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64】

逆商

人生是苦難的,教你面對挫折和壓力時,如何解決的工具

 

20210823.jpg

 

 

作者叫做保羅‧史托茲,逆商理論的創始者,曾獲《人力資源》

(HR)雜誌,全球十大最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當代100位思想家榮譽稱號。

 

學校的教育教我們如何「記憶」,但出社會工作,工作需要的是會「思考」的人才。老外的書籍著重在步驟化,就是提供工具,讓你懂得如何思考。

 

 

逆商core四個維度

 

第一個掌控感

第二個擔當力

第三個影響度

第四個持續性

 

LEAD工具

 

第一步傾聽逆境反應。你首先要對逆境有覺知,說實話我挺佩服他的,這個很重要。

 

第二步這是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就是在這一步的時候,你要去發揮你的創意去思考,誰能對這件事負責。

 

第三步就是分析證據。

 

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個局面是不是已經無法掌控?

 

第二個問題,這個事會影響到其他哪些方面?

 

第三個問題,這個困難會持續很久嗎?

 

第四步 Do,就是做點事。遇到了逆境,我做點事。做點什麼事呢?什麼時候可以做?這個叫作漏斗法,你把所有你能做的事列舉出來,列舉出來以後一步一步地漏到最後。

 

每個人都知道智商和情商,那逆商顧名思義就是碰到逆境你的解決問題能力。在【163】反脆弱,提到人生有很多不確定性,接受變化,提升逆商能力,其實讓你能在不確定性中獲益、提升能力。

 

【121】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這裡有提到「災難化」一詞;等同病態思維中的「恐怖化」。

 

壓力管理,ABC模型

A是事件發生,B是你對這個事的看法,C是動作

有些人會認為我讓「A」不會發生,那就不會有壓力產生,我只能說你很「天真浪漫」;實際上,在「B」的位子,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不斷提升你的心智。

 

【126】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

 

剝洋蔥法」是能讓你找到治本的解決方法,我們都知道碰到事情要找解決事情的方法,這有時只能治標。

 

例如:當主管碰到下屬績效不佳,要輔導解決下屬效率不佳問題;但實際用剝洋蔥方式,一層一層剝,可能是主管情商太低,罵人像罵狗、像「半澤直樹」的上司為了升遷,功勞都是他的,背鍋俠都是你、工作分配不平均…等。

 

能解決問題本質的核心,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現代人在生活或工作上,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壓力,能有解決的方法或工具的書籍,一定要用心看。」

我大推說。

 

 

 

大綱

 

為什麼需要逆商

逆境三層次

危險四條岔道

三大理論支柱

逆商core四個維度

LEAD工具

停止思想災難化

重塑法

打造高逆商的組織

 

 

 

為什麼需要逆商

 

什麼叫逆商呢?就是你應對逆境時候的能力。那天我在朋友圈裡邊發布我要講《逆商》這本書,一大堆人留言說:樊老師這本書特別適合我。

 

還有人說:樊老師,它特別適合此刻的我。我發現大量的人都覺得自己身處在逆境當中,我們過去經常說智商這個事,但是你會發現,一個人只有智商不管用。

 

比如說有一個哈佛大學的博士很聰明,十幾歲就上了大學,後來他不跟別人說話,大家都認為他是哈佛大學里的幽靈。

 

因為他每天從人群里邊穿過,就好像看不到其他人一樣,最後當他長大了以後,做了一個炸彈,搞了一次爆炸案,炸死了很多人。

 

這就是一個只有智商的人,有可能會是一個壞人,後來慢慢地有人說,那不行,得有情商。情商就是你要關注別人,你要跟別人互動,你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有忍受力等等。

 

好了,一個人既有智商也有情商,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往往有智商、有情商的人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就是他難以去忍受困難。

 

一個人再怎麼樣順利,你在成長的道路上也一定會遇到挫折、遇到壓力。

 

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夠很輕鬆成功的人,那麼在遇到逆境的時候,你是怎麼看待逆境的,你是怎麼樣處理逆境的,你是怎麼樣應對逆境所帶來的心理上的這種壓迫感的,這個就被稱作逆商。

 

目前看來越來越多的組織、企業都接受了逆商這個概念,開始採用逆商的培訓,而且你會發現《逆商》這本書給到我們的方法,能夠在很多企業里培訓之後產生大幅改變。

 

比如說原來有一個秘書遇到任何事,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怪我,沒人跟我說過,這事你怎麼能怪我。她覺得只要不怪我就沒問題,經過了這個逆商的培訓以後,有一次他們培訓的時候發現少了一根電源線,沒法用投影儀了。

 

這個秘書二話不說就跑出去搜索附近在哪兒能夠找到這樣的電源線,好睏難,後來找了特別多的地,硬是在下午開始培訓之前,把那個電源線送到了現場。

 

她老闆都驚呆了,說這不是她的風格。因為當你發現在做一場培訓之前,電源線沒帶,這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逆境,而當這個逆境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心裡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不要背鍋

 

你發現你的逆商很低,但如果你經受過了這個逆商的訓練以後,你有一套完備的處理逆境的方法,你就能夠找到解決它的道路。

 

所以逆商是什麼呢?它可以是一種測量工具,可以讓你知道你的逆商和其他人比起來到底怎麼樣;它也可以是一套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就是你是怎麼樣看待逆境這回事的,你具不具備足夠強的從逆境當中學習和振作的反脆弱的能力;它是一套改善方法,這三個層面都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

 

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叫作貝克·威瑟斯的人去喜馬拉雅山爬山。

 

那天好多人一塊兒在山上爬,開始天氣都很好,結果快到山頂的時候,突然來了大風暴,那個風暴一吹過來,所有人都找地躲,而且有的人就地就躺下來了。

 

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在上山的過程當中躺下來跟自殺差不多,所以那一次死了很多人,甚至連非常著名的、他們請來的向導都死掉了。

 

那是很有名的登山的運動員,專門給別人做向導的人都在那場風暴當中死掉了。

 

這個貝克·威瑟斯就堅持往營地走,他心中知道,他的體能大概還有三四個小時的時間。

 

如果在三四個小時時間之內,他找不到營地的話,他今天也回不去了。

 

在那三四個小時時間里,他腦子里一直想著他的妻子和孩子,想象他們家那個溫暖的畫面,他說,“我不能死,我一定要回到家”。

 

他就這樣一直往營地走,後來就爬,後來他遠遠地看到有一個藍色的東西,有可能是一塊石頭。

 

但是很幸運,那是一個帳篷,那裡的人救了他,給他胸口捂了很多的熱水袋什麼的,把他救活了。這是一個奇跡,因為在那場風暴他竟然能夠活下來,大家就不能夠理解。

 

作者就說,如果你處在這種狀況之下,這個可能是考驗逆商最強悍的狀況,你跟大自然作鬥爭的時候,你還能不能夠堅持下來,還是你會像其他人一樣,乾脆躺著睡一會兒吧,躺著睡一會兒就立刻過去了。

 

所以逆商對我們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麼從登山這個例子來講,作者把人分成了三種。

 

有時候,我發現講課都不需要講特別多的道理,只需要把這三種人擺出來,大家就已經學會了。

 

第一種人叫放棄者。有的人這一輩子就放棄了,就這樣了,我也不想努力,我覺得我的人生也沒什麼太大的機會。

 

所以放棄者的人通常的表現就是退出、逃避、變卦、放棄,你讓他努力,他說,“我不需要。你跟我說那些美好的事,我也不追求,我就只需要安逸,不用為這個社會做太多的貢獻,我只要舒服就好”,這是放棄者。

 

第二種人叫作扎營者,你看爬山的時候,扎營者到了一個地先把帳篷搞好,扎營者會給帳篷里邊堆很多東西,把它弄得特別舒服,像一個臨時的家一樣,然後說“你們上山,我守著”,這個叫扎營者。

 

扎營者在這個社會上可能做過一些努力獲得了一些地位。但是當他獲得了地位之後,停下來了,他就不再努力了。

 

第三種人攀登者,攀登者的特點是,他不是為了一個頭銜生活的,他不是為了得到一個社會地位而生活的。

 

比如說我很佩服的運動員,拳王阿裡,還有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或者是球王貝利這些人,你會發現他們運動員生涯到了頭以後,他依然在社會上發揮著特別大的作用。

 

這就是說,他並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我是一個冠軍,我是一個大滿貫冠軍,我就結束了,從此退出人們的視線。所以這三種人,你對照一下就有療愈的功能。

 

你到底是一個放棄者,還是一個扎營者,還是一個攀登者?這里梭羅說過一句話特別有意思,就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說:“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

 

但同樣你看,尼採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諸他的一切苦難。”

 

生活給我什麼樣的痛苦委屈,沒關系,因為我知道我為什麼而活,這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心態的時候內心的變化。

 

這里還有一個叫作逆境困局,也叫作逆境悖論。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任何一種情況之下,攀登者的數量和逆境的困難程度成反比。就是一條倒著的這樣的曲線。

 

逆境越厲害,攀登者的人數就越少。當這個逆境沒那麼逆的時候,看起來是攀登者的人挺多的,但是只要再困難一點,它就越來越往下滑。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瞭解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攀登者。

 

首先,逆境和什麼有關?作者做了一個樹的比喻。你們經常會在山裡看到一棵樹從石頭縫里邊長出來。

 

那個石頭里邊哪兒來的土,這樹就長出來,長得還枝繁葉茂,黃山上的迎客松都這樣。所以作者拿樹做比喻。

 

什麼是樹葉?樹葉就是你的個人表現,樹葉是我們外在的個人表現。我們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人、有沒有能力、做什麼事。

 

樹枝是我們的才能和渴望,到樹幹的部分,是我們的智力、健康和品格,你身體不健康你確實沒勁,你的精力旺盛不旺盛跟你做事是有很大關系的,還有和你的品格相關。

 

再往下到樹根的地方,那肯定有基因的問題、有家庭的影響,還有你的信仰問題,這就是構成了我們一個人應對逆境的時候,你能不能像一棵樹一樣從石頭縫里長出來,有不同層次的表現。

 

而一個人在社會上會面對至少三層逆境,這里有一個要補充的知識,就是高科技所帶來的負擔。比如說洗衣機,你們都覺得洗衣機很好,讓你們減少了很多洗衣服的利器。

 

原來都是要洗衣服,但是有了洗衣機以後,洗衣服的頻率大幅上升。我媽過去都是攢著一個禮拜洗一次,因為沒有洗衣機,連水龍頭都沒有。

 

所以你必須等到周日的早上,這個院裡人排隊洗衣服,一個禮拜忙活這一次就行了。

 

大家穿衣服的時候省著點就完了,忍著點,稍微臟一點再穿兩天,但是現在有了洗衣機以後,早上洗一次、晚上洗一次,你變得更忙了。

 

有了飛機、火車,方便了,出差變得更多了。有了電話,我不用見面談了,電話變多了,聊天變多了。

 

 

 

逆境三層次

 

反過來逆境的狀況一直存在。三層逆境,第一層逆境來自社會。比如說社會的文化。

 

如果社會上,大家都給你很大的壓力,說錢很重要、開什麼車很重要、住什麼房子很重要。每次回到家鄉就問買房了嗎?多大?幾環?都這樣,壓力好大。

 

社會治安問題、經濟問題、醫療問題,整個社會所帶來的不完備的這種感覺會給你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是第一層基本的壓力。

 

第二層叫作職場的壓力。比如說失業、技能的變化、人工智慧的入侵、收入下降。

 

我們在職業當中會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戶的投訴,領導不滿意,小人之間的爭鬥等等,都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壓力,這是職場壓力。

 

最核心、最隱隱約約長期影響你的是個人的逆境,就是你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這是必然的。

 

因為像到了我這個年紀,過了40歲以後,你發現你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你不再像小夥子那時候怎麼都不怕,熬夜都不要緊。

 

你的身體開始不行了,家庭的壓力負擔變重,到處都是要錢的人,你的能力跟不上,你的心態也開始變得脆弱,開始變得敏感等等。

 

西方人把它分成三層:社會的逆境、職場的逆境和個人的逆境。所以當我說,要講《逆商》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跟我有關,跟我有關”。

 

因為大家都能夠感受到自己身處在逆境當中,那麼在面臨逆境的時候,我們通常要小心的是四條岔道。

 

 

 

危險四條岔道

 

哪四條岔道呢?還是以登山為比喻。

 

第一個岔道就是攀登者變成扎營者,這個我們一定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不要從一個攀登者變成一個扎營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叫科技萬能。科技萬能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岔道呢?很多人在遇到逆境的時候,他首先想的不是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說等著,總有一天會解決,說不定過兩天來一個新招就解決了。

 

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態變得非常頹廢,你不願意說新招沒出現的時候,你能做點什麼,而是說等著總有高科技,把一切東西推到科技的身上。

 

第三個岔道我覺得最有意思,叫作打雞血。我開始看這本書的名字的時候,我特別怕它是一本打雞血的書,告訴你說挺住、堅持、熬過去就是勝利,這最沒用。

 

但是你要知道最好笑的是什麼呢?這個社會上,勵志行業就是給人打氣的,給人喊口號的,跟人說“要成功先發瘋”那種人,這個行業有240億美元的市值。

 

有那麼多的人狂熱地從事這樣喊口號的這種教育方法,因為它能夠賺到很多的錢,它有240億美元的市場。作者講,那幾乎無效。

 

你去看所有那些勵志演講或者是那些很瘋狂的地方——我教大家怎麼分辨這件事。你看他現場有沒有狂暴的音樂,一進那個現場就咚咚咚咚,然後你的心、腦子就亂了。

 

為什麼呢?這是典型的“洗腦術”。他的辦法就是用周圍的噪音給你製造一道叫作感官隔離,這是非常專業的術語。

 

審訊犯人都經常用這招,就是感官隔離,讓你的大腦完全封閉住,你跟別人沒法交流。

 

你想跟身邊的人說話,說:“靠譜嗎這個?”那邊說,“啥,聽不見。”

 

你跟旁邊都沒法說話,你唯一能夠聽到的聲音是臺上那個人的聲音,臺上那個人只要一說話,全場安靜,然後你覺得好美好,這人的聲音好美好。

 

這人說得再難聽,你都會覺得好美好,因為它比剛才那個噪音好多了,所以他說什麼你都信,這是洗腦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地方,讓你進去不斷地喊“是的,是的”,同意請說“是”。不斷地喊“是”。完了,這種就是典型的打雞血的方式。

 

這種方式有一個心理學名詞叫作後群體興奮,就是你經過了這種打雞血的訓練以後,你一定會覺得很興奮,你覺得人生充滿了鬥志,我一定要好好幹。為什麼呢?

 

後群體興奮,你跟一群人在一塊兒狂歡了一次,你回歸了原始社會,所以你會覺得我的問題全解決了。等你真的回到生活當中去,被挫折再來上兩次,又完了,又得準備攢錢上下一次的課。

 

就是不停地攢錢上課,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這種空虛,非常可怕。我見過很多企業家就上這種勵志的課,這種心靈催眠,大聲喊這種課程,一年花幾百萬,最後搞到公司倒閉。

 

因為它不解決問題,它沒有方法、沒有工具,就是讓你後群體興奮,堅持一兩周的時間而已。

 

第四個岔道,叫作走上無助和無望的循環。你覺得一個事無助,解決不了,所以無望。因為無望,所以無助,變成一個死循環。

 

這個東西是“心靈的癌症”。當你進入到無助加無望那種“心靈的癌症”的時候,你沒有任何改變的動力。

 

四條岔道一定要小心。那麼,逆商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逆商的這個原理建立在三大理論支柱之上。

 

 

 

三大理論支柱

 

第一個理論支柱叫認知心理學。這個我們提過很多,我們講壓力管理、講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我們全都講過這個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就是說你得首先改變你的認知,你要想改變你的心理狀況,不是要改變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改變你對這個事的看法,只有改變了認知才能夠改變你的壓力狀況。

 

所以在這里,作者提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就是習得性無助。

 

大家熟悉我們講過的書,有一本叫作《幸福的方法》。那裡邊著重地講到了習得性無助

 

簡單地概括一下,什麼叫習得性無助?就是生活不斷地打擊你,導致你認為這事你完全沒有辦法,並不是真的沒有辦法,而是生活持續的打擊使得你覺得這個事沒有辦法。

 

他用了那個實驗,就是把一隻狗放在那兒,不斷地電它,不斷地電它。

 

另外一隻狗,電它,但它有個開關,有開關那個狗,一按開關,電就沒了。

 

沒開關那個狗一電就半個小時,每天電半個小時,就哭,之後把它們倆放在一個開放區域電它們。

 

那個有開關的狗,一電就跑了,因為它知道這個電是可以避免的,它看到周圍有空跳過去就沒事了,而那個長期被電——每天電半個小時的狗只能蹲在那兒哭,看到周圍有空,它也不跑。

 

為什麼?它覺得每天被電半個小時是常規功課,這是必須的。

 

你到泰國見那大象,大象這麼長一個棍就把大象控制了,拿一個小棍往地上一插,大象就老老實實蹲那兒。

 

那能控制得了嗎,大象一甩就走了,但是沒辦法,從剛生下來就拿那個棍控制它。

 

所以,當那個小象掙扎了好多次掙扎不掉的時候,這輩子都不再掙扎了,這個叫作習得性無助。

 

所以,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產生了習得性無助,你會極其地缺乏掌控感,缺乏掌控感你才會發飆,你知道嗎?

 

就是你歇斯底裡、你哭泣、你大聲喊叫,因為你覺得,沒辦法,只能這樣。因為你毫無掌控感,覺得特別被動。

 

第二個認知心理學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歸因理論,就是我們怎麼確立我們的歸因風格。我們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什麼叫歸因呢?這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經過大量的觀察,去看老師和男孩、和女孩說話的態度,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

 

當一個女孩數學不好的時候,很多老師跟這個女孩的家長談,說你女兒的數學不好或者跟這個女兒談,說你的數學不好,你可能數學沒有天分,女孩一般都這樣,數學學不好很正常。

 

但是跟一個男孩談的時候,說你兒子不用心,你兒子不集中註意力,你兒子怎麼怎麼樣。

 

你會發現,當我們跟一個女孩談她的學習成績的時候,很多老師不自覺地採用了永久的、普遍的、個人的歸因方法。

 

當你給自己的歸因是永久的、普遍的、個人的歸因方法的時候,你這個人就很容易變得悲觀。而當我們給一個男孩歸因的時候,常常用的都是暫時性的、有限性的、外在的歸因方法。

 

你們有沒有人帶著兒子去學校,老師會說你兒子很聰明,就是不用心,你兒子就是不集中註意力,你兒子就是慌。

 

我從小就是這樣,他認為你不可能笨,因為你看起來那麼機靈。這種歸因方式會帶來樂觀的結果,就是它是暫時的、有限的、外在的原因。

 

但是大量的孩子被我們用內在的、永久的、普遍的原因歸因,這是歸因理論。

 

所以歸因理論和習得性無助是構成逆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支柱,這個支柱叫作認知心理學。

 

第二個叫作健康新論,就是身心關系。

 

這件事從笛卡爾就開始研究了,就是我們的心理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在笛卡爾之前,很多人認為肉體和大腦的關系是什麼你知道嗎?

 

說整個肉體就是扛著大腦走的一個奴隸,我們的四肢、我們的身體就是為了大腦服務的,扛著大腦到處走,沒啥關系。

 

但是笛卡爾他們就開始思考,覺得思維跟身體之間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身心關系成為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就是健康的新論。

 

在這里有一個實驗,他們給好多老鼠身上放了癌細胞。給它們註射癌細胞以後,給這兩組老鼠分別進行訓練。

 

有一組老鼠有掌控感,就是說它只要摁一個東西,就會出吃的,有一組老鼠沒有掌控感,就周圍的東西發生都跟它沒有任何關系。

 

之後觀察這兩組老鼠的命運,發現沒有掌控感的老鼠死得很快,就是癌症很快就發作,而那些有掌控感的老鼠,雖然身上有著癌細胞,大量的沒有得癌症。

 

最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當你用軟弱來應對逆境的時候會導致抑鬱,甚至會導致身體的變化,可能會產生癌症。

 

就是我們隱忍,覺得沒辦法、很生氣、很憤怒,但是只能這樣,用這種方式來應對逆境的時候,你的身體都會變壞,這是第二個支柱,就是健康的問題。

 

第三個就是腦科學。腦科學里,這是對我啟發特別大的一個概念。作者說,他原來看書,書上都寫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你們同意嗎?

 

好多人看書需要21天,後來這個作者就較真,就給每一個寫這個書的人打電話,說你那個21天那事是哪兒學來的。

 

沒人回應,沒有人告訴他,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這事是哪兒學來的。他就覺得很奇怪。

 

後來,有一次他遇到一個心理學家,他就問他,真有這回事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

 

那個心理學家就笑了,說你用了多長時間養成了不摸火爐子的習慣。就是火爐子,你不摸它,用了多長時間養成的習慣?

 

他說,大概1秒鐘吧。那個心理學家說:“不對,不是1秒,是100毫秒。”

 

100毫秒的時間,騰一下,再也不摸了,這個習慣就養成了。所以根本不需要21天,你才能夠養成一個所謂的習慣,有時候頓悟就這樣來的,100毫秒搞定。

 

所以這什麼意思呢?你要知道,我們的大腦里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運作的地方叫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會發亮,就是那個地方會發亮。

 

因為那個地方在不斷地運作,你去觀察一個小孩子,他在系鞋帶的時候,大腦皮層都發亮了,因為他在學系鞋帶這件事。

 

等他把系鞋帶這個事學得特別熟練,已經不用動腦子了,不用看,手一動就綁起來的時候,大腦皮層不亮了。

 

大腦皮層不亮了以後,哪兒亮呢?到了基底神經節,就大腦皮層下邊覆蓋那個基底神經節這個地方亮。

 

這個地方是哪兒呢?潛意識,就是你根本不需要調動你大腦皮層的意識,你就能夠做這件事的時候,這個習慣就養成了。

 

所以我們要想改變一個習慣,或者重新塑造一個習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能夠把基底神經節里的那些習慣性動作穿透,讓大腦皮層意識到就這麼簡單。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開闢出新的神經通路,新的習慣就養成了,並不是真的需要21天,吭哧吭哧地一直重復做。

 

你只要能夠提醒自己,要改變就能改變。這就是你一下子擊穿了基底神經節,把過去的那個潛意識當中的習慣、慣性暴露出來,讓你的大腦皮層意識到它,建立新的。

 

這時候,在基底神經節里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就立刻變得不一樣了。

 

你之前不改變是因為之前沒意識,是因為之前大腦皮層根本不動,全都是基底神經節在做事,就是你欺負人、罵小孩、跟老公吵架、在單位里邊跟人爭年終獎,習慣使然。

 

雖然你事後評價,覺得我那樣做好像也不對,但是當時發生的時候,大腦皮層沒動作,就是基底神經節的反應要保護自己,所以覺醒這件事特別重要。

 

什麼叫覺醒?覺醒就是把基底神經節里發生的東西重新調回到大腦皮層里,再思考一下,你就能夠建立一個新的方法。

 

 

 

逆商core四個維度

 

好了,原理部分講完了。接下來,我們看怎麼測量逆商?衡量你是不是具備逆商,有四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 control,就是掌控感。你是不是覺得這件事你能掌控,你是不是這件事,你覺得你還能做些什麼。當你有掌控感的時候,你的逆商就高;當你總覺得這事我很被動、我沒辦法、氣死我了,你的逆商度就低。

 

我在這兒沒打算給大家把這個量表全都念一遍,因為我覺得不重要,特別喜歡測一個數字的,說我逆商排第幾,沒必要。你需要知道的是方向,就你需要知道說,這四個方向很重要。

 

所以,我要爭取在這四個方向上做得更好,因為它並沒有一套科學的數字說,測出來就是這個樣,因為你的逆商分分鐘都會變,就很有可能你聽完這本書,你的逆商變了,變得很厲害,這個跟智商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不倡導大家,真的去認真地做那個逆商的測試,當然你想測很容易,書里邊有很多這樣的量表,在網上還有很多的資源,你就去測就好了,你像個小孩子一樣滿足一下自己也可以。

 

所以你要知道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掌控感,你是不是覺得周圍的事你可以掌控。

 

第二個是擔當力, ownership,就是這個事我能做些什麼,好多人在公司整天抱怨,那個部門不行、那些人不配合。那你能做些什麼呢?你在這里扮演什麼角色?所以第二個就是當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你的擔當。

 

第三個方向叫影響度。影響度就是這個逆境到底有多嚴重?這個逆境會讓我完蛋嗎?我們會把影響度放大,會覺得這個逆境不得了,所以你怎麼看待這個逆境的影響度,這是一個指標。

 

第四個叫持續性。這個逆境能夠持續多長時間?比如說,你幹了一個特別丟臉的事,你覺得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了。

 

你看好多人就是覺得,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了,會天天被別人戳脊梁骨。

 

為什麼?你的逆商差,你的自我的掌控力差,所以你會覺得這件事能夠持續我一生,甚至你的心理會崩潰。

 

我們看過很多電影,就是講一件小事讓一個人一輩子的心理崩潰,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事會持續一輩子。

 

所以這四個指標,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和持續性合起來,把每一個單詞的第一個字合起來,叫作CORE,C-O-R-E,就當你用這四個角度來思考自己面對逆商時候的,你就從基底神經節上升到了大腦皮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它最重要的意義。

 

要知道測量逆商的四個維度,那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工具。我們怎麼提高自己的逆商?

 

 

 

LEAD工具

 

憑什麼作者去給企業培訓了以後,那個企業的人的逆商就會發生改變,他最核心的工具很簡單,叫作LEAD工具,L-E-A-D。

 

每一個字母代表著一個動作,L叫作傾聽逆境反應,這個特有意思,就是傾聽逆境反應。

 

他首先告訴你說,假設有一個瘋子,你在精神病院里正走著,迎面衝過來一個瘋子跟你喊,你是個廢物,你完蛋啦,這個社會是瘋狂的。

 

這樣衝你喊,你會信這個瘋子說的話嗎?你肯定不會,對吧,你會覺得,他有病,是瘋子。

 

但是你要知道,你每天在腦海裡跟自己喊的就是這些話,但是你相信。

 

你相信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是你自己喊的,你自己在腦海裡跟自己喊說“我是個廢物,我沒辦法,我掌控不了,這個社會太瘋狂了,這些人都是壞人”。

 

你看,我們自己催眠自己的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一切是真的,所以Listen(傾聽逆境反應)就是你要開始發現你處在逆境當中。

 

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提醒自己,是不是那個瘋子又出來喊你了。

 

這里用的辦法特別搞笑,他說你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逆境,並且把它大聲地喊出來,要用一個詞——比如說像唐老鴨那樣的聲音說,“哇哦”,或者更奇怪的詞。

 

奇怪到什麼程度呢?奇怪到你聽到這個詞你都會笑:“Bingo(瞧),逆境。”

 

比如說今天出門,出門發現講稿沒帶,講稿沒帶就很慌,如果你不把它提升到大腦皮層的領域,你會說失敗,廢物,又忘了怎麼辦,生氣。

 

但是如果你腦子里邊,突然用那個很誇張的聲音喊一聲:“Bingo, 逆境。”

 

就是你要經常地用這種搞笑的方式提醒自己,逆境又來了,你看我們換一種方式看待逆境,就是我終於又有一個可以練逆境的機會了。

 

第一步傾聽逆境反應。你首先要對逆境有覺知,說實話我挺佩服他的,這個很重要。

 

所有心理學的改變都不是來自於自責,我們在生活中改變不了,抽煙改變不了,拖延症改變不了或者家庭暴力改變不了,但你發現他們的統一特點就是自責、自責、自責。

 

我再也不賭博了,我剁個手吧,剁完了接著去賭,成為獨臂賭俠。

 

所以你不斷地自責、不斷地自我懲罰,根本不會給你帶來改變。

 

所有的改變的第一步都是覺知,所以當你能夠喊出“bingo”這麼一聲的時候,覺知了。

 

你知道逆境又來了,我學那些東西用得上了,所以第一步叫傾聽逆境反應。

 

傾聽什麼呢?用CORE里的問題來問自己,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

 

持續性來問自己:我還有沒有掌控?我能做些什麼?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我能做些什麼?這個事影響有那麼大嗎?會影響多長時間呢?你看很快就過一遍,發現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你會發現,其實這個逆境給你造成的影響沒有那麼大,這個世界上離了誰都照樣運轉,並不是一個事必須按照你想的方向去做,才能夠是適合合理的。

 

所以第一步,覺知,listen就是傾聽逆境的反應。

 

第二步 E,就是explore,這是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就是在E這一步的時候,你要去發揮你的創意去思考,誰能對這件事負責。

 

當你去問誰能對這件事負責的時候,你問一圈,你會發現只有你自己能負責。

 

當你身邊出現了逆境,當別人不配合你,當別人怎麼怎麼樣,你試圖通過罵他,推卸責任,告他, 改變他來改變這個逆境,只會把你在這個逆境里邊越陷越深。

 

而真正能夠對這件事發生改變的就是你自己,然後同時提醒自己不要災難化。我們待會兒來講怎麼樣停止災難化。災難化就是狂暴了,我不行了,我失控了,我已經要炸了那種感覺。

 

你根本沒有在專註擔當這件事上,你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而是只想著趕緊推卸責任,反正已經完蛋,這叫作災難化。待會兒我們專門講,怎麼減少災難化的現象。

 

第三步,Analysis(分析),就是分析證據。分析什麼證據?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個局面是不是已經無法掌控?

 

第二個問題,這個事會影響到其他哪些方面?第三個問題,這個困難會持續很久嗎?

 

當你把這三個問題問完以後,你會發現,所有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

 

你如果不覺得是不,那隻是證明,只是因為你看到的案例真的不夠多。

 

你看看尼克·胡哲,你會發現你面臨的逆境算什麼?沒手沒腳的那麼一個人,能夠那麼開心地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演講家,我還跟他吃過一次飯,我覺得真的特別受到正能量的鼓勵。

 

還有一個人,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是吉姆·阿博特。這個人很有名,他就一隻手,這個小孩生下來就一隻手。

 

但你猜他的理想是什麼?他想打棒球,一隻手的人怎麼打棒球,他就每天自己狂練,一隻手戴手套,摘手套。因為打棒球的那個投手,他需要經常換手套,所以他就快速練這個。

 

在之前他先去練跨欄,跑步得了奧運會冠軍,就是單手跑跨欄得了奧運會冠軍。

 

然後,他又去打棒球,真的是一隻手投球,成為了場上最具價值的投手,單手可以做得到。

 

所以當你知道很多人其實是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跡的,人們能夠剋服逆境去做的,你就知道那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不。

 

它不可能永遠沒有掌控、不可能持續一輩子、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產生負面的結果,所以在Analysis這一步分析一下,知道其實沒有那麼糟糕。

 

第四步 Do,就是做點事。遇到了逆境,我做點事。做點什麼事呢?什麼時候可以做?這個叫作漏斗法,你把所有你能做的事列舉出來,列舉出來以後一步一步地漏到最後。

 

連時間,地點,怎麼做都寫出來,這時候你的行動就出來了。一個人最能夠體現力量的時候,就是當你找到了工具的時候。

 

你找到了相應的工具,你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麼事的時候就變得不同。

 

有一個媽媽,她的女兒在放學的路上被一個醉駕的人開車撞去世了。去世了以後,你想,這是非常大的逆境,她的治愈方法是什麼呢?

 

她就給自己規定,我要做些什麼,她把自己能做的事整個列舉出來以後,她發現去告對方,我也開車去撞他或者我天天哭,我天天申訴都無法療愈我,她內心當中都會覺得那個傷會變得越來越重。

 

她在所有做什麼當中,最後找到的是,來做宣傳,讓更多的人不要喝酒開車。這件事對她來講很有意義,於是她開始跟那個司機和解,去跟他表達了原諒。

 

然後她開始在社會上傳遞這樣的信息,開始幫助更多的人意識到酒後駕駛的危險性,逐漸地走出來,這就是克服逆境的方法。

 

你最後一定要做事,一定要做一些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才能夠真的從逆境當中克服出來。

 

LEAD這四步,我相信一定會幫到大家。如果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能夠bingo一下,你能夠思考,能夠去制定行動方案,一定會幫到你。

 

 

 

停止思想災難化

 

難度在哪兒呢?難度就在於如果你失控的話,你就會進入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就是:憑什麼是我?為什麼我這麼倒霉?為什麼都讓我做好人?這時候你會特別抓狂。

 

你們如果看一個韓國的電影叫《密陽》,你就會瞭解這個過程。《密陽》是韓國一個非常有名的片子,獲得了國際大獎。

 

那個媽媽的孩子被人傷害了,傷害了以後,她這一輩子嘗試著去原諒,後來又做不到,不斷地回歸到受害者心態當中去。

 

所以怎麼才能夠停止受害者心態,才能夠停止災難化?這個書里給出了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分心法。什麼叫分心法呢?你此刻想到了特別多很糟糕的場景,如果這樣下去的話,他們都欺負我,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完蛋了,我會是一個失敗者。

 

怎麼辦?好,拍桌子,你能夠立刻地拍一下桌子阻斷這一切。

 

有一次,他正在開車的時候遇到堵車,要參加一個會議,結果那會議馬上就要遲到了,跟他一起的人也很焦慮,兩個人的焦慮情緒不斷傳遞。怎麼辦?

 

他在那一刻突然“啪”地拍了一下方向盤,兩個人都笑了,兩個人知道開始阻斷了。這是用拍桌子方法。

 

所以當你能夠用拍桌子喊停,這一下是我們阻斷受害者心態和災難化的一個有效的方式。

 

還有轉移註意力,這是分心法當中的辦法。當你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你去看看電影,你去想辦法玩一個激烈的游戲,把自己的註意力集中在一個很難的一件事上。

 

還有一個橡膠手環——這里提到兩個人都是我很喜歡的運動員,一個叫狼王加內特,聽說過嗎?

 

明尼蘇達森林狼隊的狼王,加內特,還有一個是老運動員叫巴克利。這兩個人手上都帶著一個手環,後來那個記者就問他們:你們帶著手環幹嗎?

 

他說為了防止壞事發生,因為這些運動員在場上的時候,經常容易跟人打架,衝動,生氣。

 

巴克利脾氣很壞,他說“一旦我衝動、生氣,我就拉起這個手環,啪地彈一下自己”。

 

只要你把這個手環拉起來,彈一下自己,停了。跟那個拍桌子的效果是一樣的,阻斷你的那個慣性的思維,帶一個橡膠手環彈自己。

 

如果你出現了這個症狀,又開始受害者心態了、又胡想八想了、又想得太遠了,腦子里就看到了特別多糟糕的狀況,彈一下。

 

還有就是運動。運動的時候能夠轉換你的思維。這四個,拍桌子、轉移注意力、橡膠手環和運動都是分心法的方法。

 

 

 

重塑法

 

另外一條叫重塑法。重塑法就是你重新回歸到關注目標上。你想想看,這事我的初心是什麼?為什麼咱們現在經常講不忘初心,你知道嗎?

 

如果你忘記了初心,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努力,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受這麼多的苦。但如果你回歸到初心上,你發現你的力量又重新回來了。

 

還有一招特別管用,我分享在我的朋友圈裡了,叫渺小化

 

渺小化的治療方式能夠很有效地幫助你的內心恢復平靜。

 

什麼叫渺小化?去到一個能夠令你感到自己很渺小的地方感受一下。比如說我剛到北京的時候很渺小,在中央電視台工作,壓力很大,沒有出頭之日,一個月才掙一千塊錢。

 

那時候我最有療愈的方式是一個人走在天橋上,趴在那兒看底下的車流,車來車往,嘩嘩嘩。

 

那麼多的車在那兒走來走去,我就會覺得這個城市好大、好多人,我只是這麼多人當中的一個。你的煩惱被分擔了,你就沒有那麼多的苦惱了。

 

還有一個最有效的地,早上八點鐘左右的(北京)西直門地鐵站。

 

八點鐘你站在西直門地鐵站,你就看那些人潮在那兒走來走去,你擺出神奇女俠的動作站那兒看,你會覺得特別療愈。

 

真的是芸芸眾生,那麼多的人在那兒走,烏央烏央的人,你發現你的煩惱相信他們都有,這是一樣的,渺小化。

 

還有看星空,在飛機上看底下的車和人,你會覺得這就是生活。後來我發了那個朋友圈以後,好多人底下留言說:怪不得,我每次一看到大海,煩惱就沒有。

 

一看到大海,面前的大海,煩惱就沒有。還有人說,我一想到宇宙我的煩惱就沒有了。

 

為什麼呢?渺小化,不要把自己的困難放大,不要讓你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不要讓你覺得你是全世界最無辜、最可憐的那個人。

 

你的受害者心態和災難化就會減少。因為宇宙的長河——人為什麼要讀一些歷史?你這點事算什麼,把你放在整個巨集大的歷史當中,這就是變化。

 

所以重塑法當中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重新關注目標,回到初心。第二個是渺小化。

 

第三個是幫助他人。

 

你出手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會重塑你的這種感覺,也會讓你帶回到你最早做這件事的動機上,而不是天天關註著我的損害。這是我們說LEAD工具,我希望大家可以回去試一下。

 

遇到逆境的時候首先提醒自己有逆境,去思考這個問題,想想要做什麼,其實就這麼簡單。

 

但是這個簡單的東西的核心原理是在於你要知道,大腦皮層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關系,把這事搞明白了,重塑自己的行為是指日可待的事。

 

最後一個小小的版塊,我們講講看怎麼提高他人和團隊的逆商?你身邊有人逆商很差,一遇到困難就爆炸,一遇到困難就生氣,這個時候你要用到的是問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

 

比如說,跟他說去讀《逆商》這本書。不要這樣,這樣做會讓他更加排斥,他會覺得好煩。

 

這時候你要做的事是問他。問什麼呢?你要按照CORE的過程來問他,C-O-R-E的那個過程來問他:這件事沒有掌控力了是嗎?

 

這件事誰能為他負責呢?誰做能夠改變這一切?這時候你會發現他慢慢地冷靜下來——那隻有我,只有我做這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別人可能都不行。

 

那這件事的影響度有多大呢?會影響多長時間呢?我們的人生要不要繼續呢?

 

那天我採訪李中瑩先生,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我就說有很多人整天生活在過去當中,走不出來。

 

過去受了一個很嚴重的傷,感情挫折或者離婚等這種事出不來怎麼辦?老先生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就問他,還打算活多少年?”

 

“30年。”

 

“好。你打算背著個包袱走30年嗎?還是你想放下包袱輕鬆走30年?”

 

“那我當然想放下包袱。”

 

“誰能幫你放下包袱?”

 

“我自己。”

 

行了,回去做吧,覺知。當你能夠通過有效的問題來幫助對方產生這種覺知,讓他意識到CORE這件事的重要性。

 

然後帶著他用提問的方法,讓他獲得覺知,找到目標,找到自己的責任感,接著一步一步地用LEAD的方法改變它。

 

 

 

打造高逆商的組織

 

這就是幫助他人來獲取逆商的方法,而不是強迫別人改變、不是告知,不是不斷地嘮叨。

 

怎麼幫團隊打造這個呢?首先你要瞭解團隊組織的CORE信息。你要去測評你們整個組織在面對逆境的時候,普遍是一個什麼樣的反應。

 

書里提供的都是幾十個工具,我覺得幾十個工具太誇張了,幾十個工具等於沒有工具。我認為最核心的:目標、文化、溝通和教練的方法。

 

這個組織的逆商有多重要,這里有個案例我覺得很震撼。90年代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美國有一個信用社正在開會。

 

正在開會的時候,CEO(首席執行官)正在給大家講話,突然之間大爆炸發生了。嗵,一個大爆炸過來,這個CEO直接被撞到牆上了,與會的8個人全部都炸死了。

 

這是美國歷史上非常嚴重的一次,叫俄克拉荷馬市的大爆炸案。當時他們信用社32個人,死了18個人,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件。

 

但是你知道如果不做處理的話,第二天銀行一定會發生擠兌,銀行就會倒閉,所以這個CEO自己被炸得撞到了牆上,只過了7個小時就回來開會,帶著大家討論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然後開始向外邊公佈消息,我們有錢怎麼怎麼樣,防止了擠兌的風潮。多可怕,就是剛剛死裡逃生,剛剛發生過爆炸這樣的事,這就是一個團隊的逆商的一種表現。

 

所以,如果你認為逆商很重要,我們就應該把它用在自己、他人和團隊的身上。

 

有兩個要提醒大家的事。第一個事就是每一個攀登者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扎營者,就是就算你特別想前進,但你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說,休息吧,停了吧,差不多就行了。

 

第二個就是你要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有攀登的驅動力。不是只有你有,別人也有。

 

所以做企業、帶團隊非常核心的一件事就是你要相信人性。你要相信你周圍的人內心當中是有成為攀登者的驅動力的。你傻傻地相信這件事,然後努力地去調動他們內心的攀登者。

 

當他們都成為攀登者的時候,你的公司才能夠做得越來越好,這是管理的核心。

 

這就是德魯克說的,“管理就是激發他人內心的善意”。他人內心的善意,就是讓他成為一個攀登者,讓他看到更遠的高峰。

 

所以這兩條是辯證的,一個是攀登者心中也可能會扎營,一個是看起來是個扎營者,他內心也有攀登者的欲望。

 

最後結尾,我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不覺得開車這件事其實挺難的?

 

你現在回憶一下開車這件事,尤其是手動擋開車,太複雜了。

 

但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呢?沒有哪個年輕人說,因為開車太難了所以我不學了。大部分的人都會開車,這件事比你日常幹的那些工作要複雜得多。

 

在過去,這就是一份工作,你能開車,你就是司機,就能養活自己一輩子了。但是現在它竟然變成了一個人人都會的技能。

 

為什麼?你會不會一個東西,並不取決於這個東西難不難,而取決於這個東西對你有多重要。

 

因為開車對你很重要,所以你再難,你也要學會開車。駕校再遠,那個駕校教練的臉再臭,你都要學會開車這件事,因為它很重要。

 

所以逆商這件事,LEAD工具這件事,能不能夠學得會不取決於它難不難、能不能做到,而取決於克服逆境對你來講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你覺得它很重要,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學得會。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逆商

#保羅史托茲

#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

#為什麼需要逆商

#危險四條岔道

#三大理論支柱

#逆商core四個維度

#LEAD工具

#停止思想災難化

#重塑法

#剝洋蔥法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逆商

 

 

 

 

取自:樊登讀書,逆商

 

 

 

什麼叫逆商呢?就是你應對逆境時候的能力。那天我在朋友圈裡邊發布我要講《逆商》這本書,一大堆人留言說:樊老師這本書特別適合我。還有人說:樊老師,它特別適合此刻的我。我發現大量的人都覺得自己身處在逆境當中,我們過去經常說智商這個事,但是你會發現,一個人只有智商不管用。

 

 

 

比如說有一個哈佛大學的博士很聰明,十幾歲就上了大學,後來他不跟別人說話,大家都認為他是哈佛大學里的幽靈。因為他每天從人群里邊穿過,就好像看不到其他人一樣,最後當他長大了以後,做了一個炸彈,搞了一次爆炸案,炸死了很多人。

 

 

 

這就是一個只有智商的人,有可能會是一個壞人,後來慢慢地有人說,那不行,得有情商。情商就是你要關註別人,你要跟別人互動,你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有忍受力等等。好了,一個人既有智商也有情商,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往往有智商、有情商的人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就是他難以去忍受困難。

 

 

 

一個人再怎麼樣順利,你在成長的道路上也一定會遇到挫折、遇到壓力。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夠很輕松成功的人,那麼在遇到逆境的時候,你是怎麼看待逆境的,你是怎麼樣處理逆境的,你是怎麼樣應對逆境所帶來的心理上的這種壓迫感的,這個就被稱作逆商。

 

 

 

目前看來越來越多的組織、企業都接受了逆商這個概念,開始採用逆商的培訓,而且你會發現《逆商》這本書給到我們的方法,能夠在很多企業里培訓之後產生大幅改變。比如說原來有一個秘書遇到任何事,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怪我,沒人跟我說過,這事你怎麼能怪我。她覺得只要不怪我就沒問題,經過了這個逆商的培訓以後,有一次他們培訓的時候發現少了一根電源線,沒法用投影儀了。這個秘書二話不說就跑出去搜索附近在哪兒能夠找到這樣的電源線,好睏難,後來找了特別多的地,硬是在下午開始培訓之前,把那個電源線送到了現場。

 

 

 

她老闆都驚呆了,說這不是她的風格。因為當你發現在做一場培訓之前,電源線沒帶,這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逆境,而當這個逆境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心裡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不要背鍋。

 

 

 

你發現你的逆商很低,但如果你經受過了這個逆商的訓練以後,你有一套完備的處理逆境的方法,你就能夠找到解決它的道路。所以逆商是什麼呢?它可以是一種測量工具,可以讓你知道你的逆商和其他人比起來到底怎麼樣;它也可以是一套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是你是怎麼樣看待逆境這回事的,你具不具備足夠強的從逆境當中學習和振作的反脆弱的能力;它是一套改善方法,這三個層面都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

 

 

 

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叫作貝克·威瑟斯的人去喜馬拉雅山爬山。那天好多人一塊兒在山上爬,開始天氣都很好,結果快到山頂的時候,突然來了大風暴,那個風暴一吹過來,所有人都找地躲,而且有的人就地就躺下來了。

 

 

 

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在上山的過程當中躺下來跟自殺差不多,所以那一次死了很多人,甚至連非常著名的、他們請來的向導都死掉了。那是很有名的登山的運動員,專門給別人做向導的人都在那場風暴當中死掉了。

 

 

 

這個貝克·威瑟斯就堅持往營地走,他心中知道,他的體能大概還有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在三四個小時時間之內,他找不到營地的話,他今天也回不去了。在那三四個小時時間里,他腦子里一直想著他的妻子和孩子,想象他們家那個溫暖的畫面,他說,“我不能死,我一定要回到家”。他就這樣一直往營地走,後來就爬,後來他遠遠地看到有一個藍色的東西,有可能是一塊石頭。

 

 

 

但是很幸運,那是一個帳篷,那裡的人救了他,給他胸口捂了很多的熱水袋什麼的,把他救活了。這是一個奇跡,因為在那場風暴他竟然能夠活下來,大家就不能夠理解。作者就說,如果你處在這種狀況之下,這個可能是考驗逆商最強悍的狀況,你跟大自然作鬥爭的時候,你還能不能夠堅持下來,還是你會像其他人一樣,乾脆躺著睡一會兒吧,躺著睡一會兒就立刻過去了。

 

 

 

所以逆商對我們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麼從登山這個例子來講,作者把人分成了三種。有時候,我發現講課都不需要講特別多的道理,只需要把這三種人擺出來,大家就已經學會了。

 

 

 

哪三種人呢?

 

 

 

第一種人叫放棄者。有的人這一輩子就放棄了,就這樣了,我也不想努力,我覺得我的人生也沒什麼太大的機會。所以放棄者的人通常的表現就是退出、逃避、變卦、放棄,你讓他努力,他說,“我不需要。你跟我說那些美好的事,我也不追求,我就只需要安逸,不用為這個社會做太多的貢獻,我只要舒服就好”,這是放棄者。

 

 

 

第二種人叫作扎營者,你看爬山的時候,扎營者到了一個地先把帳篷搞好,扎營者會給帳篷里邊堆很多東西,把它弄得特別舒服,像一個臨時的家一樣,然後說“你們上山,我守著”,這個叫扎營者。

 

 

 

扎營者在這個社會上可能做過一些努力獲得了一些地位。但是當他獲得了地位之後,停下來了,他就不再努力了。

 

 

 

第三種人攀登者,攀登者的特點是,他不是為了一個頭銜生活的,他不是為了得到一個社會地位而生活的。

 

 

 

比如說我很佩服的運動員,拳王阿裡,還有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或者是球王貝利這些人,你會發現他們運動員生涯到了頭以後,他依然在社會上發揮著特別大的作用。

 

 

 

這就是說,他並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我是一個冠軍,我是一個大滿貫冠軍,我就結束了,從此退出人們的視線。所以這三種人,你對照一下就有療愈的功能。

 

 

 

你到底是一個放棄者,還是一個扎營者,還是一個攀登者?這里梭羅說過一句話特別有意思,就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說:“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從未真正活過的人。”但同樣你看,尼採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諸他的一切苦難。”生活給我什麼樣的痛苦委屈,沒關系,因為我知道我為什麼而活,這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心態的時候內心的變化。

 

 

 

這里還有一個叫作逆境困局,也叫作逆境悖論。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任何一種情況之下,攀登者的數量和逆境的困難程度成反比。就是一條倒著的這樣的曲線。逆境越厲害,攀登者的人數就越少。當這個逆境沒那麼逆的時候,看起來是攀登者的人挺多的,但是只要再困難一點,它就越來越往下滑。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瞭解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攀登者。

 

 

 

首先,逆境和什麼有關?作者做了一個樹的比喻。你們經常會在山裡看到一棵樹從石頭縫里邊長出來。那個石頭里邊哪兒來的土,這樹就長出來,長得還枝繁葉茂,黃山上的迎客松都這樣。所以作者拿樹做比喻。什麼是樹葉?樹葉就是你的個人表現,樹葉是我們外在的個人表現。我們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人、有沒有能力、做什麼事。

 

 

 

樹枝是我們的才能和渴望,到樹乾的部分,是我們的智力、健康和品格,你身體不健康你確實沒勁,你的精力旺盛不旺盛跟你做事是有很大關系的,還有和你的品格相關。

 

 

 

再往下到樹根的地方,那肯定有基因的問題、有家庭的影響,還有你的信仰問題,這就是構成了我們一個人應對逆境的時候,你能不能像一棵樹一樣從石頭縫里長出來,有不同層次的表現。

 

 

 

而一個人在社會上會面對至少三層逆境,這里有一個要補充的知識,就是高科技所帶來的負擔。比如說洗衣機,你們都覺得洗衣機很好,讓你們減少了很多洗衣服的利器。原來都是要洗衣服,但是有了洗衣機以後,洗衣服的頻率大幅上升。我媽過去都是攢著一個禮拜洗一次,因為沒有洗衣機,連水龍頭都沒有。所以你必須等到周日的早上,這個院裡人排隊洗衣服,一個禮拜忙活這一次就行了。大家穿衣服的時候省著點就完了,忍著點,稍微臟一點再穿兩天,但是現在有了洗衣機以後,早上洗一次、晚上洗一次,你變得更忙了。

 

 

 

有了飛機、火車,方便了,出差變得更多了。有了電話,我不用見面談了,電話變多了,聊天變多了。

 

 

 

反過來逆境的狀況一直存在。三層逆境,第一層逆境來自社會。比如說社會的文化。如果社會上,大家都給你很大的壓力,說錢很重要、開什麼車很重要、住什麼房子很重要。每次回到家鄉就問買房了嗎?多大?幾環?都這樣,壓力好大。

 

 

 

社會治安問題、經濟問題、醫療問題,整個社會所帶來的不完備的這種感覺會給你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是第一層基本的壓力。

 

 

 

第二層叫作職場的壓力。比如說失業、技能的變化、人工智慧的入侵、收入下降。我們在職業當中會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戶的投訴,領導不滿意,小人之間的爭鬥等等,都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壓力,這是職場壓力。

 

 

 

最核心、最隱隱約約長期影響你的是個人的逆境,就是你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這是必然的。因為像到了我這個年紀,過了40歲以後,你發現你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你不再像小夥子那時候怎麼都不怕,熬夜都不要緊。

 

 

 

你的身體開始不行了,家庭的壓力負擔變重,到處都是要錢的人,你的能力跟不上,你的心態也開始變得脆弱,開始變得敏感等等。

 

 

 

西方人把它分成三層:社會的逆境、職場的逆境和個人的逆境。所以當我說,要講《逆商》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跟我有關,跟我有關”。因為大家都能夠感受到自己身處在逆境當中,那麼在面臨逆境的時候,我們通常要小心的是四條岔道。

 

 

 

哪四條岔道呢?還是以登山為比喻。

 

 

 

第一個岔道就是攀登者變成扎營者,這個我們一定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不要從一個攀登者變成一個扎營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叫科技萬能。科技萬能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岔道呢?很多人在遇到逆境的時候,他首先想的不是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說等著,總有一天會解決,說不定過兩天來一個新招就解決了。這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態變得非常頹廢,你不願意說新招沒出現的時候,你能做點什麼,而是說等著總有高科技,把一切東西推到科技的身上。

 

 

 

第三個岔道我覺得最有意思,叫作打雞血。我開始看這本書的名字的時候,我特別怕它是一本打雞血的書,告訴你說挺住、堅持、熬過去就是勝利,這最沒用。但是你要知道最好笑的是什麼呢?這個社會上,勵志行業就是給人打氣的,給人喊口號的,跟人說“要成功先發瘋”那種人,這個行業有240億美元的市值。

 

 

 

有那麼多的人狂熱地從事這樣喊口號的這種教育方法,因為它能夠賺到很多的錢,它有240億美元的市場。作者講,那幾乎無效。你去看所有那些勵志演講或者是那些很瘋狂的地方——我教大家怎麼分辨這件事。你看他現場有沒有狂暴的音樂,一進那個現場就咚咚咚咚,然後你的心、腦子就亂了。

 

 

 

為什麼呢?這是典型的“洗腦術”。他的辦法就是用周圍的噪音給你製造一道叫作感官隔離,這是非常專業的術語。審訊犯人都經常用這招,就是感官隔離,讓你的大腦完全封閉住,你跟別人沒法交流。

 

 

 

你想跟身邊的人說話,說:“靠譜嗎這個?”那邊說,“啥,聽不見。”你跟旁邊都沒法說話,你唯一能夠聽到的聲音是臺上那個人的聲音,臺上那個人只要一說話,全場安靜,然後你覺得好美好,這人的聲音好美好。這人說得再難聽,你都會覺得好美好,因為它比剛才那個噪音好多了,所以他說什麼你都信,這是洗腦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地方,讓你進去不斷地喊“是的,是的”,同意請說“是”。不斷地喊“是”。完了,這種就是典型的打雞血的方式。

 

 

 

這種方式有一個心理學名詞叫作後群體興奮,就是你經過了這種打雞血的訓練以後,你一定會覺得很興奮,你覺得人生充滿了鬥志,我一定要好好乾。為什麼呢?後群體興奮,你跟一群人在一塊兒狂歡了一次,你回歸了原始社會,所以你會覺得我的問題全解決了。等你真的回到生活當中去,被挫折再來上兩次,又完了,又得準備攢錢上下一次的課。

 

 

 

就是不停地攢錢上課,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這種空虛,非常可怕。我見過很多企業家就上這種勵志的課,這種心靈催眠,大聲喊這種課程,一年花幾百萬,最後搞到公司倒閉。因為它不解決問題,它沒有方法、沒有工具,就是讓你後群體興奮,堅持一兩周的時間而已。

 

 

 

第四個岔道,叫作走上無助和無望的循環。你覺得一個事無助,解決不了,所以無望。因為無望,所以無助,變成一個死循環。這個東西是“心靈的癌症”。當你進入到無助加無望那種“心靈的癌症”的時候,你沒有任何改變的動力。

 

 

 

四條岔道一定要小心。那麼,逆商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逆商的這個原理建立在三大理論支柱之上。

 

 

 

第一個理論支柱叫認知心理學。這個我們提過很多,我們講壓力管理、講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我們全都講過這個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就是說你得首先改變你的認知,你要想改變你的心理狀況,不是要改變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改變你對這個事的看法,只有改變了認知才能夠改變你的壓力狀況。

 

 

 

所以在這里,作者提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就是習得性無助。大家熟悉我們講過的書,有一本叫作《幸福的方法》。那裡邊著重地講到了習得性無助。

 

 

 

簡單地概括一下,什麼叫習得性無助?就是生活不斷地打擊你,導致你認為這事你完全沒有辦法,並不是真的沒有辦法,而是生活持續的打擊使得你覺得這個事沒有辦法。

 

 

 

他用了那個實驗,就是把一隻狗放在那兒,不斷地電它,不斷地電它。另外一隻狗,電它,但它有個開關,有開關那個狗,一按開關,電就沒了。沒開關那個狗一電就半個小時,每天電半個小時,就哭,之後把它們倆放在一個開放區域電它們。那個有開關的狗,一電就跑了,因為它知道這個電是可以避免的,它看到周圍有空跳過去就沒事了,而那個長期被電——每天電半個小時的狗只能蹲在那兒哭,看到周圍有空,它也不跑。為什麼?它覺得每天被電半個小時是常規功課,這是必須的。

 

 

 

你到泰國見那大象,大象這麼長一個棍就把大象控制了,拿一個小棍往地上一插,大象就老老實實蹲那兒。那能控制得了嗎,大象一甩就走了,但是沒辦法,從剛生下來就拿那個棍控制它。所以,當那個小象掙扎了好多次掙扎不掉的時候,這輩子都不再掙扎了,這個叫作習得性無助。

 

 

 

所以,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產生了習得性無助,你會極其地缺乏掌控感,缺乏掌控感你才會發飆,你知道嗎?就是你歇斯底裡、你哭泣、你大聲喊叫,因為你覺得,沒辦法,只能這樣。因為你毫無掌控感,覺得特別被動。

 

 

 

第二個認知心理學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歸因理論,就是我們怎麼確立我們的歸因風格。我們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什麼叫歸因呢?這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經過大量的觀察,去看老師和男孩、和女孩說話的態度,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

 

 

 

當一個女孩數學不好的時候,很多老師跟這個女孩的家長談,說你女兒的數學不好或者跟這個女兒談,說你的數學不好,你可能數學沒有天分,女孩一般都這樣,數學學不好很正常。但是跟一個男孩談的時候,說你兒子不用心,你兒子不集中註意力,你兒子怎麼怎麼樣。

 

 

 

你會發現,當我們跟一個女孩談她的學習成績的時候,很多老師不自覺地採用了永久的、普遍的、個人的歸因方法。當你給自己的歸因是永久的、普遍的、個人的歸因方法的時候,你這個人就很容易變得悲觀。而當我們給一個男孩歸因的時候,常常用的都是暫時性的、有限性的、外在的歸因方法。

 

 

 

你們有沒有人帶著兒子去學校,老師會說你兒子很聰明,就是不用心,你兒子就是不集中註意力,你兒子就是慌。我從小就是這樣,他認為你不可能笨,因為你看起來那麼機靈。這種歸因方式會帶來樂觀的結果,就是它是暫時的、有限的、外在的原因。但是大量的孩子被我們用內在的、永久的、普遍的原因歸因,這是歸因理論。

 

 

 

所以歸因理論和習得性無助是構成逆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支柱,這個支柱叫作認知心理學。

 

 

 

第二個叫作健康新論,就是身心關系。這件事從笛卡爾就開始研究了,就是我們的心理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在笛卡爾之前,很多人認為肉體和大腦的關系是什麼你知道嗎?說整個肉體就是扛著大腦走的一個奴隸,我們的四肢、我們的身體就是為了大腦服務的,扛著大腦到處走,沒啥關系。

 

 

 

但是笛卡爾他們就開始思考,覺得思維跟身體之間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身心關系成為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就是健康的新論。

 

 

 

在這里有一個實驗,他們給好多老鼠身上放了癌細胞。給它們註射癌細胞以後,給這兩組老鼠分別進行訓練。有一組老鼠有掌控感,就是說它只要摁一個東西,就會出吃的,有一組老鼠沒有掌控感,就周圍的東西發生都跟它沒有任何關系。之後觀察這兩組老鼠的命運,發現沒有掌控感的老鼠死得很快,就是癌症很快就發作,而那些有掌控感的老鼠,雖然身上有著癌細胞,大量的沒有得癌症。

 

 

 

最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當你用軟弱來應對逆境的時候會導致抑鬱,甚至會導致身體的變化,可能會產生癌症。就是我們隱忍,覺得沒辦法、很生氣、很憤怒,但是只能這樣,用這種方式來應對逆境的時候,你的身體都會變壞,這是第二個支柱,就是健康的問題。

 

 

 

第三個就是腦科學。腦科學里,這是對我啟發特別大的一個概念。作者說,他原來看書,書上都寫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你們同意嗎?好多人看書需要21天,後來這個作者就較真,就給每一個寫這個書的人打電話,說你那個21天那事是哪兒學來的。沒人回應,沒有人告訴他,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這事是哪兒學來的。他就覺得很奇怪。

 

 

 

後來,有一次他遇到一個心理學家,他就問他,真有這回事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那個心理學家就笑了,說你用了多長時間養成了不摸火爐子的習慣。就是火爐子,你不摸它,用了多長時間養成的習慣?他說,大概1秒鐘吧。那個心理學家說:“不對,不是1秒,是100毫秒。”

 

 

 

100毫秒的時間,騰一下,再也不摸了,這個習慣就養成了。所以根本不需要21天,你才能夠養成一個所謂的習慣,有時候頓悟就這樣來的,100毫秒搞定。

 

 

 

所以這什麼意思呢?你要知道,我們的大腦里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運作的地方叫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會發亮,就是那個地方會發亮。因為那個地方在不斷地運作,你去觀察一個小孩子,他在系鞋帶的時候,大腦皮層都發亮了,因為他在學系鞋帶這件事。

 

 

 

等他把系鞋帶這個事學得特別熟練,已經不用動腦子了,不用看,手一動就綁起來的時候,大腦皮層不亮了。大腦皮層不亮了以後,哪兒亮呢?到了基底神經節,就大腦皮層下邊覆蓋那個基底神經節這個地方亮。這個地方是哪兒呢?潛意識,就是你根本不需要調動你大腦皮層的意識,你就能夠做這件事的時候,這個習慣就養成了。

 

 

 

所以我們要想改變一個習慣,或者重新塑造一個習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能夠把基底神經節里的那些習慣性動作穿透,讓大腦皮層意識到就這麼簡單。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開闢出新的神經通路,新的習慣就養成了,並不是真的需要21天,吭哧吭哧地一直重復做。

 

 

 

你只要能夠提醒自己,要改變就能改變。這就是你一下子擊穿了基底神經節,把過去的那個潛意識當中的習慣、慣性暴露出來,讓你的大腦皮層意識到它,建立新的。這時候,在基底神經節里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就立刻變得不一樣了。

 

 

 

你之前不改變是因為之前沒意識,是因為之前大腦皮層根本不動,全都是基底神經節在做事,就是你欺負人、罵小孩、跟老公吵架、在單位里邊跟人爭年終獎,習慣使然。雖然你事後評價,覺得我那樣做好像也不對,但是當時發生的時候,大腦皮層沒動作,就是基底神經節的反應要保護自己,所以覺醒這件事特別重要。

 

 

 

什麼叫覺醒?覺醒就是把基底神經節里發生的東西重新調回到大腦皮層里,再思考一下,你就能夠建立一個新的方法。

 

 

 

好了,原理部分講完了。接下來,我們看怎麼測量逆商?衡量你是不是具備逆商,有四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 control,就是掌控感。你是不是覺得這件事你能掌控,你是不是這件事,你覺得你還能做些什麼。當你有掌控感的時候,你的逆商就高;當你總覺得這事我很被動、我沒辦法、氣死我了,你的逆商度就低。我在這兒沒打算給大家把這個量表全都念一遍,因為我覺得不重要,特別喜歡測一個數字的,說我逆商排第幾,沒必要。你需要知道的是方向,就你需要知道說,這四個方向很重要。所以,我要爭取在這四個方向上做得更好,因為它並沒有一套科學的數字說,測出來就是這個樣,因為你的逆商分分鐘都會變,就很有可能你聽完這本書,你的逆商變了,變得很厲害,這個跟智商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不倡導大家,真的去認真地做那個逆商的測試,當然你想測很容易,書里邊有很多這樣的量表,在網上還有很多的資源,你就去測就好了,你像個小孩子一樣滿足一下自己也可以。

 

 

 

所以你要知道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掌控感,你是不是覺得周圍的事你可以掌控。

 

 

 

第二個事是擔當力, ownership,就是這個事我能做些什麼,好多人在公司整天抱怨,那個部門不行、那些人不配合。那你能做些什麼呢?你在這里扮演什麼角色?所以第二個就是當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你的擔當。

 

 

 

第三個方向叫影響度。影響度就是這個逆境到底有多嚴重?這個逆境會讓我完蛋嗎?我們會把影響度放大,會覺得這個逆境不得了,所以你怎麼看待這個逆境的影響度,這是一個指標。

 

 

 

第四個叫持續性。這個逆境能夠持續多長時間?比如說,你乾了一個特別丟臉的事,你覺得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了。你看好多人就是覺得,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來了,會天天被別人戳脊梁骨。為什麼?你的逆商差,你的自我的掌控力差,所以你會覺得這件事能夠持續我一生,甚至你的心理會崩潰。我們看過很多電影,就是講一件小事讓一個人一輩子的心理崩潰,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事會持續一輩子。

 

 

 

所以這四個指標,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和持續性合起來,把每一個單詞的第一個字合起來,叫作CORE,C-O-R-E,就當你用這四個角度來思考自己面對逆商時候的,你就從基底神經節上升到了大腦皮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它最重要的意義。

 

 

 

要知道測量逆商的四個維度,那麼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工具。我們怎麼提高自己的逆商?憑什麼作者去給企業培訓了以後,那個企業的人的逆商就會發生改變,他最核心的工具很簡單,叫作LEAD工具,L-E-A-D。

 

 

 

每一個字母代表著一個動作,L叫作傾聽逆境反應,這個特有意思,就是傾聽逆境反應。他首先告訴你說,假設有一個瘋子,你在精神病院里正走著,迎面沖過來一個瘋子跟你喊,你是個廢物,你完蛋啦,這個社會是瘋狂的。這樣沖你喊,你會信這個瘋子說的話嗎?你肯定不會,對吧,你會覺得,他有病,是瘋子。

 

 

 

但是你要知道,你每天在腦海裡跟自己喊的就是這些話,但是你相信。你相信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是你自己喊的,你自己在腦海裡跟自己喊說“我是個廢物,我沒辦法,我掌控不了,這個社會太瘋狂了,這些人都是壞人”。

 

 

 

你看,我們自己催眠自己的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一切是真的,所以Listen(傾聽逆境反應)就是你要開始發現你處在逆境當中。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一個事,提醒自己,是不是那個瘋子又出來喊你了。

 

 

 

這里用的辦法特別搞笑,他說你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逆境,並且把它大聲地喊出來,要用一個詞——比如說像唐老鴨那樣的聲音說,“哇哦”,或者更奇怪的詞。奇怪到什麼程度呢?奇怪到你聽到這個詞你都會笑:“Bingo(瞧),逆境。”

 

 

 

比如說今天出門,出門發現講稿沒帶,講稿沒帶就很慌,如果你不把它提升到大腦皮層的領域,你會說失敗,廢物,又忘了怎麼辦,生氣。但是如果你腦子里邊,突然用那個很誇張的聲音喊一聲:“Bingo, 逆境。”就是你要經常地用這種搞笑的方式提醒自己,逆境又來了,你看我們換一種方式看待逆境,就是我終於又有一個可以練逆境的機會了。

 

 

 

第一步傾聽逆境反應。你首先要對逆境有覺知,說實話我挺佩服他的,這個很重要。所有心理學的改變都不是來自於自責,我們在生活中改變不了,抽煙改變不了,拖延症改變不了或者家庭暴力改變不了,但你發現他們的統一特點就是自責、自責、自責。我再也不賭博了,我剁個手吧,剁完了接著去賭,成為獨臂賭俠。所以你不斷地自責、不斷地自我懲罰,根本不會給你帶來改變。

 

 

 

所有的改變的第一步都是覺知,所以當你能夠喊出“bingo”這麼一聲的時候,覺知了。你知道逆境又來了,我學那些東西用得上了,所以第一步叫傾聽逆境反應。傾聽什麼呢?用CORE里的問題來問自己,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持續性來問自己:我還有沒有掌控?我能做些什麼?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我能做些什麼?這個事影響有那麼大嗎?會影響多長時間呢?你看很快就過一遍,發現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你會發現,其實這個逆境給你造成的影響沒有那麼大,這個世界上離了誰都照樣運轉,並不是一個事必須按照你想的方向去做,才能夠是適合合理的。所以第一步,覺知,listen就是傾聽逆境的反應。

 

 

 

第二步 E,就是explore,這是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就是在E這一步的時候,你要去發揮你的創意去思考,誰能對這件事負責。當你去問誰能對這件事負責的時候,你問一圈,你會發現只有你自己能負責。

 

 

 

當你身邊出現了逆境,當別人不配合你,當別人怎麼怎麼樣,你試圖通過罵他,推卸責任,告他, 改變他來改變這個逆境,只會把你在這個逆境里邊越陷越深。而真正能夠對這件事發生改變的就是你自己,然後同時提醒自己不要災難化。我們待會兒來講怎麼樣停止災難化。災難化就是狂暴了,我不行了,我失控了,我已經要炸了那種感覺。你根本沒有在專註擔當這件事上,你根本沒有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而是只想著趕緊推卸責任,反正已經完蛋,這叫作災難化。待會兒我們專門講,怎麼減少災難化的現象。

 

 

 

第三步,Analysis(分析),就是分析證據。分析什麼證據?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個局面是不是已經無法掌控?第二個問題,這個事會影響到其他哪些方面?第三個問題,這個困難會持續很久嗎?

 

 

 

當你把這三個問題問完以後,你會發現,所有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你如果不覺得是不,那隻是證明,只是因為你看到的案例真的不夠多。你看看尼克·胡哲,你會發現你面臨的逆境算什麼?沒手沒腳的那麼一個人,能夠那麼開心地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演講家,我還跟他吃過一次飯,我覺得真的特別受到正能量的鼓勵。

 

 

 

還有一個人,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是吉姆·阿博特。這個人很有名,他就一隻手,這個小孩生下來就一隻手。但你猜他的理想是什麼?他想打棒球,一隻手的人怎麼打棒球,他就每天自己狂練,一隻手戴手套,摘手套。因為打棒球的那個投手,他需要經常換手套,所以他就快速練這個。在之前他先去練跨欄,跑步得了奧運會冠軍,就是單手跑跨欄得了奧運會冠軍。

 

 

 

然後,他又去打棒球,真的是一隻手投球,成為了場上最具價值的投手,單手可以做得到。所以當你知道很多人其實是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跡的,人們能夠剋服逆境去做的,你就知道那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不。

 

 

 

它不可能永遠沒有掌控、不可能持續一輩子、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產生負面的結果,所以在Analysis這一步分析一下,知道其實沒有那麼糟糕。

 

 

 

第四步 Do,就是做點事。遇到了逆境,我做點事。做點什麼事呢?什麼時候可以做?這個叫作漏鬥法,你把所有你能做的事列舉出來,列舉出來以後一步一步地漏到最後。連時間,地點,怎麼做都寫出來,這時候你的行動就出來了。一個人最能夠體現力量的時候,就是當你找到了工具的時候。你找到了相應的工具,你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麼事的時候就變得不同。

 

 

 

有一個媽媽,她的女兒在放學的路上被一個醉駕的人開車撞去世了。去世了以後,你想,這是非常大的逆境,她的治愈方法是什麼呢?她就給自己規定,我要做些什麼,她把自己能做的事整個列舉出來以後,她發現去告對方,我也開車去撞他或者我天天哭,我天天申訴都無法療愈我,她內心當中都會覺得那個傷會變得越來越重。她在所有做什麼當中,最後找到的是,來做宣傳,讓更多的人不要喝酒開車。這件事對她來講很有意義,於是她開始跟那個司機和解,去跟他表達了原諒。然後她開始在社會上傳遞這樣的信息,開始幫助更多的人意識到酒後駕駛的危險性,逐漸地走出來,這就是剋服逆境的方法。

 

 

 

你最後一定要做事,一定要做一些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事情,才能夠真的從逆境當中剋服出來。

 

 

 

LEAD這四步,我相信一定會幫到大家。如果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能夠bingo一下,你能夠思考,能夠去制定行動方案,一定會幫到你。

 

 

 

難度在哪兒呢?難度就在於如果你失控的話,你就會進入受害者心態。受害者心態就是:憑什麼是我?為什麼我這麼倒霉?為什麼都讓我做好人?這時候你會特別抓狂。

 

 

 

你們如果看一個韓國的電影叫《密陽》,你就會瞭解這個過程。《密陽》是韓國一個非常有名的片子,獲得了國際大獎。那個媽媽的孩子被人傷害了,傷害了以後,她這一輩子嘗試著去原諒,後來又做不到,不斷地回歸到受害者心態當中去。所以怎麼才能夠停止受害者心態,才能夠停止災難化?這個書里給出了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叫分心法。什麼叫分心法呢?你此刻想到了特別多很糟糕的場景,如果這樣下去的話,他們都欺負我,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完蛋了,我會是一個失敗者。怎麼辦?好,拍桌子,你能夠立刻地拍一下桌子阻斷這一切。

 

 

 

有一次,他正在開車的時候遇到堵車,要參加一個會議,結果那會議馬上就要遲到了,跟他一起的人也很焦慮,兩個人的焦慮情緒不斷傳遞。怎麼辦?他在那一刻突然“啪”地拍了一下方向盤,兩個人都笑了,兩個人知道開始阻斷了。這是用拍桌子方法。

 

 

 

所以當你能夠用拍桌子喊停,這一下是我們阻斷受害者心態和災難化的一個有效的方式。

 

 

 

還有轉移註意力,這是分心法當中的辦法。當你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你去看看電影,你去想辦法玩一個激烈的游戲,把自己的註意力集中在一個很難的一件事上。

 

 

 

還有一個橡膠手環——這里提到兩個人都是我很喜歡的運動員,一個叫狼王加內特,聽說過嗎?明尼蘇達森林狼隊的狼王,加內特,還有一個是老運動員叫巴克利。這兩個人手上都帶著一個手環,後來那個記者就問他們:你們帶著手環乾嗎?

 

 

 

他說為了防止壞事發生,因為這些運動員在場上的時候,經常容易跟人打架,沖動,生氣。巴克利脾氣很壞,他說“一旦我沖動、生氣,我就拉起這個手環,啪地彈一下自己”。只要你把這個手環拉起來,彈一下自己,停了。跟那個拍桌子的效果是一樣的,阻斷你的那個慣性的思維,帶一個橡膠手環彈自己。

 

 

 

如果你出現了這個症狀,又開始受害者心態了、又胡想八想了、又想得太遠了,腦子里就看到了特別多糟糕的狀況,彈一下。

 

 

 

還有就是運動。運動的時候能夠轉換你的思維。這四個,拍桌子、轉移註意力、橡膠手環和運動都是分心法的方法。

 

 

 

另外一條叫重塑法。重塑法就是你重新回歸到關註目標上。你想想看,這事我的初心是什麼?為什麼咱們現在經常講不忘初心,你知道嗎?如果你忘記了初心,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努力,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受這麼多的苦。但如果你回歸到初心上,你發現你的力量又重新回來了。

 

 

 

還有一招特別管用,我分享在我的朋友圈裡了,叫渺小化。

 

 

 

渺小化的治療方式能夠很有效地幫助你的內心恢復平靜。什麼叫渺小化?去到一個能夠令你感到自己很渺小的地方感受一下。比如說我剛到北京的時候很渺小,在中央電視台工作,壓力很大,沒有出頭之日,一個月才掙一千塊錢。

 

 

 

那時候我最有療愈的方式是一個人走在天橋上,趴在那兒看底下的車流,車來車往,嘩嘩嘩。那麼多的車在那兒走來走去,我就會覺得這個城市好大、好多人,我只是這麼多人當中的一個。你的煩惱被分擔了,你就沒有那麼多的苦惱了。

 

 

 

還有一個最有效的地,早上八點鐘左右的(北京)西直門地鐵站。八點鐘你站在西直門地鐵站,你就看那些人潮在那兒走來走去,你擺出神奇女俠的動作站那兒看,你會覺得特別療愈。真的是芸芸眾生,那麼多的人在那兒走,烏央烏央的人,你發現你的煩惱相信他們都有,這是一樣的,渺小化。

 

 

 

還有看星空,在飛機上看底下的車和人,你會覺得這就是生活。後來我發了那個朋友圈以後,好多人底下留言說:怪不得,我每次一看到大海,煩惱就沒有。一看到大海,面前的大海,煩惱就沒有。還有人說,我一想到宇宙我的煩惱就沒有了。為什麼呢?渺小化,不要把自己的困難放大,不要讓你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不要讓你覺得你是全世界最無辜、最可憐的那個人。

 

 

 

你的受害者心態和災難化就會減少。因為宇宙的長河——人為什麼要讀一些歷史?你這點事算什麼,把你放在整個巨集大的歷史當中,這就是變化。

 

 

 

所以重塑法當中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重新關註目標,回到初心。第二個是渺小化。

 

 

 

第三個是幫助他人。你出手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會重塑你的這種感覺,也會讓你帶回到你最早做這件事的動機上,而不是天天關註著我的損害。這是我們說LEAD工具,我希望大家可以回去試一下。

 

 

 

遇到逆境的時候首先提醒自己有逆境,去思考這個問題,想想要做什麼,其實就這麼簡單。但是這個簡單的東西的核心原理是在於你要知道,大腦皮層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關系,把這事搞明白了,重塑自己的行為是指日可待的事。

 

 

 

最後一個小小的版塊,我們講講看怎麼提高他人和團隊的逆商?你身邊有人逆商很差,一遇到困難就爆炸,一遇到困難就生氣,這個時候你要用到的是問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的方法。比如說,跟他說去讀《逆商》這本書。不要這樣,這樣做會讓他更加排斥,他會覺得好煩。

 

 

 

這時候你要做的事是問他。問什麼呢?你要按照CORE的過程來問他,C-O-R-E的那個過程來問他:這件事沒有掌控力了是嗎?這件事誰能為他負責呢?誰做能夠改變這一切?這時候你會發現他慢慢地冷靜下來——那隻有我,只有我做這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別人可能都不行。那這件事的影響度有多大呢?會影響多長時間呢?我們的人生要不要繼續呢?

 

 

 

那天我採訪李中瑩先生,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我就說有很多人整天生活在過去當中,走不出來。過去受了一個很嚴重的傷,感情挫折或者離婚等這種事出不來怎麼辦?老先生就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就問他,還打算活多少年?”

 

 

 

“30年。”

 

 

 

“好。你打算背著個包袱走30年嗎?還是你想放下包袱輕松走30年?”

 

 

“那我當然想放下包袱。”

 

 

 

“誰能幫你放下包袱?”

 

 

 

“我自己。”

 

 

 

行了,回去做吧,覺知。當你能夠通過有效的問題來幫助對方產生這種覺知,讓他意識到CORE這件事的重要性。然後帶著他用提問的方法,讓他獲得覺知,找到目標,找到自己的責任感,接著一步一步地用LEAD的方法改變它。這就是幫助他人來獲取逆商的方法,而不是強迫別人改變、不是告知,不是不斷地嘮叨。

 

 

 

怎麼幫團隊打造這個呢?首先你要瞭解團隊組織的CORE信息。你要去測評你們整個組織在面對逆境的時候,普遍是一個什麼樣的反應。書里提供的都是幾十個工具,我覺得幾十個工具太誇張了,幾十個工具等於沒有工具。我認為最核心的:目標、文化、溝通和教練的方法。

 

 

 

這個組織的逆商有多重要,這里有個案例我覺得很震撼。90年代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美國有一個信用社正在開會。正在開會的時候,CEO(首席執行官)正在給大家講話,突然之間大爆炸發生了。嗵,一個大爆炸過來,這個CEO直接被撞到牆上了,與會的8個人全部都炸死了。

 

 

 

這是美國歷史上非常嚴重的一次,叫俄克拉荷馬市的大爆炸案。當時他們信用社32個人,死了18個人,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件。但是你知道如果不做處理的話,第二天銀行一定會發生擠兌,銀行就會倒閉,所以這個CEO自己被炸得撞到了牆上,只過了7個小時就回來開會,帶著大家討論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然後開始向外邊公佈消息,我們有錢怎麼怎麼樣,防止了擠兌的風潮。多可怕,就是剛剛死裡逃生,剛剛發生過爆炸這樣的事,這就是一個團隊的逆商的一種表現。所以,如果你認為逆商很重要,我們就應該把它用在自己、他人和團隊的身上。

 

 

 

有兩個要提醒大家的事。第一個事就是每一個攀登者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扎營者,就是就算你特別想前進,但你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說,休息吧,停了吧,差不多就行了。

 

 

 

第二個就是你要相信,每個人生來就有攀登的驅動力。不是只有你有,別人也有。所以做企業、帶團隊非常核心的一件事就是你要相信人性。你要相信你周圍的人內心當中是有成為攀登者的驅動力的。你傻傻地相信這件事,然後努力地去調動他們內心的攀登者。當他們都成為攀登者的時候,你的公司才能夠做得越來越好,這是管理的核心。

 

 

 

這就是德魯克說的,“管理就是激發他人內心的善意”。他人內心的善意,就是讓他成為一個攀登者,讓他看到更遠的高峰。

 

 

 

所以這兩條是辯證的,一個是攀登者心中也可能會扎營,一個是看起來是個扎營者,他內心也有攀登者的欲望。

 

 

 

最後結尾,我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不覺得開車這件事其實挺難的?你現在回憶一下開車這件事,尤其是手動擋開車,太復雜了。但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會呢?沒有哪個年輕人說,因為開車太難了所以我不學了。大部分的人都會開車,這件事比你日常乾的那些工作要復雜得多。

 

 

 

在過去,這就是一份工作,你能開車,你就是司機,就能養活自己一輩子了。但是現在它竟然變成了一個人人都會的技能。為什麼?你會不會一個東西,並不取決於這個東西難不難,而取決於這個東西對你有多重要。因為開車對你很重要,所以你再難,你也要學會開車。駕校再遠,那個駕校教練的臉再臭,你都要學會開車這件事,因為它很重要。

 

 

 

所以逆商這件事,LEAD工具這件事,能不能夠學得會不取決於它難不難、能不能做到,而取決於剋服逆境對你來講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你覺得它很重要,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學得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小凱分享知識 的頭像
    蘇小凱分享知識

    蘇小凱 分享實用知識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