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65】

自尊

為什麼人會一直批評自己和別人,因為可以帶來自我安慰

 

20210824.jpg

 

 

作者叫做馬修.麥凱,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賴特學院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致力於研究焦慮和抑鬱的認知行為治療。

 

批評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會讓人感到安慰和優越感。

 

人類在原始人狀態時,必須要團體裡生存,才能活下去,第1選擇就是證明自己高人一等、好棒棒;第2選擇就是搞政治,就是批評別人;但人要時常反省自己,這是最好的型態。

 

 

降低自尊水平5要素

 

第一個,就是這些批評經常與道德掛鉤。就比如說,你出去玩,玩完了回來身上髒了,衣服髒了。

然後媽媽就會批評你說,你心裡邊根本就沒有別人。你從來就不懂得珍惜媽媽的勞動。你是一個壞孩子。就是作為孩子來講,玩起來玩瘋了,身上弄髒了,這是一個事實。

 

 

第二個,就是混淆行為和實質的程度。就這件事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批評的人把它放大到了。

 

第三個,就是禁止手勢的頻率。什麼禁止手勢?不是一個手勢,不是這個意思。

 

就是有很多父母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禁止自己的孩子。孩子做什麼,比如說父母用眼色制止他。

 

第四個,就是禁止手勢的一致性問題,這什麼意思呢?你就比如說,這個孩子不幹活你罵他,這是一種禁止手勢。

 

第五個是禁止(手勢)源於家長情緒的頻率。就如果你們家家長發飆,往往不是因為孩子的關係,而是因為家長今天情緒不對。

 

【86】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說人類是非理性的,生活和職場會碰到有些人,沒有原則性的處理事情;如果你是為人父母,看到這裡會有所頓悟,「原來!我這是在傷害小孩子」。我很高興PO了1篇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文。

 

如果你看了依然故我,呈現是本位主義的狀態,我以前就是這樣被傷害的,我要繼續下去,我只能替你小孩哀悼1分鐘。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84】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有4個原則,最後一個是保持平衡,就是我們碰到事情不是一昧地承擔責任,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也不是一昧地迴避承認,千錯萬錯都是別人家小孩的錯,我家小孩就是被人帶壞的。

 

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事情,心要有如明鏡審視一件事情,我做對在哪裡?哪裡要修正?或者尋求有智慧的友人協助解惑。

 

「所以,一昧地批評自己和別人,並不會使得自己變得更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你的心智絕對是高人一等」

我左手托著下巴,肯定說。

 

 

 

大綱

 

前言:自尊的實質

病態的自我批評

列舉你的缺點

列舉你的優點

認知扭曲

健康和病態價值觀

回應他人的批評

設定目標和計劃

 

 

 

 

前言:自尊的實質

 

心理學的書有一個特點,就是如果你的心理沒有這個問題,你會覺得這書跟我毫無關系。但是如果有這個問題,它甚至會成為你的救命稻草。

 

那麼如果你覺得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朋友身上有著關於自尊的問題的話,不妨聽一聽今天這本書。

 

因為我在講很多育兒類的書籍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名詞,叫作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基本上這個被我看作是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標。

 

所以很多人就會問,那怎麼才能夠培養一個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我們為此曾經講過一本書叫《恰如其分的自尊》。

 

那是一個法國學者寫的書,但你會發現法國人寫書跟美國人寫書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那這本書美國人寫的。他的目標是自助。就你通過讀完這本書之後,用里邊的方法去不斷地調整。

 

他甚至要求你要做書里邊的習題。他是要求你怎麼做的,每天都要練。這時候逐步地達到一個提升自己自尊水平的目標。

 

《恰如其分的自尊》那本書是學術性的書,它讓我們瞭解自尊的各種不同的層面。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用途的書籍。

 

那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尊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作者用了一個詞。他說,如果你認識不到你的自我價值,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會)苦不堪言。

 

用了這麼嚴重的一個詞。什麼叫作苦不堪言?就是當一個人,沒有足夠的自尊水平的時候,他會出現大量的保護欄行為。

 

保護欄行為是什麼呢?包括抱怨、發怒、埋頭工作,成為工作狂、自吹自擂,然後信口雌黃、喜歡酒精、喜歡毒品。就是所有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看來非常糟糕的事情,你延伸下去找他的內心動力,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這是一種保護欄行為。

 

就是他用埋頭工作來保護自己。他用抱怨社會來保護自己。他用喝酒來保護自己。就是因為他始終沒有建立起來自我的價值感,他的自尊水平不夠高才導致的。

 

那麼關於自尊和人的生活狀態之間,到底孰為因,孰為果?這是一個一直在爭論的話題。

 

0到4歲的階段沒有什麼好爭論。現在基本上有結論,就是4歲以前的孩子,他的自尊狀況基本上是來自於父母怎麼對待他,導致他的自尊水平的表現。

 

但是在4歲以後,你說,究竟是因為你有著比較高的自尊水平,所以你學習成績很好;還是因為你學習成績很好,所以你有著很高的自尊水平?

 

或者說因為你有很高的自尊水平,所以你的事業做得很好,還是因為你事業做得很好,才導致你有了更高的自尊水平?

 

這個並沒有定論,我們相信這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所以我們只需要知道的事情,是環境和自尊水平之間,雖然孰為因果並不清楚,但你要知道這兩者之間隔著一個東西。

 

隔著什麼呢?就是你的認知和想法。就像我們過去講的ABC原則一樣。就是並不是所有有錢人,自尊水平就一定高,也不是所有沒錢的人,自尊水平就一定低。

 

這中間隔著一個認知,就是如果你的認知是健康的,你的看問題的角度是健康的,那麼你的自尊水平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程度高低的這種影響。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整本書要幫我們調節的就是我們的認知。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環境、自己的表現和自己的尊嚴、自己的價值之間的關系。

 

 

 

病態的自我批評

 

那首先來瞭解這個自尊低的狀況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基本上是來自於病態批評。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會經常自己扮演批評自己的角色。

 

有一個人瘋狂地衝到你面前說,你是一個笨蛋,你做什麼事都做不成,你這個人就是沒有責任感,你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註定一無所成。

 

這個聲音來自哪兒呢?他往往是來自於我們最親近的人。就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最親近的朋友。

 

他們的這種病態批評的聲音,長期在我們耳邊回蕩,最後慢慢地變成了我們自己批評我們自己的方式,甚至我們自己批判自己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惡毒、更加洪亮。就是他會始終在你心中不斷地縈繞.

 

這里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軍火庫。就是“應該”軍火庫。就是你應該,你本來應該,你要做到什麼。這種以“應該”為開頭的這種東西,創造了大量的攻擊你自己的軍火。

 

那麼一個孩子的不良感覺,決定這種糟糕的自尊水平的不良感覺主要來自於五個因素。

 

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父母一定會批評我們。但是怎麼樣批評,就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出現狀況呢,他的自尊水平就會降低呢?這五個要素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一個,就是這些批評經常與道德掛鉤。就比如說,你出去玩,玩完了回來身上髒了,衣服髒了。

 

然後媽媽就會批評你說,你心裡邊根本就沒有別人。你從來就不懂得珍惜媽媽的勞動。你是一個壞孩子。就是作為孩子來講,玩起來玩瘋了,身上弄髒了,這是一個事實。

 

你可以批評他把身上弄髒了讓媽媽要勞動。但是你不能說,你心裡從來就沒有別人,你是一個自私的人等等。

 

你看,你把一件事實上客觀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層面。就如果這個批評人的人喜歡把各種事情跟道德掛鉤,這個會帶來自尊水平的變化。

 

第二個,就是混淆行為和實質的程度。就這件事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批評的人把它放大到了。

 

我們叫上綱上線,上升到了一個了不起的程度。就你這樣下去就完蛋了,你這樣下去沒有人會理你。我們就叫沒有你這個孩子一樣。

 

無非也就是他偷了一點錢,小孩子可能撒了一個謊。

 

但是對於父母來講勃然大怒,覺得撒謊這件事不得了,這樣下去你今後的人生都完蛋了。這就是我們說把行為和實質的這種程度過度地誇大。

 

第三個,就是禁止手勢的頻率。什麼禁止手勢?不是一個手勢,不是這個意思。

 

就是有很多父母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禁止自己的孩子。孩子做什麼,比如說父母用眼色制止他。

 

父母用這樣的手勢,或者父母直接指責他,把他拎出去等等。就是父母總是否定,不讓他做某些事,這個統稱為禁止手勢。

 

當禁止手勢的頻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影響。就是我有時候經常跟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一塊兒吃飯。我就覺得特別不自在。

 

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孩子做什麼,那個媽媽都要反對,而且是在我面前又不好意思發作,就暗暗地說,注意哦,注意哦,小心點,別這樣。

 

做什麼都不行。就她不斷地提醒孩子,你這樣做不得體哦。你這樣做丟臉了。你這樣做不對啰。

 

你想想看,這個孩子會有多難受。就是他身邊永遠縈繞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不斷批評的這麼一個人。

 

這個叫作禁止手勢的頻率。當這個頻率過高的時候,這個人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大幅影響。

 

第四個,就是禁止手勢的一致性問題,這什麼意思呢?你就比如說,這個孩子不幹活你罵他,這是一種禁止手勢。

 

你罵他說不幹活,你不應該懶惰。好了。然後過兩天這個孩子幹了活。幹了活以後,你說,誰讓你幹這個的。

 

就是你發現,幹也不行,不幹也不行。然後孩子寫了作業,不找你簽字,你罵他。孩子找你簽字 你也罵他。

 

我真見過這樣的家長。就是他自己心情煩起來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不對。反正就是罵。

 

這時候孩子徹底蒙掉了。就是無論做還是不做,無論這樣做還是那樣做,帶來的都是禁止手勢。那他就完全地自尊體系開始崩潰了,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

 

第五個是禁止(手勢)源於家長情緒的頻率。就如果你們家家長發飆,往往不是因為孩子的關系,而是因為家長今天情緒不對。

 

踢貓效應——在單位受氣了,然後開始在孩子身上發飆。這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也會受到巨幅的打擊。

 

所以這五條,我在腦子里邊檢索了一下,會發現太多了。我們在生活中,大量的家庭批評孩子的時候,是沒有原則的、沒有方法的,就是想批評就批評。

 

他就有一條,他說,批評都是為了你好。然後就找各種各樣的方法,既沒有合適的頻率,也沒有一定的原則,也不管管是不是自己情緒的問題。

 

所以這五條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反思一下。這是導致一個人自尊水平低下的,最重要的來源。

 

但你知道,這件事情對於一個人來講,他的影響有多大,人們會對被批評這件事情上癮。上癮就是在腦海當中,自己批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這事是個很上癮的事。很難戒。

 

你要是把它戒掉,那早就戒掉了,但是戒不掉。很多人這一輩子,就是不斷地批評自己,不斷地說,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我是個人渣,這樣。

 

為什麼呢?這里邊的原理真的太有意思了。就是所有這種戒不掉的癮哪,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不定期的反饋。

 

什麼叫不定期的反饋?就好像賭場里邊的那個老虎機。你會發現,如果這個老虎機每一次拉下來,都有錢出來,那就不玩了。

 

那相當於是個投資行為,你就花錢去拉就行了,拉就有錢,拉就有錢。沒意思,不玩。

 

如果那個老虎機,你怎麼拉它都不出來,也不玩。因為太沒意思了。老虎機怎麼才能好玩呢?

 

就是拉了沒出來,又拉又沒出來,再拉,嘩,出來了。誒呀,好玩。什麼時候再出來?不知道。這種叫不確定的刺激。

 

這個我們在很多書里邊講過這個案例。就是來自於對於老鼠的那個研究。讓老鼠摁那個開關,老鼠摁那個開關就出食物。

 

這個老鼠就不摁了。老鼠摁那開關不出食物,它也不摁。就偶爾出,偶爾不出,那個老鼠瘋狂地摁,就是不停地摁,它覺得太好玩了這件事。

 

你知道,我們春節期間回家,我們老喜歡跟別人比嘛。你買房了嗎?你們家多大面積?老比這個。我們為什麼喜歡跟別人比呢?就是跟別人攀比這件事情就符合這個原理。

 

因為你有時候贏,有時候輸。不一定,不知道什麼時候贏,什麼時候輸。偶爾來一個獎勵,覺得很開心。

 

所以批判自己這件事情也具備這個特徵。就比如說,你批判自己,你否定自己,你讓自己成功了一次,就通過這樣的批評,導致我好像做對了一些事。

 

但是有時候又做不對,這個事沒有辦法琢磨。所以導致它成為一個成癮性的事情,就是偶爾會成功,但是什麼時候會成功,頻率不確定。太容易成癮了。

 

相應的還包括擔憂。有的老人家特別喜歡擔憂。你們家裡邊我相信一定都有。關門窗,什麼拉窗簾,小心鎖門,不斷地這樣強迫性的行為出現。

 

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真的遇到過擔憂管用的時候。雖然很多次擔憂都沒有用,但是偶爾遇到過一次管用的時候,他覺得價值感爆棚。

 

就是那種不定期的獎勵出現了。這個事成為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

 

所以,如果我們讓孩子在腦海當中,產生了這麼一個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就有可能給他這一輩子帶來這樣一個成癮性的游戲。這跟吸毒是一樣的。

 

就是它會帶來那種刺激的感覺。它會成為他的生活習慣。同時,你要知道,這個自我批評還具有安慰的作用。就是它為什麼能夠成癮,是因為它真的帶來了安慰的作用。

 

你比如說,你競爭了一個崗位,沒競爭上。然後這時候,如果你內心當中說,我能成功,我應該可以。

 

結果沒競爭上,肯定很痛苦。然後這時候,如果有個聲音過來告訴你說,你就沒那個命,你就不是那一路人。

 

你看,你這輩子什麼時候成功過,這事你就別想了,反倒覺得愜意、舒服了。因為這個批評會帶來安慰的效果。

 

那我不是說這樣做,你就這樣去做好了。我就保持一個低自尊的水平。我就自我保護。這是一種低水平的自我保護。

 

這種低水平的自我保護會導致我們的人生沉淪。就最後這一輩子變成一個永遠用自我安慰的方式保護自己的人。

 

孔乙己就是典型的。就是他最後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一切行為自圓其說,連偷書都不能算偷的這麼一種人。但他是一種低水平的自我保護狀況。

 

所以我們得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慢慢地走出不斷自我強化的、帶來上癮性感覺的自我批評的道路。

 

而你要意識到,這個跟我們童年時候所受到的那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們需要能夠學會解除批評者的武力。

 

怎麼解除那個看不見的批評者的武力呢?你要知道那個批評者的武力最有效的一點是什麼——就是批評者最大的威力叫作鬼鬼祟祟。

 

就是它不知道從哪兒藏著,突然冒出來,然後影響你一下, 它又消失了。這種感覺是它最大威力的表現。

 

 

 

列舉你的缺點

 

所以你要想打敗這個不斷批評你的腦海當中的小人,最有效的辦法,第一招叫作發現它。

 

就你把它揭示出來,暴露在陽光之下,你自己能夠盯著它看。它就沒有了。就好像我們講過特別多關於情緒的書。

 

就是你如果能夠盯住那個情緒看的時候,你就是情緒的主人。

 

你如果被那個情緒左右,你就是它的奴隸。所以,禪宗講叫主人翁何在。此刻誰在掌管這件事。所以,第一個事是發現它。

 

怎麼發現它呢?深呼吸,安靜。在你情緒不好的時候,首先保持深呼吸,然後讓自己的身體開始放鬆。

 

如果你能夠學過那個身體掃描放鬆的方法,從頭頂開始放鬆,然後額頭放鬆,鼻子放鬆,臉放鬆,一直放鬆到腳上,放鬆。

 

放鬆下來以後,關注自己的壓力,留意腦海當中出現的每一個詞。

 

就你那個自我批評的那個話,把那個話抓住,把那些重點的詞匯抓住。抓住以後,這時候——發現它之後,接下來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叫作揭穿它的真實目的。揭穿他的真實目的,就是你要告訴他,我瞭解你是怎麼產生的。我瞭解你是要幹什麼。

 

你比如說,“你現在痛斥我,就是要逼我遵守從小就遵守的守則。”你看,這是他的目的。這跟那個聲音說話。

 

“你正在拿我和每一個人進行對比,就是為了讓我偶爾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沾沾自喜。”你看,“我已經洞察你了,你像我父母以前一樣,對我呼來喝去。”、“我相信,你是因為我相信他們,你在利用我對我父母的感情。”

 

這個“你”是誰呢?是那個小人。就腦海當中那個不斷地批評你,掌控你的那個人。所以,第一件事,你要能夠揭穿他的真實目的。

 

接下來跟他頂嘴。跟這個聲音頂嘴,頂嘴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強調代價。就是“我知道你讓我放棄這個競爭,是為了保護我。但是你知道要付出什麼代價嗎?

 

他可能讓我這一輩子沒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你跟你腦海當中那個小人頂嘴,強調付出的代價,然後講出自己的肯定價值。

 

“你覺得我不行,我覺得我行。我覺得我有很多很棒的地方,你看上次那件事我就做得很好。”這是跟那個腦海當中的聲音進行頂嘴。

 

第三個步驟,就是讓他失去了用武之地。就是首先,你得能夠發現你腦海當中的人在批評你。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個名詞,叫作去融合。

 

什麼叫去融合呢?去融合不是說你趕緊去跟它融合。不是,“去”是去掉,去掉融合。

 

就當你說我很糟的時候,你和很糟這件事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你沒有能夠把它分離開。

 

什麼叫分離開?就是如果你這樣想,你說我很糟,你把它變成我正在想我很糟,這叫去融合。就你從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那個狀態——我很糟,你自己沉浸在里邊的狀態變成了一個觀察者的角色說,我正在說我很糟。

 

我看到我自己很糟,我覺得我自己很糟。這就是一個去融合的過程。

 

所以如果你想要做到去融合,你首先得能夠識別它,得能夠意識到它。這個叫作發現。然後揭示它的真實目的,跟它頂嘴。這就能夠使得那個批評的聲音逐漸地喪失它的威力。

 

那好,要想建立自尊,不能夠靠整天頂嘴。整天頂嘴慢慢地變精神分裂了。整天自己腦海當中兩個小人打架。你要支持自己的那個正確的小人,你就得做一些事。

 

 

 

列舉你的優點

 

第一件事,就是正確地評估一下自己。你知道,所有自尊有問題的人,在列出自己的特徵的時候,都會寫很多的缺點。因為他覺得我不好,所以寫很多的缺點。

 

那麼,這時候這個作者說,你先列一個缺點列表。我相信很多人會很樂意列自己的缺點列表。啪,啪,啪,寫很多。但是你要知道,列這個缺點列表的時候,你需要註意這麼幾件事。

 

第一個不要使用貶義詞。就是你必須得寫得客觀,不能寫貶義詞。你比如說,我長得賊難看。我長得賊難看,這不客觀。你可以寫我的臉有點長,臉長得有點長。

 

我的牙齒稍微有兩顆突出。但你不能說,我長得一無是處,我是個醜八怪。那種詞叫作貶義詞。你不要用貶義詞,你用客觀的詞來描述。

 

然後不要誇大。在描述自己缺點時候,不要過度地誇大,具體地寫出來,非籠統的。然後還要偶爾找出一些例外,或者優點。

 

就是在你批評自己沒有魅力、沒有毅力,沒有什麼的時候,你要寫:不過,我有一次還做得不錯,有一次那件事我堅持下來了。

 

所以,在列整個缺點的過程當中,你就逐漸地變得客觀。誰沒有缺點,每個人身上都有大量的缺點。但是你要知道客觀地對待它,不要誇張,不要用形容詞,不要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

 

你喜歡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對這件事上癮。我們前面講過了上癮。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反正我都已經批評成這個樣子了。

 

這種狀況都是你的低自尊水平在起作用。所以你需要客觀地對待自己的缺點。

 

然後接下來列舉出自己的優點。對於自尊水平有問題的人來講,列舉不出來優點。就他會覺得找優點好難。

 

那麼作者給了一個建議說,沒關系,如果你真的覺得找自己身上的優點很難的話,找偶像身上的優點。就是你最崇拜誰,你覺得王陽明是我最崇拜的人。好,把王陽明的優點寫下來。

 

在你寫王陽明的優點的過程當中,你就會發現,那裡邊就蘊含著你的優點。就你所崇拜的那個人身上也反映著你自己身上的優點的特徵。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方法。

 

所以大家可以去找找看,你的偶像是誰,把他的優點寫下來。寫下來這兩件事以後乾嗎?

 

第一個叫日常肯定。就經常時不時地表揚自己一下,經常時不時地看看自己的優點。

 

第二個就是提醒的標志。在冰箱上貼上自己的優點,把這個優點做成小貼紙,一個上面寫一條我的優點是什麼什麼。貼在這兒,貼在那兒,到處貼。

 

這個優點既可以包括內在的,也可以包括外在的。你長得好看,你臉雖然長,你腿也長。你把這優點寫下來,挺好的。把這些優點貼得到處都是。

 

第三個叫主動整合。主動整合就是平常在做事的時候,經常聯繫到這些優點。

 

你看,又做了一件優點的事,我又用了這個優點,又怎麼怎麼樣。然後把這個優點不斷地豐富,這叫主動整合的過程。

 

做這三件事,就是日常肯定、提醒標志和主動整合。就能夠讓我們逐漸地開始客觀地認識我們自己。

 

我們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這跟所有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是既有缺點也有優點。然後客觀地看待它。

 

接下來,我們開始矯正。我們過去那個扭曲的認知,就是當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受到了傷害,自尊水平變得過低的時候,他會出現一個認知扭曲。

 

認知扭曲,就是我們在現實世界和我們之間本來是用眼睛來看的。我們現在加了一個哈哈鏡。

 

這個哈哈鏡加在這兒以後,你發現你看到的所有東西跟客觀都偏離了。

 

保持相對的客觀,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每個人戴的眼鏡,真的都不一樣。這個認知扭曲裡麵包括什麼呢?

 

比如說過度總結。你明明只是做錯了一件小事,你把它總結為天都要塌了。你把它總結為說自己完全做不了這樣的事。

 

第二個叫貼標簽。就喜歡給自己和他人身上貼標簽。你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

 

第三個叫過濾。過濾就是好事看不到,只有壞事能看到。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好的全部過濾掉了,剩下的全是壞事。就是因為我們的負面情緒在起作用。

 

還有二元對立。二元對立是要麼就是好,要麼就是壞,要麼就是成功,要麼就是失敗。我要麼是個好媽媽,要麼就是個壞媽媽。

 

很多家長在評判自己的家庭的時候,經常就是驕傲起來,覺得我的孩子了不起,什麼都好,我們其樂融融。

 

但是你一旦心情糟糕,down到谷底就覺得全完蛋。我完全照顧不了孩子。這就是二元對立的狀況。

 

 

 

認知扭曲

 

還有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發生,其他人所做的所有的事,可能都是在暗示我什麼吧。

 

人家發微信,或者發朋友圈、微博,跟你沒有任何關系。但你自己會覺得說,那是在跟我說話。他就是故意的,他就欺負我等等。

 

這是典型的病態的心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徵。這些東西都叫作認知的扭曲。

 

那麼,對抗認知扭曲的方法,這里邊叫三欄式方法。你們拿一張紙出來,豎著畫三欄,這三欄分別是什麼呢?第一欄叫自我陳述,第二欄叫扭曲想法,第三欄叫反駁的語句。

 

當然,如果你沒有這麼嚴重的問題的話,你可能不需要做。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走出自尊的困境,或者想幫助你的朋友,走出這個自尊的困境,你就需要按照這個作者的要求去寫這樣的東西。

 

自我陳述,比如說他們會嫌棄我,我不去參加那個舞會,因為他們會嫌棄我,這是自我陳述。

 

那麼第二欄扭曲的想法是什麼呢?這個扭曲的想法叫作讀心,或者用我們領導力的話語講,叫推理。這是你的推理。

 

人家會不會喜歡,你並不知道。但是你猜他們不會喜歡,或者你看他那個樣子,他就不喜歡我。這個叫讀心。所以你把第二欄寫上,我又——這是讀心的毛病。

 

然後第三欄反駁的語句,寫反駁的語句。他們怎麼想,我既不知道而且也和我無關。這是反駁的語句。

 

然後比如說,我總是笨嘴拙舌,也找不到話題,就不願意跟人聊天。這是你的自我陳述。

 

我總是什麼呢——扭曲的想法,這就是過度總結。很明顯你這是過度總結了,那麼反駁的語句直接說,胡說,我也有口齒伶俐的時候。

 

比如我跟我老公吵架的時候,人口齒很伶俐。你看,這就是反駁他。

 

所以,用這種三欄式的方法來跟我們的扭曲的思維模式做鬥爭。這個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過程,相當艱苦的過程。

 

因為如果你真的沒有改變的這種動力的話,你都想不到會做這樣的事。或者你會覺得做這樣的事純粹是可笑,沒用。

 

因為你在那個不斷自我批評的過程當中很舒服,那個過程會讓你覺得安慰,會讓你覺得舒服,會讓你覺得說很安全。

 

因為我反正我不去,我也不願意參加這樣的事。這就是我們說,那種成癮性的感覺真的會控制你。

 

這里邊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反駁一定要果斷。怎麼能讓你的反駁果斷呢?作者給了一個很有趣的方法,就你想象一個支持者,想象一個人幫你說話。就比如說你們老聽我講書,你想象我站在你們家卧室里邊,然後反駁那個聲音。這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我原來有一段時間老讀《論語》,遇到一些狀況,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是孔子會怎麼做。

 

孔子遇到這種情況,他大概會說什麼樣的話,他會怎麼想。

 

這就是想象一個人來幫助你,找到一個你覺得能夠給你帶來正能量的、能夠給你帶來支持的這麼一個人,讓他來替你做這個反駁的工作。這就是能夠使你的反駁變得果斷的過程。

 

然後就是去融合,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去融合,把我很糟和我正在想我很糟,這兩件事分開。關註你的想法,給你的想法貼上標簽。

 

就貼標簽這件事不一定都是壞事,比如說你的想法在批評你,你給他貼一個標簽說,你是想保護我,你是因為過度地想要保護我,所以你才批評我,我謝謝你。

 

你看,當你能夠對那個批評你的人表達出一聲謝意的時候,你的狀態強大了很多。這個比排斥他說,你走開,你不要跟我說話要有效得多。

 

“謝謝你想保護我,我知道你像我的媽媽一樣替我操心,你希望我不要受到那樣的傷害,我理解你。”你看穿他了,你把他的想法洞察了,並且感謝了他。這個去融合就真的做到了。

 

然後還有一些去融合的具體方法。就比如說,釋放你想法的那些想象,把那個想法變成很多字貼在一個大氣球上。

 

然後手裡拿了一束氣球,那個氣球上寫的都是那些糟糕的想法。然後鬆手,看到那個氣球飛到天上去,這就是去融合的過程。這就是讓那些想法跟你逐漸告別的過程。

 

還包括有這個廣告牌方法。就是你想象一個公路,公路上好多廣告牌,然後那個廣告牌上寫的是那些糟糕的話。

 

然後你的車子開過去,那個廣告牌越來越遠,越來越遠,這就是這種去融合的種種方法。

 

在做這個東西的過程當中,你要保持深呼吸,讓自己想象那個場景。你們現在就可以試試看,想象一個場景。

 

把“我很糟”三個字,或者“我不值得愛”這幾個字,寫在一個氣球上。然後鬆手了,讓它往天上飄那種感覺。這就是我們在做去融合的過程。

 

還有一個方法能夠幫我們矯正扭曲認知的,就是同情心。就是自尊的實質是對自己的同情。就是你要真的有自尊水平,你是對自己保持著足夠的同情。

 

而同情是一種技能,是可以練習和提高的。怎麼同情呢?三步。要做到能夠同情自己,做三步。

 

第一步,理解。沒有理解談何同情。所以你說,當你能夠對你的那個指責者說出感謝的話的時候,“謝謝你想保護我,我知道你想做什麼”,這就是理解。

 

能夠理解你的心中的那個批評者是怎麼產生的,那第一步已經做到了。

 

第二步,接受。接受——我知道我有這樣的困難,但是我接受我自己。我那天跟金惟純先生聊天的時候,他們有一個訓練,就是讓每一個人去發掘自己內心當中最看不慣自己的地方。

 

你知道,一個人看不慣自己的地方,也就是他看不慣這個世界的地方。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你需要說這樣的口訣,“樊登,你是一個很虛偽的人”這是第一句。“但是我喜歡你。”

 

“樊登,你是一個很自大的人,但是我喜歡你。”然後跟你的同伴之間不斷地練習。練習的最後結果,你的同伴說,“我也喜歡你。”然後你才能夠接納這麼一個又虛偽,又自大的人。

 

虛偽和自大可能每個人身上都有那麼一點點。你把它剖析出來。但是如果你不做這樣的事情,你在心中暗暗地覺得自己,很虛偽、很自大,你不去面對它,你不願意接受它。

 

所以,當你看到別人表現出這種狀況,或者你自己流露出這種狀況的時候,你就會對自己極度地批評。

 

這個就構成了我們和他人人際關系之間大量的問題,也構成了我們自己在做事業的過程當中大量的問題。所以我們得先學會接納自己,這是我們說第二步叫接受。

 

第三步,寬恕。你不寬恕自己能怎麼樣呢?!所以理解,接受,寬恕,這是三部曲。不像我們想的理解,批評,改正。批評帶不來改正,批評的結果是繼續上癮。因為批評這件事會讓他上癮。他會慢慢地把這個東西藏得更深,藏在更底層的潛意識當中去,不讓它出來。

 

所以只能是理解,接受,寬恕。同樣,我們對他人也要保有同情。你對他人足夠的同情會帶來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也會相應地幫助他人的自尊水平得到提高。

 

這是我們說,除了去融合之外,還有一招叫作同情。

 

 

 

健康和病態價值觀

 

另外一個狀況,就是關於價值這件事的討論。很多人自尊水平低的核心,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說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我為這個社會沒有做出太多的貢獻,我活著沒有價值。

 

那怎麼正確地看待價值這件事呢?怎麼正確地看待價值這件事,有四個方法幫我們矯正價值的認識。

 

第一個方法就是你首先理解價值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可以直接把價值從視窗扔出去了。

 

價值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它是籠統的,它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你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你甚至覺得 這事對和錯還不一定。你沒法說這個事的價值到底是有多大或者有多小。

 

價值的大和小,你可能最後只能用房子、車子、存款來衡量。但是它真的是真實的嗎,還是一個虛幻的數字游戲?

 

所以,第一個,你首先得認識到價值這個東西並沒有那麼確定,那麼容易衡量。

 

第二件事,就是你要知道平均價值量的概念。就算這個世界有一個可以確定的價值,它也是平均地分配在每一個人身上的。

 

這就是我們說,每個人的重要性是足夠大的。作為一個人,你和其他人是平等的,這叫平均價值量的概念。

 

你把價值量平均地分配在每一個人身上。老人、孩子一樣。那麼,你也相應地分到了人類的七十億分之一的這種價值。

 

第三個,就是嘗試著去感受自己的價值。嘗試著去感受自己,給別人帶來的東西,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東西。

 

有一個小孩子,這是我在這種雜志上看到的小故事。有一個小孩子在海邊撿那些小魚。小魚在海邊蹦,小孩子把那個小魚撿起來,扔到海裡邊去。

 

一條一條地撿。後來,有個大人從那兒路過說,這魚你不要管它,趕緊走啦,沒有人在乎這個東西。然後那個小孩子說,但是它在乎,那小魚在乎。

 

所以,小孩子感知價值的能力就比我們大人強。就他能夠感受到他給這個社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我們說感受自己的價值。

 

第四個,就是用同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就是當你能夠學會前面的同情,然後用同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知道自己在努力,知道自己不容易,理解自己所犯的所有的錯誤的根源在哪兒,出發點是什麼。

 

甚至你連你的父母不斷地批評你這件事,你都能夠接納。

 

當你能夠用這種同情的心情,理解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過往,看待自己的家人,看待他們跟你說的話。

 

那這時候,你的那個認知扭曲就逐漸地扭轉過來。然後你就能夠理解說,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你是一個有人愛的人。這部分就是我們說,怎麼能夠把認知扭曲逐漸地變回健康的價值觀。

 

還有一個話題,就是怎麼樣去反抗那個“應該”的暴政。就你大腦當中那個人整天用應該這個詞來對你執行暴政,讓你應該做這個,應該做那個。

 

這個叫作人生信條。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每個人的人生信條,它的形成是來自於對於愛和認可的這種需求。

 

就比如說,你在小時候,你的爸媽要求你怎麼做。他的代價就是如果你不做的話,他可能不愛你。

 

如果你不做的話,你不是我們這個集體的一份子,你想這個在人類來講,那就是死亡。因為人類一旦被群體排斥,就意味著死亡。

 

所以我們為了能夠獲得這個安全感,獲得這個愛和需求,我們就會不斷地朝向我們的父母,給我們規定的那個價值觀的方向在不斷地努力。

 

這時候形成了很多堅定的人生信條。而這種人生信條的不同會導致我們看待同一件事情,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你比如有一個黑人的保全,在酒店門口站著。結果這時候有一個小女孩跑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公交車突然衝過來。

 

那個黑人保全一下子衝過去把那個小女孩抱起來滾到了路邊。兩個人現在都沒事。你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還是個壞事呢?

 

你看,酒店的經理覺得是一件好事,給黑人發了獎金。然後當地的媒體來報道說。這個黑人不錯,見義勇為。但是這個黑人的妻子大發雷霆說,你有沒有責任感。

 

就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衝出去,咱們家怎麼辦,你要是死了,你的孩子怎麼辦。那是一個孩子,你家裡還三個孩子呢,等等。

 

就會發現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的情緒反應,他所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認為他很有責任感,一個認為他沒有責任感——你就是喜歡冒險,你就是不在乎我們全家。你看,這就是我們說,你的人生信條帶來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

 

那一個人有價值觀,這是一定的。那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健康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價值觀是糟糕的價值觀呢?這里邊有幾個原則。

 

好的價值觀,第一個特徵是靈活的。就是它不會是一個死板的、僵硬的、不變的東西,它是可以隨著學習,隨著人生的體驗不斷地豐富,不斷地調整,不斷地改變的。

 

這就是好的價值觀。它是靈活、可變的。

 

第二個,就是它是內化於心,而不是從外界攝入的。就是不是有一個人天天給你洗腦,天天讓你喊口號。

 

我們見過很多洗腦的課程上,喊口號,“要成功先發瘋”這種。這是外界攝入的東西。它並不是你內在的東西。

 

第三個,就是它是符合實際的。你的信念,你的價值觀是符合(實際的)。比如說,有一個人說我要有責任感。

 

什麼叫有責任感?我要給我的老婆、孩子買別墅。你一個月才掙1萬塊錢,你要給你的老婆、孩子,非得買一個大別墅,然後為此而感到痛苦。

 

原因是你覺得如果沒有買別墅,你就沒有責任感,你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這個價值觀很明顯是不對的。因為它完全不符合實際。

 

第四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好的價值觀、健康的價值觀能夠提高生活的質量,而非成為生活的束縛。

 

就如果你每天在頭腦當中,都用這個價值觀不斷地打擊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出息的人。

 

那你這個價值觀一定是出現了偏差。它沒有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糕了。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和我們的這個“應該”進行鬥爭。就(和)應該化的思維進行鬥爭,應該化的思維鬥爭的方法,這個叫作——首先你要發現“應該”跟我們前面講的發現批評是一樣的。

 

然後形成口頭禪,形成跟“應該”去對抗的口頭禪。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哦,不對,那是我爸爸的想法,是我爸爸要求我那樣做,但是我個人現在覺得,並不需要那樣做。

 

跟他進行這樣的對話,但是你也要發現,有些應該是真的應該,比如說你應該更多地陪孩子,你應該照顧家人的情緒,你應該給家裡邊營造更好的氛圍。

 

當你遇到了真的應該,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應該的時候,你應該做的事是尊重它。然後做一些贖罪性的行為。

 

就是我沒做到那麼好,我現在努力地去做到它。這種方法能夠幫我們去回歸到正確的價值觀,給我們生活帶來溫暖的、帶來力量的。而不是整天沉浸在自我批評當中的價值觀。

 

好了,自尊水平不夠的人,還會面臨錯誤的問題,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錯誤。一旦發生錯誤,自尊水平不高的人,就會給自己極度的批評。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錯誤呢?

 

首先你要知道錯誤是良師。就是錯誤能夠給你帶來經驗,能夠給你帶來學習。所以我們把錯誤看作老師。這是一個心態。

 

第二個,錯誤是一個警告。我們叫吃一塹,長一智。所以,當你把錯誤視作良師和警告的時候,你就能夠理解錯誤是生活中必要的配額,是真實生活的先決條件。

 

就你要想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當中,你就一定要接受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是有錯誤存在的。而且記住這句話:錯誤永遠不在當下,當下沒有錯誤。就當下在你做這個事的時候,沒有錯誤。

 

什麼時候知道錯呢?一定是發生過的。一定是這件事過去了以後,你突然發現,做錯了,不對。所以錯誤永遠都不在當下。

 

因此,你不斷地痛苦,糾結,責備自己,對於改變錯誤是沒有幫助的。

 

你要知道,錯誤是一個已經發生過的事。所以,為了避免自己更少地犯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糾結和自責,而是寫下錯誤。

 

把自己犯下的錯寫下來,像懺悔錄這樣的東西,但不用那麼嚴肅,寫個小總結也好了。

 

寫下這個錯誤發生的過程。然後從這件事情當中找出你所看重的東西。你覺得我最應該從這里邊學到的東西是哪些,寫下來。

 

然後接納和原諒自己。你就發現,接納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你永遠想要改變自己,都是理解,接納,改變,而不是批評,批評,批評。

 

這就是我們說面對錯誤的方法。寫下來找到重要的東西。然後接納它,改變它。

 

 

 

回應他人的批評

 

還有一個狀況就是面對別人的批評。自尊水平高和低的人,面對批評時候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批評。

 

我記得,我那時候在電視臺上班的時候,我們的製片人曾經跟我提過主持節目上的意見。我就不斷地保護自己,我就提了特別多的理由,我說我為什麼這樣做。

 

後來,那個製片人特別奇怪說,樊登,我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就是你怎麼一點批評都聽不了呢。就你聽一點點批評,你這麼大的反應,沒人說你主持得不好。

 

我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候真的是自卑,就是過度地自我保護。所以導致只要你說我不對,我就一定要找到理由來說,我是對的。

 

那實際上,怎麼樣回應批評?你首先要知道,批評是他人屏幕上的投射。前面我們講了那個黑人的案例,你就知道了。

 

就是看待同一件事情,每個人大腦當中都有個屏幕。這個屏幕上演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所以,批評是什麼呢?批評咱們先不說對錯,你都要知道批評,是他頭腦當中那個屏幕。他的那個屏幕和你的屏幕是不一樣的。這個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要理解批評的實質。

 

那麼無效的回應是什麼呢?有三種無效的回應。

 

第一種無效的回應叫咄咄逼人型。就像我當年一樣,又會辯論,愛吵架。所以,別人說我不對,我就說我對。然後咄咄逼人地跟人吵。吵到最後人家說你,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第二種方法叫被動承受。就是別人批評我什麼,都忍著。“好,行,沒問題。”被動承受。心裡特別委屈又不能說。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叫混合型。什麼叫混合型?先被動承受,想了兩天氣不過,回去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吵不過人家,又被動接受。哎喲,這更糟糕。就是把這兩種混合在一起走極端。這是三種非常無效的回應批評的方式。

 

那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三種有效的方式。

 

第一種有效的方式,別人說你不對,你一聽,覺得別人說得有道理,承認。承認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哎喲,你說得對,我記下來,我回去改改。”直接就結束了。就當你承認對方對你的批評的時候,這批評的這事結束了。

 

你就已經把這個談話都結束了。記下來要改的東西。

 

第二種狀況,如果你覺得對方講得並不完全對,你不需要爭論。就是含糊。含糊也可以結束。什麼叫含糊呢?不是和稀泥。

 

含糊,比如說部分同意——我覺得你說的這部分很有道理,我記下來。你看,也結束了。因為部分同意。

 

還有同意可能性。就是有這種可能。如果真的是按照你說的這個狀況的話,就有這種可能。這話沒錯。也結束了。談話也結束了。

 

還有同意原則。就是我並不是同意你所說的話,但是我同意你說的這個原則。咱們做事的原則,就是要公開、公平、透明,沒問題。你看,這都是含糊。

 

叫作含糊,但其實一點都不含糊。它有三招,這三招是部分同意、同意可能性以及同意原則。你

 

用這樣的方法面對一個讓你略帶委屈的批評的時候,很快就能夠結束這個談話。而且讓對方覺得你聽到了,你真的在聽他的東西。

 

第三種,如果你真的不接受,不能理解,不知道怎麼回事,也不要像我當年那樣做自我保護的反駁,而是應該探究。

 

他說,你主持得不好。你覺得我是哪部分主持得不好,為什麼你覺得這部分主持得不好,說這個話不合適的點到底在哪兒。

 

你看,你問他,你問的過程當中,深入地探討了這個話題。然後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對,接受,或者部分接受,等等。

 

這三種方法就是有效的對於批評的回應。你學會這幾招,你發現,無論你的自尊水平什麼樣子,在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都能夠比較坦然地接受。

 

然後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講,還有一個狀況就是經常委屈自己,不願意提需求。

 

就是生活中有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對別人提的要求不說,忍住。看別人的意思好像不想乾,就不說了。這時候你需要學會一件事,就是提出需求。

 

回家以後列個表,把自己的需求寫下來。寫下來以後,甚至怎麼說都要寫下來,我明天打算跟老張說這事,寫下來。怎麼開口,寫下來。然後第二天見到老張把它說出來。

 

在說出口的時候,記住一件事,就是把以“你”開頭的信息,改成以“我”開頭的信息。

 

為什麼呢?用以“你”開頭的信息說話容易吵架。比如說,你從來都不關心我,改成我覺得我很孤獨,我需要更多的關心。

 

你看,當我們說,你怎麼怎麼樣的時候,往往充斥著指責,充斥著推卸責任。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你更多地能夠感受到的是你的感覺。講出你的需要——我需要什麼,我希望怎麼怎麼樣。用“我”來開頭說話,從“你信息”變成“我信息”。這是提出需求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書中還給出了一個意象想象法。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想象。

 

就你首先得自己想象。想象出一個自己來,而且想象出自己非常真實的存在,連在那個想象當中吃蘋果,那個味道你都能夠想象得出來。

 

好,想象出來一個自己以後,然後慢慢地想象自己,獲得自尊的那種感覺。這叫自尊階段。有自尊的那種感覺,自己很漂亮,散發著光彩那種感覺。

 

然後讓自己想象出來的那個人,進入到關系階段。看到你和其他人的關系很融洽,看到你和其他人在一起相處得很美好,大家都很尊重你。

 

 

 

設定目標和計劃

 

然後再進入第三個想象階段,叫目標階段。想象自己達成了某一個目標,然後站在領獎臺上,帶著奧運金牌等等。就是這種意象的想象方法,是能夠有助於你提高自尊水平的。

 

但是具體怎麼做,這個大家得看書了,就書里邊有很長一段引導的這種語言,讓你慢慢地進入到那個想象當中去。

 

這招其實我們過去用過。就是我們在做辯論賽的時候,因為那個壓力很大。真的是全球的名校在一起比賽。

 

我們的教練就告訴過我們說,你試著想一想,想一想得獎的樣子。

 

然後我經常會想。你知道,我甚至想到在場上發言的狀況,最後在場上的時候。我把我想象的那話都說出來了。

 

就是在想象的時候,都已經對方說什麼,我說什麼,全想明白了。就到了場上真的很多話全都用得上,這就是想象。

 

到領獎臺上的時候,一點都不陌生。我覺得這個場景我早就經歷過了。就是意象想象法來提高自己自尊的水平。

 

那前面講了這麼多,我覺得應該有效了吧。但是總會有人站出來說無效。還是無效。你說這麼多方法我試了,但是還是無效。

 

你確定你都試了?如果你這些方法都試了,你還是覺得無效的話,這個作者最後還寫了一章說,仍然無效的話怎麼辦?

 

第一個,你一定有著一些特殊的軟肋。就是你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自尊水平低的人。你是有著特殊軟肋的人。

 

你受過一個非常強烈的傷害。要找到這個軟肋,然後要抵禦這份傷痛,就是你要小心你的自我防衛會上癮。

 

然後你需要能夠跟這個傷痛和諧相處,能夠理解它,包容它,跟這個傷痛和諧相處,學會面對現實。

 

然後看到自己的這個後果。就如果我不改變,那麼將會面臨的後果是什麼。

 

當你能夠理解到自尊的水平持續低下,給你的生活所帶來的這個後果是你不願意接受的時候,你才能夠有勇氣去面對你的那個真正的軟肋。這個揭示出來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我們在這兒講書肯定沒法幫你揭示出這個軟肋來。那有一些方法可以練習一下,凡是這種軟肋極強的一種人,有幾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你首先學會不評判別人。你知道自尊水平低的人特別喜歡評判自己,更喜歡評判別人。

 

那怎麼能夠練習不評判別人呢?就是看電視看到一個新聞人物,不評判。不要評判新聞人物。網上爆這個出了什麼料,那個出了什麼料。吃瓜群眾,瓜多得吃不過來。

 

你別去吃那個瓜。不要去吃那瓜,不要輕易地評判別人。

 

因為你要知道你的評判都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傷痛,你的負擔太重,所以才恨那個新聞人物。

 

那個新聞人物跟你有什麼關系?!而且那個新聞人物出現這種狀況,他經歷的什麼事,你一無所知。

 

但是你借著這個新聞人物,把自己的負能量全部爆發出來,在網上不斷地宣泄。那罵的都是你自己。

 

所以我們首先學會練習不做評判。不要對新聞當中的人和事進行過度地評論。

 

然後直面你的痛楚,願意接受它。看到那個場景,回憶它。

 

另外一招很有意思的叫設定心錨。什麼叫設定心錨?比如說,你靜坐,呼吸,想象一個自己人生當中特別美好的場景。

 

比如說,初戀很美好,或者說你領獎,很棒,評上了職稱,很棒。

 

想象最成功的那一刻,想到那一刻的時候,就摸這個地方——用右手摸左手的這個位置。不一定是這個位置,別的位置也可以。然後再想下一件事,很棒,很棒,賺錢。

 

那次,一下子賺200萬,哇,太好了。一想到美好的事,就摸這兒,連著想很多件,想很多件。這個叫設定心錨。

 

然後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摸,只要你一摸這個地方,那種好心情就回來了。

 

為什麼呢?這時候你發現,你體內分泌的那個神經遞質,那個幸福的神經遞質和你觸摸這個地方聯系在了一起。

 

所以,在你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你安慰自己,摸這個地方,它就來了。神經遞質的水平就恢復了。這個叫作設定心錨的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最後一招,實在不行,選擇治療。就是通過聽書沒法解決你這個問題了,去治療,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才能夠解決你那個軟肋的問題。這是對於重度的,仍然無效的那些人所給出的建議。

 

那麼最後我們說,自尊的基石是我們的核心信條。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些核心信條。一個人的自尊水平低,他的核心信條往往是我很糟,我很笨,沒有人愛我,我不值得珍惜。

 

所以,當你能夠識別出自己的核心信條——怎麼識別呢,用寫日記的方法,是可以識別你的核心信條的。

 

你把你寫的日記拿出來翻著看一看,或者按照這個作者所提供的那個建議的格式來寫日記,那麼你就能夠看到你的核心信條到底是什麼。你總在批評自己的什麼事,你總在迴避什麼樣的事情。

 

找到這個核心信條以後,去建立自己新的核心信條。比如說,我可以,我能夠,我值得,我有機會,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把這個核心信條找到,替代了自己過去的核心信條,你的人生才能夠真的上升到一個高自尊的水平。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低位的時候,你看待生活中種種的問題都會放大。因為你的站姿很低,你看到這些事都是了不起的事。

 

甚至有人開車加塞,你都會覺得非常生氣。因為你的站姿太低了。你只有人生實現了位置的躍遷,你站得高,你才能夠看到周圍的事都覺得沒有那麼生氣,沒有那麼痛苦。

 

為什麼很多父母為了爭一個孩子的學位打破頭?就是我怎麼著都要讓我孩子上這個學校。而有的家長會覺得,上什麼學校都是成長,沒關系。那就是因為這些家長們站的位置是不一樣的。

 

所以你只有通過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才能夠改變自己在人生當中的位置。位置改變了,你才能夠重新看待自己整個人生的生活狀態。

 

當然對孩子我們也可以做很多事。如果你教育自己的孩子過程當中,你希望能夠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你能夠做些什麼,首先是給他足夠多的愛,然後對他展開傾聽,而不是整天否定他。

 

還有給出恰當的指導,孩子如果得不到指導的話,他是找不到生活的邊界的。然後讓孩子在你面前做對事變得很容易。這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就一定會穩步提高。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做對事,非常困難,做什麼都不對,他的自尊水平就在不斷地下降。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自尊

#馬修麥凱

#前言:自尊的實質

#病態的自我批評

#列舉你的缺點

#列舉你的優點

#認知扭曲

#健康和病態價值觀

#回應他人的批評

#設定目標和計劃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自尊

 

 

 

 

取自:樊登讀書,自尊

各位好,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的名字非常酷,就叫作《自尊》。

 

 

 

心理學的書有一個特點,就是如果你的心理沒有這個問題,你會覺得這書跟我毫無關系。但是如果有這個問題,它甚至會成為你的救命稻草。

 

 

 

那麼如果你覺得你自己,或者你身邊的朋友身上有著關於自尊的問題的話,不妨聽一聽今天這本書。因為我在講很多育兒類的書籍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名詞,叫作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基本上這個被我看作是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標。

 

 

 

所以很多人就會問,那怎麼才能夠培養一個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我們為此曾經講過一本書叫《恰如其分的自尊》。那是一個法國學者寫的書,但你會發現法國人寫書跟美國人寫書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那這本書美國人寫的。他的目標是自助。就你通過讀完這本書之後,用里邊的方法去不斷地調整。他甚至要求你要做書里邊的習題。他是要求你怎麼做的,每天都要練。這時候逐步地達到一個提升自己自尊水平的目標。

 

 

 

《恰如其分的自尊》那本書是學術性的書,它讓我們瞭解自尊的各種不同的層面。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用途的書籍。

 

 

 

那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尊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作者用了一個詞。他說,如果你認識不到你的自我價值,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會)苦不堪言。用了這麼嚴重的一個詞。什麼叫作苦不堪言?就是當一個人,沒有足夠的自尊水平的時候,他會出現大量的保護欄行為。

 

 

 

保護欄行為是什麼呢?包括抱怨、發怒、埋頭工作,成為工作狂、自吹自擂,然後信口雌黃、喜歡酒精、喜歡毒品。就是所有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看來非常糟糕的事情,你延伸下去找他的內心動力,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這是一種保護欄行為。就是他用埋頭工作來保護自己。他用抱怨社會來保護自己。他用喝酒來保護自己。就是因為他始終沒有建立起來自我的價值感,他的自尊水平不夠高才導致的。

 

 

 

那麼關於自尊和人的生活狀態之間,到底孰為因,孰為果?這是一個一直在爭論的話題。0到4歲的階段沒有什麼好爭論。現在基本上有結論,就是4歲以前的孩子,他的自尊狀況基本上是來自於父母怎麼對待他,導致他的自尊水平的表現。

 

 

 

但是在4歲以後,你說,究竟是因為你有著比較高的自尊水平,所以你學習成績很好;還是因為你學習成績很好,所以你有著很高的自尊水平?或者說因為你有很高的自尊水平,所以你的事業做得很好,還是因為你事業做得很好,才導致你有了更高的自尊水平?

 

 

 

這個並沒有定論,我們相信這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所以我們只需要知道的事情,是環境和自尊水平之間,雖然孰為因果並不清楚,但你要知道這兩者之間隔著一個東西。

 

 

 

隔著什麼呢?就是你的認知和想法。就像我們過去講的ABC原則一樣。就是並不是所有有錢人,自尊水平就一定高,也不是所有沒錢的人,自尊水平就一定低。這中間隔著一個認知,就是如果你的認知是健康的,你的看問題的角度是健康的,那麼你的自尊水平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程度高低的這種影響。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整本書要幫我們調節的就是我們的認知。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環境、自己的表現和自己的尊嚴、自己的價值之間的關系。

 

 

 

那首先來瞭解這個自尊低的狀況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基本上是來自於病態批評。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會經常自己扮演批評自己的角色。

 

 

 

有一個人瘋狂地沖到你面前說,你是一個笨蛋,你做什麼事都做不成,你這個人就是沒有責任感,你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註定一無所成。

 

 

 

這個聲音來自哪兒呢?他往往是來自於我們最親近的人。就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最親近的朋友。他們的這種病態批評的聲音,長期在我們耳邊回蕩,最後慢慢地變成了我們自己批評我們自己的方式,甚至我們自己批判自己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惡毒、更加洪亮。就是他會始終在你心中不斷地縈繞.

 

 

 

這里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軍火庫。就是“應該”軍火庫。就是你應該,你本來應該,你要做到什麼。這種以“應該”為開頭的這種東西,創造了大量的攻擊你自己的軍火。

 

 

 

那麼一個孩子的不良感覺,決定這種糟糕的自尊水平的不良感覺主要來自於五個因素。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父母一定會批評我們。但是怎麼樣批評,就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出現狀況呢,他的自尊水平就會降低呢?這五個要素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一個要素,就是這些批評經常與道德掛鉤。就比如說,你出去玩,玩完了回來身上臟了,衣服臟了。然後媽媽就會批評你說,你心裡邊根本就沒有別人。你從來就不懂得珍惜媽媽的勞動。你是一個壞孩子。就是作為孩子來講,玩起來玩瘋了,身上弄臟了,這是一個事實。你可以批評他把身上弄臟了讓媽媽要勞動。但是你不能說,你心裡從來就沒有別人,你是一個自私的人等等。

 

 

 

你看,你把一件事實上客觀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層面。就如果這個批評人的人喜歡把各種事情跟道德掛鉤,這個會帶來自尊水平的變化。

 

 

 

第二個,就是混淆行為和實質的程度。就這件事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批評的人把它放大到了。我們叫上綱上線,上升到了一個了不起的程度。就你這樣下去就完蛋了,你這樣下去沒有人會理你。我們就叫沒有你這個孩子一樣。

 

 

 

無非也就是他偷了一點錢,小孩子可能撒了一個謊。但是對於父母來講勃然大怒,覺得撒謊這件事不得了,這樣下去你今後的人生都完蛋了。這就是我們說把行為和實質的這種程度過度地誇大。

 

 

 

第三個特徵,就是禁止手勢的頻率。什麼禁止手勢?不是一個手勢,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有很多父母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禁止自己的孩子。孩子做什麼,比如說父母用眼色制止他。父母用這樣的手勢,或者父母直接指責他,把他拎出去等等。就是父母總是否定,不讓他做某些事,這個統稱為禁止手勢。

 

 

 

當禁止手勢的頻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影響。就是我有時候經常跟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一塊兒吃飯。我就覺得特別不自在。

 

 

 

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孩子做什麼,那個媽媽都要反對,而且是在我面前又不好意思發作,就暗暗地說,註意哦,註意哦,小心點,別這樣。做什麼都不行。就她不斷地提醒孩子,你這樣做不得體哦。你這樣做丟臉了。你這樣做不對啰。

 

 

 

你想想看,這個孩子會有多難受。就是他身邊永遠縈繞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不斷批評的這麼一個人。這個叫作禁止手勢的頻率。當這個頻率過高的時候,這個人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大幅影響。

 

 

 

第四個,就是禁止手勢的一致性問題,這什麼意思呢?你就比如說,這個孩子不乾活你罵他,這是一種禁止手勢。你罵他說不乾活,你不應該懶惰。好了。然後過兩天這個孩子乾了活。乾了活以後,你說,誰讓你乾這個的。

 

 

 

就是你發現,乾也不行,不乾也不行。然後孩子寫了作業,不找你簽字,你罵他。孩子找你簽字 你也罵他。我真見過這樣的家長。就是他自己心情煩起來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不對。反正就是罵。

 

 

 

這時候孩子徹底蒙掉了。就是無論做還是不做,無論這樣做還是那樣做,帶來的都是禁止手勢。那他就完全地自尊體系開始崩潰了,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

 

 

 

第五種是禁止(手勢)源於家長情緒的頻率。就如果你們家家長發飆,往往不是因為孩子的關系,而是因為家長今天情緒不對。踢貓效應——在單位受氣了,然後開始在孩子身上發飆。這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也會受到巨幅的打擊。

 

 

 

所以這五條,我在腦子里邊檢索了一下,會發現太多了。我們在生活中,大量的家庭批評孩子的時候,是沒有原則的、沒有方法的,就是想批評就批評。他就有一條,他說,批評都是為了你好。然後就找各種各樣的方法,既沒有合適的頻率,也沒有一定的原則,也不管管是不是自己情緒的問題。

 

 

 

所以這五條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反思一下。這是導致一個人自尊水平低下的,最重要的來源。

 

 

 

但你知道,這件事情對於一個人來講,他的影響有多大,人們會對被批評這件事情上癮。上癮就是在腦海當中,自己批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這事是個很上癮的事。很難戒。你要是把它戒掉,那早就戒掉了,但是戒不掉。很多人這一輩子,就是不斷地批評自己,不斷地說,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我是個人渣,這樣。

 

 

 

為什麼呢?這里邊的原理真的太有意思了。就是所有這種戒不掉的癮哪,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不定期的反饋。

 

 

 

什麼叫不定期的反饋?就好像賭場里邊的那個老虎機。你會發現,如果這個老虎機每一次拉下來,都有錢出來,那就不玩了。那相當於是個投資行為,你就花錢去拉就行了,拉就有錢,拉就有錢。沒意思,不玩。

 

 

 

如果那個老虎機,你怎麼拉它都不出來,也不玩。因為太沒意思了。老虎機怎麼才能好玩呢?就是拉了沒出來,又拉又沒出來,再拉,嘩,出來了。誒呀,好玩。什麼時候再出來?不知道。這種叫不確定的刺激。

 

 

 

這個我們在很多書里邊講過這個案例。就是來自於對於老鼠的那個研究。讓老鼠摁那個開關,老鼠摁那個開關就出食物。這個老鼠就不摁了。老鼠摁那開關不出食物,它也不摁。就偶爾出,偶爾不出,那個老鼠瘋狂地摁,就是不停地摁,它覺得太好玩了這件事。

 

 

 

你知道,我們春節期間回家,我們老喜歡跟別人比嘛。你買房了嗎?你們家多大面積?老比這個。我們為什麼喜歡跟別人比呢?就是跟別人攀比這件事情就符合這個原理。因為你有時候贏,有時候輸。不一定,不知道什麼時候贏,什麼時候輸。偶爾來一個獎勵,覺得很開心。

 

 

 

所以批判自己這件事情也具備這個特徵。就比如說,你批判自己,你否定自己,你讓自己成功了一次,就通過這樣的批評,導致我好像做對了一些事。但是有時候又做不對,這個事沒有辦法琢磨。所以導致它成為一個成癮性的事情,就是偶爾會成功,但是什麼時候會成功,頻率不確定。太容易成癮了。

 

 

 

相應的還包括擔憂。有的老人家特別喜歡擔憂。你們家裡邊我相信一定都有。關門窗,什麼拉窗簾,小心鎖門,不斷地這樣強迫性的行為出現。

 

 

 

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真的遇到過擔憂管用的時候。雖然很多次擔憂都沒有用,但是偶爾遇到過一次管用的時候,他覺得價值感爆棚。就是那種不定期的獎勵出現了。這個事成為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游戲。

 

 

 

所以,如果我們讓孩子在腦海當中,產生了這麼一個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就有可能給他這一輩子帶來這樣一個成癮性的游戲。這跟吸毒是一樣的。就是它會帶來那種刺激的感覺。它會成為他的生活習慣。同時,你要知道,這個自我批評還具有安慰的作用。就是它為什麼能夠成癮,是因為它真的帶來了安慰的作用。

 

 

 

你比如說,你競爭了一個崗位,沒競爭上。然後這時候,如果你內心當中說,我能成功,我應該可以。結果沒競爭上,肯定很痛苦。然後這時候,如果有個聲音過來告訴你說,你就沒那個命,你就不是那一路人。

 

 

 

你看,你這輩子什麼時候成功過,這事你就別想了,反倒覺得愜意、舒服了。因為這個批評會帶來安慰的效果。

 

 

 

那我不是說這樣做,你就這樣去做好了。我就保持一個低自尊的水平。我就自我保護。這是一種低水平的自我保護。這種低水平的自我保護會導致我們的人生沉淪。就最後這一輩子變成一個永遠用自我安慰的方式保護自己的人。

 

 

 

孔乙己就是典型的。就是他最後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一切行為自圓其說,連偷書都不能算偷的這麼一種人。但他是一種低水平的自我保護狀況。

 

 

 

所以我們得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慢慢地走出不斷自我強化的、帶來上癮性感覺的自我批評的道路。

 

 

 

而你要意識到,這個跟我們童年時候所受到的那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們需要能夠學會解除批評者的武力。

 

 

 

怎麼解除那個看不見的批評者的武力呢?你要知道那個批評者的武力最有效的一點是什麼——就是批評者最大的威力叫作鬼鬼祟祟。就是它不知道從哪兒藏著,突然冒出來,然後影響你一下, 它又消失了。這種感覺是它最大威力的表現。

 

 

 

所以你要想打敗這個不斷批評你的腦海當中的小人,最有效的辦法,第一招叫作發現它。就你把它揭示出來,暴露在陽光之下,你自己能夠盯著它看。它就沒有了。就好像我們講過特別多關於情緒的書。就是你如果能夠盯住那個情緒看的時候,你就是情緒的主人。你如果被那個情緒左右,你就是它的奴隸。所以,禪宗講叫主人翁何在。此刻誰在掌管這件事。所以,第一個事是發現它。

 

 

 

怎麼發現它呢?深呼吸,安靜。在你情緒不好的時候,首先保持深呼吸,然後讓自己的身體開始放鬆。如果你能夠學過那個身體掃描放鬆的方法,從頭頂開始放鬆,然後額頭放鬆,鼻子放鬆,臉放鬆,一直放鬆到腳上,放鬆。

 

 

 

放鬆下來以後,關註自己的壓力,留意腦海當中出現的每一個詞。就你那個自我批評的那個話,把那個話抓住,把那些重點的詞匯抓住。抓住以後,這時候——發現它之後,接下來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叫作揭穿它的真實目的。揭穿他的真實目的,就是你要告訴他,我瞭解你是怎麼產生的。我瞭解你是要乾什麼。你比如說,“你現在痛斥我,就是要逼我遵守從小就遵守的守則。”你看,這是他的目的。這跟那個聲音說話。

 

 

 

“你正在拿我和每一個人進行對比,就是為了讓我偶爾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沾沾自喜。”你看,“我已經洞察你了,你像我父母以前一樣,對我呼來喝去。”、“我相信,你是因為我相信他們,你在利用我對我父母的感情。”

 

 

 

這個“你”是誰呢?是那個小人。就腦海當中那個不斷地批評你,掌控你的那個人。所以,第一件事,你要能夠揭穿他的真實目的。

 

 

 

接下來跟他頂嘴。跟這個聲音頂嘴,頂嘴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強調代價。就是“我知道你讓我放棄這個競爭,是為了保護我。但是你知道要付出什麼代價嗎?他可能讓我這一輩子沒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你跟你腦海當中那個小人頂嘴,強調付出的代價,然後講出自己的肯定價值。

 

 

 

“你覺得我不行,我覺得我行。我覺得我有很多很棒的地方,你看上次那件事我就做得很好。”這是跟那個腦海當中的聲音進行頂嘴。

 

 

 

第三個步驟,就是讓他失去了用武之地。就是首先,你得能夠發現你腦海當中的人在批評你。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個名詞,叫作去融合。

 

 

 

什麼叫去融合呢?去融合不是說你趕緊去跟它融合。不是,“去”是去掉,去掉融合。就當你說我很糟的時候,你和很糟這件事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你沒有能夠把它分離開。

 

 

 

什麼叫分離開?就是如果你這樣想,你說我很糟,你把它變成我正在想我很糟,這叫去融合。就你從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那個狀態——我很糟,你自己沉浸在里邊的狀態變成了一個觀察者的角色說,我正在說我很糟。我看到我自己很糟,我覺得我自己很糟。這就是一個去融合的過程。

 

 

 

所以如果你想要做到去融合,你首先得能夠識別它,得能夠意識到它。這個叫作發現。然後揭示它的真實目的,跟它頂嘴。這就能夠使得那個批評的聲音逐漸地喪失它的威力。

 

 

 

那好,要想建立自尊,不能夠靠整天頂嘴。整天頂嘴慢慢地變精神分裂了。整天自己腦海當中兩個小人打架。你要支持自己的那個正確的小人,你就得做一些事。

 

 

 

第一件事,就是正確地評估一下自己。你知道,所有自尊有問題的人,在列出自己的特徵的時候,都會寫很多的缺點。因為他覺得我不好,所以寫很多的缺點。

 

 

 

那麼,這時候這個作者說,你先列一個缺點列表。我相信很多人會很樂意列自己的缺點列表。啪,啪,啪,寫很多。但是你要知道,列這個缺點列表的時候,你需要註意這麼幾件事。

 

 

 

第一個不要使用貶義詞。就是你必須得寫得客觀,不能寫貶義詞。你比如說,我長得賊難看。我長得賊難看,這不客觀。你可以寫我的臉有點長,臉長得有點長。我的牙齒稍微有兩顆突出。但你不能說,我長得一無是處,我是個醜八怪。那種詞叫作貶義詞。你不要用貶義詞,你用客觀的詞來描述。

 

 

 

然後不要誇大。在描述自己缺點時候,不要過度地誇大,具體地寫出來,非籠統的。然後還要偶爾找出一些例外,或者優點。就是在你批評自己沒有魅力、沒有毅力,沒有什麼的時候,你要寫:不過,我有一次還做得不錯,有一次那件事我堅持下來了。

 

 

 

所以,在列整個缺點的過程當中,你就逐漸地變得客觀。誰沒有缺點,每個人身上都有大量的缺點。但是你要知道客觀地對待它,不要誇張,不要用形容詞,不要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

 

 

 

你喜歡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對這件事上癮。我們前面講過了上癮。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反正我都已經批評成這個樣子了。這種狀況都是你的低自尊水平在起作用。所以你需要客觀地對待自己的缺點。

 

 

 

然後接下來列舉出自己的優點。對於自尊水平有問題的人來講,列舉不出來優點。就他會覺得找優點好難。那麼作者給了一個建議說,沒關系,如果你真的覺得找自己身上的優點很難的話,找偶像身上的優點。就是你最崇拜誰,你覺得王陽明是我最崇拜的人。好,把王陽明的優點寫下來。

 

 

 

在你寫王陽明的優點的過程當中,你就會發現,那裡邊就蘊含著你的優點。就你所崇拜的那個人身上也反映著你自己身上的優點的特徵。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方法。

 

 

 

所以大家可以去找找看,你的偶像是誰,把他的優點寫下來。寫下來這兩件事以後乾嗎?

 

 

 

第一個叫日常肯定。就經常時不時地表揚自己一下,經常時不時地看看自己的優點。

 

 

 

第二個就是提醒的標志。在冰箱上貼上自己的優點,把這個優點做成小貼紙,一個上面寫一條我的優點是什麼什麼。貼在這兒,貼在那兒,到處貼。這個優點既可以包括內在的,也可以包括外在的。你長得好看,你臉雖然長,你腿也長。你把這優點寫下來,挺好的。把這些優點貼得到處都是。

 

 

 

然後第三個叫主動整合。主動整合就是平常在做事的時候,經常聯繫到這些優點。你看,又做了一件優點的事,我又用了這個優點,又怎麼怎麼樣。然後把這個優點不斷地豐富,這叫主動整合的過程。

 

 

 

做這三件事,就是日常肯定、提醒標志和主動整合。就能夠讓我們逐漸地開始客觀地認識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這跟所有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是既有缺點也有優點。然後客觀地看待它。

 

 

 

接下來,我們開始矯正。我們過去那個扭曲的認知,就是當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受到了傷害,自尊水平變得過低的時候,他會出現一個認知扭曲。

 

 

 

認知扭曲,就是我們在現實世界和我們之間本來是用眼睛來看的。我們現在加了一個哈哈鏡。這個哈哈鏡加在這兒以後,你發現你看到的所有東西跟客觀都偏離了。

 

 

 

保持相對的客觀,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每個人戴的眼鏡,真的都不一樣。這個認知扭曲裡麵包括什麼呢?比如說過度總結。你明明只是做錯了一件小事,你把它總結為天都要塌了。你把它總結為說自己完全做不了這樣的事。

 

 

 

第二個叫貼標簽。就喜歡給自己和他人身上貼標簽。你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

 

 

 

第三個叫過濾。過濾就是好事看不到,只有壞事能看到。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好的全部過濾掉了,剩下的全是壞事。就是因為我們的負面情緒在起作用。

 

 

 

還有二元對立。二元對立是要麼就是好,要麼就是壞,要麼就是成功,要麼就是失敗。我要麼是個好媽媽,要麼就是個壞媽媽。

 

 

 

很多家長在評判自己的家庭的時候,經常就是驕傲起來,覺得我的孩子了不起,什麼都好,我們其樂融融。但是你一旦心情糟糕,down到谷底就覺得全完蛋。我完全照顧不了孩子。這就是二元對立的狀況。

 

 

 

還有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發生,其他人所做的所有的事,可能都是在暗示我什麼吧。人家發微信,或者發朋友圈、微博,跟你沒有任何關系。但你自己會覺得說,那是在跟我說話。他就是故意的,他就欺負我等等。這是典型的病態的心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徵。這些東西都叫作認知的扭曲。

 

 

 

那麼,對抗認知扭曲的方法,這里邊叫三欄式方法。你們拿一張紙出來,豎著畫三欄,這三欄分別是什麼呢?第一欄叫自我陳述,第二欄叫扭曲想法,第三欄叫反駁的語句。

 

 

 

當然,如果你沒有這麼嚴重的問題的話,你可能不需要做。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走出自尊的困境,或者想幫助你的朋友,走出這個自尊的困境,你就需要按照這個作者的要求去寫這樣的東西。自我陳述,比如說他們會嫌棄我,我不去參加那個舞會,因為他們會嫌棄我,這是自我陳述。

 

 

 

那麼第二欄扭曲的想法是什麼呢?這個扭曲的想法叫作讀心,或者用我們領導力的話語講,叫推理。這是你的推理。人家會不會喜歡,你並不知道。但是你猜他們不會喜歡,或者你看他那個樣子,他就不喜歡我。這個叫讀心。所以你把第二欄寫上,我又——這是讀心的毛病。

 

 

 

然後第三欄反駁的語句,寫反駁的語句。他們怎麼想,我既不知道而且也和我無關。這是反駁的語句。

 

 

 

然後比如說,我總是笨嘴拙舌,也找不到話題,就不願意跟人聊天。這是你的自我陳述。我總是什麼呢——扭曲的想法,這就是過度總結。很明顯你這是過度總結了,那麼反駁的語句直接說,胡說,我也有口齒伶俐的時候。比如我跟我老公吵架的時候,人口齒很伶俐。你看,這就是反駁他。

 

 

 

所以,用這種三欄式的方法來跟我們的扭曲的思維模式做鬥爭。這個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過程,相當艱苦的過程。因為如果你真的沒有改變的這種動力的話,你都想不到會做這樣的事。或者你會覺得做這樣的事純粹是可笑,沒用。因為你在那個不斷自我批評的過程當中很舒服,那個過程會讓你覺得安慰,會讓你覺得舒服,會讓你覺得說很安全。因為我反正我不去,我也不願意參加這樣的事。這就是我們說,那種成癮性的感覺真的會控制你。

 

 

 

這里邊要註意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反駁一定要果斷。怎麼能讓你的反駁果斷呢?作者給了一個很有趣的方法,就你想象一個支持者,想象一個人幫你說話。就比如說你們老聽我講書,你想象我站在你們家卧室里邊,然後反駁那個聲音。這是個很有效的方法。

 

 

 

我原來有一段時間老讀《論語》,遇到一些狀況,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是孔子會怎麼做。孔子遇到這種情況,他大概會說什麼樣的話,他會怎麼想。這就是想象一個人來幫助你,找到一個你覺得能夠給你帶來正能量的、能夠給你帶來支持的這麼一個人,讓他來替你做這個反駁的工作。這就是能夠使你的反駁變得果斷的過程。

 

 

 

然後就是去融合,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去融合,把我很糟和我正在想我很糟,這兩件事分開。關註你的想法,給你的想法貼上標簽。就貼標簽這件事不一定都是壞事,比如說你的想法在批評你,你給他貼一個標簽說,你是想保護我,你是因為過度地想要保護我,所以你才批評我,我謝謝你。

 

 

 

你看,當你能夠對那個批評你的人表達出一聲謝意的時候,你的狀態強大了很多。這個比排斥他說,你走開,你不要跟我說話要有效得多。

 

 

 

“謝謝你想保護我,我知道你像我的媽媽一樣替我操心,你希望我不要受到那樣的傷害,我理解你。”你看穿他了,你把他的想法洞察了,並且感謝了他。這個去融合就真的做到了。

 

 

 

然後還有一些去融合的具體方法。就比如說,釋放你想法的那些想象,把那個想法變成很多字貼在一個大氣球上。然後手裡拿了一束氣球,那個氣球上寫的都是那些糟糕的想法。然後鬆手,看到那個氣球飛到天上去,這就是去融合的過程。這就是讓那些想法跟你逐漸告別的過程。

 

 

 

還包括有這個廣告牌方法。就是你想象一個公路,公路上好多廣告牌,然後那個廣告牌上寫的是那些糟糕的話。然後你的車子開過去,那個廣告牌越來越遠,越來越遠,這就是這種去融合的種種方法。

 

 

 

在做這個東西的過程當中,你要保持深呼吸,讓自己想象那個場景。你們現在就可以試試看,想象一個場景。把“我很糟”三個字,或者“我不值得愛”這幾個字,寫在一個氣球上。然後鬆手了,讓它往天上飄那種感覺。這就是我們在做去融合的過程。

 

 

 

還有一個方法能夠幫我們矯正扭曲認知的,就是同情心。就是自尊的實質是對自己的同情。就是你要真的有自尊水平,你是對自己保持著足夠的同情。而同情是一種技能,是可以練習和提高的。怎麼同情呢?三步。要做到能夠同情自己,做三步。

 

 

 

第一步,理解。沒有理解談何同情。所以你說,當你能夠對你的那個指責者說出感謝的話的時候,“謝謝你想保護我,我知道你想做什麼”,這就是理解。能夠理解你的心中的那個批評者是怎麼產生的,那第一步已經做到了。

 

 

 

第二步,接受。接受——我知道我有這樣的困難,但是我接受我自己。我那天跟金惟純先生聊天的時候,他們有一個訓練,就是讓每一個人去發掘自己內心當中最看不慣自己的地方。

 

 

 

你知道,一個人看不慣自己的地方,也就是他看不慣這個世界的地方。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你需要說這樣的口訣,“樊登,你是一個很虛偽的人”這是第一句。“但是我喜歡你。”

 

 

 

“樊登,你是一個很自大的人,但是我喜歡你。”然後跟你的同伴之間不斷地練習。練習的最後結果,你的同伴說,“我也喜歡你。”然後你才能夠接納這麼一個又虛偽,又自大的人。

 

 

 

虛偽和自大可能每個人身上都有那麼一點點。你把它剖析出來。但是如果你不做這樣的事情,你在心中暗暗地覺得自己,很虛偽、很自大,你不去面對它,你不願意接受它。

 

 

 

所以,當你看到別人表現出這種狀況,或者你自己流露出這種狀況的時候,你就會對自己極度地批評。這個就構成了我們和他人人際關系之間大量的問題,也構成了我們自己在做事業的過程當中大量的問題。所以我們得先學會接納自己,這是我們說第二步叫接受。

 

 

 

第三步,寬恕。你不寬恕自己能怎麼樣呢?!所以理解,接受,寬恕,這是三部曲。不像我們想的理解,批評,改正。批評帶不來改正,批評的結果是繼續上癮。因為批評這件事會讓他上癮。他會慢慢地把這個東西藏得更深,藏在更底層的潛意識當中去,不讓它出來。

 

 

 

所以只能是理解,接受,寬恕。同樣,我們對他人也要保有同情。你對他人足夠的同情會帶來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也會相應地幫助他人的自尊水平得到提高。這是我們說,除了去融合之外,還有一招叫作同情。

 

 

 

另外一個狀況,就是關於價值這件事的討論。很多人自尊水平低的核心,就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說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我為這個社會沒有做出太多的貢獻,我活著沒有價值。

 

 

 

那怎麼正確地看待價值這件事呢?怎麼正確地看待價值這件事,有四個方法幫我們矯正價值的認識。

 

 

 

第一個方法就是你首先理解價值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可以直接把價值從視窗扔出去了。

 

 

 

價值是一個抽象概念,所以它是籠統的,它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你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你甚至覺得 這事對和錯還不一定。你沒法說這個事的價值到底是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價值的大和小,你可能最後只能用房子、車子、存款來衡量。但是它真的是真實的嗎,還是一個虛幻的數字游戲?

 

 

 

所以,第一個,你首先得認識到價值這個東西並沒有那麼確定,那麼容易衡量。

 

 

 

第二件事,就是你要知道平均價值量的概念。就算這個世界有一個可以確定的價值,它也是平均地分配在每一個人身上的。這就是我們說,每個人的重要性是足夠大的。作為一個人,你和其他人是平等的,這叫平均價值量的概念。你把價值量平均地分配在每一個人身上。老人、孩子一樣。那麼,你也相應地分到了人類的七十億分之一的這種價值。

 

 

 

第三個,就是嘗試著去感受自己的價值。嘗試著去感受自己,給別人帶來的東西,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東西。

 

 

 

有一個小孩子,這是我在這種雜志上看到的小故事。有一個小孩子在海邊撿那些小魚。小魚在海邊蹦,小孩子把那個小魚撿起來,扔到海裡邊去。一條一條地撿。後來,有個大人從那兒路過說,這魚你不要管它,趕緊走啦,沒有人在乎這個東西。然後那個小孩子說,但是它在乎,那小魚在乎。所以,小孩子感知價值的能力就比我們大人強。就他能夠感受到他給這個社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我們說感受自己的價值。

 

 

 

第四個,就是用同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就是當你能夠學會前面的同情,然後用同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知道自己在努力,知道自己不容易,理解自己所犯的所有的錯誤的根源在哪兒,出發點是什麼。甚至你連你的父母不斷地批評你這件事,你都能夠接納。

 

 

 

當你能夠用這種同情的心情,理解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過往,看待自己的家人,看待他們跟你說的話。那這時候,你的那個認知扭曲就逐漸地扭轉過來。然後你就能夠理解說,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你是一個有人愛的人。這部分就是我們說,怎麼能夠把認知扭曲逐漸地變回健康的價值觀。

 

 

 

還有一個話題,就是怎麼樣去反抗那個“應該”的暴政。就你大腦當中那個人整天用應該這個詞來對你執行暴政,讓你應該做這個,應該做那個。這個叫作人生信條。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每個人的人生信條,它的形成是來自於對於愛和認可的這種需求。

 

 

 

就比如說,你在小時候,你的爸媽要求你怎麼做。他的代價就是如果你不做的話,他可能不愛你。如果你不做的話,你不是我們這個集體的一份子,你想這個在人類來講,那就是死亡。因為人類一旦被群體排斥,就意味著死亡。

 

 

 

所以我們為了能夠獲得這個安全感,獲得這個愛和需求,我們就會不斷地朝向我們的父母,給我們規定的那個價值觀的方向在不斷地努力。這時候形成了很多堅定的人生信條。而這種人生信條的不同會導致我們看待同一件事情,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你比如有一個黑人的保全,在酒店門口站著。結果這時候有一個小女孩跑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公交車突然沖過來。那個黑人保全一下子沖過去把那個小女孩抱起來滾到了路邊。兩個人現在都沒事。你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還是個壞事呢?

 

 

 

你看,酒店的經理覺得是一件好事,給黑人發了獎金。然後當地的媒體來報道說。這個黑人不錯,見義勇為。但是這個黑人的妻子大發雷霆說,你有沒有責任感。就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沖出去,咱們家怎麼辦,你要是死了,你的孩子怎麼辦。那是一個孩子,你家裡還三個孩子呢,等等。就會發現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的情緒反應,他所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認為他很有責任感,一個認為他沒有責任感——你就是喜歡冒險,你就是不在乎我們全家。你看,這就是我們說,你的人生信條帶來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

 

 

 

那一個人有價值觀,這是一定的。那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健康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價值觀是糟糕的價值觀呢?這里邊有幾個原則。

 

 

 

好的價值觀,第一個特徵是靈活的。就是它不會是一個死板的、僵硬的、不變的東西,它是可以隨著學習,隨著人生的體驗不斷地豐富,不斷地調整,不斷地改變的。這就是好的價值觀。它是靈活、可變的。

 

 

 

第二個,就是它是內化於心,而不是從外界攝入的。就是不是有一個人天天給你洗腦,天天讓你喊口號。我們見過很多洗腦的課程上,喊口號,“要成功先發瘋”這種。這是外界攝入的東西。它並不是你內在的東西。

 

 

 

第三個,就是它是符合實際的。你的信念,你的價值觀是符合(實際的)。比如說,有一個人說我要有責任感。什麼叫有責任感?我要給我的老婆、孩子買別墅。你一個月才掙1萬塊錢,你要給你的老婆、孩子,非得買一個大別墅,然後為此而感到痛苦。

 

 

 

原因是你覺得如果沒有買別墅,你就沒有責任感,你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這個價值觀很明顯是不對的。因為它完全不符合實際。

 

 

 

第四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好的價值觀、健康的價值觀能夠提高生活的質量,而非成為生活的束縛。就如果你每天在頭腦當中,都用這個價值觀不斷地打擊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出息的人。那你這個價值觀一定是出現了偏差。它沒有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糕了。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和我們的這個“應該”進行鬥爭。就(和)應該化的思維進行鬥爭,應該化的思維鬥爭的方法,這個叫作——首先你要發現“應該”跟我們前面講的發現批評是一樣的。

 

 

 

然後形成口頭禪,形成跟“應該”去對抗的口頭禪。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哦,不對,那是我爸爸的想法,是我爸爸要求我那樣做,但是我個人現在覺得,並不需要那樣做。跟他進行這樣的對話,但是你也要發現,有些應該是真的應該,比如說你應該更多地陪孩子,你應該照顧家人的情緒,你應該給家裡邊營造更好的氛圍。

 

 

 

當你遇到了真的應該,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應該的時候,你應該做的事是尊重它。然後做一些贖罪性的行為。就是我沒做到那麼好,我現在努力地去做到它。這種方法能夠幫我們去回歸到正確的價值觀,給我們生活帶來溫暖的、帶來力量的。而不是整天沉浸在自我批評當中的價值觀。

 

 

 

好了,自尊水平不夠的人,還會面臨錯誤的問題,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錯誤。一旦發生錯誤,自尊水平不高的人,就會給自己極度的批評。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錯誤呢?

 

 

 

首先你要知道錯誤是良師。就是錯誤能夠給你帶來經驗,能夠給你帶來學習。所以我們把錯誤看作老師。這是一個心態。

 

 

 

第二個,錯誤是一個警告。我們叫吃一塹,長一智。所以,當你把錯誤視作良師和警告的時候,你就能夠理解錯誤是生活中必要的配額,是真實生活的先決條件。就你要想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當中,你就一定要接受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是有錯誤存在的。而且記住這句話:錯誤永遠不在當下,當下沒有錯誤。就當下在你做這個事的時候,沒有錯誤。

 

 

 

什麼時候知道錯呢?一定是發生過的。一定是這件事過去了以後,你突然發現,做錯了,不對。所以錯誤永遠都不在當下。因此,你不斷地痛苦,糾結,責備自己,對於改變錯誤是沒有幫助的。

 

 

 

你要知道,錯誤是一個已經發生過的事。所以,為了避免自己更少地犯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糾結和自責,而是寫下錯誤。把自己犯下的錯寫下來,像懺悔錄這樣的東西,但不用那麼嚴肅,寫個小總結也好了。

 

 

 

寫下這個錯誤發生的過程。然後從這件事情當中找出你所看重的東西。你覺得我最應該從這里邊學到的東西是哪些,寫下來。然後接納和原諒自己。你就發現,接納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你永遠想要改變自己,都是理解,接納,改變,而不是批評,批評,批評。這就是我們說面對錯誤的方法。寫下來找到重要的東西。然後接納它,改變它。

 

 

 

還有一個狀況就是面對別人的批評。自尊水平高和低的人,面對批評時候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批評。

 

 

 

我記得,我那時候在電視臺上班的時候,我們的製片人曾經跟我提過主持節目上的意見。我就不斷地保護自己,我就提了特別多的理由,我說我為什麼這樣做。

 

 

 

後來,那個製片人特別奇怪說,樊登,我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就是你怎麼一點批評都聽不了呢。就你聽一點點批評,你這麼大的反應,沒人說你主持得不好。我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候真的是自卑,就是過度地自我保護。所以導致只要你說我不對,我就一定要找到理由來說,我是對的。

 

 

 

那實際上,怎麼樣回應批評?你首先要知道,批評是他人屏幕上的投射。前面我們講了那個黑人的案例,你就知道了。就是看待同一件事情,每個人大腦當中都有個屏幕。這個屏幕上演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所以,批評是什麼呢?批評咱們先不說對錯,你都要知道批評,是他頭腦當中那個屏幕。他的那個屏幕和你的屏幕是不一樣的。這個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要理解批評的實質。

 

 

 

那麼無效的回應是什麼呢?有三種無效的回應。

 

 

 

第一種無效的回應叫咄咄逼人型。就像我當年一樣,又會辯論,愛吵架。所以,別人說我不對,我就說我對。然後咄咄逼人地跟人吵。吵到最後人家說你,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第二種方法叫被動承受。就是別人批評我什麼,都忍著。“好,行,沒問題。”被動承受。心裡特別委屈又不能說。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叫混合型。什麼叫混合型?先被動承受,想了兩天氣不過,回去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吵不過人家,又被動接受。哎喲,這更糟糕。就是把這兩種混合在一起走極端。這是三種非常無效的回應批評的方式。

 

 

 

那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三種有效的方式。

 

 

 

第一種有效的方式,別人說你不對,你一聽,覺得別人說得有道理,承認。承認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哎喲,你說得對,我記下來,我回去改改。”直接就結束了。就當你承認對方對你的批評的時候,這批評的這事結束了。你就已經把這個談話都結束了。記下來要改的東西。

 

 

 

第二種狀況,如果你覺得對方講得並不完全對,你不需要爭論。就是含糊。含糊也可以結束。什麼叫含糊呢?不是和稀泥。

 

 

 

含糊,比如說部分同意——我覺得你說的這部分很有道理,我記下來。你看,也結束了。因為部分同意。

 

 

 

還有同意可能性。就是有這種可能。如果真的是按照你說的這個狀況的話,就有這種可能。這話沒錯。也結束了。談話也結束了。

 

 

 

還有同意原則。就是我並不是同意你所說的話,但是我同意你說的這個原則。咱們做事的原則,就是要公開、公平、透明,沒問題。你看,這都是含糊。

 

 

 

叫作含糊,但其實一點都不含糊。它有三招,這三招是部分同意、同意可能性以及同意原則。你用這樣的方法面對一個讓你略帶委屈的批評的時候,很快就能夠結束這個談話。而且讓對方覺得你聽到了,你真的在聽他的東西。

 

 

 

第三種,如果你真的不接受,不能理解,不知道怎麼回事,也不要像我當年那樣做自我保護的反駁,而是應該探究。

 

 

 

他說,你主持得不好。你覺得我是哪部分主持得不好,為什麼你覺得這部分主持得不好,說這個話不合適的點到底在哪兒。你看,你問他,你問的過程當中,深入地探討了這個話題。然後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對,接受,或者部分接受,等等。

 

 

 

這三種方法就是有效的對於批評的回應。你學會這幾招,你發現,無論你的自尊水平什麼樣子,在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都能夠比較坦然地接受。

 

 

 

然後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講,還有一個狀況就是經常委屈自己,不願意提需求。就是生活中有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對別人提的要求不說,忍住。看別人的意思好像不想乾,就不說了。這時候你需要學會一件事,就是提出需求。

 

 

 

回家以後列個表,把自己的需求寫下來。寫下來以後,甚至怎麼說都要寫下來,我明天打算跟老張說這事,寫下來。怎麼開口,寫下來。然後第二天見到老張把它說出來。在說出口的時候,記住一件事,就是把以“你”開頭的信息,改成以“我”開頭的信息。

 

 

 

為什麼呢?用以“你”開頭的信息說話容易吵架。比如說,你從來都不關心我,改成我覺得我很孤獨,我需要更多的關心。

 

 

 

你看,當我們說,你怎麼怎麼樣的時候,往往充斥著指責,充斥著推卸責任。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更多地能夠感受到的是你的感覺。講出你的需要——我需要什麼,我希望怎麼怎麼樣。用“我”來開頭說話,從“你信息”變成“我信息”。這是提出需求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書中還給出了一個意象想象法。它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想象。就你首先得自己想象。想象出一個自己來,而且想象出自己非常真實的存在,連在那個想象當中吃蘋果,那個味道你都能夠想象得出來。

 

 

 

好,想象出來一個自己以後,然後慢慢地想象自己,獲得自尊的那種感覺。這叫自尊階段。有自尊的那種感覺,自己很漂亮,散發著光彩那種感覺。

 

 

 

然後讓自己想象出來的那個人,進入到關系階段。看到你和其他人的關系很融洽,看到你和其他人在一起相處得很美好,大家都很尊重你。

 

 

 

然後再進入第三個想象階段,叫目標階段。想象自己達成了某一個目標,然後站在領獎臺上,帶著奧運金牌等等。就是這種意象的想象方法,是能夠有助於你提高自尊水平的。

 

 

 

但是具體怎麼做,這個大家得看書了,就書里邊有很長一段引導的這種語言,讓你慢慢地進入到那個想象當中去。

 

 

 

這招其實我們過去用過。就是我們在做辯論賽的時候,因為那個壓力很大。真的是全球的名校在一起比賽。我們的教練就告訴過我們說,你試著想一想,想一想得獎的樣子。

 

 

 

然後我經常會想。你知道,我甚至想到在場上發言的狀況,最後在場上的時候。我把我想象的那話都說出來了。就是在想象的時候,都已經對方說什麼,我說什麼,全想明白了。就到了場上真的很多話全都用得上,這就是想象。

 

 

 

到領獎臺上的時候,一點都不陌生。我覺得這個場景我早就經歷過了。就是意象想象法來提高自己自尊的水平。

 

 

 

那前面講了這麼多,我覺得應該有效了吧。但是總會有人站出來說無效。還是無效。你說這麼多方法我試了,但是還是無效。

 

 

 

你確定你都試了?如果你這些方法都試了,你還是覺得無效的話,這個作者最後還寫了一章說,仍然無效的話怎麼辦?

 

 

 

第一個,你一定有著一些特殊的軟肋。就是你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自尊水平低的人。你是有著特殊軟肋的人。你受過一個非常強烈的傷害。要找到這個軟肋,然後要抵禦這份傷痛,就是你要小心你的自我防衛會上癮。

 

 

 

然後你需要能夠跟這個傷痛和諧相處,能夠理解它,包容它,跟這個傷痛和諧相處,學會面對現實。然後看到自己的這個後果。就如果我不改變,那麼將會面臨的後果是什麼。

 

 

 

當你能夠理解到自尊的水平持續低下,給你的生活所帶來的這個後果是你不願意接受的時候,你才能夠有勇氣去面對你的那個真正的軟肋。這個揭示出來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我們在這兒講書肯定沒法幫你揭示出這個軟肋來。那有一些方法可以練習一下,凡是這種軟肋極強的一種人,有幾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你首先學會不評判別人。你知道自尊水平低的人特別喜歡評判自己,更喜歡評判別人。

 

 

 

那怎麼能夠練習不評判別人呢?就是看電視看到一個新聞人物,不評判。不要評判新聞人物。網上爆這個出了什麼料,那個出了什麼料。吃瓜群眾,瓜多得吃不過來。你別去吃那個瓜。不要去吃那瓜,不要輕易地評判別人。

 

 

 

因為你要知道你的評判都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傷痛,你的負擔太重,所以才恨那個新聞人物。那個新聞人物跟你有什麼關系?!而且那個新聞人物出現這種狀況,他經歷的什麼事,你一無所知。但是你借著這個新聞人物,把自己的負能量全部爆發出來,在網上不斷地宣泄。那罵的都是你自己。

 

 

 

所以我們首先學會練習不做評判。不要對新聞當中的人和事進行過度地評論。

 

 

 

然後直面你的痛楚,願意接受它。看到那個場景,回憶它。

 

 

 

另外一招很有意思的叫設定心錨。什麼叫設定心錨?比如說,你靜坐,呼吸,想象一個自己人生當中特別美好的場景。比如說,初戀很美好,或者說你領獎,很棒,評上了職稱,很棒。

 

 

 

想象最成功的那一刻,想到那一刻的時候,就摸這個地方——用右手摸左手的這個位置。不一定是這個位置,別的位置也可以。然後再想下一件事,很棒,很棒,賺錢。那次,一下子賺200萬,哇,太好了。一想到美好的事,就摸這兒,連著想很多件,想很多件。這個叫設定心錨。

 

 

 

然後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摸,只要你一摸這個地方,那種好心情就回來了。

 

 

 

為什麼呢?這時候你發現,你體內分泌的那個神經遞質,那個幸福的神經遞質和你觸摸這個地方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在你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你安慰自己,摸這個地方,它就來了。神經遞質的水平就恢復了。這個叫作設定心錨的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

 

 

 

最後一招,實在不行,選擇治療。就是通過聽書沒法解決你這個問題了,去治療,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才能夠解決你那個軟肋的問題。這是對於重度的,仍然無效的那些人所給出的建議。

 

 

 

那麼最後我們說,自尊的基石是我們的核心信條。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些核心信條。一個人的自尊水平低,他的核心信條往往是我很糟,我很笨,沒有人愛我,我不值得珍惜。

 

 

 

所以,當你能夠識別出自己的核心信條——怎麼識別呢,用寫日記的方法,是可以識別你的核心信條的。你把你寫的日記拿出來翻著看一看,或者按照這個作者所提供的那個建議的格式來寫日記,那麼你就能夠看到你的核心信條到底是什麼。你總在批評自己的什麼事,你總在迴避什麼樣的事情。

 

 

 

找到這個核心信條以後,去建立自己新的核心信條。比如說,我可以,我能夠,我值得,我有機會,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把這個核心信條找到,替代了自己過去的核心信條,你的人生才能夠真的上升到一個高自尊的水平。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低位的時候,你看待生活中種種的問題都會放大。因為你的站姿很低,你看到這些事都是了不起的事。甚至有人開車加塞,你都會覺得非常生氣。因為你的站姿太低了。你只有人生實現了位置的躍遷,你站得高,你才能夠看到周圍的事都覺得沒有那麼生氣,沒有那麼痛苦。

 

 

 

為什麼很多父母為了爭一個孩子的學位打破頭?就是我怎麼著都要讓我孩子上這個學校。而有的家長會覺得,上什麼學校都是成長,沒關系。那就是因為這些家長們站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只有通過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才能夠改變自己在人生當中的位置。位置改變了,你才能夠重新看待自己整個人生的生活狀態。

 

 

 

所以,希望大家聽完這本書之後,能夠在我們的留言區里邊——我們做一個互動,去寫下來說,我回家以後可以做些什麼事來提高我自己的自尊水平。

 

 

 

當然對孩子我們也可以做很多事。如果你教育自己的孩子過程當中,你希望能夠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你能夠做些什麼,首先是給他足夠多的愛,然後對他展開傾聽,而不是整天否定他。

 

 

 

還有給出恰當的指導,孩子如果得不到指導的話,他是找不到生活的邊界的。然後讓孩子在你面前做對事變得很容易。這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就一定會穩步提高。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做對事,非常困難,做什麼都不對,他的自尊水平就在不斷地下降。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