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61】

貧窮的本質

小確幸是看不到希望而產生的
 

20210819.jpg

 

 

作者叫做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兩人都是美國麻省理工工學院教授,這本書得到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希望」是人類奮鬥和積極向上的重要元素。台灣在民國70幾年時,「十大建設」帶動了台灣的繁榮景象,「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了。當時辛苦的打拼約10年,就能有1棟房子;現在貸款30年,很勉強才能擁有1棟房子。

 

小確幸:每天一杯咖啡、放假吃大餐(1千大洋內解決)、躺在床上發呆耍廢。

 

日常的「小確幸」是小老百姓平日辛苦和無助的「安慰」;就像書中落後國家的窮人,有錢就買電視,當下具有「安慰」內心的效果。

 

大環境的經濟停滯、通膨,讓百姓看不到「希望」以至於「延遲滿足」的能力降低。以前的年代會存小錢,這些小錢都會散發耀眼的光芒,是因存小錢都會是有意義和價值的,你會看到這就是我未來的每一片磚塊。

 

愛默生說:「只有淺薄的人相信運氣和機遇,強者只相信因果。」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如果你要獲得成功,就應當以恆心為良友,以經驗為顧問,以小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守護者。」

 

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

 

社會法則就是我行賄了我把這事辦了,我找了個熟人,我把這事辦成了,你沒行賄所以你就沒辦成。

 

自然法則就是就是春天播種了,秋天才有收獲(因果)。

 

知識就是力量精神是讓人有更多的想法,避免「見樹不見林」。強者的自然法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改變「慣性」把小確幸轉換為一顆顆種子,待時機成熟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PS:美國總統林肯稱愛默生為「美國的孔子」。

 

 

 

 

大綱

 

前言

飢餓問題

健康問題

教育問題

生育問題

保險問題

貸款問題

儲蓄問題

創業問題

 

 

 

 

 

前言

 

幾年前我覺得自己特別窮,所以就想搞明白,我到底為什麼這麼窮。看到有一本書,名字寫得特別好,叫作《貧窮的本質》,我就買回來讀了一下。

 

結果讀完了以後發現,這本書講的人比我更窮。它所研究的對象,都是每天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這種家庭,所以我就把這本書放在了一邊。

 

結果在2019年,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竟然因為這本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就趕緊把這本書翻出來,再讀一遍。我發現,真的是以前我的視野太窄了。

 

我以前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腦子里邊只想著我自己,我怎麼能夠富裕、怎麼能夠脫貧。

 

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有更多需要我們去幫助的人,需要我們去瞭解,怎麼樣讓在最底層的這些貧窮的人口然後擺脫貧困的這個問題。

 

所以這兩位經濟學家得到諾貝爾獎以後,這本書的影響力也得到大幅的提升,而這本書裡面給出的很多洞察和見解,都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

 

我們每一個人在說到貧窮的時候,都會知道有一個詞,叫“貧窮的陷阱”。

 

什麼叫“貧窮陷阱”呢?就是說,有些窮人,是生活在這條曲線之下的。這是橫軸,這是縱軸,這是現在的收入,這是未來的收入,這是一個十字象限。

 

然後如果這個人生活在這個區域的話,他現在的收入永遠都會不斷地減少,未來的收入永遠超不過現在的收入,所以就會導致他始終徘徊在貧窮的陷阱當中。

 

而如果我們在扶貧的時候,能夠想辦法幫助他到這條線以上,那麼他未來的收入,就可能大於現在的收入,他才會逐漸地變好,因此我們把這部分區域的人叫作貧窮的陷阱。

 

但是這兩位作者在15年的研究當中,去到了全世界幾乎所有貧窮的這些地區和國家,就發現很多問題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甚至包括有沒有這個貧窮的陷阱都不一定。

 

我讀完之後的感覺是說,在有些地區,有些情況之下,有些文化環境之中,是貧窮陷阱的問題,但是更多的時候,不是貧窮陷阱的問題。

 

就是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他是在這條線之上的,但是他依然無法脫貧。

 

就比如說發蚊帳這麼一件事。我們都知道,在非洲,只要有蚊帳,你就能夠減少得瘧疾。

 

一個小孩只要小時候不得瘧疾,長大了以後的收入水平就會比得過瘧疾的小孩高很多。因為身體條件會變得不一樣。

 

所以很多人就去非洲發蚊帳,給當地的人發了很多免費的蚊帳。

 

因為一個蚊帳才幾美元,就發,一個這樣4美元的蚊帳,能夠用5年的時間。

 

他們認為,我這樣發下去了以後,不就解決了嗎?結果發完了以後,發現很多非洲當地的人,把那個蚊帳改成了婚紗,就是自己把它改改當衣服這麼穿。

 

他沒覺得這個東西做蚊帳很重要,他覺得穿衣服很重要。然後還有的人,自從領過這第一次以後,就算是有便宜的蚊帳放在門口賣,他也不買。

 

原因是他覺得,反正這都是免費來的。所以如果我們免費發給他,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他今後反倒再也不購買了。

 

那有人就想辦法,那我打折賣,行不行。就是我給他一些補貼,四美元的成本,我賣給他兩美元,這種效果好不好。

 

甚至還有經濟學家嘗試,我就全價賣,全價賣完了以後給他一個獎勵,我給他送一點米,送一點糧這樣的東西。

 

你看就這麼一個發蚊帳這樣的小事,就算我們去做慈善事業,我們會覺得慈善事業,不就是送人東西嗎?

 

沒有那麼簡單,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就是你必須得能夠瞭解到人們的行為需求,瞭解到人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甚至還有一些受援助的人的特點是,免費發給的東西,他無所謂。他覺得這東西反正免費發來的,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就扔在一邊,就不用。

 

因為他沒有投入自己的成本,他沒有重視這件事情。所以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給我們深入地研究了各式各樣的狀況。

 

 

 

飢餓問題

 

我們首先來面對貧困人口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吃飯的問題。

 

當我們想到貧困,我們就想到飢餓。全世界到2009年的時候,大概有10億人挨餓,10億人依然吃不飽飯,然後大家的收入大概就是在1美元上下浮動。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他找了一個叫作帕克的這個人,在印尼的一個人,這個人有13個孩子。

 

你知道,咱們講過《事實》那本書,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生孩子的多和少,是取決於經濟條件。

 

經濟條件越差的人生的孩子越多,經濟條件越好的人生的孩子越少。原因就是因為,生孩子、養孩子本來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但是為什麼要生那麼多的孩子呢?這是一個經濟的投資,他不知道哪個孩子將來能給自己養老,所以他需要生養很多的孩子。

 

而且尤其是在農業社會當中,你的家裡邊沒有足夠多的男性,你在村裡邊說話就不算數。所以這個人很窮,有13個孩子,他每天的工作收入,大概是2美金一天。

 

但是他一年工作不到半年,就是找這種臨時工的工作沒有那麼容易,這是非常可憐的一家人,叫作帕克。

 

然後他們就去調查帕克家裡邊的食物結構,就去看他在吃什麼東西,夠不夠吃等等。

 

結果很奇怪地就發現,帕克家裡邊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沒有吃的,只要有錢就一定趕緊去買大米。

 

你知道如果一家人沒有錢的話,你像我媽媽跟我講,她童年的時候遭受飢餓,那吃什麼糖,就不可能有糖。

 

就是有錢就一定去買能夠換最多糧食的東西,能夠換最多熱量的東西。

 

最好是帶著麩皮的那種粗糧,因為帶著麩皮的粗糧可以去換成麵粉,還能夠再換麩皮,麩皮也可以吃,這才是真正飢餓的人口要去做的選擇。

 

但是他們發現,像這樣的一個貧窮的家庭,家裡邊有茶,有糖,有這樣的東西。

 

他所有的錢並不是用來買那個最高熱量的東西,而反過來買了很多享受性的食品,甚至很多貧困人口家庭里邊會有垃圾食品。

 

就是這個東西肯定沒有什麼營養,也不能提供太多的熱量,不能吃飽,但是讓你快樂,讓你吃了以後高興。

 

這里邊有一個統計數字。就是對於18個國家的窮人進行了調查以後發現,食品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收入,是36%到79%,就不像我們想象的百分之八九十這樣,然後城市人口大概是53%到74%,很多人選擇了口味好,然後價錢高的食品。

 

英國有一段時間工人都沒有錢,但是英國人已經學會了喝下午茶,然後加上糖。對於一個窮人來講,喝茶加糖幾乎不頂餓,這是一個很痛苦的事。

 

但是很多英國的窮苦的工人,寧肯選擇拿僅有的一點錢,去買糖和茶,而不去買面,為什麼呢?就是它能帶來安慰,它能讓你快速地滿足,能讓你開心,能讓你覺得自己活得幸福。

 

所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飢餓。

 

這個書中作者講,印度人現在大部分都能吃得飽。就是幾乎沒有我們過去想象的餓死特別多的人,餓死人的這種情況。

 

在現在的這個世界上來講,我們說它幾乎都是來自於人為的政策和錯誤,而不是來自於產量。人類現在糧食的產量已經足夠全世界的人口吃了,你知道歐洲人口,歐洲的人減肥的花費,就夠所有的非洲人吃飽飯。

 

所以我們的產出和我們的消費是足夠的,只是因為流通的問題,因為政策的問題,才會導致個別的區域爆發嚴重的飢餓。而印度人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印度人吃得越來越少。

 

甚至有一次,他到帕克家裡邊去訪問,聊了半天,結果出門的時候一扭頭,發現他們家怎麼有個電視,還有手機。

 

然後就問你這麼窮,你說你這麼沒有錢,甚至你自己都說你吃不飽飯,你怎麼會有電視呢?帕克說了一句話,特別發人深省。他說,電視和手機比吃的還重要。

 

就是他們寧肯花錢去買電視,也不願意說我把這個錢攢下來,或者幹嗎去,改變命運。

 

其實核心就是你得理解,在那種絕望的生活之下,電視是能帶來安慰的,電視和手機這些東西,是能夠帶來安慰的,所以卡路里並不是解決飢餓問題的核心關鍵點。

 

而反過來什麼東西是真正帶來貧窮陷阱的東西呢?是童年的營養不良。如果孕婦能夠吃碘膠囊,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後,比其他孩子,比沒有吃碘膠囊的孩子,平均要高7.5%的成績,這是很明顯的一個差距。然後還有補鐵的食品,比如說魚醬。

 

一罐魚醬如果你買下來吃下來,就吃一年這樣的補鐵魚醬,7美元。

 

7美元一年的補鐵魚醬呢,可以讓這家人每年增加46美元的收入,那這其實是一個很大幅的收入,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貧窮的陷阱。

 

就是很多家庭的婦女、爸爸媽媽,並不知道她們在孕期,或者孩子剛剛出生、童年的這個時候的這些補充、這些消費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導致很多孩子,我們說所謂的,叫作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個是真正地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營養都解決不了,會得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瞭解。

 

因為他看不到,它不是當下能夠獲得的安慰。電視機是當下能夠獲得的安慰,手機是當下能夠獲得的安慰。但是你讓我吃一個藥片,管什麼用,不知道,所以導致這個東西的普及變得越來越痛苦。

 

那為什麼窮人不願意買,第一個就是感受不到,第二個就是他們逐漸地缺少了延遲滿足的能力。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

 

你知道你要每天下班的時候,你要控制自己走過賣泡芙,賣什麼蛋糕的那個店,很難的,糖炒慄子都給你吸引過去。

 

原因就是你在晚上的時候,你已經沒勁了,你的抵抗力已經下降了。這時候你聞到任何香味,看到任何好吃的,尤其是跟糖分有關的東西,你就會停下來買。

 

窮人是一樣的,窮人他長期受到這麼大的壓力,然後生活那麼痛苦,所以當他看到電視能夠帶來喜悅的時候,他一定會去買電視。

 

而反過來,這些能夠長期帶來收益的東西,這需要延遲滿足感,這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然後這個作者還發現,食品的問題還會出現在哪兒呢?就是當一個地方的人要結婚,要喪葬,要隨份子,要娶媳婦的時候。越是貧窮的地區,越重視節日和禮儀。

 

甚至誇張到什麼程度,印度這件事每年逼死很多人,很多印度的女孩在這個時候自殺。就是因為印度是嫁女兒,要花很多的錢,如果你不花這麼多的錢,你的女兒根本嫁不出去。

 

然後大家必須得約定,約定俗成你必須得花。為什麼呢?因為你們家的兒子結婚的時候,還要靠對方給你那麼多彩禮。那假如你不給,你說我現在打破了,我跟他們不一樣。

 

那好,那整個社會的這條鏈條徹底要扭轉,所以大量的印度家庭是陷在這里邊的。

 

非洲也一樣,我們來看這里邊有一組描述:“大量記錄顯示,發展中國家的窮人會花很多錢來置辦婚禮、嫁妝、洗禮等等,這很可能是怕丟面子的結果。

 

由於艾滋病毒的泛濫,很多年輕人還沒來得及為自己積攢葬禮的費用,便要撒手人寰了,而他們的家人迫於傳統仍要大操大辦。對於剛剛失去一個未來勞動力的家庭來說,可能需要為葬禮花費3400蘭特(購買力平價約825美元),或者該家庭40%的年收入。

 

在舉行這樣一場葬禮之後,這個家庭顯然沒有多少可用的積蓄了,更多的家庭成員則會抱怨‘吃不飽飯’。”

 

就是大量的吃不飽飯的狀況,是發生在這些地方。就是大家要拿很多的錢勒緊褲腰帶去爭面子,現在這個狀況。

 

因為隨著中國的扶貧工作越做越好,然後中國城鎮化的節奏越來越高,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全球也是領先的,所以在逐漸地減少。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地區,還是這個樣子。

 

作者就說:“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我們會好奇,為什麼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只關注當前,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這個我覺得,大家用悲憫的心情來看待,你都能夠理解。就是如果你經歷過這種痛苦的、壓力巨大的生活,你都能夠理解。

 

但是作者在這里陳述的是一個事實。就是你需要他們做出長期的投資,拿出錢然後等待未來的一個結果,他們很容易不相信,他們會覺得你們都是騙人,忽悠我的人太多。

 

 

 

健康問題

 

每年大概有900萬兒童活不到5歲,死亡。這其實,其中有1/5的人是死於痢疾。你知道,痢疾這個病並沒有那麼難治。

 

但問題是,只需要我們花0.18美元,你想,多麼小的一個數字,花0.18美元買那個叫凈化水的消毒劑,把這個凈化水的消毒劑,只要泡到這個家庭喝的那個水缸里邊,這個水就是安全的,就是可以喝的。

 

但是大量的家庭不會去買這個消毒劑,很多家庭喝的都是污染的水,然後很多醫生和護士非常沮喪的地方在哪兒呢?

 

就是當那些貧窮的家庭抱著孩子,非洲的那些家庭抱著孩子來醫院看病的時候,護士說給你發一點的補劑、的補劑,回去衝著喝就好了,這些媽媽們就再也不來了。

 

她們覺得說,你沒給我治病,你根本就不管我。

 

而實際上有效的就是這個東西,就是不花錢的東西,你給他發糖鹽的補劑,回去喝一喝就行了。他們更相信的是抗生素和手術。

 

就是必須打弔瓶,你得扎上針,打上弔瓶,或者你做手術什麼的,他才覺得這個醫生是在認真地對待他們。所以大家對於疾病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的瘧疾,就是蚊子傳播的那個疾病,瘧疾的人數能夠下降的話,你知道沒有得過瘧疾的人和得過瘧疾的人之間相比,他們的收入差距在50%以上。

 

瘧疾會給這個人的童年造成大量的影響,這里邊就提到蚊帳的問題。

 

就是只要你買一架蚊帳,4美元,那麼你得瘧疾的概率就會下降30%,這是非常劃算的一個投入。

 

但是普及這件事情非常困難,那類似糖鹽補劑,類似蚊帳這樣的東西有很多,包括什麼呢?

 

我們說母乳喂養,如果你能夠讓一個孩子母乳喂養到6個月,這個孩子的身體會好很多,這個又不花錢,你只要堅持就好了,但是很難做。

 

然後包括疫苗,包括維生素B,包括補鐵這些東西,都是價格低、產出高的東西。

 

但是因為它中間存在著大量的知識,就是你首先要普及的是這個知識。不普及知識,就沒法讓他們接受這件事情。

 

還有家用衛生間。就是在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全世界有42%的家庭沒有家用衛生間。你到今天去老北京的城中心看,你會發現很多衚衕裡面依然是有公共衛生間,然後大家每天早上得拿那個馬桶出來倒。

 

但實際上這種公共衛生間,包括印度那種,連公共衛生間都沒有,都需要在野地里邊去上廁所。有一個電影叫《廁所英雄》,就是講印度的這個廁所問題。

 

這些人,包括男性、女性,都需要到野地里邊去上廁所,這個是傳染疾病、蚊蟲肆虐、蒼蠅特別重要的一個來源,但是它的解決需要很長的時間。

 

然後作者就發現,你去問這些貧困人口說,你們是不是關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我們非常關心自己的健康問題。

 

但是這些表達自己非常關心健康問題的人,卻不用我們前面說的那些簡單的方法。他們更願意去尋找昂貴的藥方,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一旦一生病,他們會更多地去找,在印度叫作孟加拉醫生,就是在印度人看來是受過醫學教育的人。

 

 

 

但是這個作者去問了很多這些大夫,好多都是假的。就是很多人你問他說,你是怎麼當上醫生的?他說,我高中畢業沒找著工作,我覺得當醫生還不錯。就這樣,他就當醫生了。

 

然後弄一個診所,然後就開始給人打針,給人吃藥,好多人的辦法就是發抗生素,就是打針,然後打弔瓶等等。

 

公共醫院的缺失和公共醫院的服務質量的差,導致大量的貧困人口不相信公共醫療。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感謝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國家。

 

然後這里邊還有一個叫作心理沉沒成本的問題。就是窮人們覺得,免費的東西沒有用。

 

就你要給我免費的,免費吃糖丸,免費什麼打針,免費接種疫苗什麼的,抗拒,覺得這東西沒用,他對於政府的這種極度地不信任。

 

為什麼他們喜歡打那個抗生素什麼的,調查下來的心理結果是因為大家認為,希望很重要。

 

就是我生了病我需要有希望,這個希望就來自於,有人給我打了藥,有人在我體內注射了這個東西。很難接受這種提前的支付,因為疫苗是屬於提前的支付。

 

這里邊作者就探討說,我們到底是應該努力地引導他們去理解這些事情,還是應該拿出一些家長式的作風,把這些東西當作一個默認的選項。

 

這個作者認為,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上,拿出家長作風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什麼叫家長作風?你們記不記得,你的孩子沒有打夠疫苗,就不能上學,這就叫家長作風。

 

就你到了點,你必須得有一個卡,你得來這兒劃一下,你得吃掉這個糖丸,社區的大夫給你劃一筆,就過去了。

 

所以這是我們國家從解放以後到今天,一步一步逐漸建立起來的,我們從小就開始重視疫苗這件事情。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政府,做得是相當正確的。

 

就是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這些東西成為必要的選項。就你不做完這些事情,你的孩子沒法上學,就導致我們的孩子的起點,健康的起點至少是高的。

 

我講這一段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些貧困的人口為什麼這麼愚昧,為什麼這麼不懂得這些信息。

 

你看我們都瞭解這個,對嗎?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明智。這個作者在這兒寫了一段我覺得特別感動的話。

 

他說:“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

 

的確,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象中要小得多。”

 

你千萬不要以為,你瞭解糖丸的原理,你瞭解疫苗的原理。他說:“我們的真正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里,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

 

下水道自行運轉,我們甚至不知道是怎樣運轉的。我們大都相信醫生會盡力為我們服務,公立醫院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孩子接種疫苗。即使我們出於某種原因沒給孩子接種疫苗,他們可能也會安然無恙,因為其他所有人都接種過了。

 

如果我們去健身房,我們的保險公司會獎勵我們,因為他們擔心沒有獎勵我們會不去。

 

而且,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無須擔心是否有下一頓飯吃。換句話說,我們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則需要不斷運用這種能力。”

 

所以我們不能夠用那種優越感的心情來讀這本書。我們始終要站在那個角度說,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我們能夠幫到一些人做些什麼事。

 

 

 

教育問題

 

就是大家覺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扶貧的對策,這里邊有兩派觀點,第一派觀點,作者叫作供應達人,第二派叫作需求達人。

 

供應達人說什麼呢?說你要普及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蓋足夠多的學校,你的供給要足夠多,供給足夠多了,這些孩子們就來上學,然後就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呢,供應達人做出來這個舉措以後,有的地區就使用供應達人的觀點,就建了大量的學校。後來有很多人去暗訪這些學校,密探去看,看了以後就發現,大量的公立學校教師的缺席狀況非常嚴重。

 

尤其是像印度這樣的地方,印度的公立學校教師的缺席率是1/5,然後經常請假,經常就給學生就放假,所以你會發現教學質量極差。

 

差到什麼程度呢?這個作者說,就是這個孩子如果不上學的話,可能比他上學學得還多一點。參加印度的一個大的測試,有70萬的兒童參加了這個測試。

 

“7到14歲年齡組中接近35%的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段落(一年級水平),而幾乎60%的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故事(二年級水平)。

 

只有30%的孩子會做二年級的數學題(基本除法)。

 

這些數字令人十分震驚——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們在自家的攤位或商店裡幫忙,總是在沒有紙筆的情況下做一些更復雜的計算。難道學校讓孩子們變得不會學習了?”

 

咱們看過印度的電影,就是選學區房的那個電影。你就會發現,根本不敢讓孩子上公立學校。他們覺得,上公立學校這孩子就完了,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塞到私立學校里邊去。

 

調查的結果就是,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真的太差。這個是供應達人的做法,就是你做這麼糟糕的供應沒有用。

 

然後需求達人的觀點是什麼呢?說孩子受不受教育,其實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受教育有沒有用,這個叫需求達人。

 

就是如果你能夠讓這個地方的家長感受到,孩子受教育有用,他一定會讓孩子去受教育。

 

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歐美國家在印度建了很多離岸的呼叫中心。就是那種,你打一個必勝客的訂餐電話,他是直接接到印度去。

 

因為英語國家,印度人的英語是可以的,便宜,它的價格相當於大概美國的1/10都不到。然後當這個離岸的呼叫中心開設了以後,就發現女童的入學率大幅上升,就是因為離岸呼叫中心大量的是女性。

 

過去女孩子不讓上學,但是現在發現女孩子能夠做這份工作,所以上學人多了。所以讓家長覺得上學值,這才是需求達人的想法。這兩邊可能都需要下功夫。

 

然後還有很多地方嘗試,叫作有條件的現金轉移。就是你的孩子如果能夠讀到六年級,我給你獎勵5美元、10美元,如果你的孩子能夠讀到初中。

 

我給你獎勵多少錢,讀到高中給你獎勵多少錢,用這樣的方法來引導家長送孩子上學。

 

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選擇不讓孩子上學,因為他會算這個帳。這里邊有一個數字,我們大家平常肯定不知道這個數字。因為對於咱們來講,九年義務制教育,你至少得讀到初中畢業。

 

每一年的小學教育會使一個孩子增收6%。就是這個孩子是小學畢業,和沒上過小學,他們的收入差距只有6%。

 

每一年的初中教育增收12%,上過初中的和沒上過的差12%。而每一年的高中教育則會增收20%。就是如果你上過高中,那你和那些沒上過高中的差20%。

 

每一年的小學教育對於女孩幾乎沒有價值,僅為其增收0.4%,但每一年的中學教育可以為其增收17%。

 

所以對於很多家庭來講他們的教育方式是什麼呢?叫作孤注一擲式。

 

你比如說我這里有五六個孩子,我沒法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學一步一步地熬過去。

 

所以大量的家長到最後,他非常理性地選擇,就是其中有三個不上,兩個上,然後兩個上到中學熬不住了,選一個成績好的接著上。

 

所以最後這一家能夠出現一個高中畢業,或者能夠出現一個能上大學的,能夠找到一份公務員工作,這個家庭的教育就算成功,他們家很有可能因此就脫貧了,這是很多貧困地區的人口的選擇。

 

所以讓他們覺得值,這個教育既要自上而下地進行公立學校的教育體系,也要自下而上地允許私立學校的舉辦。

 

所以貧困地區要想改變上學問題,我覺得這個真是政府有很大的責任,政府有很大的事要去做,要給老師和孩子都構成信心,讓老師跟孩子有信心,才能夠突破教育的陷阱。

 

真正教育的陷阱在於信心,在於對於教育的看法,就是你能不能夠一直做到初中、高中以後。

 

現在目前最缺的就是合格的老師。現在看來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叫救助性老師。

 

就比如說從城裡邊選一些大學生,然後這些大學生寒暑假願意去支教,或者有的人就願意留在那兒,教上一年兩年。作者說,這種老師非常管用。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支教這件事情,支教給當地帶來的這種變化,給當地的孩子帶來的那種內心的點燃。

 

因為你知道信心很重要,他終於知道說教育是有用的。你看,我看這個大哥哥,看這個大姐姐,我覺得教育是很好的,這個信心能夠幫助他們度過不願意教育的那個,叫作教育的陷阱。

 

這里邊,設立獎學金,還包括使用計算機。就是在目前我們看來,人工智慧將很有可能能夠減少教育的差距。

 

這里邊作者有一個希望,他說對於教育這件事情,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

 

他說:“要想建立一個能夠向每個孩子提供機會的學校體系,首要的一步或許就是,認識到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其現有的學生,而不是他們可能想要的學生。”

 

所以這句話我希望送給所有做教育的人,有教無類,這是關於上學和教育問題。

 

所以在這兒可以呼籲大家,如果有時間,有空閒,我們可以聯系一些這種鄉村學校,我們去支教,去做老師,實際上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扶貧是完全可以做成雙贏的一個過程。

 

因為交流,信息的交流,從一個你熟悉的環境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去體驗一下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後給雙方都帶來促進。所以支教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生育問題

 

接下來我們說生育問題。大家想到,窮人就是生很多的孩子。有人甚至認為,他們生很多的孩子,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避孕的措施。

 

然後這個作者去調查,調查的結果是,避孕渠道根本和生育率無關。就是他們早就知道怎麼避孕,甚至沒有避孕措施的地方他也有避孕的自己的手段。

 

不願意生的,他就是不願意生,願意生的,就能夠生。所以他說,避孕的手段和措施,跟這個東西關系不大。

 

然後有人說,小規模家庭好。因為小規模的這種家庭,孩子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然後家庭規模太大,孩子受教育機會就會減少。

 

這個作者講,他們觀察到的是,差別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

 

就是有很多家庭的孩子規模很大,但是因為家長有教育的理念,他依然會讓這些孩子們上學。那你說這里邊,這個家庭的總收入是有限的。

 

支出,如果孩子多的話,就一定會變多。那這個錢哪兒來的呢?並不是家庭收入增加了,而是他們發現所有,多子女的家庭的母親的待遇都下降。

 

就是媽媽們為了能夠讓這些孩子們獲得公平的生活,能夠去上小學,能夠上初中,媽媽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營養條件大幅下降。

 

所以全世界的母親是一樣,就是她們會做出更大的犧牲。這兩個作者調研極度貧困家庭的時候就發現,這些家庭里邊作為支柱的媽媽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這些貧困地區的人會生那麼多孩子,核心是養兒防老,養兒防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你比如說凡是出產茶葉的地方,女嬰的生存比率就高,為什麼呢?因為女孩子採茶。

 

凡是生產糧食的地方,更願意要男孩子,因為男孩子幹活多。就是這些東西是一個經濟選擇。

 

就是大家的頭腦當中有這樣的經濟,他不知道未來誰能夠養活我,誰才是真正給我養老送終的那個人。

 

所以這個作者說他有些建議,他說:“因此,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許就是,讓人們覺得沒必要生很多的孩子(特別是兒子)。

 

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醫療保險或者養老金)或金融業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受益於退休金,這會導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許還會減少歧視女性的現象。”

 

所以很多人想明白這件事以後,他就用經濟的手段來解決養老的問題。

 

 

 

保險問題

 

接下來我們說最大的一塊,叫作窮人的風險。就是窮人所面臨的風險,要比這些中產階級要大得多。

 

金融危機的時候,這個作者講特別有意思,他說金融危機的時候,你會發現受傷最重的是中產階級。

 

因為貨幣的通貨膨脹,什麼亂七八糟的,窮人手裡本來就沒錢。

 

所以貨幣再怎麼通貨膨脹,跟他無關,他的勞動力只要漲價,他就通貨膨脹就通貨膨脹。所以看起來金融危機,什麼通貨膨脹,對於窮人的影響都很小。

 

但實際上,所有的窮人每天都生活在金融危機當中,只是波動性對他們的影響不大。

 

波動性影響的是中產階級,影響的是那些手裡有錢的人。但是對於窮人來講,他每天都生活在高度的風險之中。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有一家人已經快脫貧了,在印尼,他們家是做針織衫的,自己在家裡邊有一個小工廠,小作坊的工廠,生產針織衫。

 

生產完了針織衫以後,然後就開始賣。這個其實是一個有很高收入的一個利潤率很高的行業。然後就賺錢,眼看就要脫貧了。

 

這時候他的一個朋友找他進了一批貨,給了他2000萬印尼盾的一張支票。

 

結果這兩口子拿著2000萬印尼盾的支票跑去兌換的時候,發現空頭支票。2000萬印尼盾,大概相當於3750美元。這一下子他們家就立刻打回原形,陷入貧困當中,因為那邊還有很多貨款需要支付。

 

他們去找警察,警察說那你先交200萬印尼盾,因為我們要替你辦案,你得給我錢。他們為了能夠要回2000萬,他們給了警察200萬,給完了以後,他們就開始追那個人,也沒追回來。

 

然後最後這家人把那個廠子也賣掉了,也完全破產,就徹底回歸到赤貧當中。

 

這就是我們說,一點點風險,其實也就3000多美元的收入的差別,就能夠導致一個即將脫離貧困的家庭打回原形。

 

那為什麼窮人應對風險的能力很差呢?這里邊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當窮人發現風險發生的時候,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增加工作量。

 

就是比如說,我在工地上打工,然後現在發現這個工地不雇我這種工人,那我的辦法就是我到處求職,我想盡一切辦法去做更多的工作,所以供給會不斷地增加。

 

就是當這個社會上的需求減少的時候,供給會突然大幅增加。因為大家心慌,大家就會努力地再去做更多的工作,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就是,他們應對風險的方式,是導致供給增加的方式,供給增加的方式會導致價格更低。

 

第二個原因就是,所有的窮人都是兼職的,都是做很多份工作的。那些種地的農民,都會兼職做別的工作,做個泥瓦工,出去幹個什麼。

 

所以當一個人同時兼了多樣化的工作的時候,他很難成為專家,他在任何一個領域當中都是小工,都是只能做手藝的那個人,他沒法成為一個專家,所以他的價格很難上漲。

 

再加上他們不斷地遷居,從這兒跑到那兒,從那兒跑到這兒,他的人脈也不會固定下來,所以這是他們風險變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過去在很多農村地區發生了這種重大疾病,發生這些問題的時候,婚喪嫁娶這樣的風險事件出現的時候,大部分採用的就是叫作互助的方式。

 

你看朱元璋在明朝的時候當了皇帝,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互助制度。

 

每個村子里邊發生什麼事,誰家都要給錢,皇帝親自規定的,每家隨份子多少錢。所以他們說,中國人隨份子的這個習慣,從明朝正式開始的。

 

我們很多地方是靠隨份子來解決危機的。你們家要搞一個婚禮,搞一個葬禮,這需要花很多錢,可能把你們家的經濟就擊垮了。

 

所以咱們全村一人湊一點,你這事就過去了。但你要知道,在所有貧困地區有一個通則,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有一個通則,就是重大疾病發生的時候,沒有人幫忙。

 

就是你說你們家是臨時結個婚,或者是出了個事,有個車禍,大家都願意湊錢,幫你解決問題,因為大家能夠看到這事可以過去。

 

但一旦你們家這人查出胃癌了,所有的人,好一點的可能過來給你一點錢再也不來了,然後差一點的乾脆就不來了,大家心照不宣。

 

就是在印度,在非洲,在撒哈拉沙漠的村子里邊都一樣。就是一旦這個家庭出現了長期的重疾,大家心照不宣地也不去找別人問,也不用互助了,然後你們也不要來了。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事誰也救不了。這就是窮人的這種風險變大的原因。

 

你說他為什麼不買保險呢?

 

第一,窮人不相信保險公司。

他覺得這玩意兒不靠譜,而且有那麼多故事,騙人的那種故事,只要聽幾個這種保險公司騙人耍賴的故事,他就不買了,本來那個錢就不多。

 

第二,保險公司也不敢保。保險公司保這麼多,風險這麼大,額度那麼低,對於他們來講管理難度極大。

 

所以保險公司在這件事上是不願意插手太多的,這個只能是靠政府的社會保險,就是我們整個社會建立這樣的保險體系。

 

現在我們中國的農村已經建立了這種大病統籌、互助,我覺得我們真的是比印度和非洲人幸福太多了。

 

然後還包括打工的風險。就是由於他是打短工,所以經常會面臨失業的這種狀況。一旦面臨失業的狀況,就會幾個月沒有收入。

 

大家看過《平凡的世界》,孫少平、孫少安他們倆一開始在城市裡邊就是打短工。就是每天能夠乾一個活,掙兩塊錢,掙三塊錢能夠活下去,這些失業率是很高的。

 

那說農民種地呢?農產品價格的風險對於農民來講是最大的。就是農民是不掌握市場的,農民是把這個東西賣給二道販子,這個二道販子掌控著中間所有的這個信息。

 

所以如果農民豐收了,壓價,然後如果農民欠收,焦急,收得這麼少。

 

中間的這個人起到了一個價格調控作用,而他價格調控的所有方向都是偏向於自己的,他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賺足夠多的錢。

 

所以無論是豐收還是欠收,你會發現受傷的都是最底層的農民。

 

在這一點上我們現在能夠看到最有希望的方法,是物聯網

 

就是假如我們能夠讓果園,城裡的IT人士能夠讓果園,能夠讓農田、蔬菜的數據全部上傳,那我們就會擁有一個相對公允的價格,然後城裡人這些大的賣場可以直接和農民來採購,這時候農民的話語權才能夠提高。

 

但是在信息不平等的情況之下,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的風險幾乎都是被農民承擔,農民是這里邊最難以博弈的人。

 

然後包括為什麼容易惹禍啊,容易打架或者容易喝了酒幹嗎。

 

我們前面講了,這個作者說,他們跟很多心理學家求教過這件事,皮質醇的作用是很大的。

 

因為長期的貧窮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壓力帶來什麼呢?壓力帶來我們頭腦當中分泌足夠多的皮質醇,而皮質醇這個東西就是壓力激素。

 

皮質醇會直接損害人的認知及決策能力,由壓力釋放的皮質醇會影響大腦的部分區域,比如前額皮質、類扁桃體、海馬區,這些都是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

 

特別是前額皮質,該區域對於抑制沖擊響應很重要。就是遇到一件事他容易爆發,他容易憤怒,他容易跟人打架,就是喜歡喝酒,借酒澆愁。

 

就是家庭生活條件越糟糕,他越容易有這樣的不良嗜好。

 

這種不良嗜好導致脾氣變得很暴躁,結果易惹禍,一惹禍陷入到陷阱當中,然後風險逐漸地變大,這些東西都是每天窮人所面臨的大量的風險。

 

那這些東西要解決,要降低,我能夠想到的,可能教育是很重要的,那未來可能科技是很重要的,然後政府的保險是很重要。

 

政府對於窮人的長期的這種支持和幫助,然後降低他們皮質醇的含量,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貸款問題

 

然後接下來還有,那你既然這麼難,為什麼不搞小額貸款呢?

 

就是給窮人提供一些小額貸款。大家知道尤努斯,他認為窮人都是天生的企業家。說我只要給他們幾十美元,他就能夠脫貧。

 

他舉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孟加拉的一個小孩,無業,在那兒游蕩,給他20美元,拿20美元幹嗎呢?

 

可以買一個鞋箱,買一個擦鞋的箱子,買點鞋油,他就可以在大街上給人擦皮鞋了。

 

一旦可以擦皮鞋,他就有一份工作了,然後收入開始增加,他就不需要再做這樣的事了。這是尤努斯當年做小額貸款公司P2P,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和原因。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需要讓大家瞭解一下,什麼叫殘酷的現實。

 

“在印度的陳耐市,如果水果販早上從批發商那裡進了1000盧比(購買力平價51美元)的蔬菜,那麼她晚上平均需償還批發商1046.9盧比。支付的利息為每天4.69%。

 

要想搞清個中原因,我們可以先來計算一下:如果你今天借了100盧比(購買力平價5美元),那麼你明天就要償還104.69盧比,如果你延遲一天還款,那麼後天就要償還109.6盧比。

 

如果借款30天,你就欠了近400盧比;而如果借款長達一年,應還款就高達1,842,459,409盧比(購買力平價9350萬美元)。”

 

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貸款5美元,一年不還,你要還1億美元,這就是那些攤販每天所面臨的借貸的環境。就是你越窮,你借貸的利息就越高。

 

我們過去在中國小額貸那時候很瘋狂的時候,我們經常聽說這個年息40%,那個年息50%,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做什麼生意能掙這麼多錢呢?

 

但是有大量的小企業主到了發工資的時候就是去借這個錢,借完後他期待著下個月能夠趕緊還上,然後這個導致了大量的金融的風險。

 

所以後來就有一個叫蕾迪的女士,一個印度的女士,她有點錢。她就發現,這是個很好的生意,而且這個生意還能夠幫到很多人。

 

所以她就降低這個利息的要求,她說我根本不需要那麼高的利息。所以蕾迪的這個做法跟尤努斯是一模一樣,就是發展小額信貸,她覺得小額信貸就能夠幫到這些人。

 

你不需要借那種高利貸,借那麼高的錢,然後用這樣的發心去做這樣的事。到2010年7月份的時候,蕾迪已經發展了420萬戶貸款對象,然後貸出去了420億盧比,你看這生意做得很大。

 

為什麼窮人貸款利息那麼高,這里邊有一個叫乘數效應。乘數效應是什麼呢?這些窮人有可能還不上款,因為我擔心有人還不上款,所以我就需要增加監督的人手,就監督的成本就變得越高。

 

然後監督的成本越高,導致利息越高,導致不還款的可能性越大,然後不還款的比例越高,我就只能再增加利息,乘數效應就不斷地增加,所以才會導致這些高利貸最後高到那麼高。

 

你知道窮人往往最後會找一個,有個名詞,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作最後貸款人。各位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有名的最後貸款人是什麼人嗎?在義大利就是黑手黨,他是最後貸款人。

 

黑手黨的辦法是,你向我借錢沒問題,不用抵押,錢借給你,然後約好了什麼時候還,然後你要不還,黑手黨有他的辦法,這是最後貸款人。

 

然後在印度,在中亞地區,最有名的最後貸款人叫喀布爾人。這些喀布爾人每天身上帶一個袋子,然後在集市裡邊走來走去,挨家挨戶地串門,看起來是賣他們的手工藝品,實際上是問要不要貸款。所以這個是我們說,小額貸款的困難。

 

咱們再說回那個蕾迪女士,你猜後來怎麼樣了呢?就是有一天,突然因為,當她發展到了420億盧比以後,是大量的錢在外邊散佈的。

 

突然有人發出新聞,在網上各種地方發,說蕾迪跑路了,蕾迪已經躲到美國去了,完啦,這樣。然後當這個新聞出來了以後,大量的轉發,就是你控制不住。

 

然後蕾迪就趕緊站出來說,我沒跑,我在這兒,然後四處演講,就跟別人講說你放心不會走。

 

但是你知道那些借她錢的人都希望這個新聞是真的,因為借了錢的人趁機就不還款了。所以借錢的人找到了這麼一個理由,一看,她要跑路,我不還了。

 

因為反正別人也不還了,那我也不還了。然後最後導致你只要崩盤,你只要被抓或者你只要倒閉,那你就不會問我要錢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而一旦真的跟風不還,那她就真的出現了危機,她就還不上了,她的錢就轉不動了。然後這時候,她的選擇要麼就被警察抓,要麼就宣佈破產。

 

 

 

儲蓄問題

 

除了貸款之外,還有一條路就是,窮人應該儲蓄。就是我們覺得,你既然可以買電視,你把它存起來。

 

然後這個作者就發現,在非洲很多村子里邊,這些人都是存磚。就是有了錢就買幾塊磚,放在那兒,蓋那個半截的房子。整個一條路開過去,到處都是半截的房子。

 

這個案例我們在《事實》那本書里邊講過。就是大城市裡來的人覺得很奇怪,爛尾樓,這個村裡這麼多爛尾樓,蓋一半。不是爛尾樓,那是人(家)的銀行存款。

 

這個作者說,為什麼他們會把錢變成磚放在那兒呢?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錢根本存不下來。一旦你給這個家裡邊很多現金,放在那兒,需求太多了。

 

你說小女兒想買雙球鞋,你買不買,那麼心心念念地想穿一雙球鞋,你不給她。兒子衣服都已經破成那樣了,你給不給他買。家裡邊過節想吃只雞,行不行。

 

就是太多的地方需要花錢了,所以大量的農民不存錢。他們的辦法就是存磚,存化肥。

 

就是你要等到我需要買化肥的時候拿出錢來,對不起,等不到那時候,錢存不住。

 

所以有錢就買點化肥,放在那兒,這些硬通貨既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還能夠把資金固定下來,這是他們的儲蓄方式。

 

而銀行不願意給這些人服務,就是因為他們服務的存款額極低。

 

人工是一樣的,人工處理一個賬戶,處理一個有錢的賬戶,處理一個沒錢的賬戶是一樣的,他需要這麼多的人工,但是你存這麼點錢。所以銀行就提高了他們的服務費,導致大量的這些人不去銀行存錢。

 

很多不發達地區的農村是靠輪轉基金來做的。什麼叫輪轉基金呢?大家都把錢湊在一起,有一個人看著,然後當他需要錢的時候,他就找那個輪轉基金。

 

他說我存過多少罐,你現在給我多少,拿出來啪一砸,然後再把那個錢拿出來用。就是用這樣原始的方法,能夠想盡辦法地留住一些錢。

 

這個作者幫他們算了一筆帳。

 

就是如果他每天能夠少喝兩杯茶,持續三天,也就是六杯茶,假如他能夠少喝六杯茶,他就能夠減少還款的那個利息,然後就一步一步地形成正向現金流。

 

總之算出來的結果是,只要少喝六杯茶,他就可以遠離高利貸。

 

但是做不到。就是大量的這些小販,每天那兩杯茶省不下來,這是他們必要的支出。

 

就好像我們在網上看那個笑話,說你看你這一包煙多少錢,你這一包煙50(元),然後你一天抽兩包100塊,你這一個月這就是3000塊。

 

假如你這一年把這煙戒了,你看你這一輛車就有了,這多好算的一個帳。然後這個人就問他說,你抽煙嗎?他說沒抽。那你的車呢?也沒有。

 

就是抽煙這個行為他停不下來,就跟這個小販他喝茶停不下來,是一樣。而那個人為什麼沒有車呢?我們前面講過的,錢存不住,錢到手裡邊了就出去的地實在是太多。

 

但實際上如果你理智一點的話,你是可以做得到的。

 

那些所謂真正從底層脫貧的人,其實就是開源節流,他有超強的自控力,他有錢,他知道存下來,他知道拿它買生產資料,他知道用它來生利息,知道用它來想盡辦法,幫助自己擺脫貧困。

 

但是貧窮和自我控制之間,是有著這樣的生理關系的。就是當你的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壓迫,你的皮質醇水平比別人高很多的時候,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要低很多。

 

你想想晚上下班的那個地鐵里邊你就明白了,只要飄著香味的地方一定排隊。就是這樣,這就是自我控制的問題。

 

 

 

創業問題

 

最後一個板塊就是創業的問題。尤努斯說,窮人應該創業。這個作者講,這個印度作者說,他小時候他的叔叔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在證券交易所裡面上班,然後他想跟他叔叔學經商。

 

他叔叔就把他帶來,說你來,你跟我來,我讓你看看什麼叫經商,把他帶到證券交易所門口。

 

他以為是要去看證券交易所,結果不是,就站那兒看三個婦女。

 

這三個婦女拿著很多沙子,當地有海,從海裡邊拿出沙子來,把那些沙子鋪在公路上,然後汽車開過去,汽車不斷地開,碾壓,然後排氣,這樣,把那個沙子烘乾了。

 

就是她把一些濕的海沙,拿到馬路中間,讓那個汽車壓過之後烘乾,烘乾以後把那些乾的海沙鏟起來,放在袋子里邊拿走。

 

然後這個作者說,這是幹嗎呢?她為什麼在這兒搞沙子,這是幹嗎?他的叔叔告訴他說,這就是經商。你看,一個人不需要任何本錢,一個人就可以經商。

 

原因是在當地有很多富裕家庭要用那個細膩的、乾凈的白色的沙子洗碗。擦洗碗,擦洗什麼東西,他用那個東西擦,一擦就很光亮很漂亮,這個東西是要買的。

 

所以這些窮人家的婦女去海邊把那個濕沙子拿來,利用大城市裡的熱浪,利用那個汽車把它烘乾,就這麼一個工作。

 

所以他從小跟尤努斯一樣,他心中也有一個想法,他說,窮人太會賺錢了,就這樣的招都能想得出來,白手起家。

 

但是你會發現,再深入一步去觀察的時候,你就能夠發現,窮人創造奇跡只在開始這一下。也就說拿海沙烘焙的這個婦女,你讓她搞一個海沙加工廠,她是搞不出來的。

 

然後她做著做著永遠就徘徊在這件事上,就是撒海沙在這個地方。

 

所以對於很多的創業的窮人來講,他們並不是天生的企業家,他們創業只是在最初,我們說那個曲線這樣上來的那一刻,能夠感受到收入從1美元可能變到100美元,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到了100美元以後,一旦遇到經營不善,他就回到1美元。

 

因為要經營一家真正的企業,和開一個小攤,烘乾一些海沙來養家糊口,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很多這些底層的人經商,搞一個小賣部,搞個什麼,你會發現他經營的種類越來越少,他捨不得投入。

 

他有了錢以後,有大量的這些經過創業賺了一點錢的窮人,最後選擇做什麼呢?這一點很多人沒法想,他們賺了這個錢以後,拿這個錢去給自己的家人買一份工作。

 

就是想盡辦法拿這個錢去找路子,讓自己家的孩子去哪個地方上班,用這個方法回歸到一個工薪階層,這樣的話也是一個脫貧的方向。

 

但是他不願意拿這個錢再投入進去,把這個生意做大。

 

就是能夠真正把這個生意從小不斷,從無到有越做越大的狀況,是個極少數,非常難以發生的。

 

這個書中用到的幾個案例,由小做大真的是從無到有,用的全是中國的案例。就是中國的一個農村的婦女,或者中國一個在城裡邊打工的一個年輕人,真的是抓住這樣的機遇越做越大。

 

就是對於窮人來講,要想真的學會創業,要想真的能夠把一個事業,從糊口做成一個公司,做大,這個是有著一個極大的門檻的,這個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像我們講《低風險創業》,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有更多的人學會低風險創業,不要花那麼多的錢,不要把身家性命都放在里邊。最後他們很多人很理性的是,買一份工作算了。

 

最後一章這本書里邊講到,政府能夠起到一些什麼作用。他說:“在所有極度貧困的地方,伴生性的就是政府的腐敗和玩忽職守。”

 

就是一旦政府,像印度的那些醫生不去上班,這些教師不到崗也不管,然後疫苗打不了也不管這種狀況,這就是政府不管、不作為、不做事。所以政府的腐敗和玩忽職守,會導致貧窮的加劇。

 

在這兒我們得說一下中國的實踐。我有同學原來在西安的海關工作,然後最近這幾年我就發現,他整天就在農村待著。他是扶貧工作,叫對口扶貧工作。

 

這種對口扶貧工作幹了幾年以後,我就發現他變得越來越開心了。就是他並沒有用那種說被要求的,我必須來做這個事,我真倒霉,我去幹這個事。

 

他跟那些農村的大爺大媽打成一片以後,他找到了地氣,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他幫助那些農村的人致富,幫助那些人脫貧,然後他感受到很開心。

 

就是你會發現,真正到了農村一線,到了扶貧工作一線去做這些事的人,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焦慮和痛苦,反過來他的心胸開闊了,他會覺得很開心,因為助人本身就為快樂之本。

 

所以中國的扶貧經驗在全世界我覺得都是值得借鑒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有餘力,我們有一些能力,有一些技能,有一些財富,我們可以去做這樣的事情。

 

我不認為這是奉獻,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做好事,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你獲得更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會讓你快樂,往往給你帶來的要比給他帶來的還要多。

 

當然如果你在去之前,能夠把這本書瞭解一下,你就會知道什麼東西對於貧困的人口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我們說,瞭解真正的那個貧窮的陷阱在哪裡,我們才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走出這個貧窮的陷阱。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貧窮的本質

#阿比吉特班納吉

#埃斯特‧迪弗洛

#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

#美國孔子愛默生

#小確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TDvlteZcs&t=769s

如何才能擺脫貧窮?窮人和富人有什麼差別?【諾貝爾經濟學獎解讀】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貧窮的本質

 

 

 

 

 

取自:樊登讀書,貧窮的本質

 

取自:樊登讀書,貧窮的本質

 

 

 

幾年前我覺得自己特別窮,所以就想搞明白,我到底為什麼這麼窮。看到有一本書,名字寫得特別好,叫作《貧窮的本質》,我就買回來讀了一下。結果讀完了以後發現,這本書講的人比我更窮。它所研究的對象,都是每天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這種家庭,所以我就把這本書放在了一邊。

 

 

 

結果在2019年,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竟然因為這本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就趕緊把這本書翻出來,再讀一遍。我發現,真的是以前我的視野太窄了。我以前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腦子里邊只想著我自己,我怎麼能夠富裕、怎麼能夠脫貧。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有更多需要我們去幫助的人,需要我們去瞭解,怎麼樣讓在最底層的這些貧窮的人口然後擺脫貧困的這個問題。所以這兩位經濟學家得到諾貝爾獎以後,這本書的影響力也得到大幅的提升,而這本書裡面給出的很多洞察和見解,都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我們接下來就來瞭解一下,什麼是貧窮的本質。

 

 

 

我們每一個人在說到貧窮的時候,都會知道有一個詞,叫“貧窮的陷阱”。什麼叫“貧窮陷阱”呢?就是說,有些窮人,是生活在這條曲線之下的。這是橫軸,這是縱軸,這是現在的收入,這是未來的收入,這是一個十字象限。然後如果這個人生活在這個區域的話,他現在的收入永遠都會不斷地減少,未來的收入永遠超不過現在的收入,所以就會導致他始終徘徊在貧窮的陷阱當中。而如果我們在扶貧的時候,能夠想辦法幫助他到這條線以上,那麼他未來的收入,就可能大於現在的收入,他才會逐漸地變好,因此我們把這部分區域的人叫作貧窮的陷阱。

 

 

 

香港曾經有一個富豪,他就覺得,窮人應該創業。所以他認為,我如果是一個窮人的話,我就一定能夠從底層爬起來。他還找人做了一個紀錄片,跟著他去底層生活,給自己規定了特別嚴格的要求,絕不能動信用卡,絕不能動家裡的錢,然後自己就是白手起家,反正我有力氣,我就去乾活,然後那個攝制組就跟著他拍,看他能不能夠白手起家。

 

 

 

搞了幾個月下來,這個人崩潰了,這個人說,完全沒有機會。就是我每個月掙那幾千塊錢,在香港那個地方掙那幾千塊錢,靠體力掙的這個錢,根本沒法養活我再去什麼投資,或者再去進修,或者乾嗎,每天被繁重的壓力,已經壓到快要崩潰,這種狀態就是我們說的貧窮的陷阱的感覺。所以過去很多援助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給他們資助一些錢,資助一些東西,想辦法讓他們跳出這個貧窮的陷阱就好了,如果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也就好了。

 

 

 

但是這兩位作者在15年的研究當中,去到了全世界幾乎所有貧窮的這些地區和國家,就發現很多問題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甚至包括有沒有這個貧窮的陷阱都不一定。我讀完之後的感覺是說,在有些地區,有些情況之下,有些文化環境之中,是貧窮陷阱的問題,但是更多的時候,不是貧窮陷阱的問題。就是他完全有這個能力,他是在這條線之上的,但是他依然無法脫貧。

 

 

 

就比如說發蚊帳這麼一件事。我們都知道,在非洲,只要有蚊帳,你就能夠減少得瘧疾。一個小孩只要小時候不得瘧疾,長大了以後的收入水平就會比得過瘧疾的小孩高很多。因為身體條件會變得不一樣。所以很多人就去非洲發蚊帳,給當地的人發了很多免費的蚊帳。因為一個蚊帳才幾美元,就發,一個這樣4美元的蚊帳,能夠用5年的時間。

 

 

 

他們認為,我這樣發下去了以後,不就解決了嗎?結果發完了以後,發現很多非洲當地的人,把那個蚊帳改成了婚紗,就是自己把它改改當衣服這麼穿。他沒覺得這個東西做蚊帳很重要,他覺得穿衣服很重要。然後還有的人,自從領過這第一次以後,就算是有便宜的蚊帳放在門口賣,他也不買。原因是他覺得,反正這都是免費來的。所以如果我們免費發給他,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他今後反倒再也不購買了。

 

 

 

那有人就想辦法,那我打折賣,行不行。就是我給他一些補貼,四美元的成本,我賣給他兩美元,這種效果好不好。甚至還有經濟學家嘗試,我就全價賣,全價賣完了以後給他一個獎勵,我給他送一點米,送一點糧這樣的東西。你看就這麼一個發蚊帳這樣的小事,就算我們去做慈善事業,我們會覺得慈善事業,不就是送人東西嗎?沒有那麼簡單,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就是你必須得能夠瞭解到人們的行為需求,瞭解到人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甚至還有一些受援助的人的特點是,免費發給的東西,他無所謂。他覺得這東西反正免費發來的,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就扔在一邊,就不用。因為他沒有投入自己的成本,他沒有重視這件事情。所以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給我們深入地研究了各式各樣的狀況。

 

 

 

我們首先來面對貧困人口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吃飯的問題。

 

 

 

當我們想到貧困,我們就想到飢餓。全世界到2009年的時候,大概有10億人挨餓,10億人依然吃不飽飯,然後大家的收入大概就是在1美元上下浮動。這里邊有一個案例,他找了一個叫作帕克的這個人,在印尼的一個人,這個人有13個孩子。你知道,咱們講過《事實》那本書,我們就知道,一個人生孩子的多和少,是取決於經濟條件。經濟條件越差的人生的孩子越多,經濟條件越好的人生的孩子越少。原因就是因為,生孩子、養孩子本來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但是為什麼要生那麼多的孩子呢?這是一個經濟的投資,他不知道哪個孩子將來能給自己養老,所以他需要生養很多的孩子。而且尤其是在農業社會當中,你的家裡邊沒有足夠多的男性,你在村裡邊說話就不算數。所以這個人很窮,有13個孩子,他每天的工作收入,大概是2美金一天。

 

 

 

但是他一年工作不到半年,就是找這種臨時工的工作沒有那麼容易,這是非常可憐的一家人,叫作帕克。然後他們就去調查帕克家裡邊的食物結構,就去看他在吃什麼東西,夠不夠吃等等。結果很奇怪地就發現,帕克家裡邊其實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沒有吃的,只要有錢就一定趕緊去買大米。

 

 

 

你知道如果一家人沒有錢的話,你像我媽媽跟我講,她童年的時候遭受飢餓,那吃什麼糖,就不可能有糖。就是有錢就一定去買能夠換最多糧食的東西,能夠換最多熱量的東西。最好是帶著麩皮的那種粗糧,因為帶著麩皮的粗糧可以去換成麵粉,還能夠再換麩皮,麩皮也可以吃,這才是真正飢餓的人口要去做的選擇。

 

 

 

但是他們發現,像這樣的一個貧窮的家庭,家裡邊有茶,有糖,有這樣的東西。他所有的錢並不是用來買那個最高熱量的東西,而反過來買了很多享受性的食品,甚至很多貧困人口家庭里邊會有垃圾食品。就是這個東西肯定沒有什麼營養,也不能提供太多的熱量,不能吃飽,但是讓你快樂,讓你吃了以後高興。

 

 

 

這里邊有一個統計數字。就是對於18個國家的窮人進行了調查以後發現,食品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收入,是36%到79%,就不像我們想象的百分之八九十這樣,然後城市人口大概是53%到74%,很多人選擇了口味好,然後價錢高的食品。

 

 

 

英國有一段時間工人都沒有錢,但是英國人已經學會了喝下午茶,然後加上糖。對於一個窮人來講,喝茶加糖幾乎不頂餓,這是一個很痛苦的事。但是很多英國的窮苦的工人,寧肯選擇拿僅有的一點錢,去買糖和茶,而不去買面,為什麼呢?就是它能帶來安慰,它能讓你快速地滿足,能讓你開心,能讓你覺得自己活得幸福。所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飢餓。

 

 

 

這個書中作者講,印度人現在大部分都能吃得飽。就是幾乎沒有我們過去想象的餓死特別多的人,餓死人的這種情況。在現在的這個世界上來講,我們說它幾乎都是來自於人為的政策和錯誤,而不是來自於產量。人類現在糧食的產量已經足夠全世界的人口吃了,你知道歐洲人口,歐洲的人減肥的花費,就夠所有的非洲人吃飽飯。所以我們的產出和我們的消費是足夠的,只是因為流通的問題,因為政策的問題,才會導致個別的區域爆發嚴重的飢餓。而印度人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印度人吃得越來越少。

 

 

 

真正的飢餓是什麼呢?你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尤其歐洲歷史上,有很多叫殺死女巫的故事。就是有一段時間突然爆發,說這個村裡邊有一個人是女巫,然後大家把她燒死了。然後為了鑒定這個人是不是女巫,就把她扔在河裡邊,如果她能夠漂起來,就證明她是女巫,然後就拉上來燒死,如果她漂不起來,沉下去淹死了,就證明她是個人,但是已經淹死了。就是凡是被定性為女巫的人,基本上就沒有生存的可能性。

 

 

 

後來這個作者就研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殺死女巫的狀況呢?所有殺死女巫的狀況,都和飢餓的大爆發有關。就是一旦這個村出現了糧食的短缺,這個村裡的那些老年的女性,就會被人們發現突然變成女巫,然後燒死。這是非常殘酷的狀況,這才是真正的飢餓。就是大家覺得實在沒飯吃了,必須得清除掉一些人口的時候,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所以現在並不是這個問題。

 

 

 

甚至有一次,他到帕克家裡邊去訪問,聊了半天,結果出門的時候一扭頭,發現他們家怎麼有個電視,還有手機。然後就問你這麼窮,你說你這麼沒有錢,甚至你自己都說你吃不飽飯,你怎麼會有電視呢?帕克說了一句話,特別發人深省。他說,電視和手機比吃的還重要。就是他們寧肯花錢去買電視,也不願意說我把這個錢攢下來,或者乾嗎去,改變命運。其實核心就是你得理解,在那種絕望的生活之下,電視是能帶來安慰的,電視和手機這些東西,是能夠帶來安慰的,所以卡路里並不是解決飢餓問題的核心關鍵點。

 

 

 

而反過來什麼東西是真正帶來貧窮陷阱的東西呢?是童年的營養不良。如果孕婦能夠吃碘膠囊,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後,比其他孩子,比沒有吃碘膠囊的孩子,平均要高7.5%的成績,這是很明顯的一個差距。然後還有補鐵的食品,比如說魚醬。一罐魚醬如果你買下來吃下來,就吃一年這樣的補鐵魚醬,7美元。7美元一年的補鐵魚醬呢,可以讓這家人每年增加46美元的收入,那這其實是一個很大幅的收入,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貧窮的陷阱。

 

 

 

就是很多家庭的婦女、爸爸媽媽,並不知道她們在孕期,或者孩子剛剛出生、童年的這個時候的這些補充、這些消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導致很多孩子,我們說所謂的,叫作輸在了起跑線上。這個是真正地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營養都解決不了,會得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不瞭解。因為他看不到,它不是當下能夠獲得的安慰。電視機是當下能夠獲得的安慰,手機是當下能夠獲得的安慰。但是你讓我吃一個藥片,管什麼用,不知道,所以導致這個東西的普及變得越來越痛苦。

 

 

 

那為什麼窮人不願意買,第一個就是感受不到,第二個就是他們逐漸地缺少了延遲滿足的能力。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你知道你要每天下班的時候,你要控制自己走過賣泡芙,賣什麼蛋糕的那個店,很難的,糖炒慄子都給你吸引過去。原因就是你在晚上的時候,你已經沒勁了,你的抵抗力已經下降了。這時候你聞到任何香味,看到任何好吃的,尤其是跟糖分有關的東西,你就會停下來買。

 

 

 

窮人是一樣的,窮人他長期受到這麼大的壓力,然後生活那麼痛苦,所以當他看到電視能夠帶來喜悅的時候,他一定會去買電視。而反過來,這些能夠長期帶來收益的東西,這需要延遲滿足感,這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然後這個作者還發現,食品的問題還會出現在哪兒呢?就是當一個地方的人要結婚,要喪葬,要隨份子,要娶媳婦的時候。越是貧窮的地區,越重視節日和禮儀。甚至誇張到什麼程度,印度這件事每年逼死很多人,很多印度的女孩在這個時候自殺。就是因為印度是嫁女兒,要花很多的錢,如果你不花這麼多的錢,你的女兒根本嫁不出去。然後大家必須得約定,約定俗成你必須得花。為什麼呢?因為你們家的兒子結婚的時候,還要靠對方給你那麼多彩禮。那假如你不給,你說我現在打破了,我跟他們不一樣。那好,那整個社會的這條鏈條徹底要扭轉,所以大量的印度家庭是陷在這里邊的。

 

 

 

非洲也一樣,我們來看這里邊有一組描述:“大量記錄顯示,發展中國家的窮人會花很多錢來置辦婚禮、嫁妝、洗禮等等,這很可能是怕丟面子的結果。……由於艾滋病毒的泛濫,很多年輕人還沒來得及為自己積攢葬禮的費用,便要撒手人寰了,而他們的家人迫於傳統仍要大操大辦。對於剛剛失去一個未來勞動力的家庭來說,可能需要為葬禮花費3400蘭特(購買力平價約825美元),或者該家庭40%的年收入。在舉行這樣一場葬禮之後,這個家庭顯然沒有多少可用的積蓄了,更多的家庭成員則會抱怨‘吃不飽飯’。”

 

 

 

就是大量的吃不飽飯的狀況,是發生在這些地方。就是大家要拿很多的錢勒緊褲腰帶去爭面子,現在這個狀況。因為隨著中國的扶貧工作越做越好,然後中國城鎮化的節奏越來越高,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全球也是領先的,所以在逐漸地減少。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地區,還是這個樣子。

 

 

 

作者就說:“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我們會好奇,為什麼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將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只關註當前,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這個我覺得,大家用悲憫的心情來看待,你都能夠理解。就是如果你經歷過這種痛苦的、壓力巨大的生活,你都能夠理解。

 

 

 

但是作者在這里陳述的是一個事實。就是你需要他們做出長期的投資,拿出錢然後等待未來的一個結果,他們很容易不相信,他們會覺得你們都是騙人,忽悠我的人太多。所以這是我們說食物的這一章,並不是真的卡路里出了問題。

 

 

 

第二個就是大家會想到的健康。每年大概有900萬兒童活不到5歲,死亡。這其實,其中有1/5的人是死於痢疾。你知道,痢疾這個病並沒有那麼難治。但問題是,只需要我們花0.18美元,你想,多麼小的一個數字,花0.18美元買那個叫凈化水的消毒劑,把這個凈化水的消毒劑,只要泡到這個家庭喝的那個水缸里邊,這個水就是安全的,就是可以喝的。

 

 

 

但是大量的家庭不會去買這個消毒劑,很多家庭喝的都是污染的水,然後很多醫生和護士非常沮喪的地方在哪兒呢?就是當那些貧窮的家庭抱著孩子,非洲的那些家庭抱著孩子來醫院看病的時候,護士說給你發一點糖的補劑、鹽的補劑,回去沖著喝就好了,這些媽媽們就再也不來了。她們覺得說,你沒給我治病,你根本就不管我。而實際上有效的就是這個東西,就是不花錢的東西,你給他發糖鹽的補劑,回去喝一喝就行了。他們更相信的是抗生素和手術。就是必須打弔瓶,你得扎上針,打上弔瓶,或者你做手術什麼的,他才覺得這個醫生是在認真地對待他們。所以大家對於疾病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的瘧疾,就是蚊子傳播的那個疾病,瘧疾的人數能夠下降的話,你知道沒有得過瘧疾的人和得過瘧疾的人之間相比,他們的收入差距在50%以上。瘧疾會給這個人的童年造成大量的影響,這里邊就提到蚊帳的問題。就是只要你買一架蚊帳,4美元,那麼你得瘧疾的概率就會下降30%,這是非常劃算的一個投入。

 

 

 

但是普及這件事情非常困難,那類似糖鹽補劑,類似蚊帳這樣的東西有很多,包括什麼呢?我們說母乳喂養,如果你能夠讓一個孩子母乳喂養到6個月,這個孩子的身體會好很多,這個又不花錢,你只要堅持就好了,但是很難做。然後包括疫苗,包括維生素B,包括補鐵這些東西,都是價格低、產出高的東西。但是因為它中間存在著大量的知識,就是你首先要普及的是這個知識。不普及知識,就沒法讓他們接受這件事情。

 

 

 

還有家用衛生間。就是在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全世界有42%的家庭沒有家用衛生間。你到今天去老北京的城中心看,你會發現很多衚衕裡面依然是有公共衛生間,然後大家每天早上得拿那個馬桶出來倒。但實際上這種公共衛生間,包括印度那種,連公共衛生間都沒有,都需要在野地里邊去上廁所。有一個電影叫《廁所英雄》,就是講印度的這個廁所問題。這些人,包括男性、女性,都需要到野地里邊去上廁所,這個是傳染疾病、蚊蟲肆虐、蒼蠅特別重要的一個來源,但是它的解決需要很長的時間。

 

 

 

然後作者就發現,你去問這些貧困人口說,你們是不是關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我們非常關心自己的健康問題。

 

 

 

但是這些表達自己非常關心健康問題的人,卻不用我們前面說的那些簡單的方法。他們更願意去尋找昂貴的藥方,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一旦一生病,他們會更多地去找,在印度叫作孟加拉醫生,就是在印度人看來是受過醫學教育的人。

 

 

 

但是這個作者去問了很多這些大夫,好多都是假的。就是很多人你問他說,你是怎麼當上醫生的?他說,我高中畢業沒找著工作,我覺得當醫生還不錯。就這樣,他就當醫生了。然後弄一個診所,然後就開始給人打針,給人吃藥,好多人的辦法就是發抗生素,就是打針,然後打弔瓶等等。公共醫院的缺失和公共醫院的服務質量的差,導致大量的貧困人口不相信公共醫療。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感謝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國家。

 

 

 

然後這里邊還有一個叫作心理沉沒成本的問題。就是窮人們覺得,免費的東西沒有用。就你要給我免費的,免費吃糖丸,免費什麼打針,免費接種疫苗什麼的,抗拒,覺得這東西沒用,他對於政府的這種極度地不信任。

 

 

 

為什麼他們喜歡打那個抗生素什麼的,調查下來的心理結果是因為大家認為,希望很重要。就是我生了病我需要有希望,這個希望就來自於,有人給我打了藥,有人在我體內註射了這個東西。很難接受這種提前的支付,因為疫苗是屬於提前的支付。

 

 

 

這里邊作者就探討說,我們到底是應該努力地引導他們去理解這些事情,還是應該拿出一些家長式的作風,把這些東西當作一個默認的選項。這個作者認為,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上,拿出家長作風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什麼叫家長作風?你們記不記得,你的孩子沒有打夠疫苗,就不能上學,這就叫家長作風。就你到了點,你必須得有一個卡,你得來這兒劃一下,你得吃掉這個糖丸,社區的大夫給你劃一筆,就過去了。所以這是我們國家從解放以後到今天,一步一步逐漸建立起來的,我們從小就開始重視疫苗這件事情。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政府,做得是相當正確的。就是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這些東西成為必要的選項。就你不做完這些事情,你的孩子沒法上學,就導致我們的孩子的起點,健康的起點至少是高的。

 

 

 

我講這一段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些貧困的人口為什麼這麼愚昧,為什麼這麼不懂得這些信息。你看我們都瞭解這個,對嗎?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明智。這個作者在這兒寫了一段我覺得特別感動的話。

 

 

 

他說:“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象中要小得多。”

 

 

 

你千萬不要以為,你瞭解糖丸的原理,你瞭解疫苗的原理。他說:“我們的真正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我們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里,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下水道自行運轉,我們甚至不知道是怎樣運轉的。我們大都相信醫生會盡力為我們服務,公立醫院會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孩子接種疫苗。即使我們出於某種原因沒給孩子接種疫苗,他們可能也會安然無恙,因為其他所有人都接種過了。如果我們去健身房,我們的保險公司會獎勵我們,因為他們擔心沒有獎勵我們會不去。而且,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無須擔心是否有下一頓飯吃。換句話說,我們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則需要不斷運用這種能力。”

 

 

 

所以我們不能夠用那種優越感的心情來讀這本書。我們始終要站在那個角度說,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我們能夠幫到一些人做些什麼事。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二個,叫作健康陷阱。其實普及知識,然後用預防的方法,是更有效地把他們從健康陷阱當中帶出來的方法。

 

 

 

第三個就是上學問題。就是大家覺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扶貧的對策,這里邊有兩派觀點,第一派觀點,作者叫作供應達人,第二派叫作需求達人。

 

 

 

供應達人說什麼呢?說你要普及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蓋足夠多的學校,你的供給要足夠多,供給足夠多了,這些孩子們就來上學,然後就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呢,供應達人做出來這個舉措以後,有的地區就使用供應達人的觀點,就建了大量的學校。後來有很多人去暗訪這些學校,密探去看,看了以後就發現,大量的公立學校教師的缺席狀況非常嚴重。尤其是像印度這樣的地方,印度的公立學校教師的缺席率是1/5,然後經常請假,經常就給學生就放假,所以你會發現教學質量極差。

 

 

 

差到什麼程度呢?這個作者說,就是這個孩子如果不上學的話,可能比他上學學得還多一點。參加印度的一個大的測試,有70萬的兒童參加了這個測試。

 

 

 

“7到14歲年齡組中接近35%的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段落(一年級水平),而幾乎60%的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故事(二年級水平)。只有30%的孩子會做二年級的數學題(基本除法)。這些數字令人十分震驚——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們在自家的攤位或商店裡幫忙,總是在沒有紙筆的情況下做一些更復雜的計算。難道學校讓孩子們變得不會學習了?”

 

 

 

咱們看過印度的電影,就是選學區房的那個電影。你就會發現,根本不敢讓孩子上公立學校。他們覺得,上公立學校這孩子就完了,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塞到私立學校里邊去。調查的結果就是,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真的太差。這個是供應達人的做法,就是你做這麼糟糕的供應沒有用。

 

 

 

然後需求達人的觀點是什麼呢?說孩子受不受教育,其實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受教育有沒有用,這個叫需求達人。就是如果你能夠讓這個地方的家長感受到,孩子受教育有用,他一定會讓孩子去受教育。

 

 

 

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歐美國家在印度建了很多離岸的呼叫中心。就是那種,你打一個必勝客的訂餐電話,他是直接接到印度去。因為英語國家,印度人的英語是可以的,便宜,它的價格相當於大概美國的1/10都不到。然後當這個離岸的呼叫中心開設了以後,就發現女童的入學率大幅上升,就是因為離岸呼叫中心大量的是女性。過去女孩子不讓上學,但是現在發現女孩子能夠做這份工作,所以上學人多了。所以讓家長覺得上學值,這才是需求達人的想法。這兩邊可能都需要下功夫。

 

 

 

然後還有很多地方嘗試,叫作有條件的現金轉移。就是你的孩子如果能夠讀到六年級,我給你獎勵5美元、10美元,如果你的孩子能夠讀到初中,我給你獎勵多少錢,讀到高中給你獎勵多少錢,用這樣的方法來引導家長送孩子上學。

 

 

 

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選擇不讓孩子上學,因為他會算這個賬。這里邊有一個數字,我們大家平常肯定不知道這個數字。因為對於咱們來講,九年義務制教育,你至少得讀到初中畢業。

 

 

 

每一年的小學教育會使一個孩子增收6%。就是這個孩子是小學畢業,和沒上過小學,他們的收入差距只有6%。每一年的初中教育增收12%,上過初中的和沒上過的差12%。而每一年的高中教育則會增收20%。就是如果你上過高中,那你和那些沒上過高中的差20%。每一年的小學教育對於女孩幾乎沒有價值,僅為其增收0.4%,但每一年的中學教育可以為其增收17%。

 

 

 

所以對於很多家庭來講他們的教育方式是什麼呢?叫作孤註一擲式。

 

 

 

你比如說我這里有五六個孩子,我沒法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學一步一步地熬過去。所以大量的家長到最後,他非常理性地選擇,就是其中有三個不上,兩個上,然後兩個上到中學熬不住了,選一個成績好的接著上。所以最後這一家能夠出現一個高中畢業,或者能夠出現一個能上大學的,能夠找到一份公務員工作,這個家庭的教育就算成功,他們家很有可能因此就脫貧了,這是很多貧困地區的人口的選擇。

 

 

 

所以讓他們覺得值,這個教育既要自上而下地進行公立學校的教育體系,也要自下而上地允許私立學校的舉辦。所以貧困地區要想改變上學問題,我覺得這個真是政府有很大的責任,政府有很大的事要去做,要給老師和孩子都構成信心,讓老師跟孩子有信心,才能夠突破教育的陷阱。真正教育的陷阱在於信心,在於對於教育的看法,就是你能不能夠一直做到初中、高中以後。

 

 

 

現在目前最缺的就是合格的老師。現在看來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叫救助性老師。就比如說從城裡邊選一些大學生,然後這些大學生寒暑假願意去支教,或者有的人就願意留在那兒,教上一年兩年。作者說,這種老師非常管用。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支教這件事情,支教給當地帶來的這種變化,給當地的孩子帶來的那種內心的點燃。因為你知道信心很重要,他終於知道說教育是有用的。你看,我看這個大哥哥,看這個大姐姐,我覺得教育是很好的,這個信心能夠幫助他們度過不願意教育的那個,叫作教育的陷阱。這里邊,設立獎學金,還包括使用計算機。就是在目前我們看來,人工智慧將很有可能能夠減少教育的差距。

 

 

 

這里邊作者有一個希望,他說對於教育這件事情,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他說:“要想建立一個能夠向每個孩子提供機會的學校體系,首要的一步或許就是,認識到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其現有的學生,而不是他們可能想要的學生。”

 

 

 

所以這句話我希望送給所有做教育的人,有教無類,這是關於上學和教育問題。所以在這兒可以呼籲大家,如果有時間,有空閑,我們可以聯系一些這種鄉村學校,我們去支教,去做做老師,實際上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扶貧是完全可以做成雙贏的一個過程。因為交流,信息的交流,從一個你熟悉的環境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去體驗一下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後給雙方都帶來促進。所以支教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接下來我們說生育問題。大家想到,窮人就是生很多的孩子。有人甚至認為,他們生很多的孩子,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避孕的措施。然後這個作者去調查,調查的結果是,避孕渠道根本和生育率無關。就是他們早就知道怎麼避孕,甚至沒有避孕措施的地方他也有避孕的自己的手段。不願意生的,他就是不願意生,願意生的,就能夠生。所以他說,避孕的手段和措施,跟這個東西關系不大。

 

 

 

然後有人說,小規模家庭好。因為小規模的這種家庭,孩子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然後家庭規模太大,孩子受教育機會就會減少。這個作者講,他們觀察到的是,差別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

 

 

 

就是有很多家庭的孩子規模很大,但是因為家長有教育的理念,他依然會讓這些孩子們上學。那你說這里邊,這個家庭的總收入是有限的。支出,如果孩子多的話,就一定會變多。那這個錢哪兒來的呢?並不是家庭收入增加了,而是他們發現所有,多子女的家庭的母親的待遇都下降。

 

 

 

就是媽媽們為了能夠讓這些孩子們獲得公平的生活,能夠去上小學,能夠上初中,媽媽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營養條件大幅下降。所以全世界的母親是一樣,就是她們會做出更大的犧牲。這兩個作者調研極度貧困家庭的時候就發現,這些家庭里邊作為支柱的媽媽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這些貧困地區的人會生那麼多孩子,核心是養兒防老,養兒防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你比如說凡是出產茶葉的地方,女嬰的生存比率就高,為什麼呢?因為女孩子採茶。凡是生產糧食的地方,更願意要男孩子,因為男孩子乾活多。就是這些東西是一個經濟選擇。就是大家的頭腦當中有這樣的經濟,他不知道未來誰能夠養活我,誰才是真正給我養老送終的那個人。

 

 

 

所以這個作者說他有些建議,他說:“因此,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許就是,讓人們覺得沒必要生很多的孩子(特別是兒子)。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醫療保險或者養老金)或金融業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受益於退休金,這會導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許還會減少歧視女性的現象。”所以很多人想明白這件事以後,他就用經濟的手段來解決養老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說最大的一塊,叫作窮人的風險。就是窮人所面臨的風險,要比這些中產階級要大得多。金融危機的時候,這個作者講特別有意思,他說金融危機的時候,你會發現受傷最重的是中產階級。因為貨幣的通貨膨脹,什麼亂七八糟的,窮人手裡本來就沒錢。所以貨幣再怎麼通貨膨脹,跟他無關,他的勞動力只要漲價,他就通貨膨脹就通貨膨脹。所以看起來金融危機,什麼通貨膨脹,對於窮人的影響都很小。

 

 

 

但實際上,所有的窮人每天都生活在金融危機當中,只是波動性對他們的影響不大。波動性影響的是中產階級,影響的是那些手裡有錢的人。但是對於窮人來講,他每天都生活在高度的風險之中。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有一家人已經快脫貧了,在印尼,他們家是做針織衫的,自己在家裡邊有一個小工廠,小作坊的工廠,生產針織衫。生產完了針織衫以後,然後就開始賣。這個其實是一個有很高收入的一個利潤率很高的行業。然後就賺錢,眼看就要脫貧了。這時候他的一個朋友找他進了一批貨,給了他2000萬印尼盾的一張支票。結果這兩口子拿著2000萬印尼盾的支票跑去兌換的時候,發現空頭支票。2000萬印尼盾,大概相當於3750美元。這一下子他們家就立刻打回原形,陷入貧困當中,因為那邊還有很多貨款需要支付。

 

 

 

他們去找警察,警察說那你先交200萬印尼盾,因為我們要替你辦案,你得給我錢。他們為了能夠要回2000萬,他們給了警察200萬,給完了以後,他們就開始追那個人,也沒追回來。然後最後這家人把那個廠子也賣掉了,也完全破產,就徹底回歸到赤貧當中。這就是我們說,一點點風險,其實也就3000多美元的收入的差別,就能夠導致一個即將脫離貧困的家庭打回原形。

 

 

 

那為什麼窮人應對風險的能力很差呢?這里邊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當窮人發現風險發生的時候,他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增加工作量。就是比如說,我在工地上打工,然後現在發現這個工地不雇我這種工人,那我的辦法就是我到處求職,我想盡一切辦法去做更多的工作,所以供給會不斷地增加。就是當這個社會上的需求減少的時候,供給會突然大幅增加。因為大家心慌,大家就會努力地再去做更多的工作,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就是,他們應對風險的方式,是導致供給增加的方式,供給增加的方式會導致價格更低。第二個原因就是,所有的窮人都是兼職的,都是做很多份工作的。那些種地的農民,都會兼職做別的工作,做個泥瓦工,出去乾個什麼。所以當一個人同時兼了多樣化的工作的時候,他很難成為專家,他在任何一個領域當中都是小工,都是只能做手藝的那個人,他沒法成為一個專家,所以他的價格很難上漲。

 

 

 

再加上他們不斷地遷居,從這兒跑到那兒,從那兒跑到這兒,他的人脈也不會固定下來,所以這是他們風險變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過去在很多農村地區發生了這種重大疾病,發生這些問題的時候,婚喪嫁娶這樣的風險事件出現的時候,大部分採用的就是叫作互助的方式。你看朱元璋在明朝的時候當了皇帝,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互助制度。每個村子里邊發生什麼事,誰家都要給錢,皇帝親自規定的,每家隨份子多少錢。所以他們說,中國人隨份子的這個習慣,從明朝正式開始的。

 

 

 

我們很多地方是靠隨份子來解決危機的。你們家要搞一個婚禮,搞一個葬禮,這需要花很多錢,可能把你們家的經濟就擊垮了。所以咱們全村一人湊一點,你這事就過去了。但你要知道,在所有貧困地區有一個通則,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有一個通則,就是重大疾病發生的時候,沒有人幫忙。

 

 

 

就是你說你們家是臨時結個婚,或者是出了個事,有個車禍,大家都願意湊錢,幫你解決問題,因為大家能夠看到這事可以過去。但一旦你們家這人查出胃癌了,所有的人,好一點的可能過來給你一點錢再也不來了,然後差一點的乾脆就不來了,大家心照不宣。就是在印度,在非洲,在撒哈拉沙漠的村子里邊都一樣。就是一旦這個家庭出現了長期的重疾,大家心照不宣地也不去找別人問,也不用互助了,然後你們也不要來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事誰也救不了。這就是窮人的這種風險變大的原因。

 

 

 

你說他為什麼不買保險呢?第一,窮人不相信保險公司。他覺得這玩意兒不靠譜,而且有那麼多故事,騙人的那種故事,只要聽幾個這種保險公司騙人耍賴的故事,他就不買了,本來那個錢就不多。第二,保險公司也不敢保。保險公司保這麼多,風險這麼大,額度那麼低,對於他們來講管理難度極大。

 

 

 

所以保險公司在這件事上是不願意插手太多的,這個只能是靠政府的社會保險,就是我們整個社會建立這樣的保險體系。現在我們中國的農村已經建立了這種大病統籌、互助,我覺得我們真的是比印度和非洲人幸福太多了。

 

 

 

然後還包括打工的風險。就是由於他是打短工,所以經常會面臨失業的這種狀況。一旦面臨失業的狀況,就會幾個月沒有收入。大家看過《平凡的世界》,孫少平、孫少安他們倆一開始在城市裡邊就是打短工。就是每天能夠乾一個活,掙兩塊錢,掙三塊錢能夠活下去,這些失業率是很高的。

 

 

 

那說農民種地呢?農產品價格的風險對於農民來講是最大的。就是農民是不掌握市場的,農民是把這個東西賣給二道販子,這個二道販子掌控著中間所有的這個信息。所以如果農民豐收了,壓價,然後如果農民欠收,焦急,收得這麼少。中間的這個人起到了一個價格調控作用,而他價格調控的所有方向都是偏向於自己的,他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賺足夠多的錢。所以無論是豐收還是欠收,你會發現受傷的都是最底層的農民。

 

 

 

在這一點上我們現在能夠看到最有希望的方法,是物聯網。就是假如我們能夠讓果園,城裡的IT人士能夠讓果園,能夠讓農田、蔬菜的數據全部上傳,那我們就會擁有一個相對公允的價格,然後城裡人這些大的賣場可以直接和農民來採購,這時候農民的話語權才能夠提高。但是在信息不平等的情況之下,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的風險幾乎都是被農民承擔,農民是這里邊最難以博弈的人。

 

 

 

然後包括為什麼容易惹禍啊,容易打架或者容易喝了酒乾嗎。我們前面講了,這個作者說,他們跟很多心理學家求教過這件事,皮質醇的作用是很大的。因為長期的貧窮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壓力帶來什麼呢?壓力帶來我們頭腦當中分泌足夠多的皮質醇,而皮質醇這個東西就是壓力激素。

 

 

 

皮質醇會直接損害人的認知及決策能力,由壓力釋放的皮質醇會影響大腦的部分區域,比如前額皮質、類扁桃體、海馬區,這些都是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特別是前額皮質,該區域對於抑制沖擊響應很重要。就是遇到一件事他容易爆發,他容易憤怒,他容易跟人打架,就是喜歡喝酒,借酒澆愁。就是家庭生活條件越糟糕,他越容易有這樣的不良嗜好。這種不良嗜好導致脾氣變得很暴躁,結果易惹禍,一惹禍陷入到陷阱當中,然後風險逐漸地變大,這些東西都是每天窮人所面臨的大量的風險。

 

 

 

那這些東西要解決,要降低,我能夠想到的,可能教育是很重要的,那未來可能科技是很重要的,然後政府的保險是很重要。政府對於窮人的長期的這種支持和幫助,然後降低他們皮質醇的含量,這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然後接下來還有,那你既然這麼難,為什麼不搞小額貸款呢?就是給窮人提供一些小額貸款。大家知道尤努斯,他認為窮人都是天生的企業家。說我只要給他們幾十美元,他就能夠脫貧。他舉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孟加拉的一個小孩,無業,在那兒游蕩,給他20美元,拿20美元乾嗎呢?可以買一個鞋箱,買一個擦鞋的箱子,買點鞋油,他就可以在大街上給人擦皮鞋了。一旦可以擦皮鞋,他就有一份工作了,然後收入開始增加,他就不需要再做這樣的事了。這是尤努斯當年做小額貸款公司P2P,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和原因。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需要讓大家瞭解一下,什麼叫殘酷的現實。

 

 

 

“在印度的陳耐市,如果水果販早上從批發商那裡進了1000盧比(購買力平價51美元)的蔬菜,那麼她晚上平均需償還批發商1046.9盧比。支付的利息為每天4.69%。要想搞清個中原因,我們可以先來計算一下:如果你今天借了100盧比(購買力平價5美元),那麼你明天就要償還104.69盧比,如果你延遲一天還款,那麼後天就要償還109.6盧比。如果借款30天,你就欠了近400盧比;而如果借款長達一年,應還款就高達1,842,459,409盧比(購買力平價9350萬美元)。”

 

 

 

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貸款5美元,一年不還,你要還1億美元,這就是那些攤販每天所面臨的借貸的環境。就是你越窮,你借貸的利息就越高。

 

 

 

我們過去在中國小額貸那時候很瘋狂的時候,我們經常聽說這個年息40%,那個年息50%,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做什麼生意能掙這麼多錢呢?但是有大量的小企業主到了發工資的時候就是去借這個錢,借完後他期待著下個月能夠趕緊還上,然後這個導致了大量的金融的風險。

 

 

 

所以後來就有一個叫蕾迪的女士,一個印度的女士,她有點錢。她就發現,這是個很好的生意,而且這個生意還能夠幫到很多人。所以她就降低這個利息的要求,她說我根本不需要那麼高的利息。所以蕾迪的這個做法跟尤努斯是一模一樣,就是發展小額信貸,她覺得小額信貸就能夠幫到這些人。你不需要借那種高利貸,借那麼高的錢,然後用這樣的發心去做這樣的事。到2010年7月份的時候,蕾迪已經發展了420萬戶貸款對象,然後貸出去了420億盧比,你看這生意做得很大。

 

 

 

為什麼窮人貸款利息那麼高,這里邊有一個叫乘數效應。乘數效應是什麼呢?這些窮人有可能還不上款,因為我擔心有人還不上款,所以我就需要增加監督的人手,就監督的成本就變得越高。然後監督的成本越高,導致利息越高,導致不還款的可能性越大,然後不還款的比例越高,我就只能再增加利息,乘數效應就不斷地增加,所以才會導致這些高利貸最後高到那麼高。

 

 

 

你知道窮人往往最後會找一個,有個名詞,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作最後貸款人。各位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有名的最後貸款人是什麼人嗎?在義大利就是黑手黨,他是最後貸款人。黑手黨的辦法是,你向我借錢沒問題,不用抵押,錢借給你,然後約好了什麼時候還,然後你要不還,黑手黨有他的辦法,這是最後貸款人。然後在印度,在中亞地區,最有名的最後貸款人叫喀布爾人。這些喀布爾人每天身上帶一個袋子,然後在集市裡邊走來走去,挨家挨戶地串門,看起來是賣他們的手工藝品,實際上是問要不要貸款。所以這個是我們說,小額貸款的困難。

 

 

 

咱們再說回那個蕾迪女士,你猜後來怎麼樣了呢?就是有一天,突然因為,當她發展到了420億盧比以後,是大量的錢在外邊散佈的。突然有人發出新聞,在網上各種地方發,說蕾迪跑路了,蕾迪已經躲到美國去了,完啦,這樣。然後當這個新聞出來了以後,大量的轉發,就是你控制不住。然後蕾迪就趕緊站出來說,我沒跑,我在這兒,然後四處演講,就跟別人講說你放心不會走。

 

 

 

但是你知道那些借她錢的人都希望這個新聞是真的,因為借了錢的人趁機就不還款了。所以借錢的人找到了這麼一個理由,一看,她要跑路,我不還了。因為反正別人也不還了,那我也不還了。然後最後導致你只要崩盤,你只要被抓或者你只要倒閉,那你就不會問我要錢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一旦真的跟風不還,那她就真的出現了危機,她就還不上了,她的錢就轉不動了。然後這時候,她的選擇要麼就被警察抓,要麼就宣佈破產。

 

 

 

除了貸款之外,還有一條路就是,窮人應該儲蓄。就是我們覺得,你既然可以買電視,你把它存起來。然後這個作者就發現,在非洲很多村子里邊,這些人都是存磚。就是有了錢就買幾塊磚,放在那兒,蓋那個半截的房子。整個一條路開過去,到處都是半截的房子。這個案例我們在《事實》那本書里邊講過。就是大城市裡來的人覺得很奇怪,爛尾樓,這個村裡這麼多爛尾樓,蓋一半。不是爛尾樓,那是人(家)的銀行存款。

 

 

 

這個作者說,為什麼他們會把錢變成磚放在那兒呢?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錢根本存不下來。一旦你給這個家裡邊很多現金,放在那兒,需求太多了。你說小女兒想買雙球鞋,你買不買,那麼心心念念地想穿一雙球鞋,你不給她。兒子衣服都已經破成那樣了,你給不給他買。家裡邊過節想吃只雞,行不行。就是太多的地方需要花錢了,所以大量的農民不存錢。他們的辦法就是存磚,存化肥。就是你要等到我需要買化肥的時候拿出錢來,對不起,等不到那時候,錢存不住。所以有錢就買點化肥,放在那兒,這些硬通貨既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還能夠把資金固定下來,這是他們的儲蓄方式。

 

 

 

而銀行不願意給這些人服務,就是因為他們服務的存款額極低。人工是一樣的,人工處理一個賬戶,處理一個有錢的賬戶,處理一個沒錢的賬戶是一樣的,他需要這麼多的人工,但是你存這麼點錢。所以銀行就提高了他們的服務費,導致大量的這些人不去銀行存錢。

 

 

 

很多不發達地區的農村是靠輪轉基金來做的。什麼叫輪轉基金呢?大家都把錢湊在一起,有一個人看著,然後當他需要錢的時候,他就找那個輪轉基金。他說我存過多少罐,你現在給我多少,拿出來啪一砸,然後再把那個錢拿出來用。就是用這樣原始的方法,能夠想盡辦法地留住一些錢。

 

 

 

這個作者幫他們算了一筆賬。就是如果他每天能夠少喝兩杯茶,持續三天,也就是六杯茶,假如他能夠少喝六杯茶,他就能夠減少還款的那個利息,然後就一步一步地形成正向現金流。總之算出來的結果是,只要少喝六杯茶,他就可以遠離高利貸。

 

 

 

但是做不到。就是大量的這些小販,每天那兩杯茶省不下來,這是他們必要的支出。就好像我們在網上看那個笑話,說你看你這一包煙多少錢,你這一包煙50(元),然後你一天抽兩包100塊,你這一個月這就是3000塊。假如你這一年把這煙戒了,你看你這一輛車就有了,這多好算的一個賬。然後這個人就問他說,你抽煙嗎?他說沒抽。那你的車呢?也沒有。就是抽煙這個行為他停不下來,就跟這個小販他喝茶停不下來,是一樣。而那個人為什麼沒有車呢?我們前面講過的,錢存不住,錢到手裡邊了就出去的地實在是太多。

 

 

 

但實際上如果你理智一點的話,你是可以做得到的。那些所謂真正從底層脫貧的人,其實就是開源節流,他有超強的自控力,他有錢,他知道存下來,他知道拿它買生產資料,他知道用它來生利息,知道用它來想盡辦法,幫助自己擺脫貧困。

 

 

 

但是貧窮和自我控制之間,是有著這樣的生理關系的。就是當你的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壓迫,你的皮質醇水平比別人高很多的時候,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要低很多。你想想晚上下班的那個地鐵里邊你就明白了,只要飄著香味的地方一定排隊。就是這樣,這就是自我控制的問題。

 

 

 

最後一個板塊就是創業的問題。尤努斯說,窮人應該創業。這個作者講,這個印度作者說,他小時候他的叔叔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在證券交易所裡面上班,然後他想跟他叔叔學經商。他叔叔就把他帶來,說你來,你跟我來,我讓你看看什麼叫經商,把他帶到證券交易所門口。

 

 

 

他以為是要去看證券交易所,結果不是,就站那兒看三個婦女。這三個婦女拿著很多沙子,當地有海,從海裡邊拿出沙子來,把那些沙子鋪在公路上,然後汽車開過去,汽車不斷地開,碾壓,然後排氣,這樣,把那個沙子烘乾了。就是她把一些濕的海沙,拿到馬路中間,讓那個汽車壓過之後烘乾,烘乾以後把那些乾的海沙鏟起來,放在袋子里邊拿走。

 

 

 

然後這個作者說,這是乾嗎呢?她為什麼在這兒搞沙子,這是乾嗎?他的叔叔告訴他說,這就是經商。你看,一個人不需要任何本錢,一個人就可以經商。原因是在當地有很多富裕家庭要用那個細膩的、乾凈的白色的沙子洗碗。擦洗碗,擦洗什麼東西,他用那個東西擦,一擦就很光亮很漂亮,這個東西是要買的。所以這些窮人家的婦女去海邊把那個濕沙子拿來,利用大城市裡的熱浪,利用那個汽車把它烘乾,就這麼一個工作。所以他從小跟尤努斯一樣,他心中也有一個想法,他說,窮人太會賺錢了,就這樣的招都能想得出來,白手起家。

 

 

 

但是你會發現,再深入一步去觀察的時候,你就能夠發現,窮人創造奇跡只在開始這一下。也就說拿海沙烘焙的這個婦女,你讓她搞一個海沙加工廠,她是搞不出來的。然後她做著做著永遠就徘徊在這件事上,就是撒海沙在這個地方。

 

 

 

所以對於很多的創業的窮人來講,他們並不是天生的企業家,他們創業只是在最初,我們說那個曲線這樣上來的那一刻,能夠感受到收入從1美元可能變到100美元,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到了100美元以後,一旦遇到經營不善,他就回到1美元。因為要經營一家真正的企業,和開一個小攤,烘乾一些海沙來養家糊口,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很多這些底層的人經商,搞一個小賣部,搞個什麼,你會發現他經營的種類越來越少,他捨不得投入。他有了錢以後,有大量的這些經過創業賺了一點錢的窮人,最後選擇做什麼呢?這一點很多人沒法想,他們賺了這個錢以後,拿這個錢去給自己的家人買一份工作。就是想盡辦法拿這個錢去找路子,讓自己家的孩子去哪個地方上班,用這個方法回歸到一個工薪階層,這樣的話也是一個脫貧的方向。但是他不願意拿這個錢再投入進去,把這個生意做大。

 

 

 

就是能夠真正把這個生意從小不斷,從無到有越做越大的狀況,是個極少數,非常難以發生的。這個書中用到的幾個案例,由小做大真的是從無到有,用的全是中國的案例。就是中國的一個農村的婦女,或者中國一個在城裡邊打工的一個年輕人,真的是抓住這樣的機遇越做越大。中國人是真的很會創業的我覺得,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就是對於窮人來講,要想真的學會創業,要想真的能夠把一個事業,從糊口做成一個公司,做大,這個是有著一個極大的門檻的,這個是需要學習的。所以像我們講《低風險創業》,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有更多的人學會低風險創業,不要花那麼多的錢,不要把身家性命都放在里邊。最後他們很多人很理性的是,買一份工作算了。

 

 

 

最後一章這本書里邊講到,政府能夠起到一些什麼作用。他說:“在所有極度貧困的地方,伴生性的就是政府的腐敗和玩忽職守。”就是一旦政府,像印度的那些醫生不去上班,這些教師不到崗也不管,然後疫苗打不了也不管這種狀況,這就是政府不管、不作為、不做事。所以政府的腐敗和玩忽職守,會導致貧窮的加劇。

 

 

 

在這兒我們得說一下中國的實踐。我有同學原來在西安的海關工作,然後最近這幾年我就發現,他整天就在農村待著。他是扶貧工作,叫對口扶貧工作。這種對口扶貧工作乾了幾年以後,我就發現他變得越來越開心了。就是他並沒有用那種說被要求的,我必須來做這個事,我真倒霉,我去乾這個事。他跟那些農村的大爺大媽打成一片以後,他找到了地氣,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他幫助那些農村的人致富,幫助那些人脫貧,然後他感受到很開心。就是你會發現,真正到了農村一線,到了扶貧工作一線去做這些事的人,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焦慮和痛苦,反過來他的心胸開闊了,他會覺得很開心,因為助人本身就為快樂之本。所以中國的扶貧經驗在全世界我覺得都是值得借鑒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有餘力,我們有一些能力,有一些技能,有一些財富,我們可以去做這樣的事情。我不認為這是奉獻,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做好事,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你獲得更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會讓你快樂,往往給你帶來的要比給他帶來的還要多。當然如果你在去之前,能夠把這本書瞭解一下,你就會知道什麼東西對於貧困的人口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們說,瞭解真正的那個貧窮的陷阱在哪裡,我們才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走出這個貧窮的陷阱。希望全世界的貧困人口都能夠脫貧,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謝謝大家,我們下周見。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