就是說,我住在富士這個地方,我沒有什麼東西好送給你的。
那時候人互相交往都要送禮,但我很窮,怎麼辦呢?我拿扇子扇點風送給你吧。“扇攜富士風,送禮回江戶。”這就是日本當時文學的發展。
在德川家康的後邊接任的,有一個叫作德川綱吉的幕府將軍。
這個幕府將軍特別有意思,他有一天聽到旁邊的那些出家人跟他講,你要保護動物,尤其你要保護狗,狗是特別忠誠於人類的。
這個幕府將軍突然就動了情,於是就頒布了一條“生類憐憫令”。
這個“生類憐憫令”說什麼呢?說誰敢打狗,我就殺誰。就是城市裡邊不許打狗,更不許殺狗。
然後因為這個“生類憐憫令”,有13個人被處死。後來那個狗多到什麼程度?人躲著狗走,滿大街都是流浪狗,這些流浪狗凶得就沒人敢管。
因為它們見人就咬,人們沒辦法,不敢打,打就殺頭,殺了13個人,你想多可怕。
所以日本人那時候把這個狗叫作“狗様”,“狗様”就是“狗大人”,人們把狗叫“狗大人”。
人們把這個幕府將軍叫作“犬公方”,“犬公方”什麼意思呢?就是“狗將軍”。這個“狗將軍”的身高只有1.24米。
但是他統治的時間相當長,從1680年到1709年,都是他在統治。這是一個插曲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1694年和1703年,又分別發生了地震和火災。1704年洪水、霍亂、鼠疫、麻疹,1707年火山大爆發。
那次火山爆發以後產生的火山灰,讓整個東京從早到晚都是灰矇矇的。
因為全是灰,在不斷地落,不斷地落,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東京的人養成了習慣,出門要打燈籠。
當然現在有了電以後沒有了,之前日本人出門都是打著個燈籠,因為火山灰太多,根本看不見。
17世紀末的時候,也就是1690年以後的那個時候,東京——那時候叫江戶,江戶的人口超過了10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但是這個作者說,盡管它當時的人口數量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可幾乎沒有哪個世界上的人知道這里。
因為日本是一個小國家,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地方,但是它已經孕育了100萬的人口。
接下來到了一個躁動的時期,就是幕末的時代。幕府時代是要終結的,怎麼終結的呢?我們先談一起復仇事件。
有兩個大名有一天吵架,一個叫吉良,一個叫淺野。吉良的地位高一點,淺野的地位低一點,然後淺野被吉良辱罵得實在是太生氣了,拔出刀來,啪砍了吉良一刀,把吉良肩膀砍傷了。
肩膀砍傷,這是死罪,因為淺野不能夠以下犯上。所以當時的那個“狗將軍”說,那你就剖腹自殺,剖腹自殺是對他表示尊重。那就自己死吧,然後淺野就剖腹自殺死了。
淺野死了以後,他的家裡有一個叫作大石內藏助的管家,這個人是一個武士。
他們家還有46個其他的僕人。吉良家的人就知道他們家的人要報復,所以就派了很多眼線盯著。結果這家人怎麼做的呢?全散了,都當浪人了。
我們說日本浪人,就是主人倒了,這些武士無家可歸了,到處流浪,變浪人。有人拉黃包車,有人開個早點攤兒,有人到妓院里邊當打手。
然後這個大石內藏助被盯得比較緊,他的生活作風都變得很糟糕,他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全部都趕走,跟別的女人鬼混。
就讓別人看到說,哎呀,這家沒什麼了不起的人,都散了,都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天晚上下大雪,這46個人,加上大石內藏助,47個人,全部回到家。這一段我要念一下,因為這一段描寫得特別震撼:
“比起復仇,淺野的前家臣更認為他們即將採取的行動是一種崇高的儀式。
他們因而將全身的行頭更換一新,穿上了白色絲棉的內衣、袴褲,繪有家徽的黑色棉和服、護手、綁腿以及黑白相間的兜帽和鬥篷。
一些人根據古老的習俗在頭盔中焚香。為什麼要在頭盔中焚香呢?因為如果敵人砍下了他們的頭顱,頭盔中就會散發出香氣。”
1703年1月30日黎明時分,大石的人突然襲擊了風雪中的吉良家宅。吉良家的人抵抗了一下,打不過他們,後來他們根據身上的刀疤,認出了躲在壁櫥里的那個人是吉良。
他們讓吉良自殺,吉良拒絕自殺,後來他們就砍下了吉良的頭顱。接下來沒有一個人逃跑,所有的人到寺廟里吃早飯。寺廟里的和尚給這40多個人準備了早飯吃,他們吃完了以後,等待幕府將軍宣判。
幕府將軍沒辦法,說你們這是大罪,但是我尊重你們,全部剖腹自殺吧。然後這47個人全部切腹自盡。這里年齡最大的人77歲,最年輕的只有15歲。
各位想想看,這如果拍成一部電影是什麼樣的感覺?他們忍辱負重,乾著那麼多糟糕的事,最後統一恢復到那個忠臣的狀態。所以在日本歷史上流傳著很多關於他們的劇作,叫作《忠臣藏》。
人們把這個故事拍成了戲劇,拍成了電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也被禁演過一段時間,就是因為它里邊有大量的暴力的東西。
在這個時候,就在江戶逐漸變成一個成熟的城市以後,江戶人有一個互相認同的身份叫“江戶子”。
什麼叫江戶子呢?我不愛掙錢,我討厭商人,你要我乾那些事沒意思,我就喜歡文學、藝術、武術,就喜歡這些東西。這些人叫江戶子。
這些人對商人極度不屑,但是統治階層越來越覺得商人越來越有錢,統治階層就說你們得收斂著點,不要搞得那麼奢華。
所以在江戶那時候出現了消費禁令,就是不允許人們炫富,導致的後果是什麼呢?就是統治階層假裝很富有,而商人階層裝出很窮酸。
商人階層里邊全穿著絲,穿著很好的衣服,外面罩一個黑袍子,假裝沒錢。然後統治階層每天吃得滿臉都是油,讓人覺得很有錢,實際上到處借錢,向商人借高利貸。就是看起來富麗堂皇,但里邊完了,沒有錢了。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城市越來越難以控制,因為這些幕府的控制力變得越來越差,整個商業的力量在不斷地崛起。所以有一段時期的日本,有一種說法叫“法不過三日”,任何一個法令頒布出來,沒過三天又一個法令,然後又一個法令,“法不過三日”。
在1733年的時候,米價失去了控制,導致全城暴亂;然後1787年大飢荒,引發天明暴亂。
在1841年的時候,德川家齊去世,他去世的時候,人們發現他還有40多個妻妾,所以這些幕府將軍們的生活是非常奢華的。
然後1842年開始了天保改革。
在1853年7月8日,有一個西洋人佩里準將來了,他開著一艘黑船,開啟了幕末時期。
西方人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日本。
因為日本本來是閉關鎖國的,它是完全不跟外面交流的,結果這個佩里準將開著船來,你不讓我來,我就打你,然後進來了。
進來了以後1854年和1855年出現了兩次地震、大雨、洪水,日本人當時覺得這些災難都是西方人搞的,於是也有人開始殺西方人,人們反對西方人,想把西方人趕走。但是不行,西方的勢力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1868年的時候德川幕府投降。被誰打敗的呢?是一些倒幕勢力。這個倒幕勢力就是維護天皇權力的那幫人。
然後這些人集合起來,把幕府將軍打敗,從此結束了幕府時代。在1868年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清末的時候,幕府時代結束。
他們燒了寬永寺,就是最早建城的時候那個震著邪氣的寬永寺,但很奇怪他們留下了東照宮。東照宮什麼地方?
德川家康的墓就在那裡,所以今天你們去日本是可以看到德川家康的墓的,這些倒幕的人竟然沒有毀掉德川家康的墓,反倒是燒掉了寬永寺。這就是幕府時代的東京的發展,我們叫作躁動不安的時期。
明治時代
1867年1月9日,明治天皇登基。明治天皇有兩個特別能幹的屬下,一個叫大久保利通,一個叫伊藤博文,這兩個人都是極度擁抱西方的人。
這個伊藤博文經常在日本搞那種化妝舞會,你很難想象一個清末的人整天搞化妝舞會。
他自己裝扮成西方的那種古靈精怪的貴族,比如戴個獨眼龍眼罩等等,去參與跳舞這樣的活動。所以他們是擁抱西式生活的。
而這個天皇每天穿著西式的軍裝,剃頭,然後廢除武士制度。
這個廢除武士制度對於當時是非常大的衝擊,因為大量的武士除了殺人之外什麼都不會,他們就不會乾活,這些人被廢除以後只能去拉黃包車,去乾點其他的事兒。
民眾中還有一個剃頭的過程,就像咱們國家過去把那個長辮子剪掉,日本也是。如果你要留古代那種頭,不行。後來在街上攔著路障,見一個人剃一個頭。天皇自己也率先剃成現代的這個發型。
1868年7月,江戶改名成東京。然後1869年,天皇從京都搬到了東京。所以如果我們說東京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1868年。
當時天皇提出了三個口號:文明開化、富國強兵、和魂洋才。你看我們吃點心的時候會發現,日本有兩種果子,一種叫和果子,一種叫洋果子。
和果子就是日式的點心,洋果子就是西式的點心。所以他們當時提出的和魂洋才,就跟我們中國在那時候提出來的洋為中用是相當近似的一種說法。
同時,日本不斷地發展各種各樣的工業和現代的交通。
“東京和橫濱間的電報線路在1869年開始運營,1872年鋪設了新橋和橫濱間的鐵軌,1877年引進了電話服務。
女性電話交換機操作員是日本第一代職業女性的排頭兵。”女性開始進入職場,之前是不可能的。
“1876年,東京進行了自來水工程調研;1880年,一座港口開始動工。”
明治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建築,尤其是西洋建築。明治的建築大集市,把城市幾乎變成了一座世博園,一座擁有各種各樣建築形式的百貨集市。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今天去東京看到的就是明治時期的建築,幾乎沒有了,因為東京這個城市所遭受的災難還沒有正式開始。
大家知道1萬面值的日元上印著一個人,叫福澤諭吉。福澤諭吉是什麼人呢?是一個教育家,他是日本慶應大學的創始人。福澤諭吉當年曾經提出過一個特別具有革命性的口號,叫作“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
這就是平等。他說老天爺造的人,沒有人上之人,什麼貴族、大名,沒有;也沒有人下之人,說這個人一定不行,沒有。人是平等的。所以他的理念非常先進。
但就是這麼一個建立了慶應大學的福澤諭吉,也同時提出了一個讓我們亞洲的人會比較心寒的說法,叫脫亞論。
他說不要跟中國和朝鮮混在一塊兒,說中國跟朝鮮代表的是落後的力量,要跟西方混在一塊兒。
所以那個時候實際上日本就開始執行脫亞入歐的過程,他們喜歡歐派的生活,喜歡歐式的建築,喜歡歐式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說日本在明治時期主要的思想變化。
那時候經濟當然大幅地發展。今天你們去日本都會看到三越百貨,三越百貨怎麼來的呢?三越百貨就是當時三井家的產業。我們來看:
“當代商業上的驚人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更為立竿見影。三井家的財富來自為幕府提供銀行服務和一家名為越後屋的服裝店。
到了20世紀中期,越後屋成為日本第一家西式百貨商店——三越百貨……隨著高島屋和三越這樣的大型百貨在銀座和京橋地區開店,這些地區很快發展成了重要的零售業中心。
1869年,當時最著名的書店‘丸善’在日本橋地區開業,同時銷售日語和非日語的書籍。”
這是明治維新時期的一股熱潮。那時候全國上下的口號是什麼?叫作“追趕超越”,就是改革開放。他們在不斷地追趕超越,然後鐵路、電燈、工廠全部都出現了。
但是這本書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在那個時期,窮人和女人所生活的東京是非常悲慘的,窮人會不斷地受到壓榨。因為工業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然後很多女人同工不同酬,被資本家不斷地壓榨。
日俄戰爭以後,因為日本人覺得我們戰勝了,但是所獲得的賠償非常少,所以在日本發生了一個大規模的暴亂,叫作日比谷公園暴亂。
今天你去東京,有一站叫日比谷,那個地方有很大的公園,在那個地方曾經發生過大暴亂。
就在這種環境之下,這個勵精圖治的明治天皇,1912年7月30日死於心力衰竭。明治天皇去世了。
他去世以後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當然大部分的日本人是非常尊敬這個明治天皇的,雖然也有人會對他有稍許的反對,但是比後面的天皇的爭議要少一點。
9月13日當夜,就在帝國軍隊鳴槍宣告明治天皇的靈柩已經出發的時候,乃木希典將軍——這個人在日俄戰爭中曾經是一個戰鬥英雄,他功大於過——為天皇殉死。
怎麼殉死呢?這是一種家臣追隨主公而死的古老儀式。所以你知道明治時期是封建和現代交接的時候。
“在為自己剖腹之前,將軍幫助妻子割斷了她的頸動脈。”然後兩個人死了。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劇變,日本文壇巨匠之一的谷崎潤一郎,在年輕時就曾經哀嘆過,城市過去的實體結構已經不見了蹤影,他寫道:‘我的城市啊,粗野的武士們糟踐了它。
昔日江戶的每一絲痕跡,現今都已逝去。’永井荷風也有同樣的感受,迴首這座已然在明治時代的脈動中崛起的城市,他寫道:‘任何一座城市如果模仿西洋到了東京這樣的程度,見者唯有驚愕,唯有悲愴。’”
“縱貫日本歷史,明治大集市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就是過去的江戶時期的那些建築格局、整個的文化,基本上都被顛覆了。
大正時代
接下來大正天皇登場。大正天皇得過腦膜炎,所以所有見過大正天皇的人都說,你只要跟他交談5分鐘就知道這人精神不正常。
後來大正天皇活著的時候,在1921年就禪讓,把位子讓給了裕仁天皇。這個裕仁也就是我們後來講的昭和天皇,這個人就是發動了整個“二戰”的人。
然後在1913年2月19日,東京又發生了一場大火,燒死了很多人。後來1923年9月1日,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呢?中午12點多,大家正在做午飯的時候,突然之間發生了7.9級的關東大地震。
這個關東大地震,可比我們最近看到的大地震,造成的傷亡要大得多。
因為現在我們看到日本包括福島核電站的泄漏,都沒有死特別多的人,因為現在日本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防地震的體系,建築也很好。但那個時候不一樣。
“僅僅在幾分鐘之內,7.9級的關東大地震就夷平了三分之二個東京,而一牆之隔、人口高度集中的橫濱只剩下五分之一的人幸存。
24小時之後,第二波震動來襲,之後又發生了數百次小型餘震。官方公佈的震後火災有134起,實際上真正的火災數目應該更多。”
“官方記錄的死亡和失蹤人數共計10.4萬人,其中5.2萬人受傷,4.3萬人下落不明。
東京城73%的房屋受損,63%的房屋完全損毀,其中包括了3633座佛寺和151座神道教神社。
超過200座基督教教堂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從上野公園的山坡看下去,天皇的宮城就像一座熄滅的死城。”
誰記載了這次大火呢?各位知道有兩個很著名的人物,一個叫黑澤明,一個叫芥川龍之介。這兩個人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是大作家。
黑澤明講述,他小時候被他的哥哥帶著穿過這些屍骸。他那時候很小,他哥哥帶著他在火燒完了以後的那些街上走。
他說:“屍體堆成一座座小山,一具焦黑的屍體以蓮花式坐禪姿勢盤坐在其中一座山的最高處。”
川端康成則以更具詩意的方式,描述了當時的這些六神無主的幸存者們。當時他正繞著池塘在一片廢墟中巡視,和他在一起的是芥川龍之介。就是說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一塊兒在逛。
芥川描寫的這個話很殘忍,他說:“想象千百男女好似在一鍋爛泥中被煮熟。池塘岸上四處散落著浸滿了泥水的紅衣,因為大多數的屍體是曾經的名妓。”在淺草那個地方著大火。
“池塘、運河和天然河流對降低大火帶來的高熱並沒有什麼幫助,反倒是火焰從空氣中吸走了氧氣,在高熱和低壓共同作用下讓這些水域開始沸騰。”
就是大量的人,為了逃避大火,是跳到河裡去的。結果河水是開的,所以就死這麼多人。
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城市,它的苦難是一直伴隨著城市的發展過程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民群眾憤怒了,說為什麼死這麼多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傷亡?
他們最後就找到了一個出氣的點,說肯定是朝鮮人乾的,然後就滿城開始殺朝鮮人。
他們把一個人叫出來,就說,你說日本話,你不會說日本話,就是朝鮮人。就這樣殺掉殺了6000多個朝鮮人。因為當時在日本的朝鮮人很多,殺了6000多個人。
而且同時日本也開始藉助這次行動排除異己,自由派的人士、共產黨人士,在那次行動中都遭受了大量的損失。然後戰爭的氣味開始醞釀。
這個是怎麼顯現出來的呢?就是日本出現了暗殺的狂潮。凡是說自由主義的,凡是說要求和平、不要打仗的這些領袖,幾乎全都被暗殺掉了。卓別林到日本去,竟然差點被暗殺。
人們對於暗殺卓別林,都覺得毫不意外,因為每天都有人被暗殺。
卓別林有一天跟當時的首相犬養毅的兒子一起在舞會上,兩個人正在聊天。結果有人過來說,犬養毅剛剛被暗殺。
就說明天天都充斥著這樣的暗殺行動。日本那些軍國主義者是非常瘋狂的,誰敢說反對戰爭就殺了你。有的是用炸彈,有的是用刀。
卓別林去日本的時候,據說是很受歡迎他才去的。去了以後日本人經常讓他從車上下來,朝著天皇鞠躬。卓別林覺得很莫名其妙,怎麼就這樣了?你到底把我當客人嗎?
後來甚至有人連他也要殺。所以卓別林趕緊跑了。這個時候你發現戰爭的態度就逐漸地明顯了。
而且在這里邊有一個爭議,就是天皇對於戰爭到底有沒有支持?在日本後續的審判當中,天皇是無罪的,就等於沒有判天皇的罪。
但是東條英機講過一句話,他說我們不會做任何違抗天皇命令的事情。雖然東條英機後來被判了死刑,還有很多戰犯被判了死刑,但是天皇沒有事。
“日本文學領袖人物、作家芥川龍之介在新天皇統治的第一年服毒自盡。
他的絕命書道出了‘對未來隱隱約約的憂慮’,而那個時代許多的知識分子亦感同身受。日本已經準備好進入‘暗谷’。
人們會漸漸明白,芥川隱約感到的不安是一種即將變為現實的預感,它的真實程度令人深感不祥。”
日本有很多人是反戰的,但是反戰的人在當時沒能夠被保護下來。
反戰的態度和戰爭狂人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戰爭狂人為了推動這個戰爭,他寧願用最卑劣的暗殺的手段,但是反戰人士你本身就是和平主義者。所以,戰爭爆發了。
“一旦天皇認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他只能順勢而為。盡管天皇個人厭惡武裝衝突,但他在身為和平主義者之前首先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一點也不想看到他的帝國因為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令而癱瘓。
雖然直到1941年11月他依然說反對戰爭,雖然他與軍事領袖們爭辯,認為6個月拿下太平洋地區的保證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戰爭決定一經做出,就是覆水難收。
他聽取過關於襲擊珍珠港計劃的完整報告,也完全知悉日本全面入侵東南亞的軍事戰略,以及後續蔓延至南太平洋和沖繩島的一系列戰役。”
他都知道。
“有一些知名人物顯然在以無聲的方式反對戰爭。永井荷風在戰爭期間拒絕寫任何東西,以此來表達他的反戰態度。”
昭和時代
“1941年是蛇年,12月7日,身穿海軍軍服的天皇被告知日本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摧毀了駐泊在珍珠港的大部分美軍艦船。
聽說行動成功之後,皇宮官員在官方記錄和他們的日記中寫道:‘陛下的心情是極好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記下了舉國的歡欣鼓舞。
他寫道:‘我們日本人從歷史上從未像現在這樣為我們的民族感到驕傲。’”
欲使其滅亡,必讓其瘋狂。整個日本民族在那時候覺得我們連美國都能炸,珍珠港我們給它炸了,就特別高興,然後這時候美國人開始報復。
“1944年11月,B-29‘超級空中堡壘’編隊掠過東京上空,真正的空襲開始了。”
“1945年1月27日,空襲在銀座地區造成了1000名平民死亡。日比谷公園附近遍地屍骸,人們不得不殺死野狗防止它們吞噬遺骨。
1945年3月9日,當無差別地毯式轟炸與夜間空襲開始後,空襲的強度發生了質的變化。美國人決意在平民中製造大量傷亡,就像他們之後在廣島和長崎做的那樣。
為了點燃城市,讓戰爭加快結束,用來破壞獨棟建築的高爆炸彈被填充了6噸凝固汽油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炸彈所取代。”那些凝固汽油彈取代了過去的這種普通炸彈。
日本人沒辦法了,說你就挖個洞鑽在里邊,拿榻榻米蓋在上面,這樣就安全了。
但那是非常不安全的,因為那個炸彈炸起來了以後,那些地方都變成了天然的鍋,這些人全部都死在裡面。
“然而,這些庇護所最終成為一座座燃燒的墳墓。從午夜到凌晨3點,短短3小時之內,334顆炸彈將1700噸燃燒物傾倒在城市中。
那一夜,10萬左右的平民死去,成就了世界軍事史上破壞性最強的一次轟炸任務。這是美國使用高科技武器進行的第一場大屠殺。”死了10萬平民。
這場令人作嘔的大屠殺的締造者柯蒂斯·李梅將軍後來坦言——柯蒂斯·李梅是執行這個轟炸的——“他說如果美國戰敗了,為了那些被他燒焦、煮沸、烘烤致死的平民,他一定會被作為戰犯帶上法庭。”他知道這個手段是非常殘忍的。
“炸彈甚至觸及了神秘愛國主義的心靈聖地——宮城的主要建築,它們在1945年初被摧毀了。”皇宮都被炸毀了。
“1945年的夏天留給人們的記憶是滾滾的熱浪與原子彈的爆炸。在東京,空襲仍在繼續,它規律得可怕,造成死亡人數不斷上升,直到1945年8月15日,天皇在廣播中宣佈投降。
他所使用的過時的宮廷語言很少有日本人能夠理解,其聲音形式被稱為‘鶴音’。
天皇勸告他的臣民們,要‘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這種精心打造的修辭極富技巧地將日本人置於受害者的位置,而不是戰爭罪犯。
投降詔書也完全沒有提及日本正在東京大學中推進的原子彈計劃。”
所以如果美國當時不堅決出手的話,如果被日本人研製出來原子彈,那歷史可能又要被改寫。
日本投降後,為了贖罪,很多軍官在宮城的外御苑切腹自殺。就是輸了,他們徹底戰敗了之後切腹自殺。
日本戰敗了以後,接下來開啟的這個時代就是麥克阿瑟的時代。
然而日本人特別有意思在哪兒呢?日本人的態度在天皇宣佈了投降以後,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中國在慶祝日本投降,日本也在慶祝。他們說終於投降了,終於結束了,高興。然後他們對麥克阿瑟的到來,覺得像上帝一樣,說這人太了不起了,他在幫助日本重建。
所以日本這個民族的這種特性,特別有意思,他們在戰敗以後毫不悲傷。街上出現大量的小潘潘。各位知道什麼叫小潘潘嗎?就是跟美國士兵好的那些女人,這些人被稱作小潘潘。
你今天在日本大街上走,你會看到特別多長著西洋面孔的日本人,就一張口說話是地道的日本人,但是那張臉就是西洋面孔。他們都是當年留在日本的那些美國大兵的孩子。
接下來黑市泛濫,妓院泛濫,東京又開始繁華起來。美國人就維護著這個繁華。
而且美國人給了日本很多錢,在哪兒呢?美國把日本當作自己的軍事基地,日本有很好的工業基礎,所以美國讓日本給自己打工生產武器。然後日本經濟開始恢復。
西方的價值觀和小小的自由,讓日本人覺得空前的愉悅。所以日本人談到麥克阿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感恩的態度,他們就覺得這個人特別好。
只有一個小細節,麥克阿瑟是戴著墨鏡走下來的,日本人嚇了一跳,以為這人是個瞎子。在日本只有瞎子才會戴墨鏡,這個麥克阿瑟當時戴著墨鏡過來。
1968年10月21日,因為日本在不斷地給美國人提供武器,讓美國人把日本作為亞洲的軍事基地,有兩千多名青年集中在新宿進行了國際反戰日活動。也就是在國際反戰日當天,10月21日,鬧了一個新宿的動亂、革命。
大家知道有一個作家叫三島由紀夫,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作家。
“1970年的11月25日清晨,三島封了一個包裹寄給出版社,裡面存放的是他的小說《豐饒之海》四部曲的第四部。
上午11點,在他組織的私人準軍事團體盾會的4名學員的陪同下,三島抵達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司令部,徑直走到了益田兼利陸將的辦公室。
他堵上大門,把將軍綁在了椅子上……”這人還挺厲害,直接就把將軍綁了。
“……然後走到辦公室陽臺上,對著下方密密麻麻計程車兵和記者發表一篇演說。
聽眾們的奚落嘲笑聲,直升機在頭頂盤旋時的轟鳴聲,警察擰動摩托車的油門聲,這些嘈雜的聲音將三島的激昂話語淹沒了大半。他正在宣讀一份宣言,號召人們復興帝制,恢復戰時的日本價值觀。
在大喊了三次‘天皇陛下萬歲’之後,三島退回辦公室內,跪在地毯上切腹自盡。他選中了一名學員完成介錯。”
各位知道“介錯”嗎?就是你拉自己肚子時候,拉不下去,有一個人過來把你腦袋砍掉,這個人叫作“介錯人”。
“他選中一名學員做介錯人,但是這個學員笨拙地試了3次都未成功,給他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隨後另一名學員拿過刀,完成了最後的斬首。
如果三島的意圖是在軍隊中激起民族主義怒火並煽動叛亂,或者讓日本重新長出鋼鐵與肌肉來喚起帝國主義的復興,那麼他的演講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就是說三島由紀夫還在想回到軍國主義的那個時代。這是一場鬧劇,他自己自殺,死掉了。
在這個時候,東京人不關心戰爭。你們知道這個時候東京人關心什麼呢?關心空氣。因為東京的空氣質量極其糟糕,大量的人經常會在街頭突然就被熏倒了。
所以1959年,日本開始治理大氣污染。他們的口號叫作“還東京藍天”,意思是把東京的藍天恢復過來。
之後他們又建立了東京塔,就是今天我們去看的那個東京塔。東京塔是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的一個標志。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東京塔?
全世界的人都嘲笑日本東京塔,說是徹頭徹尾的贗品,說它是完全模仿埃菲爾鐵塔,埃菲爾鐵塔怎麼造,它也怎麼造,它沒有什麼創意,而且比人家埃菲爾鐵塔還小一截。
但是日本人覺得東京塔了不起,這麼巨大的鋼鐵塔弄起來。
那鋼鐵是哪裡來的呢?都是美國的那些坦克。美國在日本扔了一大堆坦克,後來回收過來沒用了,把那些坦克熔了,拿那些坦克的鋼鐵,造的東京鐵塔。
平成時代
在1958年的聖誕夜,開啟了東京塔的啟用儀式。對日本來說這是他們工業進步的一個象徵。
從這以後發生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日本開始要辦奧運會了,然後日本房價飆升。飆升到什麼程度呢?
光一個皇居那個面積的日本東京的土地,就可以買下加利福尼亞州。
然後日本人還算賬,他們說,如果我們把東京的地價拿出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所以日本當時的口號叫作“買下全世界”。到曼哈頓去買大樓,買世界名畫等等,買了一大堆。
當然如果你要讀別的書的話,你會知道這些東西後來都還給美國了。美國對付日本人太容易了,只需要在匯率上下一點功夫,我們叫貨幣戰爭。
只要把匯率調整一下,日元就開始大幅地升值,然後日本的通貨開始出現問題。
於是日本人乖乖地又把那些高價買來的東西,低價賣回去,這整個的差價都被美國人賺了。所以日本在經濟上是玩不過美國的。這就是日本經濟整個高速發展復蘇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日本的普通老百姓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就是房價高到根本沒法買得起。最可怕的就是,老百姓的特點是房價越高就越買。
那個時候東京的房價高到差不多20萬人民幣一平米,但是大量的中產階級覺得再不買就來不及了,房價越來越高了。
然後他們在20萬一平米的時候接盤買下來,然後房價開始狂跌,到現在很多中產階級還在還80年代、90年代的房貸。整整30年的時間,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1995年3月20日發生了一個大事——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出生了,我們就知道了——就是奧姆真理教的那個大鬍子麻原彰晃,用沙林毒氣,在地鐵里邊放。
那一次沙林毒氣事件死了12個人,5000多人受傷。最可怕的是幫他執行這些毒殺的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受到了奧姆真理教這個邪教的洗腦之後,反過身來殺人。
接下來2011年3月11日,9.0級大地震。這個大地震最直接的是導致了福島核電站爆發核泄漏事件,導致海水的污染,到今天還沒有結束。
多元化的東京
我們講講東京這個城市的一些特點。到最後你會發現東京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城市。
“東京遲早要面對它不言而喻的多元化,接受大批的外國高管、企業家和教師,住在江戶川區廉價住房內的印度人,搬進池袋的中國人……”你到池袋去,全是中國餐館,中國人幾乎把池袋已經全買下來了。
“……以港區為家的美國管理階層,六本木等地區的奈及利亞籍夜總會酒吧老闆和俄羅斯女招待以及在服務行業工作的下層階層,比如護工、廚子、侍應生、洗碗工、便利店店員、工人、酒吧女招待、社交陪同、保鏢、音樂人、藝人、按摩師和街頭小販。
這些男男女女來自西非、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
所以東京現在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有人這樣評價東京,他說東京是一座放任抹去過去的城市。
就是說,我們到東京沒法找到古城的感覺。你要在日本想找到古城的感覺,你得去奈良、去京都這些地方,在這些地方你能夠找到古城的感覺,但是東京沒有。
東京就是大火過後重新建,地震過後重新建,轟炸過後重新建。現在你能夠看到的建築,基本上都是“二戰”以後慢慢建起來的。
“然而,與年老的歐洲城市不同,讓這座位於世界極東處的都城始終生生不息的是永恆的生滅無常。看起來,東京不需要過去也可以得到繁榮的未來。”
我們大致地瞭解了東京這個城市的歷史。
我希望大家能夠站在人類共通的情感上來看待每一個不同國家的過去和歷史,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發現和平、發展,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裡的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們也要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個和平的環境。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東京傳
#斯蒂芬曼斯菲爾德
#戴爾卡內基
#俳句詩人松尾芭蕉
#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
#芥川龍之介
#想像千百男女好似在一鍋爛泥中被煮熟
#模仿的智慧
#麵龜
#杜鵑鳥不叫怎麼辦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東京傳
取自:樊登讀書,東京傳
各位好!我最近想講一個系列的城市傳記,因為我發現,當我讀一個城市的傳記的時候,我能夠深入歷史當中去。就算我們去過那個城市,假如你不瞭解這個城市的歷史,你會發現這一趟走下來,除了購物、吃飯之外,好像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但其實每一個城市的歷史,如果縱深地切入進去的話,就是一部國家史或者是世界歷史的連接。所以我打算把城市的歷史,講成一個系列。
雖然我們大家未必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去到全世界所有那些著名的了不起的城市,但是我們應該能夠通過讀書,神游那個地方。另外如果你真的去了那個城市,你讀過一本書和沒有讀過這本書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現在選擇了幾本很棒的傳記,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包括《伊斯坦布爾三城記》,包括這本《東京傳》,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傳》。我希望還會有《北京傳》《上海傳》《西安傳》《南京傳》,這樣的話我們會對一個城市有深入的瞭解。反正這一生很長,我們慢慢介紹一個又一個了不起的偉大城市。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的是這本《東京傳》。我曾經去過很多次東京,但是讀完這本書之後,覺得真應該帶著這本書去,才能夠對東京有一個深切的瞭解。而且我希望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應該瞭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原因是只有當你瞭解了這個城市的歷史以後,你才會知道,世界和平是多麼的珍貴。所以我們必須得知道人類共同的命運,整個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通過研究這些城市能夠有更深刻的瞭解。
好了,這本《東京傳》從哪兒開始講起呢?其實東京是一個新的城市,雖然說之前的遠古時代,也有一些原始人在東京出現,但那時候東京不算是城市。
東京位於日本關東土壤層,這個地方經常噴發火山,所以大量的火山灰構成了它的基礎的地基。它是三條河流的匯集地,包括我們說的隅田川、荒川和江戶川。各位記得嗎?“我是江戶川柯南。”就是指江戶川。這是三條河流的沖積平原,它們在東京灣入海,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一個平地。無數的災難造就了這個城市。
在公元628年的時候,歷史上竟然詳細到3月18日這一天。這個作者也很奇怪,說那個時候怎麼可能詳細到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呢?這一天,有漁民在河裡發現了一尊觀音像。然後他們很害怕,說怎麼漂下來一個觀音像?就把那個觀音像又扔回到河裡去,結果一會兒又漂上來了。所以這些漁民覺得很驚恐,說這個觀音像怎麼會在河裡沉不下去?就把觀音像拖上來。後來就在發現觀音像的地方,公元645年,建立了淺草觀音寺。
我們現在去東京,經常第一站會去淺草寺。淺草寺的那個地方所建築的這個觀音寺,就是東京最早的有記載的建築。
然後有一個叫作太田道灌的人,他有一天晚上收到女神的啟示,女神啟示他要在江戶這個地方建一座堡壘。於是他就在江戶自己修了一個小堡壘,其實相當於一個有著一定防護措施的小漁村。這個堡壘的位置,就在今天皇居的外花園之上,就是市中心的那個跑步聖地,堡壘就在皇居那個地方。
真正能夠談得上這個城市的發端,是在1590年。1590年的時候,德川家康占領了關東。他和豐臣秀吉兩個人一塊兒撒尿,據說這兩個人在撒尿的時候商量好了勢力劃分。豐臣秀吉當時是大的將軍,德川家康是正在崛起的一個年輕的將軍。後來豐臣秀吉就跟德川家康說,你去關東,關東這個地方分給你了,你在那裡重新建立你的地盤。然後德川家康非常高興就同意了。
這兩個人想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豐臣秀吉看來,那個地方荒無人煙,是入海處,在那麼一個地方,你就算是完了。因為你已經被邊緣化了,遠離了京都的權力中心,你說你還有什麼希望。所以把他貶到了東京這個位置,也就是當時江戶的那個堡壘。
但是德川家康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德川家康說,這里有三條大河,運輸特別方便,出海也方便,所以將來無論是做貿易,還是乾什麼,比如用水,都特別好。這個城市一點都不缺水,而且出海也方便,做貿易好。德川家康的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個蓬勃興起的城市。所以從這兩個將軍撒尿時所做的決定,帶來了整個東京的開始建立。
所以你想,這個比我們中國的西安,或者是北京,都要晚得多。它是在1590年,就是16世紀的末期才建立的。
在1600年的時候,豐臣秀吉去世了以後,德川家康在一系列的戰爭當中獲得了勝利,他成了當時的幕府將軍。一旦他成為幕府將軍以後,整個京都就變得有名無實了,因為天皇被架空了。
德川家康一個人在這個東京待著。各位知道東京有幾個地名,比如說原宿、新宿,它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德川家康在東京待著的時候,所有的這些大名,就是所謂的那些貴族將軍們,都得來德川家康這里匯報工作。匯報工作的時候一開始住的那個地方,就是原來的宿舍,叫原宿。後來這個原宿住不下了,還帶了很多的朋友、親戚都來定居,所以就有了新宿。這些地名是這麼來的。
有兩種大名,其中176位大名叫作譜代大名。什麼叫譜代大名呢?就是那些在德川家康舉事的時候支持他,立場鮮明地說我就支持德川家康的人。這些人叫自己人,叫譜代大名。還有86名叫外樣大名,就是你當時態度很含混,雖然你是大名,但你是外樣大名。
德川家康因為所在位置偏遠,他在東京這邊,而皇都在京都那邊,他為了能夠控制這些大名們就開始想辦法。我們知道德川家康也是從大名起家造反的,那如果這些人也造反的話,是不行的。他的辦法是什麼呢?他用了一個制度,叫作參勤交代。
這個參勤交代制度特別有意思,它使得財富快速地聚集在了東京這個地方。
“這種制度要求所有的大名,都要有兩處居所:一處在江戶;另外一處在他們領地所在的州郡。”中國古代其實也是這樣,就是你在封地和你在國都,有兩處房子。
“他們必須在江戶的居所住上一年,之後的一年返回到領地居住。同時,一半的外樣大名必須在每年3月回到江戶,而另一半在同一時間返回原籍。”大家互相交換,保持一半一半。
“這一規定強化了家康分而治之的策略。譜代大名則在每年8月進行一次輪換。大名們離去歸來的儀仗隊伍要能顯示排場和炫耀財富,而這些都花銷不菲。家康進一步為大名設限,要求將他們的配偶、子嗣和法定繼承人永久性留在江戶的居所,作為防止他們造反的保證。為了保險起見,幕府在通向江戶的主要路線上樹立起屏障,嚴格執行‘女不得出,兵不得入’的規定。”女人別想出去,士兵別想進來,因為我要保護江戶的安全。
“為了確保大名們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武器和發動叛亂,幕府還強迫大名在江戶時過紙醉金迷的生活,供養數量龐大的扈從與隨員,並且居所的修建風格也得體現早前桃山時代更尚奢華的審美。在最行之有效的傳統——威脅——的作用下,參勤交代的真實目的從未被公開道明。然而,所有人都對家康的意圖心知肚明。這套系統把江戶牢固確立為國家事實上的王都,與帝國的都城京都遙遙相對,從而這座軍事城堡變得無懈可擊。”
就是他不讓你們手裡有錢,你們手裡有錢,都得給我花在江戶,都在這蓋房子,然後搞得特別奢侈,養很多的人。那你想這個城市很快就發達起來了,因為所有人賺了錢都得花在這個地方,這是德川家康當時所用的政治手段。
這個江戶城在建立的時候,他們講究風水,在城市的東北角建一個寬永寺,東南角建一個增上寺,都是為了防止邪氣迸發之類的。這個咱們不詳細講。但你會知道整個東京城的構造,就跟咱們中國古代的那個太極圖是一樣的。兩個角上有兩個寺廟控制著,然後這邊黑的那個地方叫目黑,白的那個地方叫目白。今天東京你坐地鐵還有這兩站,這兩個地方都是傳統的貴族們居住的。這就是整個東京開始興起的過程。
然後德川家康修建了引水系統、交通系統。你知道那個城市裡的土地是怎麼分配的嗎?大名們都分很多土地,因為他們剛剛得到這個江山。大名和武士占有70%的土地;然後寺廟和神社——日本有兩種宗教,一種是佛教,一種是神道教——占14%的土地;所有的老百姓加在一塊兒,只有16%的土地。就等於這個城市裡的老百姓,是沒地方住的。
所以那個時候日本人的居住情況,是很差的。日本人為什麼喜歡住小房子,你知道嗎?你今天到日本去,你看到日本人的住房,基本上十幾平 、20平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房子。一個年輕人能夠住30平的房子,大家說好寬敞。30平就覺得好寬敞,因為他們從那個時候,老百姓就是住很小很小的房子,擠在一起。所以那個時候疾病就特別多,很多疾病盛行,比如說腳氣。腳氣有一個日本的名字,叫江戶病。
1616年的時候,德川家康去世。在他去世的時候,大概17世紀50年代,日本這個江戶就有了50萬人口,那是相當密集的一個人口。但是這個城市這麼多的人擠在一起,又是木質結構的住房,就很容易發生火災。而每一次火災的發生,都使得這個城市煥然一新,因為重新劃分格局了。之前的誰分什麼土地不作數了,燒完以後重新來。
在1657年1月18日,發生了明歷大火。這個明歷大火特別邪,它又被稱作振袖大火。各位知道什麼叫振袖嗎?就是日本女士穿的那個和服,其中的一種叫作振袖。
有一個女孩,穿一個很漂亮的和服,穿完以後就死了,死了之後那個和服捨不得扔,就又給下一個女孩穿,下一個女孩穿了沒幾天也死了,然後再給下一個女孩穿,也死了,連著死了三個女孩。後來大家說不行,這個衣服肯定有問題,他們就到本妙寺讓和尚們作法驅邪,說把這個衣服乾脆燒了算了。作法驅邪搞了以後,燒了振袖的這個衣服,結果一燒,那個衣服的火花飄起來,落在本妙寺的房頂,嘩著起來。這個火燒得有多大呢?
“肆虐了兩日的烈火夷平了930座大名的宅邸、350座寺廟和神社、1200座商人住宅和61座橋梁。火災的受害者據估計在10.8萬人左右,而當時整個江戶的人口不超過30萬。冬日燃起的這場大火將人們逼上了絕境,災後的第二天下了大雪,在天寒地凍中,幕府立刻從糧倉調撥了救濟糧進行發放,但仍然有許多人死於飢餓和低溫症。”
這里邊最慘的是監獄里的人。監獄里關了很多犯人,因為那個地方總是著火,這些犯人跟監獄有一個協議,如果著火,你要把門打開,讓我們跑出去,然後等火滅了,我們再回來。結果振袖大火的時候,沒有人開監獄的門,整整在那個監獄里燒死了2萬人。你想想多可怕的一場大火災。
大火實際上經常給當時的東京帶來我們說的“反脆弱”的那種活力(“反脆弱”是塔勒布的理論,指在不確定性中獲益)。日本人甚至給東京的大火,起了一個愛稱,叫作“江戶之花”。當他們說“江戶之花”的時候,就指那個房頂上躥著的火苗。隨著大火一次一次地焚燒,這個城市變得更大,活力變得更強,因為原來的那個劃分體系會產生改變。
在日本的城市起來了以後,因為幕府希望大家都生活得比較奢靡,所以他們就有一種叫作游郭的地方。什麼是游郭呢?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紅燈區。紅燈區帶來了更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願意到這個城市裡混,後來游郭慢慢地遷到了東北部,就是淺草的那個地方。然後這時候疾病和死亡開始慢慢在這個城市裡蔓延。因為你想,那種游郭都沒有什麼防護措施的。
這里有一段我覺得我們應該為這些死去的小姑娘們念一念。因為在游郭裡面流行著很多的疾病,所以很多小女孩根本活不到太大的年紀。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對待這些女生的嗎?
“大多數低級的游女死去的時候不過20歲出頭,沒有人會為她們哀悼。位於三輪的凈閑寺里,埋葬著超過1.1萬具年輕女人的屍骸。她們在城中的煙花柳巷綻放、凋零,最後腐朽於同一座平凡而未刻名姓的墳墓中。”
“妓院的傭工將屍首從寺院的圍牆上投入寺中,以至於凈閑寺擁有一個更有名的稱呼——投入寺。”這個寺廟叫投入寺,因為每天都有人往裡邊扔死屍。“傭工們相信這些游女的亡魂會回來纏著對她們屍體不敬的人,於是屍體在被扔過寺牆前有一條草席裹身,盡管同樣的習俗也被用在死去的牲畜身上。”
大量的人在這個城市不斷進化和迭代的過程當中,在這個城市裡邊生存死亡,所以這個作者說,疾病和死亡是一個平等主義者。
隨著這個城市的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帶來了新的戲劇、圖書、繪畫、詩歌的發展。當時江戶的識字率,在全世界的城市裡都算是非常高的。因為你從他們印刷的出版物銷售的那個量,就能夠看得出來,當時的人是很喜歡讀書的。
這時候我們要介紹一個非常著名的俳句的詩人。日本人寫的那種短的詩歌叫俳句。俳句的詩人最有名的是誰呢?松尾芭蕉。如果你想知道一個日本俳句名人的話,那一定就是松尾芭蕉,他是相當於中國的李白這樣的人。
“1680年的冬季,這位詩人的一個門徒在隅田川的東岸為他蓋了一幢簡陋的茅草屋。……當地沒有自然泉眼和含水土層,只能用船運來淡水。詩人的筆名取自其弟子所贈的芭蕉,他曾這樣寫道,在他的印象中,芭蕉之葉‘或大半吹折如鳳尾,或全葉破敗似青扇’……” 你看那個芭蕉的葉子那種感覺,就是這樣。
“(芭蕉)似乎正應了他本人簡潔質樸的美學。此外,他指出芭蕉是木而非材,並補充道,‘餘獨敬芭蕉之無用’。這位俳諧大師將自己的茅草屋命名為‘芭蕉庵’。”這就是松尾芭蕉的生活狀態。
然後有一次江戶著大火的時候,把他那個芭蕉庵給燒了,燒了以後松尾芭蕉一個人跳到河裡才逃回一條命來。
我們念一句他的俳句,讓大家理解日本的俳句是什麼。比如說這麼一句詩:“舟櫓打浪聲,冰凝愁腸寒夜淚。”這就是一首俳句。然後還有一首很有名的,叫作“扇攜富士風,送禮回江戶”。就是說,我住在富士這個地方,我沒有什麼東西好送給你的。那時候人互相交往都要送禮,但我很窮,怎麼辦呢?我拿扇子扇點風送給你吧。“扇攜富士風,送禮回江戶。”這就是日本當時文學的發展。
在德川家康的後邊接任的,有一個叫作德川綱吉的幕府將軍。這個幕府將軍特別有意思,他有一天聽到旁邊的那些出家人跟他講,你要保護動物,尤其你要保護狗,狗是特別忠誠於人類的。這個幕府將軍突然就動了情,於是就頒布了一條“生類憐憫令”。
這個“生類憐憫令”說什麼呢?說誰敢打狗,我就殺誰。就是城市裡邊不許打狗,更不許殺狗。然後因為這個“生類憐憫令”,有13個人被處死。後來那個狗多到什麼程度?人躲著狗走,滿大街都是流浪狗,這些流浪狗凶得就沒人敢管。因為它們見人就咬,人們沒辦法,不敢打,打就殺頭,殺了13個人,你想多可怕。
所以日本人那時候把這個狗叫作“狗様”,“狗様”就是“狗大人”,人們把狗叫“狗大人”。人們把這個幕府將軍叫作“犬公方”,“犬公方”什麼意思呢?就是“狗將軍”。這個“狗將軍”的身高只有1.24米。但是他統治的時間相當長,從1680年到1709年,都是他在統治。這是一個插曲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1694年和1703年,又分別發生了地震和火災。1704年洪水、霍亂、鼠疫、麻疹,1707年火山大爆發。那次火山爆發以後產生的火山灰,讓整個東京從早到晚都是灰矇矇的。因為全是灰,在不斷地落,不斷地落,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東京的人養成了習慣,出門要打燈籠。當然現在有了電以後沒有了,之前日本人出門都是打著個燈籠,因為火山灰太多,根本看不見。
17世紀末的時候,也就是1690年以後的那個時候,東京——那時候叫江戶,江戶的人口超過了10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是這個作者說,盡管它當時的人口數量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可幾乎沒有哪個世界上的人知道這里。因為日本是一個小國家,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地方,但是它已經孕育了100萬的人口。
接下來到了一個躁動的時期,就是幕末的時代。幕府時代是要終結的,怎麼終結的呢?我們先談一起復仇事件。
有兩個大名有一天吵架,一個叫吉良,一個叫淺野。吉良的地位高一點,淺野的地位低一點,然後淺野被吉良辱罵得實在是太生氣了,拔出刀來,啪砍了吉良一刀,把吉良肩膀砍傷了。肩膀砍傷,這是死罪,因為淺野不能夠以下犯上。所以當時的那個“狗將軍”說,那你就剖腹自殺,剖腹自殺是對他表示尊重。那就自己死吧,然後淺野就剖腹自殺死了。
淺野死了以後,他的家裡有一個叫作大石內藏助的管家,這個人是一個武士。他們家還有46個其他的僕人。吉良家的人就知道他們家的人要報復,所以就派了很多眼線盯著。結果這家人怎麼做的呢?全散了,都當浪人了。浪人怎麼來的?我們說日本浪人,就是主人倒了,這些武士無家可歸了,到處流浪,變浪人。有人拉黃包車,有人開個早點攤兒,有人到妓院里邊當打手。
然後這個大石內藏助被盯得比較緊,他的生活作風都變得很糟糕,他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全部都趕走,跟別的女人鬼混。就讓別人看到說,哎呀,這家沒什麼了不起的人,都散了,都不行。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天晚上下大雪,這46個人,加上大石內藏助,47個人,全部回到家。這一段我要念一下,因為這一段描寫得特別震撼:
“比起復仇,淺野的前家臣更認為他們即將採取的行動是一種崇高的儀式。他們因而將全身的行頭更換一新,穿上了白色絲棉的內衣、袴褲,繪有家徽的黑色棉和服、護手、綁腿以及黑白相間的兜帽和鬥篷。一些人根據古老的習俗在頭盔中焚香。為什麼要在頭盔中焚香呢?因為如果敵人砍下了他們的頭顱,頭盔中就會散發出香氣。”
1703年1月30日黎明時分,大石的人突然襲擊了風雪中的吉良家宅。吉良家的人抵抗了一下,打不過他們,後來他們根據身上的刀疤,認出了躲在壁櫥里的那個人是吉良。他們讓吉良自殺,吉良拒絕自殺,後來他們就砍下了吉良的頭顱。接下來沒有一個人逃跑,所有的人到寺廟里吃早飯。寺廟里的和尚給這40多個人準備了早飯吃,他們吃完了以後,等待幕府將軍宣判。
幕府將軍沒辦法,說你們這是大罪,但是我尊重你們,全部剖腹自殺吧。然後這47個人全部切腹自盡。這里年齡最大的人77歲,最年輕的只有15歲。
各位想想看,這如果拍成一部電影是什麼樣的感覺?他們忍辱負重,乾著那麼多糟糕的事,最後統一恢復到那個忠臣的狀態。所以在日本歷史上流傳著很多關於他們的劇作,叫作《忠臣藏》。人們把這個故事拍成了戲劇,拍成了電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也被禁演過一段時間,就是因為它里邊有大量的暴力的東西。
在這個時候,就在江戶逐漸變成一個成熟的城市以後,江戶人有一個互相認同的身份叫“江戶子”。什麼叫江戶子呢?我不愛掙錢,我討厭商人,你要我乾那些事沒意思,我就喜歡文學、藝術、武術,就喜歡這些東西。這些人叫江戶子。
這些人對商人極度不屑,但是統治階層越來越覺得商人越來越有錢,統治階層就說你們得收斂著點,不要搞得那麼奢華。所以在江戶那時候出現了消費禁令,就是不允許人們炫富,導致的後果是什麼呢?就是統治階層假裝很富有,而商人階層裝出很窮酸。
商人階層里邊全穿著絲,穿著很好的衣服,外面罩一個黑袍子,假裝沒錢。然後統治階層每天吃得滿臉都是油,讓人覺得很有錢,實際上到處借錢,向商人借高利貸。就是看起來富麗堂皇,但里邊完了,沒有錢了。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城市越來越難以控制,因為這些幕府的控制力變得越來越差,整個商業的力量在不斷地崛起。所以有一段時期的日本,有一種說法叫“法不過三日”,任何一個法令頒布出來,沒過三天又一個法令,然後又一個法令,“法不過三日”。
在1733年的時候,米價失去了控制,導致全城暴亂;然後1787年大飢荒,引發天明暴亂。
在1841年的時候,德川家齊去世,他去世的時候,人們發現他還有40多個妻妾,所以這些幕府將軍們的生活是非常奢華的。
然後1842年開始了天保改革。
在1853年7月8日,有一個西洋人佩里準將來了,他開著一艘黑船,開啟了幕末時期。
西方人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日本。這就跟咱們中國清朝當年的情況差不多。因為日本本來是閉關鎖國的,它是完全不跟外面交流的,結果這個佩里準將開著船來,你不讓我來,我就打你,然後進來了。
進來了以後1854年和1855年出現了兩次地震、大雨、洪水,日本人當時覺得這些災難都是西方人搞的,於是也有人開始殺西方人,人們反對西方人,想把西方人趕走。但是不行,西方的勢力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1868年的時候德川幕府投降。被誰打敗的呢?是一些倒幕勢力。這個倒幕勢力就是維護天皇權力的那幫人。然後這些人集合起來,把幕府將軍打敗,從此結束了幕府時代。在1868年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清末的時候,幕府時代結束。
他們燒了寬永寺,就是最早建城的時候那個震著邪氣的寬永寺,但很奇怪他們留下了東照宮。東照宮什麼地方?德川家康的墓就在那裡,所以今天你們去日本是可以看到德川家康的墓的,這些倒幕的人竟然沒有毀掉德川家康的墓,反倒是燒掉了寬永寺。這就是幕府時代的東京的發展,我們叫作躁動不安的時期。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的是明治大集市,就是明治維新的那個時候。
1867年1月9日,明治天皇登基。明治天皇有兩個特別能乾的屬下,一個叫大久保利通,一個叫伊藤博文,這兩個人都是極度擁抱西方的人。這個伊藤博文經常在日本搞那種化妝舞會,你很難想象一個清末的人整天搞化妝舞會。他自己裝扮成西方的那種古靈精怪的貴族,比如戴個獨眼龍眼罩等等,去參與跳舞這樣的活動。所以他們是擁抱西式生活的。
而這個天皇每天穿著西式的軍裝,剃頭,然後廢除武士制度。這個廢除武士制度對於當時是非常大的沖擊,因為大量的武士除了殺人之外什麼都不會,他們就不會乾活,這些人被廢除以後只能去拉黃包車,去乾點其他的事兒。
民眾中還有一個剃頭的過程,就像咱們國家過去把那個長辮子剪掉,日本也是。如果你要留古代那種頭,不行。後來在街上攔著路障,見一個人剃一個頭。天皇自己也率先剃成現代的這個發型。
1868年7月,江戶改名成東京。然後1869年,天皇從京都搬到了東京。所以如果我們說東京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1868年。
當時天皇提出了三個口號:文明開化、富國強兵、和魂洋才。你看我們吃點心的時候會發現,日本有兩種果子,一種叫和果子,一種叫洋果子。和果子就是日式的點心,洋果子就是西式的點心。所以他們當時提出的和魂洋才,就跟我們中國在那時候提出來的洋為中用是相當近似的一種說法。
同時,日本不斷地發展各種各樣的工業和現代的交通。
“東京和橫濱間的電報線路在1869年開始運營,1872年鋪設了新橋和橫濱間的鐵軌,1877年引進了電話服務。女性電話交換機操作員是日本第一代職業女性的排頭兵。”女性開始進入職場,之前是不可能的。
“1876年,東京進行了自來水工程調研;1880年,一座港口開始動工。”
明治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建築,尤其是西洋建築。明治的建築大集市,把城市幾乎變成了一座世博園,一座擁有各種各樣建築形式的百貨集市。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今天去東京看到的就是明治時期的建築,幾乎沒有了,因為東京這個城市所遭受的災難還沒有正式開始。
大家知道1萬面值的日元上印著一個人,叫福澤諭吉。福澤諭吉是什麼人呢?是一個教育家,他是日本慶應大學的創始人。福澤諭吉當年曾經提出過一個特別具有革命性的口號,叫作“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這就是平等。他說老天爺造的人,沒有人上之人,什麼貴族、大名,沒有;也沒有人下之人,說這個人一定不行,沒有。人是平等的。所以他的理念非常先進。
但就是這麼一個建立了慶應大學的福澤諭吉,也同時提出了一個讓我們亞洲的人會比較心寒的說法,叫脫亞論。他說不要跟中國和朝鮮混在一塊兒,說中國跟朝鮮代表的是落後的力量,要跟西方混在一塊兒。所以那個時候實際上日本就開始執行脫亞入歐的過程,他們喜歡歐派的生活,喜歡歐式的建築,喜歡歐式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說日本在明治時期主要的思想變化。
那時候經濟當然大幅地發展。今天你們去日本都會看到三越百貨,三越百貨怎麼來的呢?三越百貨就是當時三井家的產業。我們來看:
“當代商業上的驚人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更為立竿見影。三井家的財富來自為幕府提供銀行服務和一家名為越後屋的服裝店。到了20世紀中期,越後屋成為日本第一家西式百貨商店——三越百貨……隨著高島屋和三越這樣的大型百貨在銀座和京橋地區開店,這些地區很快發展成了重要的零售業中心。1869年,當時最著名的書店‘丸善’在日本橋地區開業,同時銷售日語和非日語的書籍。”
這是明治維新時期的一股熱潮。那時候全國上下的口號是什麼?叫作“追趕超越”,就是改革開放。他們在不斷地追趕超越,然後鐵路、電燈、工廠全部都出現了。但是這本書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在那個時期,窮人和女人所生活的東京是非常悲慘的,窮人會不斷地受到壓榨。因為工業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然後很多女人同工不同酬,被資本家不斷地壓榨。
日俄戰爭以後,因為日本人覺得我們戰勝了,但是所獲得的賠償非常少,所以在日本發生了一個大規模的暴亂,叫作日比谷公園暴亂。今天你去東京,有一站叫日比谷,那個地方有很大的公園,在那個地方曾經發生過大暴亂。
就在這種環境之下,這個勵精圖治的明治天皇,1912年7月30日死於心力衰竭。明治天皇去世了。他去世以後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當然大部分的日本人是非常尊敬這個明治天皇的,雖然也有人會對他有稍許的反對,但是比後面的天皇的爭議要少一點。
9月13日當夜,就在帝國軍隊鳴槍宣告明治天皇的靈柩已經出發的時候,乃木希典將軍——這個人在日俄戰爭中曾經是一個戰鬥英雄,他功大於過——為天皇殉死。怎麼殉死呢?這是一種家臣追隨主公而死的古老儀式。所以你知道明治時期是封建和現代交接的時候。
“在為自己剖腹之前,將軍幫助妻子割斷了她的頸動脈。”然後兩個人死了。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劇變,日本文壇巨匠之一的谷崎潤一郎,在年輕時就曾經哀嘆過,城市過去的實體結構已經不見了蹤影,他寫道:‘我的城市啊,粗野的武士們糟踐了它。昔日江戶的每一絲痕跡,現今都已逝去。’永井荷風也有同樣的感受,迴首這座已然在明治時代的脈動中崛起的城市,他寫道:‘任何一座城市如果模仿西洋到了東京這樣的程度,見者唯有驚愕,唯有悲愴。’”
“縱貫日本歷史,明治大集市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就是過去的江戶時期的那些建築格局、整個的文化,基本上都被顛覆了。
接下來大正天皇登場。大正天皇得過腦膜炎,所以所有見過大正天皇的人都說,你只要跟他交談5分鐘就知道這人精神不正常。後來大正天皇活著的時候,在1921年就禪讓,把位子讓給了裕仁天皇。這個裕仁也就是我們後來講的昭和天皇,這個人就是發動了整個“二戰”的人。
然後在1913年2月19日,東京又發生了一場大火,燒死了很多人。後來1923年9月1日,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呢?中午12點多,大家正在做午飯的時候,突然之間發生了7.9級的關東大地震。
這個關東大地震,可比我們最近看到的大地震,造成的傷亡要大得多。為什麼?因為現在我們看到日本包括福島核電站的泄漏,都沒有死特別多的人,因為現在日本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防地震的體系,建築也很好。但那個時候不一樣。
“僅僅在幾分鐘之內,7.9級的關東大地震就夷平了三分之二個東京,而一牆之隔、人口高度集中的橫濱只剩下五分之一的人幸存。24小時之後,第二波震動來襲,之後又發生了數百次小型餘震。官方公佈的震後火災有134起,實際上真正的火災數目應該更多。”
“官方記錄的死亡和失蹤人數共計10.4萬人,其中5.2萬人受傷,4.3萬人下落不明。東京城73%的房屋受損,63%的房屋完全損毀,其中包括了3633座佛寺和151座神道教神社。超過200座基督教教堂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從上野公園的山坡看下去,天皇的宮城就像一座熄滅的死城。”
誰記載了這次大火呢?各位知道有兩個很著名的人物,一個叫黑澤明,一個叫芥川龍之介。這兩個人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是大作家。
黑澤明講述,他小時候被他的哥哥帶著穿過這些屍骸。他那時候很小,他哥哥帶著他在火燒完了以後的那些街上走。他說:“屍體堆成一座座小山,一具焦黑的屍體以蓮花式坐禪姿勢盤坐在其中一座山的最高處。”
川端康成則以更具詩意的方式,描述了當時的這些六神無主的幸存者們。當時他正繞著池塘在一片廢墟中巡視,和他在一起的是芥川龍之介。就是說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一塊兒在逛。芥川描寫的這個話很殘忍,他說:“想象千百男女好似在一鍋爛泥中被煮熟。池塘岸上四處散落著浸滿了泥水的紅衣,因為大多數的屍體是曾經的名妓。”在淺草那個地方著大火。
“池塘、運河和天然河流對降低大火帶來的高熱並沒有什麼幫助,反倒是火焰從空氣中吸走了氧氣,在高熱和低壓共同作用下讓這些水域開始沸騰。”就是大量的人,為了逃避大火,是跳到河裡去的。結果河水是開的,所以就死這麼多人。
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城市,它的苦難是一直伴隨著城市的發展過程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民群眾憤怒了,說為什麼死這麼多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傷亡?他們最後就找到了一個出氣的點,說肯定是朝鮮人乾的,然後就滿城開始殺朝鮮人。他們把一個人叫出來,就說,你說日本話,你不會說日本話,就是朝鮮人。就這樣殺掉殺了6000多個朝鮮人。因為當時在日本的朝鮮人很多,殺了6000多個人。
而且同時日本也開始藉助這次行動排除異己,自由派的人士、共產黨人士,在那次行動中都遭受了大量的損失。然後戰爭的氣味開始醞釀。
這個是怎麼顯現出來的呢?就是日本出現了暗殺的狂潮。凡是說自由主義的,凡是說要求和平、不要打仗的這些領袖,幾乎全都被暗殺掉了。卓別林到日本去,竟然差點被暗殺。人們對於暗殺卓別林,都覺得毫不意外,因為每天都有人被暗殺。
卓別林有一天跟當時的首相犬養毅的兒子一起在舞會上,兩個人正在聊天。結果有人過來說,犬養毅剛剛被暗殺。就說明天天都充斥著這樣的暗殺行動。日本那些軍國主義者是非常瘋狂的,誰敢說反對戰爭就殺了你。有的是用炸彈,有的是用刀。
卓別林去日本的時候,據說是很受歡迎他才去的。去了以後日本人經常讓他從車上下來,朝著天皇鞠躬。卓別林覺得很莫名其妙,怎麼就這樣了?你到底把我當客人嗎?後來甚至有人連他也要殺。所以卓別林趕緊跑了。這個時候你發現戰爭的態度就逐漸地明顯了。
而且在這里邊有一個爭議,就是天皇對於戰爭到底有沒有支持?在日本後續的審判當中,天皇是無罪的,就等於沒有判天皇的罪。但是東條英機講過一句話,他說我們不會做任何違抗天皇命令的事情。雖然東條英機後來被判了死刑,還有很多戰犯被判了死刑,但是天皇沒有事。
“日本文學領袖人物、作家芥川龍之介在新天皇統治的第一年服毒自盡。他的絕命書道出了‘對未來隱隱約約的憂慮’,而那個時代許多的知識分子亦感同身受。日本已經準備好進入‘暗谷’。人們會漸漸明白,芥川隱約感到的不安是一種即將變為現實的預感,它的真實程度令人深感不祥。”
日本有很多人是反戰的,但是反戰的人在當時沒能夠被保護下來。反戰的態度和戰爭狂人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戰爭狂人為了推動這個戰爭,他寧願用最卑劣的暗殺的手段,但是反戰人士你本身就是和平主義者。所以,戰爭爆發了。
“一旦天皇認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他只能順勢而為。盡管天皇個人厭惡武裝沖突,但他在身為和平主義者之前首先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一點也不想看到他的帝國因為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令而癱瘓。雖然直到1941年11月他依然說反對戰爭,雖然他與軍事領袖們爭辯,認為6個月拿下太平洋地區的保證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戰爭決定一經做出,就是覆水難收。他聽取過關於襲擊珍珠港計劃的完整報告,也完全知悉日本全面入侵東南亞的軍事戰略,以及後續蔓延至南太平洋和沖繩島的一系列戰役。”
他都知道。
“有一些知名人物顯然在以無聲的方式反對戰爭。永井荷風在戰爭期間拒絕寫任何東西,以此來表達他的反戰態度。”
“1941年是蛇年,12月7日,身穿海軍軍服的天皇被告知日本的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摧毀了駐泊在珍珠港的大部分美軍艦船。聽說行動成功之後,皇宮官員在官方記錄和他們的日記中寫道:‘陛下的心情是極好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記下了舉國的歡欣鼓舞。他寫道:‘我們日本人從歷史上從未像現在這樣為我們的民族感到驕傲。’”
欲使其滅亡,必讓其瘋狂。整個日本民族在那時候覺得我們連美國都能炸,珍珠港我們給它炸了,就特別高興,然後這時候美國人開始報復。
“1944年11月,B-29‘超級空中堡壘’編隊掠過東京上空,真正的空襲開始了。”
“1945年1月27日,空襲在銀座地區造成了1000名平民死亡。日比谷公園附近遍地屍骸,人們不得不殺死野狗防止它們吞噬遺骨。1945年3月9日,當無差別地毯式轟炸與夜間空襲開始後,空襲的強度發生了質的變化。美國人決意在平民中製造大量傷亡,就像他們之後在廣島和長崎做的那樣。為了點燃城市,讓戰爭加快結束,用來破壞獨棟建築的高爆炸彈被填充了6噸凝固汽油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炸彈所取代。”那些凝固汽油彈取代了過去的這種普通炸彈。
日本人沒辦法了,說你就挖個洞鑽在里邊,拿榻榻米蓋在上面,這樣就安全了。但那是非常不安全的,因為那個炸彈炸起來了以後,那些地方都變成了天然的鍋,這些人全部都死在裡面。
“然而,這些庇護所最終成為一座座燃燒的墳墓。從午夜到凌晨3點,短短3小時之內,334顆炸彈將1700噸燃燒物傾倒在城市中。那一夜,10萬左右的平民死去,成就了世界軍事史上破壞性最強的一次轟炸任務。這是美國使用高科技武器進行的第一場大屠殺。”死了10萬平民。
這場令人作嘔的大屠殺的締造者柯蒂斯·李梅將軍後來坦言——柯蒂斯·李梅是執行這個轟炸的——“他說如果美國戰敗了,為了那些被他燒焦、煮沸、烘烤致死的平民,他一定會被作為戰犯帶上法庭。”他知道這個手段是非常殘忍的。
“炸彈甚至觸及了神秘愛國主義的心靈聖地——宮城的主要建築,它們在1945年初被摧毀了。”皇宮都被炸毀了。
“1945年的夏天留給人們的記憶是滾滾的熱浪與原子彈的爆炸。在東京,空襲仍在繼續,它規律得可怕,造成死亡人數不斷上升,直到1945年8月15日,天皇在廣播中宣佈投降。他所使用的過時的宮廷語言很少有日本人能夠理解,其聲音形式被稱為‘鶴音’。天皇勸告他的臣民們,要‘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這種精心打造的修辭極富技巧地將日本人置於受害者的位置,而不是戰爭罪犯。投降詔書也完全沒有提及日本正在東京大學中推進的原子彈計劃。”
所以如果美國當時不堅決出手的話,如果被日本人研製出來原子彈,那歷史可能又要被改寫。日本投降後,為了贖罪,很多軍官在宮城的外御苑切腹自殺。就是輸了,他們徹底戰敗了之後切腹自殺。
日本戰敗了以後,接下來開啟的這個時代就是麥克阿瑟的時代。
然而日本人特別有意思在哪兒呢?日本人的態度在天皇宣佈了投降以後,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中國在慶祝日本投降,日本也在慶祝。他們說終於投降了,終於結束了,高興。然後他們對麥克阿瑟的到來,覺得像上帝一樣,說這人太了不起了,他在幫助日本重建。
所以日本這個民族的這種特性,特別有意思,他們在戰敗以後毫不悲傷。街上出現大量的小潘潘。各位知道什麼叫小潘潘嗎?就是跟美國士兵好的那些女人,這些人被稱作小潘潘。你今天在日本大街上走,你會看到特別多長著西洋面孔的日本人,就一張口說話是地道的日本人,但是那張臉就是西洋面孔。他們都是當年留在日本的那些美國大兵的孩子。這些人很多。
接下來黑市泛濫,妓院泛濫,東京又開始繁華起來。美國人就維護著這個繁華。
而且美國人給了日本很多錢,在哪兒呢?美國把日本當作自己的軍事基地,日本有很好的工業基礎,所以美國讓日本給自己打工生產武器。然後日本經濟開始恢復。
西方的價值觀和小小的自由,讓日本人覺得空前的愉悅。所以日本人談到麥克阿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感恩的態度,他們就覺得這個人特別好。只有一個小細節,麥克阿瑟是戴著墨鏡走下來的,日本人嚇了一跳,以為這人是個瞎子。在日本只有瞎子才會戴墨鏡,這個麥克阿瑟當時戴著墨鏡過來。
1968年10月21日,因為日本在不斷地給美國人提供武器,讓美國人把日本作為亞洲的軍事基地,有兩千多名青年集中在新宿進行了國際反戰日活動。也就是在國際反戰日當天,10月21日,鬧了一個新宿的動亂、革命。
大家知道有一個作家叫三島由紀夫,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作家。
“1970年的11月25日清晨,三島封了一個包裹寄給出版社,裡面存放的是他的小說《豐饒之海》四部曲的第四部。上午11點,在他組織的私人準軍事團體盾會的4名學員的陪同下,三島抵達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司令部,徑直走到了益田兼利陸將的辦公室。他堵上大門,把將軍綁在了椅子上……”這人還挺厲害,直接就把將軍綁了。
“……然後走到辦公室陽臺上,對著下方密密麻麻計程車兵和記者發表一篇演說。聽眾們的奚落嘲笑聲,直升機在頭頂盤旋時的轟鳴聲,警察擰動摩托車的油門聲,這些嘈雜的聲音將三島的激昂話語淹沒了大半。他正在宣讀一份宣言,號召人們復興帝制,恢復戰時的日本價值觀。在大喊了三次‘天皇陛下萬歲’之後,三島退回辦公室內,跪在地毯上切腹自盡。他選中了一名學員完成介錯。”
各位知道“介錯”嗎?就是你拉自己肚子時候,拉不下去,有一個人過來把你腦袋砍掉,這個人叫作“介錯人”。
“他選中一名學員做介錯人,但是這個學員笨拙地試了3次都未成功,給他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隨後另一名學員拿過刀,完成了最後的斬首。如果三島的意圖是在軍隊中激起民族主義怒火並煽動叛亂,或者讓日本重新長出鋼鐵與肌肉來喚起帝國主義的復興,那麼他的演講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就是說三島由紀夫還在想回到軍國主義的那個時代。這是一場鬧劇,他自己自殺,死掉了。
在這個時候,東京人不關心戰爭。你們知道這個時候東京人關心什麼呢?關心空氣。因為東京的空氣質量極其糟糕,大量的人經常會在街頭突然就被熏倒了。所以1959年,日本開始治理大氣污染。他們的口號叫作“還東京藍天”,意思是把東京的藍天恢復過來。
之後他們又建立了東京塔,就是今天我們去看的那個東京塔。東京塔是日本戰後經濟復蘇的一個標志。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東京塔?全世界的人都嘲笑日本東京塔,說是徹頭徹尾的贗品,說它是完全模仿埃菲爾鐵塔,埃菲爾鐵塔怎麼造,它也怎麼造,它沒有什麼創意,而且比人家埃菲爾鐵塔還小一截。但是日本人覺得東京塔了不起,這麼巨大的鋼鐵塔弄起來。
那鋼鐵是哪裡來的呢?都是美國的那些坦克。美國在日本扔了一大堆坦克,後來回收過來沒用了,把那些坦克熔了,拿那些坦克的鋼鐵,造的東京鐵塔。
在1958年的聖誕夜,開啟了東京塔的啟用儀式。對日本來說這是他們工業進步的一個象徵。
從這以後發生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日本開始要辦奧運會了,然後日本房價飆升。飆升到什麼程度呢?光一個皇居那個面積的日本東京的土地,就可以買下加利福尼亞州。然後日本人還算賬,他們說,如果我們把東京的地價拿出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所以日本當時的口號叫作“買下全世界”。到曼哈頓去買大樓,買世界名畫等等,買了一大堆。
當然如果你要讀別的書的話,你會知道這些東西後來都還給美國了。美國對付日本人太容易了,只需要在匯率上下一點功夫,我們叫貨幣戰爭。只要把匯率調整一下,日元就開始大幅地升值,然後日本的通貨開始出現問題。於是日本人乖乖地又把那些高價買來的東西,低價賣回去,這整個的差價都被美國人賺了。所以日本在經濟上是玩不過美國的。這就是日本經濟整個高速發展復蘇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日本的普通老百姓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就是房價高到根本沒法買得起。最可怕的就是,老百姓的特點是房價越高就越買。那個時候東京的房價高到差不多20萬人民幣一平米,但是大量的中產階級覺得再不買就來不及了,房價越來越高了。然後他們在20萬一平米的時候接盤買下來,然後房價開始狂跌,到現在很多中產階級還在還80年代、90年代的房貸。整整30年的時間,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1995年3月20日發生了一個大事——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出生了,我們就知道了——就是奧姆真理教的那個大鬍子麻原彰晃,用沙林毒氣,在地鐵里邊放。那一次沙林毒氣事件死了12個人,5000多人受傷。最可怕的是幫他執行這些毒殺的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受到了奧姆真理教這個邪教的洗腦之後,反過身來殺人。
接下來2011年3月11日,大家知道發生什麼事嗎?9.0級大地震。這個大地震最直接的是導致了福島核電站爆發核泄漏事件,導致海水的污染,到今天還沒有結束。
最後我們講講東京這個城市的一些特點。到最後你會發現東京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城市。
“東京遲早要面對它不言而喻的多元化,接受大批的外國高管、企業家和教師,住在江戶川區廉價住房內的印度人,搬進池袋的中國人……”你到池袋去,全是中國餐館,中國人幾乎把池袋已經全買下來了。“……以港區為家的美國管理階層,六本木等地區的奈及利亞籍夜總會酒吧老闆和俄羅斯女招待以及在服務行業工作的下層階層,比如護工、廚子、侍應生、洗碗工、便利店店員、工人、酒吧女招待、社交陪同、保鏢、音樂人、藝人、按摩師和街頭小販。這些男男女女來自西非、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
所以東京現在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有人這樣評價東京,他說東京是一座放任抹去過去的城市。就是說,我們到東京沒法找到古城的感覺。你要在日本想找到古城的感覺,你得去奈良、去京都這些地方,在這些地方你能夠找到古城的感覺,但是東京沒有。
東京就是大火過後重新建,地震過後重新建,轟炸過後重新建。現在你能夠看到的建築,基本上都是“二戰”以後慢慢建起來的。
“然而,與年老的歐洲城市不同,讓這座位於世界極東處的都城始終生生不息的是永恆的生滅無常。看起來,東京不需要過去也可以得到繁榮的未來。”
我們大致地瞭解了東京這個城市的歷史。我希望大家能夠站在人類共通的情感上來看待每一個不同國家的過去和歷史,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發現和平、發展,對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裡的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也要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個和平的環境。
最後,如果你願意去東京旅游的話,事先聽一下這本書,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你會覺得你跟這個城市有著更深入的連接。
在我們的互動區,我希望大家給我留言,說你最想瞭解哪一座城市的歷史,我們會慢慢地把這些城市的歷史,展現給大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