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62】

正面管教

 

小孩教養怎麼辦?學會核心溫柔而堅定,會讓你更懂得和小孩相處!

20210506.jpg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樊登APP撥放量8175萬,小孩教養的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痛點。擁有7個小孩的簡‧尼爾森女士,目前她的小都有不錯的發展,所以讓權威專家來分享經驗和方法,再適合不過了。

 

帶小孩會痛苦就是方法錯誤;這一句話就打中很多父母的痛處。父母要化身為導遊,引導小孩認識這世界,小孩犯錯是美好的過程,有方法和心平氣和引導解決問題,就是溫柔而堅定。

 

大人的世界裡,希望碰到家人和同事都是情商高的人,有話好好說,才會使人聽得進去;相同道理在於父母面對小孩也一樣。

對小孩嚴厲不會讓他變得更好,只會讓他的自尊水平和自控力大幅下降,不利於未來發展,這是作者的見解。

 

印象中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小女孩約5歲,對一位父親賞巴掌,這位父親還笑嘻嘻地給她一直打;這種錯誤離譜的狀況,就是父親沒意識到嚴重性,小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行為失當,這小女孩未來到學校也會動手打同學。所以父母親要引導小孩,非常重要。

 

 

正面管教

 

我們在要致敬的是兩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心理學家,一個叫作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個叫作魯道夫·德雷克斯。

 

這兩個人的心理學研究給正面管教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正面管教把它發展成了一套系統性的方法(7項感知能力)

 

第一個,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就是覺得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

 

第二個是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價值的感知力。那我的貢獻是有價值的,大家需要我。

 

第三個是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第四個是內省的能力很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第五個是人際溝通的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且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第六個是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第七個是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溫柔而堅定

 

孩子跟父母頂嘴,然後特別凶就堅持不要做一件事,孩子發飆了,這時候你可以怎麼做呢?有的父母會很生氣把孩子拉到一邊,這是叫作嚴厲。有的父母說,那就隨他去吧,這變成了放縱。

 

溫柔而堅定的表現是什麼呢?這時候父母轉身先離開了,為什麼?我不能夠要求你一定要學會尊重我,但是我最起碼可以要求我要尊重我自己,我現在感受不到孩子對我的尊重了,所以我需要冷靜一下。這個過程其實是讓父母冷靜的一個過程。

 

一個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處理問題是沒法做到溫柔而堅定,所以這個父母先轉身離開。孩子也會覺得媽媽是不是生氣了,走了。然後過一會,父母調整完了心態以後過來說,寶貝,我很抱歉你剛才生這麼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的時候,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

 

確定了一個規矩,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的時候,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這要告知孩子,我不是生氣,我是不能夠接受你的這種做法,雖然我愛你。接下來要說我愛你,我願意和你在一起。

 

因此當你覺得你能夠做到尊重我的時候,你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的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然後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對你我都尊重的解決辦法上。

 

 

關於解決問題:3R1H

 

作者有趣的經驗我見到了那個瑪麗,就是簡·尼爾森的女兒,她小時候有一天跟媽媽吵架了,吵架之後,賈尼爾森非常生氣。那天不知道,她也沒說具體什麼事,就非常地生氣,然後說你就是一個被寵壞了的調皮搗蛋鬼,就說那個女兒。那個女兒說,你可不要待會找我道歉,因為她知道媽媽這套理論,你這樣用語言傷害我說,你可不要待會跟我道歉。簡·尼爾森說,你放心,我絕不會跟你道歉,這媽媽也是真急了。

 

所以你知道,雖然我們有很多理論,甚至是這些人創造這些理論,父母有時候犯錯也是難免的。我們對自己也要寬容一點。瑪麗就砰摔門回到屋子裡去,哼哧哼哧生氣。簡·尼爾森過了一會冷靜了,她完全理解這個理論。冷靜了以後,她說行吧,我去給她道歉。

 

然後去把門一推開,發現那個瑪麗坐在屋子裡邊拿著一本《正面管教》的書,然後拿筆在上面寫騙子,騙子,騙子,就是她恨她的媽媽,在本子上寫的全是騙子。因為你媽媽寫的《正面管教》這本書,你竟然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我,就寫騙子。後來簡·尼爾森就過去跟女兒道歉,就是用承認,和好,最後解決。

 

一開始瑪麗還不接受,但是過了大概三五分鐘,當女兒也消了氣以後,就過來擁抱她的媽媽。因為都是《正面管教》的方法帶大的孩子,所以她的修復能力和情商能力都比較強。

 

那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任何一個家長,你方法就算是對的,就算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也難免會犯錯。這時候你要用你的道歉來幫助孩子學會道歉。當孩子也學會了道歉以後,在家庭互動當中就會出現,特別多修復的機會。

 

所以三個R原則的道歉方法,還有就是要教會孩子社會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理論,叫14天修復理論。有一個人說他得了憂鬱症,跑來找阿德勒,阿德勒因為是心理學家,阿德說14天我就能幫你治好你的憂鬱症。然後這人說什麼事,怎麼做,有方法嗎?阿德勒說你每天為別人無償地做一件事。咱們中國人講的日行一善,你只要堅持14天都為一個其他的人,不管是誰,為其他人做一件事情,不求回報,14天下來憂鬱症就好了。

 

積極暫停

 

所以怎麼樣識別這些不良行為呢?有從內到外兩種方式,從內的尋找方式是關註你自身的感受。如果你感受到孩子讓你惱怒著急、內疚或者煩惱、惱怒,那麼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過度的關註,如果你感覺到威脅就是孩子想要主導,而你也想主導受到了挑戰,被激怒或者有時候被打敗了,那麼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尋求權力。那麼如果你感覺到受了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是憎惡,孩子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報復。

 

因為這本書不光是寫給家長的,還包括很多老師,簡·尼爾森影響了全世界上百萬的老師,所以大量的老師我希望也可以好好地讀一下這本書。


積極的暫停有幾個原則,第一個是要花時間訓練,就首先要告訴所有的孩子,包括你家裡的孩子和你班上的孩子,要告訴大家說我們有一個方法叫積極的暫停。

 

積極的暫停是什麼呢?積極暫停不是為了懲罰誰,而是為了讓我們快速恢復狀態,讓我們快速地從剛剛那個不良的狀態當中,從那個生氣的狀態當中恢復過來,所以這個需要我們訓練。我們練一下積極的暫停就是給大家訓練,積極的暫停是一個方法而已,幫我們平息的一個方法。


然後第二個就是讓孩子們自己佈置自己的暫停區,佈置一個暫停區。比如說有的孩子會設計一個棕櫚,樹畫在那個地方說我要積極暫停,我去棕櫚樹下待一會,或者有的孩子會把那個地方佈置成玩具,佈置成書等等。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知識就是力量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正面管教

#溫柔而堅定

#樊登

#2份心得

#積極暫停

#小孩犯錯是美好的過程

#對小孩嚴厲不會讓他變得更好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正面管教

 

 

讀完本文約需28分鐘

 

 

 

2016年,我在教育部的一個教育論壇上遇到了簡·尼爾森的女兒瑪麗,在這個論壇上,她作為發言嘉賓,有一段話讓我特別認同。她說,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感覺到痛苦,那麼你的方法一定是錯的。

 

 

 

這個話為什麼讓我覺得特別棒,我的育兒經驗以及我所講述的所有的理論都指向這個方向,那有人說你這樣講也太誇張了,管孩子哪有不生氣的,生氣和痛苦是兩回事。

 

 

 

有很多家庭當中會覺得孩子已經成為了特別大的一塊心病,就覺得太讓人生氣了,太沒招了。比如說孩子不守時,孩子喜歡吃零食,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註意力不集中,孩子跟父母對著乾,打游戲上癮等等。每一件事讓父母都覺得沒法解決,無比痛苦,這個時候你的方法就一定錯了。

 

 

 

所以我們今天要來講述簡·尼爾森的這本非常經典的著作,叫作《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英文名字是積極的紀律,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紀律性的環境。但是這個紀律性的環境所帶來的是積極的影響。

 

 

 

在整個這本書當中,你不用記得所有的東西,你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好了,叫作和善而堅定,也有人叫作溫柔而堅定,或者是溫柔,但是有邊界。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帶來一個和善而堅定的教養環境,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並且孩子跟著父母能夠學會特別多關於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技能與他人互動的方法。你就達到了正面管教的目的。

 

 

 

賈尼爾森有七個孩子,她是18個小孩子的祖母或者曾祖母,所以她有著非常充分的育兒經驗,而且她的孩子們都非常成功。我們在要致敬的是兩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心理學家,一個叫作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個叫作魯道夫·德雷克斯。

 

 

 

這兩個人的心理學研究給正面管教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正面管教把它發展成了一套系統性的方法。

 

 

 

在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理論當中認為,我們培養一個孩子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培養孩子七項感知能力和技能。這七項感知能力和技能是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所必備的。

 

 

 

首先,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就是覺得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

 

 

 

第二個是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價值的感知力。那我的貢獻是有價值的,大家需要我。

 

 

 

第三個是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第四個是內省的能力很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第五個是人際溝通的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且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第六個是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第七個是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聽起來有點復雜,但這七個方面將會為一個孩子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礎。通常父母跟孩子互動大致分三種方式。第一種叫嚴厲,有的父母會非常的嚴厲。

 

 

 

那天我在一個寺廟里邊看到一對很可愛的小兄妹,大概四五歲的樣子,然後跟他們媽媽一塊去拜佛,這兩個小孩子很調皮,就在佛堂里跑來跑去。那個媽媽就訓斥他們,媽媽當著佛的面訓斥他們,我不是覺得那個媽媽沒有修養,那個媽媽她是為了孩子安靜,為了孩子不要去打擾別人拜佛等等,非常好的一個發心。但是那個媽媽的態度冷若冰霜。她會非常嚴肅地把那個男孩叫到跟前說,我跟你怎麼說的,有記性沒記性,出去。

 

 

 

我絲毫不懷疑媽媽愛孩子,這個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媽媽訓孩子的時候,那個態度就叫作嚴厲。而在這種嚴厲的態度下,那個小男孩根本就沒有改,那個小男孩嘻嘻一笑,然後就出去又到別的佛堂去鬧去。因為這種用嚴厲的方式控制的孩子,只是短暫地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乖,他其後會有很多種反叛的方法。

 

 

 

這種嚴厲的懲罰所帶來的反叛的方法有4種表現,叫4個R,有英文字母R開頭的4個詞。

 

 

 

第一個叫作憤恨,就是他說你欺負我,我恨你,我內心當中很恨你,現在小時候的我沒法恨,長大了我就恨你,我就表現出來了。然後第二種叫報復,就是你不讓我鬧,我想辦法在別的情況下,把你鬧得更厲害,報復,你不給我面子,我今天才不給你面子。第三種反叛,他會做得更凶。第四種退縮,退縮就是我在你面前不做,我悄悄做,被你發現不了。

 

 

 

所以我們自己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你小時候被你父親揍過那麼多次,你真的改了沒有,還是你變得更加狡猾,然後每次做那些壞事都不被父母發現。這就是我們說第一種叫嚴厲的方法,嚴厲的方法帶來非常多負面的問題,這4個只是當時就能夠看得到的,再往後還會有責任感缺失,自律性差。

 

 

 

一個人的自律性是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的,而這種嚴厲的教育方式會大幅下降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低,他就越沒有自律性。

 

 

 

所以很多父母跟孩子為了打游戲這個事玩命,從孩子手裡搶游戲機,把手機鎖在抽屜里等等這種方式,甚至還有人會拿手機來做獎勵。你今天做了一個什麼事,我獎勵你玩15分鐘,孩子就歡欣鼓舞。你沒發現你把孩子的自尊水平在不斷地下降嘛,就是孩子會覺得他是沒有任何主宰能力的人,他說什麼都不算,唯一的只有要麼取悅父母,要麼跟父母鬧。到最後才能得到父母的一個許可,自尊水平越低,就越沒有自律性。

 

 

 

我見過很多父母足夠幸運,一路連打帶罵帶監督、帶懲罰誘惑等等的手段,把這孩子哄得上了大學。上了大學以後,你還能盯著他嗎?有很多父母就講上了大學,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孩子在大學里才可以放開了打游戲,才可以放開了放縱。然後很快被大學退學或者做出更加糟糕的事情來,所以這個嚴厲的方法是肯定不可行的。

 

 

 

第二種叫作驕縱,驕縱就是父母也沒辦法。父母說,就隨他吧,孩子的天性,沒關系。我見過很多父母是以天性教育為理由,說孩子的事不要管他。但是你會發現,他的孩子把別人揍了,他就說不要管他,別的孩子把他的孩子揍了,那就不行,甚至有時候在博物館里邊孩子把整個博物館吵得要翻掉了,然後甚至拿腳去踢那個博物館的文物了,這個父母還說天性教育不要管他。

 

 

 

這種驕縱的方式會使得孩子沒有自信,你看起來這個孩子非常得開心,覺得自己什麼都行,實際上他內心沒有自信。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他並不清楚。他只是覺得好像這一切,父母都能夠包容。所以到最後,這個孩子反倒會有成癮性人格,會特別地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因為父母給他的指導不夠多。

 

 

 

阿德勒有一個最重要的研究,我覺得是我讀這本書收獲最大的一句話,他說孩子跟大人的最大的區別在哪?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別強,但是孩子的解讀能力特別差。

 

 

 

舉一個例子,孩子家裡邊生了一個小妹妹,然後這個哥哥發現媽媽有了小妹妹以後就更多地去照顧小妹妹,這是肯定的。因為嬰兒需要得到很多的照顧,所以父母就去使勁照顧這個嬰兒。

 

 

 

哥哥的心理解讀是什麼呢?他感知能力很強,他感知到了他的愛被分到了一些到那個小妹妹身上,但是他怎麼解讀這件事呢?他的解讀的辦法就是我也得讓他們照顧我。怎麼才能讓他們照顧我呢?我得像小妹妹一樣,所以這個孩子他尿床,把便便拉在褲子上,不好好吃飯,生病等等。他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獲取父母的註意力。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解讀。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解讀都是錯誤的。

 

 

 

我有一個比喻,我說父母其實有點像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父母像是孩子的導游。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他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根本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也不知道那個是為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要跟他說這樣的話,為什麼要道歉都不知道。父母要跟他解釋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要給他樹立一個邊界。那麼要做到既要有邊界,同時又不能那麼嚴厲,又不能那麼凶用懲罰的方法嚇到他。

 

 

 

應該怎麼做呢?第三條路就是正面管教的道路。正面管教的核心就是我們要能夠學會和善而堅定,那麼你判斷一個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有哪些依據?簡·尼爾森說,判斷一個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是要看四件事。

 

 

 

第一件事,他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堅定,就是他讓孩子感覺到了無條件的愛,但是又有確定的邊界,讓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

 

 

 

第二個就是他有沒有給孩子帶來歸屬感和價值感,你要知道阿德勒的心理學研究當中,就認為孩子在童年的時候追求的就是兩件事,第一個就是歸屬感,第二個就是價值感,就是我覺得自己蠻特殊的,我覺得我是有價值的,叫價值感。歸屬感就是我知道有人愛我,我的爸爸媽媽是肯定無條件喜歡我的,這兩種感受是孩子最重要的。

 

 

 

童年時候追求的東西,所以還有很多父母問這樣的問題說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嬰兒的時候哭,一哭起來聲音好大,要不要抱他?很多人支招說不要抱,越抱他哭得越厲害,這是完全外行的說法。

 

 

 

當一個孩子哭鬧的時候,他是在尋求歸屬感,他在尋求有人愛他的那種感覺。這時候父母根本不管他,父母說等他哭夠了他就不哭了,小孩哭一哭是對身體有好處的。他的內心當中就會覺得特別地焦慮。這種焦慮會在什麼時候釋放出來呢?結了婚以後 。所以我們後邊會講一本書叫《親密關系》。到時候你就知道了結了婚以後,這種沒有滿足的歸屬感以及這個價值感都會在婚姻生活當中變化成大量爭吵的原因。所以,你一定要小心教育能不能給到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第三個就是教養的方法是否長期有效?我見過很多父母對孩子冷冷地說話或者非常凶地大喊大叫,或者就是那種感覺,那種氣氛能夠讓整間屋子的人都害怕。那種感受是因為父母覺得只有這麼嚴厲才會有效,這個所說的有效,就是短期5分鐘之內,就是現在我只要一凶,他立刻就變好了。然後很多父母會說每次都得讓我翻臉,每次只有我翻臉了,你才能夠聽話,這都是短期有效的方法。

 

 

 

你要考慮長期有效,你稍微學一點原理,你稍微想一想如果這個行為累積在這兒。再過個10年或者15年,他長大了以後還會不會有作用,或者他離開了你,他需要自律的時候,還會不會有作用,這是第三個要素。

 

 

 

第四個就是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你通過教養方式能夠傳遞給他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

 

 

 

符合這4個特徵才是一個有效的教養方式的標準。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瞭解怎麼樣能夠做到和善而堅定。

 

 

 

這里邊有一小段案例,我覺得一念這個你就知道什麼叫作和善而堅定的表現。孩子跟父母頂嘴,然後特別凶就堅持不要做一件事,孩子發飆了,這時候你可以怎麼做呢?有的父母會很生氣把孩子拉到一邊,這是叫作嚴厲。有的父母說,那就隨他去吧,這變成了放縱。

 

 

 

和善而堅定的表現是什麼呢?這時候父母轉身先離開了,為什麼?我不能夠要求你一定要學會尊重我,但是我最起碼可以要求我要尊重我自己,我現在感受不到孩子對我的尊重了,所以我需要冷靜一下。這個過程其實是讓父母冷靜的一個過程。

 

 

 

一個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處理問題是沒法做到和善而堅定,所以這個父母先轉身離開。孩子也會覺得媽媽是不是生氣了,走了。然後過一會,父母調整完了心態以後過來說,寶貝,我很抱歉你剛才生這麼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的時候,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

 

 

 

確定了一個規矩,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的時候,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這要告知孩子,我不是生氣,我是不能夠接受你的這種做法,雖然我愛你。接下來要說我愛你,我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你能夠做到尊重我的時候,你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的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然後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對你我都尊重的解決辦法上。

 

 

 

看出來什麼叫心平氣和了嗎?就是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解釋這件事,就算我生氣了。我要告訴你剛剛的那個做法讓我生氣,現在我已經調整好了,我希望咱們倆能夠同樣心平氣和地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孩子在跟你學習,所以如果你能夠表現出來平穩的情緒態度,你能夠用建設性的方法跟他來解決問題,這個孩子很快就學會。而在制定規矩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邀請孩子加入進來。

 

 

 

比如說我們家玩手機這件事兒就是公開討論,嘟嘟喜歡玩一個叫天天酷跑的一個游戲,然後玩了大概兩三年了,昨天他把它刪掉。他說爸爸,我覺得我應該跟這個游戲告別了。我說為什麼,他說已經玩了這麼多年了,我想玩一個新游戲。我說那你玩一個新游戲,你為什麼把你原來的游戲刪掉了?那正好有你那麼多的積分,有你那麼多的這個寶貝、獎品。他說沒關系,就是他刪掉那個老游戲,他覺得沒關系。

 

 

 

這個讓我很欣慰在哪呢?你有沒有見過有的家庭里邊的孩子丟了一個游戲里的道具或者寶貝就特別地抓狂,甚至我們還聽過那種極端的案例,有一個人所有的裝備丟了以後,竟然自殺。因為那個裝備是他打了很多年打下來的。我跟嘟嘟當時就講,我說嘟嘟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夠刪掉這個游戲,你內心都不會那麼難過嗎?他說為什麼?我說因為你心中有愛,你心中確定有愛。你知道你的父母是愛你的,所以你不會對那些外在的裝備游戲那麼在意。嘟嘟聽了以後很高興。

 

 

 

我們在討論說,他想再玩一個新的游戲的時候,重新制定規則。他原來玩那個天天酷跑是一周玩10局,一周就10局,他自己數著,大概一局也就是兩分鐘左右,他就玩一會兒放下,然後就是10局一到。他一定把手機還給我們就不玩了。

 

 

 

這次新的游戲,不是按局算,所以我就建議他,你就一天玩半個小時。我覺得一個孩子一天半個小時游戲真的不算過分,我說一天玩半個小時。他說那不行,那太長了。那一天玩半個小時時間太長了。如果是一周10局的話,原來一周才不到半個小時,那我現在就變成一周半個小時怎麼樣?他在跟我商量,他在跟我提各種各樣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然後就真的能做到。

 

 

 

因為這個孩子他有他的自尊心,他的自尊水平高,他就會有自律能力。而且我又讓他知道說,因為有愛在這里邊。所以邀請孩子加入到一起制定規矩的這個過程當中來,再加上你有一個平穩的態度,我們就能夠有效地做到溫柔而堅定。

 

 

 

當然說起來這麼簡單,還是有一些工具要學的,我們來學一些基本的概念。首先我們說自尊很重要,一個父母肯定孩子的時候,是培養孩子自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機。但是你會發現很多父母肯定孩子是用長者的角度來的,就是寶貝做得很好,爸爸很高興。你看這幾個事做對了,你還不錯,小子。這種話都不是幫孩子提高自尊水平的話,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他是依附於大人的話。

 

 

 

而真正的自尊是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感,說你今天能幫我做這件事,我的內心非常感激。因為你所做的事就叫作關心,我能夠感受到你對爸爸的愛。這才是能夠調動孩子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價值感的感受。

 

 

 

所以教會孩子尊重自己,其實是非常重要,這是第一個關於自尊的概念。

 

 

 

第二個就是贏得還是贏了,我們是要贏得孩子,還是要贏了孩子。大家仔細品味一下,我們很多家裡邊的父母所做的事是為了贏了孩子,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坐在後邊看,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按照他的要求和節奏把這事給做完了。

 

 

 

當你發現你總是期望在各個角度贏了孩子的時候,甚至到孩子長大以後要嫁給誰也要你說了算,要做什麼工作也要你說了算,要不要出國也要你說了算等等。父母在跟孩子做鬥爭的時候,你要贏,孩子就一定會輸。你習慣於做一個贏家,孩子就習慣做一個輸家。

 

 

 

反過來什麼叫贏得孩子?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之間是愛的關系,有任何事都可以問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尊重自己父母的意見,這才叫贏得。贏得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的傾聽。當孩子表現出了錯誤的習慣的時候,父母如果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我覺得孩子會特別得暖心。

 

 

 

比如說,爸爸小時候也犯過這樣的錯,爸爸也曾經把東西打碎過。嘟嘟在家裡玩球,然後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他媽媽很喜歡的一個茶杯,然後嘟嘟當時都快哭了。因為他覺得闖了大禍,把一個杯子打碎。我們的表現就是我告訴他說這個事兒,我還真是挺難過,為什麼?因為這杯子確實挺貴,我很喜歡這杯子。所以你可以告訴孩子,這個杯子打碎了它的自然後果是我心裡很難過,我會覺得很遺憾。

 

 

 

這都沒問題,你告訴他,如果這樣真是可惜,這麼好的杯子打碎了,讓他知道自己做這個事是有一個錯誤的後果。這時候告訴他說,不過沒關系,沒有傷到人是最重要的。然後我們幫你把它收拾這個玻璃渣,你要小心。告訴他說,爸爸小時候也打碎的東西。打碎過東西以後,就覺得特別得害怕。

 

 

 

但是我們從這件事情學會什麼?他說我們學會小心一點。我說那好,那咱們有哪些方法能夠小心呢?他說,那我們可以不在這兒玩,我們可以去沒有杯子的地方玩。我說好的,這是客廳,這個地方就是陳列著這些貴的東西。所以你可以去那邊玩,我們家地兒也大,反正就到那去就好了。還有什麼辦法?他說那我不要在屋子裡玩球,屋子玩球容易彈。從那以後他打東西就少了,那一天接連發生了兩三件這樣的事之後,後來就很少再打碎東西。

 

 

 

因為我們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譴責的機會。我們見過很多家裡邊是孩子一犯錯,老爸老媽就出來說跟你怎麼說的,跟你說過多少次,那沒記性,罵一頓。

 

 

 

你知道你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就是跟孩子劃清界限,就是很多父母急於批評孩子,核心的原因是不想跟孩子共同承擔結果。他會覺得說我又沒做錯,我跟他說過了,我都教過他了。你看他不斷地強調,我跟你怎麼說的,你這孩子不聽話你看,他認為是孩子不聽話。

 

 

 

但事實上就是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來承擔這個錯誤的結果。因為孩子是你的孩子,孩子是你培養,你是他的監護人。所以你急於劃清界限,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表現。我們怕受到譴責,我們內心當中,覺得失去了一個杯子。童年的時候,你被你的父母整天譴責,所以當那個杯子打碎了以後,你的內心當中首先反應出來的是有人要被罵了。那麼這時候應該是誰,最好不是我。

 

 

 

所以你也沒長大,你還是一個為了打碎一個杯子都會害怕的小孩,所以你會把這個恐懼的心情變成憤怒。變成憤怒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這個責任推卸給對方,你讓孩子替你背了這個鍋。讓孩子覺得特別有負罪感,特別痛苦。

 

 

 

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從這件事當中,他唯一學會的就是別惹我爸,惹了我爸會挨罵。除此之外,他並沒有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所以要把每一次孩子犯錯的過程,當作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我在嘟嘟大概兩三歲的時候,就教會他一個詞,叫作吃一塹長一智。然後他說什麼意思?吃一塹長一智就是我們做了一個錯事,我們一定會學會一樣技能,然後就能夠變得更聰明。後來有時候家裡邊做錯了事,我們總結完了以後,我就會說怎麼樣,吃一塹,然後他說長一智。

 

 

 

所以,我會覺得在家裡邊就算是孩子犯了錯,也是非常美好的互動的過程,你就會覺得特別得輕松愉快。有一次他考試成績考回來的,數學考了七十三分,他一般都是九十九一百。那天考了七十三,特別高興過來跟我講,爸爸,我只考了七十三。他很興奮,他沒見過自己成績考得那麼低的時候,然後就跟我講有很多家裡邊孩子成績考得差,不敢跟父母說的,那種暴風雨要來的時候那種感覺。但是嘟嘟跟我講說我考了七十三,我就問他,我說那你怎麼會突然成績低這麼多呢?他說背後有議論題,沒看見。

 

 

 

一二年級的小孩,他哪知道大人有這麼多的心思,正面印了題,背後竟然還印問題,所以他把正面提答完了以後交了,都對了,結果後面題壓根沒答。我說那行,那這次學會什麼了?他說這次學會以後要把所有的捲子都要看一遍,一定要把所有捲子都看一遍,他就學會了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我們要贏得孩子,而不是整天要贏了孩子,這是第二個很重要的觀念。

 

 

 

我們要在教育當中學會道歉這件事,道歉不僅僅是讓孩子要學會,我們自身也要學會道歉。道歉有一個三R原則,三個R就是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承認,說我剛才犯了一個錯誤。第二個是和好,那我希望得到你的原諒,我向你道歉。第三步叫作解決。你看咱們有什麼辦法能夠彌補這件事。

 

 

 

這里邊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案例,我見到了那個瑪麗,就是簡·尼爾森的女兒,她小時候有一天跟媽媽吵架了,吵架之後,賈尼爾森非常生氣。那天不知道,她也沒說具體什麼事,就非常地生氣,然後說你就是一個被寵壞了的調皮搗蛋鬼,就說那個女兒。那個女兒說,你可不要待會找我道歉,因為她知道媽媽這套理論,你這樣用語言傷害我說,你可不要待會跟我道歉。簡·尼爾森說,你放心,我絕不會跟你道歉,這媽媽也是真急了。

 

 

 

所以你知道,雖然我們有很多理論,甚至是這些人創造這些理論,父母有時候犯錯也是難免的。我們對自己也要寬容一點。瑪麗就砰摔門回到屋子裡去,哼哧哼哧生氣。簡·尼爾森過了一會冷靜了,她完全理解這個理論。冷靜了以後,她說行吧,我去給她道歉。

 

 

 

然後去把門一推開,發現那個瑪麗坐在屋子裡邊拿著一本《正面管教》的書,然後拿筆在上面寫騙子,騙子,騙子,就是她恨她的媽媽,在本子上寫的全是騙子。因為你媽媽寫的《正面管教》這本書,你竟然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我,就寫騙子。後來簡·尼爾森就過去跟女兒道歉,就是用承認,和好,最後解決。

 

 

 

一開始瑪麗還不接受,但是過了大概三五分鐘,當女兒也消了氣以後,就過來擁抱她的媽媽。因為都是《正面管教》的方法帶大的孩子,所以她的修復能力和情商能力都比較強。

 

 

 

那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任何一個家長,你方法就算是對的,就算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也難免會犯錯。這時候你要用你的道歉來幫助孩子學會道歉。當孩子也學會了道歉以後,在家庭互動當中就會出現,特別多修復的機會。

 

 

 

所以三個R原則的道歉方法,還有就是要教會孩子社會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阿德勒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理論,叫14天修復理論。有一個人說他得了抑鬱症,跑來找阿德勒,阿德勒因為是心理學家,阿德說14天我就能幫你治好你的抑鬱症。然後這人說什麼事,怎麼做,有方法嗎?阿德勒說你每天為別人無償地做一件事。咱們中國人講的日行一善,你只要堅持14天都為一個其他的人,不管是誰,為其他人做一件事情,不求回報,14天下來抑鬱症就好了。

 

 

 

這個患者就講說那憑啥,憑啥我為別人做,別人都不為我做,我為什麼要為別人做。阿德勒說,那你估計得21天。事實上就是如果你真的嘗試著為別人做一些事情的話,你會覺得特別愉快。

 

 

 

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很多機會為別人做一些事,比如你開車拐彎的時候,有一個人要過馬路,這時候如果你能夠踩住剎車,這對你來講肯定很痛苦,一腳油,唉呀又浪費了,踩住剎車或者人開車就討厭被阻擋,所以阻擋就會非常的生氣,甚至還有很多人按喇叭,催促那些行人。你下次試一下,你不要按喇叭催促他,然後你就刻意地踩住剎車,示意那個過馬路的人說你請過,你會很愉快,就是那一天你的心情會很好。

 

 

 

因為你的自我認同度提高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勸大家多做好事的原因,還包括你在地鐵上讓座這樣的事。有心理學家專門做過這樣的測試,就是讓一些人在地鐵上不讓座,測量他們的結果,還有一些人是讓座,結果發現讓了座的比不讓座的覺得更輕松。不讓座的那個下了車以後,覺得好累,因為他完全沒有社會價值感。所以要培養孩子,具有社會感價值感。

 

 

 

還有一個概念就是關於信心這件事,實際上行為失當的孩子都是因為喪失了信心,我們待會會講那些行為失當的不良行為包括哪些。喪失了信心之後,他感受不到歸屬感,也感受不到自己獨特的價值的時候,他就會出現行為的失當。而人生最重要的是回到原點,就是我們要去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那麼,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獲得足夠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他會有哪些偏差的行為呢?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不良行為是什麼?我們一定要區分清楚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他犯錯是兩回事兒。比如說一個三歲的孩子會打破一個東西,這個不叫作不良行為。因為三歲的孩子打破東西是正常行為,我們不能夠把這個當作是不良行為。

 

 

 

真正所謂的不良行為,一共有4類,第一類叫作尋求過度關註,比如說我們有朋友的孩子就是他永遠讓媽媽盯著他,就是媽媽只要不盯著他,他就哭,媽媽什麼事都乾不了,因為他一定要媽媽盯著他,不盯著不行。甚至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敏感,媽媽只要一動一走,他就會哭。他尋求過度的關註,做任何事都需要你來看我,你來看我。這種孩子就會出現特別多的,比如說哭鬧、大喊大叫、分離焦慮等等,都是在尋求過度關註的一個表現。

 

 

 

第二種,就是尋求權力。尋求權力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在家庭當中發生了權力爭奪,你讓我乾這個事我非不,我就不乾,這個叫作權力爭奪。一個家庭當中一旦出現了權力爭奪,本身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因為事實上,如果你早年間把工作做好了的話,家裡就不會發生權力爭奪。比如像我們家朋友來了以後就會發現說,樊登你說話你兒子挺聽的。就是我只需要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微笑或者沖他示意一下,他就知道我是什麼意思,然後就很開心地跟我去互動,就按照我說的我的提議去做了。為什麼呢?在我們家裡邊我們都知道誰說了算,父母是監護人,所以父母的決定肯定是要被執行的,在我們家裡邊是沒有疑義的。

 

 

 

那麼能不能尊重孩子的意見呢?當然可以,我們的決策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之上。我們會跟他討論問他的意見,但是最後做決定的人一定是父母。一旦父母做了決定,孩子是不會輕易地挑戰。因為孩子充分地相信父母,孩子知道父母做一切都是為了他好。這個感情是在3歲以前打下來的,你到後期就會特別少出現權力爭奪,幾乎沒有出現過權力爭奪的現象。

 

 

 

第三種就是報復,如果你過了這個尋求權力的階段以後,這個孩子會出現很多報復性的行為,比如說亂花錢,破壞家裡的東西,故意搞得你沒法睡覺等等。他有很多種方法來讓父母覺得不舒服,你讓我不舒服,我就讓你更不舒服。

 

 

 

第四種,嚴重一點,一般會出現在10歲以後,叫自暴自棄。這個現象就是孩子做任何事都覺得無力感,他覺著我解決不了,我學不了的東西,數學我就不行,我不能學這個。或者他覺得我就是長得難看,沒人喜歡我,我也不願意跟他們努力,不喜歡那麼交朋友。所以父母罵他也不煩,他也不還嘴,他就是消極抵抗,我就這樣。

 

 

 

這四種方式聽起來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在成年人身上也會出現。如果你童年的時候,沒有把這四件事解決好,你長大了以後會把它用在你周圍的同事、親人和配偶身上,這個會伴隨你一輩子。

 

 

 

所以怎麼樣識別這些不良行為呢?有從內到外兩種方式,從內的尋找方式是關註你自身的感受。如果你感受到孩子讓你惱怒著急、內疚或者煩惱、惱怒,那麼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過度的關註,如果你感覺到威脅就是孩子想要主導,而你也想主導受到了挑戰,被激怒或者有時候被打敗了,那麼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尋求權力。那麼如果你感覺到受了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是憎惡,孩子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報復。

 

 

 

你們看過《放牛班的春天》那個電影嗎?那個電影里邊有一個抽煙的小孩,就是那個小孩是特別壞的一個小孩,然後他最後選擇的辦法就是放一把火把整個學校燒掉,就是報復的手法。

 

 

 

然後第四種就是如果你覺得無能為力、絕望、無助,那麼孩子現在的狀況很有可能是自暴自棄,如果你任由自己的感覺來支配你,你也就和孩子一樣會自暴自棄,這是由內而外的去發現。

 

 

 

還有一種發現的方式是由外而內的。你來觀察孩子的行為,從孩子身上尋找線索。第一種反應,你要求他停止,說不要做了,然後孩子停下一會兒,但是過不了多久又重新開始。那他是為了能夠吸引起你的關註,所以這種是第一種叫尋求過度關註。

 

 

 

如果你要求他停止,孩子繼續他的不良行為,並且可能對你的要求言語頂撞,消極抵抗,這通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權力鬥爭。如果孩子以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或傷害你的話來反擊你,那麼這常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報復,這就是第三種行為報復。

 

 

 

如果孩子很消極,希望你快點放棄努力,別再打擾他,比如說他會在班上成為一個很放任的人,他會成為班上經常鬧笑話的人,有的孩子在班上整天總是出洋相,這個其實就是自暴自棄的一種表現,這些都是重要的偏差行為。

 

 

 

那麼這些偏差行為應該怎麼樣解決?核心最基礎的解決方法就是每一種偏差行為都要有的解決方法是你要跟孩子建立感情,要對他表達你對他的欣賞,要更多地關註他的優點並且表揚他,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對他有無條件的愛,這是最基本的一條。所以待會我就不一個一個講了,每一個方法里邊都有這一條最基礎的方法。

 

 

 

那麼對於尋求過度關註的孩子,你可以嘗試著給孩子一些確定的任務,讓他完成一些任務。這時候他可以不在你身上尋求過度的關註,他去關註那個任務,他也會有成就感。第二個是擁抱他,經常擁抱他。

 

 

 

第三個是跟他創造一些特別時光,什麼叫特別時光?比如說和他們約定了每周有一個小時媽媽和你的特別時光。在這一個小時里邊,誰都不能打擾咱們倆,媽媽就陪你玩,孩子感覺會非常好。甚至簡·尼爾森說她在家裡邊玩這個的時候呢,電話鈴響了,她會很誇張地走過去,把那個電話拿起來說,還不管對方是誰,她就說現在是我和瑪麗的歡樂時光,請你不要打擾我們,啪,掛掉。

 

 

 

孩子會覺得我得到了充分的關註,這種叫作獨特時光的作用,跟孩子建立一個一周一次的獨特時光,我覺得不是一件奢侈的事。這是值得的,會非常開心。

 

 

 

嘟嘟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問我,因為我經常會帶他去看各種各樣他不明白的東西,我都會給他解釋,我是個導游。嘟嘟問我說,爸爸,土橋在哪?我們門口這條八通線的終點站是土橋。他一路上,他走過雙橋,走過四惠橋,走過各種各樣的橋,他不知道土橋在哪,他就特別想知道土橋長什麼樣。

 

 

 

那時候他3歲多一個小孩,後來聖誕晚會結束之後,我去接他。他們班的老師就問說怎麼提前走了,待會還要吃東西。我說,他想去看看土橋什麼樣,我帶他去看一下土橋,嘟嘟特別驕傲。嘟嘟在那個班上就覺得你看,我爸爸帶我去看土橋了。我就真的開著車帶著他跑到好遠,跑到土橋站,帶他站在橋上說,這就是土橋,那個地鐵會從那個洞裡面鑽出來的。

 

 

 

這種事一般的家長會覺得這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很有意義,這就是獨特的歡樂時光,這是我們倆在一起屬於我們倆的,叫特別時光。你跟孩子營造這樣的特別時光,孩子就根本不需要天天引起你的關註,我隨時可以從嘟嘟身邊走。我說我出差去了,嘟嘟跟我再見,就走了。我陪他玩一會,然後我去工作,他不會來打擾我,他說,爸爸,你看,我這個怎麼辦,他不需要,他不斷地打擾我的工作,就是他需要引起我的關註。但是他心中很確定地知道爸爸是非常關註他的,他有了這個確定的答案,還需要這樣不斷地證明嗎?

 

 

 

所以,我跟嘟嘟可以完全相安無事地一塊工作,我在學習,我在做我的書,寫我的腦圖,他在旁邊寫他的作業。昨天晚上就這樣。他寫完作業後跑過來看,我寫的腦圖,他說,爸爸,你畫腦圖畫得真棒,我畫得其實很爛。但是,他覺得我畫得很棒,他會很喜歡我,願意跟我在一塊互動,但他不會打擾我,這就是用特別的時光解決。

 

 

 

你可以跟孩子會意地一笑,如果兩個人能夠約定一些暗號,比如說,我們家裡邊我跟他約定,從小約定一個暗號,我如果吹一個曲調的口哨,他就一定要跑到我跟前來,到現在都9歲了,還這樣。只要我一吹,他蹬蹬蹬跑過來問,說爸爸有什麼事,這就是暗號。這種暗號會讓孩子帶來那種親密感,有的父母會說,我做一個動作就代表我愛你,這就是暗號。

 

 

 

還要有一條是很專業的建議,就要避免特別的服侍。不是穿衣服的服飾,是伺候,要避免特別的伺候。如果一個父母對孩子有過度的伺候,孩子做任何細節他都要滿足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孩子就會過度地索取,他就會不停地要。因為這是永無止境的,而且父母還是心懷著內疚感在做這件事情,所以你給他正常孩子所應該有的這些東西就夠了,而不要進行過度的服侍。

 

 

 

如果他尋求過度關註的話,你可以不說只做,就是你不要忽略他這個人,你是忽略他那個引起你過度關註的行為,然後帶他進行下一步該做的事。比如要去洗臉,去刷牙了,他就鬧他不去,撓撓胳肢窩,樂一下,然後推到那兒去,就帶他去就好了,不用把這件事放大化,不用跟他在那一直說道理,這是我們說一些尋求過度關註的行為,這一般發生在小孩子的身上。

 

 

 

尋求權力的孩子開始跟你進行權力爭奪,這個時候最有效的第一招是退出,不跟孩子進行權力的爭奪。因為權力的爭奪就代表著權威感的喪失,代表著這個家裡邊沒有人說了算,大家只能夠爭,所以退出,先冷靜,等大家情緒平緩的時候再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解決問題。等你情緒和緩了,孩子的情緒和緩了,然後在一起說咱們一塊來解決這個問題,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你要確定你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規定孩子的行為,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話,你要把這個東西告訴孩子,你說如果你不去整理廚房的話,我就不會做飯,這是咱們的原則。所以咱們今天就只能吃剩飯。那如果你確定了這麼一個行為的話呢,你就要把這個行為告訴他並且拿來執行,要讓孩子跟你一起來面對。如果不能夠達成一致的話的那個結果不是懲罰,這個東西叫作自然後果。

 

 

 

所以我們在正面管教當中,一定要分清楚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賈尼爾森說,他曾經很後悔提過邏輯後果這件事,他原來認為邏輯後果是可以接受的。什麼叫邏輯後果?我們約定如果怎麼樣,我就要怎麼樣,這個邏輯後果在推行的過程當中,被很多父母逐漸地演化成了懲罰。如果成績考得不好的話,我們就取消這次的旅游,這個聽起來是一個邏輯結果,但是他實際上就是一種懲罰,這個會破壞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覺得你跟他之間並不是愛的關系,而是索取要求或者交換的關系。

 

 

 

很多人會拿孩子的正確行為來交換一些東西,這是非常糟糕的行為。所以賈尼爾森認為說,應該用自然後果,自然後果就是咱們不做飯,那肯定沒飯吃,然後我讓你帶便當,提醒你很多次,然後你忘了,中午沒飯吃,那就稍微餓一點,或者你自己想辦法,跟你的朋友們來解決,也學會找別人要點飯吃都行,這叫自然後果。

 

 

 

所以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他的原則和底線,而且一旦你邀請孩子加入到創意當中來,說我們來想想辦法,有什麼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通常孩子們是很有創意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你可以參考我們講過的《第三選擇》那本書,邀請孩子把底線都列出來,然後大家共同創意,還有就是要經常對孩子說出愛和關懷,就是我們剛剛講過的那一條。

 

 

 

因為尋求權力的孩子往往是覺得父母不愛他,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非常缺失。他跟父母之間要麼是鬥爭的關系,要麼是討好的關系,他才會跟你不斷地用權力鬥爭。

 

 

 

第三種就是報復。當孩子出現報復的手段的時候,書中的建議是不還擊。你想想看孩子劃破你的沙發,你把他的書包撕爛,這都是你的東西,你為什麼這麼報復他呢。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把我們老師氣壞了。我記得很清楚我們班上的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好像是那時候我們都踢毽子,我們就拔雞毛撣子上的毛,把那個雞毛撣子毛一會拔一根,一會拔一根,拿去做毽子。我們那個老師真的很生氣,老師的辦法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那個雞毛撣子撕碎了,抓狂了。一個中年的女老師抓狂了,要把雞毛撣子整個撕碎,然後整個教室里飄著全是雞毛,那節課反正孩子們覺得很歡樂,我現在想想很殘忍。你能夠想到老師心裡邊有多麼痛苦,她拿這幫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撕碎,這就是還擊。

 

 

 

這就是當父母或者老師在還擊的時候的結果,孩子們壓根沒有學會不要撕雞毛撣子這件事,我們就瘋狂地把老師撕下來的雞毛全拿回家做毽子,覺得很開心,這節課也不用上了。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要跟孩子一般計較,不要還擊。始終保持友善的態度,你可以撤出,但是你的態度是穩定和友善的。

 

 

 

反映情感很重要,說你剛剛這樣做是代表了你內心很痛苦,我知道你覺得自己受到了忽略,所以你才會做這樣的事兒,這叫反映情感。當你能夠準確地反映出情感的時候,孩子的報復行為就會減少。然後再邀請他來商量,說咱們一塊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回到之前的那些方法當中。

 

 

 

對於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我們需要能夠學會花時間來訓練孩子,比如說教他很多的方法,給他先做一些簡單的任務,他完成了一點就給他足夠的激勵和肯定,不要在肯定他以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那個會讓孩子有很強的挫敗感。肯定他現在所做這件事就好了,讓他感覺到成就感,安排這些小成功,足夠的肯定,要更多地去關註孩子的優點。

 

 

 

這部分哪本書講的最好?我們講過一本叫作《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在那本書當中,事實上你會知道所有叛逆的孩子都進入了自暴自棄的階段,他覺得我沒辦法,所以我只好跟你對著乾。在那個時候把《叛逆不是孩子錯》里邊那10天的辦法第一天乾什麼,第二天乾什麼拿來用一下,你會有效地解決不良行為。

 

 

 

在整個的《正面管教》里邊有一些非常獨特的有意思的工具,比如說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工具,叫積極的暫停。積極的暫停就是發生在家庭里經常鬧僵了的時候,大家開始生氣了,開始權力爭奪了,開始報復了等等這種情況出現了,這時候我們喊暫停。因為這本書不光是寫給家長的,還包括很多老師,簡·尼爾森影響了全世界上百萬的老師,所以大量的老師我希望也可以好好地讀一下這本書。

 

 

 

積極的暫停有幾個原則,第一個是要花時間訓練,就首先要告訴所有的孩子,包括你家裡的孩子和你班上的孩子,要告訴大家說我們有一個方法叫積極的暫停。積極的暫停是什麼呢?積極暫停不是為了懲罰誰,而是為了讓我們快速恢復狀態,讓我們快速地從剛剛那個不良的狀態當中,從那個生氣的狀態當中恢復過來,所以這個需要我們訓練。我們練一下積極的暫停就是給大家訓練,積極的暫停是一個方法而已,幫我們平息的一個方法。

 

 

 

然後第二個就是讓孩子們自己佈置自己的暫停區,佈置一個暫停區。比如說有的孩子會設計一個棕櫚,樹畫在那個地方說我要積極暫停,我去棕櫚樹下待一會,或者有的孩子會把那個地方佈置成玩具,佈置成書等等。我還見過一個特別好的案例就是一個青春期的一個孩子,在班上經常暴躁就是發火,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後來那個老師怎麼辦?老師是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就是說,我理解你剛剛真的非常生氣,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憤怒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咱們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會把別的同學嚇到。

 

 

 

他們後來商量了一個結果就是每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男孩就主動地到教室外面去走一圈,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就發現這個男孩往教室外面走的頻率特別高,過一會突然之間起來就沖到教室外面去走一圈,然後後來老師就很正常,老師看他走出去了就微笑一下,然後等他回來時候歡迎你回來。還會有時候跟他談談說今天又生氣了是嗎?有什麼感覺?跟他商量討論。

 

 

 

後來就慢慢地發現這個孩子往出走的頻率越來越低,這個往出走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積極的暫停的過程,所以要佈置一個這樣的好玩溫馨的小角落作為積極暫停的地方。事先跟孩子們或者學生們商量好一個計劃,最後就是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以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作出彌補。

 

 

 

積極的暫停是為瞭解決問題,牢記住積極的暫停不是懲罰,不是對孩子說你閉嘴站著別動,而是說我們尋找一種方式,找到一個空間,讓大家冷靜下來。

 

 

 

然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問題,那麼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工具叫作啟發式問題。比如說你剛剛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你覺得我們怎麼樣才算是把這個事兒更好地解決了,要照顧到大家的情緒,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和建議嗎?

 

 

 

在啟發式問題的這個環節盡量地少用為什麼,為什麼這個詞很容易讓對方理解成譴責的意思,那你為什麼剛剛發脾氣啊,why這個詞是容易讓對方感受到譴責的。而更多的啟發式問題是發自內心的。簡·尼爾森說啟發式問題最核心的技巧是在於你發自內心地想要問這個問題,想要幫助孩子開闊視野,讓孩子知道有更多的選擇的方案。

 

 

 

還有一種工具就是鼓勵和贊揚。在這個地方我們曾經講過二級反饋,我們在領導力的課里邊經常講過二級反饋,就是表揚他說為什麼這個很重要,比如說心理學家做的測試,兩組小孩做了拼圖以後一組小孩表揚說你真聰明,這個叫作贊揚。一種說你們真是有探索精神,你們真棒,哪種效果好呢?後來發現被表揚真聰明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游戲當中,更多地選擇了更簡單的拼圖。而被表揚做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游戲當中,更多地選擇了更難的拼圖。

 

 

 

我們的一句話能夠讓孩子的行為產生這樣完全相反的行為方向,你們就得知道我們說話有多麼重要。

 

 

 

另外一條就是什麼才是塑造孩子良好行為的方法呢?就是我們要更多地肯定他的動機和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肯定他的結果。當你簡單地肯定他的結果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對了,不知道哪做對了,所以他不會繼續養成這個習慣。而如果你能夠肯定他的過程和動機,他就知道我下次如果我繼續保持探索精神的話,做另外一件事我也能夠做得很好。所以這個方法是《正面管教》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解決孩子的不良行為。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工具是家庭會議,家庭會議是脫胎自班級的會議。簡·尼爾森給很多老師設計了班會,要求大家做成一個圓圈,然後大家一塊來開班會,有一些具體的原則。因為我們的聽眾當中,大部分人不是老師,所以那一段我們就沒有講,我們專門講家庭會議是怎麼回事?家庭會議有很多有意思的方法。

 

 

 

首先,家庭會議應該每周一次,而不是每天一次。頻率不用那麼高,每周一次就夠了。決定應該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就是大家都同意做這件事,那麼這個決定就形成。如果有人不同意,家裡邊有一個人不同意,那麼我們可以跟他聊,可以跟他討論。但是如果他真的不同意的話,這個事先擱置,我們回頭再說。

 

 

 

第三個就是家庭會議應該包括對下周活動的討論。我們要除了討論要解決的問題,家庭會議不光是嚴肅地解決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還要包括對下周我們要發生的很多活動的討論。家庭會議結束的最後一項應該用來計劃下周的家庭娛樂活動。孩子會非常期待開家庭會議,因為家庭會議每次結束的時候,都要討論下次玩什麼,然後家庭會議應該以一個全家人參與的活動來結束。

 

 

 

最後結束的時候,我們一塊來玩個游戲,我們一塊吃爆米花或者我們大家一塊吃甜點,切一個蛋糕。用這種方式來結束家庭會議,圍在一張乾凈的桌子前有助於專心地解決問題,把桌子收拾得乾乾凈凈的,大家在一起。而且開這個會的時候一定要正式,要有主持人、要有會議的秘書、要有發言的順序、要有一些秩序,這種做法會幫助孩子容易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會知道討論問題、開會,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手法。

 

 

 

在中國很少有家庭會開這樣的會議,而我們家也沒有一個定期開這個家庭會議的習慣,但是如果遇到了一些事要討論的話,我們會說大家坐下來討論一下,這就是一種開家庭會議的雛形。今後我覺得可以開起來,尤其是我們可以討論下周玩什麼,或者吃什麼,我覺得這是特別有意思的,一個創舉就是讓自己的家庭變得特別有意思。

 

 

 

所以,還有一段我覺得值得要提到的,就是簡·尼爾森專門為單親家庭寫了一段話,他說單親家庭不是失敗的家庭。我們很多人現在一說,就會總結為說因為他是單親家庭,中國有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家庭都是單親家庭,單親家庭在中國的家庭比例當中是非常高的。如果你說因為是單親家庭,所以這個孩子就怎麼樣,你想想看會給那些孩子和家長造成多大的壓力。

 

 

 

而事實上,鮑鵬山先生有一天在微信里邊說,孔子也是單親家庭,孟子也是單親家庭,那人家都挺好的,還成為聖人呢,你憑什麼說單親家庭就一定不行呢,所以專家們講這樣的話是不負責任的。

 

 

 

事實上,單親家庭只是他們有了不同的選擇,那麼有沒有問題取決於什麼呢?經常是取決於這個單親家庭里的父母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如果父母能夠非常正常、開心、冷靜地面對這件事情,認為這就是家庭的一種形態,我們照樣有愛,我們會給你足夠的關註和愛,非常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這個孩子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但是反過來如果父母在內心當中,已經設定了說,完了、失敗了、單親了,孩子要怎麼樣。那這個孩子才會出現很多行為上的偏差,所以不要對單親家庭有更多的這種過度的擔憂,這種過度的擔憂會使得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地糟糕。

 

 

 

所以簡單的總結一下,我認為這本書里邊你最值得記住的是這麼幾件事兒,第一個是一定要學會把錯誤當作學習的機會,孩子從小到大的過程當中難免會犯錯。每一次犯錯兩種好處,第一是加強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第二是讓孩子學會經驗,吃一塹長一智,這第一個原則。

 

 

 

第二個就是我們始終強調你能夠做到和善而堅定,是因為你知道你對孩子有著無條件的愛,孩子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你都會接納他,他都是你的孩子,有這個東西做前提,如果你真的提醒自己這一點的話,你就能夠很容易地做到溫柔而堅定,所以無條件的愛是一個家庭成功最重要的基石。

 

 

 

第三個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終於達成了能夠把孩子培養出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我經常提這個詞,所以有很多書友專門問我說樊老師能不能什麼時候講一本書,專門講怎麼打造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能,今天就講了,今天所講的《正面管教》這本書,就是幫我們去達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的一個過程。

 

 

 

你要讓孩子意識到說事情發生都很正常,當我們有著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的時候,我們自己會選擇怎麼樣去解決這些問題,並且對我們周圍的人都有著足夠的愛心,大家能夠日子過得更加地愉快開心。

 

 

 

然後最後一條就是一定要記得各位父母要選擇在平靜的時候處理問題,而不要激動的時候,被自己帶跑了。當然,簡·尼爾森自己也會在激動的時候,跑去罵他的孩子,但是她事後會道歉。所以對孩子寬容一點,反過來你也會對自己更寬容一點,因為你學會了這個教育方法,既可以用來教育孩子,更可以用來調整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小凱分享知識 的頭像
    蘇小凱分享知識

    蘇小凱 分享實用知識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