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140】
我會獨立思考
當你學會獨立思考時,煩惱會減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步驟訓練批判性思維
提出問題
收集證據
評估證據
產生好奇
得出結論
各種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
稻草人謬誤
樂隊花車謬誤
滑坡謬誤
逃避話題
虛假兩難
訴諸主觀情感
假性因果
禪宗六祖惠能指出我們凡人,因個人主觀妄想執著的想法,會產生煩惱或壓力;那是比較高深的哲學思維,相對不易體悟。
這裡指的獨立思考就是要有批判性的思維,最簡單就是碰到事情要反思,是這樣子嗎?
更進一步,有碰到狀況,套入五步驟批判性思維,在想像這裡八種類型謬誤;你就會有相對正確思維的切入方式,煩惱相對會減少。
西方書籍的價值在於,會拆解事情的步驟,讓你可複製,更容易去理解和排解問題。
【121】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指的病態思維中的恐怖化;
如同稻草人謬誤和滑坡謬誤,有些人的煩惱和壓力,就源於此。
禪宗六祖惠能不識字,但有強大的體悟能力,能把很多事情都參透了然於心,時刻都心如止水;但多數人還是要多了解有智慧人,所寫出的書籍,理解並實踐,讓自己有更健全的知識體系。
「這是一本會讓你煩惱減少和更有主見的好書。」
我模仿禪宗六祖惠能,智慧說。
大綱
前言
五步驟訓練批判性思維
常犯的思維錯誤
研究信源的問題
評估證據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如何辨識一個新聞是虛假新聞
本書的重點各種謬誤
思維謬誤答案在最後
產生好奇心
明白情緒的力量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多讀歷史上不同的人的自傳
得出結論
作者結尾
前言
這本書是樊登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的東西。獨立思考是彌足珍貴的一種能力,在現在這個社會,它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什麼呢?
那天我跟施展老師(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聊天、讀他的書,就發現現在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公共話語空間的消失。
什麼叫公共話語空間的消失呢?就是我們過去討論一個問題,基本上都是在報紙上,在電視里邊,這個叫作公共話語空間。
所以能夠參與討論的這些人,都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他寫出來的文章才能夠說服別人,才能夠打動別人,才可以選擇自己的立場,去表示贊同或者反對。
但是,因為現在看報紙、電視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手機里選擇發言,選擇拉黑,選擇屏蔽。最重要的兩個工具,就是拉黑和屏蔽。
為什麼這兩個東西很重要呢?因為一旦有了拉黑和屏蔽以後,你就發現人們沒有耐心聽別人講,你跟我講一大堆大道理,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直接拉黑。
這樣的結果會造成一個東西,叫作信息繭房。各位想象一下,一個人周圍被一個蠶繭包裹起來,你生活在一個自己的信息繭房當中。
你每天通過拉黑和屏蔽給自己選擇了信息的來源,你只和與自己有同頻共振的人交流,然後在同樣的群里發言,表達著同樣的意思。
這個過程當中你會發現,獨立思考變得越來越少。移動網際網路帶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但並沒有使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更加科學,更加耐心地去看待問題,反而讓我們變得非常不耐心。
你去看那些短視頻下麵的留言,大部分人就是留一句難聽話,然後轉身就走了。因為我可以罵你,但你沒法罵我,我是隱藏在暗處的。
這種缺乏研究、缺乏能力、也不用負更多責任的表述方法,使得我們的公共話語空間變得越來越少。
這就讓我想起來伏爾泰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也是這書里的。他說:“自己獨立思考,並讓他人同樣享有這樣做的特權。”
那與它相對的,獨立思考的反面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保持敵對,我們憤怒,我們自以為是,不同意見之間矛盾重重。
這本書實際上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文字非常簡單,但我期待大人們能夠認真研究,並且能把它做成一門課,帶著大家一塊練習,怎麼樣討論問題,怎麼樣發表意見,怎麼樣進行辯論等等。
一個沒有經歷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大腦,堆砌著大量的信息,或者被情緒掌控,這時候我們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
一說到批判性思維,我們講過一本書叫《思辨與立場》,另外我們還講過《這才是心理學》,甚至我們講過《機械宇宙》這樣的書,它們都代表著批判性思維。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不遺餘力地講批判性思維?核心就在於批判性思維絕不是我們用來批判別人,或讓自己不要上當的這麼一個工具。
一生中,騙你最多的人絕對不是別人。我們最應該小心的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騙自己的機會要遠大於別人騙我們的機會。所以批判性思維首先針對的對象是我們自身的頭腦,我們要小心警惕我們頭腦中所產生的各種謬誤。
我們待會兒有一部分專門講我們頭腦當中會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有趣的謬誤。
那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就是你通過評估想法與事實,來決定應該相信什麼,做些什麼的過程。這是一種技能,既然是一種技能,就需要學習,需要練習。
比如說這書里舉的一個例子,我們問小學生,該不該把灰狼列入動物保護名單?大家都知道,過去狼是不需要保護的,因為狼咬羊、傷人等等。
但是現在你發現,灰狼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了,那關於這個話題應該怎麼討論呢?
最基本的步驟,我們不能夠憑借自己的感受來判斷,比如我害怕灰狼,我討厭灰狼,灰狼是壞的,所以就不要把它列入名單。或者有人說我喜歡灰狼,我沒有被灰狼咬過,所以把它列進來,這都不對。
五步驟訓練批判性思維
我們首先要學會提出問題。為什麼一個東西要被列入到保護名單?列入到保護名單的標準是什麼?之前被列入的有哪些?
既然有這麼多的條件,就應該去收集關於灰狼的各方面的證據。
這就要考慮到這個證據是否可靠,這個證據的來源是不是準確,這個數據需不需要更新等等。要評估一下你所收集的這些證據的可信性。
然後驗證假設,驗證你提出來的想法,能不能夠用這些數據和事實支撐。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始終保持開明思想。
什麼叫開明思想?就是兩派的觀點可能不一樣,兩派收集的事實不同,這時候正好可以交流。交流的過程當中不要給對方貼一個標簽,說你是“愛狼派”,凡是愛狼的都是我的敵人,那沒法辯論。
這時候開明的思想代表著,雖然我們的意見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互相交流。
你獲得的這個支持性的觀點和事實是什麼,我獲得的是什麼,最後再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需要批判性思維介入的事情。
你想想看,這樣的事情有多少?我們每天在網上看的大量的新聞都屬於這一類的東西。
你要發表意見,你要表揚這個人,你要批評那個人,你要為誰站隊,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吃瓜群眾的話,那你就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精神。所以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肯定需要批判性思維。
反過來講,家庭建設難道不需要嗎?你們家要不要買一個房子?你們家要不要投資理財,買點什麼基金之類的東西?
或者你們今年過年,到底是回男方的家還是回女方的家?我們該不該給孩子報一個什麼樣的班?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用批判性思維來判斷,否則你只能隨大溜。
別的孩子都在學跆拳道,那我(家孩子)也學一個。別的孩子都學鋼琴,那我(家孩子)也學一個。
你需要思考。家庭建設,參與公共話題,甚至你是不是應該做出創業的決策,你怎麼在團隊當中領導你的團隊,你怎麼樣去面對自己的情緒。
你這事該不該生氣,該不該憤怒,或者你憤怒之後應該怎麼樣解決,這全都是批判性思維的話題。
所以大家可想而知這件事有多麼重要,那與此相反的是什麼呢?跟它相反的就是我們常犯的錯誤。
常犯的思維錯誤
第一個刻板印象,我們對狼就有刻板印象,但其實我們對狼的刻板印象遠沒有我們對人的刻板印象嚴重。
我們在說起某一類人,某一類地區的人,某種長相的人,甚至從哪兒畢業的人,我們都會有不同的刻板印象。
這種刻板印象會導致我們非常輕率地得出結論,因為人的大腦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走捷徑。
我們特別希望不要讓我判斷,就直接告訴我你是什麼星座。或者不要讓我判斷,直接把你歸於哪種顏色的人,你是哪個數字的人。
為什麼那些用數字來算命的、用顏色來算命的、用星座來算命的、用屬相來算命的,總有一大堆的擁躉,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特別好,特別管用。
我們的頭腦就是想省力氣,我們只要看到幾個能夠驗證的案例,我們就會對此深信不疑。
一旦你對此深信不疑,你在其後就會收集更多類似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錯。所以你會成為他的追隨者、信奉者。這些就是走捷徑的過程,這就叫作刻板印象。
第二個是恐懼。我害怕,或者是我見到他我就生氣。我就怕狼,所以肯定不能把狼列入保護名單。第三個是盲目相信。
還有就是無知,對一件事完全沒瞭解,就輕易得出一個結論。我說到這里,就覺得我這一類的案例特別多。
那天我上《魯豫有約》,我在那講我讀書的事,我覺得我講得挺好的,結果我看短視頻平臺上留言說:“他只讀名言警句。”也就是他認為我不可能讀那麼多的書。
我講那麼多內容,什麼都知道,每本書在他看來我只講了一兩分鐘,所以他說我只讀名言警句。
如果你的觀點全部來自於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的話,你會非常輕易地得出一個很奇怪的結論,所以最後一個叫妄下結論。這些東西都是與批判性思維相反的。
第一步叫作提出問題。首先,我們看到一個話題,或者看到別人的一個意見、觀點的時候,我們得能夠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來自哪兒呢?來自好奇心。好奇心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武器,而人類的歷史的推動,就是被一個一個的問題所帶動起來的。
比如說,愛因斯坦提出過一個偉大的問題:如果人坐在一束光上旅行會是什麼樣?
沒有人會想出這麼一個離經叛道的問題,人怎麼會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但是愛因斯坦說,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旅行會怎麼樣呢?從而開創了相對論。
牛頓說,這個炮打出去,飛了很遠才落地,如果把它再拔高一點,速度再快一點,它會怎麼樣。
最後牛頓算出來總有一個速度它是可以形成第一宇宙速度(物體繞地球飛行做圓周運動時,所要達到的速度),它能繞著這個圈轉,不掉下來。這就是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所以,問題比答案更令人受教。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提出好的問題,意味著你承認自己不知道。
我們很多人在討論話題的時候,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就願意第一時間表態,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指責某個人。
因為指責某個人這樣的事是不會犯錯的,你覺得我反正沒有錯,誰讓你們做了這樣的錯事,那你最起碼有這一點做錯了吧。這個確實可以讓自己永遠站在一個不犯錯的立場。
但是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貢獻。你不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承認自己沒有研究。
所以要提出問題。問題至少分成三個層次。最基本的層次,得能夠提出一個好奇的問題,就是你不知道這事,真的不知道。
然後比這個層次再高一點的,你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大家也會關心,覺得蠻好玩的。
然後再高一個層次,你要能夠提出一個明智的問題。明智的問題就是,大家可以反復思量,可以借著研究這個問題發現更多的、新的空間。像愛因斯坦、牛頓提的這些問題,明顯是超級明智的問題。
那怎麼驗證你提的問題質量到底屬於哪個層次呢?請聽我下邊的一些問題,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話,隨著我的這個問題往下延伸,你提問題的水平,就會變得越來越高。
你是否不確定問題的答案?你的問題有什麼目的嗎?你的問題需要不止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嗎?
你的問題深刻嗎?你的問題具體嗎?你的問題能夠引發對話嗎?你的問題簡短嗎?你的問題容易理解嗎?你的問題是否不包含任何的信仰或偏見?你的問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嗎?
這些你看,一直到最後這麼一個問題,你就會發現提問的水平和境界,在不斷地提升。
如果你的問題能夠引發大家進一步的思考,並且這個問題背後,還能夠延伸出更多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明智的問題。
所以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進行獨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學會對各種各樣的命題提出你所擁有的新問題。
我這兩天一直在看這方面的書,有一本叫《走出思維泥潭》,就說,過去的人認為,大猩猩和人是有天壤之別的。
就是人們把大猩猩定義為動物,跟人根本上是不一樣的,沒有人認為大猩猩會具備人類近親的一些獨特的、和別的動物不一樣的特質。結果再也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過了很長時間,就沒有人關心這個話題。
後來是古德爾(珍妮·古德爾,動物學家,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她是一個業餘的動物學家,不是科班出身的、專業的動物學家。
她自己跑到野生動物公園里,跟大猩猩長期待在一起,待了一年兩年的時間,記錄大猩猩的行為。
最後我們看到原來大猩猩會使用工具,原來大猩猩有著非常強烈的情緒,大猩猩可以維護自己的族群,可以像人類一樣有感情,有難過、嫉妒、憤怒,各種各樣的表現。
這就是我們說,當你有足夠的好奇心,才能夠提出具備顛覆性可能的問題。
第二步叫作收集證據。收集證據里邊又分三步,第一個叫作尋找信息。就是你先去找,把與此相關的信息盡可能找來。找來以後第二步叫建立聯系。看這些信息之間互相有什麼聯系。大家看,凡是探案類的電影,牆上都會有一張圖,圖上每個人身上釘一個小圖釘,然後用一個線拉來拉去,這叫作建立聯系。然後。
舉一個類比讓大家能夠理解這件事。古時的人看天上的星星,首先是長時間的觀察。
就像第谷(丹麥天文學家,曾在汶島建造天堡觀象台,觀測星星20年)那樣天天看,每天不斷地看那些星星,哪些星星在哪個地方是固定的,哪幾顆星星在哪些地方是變動的。
這是第一步,首先收集這些數據;然後第二步連線,就是建立聯系,當這些觀察者看到這幾個星星永遠都不動,永遠都是同樣的結構的時候,他用線把它們連起來。
連起來這些線以後,讓這些星星之間似乎建立了聯系。
第三步,從聯系中得出結論。這個叫大熊星座,這個叫小熊星座,那個叫仙女星座,然後就開始建立了星座的概念。這就是我們說,收集證據的一個基本的過程。
那查找信息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證據。你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就需要有證據。
證據分兩大類,一類是定性的,一類是定量的。定性的就是描述,這個東西是什麼樣子,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這個叫作定性的描述。
像我們之前寫論文的時候,就需要說定性的研究有哪些,定量的研究有哪些。定量就是你需要拿出數據,來量化你所說的這些證據。
獲得證據的方法有以下幾類,你可以觀察、採訪、找人專門去問一問,閱讀、讀相關的文獻資料,搜索、調查、投票,看看大家普遍的觀點是什麼。然後開討論會、實驗,還有歷史記錄等等。
我這隨便一列,就有至少九種完全不同的獲得數據的方法,但是各位想想,我們平常在網上相信的那些結論,往往可能是來自於其中的某一個。
比如我調查過了,我問了多少個人,我那天親眼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事實,所以就是對的。我們只是很簡單地從自己的角度看到了一個現象,我們就得出類似的結論,這就是缺乏完整的研究的一個過程。
研究信源的問題
就是你所獲得的這些證據是不是可靠。這裡面有三種類型的調查者,一種叫研究者,一種叫社會科學家,還有一種叫數據控。
第一類人,如果你需要信息的時候,第一直覺是去翻書,或者上網查閱你能讀到的一切資料,仔細核實你的信息來源,不要讀到什麼就相信什麼。那你就是一個典型的研究者。
第二類人是尋求答案的時候,知道該訴諸何處。求助他人,不管是朋友、家人、還是專家,你依賴於從別人那裡獲取有用的信息,這個是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方法。
第三種人是開啟研究模式。首先選取定量數據、數字,統計數據和概率,這能為你帶來堅實的基礎。但要記住,數字並不代表事情的全貌,這是數據控。
這三種人哪種好呢,沒有哪種好壞。你既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社會科學家,也可以是數據控。一個真正的好的調查者,這三件事情是應該結合起來。
不過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人專門去研究過,像《百萬富翁》(一個源自英國的電視答題遊戲節目)那樣的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可以求助現場的觀眾,這題我不知道是ABC哪個答案,我讓現場的觀眾投票。
後來經過了很多次的比賽以後,大家統計發現,絕大多數觀眾的投票都好過個人的判斷。就是人多力量大,很多人選ABC選對的可能性,比你一個人要高得多。
為什麼在這種事情上,大家的投票會很管用呢?因為選ABC答案的那種題目,考的並不是難度,並不是認知水平,而是知識的盲區。你可能覺得,一個人知道唐宋八大家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但你沒想過,有的人是自學成才,沒有上過中小學,所以會不知道唐宋八大家裡有一個人是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在別的方面,可能比你強很多,這個叫作知識的盲區。
你去看所有這種競技類的節目,都是這樣,並不是那個題太難,而是遇到了盲區。在遇到這種盲區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投票往往是對的。
因為人多了,彌補了盲區。但是如果我們討論一個案件、討論一個觀點、討論一個法理問題,這時候未必所有人的投票就是對的,所以這個東西我們要分清楚,這是來自不同信源的問題。
評估證據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收集了這麼多的證據以後,接下來來評估證據。評估證據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第一個叫作重要性。就是這個證據重要不重要,這個證據的來源值不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第二個叫作準確性。這個證據是不是做了非常嚴肅的研究,有沒有多方的驗證,有沒有同行的評議等等。
第三個叫相關性。這個證據和我們要論證這件事,有沒有關系。
書里舉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有人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消息,說貓能夠像狗一樣叫,只是貓懶得這麼叫。
只有在被逼急了的時候、需要的時候,它才會用自己的“第二語言”,學這個狗的聲音叫,大家說太有意思了。
貓竟然能夠學狗叫。請問,真的還是假的?你去判斷,貓能學狗叫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這時候怎麼判斷呢?作者給我們演示了一遍,首先你要知道信息的來源是哪裡,在這個例子里,信息的來源是推特,可靠性不太高。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信息的來源是一手的還是二手的?這個人是自己親耳聽到貓學狗叫,或者是他拍到了這個視頻,還是他聽別人說的?如果是二手的,那就更危險了。
如果信息的來源不是一手的,你能找到其他一手來源嗎?假如你發現這個人是轉發的,那能不能找找看他從哪轉發的,一手的來源到底在哪?你要去搞清楚一手來源的人是誰。
到第四步,信息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告訴你的一致嗎?現在很多信息,轉著轉著就變形了,從一開始說的那個狀況,到最後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因為每一個轉發的人,都會忍不住增加一點自己的東西,添油加醋,加上那麼一點點,改變那麼一點點。所以你要去判斷它們是不是一致。
第五步,再去研究一下,信息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可靠嗎?在這個案例當中,他們發現,一手來源是獸醫,那這個人是不是一個真的獸醫呢?
你還要去研究,能否找到可以支持這條一手信息來源的其他信息來源。如果貓真的能夠學狗叫的話,那不會只有一個人這麼說,能不能夠找到別的獸醫也這麼說呢?
後來孩子們就沿著一條路徑,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的結果是真的有很多獸醫都發過這樣的消息,那這時候你可以基本上相信,這是真的。
貓有時候逼急了,真的會像狗一樣叫。這是我們舉一個例子,讓我們知道,驗證信息的來源的一個基本過程。
如何辨識一個新聞是虛假新聞
第一個叫作文章是誰寫的。跟我們剛才驗證貓會狗叫是一樣的,首先搞明白文章是誰寫的。很多老人家轉發在家族群里的文章,都不知道誰寫的,只署一個特別奇怪的名字。
第二,你能找到作者的個人簡歷嗎?這個作者既然願意承擔這個責任,發表這麼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他的個人簡歷是什麼?
第三,這名作者是否寫過其他你能找到的文章?
第四,文章提出的核心主張是什麼?
第五,這個文章發表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說現在傳統媒體的價值依然存在呢,就在於很多傳統媒體,起到的就是把關人的作用,你能在我這個陣地上發表,代表著我對你有審核。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是,隨著傳統媒體不斷網際網路化,很多傳統的媒體所發表的意見,有時候也是不靠譜的。
如果一個傳統媒體連可信度這一條都守不住的話,那麼,其價值將會變得越來越低,所以一定要愛惜羽毛,這對於所有做傳統媒體的人來講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第六個叫作文章帶給你的感受如何。為什麼會有這一條呢?所有聳人聽聞的假新聞,它的核心就是要撩撥你的情緒,撩撥什麼情緒?憤怒、恐懼。
我們講過《瘋傳》那本書,大家就知道,憤怒和恐懼是最容易帶來轉發的東西。
假如這篇文章給你帶來的感覺叫作美好,那基本上你是不太會轉發的,那就是一篇美文。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你的憤怒,你的憤怒對於某些人來講就是錢,就這麼簡單,這是一個生意。
所以我們作為“吃瓜群眾”,要珍惜自己的情緒,不能夠隨便把自己的情緒交付給那些想要撩撥你情緒的寫手。
如果他的文章只是為了激發你的各式各樣的情緒,尤其是恐懼和憤怒這兩件事,你就一定要小心,這里很有可能會有虛假新聞的成分在。
本書的重點各種謬誤
就我們在看到很多證據,或者篩選這些證據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忍不住就會犯很多錯。
第一個謬誤叫人身攻擊謬誤。什麼叫人身攻擊謬誤?你跟他討論一個話題,他說你就是個壞人,你說話我就不信,你這個人私生活很糟糕。
你看,問題歸問題,但是他不跟你討論問題,他跟你討論的是你的背景、出身,你之前還乾過什麼壞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得出討論問題的結論,這個叫作人身攻擊謬誤。
第二種叫作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是什麼呢?那就不是對方的觀點,你給他插上一個稻草人,使勁攻擊他。
比如,我們講過一些書告訴大家要少吃糖分過高的食物,像面條、米飯,這種東西要少吃,如果你要減肥的話就要控制。
然後就會有人站出來批評你說,你竟然不讓大家吃麵條,吃麵條是我的權利。
我沒有不讓你吃麵條,你願意吃麵條你隨便吃,我只是告訴你糖分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就這麼一件事。
但是被對方誇張成為說,你就是那個號召大家不要吃麵條的人。所以不要樹立一個稻草人,非常生氣地攻擊他,這叫作稻草人謬誤。
第三個謬誤叫樂隊花車謬誤。什麼叫樂隊花車謬誤呢?就是你發現,你只要走到一個狂歡節的現場,看到別人在遊行樂隊花車的時候,你就禁不住跟著它起舞,跟著它走了,手舞足蹈跟著走,就是隨大溜。
別人怎麼說,我也怎麼說,我們周圍的人都怎麼怎麼樣,我見過好幾個人都不喜歡。這就叫作樂隊花車謬誤,你不是通過自己的判斷得出結論,你是通過看有沒有人跟你一樣,來得出結論。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想要讓全社會戒除這些謬誤,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夠在這不斷提醒大家,想要做一個睿智的人的話,你可以這樣小心。
第四個叫作滑坡謬誤。滑坡謬誤是什麼呢?就是如果這東西一直下去怎麼辦。
比如說一個小孩子玩手機,被他的媽媽發現,他的媽媽就會非常焦慮、生氣、恐懼。為什麼呢?你問她為什麼這麼焦慮呢?她說,如果他總是這樣怎麼辦,如果他今後這一輩子都這樣,怎麼辦?
我就經常問這些媽媽,我說你小時候沒偷看過小說,你沒有偷偷騙過家裡人,你後來一輩子都這樣了嗎?沒有啊。
我們自己犯了錯,我們後來會改,我們是知道的。但是我們看到別人犯了錯,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不行。你看,你的恐慌來自於滑坡。
萬一這樣下去可怎麼辦?還說吃面的那個事,我說大家要少吃點面條,多吃點糖分含量低的東西。大家說那都不吃面了怎麼辦,那些種糧食的人怎麼辦?這就是滑坡。沒法做到都不吃,這不可能的。
第五個叫作逃避話題。逃避話題很好玩,就是你跟大家討論說,我們該攝入多少含糖量的食品,然後有人在底下評論說:“吃什麼都不重要,最重要是鍛煉。”看到嗎?
這是我們常見的討論問題的方法,他沒有在討論問題,我們沒有人在說鍛煉重要不重要,我們在討論攝入的含糖量的問題。
然後他在旁邊岔出來說,最重要是鍛煉,這個叫作逃避話題,把這個話題拉到一邊去了。
第六個叫作虛假兩難。虛假兩難就是你要麼這樣,要麼那樣。比如說,丈夫做了一件事讓妻子不高興,然後這個妻子說,你知道這件事我不高興嗎?丈夫說我不知道。
妻子說,你不知道,那你就是傻。丈夫說我知道。妻子說,你知道那你就是壞。要麼是傻,要麼就是壞,二者必居其一。
其實它的謬誤點在哪呢?謬誤點就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事。
如果一個東西是非黑即白的,它反倒變得很簡單,那個東西就是汽車、自行車,這樣的叫作匯聚性問題。而這個世界上大量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具備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創業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跟孩子相處,有可能會變得很好,有可能會不太好,都有可能。
這種可能性的基礎之上,我們就得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變動,但是當你用“要麼……要麼……"虛假兩難的方法來框定的時候,沒有變動,只追求確定。
第七個叫作訴諸主觀情感。訴諸主觀情感就是討論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人的感受,你想想他該多難過。這種是高空打擊,一般祭出這種辯論的時候,往往容易占優勢。
所以為什麼你在網上看很多人辯論要謹慎一點,咱們現在那些網路節目里,大量辯論的套路都是一上來先說笑話,先把你逗樂。逗樂有什麼好處呢?
只要你被逗樂,你的警惕心就會下降,一個人被別人逗笑了,就特別容易相信別人說的話。然後中間給你論證一部分,論證的部分也肯定不會是按照討論問題的方式。
因為他是要贏,不是為了討論真正的結果是什麼,他是為了要打贏對方。因為樊登就是搞辯論賽出身的,我很清楚這個。
他先舉出一些對他有利的例證,最後來一個價值升華,提高到一個高度,最好是能把現場的人說哭,眼淚一流下來,贏了,這個叫作訴諸情感。
我們不是在冷靜客觀地討論問題,我們是在看誰的煽情能力更強。
這就是孔夫子在《論語》當中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指花言巧語、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心)的原因。一個人講東西最好的狀態,就是老老實實、冷冷靜靜。
第八個叫作假性因果。假性因果是什麼呢?就是當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認為這兩件事情是有因果關系的。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同時發生,是相關關系,不是因果關系。
但是如果我們簡單說,就是因為它,所以導致了這個結果,那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個叫作假性因果謬誤。
以上是八個特別典型的思維謬誤。我光講完了我覺得不行,咱們得做一下練習,我在家裡跟嘟嘟做這個練習,他特別開心,他很喜歡這段練習,特別好玩,你們也可以玩一下。
思維謬誤答案在最後
1.超過半數的人都相信外星人,所以外星人肯定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什麼謬誤?A,假性因果,B,樂隊花車,C,虛假兩難。這個很明顯,給大家一個思考的時間,兩秒鐘。
2.在這場考試中作弊沒有關系,想象一下,要是你考得不好,你的父母該有多難過。A滑坡謬誤,B逃避話題謬誤,C訴諸主觀情感謬誤,思考兩秒。
3.如果我完成不了這份作業,我就考不上大學,那我就永遠找不到好工作。A訴諸主觀情感,B滑坡謬誤,C逃避話題謬誤,想一想。
4.昨天我頭疼,但後來喝了一些橙汁就不疼了,橙汁是治療頭疼的好東西。A假性因果謬誤,B逃避話題謬誤,C樂隊花車謬誤。兩秒鐘。
5.肖爾市長竟然認為加稅是個好主意,他不太聰明,真是個壞蛋。A虛假兩難謬誤,B人身攻擊謬誤,C滑坡謬誤。
6.我知道你沒有入選學校的音樂劇很難過,但是想想那些連戲劇社都沒有的學校吧。A逃避話題謬誤,B訴諸主觀情感謬誤,C假性因果謬誤。好的, 想想看,兩秒鐘。
7.詹姆斯說鯊魚是他最喜歡的東西,我簡直不敢相信他不喜歡海豚。A稻草人謬誤,B人身攻擊謬誤,C樂隊花車謬誤,選哪個?
這就是我們做的一個小練習,剛剛那些可能太簡單,針對的是小孩子,我們可以找一些更複雜的話題,讓我們參與過社會話題的成年人可以參與進來,考一考自己的這種謬誤的傾向。好,這是評估證據這一部分。
產生好奇心
就是你擁有了這些證據以後,你就需要思考,你產生了一個什麼樣的好奇呢?
那麼首先是思考其他觀點,有沒有別的可能,是不是真的,像這個報道所說的這樣,他那麼生氣他就是對的嗎,那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這時候我們要小心,有很多東西都是相同證據,但推導出不同的觀點,這個很正常。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覺得說一定是他證據作假,他才能夠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其實不是。
有時候真的未必需要證據作假,只是他選擇證據的角度不同,或者他解讀這個證據的方式不同,就能夠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比如說佛羅里達州,這是別的書上的一個案例,說佛羅里達州的死亡率在全美國最高。你該怎麼解讀這個事實?
這是個事實,它的死亡率確實是美國最高的。所以,你要不要搬到佛羅里達州去住?
如果你從正常的角度想,死亡率最高的一個州,誰敢去那兒住,那不是危險嗎?但是事實上你會看到,大量美國人就在搬去佛羅里達州住,那邊氣候好,溫暖,有海岸,適合度假,多好。
為什麼呢?你得搞清楚是這個事實,而問題是為什麼死亡率高。因為老年人多,大量的老年人到老了、退休了,他就搬到那兒去住,那裡太舒服了。老年人可不就是比年輕人死亡率高嗎?
這就是相同的證據,如果你的解讀方式不一樣,是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的。首先思考其他的觀點,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接下來檢驗自己的觀點。
我們每個人,在輕易得出判斷的時候,往往就是兩步,一步叫假設,一步叫推理。假設是前提,我們看待事情,一般都有一個前提。
比如說,你看到你的朋友進了醫院,你剛好從那兒路過,看到你的朋友,從醫院那個大門裡面出來,手裡拿著紙出來了。你的反應是什麼呢?我們大部分的人就會反應說,他生病了。
這就是你的假設和推理,你的前提是一個人沒病就不會進醫院,你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框架,我們假設一個人沒病,他不會進醫院。
然後推理呢?我看到他從醫院拿著單子出來。那麼結論是什麼呢,結論是他生病了,或者他家裡人生病。
那請各位好好想想,有沒有可能,他家裡人沒生病,他也沒生病,但是他拿著一張紙,從醫院裡面出來了呢?好好想想看,這種狀況一定是有的。
我見過最搞笑的一件事是我原來在電視台的時候,採訪一位嘉賓,在一個地方的城市上做節目。
這位嘉賓是個歌手,但是他唱歌是需要拄拐的,結果剛把他的節目做完,第二天報紙就登出來這個人吸毒被抓進了看守所。
我當時就傻了,我說我們節目剛錄完,這人吸毒?然後趕緊就去打電話求證,結果一打電話,這人接電話了,說沒事,在外頭呢。我們說,你沒進去?報紙登了你進去了。
他說,我哪進去了,沒有,我是去那個看守所慰問演出。
因為他拄拐演出,兩個警察從兩邊攙著他上臺階,被人從背後拍了一張照片,登出來說被抓了,這人進了看守所了。
不誇張,這個是登在報紙上的新聞,那個時候,因為沒有移動網際網路,沒有那麼大的發酵。但是小報一登,我們嚇一跳,後來一問,假的。
你想,你如果看到報紙上登出來一個人,被兩個警察從旁邊用胳膊牽著,前面的大門上寫著看守所,往裡邊走, 你什麼反應?
你的假設是什麼呢?你的假設是好人不會被警察攙著,或者好人不會進看守所。
然後推理是什麼呢?推理是我親眼看到他被警察拉進看守所,結論就是那他肯定吸毒了,就這麼簡單。所以有時候人的假設與推理簡直是簡單粗暴,特別可怕。
首先你要檢驗自己的觀點,反思你的前提,反思你的推理過程。出錯就這兩件事,要麼是你假設的前提出錯了,要麼是你推理的過程出錯了,所以要深刻反思。
明白情緒的力量
第三步叫明白情緒的力量。如果你此刻很憤怒,只要你這個情緒一起來,你就絕不會再做什麼深刻的反思了。因為情緒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哲學家的重要性在哪呢?為什麼這個社會需要有知識分子,這個社會需要哲學家?他們的責任就是要能夠冷靜客觀地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
但是大量不具備這種思維訓練的人,被情緒輕易引導,去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
當年盧梭和伏爾泰、狄德羅這些人進行辯論的時候,盧梭寫的東西是蠻有道理的,他還是很會寫文章的人。
大家詆毀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他是個壞人,他自己生的孩子他都不養,他把他的孩子全都送到育嬰堂。所以這個人說的話你還能相信嗎?
大眾一聽這樣的話,就說這人是人渣呀,這不能相信。所以盧梭在生前一直過得特別苦,顛沛流離,到處被人通緝。
但是今天來研究盧梭那個時代,你才知道,那個時候法國47%的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嬰堂。
生下來的孩子,有一半是交給國家去養的。所以盧梭做的這件事情,其實是當時一半人的選擇。
他生了孩子,他覺得自己經濟條件確實不好,生活在底層,不像伏爾泰屬於貴族階層,他的底層生活確實艱難、痛苦。
貴族為什麼不送呢?貴族有錢、有保姆、有宮殿,他能養得起。但是在底層打拼的這些人,大部分就選擇了把孩子送到了育嬰堂。
所以,你用簡單的事實來攻擊這個人,掀起你心中情緒的巨浪,你就會得出一個不利於盧梭的結論,這就是這樣。
好,明白了情緒的力量之後,你要培養同理心。一個人能做到全方位的思考,就在於他具備同理心,他能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多讀歷史上不同的人的自傳
這個作者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就是你能不能學會去多讀自傳,多讀歷史上不同的人的自傳。
比如說你讀了盧梭的文章,讀了他的《懺悔錄》以後,聽到別人對盧梭的詆毀,你會有另外一個想法。
有的人沒有寫自傳,就讀一讀傳記。因為寫他的傳記,也多半是會站在他的立場去看待這些事情。
像我們最近剛剛講的《張愛玲傳》,把張愛玲的一生整個寫下來。那我們過去對張愛玲的很多疑惑、不解,甚至有人是責難,再反過頭來看,你慢慢地就會多一份理解。因為理解,所以寬容。
培養同理心,去建立自己聆聽和理解的能力,你的煩惱也會減少,社會的煩惱也會減少,這個世界就會和平。
世界的和平來自哪呢?就來自於我們更多人能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問題。把你的腳放在別人的鞋子里邊,去感受一下,這時候你就發現矛盾少了很多。
我做記者那麼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世界上駭人聽聞的新聞非常少,幾乎沒有。但是我們每天都能見到很多駭人聽聞的新聞。為什麼呢?
只是因為你沒有瞭解更多。如果你瞭解更多那個新聞背後發生的故事、經歷和人,你就知道那就是一件正常的事。
正常的事發生了以後,那些想要讓新聞發生的人,只截取其中的一個小片段放大給你看,讓你極其憤恨,這就是新聞的誕生。
所以各位知道,新聞記者有個操守,第一條原理就是記者不能去期待新聞的發生。就是說你看到了一件事,你覺得這能寫個A稿。
什麼是A稿呢?暴力、血腥、車禍,亂七八糟的這些,凡是能夠吸引人眼球去拼命看的部分就叫作A稿。
當一個記者期待A稿發生,期待新聞發生的時候,就很容易添油加醋。甚至不需要添油加醋,只需要隱藏一些信息,公眾的憤怒就已經被調動起來了,就這麼簡單。
這里我不舉案例了,因為都是過去的事了。但是凡是你聽過的那些令你震撼的大新聞,一定都是有些信息你不知道,所以你才會變得那麼憤怒。
現在這個時代,現在每一個業餘的人都可以寫東西,每一個業餘的人都可以編輯材料,這危險就變得很大了。
全民都在一股腦地爭流量這件事,我覺得特別恐怖。他評判自己今天成功不成功,就是看自己的點擊量有多少,點贊量有多少,打賞有多少。是非呢,判斷呢,曲直呢,水平高低呢,一概不考慮了。
這時候你發現,沒有底線的事就會變得越來越多,這也就是我覺得《我會獨立思考》這書這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獨立思考,都來點擊,那點擊量不就高了嗎?
要大家不獨立思考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撬動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情緒只要一起來,點擊量就高,就這麼簡單。所以一定要小心,各位,你們的情緒是別人眼中的財富,這個事是非常危險的。
得出結論
判斷清楚了各種不同的觀點之後,最後一步叫得出結論。得出結論的過程當中,推理和證據是基礎,有很多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我們此刻得出的結論未必代表著它不能改。
如果說,你今天給我講批判性思維,那你用批判性思維得出的結果肯定就是對的。這其實不可能,因為人類歷史上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突破,不斷進步的。
尤其是像我參與最多的這種關於領導力的話題、管理的話題、創業科學的話題,或者是健康的話題,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所以我們只能夠說,根據現在掌握的證據和我的認知水平,我接受這樣的結論。
至於將來哪一天,這個結論被推翻了,那就坦然接受。假如真的是被有理有據地推翻,你應該跟著一塊兒高興。
牛頓為什麼了不起?各位,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但是牛頓告訴你,這只是一個假設,牛頓從來就不認為有一股真正的力量,把你摁在這個地球上,不是。
他說這是一個模擬。牛頓說,我用引力這個方法只是模擬,讓大家能夠理解這件事。
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確實不存在引力這樣的東西,而是有更復雜的原因。所以,我們要能夠接受結論被顛覆,因為那隻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之內得出的結論。
得出結論的時候,要考慮你的價值觀,人確實很難做到完全公允,因為你有價值觀,你的價值觀將決定著你願意得出哪一類結論。
比如說誠實、善良、健康、守法、守時、信用,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價值觀,根據你的價值觀,得出你願意支持的結論。
你可以和別人持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意見,同時做到不討人厭,這是你完全能夠做得到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大家可以去聽我們講過的那本書,叫《關鍵對話》。
保證百分之百的坦誠,同時也是百分之百的尊重。這就是我們把批判性思維發揮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能夠跟和你意見不一樣的人對話、聊天。
作者結尾
最後作者說,結果不是終點。有了這個結果以後,可以找人討論一下。
比如說,你說狼應該被列入動物保護名單,好,你就去找那些認為它不應該被列入的人討論討論,不要只是跟同樣觀點的人在一起討論,要跟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討論。
在分享觀點的時候,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叫禮貌。我覺得大家在網上,普遍留言、發表意見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似乎忘記了禮貌。
想想看,看直播就能夠發現,咱們平常見到一個女士,迎面過來跟你聊天,你會不會當著這個女士的面說長得真醜,太胖了,不好看,聲音不好聽。你肯定不會這樣說話,因為這是最起碼的文明禮貌。
但是你在網上看看,那些直播底下的留言,“難看”“你都不瘦,還教我們減肥?”“聲音太難聽了”就這樣的東西。我們完全不顧及禮貌這件事。
原因是什麼呢?回到我前面講的信息繭房,你不怕得罪人,因為你只需要拉黑他們,躲回到自己那個信息繭房裡。所以你可以罵一切在說話的人,但這真的不利於你的成長。
罵人的人對自己不利,因為你只是用一個簡單的咒罵替代了所有的思考,替代了準確的判斷,也會錯過很多的機會。
這就是我們說禮貌很重要,在意見相左的時候,也應該做到彼此尊重,然後友善相處。英語里邊有一個短語,with all due respect(恕我直言),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對你非常尊敬,但是我有話要直說。
所以我們跟別人辯論、討論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你需要有一份尊重在裡面。接下來要傾聽,傾聽比說話要重要得多,有時候你聽得多了,你發現很多話根本就不用說。
因為對方想的東西跟你其實差不多。但因為你不傾聽,所以你會大聲地喊,兩個人都大聲地喊,導致雙方都聽不見,所以就需要更大聲地喊。
這就是我們會在網上互相吵來吵去,罵人、灌水的原因。甚至還有一個生意叫水軍,這樣的生意多嚇人。
所以保持好奇、善意、專心、投入,這四個東西都是用來傾聽的,你能夠展開傾聽,同時能夠禮貌地跟別人分享你的觀點和建議,那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辯手,真的去跟別人辯論。
我們全民,尤其從小孩子開始,就應該學習和訓練批判性思維,這是能夠伴隨我們一生的能力。
1.這個是B,樂隊花車謬誤。
2.答案是C,訴諸主觀情感(謬誤)。
3.答案是B,滑坡謬誤。沒寫完這份作業,你很有可能考個更好的大學,幹嗎那麼嚇自己。
4.答案是假性因果(謬誤)。
5.答案是B,人身攻擊謬誤。
6.答案是逃避話題謬誤,其實我討論的是我很難過,你跟我討論的是,還有很多地方更難過。
7.這很容易選錯,很多人會不小心,就選了人身攻擊謬誤,不對,這個是稻草人謬誤。
臉書粉專
Really凱分享實用知識
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
請各位動動有智慧的手指!
記得按讚和分享
感謝!
打10篇=1壘安打
打50篇=2壘安打
打100篇=全壘打
打1000篇=滿貫全壘打
加油!
#這裡有實用的知識
#兩份心得
#知識就是力量
#好奇心是知識的缺口
#嚴長壽
#爬兩座山
#台灣世界展望會
#洪雪珍斜槓班
#樊登讀書
#我會獨立思考
#批判性思維絕不是我們用來批判別人,或讓自己不要上當的這麼一個工具。
#一生中,騙你最多的人絕對不是別人。我們最應該小心的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騙自己的機會要遠大於別人騙我們的機會。
#五步驟訓練批判性思維
#常犯的思維錯誤
#研究信源的問題
#評估證據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如何辨識一個新聞是虛假新聞
#本書的重點各種謬誤
#思維謬誤答案在最後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多讀歷史上不同的人的自傳
#禪宗六祖惠能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177855512654851
【六祖~佛法不立於文字】
圖取材自:台灣世界展望會
取自:樊登讀書,我會獨立思考
讀完本文約需35分鐘
各位好,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作《我會獨立思考》。大家看到我手裡拿的這本書,很明顯是還沒有正式出版的,我就急於把它講出來,可見我是多麼喜歡這本書,看起來很薄,但是非常難講。
這本書是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的東西。獨立思考是彌足珍貴的一種能力,在現在這個社會,它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什麼呢?那天我跟施展老師(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聊天、讀他的書,就發現現在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公共話語空間的消失。
什麼叫公共話語空間的消失呢?就是我們過去討論一個問題,基本上都是在報紙上,在電視里邊,這個叫作公共話語空間。所以能夠參與討論的這些人,都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他寫出來的文章才能夠說服別人,才能夠打動別人,才可以選擇自己的立場,去表示贊同或者反對。
但是,因為現在看報紙、電視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手機里選擇發言,選擇拉黑,選擇屏蔽。最重要的兩個工具,就是拉黑和屏蔽。為什麼這兩個東西很重要呢?因為一旦有了拉黑和屏蔽以後,你就發現人們沒有耐心聽別人講,你跟我講一大堆大道理,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直接拉黑。
這樣的結果會造成一個東西,叫作信息繭房。各位想象一下,一個人周圍被一個蠶繭包裹起來,你生活在一個自己的信息繭房當中。你每天通過拉黑和屏蔽給自己選擇了信息的來源,你只和與自己有同頻共振的人交流,然後在同樣的群里發言,表達著同樣的意思。
這個過程當中你會發現,獨立思考變得越來越少。移動網際網路帶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但並沒有使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更加科學,更加耐心地去看待問題,反而讓我們變得非常不耐心。你去看那些短視頻下麵的留言,大部分人就是留一句難聽話,然後轉身就走了。因為我可以罵你,但你沒法罵我,我是隱藏在暗處的。這種缺乏研究、缺乏能力、也不用負更多責任的表述方法,使得我們的公共話語空間變得越來越少。
這就讓我想起來伏爾泰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也是這書里的。他說:“自己獨立思考,並讓他人同樣享有這樣做的特權。”那與它相對的,獨立思考的反面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保持敵對,我們憤怒,我們自以為是,不同意見之間矛盾重重。
這本書實際上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文字非常簡單,但我期待大人們能夠認真研究,並且能把它做成一門課,帶著大家一塊練習,怎麼樣討論問題,怎麼樣發表意見,怎麼樣進行辯論等等。
一個沒有經歷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大腦,堆砌著大量的信息,或者被情緒掌控,這時候我們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
一說到批判性思維,我們講過一本書叫《思辨與立場》,另外我們還講過《這才是心理學》,甚至我們講過《機械宇宙》這樣的書,它們都代表著批判性思維。為什麼我們會這麼不遺餘力地講批判性思維?核心就在於批判性思維絕不是我們用來批判別人,或讓自己不要上當的這麼一個工具。
一生中,騙你最多的人絕對不是別人。我們最應該小心的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騙自己的機會要遠大於別人騙我們的機會。所以批判性思維首先針對的對象是我們自身的頭腦,我們要小心警惕我們頭腦中所產生的各種謬誤。我們待會兒有一部分專門講我們頭腦當中會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有趣的謬誤。
那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就是你通過評估想法與事實,來決定應該相信什麼,做些什麼的過程。這是一種技能,既然是一種技能,就需要學習,需要練習。比如說這書里舉的一個例子,我們問小學生,該不該把灰狼列入動物保護名單?大家都知道,過去狼是不需要保護的,因為狼咬羊、傷人等等。但是現在你發現,灰狼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少了,那關於這個話題應該怎麼討論呢?
最基本的步驟,我們不能夠憑借自己的感受來判斷,比如我害怕灰狼,我討厭灰狼,灰狼是壞的,所以就不要把它列入名單。或者有人說我喜歡灰狼,我沒有被灰狼咬過,所以把它列進來,這都不對。
我們首先要學會提出問題。為什麼一個東西要被列入到保護名單?列入到保護名單的標準是什麼?之前被列入的有哪些?
既然有這麼多的條件,就應該去收集關於灰狼的各方面的證據。這就要考慮到這個證據是否可靠,這個證據的來源是不是準確,這個數據需不需要更新等等。要評估一下你所收集的這些證據的可信性。
然後驗證假設,驗證你提出來的想法,能不能夠用這些數據和事實支撐。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始終保持開明思想。
什麼叫開明思想?就是兩派的觀點可能不一樣,兩派收集的事實不同,這時候正好可以交流。交流的過程當中不要給對方貼一個標簽,說你是“愛狼派”,凡是愛狼的都是我的敵人,那沒法辯論。
這時候開明的思想代表著,雖然我們的意見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互相交流。你獲得的這個支持性的觀點和事實是什麼,我獲得的是什麼,最後再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需要批判性思維介入的事情。
你想想看,這樣的事情有多少?我們每天在網上看的大量的新聞都屬於這一類的東西。你要發表意見,你要表揚這個人,你要批評那個人,你要為誰站隊,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吃瓜群眾的話,那你就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精神。所以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肯定需要批判性思維。
反過來講,家庭建設難道不需要嗎?你們家要不要買一個房子?你們家要不要投資理財,買點什麼基金之類的東西?或者你們今年過年,到底是回男方的家還是回女方的家?我們該不該給孩子報一個什麼樣的班?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用批判性思維來判斷,否則你只能隨大溜。別的孩子都在學跆拳道,那我(家孩子)也學一個。別的孩子都學鋼琴,那我(家孩子)也學一個。
你需要思考。家庭建設,參與公共話題,甚至你是不是應該做出創業的決策,你怎麼在團隊當中領導你的團隊,你怎麼樣去面對自己的情緒,你這事該不該生氣,該不該憤怒,或者你憤怒之後應該怎麼樣解決,這全都是批判性思維的話題。
所以大家可想而知這件事有多麼重要,那與此相反的是什麼呢?跟它相反的就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比如說刻板印象,我們對狼就有刻板印象,但其實我們對狼的刻板印象遠沒有我們對人的刻板印象嚴重。我們在說起某一類人,某一類地區的人,某種長相的人,甚至從哪兒畢業的人,我們都會有不同的刻板印象。
這種刻板印象會導致我們非常輕率地得出結論,因為人的大腦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走捷徑。我們特別希望不要讓我判斷,就直接告訴我你是什麼星座。或者不要讓我判斷,直接把你歸於哪種顏色的人,你是哪個數字的人。
為什麼那些用數字來算命的、用顏色來算命的、用星座來算命的、用屬相來算命的,總有一大堆的擁躉,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特別好,特別管用。我們的頭腦就是想省力氣,我們只要看到幾個能夠驗證的案例,我們就會對此深信不疑。
一旦你對此深信不疑,你在其後就會收集更多類似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錯。所以你會成為他的追隨者、信奉者。這些就是走捷徑的過程,這就叫作刻板印象。
第二個是恐懼。我害怕,或者是我見到他我就生氣。我就怕狼,所以肯定不能把狼列入保護名單。第三個是盲目相信。
還有就是無知,對一件事完全沒瞭解,就輕易得出一個結論。我說到這里,就覺得我這一類的案例特別多。那天我上《魯豫有約》,我在那講我讀書的事,我覺得我講得挺好的,結果我看短視頻平臺上留言說:“他只讀名言警句。”也就是他認為我不可能讀那麼多的書。我講那麼多內容,什麼都知道,每本書在他看來我只講了一兩分鐘,所以他說我只讀名言警句。
如果你的觀點全部來自於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的話,你會非常輕易地得出一個很奇怪的結論,所以最後一個叫妄下結論。這些東西都是與批判性思維相反的。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完整的獨立思考的過程是怎麼構造的。
第一步叫作提出問題。首先,我們看到一個話題,或者看到別人的一個意見、觀點的時候,我們得能夠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來自哪兒呢?來自好奇心。好奇心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武器,而人類的歷史的推動,就是被一個一個的問題所帶動起來的。比如說,愛因斯坦提出過一個偉大的問題:如果人坐在一束光上旅行會是什麼樣?
沒有人會想出這麼一個離經叛道的問題,人怎麼會坐在一束光上旅行?但是愛因斯坦說,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旅行會怎麼樣呢?從而開創了相對論。牛頓說,這個炮打出去,飛了很遠才落地,如果把它再拔高一點,速度再快一點,它會怎麼樣,最後牛頓算出來總有一個速度它是可以形成第一宇宙速度(物體繞地球飛行做圓周運動時,所要達到的速度),它能繞著這個圈轉,不掉下來。這就是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所以,問題比答案更令人受教。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提出好的問題,意味著你承認自己不知道。
我們很多人在討論話題的時候,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就願意第一時間表態,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指責某個人。因為指責某個人這樣的事是不會犯錯的,你覺得我反正沒有錯,誰讓你們做了這樣的錯事,那你最起碼有這一點做錯了吧。這個確實可以讓自己永遠站在一個不犯錯的立場,但是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貢獻。你不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承認自己沒有研究。
所以要提出問題。問題至少分成三個層次。最基本的層次,得能夠提出一個好奇的問題,就是你不知道這事,真的不知道。然後比這個層次再高一點的,你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大家也會關心,覺得蠻好玩的。然後再高一個層次,你要能夠提出一個明智的問題。明智的問題就是,大家可以反復思量,可以借著研究這個問題發現更多的、新的空間。像愛因斯坦、牛頓提的這些問題,明顯是超級明智的問題。
那怎麼驗證你提的問題質量到底屬於哪個層次呢?請聽我下邊的一些問題,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話,隨著我的這個問題往下延伸,你提問題的水平,就會變得越來越高。
你是否不確定問題的答案?你的問題有什麼目的嗎?你的問題需要不止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嗎?你的問題深刻嗎?你的問題具體嗎?你的問題能夠引發對話嗎?你的問題簡短嗎?你的問題容易理解嗎?你的問題是否不包含任何的信仰或偏見?你的問題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嗎?
這些你看,一直到最後這麼一個問題,你就會發現提問的水平和境界,在不斷地提升。如果你的問題能夠引發大家進一步的思考,並且這個問題背後,還能夠延伸出更多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明智的問題。
所以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進行獨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學會對各種各樣的命題提出你所擁有的新問題。
我這兩天一直在看這方面的書,有一本叫《走出思維泥潭》,就說,過去的人認為,大猩猩和人是有天壤之別的。就是人們把大猩猩定義為動物,跟人根本上是不一樣的,沒有人認為大猩猩會具備人類近親的一些獨特的、和別的動物不一樣的特質。結果再也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過了很長時間,就沒有人關心這個話題。
後來是古德爾(珍妮·古德爾,動物學家,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她是一個業餘的動物學家,不是科班出身的、專業的動物學家。她自己跑到野生動物公園里,跟大猩猩長期待在一起,待了一年兩年的時間,記錄大猩猩的行為。
最後我們看到原來大猩猩會使用工具,原來大猩猩有著非常強烈的情緒,大猩猩可以維護自己的族群,可以像人類一樣有感情,有難過、嫉妒、憤怒,各種各樣的表現。這就是我們說,當你有足夠的好奇心,才能夠提出具備顛覆性可能的問題。
接下來第二步叫作收集證據。收集證據里邊又分三步,第一個叫作尋找信息。就是你先去找,把與此相關的信息盡可能找來。找來以後第二步叫建立聯系。看這些信息之間互相有什麼聯系。大家看,凡是探案類的電影,牆上都會有一張圖,圖上每個人身上釘一個小圖釘,然後用一個線拉來拉去,這叫作建立聯系。然後,第三步叫作從聯系中得出結論。這個是我們收集證據的過程。
舉一個類比讓大家能夠理解這件事。古時的人看天上的星星,首先是長時間的觀察,就像第谷(丹麥天文學家,曾在汶島建造天堡觀象台,觀測星星20年)那樣天天看,每天不斷地看那些星星,哪些星星在哪個地方是固定的,哪幾顆星星在哪些地方是變動的。這是第一步,首先收集這些數據;然後第二步連線,就是建立聯系,當這些觀察者看到這幾個星星永遠都不動,永遠都是同樣的結構的時候,他用線把它們連起來。
連起來這些線以後,讓這些星星之間似乎建立了聯系;第三步,從聯系中得出結論。這個叫大熊星座,這個叫小熊星座,那個叫仙女星座,然後就開始建立了星座的概念。這就是我們說,收集證據的一個基本的過程。
那查找信息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證據。你要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就需要有證據。證據分兩大類,一類是定性的,一類是定量的。定性的就是描述,這個東西是什麼樣子,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這個叫作定性的描述。像我們之前寫論文的時候,就需要說定性的研究有哪些,定量的研究有哪些。定量就是你需要拿出數據,來量化你所說的這些證據。
獲得證據的方法有以下幾類,你可以觀察、採訪、找人專門去問一問,閱讀、讀相關的文獻資料,搜索、調查、投票,看看大家普遍的觀點是什麼。然後開討論會、實驗,還有歷史記錄等等。
我這隨便一列,就有至少九種完全不同的獲得數據的方法,但是各位想想,我們平常在網上相信的那些結論,往往可能是來自於其中的某一個。比如我調查過了,我問了多少個人,我那天親眼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事實,所以就是對的。我們只是很簡單地從自己的角度看到了一個現象,我們就得出類似的結論,這就是缺乏完整的研究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要研究信源的問題,就是你所獲得的這些證據是不是可靠。這裡面有三種類型的調查者,一種叫研究者,一種叫社會科學家,還有一種叫數據控。
什麼意思呢?如果你需要信息的時候,第一直覺是去翻書,或者上網查閱你能讀到的一切資料,仔細核實你的信息來源,不要讀到什麼就相信什麼。那你就是一個典型的研究者,這是第一類人。
第二類人是尋求答案的時候,知道該訴諸何處。求助他人,不管是朋友、家人、還是專家,你依賴於從別人那裡獲取有用的信息,這個是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方法。
第三種人是開啟研究模式。首先選取定量數據、數字,統計數據和概率,這能為你帶來堅實的基礎。但要記住,數字並不代表事情的全貌,這是數據控。
這三種人哪種好呢,沒有哪種好壞。你既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社會科學家,也可以是數據控。一個真正的好的調查者,這三件事情是應該結合起來。
不過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人專門去研究過,像《百萬富翁》(一個源自英國的電視答題游戲節目)那樣的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可以求助現場的觀眾,這題我不知道是ABC哪個答案,我讓現場的觀眾投票。後來經過了很多次的比賽以後,大家統計發現,絕大多數觀眾的投票都好過個人的判斷。就是人多力量大,很多人選ABC選對的可能性,比你一個人要高得多。
為什麼在這種事情上,大家的投票會很管用呢?因為選ABC答案的那種題目,考的並不是難度,並不是認知水平,而是知識的盲區。你可能覺得,一個人知道唐宋八大家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你沒想過,有的人是自學成才,沒有上過中小學,所以會不知道唐宋八大家裡有一個人是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在別的方面,可能比你強很多,這個叫作知識的盲區。
你去看所有這種競技類的節目,都是這樣,並不是那個題太難,而是遇到了盲區。在遇到這種盲區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投票往往是對的。因為人多了,彌補了盲區。但是如果我們討論一個案件、討論一個觀點、討論一個法理問題,這時候未必所有人的投票就是對的,所以這個東西我們要分清楚,這是來自不同信源的問題。
收集了這麼多的證據以後,接下來來評估證據。評估證據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第一個叫作重要性。就是這個證據重要不重要,這個證據的來源值不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第二個叫作準確性。這個證據是不是做了非常嚴肅的研究,有沒有多方的驗證,有沒有同行的評議等等;第三個叫相關性。這個證據和我們要論證這件事,有沒有關系。
書里舉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有人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消息,說貓能夠像狗一樣叫,只是貓懶得這麼叫。只有在被逼急了的時候、需要的時候,它才會用自己的“第二語言”,學這個狗的聲音叫,大家說太有意思了。貓竟然能夠學狗叫。請問,真的還是假的?你去判斷,貓能學狗叫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這時候怎麼判斷呢?作者給我們演示了一遍,首先你要知道信息的來源是哪裡,在這個例子里,信息的來源是推特,可靠性不太高。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信息的來源是一手的還是二手的?這個人是自己親耳聽到貓學狗叫,或者是他拍到了這個視頻,還是他聽別人說的?如果是二手的,那就更危險了。
如果信息的來源不是一手的,你能找到其他一手來源嗎?假如你發現這個人是轉發的,那能不能找找看他從哪轉發的,一手的來源到底在哪?你要去搞清楚一手來源的人是誰。
到第四步,信息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告訴你的一致嗎?現在很多信息,轉著轉著就變形了,從一開始說的那個狀況,到最後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為每一個轉發的人,都會忍不住增加一點自己的東西,添油加醋,加上那麼一點點,改變那麼一點點。所以你要去判斷它們是不是一致。
第五步,再去研究一下,信息的一手來源和二手來源可靠嗎?在這個案例當中,他們發現,一手來源是獸醫,那這個人是不是一個真的獸醫呢?你還要去研究,能否找到可以支持這條一手信息來源的其他信息來源。如果貓真的能夠學狗叫的話,那不會只有一個人這麼說,能不能夠找到別的獸醫也這麼說呢?
後來孩子們就沿著一條路徑,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的結果是真的有很多獸醫都發過這樣的消息,那這時候你可以基本上相信,這是真的。貓有時候逼急了,真的會像狗一樣叫。這是我們舉一個例子,讓我們知道,驗證信息的來源的一個基本過程。
那麼,如何辨識一個新聞是虛假新聞?這里作者給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怎麼來判斷新聞是真是假?第一個叫作文章是誰寫的。跟我們剛才驗證貓會狗叫是一樣的,首先搞明白文章是誰寫的。很多老人家轉發在家族群里的文章,都不知道誰寫的,只署一個特別奇怪的名字。第二,你能找到作者的個人簡歷嗎?這個作者既然願意承擔這個責任,發表這麼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他的個人簡歷是什麼?第三,這名作者是否寫過其他你能找到的文章?第四,文章提出的核心主張是什麼?
第五,這個文章發表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說現在傳統媒體的價值依然存在呢,就在於很多傳統媒體,起到的就是把關人的作用,你能在我這個陣地上發表,代表著我對你有審核。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是,隨著傳統媒體不斷網際網路化,很多傳統的媒體所發表的意見,有時候也是不靠譜的。如果一個傳統媒體連可信度這一條都守不住的話,那麼,其價值將會變得越來越低,所以一定要愛惜羽毛,這對於所有做傳統媒體的人來講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第六個叫作文章帶給你的感受如何。為什麼會有這一條呢?所有聳人聽聞的假新聞,它的核心就是要撩撥你的情緒,撩撥什麼情緒?憤怒、恐懼。我們講過《瘋傳》那本書,大家就知道,憤怒和恐懼是最容易帶來轉發的東西。假如這篇文章給你帶來的感覺叫作美好,那基本上你是不太會轉發的,那就是一篇美文。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你的憤怒,你的憤怒對於某些人來講就是錢,就這麼簡單,這是一個生意。
所以我們作為“吃瓜群眾”,要珍惜自己的情緒,不能夠隨便把自己的情緒交付給那些想要撩撥你情緒的寫手。如果他的文章只是為了激發你的各式各樣的情緒,尤其是恐懼和憤怒這兩件事,你就一定要小心,這里很有可能會有虛假新聞的成分在。
接下來,是我最喜歡的這本書的部分,就是各種謬誤。什麼叫各種謬誤?就我們在看到很多證據,或者篩選這些證據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忍不住就會犯很多錯。
第一個謬誤叫人身攻擊謬誤。什麼叫人身攻擊謬誤?你跟他討論一個話題,他說你就是個壞人,你說話我就不信,你這個人私生活很糟糕。你看,問題歸問題,但是他不跟你討論問題,他跟你討論的是你的背景、出身,你之前還乾過什麼壞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得出討論問題的結論,這個叫作人身攻擊謬誤。
第二種叫作稻草人謬誤。稻草人謬誤是什麼呢?那就不是對方的觀點,你給他插上一個稻草人,使勁攻擊他。比如,我們講過一些書告訴大家要少吃糖分過高的食物,像面條、米飯,這種東西要少吃,如果你要減肥的話就要控制。然後就會有人站出來批評你說,你竟然不讓大家吃面條,吃面條是我的權利。
我沒有不讓你吃面條,你願意吃面條你隨便吃,我只是告訴你糖分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就這麼一件事。但是被對方誇張成為說,你就是那個號召大家不要吃面條的人。所以不要樹立一個稻草人,非常生氣地攻擊他,這叫作稻草人謬誤。
第三個謬誤叫樂隊花車謬誤。什麼叫樂隊花車謬誤呢?就是你發現,你只要走到一個狂歡節的現場,看到別人在游行樂隊花車的時候,你就禁不住跟著它起舞,跟著它走了,手舞足蹈跟著走,就是隨大溜。別人怎麼說,我也怎麼說,我們周圍的人都怎麼怎麼樣,我見過好幾個人都不喜歡。這就叫作樂隊花車謬誤,你不是通過自己的判斷得出結論,你是通過看有沒有人跟你一樣,來得出結論。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想要讓全社會戒除這些謬誤,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夠在這不斷提醒大家,想要做一個睿智的人的話,你可以這樣小心。
第四個叫作滑坡謬誤。滑坡謬誤是什麼呢?就是如果這東西一直下去怎麼辦。比如說一個小孩子玩手機,被他的媽媽發現,他的媽媽就會非常焦慮、生氣、恐懼。為什麼呢?你問她為什麼這麼焦慮呢?她說,如果他總是這樣怎麼辦,如果他今後這一輩子都這樣,怎麼辦?我就經常問這些媽媽,我說你小時候沒偷看過小說,你沒有偷偷騙過家裡人,你後來一輩子都這樣了嗎?沒有啊。
我們自己犯了錯,我們後來會改,我們是知道的。但是我們看到別人犯了錯,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不行。你看,你的恐慌來自於滑坡。萬一這樣下去可怎麼辦?還說吃面的那個事,我說大家要少吃點面條,多吃點糖分含量低的東西。大家說那都不吃面了怎麼辦,那些種糧食的人怎麼辦?這就是滑坡。沒法做到都不吃,這不可能的。
第五個叫作逃避話題。逃避話題很好玩,就是你跟大家討論說,我們該攝入多少含糖量的食品,然後有人在底下評論說:“吃什麼都不重要,最重要是鍛煉。”看到嗎?這是我們常見的討論問題的方法,他沒有在討論問題,我們沒有人在說鍛煉重要不重要,我們在討論攝入的含糖量的問題。然後他在旁邊岔出來說,最重要是鍛煉,這個叫作逃避話題,把這個話題拉到一邊去了。
還有一個叫作虛假兩難。虛假兩難就是你要麼這樣,要麼那樣。比如說,丈夫做了一件事讓妻子不高興,然後這個妻子說,你知道這件事我不高興嗎?丈夫說我不知道。妻子說,你不知道,那你就是傻。丈夫說我知道。妻子說,你知道那你就是壞。要麼是傻,要麼就是壞,二者必居其一。
其實它的謬誤點在哪呢?謬誤點就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事。如果一個東西是非黑即白的,它反倒變得很簡單,那個東西就是汽車、自行車,這樣的叫作匯聚性問題。而這個世界上大量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具備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創業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跟孩子相處,有可能會變得很好,有可能會不太好,都有可能。
這種可能性的基礎之上,我們就得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變動,但是當你用“要麼……要麼……"虛假兩難的方法來框定的時候,沒有變動,只追求確定。
還有一個叫作訴諸主觀情感。訴諸主觀情感就是討論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人的感受,你想想他該多難過。這種是高空打擊,一般祭出這種辯論的時候,往往容易占優勢。
所以為什麼你在網上看很多人辯論要謹慎一點,咱們現在那些網路節目里,大量辯論的套路都是一上來先說笑話,先把你逗樂。逗樂有什麼好處呢?只要你被逗樂,你的警惕心就會下降,一個人被別人逗笑了,就特別容易相信別人說的話。然後中間給你論證一部分,論證的部分也肯定不會是按照討論問題的方式。因為他是要贏,不是為了討論真正的結果是什麼,他是為了要打贏對方。因為我就是搞辯論賽出身的,我很清楚這個。
他先舉出一些對他有利的例證,最後來一個價值升華,提高到一個高度,最好是能把現場的人說哭,眼淚一流下來,贏了,這個叫作訴諸情感。我們不是在冷靜客觀地討論問題,我們是在看誰的煽情能力更強。這就是孔夫子在《論語》當中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指花言巧語、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心)的原因。一個人講東西最好的狀態,就是老老實實、冷冷靜靜。
最後一個叫作假性因果。假性因果是什麼呢?就是當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認為這兩件事情是有因果關系的。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同時發生,是相關關系,不是因果關系。但是如果我們簡單說,就是因為它,所以導致了這個結果,那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個叫作假性因果謬誤。
以上是八個特別典型的思維謬誤。我光講完了我覺得不行,咱們得做一下練習,我在家裡跟嘟嘟做這個練習,他特別開心,他很喜歡這段練習,特別好玩,你們也可以玩一下。
超過半數的人都相信外星人,所以外星人肯定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什麼謬誤?A,假性因果,B,樂隊花車,C,虛假兩難。這個很明顯,給大家一個思考的時間,兩秒鐘。
這個是B,樂隊花車謬誤。
在這場考試中作弊沒有關系,想象一下,要是你考得不好,你的父母該有多難過。A滑坡謬誤,B逃避話題謬誤,C訴諸主觀情感謬誤,思考兩秒。
答案是C,訴諸主觀情感(謬誤)。
如果我完成不了這份作業,我就考不上大學,那我就永遠找不到好工作。A訴諸主觀情感,B滑坡謬誤,C逃避話題謬誤,想一想。
答案是B,滑坡謬誤。沒寫完這份作業,你很有可能考個更好的大學,乾嗎那麼嚇自己。
昨天我頭疼,但後來喝了一些橙汁就不疼了,橙汁是治療頭疼的好東西。A假性因果謬誤,B逃避話題謬誤,C樂隊花車謬誤。兩秒鐘。
答案是假性因果(謬誤)。
肖爾市長竟然認為加稅是個好主意,他不太聰明,真是個壞蛋。A虛假兩難謬誤,B人身攻擊謬誤,C滑坡謬誤。
答案是B,人身攻擊謬誤。
我知道你沒有入選學校的音樂劇很難過,但是想想那些連戲劇社都沒有的學校吧。A逃避話題謬誤,B訴諸主觀情感謬誤,C假性因果謬誤。好的, 想想看,兩秒鐘。
答案是逃避話題謬誤,其實我討論的是我很難過,你跟我討論的是,還有很多地方更難過。
詹姆斯說鯊魚是他最喜歡的東西,我簡直不敢相信他不喜歡海豚。A稻草人謬誤,B人身攻擊謬誤,C樂隊花車謬誤,選哪個?這很容易選錯,很多人會不小心,就選了人身攻擊謬誤,不對,這個是稻草人謬誤。
這就是我們做的一個小練習,剛剛那些可能太簡單,針對的是小孩子,我們可以找一些更復雜的話題,讓我們參與過社會話題的成年人可以參與進來,考一考自己的這種謬誤的傾向。好,這是評估證據這一部分。
接下來,我們到了產生好奇這一部分。就是你擁有了這些證據以後,你就需要思考,你產生了一個什麼樣的好奇呢?那麼首先是思考其他觀點,有沒有別的可能,是不是真的,像這個報道所說的這樣,他那麼生氣他就是對的嗎,那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這時候我們要小心,有很多東西都是相同證據,但推導出不同的觀點,這個很正常。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覺得說一定是他證據作假,他才能夠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其實不是。有時候真的未必需要證據作假,只是他選擇證據的角度不同,或者他解讀這個證據的方式不同,就能夠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比如說佛羅里達州,這是別的書上的一個案例,說佛羅里達州的死亡率在全美國最高。你該怎麼解讀這個事實?這是個事實,它的死亡率確實是美國最高的。所以,你要不要搬到佛羅里達州去住?
如果你從正常的角度想,死亡率最高的一個州,誰敢去那兒住,那不是危險嗎?但是事實上你會看到,大量美國人就在搬去佛羅里達州住,那邊氣候好,溫暖,有海岸,適合度假,多好。為什麼呢?你得搞清楚是這個事實,而問題是為什麼死亡率高。因為老年人多,大量的老年人到老了、退休了,他就搬到那兒去住,那裡太舒服了。老年人可不就是比年輕人死亡率高嗎?
這就是相同的證據,如果你的解讀方式不一樣,是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的。首先思考其他的觀點,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接下來檢驗自己的觀點。我們每個人,在輕易得出判斷的時候,往往就是兩步,一步叫假設,一步叫推理。假設是前提,我們看待事情,一般都有一個前提。
比如說,你看到你的朋友進了醫院,你剛好從那兒路過,看到你的朋友,從醫院那個大門裡面出來,手裡拿著紙出來了。你的反應是什麼呢?我們大部分的人就會反應說,他生病了。
這就是你的假設和推理,你的前提是一個人沒病就不會進醫院,你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框架,我們假設一個人沒病,他不會進醫院。然後推理呢?我看到他從醫院拿著單子出來。那麼結論是什麼呢,結論是他生病了,或者他家裡人生病。
那請各位好好想想,有沒有可能,他家裡人沒生病,他也沒生病,但是他拿著一張紙,從醫院裡面出來了呢?好好想想看,這種狀況一定是有的。我見過最搞笑的一件事是我原來在電視台的時候,採訪一位嘉賓,在一個地方的城市上做節目。這位嘉賓是個歌手,但是他唱歌是需要拄拐的,結果剛把他的節目做完,第二天報紙就登出來這個人吸毒被抓進了看守所。
我當時就傻了,我說我們節目剛錄完,這人吸毒?然後趕緊就去打電話求證,結果一打電話,這人接電話了,說沒事,在外頭呢。我們說,你沒進去?報紙登了你進去了。他說,我哪進去了,沒有,我是去那個看守所慰問演出。
因為他拄拐演出,兩個警察從兩邊攙著他上臺階,被人從背後拍了一張照片,登出來說被抓了,這人進了看守所了。不誇張,這個是登在報紙上的新聞,那個時候,因為沒有移動網際網路,沒有那麼大的發酵。但是小報一登,我們嚇一跳,後來一問,假的。你想,你如果看到報紙上登出來一個人,被兩個警察從旁邊用胳膊牽著,前面的大門上寫著看守所,往裡邊走, 你什麼反應?
你的假設是什麼呢?你的假設是好人不會被警察攙著,或者好人不會進看守所。然後推理是什麼呢?推理是我親眼看到他被警察拉進看守所,結論就是那他肯定吸毒了,就這麼簡單。所以有時候人的假設與推理簡直是簡單粗暴,特別可怕。
首先你要檢驗自己的觀點,反思你的前提,反思你的推理過程。出錯就這兩件事,要麼是你假設的前提出錯了,要麼是你推理的過程出錯了,所以要深刻反思。
然後第三步叫明白情緒的力量。如果你此刻很憤怒,只要你這個情緒一起來,你就絕不會再做什麼深刻的反思了。因為情緒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哲學家的重要性在哪呢?為什麼這個社會需要有知識分子,這個社會需要哲學家?他們的責任就是要能夠冷靜客觀地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但是大量不具備這種思維訓練的人,被情緒輕易引導,去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
當年盧梭和伏爾泰、狄德羅這些人進行辯論的時候,盧梭寫的東西是蠻有道理的,他還是很會寫文章的人。大家詆毀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他是個壞人,他自己生的孩子他都不養,他把他的孩子全都送到育嬰堂。所以這個人說的話你還能相信嗎?
大眾一聽這樣的話,就說這人是人渣呀,這不能相信。所以盧梭在生前一直過得特別苦,顛沛流離,到處被人通緝。但是今天來研究盧梭那個時代,你才知道,那個時候法國47%的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嬰堂。生下來的孩子,有一半是交給國家去養的。所以盧梭做的這件事情,其實是當時一半人的選擇。他生了孩子,他覺得自己經濟條件確實不好,生活在底層,不像伏爾泰屬於貴族階層,他的底層生活確實艱難、痛苦。
貴族為什麼不送呢?貴族有錢、有保姆、有宮殿,他能養得起。但是在底層打拼的這些人,大部分就選擇了把孩子送到了育嬰堂。所以,你用簡單的事實來攻擊這個人,掀起你心中情緒的巨浪,你就會得出一個不利於盧梭的結論,這就是這樣。
好,明白了情緒的力量之後,你要培養同理心。一個人能做到全方位的思考,就在於他具備同理心,他能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這個作者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培養同理心的方法,就是你能不能學會去多讀自傳,多讀歷史上不同的人的自傳。比如說你讀了盧梭的文章,讀了他的《懺悔錄》以後,聽到別人對盧梭的詆毀,你會有另外一個想法。
有的人沒有寫自傳,就讀一讀傳記。因為寫他的傳記,也多半是會站在他的立場去看待這些事情。像我們最近剛剛講的《張愛玲傳》,把張愛玲的一生整個寫下來。那我們過去對張愛玲的很多疑惑、不解,甚至有人是責難,再反過頭來看,你慢慢地就會多一份理解。因為理解,所以寬容。
培養同理心,去建立自己聆聽和理解的能力,你的煩惱也會減少,社會的煩惱也會減少,這個世界就會和平。世界的和平來自哪呢?就來自於我們更多人能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問題。把你的腳放在別人的鞋子里邊,去感受一下,這時候你就發現矛盾少了很多。
我做記者那麼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世界上駭人聽聞的新聞非常少,幾乎沒有。但是我們每天都能見到很多駭人聽聞的新聞。為什麼呢?
只是因為你沒有瞭解更多。如果你瞭解更多那個新聞背後發生的故事、經歷和人,你就知道那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正常的事發生了以後,那些想要讓新聞發生的人,只截取其中的一個小片段放大給你看,讓你極其憤恨,這就是新聞的誕生。
所以各位知道,新聞記者有個操守,第一條原理就是記者不能去期待新聞的發生。就是說你看到了一件事,你覺得這能寫個A稿。什麼是A稿呢?暴力、血腥、車禍,亂七八糟的這些,凡是能夠吸引人眼球去拼命看的部分就叫作A稿。
當一個記者期待A稿發生,期待新聞發生的時候,就很容易添油加醋。甚至不需要添油加醋,只需要隱藏一些信息,公眾的憤怒就已經被調動起來了,就這麼簡單。這里我不舉案例了,因為都是過去的事了。但是凡是你聽過的那些令你震撼的大新聞,一定都是有些信息你不知道,所以你才會變得那麼憤怒。
現在這個時代,現在每一個業餘的人都可以寫東西,每一個業餘的人都可以編輯材料,這危險就變得很大了。全民都在一股腦地爭流量這件事,我覺得特別恐怖。他評判自己今天成功不成功,就是看自己的點擊量有多少,點贊量有多少,打賞有多少。是非呢,判斷呢,曲直呢,水平高低呢,一概不考慮了。
這時候你發現,沒有底線的事就會變得越來越多,這也就是我覺得《我會獨立思考》這書這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獨立思考,都來點擊,那點擊量不就高了嗎?
要大家不獨立思考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撬動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情緒只要一起來,點擊量就高,就這麼簡單。所以一定要小心,各位,你們的情緒是別人眼中的財富,這個事是非常危險的。
判斷清楚了各種不同的觀點之後,最後一步叫得出結論。得出結論的過程當中,推理和證據是基礎,有很多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我們此刻得出的結論未必代表著它不能改。如果說,你今天給我講批判性思維,那你用批判性思維得出的結果肯定就是對的。這其實不可能,因為人類歷史上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突破,不斷進步的。
尤其是像我參與最多的這種關於領導力的話題、管理的話題、創業科學的話題,或者是健康的話題,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我們只能夠說,根據現在掌握的證據和我的認知水平,我接受這樣的結論。至於將來哪一天,這個結論被推翻了,那就坦然接受。假如真的是被有理有據地推翻,你應該跟著一塊兒高興。
牛頓為什麼了不起?各位,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但是牛頓告訴你,這只是一個假設,牛頓從來就不認為有一股真正的力量,把你摁在這個地球上,不是。他說這是一個模擬。牛頓說,我用引力這個方法只是模擬,讓大家能夠理解這件事。
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確實不存在引力這樣的東西,而是有更復雜的原因。所以,我們要能夠接受結論被顛覆,因為那隻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之內得出的結論。
得出結論的時候,要考慮你的價值觀,人確實很難做到完全公允,因為你有價值觀,你的價值觀將決定著你願意得出哪一類結論。比如說誠實、善良、健康、守法、守時、信用,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價值觀,根據你的價值觀,得出你願意支持的結論。
你可以和別人持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意見,同時做到不討人厭,這是你完全能夠做得到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大家可以去聽我們講過的那本書,叫《關鍵對話》。保證百分之百的坦誠,同時也是百分之百的尊重。這就是我們把批判性思維發揮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能夠跟和你意見不一樣的人對話、聊天。
最後作者說,結果不是終點。有了這個結果以後,可以找人討論一下。比如說,你說狼應該被列入動物保護名單,好,你就去找那些認為它不應該被列入的人討論討論,不要只是跟同樣觀點的人在一起討論,要跟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討論。
在分享觀點的時候,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叫禮貌。我覺得大家在網上,普遍留言、發表意見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似乎忘記了禮貌。想想看,看直播就能夠發現,咱們平常見到一個女士,迎面過來跟你聊天,你會不會當著這個女士的面說長得真醜,太胖了,不好看,聲音不好聽。你肯定不會這樣說話,因為這是最起碼的文明禮貌。
但是你在網上看看,那些直播底下的留言,“難看”“你都不瘦,還教我們減肥?”“聲音太難聽了”就這樣的東西。我們完全不顧及禮貌這件事。原因是什麼呢?回到我前面講的信息繭房,你不怕得罪人,因為你只需要拉黑他們,躲回到自己那個信息繭房裡。所以你可以罵一切在說話的人,但這真的不利於你的成長。
罵人的人對自己不利,因為你只是用一個簡單的咒罵替代了所有的思考,替代了準確的判斷,也會錯過很多的機會。這就是我們說禮貌很重要,在意見相左的時候,也應該做到彼此尊重,然後友善相處。英語里邊有一個短語,with all due respect(恕我直言),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對你非常尊敬,但是我有話要直說。
所以我們跟別人辯論、討論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你需要有一份尊重在裡面。接下來要傾聽,傾聽比說話要重要得多,有時候你聽得多了,你發現很多話根本就不用說,因為對方想的東西跟你其實差不多。但因為你不傾聽,所以你會大聲地喊,兩個人都大聲地喊,導致雙方都聽不見,所以就需要更大聲地喊。這就是我們會在網上互相吵來吵去,罵人、灌水的原因。甚至還有一個生意叫水軍,這樣的生意多嚇人。
所以保持好奇、善意、專心、投入,這四個東西都是用來傾聽的,你能夠展開傾聽,同時能夠禮貌地跟別人分享你的觀點和建議,那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辯手,真的去跟別人辯論。
我們全民,尤其從小孩子開始,就應該學習和訓練批判性思維,這是能夠伴隨我們一生的能力。曾經有一門課特別有意思,裡面說有一個人上電視節目,他說不用上任何大學,只需要給我二十美元,我就保證教給你大學里你能夠記住的一切。這個話說得很大,大家說那給你二十美元,你能教什麼呢?
各位想想看,你大學畢業五年以後,你還能記得大學里的什麼東西?歷史可能就幾句話;生物可能就什麼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這樣的東西;學過金相,金相(一門研究金屬與合金內部組織和結構的科學)學過什麼,屈氏體、馬氏體、什麼氏體,別的是什麼,一概不知道,這就是知識。知識的特點就是它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很有可能很多東西就忘記了。
但是真正能夠陪伴我們一生的,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就是我們不會輕易人雲亦雲,我們不會輕易相信一個不靠譜的結果,我們不會被別人的道德要求裹挾,不會被別人的情緒所壓迫,這些東西才是我們能夠見到一個新問題繼續深入下去,再去鑽研,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這麼一個過程。所以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應該從小孩子開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會他認識這些東西。
我們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就是展開自我成長的過程,當你的結論是錯誤的時候,認錯、道歉、承認,讓自己進步。當你傷害了別人的感情的時候,雖然你贏了,雖然你的這個觀點是對的,但你傷害了對方的感情,就感情這件事情和好,就感情這件事情道歉,因為那跟觀點是兩回事。
當你的感情,受到別人的傷害的時候 ,找朋友聊聊天,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總結一下,下一次我們怎樣能夠做得更好。
所以我特別希望這本書早日出版。雖然很薄,薄有薄的好處。又薄又小,內容又簡單的書特別容易普及。如果我們多出一些這樣的書,多出一些簡單的、小冊子一樣的東西,就有可能讓更多的人能夠讀得懂,能夠操作,能夠在家裡邊演練。
批判性思維這件事情,核心的目的是能夠減少你和整個世界之間的摩擦,能夠讓你的煩惱變得很少。我們在《思辨與立場》里講過,如果你還有煩惱,一定是因為思維方式錯了,就這麼簡單。所以無論你是在企業、學校、家庭、還是社區當中,引入批判性思維方式,都能夠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順暢、愉快、科學。