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82】
次第花開
優美的文字,會讓你更理解佛法
作者叫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頗具影響力的弟子之一。
生硬的佛教名詞就像冷若冰霜的美女,不像遠傳沒有距離。本書用更多日常的「比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讓個人在「修心」更上一層樓。
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熟悉無常,二是瞭解恐懼無常的原因,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
佛教徒就是那些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的觀察自己的身(身體)、 語(語言)、意(意識),觀察自己的身語意的所有活動。
第二個是柔和地對待自己,慈悲不僅僅是針對他人的,也是針對我們自己的,並且首先是針對我們自己的。當我們缺少對自己慈悲的時候,很難真正地對他人慈悲。
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般若,這六度都是放棄。
一般人在庶務性工作上都不喜歡變化(無常),喜歡固定做著相同的事情,這會有安全性的感覺,一但有太多的變化,就會恐懼、煩惱、抗拒。
【109】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佛教思維根本在「心為根本、修心為上」。瞭解這世界運行的道理,用正確的觀念面對它;放下太多自我的評判和想像,時刻保持正念,就會離快樂更靠近。
【181】透過佛法看世界
兩本書都提到「六度波羅蜜」,當我們能夠盡可能做到前5個放棄,就能得到「智慧」。這真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下面2句話很有智慧,希望對各位會有啟發!」我點點頭說。
修行對於每個人來講是次第而行的,修行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體的,每天你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修行,就跟我們吃飯睡覺是一樣的。
寂天菩薩講過一句話,說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大綱
前言
珍寶人生
佛門
走出修行的誤區
前言
各位好,今天給大家隆重地推薦這本我特別喜歡的書叫《次第花開》。有一段時間我會經常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就會翻開看一看,因為這本書里邊的文字真的特別容易打動我們的心靈。
而且我看這本書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隨便翻開一頁從任何一個字開始讀起,你就能夠讀進去。
這本書的作者我們大家其實已經不陌生了,之前我講過一本書叫《透過佛法看世界》,那本書的作者叫希阿榮博堪布,這是他的另外一本書。
事實上就是【181】《透過佛法看世界》是寫給那些尋找答案的人,是還沒有瞭解過佛教的人,是最基礎的這些人,回答的都是最基礎的問題。
這本書會比它稍微高一個階,稍微對佛教有一點瞭解的人讀這本書會更加有收獲。
但是就算你沒有瞭解也沒關系,因為他的文字非常優美,而且講的道理特別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他用特別多現代人生活的這種語言來解釋佛法對人類的影響。
我最早知道這本書可能比一般的讀者會早一些,因為這本書的出版社是海南出版社,海南出版社有一個特別棒的編輯叫任建成,我們叫他任老師。
任老師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說你來,我給你看一本書,專門把我叫到他們出版社去了,然後他很興奮,那本書當時還帶著油墨香,還是熱的,剛印出來那種感覺,打開好香那個味道。
他說這本書是他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寫的最棒的關於佛教的一些道理的闡釋。而且他說這個作者文字像詩一樣的優美,這是他的原話,我記得很清楚。
我迫不及待地就回家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讀完了以後我覺得真的很棒,很多話都是那種直接擊中心靈的感覺。
後來有一次我遇到何晶,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何晶跟我講說,她讀完這本書以後,就打算把它當作一生的朋友了。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朋友,經常把它放在身邊,有什麼事就打開看一看。
這本書里邊講的對於佛法的修煉是非常全面的,那我挑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來跟大家分享。
珍寶人生
第一部分叫作認識苦,首先我們得認識世界的苦,佛陀開始講法的時候也是從苦開始講起的,這個有點像什麼呢?
就是我們講有一本書叫《高效演講》,我們講《高效演講》的時候,有一個概念叫作坡道,你要對方能夠願意聽你講話,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得給他造一個坡道,讓他願意聽這個東西,讓他跟你要講的東西發生關系,這叫坡道。
所以佛陀當年講法的時候,其實給我們構造了一個特別大的坡道,就是苦。
他首先講苦,苦集滅道是他最先講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會關註苦,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特別多的苦等著我們。
所以你每天被這些苦折磨,所以你就希望能夠知道說苦到底怎麼來的,能不能夠避免,怎麼能夠減少,所以首先要從苦開始認識。
佛經上把整個人類的痛苦分成三類,一類叫苦苦,一類叫變苦,一類叫行苦。
什麼叫苦苦呢?就是我們大家都認為的痛苦,你的手被割破了,苦苦,這很苦,孩子成績不好或者老人住院了,這就是典型的苦。
我們大家每個人都認同的這些事確實是很倒霉的,這叫苦苦。
什麼叫變苦呢?變苦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實際上它的本質還是痛苦,而這個快樂最終會演變成痛苦,這叫變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談戀愛的時候覺得特別快樂,但是到最後吵架的時候,就會變得特別痛苦,甚至分手更痛苦,這就叫變苦。
原來是特別美好的事情到最後會逐漸的變成特別壞的事情,比如說吃冰淇淋這是多麼愉快的事,但是慢慢地會變成一身肥肉。
它就會變成一種痛苦,所以諸漏皆苦,所有的感受到最後都會演化為痛苦。
第三種苦叫作行苦,就是眾生陷於輪回當中,整個的這種狀態所存在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所束縛的這種細微的痛苦,叫作行苦,所以基本上這三大類痛苦就已經夠大的了。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被分成了八種,生、老、病、死,這是不能夠逃脫的,然後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遇臨,這個我們在別的書里邊解釋過很多次了,所以這次我們不詳細的解釋了。
怨憎會,就是跟你仇恨的那個人這輩子一定會遇到;愛離別,你再愛的人都會跟你分開遲早的事;不遇臨,就是你不想發生的事遲早會發生;求不得,你想得到的永遠得不到,得到了,就不想要了,這就是人的普遍的特徵。
為什麼我們要先說痛苦呢?因為堪佈告訴我們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起來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事,實則不然。
為什麼呢?對痛苦的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就能夠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
我們是不是拿了大量的時間在憤懣、在生氣,在覺得這是為什麼要對我這樣,我不應該承受這樣的東西。
當你腦子里邊不斷的想著這事對你不公平,這事不應該發生,如果沒發生該多好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大量精力耗費在了不接受痛苦這件事上。
但是當你知道了痛苦的發生是必然的,八苦還有三大類苦就是存在那個地方的,所以當它發生以後,它只是發生了,那麼你就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就好,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它就好了,怎麼樣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怎麼樣讓它發展就好了,而不要糾結在那個情緒當中。
這實際上是大幅地減緩了我們的痛苦,因此瞭解痛苦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避它,而是為了我們直面它。你越直面它,痛苦就會變得越簡單,而你整天希望它沒有發生,它就會拼命糾纏你,會讓你變得更加痛苦和糾結。
所以寂天菩薩講過一句話,說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這句話現在在網際網路上變得很火,實際上它是寂天菩薩曾經講過的。因此瞭解痛苦,我們才能夠直面它,讓它變得更簡單,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第二個主題叫作克服恐懼,為什麼我們人會長期的恐懼?這本書里邊這句話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他說為什麼人們會焦慮和恐懼?焦慮和恐懼的核心就是我們拒絕無常的發生。什麼叫無常?這個世界上的事是成、住、壞、滅,它是會不斷的變化的。
這本書現在在這兒,它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沒有,到最後這本書就消失掉了,這叫壞滅掉。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你必然會變老,你一定會變得身體越來越糟,你最後一定會長皺紋,會走不動路這是一定的。
那麼,明知道它一定發生,但你心中拒絕它,你就會焦慮,你就會覺得我很難受,我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安全。
所以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誤解是什麼呢?
叫作知患為實。我們把這個患化的東西當成了一個實在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依賴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恆常性,固有性就是無我,不具有恆常性就是無常。
我並沒有一個自信叫作樊登,這叫無我,我也未必在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這個叫無常。
所以當我們不認識到無我和無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誤認為是無常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是因為那事發生了,這個無常發生了,所以讓我覺得好痛苦。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你對於無常的恐懼。
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熟悉無常,二是瞭解恐懼無常的原因,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你才會發現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不是只有自己在衰老,不是只有自己在生病,不是只有你在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樣。
因為這個世界整個是無常的,每個人面臨的世界是一樣的。熟悉無常能夠令我們的內心真正放鬆和開闊,所以克服恐懼的方法是瞭解無常。
另外一個主題是我們每個人都得知道人身難得,佛法特別講究強調人身難得。什麼叫安樂呢?這本書裡面講了什麼叫安樂,放下執著就會安樂。那麼什麼是執著,怎麼才算是放下?
說到底安樂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這是希阿榮博堪布寫的原話。
他說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其實痛苦消失就是快樂。
如果人們能夠像觀察自己的皺紋一樣去熟悉自己心念活動的話,就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
咱們此刻坐在這講書都帶著一種淡淡的喜悅,你躺在你們家的床上聽這本書的時候,你早上起來一邊刷牙,一邊在聽這本書的時候,或者你開著車,一路堵車也好、暢通也好,你聽著我講這本書的時候,此刻這種感覺就具備著一種淡淡的喜悅。
如果不把快樂寄托於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們的刺激,那麼快樂的感覺是可以延長和擴大的,好好體會一下這句話。
我們有多少人是把快樂寄托在外部世界,就是我們認為說只有我得到了這個,我才快樂,只有我擁有了什麼東西,我才能夠快樂,這時候你發現你的快樂真的好少。
而且你所擁有的那些東西都是瞬息萬變的,它會分分鐘就會不一樣,你的帳戶上的錢是會減少的,一會多了、一會少了,你因為它就一會高興、一會生氣,所以你的快樂在不斷地消耗。
而事實上如果你的快樂並不建立在外部這些東西上,你此刻坐在這兒就能夠體會到那種淡淡的喜悅,這種感覺就叫作輕安,輕安是所有修行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那麼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什麼叫我執呢?我執就是對自己的執著,認為自己很重要,自己很強大,自己不能夠被侵犯。法執是對周遭事物的執著。
所以其實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我們耗費了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和外界之間砌一道圍牆的做法是徒勞的,你總想把自己保護起來,這是徒勞的。
而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會讓你變得更加不快樂。你發現你嘗試了那麼多次,你還是會被別人傷害,你嘗試了那麼多的存款,你用了那麼多的保險,你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富足不足夠,這種挫敗感會使得你變得更加不快樂。
所以注意觀察你的各種情緒能夠幫你安住在負面情緒當中,而不是壓制它。對待負面情緒的方法,既不是壓制也不是發火把它發出來,這兩種方法都會對你的身體產生很大的傷害。
你應該安住在這個情緒當中,然後把快樂寄托在向外求持之上,不斷地向外追求的東西上,就會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就會越不滿足。
我認識挺多有錢人的,真的未見得有錢的人就比沒錢的人快樂更多。
然後還有一個主題堪布講到自律,修行其實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者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等精神品質,也就是要關註到我們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地調整自身行為與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和快樂。
什麼叫慈悲?就是你的所作所為不要給這個世界的其他人再造成傷害,這是慈悲。
所以不忍心看到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叫惻隱之心,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在這個基礎上,你如果能夠再往前邁一步,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這就是悲心。
雖然我們有時候表現得自私、冷酷,但是你的這種能力其實始終是存在的,就算在一個殺手的身上也會存在。
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嗎?就是殺手萊昂,真正豐富的人物錶面上很冷酷很殘忍,但他內心當中一定還存在著悲心,所以從長遠說我們如果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必須做到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就是我們講的正念,所謂的想開一點,咱們經常講說你要想開一點,所謂的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裡編故事,故意誇大,加重你的感受。
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象當中,沒有好處的這種想象當中,負面情緒的存在就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
沒有自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沒有好處,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的目的是不傷害。
佛教經常講戒律,大家講戒律是束縛,戒律使得你不能吃肉,戒律使你不接近女色,戒律使你不偷盜、不淫邪。
實際上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你,戒律是為了保護你,戒律是為了使得你給這個世界造成的傷害盡量減少。
佛門
還有一個常見的詞叫皈依,我們經常講皈依,這本書里邊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會引用這句話,就在這上面就印著,它說有的人居無定所的過著安寧的日子,西藏的牧民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但是有的人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皈依是整個的修行,皈依的儀式並不是修行的起點,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
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始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是最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且能夠無懼地接受無常,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人們以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遭遇,只要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
無常不是人生的一個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你如果意識到無常不是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的話,那麼皈依就不是一個儀式,而是你整個人生的作為。
當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心量放大到了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的時候,你就能夠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和磨難,這就是皈依的意義。
你能夠把所有眾生的苦難都裝進來,你的心就會變得特別廣大。那麼,皈依佛法其實需要膽識的,這個很重要,需要膽識。
很多人皈依是為了給自己買一份保險,說我的家裡邊已經有錢了,已經有保險金了,但是不夠我還得信佛,我信佛能夠保證我更安全,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佛法不向你承諾任何的安全感或者確定性,事實上佛法就是要打破你對於安全的幻想,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地習慣對於生活這種不迎不拒的態度和做法。
當你能夠打破這個安全桿的時候,你根本不需要依賴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根本不需要把自己非得停在一個什麼東西上不變,覺得這個只要不被破壞才會更好,沒必要。
我們還經常談到一個詞叫出離,就是發了出離心。我突然對現在的生活,不願意過了,我打算過另外一種生活,這叫出離。
實際上出離離開的是什麼呢?出離離開的是一種慣性,我們都生活在巨大的慣性當中,我們覺得這個事比這個事更好,是因為你更習慣這個事。
如果你不改變習慣的話,你就會被這個積習所牽引,就會投身到下一次輪回當中去。
所以如果想讓這個巨大的輪回的這個輪子停下來,簡單的辦法就是你能夠不斷的改變現在的習慣,然後才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這就叫作出離。
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真正的自由是能夠擺脫整個社會的慣性,而最大的慣性是輪回的慣性。
所以為什麼修行有時候不能夠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有的人修行一段時間覺得挺好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又回去。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就在於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了,我們把全副的精力投入到了生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再上一個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中握著的沙子,抓得越緊,它流失得越快。
所以放鬆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對你的生活放鬆一點,不要總想掌控一切,這時候你的心態會變得更平和、更舒服,你才能夠感受到一天一天當中的快樂。
包括我的親人在內,我見到很多人每天生活得很焦慮,為各種各樣細小的事情焦慮,甚至為家中沒有哪個菜而焦慮,為家中少了一個塑料袋焦慮,各種事都能夠引起他們的焦慮。
因為他把生活抓得太緊了,他希望這個生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實現,讓大家都安全,很好能夠理解,這也是慈悲的一種表現。
但是這種巨大的慣性會把他帶動進去,讓他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當下的喜樂。
所以普通人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心頭一緊,這是堪布在描述我們的生活。
他說每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心頭一緊,然後我們就必須立刻判斷出它的利弊以採取相應的行動,我們自以為自己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天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順境如此、逆境就更加可憐。
修行只是讓你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在不確定性當中安住的感覺,有人把這個就叫作自在。
我們經常看有人寫叫大自在。我能夠在任何不確定環境下安住下來,這叫自在。
所以趨利避害是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我們的初衷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免於痛苦。
而實際上這樣做卻是使用另一種痛苦來替代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固的習慣,從抓取到舍棄仿佛是一個重大的選擇,而實際上你並沒有選擇。
如果你自以為是,不僅割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到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我記得當年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特別喜歡的一句話,他說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為自卑,這話就不能理解為什麼自以為是會表現為自卑,他說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麼呢?
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所以如果你願意改變這些讓你看起來像個傻瓜的習慣的話,這個就叫作出離。
真正的出離不是到廟里出家才叫出離,真正的出離是願意當下改變,這叫作出離。
走出修行的誤區
最後我們要講什麼叫菩提心?佛教徒是什麼,佛教徒就是那些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的觀察自己的身(身體)、 語(語言)、意(意識),觀察自己的身語意的所有活動。
第二個是柔和地對待自己,慈悲不僅僅是針對他人的,也是針對我們自己的,並且首先是針對我們自己的。當我們缺少對自己慈悲的時候,很難真正地對他人慈悲。
一個人整天想關懷別人,整天去福利院里邊做好事,但他對自己都特別地刻薄,他天天都讓自己很痛苦,他怎麼能夠給別人帶來真正的喜樂。
所以你首先得學會對自己慈悲,你才能夠真的對別人好,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你自己會有很多負面的東西,你有很多做錯的東西的時候,這時候依然不要忘記知足和感恩。
我有錯誤,我有缺點,但我依然可以知足和感恩,做到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只有你不放棄自己,你才會不放棄他人。如果你對自己的自私、貪婪、懶惰,你都不能夠忍受的話,你都會覺得深深的自責、很痛苦的話,那麼你對別人出現這樣的事,你會更加嚴厲地斥責他。
所以要學會對自己寬容、對自己慈悲。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會學會體驗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能力,你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能力,這都是由己及人的。
所以願諸眾生永居安樂以及安樂的因,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這就是慈心。願諸眾生遠離痛苦以及痛苦的因,希望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這叫悲心。
對自己感恩、對他人隨喜,對自己做對、做錯,感恩;對他人隨喜,他人做對了高興,叫喜樂。
對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的對待眾生 包容一切、毫無偏見,這個叫舍心。所以這四個合在一塊叫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咱們經常聽說四無量心就這個,慈、悲、喜、捨,這都是菩提心的範疇。修煉的方法就是我們講的六度,在這我們深入的解釋一下什麼叫六度?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叫作智慧,這就是六度,叫六度波羅蜜。六波羅蜜的意思就是渡到彼岸,你要從此岸渡到彼岸去。
佈施的精髓是捨棄你的貪執,我們特別想要這本書,我不捨得它丟掉,但是你要學會佈施的話,就是有人要,你可以給他,對已有的東西不執著,對沒有的東西不希求,這個叫作不執著,叫作放下。
所以我們通過佈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所以並不存在施惠於人這種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者為佈施的結果而牽腸掛肚。
對於已經擁有的隨時能夠放棄,對於沒有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就是最好的佈施。
千萬不要覺得我們佈施給了別人,是你給他們施澤了恩惠。
咱們樊登讀書會不是會捐一些圖書室嗎,他們就請一些孩子或者是校長來到我們的會場,他們就會對我們表示感謝,說謝謝你們。
我那時候就會覺得特別尷尬,因為我覺得其實我沒有幫到他們什麼,我們只是給他們捐了一些書,我會對他們表示非常感謝,因為他們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當你沒有覺得去幫到別人的時候,這才叫作佈施。
而當你整天覺得說我又做了多少好事,我又幫了誰,那個地方又欠了我什麼東西,整天以一個慈善家自居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放棄任何東西,你只是拿它去交換了一種感覺而已,不叫真正的佈施。
佈施是真的放下了,捐出去就不要管它了,他最後用的好不好,沒關系,這個隨緣就好了。我只是佈施,修煉的是我可以不擁有這些東西,不貪著它。
持戒呢?戒律不是束縛,而是保護,戒律指適當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兒。
它的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叫持戒。
比如說不讓你吃肉,這其實是對你的保護,對吧,不讓你淫邪,不讓你偷盜,不讓你說謊話,不讓你欺負人,這都是對你自己的保護。
所以當你能夠持戒的時候,是一種保護,保護自己,也保護眾生。
忍辱是很多普通人覺得最做不到的,說你罵我,我就要罵回你,你欺負我,我就要打你,這樣的話才能保持我們人格的平等。
忍辱是讓我們能夠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不輕易地對任何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就是忍辱的要義。
任何情況都能夠適應,任何可能性都能夠接受,既沒有屈也沒有弊,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忍辱和正念是相關的。
比如說你被一個人欺負了,這是我們會員都學會了,很多人講說保持正念,就意味著我並沒有特別希望擺脫目前的狀況,因為沒有一個自我受到傷害,我是無我的,當然難度是比較大忍辱。
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而勤奮的去做事,我們平常做事勤奮是因為必須,你不做事你就失業了,你不做事家裡沒得吃了,這時候這只是叫勤奮,這不叫精進。
精進是我並不是因為必須而我去勤奮地做事,這個才叫作精進。
所以如果求知這件事需要一輩子,我就一輩子歡歡喜喜地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為漫長而著急沮喪,這叫精進。
勤奮是需要得到結果的,你勤奮說我今天加班了,我努力了,我創業了十年,我需要上市,這是勤奮你要帶來結果。
精進是什麼呢?可能沒有人承諾你這輩子一定能夠修成佛,沒有人承諾你這輩子一定能夠成功,但我還在不斷地努力,這個叫作精進。
禪定是舍棄散亂,禪定也幫你捨棄,在捨棄散亂,沒有定力而企圖在喧鬧當中不散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夠安住,能夠不離清醒的覺知,那麼一切行為都可以是禪定的。
在《論語》當中專門描述了孔夫子是怎麼樣生活的,在鄉黨那一章里邊你都看到孔夫子生活當中,走路、跟人吃飯、說話,見到盲人怎麼辦?見到出殯的人怎麼辦?唱歌的時候怎麼辦?高興的時候怎麼辦?跟鄉人在一起怎麼辦?跟國君在一起怎麼辦?
無時無刻都在保持正念,都在不斷地修煉,這就是禪定。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有定力,捨棄掉散亂,能夠專注在當下,禪定。
最後的智慧就是指波若空性,它超越文字,很難用文字來描述出來。
它比較接近內心一種極度開放的狀態,清明、遼闊、不固執、不僵化、不拒絕、不期求、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這就好像一句廣告語一樣,這就是般若的感覺。
所以整本書就是告訴了我們修行對於每個人來講是次第而行的,修行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體的,每天你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修行,就跟我們吃飯睡覺是一樣的。
所以我希望通過我講這本書是一個引子,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自己去看這本書。
你有沒有覺得這本書里的語言都特別的美,比如說我們很多人在破敗的房子里邊安住了一生,很多人在豪華的房間里邊逃亡終身;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只是擺脫了社會的慣性;戒律不是束縛,戒律是一種保護,這都是這本書里邊特別棒的語言,謝謝大家,我們下本書再見!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次第花開
#希阿榮博堪布
#六度波羅蜜
#寂天菩薩
#佛教徒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ref=saved&v=175244234240294
電影【達摩祖師】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次第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