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21】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壓力山大怎麼辦?偉大行為心理學家從頭到腳和你說個明白

 

20210707.jpg

 

作者叫作阿爾伯特•埃利斯,這個埃利斯是在心理學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他在美國被評為最偉大的行為心理學家的前三名,他排第二。

 

第一位是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的這個建立者,第二位就是他,第三位比他名氣還大一點,叫弗洛伊德。

 

他創立了一個叫作REBT的這個心理療法,REBT是所有的美國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在去考執照的時候都必考的科目,所以這個人的學術地位是很高的。

 

四種典型的不良情緒

 

第一種過分的煩躁

第二種過分的生氣

第三種過分抑鬱

第四種過分的內疚

 

壓力管理,ABC模型

A是事件發生,B是你對這個事的看法,C是動作

 

三個最常見的病態思維模式

 

第一個叫作恐怖化,第二個叫作應該化,第三個叫作合理化

 

這本書核心重點在,碰到事情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有很巨大的影響;這也是多數人壓力山大的根源。

 

【99】活出生命的意義+【100】思維的囚徒

左邊作者弗蘭克爾地獄般的遭遇,後來創立意義療法

 

右邊是進階版,就是我們要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到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具體可以執行的手段。

 

壓力山大是很多人的痛點,我介紹你真正的專家,提供良藥供你食用;但良藥總是苦口的,因為你首先要能跳脫既有的框架(改變。

 

「所以,今天我又有幸,當了師父;但這是一段艱苦修練的過程(看人,修行看個人!」

我下巴微微朝上45度,自我感覺良好說。

 

 

四種典型的不良情緒

 

第一種叫作過分的煩躁,你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過分的煩躁的時候,比如說你回到家看到孩子在那兒玩東西,然後把周圍搞得亂七八糟一鍋粥。

 

然後這時候你心裡邊一股莫名的怒火就出來了,會特別的生氣,衝孩子大吼一聲說回房間去或者把那收拾乾凈。

 

這時候你有沒有覺得自己過分了,就是有時候你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在旁邊玩、鬧覺得挺好的,所以玩、鬧把周圍折騰得亂七八糟這件事。

 

其實它並不意味著一定你就要那麼抓狂,或者你想想看你小時候如果被你爸爸突然這樣吼一聲,你也會特別的驚恐。

 

所以那個煩躁就是一個過分的煩躁,這過分的煩躁里邊還包括緊張、沮喪、惱火、擔憂。

 

 

第二種叫作過分的生氣,就是對他人表示戒備,對他人突然之間就戒備起來。

 

那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人上飛機,那個空姐就跟他講說先生,麻煩你把這個行李箱放到這個上邊去,就是你不應該放腳底下,你應該放到上邊。

 

這麼一句話,然後那個人就突然爆發了,然後在整個飛機里大喊了一聲,說你放,說讓那個小姐你放,說你一個服務員還敢要求我,就因為人家空姐提醒了他一句讓他把行李放在上邊,他就說你一個服務員還敢要求我。

 

我當時在旁邊判斷了一下說中度抑鬱了,就是他太容易發怒,他那個生氣來得特別的突然,所以過分生氣、憤怒,氣得發瘋,這些東西都是過分的生氣。

 

第三種叫作過分抑鬱,就是幹什麼事都沒精打採,一蹶不振。

 

我們古人經常講說一個人得意忘形,得意忘形這個詞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是個挺高級的境界,就是你把這個涵義找到了,外在的形狀其實變得不太重要了,得魚忘筌都這個意思。

 

但是另外一個更要命的狀態,叫作失意忘形。

 

 

什麼叫失意忘形呢?就是我失戀了,所以你別跟我說這些事,我不聽了,我家裡孩子生病了,所以我現在什麼事也幹不了了。

 

那天我們講王陽明的時候,忘了講一個案例,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王陽明有一個學生在王陽明面前有一天,突然就變得特別焦慮。

 

為什麼呢?因為他兒子病了,你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這孩子一病以後,這父母就特別焦躁,表現得特別煩躁。

 

這時候王陽明,就跟他講說此時正是修煉時,如果你此時不用功,你平常下那些功夫是幹什麼用的,在你心亂如麻的時候。

 

最考驗的就是你日常的修煉是否有效,所以這時候你應該好好把你日常的修煉拿出來看一看你的內心,你的內心能不能安定得了。

 

孩子生病了,父母難過這是一定的事,這是人之常情,是常理,所以你當然可以難過。

 

但如果過分的話,那就是存了一絲私念在。私念就是自己的自私的念頭,你為了孩子難過,這是可以的。

 

但當你為自己有了過分的難過的時候,覺得我怎麼這麼倒霉,我的孩子怎麼會生病的時候,你的那個痛苦和焦慮才會更加的放大,這其實就是佛教里邊講的我執變多了。

 

當你的我執太看重自己所受到的挑戰和傷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說孩子生病這件事會被過分的放大,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三種,叫過分抑鬱,失意忘形。

 

 

第四種叫過分的內疚,過分的內疚就是覺得一切事都是因為我,這事我真的特別的自責,要不是我當年做那個事就不至於怎麼樣。尤其是在很多不好的事發生了以後,人們就特別容易陷入這種過分的自責、悔恨。

 

那我知道你們的問題說,那什麼是過分呢,那我怎麼判斷這事到底過分還是不過分呢?

 

埃利斯特別有意思,他說什麼是過分呢,什麼是過分你自己應該知道,百分之八十五的情況之下,一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這個反應是不是過分。

 

我覺得他說這話有道理,你要拿一個準確的心理學量表拿出來打分,確定自己有沒有過分,這個行為就過分了,這個你自己應該能夠掌握到你剛剛發脾氣這件事是不是對的。

 

你為考試焦慮是不是對的,我們家裡有一個長輩、親戚,他就是當年高考,那時候高考也很難,他每次去高考之前,都緊張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所以連續考了三年都沒考上,特別慘的一件事。

 

平常練習的時候都很強,每次練習一考成績挺高的,但是一上考場就徹底暈菜了,這就是過分了。

 

所以過分不過分,百分之八十五你自己應該知道,那還有百分之十五呢,那可能就是有些人神經比較大條了,就他真的不知道。

 

但是這時候別人應該能看出來,你對這個事的反應過了,所以當有人提醒你說你過了的時候,你就要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出現了四種這種消極的這種情緒。

 

 

壓力管理ABC模型

 

這裡就談到我們之前在《壓力管理》那本書里邊曾經講到的ABC模型,ABC模型的鼻祖就在這邊,什麼是A呢,A就是事件發生,有一個事發生了,比如說孩子的成績考了倒數第一名,這事發生了。

 

B是你對這個事的看法,你認為孩子的成績考倒數第一名,這事我不能接受,我覺得這事我很生氣,這是你的B。

 

所以C是你把孩子揍一頓或者你為這事跟老婆吵架,你把這責任推給在老婆身上或者你為孩子請了無數的家教,讓孩子晚上都不能睡覺,就天天在那兒學習,這就是ABC。

 

那麼我們剛剛說的四種不良的情緒在ABC裡是哪一個呢?那個是C,就是因為前面的A和B,所以導致你過分的生氣、過分的擔憂、過分的恐懼。這種過分的情緒的變動是由於前邊的A和B導致的。

 

那麼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改變C,他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不停的去改變A,他們認為只要這個A沒有了,那我這個C就不會有,所以他會不斷地想孩子成績不好就補課,就盯住他。

 

樊登還聽過一個阿姨跟別人分享她的經驗,她兒子上了大學,她就跟別人分享這個經驗說高中這幾年沒別的辦法,盯住,不要管他怎麼反抗,不要管他怎麼不高興,就總之盯死他,要保證他一定要上大學,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但是這個經驗的結果就會發現孩子上大學,可能也未必好好學,因為他終於沒人盯了,他這一輩子都是被人盯著長大的,所以這會讓你身心交瘁的。

 

所以很多錯誤的在生活當中糾結的方法,就是因為我們大家都認為說只有改變A,才能夠改變C。

 

而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你總是期待著一切都如意,你才能夠有一個如意的感受,那你就這輩子都不會如意。

 

書裡有一個很好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說那個美國的花式籃球,他們在表演的時候,會有很多小丑玩那些很好玩的東西,有一個人搶這個人的球,這個人呢。

就拿著那個球就追過去,然後拿著一桶水去追那個人要潑,然後跑到那個觀眾席上,一不小心就把這個水潑到旁邊的一個小孩身上了。

 

然後你想如果你是在生活中,看到一個人拿著桶朝你摔過來,然後一桶水要朝你身上潑,那你一定會覺得很驚慌。

 

但是在玩這個美式籃球的時候呢,那些小孩子們在那旁邊都興奮地看那個小丑衝過來,只要一潑過來,那小孩就很高興,還喊潑我潑我,就很高興,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知道那個B,就是他們對這個事的看法,是他玩過這個遊戲,他知道那個桶潑出來的不是水,而是糖果,是一桶糖果潑在他身上。

 

所以當你對這個事有一個不同的認識的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帶來的結論都會不一樣,你說你走在馬路上被人一桶水潑在身上,你一定會生氣。走在路上一桶水潑過來,會很生氣。

 

但是如果你知道是潑水節呢,如果你專門飛到泰國去,就是為了參加潑水節,結果你走到大街上,沒有一個人潑你的水,你什麼感覺,你會覺得很倒霉?

 

 

三個最常見的病態思維模式

 

埃利斯最大的貢獻,又給了我們三個最常見的病態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說的三種最大的錯誤的B,這三種最大的錯誤的B是什麼呢?

 

第一個錯誤的B就是恐怖化,就是我們總喜歡把一個事想得特別的嚴重,我們總覺得萬一怎麼樣,那怎麼辦。

 

樊登最近從大學裡辭職了,然後我覺得實在是在大學裡上學沒什麼勁,上班沒什麼勁,我就把大學那工作辭掉了,因為我覺得他們的教育理念跟我不太一樣就辭掉了。辭掉了以後,我爸媽就特別擔憂。

 

我爸媽就說你這個這麼大的事,你不跟我商量一下,你就辭掉了,你將來萬一老了,你需要錢怎麼辦。

 

我說我老了需要錢了,一個月六千塊也不夠,它養活不了我,那個事沒有那麼嚴重。我爸說不行,你老了還是得有個人每個月給你發點錢,這才管用。

 

他們的想法就是萬一你倒霉到了那個份上,你連這六千塊你都沒有的時候,你怎麼辦,所以人們因為這種過度的擔憂。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待在一個體制內永遠都不出來,然後一個月掙兩三千,三四千,然後也乾得不愉快,還天天跟人勾心鬥角,但他就是要留在這兒,因為他覺得萬一要是出了事怎麼辦。

 

還有人覺得萬一我要是生了病怎麼辦,萬一霧霾呼下去,我就得了肺癌怎麼辦,所以太多的對於這種萬一的擔心會導致我們神經緊張兮兮的,一天到晚的會覺得這個事會發生那個事會發生。

 

你知道那個叫虛雲老和尚多厲害,虛雲老和尚這不是萬一,這是已經發生了。一個日本兵拿著槍到他面前,因為那時候是抗日戰爭時期,說你怕不怕,我拿著槍殺了你。

 

虛雲老和尚說什麼呢?他說如果因緣註定你要殺我,那有什麼可怕的,緣分都定了,那有什麼可怕的。

 

如果因緣註定你殺不了我,那更不害怕了,所以無論因緣註定是能殺,還是不能殺,我都沒必要害怕。

 

這就是虛雲老和尚有一個強大的B,他看待這個事物全部是從因果來的,全部是從因緣和合來的,所以他根本不擔心說你說殺我就殺我,你知道因果嗎?

 

所以那日本兵趕緊行了個禮就跑掉了,這是真正得道的高僧。

 

樊登有一次趕飛機進了機場高速的收費站,竟然還堵車,北京那堵車真是沒準,你以為你交了費,進了機場高速收費站了應該沒事了吧。

 

前面還有一公裡就到了航站樓了,結果堵死了,一堵堵了一個半小時,眼看著那個飛機的那個點已經到了,哇起飛了。

 

送我那司機說,樊先生對不起,你這可能趕不上了。我說沒關系,咱到跟前看看唄。他說你怎麼一點都不著急呢,我說那你著急也沒用啊,那飛機該飛它就飛啦。

 

所以別著急,他說有耽誤事嗎?我說耽誤事就改唄,因為因緣註定了就要改時間,就改唄。

 

我真改過,有一次就沒趕上飛機,然後給人改了時間,但是你也就改了,反正你著急也過不去。

 

結果到了航站樓一問,飛機晚點一個半小時,剛好趕上,所以你不用過度的擔心,就總之過度擔心是沒用的。所以萬一怎麼樣,這個叫作恐怖化。

 

 

第二個錯誤的思維模式叫作應該化。就是我如果沒有那樣就好了,事發生了你說我覺得我應該不是那樣或者我應該做得更好,我必須考上大學,我考不上大學我就不活了。

 

所以當你認為一切事都是應該怎麼樣,尤其是見到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控制,這是特別可怕的一件事。

 

父母認為子女應該按照他想要的這個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到了我威脅你的地步,就是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到底是他過他的人生還是你在過他的人生。

 

凡是一個父母過度地介入到孩子的生活當中,你要知道孩子永遠都不會再幸福了,為什麼呢,就算他在你的淫威之下,你說你要自殺。

 

孩子因為愛你,所以決定就聽你的了,他心中有一個結,說這個人生不是我選的,這個人生是我媽用生命逼著我做出來的。

 

所以他一定會千挑萬選的來證明生活是不滿意的,因為他心不甘,他覺得這不是我選的人生。

 

所以一個應該化的人會給周圍的人造成特別大的壓力,他總是首先對自己提出來應該化,就是我應該怎麼樣,我必須怎麼樣 ,我為什麼不怎麼樣,我如果那樣就好了,這是對自己提出應該化。

 

當然可以說她是過度憤怒,但是我覺得導火索是在於我說了太多的你應該,一個人被別人總是要求你應該的時候,他的壓力會很大。

 

 

第三種病態的思維模式叫作合理化,就是都行,沒事,這個我覺得這都能理解,我這個人生來就是倒霉,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事你跟我說也沒用。

 

那被欺負了,被欺負被欺負了唄,沒事。他認為一切東西都沒啥好努力的,怎麼努力都沒用。

 

這個在心理學上,就是我們在《幸福的方法》裡講過的這個叫作習得性無助,就是當一個人有了習得性無助的習慣的時候。

 

他遇到任何狀況幾乎不反抗,他覺得人生混就行了,你別讓我改變,我改變不了,我這個人就這樣,這種人也會生活得相當的頹廢。

 

 

十種常見的非理性的人生信條

 

第一個叫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就是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說,別人會怎麼看我,我在別人眼中多丟臉。當你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的時候,這是哪一個?

 

是恐怖化,應該化,還是合理化,我認為它應該是恐怖化,太在意別人對他評價的結果。

 

第二個叫作無法忍受在重要任務上失敗,比如說考大學、重要的項目、重要的關系。

 

如果談戀愛失敗的話,就自殺,你們有沒有見過那些為了談戀愛去自殺的人,為情殺人的人,這就是第二種叫無法忍受。

 

在重大的任務上的失敗,實際上人生沒有挫折怎麼會有輝煌呢,我會覺得它應該是應該化,他覺得是我應該。

 

第三個叫作人和事,都應該朝著我要的方向發展,應該化。孔夫子講子絕四,就是論語當中說子絕四,孔子有四件事是從來不做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裡的毋必就是沒有什麼必須要,沒有什麼是一定要怎麼樣,所以如果一個人是堅定了這樣的信念的話,他會給別人帶來特別多的傷害,這是應該化。

 

 

第四個我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總是抱著深深的憂慮,這種凡是對各種事總是從憂慮的角度來看待的,其實從後面的心理學研究來說就找到了一些答案,他們都是來自於童年時期的陰影。

 

因為童年的時候被父母剝奪了安全感,父母用恐怖和威脅的方式教育這個孩子,說你要不聽話把你送人了,你要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或者把小孩關小黑屋。

 

用種種這樣的方式來對付小孩兒,小孩兒在這種對付之下,他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他很快就會屈從於你。

 

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行為上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了,但他的思想上出現了一個狀況,就叫作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安全感以後,他做任何事總是擔心不安全,所以他會懷著深深的憂慮。

 

 

 

第五個叫作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找到這些方法,如果做不到最好,我就很痛苦。奧運會我得了亞軍,我乾脆自殺算了,因為我要得冠軍,所以這種也是應該化的特徵。

 

 

 

第六個叫作在很多困境和責任面前,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發生了任何事跟我都沒關系,這都無所謂。

 

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要求挺奇怪的,一會兒說你不要過度的執著,一會兒說你不要過度的置身事外。

 

因為過度的置身事外,你就被這個社會邊緣化了,你就沒用了,你到底讓我怎麼樣,所以你就發現孔子的中庸之道之重要了。

 

埃利斯的這麼一整本書在講這個原理之後,你要讓我來概括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發而皆中節,就是只要我這一箭射出去。

 

就一定射在最合適的位置,中庸就是合適的極致,這是一個特別難以達到的高度。

 

所以,當然埃利斯的好處是什麼呢?孔子的中庸之道告訴你以後,你就沒法弄了,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才能做到中庸之道。

 

但是你看看埃利斯的書,老外呢,他會給你一個系列的步驟,用這個步驟去一步一步的做就能夠讓你做到盡量的讓自己的情緒放在中庸的地方。

 

待會兒我們就講怎麼做,所以這個第六個是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得去做到它,這是應該化。

 

第七個是在很多困難和責任前面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這個是第三個合理化。

 

第八個是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我就會永遠開心。哪個?第三個合理化。

 

第九個因為過去或者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現在的樣子,我努力也改變不了,應該化。

 

 

第十個這些壞人壞事就不應該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們該怎麼辦,你看憤怒的情緒又來了,這是典型的第二個就是應該化。

 

這十種錯誤的信條會導致我們的人生出現特別多不良的C,我剛剛講的這十個信條和三類的思維方式B,因為你有著這些錯誤的認識和信條。

 

所以你面對各種各樣的不佳的A的時候,你就會直接導向一個C,就是那四種過分的煩躁、過分的生氣、過分的抑鬱和過分的內疚,那四個過分的情緒。

 

 

更好的選擇

 

那麼正確的方式怎麼做呢?埃利斯給了我們一個第四種思維模式,這第四種思維模式的B是什麼呢,叫作更好的選擇

 

前三個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個是恐怖化,第二個是應該化,第三個是合理化,這三個都讓你壓力巨大。

 

 

那麼第四個是什麼呢,第四個就是我們推薦的,這個正確的只給了一個,所以很好學,叫作我能不能做一個更好的選擇。

 

有沒有讓你們想起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或者史蒂芬•柯維寫的《第三選擇》。史蒂芬•柯維認為人在一生當中,永遠都不會喪失的能力,就是選擇的能力。

 

無論何時何地,你作為一個人永遠都擁有選擇的空間,就算是有的猶太人在被拉出去槍決的時候,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裡的時候,甚至還有很多猶太人會回過頭來跟那個劊子手講說,孩子,我原諒你了,我知道你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在他們那種情況下,在我們看來說這沒得選了,你的人生走上絕境了,已經要槍斃了的時候,他依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他依然有選擇的空間。

 

他選擇給這個劊子手以原諒,給他愛,讓這個世界保持著一個反思的精神。所以我們其實永遠都擁有選擇權利的,當你覺得自己被別人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必須得拍桌子,必須得發怒,必須得傷害一些人的時候,你就放棄了自己選擇的權利。

 

 

要把這個事講得更明白,就是那個追蛇的例子,就是當你在草地裡走,被一條蛇咬了以後,你會拿著個刀去追那個蛇嗎?

 

如果那個蛇有毒的話,你想想看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就撲地而死了,正常人說我不會追蛇,那我肯定要自救,我會割開傷口擠出血、喊救命,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但是你想想看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乾過追蛇的事呢?我們漫漫成長的路途上有沒有幹過追蛇的事,什麼叫追蛇的事,你開車,別人過來別了你一下,你怎麼辦?

 

你就超過去再別他一下,他再別你一下,你再別他一下,後來兩個人下車打架,你今天出門打算跟我打架了嗎,沒有,那為什麼打起來了,因為你被那個人決定了,因為你沒有選擇權,你覺得我沒得選了,我已經受到挑戰了,沒得選了。

 

那能不能選擇說他別了你一下,你可以不理他呢,他別了你一下,你走你的路,因為你今天的目標是走你的路而不是跟他較勁。

 

還有一個需要安慰自己的就是如果做不到的話,其實也沒關系。這就是平衡了,既要去做,同時也不要太過執著,他用這兩個問題來幫我們達到中庸的狀態。

 

有的人不習慣這個,因為我們受成功學的影響,時間太長了,我們老覺得說要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取得勝利。我們覺得一定要表現出足夠的那個欲望才行。

 

所以第四種思維方式再強調一下,怎麼做是更好的,然後做不到也沒有太大的關系,那麼怎麼能夠去把這個東西貫穿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呢?

 

 

 

咱們回到一個生活的場景,你發怒了,發怒了以後或者你擔憂了,你睡不著覺了,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

 

一共四步,第一步是首先反思,為什麼會有C,我為什麼睡不著覺,我為什麼為這個事氣得吃不下飯,反思一下,找你那個錯誤的B,然後審視一下你的B。

 

審視你的B的時候,你要從三個角度來審視,一個是關於自己的角度,一個是關於他人的角度,還有一個是關於當下這種關系的角度,這個情形的角度。

 

關於自己的角度,我是不是覺得我這個人就不能夠被冒犯,如果我被別人冒犯,我就會覺得這對我是極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了。

 

你有了一個應該化的思維,然後接著對於他人說我為什麼要求他必須對我好呢,我為什麼這麼在意他呢,他這個人是不是真的那麼不可饒恕呢?

 

你對他人也有了恐怖化或者應該化的想法,那麼我們倆現在這關系是什麼問題呢,如果我現在這樣發怒的話,對於改善我們倆的關系有沒有幫助呢?

 

沒有,所以當你能夠從這三個角度來審視你的B,審視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時候,你發現你就開始逐漸變得冷靜了。

 

然後接下來如何去對抗自己的B,就如何去反思或者是對抗自己的B,說我怎麼樣替換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怎麼樣讓自己走出這個恐怖化或者應該化,或者是合理化的這個思維模式。

 

最後一步就是想一想,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在《第三選擇》裡講過一個案例,我印象特別深,就是一個女兒,她有很多吸毒的朋友,她跟一些吸毒的朋友在一起,然後這個爸爸就來跟這女兒談話。

 

結果剛一談話,這個女兒就發作了,說你們從來都不關心我,你們這個時候,知道來跟我說這個了,你們不就是嫌我丟臉嘛,就跟那個爸爸說這樣的話。

 

你們覺得這樣跟這個爸爸說這樣的話公平嗎?

 

很明顯不公平,那麼如果這個爸爸僅僅是追求公平的話,他會怎麼做呢,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僅僅追求公平,他就會摔門,你說我不管你,那我就不管你了。

 

那一旦這樣的事發生,你覺得對他們倆的關系有好處嗎?

 

爸爸是追求了公平,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報復你,但是對這個家有好處嗎?他有沒有讓這個事變得更好呢,還是他讓這個事變得更糟糕了呢?

 

所以我在那本書裡就講過只有弱者才追求公平,弱者的心裡邊就想著公平交換,那就是我們說恐怖化或者是應該化這種思維模式或者甚至有可能是合理化的思維模式,因為你把我惹怒了,所以我只能這樣。

 

這三種思維模式都會導致一個人的脾氣變大,然後爆發出來,這就叫作被別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緒,那麼你怎麼能夠像這樣說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別人左右,就是你怎麼能夠讓你的情緒,不被別人左右呢?

 

你是要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怎麼樣能夠讓我變得更好,能讓我的女兒變得更好,能讓我和我女兒的關系變得更好?

 

這時候這個爸爸就會找到說,是不是平常對你的關心不夠,讓你覺得特別的傷心,那個女兒說,對,是的。

 

然後這個爸爸講說,那爸爸以前做得不好,你願不願意跟爸爸講講有什麼樣的情況。

 

然後那女兒才開始慢慢哭了起來,然後慢慢講自己跟那些人為什麼要混在一起的原因,最後說他們吸毒的樣子,我也覺得很可怕。

 

所以當一個人的情緒逐漸好轉的時候,才有可能去達成這個問題的解決。

 

所以這四步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無時無刻的經常使用,因為在生活中你經常會遇到那種令你突然抓狂的狀況,比如說你有一個同事經常會不按時按點的交東西,你說了他很多次,他也經常會磨磨唧唧的。

 

這時候你就很希望能夠發一次脾氣,罵他一次,把這個事解決掉。

 

但是你可以問一下自己,你說我真的在辦公室裡發一次脾氣,把他罵了這麼一頓對我有好處,有沒有讓我的形象變得更好,有沒有讓我的身體變得更好,對他有好處嗎?

 

會不會讓他沒面子,會不會讓他變得更加的沮喪,會不會讓他恨我,對解決這個事、對解決關系有沒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想了一下,這好像都沒什麼好處,那麼怎麼辦呢?我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我會為了更好的解決辦法去努力,然後努力了之後,即便是沒有做到,那我也能夠接受這個結果,因為我努力的方向是對的。

 

所以我覺得他講的這個東西呢,基本上就是一個步驟,而這個步驟其實就是我們中國東方的很多智慧,比如說孔子講過最貼切的一句話,叫作盡人事而聽天命。

 

當你能夠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就不太容易被別人左右了。

 

你惹我生氣,我照樣可以對你好,因為咱們結一個善緣,像不像基督教里邊講的說,這是上帝的問題,我能解決的是我能解決的問題,我解決不了的是上帝的安排。

 

你沒發現這幾個宗教很牛,這幾個宗教都比這個埃利斯要早。

 

他們在兩千多年前,在一千多年前所提出來的這些東西,就已經是讓你的內心變得很淡定、從容,不容易被別人掌控的這種方式了。

 

所以,當然這本書的價值是在於他把這些高妙的,讓人們難以一步掌握的東西變成了一些步驟,所以我希望大家聽完這本書之後,好好的檢視一下自己的大腦把那三個詞記住,這本書的價值就有了。

 

第一個叫作恐怖化,第二個叫作應該化,第三個叫作合理化,記住這三個,你要提醒自己說我是不是又出現了這裡的某一種思維方式,給自己找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模式,怎麼樣能夠讓這個事做得更好。

 

 

 

臉書粉專

Really凱呷看麥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阿爾伯特•埃利斯

#創立了一個叫作REBT的心理療法

#四種典型的不良情緒

#壓力管理ABC模型

#三個最常見的病態思維模式

#意義療法

#弗蘭克爾

#十種常見的非理性的人生信條

#更好的選擇

#活出生命的意義

#思維的囚徒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讀完本文約需22分鐘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叫作《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我覺得這個標題就已經非常吸引人。咱們講過《關鍵對話》,講過《第三選擇》,講過怎麼樣去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你會發現無論是《關鍵對話》,還是《第三選擇》,中間都有一個步驟特別重要,就是你自己不能急,你自己一旦急了,自己一旦生氣了,你發現後邊的《第三選擇》和《關鍵對話》就都做不出來了,所以怎麼樣去掌控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會輕易的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學問。

 

 

 

所以這本書就把這一步關鍵性的一步放大了,然後告訴我們說怎麼樣能夠控制好自己,不要被外在的環境所決定。

 

 

 

寫這本書的作者叫作阿爾伯特•埃利斯,這個埃利斯是在心理學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他在美國被評為最偉大的行為心理學家的前三名,他排第二。第一位是卡爾·羅傑斯,人本主義的這個建立者,第二位就是他,第三位比他名氣還大一點,叫弗洛伊德。所以你可以知道,老先生有多高的地位。

 

 

 

他在二零零七年的時候,被評為活著的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那一年他就去世了,一共活了九十四歲,也算高壽了。他創立了一個叫作REBT的這個心理療法,REBT是所有的美國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在去考執照的時候都必考的科目,所以這個人的學術地位是很高的。

 

 

 

這本書里邊最大的貢獻是在於他把我們的不良情緒分了類,並且告訴我們這些不良情緒是怎麼來的,他認為我們一共有四種典型的不良情緒。第一種叫作過分的煩躁,你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過分的煩躁的時候,比如說你回到家看到孩子在那兒玩東西,然後把周圍搞得亂七八糟一鍋粥,然後這時候你心裡邊一股莫名的怒火就出來了,會特別的生氣,沖孩子大吼一聲說回房間去或者把那收拾乾凈。

 

 

 

這時候你有沒有覺得自己過分了,就是有時候你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在旁邊玩、鬧覺得挺好的,所以玩、鬧把周圍折騰得亂七八糟這件事,其實它並不意味著一定你就要那麼抓狂,或者你想想看你小時候如果被你爸爸突然這樣吼一聲,你也會特別的驚恐。所以那個煩躁就是一個過分的煩躁,這過分的煩躁里邊還包括緊張、沮喪、惱火、擔憂。

 

 

 

有的人為了參加明天的考試,今天一晚上睡不著覺,翻來覆去的難受、別扭,這都是過分的煩躁和擔憂所導致的結果。這種情緒我覺得在人生當中,應該不陌生。大家可以好好想想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過分的煩躁,觸發你煩躁的是上司、是下級、是配偶、還是孩子,甚至是霧霾。

 

 

 

我發現當北京的霧霾厲害了以後,我身邊很多的人在霧霾天過分的煩躁,我發現那個群里邊沒有別的主題,所有人就在里邊抱怨這個霧霾,你知道這種對霧霾過多的抱怨導致的結果就是只要空氣不透明,心情就不好,所以這就是我們說過分的煩躁。

 

 

 

這時候你都不敢出來說你放鬆點,甚至你會跟別人說你放鬆點,反正那霧霾在那兒你也得呼吸呀,你呼吸,你就吸著唄,不吸你就死了,所以你不要受它的影響。

 

 

 

當你說這個話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罵你說,這叫心靈雞湯。你用這種方法麻痹大家,就在這個霧霾里邊沉寂下去。實際上不是,實際上這是一種自救的方法,但問題是我們會容易被周圍的環境變得過分的煩躁。

 

 

 

第二種叫作過分的生氣,就是對他人表示戒備,對他人突然之間就戒備起來。那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人上飛機,那個空姐就跟他講說先生,麻煩你把這個行李箱放到這個上邊去,就是你不應該放腳底下,你應該放到上邊。這麼一句話,然後那個人就突然爆發了,然後在整個飛機里大喊了一聲,說你放,說讓那個小姐你放,說你一個服務員還敢要求我,就因為人家空姐提醒了他一句讓他把行李放在上邊,他就說你一個服務員還敢要求我。

 

 

 

我當時在旁邊判斷了一下說中度抑鬱了,就是他太容易發怒,他那個生氣來得特別的突然,所以過分生氣、憤怒,氣得發瘋,這些東西都是過分的生氣。

 

 

 

第三個叫作過分抑鬱,就是乾什麼事都沒精打採,一蹶不振。我們古人經常講說一個人得意忘形,得意忘形這個詞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是個挺高級的境界,就是你把這個涵義找到了,外在的形狀其實變得不太重要了,得魚忘筌都這個意思。但是另外一個更要命的狀態,叫作失意忘形。

 

 

 

什麼叫失意忘形呢?就是我失戀了,所以你別跟我說這些事,我不聽了,我家裡孩子生病了,所以我現在什麼事也乾不了了。那天我們講王陽明的時候,忘了講一個案例,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王陽明有一個學生在王陽明面前有一天,突然就變得特別焦慮。為什麼呢?因為他兒子病了,你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這孩子一病以後,這父母就特別焦躁,表現得特別煩躁。

 

 

 

這時候王陽明就跟他講說此時正是修煉時,如果你此時不用功,你平常下那些功夫是乾什麼用的,在你心亂如麻的時候,最考驗的就是你日常的修煉是否有效,所以這時候你應該好好把你日常的修煉拿出來看一看你的內心,你的內心能不能安定得了。孩子生病了,父母難過這是一定的事,這是人之常情,是常理,所以你當然可以難過。

 

 

 

但如果過分的話,那就是存了一絲私念在。私念就是自己的自私的念頭,你為了孩子難過,這是可以的。但當你為自己有了過分的難過的時候,覺得我怎麼這麼倒霉,我的孩子怎麼會生病的時候,你的那個痛苦和焦慮才會更加的放大,這其實就是佛教里邊講的我執變多了。當你的我執太看重自己所受到的挑戰和傷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說孩子生病這件事會被過分的放大,所以這是我們說第三種,叫過分抑鬱,失意忘形。

 

 

 

最後一個叫過分的內疚,過分的內疚就是覺得一切事都是因為我,這事我真的特別的自責,要不是我當年做那個事就不至於怎麼樣。尤其是在很多不好的事發生了以後,人們就特別容易陷入這種過分的自責、悔恨。那我知道你們的問題說,那什麼是過分呢,那我怎麼判斷這事到底過分還是不過分呢?

 

 

 

埃利斯特別有意思,他說什麼是過分呢,什麼是過分你自己應該知道,百分之八十五的情況之下,一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這個反應是不是過分。我覺得他說這話有道理,你要拿一個準確的心理學量表拿出來打分,確定自己有沒有過分,這個行為就過分了,這個你自己應該能夠掌握到你剛剛發脾氣這件事是不是對的。

 

 

 

你為考試焦慮是不是對的,我們家裡有一個長輩、親戚,他就是當年高考,那時候高考也很難,他每次去高考之前,都緊張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所以連續考了三年都沒考上,特別慘的一件事。平常練習的時候都很強,每次練習一考成績挺高的,但是一上考場就徹底暈菜了,這就是過分了。

 

 

 

所以過分不過分,百分之八十五你自己應該知道,那還有百分之十五呢,那可能就是有些人神經比較大條了,就他真的不知道。但是這時候別人應該能看出來,你對這個事的反應過了,所以當有人提醒你說你過了的時候,你就要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出現了四種這種消極的這種情緒。

 

 

 

所以我們說四種不良的情緒是怎麼來的呢?這里邊就談到我們之前在《壓力管理》那本書里邊曾經講到的ABC模型,ABC模型的鼻祖就在這邊,什麼是A呢,A就是事件發生,有一個事發生了,比如說孩子的成績考了倒數第一名,這事發生了。B是你對這個事的看法,你認為孩子的成績考倒數第一名,這事我不能接受,我覺得這事我很生氣,這是你的B。所以C是你把孩子揍一頓或者你為這事跟老婆吵架,你把這責任推給在老婆身上或者你為孩子請了無數的家教,讓孩子晚上都不能睡覺,就天天在那兒學習,這就是ABC。

 

 

 

那麼我們剛剛說的四種不良的情緒在ABC里邊是哪一個呢?那個是C,就是因為前面的A和B,所以導致你過分的生氣、過分的擔憂、過分的恐懼。這種過分的情緒的變動是由於前邊的A和B導致的。那麼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改變C,他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不停的去改變A,他們認為只要這個A沒有了,那我這個C就不會有,所以他會不斷地想孩子成績不好就補課,就盯住他。

 

 

 

我還聽過一個阿姨跟別人分享她的經驗,她兒子上了大學,她就跟別人分享這個經驗說高中這幾年沒別的辦法,盯住,不要管他怎麼反抗,不要管他怎麼不高興,就總之盯死他,要保證他一定要上大學,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但是這個經驗的結果就會發現孩子上大學,可能也未必好好學,因為他終於沒人盯了,他這一輩子都是被人盯著長大的,所以這會讓你身心交瘁的。

 

 

 

各種各樣的建議就是來自於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改變了A,那麼就不會有C。比如說你們見過那種當街打小三的人嗎,就是老姐妹幾個找到了小三,沖過去就把人打一頓,也不管自己有沒有犯罪。她就認為說只要我消滅了這個小三,那我的家庭就好了。你消滅了這個小三,那還有小四呢,那好,我消滅了老公,消滅了老公這家庭就變好了嗎?消滅了老公,你可能內心當中更加得焦躁、焦慮,你會是一個天大的失敗者,因為連你老公你都消滅了。

 

 

 

所以很多錯誤的在生活當中糾結的方法,就是因為我們大家都認為說只有改變A,才能夠改變C。而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你總是期待著一切都如意,你才能夠有一個如意的感受,那你就這輩子都不會如意。

 

 

 

書里邊有一個很好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說那個美國的花式籃球,他們在表演的時候,會有很多小醜玩那些很好玩的東西,有一個人搶這個人的球,這個人呢,就拿著那個球就追過去,然後拿著一桶水去追那個人要潑,然後跑到那個觀眾席上,一不小心就把這個水潑到旁邊的一個小孩身上了。

 

 

 

然後你想如果你是在生活中,看到一個人拿著桶朝你摔過來,然後一桶水要朝你身上潑,那你一定會覺得很驚慌。但是在玩這個美式籃球的時候呢,那些小孩子們在那旁邊都興奮地看那個小醜沖過來,只要一潑過來,那小孩就很高興,還喊潑我潑我,就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知道那個B,就是他們對這個事的看法,是他玩過這個游戲,他知道那個桶潑出來的不是水,而是糖果,是一桶糖果潑在他身上。

 

 

 

所以當你對這個事有一個不同的認識的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帶來的結論都會不一樣,你說你走在馬路上被人一桶水潑在身上,你一定會生氣。走在路上一桶水潑過來,會很生氣。但是如果你知道是潑水節呢,如果你專門飛到泰國去,就是為了參加潑水節,結果你走到大街上,沒有一個人潑你的水,你什麼感覺,你會覺得很倒霉?

 

 

 

我有一個朋友每年都要去泰國過潑水節,他覺得太好玩了,所以往身上潑水這一件事,這是同樣的A,但是因為有著不同的B,因為有著不同的對這個事的看法,導致整條街上的人都很嗨地在那兒玩,所以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A,經過了各種各樣的B之後,才導致了各種各樣的C。

 

 

 

因此在這里邊,我們要瞭解四種不良的過分憤怒、過分擔憂、過分自責,這些東西所導致的原因是什麼?埃利斯最大的貢獻又給了我們三個最常見的病態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說的三種最大的錯誤的B,這三種最大的錯誤的B是什麼呢?

 

 

 

第一個錯誤的B就是恐怖化,什麼叫恐怖化?就是我們總喜歡把一個事想得特別的嚴重,我們總覺得萬一怎麼樣,那怎麼辦。我最近從大學里邊辭職了,然後我覺得實在是在大學里上學沒什麼勁,上班沒什麼勁,我就把大學那工作辭掉了,因為我覺得他們的教育理念跟我不太一樣就辭掉了。辭掉了以後,我爸媽就特別擔憂。我爸媽就說你這個這麼大的事,你不跟我商量一下,你就辭掉了,你將來萬一老了,你需要錢怎麼辦。我說我老了需要錢了,一個月六千塊也不夠,它養活不了我,那個事沒有那麼嚴重。我爸說不行,你老了還是得有個人每個月給你發點錢,這才管用。

 

 

 

他們的想法就是萬一你倒霉到了那個份上,你連這六千塊你都沒有的時候,你怎麼辦,所以人們因為這種過度的擔憂。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待在一個體制內永遠都不出來,然後一個月掙兩三千,三四千,然後也乾得不愉快,還天天跟人勾心鬥角,但他就是要留在這兒,因為他覺得萬一要是出了事怎麼辦。還有人覺得萬一我要是生了病怎麼辦,萬一霧霾呼下去,我就得了肺癌怎麼辦,所以太多的對於這種萬一的擔心會導致我們神經緊張兮兮的,一天到晚的會覺得這個事會發生那個事會發生。

 

 

 

你知道那個叫虛雲老和尚多厲害,虛雲老和尚這不是萬一,這是已經發生了。一個日本兵拿著槍到他面前,因為那時候是抗日戰爭時期,說你怕不怕,我拿著槍殺了你。虛雲老和尚說什麼呢?他說如果因緣註定你要殺我,那有什麼可怕的,緣分都定了,那有什麼可怕的。如果因緣註定你殺不了我,那更不害怕了,所以無論因緣註定是能殺,還是不能殺,我都沒必要害怕。

 

 

 

這就是虛雲老和尚有一個強大的B,他看待這個事物全部是從因果來的,全部是從因緣和合來的,所以他根本不擔心說你說殺我就殺我,你知道因果嗎?所以那日本兵趕緊行了個禮就跑掉了,這是真正得道的高僧。

 

 

 

所以有一個實驗特別有意思,這個實驗我覺得你們回頭都可以自己在家裡做一下,就是每天寫一個你近期最擔心的事,每天寫一個覺得最擔心的事,然後團成一個紙團兒扔在一個碗里邊。然後第二天又想起一個事特別擔心,團成一個紙條,扔在碗里邊。每天堅持寫,寫兩禮拜,兩禮拜寫完了以後呢,那個碗里邊應該積攢了很多的這個紙條了,然後再過上一段時間,因為你擔心的那個時間已經過了,把那個紙條拿出來看,一個一個看,看的結果是什麼呢?

 

 

 

就是寫在那個碗里邊的那些東西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壓根就沒有發生過,壓根就沒有發生過,所以你們有沒有見過那個趕飛機,覺得特別緊張的人,趕飛機特別緊張,那真是一個刺激的運動。也有很多人最後真的趕上了,但是在之前也把自己嚇得夠嗆。那我就問你一句把自己嚇得夠嗆這件事對於趕上這個飛機有沒有用,你會說我知道這沒用,知道這沒用,但是為什麼你要那麼緊張,那麼害怕呢?因為你擔心萬一趕不上怎麼辦。

 

 

 

所以當你能夠把這個思維模式減少的話,你就淡定了很多。

 

 

 

我有一次趕飛機進了機場高速的收費站,竟然還堵車,北京那堵車真是沒準,你以為你交了費,進了機場高速收費站了應該沒事了吧,前面還有一公裡就到了航站樓了,結果堵死了,一堵堵了一個半小時,眼看著那個飛機的那個點已經到了,哇起飛了。

 

 

 

送我那司機說,樊先生對不起,你這可能趕不上了。我說沒關系,咱到跟前看看唄。他說你怎麼一點都不著急呢,我說那你著急也沒用啊,那飛機該飛它就飛啦。所以別著急,他說有耽誤事嗎?我說耽誤事就改唄,因為因緣註定了就要改時間,就改唄。

 

 

 

我真改過,有一次就沒趕上飛機,然後給人改了時間,但是你也就改了,反正你著急也過不去。結果到了航站樓一問,飛機晚點一個半小時,剛好趕上,所以你不用過度的擔心,就總之過度擔心是沒用的。所以萬一怎麼樣,這個叫作恐怖化。

 

 

 

小孩兒一看手機,你就想到完了,這孩子完了,這孩子網路上癮了,這孩子將來會不會變成那樣一個網路少年,一天到晚什麼都不乾,在家裡邊就玩游戲。你這種過度的反應會導致孩子更喜歡游戲,孩子會乾什麼事都拿著手機玩,因為這個太珍貴了,能拿到手機這件事簡直太稀缺了,所以你在強化他的稀缺性。

 

 

 

經濟學不是講嗎?供給越少需求越高,所以你這個供給給得這麼少,那他需求閾值就變得越來越高,所以恐怖化的方法會讓我們變得神經兮兮,會讓我們在生活中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實際上你說你擔心來擔心去,你難道不會死嗎?你總有天會死。這才是最應該擔心的事,你要是為了這個事,你就不活了,那怎麼活,所以不要過度的擔心,自然的來,自然的去就好了。當然我說這沒用,待會兒我們講埃利斯告訴我們的正常的方法。

 

 

 

第二個錯誤的思維模式叫作應該化。什麼叫應該化呢?就是我如果沒有那樣就好了,事發生了你說我覺得我應該不是那樣或者我應該做得更好,我必須考上大學,我考不上大學我就不活了。所以當你認為一切事都是應該怎麼樣,尤其是見到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控制,這是特別可怕的一件事。

 

 

 

父母認為子女應該按照他想要的這個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到了我威脅你的地步,就是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到底是他過他的人生還是你在過他的人生。

 

 

 

凡是一個父母過度地介入到孩子的生活當中,你要知道孩子永遠都不會再幸福了,為什麼呢,就算他在你的淫威之下,你說你要自殺,孩子因為愛你,所以決定就聽你的了,他心中有一個結,說這個人生不是我選的,這個人生是我媽用生命逼著我做出來的。

 

 

 

所以他一定會千挑萬選的來證明生活是不滿意的,因為他心不甘,他覺得這不是我選的人生。

 

 

 

所以一個應該化的人會給周圍的人造成特別大的壓力,他總是首先對自己提出來應該化,就是我應該怎麼樣,我必須怎麼樣 ,我為什麼不怎麼樣,我如果那樣就好了,這是對自己提出應該化。當他給自己提完了以後,他就開始給別人提說你應該怎麼做。

 

 

 

我跟大家講其實我自己有時候也會這樣的,尤其是我太太創業以後,因為我也經歷過很多次創業,也看過很多創業的項目。我太太一創業,我就跟她上課了,我說你應該做這個,你應該做那個,當我把你應該這個詞說過差不多兩三遍以後,她就突然抓狂了,她就會發飆了,然後就生氣。

 

 

 

當然可以說她是過度憤怒,但是我覺得導火索是在於我說了太多的你應該,一個人被別人總是要求你應該的時候,他的壓力會很大。所以你會給周圍的人造成特別多的這個困擾,這個叫應該化的思維。

 

 

 

事實上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就已經是合理的事,這事已經發生了,所以你就應該接受它,而不是說如果它沒發生該多好,如果它沒發生那事沒法驗證,所以既然安排它發生了,那就接受它就好了。然後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來看看我們能夠怎麼樣做得更好,而不是說,我必須,我應該。

 

 

 

第三種病態的思維模式叫作合理化,什麼叫合理化?就是都行,沒事,這個我覺得這都能理解,我這個人生來就是倒霉,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事你跟我說也沒用。那被欺負了,被欺負被欺負了唄,沒事。他認為一切東西都沒啥好努力的,怎麼努力都沒用。這個在心理學上,就是我們在《幸福的方法》里邊講過的這個叫作習得性無助,就是當一個人有了習得性無助的習慣的時候,他遇到任何狀況幾乎不反抗,他覺得人生混就行了,你別讓我改變,我改變不了,我這個人就這樣,這種人也會生活得相當的頹廢。

 

 

 

所以這三種常見的病態思維模式會導致我們後面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痛苦,那綜合起來就有十種常見的非理性的人生信條,我跟大家講一下十種常見的非理性的人生信條,每一句你們可以跟我一塊兒來判斷一下,他是用那三個錯誤的理念當中的哪一個。

 

 

 

第一個叫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就是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說,別人會怎麼看我,我在別人眼中多丟臉。當你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的時候,這是哪一個?是恐怖化,應該化,還是合理化,我認為它應該是恐怖化,太在意別人對他評價的結果。

 

 

 

然後第二個叫作無法忍受在重要任務上失敗,比如說考大學、重要的項目、重要的關系。如果談戀愛失敗的話,就自殺,你們有沒有見過那些為了談戀愛去自殺的人,為情殺人的人,這就是第二種叫無法忍受。在重大的任務上的失敗,實際上人生沒有挫折怎麼會有輝煌呢,我會覺得它應該是應該化,他覺得是我應該。

 

 

 

第三個叫作人和事,都應該朝著我要的方向發展,應該化。孔夫子講子絕四,就是論語當中說子絕四,孔子有四件事是從來不做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里邊的毋必就是沒有什麼必須要,沒有什麼是一定要怎麼樣,所以如果一個人是堅定了這樣的信念的話,他會給別人帶來特別多的傷害,這是應該化。

 

 

 

某件事出錯了,那麼肯定是有人出了問題,要追究別人的責任,一定要找到這個問題的點在哪兒,一定要找到這個責任方,這件事沒有按照我想法來,這就是應該化。

 

 

 

然後我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總是抱著深深的憂慮,這種凡是對各種事總是從憂慮的角度來看待的,其實從後面的心理學研究來說就找到了一些答案,他們都是來自於童年時期的陰影。因為童年的時候被父母剝奪了安全感,父母用恐怖和威脅的方式教育這個孩子,說你要不聽話把你送人了,你要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或者把小孩關小黑屋,用種種這樣的方式來對付小孩兒,小孩兒在這種對付之下,他是沒有反抗能力的,他很快就會屈從於你。

 

 

 

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行為上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了,但他的思想上出現了一個狀況,就叫作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安全感以後,他做任何事總是擔心不安全,所以他會懷著深深的憂慮。

 

 

 

第六個叫作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找到這些方法,如果做不到最好,我就很痛苦。奧運會我得了亞軍,我乾脆自殺算了,因為我要得冠軍,所以這種也是應該化的特徵。

 

 

 

第七個叫作在很多困境和責任面前,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發生了任何事跟我都沒關系,這都無所謂。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要求挺奇怪的,一會兒說你不要過度的執著,一會兒說你不要過度的置身事外。

 

 

 

因為過度的置身事外,你就被這個社會邊緣化了,你就沒用了,你到底讓我怎麼樣,所以你就發現孔子的中庸之道之重要了,埃利斯的這麼一整本書在講這個原理之後,你要讓我來概括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發而皆中節,就是只要我這一箭射出去,就一定射在最合適的位置,中庸就是合適的極致,這是一個特別難以達到的高度。

 

 

 

所以,當然埃利斯的好處是什麼呢?孔子的中庸之道告訴你以後,你就沒法弄了,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才能做到中庸之道。但是你看看埃利斯的書,老外呢,他會給你一個系列的步驟,用這個步驟去一步一步的做就能夠讓你做到盡量的讓自己的情緒放在中庸的地方。待會兒我們就講怎麼做,所以這個第六個是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得去做到它,這是應該化。

 

 

 

第七個是在很多困難和責任前面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這個是第三個合理化。

 

 

 

這八個是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我就會永遠開心。哪個?第三個合理化。然後因為過去或者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現在的樣子,我努力也改變不了,應該化。

 

 

 

最後一個這些壞人壞事就不應該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們該怎麼辦,你看憤怒的情緒又來了,這是典型的第二個就是應該化。

 

 

 

這十種錯誤的信條會導致我們的人生出現特別多不良的C,我剛剛講的這十個信條和三類的思維方式B,因為你有著這些錯誤的認識和信條,所以你面對各種各樣的不佳的A的時候,你就會直接導向一個C,就是那四種過分的煩躁、過分的生氣、過分的抑鬱和過分的內疚,那四個過分的情緒。

 

 

 

那麼正確的方式怎麼做呢?埃利斯給了我們一個第四種思維模式,這第四種思維模式的B是什麼呢,叫作更好的選擇。

 

 

 

前三個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個是恐怖化,第二個是應該化,第三個是合理化,這三個都讓你壓力巨大。

 

 

 

那麼第四個是什麼呢,第四個就是我們推薦的這個正確的只給了一個,所以很好學,叫作我能不能做一個更好的選擇。有沒有讓你們想起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或者史蒂芬•柯維寫的《第三選擇》。史蒂芬•柯維認為人在一生當中,永遠都不會喪失的能力,就是選擇的能力。無論何時何地,你作為一個人永遠都擁有選擇的空間,就算是有的猶太人在被拉出去槍決的時候,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邊的時候,甚至還有很多猶太人會回過頭來跟那個劊子手講說,孩子,我原諒你了,我知道你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在他們那種情況下,在我們看來說這沒得選了,你的人生走上絕境了,已經要槍斃了的時候,他依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他依然有選擇的空間。他選擇給這個劊子手以原諒,給他愛,讓這個世界保持著一個反思的精神。所以我們其實永遠都擁有選擇權利的,當你覺得自己被別人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必須得拍桌子,必須得發怒,必須得傷害一些人的時候,你就放棄了自己選擇的權利。

 

 

 

要把這個事講得更明白,就是那個追蛇的例子,就是當你在草地里邊走,被一條蛇咬了以後,你會拿著個刀去追那個蛇嗎?如果那個蛇有毒的話,你想想看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就撲地而死了,正常人說我不會追蛇,那我肯定要自救,我會割開傷口擠出血、喊救命,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但是你想想看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乾過追蛇的事呢?我們漫漫成長的路途上有沒有乾過追蛇的事,什麼叫追蛇的事,你開車,別人過來別了你一下,你怎麼辦?你就超過去再別他一下,他再別你一下,你再別他一下,後來兩個人下車打架,你今天出門打算跟我打架了嗎,沒有,那為什麼打起來了,因為你被那個人決定了,因為你沒有選擇權,你覺得我沒得選了,我已經受到挑戰了,沒得選了。

 

 

 

那能不能選擇說他別了你一下,你可以不理他呢,他別了你一下,你走你的路,因為你今天的目標是走你的路而不是跟他較勁。

 

 

 

中國唐朝竟然還有一個案例叫“唾面自乾”,就是別人吐在你臉上了,不要理它,它慢慢不就乾掉了嘛,這個叫“唾面自乾”。我們說別人別說吐我,看我一眼我都不行,所以你特別容易被別人惹怒。

 

 

 

說一個更多人會出現的狀況,你們有沒有人小時候,因為不喜歡某一個老師,所以就不好好聽這門課的,就是你被誰決定了,你放棄了自己的學習,你被那個不好的老師決定了,你以為那個老師不好,所以我就不聽課。

 

 

 

所以因為有一個錯誤的B,才會導致你放棄選擇。要做到第四個叫更好的選擇,你首先得搞明白,你永遠都有著更好的選擇的可能性,所以在你找到了這個更好的選擇這個理念以後,你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怎麼做才能夠更好,怎麼做能夠對這個家更好,怎麼做能夠對這個孩子更好,怎麼做能夠對我們的關系更好。

 

 

 

還有一個需要安慰自己的就是如果做不到的話,其實也沒關系。這就是平衡了,既要去做,同時也不要太過執著,他用這兩個問題來幫我們達到中庸的狀態。有的人不習慣這個,因為我們受成功學的影響,時間太長了,我們老覺得說要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取得勝利。我們覺得一定要表現出足夠的那個欲望才行。

 

 

 

但實際上就是有很多生意就是因為這些人太過執著,所以導致就出現了大量的問題。而反過來你說喬布斯特別得執著就要做一個東西,他也嘗試過無數次的不同的東西,他覺得不行,他就會放棄的。然後他會努力的去做那些更有可能性,能做好的東西,這個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第一個產品做失敗了,我就不行,我就非得把這個失敗的產品繼續做下去,那樣的結果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喬布斯。

 

 

 

所以你該堅持些什麼,你堅持的是對創業的夢想,是對改變這個世界的夢想,而不是堅持於這麼一個奇怪的產品,一定要把這個產品做出來,所以君子不器也是這個道理。孔夫子講君子不器,就是你不要給自己的身份貼一個標簽,你是這樣一個人,你就必須得做這樣的事。

 

 

 

所以第四種思維方式再強調一下,怎麼做是更好的,然後做不到也沒有太大的關系,那麼怎麼能夠去把這個東西貫穿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呢?

 

 

 

咱們回到一個生活的場景,你發怒了,發怒了以後或者你擔憂了,你睡不著覺了,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

 

 

 

一共四步,第一步是首先反思,為什麼會有C,我為什麼睡不著覺,我為什麼為這個事氣得吃不下飯,反思一下,找你那個錯誤的B,然後審視一下你的B。審視你的B的時候,你要從三個角度來審視,一個是關於自己的角度,一個是關於他人的角度,還有一個是關於當下這種關系的角度,這個情形的角度。

 

 

 

關於自己的角度,我是不是覺得我這個人就不能夠被冒犯,如果我被別人冒犯,我就會覺得這對我是極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了。你有了一個應該化的思維,然後接著對於他人說我為什麼要求他必須對我好呢,我為什麼這麼在意他呢,他這個人是不是真的那麼不可饒恕呢?

 

 

 

你對他人也有了恐怖化或者應該化的想法,那麼我們倆現在這關系是什麼問題呢,如果我現在這樣發怒的話,對於改善我們倆的關系有沒有幫助呢?沒有,所以當你能夠從這三個角度來審視你的B,審視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時候,你發現你就開始逐漸變得冷靜了。然後接下來如何去對抗自己的B,就如何去反思或者是對抗自己的B,說我怎麼樣替換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怎麼樣讓自己走出這個恐怖化或者應該化,或者是合理化的這個思維模式。

 

 

 

最後一步就是想一想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在《第三選擇》里邊講過一個案例,我印象特別深,就是一個女兒,她有很多吸毒的朋友,她跟一些吸毒的朋友在一起,然後這個爸爸就來跟這女兒談話。結果剛一談話,這個女兒就發作了,說你們從來都不關心我,你們這個時候,知道來跟我說這個了,你們不就是嫌我丟臉嘛,就跟那個爸爸說這樣的話。

 

 

 

你們覺得這樣跟這個爸爸說這樣的話公平嗎?很明顯不公平,那麼如果這個爸爸僅僅是追求公平的話,他會怎麼做呢,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僅僅追求公平,他就會摔門,你說我不管你,那我就不管你了。

 

 

 

那一旦這樣的事發生,你覺得對他們倆的關系有好處嗎?爸爸是追求了公平,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報復你,但是對這個家有好處嗎?他有沒有讓這個事變得更好呢,還是他讓這個事變得更糟糕了呢?

 

 

 

所以我在那本書里邊就講過只有弱者才追求公平,弱者的心裡邊就想著公平交換,那就是我們說恐怖化或者是應該化這種思維模式或者甚至有可能是合理化的思維模式,因為你把我惹怒了,所以我只能這樣。

 

 

 

這三種思維模式都會導致一個人的脾氣變大,然後爆發出來,這就叫作被別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緒,那麼你怎麼能夠像這樣說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別人左右,就是你怎麼能夠讓你的情緒,不被別人左右呢?你是要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怎麼樣能夠讓我變得更好,能讓我的女兒變得更好,能讓我和我女兒的關系變得更好?

 

 

 

這時候這個爸爸就會找到說,是不是平常對你的關心不夠,讓你覺得特別的傷心,那個女兒說,對,是的。然後這個爸爸講說,那爸爸以前做得不好,你願不願意跟爸爸講講有什麼樣的情況。然後那女兒才開始慢慢哭了起來,然後慢慢講自己跟那些人為什麼要混在一起的原因,最後說他們吸毒的樣子,我也覺得很可怕。

 

 

 

所以當一個人的情緒逐漸好轉的時候,才有可能去達成這個問題的解決。所以這四步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無時無刻的經常使用,因為在生活中你經常會遇到那種令你突然抓狂的狀況,比如說你有一個同事經常會不按時按點的交東西,你說了他很多次,他也經常會磨磨唧唧的。

 

這時候你就很希望能夠發一次脾氣,罵他一次,把這個事解決掉。

 

 

 

但是你可以問一下自己,你說我真的在辦公室里邊發一次脾氣,把他罵了這麼一頓對我有好處,有沒有讓我的形象變得更好,有沒有讓我的身體變得更好,對他有好處嗎,會不會讓他沒面子,會不會讓他變得更加的沮喪,會不會讓他恨我,對解決這個事、對解決關系有沒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想了一下,這好像都沒什麼好處,那麼怎麼辦呢?我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我會為了更好的解決辦法去努力,然後努力了之後,即便是沒有做到,那我也能夠接受這個結果,因為我努力的方向是對的。所以我覺得他講的這個東西呢,基本上就是一個步驟,而這個步驟其實就是我們中國東方的很多智慧,比如說孔子講過最貼切的一句話,叫作盡人事而聽天命。當你能夠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就不太容易被別人左右了。

 

 

 

他惹你很生氣,我努力地做我該做的事,我努力地愛我的孩子,行所當行嘛,我愛我的孩子,是我做爸爸的本分,所以我愛他,我教育他,我給他無條件的愛,這是我的本分。但是他有可能真的未必一定會變得像我想的那麼好,但是這我也可以接受,你也不能說孩子你只要愛他,你只要給他正確的教育方法,他就不能出錯,這有因果的嘛。

 

 

 

他怎麼會萬一呢,萬一他真的遇到一個更強大的壞人呢,所以他出錯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自己要盡本分去做我自己該做的事。還像不像佛教里邊講的叫作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就是佛教講的因果的這個B,就是佛教的B。他說我在因上使勁的努力,佛教絕不是讓你稀里馬哈的什麼事都不用乾,那種不是真佛教,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精進的叫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當他能夠不斷的精進,去努力的時候,我要知道在果上可以接受一個隨緣的結果,淡定了很多。

 

 

 

你惹我生氣,我照樣可以對你好,因為咱們結一個善緣,像不像基督教里邊講的說,這是上帝的問題,我能解決的是我能解決的問題,我解決不了的是上帝的安排。你沒發現這幾個宗教很牛,這幾個宗教都比這個埃利斯要早。他們在兩千多年前,在一千多年前所提出來的這些東西,就已經是讓你的內心變得很淡定、從容,不容易被別人掌控的這種方式了。

 

 

 

所以,當然這本書的價值是在於他把這些高妙的,讓人們難以一步掌握的東西變成了一些步驟,所以我希望大家聽完這本書之後,好好的檢視一下自己的大腦把那三個詞記住,這本書的價值就有了。

 

 

 

第一個叫作恐怖化,第二個叫作應該化,第三個叫作合理化,記住這三個,你要提醒自己說我是不是又出現了這里邊的某一種思維方式,給自己找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模式,怎麼樣能夠讓這個事做得更好。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大家擺脫被別人掌控情緒的這個厄運,然後盡快的去達成我們所說的第三選擇或者是成功的關鍵對話,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能夠加入樊登讀書會,我們一起每年讀五十本書,用我們的行動來改善我們的國家,謝謝!

 

 

 

 

 

 

 

 

 

arrow
arrow

    蘇小凱分享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