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78】

孔子傳

如何成為有智慧的人,從孔子的故事瞭解論語

 

20210912.jpg
 

 

作者錢穆,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

 

至聖先師孔子是個大智慧之人,去世後,弟子將他的思想編著成「論語」。這天底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人心也是如此。瞭解論語好處,就是能提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小瑋是個有小聰明的人,肚子裡沒貨,仗著背後有後台,囂張地敢和上司對著幹;對有利害關係人,當然也很露骨「明槍暗箭」的想弄走他們。

 

職場上要「看懂局」,瞭解部門的遊戲規則和人際關係。當個有智慧的人,知曉厲害關係,不要和小瑋這種人一般見識,才能提升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半部論語治天下」

 

相傳宋朝趙匡胤對「乾德」這年號很得意,宰相趙普趁機想拍馬屁,不慎拍到馬腿上,後來在大殿上狠狠地被洗臉;後來發憤的讀了「論語上半部」讓他吸取到孔子和弟子們的智慧,能力值再提升好幾個檔次。

 

人生在世只有兩個字,一字「情」,一字「義」。跑錯題了,也暴露了我的年紀。人生在世脫離不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這段話要謹記。讓我們站在孔子的肩上,讓自己腦袋打開些智慧。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智慧說。

 

 

 

大綱

 

前言

中年前

五十歲後仕魯及周遊列國

晚年居魯

 

 

 

前言

 

各位好,我們今天為大家講解錢穆先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孔子傳》。

 

熟悉我們的人都知道,孔子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都很喜歡孔子,但是如果能夠把《論語》從頭到尾地用孔子的人生串聯起來,我們會看到一副更加清晰的畫面。

 

因為《論語》的編撰是孔子之後的,很多他的學生和他學生的學生編撰的,所以很多人看不出來這其中的結構,看不出來里邊的順序,也沒有以時間以國家或者以事情為線索。

 

所以有一種串聯的方法,就是如果我們像錢穆先生這樣,把孔子的一生研究一遍,梳理一下,我們能夠非常場景化地看到《論語》當中的那些名言是什麼時候說的,在他的那個年代針對著什麼樣的事,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而且從孔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啟發。

 

 

 

中年前

 

咱們先說孔子的先世。孔子一家在人類歷史上都是一個奇跡,就是他們自上而下有大概4000年的譜牒,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之前1000多年。

 

最早據說就是周成王封微子啟於宋,就是在宋國這個地方,周成王封微子在這兒做諸侯。

 

然後宋湣公的長子叫弗父何,弗父何本來是長子,他是需要繼承王位的,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弗父何的弟弟殺死了他的爸爸,然後把這個王位搶奪下來,要給自己的哥哥。

 

這時候弗父何說,我如果繼承了王位的話,那我當上王位的第一件事,我就要殺掉我的弟弟,因為我的弟弟犯了法,而且殺死了我的爸爸,所以弗父何拒絕繼承王位。

 

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先祖,所以孔子的先祖最早是諸侯,然後因為弗父何拒絕了諸侯的王位,所以他們家從諸侯降為公卿。這是這個家族開始下降的第一個台階。

 

然後弗父何的曾孫叫正考父,正考父的兒子叫孔父嘉。

 

這時候國王給他賜族之典,就是因為他表現非常棒,他有著很多高尚的道德情操,還做出了很多的事業,所以賜他們家可以有一個姓,這個姓叫孔,所以孔是他的姓,而“嘉”是他的名,所以他叫作孔父嘉,這個叫作賜族之典。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接下來孔父嘉的曾孫叫孔防叔,因為當時宋國亂了,所以孔防叔離宋奔魯。

 

到了魯國,他們家又從公卿變成了士族,因為在宋國的時候,他們是貴族,是公卿,結果到了魯國以後只能夠享受士族的待遇。

 

然後孔防叔的孫子叫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爸爸。叔梁紇當時被封為魯的陬邑大夫,這個人武力絕倫,力氣特別大。

 

有一次打仗的時候,他們的人被困在城中間,然後敵人要放下城門來,把他們整個瓮中捉鱉、全部都殺死的時候,這個叔梁紇一個人力扛千鈞,站在門下舉著那個大門,然後讓其他的人騎著馬趕緊逃走。

 

所以孔子的爸爸身材高大,而且非常孔武有力。

 

叔梁紇娶了一個妻子姓施,施氏生了九女,無子。後來有一個妾,跟這個小妾生了長子孟皮,孟皮還是一個“病足”,就是他走路有點跛,所以也不能夠繼承家業。最後叔梁紇娶了顏徵在,這就是孔子的媽媽。

 

他們倆禱於尼山,就是在尼山那個地方祈禱,祈禱之後生下了孔子。所以魯襄公二十二年9月28號,生下孔子取名叫仲尼,由於他禱於尼山之故,所以孔子叫仲尼。

 

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死,17歲的時候母親也死了,這個都是有考據可以考證得到的。

 

孔子在小的時候,孩童嬉戲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常陳俎豆,設禮容。” 就是他喜歡跟大家玩祭祀的活動,跟大家講禮儀——孔子從小就喜歡乾這個事。自己說叫“吾十五志於學”,就是15歲的時候就開始立志要去求學。

 

孔子在後來教育子夏的時候,曾經說過:“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就是你應該去做君子儒,而不應該做小人儒。什麼叫小人儒?有另外一句話,孔子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就是過去的儒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找一份工作,就像我們今天上技校一樣。就是你學了三年,你還不著急去找一份工作,這個真是不容易。

 

所以孔子這一輩子學東西,他的目的是為了成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去學習,這是孔子從小立的志。

 

他還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就是孔子說我小時候啥都會乾。會幹啥呢?

 

據孟子說,孔子至少在村裡邊給人做會計、放牛羊……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所以小時候應該是做過很多不同的雜七雜八的工作,所以孔子會的事很多。

 

19歲的時候,孔子娶了一個妻子叫作宋亓官氏,那個亓字很奇怪,現在很多人不認識那個亓字。一歲生伯魚。

 

大家聽到伯魚這個名字的時候,會覺得孔子肯定當官了,為什麼呢?得名“伯魚”是因為那天魯君賜給了他一條鯉魚,你想國君能夠賜孔子一條鯉魚,那孔子應該是當官了。

 

但那個時候孔子才只有20歲,在賜他魚的那一天伯魚出世了。後來錢穆先生考證說,那個時候孔子應該沒有當官,只是因為魯君那時候在釣魚,釣到了很多魚以後,就給周圍的人都分,就是開心。

 

所以來參與的老百姓都分,孔子可能是作為一個老百姓得到了這麼一條魚,所以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伯魚。這個時候孔子20歲,但是還沒有出仕。

 

孔子出仕大概是在27歲左右。《左傳》當中記載,魯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的時候,孔子應該是隨行在側的。那段時間就發生了一個故事,就是“子入太廟,每事問。” 

 

各位或許知道這個典故,孔子進入太廟什麼事都問,說這是什麼?這個應該怎麼用?那個應該放在哪兒?然後旁邊就有人講,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也?入大(太)廟,每事問。”

 

 都說這孩子厲害,知道很多事,我看他什麼都不知道,進入太廟什麼都問。然後這事傳到孔子耳朵里邊,孔子說:“是禮也。”孔子說,入太廟,你每件事都要問清楚,這事本身就是禮。

 

所以這個時候,孔子應該是已經出仕,開始做官了,在政壇當中出現了。

 

但是孔子在30歲的時候就退出了仕途。孔子說三十而立,所謂三十而立,是孔子自己在30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所以他開始開館教學了。

 

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可能是辭職創業了,朝廷上的工作不乾了。回來以後乾了一件什麼事?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那個時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學知識的,知識是被貴族們壟斷的,而孔子獲得了一些知識以後,他的辦法就是,不挑學生,只要你來,我就教你。

 

這時候孔子開始帶徒弟,怎麼證明孔子是個很出色的老師呢?就是孟僖子都命自己的兒子去跟孔子學習,你就可以想象孔子辦的這個私人學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三家之一,孟僖子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說,你去跟孔子學習就好了。

 

魯昭公二十五年的時候,出現了“八佾舞於庭”的事情。就是祭祀的時候,“八佾”是八八六十四個人排成隊伍跳舞,這個跳舞的陣仗,一般來講在魯公的朝廷上才能夠上演。

 

結果季氏把這些人放在自己的家裡邊跳舞,這個超越規格了,僭越了,所以孔子非常生氣地講了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什麼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今天理解這件事就理解錯了,我們認為說這事我忍不下這口氣,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對,“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的含義是孔子在說,這樣的事他都能夠忍心去做,那麼還有什麼事他做不出來的?

 

就是連“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他都敢做。所以果然如孔子所言,沒過多久季平子就和魯昭公打了一仗。

 

可能是魯昭公先發起來的挑戰,因為他覺得這三家的權勢實在太大,結果這一仗一打,發現魯昭公根本是紙老虎,完全打不過季氏,所以魯昭公兵敗,兵敗以後魯國大亂。

 

魯國亂掉了,孔子就去齊國了。這時大概孔子35歲,叫作“孔子適齊”。你看他的人生,35歲以前在魯國,然後30歲教書,35歲離開魯國到了齊國。

 

“在齊聞《韶》”,就是在齊國的時候他的眼界開闊了,聽到了《韶》樂,叫“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聽完這個美好的音樂以後,回到家三個月吃飯都沒味,這麼好聽的聲音!所以孔子對於禮樂有了新的認識。

 

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孔子是著名的老師,所以還出現了“齊景公問政”。齊景公問政於孔子,應該怎麼行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很著名。就是皇帝你要做得像皇帝,臣子你要做得像臣子,父親、兒子各安其位。然後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就是如果大家都不按各按其位的方式去生活,就算是有飯我也吃不到。所以齊景公的預測是很準確的:“景公悅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

 

 就是齊景公後來到齊簡公,齊簡公就被陳氏代齊,就是他的大臣把他殺了。

 

齊景公當時為什麼不能夠用孔子?有一種說法是說晏嬰在其中起了很糟糕的作用,就是“晏子使楚”的那個晏嬰。各位聽過那小故事,晏嬰個子不高,是齊國的高官。

 

晏嬰就跟齊景公講,孔子這個人不能用,講一大堆的壞的事情,所以後來孔子不能夠留在齊國出仕。

 

孔子每到一個地方,大家發現當地的諸侯都願意跟他聊天,所以有一個學生叫子禽,“子禽問於子貢,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每次夫子到一個地,都有人跟他談政事,“求之與?抑與之與?” 是孔子求著去跟人聊呢,還是別人就願意跟他聊?你看這個子禽很好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貢說得很有藝術,子貢沒有說孔子沒有求,但是子貢說孔子求的方法叫“溫良恭儉讓”,就是我不是腆著臉去求的,我是把自己的事做得特別好,然後別人就願意跟我聊這件事情。這就是孔子在齊聞政的一些故事。

 

孔子從齊國待了沒幾年,因為也沒有能夠得到任用,所以大概一年以後孔子返魯。返魯之前見齊景公,齊景公跟孔子說的理由是“吾老矣,不能用也。”

 

就是我其實很想用你,但是我老了,用不了了。所以孔子一年之後返魯。

 

返魯之後還是教書。這時候有問過孔子,說“子奚不為政?” 說你看你這麼能乾,整天跟我們教書,教了那麼多很棒的治國理政的方法,你乾嗎不出來當官呢?

 

然後孔子這時候解釋說:“《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說你能夠把孝這件事做好,你能夠讓整個家庭變得更加平和,這難道不是為政的一種方式嗎?我就用這樣的方式來參政議政。

 

這是孔子那個時候的解釋,實際上孔子很想參政,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機會。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就那個時候來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因為孔子名聲變得越來越大,還是“出國留學回來”的人,所以弟子越來越多了。這里邊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對話,應該就是發生在孔子三十多歲的這個時候,在魯國教書的時候。

 

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曾皙也叫曾點,他的兒子就是曾子,就是我們後來說的那個曾參。

 

這四個人陪著孔子坐,孔子就跟他們講說,你們整天說我不瞭解你們,那今天咱們有這麼多的時間,你們各自講講你們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麼?

 

然後子路開始說,冉有開始說,公西華開始說……每一個人說完,尤其是子路說完,孔子“嘖”了一下,意思就是說這吹得太厲害了。

 

最精彩的是等到曾點的時候,曾點在那兒一直彈鼓瑟,就是彈琴,然後孔子問:“點爾何如?” 說曾點你怎麼樣呢?

 

然後“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你看曾點不是孔子一問就立刻答,他要把那個琴彈完,彈完以後停下來,然後跟孔子講說:“異乎三子者之撰。” 就是我跟他們三個人說的不太一樣。然後孔子說,沒關系不要緊,你就說吧。

 

這一段話很棒,他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曾點的理想是什麼?春天,柳樹也變綠了,花也慢慢開了,跟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都是年輕人,一塊兒在河裡邊游泳。游完泳洗完澡,然後出來在高臺上跳舞唱歌。

 

孔子說 這就是我的理想:“吾與點也。” 所以整個這一幅畫面,為什麼在中國儒家裡邊是非常美好的一幅畫面?因為這個叫作“躍然眼前”,就是你看到孔子跟他的弟子們這樣溝通、聊天,是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

 

而且你能夠理解孔子的理想是非常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就他特別希望能夠享受這種美好的自然、人際關系、藝術,這是非常棒的一種狀態。

 

在這期間孔子也曾經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你看這個時候是孔子的中年時期,大概就是三四十歲的時候,你想一個人鬱鬱不得志,始終在教書,也沒賺太多錢。

 

然後他自己說“飯疏食飲水”,吃一點糙米飯;“曲肱而枕之”,沒有枕頭拿胳膊這麼枕著,“樂亦在其中矣”,這里邊不是也有快樂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我不是不想追求富貴,但是如果讓我追求富貴,要做不義的事情,我不做。因為那個時候的政壇還不允許他出來。

 

而且孔子也曾經感慨過。有一次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這句話很有名,他說“道不行”,說我所推行的這個道實行不了,我就坐個小船飄到海上去,如果我坐船漂到海上去,能夠跟著我的人,只有子路這一個人吧?

 

“由”就是子路,子路比孔子小不了幾歲,年紀很相仿,而且子路原來是個粗人,曾經做過強盜,後來被孔子收服,所以子路對孔子是極其堅定的保鏢一樣的這麼一個角色。

 

孔子說,自從子路跟了我,平常遇到的難聽的話就少了很多,子路是特別保護孔子的那個人。然後孔子說,這時候跟我去的,也就是子路這一個人了。

 

子路聞之喜,子路聽到這個話以後特別高興,到處跟人講,你看孔子說了,“從我者其由與?” 然後孔子一聽,就把子路叫過來,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說這個子路,除了比我能打別的,沒什麼了不起。就是他就老怕子路膨脹,子路是一個粗人,特別容易膨脹。

 

還有一段時間,孔子也是比較消極。說“子欲居九夷。” 說我乾脆搬到野人那地去住,就跟王陽明一樣,跑到山裡邊去住,欲住九夷。然後有人說:“陋,如之何?

 

”說那地方特別簡陋,特別糟糕,沒法住。孔子說了一句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陽明住的那個地叫何陋軒,劉禹錫寫的那個叫《陋室銘》。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還包括顏淵、季路侍。就是有一次顏淵和子路兩個人在一塊兒,然後孔子說,來,你們倆各自講講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很豪爽的一個人,我的好東西都跟朋友一塊兒分享,都無所謂。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 就是好也不要誇自己好,乾了很多活也不要吹自己乾活多。

 

這是顏淵和子路各自的境界。然後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我想聽聽老師你的想法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我覺得大家可以把這三句話留在我們自己的座右銘上,就是我們要做到的人生什麼境界呢?

 

讓老者安之,同時我們也安老者;讓朋友信我們,同時我們也信朋友;讓少年人懷念我們,我們同時也會喜歡他們。這是孔子對於自己人生境界的追求。

 

這段話你能夠看出來,在孔子這兒,“他不僅願其在自己心中,只此人我一體之仁,即在與己相處之他人,亦願其同在此人道中,同達於化境,不復感於彼與我之有隔。

 

在我則老者養之以安,而老者亦安我之養,朋友交之以信,而朋友易信我之交,幼者懷之以恩,而幼者亦懷我之恩。”這是孔子在魯國教學的這段時間。

 

孔子什麼時候才開始正式當官的呢?大概是在孔子50歲前後,這里邊有一個轉折點是發生在“陽貨欲見孔子”這一段。

 

各位知道陽貨是季氏的家臣,就那段時間天下大亂,亂在哪兒呢?都是下邊人當權。如果一個國家是正常的,那應該是魯公說了算。結果魯公說了不算,季氏說了算。

 

結果現在發展到季氏說了不算,陽貨說了算。就是季氏的家臣竟然成為了當權派,孔子說這就亂套了,這一定會天下大亂。

 

然後陽貨欲見孔子,他想去找孔子,要招募孔子作他的高參,結果孔子不想見他,因為孔子知道這人是亂臣賊子,孔子就跑了,不在家。

 

結果陽貨有一天趁著孔子不在家,給孔子送去了一隻小豬。因為那個時候有一個禮,就是上級給下級送了東西,下級必須得還禮。

 

所以孔子一回到家,看到有這個小豬在,糟糕,這得給人還回去。所以孔子怎麼辦呢?

 

孔子挑了一個陽貨不在家的時候給他還回去,意思是我還給你,咱倆不要打交道,不想見面。

 

結果沒想到,叫作“遇諸塗”,就是在路上他們碰見了,孔子在路上被人陽貨給堵住了,堵住了以後,陽貨謂孔子曰:“來,予與而言。”

 

你看這個話說得多不客氣,就是陽貨跟孔子一見面說,過來,我跟你說話。然後孔子過來,他說:“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孔子說“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就是你明明有本事,你卻不出來工作,你覺得合適嗎?

 

時間一點點流逝,你越來越老了,你沒想過這事嗎?然後孔子說,對,我很快就出來當官。這是孔子準備出來當官之前的一段小插曲。

 

然後中間還有一段時間是公山弗擾反叛,公山弗擾也是一個家臣。“公山弗擾以費畔”,費就是費翔的那個費字,古音念bì。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

 

孔子想去,但是子路不悅。子路經常對孔子不悅,就覺得這種地你也去,那是個叛賊,你還去。然後說:“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就是你算了吧!這何必去他那兒?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孔子說,萬一他召我去,我能乾點事,說不定也能夠復興東周。在那個地方,孔子覺得自己是有能力改變這些人的,但是後來不了了之,還是沒有去。

 

在那段時間里邊,為什麼孔子對於出仕這件事總是不斷地猶豫,這樣一段話能夠說明。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你看,應該是周王室出禮樂徵伐。

“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魯公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傳十世就得亂。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就是如果像陽虎這樣的人都能夠執國命的話,天下肯定亂。“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 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就孔子那時候已經看到三桓,也就是季氏、孟氏、孫氏這三家,他們已經非常危險了,因為禮樂徵伐都已經自陪臣出了,這是孔子當時不能夠去出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五十歲後仕魯及周遊列國

 

直到大概孔子50歲左右的時候,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孔子還說“人不知而不慍”,就是我這麼多年來,大家都不知道我能乾什麼事,你也不要著急,不要生氣,“不亦君子乎”?

 

孔子51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司寇,他是一路做中都宰,然後做司空,最後做到大司寇。然後到大司寇這個位置,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就他能夠判很多的刑法,屬於非常重要的大臣。

 

那段時間叫“季氏三月不違”,就是季氏有一段時間非常聽孔子的,孔子說什麼就乾什麼,這是孔子執政生涯當中的高峰期。然後孔子做的第一件漂亮事叫“夾谷之會”。

 

這個大家如果看過周潤發演的《孔子》那個電影,你就能夠看到夾谷之會。夾谷之會是齊國設的一個圈套,齊國把魯君叫來,說咱們定一個會盟。

 

然後齊國的人給齊君出主意,說咱們找一些野人在周圍跑,然後嚇唬他們,感覺要殺掉魯公的樣子,讓魯公害怕,從而答應咱們很多條款。

 

後來魯公去了,孔子陪著他一直上去。

 

當那個野人開始出現的時候,孔子就一步走到齊君面前,大聲地斥責齊君,義正詞嚴,講出了特別多的道理,然後齊君嚇了一跳,覺得人家說的也有道理,也沒法反饋。

 

最後說,陽虎走的時候,帶走我們那三個縣,你給我還過來,這樣咱們才能夠結盟。

 

結果這一次夾谷之會結束以後,魯國還拿回來了過去的三個縣,並且和齊國結盟,這件事情讓孔子的地位大升。

 

孔子上升地位以後,又做了一件他命運轉折點的事,就是墮三都。什麼叫墮三都,過去的這些像季氏、孟氏、孫氏的這些家族,你是不能夠建很高的城牆的。你建很高的城牆意味著什麼?

 

就是國君都沒法搞定你,國君來打你打不進去,你就能夠獨立叛亂了。城牆一旦高,你看公山不狃,有一個費縣,他都敢叛亂,因為我的城牆足夠高,我可以跟所有人對抗。

 

所以孔子說把這些城牆全給拆了,季氏為什麼願意答應,是因為季氏看到了陽虎和公山不狃的問題,所以季氏說那就拆,季氏把自己家都拆了。拆完了以後,到孟氏、孫氏這兒,這兩家不拆。

 

這兩家說,你看我們跟齊國的邊境才有多遠,我如果把城牆拆了,齊軍過來怎麼辦?

 

所以當時的環境條件已經跟孔子所設想的理想狀態不一樣了,你沒法設一個魯國最大的邊境,就是靠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高牆保護著一個一個的城市。

 

但是孔子要把它拆掉,季氏答應了,後來又後悔了,那兩家死活不拆,所以整個墮三都的事情失敗。

 

這個失敗使孔子開始受到冷落,然後才有了周游列國。所以孔子當官沒有當太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季氏非常聽他的話,但是因為墮三都的失敗導致了孔子在魯國那段政治生涯的結束。

 

那一段時間,季氏大量地請孔子給他派學生做他的家宰。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已經看出來,這三家之間一定會出現大量的戰亂,這個地是一個爛攤子,沒有人願意守這個爛攤子。

 

所以原憲問孔子,那時候為什麼大家討論“恥”這件事,出來當官這事到底丟人不丟人,這都已經在討論了:“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就是邦有道的時候,你出來當官掙口糧,一點都不羞恥,邦無道的時候,如果你這個時候賺這個錢,這是羞恥的。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魯定公接了魯昭公的位子,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是很著名的名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定公很喜歡跟孔子聊天,因為定公也沒什麼事幹,那時候定公的權力是被架空的。孔子墮完三都以後,孔子也沒什麼事幹,所以孔子可以經常跟定公討論國家大事。

 

有一次定公問說:“一言以興邦,有諸?”就有沒有一句話能夠讓國家興盛的,有沒有這樣的話。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 :為君難,為臣不易。

 

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你看這就是一句一言而興邦,孔子說如果你能夠真的知道為君難,為臣不易這件事,對我們的國家是有好處的。

 

定公又問說:“一言而喪邦,有諸?”有沒有一句話能夠讓國家完蛋的,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有的人說我當這個皇帝,也沒什麼好玩的,最好玩的事就是我說的話沒人能夠違反。

 

你看,很多人很享受這種感覺,就是我當這個CEO沒什麼,我CEO最大的好處就是我說的話得算數。你看,當一個人追求這種感覺的時候,這不就是一言以喪邦嗎?

 

這個是孔子在2500年前,就已經對很多的政治問題產生了洞察,給出的非常關鍵的一個看法和建議。

 

這是任魯之期,就是孔子這段時間,50多歲在魯國當了幾年官,轉折點墮三都結束。

 

然後“齊人歸女樂”。齊人一看說魯國搞得不錯,魯國現在開始團結了,還拆掉城牆,然後孔子據說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齊國說不行,魯國如果強大起來,對咱們來講很危險的。

 

於是齊國就給季氏送來了特別多的美女,送了很多馬匹,送了很多玩的東西送過來。

 

送過來以後,定公十三年這個時候,孔子當大司寇當了三年的時候,然後季氏他們就整天看著這些歌舞表演,整天就玩,沒有人理孔子,然後孔子叫“胙肉不至”。

 

人家皇室做了祭祀,祭祀完了以後,要把這個祭祀的肉分給大臣們,每個大臣家裡分一點,雖然那個肉不值錢,要的是這個地位,這個地位代表著我重視你,給你分這個胙肉 就是祭祀的肉。

 

當年居然沒有人給孔子送過來,孔子作為大司寇,你想想看這麼大的官,怎麼著你也得給我分個豬腿吧?沒有。等了三天,胙肉不至。“孔子行”,就是離開魯國了。

 

離開魯國,走到魯國邊境還住了三天,回頭看有沒有送肉過來,等了三天還是沒有人送過來,然後這時候孔子開始周游列國。叫“子適衛,冉有僕。” 

 

就是冉有當時是服侍孔子一直上路的,有很多學生就開始跟著。

 

在這個時候子貢才出場。子貢是衛國人,然後子貢大概是從孔子周游列國到了衛國以後開始出場。這中間過匡過蒲,遇到過很多戰亂。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曰:“既富之(矣),又何加焉?”“教之。” 

 

就是孔子看衛國搞得不錯,這地現在看起來挺富庶的,冉有就問,富庶了以後怎麼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再有點錢,那已經有錢了怎麼辦呢?說,教之,給他們上課,學文化。

 

他過衛、過蒲的時候遇到過“儀封人請見”。各位知道這個典故是很有意思的,“儀封人”就是封在“儀”這個地方的一個人。

 

這個大夫想見孔子,然後他跟孔子的手下就講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所有來這的大人物我都見過,我是地方官,你讓我見他一次。

 

然後“從者見之”,出來以後,《論語》當中沒有描寫儀封人跟孔子聊了什麼,但是儀封人從孔子的房間里出來了以後,跟這些外頭的學生們講說,二三子,各位,“二三子”就是各位,“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就是儀封人對於孔子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說你們各位乾嗎都那麼喪呢?一個個都覺得垂頭喪氣的,天下沒有道已經很長時間了,上天派孔子來做木鐸。

 

各位知道什麼是木鐸,就過去那個大鈴鐺,中間有個舌頭,那個舌頭有金鐸有木鐸,金鐸就是鐵的,那個鐵片的舌頭。

 

敲金以教武,那個金鐸一搖就是要打仗,就是要練功夫;木鐸以教文,中間那個舌頭是木頭的一敲,這就是學文的,這就是文科和理科的區別,或者說文和武的區別。

 

所以你看我博士讀的是北師大,北師大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校訓,叫“木鐸金聲”,就是我們是教文的地方。所以天下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就是孔子過匡過蒲的時候所遇到的人。

 

然後孔子見衛靈公,衛靈公有一個特別漂亮的妻子,電影里是周迅演的,叫南子。南子這個人名聲不太好,她可能個人生活有點問題,而衛靈公又比較寵她,無所謂。

 

全天下的人好像都知道南子不太好。然後衛靈公見到孔子以後,南子要見孔子,說我要跟孔子聊天。後來大家就不讓他去,說這麼名聲不好的一個女人,你去非得找她乾嗎?

 

孔子說,那既然來了,人家要見,你也不好意思不去,就去了。這段就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叫“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子路又不悅了,不高興。

 

子路之後就特別生氣,說你這個人沒操守,你去見這樣的人。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要是做了什麼對不起人的事,老天爺懲罰我!看樣子是被子路給逼急了。

 

 

 

那段時間南子其實是當權的,所以這里邊有一個典故,特別有意思。就是王孫賈有一次問,王孫賈是衛國的一個大臣,王孫賈有一次問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

 

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浩然正氣啊!就是奧神是一個家裡的主神,竈神是這個家裡邊最實惠的那個神。你來求這個奧神主宰,因為這個家的主神是奧神,你要媚於奧,你要討好他,你還不如去好好討好那個竈王爺,因為竈王爺管實際的事。

 

王孫賈和孔子說這麼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整天跟衛公講,你不如去跟南子好好搞關系,南子關系搞好了,竈王爺罩著你,你不是發了嗎?然後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就是我管你什麼奧神、竈神,天上有神靈,我不能夠做對不起良心的事。

 

孔子一直是這種態度,所以到處跟這些國君們打交道,你說他怎麼能夠不“吃癟”?他確實是有自己的原則在。

 

衛靈公特別想用孔子,衛靈公甚至問孔子說;“居魯得祿幾何?” 你在魯國當大司寇,你工資多少錢,然後對曰:“奉粟六萬。”

 

衛人亦致粟六萬。就是給他6萬擔的粟,那是很多錢,孔子那時候當官,經常周濟自己的徒弟,一送就送好多東西出去,他自己也有自己的家臣,所以那個工資我相信是非常高的。

 

衛國二話不說就給,你在魯國拿多少我就給你多少,因為衛國那時候還是比較有錢的。衛靈公那時候也是比較年輕氣盛,愛打仗,然後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叫“衛靈公問陳(陣)”。衛靈公問孔子說怎麼打仗,打仗你有什麼方法嗎?

 

其實孔子是有方法,孔子從小學過這個東西,但是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你問我祭祀的事,我是懂一點,打仗不會。然後“明日遂行”,第二天就走了。

 

你想孔子怎麼會教衛國人打仗呢,孔子本身就不愛打仗,他是個和平主義者。再加上衛國是魯國的邊疆,雖然說“魯衛之政兄弟也”,但是萬一打起來呢?

 

孔子不會教他打仗這樣的事,所以第二天就走了。《孔子世家》里邊講的這一段,更有畫面感。《史記·孔子世家》里邊說:“明日,與孔子語。

 

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色不在孔子,就是衛靈公跟孔子說話的時候,看著天上的大雁,就這樣說,然後孔子第二天就走了。

 

君子要面子,你都不尊重我了,不願意跟我說話,那我第二天就趕緊撤。

 

在衛國的時候,孔子交到了一批好朋友,包括誰呢?我們說蘧伯玉,史魚。

 

這是孔子在《論語》當中點名錶揚的幾個人。子曰:“直哉史魚!”說史魚這個人特別直,為什麼直呢?“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矢就是箭,這史魚這個人直到什麼程度,無論這個國家好還是不好,他都像箭一樣的直,就是這麼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然後說:“君子哉蘧伯玉!” 說蘧伯玉這個人是君子,因為孔子可能住過蘧伯玉家,他在蘧伯玉家住過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捲而懷之可也。”

 

這兩個人是對比,就史魚樣的人,很有可能死無葬身之地,因為他不懂得明哲保身。他的辦法是不管你們外在怎麼樣,我都像箭一樣的直,那很有可能就像比乾一樣,被人挖心。

 

但是蘧伯玉這個人是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捲而懷之可也。國家混亂,我不說話了,我回家教書去,這是孔子所倡導的叫“杠鈴式配置”,【163】《反脆弱》的杠鈴式配置

 

這個蘧伯玉還跟孔子有過一次交道,孔子回到魯國以後,蘧伯玉曾經派過一個人去見孔子,說老朋友去看看孔子帶個話,然後孔子就問這個來的使者,說蘧伯玉在家幹嗎呢?

 

這個人說:“欲寡其過而不(未)能也。”你看這話說得多棒,說蘧伯玉在家,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一天到晚不斷地檢討自己身上的錯誤,但是還沒有做到完美。

 

然後孔子說:“使乎使乎!”說這樣的人這才叫使,就是你要派人出使,這是最高境界了。既謙虛又把自己的主人家的修為講得很高,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然後孔子從衛國走了,走了以後就過宋,就從衛國出發往宋國那邊走,這時候開始倒霉了。因為孔子過宋的時候,叫“孔子去曹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這個人因為乾壞事,竟然被人們記住了這麼多年,就是因為寫在了《論語》當中。

 

但這段我看了無數的版本,都解釋德很奇怪。說司馬桓魋要殺孔子,怎麼殺呢?孔子在樹底下講課,桓魋派了一幫人去把那樹給拔了。

 

然後你說這是怎麼殺人呢?是把那個樹推倒想壓死孔子嗎?如果他真的要殺人的話,他上去拿刀就殺了,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司馬桓魋用了拔樹的這個方法,特別有畫面感。

 

然後他的學生跟孔子講說,快走快走,出事了,這樹都要倒了,趕緊走。孔子說了一句大義凜然的話,這句話很有名,說“天生德於予”,老天爺賦予我德性,讓我做這樣傳播文化的事,桓魋管什麼用。

 

你看,所以如果你能夠堅信你的使命,你就知道,所有的死亡都是死得其所。這是尼採講的,一個死得其所的人死得恰到好處。

 

所以孔子認為,自己有天賦的德性,所以根本不怕這樣的事,。這是在去宋國的時候。所以我覺得,桓魋可能就是不喜歡孔子,就故意搗亂,也不想殺他。

 

殺孔子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孔子是知名人物,到處的國君都是朋友,你把他殺了,萬一哪個國君替他報仇怎麼辦,所以就把他趕走了。

 

然後孔子過宋到陳,到了陳這個地方,大家應該就想起一個成語了,叫“在陳絕糧”。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跟著的人都餓得起不來了,全都坐不起來了。

 

“子路慍見”,子路又生氣,子路跑來見孔子,很生氣,說:“君子亦有窮乎?”說君子能窮成這樣嗎?跟著你學君子學成這樣了,餓得沒飯吃。

 

然後孔子還彈琴,餓了還彈琴,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句話是孔乙己最喜歡說的,孔乙己每次吃那茴香豆的時候,就說君子固窮,君子就算是窮,我也能夠固守;小人窮,斯濫矣,小人一旦窮成這個樣,無所不用其極,殺人越貨都敢幹了。

 

這是孔子在窮的時候給他的學生做的教誨。

 

然後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在陳、蔡之間的時候,還遇到過葉公問政。就是葉公的那個葉字,葉公好龍那個葉字,那古音念shè。

 

葉公問政,孔子說了一句,叫“近者說(悅),遠者來。” 葉公有一次與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這一段是倫理學里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典故,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就是葉公說,我們這個地方人都特別直,老百姓性子特別直,怎麼直呢?爸爸偷了一頭羊,兒子出來證明說我爸偷了,你看我們這個地直不直?孔子說你那個不叫直,為啥呢?孔子說我們那個地方,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爸爸偷了羊,兒子不會作證;兒子偷了羊,爸爸要小心掩護。“直在其中矣”,這才叫真正的直。各位理解嗎?就包括舜的爸爸瞽叟,是一個壞人。

 

然後別人問說,瞽叟殺人,舜該怎麼辦,因為舜是國君,他的爸爸殺了人,該怎麼辦?

 

答案是舜背著他爸爸跑,因為是他爸爸殺的人,所以他背著他爸爸跑。這是儒家的答案。所以孔子跟葉公的這段對話,也是很有意思的。

 

然後葉公有一次問孔子於子路,就是問子路說,你說你老師孔子到底是個什麼人?“子路不對”,子路說不出來,說,我都不知道。然後回來後孔子跟他講,說:“女(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這個時候孔子快60歲了,孔子說,我評價我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太高級了!我們講過《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梁漱溟先生說,孔子沒有一個東西是找的,為什麼?

 

他做所有的這些東西,無論發憤忘食,研究這個,研究那個,都是樂以忘憂。他是樂在其中的:“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就跟為什麼說顏回是學孔子學得最好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不是忍,他不需要忍。忍要使勁,樂不需要使勁。所以孔子的這個樂是其他人學不到的。

 

在這部分,孔子最倒霉的時候,他遇到了楚狂、接輿、長沮、桀溺這些隱士,這些隱士整天諷刺挖苦孔子,講了很多很奇怪的話,這些人大半是道家人物。

 

孔子覺得跟他們反正也沒法說,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就仕,他們就只求自保。但是孔子說我不行,我還要做我的事。

 

之後孔子自蔡返陳。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就是孔子說,得回去了,我們那兒那麼多年輕人都需要我教育,有很多可造之材,但是需要好好地裁剪。孔子這時候已經萌生了準備回家的想法了。

 

然後自陳返衛,就是慢慢地又從原路又回來,自陳又返衛。冉有曰:“夫子之為衛君乎?” 冉有有一次問子貢,因為子貢很聰明,子貢做生意很厲害的,問子貢說,咱們的老師會不會在衛國當官,會不會留在衛國幫衛君當官?

 

然後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我進去問問他。然後進了以後,子貢沒有直接問孔子這件事,子貢問:“伯夷叔齊何人也?”大家知道,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

 

就是周朝滅了商以後,伯夷叔齊是商朝的大臣,然後他們不食周粟,說你們周朝人亂臣賊子,你顛覆了商王朝,我們不食周粟,所以在首陽山上採薇而生,採一些植物吃。

 

結果後來別人說,你不是不食周粟嗎?你採薇,那薇難道不是周朝的嗎?這兩人說那我們也不吃了,這倆人就餓死在首陽山上。子貢就問孔子說:“伯夷叔齊何人也?”

 

孔子說:“古之賢人也。”然後子貢問:“怨乎?”那這兩個人會抱怨嗎?他內心會難過嗎?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這是我的座右銘,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你不就是想做個仁人嘛,你現在做到了,你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就這麼高級的對話。對話完了以後,子貢出來跟冉有講,說“夫子不為也”,所以我問過了,夫子不會留在衛國當官的。

 

衛國當時有一個特別奇怪的場景,是什麼呢?衛國的國王衛靈公,把他的兒子蒯聵趕出了衛國。

 

蒯聵跑到了晉國,從晉國借兵要回來打衛國,而這個時候,衛靈公已經把位子傳給了他的孫子,也就是蒯聵的親兒子。現在大家就說我們到底輔佐誰?

 

我們是輔佐這個小的諸侯,是這個孫子,還是蒯聵?因為從儒家禮法上講,那個是他爸,你這個孫子你再怎麼樣,你不應該奪你爸爸的位子。

 

但是你再想,蒯聵反對的又是他爸,所以這里邊的倫理是一團亂麻的。

 

因此在這個時候,誰都不知道怎麼收拾這件事,也不知道蒯聵應該怎麼自處,而衛國人到底該不該抵抗蒯聵,全都是亂成一鍋粥的。

 

然後子路有一天就問孔子說:“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如果衛君讓你來主政的話,你先做什麼?然後子曰:“必也正名乎。”

 

先把名分都搞正,兒子,爸爸,國君,臣子,搞明白誰是誰。然後子路就特逗,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說人家說得還真對,你真是個迂腐的老頭。就是子路講的“奚其正”,正什麼正?有什麼好正的?

 

然後子曰:“野哉!由也。” 說子路你這個家夥你真是夠野的,“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段話非常有名,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你不把這些人的位置都擺正,誰跟誰什麼關系先理清楚的話,你怎麼要求他們做事?

 

所以這段話埋下了一個禍根,就是子路確實沒有孔子聰明,孔子跟他講,不要介入衛國這個爛攤子,但是子路說我答應人家了,就是那個孫子,保孫子的那個衛君。

 

然後子路在往裡邊走的時候,子羔在往外走,子羔說里邊已經亂了,已經打起來了,咱們守不住了,趕緊走,子路說我答應人家了,我就要去執行,這是言必諾,行必果。

 

然後進去之後一打,保護著那個小的衛君往外走,結果就被人砍,帽子砍掉了。

 

帽子一砍歪,子路也受傷了,把冠要正起來,然後人就把他剁成了肉醬,就是子路說人死的時候,也要把帽子戴正,因為是孔子教導的,人不能歪戴帽子。

 

然後就一群人上來“醢之”,就是剁成了肉醬。後來孔子那天正在中庭里邊準備吃飯,結果有人衝進來說子路死了,孔子就趕緊問怎麼死的,說剁成肉醬了。孔子一打開飯正是肉醬,然後孔子說,拿走拿走。

 

你看這都是當時記載的那種畫面,孔子非常難過,雖然孔子老罵子路,但是子路是真心對孔子好的一個人,孔子特別喜歡他。

 

 

 

晚年居魯

 

所以從衛國這兒過了以後,就到了魯國了。這時候季康子使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返)乎魯。就是周游列國大概14年,這是《史記》上的記載。

 

這個季康子,就是我們看《孔子》那個電影,那裡邊陸毅演的那個角色就是季康子。

 

然後季康子把孔子請了回來,晚年的時候,我們大家上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章,叫《季氏將伐顓臾》,各位記得嗎?然後孔子就罵冉有說:“求!無乃爾是過與?” 

 

因為冉有的名字叫求,“季氏將伐顓臾”就是那個時候孔子從政的一個寫照。他是個老人家,在家待著,他是通過他的學生來知道朝廷上發生過的事。

 

然後發生了以後,他發表很多議論,被人記在了《論語》當中。但是他實際上並不能夠參與這些事。然後季康子問政,季康子跑來問孔子說:“仲由可使從政也於?

 

”就是子路這個人能不能從政呢?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仲由果敢,但是能不能從政不好說。然後“賜也可以從政也與?”

 

說子貢從政怎麼樣呢?孔子說:“賜也達”,這個人通達,但是“於從政乎何有”不好說。然後說“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冉有能不能從政呢?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就是這三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這三個人各有自己的特長,但是在孔子看來,這三個人都沒能達到能夠去從政的標準。

 

然後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

 

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就是這里邊孔子區分的大臣和具臣的區別,他說大臣是要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你能做到這一步,你才能夠被稱作大臣。

 

說子路和冉有這樣的人,現在只能夠算是具臣,能乾事的人。那這個人是不是讓乾什麼就乾什麼呢?從之者與?聽話的人嗎?他說不是,你讓他弒父殺君,他也不乾。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還是有信心的。

 

冉子退朝,冉有一天退朝回來,孔子問說發生什麼事了。然後對曰:“有政。”你看,跟自己的老師不好好說話,只說有政,我們有正經事要談,老人家很老了。

 

然後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 吾其與聞之。” 就是孔子說,你也得跟我好好說說,雖然我幫不上什麼忙,我最起碼聽一下總還是有好處的。孔子在晚年的時候,還在關心著政事。

 

“季氏富於周公”,季氏已經很有錢了,“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冉求這個人特別願意為季氏掙錢,收稅,搞好多錢。然後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說這個家夥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家都敞開了罵他,就這樣。孔子他說:“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他自己是一個楷模,就雖然他是這些人的老師,但是他可以號召大家一起反對這些錯誤的行為,這就是孔子對於他的學生的後期的教育。

 

冉求有一次跟孔子交心,因為我估計孔子跟冉求是住在一塊兒。有一段時間,冉求說:“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說我不是不想實現你的那個道,我是沒有勁,我不像你,你厲害,我不行。

 

然後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我在上培訓課的時候經常用這句話,力不足的人走到一半,死在半路上,那個叫半途而廢,證明他走過了,那才是力不足。

 

今女(汝)畫,你今天畫地為牢,給自己畫了個圈,根本就沒走過。所以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說我們是不是寧願做一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還是我們給自己畫個圈畫地為牢。

 

總之孔子在晚年講了很多關於為政的有名的話,比如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還有“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等等。

 

後來孔子有一次著正裝出席的場合,就是陳成子弒簡公。齊國亂了,陳成子弒簡公,然後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很嚴肅然後公曰:“告夫三子。”

 

你跟那三家說,季、孟、孫那三家,我們沒權利,你跟他們說。然後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然後他去告訴那三個人,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這就叫作半途而廢,就是死在半道上的感覺。

 

孔子說陳成子弒簡公,我們要討伐他,他明知道魯國不可能討伐,魯國根本打不過齊國,怎麼可能給自己惹事,討伐齊國呢?

 

但是孔子著正裝上朝,說我們要討伐他。魯公說那你去跟三子商量,三子說,不去。孔子說反正自從我是大夫以後,這事我見到我就得說,我盡到我的責任。這是孔子晚年所做的一件政治上的舉措。

 

有一天孔子自己感嘆說:“從我與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跟我在陳蔡餓過的那些人,現在都不來了。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這段為什麼特別重要,拿出來說呢?這就是孔門四科十哲的來歷,就是孔子回顧他的學生,說這里邊有四個門類,一個是德行,一個是言語,一個是政事,一個是文學。

 

德行好,會說話,會從政,然後會寫東西。這四種人,四個門類,十個學生是我最得意的,這個叫作孔門十哲。

 

孔子最欣賞的學生肯定是顏回,你比如說孔子講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就是只有我跟你能夠做到,用的時候就出來好好用,人家不用咱,咱可以藏起來好好的學習、工作,孔子認為顏回的境界跟他是很像。

 

然後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死的時候,子曰:“噎!天喪予!天喪予!”說老天爺是要殺了我。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大概是71歲,孔子73歲去世了,他71歲的時候顏淵死的。

 

然後顏淵死,子哭之慟。哭得特別難過。從者曰:“子慟矣。”說你太難過了,然後孔子說:“有慟乎?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就是你不為這樣的人哭你為誰哭?這種人死了你還不哭?那難過是一定的。

 

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弟子孰為好學?”你的弟子當中誰是比較好學的?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不遷怒,不貳過,這是我學到的第一句《論語》,我小時候我爸爸就教我說:“不遷怒,不貳過。”就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是像顏回這樣不遷怒,有了生氣的事,你不要發泄在別人身上。

 

你看我們生活中大量的發脾氣是遷怒給別人。然後不貳過,犯過一次的錯不要再犯第二次。能夠做到這一點,顏回的境界。

 

孔子說這是最好學的,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見到別人像他這麼好學。還有一次孔子回憶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就是顏回能夠做到三月不違仁,三個月的時間,都保持在仁的那個狀態當中,這是非常難的,其他的人一兩天也就了不起了。

 

總之顏回走了,顏回跟孔子的關系是非常親近的,孔子是希望顏回能夠接他的衣缽的。然後子路也在衛國遇難。

 

子貢在孔子的後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因為沒有子貢就沒有孔子。每一個偉大的聖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有錢的學生,這個有錢的學生有能力,把孔子烘托起來。

 

所以在子貢死了以後,這里邊有一段叫作“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就叔孫武叔這個人有一次在朝廷上講,說子貢比孔子好,子貢比孔子還厲害。那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

 

子服景伯就轉告了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子貢說這段話是非常明智的,他說你們都覺得我好,是因為我的這個門牆只有及肩這麼高,你一探頭就能看見里邊,有錢有錢,挺好的,這人挺能幹。

 

夫子的牆數仞之高,你根本沒機會看,以你的能力根本看不見里邊什麼好的地方,所以你們不要再胡說了。這是子貢在極力地捍衛孔子。

 

然後叔孫武叔毀仲尼,就還是那個人整天毀仲尼,說仲尼不怎麼樣。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德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就是你要毀仲尼,子貢說仲尼不可毀,說其他人的好像丘陵一樣,你可以翻過去,孔子的好是日月,你見過哪個人翻過日月去?

 

所以子貢是下了大力氣把孔子的理論傳播開去,因為他當時是首富,第一個典型的儒商。

 

後來孔子死後葬於孔林,大家所有的人就去種一棵樹,慢慢地形成了孔林。他的弟子在孔子的墓旁邊結廬而居,居喪三年。

 

一群成年人,住在那兒陪自己的老師陪了三年。三年之後,灑淚而別,相擁而泣。然後走出來了,子貢說,不行,我還得再住三年。然後子貢回到那個小廬又住三年,一共六年。

 

所以現在你今天到孔林去看,你會看到孔子的墓在中間,然後懷子抱孫,就是他的那個兒子和孫子都在這兒。然後旁邊有個小廬,那個小小的草廬就是子貢,住了六年陪著孔子的地方。

 

孔子是後來有個故事叫“獲麟”。獲麟就是有人在郊外抓到了一個怪獸,大家不認識這什麼東西,然後請孔子來看。孔子一看是麒麟,說你怎麼跑到這兒來了?神獸怎麼會在這兒被抓到?孔子說:“吾道休矣。”就是我差不多了。

 

孔子看到獲麟,知道自己的天命將絕。

 

後來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邊,子貢回來,他跟子貢講,他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我夢見我站在兩個柱子中間,因為我是商人的後代,根據商人的傳統,死了的人就要把棺材停在兩個柱子中間,所以我應該很快就要走了。

 

大概就過了幾天,孔子就離世了。這是孔子晚年的這個過程。

 

孔子在晚年刪詩書、定禮樂,然後寫了《春秋》。這里邊講叫“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就是為什麼孔子作《春秋》會讓亂臣賊子懼呢?

 

叫“一字之褒,勝於爵祿;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就是我在《春秋》里邊寫你一個字的好,你這輩子算撈著了,世世代代都知道你好人。你像我們剛剛講蘧伯玉、講史魚這樣的人,就是孔子說的一句話。但是這一個字寫你不好,完了,你這輩子完蛋了。

 

所以當孔子作了《春秋》以後,把歷史這件事拿出來做武器的時候,亂臣賊子懼。大家都知道說,你得好好保持你的操守。

 

我們說說孔子之卒。在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終年73歲,葬於泗上孔林。然後到今天,一直有70餘代。

 

孔子的家譜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來聽聽孔子對自己的一個評價,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

 

 就孔子不喜歡吹牛,別人說他是聖人,他都不接受,但是他說,十室之邑,這一個小村子有十家人,必有忠信如丘者,就像我這樣道德好的、講究忠信的肯定有,但是沒有人像我這麼好學的。

 

所以孔子是一個終身成長的心態,他這一輩子一直到最後都在不斷地學習。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就是他一直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最後用司馬遷的一段話來結束《孔子傳》。司馬遷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就是這兩句話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就是我們讀《論語》時候的感覺。

 

我們都特別希望能夠跟這樣的人交談,能夠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夠活成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格。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孔子傳

#錢穆

#半部論語治天下

#原來是趙普被洗臉的故事

#論語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9zoykb.html

「半部論語治天下」由何而來?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孔子傳

 

 

 

 

 

取自:樊登讀書,孔子傳

 

 

各位好,我們今天為大家講解錢穆先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孔子傳》。

 

 

 

熟悉我們的人都知道,孔子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都很喜歡孔子,但是如果能夠把《論語》從頭到尾地用孔子的人生串聯起來,我們會看到一副更加清晰的畫面。因為《論語》的編撰是孔子之後的,很多他的學生和他學生的學生編撰的,所以很多人看不出來這其中的結構,看不出來里邊的順序,也沒有以時間以國家或者以事情為線索。所以有一種串聯的方法,就是如果我們像錢穆先生這樣,把孔子的一生研究一遍,梳理一下,我們能夠非常場景化地看到《論語》當中的那些名言是什麼時候說的,在他的那個年代針對著什麼樣的事,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且從孔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啟發。

 

 

 

咱們先說孔子的先世。孔子一家在人類歷史上都是一個奇跡,就是他們自上而下有大概4000年的譜牒,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之前1000多年。最早據說就是周成王封微子啟於宋,就是在宋國這個地方,周成王封微子在這兒做諸侯。然後宋湣公的長子叫弗父何,弗父何本來是長子,他是需要繼承王位的,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弗父何的弟弟殺死了他的爸爸,然後把這個王位搶奪下來,要給自己的哥哥。這時候弗父何說,我如果繼承了王位的話,那我當上王位的第一件事,我就要殺掉我的弟弟,因為我的弟弟犯了法,而且殺死了我的爸爸,所以弗父何拒絕繼承王位。

 

 

 

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先祖,所以孔子的先祖最早是諸侯,然後因為弗父何拒絕了諸侯的王位,所以他們家從諸侯降為公卿。這是這個家族開始下降的第一個台階。然後弗父何的曾孫叫正考父,正考父的兒子叫孔父嘉。這時候國王給他賜族之典,就是因為他表現非常棒,他有著很多高尚的道德情操,還做出了很多的事業,所以賜他們家可以有一個姓,這個姓叫孔,所以孔是他的姓,而“嘉”是他的名,所以他叫作孔父嘉,這個叫作賜族之典。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接下來孔父嘉的曾孫叫孔防叔,因為當時宋國亂了,所以孔防叔離宋奔魯。到了魯國,他們家又從公卿變成了士族,因為在宋國的時候,他們是貴族,是公卿,結果到了魯國以後只能夠享受士族的待遇。然後孔防叔的孫子叫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爸爸。叔梁紇當時被封為魯的陬邑大夫,這個人武力絕倫,力氣特別大。有一次打仗的時候,他們的人被困在城中間,然後敵人要放下城門來,把他們整個瓮中捉鱉、全部都殺死的時候,這個叔梁紇一個人力扛千鈞,站在門下舉著那個大門,然後讓其他的人騎著馬趕緊逃走。所以孔子的爸爸身材高大,而且非常孔武有力。

 

 

 

叔梁紇娶了一個妻子姓施,施氏生了九女,無子。後來有一個妾,跟這個小妾生了長子孟皮,孟皮還是一個“病足”,就是他走路有點跛,所以也不能夠繼承家業。最後叔梁紇娶了顏徵在,這就是孔子的媽媽。他們倆禱於尼山,就是在尼山那個地方祈禱,祈禱之後生下了孔子。所以魯襄公二十二年9月28號,生下孔子取名叫仲尼,由於他禱於尼山之故,所以孔子叫仲尼。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死,17歲的時候母親也死了,這個都是有考據可以考證得到的。

 

 

 

孔子在小的時候,孩童嬉戲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常陳俎豆,設禮容。” 就是他喜歡跟大家玩祭祀的活動,跟大家講禮儀——孔子從小就喜歡乾這個事。自己說叫“吾十五志於學”,就是15歲的時候就開始立志要去求學。孔子在後來教育子夏的時候,曾經說過:“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就是你應該去做君子儒,而不應該做小人儒。什麼叫小人儒?有另外一句話,孔子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就是過去的儒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找一份工作,就像我們今天上技校一樣。就是你學了三年,你還不著急去找一份工作,這個真是不容易。所以孔子這一輩子學東西,他的目的是為了成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不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去學習,這是孔子從小立的志。

 

 

 

他還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就是孔子說我小時候啥都會乾。會乾啥呢?據孟子說,孔子至少在村裡邊給人做會計、放牛羊……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所以小時候應該是做過很多不同的雜七雜八的工作,所以孔子會的事很多。

 

 

 

19歲的時候,孔子娶了一個妻子叫作宋亓官氏,那個亓字很奇怪,現在很多人不認識那個亓字。一歲生伯魚。大家聽到伯魚這個名字的時候,會覺得孔子肯定當官了,為什麼呢?得名“伯魚”是因為那天魯君賜給了他一條鯉魚,你想國君能夠賜孔子一條鯉魚,那孔子應該是當官了。但那個時候孔子才只有20歲,在賜他魚的那一天伯魚出世了。後來錢穆先生考證說,那個時候孔子應該沒有當官,只是因為魯君那時候在釣魚,釣到了很多魚以後,就給周圍的人都分,就是開心。所以來參與的老百姓都分,孔子可能是作為一個老百姓得到了這麼一條魚,所以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伯魚。這個時候孔子20歲,但是還沒有出仕。

 

 

 

孔子出仕大概是在27歲左右。《左傳》當中記載,魯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的時候,孔子應該是隨行在側的。那段時間就發生了一個故事,就是“子入太廟,每事問。” 各位或許知道這個典故,孔子進入太廟什麼事都問,說這是什麼?這個應該怎麼用?那個應該放在哪兒?然後旁邊就有人講,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也?入大(太)廟,每事問。” 都說這孩子厲害,知道很多事,我看他什麼都不知道,進入太廟什麼都問。然後這事傳到孔子耳朵里邊,孔子說:“是禮也。”孔子說,入太廟,你每件事都要問清楚,這事本身就是禮。所以這個時候,孔子應該是已經出仕,開始做官了,在政壇當中出現了。

 

 

 

但是孔子在30歲的時候就退出了仕途。孔子說三十而立,所謂三十而立,是孔子自己在30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所以他開始開館教學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可能是辭職創業了,朝廷上的工作不乾了。回來以後乾了一件什麼事?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那個時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學知識的,知識是被貴族們壟斷的,而孔子獲得了一些知識以後,他的辦法就是,不挑學生,只要你來,我就教你。

 

 

 

這時候孔子開始帶徒弟,怎麼證明孔子是個很出色的老師呢?就是孟僖子都命自己的兒子去跟孔子學習,你就可以想象孔子辦的這個私人學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三家之一,孟僖子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說,你去跟孔子學習就好了。

 

 

 

魯昭公二十五年的時候,出現了“八佾舞於庭”的事情。就是祭祀的時候,“八佾”是八八六十四個人排成隊伍跳舞,這個跳舞的陣仗,一般來講在魯公的朝廷上才能夠上演。結果季氏把這些人放在自己的家裡邊跳舞,這個超越規格了,僭越了,所以孔子非常生氣地講了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什麼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今天理解這件事就理解錯了,我們認為說這事我忍不下這口氣,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對,“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的含義是孔子在說,這樣的事他都能夠忍心去做,那麼還有什麼事他做不出來的?就是連“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他都敢做。所以果然如孔子所言,沒過多久季平子就和魯昭公打了一仗。可能是魯昭公先發起來的挑戰,因為他覺得這三家的權勢實在太大,結果這一仗一打,發現魯昭公根本是紙老虎,完全打不過季氏,所以魯昭公兵敗,兵敗以後魯國大亂。

 

 

 

魯國亂掉了,孔子就去齊國了。這時大概孔子35歲,叫作“孔子適齊”。你看他的人生,35歲以前在魯國,然後30歲教書,35歲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在齊聞《韶》”,就是在齊國的時候他的眼界開闊了,聽到了《韶》樂,叫“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聽完這個美好的音樂以後,回到家三個月吃飯都沒味,這麼好聽的聲音!所以孔子對於禮樂有了新的認識。

 

 

 

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孔子是著名的老師,所以還出現了“齊景公問政”。齊景公問政於孔子,應該怎麼行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很著名。就是皇帝你要做得像皇帝,臣子你要做得像臣子,父親、兒子各安其位。然後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就是如果大家都不按各按其位的方式去生活,就算是有飯我也吃不到。所以齊景公的預測是很準確的:“景公悅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 就是齊景公後來到齊簡公,齊簡公就被陳氏代齊,就是他的大臣把他殺了。

 

 

 

齊景公當時為什麼不能夠用孔子?有一種說法是說晏嬰在其中起了很糟糕的作用,就是“晏子使楚”的那個晏嬰。各位聽過那小故事,晏嬰個子不高,是齊國的高官。晏嬰就跟齊景公講,孔子這個人不能用,講一大堆的壞的事情,所以後來孔子不能夠留在齊國出仕。

 

 

 

孔子每到一個地方,大家發現當地的諸侯都願意跟他聊天,所以有一個學生叫子禽,“子禽問於子貢,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每次夫子到一個地,都有人跟他談政事,“求之與?抑與之與?” 是孔子求著去跟人聊呢,還是別人就願意跟他聊?你看這個子禽很好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貢說得很有藝術,子貢沒有說孔子沒有求,但是子貢說孔子求的方法叫“溫良恭儉讓”,就是我不是腆著臉去求的,我是把自己的事做得特別好,然後別人就願意跟我聊這件事情。這就是孔子在齊聞政的一些故事。

 

 

 

孔子從齊國待了沒幾年,因為也沒有能夠得到任用,所以大概一年以後孔子返魯。返魯之前見齊景公,齊景公跟孔子說的理由是“吾老矣,不能用也。”就是我其實很想用你,但是我老了,用不了了。所以孔子一年之後返魯。

 

 

 

返魯之後還是教書。這時候有問過孔子,說“子奚不為政?” 說你看你這麼能乾,整天跟我們教書,教了那麼多很棒的治國理政的方法,你乾嗎不出來當官呢?然後孔子這時候解釋說:“《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說你能夠把孝這件事做好,你能夠讓整個家庭變得更加平和,這難道不是為政的一種方式嗎?我就用這樣的方式來參政議政。這是孔子那個時候的解釋,實際上孔子很想參政,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機會。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就那個時候來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因為孔子名聲變得越來越大,還是“出國留學回來”的人,所以弟子越來越多了。這里邊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對話,應該就是發生在孔子三十多歲的這個時候,在魯國教書的時候。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曾皙也叫曾點,他的兒子就是曾子,就是我們後來說的那個曾參。這四個人陪著孔子坐,孔子就跟他們講說,你們整天說我不瞭解你們,那今天咱們有這麼多的時間,你們各自講講你們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麼?然後子路開始說,冉有開始說,公西華開始說……每一個人說完,尤其是子路說完,孔子“嘖”了一下,意思就是說這吹得太厲害了。最精彩的是等到曾點的時候,曾點在那兒一直彈鼓瑟,就是彈琴,然後孔子問:“點爾何如?” 說曾點你怎麼樣呢?然後“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你看曾點不是孔子一問就立刻答,他要把那個琴彈完,彈完以後停下來,然後跟孔子講說:“異乎三子者之撰。” 就是我跟他們三個人說的不太一樣。然後孔子說,沒關系不要緊,你就說吧。這一段話很棒,他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曾點的理想是什麼?春天,柳樹也變綠了,花也慢慢開了,跟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都是年輕人,一塊兒在河裡邊游泳。游完泳洗完澡,然後出來在高臺上跳舞唱歌。孔子說 這就是我的理想:“吾與點也。” 所以整個這一幅畫面,為什麼在中國儒家裡邊是非常美好的一幅畫面?因為這個叫作“躍然眼前”,就是你看到孔子跟他的弟子們這樣溝通、聊天,是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而且你能夠理解孔子的理想是非常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就他特別希望能夠享受這種美好的自然、人際關系、藝術,這是非常棒的一種狀態。

 

 

 

在這期間孔子也曾經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你看這個時候是孔子的中年時期,大概就是三四十歲的時候,你想一個人鬱鬱不得志,始終在教書,也沒賺太多錢。然後他自己說“飯疏食飲水”,吃一點糙米飯;“曲肱而枕之”,沒有枕頭拿胳膊這麼枕著,“樂亦在其中矣”,這里邊不是也有快樂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我不是不想追求富貴,但是如果讓我追求富貴,要做不義的事情,我不做。因為那個時候的政壇還不允許他出來。

 

 

 

而且孔子也曾經感慨過。有一次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這句話很有名,他說“道不行”,說我所推行的這個道實行不了,我就坐個小船飄到海上去,如果我坐船漂到海上去,能夠跟著我的人,只有子路這一個人吧?“由”就是子路,子路比孔子小不了幾歲,年紀很相仿,而且子路原來是個粗人,曾經做過強盜,後來被孔子收服,所以子路對孔子是極其堅定的保鏢一樣的這麼一個角色。孔子說,自從子路跟了我,平常遇到的難聽的話就少了很多,子路是特別保護孔子的那個人。然後孔子說,這時候跟我去的,也就是子路這一個人了。子路聞之喜,子路聽到這個話以後特別高興,到處跟人講,你看孔子說了,“從我者其由與?” 然後孔子一聽,就把子路叫過來,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說這個子路,除了比我能打別的,沒什麼了不起。就是他就老怕子路膨脹,子路是一個粗人,特別容易膨脹。

 

 

 

還有一段時間,孔子也是比較消極。說“子欲居九夷。” 說我乾脆搬到野人那地去住,就跟王陽明一樣,跑到山裡邊去住,欲住九夷。然後有人說:“陋,如之何?”說那地方特別簡陋,特別糟糕,沒法住。孔子說了一句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陽明住的那個地叫何陋軒,劉禹錫寫的那個叫《陋室銘》。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還包括顏淵、季路侍。就是有一次顏淵和子路兩個人在一塊兒,然後孔子說,來,你們倆各自講講自己的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很豪爽的一個人,我的好東西都跟朋友一塊兒分享,都無所謂。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 就是好也不要誇自己好,乾了很多活也不要吹自己乾活多。這是顏淵和子路各自的境界。然後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我想聽聽老師你的想法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我覺得大家可以把這三句話留在我們自己的座右銘上,就是我們要做到的人生什麼境界呢?讓老者安之,同時我們也安老者;讓朋友信我們,同時我們也信朋友;讓少年人懷念我們,我們同時也會喜歡他們。這是孔子對於自己人生境界的追求。

 

 

 

這段話你能夠看出來,在孔子這兒,“他不僅願其在自己心中,只此人我一體之仁,即在與己相處之他人,亦願其同在此人道中,同達於化境,不復感於彼與我之有隔。在我則老者養之以安,而老者亦安我之養,朋友交之以信,而朋友易信我之交,幼者懷之以恩,而幼者亦懷我之恩。”這是孔子在魯國教學的這段時間。

 

 

 

孔子什麼時候才開始正式當官的呢?大概是在孔子50歲前後,這里邊有一個轉折點是發生在“陽貨欲見孔子”這一段。各位知道陽貨是季氏的家臣,就那段時間天下大亂,亂在哪兒呢?都是下邊人當權。如果一個國家是正常的,那應該是魯公說了算。結果魯公說了不算,季氏說了算。結果現在發展到季氏說了不算,陽貨說了算。就是季氏的家臣竟然成為了當權派,孔子說這就亂套了,這一定會天下大亂。然後陽貨欲見孔子,他想去找孔子,要招募孔子作他的高參,結果孔子不想見他,因為孔子知道這人是亂臣賊子,孔子就跑了,不在家。結果陽貨有一天趁著孔子不在家,給孔子送去了一隻小豬。因為那個時候有一個禮,就是上級給下級送了東西,下級必須得還禮。所以孔子一回到家,看到有這個小豬在,糟糕,這得給人還回去。所以孔子怎麼辦呢?孔子挑了一個陽貨不在家的時候給他還回去,意思是我還給你,咱倆不要打交道,不想見面。結果沒想到,叫作“遇諸塗”,就是在路上他們碰見了,孔子在路上被人陽貨給堵住了,堵住了以後,陽貨謂孔子曰:“來,予與而言。”你看這個話說得多不客氣,就是陽貨跟孔子一見面說,過來,我跟你說話。然後孔子過來,他說:“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孔子說“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就是你明明有本事,你卻不出來工作,你覺得合適嗎?時間一點點流逝,你越來越老了,你沒想過這事嗎?然後孔子說,對,我很快就出來當官。這是孔子準備出來當官之前的一段小插曲。

 

 

 

然後中間還有一段時間是公山弗擾反叛,公山弗擾也是一個家臣。“公山弗擾以費畔”,費就是費翔的那個費字,古音念bì。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孔子想去,但是子路不悅。子路經常對孔子不悅,就覺得這種地你也去,那是個叛賊,你還去。然後說:“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就是你算了吧!這何必去他那兒?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說,萬一他召我去,我能乾點事,說不定也能夠復興東周。在那個地方,孔子覺得自己是有能力改變這些人的,但是後來不了了之,還是沒有去。

 

 

 

在那段時間里邊,為什麼孔子對於出仕這件事總是不斷地猶豫,這樣一段話能夠說明。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你看,應該是周王室出禮樂徵伐。“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魯公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傳十世就得亂。“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就是如果像陽虎這樣的人都能夠執國命的話,天下肯定亂。“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 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就孔子那時候已經看到三桓,也就是季氏、孟氏、孫氏這三家,他們已經非常危險了,因為禮樂徵伐都已經自陪臣出了,這是孔子當時不能夠去出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直到大概孔子50歲左右的時候,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孔子還說“人不知而不慍”,就是我這麼多年來,大家都不知道我能乾什麼事,你也不要著急,不要生氣,“不亦君子乎”?孔子51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大司寇,他是一路做中都宰,然後做司空,最後做到大司寇。然後到大司寇這個位置,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就他能夠判很多的刑法,屬於非常重要的大臣。

 

 

 

那段時間叫“季氏三月不違”,就是季氏有一段時間非常聽孔子的,孔子說什麼就乾什麼,這是孔子執政生涯當中的高峰期。然後孔子做的第一件漂亮事叫“夾谷之會”。這個大家如果看過周潤發演的《孔子》那個電影,你就能夠看到夾谷之會。夾谷之會是齊國設的一個圈套,齊國把魯君叫來,說咱們定一個會盟。然後齊國的人給齊君出主意,說咱們找一些野人在周圍跑,然後嚇唬他們,感覺要殺掉魯公的樣子,讓魯公害怕,從而答應咱們很多條款。後來魯公去了,孔子陪著他一直上去。當那個野人開始出現的時候,孔子就一步走到齊君面前,大聲地斥責齊君,義正詞嚴,講出了特別多的道理,然後齊君嚇了一跳,覺得人家說的也有道理,也沒法反饋。最後說,陽虎走的時候,帶走我們那三個縣,你給我還過來,這樣咱們才能夠結盟。結果這一次夾谷之會結束以後,魯國還拿回來了過去的三個縣,並且和齊國結盟,這件事情讓孔子的地位大升。

 

 

 

孔子上升地位以後,又做了一件他命運轉折點的事,就是墮三都。什麼叫墮三都,過去的這些像季氏、孟氏、孫氏的這些家族,你是不能夠建很高的城牆的。你建很高的城牆意味著什麼?就是國君都沒法搞定你,國君來打你打不進去,你就能夠獨立叛亂了。城牆一旦高,你看公山不狃,有一個費縣,他都敢叛亂,因為我的城牆足夠高,我可以跟所有人對抗。所以孔子說把這些城牆全給拆了,季氏為什麼願意答應,是因為季氏看到了陽虎和公山不狃的問題,所以季氏說那就拆,季氏把自己家都拆了。拆完了以後,到孟氏、孫氏這兒,這兩家不拆。為什麼?這兩家說,你看我們跟齊國的邊境才有多遠,我如果把城牆拆了,齊軍過來怎麼辦?所以當時的環境條件已經跟孔子所設想的理想狀態不一樣了,你沒法設一個魯國最大的邊境,就是靠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高牆保護著一個一個的城市。但是孔子要把它拆掉,季氏答應了,後來又後悔了,那兩家死活不拆,所以整個墮三都的事情失敗。

 

 

 

這個失敗使孔子開始受到冷落,然後才有了周游列國。所以孔子當官沒有當太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季氏非常聽他的話,但是因為墮三都的失敗導致了孔子在魯國那段政治生涯的結束。那一段時間,季氏大量地請孔子給他派學生做他的家宰。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已經看出來,這三家之間一定會出現大量的戰亂,這個地是一個爛攤子,沒有人願意守這個爛攤子。所以原憲問孔子,那時候為什麼大家討論“恥”這件事,出來當官這事到底丟人不丟人,這都已經在討論了:“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就是邦有道的時候,你出來當官掙口糧,一點都不羞恥,邦無道的時候,如果你這個時候賺這個錢,這是羞恥的。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魯定公接了魯昭公的位子,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是很著名的名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定公很喜歡跟孔子聊天,因為定公也沒什麼事乾,那時候定公的權力是被架空的。孔子墮完三都以後,孔子也沒什麼事乾,所以孔子可以經常跟定公討論國家大事。有一次定公問說:“一言以興邦,有諸?”就有沒有一句話能夠讓國家興盛的,有沒有這樣的話。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 :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你看這就是一句一言而興邦,孔子說如果你能夠真的知道為君難,為臣不易這件事,對我們的國家是有好處的。定公又問說:“一言而喪邦,有諸?”有沒有一句話能夠讓國家完蛋的,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有的人說我當這個皇帝,也沒什麼好玩的,最好玩的事就是我說的話沒人能夠違反。你看,很多人很享受這種感覺,就是我當這個CEO沒什麼,我CEO最大的好處就是我說的話得算數。你看,當一個人追求這種感覺的時候,這不就是一言以喪邦嗎?這個是孔子在2500年前,就已經對很多的政治問題產生了洞察,給出的非常關鍵的一個看法和建議。

 

 

 

這是任魯之期,就是孔子這段時間,50多歲在魯國當了幾年官,轉折點墮三都結束。然後“齊人歸女樂”。齊人一看說魯國搞得不錯,魯國現在開始團結了,還拆掉城牆,然後孔子據說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齊國說不行,魯國如果強大起來,對咱們來講很危險的。於是齊國就給季氏送來了特別多的美女,送了很多馬匹,送了很多玩的東西送過來。送過來以後,定公十三年這個時候,孔子當大司寇當了三年的時候,然後季氏他們就整天看著這些歌舞表演,整天就玩,沒有人理孔子,然後孔子叫“胙肉不至”。人家皇室做了祭祀,祭祀完了以後,要把這個祭祀的肉分給大臣們,每個大臣家裡分一點,雖然那個肉不值錢,要的是這個地位,這個地位代表著我重視你,給你分這個胙肉 就是祭祀的肉。當年居然沒有人給孔子送過來,孔子作為大司寇,你想想看這麼大的官,怎麼著你也得給我分個豬腿吧?沒有。等了三天,胙肉不至。“孔子行”,就是離開魯國了。離開魯國,走到魯國邊境還住了三天,回頭看有沒有送肉過來,等了三天還是沒有人送過來,然後這時候孔子開始周游列國。叫“子適衛,冉有僕。” 就是冉有當時是服侍孔子一直上路的,有很多學生就開始跟著。

 

 

 

在這個時候子貢才出場。子貢是衛國人,然後子貢大概是從孔子周游列國到了衛國以後開始出場。這中間過匡過蒲,遇到過很多戰亂。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曰:“既富之(矣),又何加焉?”“教之。” 就是孔子看衛國搞得不錯,這地現在看起來挺富庶的,冉有就問,富庶了以後怎麼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再有點錢,那已經有錢了怎麼辦呢?說,教之,給他們上課,學文化。

 

 

 

他過衛、過蒲的時候遇到過“儀封人請見”。各位知道這個典故是很有意思的,“儀封人”就是封在“儀”這個地方的一個人。這個大夫想見孔子,然後他跟孔子的手下就講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所有來這的大人物我都見過,我是地方官,你讓我見他一次。然後“從者見之”,出來以後,《論語》當中沒有描寫儀封人跟孔子聊了什麼,但是儀封人從孔子的房間里出來了以後,跟這些外頭的學生們講說,二三子,各位,“二三子”就是各位,“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就是儀封人對於孔子的崇拜之情溢於言表,說你們各位乾嗎都那麼喪呢?一個個都覺得垂頭喪氣的,天下沒有道已經很長時間了,上天派孔子來做木鐸。各位知道什麼是木鐸,就過去那個大鈴鐺,中間有個舌頭,那個舌頭有金鐸有木鐸,金鐸就是鐵的,那個鐵片的舌頭。敲金以教武,那個金鐸一搖就是要打仗,就是要練功夫;木鐸以教文,中間那個舌頭是木頭的一敲,這就是學文的,這就是文科和理科的區別,或者說文和武的區別。所以你看我博士讀的是北師大,北師大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校訓,叫“木鐸金聲”,就是我們是教文的地方。所以天下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就是孔子過匡過蒲的時候所遇到的人。

 

 

 

然後孔子見衛靈公,衛靈公有一個特別漂亮的妻子,電影里是周迅演的,叫南子。南子這個人名聲不太好,她可能個人生活有點問題,而衛靈公又比較寵她,無所謂。全天下的人好像都知道南子不太好。然後衛靈公見到孔子以後,南子要見孔子,說我要跟孔子聊天。後來大家就不讓他去,說這麼名聲不好的一個女人,你去非得找她乾嗎?孔子說,那既然來了,人家要見,你也不好意思不去,就去了。這段就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叫“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子路又不悅了,不高興。子路之後就特別生氣,說你這個人沒操守,你去見這樣的人。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什麼意思呢?就是我要是做了什麼對不起人的事,老天爺懲罰我!看樣子是被子路給逼急了。

 

 

 

那段時間南子其實是當權的,所以這里邊有一個典故,特別有意思。就是王孫賈有一次問,王孫賈是衛國的一個大臣,王孫賈有一次問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浩然正氣啊!就是奧神是一個家裡的主神,竈神是這個家裡邊最實惠的那個神。你來求這個奧神主宰,因為這個家的主神是奧神,你要媚於奧,你要討好他,你還不如去好好討好那個竈王爺,因為竈王爺管實際的事。王孫賈和孔子說這麼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整天跟衛公講,你不如去跟南子好好搞關系,南子關系搞好了,竈王爺罩著你,你不是發了嗎?然後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就是我管你什麼奧神、竈神,天上有神靈,我不能夠做對不起良心的事。孔子一直是這種態度,所以到處跟這些國君們打交道,你說他怎麼能夠不“吃癟”?他確實是有自己的原則在。

 

 

 

衛靈公特別想用孔子,衛靈公甚至問孔子說;“居魯得祿幾何?” 你在魯國當大司寇,你工資多少錢,然後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就是給他6萬擔的粟,那是很多錢,孔子那時候當官,經常周濟自己的徒弟,一送就送好多東西出去,他自己也有自己的家臣,所以那個工資我相信是非常高的。衛國二話不說就給,你在魯國拿多少我就給你多少,因為衛國那時候還是比較有錢的。衛靈公那時候也是比較年輕氣盛,愛打仗,然後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叫“衛靈公問陳(陣)”。衛靈公問孔子說怎麼打仗,打仗你有什麼方法嗎?其實孔子是有方法,孔子從小學過這個東西,但是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你問我祭祀的事,我是懂一點,打仗不會。然後“明日遂行”,第二天就走了。

 

 

 

你想孔子怎麼會教衛國人打仗呢,孔子本身就不愛打仗,他是個和平主義者。再加上衛國是魯國的邊疆,雖然說“魯衛之政兄弟也”,但是萬一打起來呢?孔子不會教他打仗這樣的事,所以第二天就走了。《孔子世家》里邊講的這一段,更有畫面感。《史記·孔子世家》里邊說:“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色不在孔子,就是衛靈公跟孔子說話的時候,看著天上的大雁,就這樣說,然後孔子第二天就走了。君子要面子,你都不尊重我了,不願意跟我說話,那我第二天就趕緊撤。

 

 

 

在衛國的時候,孔子交到了一批好朋友,包括誰呢?我們說蘧伯玉,史魚。這是孔子在《論語》當中點名錶揚的幾個人。子曰:“直哉史魚!”說史魚這個人特別直,為什麼直呢?“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矢就是箭,這史魚這個人直到什麼程度,無論這個國家好還是不好,他都像箭一樣的直,就是這麼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然後說:“君子哉蘧伯玉!” 說蘧伯玉這個人是君子,因為孔子可能住過蘧伯玉家,他在蘧伯玉家住過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捲而懷之可也。”

 

 

 

這兩個人是對比,就史魚樣的人,很有可能死無葬身之地,因為他不懂得明哲保身。他的辦法是不管你們外在怎麼樣,我都像箭一樣的直,那很有可能就像比乾一樣,被人挖心。但是蘧伯玉這個人是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捲而懷之可也。國家混亂,我不說話了,我回家教書去,這是孔子所倡導的叫“杠鈴式配置”,《反脆弱》的杠鈴式配置。這個蘧伯玉還跟孔子有過一次交道,孔子回到魯國以後,蘧伯玉曾經派過一個人去見孔子,說老朋友去看看孔子帶個話,然後孔子就問這個來的使者,說蘧伯玉在家乾嗎呢?這個人說:“欲寡其過而不(未)能也。”你看這話說得多棒,說蘧伯玉在家,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一天到晚不斷地檢討自己身上的錯誤,但是還沒有做到完美。然後孔子說:“使乎使乎!”說這樣的人這才叫使,就是你要派人出使,這是最高境界了。既謙虛又把自己的主人家的修為講得很高,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然後孔子從衛國走了,走了以後就過宋,就從衛國出發往宋國那邊走,這時候開始倒霉了。因為孔子過宋的時候,叫“孔子去曹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這個人因為乾壞事,竟然被人們記住了這麼多年,就是因為寫在了《論語》當中。但這段我看了無數的版本,都解釋德很奇怪。說司馬桓魋要殺孔子,怎麼殺呢?孔子在樹底下講課,桓魋派了一幫人去把那樹給拔了。然後你說這是怎麼殺人呢?是把那個樹推倒想壓死孔子嗎?如果他真的要殺人的話,他上去拿刀就殺了,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司馬桓魋用了拔樹的這個方法,特別有畫面感。然後他的學生跟孔子講說,快走快走,出事了,這樹都要倒了,趕緊走。孔子說了一句大義凜然的話,這句話很有名,說“天生德於予”,老天爺賦予我德性,讓我做這樣傳播文化的事,桓魋管什麼用。你看,所以如果你能夠堅信你的使命,你就知道,所有的死亡都是死得其所。這是尼採講的,一個死得其所的人死得恰到好處。所以孔子認為,自己有天賦的德性,所以根本不怕這樣的事,。這是在去宋國的時候。所以我覺得,桓魋可能就是不喜歡孔子,就故意搗亂,也不想殺他。殺孔子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孔子是知名人物,到處的國君都是朋友,你把他殺了,萬一哪個國君替他報仇怎麼辦,所以就把他趕走了。

 

 

 

然後孔子過宋到陳,到了陳這個地方,大家應該就想起一個成語了,叫“在陳絕糧”。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跟著的人都餓得起不來了,全都坐不起來了。“子路慍見”,子路又生氣,子路跑來見孔子,很生氣,說:“君子亦有窮乎?”說君子能窮成這樣嗎?跟著你學君子學成這樣了,餓得沒飯吃。然後孔子還彈琴,餓了還彈琴,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是孔乙己最喜歡說的,孔乙己每次吃那茴香豆的時候,就說君子固窮,君子就算是窮,我也能夠固守;小人窮,斯濫矣,小人一旦窮成這個樣,無所不用其極,殺人越貨都敢乾了。這是孔子在窮的時候給他的學生做的教誨。

 

 

 

然後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在陳、蔡之間的時候,還遇到過葉公問政。就是葉公的那個葉字,葉公好龍那個葉字,那古音念shè。葉公問政,孔子說了一句,叫“近者說(悅),遠者來。” 葉公有一次與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這一段是倫理學里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典故,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就是葉公說,我們這個地方人都特別直,老百姓性子特別直,怎麼直呢?爸爸偷了一頭羊,兒子出來證明說我爸偷了,你看我們這個地直不直?孔子說你那個不叫直,為啥呢?孔子說我們那個地方,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爸爸偷了羊,兒子不會作證;兒子偷了羊,爸爸要小心掩護。“直在其中矣”,這才叫真正的直。各位理解嗎?就包括舜的爸爸瞽叟,是一個壞人。然後別人問說,瞽叟殺人,舜該怎麼辦,因為舜是國君,他的爸爸殺了人,該怎麼辦?答案是舜背著他爸爸跑,因為是他爸爸殺的人,所以他背著他爸爸跑。這是儒家的答案。所以孔子跟葉公的這段對話,也是很有意思的。

 

 

 

然後葉公有一次問孔子於子路,就是問子路說,你說你老師孔子到底是個什麼人?“子路不對”,子路說不出來,說,我都不知道。然後回來後孔子跟他講,說:“女(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個時候孔子快60歲了,孔子說,我評價我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太高級了!我們講過《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梁漱溟先生說,孔子沒有一個東西是找的,為什麼?他做所有的這些東西,無論發憤忘食,研究這個,研究那個,都是樂以忘憂。他是樂在其中的:“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就跟為什麼說顏回是學孔子學得最好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不是忍,他不需要忍。忍要使勁,樂不需要使勁。所以孔子的這個樂是其他人學不到的。

 

 

 

在這部分,孔子最倒霉的時候,他遇到了楚狂、接輿、長沮、桀溺這些隱士,這些隱士整天諷刺挖苦孔子,講了很多很奇怪的話,這些人大半是道家人物。孔子覺得跟他們反正也沒法說,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就仕,他們就只求自保。但是孔子說我不行,我還要做我的事。

 

 

 

之後孔子自蔡返陳。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就是孔子說,得回去了,我們那兒那麼多年輕人都需要我教育,有很多可造之材,但是需要好好地裁剪。孔子這時候已經萌生了準備回家的想法了。然後自陳返衛,就是慢慢地又從原路又回來,自陳又返衛。冉有曰:“夫子之為衛君乎?” 冉有有一次問子貢,因為子貢很聰明,子貢做生意很厲害的,問子貢說,咱們的老師會不會在衛國當官,會不會留在衛國幫衛君當官?然後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我進去問問他。然後進了以後,子貢沒有直接問孔子這件事,子貢問:“伯夷叔齊何人也?”大家知道,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就是周朝滅了商以後,伯夷叔齊是商朝的大臣,然後他們不食周粟,說你們周朝人亂臣賊子,你顛覆了商王朝,我們不食周粟,所以在首陽山上採薇而生,採一些植物吃。結果後來別人說,你不是不食周粟嗎?你採薇,那薇難道不是周朝的嗎?這兩人說那我們也不吃了,這倆人就餓死在首陽山上。子貢就問孔子說:“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說:“古之賢人也。”然後子貢問:“怨乎?”那這兩個人會抱怨嗎?他內心會難過嗎?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這是我的座右銘,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你不就是想做個仁人嘛,你現在做到了,你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就這麼高級的對話。對話完了以後,子貢出來跟冉有講,說“夫子不為也”,所以我問過了,夫子不會留在衛國當官的。

 

 

 

衛國當時有一個特別奇怪的場景,是什麼呢?衛國的國王衛靈公,把他的兒子蒯聵趕出了衛國。蒯聵跑到了晉國,從晉國借兵要回來打衛國,而這個時候,衛靈公已經把位子傳給了他的孫子,也就是蒯聵的親兒子。現在大家就說我們到底輔佐誰?我們是輔佐這個小的諸侯,是這個孫子,還是蒯聵?因為從儒家禮法上講,那個是他爸,你這個孫子你再怎麼樣,你不應該奪你爸爸的位子。但是你再想,蒯聵反對的又是他爸,所以這里邊的倫理是一團亂麻的。因此在這個時候,誰都不知道怎麼收拾這件事,也不知道蒯聵應該怎麼自處,而衛國人到底該不該抵抗蒯聵,全都是亂成一鍋粥的。

 

 

 

然後子路有一天就問孔子說:“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如果衛君讓你來主政的話,你先做什麼?然後子曰:“必也正名乎。”先把名分都搞正,兒子,爸爸,國君,臣子,搞明白誰是誰。然後子路就特逗,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說人家說得還真對,你真是個迂腐的老頭。就是子路講的“奚其正”,正什麼正?有什麼好正的?然後子曰:“野哉!由也。” 說子路你這個家夥你真是夠野的,“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與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段話非常有名,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你不把這些人的位置都擺正,誰跟誰什麼關系先理清楚的話,你怎麼要求他們做事?所以這段話埋下了一個禍根,就是子路確實沒有孔子聰明,孔子跟他講,不要介入衛國這個爛攤子,但是子路說我答應人家了,就是那個孫子,保孫子的那個衛君。然後子路在往裡邊走的時候,子羔在往外走,子羔說里邊已經亂了,已經打起來了,咱們守不住了,趕緊走,子路說我答應人家了,我就要去執行,這是言必諾,行必果。然後進去之後一打,保護著那個小的衛君往外走,結果就被人砍,帽子砍掉了。帽子一砍歪,子路也受傷了,把冠要正起來,然後人就把他剁成了肉醬,就是子路說人死的時候,也要把帽子戴正,因為是孔子教導的,人不能歪戴帽子。然後就一群人上來“醢之”,就是剁成了肉醬。後來孔子那天正在中庭里邊準備吃飯,結果有人沖進來說子路死了,孔子就趕緊問怎麼死的,說剁成肉醬了。孔子一打開飯正是肉醬,然後孔子說,拿走拿走。你看這都是當時記載的那種畫面,孔子非常難過,雖然孔子老罵子路,但是子路是真心對孔子好的一個人,孔子特別喜歡他。

 

 

 

所以從衛國這兒過了以後,就到了魯國了。這時候季康子使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返)乎魯。就是周游列國大概14年,這是《史記》上的記載。

 

 

 

這個季康子,就是我們看《孔子》那個電影,那裡邊陸毅演的那個角色就是季康子。然後季康子把孔子請了回來,晚年的時候,我們大家上中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章,叫《季氏將伐顓臾》,各位記得嗎?然後孔子就罵冉有說:“求!無乃爾是過與?” 因為冉有的名字叫求,“季氏將伐顓臾”就是那個時候孔子從政的一個寫照。他是個老人家,在家待著,他是通過他的學生來知道朝廷上發生過的事。然後發生了以後,他發表很多議論,被人記在了《論語》當中。但是他實際上並不能夠參與這些事。然後季康子問政,季康子跑來問孔子說:“仲由可使從政也於?”就是子路這個人能不能從政呢?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仲由果敢,但是能不能從政不好說。然後“賜也可以從政也與?”說子貢從政怎麼樣呢?孔子說:“賜也達”,這個人通達,但是“於從政乎何有”不好說。然後說“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冉有能不能從政呢?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就是這三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這三個人各有自己的特長,但是在孔子看來,這三個人都沒能達到能夠去從政的標準。

 

 

 

然後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就是這里邊孔子區分的大臣和具臣的區別,他說大臣是要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你能做到這一步,你才能夠被稱作大臣。說子路和冉有這樣的人,現在只能夠算是具臣,能乾事的人。那這個人是不是讓乾什麼就乾什麼呢?從之者與?聽話的人嗎?他說不是,你讓他弒父殺君,他也不乾。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還是有信心的。

 

 

 

冉子退朝,冉有一天退朝回來,孔子問說發生什麼事了。然後對曰:“有政。”你看,跟自己的老師不好好說話,只說有政,我們有正經事要談,老人家很老了。然後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 吾其與聞之。” 就是孔子說,你也得跟我好好說說,雖然我幫不上什麼忙,我最起碼聽一下總還是有好處的。孔子在晚年的時候,還在關心著政事。

 

 

 

“季氏富於周公”,季氏已經很有錢了,“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冉求這個人特別願意為季氏掙錢,收稅,搞好多錢。然後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說這個家夥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大家都敞開了罵他,就這樣。孔子他說:“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他自己是一個楷模,就雖然他是這些人的老師,但是他可以號召大家一起反對這些錯誤的行為,這就是孔子對於他的學生的後期的教育。

 

 

 

冉求有一次跟孔子交心,因為我估計孔子跟冉求是住在一塊兒。有一段時間,冉求說:“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說我不是不想實現你的那個道,我是沒有勁,我不像你,你厲害,我不行。然後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我在上培訓課的時候經常用這句話,力不足的人走到一半,死在半路上,那個叫半途而廢,證明他走過了,那才是力不足。今女(汝)畫,你今天畫地為牢,給自己畫了個圈,根本就沒走過。所以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說我們是不是寧願做一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還是我們給自己畫個圈畫地為牢。

 

 

 

總之孔子在晚年講了很多關於為政的有名的話,比如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還有“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等等。後來孔子有一次著正裝出席的場合,就是陳成子弒簡公。齊國亂了,陳成子弒簡公,然後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很嚴肅然後公曰:“告夫三子。”你跟那三家說,季、孟、孫那三家,我們沒權利,你跟他們說。然後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然後他去告訴那三個人,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這就叫作半途而廢,就是死在半道上的感覺。孔子說陳成子弒簡公,我們要討伐他,他明知道魯國不可能討伐,魯國根本打不過齊國,怎麼可能給自己惹事,討伐齊國呢?但是孔子著正裝上朝,說我們要討伐他。魯公說那你去跟三子商量,三子說,不去。孔子說反正自從我是大夫以後,這事我見到我就得說,我盡到我的責任。這是孔子晚年所做的一件政治上的舉措。

 

 

 

有一天孔子自己感嘆說:“從我與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跟我在陳蔡餓過的那些人,現在都不來了。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段為什麼特別重要,拿出來說呢?這就是孔門四科十哲的來歷,就是孔子回顧他的學生,說這里邊有四個門類,一個是德行,一個是言語,一個是政事,一個是文學。德行好,會說話,會從政,然後會寫東西。這四種人,四個門類,十個學生是我最得意的,這個叫作孔門十哲。

 

 

 

孔子最欣賞的學生肯定是顏回,你比如說孔子講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就是只有我跟你能夠做到,用的時候就出來好好用,人家不用咱,咱可以藏起來好好的學習、工作,孔子認為顏回的境界跟他是很像。然後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死的時候,子曰:“噎!天喪予!天喪予!”說老天爺是要殺了我。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大概是71歲,孔子73歲去世了,他71歲的時候顏淵死的。然後顏淵死,子哭之慟。哭得特別難過。從者曰:“子慟矣。”說你太難過了,然後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就是你不為這樣的人哭你為誰哭?這種人死了你還不哭?那難過是一定的。

 

 

 

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弟子孰為好學?”你的弟子當中誰是比較好學的?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不遷怒,不貳過,這是我學到的第一句《論語》,我小時候我爸爸就教我說:“不遷怒,不貳過。”就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是像顏回這樣不遷怒,有了生氣的事,你不要發泄在別人身上。你看我們生活中大量的發脾氣是遷怒給別人。然後不貳過,犯過一次的錯不要再犯第二次。能夠做到這一點,顏回的境界。孔子說這是最好學的,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見到別人像他這麼好學。還有一次孔子回憶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就是顏回能夠做到三月不違仁,三個月的時間,都保持在仁的那個狀態當中,這是非常難的,其他的人一兩天也就了不起了。總之顏回走了,顏回跟孔子的關系是非常親近的,孔子是希望顏回能夠接他的衣缽的。然後子路也在衛國遇難。

 

 

 

子貢在孔子的後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因為沒有子貢就沒有孔子。每一個偉大的聖人背後,一定有一個有錢的學生,這個有錢的學生有能力,把孔子烘托起來。所以在子貢死了以後,這里邊有一段叫作“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就叔孫武叔這個人有一次在朝廷上講,說子貢比孔子好,子貢比孔子還厲害。那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子服景伯就轉告了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子貢說這段話是非常明智的,他說你們都覺得我好,是因為我的這個門牆只有及肩這麼高,你一探頭就能看見里邊,有錢有錢,挺好的,這人挺能乾。夫子的牆數仞之高,你根本沒機會看,以你的能力根本看不見里邊什麼好的地方,所以你們不要再胡說了。這是子貢在極力地捍衛孔子。

 

 

 

然後叔孫武叔毀仲尼,就還是那個人整天毀仲尼,說仲尼不怎麼樣。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德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就是你要毀仲尼,子貢說仲尼不可毀,說其他人的好像丘陵一樣,你可以翻過去,孔子的好是日月,你見過哪個人翻過日月去?所以子貢是下了大力氣把孔子的理論傳播開去,因為他當時是首富,第一個典型的儒商。

 

 

 

後來孔子死後葬於孔林,大家所有的人就去種一棵樹,慢慢地形成了孔林。他的弟子在孔子的墓旁邊結廬而居,居喪三年。一群成年人,住在那兒陪自己的老師陪了三年。三年之後,灑淚而別,相擁而泣。然後走出來了,子貢說,不行,我還得再住三年。然後子貢回到那個小廬又住三年,一共六年。所以現在你今天到孔林去看,你會看到孔子的墓在中間,然後懷子抱孫,就是他的那個兒子和孫子都在這兒。然後旁邊有個小廬,那個小小的草廬就是子貢,住了六年陪著孔子的地方。

 

 

 

孔子是後來有個故事叫“獲麟”。獲麟就是有人在郊外抓到了一個怪獸,大家不認識這什麼東西,然後請孔子來看。孔子一看是麒麟,說你怎麼跑到這兒來了?神獸怎麼會在這兒被抓到?孔子說:“吾道休矣。”就是我差不多了。孔子看到獲麟,知道自己的天命將絕。後來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邊,子貢回來,他跟子貢講,他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我夢見我站在兩個柱子中間,因為我是商人的後代,根據商人的傳統,死了的人就要把棺材停在兩個柱子中間,所以我應該很快就要走了。大概就過了幾天,孔子就離世了。這是孔子晚年的這個過程。

 

 

 

孔子在晚年刪詩書、定禮樂,然後寫了《春秋》。這里邊講叫“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就是為什麼孔子作《春秋》會讓亂臣賊子懼呢?叫“一字之褒,勝於爵祿;一字之貶,嚴於斧鉞。”就是我在《春秋》里邊寫你一個字的好,你這輩子算撈著了,世世代代都知道你好人。你像我們剛剛講蘧伯玉、講史魚這樣的人,就是孔子說的一句話。但是這一個字寫你不好,完了,你這輩子完蛋了。所以當孔子作了《春秋》以後,把歷史這件事拿出來做武器的時候,亂臣賊子懼。大家都知道說,你得好好保持你的操守。

 

 

 

我們說說孔子之卒。在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卒,終年73歲,葬於泗上孔林。然後到今天,一直有70餘代。孔子的家譜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來聽聽孔子對自己的一個評價,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 就孔子不喜歡吹牛,別人說他是聖人,他都不接受,但是他說,十室之邑,這一個小村子有十家人,必有忠信如丘者,就像我這樣道德好的、講究忠信的肯定有,但是沒有人像我這麼好學的。所以孔子是一個終身成長的心態,他這一輩子一直到最後都在不斷地學習。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過矣。”就是他一直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學習的。

 

 

 

我們最後用司馬遷的一段話來結束《孔子傳》。司馬遷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就是這兩句話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就是我們讀《論語》時候的感覺。我們都特別希望能夠跟這樣的人交談,能夠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能夠活成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格。所以在今天的互動當中,我希望大家可以在我們的留言區,每個人寫下一句對你影響最大的《論語》,我們一起把它送給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