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20】

愛有8種習慣

學會和做到這8種愛的習慣,你將會成為有智慧的人

 

20210706.jpg

 

  1. 慷慨的習慣
  1. 靜默的習慣,靜默的習慣是所有習慣的基礎。
  1. 求真的習慣
  2. 坦誠的習慣
  3. 遊戲的習慣
  4. 寬恕的習慣
  5. 慈悲的習慣
  6. 社群的習慣

 

很多人都想擁有像孔子和特蕾莎修女的腦袋。這8種愛的習慣,就是把孔子的思維架構,讓你了解;一步步地練習,你將會成為有智慧和更好的人。

 

胸口正念呼吸法或是迷你靜坐練習,這是基礎排除負面念頭的好方法。

 

閩南話說的「還不會走路就想飛?」,下面兩個是正念的走路版;進階版就是【109】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胸口正念呼吸法

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胸口,眯上眼睛,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胸口體會到它的起伏,體會到它的呼吸,所有焦慮、痛苦、憤怒的情緒。

 

想像它像一朵雲在你頭上盤繞,你頭上有很多烏雲,就是那些情緒,你的注意力不在雲上,只在你的呼吸上,只在胸口。

 

過一會那些雲就會散。我回家試了一下,真管用,這就是靜默的習慣。

 

迷你靜坐練習

坐在椅子上,腰桿打直,深呼吸和吐氣間,感受氣息在鼻樑裡,進出的感覺;然後旁邊有個杯子,慢慢伸你的左右手(看你高興),感受杯子的溫度。

 

【116】瞬變。說到改變這件事情,系統在於縮小改變幅度,這核心的重點,會讓你有改變的動力。

 

再加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的理念,你要能夠把知識弄到讓5歲小孩都聽得懂,會讓人覺得你說的這件事情和我有關係。

 

 

終極的思維就是慈悲的習慣,這很難,因為是背離人性的事情。當人碰到不喜歡的人,本能是問候他(她)家族的很多人、出去被車撞…等等口語。

 

原始動物本能的思維方式,只會讓人的憤怒和壓力不斷的累積,而慈悲的習慣,就是達到佛教所說的,真正的自由就是打破社會的慣性,這是艱難的修練旅程。

 

擁有愛和精神的富足是快樂人生的真理。

 

「所以,要有學習者和成長型的心態,不斷地讓自己進化,專注自己的改變,而不是和別人比較。」

我學習和模仿孔子容貌莊嚴,語氣慈悲說。

 

 

 

慷慨的習慣

 

第一個習慣是慷慨的習慣,這個慷慨的目的是什麼呢?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說,慷慨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敞開心扉,以便我們來進行給予和接受。

 

這裡樊登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感觸,我有兩個曾經體現過慷慨的案例和一個缺乏慷慨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兩個體現過慷慨的案例不是說我慷慨了之後,對對方有多好,而是反過來你會發現說,我的這個慷慨的行為對於我的人生持續地都有治癒的效果。

 

它一直都讓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對方都已經忘了這件事了,但是我自己會覺得不斷地受益,因此讓我感覺到慷慨對自己是一件最好的事情。

 

第一個案例就是有一天我去醫院看望一個病人在北京304軍隊醫院,大家都在等電梯。

 

結果電梯門打開了以後,發現里邊躺著一個重度燒傷的患者,就是燒得面目全非,手指、面部全部扭曲的那麼一個人,皮燒掉了,這麼一個人。

 

他一個人躺在擔架上,沒人,整個電梯裡沒有人,這個人很無助,身上裹著一個毯子,就一個人躺在那個電梯里邊,結果電梯門打開了以後,所有的人都驚呼了一聲,就是每個人都嚇了一跳,沒有一個人進電梯,全都往後退了一步。

 

那個人也不說話,他就很無助地這樣看著周圍的人。這時候,我當時做了一個選擇,因為我內心確實也挺害怕的,那一刻挺震撼的,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但是我選擇了很淡定地走了進去。

 

走進去以後,我就問他,你要到幾樓去,他說話很正常,他說我要到12樓。我說那你怎麼會一個人在這兒呢?他說護士把我推進來,她在門口說話,門就關上了。

 

我就在電梯裡上下。我說那好,我幫你摁到12,給他摁到12以後,我大概是去更高的樓層,摁了一下,後來等電梯門打開的時候,我說我幫你推出去。

 

他說不用,這時候那個護士進來就把他拉走了。臨走的時候,他跟我說謝謝。

 

後來這件事情,我回來跟我的愛人講了遭遇,那天我把這個事寫到了微信當中,我愛人說你這個行為做得非常好,說這個是很慈悲的做法。

 

後來我在想說這個事對在哪呢,可能就是一種我們說慷慨,就是你在向這個人表達出了自己的接納,表達出了自己並沒有慌張。

 

因為他每天受到歧視的眼神或者驚嘆的眼神,傷害已經夠多的了,這件事收獲最大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每當我想起這個畫面,我會覺得內心特別的溫暖,所以慷慨是會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幸福的東西。

 

第二件事我覺得自己做的對的是有一天我在京郊的一個國道上開車,看到一個小狗過馬路, 是一個小奶狗,就特別小,巴掌大的一個小奶狗過馬路。

 

這種狗一般在馬路上是活不了幾天的,它連謀生的能力都沒有,特別小,它連爬那個台階都爬不上去,費了好大勁兒才爬過那個台階。

 

我的車已經開過去了很久,我的內心覺得放不下,我覺得這個狗一定活不下去的,因為它不光會餓死,可能會被車軋死。

 

我就調頭,跑了很久,掉頭回去以後到路邊停下來,它藏在樹叢當中,一個人在那嗚嗚這樣哭,它也不知道該去哪,後來我就倒了點水去引誘它過來。

 

它喝了水以後,我就把它抓上車帶回家,我們家是不養狗的的,因為家裡邊就是怕麻煩,沒有人照顧,不養狗。但是我們就把它養在了家裡邊養了幾天,它慢慢開始恢復自信,開始跟我們玩,還挺開心的。

 

後來我們找了一個有更好的養狗條件的家庭,就把這個狗送到他們家。那個狗在那個家據說現在很威風,它是那個家裡邊最重要的一隻狗,過上了狗的幸福生活。

 

這個事讓我覺得也很溫暖,那個狗它會不會感激,不知道,那沒關系。

 

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你做了一件慷慨的事,你可以想辦法做一點點好事就給對方帶來很大的福利,這種慷慨的表達之後你是不會後悔的,你會覺得特別開心。

 

那麼同樣也有一個不慷慨的案例,就是有一天我在家裡邊陪嘟嘟寫作業,嘟嘟讓我給他聽寫,他一邊聽寫,我就給他念,我手裡在看一本書,所以我就打開我的書自己看。

 

他寫完一個字, 我就再念一個字,再接著看書,他說寫完了,再念下一個字。

 

作為一個大人來講,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舉動。結果過了一會嘟嘟突然哭了,說爸爸,我覺得你還是不要給我念了吧。為什麼?

 

 

他說我覺得你根本就不想給我念,就是嘟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我根本就不想給他念,我是在分了我的一點點時間出來扭頭給他念一下,回來看書了。

 

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表現得真的一點都不慷慨,我壓根連這麼一點點陪孩子聽寫的時間,我都不願意給他。

 

所以在我看完了這本書之後,我認真給嘟嘟做了一個道歉,我告訴他說那一次那個做法我是不對的,以後聽寫的話爸爸一定會專注,嘟嘟特別高興,因為這就是父子之間的連接。

 

如果一個人打電話給你說,先生,有新開發的寫字樓考慮不考慮,有銀行貸款需要嗎?

 

在那一刻我們有人會說以後不要再打給我了,你再騷擾我或者滾蛋,然後把電話掛掉。

 

你有沒有想過打電話的人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雖然他們麻木了天天在在做這樣的這種練習,但是能不能我們稍微表達得慷慨一點,說一句謝謝,我真的不需要。

 

當我們能夠稍微地替他人著想一點的時候,那個慷慨的行為就出現了。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叫作被愛,西方人認為說我們每一個人是被愛,我們是被愛的人,我們是被大自然、宇宙所愛著的人。

 

宇宙是慈悲的,就像孔夫子講道不遠人,道就是中國的宇宙,這個東西它並不離人很遠,我們中國人也一樣是被愛,我們也是被愛的人。

 

既然你能夠發現自己是一個被愛的人,那你就有能量把愛給到別人,所以這時候你需要養成慷慨的習慣。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首先,要打破恐懼,你知道在什麼時候我們會變得不慷慨嗎?

 

就是我們覺得自身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你為什麼這樣對我,你憑什麼這樣,你這樣傷害了我,當我們總覺得自己吃虧了的時候,這種恐懼感會使得我們過早地做出自我保護,從而形成不慷慨的舉動。

 

所以我們能夠把恐懼稍微放下,我們知道自己發自內心的是被愛,我們的內心當中是有愛的,有人愛著我們,宇宙在愛著我們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做到慷慨。

 

具體的方法有這麼幾個,第一個方法是我們可以在家裡邊列出我們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每周列一次,每周你可以閒下來就拿個筆列出來我值得感恩的五件事。

 

 

當你能夠把值得感恩的五件事列出來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內心充滿了愛,你有很多事需要去做。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你可以經常地寫下你所擁有的東西,你試著寫一下,因為我試過,你會發現說你擁有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我擁有一輛車,擁有一個房子,擁有多少件衣服,擁有家人,擁有健康,擁有一個小狗,擁有陽光,擁有空氣,你越寫越多,你會發現你家裡所用的東西已經遠遠超過你所需要的東西,所以這時候你會變得更加慷慨。

 

第二個方法在腦海當中,可以去設想一個你所害怕的人際關系或者你討厭的人際關系,你想到這個人際關系,你就會覺得不舒服,把這個人調動出來。

 

調動出來之後,想想看說我能不能對他慷慨一點,我能不能想辦法給他一些愛,給他一些慷慨,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所以大家可以此刻就在腦海當中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樣的人際關系是讓你特別緊張的,有什麼樣的人際關系是你所不喜歡的,然後給他慷慨一點。

 

第三個方法是每一次參加各種聚會的時候,在結束的時候跟每一個人表達感激,我們很多人結束了說走了,再見,一路平安就完了。

 

可不可以表達一下感激,多說幾句話,說今天你能來我真的很高興,你今天的出席讓我覺得特別溫暖。

 

像我們做讀書會那麼多人一塊來參加,我每次心中都會覺得特別感謝大家,所以我會跟大家講說,謝謝大家,周末不在家裡邊看電視,跑來聽我們講書。

 

你要對每一個來參加聚會的人表達感激,這也是慷慨的練習。

 

還有一個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號召大家捐贈10%的收入,這個比收稅還高,他說你捐贈10%的收入,你會感受到生活更加的美好。

 

但是有很多人說我就沒錢,那我本身就是需要捐贈的人,你還讓我捐贈10% 那不受不了嗎?

 

他說窮人未必就不能夠捐贈,窮人你首先要考慮說我有沒有哪些錢是可以不花的,比如說雙11的時候,上次我有個朋友雙11說我前年買的洗衣粉,到現在還堆在那沒用完。

 

因為雙11的時候大家瘋狂搶購,所以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所以一個就算沒什麼錢的人一樣可以對別人表現出慷慨,就算沒有財佈施也可以有法佈施,也可以有無畏佈施,也可以有生佈施,這是佛教里的概念。

 

你可以幫人幹活,你可以給人講法,你可以表達出這種勇敢,這都是佈施的方式,未必財佈施就是唯一的。

 

最後就是對別人向你表達出的善意,表達謝謝,感謝每一個人這是慷慨的最基本的做法。

 

所以我剛剛說的這幾個方法,寫出你所感恩的事,想象一個你不喜歡的人際關系去愛他感謝他,對參加聚會的人表達感激,捐贈,還有向所有人說謝謝,這都是我們養成慷慨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步驟。

 

 

靜默的習慣

 

第二個習慣叫作靜默的習慣,前兩天我們聽了加州健康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在網上給我們直播正念的講座,我們對正念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正念就是對當下這一刻不加評判的、有專註力的覺知,就你此刻知道自己在乾什麼,這就是正面。

 

他做了一個練習,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他敲了一個小鐘,就用一個鐘敲了一下。他讓你舉起一個手聽著那個鐘的聲音,一直聽到那個鐘的聲音徹底沒有了,你就把手放下來。

 

你們可以試著把手舉起來試一下,像我這樣試一下,當,把手放下來,什麼感覺?那一個鐘聲就能夠把你引入正念。

 

這就是為什麼寺廟里邊會有很多可以敲的東西,因為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聲音之上的時候,你對當下這一刻才是有註意力的覺知的狀況,這是一種非常溫暖的覺知,就是正念。

 

所以在這本書裡的作者講的是靜默的習慣,就是你每天如果能夠拿出十幾分鐘或者二十分鐘時間來保持靜默,在這一刻突然安靜下來。

 

你會發現你整個的身體像一杯非常混濁的水放在那不動,過了一會它就逐漸地變得清澈,這就是靜默的力量。

 

靜默在這八個習慣當中最為重要,為什麼呢?

 

你會發現每一個習慣的實現都需要靜默的幫助,如果你不能夠靜默下來的話,你可能就無法表達慷慨,因為你內心當中是被恐懼糾纏的,你總覺得自己我還有那麼多事沒解決,我怎麼對他好。

 

當你靜默下來的時候,你發現你還能夠呼吸,正念在這兒,這一刻其實沒有什麼好怕的。

 

當我們每天心情複雜的時候,能夠拿出一點時間來保持靜默,養成一個每天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的靜默的習慣的時候,你發現你的智慧就在不斷地開啟,因為你能夠冷靜、客觀、平和,並且不帶恐懼的去對待你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大量的事情都是由於恐懼所引起來的,就是我們總是擔心一些事實上都沒有發生過的事,這叫妄念。

 

所以你發現東西方講的是一樣的,佛教所講的妄念和西方所講的恐懼是一回事兒,當你能夠靜默下來,這一切就變得簡單了很多。

 

那麼靜默有一些理論的前提,你可以試試看,就是回憶一下自己的人生,第一種描述的方法,你用受害者的方式來描述,你說我特慘,我小時候就特別可憐,我爸媽對我都不好,我們老師對我也不好,我也不是一個特別有天賦的孩子。

 

當你用受害者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人生的時候,你是一種什麼感覺。

 

第二種方式叫作英雄者的方式,你用一個英雄的角度來描述自己說,雖然我爸媽對我都不好,但是我特別棒,我怎麼樣一步步做今天的。

 

要不是我當時那麼堅持,就不至於這公司現在會這麼好,每次都是靠我來力輓狂瀾。

 

你會發現無論你是用受害者的方式還是英雄者的方式,它背後的驅動力都是恐懼

 

它都會讓你覺得焦慮,都會讓你覺得不舒服,你難以進入靜默。而進入靜默的最好的方法是第三種心態,你用一個學習者的方式來回顧自己的人生。

 

同樣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要調動出自己體內的學習者來面對這件事,而不是用英雄的角度去打敗它,也不是用受害者的角度去逃避它,而學習者的角度才是解決它。

 

那麼休息靜默的具體步驟,第一個就是反覆地練習,每天靜坐,從孔子到宋明理學家都是這麼做的,正襟危坐就好了。

 

第二個就是回想一個寧靜的場景,你的人生當中一定會有著某一個寧靜的場景,在樹底下坐著沒事乾,然後聽著松吧嗒掉在了旁邊,那就是寧靜的感覺,回憶這個畫面,這個畫面就會給你帶來寧靜。

 

 

求真的習慣

 

第三個習慣叫作求真的習慣,什麼叫求真呢?就是你可以不說話,但是你要盡量不說假話,這個我們必須得追求真理。

 

盡管有時候真理並不聽我們的話,反過來真理反倒會打破我們的計劃,真理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但是它是真理,所以我們需要追求真理。

 

孔夫子講叫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所追求的所謂道就是真理。王陽明所講的真知,說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有一個良知在。所以你只需要憑著良知去做事,這就是真理。

 

和西方人所講的追求真理是一回事兒,但是真理這個東西有一個矛盾,就是你認為那是你的真理,我認為這是我的真理,當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還有就是你的真理會不會傷害到別人呢?這都是關於真理的一些反覆的這些問題。

 

那麼求真的時候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呢?我們說第一個就是靜默,靜默能夠讓你真的去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良知,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所認為的真理真的是真理嗎?

 

真理有沒有傷害到別人,真理是不是自私的角度出發的,真理是不是出於恐懼而編造出來的真理。只有在靜默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去面對自己內心當中對真理的拷問。接下來你要自問真正的真理是什麼呢?

 

你所信奉的真理是不是讓你排斥他人,是不是讓你排斥不同信仰的人,如果它讓你排斥,那麼這個東西就不是真正的真理。

 

第二個你要問說我這個真理給我帶來了更多的衝突,有沒有讓我變得更加的痛苦?真理也會有恐懼。

 

有時候堅持真理的人也會面臨內心當中的恐懼,真正的勇敢不是什麼事都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要去做,這才叫真正的勇敢。所以堅持真理的人未必會不恐懼,但是他只要是秉持著真理的,他就會努力地去做它。

 

這就是儒家經常講的那一句非常有利的話,叫行所當行。有的事看起來真的很難以做到或者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我該做我就一定要去做它,這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所以我們說這是修煉真理的一些具體的辦法,第一步是靜默,第二步是拷問,問問自己所做的這個事是不是排斥別人,給別人帶來傷害,是不是給自己帶來內心的衝突。

 

你只要遵從自己的真理去做事,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事其實都是能夠找到一條合理的解決途徑。

 

 

坦誠的習慣

 

第四個習慣叫坦誠,有很多話我們憋在心裡邊不說,所以就很難做到坦誠。在這里邊我推薦大家看另外一本書,就是我們所講的《關鍵對話》。

 

《關鍵對話》裡經常講說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坦誠,同時百分之百的尊重,好多人聽到這個的時候說好難。

 

我只要一坦誠就容易傷害人,很多人真的是說我是一個很直的人,然後就去傷害別人,這時候直只是成為了我們的一個藉口而已。

 

孔夫子講的直是什麼呢?有人問孔夫子說一個人如果別人對他不好,我能不能繼續對他好,叫作以德報怨。

 

孔夫子的學生問他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事怎麼樣?孔夫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如果你以德報怨的話,那麼何以報德呢,別人對你好,你怎麼辦呢?

 

所以孔夫子的原則叫作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就是當別人對你不好的時候,你最起碼可以講出來,這是一個坦率的習慣。所以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的坦誠,還要百分之百的尊重。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你需要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從恐懼變成愛

 

如果你對對方不是恐懼的感覺,而是愛的感覺的話,就算你坦誠地講出來也不是一種傷害,反而是雙方溝通的開始,我們帶著愛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所以關鍵對話的核心也是要把自己的情緒過濾掉,要跟對方來建立共同的目標和責任,這時候就更容易實現一個觀念對話的結果,因此我們說坦誠是可以做到的。

 

那麼在練習事實的時候有一些具體的方法,第一個就是你可以想想有哪些人際關系讓你想起來就覺得緊張,你一定會有很多人際關系一想起來就緊張的,這裡有沒有哪些是因為你不夠坦誠,而讓他一直這麼保持下去。

 

想想看能不能用坦誠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跟他進行一場關鍵對話,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講出你此刻內心的感受,希望對方能夠改變,你自己也願意配合,也願意傾聽,也願意改變。

 

在這個地方參考《關鍵對話》,大家可以去把《關鍵對話》那本書拿出來再好好的聽一聽,這是第一個方法,修復一個你覺得很糟糕的人際關系。

 

要做到坦誠之前先靜默,不要在自己心浮氣躁的去跟對方談話。

 

反省自己的動機,這是我所做的坦誠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目的是為了出一口氣呢,還是為了把這個事解決得更好。

 

往往你會發現當我們一反思動機的時候,很多話就可以不說了。

 

但是當你反思過了動機之後,你覺得我的動機是純良的,我的動機真的是為了大家好,而不是為了自我保護或者宣泄情緒的話,那麼這時候就容易進入坦誠的溝通狀態。

 

還有一個第四個辦法,就是你要在跟對方坦誠的溝通之前,先在紙上列出對方的一些優點,有助於你修復對對方的想象,把對方的優點一個一個的列出來。

 

列完這個優點之後,你的心情就已經好很多了,你再跟對方進行坦誠的溝通。坦誠未必一定會給你帶來成功,但是它特別值得我們努力。

 

遊戲的習慣

 

第五個特別輕鬆叫遊戲的習慣,一個人在人生當中一定要能夠學會遊戲,比如說孩子就比我們善於游戲。有一天小孩子會講說,媽媽,我覺得今天一定是個好日子。

 

媽媽說為什麼,說你看今天的樹葉多好看。這兩個之間有聯系嗎?

 

今天的書也很好看,為什麼今天這一天要是個好日子呢,大人就會較這個真兒,你就沒意思了。小孩說樹葉很好看,所以今天心情很好 這挺好的,這就是遊戲的習慣。

 

有一個心理學的研究是說,當一個人有一點小迷信的時候,他得抑鬱症的比例就會小很多,而一個絕對理性的人就特別容易得抑鬱症。

 

遊戲能夠幫我們擺脫恐懼和病痛,大家知道金聖嘆,金聖嘆大才子點評水滸,金聖嘆被腰斬了,他最後死的很慘,他是被人腰斬的。

 

在腰斬之前,他把他兒子叫過來,爸爸跟你說句話,他兒子一看老爸臨死要說話,就特別認真,過來要聽他爸的臨終遺言。

 

他爸說什麼呢,他爸說把花生和豆腐乾一塊放在嘴裡嚼能夠吃出紅燒肉的味道,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給他兒子留下了這麼一句遺言。

 

什麼叫高人,就是當一個人有著遊戲的心態的時候,他會減少對於死亡的恐懼,何況是連死亡他都不怕,還怕生病嗎?

 

所以你發現這里邊的高手,禪宗很多高手,莊子也是高手,莊周夢蝶,這難道不是一種遊戲的心態嗎?

 

莊子說兩個蝸牛頭上的兩個國家打仗,血流萬里,死了很多人,他拿這個來諷刺那些戰國時候的那些人不斷地爭鬥,這都是用遊戲化的心態來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遊戲,那麼方法就是我們可以以學習者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人生,當你能夠用學習者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遊戲化的狀態就會不斷的出現。

 

因為你不怕失敗,失敗是可以給你帶來經驗。

 

最後就是我們所有的公司都要學會大家一塊辦辦年會、搞搞尾牙、唱唱歌這都是遊戲的方法。

 

有一個公司叫作Kinko's ,Kinko's是Federal Express,聯邦快遞收購的一家公司,這個公司的老闆是一個智障,他的智力是有問題的。

 

但是他把這個公司做成了全美最受歡迎的雇主,排名第一位的公司,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公司每天都在瘋狂地玩,因為老闆腦子有問題,所以老闆就經常帶大家一塊玩,搞海灘大Party 搞、蒙面大Party,允許員工穿拖鞋帶著狗上班,結果公司的業績做得特別的好。

 

 

寬恕的習慣

 

第六個是寬恕的習慣,其實你如果能夠有前面我們所講慷慨的習慣的話,你也就能夠有寬恕的習慣,因為寬恕就意味著是一種巨大的慷慨。

 

這里邊有一個人值得介紹給大家,中國人不太熟悉他,叫圖圖大主教。

 

很多人都知道納爾遜曼德拉,都認為是納爾遜曼德拉改變了南非,但事實上很多南非人認為真正改變南非的人是圖圖大主教。大主教在南非提出了一個觀點 說寬恕。

 

當時有很多人說既然我們現在種族平等了,那麼當年那些殺害黑人的人,他們需要出來伏法,要把那些殺害了黑人的人拿出來判刑,那麼這個要求就一下子讓所有的白人開始緊張起來。

 

白人說那你如果把他們判刑的話,那得死很多白人,那不行,咱們就再打仗。

 

所以這時候圖圖大主教講說,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他在教區裡號召了很多人開始對白人進行寬恕,甚至有很多那種自己的孩子、丈夫都被白人殺掉的婦女,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我要見一下凶手,對他表達寬恕。

 

但有時候寬恕真的非常難以做到,怎麼樣去實現寬恕?實現寬恕的方法第一個就是靜默,每次都提到靜默,當你能夠在內心當中保持安靜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去達成寬恕。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多人整天要求報仇,要求中國人講究叫作一命換一命,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但你會發現很多人就算是把凶手嚴懲了,這些家人的內心依然得不到平靜。而反過來,有時候我們說一些寬容的舉動反倒會給你帶來來自內心的平靜。

 

因為我們免予了恐懼,我們從恐懼之中擺脫了出來,所以靜默能夠讓你開始接近寬容。

 

第二個方法就是你可以列一個清單,你列一個自己需要去達成寬容、寬恕的清單,把它列出來看哪一個比較接近你現在可以寬恕的東西,我不要求你一次做到,因為這事挺難的。

 

找到那些你需要寬恕的人和對象,看看有哪個我是現在可以寬恕的。

 

第三個方法就是在腦海當中把你需要寬恕的那個對象想象得美好一點,不要一想起他就是醜惡的面孔,想想他也是一個在陽光下沐浴著陽光的人,想想他也是有家庭的人,想想他為他的家庭所做的努力和貢獻。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可以發表一個寬恕聲明,就是把文字寫下來,我現在宣佈真的寬恕你。

 

因為我希望我們倆都是自由的,你也可以自由的生活,我的心靈也可以自由地投入新的生活,這樣的話我們就把過去那件事翻過去。

 

寬恕過後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跟他成為朋友,寬恕了以後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跟讓你不舒服的人成為朋友,但是寬恕以後會讓你的內心覺得安靜、寧靜,你不見他都沒關系,但是你在心中沒有恨。如果恨存在的話,你永遠是不自由的,它讓你的人生變得不完整。

 

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可以瞭解一下寬恕這件事情。

 

 

慈悲的習慣

 

第七個就是慈悲的習慣,什麼叫慈悲呢?佛教講的慈悲是說,上乘佛法曰慈,下度眾生曰悲,這是慈悲。

 

我們如果擁有寬恕,擁有慷慨,還沒有達到慈悲的狀態,因為慈悲的狀態意味著說你要幫助他人變得更好,而不僅僅是原諒他們,你要幫助他們變得更好。

 

那麼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無條件的愛。我們都熟悉無條件的愛,過去我會跟大家講對孩子、對配偶你要做到無條件的愛。

 

但是當你要做到慈悲的時候,你需要能夠對眾生都做到無條件的愛,你能夠愛每一個人。

 

所以當你能夠對眾生實現無條件的愛的時候,你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加入讀書會,都能夠成為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生活的人,這就是把愛給到周圍所有的人,無條件的愛。

 

同時當你能夠真的做到慈悲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沒有恐懼,慈悲是治療恐懼最好的良藥,這就是孔夫子講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當一個人真正把內心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他整天在關注別人的福利的時候,他自己才會沒有任何的憂愁。

 

這樣的人我見過很多,現實生活中我見過很多,有一個韓國的女孩子,就是從韓國跑到中國來收養腦癱的兒童,養了大概幾百個腦癱兒童。

 

因為當人們發現她能夠治療腦癱,她能夠去管這腦癱的孩子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把腦癱的小孩放在她們的門口就走了,所以她那小孩越來越多。

 

我在採訪她的時候特別緊張,我想她會哭,因為這很慘這事,會講出很多很不容易的故事。

 

結果整個的採訪下來,我沒有發現她有一點點的不快樂,她覺得特別愉快,她說起她那些孩子的時候都特別帶勁,說起那些困難的時候都覺得特別好玩。

 

因為她們在一群人一同來剋服這些困難,連那些孩子都跟她們一起來克服困難,這就是學習者的心態。

 

當你能夠用學習者的心態來面對你的工作,面對你的生活的時候,那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

 

具體的一些方法就是第一步先靜默,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回憶自己曾經被別人慈悲對待的場景,你的人生當中一定也會有一兩次被別人慈悲對待的場景吧,想想看那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接下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可以多去參加一些活動,多參加一些這種能夠表達慈悲的活動,比如說福利的活動、放放生,當然有人反對放生。

 

但是你看希阿榮博堪布的書,它告訴你說放生的目的不在於說到底救活了多少人,而在於那個生命在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他所得到的喜樂,這才是放生的意義所在。

 

然後參加一些公益活動,這都是能夠給你帶來慈悲地感受的習慣,然後就是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不能夠對別人慈悲的話,你最起碼對自己慈悲一點,不要整天責怪自己,要看到自己進步的地方,鼓勵自己。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你可以關注一下身邊每個人都有哪些夢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夠幫助大家,實現這樣的夢想,這就是慈悲的習慣的養成。

 

 

社群的習慣

 

第八個就是社群的習慣,人不能夠孤獨的生活,孔夫子說仁者愛人。什麼叫仁?

 

你看兩個人才叫人,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體現不出人的感覺,只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才能夠感受到有別人了,能夠考慮到別人了,這就是人。

 

所以當有一個社群的話,他會幫助你能夠走得更遠。《禮記》上也講過,這是我們讀書會的一句口號,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一個人整天悶頭學習,一個朋友都沒有,則孤陋寡聞。你學的東西可能很偏門,但跟別人沒交流,所以我們需要組織一個社群,讓大家一塊互相幫助,大家在社群裡找到依靠。

 

社群的最主要功能是交流和傾聽,所以你在尋找社群的時候,我們希望大家尋找一些能夠給你帶來正能量的社群。

 

我見過很多社群,怎麼加入這個社群呢,你能夠拿出你買100萬以上轎車的這個發票,你就可以加入這個社群或者你能夠拿出10張以上頭等艙的機票,你就可以加入這個社群。

 

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加入這個社群,因為這種社群給你帶來的只是負擔,它帶來的是評判,它不是正能量,它是由於恐懼才聚合在一起。

 

好的社群不是由於恐懼聚合在一起,而是由於愛聚合在一起的,所以社群當中,有人有錢、有人沒錢沒關系,大家可以很開心的在一起,不要緊,大家可以互相互補。所以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比如說這本書的作者,他是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但是他會邀請講古蘭經的人到他們的教堂里邊去講古蘭經,跟基督教的人普及一下說古蘭經到底是講什麼的,他也會要求佛教的人去給他們講佛教,因為這就是和而不同。

 

所以我們需要尊重不同的聲音,我們需要去尊重差異,然後社群能夠自由發言,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社群。那麼我們可以選擇正能量的社群,減少分別心。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愛有8種習慣

#值得感恩的五件事列出來

#養成一個每天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的靜默的習慣

#當一個人有一點小迷信的時候,他得抑鬱症的比例就會小很多,而一個絕對理性的人就特別容易得抑鬱症。

#理查費曼的理念,你要能夠把知識弄到讓5歲小孩都聽得懂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愛有8種習慣

 

 

讀完本文約需38分鐘

 

 

 

今天我們分享一本讓人能夠變得更好的書,叫作《愛有八種習慣》。柏拉圖說哲學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更好的人呢?孔夫子有它的定義,佛陀有它的定義。但是在我們現實操作層面來講,我們可能需要一個更加跟我們接近的定義,那這本書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更加接近的定義。只要你能夠養成這八種習慣,你就是一個有愛的人,你就是一個所謂的更好的人。

 

 

 

我簡單的對照了一下,發現佛陀、孔子、特蕾莎修女這些人應該都是具備這八種習慣的人,而且當你瞭解了這八個習慣以後,你才會找到一個方向,知道自己該在哪些層面上有一些更進一步的修煉和進步。

 

 

 

第一個習慣是慷慨的習慣,這個慷慨的目的是什麼呢?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說,慷慨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敞開心扉,以便我們來進行給予和接受。這里邊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感觸,我有兩個曾經體現過慷慨的案例和一個缺乏慷慨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個體現過慷慨的案例不是說我慷慨了之後,對對方有多好,而是反過來你會發現說,我的這個慷慨的行為對於我的人生持續地都有治愈的效果,它一直都讓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對方都已經忘了這件事了,但是我自己會覺得不斷地受益,因此讓我感覺到慷慨對自己是一件最好的事情。

 

 

 

第一個案例就是有一天我去醫院看望一個病人在北京304軍隊醫院,大家都在等電梯。結果電梯門打開了以後,發現里邊躺著一個重度燒傷的患者,就是燒得面目全非,手指、面部全部扭曲的那麼一個人,皮燒掉了,這麼一個人。他一個人躺在擔架上,沒人,整個電梯里沒有人,這個人很無助,身上裹著一個毯子,就一個人躺在那個電梯里邊,結果電梯門打開了以後,所有的人都驚呼了一聲,就是每個人都嚇了一跳,沒有一個人進電梯,全都往後退了一步。那個人也不說話,他就很無助地這樣看著周圍的人。這時候,我當時做了一個選擇,因為我內心確實也挺害怕的,那一刻挺震撼的,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但是我選擇了很淡定地走了進去。

 

 

 

走進去以後,我就問他,你要到幾樓去,他說話很正常,他說我要到12樓。我說那你怎麼會一個人在這兒呢?他說護士把我推進來,她在門口說話,門就關上了。我就在電梯里邊上下。我說那好,我幫你摁到12,給他摁到12以後,我大概是去更高的樓層,摁了一下,後來等電梯門打開的時候,我說我幫你推出去。他說不用,這時候那個護士進來就把他拉走了。臨走的時候,他跟我說謝謝。

 

 

 

後來這件事情,我回來跟我的愛人講了遭遇,那天我把這個事寫到了微信當中,我愛人說你這個行為做得非常好,說這個是很慈悲的做法。後來我在想說這個事對在哪呢,可能就是一種我們說慷慨,就是你在向這個人表達出了自己的接納,表達出了自己並沒有慌張,因為他每天受到歧視的眼神或者驚嘆的眼神,傷害已經夠多的了,這件事收獲最大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每當我想起這個畫面,我會覺得內心特別的溫暖,所以慷慨是會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幸福的東西。

 

 

 

第二件事我覺得自己做的對的是有一天我在京郊的一個國道上開車,看到一個小狗過馬路, 是一個小奶狗,就特別小,巴掌大的一個小奶狗過馬路。這種狗一般在馬路上是活不了幾天的,它連謀生的能力都沒有,特別小,它連爬那個台階都爬不上去,費了好大勁兒才爬過那個台階。我的車已經開過去了很久,我的內心覺得放不下,我覺得這個狗一定活不下去的,因為它不光會餓死,可能會被車軋死。

 

 

 

我就調頭,跑了很久,掉頭回去以後到路邊停下來,它藏在樹叢當中,一個人在那嗚嗚這樣哭,它也不知道該去哪,後來我就倒了點水去引誘它過來。它喝了水以後,我就把它抓上車帶回家,我們家是不養狗的的,因為家裡邊就是怕麻煩,沒有人照顧,不養狗。但是我們就把它養在了家裡邊養了幾天,它慢慢開始恢復自信,開始跟我們玩,還挺開心的。後來我們找了一個有更好的養狗條件的家庭,就把這個狗送到他們家。那個狗在那個家據說現在很威風,它是那個家裡邊最重要的一隻狗,過上了狗的幸福生活。

 

 

 

這個事讓我覺得也很溫暖,那個狗它會不會感激,不知道,那沒關系。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你做了一件慷慨的事,你可以想辦法做一點點好事就給對方帶來很大的福利,這種慷慨的表達之後你是不會後悔的,你會覺得特別開心。

 

 

 

那麼同樣也有一個不慷慨的案例,就是有一天我在家裡邊陪嘟嘟寫作業,嘟嘟讓我給他聽寫,他一邊聽寫,我就給他念,我手裡在看一本書,所以我就打開我的書自己看。他寫完一個字, 我就再念一個字,再接著看書,他說寫完了,再念下一個字。作為一個大人來講,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舉動。結果過了一會嘟嘟突然哭了,說爸爸,我覺得你還是不要給我念了吧。為什麼?他說我覺得你根本就不想給我念,就是嘟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我根本就不想給他念,我是在分了我的一點點時間出來扭頭給他念一下,回來看書了。

 

 

 

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表現得真的一點都不慷慨,我壓根連這麼一點點陪孩子聽寫的時間,我都不願意給他。所以在我看完了這本書之後,我認真給嘟嘟做了一個道歉,我告訴他說那一次那個做法我是不對的,以後聽寫的話爸爸一定會專註,嘟嘟特別高興,因為這就是父子之間的連接。

 

 

 

所以這三個事兒,兩個我表現慷慨的和一個我表現不慷慨的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這本書打動我最重要的第一條就是慷慨的時候,我就覺得真的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所以我們特別需要養成慷慨的習慣。比如說一個人在你的車窗上插一個小廣告、插一個名片,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好煩,如果你能夠不表達那麼煩是不是就是一種慷慨。

 

 

 

如果一個人打電話給你說,先生,有新開發的寫字樓考慮不考慮,有銀行貸款需要嗎?在那一刻我們有人會說以後不要再打給我了,你再騷擾我或者滾蛋,然後把電話掛掉。你有沒有想過打電話的人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雖然他們麻木了天天在在做這樣的這種練習,但是能不能我們稍微表達得慷慨一點,說一句謝謝,我真的不需要。當我們能夠稍微地替他人著想一點的時候,那個慷慨的行為就出現了。

 

 

 

在日本的時候我有個特別深的感觸,日本有一個地方叫新宿,是特別熱鬧的一個地。新宿的路邊停了很多的出租車,我們作為普通的游客就認為很自然地上出租車不就行了嗎,結果我們的導游告訴我說,咱們最好不要上這個出租車。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這個出租車是在這排隊很長時間的出租車,他們都是要等著接一個東京郊區的活回去的,這樣的話這一單跑回去,才值得他在這里等了三四個小時等到這一輛車。

 

 

 

日本的出租車是不會拒載的,所以你如果上去的話,無論你去哪兒,他都會走。但是如果你只走很近的路程,你一上去拉到了,那麼這個人這一天就白排了,所以在整個日本社會竟然養成了一種習慣。沒有人會隨便打那樣的車,一定是他知道自己的路程足夠遠,他才會去拉排隊的出租車的車門。我當時聽完這個以後特別地感動,我說這就是替他人著想,這就是慷慨。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夠表達出這個慷慨的感受?慷慨不意味著捐錢就是慷慨,比如說有一個富翁這本書里邊講到一個富翁特別有意思,這個人喜歡把自己的錢換成一美元一美元一張,每天拿著厚厚的一沓美元的錢走到中央公園里邊去,中央公園很多流浪者,他見到一個流浪者是給他一美元,每個人就給一美元。因為對一個富翁來講,這個錢並不多,一天100美元這麼扔出去。

 

 

 

後來牧師就跟他聊天的時候,這個人就很自得,他跟牧師講我其實特別慷慨,我特別喜歡給人們錢,當我看到那些窮人們臉上綻放光彩的時候,我覺得特別開心。牧師就認為這不是慷慨的定義,當我們在對待別人慷慨的時候,我們所追求的其實並不是獲得回報,並不是說我刻意地把它分成一塊一塊地去找到更多的感覺,那個感覺是索取,那個感覺不是付出。所以當我們真的慷慨地去付出的時候,我們是關愛對方,我們是希望把自己的這份愛能夠給予到別人。

 

 

 

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叫作被愛,西方人認為說我們每一個人是被愛,我們是被愛的人,我們是被大自然、宇宙所愛著的人。宇宙是慈悲的,就像孔夫子講道不遠人,道就是中國的宇宙,這個東西它並不離人很遠,我們中國人也一樣是被愛,我們也是被愛的人。既然你能夠發現自己是一個被愛的人,那你就有能量把愛給到別人,所以這時候你需要養成慷慨的習慣。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首先,要打破恐懼,你知道在什麼時候我們會變得不慷慨嗎?就是我們覺得自身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你為什麼這樣對我,你憑什麼這樣,你這樣傷害了我,當我們總覺得自己吃虧了的時候,這種恐懼感會使得我們過早地做出自我保護,從而形成不慷慨的舉動。所以我們能夠把恐懼稍微放下,我們知道自己發自內心的是被愛,我們的內心當中是有愛的,有人愛著我們,宇宙在愛著我們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做到慷慨。

 

 

 

具體的方法有這麼幾個,第一個方法是我們可以在家裡邊列出我們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每周列一次,每周你可以閑下來就拿個筆列出來我值得感恩的五件事。當你能夠把值得感恩的五件事列出來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內心充滿了愛,你有很多事需要去做。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你可以經常地寫下你所擁有的東西,你試著寫一下,因為我試過,你會發現說你擁有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擁有一輛車,擁有一個房子,擁有多少件衣服,擁有家人,擁有健康,擁有一個小狗,擁有陽光,擁有空氣,你越寫越多,你會發現你家裡所用的東西已經遠遠超過你所需要的東西,所以這時候你會變得更加慷慨。

 

 

 

在腦海當中,可以去設想一個你所害怕的人際關系或者你討厭的人際關系,你想到這個人際關系,你就會覺得不舒服,把這個人調動出來。調動出來之後,想想看說我能不能對他慷慨一點,我能不能想辦法給他一些愛,給他一些慷慨,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所以大家可以此刻就在腦海當中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樣的人際關系是讓你特別緊張的,有什麼樣的人際關系是你所不喜歡的,然後給他慷慨一點。

 

 

 

第三個方法是每一次參加各種聚會的時候,在結束的時候跟每一個人表達感激,我們很多人結束了說走了,再見,一路平安就完了。可不可以表達一下感激,多說幾句話,說今天你能來我真的很高興,你今天的出席讓我覺得特別溫暖。像我們做讀書會那麼多人一塊來參加,我每次心中都會覺得特別感謝大家,所以我會跟大家講說,謝謝大家,周末不在家裡邊看電視,跑來聽我們講書。你要對每一個來參加聚會的人表達感激,這也是慷慨的練習。

 

 

 

還有一個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號召大家捐贈10%的收入,這個比收稅還高,他說你捐贈10%的收入,你會感受到生活更加的美好。但是有很多人說我就沒錢,那我本身就是需要捐贈的人,你還讓我捐贈10% 那不受不了嗎?他說窮人未必就不能夠捐贈,窮人你首先要考慮說我有沒有哪些錢是可以不花的,比如說雙11的時候,上次我有個朋友雙11說我前年買的洗衣粉,到現在還堆在那沒用完。因為雙11的時候大家瘋狂搶購,所以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叫武訓的人,各位可能聽說過武訓這個人是一個乞丐,他一邊要飯、一邊捐資助學,後來他就武訓辦學 ,所以武訓他作為一個乞丐通過要飯的方法,他竟然辦了很多所學校。所以一個就算沒什麼錢的人一樣可以對別人表現出慷慨,就算沒有財佈施也可以有法佈施,也可以有無畏佈施,也可以有生佈施,這是佛教里的概念。你可以幫人乾活,你可以給人講法,你可以表達出這種勇敢,這都是佈施的方式,未必財佈施就是唯一的。

 

 

 

最後就是對別人向你表達出的善意,表達謝謝,感謝每一個人這是慷慨的最基本的做法。

 

 

 

所以我剛剛說的這幾個方法,寫出你所感恩的事,想象一個你不喜歡的人際關系去愛他感謝他,對參加聚會的人表達感激,捐贈,還有向所有人說謝謝,這都是我們養成慷慨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步驟。我現在就在練,非常好。

 

 

 

第二個習慣叫作靜默的習慣,前兩天我們聽了加州健康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在網上給我們直播正念的講座,我們對正念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正念就是對當下這一刻不加評判的、有專註力的覺知,就你此刻知道自己在乾什麼,這就是正面。他做了一個練習,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他敲了一個小鐘,就用一個鐘敲了一下。他讓你舉起一個手聽著那個鐘的聲音,一直聽到那個鐘的聲音徹底沒有了,你就把手放下來。你們可以試著把手舉起來試一下,像我這樣試一下,當,把手放下來,什麼感覺?那一個鐘聲就能夠把你引入正念。這就是為什麼寺廟里邊會有很多可以敲的東西,因為當你把註意力集中在那個聲音之上的時候,你對當下這一刻才是有註意力的覺知的狀況,這是一種非常溫暖的覺知,就是正念。

 

 

 

所以在這本書里邊的作者講的是靜默的習慣,就是你每天如果能夠拿出十幾分鐘或者二十分鐘時間來保持靜默,在這一刻突然安靜下來。你會發現你整個的身體像一杯非常混濁的水放在那不動,過了一會它就逐漸地變得清澈,這就是靜默的力量。靜默在這八個習慣當中最為重要,為什麼呢?你會發現每一個習慣的實現都需要靜默的幫助,如果你不能夠靜默下來的話,你可能就無法表達慷慨,因為你內心當中是被恐懼糾纏的,你總覺得自己我還有那麼多事沒解決,我怎麼對他好。當你靜默下來的時候,你發現你還能夠呼吸,正念在這兒,這一刻其實沒有什麼好怕的。

 

 

 

然後我在聽完加州研究院那個老師講課之後,當天我就採訪了一位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特逗,他不善言辭,長的也挺木訥的樣子,特逗。我說一個人如果焦慮,你有什麼辦法呢?他說保持正念。我說那如果一個人抑鬱有什麼辦法呢?他說保持正念。我說如果一個人他睡不著覺,他失眠怎麼辦?他說保持正念。我說你是不是就會這一招,他說我就會這一招,我別的都不會,就這一招就管用了。我說那好,那你教我們大家怎麼保持正念。

 

 

 

他說很簡單,你把註意力集中在胸口,眯上眼睛,就把註意力集中在胸口體會到它的起伏,體會到它的呼吸,所有焦慮、痛苦、憤怒的情緒,想象它像一朵雲在你頭上盤繞,你頭上有很多烏雲,就是那些情緒,你的註意力不在雲上,只在你的呼吸上,只在胸口。過一會那些雲就會散。我回家試了一下,真管用,這就是靜默的習慣。

 

 

 

當我們每天心情復雜的時候,能夠拿出一點時間來保持靜默,養成一個每天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的靜默的習慣的時候,你發現你的智慧就在不斷地開啟,因為你能夠冷靜、客觀、平和,並且不帶恐懼的去對待你的人生。我們的人生大量的事情都是由於恐懼所引起來的,就是我們總是擔心一些事實上都沒有發生過的事,這叫妄念。

 

 

 

所以你發現東西方講的是一樣的,佛教所講的妄念和西方所講的恐懼是一回事兒,當你能夠靜默下來,這一切就變得簡單了很多。那麼靜默有一些理論的前提,你可以試試看,就是回憶一下自己的人生,第一種描述的方法,你用受害者的方式來描述,你說我特慘,我小時候就特別可憐,我爸媽對我都不好,我們老師對我也不好,我也不是一個特別有天賦的孩子。當你用受害者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人生的時候,你是一種什麼感覺。第二種方式叫作英雄者的方式,你用一個英雄的角度來描述自己說,雖然我爸媽對我都不好,但是我特別棒,我怎麼樣一步步做今天的。要不是我當時那麼堅持,就不至於這公司現在會這麼好,每次都是靠我來力輓狂瀾。

 

 

 

你會發現無論你是用受害者的方式還是英雄者的方式,它背後的驅動力都是恐懼。它都會讓你覺得焦慮,都會讓你覺得不舒服,你難以進入靜默。而進入靜默的最好的方法是第三種心態,你用一個學習者的方式來回顧自己的人生。在童年那段生活當中我學會了什麼,在高中那段生活我學會了什麼,在大學的生活我學會了什麼,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我在不斷地發現和學習到了什麼。這時候你發現恐懼就在減少,而靜默的感覺在上升,所以我們要學會通過學習者的角度來回顧自己所經歷的人生。

 

 

 

同樣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要調動出自己體內的學習者來面對這件事,而不是用英雄的角度去打敗它,也不是用受害者的角度去逃避它,而學習者的角度才是解決它。

 

 

 

那麼休息靜默的具體步驟,第一個就是反復地練習,每天靜坐,從孔子到宋明理學家都是這麼做的,正襟危坐就好了。第二個就是回想一個寧靜的場景,你的人生當中一定會有著某一個寧靜的場景,在樹底下坐著沒事乾,然後聽著松吧嗒掉在了旁邊,那就是寧靜的感覺,回憶這個畫面,這個畫面就會給你帶來寧靜。

 

 

 

每天堅持10分鐘,什麼情況下你就能夠進入靜默了呢?當你能夠笑對自己過去所受的傷害的時候,你就進入了靜默的狀態了。或者當你能夠輕松地原諒別人的時候,你就進入了靜默的狀態。每天拿出10分鐘來力求做到能夠笑對過往的人生,能夠去原諒他人,這是第二種習慣,叫靜默的習慣。在今後你會發現我講的每一種習慣,都跟靜默有關。

 

 

 

第三個習慣叫作求真的習慣,什麼叫求真呢?就是你可以不說話,但是你要盡量不說假話,這個我們必須得追求真理。盡管有時候真理並不聽我們的話,反過來真理反倒會打破我們的計劃,真理會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但是它是真理,所以我們需要追求真理。孔夫子講叫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所追求的所謂道就是真理。王陽明所講的真知,說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有一個良知在。所以你只需要憑著良知去做事,這就是真理。和西方人所講的追求真理是一回事兒,但是真理這個東西有一個矛盾,就是你認為那是你的真理,我認為這是我的真理,當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還有就是你的真理會不會傷害到別人呢?這都是關於真理的一些反復的這些問題。

 

 

 

在這里邊我會覺得說,真理就是真理,就好像道一樣。孔夫子經常講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當邦是有真理的時候,國家是真理在主宰的時候,是有道的時候,你可以出來工作。當國家混亂的時候,你雖然沒法改變這個國家,但是你最起碼可以做到捲而懷之,就是可以不要參與。邦有道則仕是好的,邦無道則仕,遲也。當無道的時候你還出來當官,這就是羞恥的事,所以孔夫子也是非常追求求真原則的。

 

 

 

那麼求真的時候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呢?我們說第一個就是靜默,靜默能夠讓你真的去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良知,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所認為的真理真的是真理嗎?真理有沒有傷害到別人,真理是不是自私的角度出發的,真理是不是出於恐懼而編造出來的真理。只有在靜默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去面對自己內心當中對真理的拷問。接下來你要自問真正的真理是什麼呢?你所信奉的真理是不是讓你排斥他人,是不是讓你排斥不同信仰的人,如果它讓你排斥,那麼這個東西就不是真正的真理。

 

 

 

孔夫子講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什麼叫和而不同?就是我們可以不一樣,但是我們尊重這些不一樣,我們可以和諧相處,這就是真理。

 

 

 

第二個你要問說我這個真理給我帶來了更多的沖突,有沒有讓我變得更加的痛苦?真理也會有恐懼。有時候堅持真理的人也會面臨內心當中的恐懼,真正的勇敢不是什麼事都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要去做,這才叫真正的勇敢。所以堅持真理的人未必會不恐懼,但是他只要是秉持著真理的,他就會努力地去做它。這就是儒家經常講的那一句非常有利的話,叫行所當行。有的事看起來真的很難以做到或者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我該做我就一定要去做它,這是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所以我們說這是修煉真理的一些具體的辦法,第一步是靜默,第二步是拷問,問問自己所做的這個事是不是排斥別人,給別人帶來傷害,是不是給自己帶來內心的沖突。你只要遵從自己的真理去做事,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事其實都是能夠找到一條合理的解決途徑,所以第三個叫求真。

 

 

 

第四個習慣叫坦誠,有很多話我們憋在心裡邊不說,所以就很難做到坦誠。在這里邊我推薦大家看另外一本書,就是我們所講的《關鍵對話》。《關鍵對話》里邊經常講說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坦誠,同時百分之百的尊重,好多人聽到這個的時候說好難。我只要一坦誠就容易傷害人,很多人真的是說我是一個很直的人,然後就去傷害別人,這時候直只是成為了我們的一個藉口而已。

 

 

 

孔夫子講的直是什麼呢?有人問孔夫子說一個人如果別人對他不好,我能不能繼續對他好,叫作以德報怨。孔夫子的學生問他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事怎麼樣?孔夫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如果你以德報怨的話,那麼何以報德呢,別人對你好,你怎麼辦呢?所以孔夫子的原則叫作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就是當別人對你不好的時候,你最起碼可以講出來,這是一個坦率的習慣。所以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的坦誠,還要百分之百的尊重。

 

 

 

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你需要在自己的內心當中從恐懼變成愛。如果你對對方不是恐懼的感覺,而是愛的感覺的話,就算你坦誠地講出來也不是一種傷害,反而是雙方溝通的開始,我們帶著愛的角度來解決問題。所以關鍵對話的核心也是要把自己的情緒過濾掉

 

,要跟對方來建立共同的目標和責任,這時候就更容易實現一個觀念對話的結果,因此我們說坦誠是可以做到的。

 

 

 

在這里邊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就是有時候真實是復雜的,你所認為的真實可能未必是真實的,所以當你坦誠地去跟對方溝通事實的時候,你也要做好聽對方坦誠的講解的準備,因為有可能對方所掌握的事實對你來講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如果你的內心是恐懼的,你會不願意接受對方的解釋,你會不願意聽對方講。而你的內心是有愛的,你的內心是希望對方也跟你一樣好的。那麼這時候對方說出來的東西,你也是可以接受的,這才能夠找到雙方所看到的事實,而不是你一個人所看到的事實。

 

 

 

那麼在練習事實的時候有一些具體的方法,第一個就是你可以想想有哪些人際關系讓你想起來就覺得緊張,你一定會有很多人際關系一想起來就緊張的,這里邊有沒有哪些是因為你不夠坦誠,而讓他一直這麼保持下去。想想看能不能用坦誠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跟他進行一場關鍵對話,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講出你此刻內心的感受,希望對方能夠改變,你自己也願意配合,也願意傾聽,也願意改變。在這個地方參考《關鍵對話》,大家可以去把《關鍵對話》那本書拿出來再好好的聽一聽,這是第一個方法,修復一個你覺得很糟糕的人際關系。

 

 

 

要做到坦誠之前先靜默,不要在自己心浮氣躁的去跟對方談話。古人講叫作極怒時莫與人書,極喜時莫與人物,特別生氣的時候別給人寫信,那時候寫信罵人常常是令你後悔的話。像我們也是一樣,特別怒的時候不要在群里邊發言,特別怒的時候不要寫微信來罵人,所以極怒時莫於人書,等你靜默了,等你真正把這些情緒都消化掉了以後,你的身體寧靜下來了再去表達坦誠,這時候對對方的傷害就會小很多,對你的傷害也會小很多。

 

 

 

要反省自己的動機,這是我所做的坦誠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目的是為了出一口氣呢,還是為了把這個事解決得更好。往往你會發現當我們一反思動機的時候,很多話就可以不說了。但是當你反思過了動機之後,你覺得我的動機是純良的,我的動機真的是為了大家好,而不是為了自我保護或者宣泄情緒的話,那麼這時候就容易進入坦誠的溝通狀態。

 

 

 

還有一個第四個辦法,就是你要在跟對方坦誠的溝通之前,先在紙上列出對方的一些優點,有助於你修復對對方的想象,把對方的優點一個一個的列出來。列完這個優點之後,你的心情就已經好很多了,你再跟對方進行坦誠的溝通。坦誠未必一定會給你帶來成功,但是它特別值得我們努力,所以這是第四個習慣叫坦誠的習慣。

 

 

 

第五個特別輕松叫游戲的習慣,一個人在人生當中一定要能夠學會游戲,比如說孩子就比我們善於游戲。有一天小孩子會講說,媽媽,我覺得今天一定是個好日子。媽媽說為什麼,說你看今天的樹葉多好看。這兩個之間有聯系嗎?今天的書也很好看,為什麼今天這一天要是個好日子呢,大人就會較這個真兒,你就沒意思了。小孩說樹葉很好看,所以今天心情很好 這挺好的,這就是游戲的習慣。

 

 

 

有一個心理學的研究是說,當一個人有一點小迷信的時候,他得抑鬱症的比例就會小很多,而一個絕對理性的人就特別容易得抑鬱症。我有幾個得抑鬱症的朋友都是特別理性,比如說大家買一大堆的彩票,你們有沒有人會發現說,我來刮,我來刮,他要求自己刮,你說你刮和我刮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彩票已經在這兒了,你刮還是我刮那結果不都一樣嗎?這種人就容易得抑鬱症,因為他沒有游戲的心態,他沒有覺得我刮可能會運氣好一點。但是當這個有點興奮的感覺,說我來親自刮的這個人開始刮的時候,這就是像孩子一樣。他說樹葉很好看,所以今天的日子就很好。

 

 

 

小孩子們游戲的能力比我們強得多,我就發現嘟嘟和他的小朋友或者他自己一個人能夠玩一天,玩得很開心,自己腦子里邊想象。有時候我陪他玩,他就說他說你怎麼一點想象都沒有,我們這是在想象,他經常跟我們強調我們這是在想象,所以游戲的心態會令我們變得柔軟。那麼怎麼樣檢討你有沒有進入游戲的狀態呢?你關註一下自己的身體,你的肌肉是否僵硬,如果你的肌肉是僵硬的、不舒服的、腰疼背疼,你一定沒有進入游戲的狀態,所以進入游戲的狀態也有很多的方法。

 

 

 

游戲能夠幫我們擺脫恐懼和病痛,大家知道金聖嘆,金聖嘆大才子點評水滸,金聖嘆被腰斬了,他最後死的很慘,他是被人腰斬的。在腰斬之前,他把他兒子叫過來,爸爸跟你說句話,他兒子一看老爸臨死要說話,就特別認真,過來要聽他爸的臨終遺言。他爸說什麼呢,他爸說把花生和豆腐乾一塊放在嘴裡嚼能夠吃出紅燒肉的味道,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給他兒子留下了這麼一句遺言。什麼叫高人,就是當一個人有著游戲的心態的時候,他會減少對於死亡的恐懼,何況是連死亡他都不怕,還怕生病嗎?

 

 

 

我們過去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常在要去世的時候,身體不好的時候說,我要去見馬克思了,他們是唯物主義者怎麼能見著馬克思呢,這就是一種游戲化的心態,它會讓你減少對於死亡的恐懼。二祖慧可更了不起,就是斷臂求法的慧可。慧可在老年間他總是在酒肆勾欄這些地方混,經常去妓院待著。然後這旁邊人說老和尚你這個太不像話了,你怎麼老呆在這種地方。老和尚說我自調心,與汝何乾。我來這調心,你整天說你不怕女色,你見過女色沒有,沒見過女色,你說你不近女色對嗎?我得鍛煉一下自己,所以老爺子訓練得特別到位。結果後來還是被人陷害,也是被砍頭了。

 

 

 

在砍頭之前,他竟然寫了一首詩,一個人在被砍頭之前還能夠寫一首詩,他說四大本無我,五蘊本來空,四大地、水、火、風本無我,五蘊本來空,色、受、想、行、識這些東西本來是空的。將頭淋薄刃,猶如斬春風,我現在把頭來淋白刃就像砍掉春風一樣,這詩聽完你覺得這死亡多麼的美妙。

 

 

 

所以你發現這里邊的高手,禪宗很多高手,莊子也是高手,莊周夢蝶,這難道不是一種游戲的心態嗎?莊子說兩個蝸牛頭上的兩個國家打仗,血流萬里,死了很多人,他拿這個來諷刺那些戰國時候的那些人不斷地爭鬥,這都是用游戲化的心態來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游戲,那麼方法就是我們可以以學習者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人生,當你能夠用學習者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游戲化的狀態就會不斷的出現。因為你不怕失敗,失敗是可以給你帶來經驗。

 

 

 

第二個就是要觀察自己的肌肉結構,看看自己此刻是不是處在一個相當放鬆和舒服的狀態,我這會就不太放鬆,因為太冷了,我凍得要命,渾身的肌肉都是緊綳綳的。

 

 

 

第三個就是在你發現自己不放鬆的時候,要學會幽默和自嘲。當一個人能夠學會幽默和自嘲的時候,游戲的狀態就來了。

 

 

 

還有一個就是多跟孩子在一起,跟孩子在一起能夠吸取到很多幽默的靈感。但是我們很多父母,我要提醒大家,我們跟孩子在一起只是身體跟他們在一起,我們的心有沒有跟他在一起。當你能夠做到讓你的心跟孩子在一起,你是真的跟他一塊快樂、一塊玩、一塊想象的時候,你才真的能夠進入到孩子的世界去學會游戲。

 

 

 

最後就是我們所有的公司都要學會大家一塊辦辦年會、搞搞尾牙、唱唱歌這都是游戲的方法。有一個公司叫作Kinko's ,Kinko's是Federal Express,聯邦快遞收購的一家公司,這個公司的老闆是一個智障,他的智力是有問題的。但是他把這個公司做成了全美最受歡迎的雇主,排名第一位的公司,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公司每天都在瘋狂地玩,因為老闆腦子有問題,所以老闆就經常帶大家一塊玩,搞海灘大Party 搞、蒙面大Party,允許員工穿拖鞋帶著狗上班,結果公司的業績做得特別的好。他們在公司里邊天天都在讓大家快樂游戲,這是我們說第五種習慣叫游戲的習慣。

 

 

 

第六個是寬恕的習慣,其實你如果能夠有前面我們所講慷慨的習慣的話,你也就能夠有寬恕的習慣,因為寬恕就意味著是一種巨大的慷慨。這里邊有一個人值得介紹給大家,中國人不太熟悉他,叫圖圖大主教。很多人都知道納爾遜曼德拉,都認為是納爾遜曼德拉改變了南非,但事實上很多南非人認為真正改變南非的人是圖圖大主教。大主教在南非提出了一個觀點 說寬恕。

 

 

 

當時有很多人說既然我們現在種族平等了,那麼當年那些殺害黑人的人,他們需要出來伏法,要把那些殺害了黑人的人拿出來判刑,那麼這個要求就一下子讓所有的白人開始緊張起來。白人說那你如果把他們判刑的話,那得死很多白人,那不行,咱們就再打仗。

 

 

 

所以這時候圖圖大主教講說,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他在教區里邊號召了很多人開始對白人進行寬恕,甚至有很多那種自己的孩子、丈夫都被白人殺掉的婦女,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我要見一下凶手,對他表達寬恕。

 

 

 

但有時候寬恕真的非常難以做到,怎麼樣去實現寬恕?實現寬恕的方法第一個就是靜默,每次都提到靜默,當你能夠在內心當中保持安靜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去達成寬恕。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多人整天要求報仇,要求中國人講究叫作一命換一命,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但你會發現很多人就算是把凶手嚴懲了,這些家人的內心依然得不到平靜。而反過來,有時候我們說一些寬容的舉動反倒會給你帶來來自內心的平靜。因為我們免予了恐懼,我們從恐懼之中擺脫了出來,所以靜默能夠讓你開始接近寬容。

 

 

 

第二個方法就是你可以列一個清單,你列一個自己需要去達成寬容、寬恕的清單,把它列出來看哪一個比較接近你現在可以寬恕的東西,我不要求你一次做到,因為這事挺難的,找到那些你需要寬恕的人和對象,看看有哪個我是現在可以寬恕的。

 

 

 

第三個方法就是在腦海當中把你需要寬恕的那個對象想象得美好一點,不要一想起他就是醜惡的面孔,想想他也是一個在陽光下沐浴著陽光的人,想想他也是有家庭的人,想想他為他的家庭所做的努力和貢獻,這就是第三種方法。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可以發表一個寬恕聲明,就是把文字寫下來,我現在宣佈真的寬恕你。因為我希望我們倆都是自由的,你也可以自由的生活,我的心靈也可以自由地投入新的生活,這樣的話我們就把過去那件事翻過去。寬恕過後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跟他成為朋友,寬恕了以後不意味著你一定要跟讓你不舒服的人成為朋友,但是寬恕以後會讓你的內心覺得安靜、寧靜,你不見他都沒關系,但是你在心中沒有恨。如果恨存在的話,你永遠是不自由的,它讓你的人生變得不完整。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可以瞭解一下寬恕這件事情。

 

 

 

第七個就是慈悲的習慣,什麼叫慈悲呢?佛教講的慈悲是說,上乘佛法曰慈,下度眾生曰悲,這是慈悲。我們如果擁有寬恕,擁有慷慨,還沒有達到慈悲的狀態,因為慈悲的狀態意味著說你要幫助他人變得更好,而不僅僅是原諒他們,你要幫助他們變得更好。那麼這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無條件的愛。我們都熟悉無條件的愛,過去我會跟大家講對孩子、對配偶你要做到無條件的愛。但是當你要做到慈悲的時候,你需要能夠對眾生都做到無條件的愛,你能夠愛每一個人。

 

 

 

這個地方我們要學天、地,古人講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是沒有私欲地覆蓋,天沒有說這個人特別好我就罩著他,這個人不好我不罩著他,天沒有這樣,地無私載,大地不是說好人我就承載你,壞人我就把你扔了,沒有。大地無論好壞,你在我身上吐口水,你在我身上大小便,我都照樣托著你,這才是天地之德。

 

 

 

天、地有這樣的德性,所以人應該學習天、地,人應該能夠學會天無私覆,地無私載這樣的感覺。所以當你能夠對眾生實現無條件的愛的時候

 

,你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加入讀書會,都能夠成為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生活的人,這就是把愛給到周圍所有的人,無條件的愛。

 

 

 

同時當你能夠真的做到慈悲的時候,你才能夠真的沒有恐懼,慈悲是治療恐懼最好的良藥,這就是孔夫子講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不憂,當一個人真正把內心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他整天在關註別人的福利的時候,他自己才會沒有任何的憂愁。這樣的人我見過很多,現實生活中我見過很多,有一個韓國的女孩子,就是從韓國跑到中國來收養腦癱的兒童,養了大概幾百個腦癱兒童,因為當人們發現她能夠治療腦癱,她能夠去管這腦癱的孩子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把腦癱的小孩放在她們的門口就走了,所以她那小孩越來越多。

 

 

 

我在採訪她的時候特別緊張,我想她會哭,因為這很慘這事,會講出很多很不容易的故事。結果整個的採訪下來,我沒有發現她有一點點的不快樂,她覺得特別愉快,她說起她那些孩子的時候都特別帶勁,說起那些困難的時候都覺得特別好玩,因為她們在一群人一同來剋服這些困難,連那些孩子都跟她們一起來剋服困難,這就是學習者的心態。當你能夠用學習者的心態來面對你的工作,面對你的生活的時候,那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

 

 

 

我從那個女孩子的身上就看到了什麼叫作仁者不憂?我們平常帶一個健康孩子,我們都覺得累得要死,人家照顧著幾百個腦癱的兒童,人家高高興興的。因為她的內心根本不在私欲,根本不在於自身,她在於怎麼樣讓他們變得更好。再想想特雷莎修女,我們講過特雷莎修女的書,你就會知道說仁者不憂是什麼意思。所以慈悲能夠讓你變得更加的開心,慈悲會讓你覺得沒有什麼事好擔心的。

 

 

 

具體的一些方法就是第一步先靜默,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回憶自己曾經被別人慈悲對待的場景,你的人生當中一定也會有一兩次被別人慈悲對待的場景吧,想想看那時候你是什麼感覺。接下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可以多去參加一些活動,多參加一些這種能夠表達慈悲的活動,比如說福利的活動、放放生,當然有人反對放生,但是你看希阿榮博堪布的書,它告訴你說放生的目的不在於說到底救活了多少人,而在於那個生命在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他所得到的喜樂,這才是放生的意義所在。

 

 

 

然後參加一些公益活動,這都是能夠給你帶來慈悲地感受的習慣,然後就是對自己好一點。如果你不能夠對別人慈悲的話,你最起碼對自己慈悲一點,不要整天責怪自己,要看到自己進步的地方,鼓勵自己。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你可以關註一下身邊每個人都有哪些夢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夠幫助大家,實現這樣的夢想,這就是慈悲的習慣的養成。

 

 

 

最後一個習慣叫作社群的習慣,人不能夠孤獨的生活,孔夫子說仁者愛人。什麼叫仁?你看兩個人才叫人,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體現不出人的感覺,只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才能夠感受到有別人了,能夠考慮到別人了,這就是人。

 

 

 

所以當有一個社群的話,他會幫助你能夠走得更遠。《禮記》上也講過,這是我們讀書會的一句口號,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一個人整天悶頭學習,一個朋友都沒有,則孤陋寡聞。你學的東西可能很偏門,但跟別人沒交流,所以我們需要組織一個社群,讓大家一塊互相幫助,大家在社群里邊找到依靠。社群的最主要功能是交流和傾聽,所以你在尋找社群的時候,我們希望大家尋找一些能夠給你帶來正能量的社群。

 

 

 

我見過很多社群,怎麼加入這個社群呢,你能夠拿出你買100萬以上轎車的這個發票,你就可以加入這個社群或者你能夠拿出10張以上頭等艙的機票,你就可以加入這個社群。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加入這個社群,因為這種社群給你帶來的只是負擔,它帶來的是評判,它不是正能量,它是由於恐懼才聚合在一起。好的社群不是由於恐懼聚合在一起,而是由於愛聚合在一起的,所以社群當中,有人有錢、有人沒錢沒關系,大家可以很開心的在一起,不要緊,大家可以互相互補。所以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孔夫子結社群的原因就很簡單,群而不黨,我們是一群人,但是不需要結黨營私,而小人就喜歡首先分別、結黨營私,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這里邊的矛盾重重,所以尋找一個優秀的社群。好的社群的特徵是鼓勵人們獨立思考的,是尊重不同的。比如說這本書的作者,他是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但是他會邀請講古蘭經的人到他們的教堂里邊去講古蘭經,跟基督教的人普及一下說古蘭經到底是講什麼的,他也會要求佛教的人去給他們講佛教,因為這就是和而不同。所以我們需要尊重不同的聲音,我們需要去尊重差異,然後社群能夠自由發言,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社群。那麼我們可以選擇正能量的社群,減少分別心。

 

 

 

這八個習慣合在一起:第一個是我們說慷慨的習慣;第二個是靜默的習慣,靜默的習慣是所有習慣的基礎;第三個是求真的習慣;第四個是坦誠的習慣;第五個是游戲;第六個是寬恕;第七個是慈悲;第八個是社群。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八個習慣,經常在生活當中,去簡單的實踐一下。比如說我最近就在練習慷慨的習慣,當你發現自己養成了一個慷慨的習慣的時候,你可以向下一個習慣進發,這時候才能夠真正我們做到學以致用。

 

 

 

因為學習本身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學習絕不僅僅是讓我們賺錢或者讓我們得到什麼樣的福利,學習本身就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白鹿原》里邊有一句名言叫作學做好人,很多人會把它寫成一個牌匾,學做好人掛在自己家裡的牆上,讀書會也是這個目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學做好人,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